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2024-08-02

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精选8篇)

1.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篇一

浅谈基层机构编制管理创新

九三编办 苏月英

创新是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机构编制部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发现问题,找出根源,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为科学有效地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为实现“和谐英吉沙”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

一、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理念,努力服务和保障发展稳定大局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对机构编制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我县编办严格按照“精简、高效”的要求,把握大局,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使我县的机构编制工作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局相协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

我县编办紧紧围绕当前新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点,在机构编制工作的总体思路上进行了及时调整。一是进一步 1

把握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机构编制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具有“集中程度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包含“决策、执行、监督”等诸多内容,涉及组织、人事、纪检、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个部门对提出编制管理目标,进行研讨,制定方案,实施改革,监督检查等众多环节;涉及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的配置和调整。面对艰巨、复杂、繁重的机构改革和管理任务,编办的职责决定了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要从大局出发,合理进行编制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政府效能的提高。二是在服务我县社会经济方面。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责,紧跟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办理相关的机构编制事项。如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根据上级编委部门的指示成立了援疆办,提升了我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级别,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带动我县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在保障民生方面。积极推进医疗、教育、卫生等行业机构改革,研究调整涉及民生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尤其进一步研究落实教育部门的缺编情况,全面的核定编制,确保了我县每年5%人员的入编情况。为我县人才的引进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在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方面。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因素,我县在维稳工作方面,积极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力量的建设,多次向地区编委打报告,要求解决我县9个社区的编制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维稳力量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创新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措施和手段,切实管理好机构编制资源

我县积极结合新疆实际,创新机制,强化措施,以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为管理手段,以实施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为重点,基本实现了把机构编制管住、管活、管好的目标。我县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得到了严格控制,基本实现了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

1、推行实名制管理系统,解决了“机构编制管住”的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速,机构编制管理随之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该减的很难减下来,一些职能转移、职能弱化的单位,死守机构编制资源不放。另一方面该加的很难加上去,一些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之一重点问题,我县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实名制管理数据库),严把人员信息采集关,机构编制审核关和信息录入关,确保了实名制管理数据库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现在,我县行政、事业单位总计5384人的人员基本信息已经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通过推行实名制管理系统,提高了机构编制的管理水平,形成了机构编制宏观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编制与实有人员的有机结合。有效控制了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整长,机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

2、推行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的活”的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速,机构编制管理随之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该减的很难减下来,一些职能转移、职能弱化的单位,死守机构编制资源不放。另一方面该加的很难加上去,一些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之一问题,推行了事业单位空编管理,全面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下决心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加强动态调控能力。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对现有的编制量针对我县实际情况既保留又压缩,对机构编制,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旗帜鲜明予以保留;凡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削弱的,要坚决予以削弱,在总量上努力实现现有机构编制资源的效能最大化。二是要统筹兼顾。既要把住编制进口关,又要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既要顶住压力,又要注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既要守住底线,又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对空编较多的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回,有编办统一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使用;对确实需要增加编制的,我县积极在本县范围内协调解决。三是要提速增效。要在抓机构编制等“硬件”配置的同时,我县认真做好工作制度、运行机制等“软件”的创新。尽量把编制用到保民生、促民生的工作中。

通过推行空编集中管理,我县的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基本稳定。

三、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要加强对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公开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职能调整与机构编制状况,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责任,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渎职失职受追究的责任体系。

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宏观管理机制。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实行动态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继续做好日常管理与审批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管理,更加重视调查研究,更加重视监督检查,逐步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制。要在总结《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机构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名实对应为主要内容、以核准使用为主要手段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做到在编人员、在职人员、预算人员、实际在岗人员“四统一”。

四是建立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机构编制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制度,真正将“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内设机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的要求落到实处,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2.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篇二

(一)档案管理认识不足。

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其在对各类档案材料进行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大量与之相关的部门,由此对档案的负责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能够严格按照要求对养老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及归档,从而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目标的实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养老机构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致使档案负责人的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加之档案管理以兼职的形式居多,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造成了档案归集的时间过长,这样一来,难免会导致部分档案材料遗漏、混乱甚至遗失的情况发生,对养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档案管理机制不完善。

