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核心素养教学

2024-06-30

生物核心素养教学(共8篇)

1.生物核心素养教学 篇一

基于生物核心素养对生物教学薄弱点的思考

摘要: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前三点教材都有明确地设置模块进行落实,但对于社会责任这一点,只有隐性的渗透,落实性不强,所以本文针对落实社会责任素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物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科学性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核心素养成为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和重要依据。生物学科也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应对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一、生物学科对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以研究生命现象为基础的学科,本身它的生命观念是十分强烈的,处处知识都与生命相关联。如细胞分化就解释了人不同器官的由来,密切将生物知识与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在于对知识的学习中,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其实都是在一步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DNA的结构模型就在培养学生的模型与建模思维。实验课程作为生物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的探究性实验也为“科学探究”素养的落实给予有力支撑,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探究出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生物教?W中的薄弱点――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教学中对于核心素养的达成最为薄弱之处是“社会责任”素养,因为社会责任不是简单的知识目标,它更偏重于情感方面的达成,想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平铺直叙,它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逐渐渗透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三、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必要性

生物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尝试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社会责任素养的提出,进一步体现出了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操作能力,对于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增加了更多的关注。

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引发人深思。在教学开始之初就把德育作为我们教育目的及内容之一,说明它落实的还不够或者说在越来越重视知识选拔的今日,德育已经慢慢退居后位。所以,在社会当代现状下,教育又进一步的重视起德育的教育,社会责任素养也包含德育的方面。因此,教育又通过各个学科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的观念,如生物学科。

四、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实建议

以核心素养作为大方向,为课程标准为具体指向,生物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通过对社会责任概念的解读,可以从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社会热点议题讨论、生产生活中问题解决等四个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的素养。

(一)环境保护

必修三的主题便是环境与稳态,其中涉及了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而对此部分,教师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多样的美好,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绚丽,从而自发地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那么关于此部分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也达成了社会责任中环境保护的目标。

(二)珍爱生命

必修二的主题便是遗传与进化,在开始部分从分子水平上讲解生命,学生不仅从更深层意义上了解了生命的组成,同时也可以建立起珍爱生命的情感。如其中的伴性遗传、人类的遗传病等内容,可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介绍科学前沿进展,如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将帮助人类认识自身生老病死的遗传秘密,使人类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社会热点议题讨论

随着多媒体的发达,微信公众号、论坛、微博等平台的应用愈加广泛,随之也出现了很多“伪科学”,比如碘盐防辐射、微波食品致癌、转基因食品导致生育能力下降等,作为以科学性为主的生物学科,对此类新闻进行辟谣责无旁贷。教师可以在课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新闻,以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在生活中,针对此类新闻,就可以帮助身边人树立科学的观念,不轻信传言。

(四)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选修一现代生物实践就将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比如果酒与果醋的制造、泡菜的制作、加酶洗衣粉的应用等等,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实验,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还会让学生在看到自己制成品时获得成就感。

五、对其他途径落实社会责任素养的思考

对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实的主阵地是课堂,但仅凭教师在课堂上落实课本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从其他途径对社会责任进行落实。

(一)学校资源库

学校除了课堂之外,还应建立信息资源库,可以供学生获取信息。教师可以在学校资源库下载所需的课程资源,避免了网上资源质量不高、适用性不强等问题。

(二)社区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社区是其成长、生活的基本场所,社区所蕴含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富饶领域。倘若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则可以使教学内容超越学校的限制,进一步贴近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将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教学与真实问题情境有效结合。

(三)网络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微信公众平台、网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已悄然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可以有权威科学的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参考文献:

[1]邓鹏.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思考与落实[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7(7):69-70.[2]易兴无.以“培养社会责任”为指向的高中生物主题教学研究[J].教师教育,2017(9):75-76.[3]吴支奎.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7(3):23-24.作者简介:郭思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生物核心素养教学 篇二

