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下册阅读教案

2024-09-23

三语下册阅读教案(共6篇)

1.三语下册阅读教案 篇一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最美的花束》教案



函谷关镇中心小学

李国锐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最美的花束》教案

函谷关镇中心小学李国锐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3.读懂诗的内容,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会写六个生字,能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花”“花束”“花园”的比喻义。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不同种族的人):孩子们,在我们这个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除了我们中国人是黄皮肤、黑眼睛的黄种人,还有白皮肤、蓝眼睛的白种人,卷曲黑发、黑眼睛的黑种人„„尽管种族不同,可大家都像一束束色彩鲜艳的花朵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花园中,互相尊重,和平相处!

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单元“尊重与平等”,来欣赏美国诗人艾迪斯·西格尔为我们带来的《最美的花束》。

3、师生共写课题,并读一遍。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3.读懂诗的内容,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三、比识字:

(一)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圈出诗歌中不认识的字。

2、标出诗歌的小节序号。

3、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生字词。(3分钟后检查)

(二)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花冠 漆黑 亮晶晶

深浅 睁开 淡颜色

2、听写生字:睁、浅、淡、颜、冠、晶

四、比读课文:

(一)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练读诗歌,3分钟后比谁读的准确、流利,比谁听得认真。

(二)学生自由练读;

(三)汇报:

1、指名分小节读;

2、教师指导朗读;

3、师生合作,分小节读;

五、比感悟: 过渡语:刚才同学美美的读了一下,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诗歌的题目是《最美的花束》,这首诗描绘的是花儿吗?(不是)那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交流一下:

(一)课件出示“小组合作交流”

1、诗歌中“花”“花束”“花园”各比喻什么?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世界各族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

3、课文中“你”“我”“他”指谁呢?

(5分钟后汇报展示)

(二)小组交流;

(三)汇报:

1、花比喻儿童,花束比喻世界各地的儿童,花园比喻世界;

2、不同之处是眼睛、头发、皮肤颜色各不相同,相同之处是都是平等的。(教师小结:只有大家平等相处,才能像最美的花束一样开满世界这个大花园。)

3、“你”“我”“他”指世界各地的儿童。

教师带领孩子练习说话:假如我是黄种人,你就是白种人,他就是黑种人;假如我是,你就是,他就是 ;

六、总结:

1、课件出示世界各地儿童图:我们来看,无论是黄皮肤还是白皮肤、黑皮肤,大家像各色各样的花朵一样美,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中和平相处,快乐的生活,不就组成了最美的花束吗?所以只有互相尊重,和平相处,才能呈现最美的画面。

2、再读全文。

七、拓展阅读:

一支铅笔的故事

一天,一个企业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卖铅笔的小商贩,顿生怜悯之心,他把一元钱丢进卖笔人的杯中就走了。刚走不远觉得不妥,又返回来从卖笔人那取出一支铅笔,很抱歉地说自己忘记拿笔了,并且说:“我们都是商人,你是卖家,我是买家。”

一年后,一位穿着考究的商人在商务洽谈会上认出了这位企业家,并自我介绍说:“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我自尊的人。我原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卖铅笔的小贩,是您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现在我真的成为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了。

思考:你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八、当堂作业:

1、背诵诗歌,要求:组长带领组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2、小组汇报。

九、课堂总结:

有一首歌深情地唱到:我们同欢乐,我们同追求,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让我们共同期待那没有歧视,人人平等的美好未来吧!让我们从小学会互相尊重,让世界充满爱吧!

2.部编三语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及反思 篇二

搭船的鸟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 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翠鸟 美丽

嘴——红色 羽毛——翠绿

本领高 翅膀——蓝色 一下子 没一会儿

教学反思: 《搭船的鸟》一课,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浅近、朴素而又清新的语言,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在教学中设置相关提问:搭的是谁的船?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要做什么?为切入点作为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三个问题的提出层层深入,不仅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了文本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金色的草地

教学要求: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密切关系?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课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秘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透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板书设计: 发 现

早晨

中午

傍晚

绿

绿

合 张

合 喜 爱

教学反思:

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通过阅读,学生对课前的问题已完全掌握,学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非最终目的。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实践精神的范例。让学生去留心大自然中的事物,练习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享受发现的乐趣。