养老机构作为公益性机构,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各方面的相关制度,如行政、财务、后勤等等,但通过对国内一些养老机构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并未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由此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不明确,制约了档案管理的有序开展。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其无法与养老机构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得不到妥善保存,对养老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档案管理队伍不稳定。

在对大量养老机构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养老机构都未配置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通常都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档案管理人员的职务,虽然这些兼职的管理人员在各自的部门都有着一定的管理才能,但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很难达到这一要求。除此之外,一些养老机构中修养人员的档案有些会存放在护理部,有些则会存放在医务部,还有一部分是由档案室进行统一管理,因档案管理人员均为非专业性的,并且他们的流动性相对较大,致使档案交接过程中出现遗失等情况,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现已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一基础上,无纸化办公、电子文件随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养老机构在档案管理方面仍以传统的手工方式为主,究其根本原因是其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滞后,由此对档案的保存、调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目标的实现。

二、养老机构档案管理的创新建议

(一)更新档案管理观念。

档案反映着养老机构发展的历程,是养老机构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提高养老机构全体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尤其对于养老机构的领导干部而言,要更新档案管理观念,给予档案管理最大程度的支持,将档案管理纳入到养老机构长远发展的规划中,不断强化有关档案管理活动的宣传教育,促使养老机构内部加深对档案管理的认知。养老机构档案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档案管理观念,具体包括:其一,树立档案利用观念。档案管理不仅要重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管,更要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养老机构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其二,树立管理创新观念。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创新档案管理手段,利用信息系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方便档案使用者查阅资料。其三,树立档案服务观念。转变被动式的服务方式,主动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并提供优质的档案服务。

(二)创新档案管理机制。

养老机构有必要将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理顺档案管理机制。首先,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档案管理部门要依照《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特点,针对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利用、鉴定等各个环节制定相关制度,强化对档案的统一管理,促使档案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其次,优化档案管理流程。养老机构档案管理要与业务管理协调同步,确保档案资料收集完整,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应具备完成业务办理与档案管理双重任务的能力,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再次,落实人员管理机制。明确档案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建立起合理的薪酬体系,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薪酬挂钩。

(三)重视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为此,养老机构应当重视对高素质、专业性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借此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养老机构应当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等方式,拓展档案管理人员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了解并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一些渠道进行档案管理的学习,增强工作能力,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为养老机构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养老机构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养老机构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养老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速度。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养老档案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为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资料。同时在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后,可以防止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丢失。鉴于此,养老机构应当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从而使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形式与计算机检索方式有机结合到一起,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信息检索查询效率,而且还能对养老档案原始资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档案资料是养老机构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凭证,必须提高养老机构内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随着养老机构接纳老年人的数量逐步增多,养老机构的任务日益繁重,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养老机构应加快档案管理创新,树立全新的档案工作观念,创新档案管理机制,采用先进的档案管理手段,从而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满足新时期下养老机构的发展需求。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课题,促使老年人养老逐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养老机构能够妥善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对创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养老机构管理方面,档案管理一直处于薄弱地位,尚未发挥出档案资料在推动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中的效用。本文从分析养老机构档案管理的影响因素入手,提出档案管理的创新建议,期望对促进档案工作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养老机构,档案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毛家敏.浅谈目前养老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其改革的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4(11):55-57.

[2]王英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档案管理需把握的几个问题[J].兰台内外,2015(8):31-33.

[3]王远景.养老保险改革滞后对档案管理的影响及解决途径分析[J].继续教育与人事,2013(12):111-113.

[4]付彧,李廷园,沈沉.刍议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85-86.

3.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篇三

[关键词]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外购

一、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而确立的一种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组织形式。传统上,企业采用的正式组织结构通常是垂直的、职能化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决策层次的划分形成了鲜明的等级制度,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趋于在等级结构中纵向交流,任何一个等级层次上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而职能化的部门设置又可能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阻碍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当企业规模较小时,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尚不明显。随着企业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和职能部门会不断增加,结构复杂性大幅度提高,结果是组织管理效率降低,决策过程趋于官僚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界的学者积极探索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由此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三叶草结构型组织、虚拟组织、星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等等。这些新型组织结构形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通过企业的组织重构简化内部组织结构,尤其是正式组织结构,弱化等级制度,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分享和每位成员参与决策过程,使得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更具灵活性和竞争实力。在这些新型组织结构形式中,三叶草结构型组织和扁平化组织更具代表性。