关键词:师生互动,注重实践,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靓点,正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蒸蒸日上的新阶段,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注重创新教学的革新,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师生互动方式,多设置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形式,诸如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课堂游戏等,从而有效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评判者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学生的伙伴,努力构建师生心里相约之桥梁,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真正让课堂当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逐步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有机结合是师生互动成功的关键环节。其中,认知互动就是指师生相互影响情感,有的放矢的的完善学生的人格;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所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是高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言。一个教师如果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心灵沟通,那就达不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利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例如:我执教《继承法》的有关内容时,就展示如下安排进行模拟法庭辩论:赵大爷的老婆早逝,只有一个儿子赵小兵。儿子结婚后对父亲漠不关心,赵大爷长期卧病在床,就凭退休金和邻居李明照顾日常生活起居。赵大爷临终是立下书面遗嘱,把房产权属于自己的一栋小别墅赠送给李明。事后,赵小兵状告李明,打起了官司。针对此案,我指派了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辩护律师、审判法官和书记员,展开法庭辩论,这些学生正襟危坐,唇枪舌战,依法争辩,气氛活跃,结果以赵小兵败诉告终。接着,我要求全体学生思考:赵小兵到底错在哪里?提高生生互动性讨论,大部分学生指出赵小兵违法了《继承法》的有关法律规定,是违法行为。此时,我追问:难道这是标准答案嘛?许多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从道德角度补充道:赵小兵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违背了诚信原则,没有尊重他人。类似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核心素养综合提高。

二、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成长中的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国情和法律等诸多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课程。其性质、内容、功能和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譬如,我执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时,就组织了成语接龙比赛游戏,赛前先明确活动规则,要求6人参加,每人限时10秒进行作答,在规定时间内答不出来,抢答者立即自然被淘汰。活动结束后,我就展示以下问题:假如游戏没有规则,那么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游戏规则到底有什么作用?许多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索,逐步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真理。再如,我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保护类的话题时,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关于正反两方面的图文资料,再通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将环境污染与青山绿水进行鲜明对比,从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萌发了将来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热情。

三、求异思维,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的接受和掌握,但忽略了他们的发现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挖掘创新潜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恰似一场及时雨,凸显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大学习之“花”纷纷结出了芳香的果实。譬如,我执教苏教版九年级P63《人贵诚信》一课时,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展示的如下问题讨论:如果你是该公司的招聘经理,是否录用那位求职者?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求职者居然愿意出卖原来公司的秘方,那以后还可以出卖新单位的商业秘密,是不守信的缺德行为和违法行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实现了自身体验,而且达到了合作体验的目的,不仅获得了知识的学习方法,又打开了创新思维的闸门。

3.生物核心素养教学 篇三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45-02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既要让学生理解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学科教学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应同时指向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等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基于课标与教学发展的趋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粗浅探讨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在较好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并能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素材,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现象,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的生殖》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抛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么来的?妈妈说我是路边捡来的,你呢?”然后教学了人的生殖系统、受精作用、胚胎发育与分娩等知识内容。最后设置了一个情境体会环节,提供一个题为“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材料,内容是汶川地震中母亲因保护婴儿而丧生并通过手机留下遗言的真实故事,这个材料让很多学生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学生在导入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明确了人类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通过生殖系统来完成的,人的生殖过程包括产生生殖细胞、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环节,由此知道人的生殖不神秘也不特别,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情境化材料则唤起了学生珍爱生命之情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本课学习升华为感悟生命的诞生,学生受到了生命教育,生命观念得以构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科学素材,通过不同的形式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健康生活。