第五单元习作指导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的范围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缤纷的世界可以是写一种事物,也可以写一处景物。

2.选定内容:(1)描写一种植物——仙人球。(2)抓住仙人球颜色和形状进行描写。(3)描写仙人球的生活习性。

3.表达方式:描写、抒情。4.表现手法:对比手法,首尾呼应,借物喻人。

5.结构顺序:先直接点题,告诉读者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并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仙人掌的特点——坚强;接着写仙人掌的样子;然后写仙人掌的生活习性,再借物喻人,赞美解放军叔叔;最后在结尾赞美仙人掌与开头相呼应。

下水文:

仙人掌

我家养了许多花,它们争奇斗艳,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虽然它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娇贵,也没有九里香的香味,它总是默默无闻地站在那里,不会去引人注目,但我喜欢它的顽强。

仙人掌的颜色是墨绿色的,绿得健康,绿得倔强。一眼望去仙人掌像一个个绿色的手掌。它的叶子就是那一根根刺,你可别小瞧那一根根小刺,它可以不浇水,而且在沙漠地带有特别多仙人掌,听说它那一根根刺,可以给它留住水分和养分,让它更加滋润。只需一点点水,它就可以顽强地生活。所以我非常喜欢仙人掌的坚强。虽然它外表不好看,而且看上去有点可怕,但它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学习。仙人掌可以药用,也可以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等功效。

仙人掌对人无所求,但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保卫国家的解放军叔叔,他们在严寒的风雪中站岗;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放哨。不正是仙人掌顽强的精神的体现吗?

我爱那墨绿色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仙人掌!

我以对比的方式开头,突出仙人掌的特点,和让我喜欢的原因。

接下来我描写仙人掌的样子和生活习性,突出它的顽强,为下文打下铺垫。接下来我借物喻人,通过写仙人掌来赞美解放军叔叔,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结尾再次强调我爱仙人掌,与开头相呼应。

我能写一种我观察到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还能写得很有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5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如需范文请点击: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仙人掌作文400字

教学反思:

3.六年级下册阅读推荐课教案 篇三

感动在你我心中荡漾

教学时间: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一组内容写父亲的同类题材的文章,学会选择阅读和做阅读笔记。

2、指导学生具体剖析一篇文章,掌握阅读的四个不同的审美层次,学会领悟的角度和欣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领悟《黄土》的几种不同的含义,把握本文作者表达的对父亲的深切悼念之情。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理解黄土的象征意义,学习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教学步骤:

一、教师激趣,提问思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朱自清的《背影》片段,教师发问:作者从哪个角度抓住父亲的什么特征来写父亲?

二、检查自读,巧妙引导,自由发言

了解学生阅读一组写爱的文章的情况,让学生谈一谈最喜欢哪一篇文章,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推荐给大家(朗读完成)。

教师推荐范文,学生朗读,领悟妙处 教师推荐美文《黄土》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教师导读最精彩的几段。

出示如下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个体领悟

①文章开头把父亲比作黄土,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黄土”在文章中有哪三种意思?请在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加以解释说明。③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④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从身份、性格、特点、情感、思想等角度入手。)⑤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

⑥结合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你能谈谈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解决自读疑难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小组讨论

三 师生共同审美,欣赏文章得意之处

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寻找阅读的挈入点和欣赏的具体角度:(出示如下审美内容)

1、破题点拨:审美角度一——文章题目为什么用“黄土”,而不用“父亲”、“我的父亲”、“我们父亲”、“我和父亲”?

2、开头结尾统一思考:审美角度二——文章开头写父亲的身份特点与黄土特点有什么相似点?统一在何处?文章结尾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用意何在?