三叶草结构型组织是由英国的管理作家查尔斯·汉迪提出的。他用三叶草的三片叶子比喻现代企业所应具备的组织结构形式。这是一种以基本管理人员和员工为核心、以外部合同工人和兼职工人为补充的组织结构形式。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第一片叶子代表从事核心业务经营的核心员工,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化培训,拥有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信息和智慧。第二片叶子是由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同关系的组织或个人组成的边缘性结构,他们为企业提供维持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可以说,第二片叶子是基本上由流动性大且日趋职业化的各类咨询人员或咨询公司构成。第三片叶子代表具有很大弹性的劳动力,如兼职工、临时工和非全日制劳动力。他们不断更换企业,以便把成本和承担的义务降到最低限度。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大型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的一种趋势,是减少长期雇佣的固定工数量,增加“随叫随到”的临时工数量。汉迪认为,尽管弹性劳动力在企业中的工作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仍是企业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力量。因此,企业不能把他们完全视为外围人员,而要通过给予他们某种地位和权利,以提高他们自发参与企业活动的热情。

扁平化组织的出现是近10年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致力于组织结构缩编的结果。为了废除滋生官僚主义的等级制度,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很多企业在这些年中,围绕着削减“肥胖”的中间管理层数量,创建“精瘦”的管理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性调整。在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大型公司中,每个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增大,对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一线管理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他们直接面对市场,行使企业家职能,负有为公司创造和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责任。而公司的高层领导负责确立宗旨和总体战略,通过授权来界定纳入控制和协调的企业家活动,并为企业家活动制定标准。

二、管理外购的内容

企业外购的做法由来已久,几乎与企业的发展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样样精通。企业经营需要的投入要素总有一部分是通过外购获得的。社会大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通过企业的外购活动链接起来。传统上,企业的外购主要局限于原材料、零部件或机器设备等投入要素上。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简化,从外部获得管理资源逐渐成为企业外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资源包括多种类型,如管理职能工作、管理方法、重要的管理思想或理念、企业战略的策划能力、甚至具有特殊技能的管理人员等等。它们是增加企业价值最重要的稀缺资源。企业自己长期拥有这些管理资源相对于借助外购获得这些管理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长期拥有这些管理资源,虽然满足了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却增加了企业负担和组织管理的难度。企业必须为不常发生的管理职能工作设置部门、协调这些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长期负担相应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和退休养老保险。借助外购获得这些管理资源,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了,但却更多地依赖外部管理咨询业的发展。如果市场发育不完善,外购管理资源的交易成本过高,企业只能选择长期拥有这些管理资源。因此,在企业通过简化组织结构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实力的过程中,应该精简哪些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必须考虑企业所经营业务的特点、行业特征和外购管理资源的交易成本。根据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外购的经验和我国企业深化内部体制改革的走向,我国企业的管理外购在今后几年中将主要集中在资本运营、经营战略策划、组织管理效率、技术管理、企业改制和国际化经营等领域。

资本运营的目的是通过投资、融资和资产重组等手段增加企业的价值。我国的多数国有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进行投资、融资和资产重组的能力。企业普遍缺乏资金,银行贷款这种传统融资方式由于商业银行强化了信贷风险管理而难度增加,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筹资又受到严格国家控制。一些有钱的企业缺乏好项目,在确定投资方向上犹豫不决。因此,针对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环境,设计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寻求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方向,是许多企业需要借助管理外购解决的问题。资产重组涉及到企业的购并、扩张、闲置资产的出售、以及资本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企业开展资产重组活动,需要对资产价值甚至整个的企业价值进行细致、准确的评估,对企业的财务账目进行处理和审计。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依靠外部的专业管理咨询力量。