二、以科学论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合适的内容设置科学论证的过程和学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如,笔者在教学《性别与性别决定》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提出了“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民间观点,并询问学生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了三个环节对此观点进行了求证:1.人类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观察学习人类染色体组成图。2.结合学习过的基因遗传示意图,请学生写出人类性染色体遗传图解。3.请学生结合人类性别染色体遗传图解分析“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学生一步步的学习分析过程实则是一个科学论证过程。针对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教师可以围绕科学论证过程,通过激疑—质疑—释疑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展科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与规律,审视或论证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土壤里的小动物》一课教学中,在教学蚯蚓的身体结构、感觉器官、运动部分的知识内容时,笔者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综合设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1.如何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2.蚯蚓的运动过程与运动板的材质有关吗?3.蚯蚓对光的刺激有反应吗?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以下要求:1.结合问题,各小组先设计好实验方案。2.小组群策群力,明确分工。3.观察的过程中要保持蚯蚓的湿润。4.观察所用器具除事先提供的以外,需要其他实验室器具的可以提出。5.观察结束后要记录结果并分小组展示与分享。通过探究,学生进行了尝试与实践,一些小组的实验过程存在问题,在分享过程中有其他的小组指出并得到正确的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学习能力。

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一课时,笔者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的生命更持久,你觉得你需要什么?学生想到了健康、习惯、自由、财富等,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因为这是与他们生活、理想密切相关的内容。随后,笔者通过一个个吸毒者的现身说法(采访视频、相关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吸毒者吸毒后失去了什么。结合导入环节的问题,学生很快体会到了毒品的危害。这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对生活需求的思考”进行相应的情境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生活甚至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围绕社会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积极向学生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从重点关注一个或几个核心素养开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创新生物教学组织实施方式,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4.生物核心素养教学 篇四

光泽第二中学 高中生物教研组 陈晶 张传国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的抽象性众所周知, 且本校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因而此门课程的学习令我校较多学生备感头痛,非常局限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本人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热点话题融入到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来教学,让学生轻松的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社会热点话题。

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同样,新课标也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二者说明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的教育最终都要“回归生活”。因此,各地的高考中更加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更加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考查,尤其是涉及到社会热点的一些生物学知识也频频出现在考试题目中。

本人在实践中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特别是提及到学生们熟悉的社会热点话题诸如“假疫苗”、“转基因”、“埃博拉病毒”等等„„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将社会关注热点内容融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使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直观感受结合起来,不仅对于教师生物学的教学,丰富教材内容,对于学生快乐的学习,拓宽视野, 深化知识体系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教学实践中的整理出以下几个实例来阐述将“热点话题”如何引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寓导入于实际生活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到课堂上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若把导入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必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此前从未听说过“酶”这种物质,但他们对近几年大热的“酵素”这一名词却毫不陌生。故在课堂导入时,我便询问他们是否了解什么是“酵素”,此刻学生的积极性立马显现,争相回答网络上热捧的各种“水果酵素”、“日本酵素”、“酵素减肥法”、“酵素排毒美容”等等„„

“酵素”之火,显而易见,甚至很多大明星也在不遗余力的推荐,此刻教师便适时的向学生抛出问题: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真有那么神乎其神?

学生此刻注意力必然被吸引,教师再进行介绍,其实“酵素”是个日语词汇,先被引进台湾,辗转进入大陆。其实在大陆规范的中文里,它早就有个正式的名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酶”。

想要知道网络上火热的“酵素”到底有什么作用,要学会辨析商家打出的宣传广告的虚实,我们就得弄清楚“酶”的本质、作用原理以及作用特性。当整堂课的学习结束之后,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便能够轻松给出答案,这玩意实在不靠谱。“酶”的本质是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少数是RNA),其保持活性的基础是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完整。普通蛋白质,吃到肚子里,经过胃液的酸性环境,然后是胃肠消化酶的侵袭,早已变性失活。况且酶的作用是大多数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正因为酶那么重要,所以人体是可以自行合成的,正常情况下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由此一来,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顺利高效的完成了生物课程的学习,并且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际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实现生物课程的生活化。