3、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审美角度三——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父亲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而又伟大的一生?勾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4、文章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审美角度四——文章使用了散文写作常用的那种表现手法?文中的黄土有怎样深刻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5、文章包容的情感体验:审美角度五——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无限的崇敬和深挚的怀念之情,请结合具体语句和段落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以上问题的解决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学生个体领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

四、学生简单总结

对阅读一篇文章的切入角度和欣赏内容做小结。五 阅读欣赏指向写作正迁移

4.鄂教版三年级综合阅读下册教案 篇四

第1课时

课题:毛主席二三事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主席二三事》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2课时

课题:一条军毯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条军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2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3课时

课题:没有硝烟的战争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没有硝烟的战争》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3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4课时

课题:朱总司令织毛衣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总司令织毛衣》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4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5课时

课题:颂歌两首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颂歌两首》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5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6课时

课题:诗词三首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6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7课时

课题:老师的腰围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的腰围》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7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8课时

课题:校园交响诗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校园交响诗》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8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9课时

课题:肥皂泡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肥皂泡》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9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0课时

课题:陀螺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陀螺》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0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1课时

课题:我爱学古筝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爱学古筝》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1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2课时

课题:下棋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棋》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2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3课时

课题:颜真卿学书法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颜真卿学书法》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3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4课时

课题:不入虎穴,焉能画虎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不入虎穴,焉能画虎》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4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5课时

课题:野生的孩子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野生的孩子》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5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6课时

课题:棕熊报恩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棕熊报恩》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6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7课时

课题:合欢树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合欢树》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7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8课时

课题:一棵大树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棵大树》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8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19课时

课题:形形色色的草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形形色色的草》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第 19 页 三年级下册《综合阅读》备课

第20课时

课题:花语

教学要求: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l、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花语》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学生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l、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3、通读课文,了解各段的大意。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读课文三遍。

5.三语下册阅读教案 篇五

课 题:课 型:鉴赏·评论课 时:单 位: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姓 名:张上课日期:

《渡汉江》比较阅读 1

2014年3月17日 《逢入京使》

言浅意深话乡愁

笔简情丰见真淳

——《逢入京使》《渡汉江》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逢入京使》以本色的语言,质朴的形式,表达了游子深厚的思乡之情。写离乡之远,写思乡之悲,都极真切深挚。《渡汉江》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苦闷的感情。

这两首诗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我们知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创造,凭借的是凝炼优美的语言,因此,诗词教学必须通过品味语言,启发想象,展开画面,分析形象,揣摩意境来寻求破解之策。其次是引导学生剖析关键词语,突出诗词的形象,善抓“诗眼”,识微知著,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根据自己合理想象,进行扩写。”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当堂默写这两首诗。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品味诗词的方法。3.体味两首乡愁诗的思想情感。【评价任务】

1.通过反复诵读、化诗为文理解文章内容。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

3.通过比较鉴赏,体会两首乡愁诗的浓浓情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乡愁,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是成千上万首诗表现的主题。有人说:“乡愁是袅袅的炊烟,转辗的石磨,老寨的明月,望夫石淌淌的眼泪。”也有人说:“乡愁是弯曲的山路,摇晃的小桥,雨打芭蕉传出蛙鼓虫鸣的诗韵。”边塞诗人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浓浓的乡愁无不折射出英雄诗人的边塞豪情和温情男子的柔美情思。

学习《逢入京使》

一、温情男子的柔美佳作(感受乡愁)(板书)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边塞之作,不但描绘了西北边境的奇异景色,描绘激烈的战争场面,表现将士们不畏艰苦的斗争精神,以及暗含着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不满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幕府生活和风俗人情,甚至还有表现思乡念亲的情怀。《逢入京使》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入京使”即奉命到京城长安去的使者。

活动一:“故园东望”---探寻方位的变化

思考:作者第一次离别在长安的家人和妻子,请结合“东望”,品读第一句诗的茫茫愁绪。

要点把握:

1.“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2.“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诗人现在正在走马西行。3.“路漫漫”:“漫漫”就是遥远的样子。不但说明离家之远,而且也表现出望乡时的沉重心情。

小结:

这一句从诗歌的写作来说,诗人通过方位的变化表现出了诗歌的空间,情蕴其中,营造出了高远的审美境界。

活动二:“双袖龙钟”---感受英雄的温情

思考:能否从夸张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双袖龙钟泪不干”呈现出怎样的温情婉约。

要点把握:

1.“龙钟”即流泪的样子,此为眼泪沾湿的意思。2.“泪不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内心的情感的深厚与激烈。小结:

从写作方法来说,诗歌是讲究形象的,也注重含蓄蕴藉,因而,诗人岑参写内心的伤痛,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描写,特别是“龙钟”这一细节描写,并运用了“泪不干”这一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思乡念亲之情,而且所描写的形象,最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二、英雄诗人的边塞豪情(虚实对照)(板书)

活动三:“马上相逢”---破解“来不及”的窘迫 思考:强调的是“马上相逢”,为什么要突出马上相逢?“无纸笔”,这里要纸笔干什么?

