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2024-07-19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共13篇)

1.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篇一

语文教学应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淮阳县郑集二中 张二员

内容摘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学的改革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两个优化、一个培养。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一个培养: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2.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篇二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教师过分重视通过不厌其烦的示范和讲解将运动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 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 学生基本处于一种无需动脑筋的被动接受的状态, 只是进行机械模仿和练习。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突出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方式多样化, 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我们不难发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 为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这就意味着,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推行对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新课程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 而是一种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关系。

1.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新课程要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 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的需要。

1.3、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开放、灵活”的课程观。新课程不再是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 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问题情境出发,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1.4、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初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参与”的教师观。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 让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中领略成功, 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新课程持观望怀疑态度。

这部分教师片面认为新课程就是改一下上课内容、丰富一下教学方法、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新课程是换汤不换药”。这部分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价值, 忽视了与他人的协作沟通, 忽视了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 甚至对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专家的讲座、辅导抱一种漠视轻忽的态度, 当然更谈不上主动的学习钻研和深入思考。

2.2、教师职责与角色不明。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许多初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缺乏了解和研究, 平时教学中过分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的生存价值和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力角色, 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生关系;强调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 忽视为了人培养人的职业责任;强调劳动的传递性, 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2.3、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有些初中教师认为理论是专家们的事情, 自己只要上上课就行了, 以自身的实践水平、技能水平为满足, 缺乏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不能很好体会“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指向, 教学实践中不能回归生活, 不能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 反而盲目地自诩“一个漂亮的示范就能搞定学生”。

3、改进策略与建议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上, 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培育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3.2、注重学习与提高。

常言道:“要给人一杯水, 必须有一桶水、长流水”。要走出传统体育课程的固定模式,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就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用最新、最准的科学知识去教育学生, 用真才实学去吸引学生。

3.3、明确职责与角色。

实施新课程其目的就是还教师本色定位,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局限于传递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引导激励,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3.4、加强科研意识, 提高反思能力。

3.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品德生本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本教育

青少年的道德培养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小学品德课程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教学,让青少年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新课改以后,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品德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做到生本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对实现生本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一、将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生活是思想品德的来源,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最佳验证。尤其是学生年少时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品德教学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生活中的事例。小学品德教学选用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是来源于生活,但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进步。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在教学时以教材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将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相联系;其次,确立与学生的沟通点。源于生活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相连,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道德方面的需求。

二、在教学中积极创造人文环境

生本教学是以学生为教育根本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其中蕴含着公平、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是生本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老师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能够放开。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课堂上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依靠学生,将学生学习的天性和学习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并掌控学生的讨论,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确立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贯穿始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尽管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经过仔细斟酌研究,可以使教学活动开展得非常出色。老师仅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学小学品德四年级教材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人教版)时,教材中列出的安全注意事项毕竟有限,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受到的伤害对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制定本章节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知道安全问题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能识别身边的安全标志、安全设施及其利用;(2)引导学生探究家庭、公共场合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想办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3)引导学生学会在危险来临时保护自己、救助他人。通过这样的展开学习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主力,通过学生的参与,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而且每个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使得学生之间的道德水平不尽相同。这样由不同学生组成的不同班级之间就产生了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班级要因材施教,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学生生活,巧妙地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明晰,利用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等作为学生开展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协作中领会其中的道德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道德修养,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事依据。

五、通过生活去验证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提高道德素质以后还需要在生活中接受检验。走向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细化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进行考验。离开学校后,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老师可以和家长合作,学生家中是否具有良好的作息时间,是否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否懂得孝敬父母等,通过家长给学生评分在开学后反馈给老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老师要鼓励其继续坚持,对表现差的学生,老师要勉励其努力提高。在学校里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其他同学的相处等对学生的德育成绩进行评分。在每个学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同老人、孤儿等一起生活,去理解他们的心声;或者带领学生去街道打扫卫生,让学生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愉悦心情。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向学生传授某些知识和技能,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在教学中,老师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尊重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净土。愿我们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生本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展现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王敏.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J].读写算,2013(04):77.