二、在新课讲授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实践表明当能够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知识讲解中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因此,在知识点的讲授中适当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可以使整节课焕发出生机,可以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胚胎工程”专题第2节“体外受精与早期胚胎培养”这一课内容的学习中,讲到了“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虽然课本上的配图直观具体,然而由于操作对象和方法多样,并涉及诸多仪器,学生难免觉得索然无味,倍感枯燥,难以印象深刻。此刻,教师适时的引入近期热点新闻——“17岁少女7000元黑市卖卵,吸卵时疼哭在手术台”,并告知学生,“疼哭”还不是最可怕的。此举势必会大大的调动课堂中的学习氛围,学生此刻会产生一系列疑惑——为何会疼哭?为何卖卵只能是“黑市”?卖卵到底对人有何危害?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再进一步分析新闻中所谓的“促排针”或是黑市取卵公司美其名曰的“营养针”,其实与课本中卵细胞的采集方法——“超数排卵”是同一个性质,即对操作对象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排出较正常排卵时更多的卵子,再从输卵管冲取卵子。新闻中的卵子捐献者会参与到超数排卵与取卵这两个环节,会给卵子捐献者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与风险。排卵药物的注射,可能引发捐献者情绪波动、腹胀肠鸣、卵巢区域肿胀,甚至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会造成永久性的器质性损伤,甚至导致死亡。此外,取卵手术还会更添创伤,再者,私下的卵子买卖行为,是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由此告诫学生,千万别为一时的利益,而让自己的身体健康承受如此大的伤害,从而培养了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三、加强实验教学还生物学以生活本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其强烈,实验可以滋润其心田,实验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了生物学科的无限趣味,让生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一课中,涉及到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学生积极活跃,小组分工合作,并且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对二氧化碳与酒精的检测等知识点记忆深刻。并由此提及光泽本地人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米酒的工艺,大家都知道酿酒要加入酒曲,学习本节探究实验后方解开其中的奥秘——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酵母菌等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酶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即本节课学习的酒精发酵。

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非常重视能力目标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观察所得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高中生物尽可能多的开设实验课,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生活本色。

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生物技术也正在改变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进程。

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不但要为高中生奠定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应的个人决策。例如今年出现的“假疫苗”事件,最初始于长春长生公司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记录造假,随后又回溯到去年11月食药监局的公告中,两家公司生产的共计65万多支百白破疫苗不合格。事件一出,人们在为该公司不顾接种者健康乃至生命的卑劣做法感到无比愤怒时,恐慌的情绪也瞬间蔓延,甚至不少人对接种疫苗这件事产生了怀疑。

对于此事的看法,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这一课的内容给了我们科学依据——疫苗是一类特殊的药品,它们含有经过人工处理的病原体成分,既保留了它可供免疫系统识别的特征,即抗原性,同时又破坏了它们的杀伤力。但作为生物制品,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如果是在不合适的保存条件下,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失活,接种之后也无法激活免疫二次反应,这样一来,再次遇到病原体的时候,机体也就无法得到保护了。所以,所谓的“假疫苗”实则是失效的问题疫苗。

但因为此事,疫苗就不打了吗?万万不可!

课本上告诉我们,作为人类医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疫苗每年能挽救几百万生命。正因为有疫苗,天花这种曾造成数亿人死亡的恶性传染病已经被彻底消灭。历史上曾出现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接种率下降,付出的代价都是生命,若此类事件导致疫苗接种率下降,不仅未接种疫苗的孩子会失去保护,周围人群也会置于危险之中。如此重要的医学进步,我们不能因几家公司的无底线做法而产生怀疑甚至恐惧,所以只能期待药监部门能加强监管力度了。