要点把握:

1.“逢”字点出了“逢入京使”之题。

2.“马上相逢”说明了诗人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是戎马倥偬,来去匆匆。

3.“无纸笔”,这里要纸笔干什么?这里设置也一个悬念,相逢互不问候,却说“无纸笔”,让人有所不解。其实,从诗歌的表现来说,这是因为诗人的故人回长安,西行去安西的诗人,因长安触动了积郁于心的情感,马上想到的就是在长安的家人,因此,要“无纸笔”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看似出人意外,实则在情理之中。

活动四:“凭君传语”---品味“仓促间”的无奈

思考:你觉得“凭君传语报平安”作结,对全诗来说,有什么意味在其中。要点把握:

1.“君”指入京使者,即诗人的朋友。这一句紧承上句马上相逢故人想给家人写信而无纸笔,而这一句顺势而下,无奈诗人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向家人报平安。这就暗示了时间的紧迫。2.传语平安,说明他身在边疆,不但自己思念亲人,而且也深知家人同样思念自己。这样的思念就形成了虚实对照:实写自己,虚写家人。二者息息相通。

3.“凭君传语报平安”,看似明白晓畅结尾,实则很有意味的。这样的结尾,从写作方法上说,收束得得很干净利落,表意和目的也是清楚的。从意义上说,这里不但表现出诗人远离故园和亲人,心中总是依依不舍,用“传语报平安”来表明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暗含着唐代边塞诗人所具有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理想与壮志豪情。可谓,柔美与壮美同在,英雄内心的柔弱处长满思念。

课堂训练:《逢入京使》的背诵默写。1.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2.指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集体点评。

学习《渡汉江》

三、空间时间渲染浓烈乡愁(依次层递)(板书)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市)。宋之问特别擅长五律,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其诗歌深受时人的喜爱。《渡汉江》的写作背景是,此时诗人宋之问从被贬之地的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

活动五:“岭外”“冬春”---横在时空距离上的乡愁

思考:诗的前两句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你能概括出作者的“苦”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明确:

“岭外”,即五岭之外的岭南,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音书绝”,音讯隔绝。诗人被贬蛮荒之地,此一苦;故乡音空信渺、家人境况未知,此二苦;在仕途失意孤苦无望、心忧家人牵肠挂肚的情况下捱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此三苦。层层递进,三苦叠加,将诗人谪居蛮荒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鲜明地呈现了出来。空间距离大,音书断绝的时间长,这就加深了思念之情。

思考:“断”、“复”二字,在渲染作者的思念之痛上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断”、“复”二字,看似平平道出,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仔细体味就会发现,“断”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

四、情深情怯蕴含矛盾心理(两极发展)(板书)

活动六:“近乡情怯”---竖在矛盾内心处的不安

思考:有人在默写“近乡情更怯”时,把“怯”写成了“切”。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一下他出错的原因。

解读:

这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作者“近乡情怯”的矛盾心理。

按常理讲,经历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常的强烈,当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从故乡来的人时,内心是非常想问一问故乡亲人的相关情况的,可是,宋之问却写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写“近乡”之情为什么用“怯”而不用“切”呢?这一切看似有悖于常理的写法,其实最能把人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试想,宋之问经历了长时间的贬谪,故乡亲人的情况因为“音书断”而无从得知,当他从遥远的“岭外”归来,“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担心无疑会堆积在心头,害怕自己的担心会被无情的现实所证实,而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似乎立即会像烈日下的肥皂泡一样瞬间爆裂。正因为如此,越是“近乡”,心里越害怕自己担心的事情会变成无情的现实。所以,一方面是急于想知道故乡亲人的情况,想问“来人”;另一方面又害怕从“来人”那里证实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担心,“不敢问来人”。