4.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篇四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2、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5.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篇五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要推行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师要面临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转变。关键词:新课改;更新观念;教学。

山东省高中课改全面推行,处于物理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在推进新课改之际,物理教育观念该如何改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想学,乐学。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只有积极应对物理新课改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物理新课改的实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要求物理教师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逐步适应去如何理解新教材、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兼顾教学实效。

1、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学,学生跟着教师转,从而造成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学习是自发的、有选择的过程,强调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进而获得“自我实现”,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课改的一个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地发表意见,开展讨论。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解决学生的疑难,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帮助学习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从“应试教育”到“能力教育”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分数至上”的偏差,分数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其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等等。比如:在讲“欧姆定律”时,用实验和理论推导两种方法得出结论,学生实验探究,设计电路图,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理论推导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推导,再由学生讲解推导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用实验和理论推导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强化动机,培养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指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虽不直接起认识作用,但却是学习认识的动力来源,对学生学好物理甚至一生都至关重要。

兴趣是指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必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增加,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如喜、怒、哀、乐等。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非智力诸因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其相互渗透性来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习进程,对于学生学好物理、勤奋攻读、坚定信心、稳定情绪、强化学习动机,始终有旺盛的斗志和自制力,将起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指出,非智力因素培养,要不断感染熏陶,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其“潜效应”和“延时效果”必在受教育者身上显示出来。

二、认识新教材的新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化,比如恒定电流一章,颠覆以前教材课程安排顺序,几乎是和旧教材倒着来得,介绍这些知识是从学生常见的用电材料,身边的电现象入手逐步介绍物理规律。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学习兴趣。

2、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的教材安排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在图片、序言介绍的挺精彩,内容却非常枯燥,学生学习难度大,逐渐把学生兴趣伤失殆尽,现在增加演示实验和思考题,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思考题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兴趣。

三、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模式

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几乎体现在每节课中,它是新课改的“灵魂”。

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学习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想法、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式的教学过程。讨论:将每一节课都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均有同学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反馈结果。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为探究与创造建立必要条件和创建了氛围。

探究: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这是一节课的“脊柱”。创造:特指运用本节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一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探究结束之后,创建一定的物理情景,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情景中的问题,从而延伸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四、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体会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师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乐于探究与学习过程。

2、创设物理情景,自主探究,探究过程对于物理教学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如在电学实验中:给学生准备有各种电学器材,让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合理设计电路达到自己实验目的,电路出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排除故障,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掌握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随时控制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他们去识别电路的连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电路连接,分析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很清楚地看出不同电路的优缺点,哪种电路对实现自己的理念更合理。

3、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可根据情况自由组合、取舍。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容量不宜太大,可以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真正把学生培养为学习的主体。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师将知识灵活的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学会学习。

6.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篇六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是围绕教师设计的内容、形式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甚至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按教学参考书或预先设定好的去进行,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没有品味、消化、吸收的机会,繁琐机械的重复练习占去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一种封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统治着语文课堂教学,严重禁锢了教师、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是如何改还需要一个思考过程。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广大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次大考验。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面对着21世纪的挑战,老师应该知道,这必须改变。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学习内容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的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实现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往、平等对话。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忽然间觉得自己把书读懂了,但没觉得是老师在帮助自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去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二、确立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

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三、变化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从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生存的能力,要在变化学习方式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变过去直线交流的教学结构,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建立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多向互动的网络式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如何变化学习方式呢?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行为注意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庞维国先生将“自主学习”概括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汇总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生(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新课程带给我们是有效的教学。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宜采用朗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语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式。低、中、高年级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主权叫给学生。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所感悟,但不一定有多深刻的体会,也不一定要求他能立刻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文章。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

7.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篇七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政治教师的第一要务