战略性策划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建立明显竞争优势。其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针对某种具体业务制定经营战略或职能性战略,如新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跨国经营战略,等等。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实行战略管理,对战略性策划的作用认识不足。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经常把“战略”一词挂在嘴边,也做了带有“战略”字样的规划,但流于形式,无法实施。真正的战略性策划是要针对竞争对手制定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中、长期行动计划。这项工作需要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需要从创新角度提出战略方案,是要实施的,不是空洞的宣传材料,必须有很强的操作性。这要求从事战略性策划工作的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行业知识与经验。而我国的企业中很少拥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专业策划人员。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战略管理,对战略性策划的外购需求会不断增加。

组织结构设计不仅仅是描绘一张正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图,或根据企业的人员配备和职能管理需要增设或减少几个职能部门。它的目的是幫助企业围绕其核心业务建立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这种组织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组织结构设计包括三项工作:一是为企业设计能够有效控制和协调企业内部权力、责任、资源分配和各种职能活动的正式组织结构;二是为企业构造作为组织管理和决策过程基础的正式信息交流渠道和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三是为企业建立组织文化和组织管理思想。在实践中,第一项工作的重点是通过简化正式组织结构,降低组织管理成本,增强组织结构应付外部环境变化的灵活性,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目的。企业决策过程的运行依赖于管理人员控制和影响信息流量、内容和方向的能力,信息交流渠道是管理人员信息交流能力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并不重视由人际关系构成的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现在这种观点已被认为是一种偏见,在大型跨地区或跨国经营的企业中,以正式组织结构为基础的正式信息交流渠道不能满足组织控制和协调的需要,非正式信息交流渠道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组织文化和组织管理思想的作用是在企业组织管理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共同价值观念或信念。因此,第三项工作是组织结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织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和同行最好的实践经验,企业通常很少具备这些条件。借助外购形式完成组织结构设计,既可以获得需要的技能、经验和知识,又能够避免因内部权利纠缠引起的矛盾,保证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管理外购与管理咨询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是由管理咨询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发展决定的,二者缺一不可。企业的管理外购是管理咨询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企业的组织创新而产生的管理外购需求的增加,对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活动是否能够开展起来,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管理咨询业的发展。只有当通过外购方式获得所需要的管理资源是可行的并且成为企业的一种优先选择方案时,企业才会积极推动组织结构创新,剥离不经常发生的各种职能活动。可以说,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与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管理咨询业的发展起步晚,职业化程度低,管理咨询的价值尚未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从管理咨询的供给角度看,在我国的管理咨询市场中有二个细分的市场发展较快。一个是高收费市场,占有支配地位的企业基本上是进入中国的国外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其客户主要是大型企业,尤其是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另一个细分市场由国内众多小型咨询公司和科研机构、大学或政府部门提供的咨询服务构成。在这个细分市场中,管理咨询服务的收费较低,咨询机构通常没有明确的业务定位和固定客户群体,但是对当地企业的情况较为了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外购国际大型管理咨询公司的高价服务,财力难以承受。所以,发展面向中国企业的管理咨询业重点应放在中、低价位管理咨询市场上。

管理咨询公司如何发展是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多数管理咨询机构缺乏突出的专业技能和业务发展方向,为了生存能接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由于质量不高,很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管理咨询公司的成功是建立在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明确的业务定位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能力上。企业的管理外购一般不是笼统的或包罗万象的,而是针对某种职能管理需要或解决所面临的某类重大管理问题提出来的。企业从事不同的职能管理活动,解决不同类型的管理问题,所需要的管理技能往往不尽相同。管理咨询服务的价值就是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能够有效解决它们问题的管理技能。我国管理咨询机构要想快速发展起来,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所确定的管理咨询业务中发展卓越的管理技能。

參考文献:

[1]哈德罗·孔茨海因策·韦里克:《管理学》.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2]曹元坤著:《管理方式变革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3]H·法约尔著周安华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篇四

【关键词】高校科研机构 管理创新 人才结构 竞争机制

【摘要】实施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的意义,看到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在缺乏合理的建设规划、缺乏竞争机制和协调性、研究力量薄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策略上,注意创建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实施科研机构制度化管理,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创新管理。

高校科研机构是指高校的各类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高校科研机构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很重要的创新载体,是高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高校而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科研机构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应不断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确保高校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从而推动科研水平的有效提升。