小结: 可以说,“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诗人此际强自压抑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怯”字之中实际上又蕴含着“切”,这是“以反常之笔抒写深情”的经典之笔。

课堂训练:《渡汉江》的背诵默写。1.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2.指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集体点评。

比较阅读两诗

五、比探《逢》《渡》诗,升华乡愁情(鉴赏评论)(板书)

活动七:鉴赏两诗言浅意深、笔简情丰的艺术魅力 指导语:

请结合《逢入京使》《渡汉江》的思想内容,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把你的思考写在课堂笔记上。

班内交流。

问题1:两首诗同为思乡之作。但表达的感情略有不同,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明确:

《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从“故园东望““泪不干”等可以看出。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从“无纸笔”“报平安”可以看出。而《渡汉江》则表现了诗人思亲心切,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从“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可以看出。

问题2:形象性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两首诗各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

《逢入京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长期征战、思乡心切又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人形象;《渡汉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远离家乡,思亲不得,如今踏上归途的游子形象。

问题3:试结合具体语句简析两首诗语言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明确:

两首诗表达思乡之情真挚深厚,但在语言上却极为朴实,自然,简约通俗。如“双袖”“纸笔”“平安”“近乡”“不敢”都浅显易懂,朴实无华。在平易之中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全文小结: 岑参的《逢入京使》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里,没有了朝廷命官的架子,没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没有了为盛世唱赞歌的意识,而只有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有时候,对于一个孤旅天涯的人来说,有什么能比故乡家园更真实、更令人怀想的呢?诗人对故园的这份真切的思念,这番率真的表达,不正是我们感慨系之的原因吗?

宋之问的《渡汉江》描写了诗人被贬久离家乡而逃归途中时的矛盾心理。在艺术手法上,诗歌的语言浅近,但蕴含的意义很深刻,特别是通过心理的描写,在运用反常手法中揭示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渡汉江》

一、温情男子的柔美佳作(感受乡愁)

二、英雄诗人的边塞豪情(虚实对照)

三、空间时间渲染浓烈乡愁(依次层递)

四、情深情怯蕴含矛盾心理(两极发展)

五、比探《逢》《渡》诗,升华乡愁情(鉴赏评论)

【教后反思】

两诗语极浅,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在教学工程中,注重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通过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搭建手脚架,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建议在学习中,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关照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

6.三语下册阅读教案 篇六

1、选文的变化

在选文方面,基本注意到了题材的多样化,古今中外、文史哲、史地生、音体美,也注意到了体裁的多样性,有小说、散文、诗歌、寓言故事等等。童话儿歌故事这些趣味性的东西为什么大量减少了呢?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辨抽象能力进一步提高,过去的童话、儿歌等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阅读功能来看,阅读除了承担娱乐之外,还要承担审美、鉴赏、求知等多种功能。应引导学生要具有开阔的阅读视野,要从对文本内容的趣味转移到对文本的体味探索上来。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老师要深入地研究文本,要站在学生的前面引导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不是站在学生后面迁就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既要走进文本,深入的体会编写者的意图。又要走出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基本上是尊重原著,如《落花生》,保留了那种半文半白的风格,基本是原汁原味的。

2、编写思路

前几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本上是走这么个路子,大量的阅读,重在积累,再就是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与生活实际、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想象世界相联系,促进阅读的有效性,再就是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培养学生经常阅读的习惯,还有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默读、略读等等。7、8册就有一个收束的问题。

(1)会问和解疑

以前是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四年级就提出问题应该怎么提,学习不同体裁的文章大致有几种类型的提问,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记叙文《秉笔直书》一文后面(第6页):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是对记叙文提问);第二单元散文《春潮》一文后(第11页):课文描写的是什么,春潮是什么样的,问什么春潮不可抗拒(是对散文提问);第三单元说明文《种一片太阳花》问后(第21页):6至9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后面重点写单独一朵花(是对文章的结构提问)。体裁不同,问题提出的着眼点是不同的。怎么解答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教材在四年级上册以金钥匙的形式进行指导:随课文理解有关生词的问题;重要的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思考并与同学讨论;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四年级下册在第四单元《手上的皮肤》一文后(第30页)引导: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要从文本中回答,避免学生阅读理解使得断章取义或脱离文本乱写一气。这种方法的指导,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培养,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2)做好批注笔记