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具有其独特性。政治课教学必须依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形象性、趣味性是青少年的本质属性。政治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知识储备, 努力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 实现教育思想的“质”变, 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统领教学行为。由于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禁锢”, 死记硬背的抽象记忆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模式, 教师教得“死”, 学生学得“死”。“死读书、读死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味如嚼蜡, 久而久之, 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 厌学现象严重, 思想政治课不能肩负起培养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时代使命, 致使学生道德水准下降, 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事故”的种子, 思想偏激, 法制观念淡薄, 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国家违法犯罪年龄段调查中显示, 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在50%以上。这不能不叫人反思, 令每个教育工作者沉默, 更叫我们每位政治教师“汗颜”。我们必须反思, 必须在转变教育观念上下决心, 努力探索适宜学生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切实肩负起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如何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 如何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 真正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明辨是非。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雏形期”, 正行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作为教师, 必须为学生树立人生的“路标”, 政治教师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二、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是政治课教学成功的保障

政治课教学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这种新模式是对“满堂灌”“说教式”“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与“革命”。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 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面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讲究方法, 但无定法,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 提倡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寓教于乐, 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积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新的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政治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小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 使抽象、深奥的问题以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达到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从中获得新知, 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记忆”爱国主义影片, 开展“中华魂”演讲比赛等,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适应新教材是对政治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会“用教材”, 即驾驭教材。教师要用自己广博的知识, 围绕课堂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教学氛围, 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有在课前把教材读“薄”, 在课堂上把教材教“厚”的本领, 在教学中需要开放教材, 充实教材, 超越教材。例如, 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多媒体技术等为教学服务;还可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教师不仅要会“教”书, 还要学会“编”书。

四、具有广博的知识是政治教师的物质前提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 但知识面宽了。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教师必须努力学习,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教师还采用“一框内容一张嘴, 一支粉笔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运用于教学实际中, 使思想政治课更加直观、生动、有趣。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知识的结构框架、内在联系了如指掌, 还应不断探索, 钻研教材、教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组织教学, 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方法是每天坚持写课堂教学后记, 多读、多听有关教学方法的书刊、文章和报告,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主动邀请专家、同行教师听、评自己讲课, 取长补短;多听多看, 关心国内外的大事, 不断为自己“充电”。

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

8.中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 篇八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配合新课程改革,要创造新的课堂环境,要按照学生自己的特长带领学生,让学生全面地面向新课程改革,为了达到实际效果必须注意以下重点。

1.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应具有强有力的业务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业务素质,应提高综合能力,要想配合新课程改革取得实际效益,必须完善综合知识结构,要坚持各门课都是互相离不开的一个整体的观点,要自我完善。

2.要有效地利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的准备阶段,在学生中形成感兴趣和活跃的气氛,上课前让学生振奋精神是教学有效的关键。

3.课程中要选择学生能够喜欢学习的课文和内容,感兴趣。如:上中学每年级语文课文的时候,要将课文内容改为学生话剧跟游戏相结合的形式,给学生分配任务,这样通过形象的学生语言可以有提高趣味性,可以深化思想影响,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4.把板书设计得灵活和有趣,要注意图文相结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好像看电影那样一下子感兴趣,容易理解课程内容。用各种示范画像来营造热情的学习氛围。

5.学习方法要丰富多彩,注意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结合,要将活跃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能够使学生克服疲倦和讨厌的情绪,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6.改进语文教学工具,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扩展语文问题范围。语文教学内容与地区和学校的特点,气候变化,教师的水平,教学条件,学生的基础等要密切结合,重视教学资料的个性化,要和教学标准一致,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同时各个学校要提高语文教学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关心语文教师的工作,及时纠正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取得好成绩。

总之,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上好中学语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而努力做贡献。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 篇九

一.课前系统

1. 教学内容分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的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教材内容与本学段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2.学情调查(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调查方案:(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等

3.设计教学目标(参照相应的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撰写,注意三个目标维度的有机结合,切忌相互割裂;用语要标准)4.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并对选择教学方法的相关依据做简要说明)(2)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课前对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教学流程的规划和设想,大体阐明设计的关键活动及其流程即可,可以采用流程图方式)(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二.课堂系统(三个方面)1.导入设计