5.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篇五

办法》的通知

甬经信企管〔2014〕144号

发布日期:2014-06-04 19:10:31

【政策导读】宁波市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中小企业自主管理创新项目、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示范企业、优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以及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维护等活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申报通知要求,向当地经信主管部门提出补助申请。

政策发布处室:企业管理处

联系人:杨志超

联系方式:55882732

【正文】

各县(市)区经信局、财政局,各管委会经发局、财政局,各有关企业:

为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鼓励作用,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对原《宁波市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创新)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暂行办法》(甬经信中小〔2011〕225号)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的扶持力度,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市财政局

2014年6月4日

宁波市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

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业强市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13〕12号)等文件要求,设立宁波市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专项资金。为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好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中小企业通过开展管理咨询和自主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的项目、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示范企业、优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的补助,以及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维护、专家评审验收、义诊对接、成果征集和宣传交流推广活动等。

第三条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自愿申报、产业导向、总量控制、注重实效、公开公正”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规范使用。

第二章补助范围和条件

第四条补助范围

(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项目。对企业通过管理咨询服务机构诊断辅导,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且绩效显著的管理咨询项目给予补助。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战略、精益生产管理、流程再造、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品质和现场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咨询项目。

(二)中小企业自主管理创新项目。对企业自主组建创新团队,通过内部管理变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且绩效显著的管理创新项目给予补助。

(三)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示范企业。对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自主管理创新项目成效特别显著,且成果巩固,能为开展推广宣传提供资源共享的企业给予补助。

(四)优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对咨询服务优质、咨询队伍稳定且业绩递增显著的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给予补助,以支持我市优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五)其他。主要用于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维护、专家评审验收、义诊对接、成果征集和宣传交流推广等活动的补助。

第五条基本条件

(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项目

1.在宁波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企业上一年度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至4亿元之间;

3.接受专业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的诊断辅导服务,项目经费总额在15万元以上;

4.合作的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需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称市经信委)登记报备;

5.企业发展符合产业导向,开展管理咨询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绩效显著。

(二)中小企业自主管理创新项目

1.在宁波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企业上一年度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至4亿元之间;

3.企业自主成立管理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目标明确,按计划实施,并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4.企业发展符合产业导向,通过自主管理创新变革,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合格率提高,企业现场整洁,制度健全,企业运行效率明显提升,效益稳步增长。

(三)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示范企业

1.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自主管理创新项目成效特别显著,且成果巩固;

2.企业社会形象好,在行业、地域具有一定代表性,能为开展推广宣传提供资源共享和交流学习创造条件。

3.在当年度评定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自主管理创新项目中评审专家组择优评定。

(四)优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

1.在宁波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时间满2年,并在市经信委登记报备的管理咨询服务机构;

2.有固定的经营场地,从事咨询诊断辅导的专业人员5人以上,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状况良好,并有保持良好联系的外部专家资源;

3.近两年实施的咨询项目1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且逐年递增,得到被咨询企业的好评且无有效投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第三章补助标准

第六条补助标准

(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项目经验收通过后,按管理咨询服务支出的实际发生额不超过5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被认定为示范企业的可提高至30万元。

(二)中小企业自主管理创新项目经认定后,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补助;被认定为示范企业的可提高至20万元。

(三)优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经认定后,对其主营业务收入在新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3000万元及以上的机构,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10万元、30万元补助,以上实行分档差额和从高不重复原则。

第四章工作程序

第七条项目申报。市经信委印发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和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通知,企业根据通知向当地经信主管部门申报,当地经信主管部门初审汇总并商财政部门后报市经信委。

(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企业需提交项目申报表,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合同、诊断报告、项目实施方案或计划书、预期效果(涉及商业秘密的可隐去)及上一年度财务报表等。

(二)中小企业自主管理创新项目。企业需提交项目申报表,并提供创新项目实施团队、实施方案或计划书、预期效果(涉及商业秘密的可隐去)及上一年度财务报表等。

(三)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登记报备。机构需提交登记报备表,并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办公场所证明,上一年度财务报表和咨询业绩报告,咨询师的相关学历、职称、执业资格证书等。

第八条验收申请。管理咨询和自主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单位向当地经信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当地经信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经信委。

(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项目。企业需提交项目验收申请表、实施报告和项目绩效评估报告、支付凭证和发票复印件及验收前一个月的财务报表等。