三年级以抄一抄为简单的笔记形式,四年级一是养成做摘入笔记的习惯,二是做批注笔记,四年级上册提出在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或直线;还可以在重点词语下加点,在重点句子下面画浪线。重在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同时也交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批注符号。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天地金钥匙(34页)提出: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得问题,作简单的归纳概括,还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想法,提出了批注的要求。比如在学习第四单元主体课文《手上的皮肤》这篇文章时,结合课后思考题合金钥匙的提示,通过批注体会和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边默读边画边批注,想想每段写的是什么;把各段的意思连起来,划出文章的综述段,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圈点批注的重要性:减少环节,提高阅读效率。课堂举例。

(3)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

一、二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三、四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五、六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四年级下册,一个人要想独立阅读,大致要经过几个步骤,掌握什么样的方法,这在第九单元语文天地后面的金钥匙(第72页)作了归纳:自读,提问题,做笔记,然后和同学交流,想办法解决问题,修改笔记。实际上是对四年级中会问、会解疑、会做圈点批注的总结归纳。从第九单元之后,教师应综合以上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实际上,魏书生老师交给学生的理念就是,把教师当作学室,把教材当作学材,把传授变成自学,在自学中发现问题,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同学商量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不会的问题问老师。

(4)深入文本,体验感情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为了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大体共识,逐渐达到基本到位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四年级下册还以金钥匙的方式进一步指导学生的阅读策略。如第五单元《钓鱼的启示》文后思考题: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旁边的金钥匙内容是:阅读时,可以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任务,设身处地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身处地就是使学生舍身处地,如临其境,深入文本,更好地进行体验。再比如,第九单元《海上日出》一文后:阅读时,应该想象当时作者在做什么,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可引导学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作者可能会有哪些举动?可能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与作者对话,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有关于背景的筛选和搜集,引导学生将所查资料如何与文本结合起来,都是为更好地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本册教材还注重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词与词的对比、句与句的对比、段与段的对比、篇与篇的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及表达方法的运用。如第三单元《古诗二手》:“两首诗都是用花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体会它们的异同。”(可以详细分析两文章的不同,已确定四年级文章比较的角度)

(5)古文学习

古文,强调积累,强调感悟,逐步的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熟悉这种古代文化样式。低年级,设计了一些琅琅上口的很经典的句子,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前边以阅读现代文为主,后面附一些片断性的古文,到了四年级前边是现代文,后边附上了完整的古文,在不进行字对字、句对句的对译中整体感知、对照阅读。五、六年级,前面是古文,后面附上了现代文,甚至只有古文,以阅读古文为主。这种梯度设计,是让学生县见见面,再握握手,最后结为朋友。在教学古文时,反对字对字,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更不能讲解实词、虚词、句法,不能将其作为考试内容来评价学生。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古文的学习在以后还有很长的一个过程。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整体感知,体会古文的音韵美,体会古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接受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书面测试以默写为主。

教材关于阅读教学的突出的特点是:1、为学生的个性学习开辟空间。不为统一的思想认识,学生在阅读中敢于表达,多渠道理解,教师作相应的引导,学生会有独特的体验,如第一单元《语言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在哪里?“春天到了,可是……”,第三单元主体课文《花之咏》中一句话“我永远仰慕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是什么?理解都是多元的。2、教会学生自己去阅读,注重阅读策略的指导,真正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3、关注过程,教会学生阅读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4、强调广积粮,不求讲全、讲深、讲透。

3、教学建议

(1)强调整体把握

四年级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意义较深,有些教师觉得教学难以把握。教师要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教学意识,不能逐词、逐句、逐段的讲解分析,把课文肢解。每篇主体课文的后面一般都设计两个思考题,有的是从对全文的理解、感受或概括,有的是从词语、句子、段落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仿写、续写和补写,前两类问题都是从文章的整体出发进行设计的,都是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后一类问题以读写结合的形式,实际上很多是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深化。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这里的局部不是每词、每句、每段,而是与整体关系密切的关键的词语、重点的句子、重要的段落。