2.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体现:(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3.学习小结(这部分最好是教学活动的录像光盘,如果不具备摄像及刻录光盘的条件,可以采取文字描述的方法。文字描述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用叙事的方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三.课后系统

1.设计出课后作业

2.设计出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3.教学反馈设计(1)反思一般性的教学问题,反思相对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数字化资源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应用方式是否恰当,数字化资源及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认知深度,高质量的实现了课程目标。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反思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10.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篇十

体育教学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改革,已有新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体育基础知识课”,体育基础知识谭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科学道理和方法,这一部分虽然课时不多,但却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能随意取消和减少。因此,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的研讨课题。

教学挂图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具,而现在常见的悬挂式教学挂图,使用时有诸多不便,如不生动形象,学生不能模仿,并且不易保存,易损坏等。随着现代科技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我对电脑多媒体与体育室内课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基础知识课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小学生具有喜欢了解新鲜事物,对趣味性知识感兴趣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收到明显效果。比如,上《做游戏有哪些好处》这课时,利用多媒体软件出示各种游戏“老鹰捉小鸡”、“支援前线”……很快就能引导学生归纳出游戏的种类:奔跑、跳跃、对抗、智力等。并且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为今后的游戏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各种能力打下基础。如在课堂进行“支援前线”的游戏,可以让各队学生想象,可以乘坐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去前线,学生会想出坐火车、飞机、汽车、轮船等运输工作,然后让他们模仿自己提出的工具奔向练习地点,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活动兴趣,也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模仿力。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学生最大特点是活泼好动,好表现,善于模仿。教学中,结合特点,让儿童边听、边看,边模仿,演示某些操作和活动过程,进行实际体验。如教学“路上的安全”,先让他们看一段多媒体演示片,模仿过马路时的情景,这样的活动,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表现极为认真,“入角色”有助于学生在尝试性的演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基础知识教学应彩合理的教具——多媒体课件。

如四年级教材有“小篮球规则简介”和“小足球规则简介”,如果单纯讲解,学生会对“角球”、“任意球”等概念感到陌生。因此,采用电脑课件,边出示边讲解,加深对陌生概念的理解,取得明显效果。

四、基础知识教学与现代体育信息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基础知识教学的题材应该是广泛的、全面的,不仅是技能方面,而且还应及时把现代日新月异的体育信息传递给学生。利用课件,结合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11.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要求 篇十一

一、创新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实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教法、学法统一的关键。以前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教师授课技巧的改变,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王卞、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性发挥得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有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历史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学习他并不需要很抽象的逻辑思维,大多一看就懂,基于这个特点,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凡是学生自学已经解决的问题,诸如一些基本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及过程、意义等坚决不教,而把时间省下来重点讲解自学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认清某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等,这些问题前后跨度大,思维量大,学生自学确实有困难,可以学生大胆争论教师归纳总结。

其次,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创造的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统一的最终目的。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膨胀与人的有限精力发生了尖锐矛盾,这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显然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就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而且在学生的一生中就具备了不断索取无限增长的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用创造性教法教会了学生创造性学习,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成了不断创造的根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规律更有助于学生学会系统思维的方法,获得发现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历史人物事件的争议性,更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获得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实现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统一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能力教育主要包括一般能力教育即观察、记忆、自学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特殊能力的培养,主要有时空想像能力、史实辨析能力,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能力等;创新思维教育即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创新教育下历史能力教育主要是通过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来实现的。

首先,历史教学应当鼓励学生“主体介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大都是史书和教材记录的历史,这并不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通过观察、筛选和整理的产物,当时的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都会对历史产生影响,而形成多种历史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到历史中,亲身感受历史氛围,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养成他们批判的思维习惯以及寻求真知的科学态度。