(二)中小企业自主管理创新项目。企业需提交项目验收申请表、实施报告和项目绩效评估报告,验收前一个月的财务报表等。

(三)优秀中小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机构需提交优秀管理咨询服务机构推荐表、由被咨询企业和企业所在地经信主管部门联合推荐,并提交机构项目实施汇总情况及典型案例,验收前一个月的财务报表等。

第九条审核公示。市经信委根据各地递交的验收申请材料,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组对申请资金补助项目以现场核查、资料核实、集中评审等形式进行验收审核,确定本年度补助的企业名单并核定补助金额,经市财政局复核后,通过市经信委网站()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条资金拨付。对经公示无异议的企业和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由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补助文件,相关县(市)区财政局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五章管理和监督

第十一条同一项目重复申请,或虚报、冒领、恶意骗取专项资金的,一经查实,取消资格并追缴已拨付的相关补助资金,违法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企业涉重大安全事故、重大质量事故和重大环境污染问题被通报处理或因(涉嫌)严重违法行为正处于被其他有关行政、司法部门调查、处罚、查封或强制执行的不予补助。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宁波市经信委、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6.机构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篇六

就两天的时间,我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机构呢?感觉时间太少了,再说了这设计有什么要求?既然是机构创新设计我是不是该多留意生活中一些用机构实现某些运动的产品。想起来去年暑假给蔬菜喷农药,平均一个周至少有三天要背着那个有两根细细的带子的喷壶,背带随着使用次数卷曲了,勒得肩膀生疼,右手还要不停的摇动。如果可以设计一个不靠人力移动,喷管不用手摇动,同时喷管自动伸长、旋转,可以自动搅拌农药。也许还可以实现无人监测自动喷洒,当农药完了或者出故障时产生报警信号……这思绪只要一开始就不可收拾了。想来,就这个想法要实现机构的运动要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单个构件总共有六个自由度,多构件组合然后可以实现复杂的运动,似乎只要用得到机构的地方都可以利用各种机构实现相应要求的运动。但是,实际的机构需要有市场,并且需要考虑实现复杂运动的成本。那些都是后话,最重要的是,我在这空想,设计出来的机构肯定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实际运动能够实现要求吗?这学期学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并可以实现机构的运动,那我们这个实验有必要吗?其实,就比如曲柄连杆机构的死点,最初应该是在实际的运动中被发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些设计也许实现有构思再经过实践来验证的,有些设计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办法的,不断完善以适应人们的需要。

时间渐渐逼近,我专程跑到图书馆借了几本资料,疯狂的翻阅着,希望能够从别人的设计中得到一点启迪,希望看了一些典型的机构会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地方可以运用。最终初步确定了一个方案。

持续着我的紧张状态,实验开始了。看到段老师的一瞬间,紧张的心情缓和了。讲课时随和的气氛,开篇关于创新的理论、关于创新的典型人物(爱因斯坦、爱迪生)、实用性理论常识(关于招聘)、不同文化(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创新的影响、教育模式影响创造等,内容丰富也不显单调冗长,同时能够紧扣课程学习。听着这些层次分明,能够引起我的兴趣的内容,紧张感慢慢消除了。处于紧张的状态怎么创造,再说即便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分紧张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

段老师在教学中,宽严有度,宽严的范围有区别。不是一味的放纵,也不是使劲地紧绷着我们的神经。这是一种能够为创新创造提供适宜氛围的教学方式,这一种方式容易产生产生创意。在一定的积累基础上,悉心观察生活,勤于思考,才能够有所创新。

进入实际操作环节,首先熟悉实验台上已有的机构,观察构件的连接,拆卸已有机构,拆卸过程就是一个反组装的过程。拆卸能够为我们后面的组装减少一些摸索的时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小组进行设计组装的过程中,能够分工合作,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是,与其他组员的的沟通交流不多。这样不利于团队合作,毕竟多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为设计多一点思考出路,即便提出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也许其他人能够从不合理的想法中得到更好的思路。