(2)讲求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二学段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默读能力和略读的能力,对8册课文来说,有些课文是适于朗读的,有些是适于默读的,有些是适于略读的,有的以朗读为主,重要的段落需要默读,有的以默读为主,精彩的片断需要朗读。默读、略读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能力,成人的阅读方式一般是默读、略读,课堂教学时,一些环节需要默读的就要求学生默读,比如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做批注,都应该是默读而不是朗读。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整堂课书声朗朗、人声鼎沸,即使是带着深层次的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动手也是异口同声,学生急于赶速度,怎么会有边读边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可想而知,是很难达到深层次阅读的,还有教师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愿意读哪里就读哪里,实质上是导致学生的放任自流,本来应适时培养的阅读方法错过了,本来应该重点涵咏揣摩的丢失了,是另一种的少、慢、差、费的表现。

主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增加学习略读的要求以及对这方面的整体安排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时代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以几何级数在快速增长,不仅信息量在快速增长,而且信息的变化幅度和速度也在加快,这对于现代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够迅速地搜集、选择信息,对信息做出判断并进行处理。这样的变化和要求必然体现在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并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略读是一种阅读策略,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阅读能力,看报纸需要略读,在生活中处处用到略读。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适合培养学生略读的,比如《太阳》一课,一节课上完,可着重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先略读一边,把握课文的重要信息,如太阳很大、很远、很热,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很密切。再略读课文,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一节课略读三四遍,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有效信息,就等于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还有像第四单元《手上的皮肤》一文也可以作略读练习,侧重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主要信息的能力。

(3)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的机会

《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有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时间,在公开课上缺少了书声朗朗教师也许觉得沉闷,但学生却得到了有效的学习。要在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中探究一些有争议的理解、感受和观点。

(4)把握好抓文本与课堂开放的关系。识字、写字、文本的深入挖掘(重点词语句段的感悟)、情感的共鸣是抓文本的主要内容,文本还没有学到位,就急于搞开放,是舍本求末,搞的开放也成为了无源之水。我们通常称为“抓文本不足,搞开放有余”。

(5)要针对不同的文章实施不同的阅读策略

不同的阅读内容应该有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有一般性的规律,但是面对不同题材的文章,做出有针对性的要求是必要的。例如,富有情节变化的课文,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事件,对于韵文,学生直接感受的是语言、情感和意境,对于说明文,学生关注的是事物及其特点、功能。体裁不同,阅读方法应有差异,关注的着眼点也不同。现代诗歌的教学应体现诗歌的特点,可以采取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成诵、读中积累,在读中吸收消化语言。古诗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词句的大致意思。记叙文、散文,要采取读中悟、悟中读、读物结合的思路,侧重情感的共鸣。说明文则侧重于说明的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理性多于感性。

(6)正确处理课时量与选文较多的矛盾

许多实验区的老师反映,教材内容丰厚,选文较多,课时少,一学期很难赶完。许多课文根据实际情况是可以删减的(但识字、写字是必须保底的),或者改作拓展课文。(当然,这与书面测试可能有冲突)同时,所选课文并不是都要求精读的,更不应该由教师讲深讲透,逐词、逐句、逐段的讲析只能将课文肢解成琐碎的零件。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的选文应把握好阅读的尺度,给学生课堂上阅读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但不能当作主体课文来学习。(当然,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也可与主体课文对换),《教师用书》都对语文天地中的拓展课文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指导,但只是为教师备课而提供的一种参考。阅读评价的导向很重要。

(7)开展大量阅读工程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要为阅读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学生选择阅读书目。评价促进阅读。

(8)多媒体的使用。

语文阅读的实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的区别,阅读的要求。备课的精力放到哪里。多媒体所起的作用。

4、阅读评价

评价重在兴趣、习惯、积累、独立阅读能力、阅读量和情感体验方面,再有就是整体感知的水平。书面评价可从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进行评价,课内阅读一般是重要的片断,课外阅读一般是整文,其阅读的难度应略低于教材中的选文。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感知和整体感悟的能力,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考查应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设计,考查的能力点应以教材和课标为准,既不能低于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拔高,要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方向、有目的,真正使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上一篇:防踩踏事故应急预案下一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