其次,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历史教学要实现能力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只有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及时发现并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引导学生探求真知,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重视历史活动课,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很多学校甚至教师都不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其实,历史活动课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通过有关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施展自身才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全面提高创新素质,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亲身感受歷史的脉搏,探索历史真相,通过辨析收集到的信息,获得对历史的独特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活动课的展开,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种种历史问题。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教材中提及的一些史实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人文景点等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现象,教师要多举事例,开拓学生思维,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度展开讨论以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好研究对象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论文、传记、实物等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寻相关信息,然后指导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开展历史活动课,可能会对某种历史现象产生新见解,甚至可能会有出人意料的新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施展才能,收集、辨析信息,扩展历史学科的知识面,获得了对历史的新知识,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创新教育就是要把构造知识的过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有限的的时间内和有教师指导的条件下重建知识。

12.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作文,生活积累,修辞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 说起语文, 感受最深的就是作文。可以说是学生害怕, 教师头痛。学生写起作文便愁眉苦脸;老师改起作文犹如“移山”, 费时费力, 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怪圈, 学生怕写作文不想写, 但又不得不写;越是怕写, 作文就越是写不好。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笔者谈谈个人见解。

一、让习作生活化, 使学生有愿写、能写的需求

1. 走进学生的生活, 挖掘写作的潜力。

现在我们的写作教学往往是老师花一节课时间分析讲解范例, 学生再花一节课时间完成就可以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从古至今有几个人写文章能在短短的八十分钟一蹴而就呢?更别谈刚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这样看来, 学生在习作课堂上抓耳挠腮, 苦思冥想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来应是情理之中。因而学生写不好作文责任不在学生, 而在教师。因为是我们教师的教法出了问题, 硬生生地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要想使学生作文能有声有色, 能出彩, 就应该让学生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 走进生活。比如我们在学习每单元课文时就可以将单元作文里习作的要求让学生明确, 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寻找、去构思、去采集有关信息, 然后经过反复的练习、修改完成。一篇习作根据具体要求, 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 不打无准备的仗, 那学生所写之作还会是空话、套话吗?学生还会觉得作文难写吗?我想将会是“下笔如有神”吧!

2. 关注学生情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有一次愚人节前夕, 大家都在讨论愚人节这一舶来节日怎么过?商量怎样才不会被别人骗。这不禁勾起笔者年少求学时老师给我们过的一个愚人节, 直到现在都能回忆出当时的情景, 真是毕生难忘呀!突然, 我灵机一动, 是不是也可以如此这般一番, 让学生写写有关愚人节的作文呢。结果不出我所料:就连平常班级里见了作文就犯晕的学生竟然也洋洋洒洒写了三页多, 而且感情充沛, 大有不吐不快之感。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语) 。想到这里, 我的内心陷入沉思中。是啊, 我们传统的习作教学, 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 如何开头, 如何结尾。而学生, 作为写作的执行者, 因为被众多“框框”所套, 也只是一昧地接受, 从未想过作文该如何创新, 如何出彩, 因而这样造就的作文自然也就千人一面, 人云亦云, 没有什么新意, 更别提激发学生的灵感, 有所创新了。而我们说一篇佳作, 它是学生内心丰富情感的再现, 是“我笔写我心”。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 触摸学生那敏感的内心, 与他们产生共鸣, 学生才能将自己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生活世界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否则再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只会是一潭死水, 其习作也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根本谈不上写作个性化, 生动化、生活化了。要想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 除了选题要贴近学生, 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抓拄契机, 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当然要想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没有距离, 古语不是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嘛。其次激发学生对题目的兴趣, 使其有写的意愿。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二、研读文本, 教授学生习作

大家知道, 现阶段, 我们所用的教本都是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后才出刊的, 其中的每一篇例文都可算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的范文。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应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教授学生习作。

1. 模仿课文段落, 进行练笔。

教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有描写精彩的段落值得我们学习。 (1) 修辞手法的学习, 如:像蜂蝶飞过花丛, 像清泉流经山谷, 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 我心头就自然涌起一种甜美的感情。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 恰似流光溢彩的画页, 也似一曲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2) 描写方法的学习, 如:人教版《开国大典》一文中出现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学习之后, 教师不妨布置学生也来仿写一段, 学习能力强的独立写, 能力差者就根据老师提示写:夜幕降临, 广场上车水马龙, 热闹极了……