在段老师的安排下,我们有机会参观学习学长的毕业设计作品。印象最深刻的的是一个“分拣机构”,当时听了学长介绍各部分的作用和实现条件,我也了解了分拣需要根据物品的不同属性,比如说质量、材质、颜色等。惊叹之余,了解到这些复杂的控制程序是图形化的程序,难点应该是在设计和线路的连接上吧。

随着理论的学习,实际的操作,实践前的疑问慢慢解开了。机构创新实践能够在实际情况下模拟构建运动的受力,死点位置,是仿真软件所不能够实现的。同时实物模拟机构的组合及运动能够避免实际生产中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前期所学的理论课程知识得到了深化及实际运用,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对机构创新设计的兴趣。为此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锻炼机会,感谢段老师的用心培养,感谢为这门课程的创建及完善付出过的老师、亲自经历过的学长。

7.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篇七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在发展过程中受认识上的局限, 对于金融业在农村的发展往往不够重视, 和城市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及业务空间的狭窄性,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呈现出与城市金融机构不同的特点。如相比较而言, 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受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大, 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更为严重, 受农业经济季节的影响, 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当前,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 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十分突出

在经济转轨时期, 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 信用风险依然是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突出表现在不良贷款占比高, 风险暴露不充分, 反弹压力大。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大, 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访谈中曾指出, 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达到13.4%, 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经营金融业面临更大的风险。2008年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虽有改善, 但是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商业银行总体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为2.4%, 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水平2.81%, 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9%。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9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贷款的利息, 在这种资产结构下, 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 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受到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干扰,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 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最高。同样, 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也高于其他政策性银行。

(二) 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剧

经营风险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中比较隐性的一种风险。近几年来, 由于企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虽然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一些有利措施来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 但其运营仍潜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其主要表现为:拆入资金比例较高, 经营成本高、亏损严重, 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利润率很低, 甚至资不抵债等。从流动性指标来看, 农业银行活期存款比重从2008年的53.60%增加到55.49%, 而同期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则从52.9%上升为58.2%, 资产来源的短期化和资产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安全性指标来看, 逾期贷款比重、呆滞贷款比重和呆账贷款比重都有所上升, 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从效益类指标来看, 农业银行2007年的税后资产利润率是0.8253%, 而到了2009年税后资产利润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至0.7318%。利润率的过低也说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正在加剧。

另外, 在我国由于农民居住分散, 信息封闭,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逆向信息不对称”, 即相对于贷款方而言, 对借款人的信贷用途比较了解, 因为农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农户经营规模小、贷款规模也比较小;相反, 借款人对贷款方则缺乏了解, 主要对金融政策缺乏了解, 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 对利率变化、财务制度更缺乏了解。因此, 农村金融机构就经常在贷款期限和利率上做手脚, 从而增加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负担。金融机构的不规范经营加重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负担, 使其还贷能力下降, 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重。这两种结果都促使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不断上升。此外, “从众效应”也会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尤其是我国不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模式创新

(一) 农村金融机构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 我国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运用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对风险进行管理, 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内控机制不健全、产权不清、人员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管理仍然停留在比较单一的、传统的管理阶段。

第一, 从风险管理的内容来看,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侧重于信用风险的管理, 对于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仅仅是有认识, 尚且谈不上统筹考虑和系统性的管理。

第二, 从风险管理的部门来看, 各相关部门各自独立负责管辖领域的风险, 比如信贷交易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的管控, 并且通常采用逐案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式;投资和财务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的控制, 一般具有投资技能和市场分析能力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风险控制的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 从风险管理的工具来看, 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历史数据保留不完整, 统计口径不规范, 风险管理仍以定性分析为主, 缺乏科学的计量分析, 难以运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模型准确计算客户的风险敞口、减值拨备、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 对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 不能将风险量化。

第四, 从风险管理意识来看,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体制不健全, 员工素质低, 风险管理还没有作为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心中, 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 风险管理理念只是停留在单一风险的层面, 没有形成整体的风险管理理念, 未能形成上下一致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 一般风险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下, 农村金融机构采用一种地窖式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机构的相关部门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风险。一般情况下, 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缺乏协调和沟通, 经常是独立行使和运用自己的权利和分析方法。