由此可见,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适当挖掘生物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出一些与热门话题相关的题目,对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很重要。如我校上学期高三模拟试卷中有一道关于热门电影《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一个响指灭掉半个宇宙人口,这道题目就很好地贯穿了“种群的增长曲线”这一知识点——生物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所以猜测不用太久之后,宇宙人口数量就会重归K值,这样灭霸就不得不再打一次响指了„„这样的试题可以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并不是枯燥和抽象的,而是与周围生活紧密联系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以上的几个例子乃本人教学实践中的“抛砖引玉”,将社会关注热点中的生物学知识引入高中生物教学,能够极大的帮助中学生物教学承担起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的重任。

5.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篇五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学生内在能力提升的主要方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生物实验探究工程,逐步形成的自主探究、独立整合能力,该能力培养,对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感知能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案例概述

我所在的高中当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和“创新教学”两者有机集合的策略,开展高中生物教学。一方面,教师实践期间,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辅助学生了解、学习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并通过“教什么”向着“学生学会什么”层面转换,着重突出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阶段,均开展了“创新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生物学科研究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引导,向着社会实践探究层面开始授课,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学科创新意识、知识点积累意识也明显提升。

(二)案例分析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分支,该学科内容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征。当前高校开展生物学科教学,也主要以实验作为主要方法,由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应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我所在的高中,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讲授生物学科研究相关理论,而课堂中由浅入深,由教师辅助到学生自主实验的探究过程,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我在开展《走进细胞》一章教学时,就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的变化情况,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过程中,不仅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结合教师课堂中讲授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理论,对洋葱表皮细胞的构成情况作出了相应分析,从而实现了借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知识总结、分析的能力。2.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练习紧密度较高,教师在培养学科素养的过程中,需明确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紧密度较强,教学过程必须是连贯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认知、识记效果。我所在的高中开展生物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实践教学过程期间,教师将“讲授法”,作为辅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思维的主要策略,并在高一到高三过程中,始终坚持“情景设计创新法”,作为生物学科内容探究的主要手段。如,在探究《植物成长素的发现》一节中,学生需依据课题探究准备,提前一周进行植物种植,并对植物生长期间胚芽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教师课堂教学时,则采用PPT视频动态模拟的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植物成长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日常探究情景有机结合的过程,不仅达到了教学实践过程综合分析的效果,也为能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也是现代资源综合探究分析的过程。3.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也需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生物学科内容,是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它具有客观性、自然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内容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自然发展规律的把握过程。我所在的高中开展教学期间,始终以教材中理论探究结果,作为学生生物素养提升的出发点,又以尊重自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实践探究的终结点,因此,本高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探究过程,达到了逐步培养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是拓展学科教学范围,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定核心素养培养情景、辅助学生构建理性思维意识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生物核心素养。因此,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将为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瞿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第一卷)[C].,2017:5.

6.生物核心素养教学 篇六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存在的不足之处:

1、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7.会计核心职业素养及其教学设计 篇七

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 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试从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会计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1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会计职业品德, 包括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 (2) 会计职业纪律, 包括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等; (3) 会计职业能力, 包括搞好服务、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

在企事业单位中, 会计工作虽然很重要, 并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 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培养吃苦耐劳,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 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是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 具体方法包括:

1.1 日常行为养成

职业素养的形成有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 日常行为养成依据这一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 把行为养成训练分为三大部分—“体验激发情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 三者有机结合, 循序渐进, 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体验激发情绪, 就是在行为养成中, 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行为改变认知, 其中认知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在训练项目设置上, 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组织训练中, 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在总结点评中, 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 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 形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 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养。

按照这样的训练模式, 从新生入学开始, 即规范其日常行为, 包括守时、物品摆放、整理、数字书写等日常行为习惯, 这种训练意识和标准事先在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的所有人员中都达成共识, 使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中。

1.2 宣传教育

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系统地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 使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 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 改善认知标准, 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手段除课堂、系报、校园广播、宣传画册, 还可采用辩论赛、海报、会计用品展室、会计人物宣传等方式进行, 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以理服人。

1.3 环境育人

即通过创造和利用校园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以及社会一切有利资源来推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德治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校园环境, 而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校园环境, 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内化。