2. 模仿全篇课文, 进行练笔。

有些课文非常有特点, 值得模仿。 (1) 课文写作结构的模仿, 如:人教版《颐和园》一文,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略得当地写下来, 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方位动作的“进了、绕过、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 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学完后, 师可布置学生作业:以《游》为题, 学习作者是如何按游览顺序有详有略地把自己的一次游览过程记录下来。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人教版中《生命生命》是按照先分后总的顺序, 先通过三个故事的描写, 最后总结说明一个道理, 文章的结构让人一目了然;《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 作者按时间顺序, 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 文章层次分明, 结构清楚。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作为教师我们都可布置学生进行练笔, 丰富学生的“作战”经验。 (2) 课文中描写手法的模仿, 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凡卡》一文中, 就抓住了细节描写, 从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心理等方面对凡卡进行了刻画———一位受剥削受压迫的童工形象。它将人物的形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同时还揭示出人物深层次的性格特点, 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时, 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这样的练笔:请模仿《凡卡》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学生模仿的例子, 减轻了难度, 写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认为, 作为语文教师, 应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学会挖掘文本, 利用文本资源, 为生提供练笔机会, 不断丰富学生的“战作”经验,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会担心不提高么?

13.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篇十三

【摘要】十八大召开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崭新一页,同时也更加完善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必将以此为基础呈现快速的、稳定的发展。在此之前,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已经取得了跳跃式前进。就因如此,国人教育素质低下,教育效率不佳的负面现象在经济繁荣之势的对比下显得尤为突出。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前进的迫切需要,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产物,充分体现教育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改下的教学更凸显特色老师教学,高效学生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和谐

教学是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相互统一的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而这种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了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从未断裂,甚至出现几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奴隶社会时期,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提出“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教学活动能够在民间推广,这种教学理念的盛行为今后甚至今天教育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时间,希腊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即先给对方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然后层层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这样讨论下去,可能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这个定义能表现这个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的东西,是人人会同意的。近代中国的教育更是突破封建传统,无论在教育内容(摒弃封建八股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还是教育方式(打破原先先生的单方面教学,学生和老师互动,课堂活跃性增强)等方面都出现较大区别。现代社会主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更是科学技术之根。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育方法的可适性都成为新课改之下的着重观点。

一、新课程改革含义

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已经进行多次,国家对于教育的支持度也逐年加强。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说到新课改,新课改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呢?

封建体制对于中国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版式教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完全以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为依托,知识的无限量增长和传播加快了社会的运转机制,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更加主动、快捷的学习,学习趣味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课堂教学引人(学生)入胜更具有意义。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方式,笔者在此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塑造的是考试型人才,并非多元型人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废材”。单一的以考试通过为目的的读书,即因为读书而读书,因为考试而读书的行为导致其思维固定,不能脱离书本,必然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被淘汰。新课改主要着重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做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去面对一个陌生但却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做什么的社会。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重要文献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①人并不是个体上的人,而是社会上的人人具有社会性,学生以后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两个能力,即再学习的能力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的能力。这就像我们去学化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化学反应的结果是什么,而今天的教学不仅仅只局限于结果,甚至更加注重过程,通过实验的方式告诉学生某种物质怎么产生以及应该怎么去做。新课改在哲学上要求突破传统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巩固以及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教学的统一,创造真正的学习模式。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新课改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仅代表着一次实践上的教学模式的更替,更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关于新课改,很多教师说过:“新课改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如此重要的深化改革和传统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课程目标上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结果式教育模式为主要方式,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针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只是看期末考试成绩而已,对于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平时学习就不好的学生在心理上就已经开始给予一些漠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这种在课堂上只重视学生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学,使得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树立自己一无是处、害怕学习的消极心里。新课改下的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会渴求是学习,合作学习的高效方法。

(二)课程结构上

传统教育的单一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的生搬硬套,也表现为学习课程上的单一。过多的强调主科与副科之分,在根本上把“高高在上的”语文、数学、英语和看似为副科的美术、自然、音乐„„等艺术性、自然性知识进行脱离,导致其他必备的知识严重缺乏。新课改的教学则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增强课程多元化选择。