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忽视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忽视了贷款项目在特定地区或特定国家的贷款集中度带给其他地区和部门的潜在风险;同时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过于重视信用风险, 而忽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不明智的。市场风险因子和操作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越来越大, 若是不给予重视, 会给机构带来重大的损失。另外, 传统的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 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将风险数字化, 不能准确计算客户的风险敞口、减值拨备、违约损失率等, 对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 影响了信贷决策制定的科学性、经济资本配置的准确度等等。

可见, 正是由于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便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诞生了, 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认可。

(三) 新型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

由于巴塞尔协议将风险类型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并提出“三个支柱”模式的银行监管体系, 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增强了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为了遵从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监管原则, 国际上一些大的银行开始将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模式扩大到操作风险, 使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能兼顾到与操作风险的相关性, 让资本要求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的影响。同时, 鉴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一般风险管理的弊端, 所以必须在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新的风险管理模式———整体风险管理, 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及新的监管要求。

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对整个银行内各层次的业务、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的通盘管理, 这种管理要求将不同的风险类型、不同的客户种类、不同性质的业务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 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 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 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和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同时引进风险管理人才, 重视定量分析, 建立并健全机构本身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的灌输和培养, 使员工普遍对风险管理有责任感, 能够有效增强员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的各个环节划清职责, 分别把关, 使风险落实、管理到位。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现状, 指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十分突出, 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剧, 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较严重, 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日趋严重。并在农村金融机构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新的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涂高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三农”破题[J].企业经济, 2009, (1) :19-22.

[2]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19-28.

[3]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 2004, (8) :4-8.

8.咨询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篇八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机构;制度;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32

农村金融机构为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应。这些农村金融机构成立之后为保证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具备充足的竞争力,占得一定的农村金融市场及适应农村金融及经济发展需求,不断的在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产品及服务的创新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不仅保持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1]。新农村发展下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此对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进行简要的阐述。

1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创新

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

为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及鼓励下,我国新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村镇银行、小额农贷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据国家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已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50多家,从地理位置划分来看,西部、东部地区约有500多家,约占总数的67%,是新农村金融机构的聚集区,这与东西部地区农业面积较大密不可分。各个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2],对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小额农贷公司发展迅速

小额农贷公司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下产生的一类比较特殊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是以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为农户、个体经营者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3]。在业务办理和贷款运营方面,其与村镇银行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相比较而言更为灵活,更被广大农户所青睐。具体是由于其业务覆盖面更广、征信条件更为宽松、审核环节更为简便和快速。另一方面,小额农贷公司的资金多来自于自有资金,资金持有量相当丰富,能满足大部分农村个体户和农民的短期借款需求,再加上审核便捷快速的优点,其农村金融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新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2 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段相对快速的时期,新农村金融机构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及农业基础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新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推进小额农贷业务发展和农村信贷产品及服务的创新。经过在多个省份和地区阶段性的实践和总结,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4]。为切实有效促进“三农”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新农村金融机构仍需要继续不断推进小额贷款业务,创新更多的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

2.1 继续不断推进小额农贷业务发展

农业个体户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时最为需要的是小额农贷,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小额农贷业务办理的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很多农户由于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同时受限于信用条件、担保制度等会放弃小额贷款资金,这就限制了地区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农贷公司等根据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情况,探索开办各种形式小额贷款业务[5],尽量将小额农贷办理程序简化,让农民能更为快速的取得支持农业生产所需的资金,真正做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2 不断创新多种农村信贷产品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推行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在此背景下,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需求,各地农村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以适应不同的信贷需求,提高贷款覆盖面。建议可以开展“合作组织农户”的统一贷款方式、“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式、订单农业质押贷款[6]。有的地区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出了农村信用社、农户、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政府“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式。这些都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范例,能保障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俊文.农村金融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7):57-60.

[2] 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02):44-58.

[3] 贾峤,杨恒,兰庆高.我国商业性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7(11):93-95.

[4] 刘国防,齐丽梅.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9(12):94-97.

[5] 刘宛晨,段泽宇.完善农村资金助社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5):26-29.

[6] 沈杰,马九杰.农村金融新政对增加农村金融信贷供给的作用——基于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调查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

作者简介:葛鸣,满族,长春科技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上一篇:《环境保护》教学设计下一篇:数学一年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