法制教育是让会计人员知法守法, 培养会计人员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会计工作涉及面广, 法制教育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具体地说, 会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 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会计专业教育中将这些基本法律传输给学生, 培养其法律意识。

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 每名学生既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参与者, 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受益者, 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 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 会计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 也可称为职业能力, 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就会计职业而言, 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 只有受过专业训练, 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制证、签章、传递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审核、结账、制表等胜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技能, 这是传统会计专业教育容易忽视的地方,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2.1 专业实习

通常会计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几个环节, 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由认知、熟悉、制作到掌握技巧的程度。

2.2 会计技能训练课程

会计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珠算、点钞、数字书写、小键盘输入、EXCLE数据处理等技能。

2.3 技能比赛

为配合课堂教学效果, 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专业技能比赛, 给学生营造一个勤练技能的良好校园环境。

3 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必须对所从事行业的业务流程有所了解, 能够对每一笔业务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 能理解应用会计准则, 并且在税务工商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知识。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总体设计见下表:

8.核心素养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篇八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93-1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来源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即 DeSeCo )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什么是素养?辞海的解释是“修习涵养”。如此一来,“素养”一词的释义就非常清楚了,说白了,就是“通过修习以后所获得的能力”。那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进行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自身能力是不断在增长的。换句话说,学生自身的素养是不断提升的。

那又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经合组织界定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2)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3)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

从这三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是一种对所有公民都重要的、能够在复杂多变环境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去完成个体目标,并产生积极结果满足个体自身需要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合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强调的要点是:(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种能力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重要需要;(3)这种能力既与特定情境相练习,又能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具有广泛迁移性;(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他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人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它对所有人都重要;(6)这种能力具有21世纪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它是“21世纪素养”。

显然,“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它是一般素养的高级形式,是一般素养中的精髓和关键。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去看学校的课堂教学,对其教育目的层级化要求更加具体了,也更具现代化与科学化了。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对生命的感知和体悟。生物学科是充满生命力量的学科,处处都体现着生命现象和规律。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奇妙。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章节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草履虫的游动,那种兴奋和激动对年幼孩子心中的积极性的冲击和带来的那种生命科学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学科活动感知到生命科学是“活的”,从探究活动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活力,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让学生慢慢感悟到生命的奇迹和伟大。

2.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曾经,我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物体表面爬得快”这节课上问了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个陌生人仗着你比他小很多,就强迫着你去给他干一天重活。晚上结束的时候他狠狠地打了你几巴掌,然后骂你滚蛋。你会是什么反应?”学生们惊呼:“哪有这样差劲的人?!简直是混蛋嘛!”我说:“对啊,我也觉得这个人是混蛋。那我问你,当你结束今天实验以后,你怎么处置自己手中的蚯蚓?”课堂瞬间静了下来。这时一位男孩说:“如果,我把蚯蚓无情地杀害了,我觉得自己比那个混蛋更混蛋!”学生们听后哈哈大笑,却纷纷点头称是。这个场景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应该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孩子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缺少这一环节注定是不合格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每一位“小公民”都很重要,是必备的核心素养。

3.对自然的认识与珍惜。对自然的认识是不同于对生命的认识的。因为自然不仅包括生命物体,还包括非生命物体。生态学概念中阐述生物和非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完整的系统。单一地去认识生命现象和探究生命规律,而忽视了另一部分是不够科学的。生命现象是建立在非生命物质基础之上的。作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对自然的完整、科学、系统的认识是显得十分有必要的。翻了国内外部分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也不难发现其中学习生物学知识之前都是从普通的非生命物质介绍起来的。万事万物本是同源。另外一点,就是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对自然的珍惜这种价值观显得十分的重要,也是提升了生物学科教学品味的一个重要的体现。随着工业社会向前发展,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这一点。

上一篇:放下手机,挽救亲情下一篇:浅秋断爱-伤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