(三)课程内容上

复杂的知识,繁琐的内容以及乏味的书本是的课程内容没有太多的趣味性和吸引学生之处,新课改要求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应该学习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趣味性教学,学习与生活、科技形成“活”的知识链。

(四)课程实施上

传统教学似乎是应试教育的集中体现,即笔者在上文中提出“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要学”,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需要相互合作,较高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五)课程评价上

对于学习的评价似乎客观方式就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的表现,但是过多的强

调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并不合理。作为一线教师,站在讲台上不仅仅是老师的身份,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守护者,甚至是精神上的支柱,而精神支柱往往被悲哀的扭曲为白纸上的一个红色的数字,分数高则开心甚至走起路来更能抬起头了脸上更有光了,这种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一时难以改变,但分数的灵活性却可以改变努力学习但成绩并不优异学生的心里状态,适当提高他们的分数,让他们感受到努力后的回报,这种简单的投资活也许换来的是更加刻苦读书的学生。

(六)课程管理上

传统教学以固定的模式延续,主要表现为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课本,这种普遍性的广泛存在严重遏制了特殊性的发展,目前已经不再实行全国统一教材,使得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材的订购,老师上课的灵活性行也逐渐增强,同时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以及加强了学生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度。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于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②。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课堂

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憧憬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阶段的,但是马克思坚定的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③。所以不同历史阶段应当理解为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笔者认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新课改之后,可以说是学生时代自由化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个要求④。要培养合乎时代需求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精神。面对庞大的数字信息,能够即使进行筛选以及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

第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第三,开放思维。扩大思维空间范围,具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

第四,崇高理想。无论是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还是开放思维,归根到底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国家、为社会的美好前途奋斗的精神。⑤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致力于人才素质培养,开拓创新,因材施教。因此,新兴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下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念,转化教师教学思维,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新的技巧。

(一)平等尊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私塾是中国传统学校的总称,私塾上课有几大特点:首先就是上课之前要先祭拜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学生们必须虔诚以待。其次就是老师上课必备的戒尺,以教训不听话的学生,鲁迅先生曾经在三味书屋的时候也尝试过不少。这种师生

关系单单表现为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缺少老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保护。新型师生应该更多的朋友之间的关心与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二)学习合作,建设开放的教学课堂

笔者认为,学习本身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学习的产生或者能够真正达到学习效果并不能仅仅依靠个人,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合作学习以及相互探讨是获得成功的促进条件。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更好的教育。其实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典范。教师在讲桌之上不是单方面滔滔不绝的去说知识点,灌输考试内容,而是通过类似于引导的方式——提出、引出问题再进行提问,在回答中继续寻找问题,让课堂始终处于老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合作学习不仅能够通过学生来引出更多的问题,而且也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中国封建时期以及新中国早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人的思想进行压制,新课改更着重于思想活跃,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现新事物,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提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

(三)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并没有完全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在一起,而是相互分离,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新课改之下,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素质的提升,不仅仅包括文化教育,而是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创新层面、学习实践、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涉猎,使学生兴趣学习之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分数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分数也很容易造成学生信心的丧失,认真学习的同学往往在考试时因为种种原因而滨不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通过适当变更分数,以及学习之余多关注,多鼓励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积极引导、点拨,让他们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取得学习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利用好例子是使用例子进行实践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进行科学指导,就缺少了立足之本。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严格的考试制度在我国仍然是最好的人才选拔措施,即使类似于高考所逐渐暴露出来的弊端也在逐渐受到人民的关注,但优越于高考选拔制度的措施仍没有完全显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原先量变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同时传统教学也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书本以及文学基础,为考试以及将来通过考试去接触更多的机遇做了准备,这也是目前中国教育不可躲避的事实。新课改的产生以及完美的运用将带来我国教育有一个顶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更多全能型人才,优质型人才,中国的教育将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①参见黄济、王策三主编《现在教育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参见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高中生优美段落摘抄下一篇:短小有人生哲理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