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一
浅谈初中语文基础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谈到初中语文基础教学,人们就会想到:所谓的语文基础教学,不外乎就是拼音、字、词、句、等的教学罢了,还有什么可谈的呢?然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初中的语文基础教学它的内涵应该更广更深些。除了人们认为是基础的外,它还应该包含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且应偏重于后者。
有人这样认为:初中的学生不学字、词、句,哪来的作文啊?只有学好字词,才会有好的作文出现。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字、词、句教学只是初中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并非全部。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所谓的宾,就是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并能概括出别人说话的要点,看懂别人写的文章;说,就是能说出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概括性强、言简意明的话;写就不言而明了。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说话、阅读、作文教学来体现。说话教学是语文基础教学的基础,只有教会学生说话,学生才能正确的将他们所学会的字、词、句等用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多数的人是先学会说话后才去学习语法的,有时他们能够说出一段很得体很通顺的话来,可是叫他们去分析这个句子的句子成份他们却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要他们去判断分析某个句子是否有毛病,怎样改,他们可能会将这个病句改正过来,可是要他们说出这个句子犯的是什么毛病他们可能就说不出来了。由此可见,有的东西从表面看来很重要,也应该学习,但对于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会说话就更为重要了。只有先学会说话,他们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课文。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影响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相对来说概括能力要强一些,反之就差些;同时,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说,书读多的,就会明白很多的道理,就能触类旁通。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去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在初学写作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模仿别人的作品来进行习作的,他们只有通过长期的.模仿习作,才能掌握一些写作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这样他们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只有教会学生作文,我们前面所说的说话教学、阅读教学才能有较大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要求初中的学生能写出什么好的文学作品来,成为大作家,但最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是应该掌握的。学生只有学会写作,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分析别人的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更深层做含义,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只有学好说话、阅读、作文,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
罗朝斌
2.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二
一是社会、家长、学生潜意识中给历史学科戴上“副科”“古板”“乏味”的帽子, 这一偏见导致历史学习效果不佳。二是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预设不充分, 整堂课只是照本宣科, 形式呆板、僵化, 就像一台知识填鸭的机器,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提高兴趣离不开教学技巧的助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技巧, 供参考。
一、讲故事:为历史教材的学习推波助澜
在历史教学中, 教材中正规的知识往往犹如水滴, 飘落在学生脑海中激不起半点波澜, 甚至转瞬消失;倒是那些“野史故事”却像瓢泼大雨, 常常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以笔者所见, 是野史不乏人性、没有官腔的特质, 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 恰恰是学习重要的推动力, 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一) 导入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以励志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 有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人物带领群众拼搏进取的生平和品格, 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好恶感,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例如, 近几年来,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 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但这一讲史形式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其收视率非常高。据此, 笔者在历史课堂中尝试通过讲历史故事提炼人物品格的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 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第43页讲扁鹊时, 说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于是, 笔者引入了以下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对扁鹊人品的认识。
最高明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 都精于医术, 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 中兄次之, 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 :“我长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 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 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 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对扁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人品有了深刻的印象, 并从扁鹊的话语中得到启发: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 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有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 引进历史小故事体味深刻哲理
引进和诠释历史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了解历史人物,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智慧。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成语故事, 如“背水一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三顾茅庐”等, 短小精悍, 蕴藏着深刻的哲理, 能让学生悟出不少的道理。
例如, 在《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中, 对华佗的介绍寥寥一小段, 犹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于是, 笔者引进了下面一则故事。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 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 一个叫李延, 一个叫倪寻, 都得了头痛发热病, 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 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 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 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 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 你们症状相同, 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 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 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虽然心存疑惑, 但仍按照华佗的药方服药, 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通过笔者讲解成语“对症下药”, 学生懂得了故事中的“症”原指病症, 现在扩展了这则成语的用法, 不光指治病, 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 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仅如此, 笔者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还有哪些四字短语有类似的意思。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有的放矢”:“的”指靶子, “矢”指箭, 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 强调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因材施教”:“因”指根据, “材”指资质, “施”指施加, “教”指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以及“言传身教”“尊师重教”……尽管其中一些与“对症下药”并不完全贴切, 但学生敞开了心扉、开阔了视野, 在相互学习和认真倾听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了解更宽广、更深入了。
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 整节课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不现实。怎么办?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是个好办法。在教学历史相关内容时引进趣味野史后, 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教学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起 (二) ”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时, 针对其“仁”的学说, 笔者引进了下面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三季还是四季?
有一天, 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大门外扫地, 来了一个穿绿衬衫的客人, 问该弟子:“你是谁呀?”弟子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呀!”客人说:“那太好了, 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弟子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弟子心想, 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 一年只有三季。”“哎, 您搞错了, 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 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 客人向弟子磕 三个头, 如果是三季, 弟子向客 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正 从屋里走 出来, 弟子向前问道:“老师, 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 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弟子快吓昏了, 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 磕头!”弟子没法, 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 弟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 一年明明有四季, 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变的, 蚂蚱春天生, 秋天就死了, 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 你讲三季他会满意, 你讲四季他懂吗?就是吵到晚上和这样的人都讲不通。你吃点亏, 磕三个头, 无所谓。”
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此基础上,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各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人物, 进行讨论、总结, 并根据其行为, 寻找其性格品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总结, 学生品味了孔子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范, 对为什么“孔”文化能长久地占据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席位有了更多的理解。
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三
项城市第八初级中学孙惠勇
新的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移到对学生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养。于此,创新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为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清教育发展形式,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新教材。
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对教材进行恰当地取舍、剪裁和重新组合,灵活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拓展知识,延伸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课文的分解和剖析上,还应该拓展空间和视野,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应立足课本,从情节角度延伸,从主题角度延伸,从作家角度延伸,从文体的角度延伸,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习《童趣》时,我让学生写了《童年趣事》。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调动他们内心快乐的成长记忆。学生中有写童年时自己的冒险经历的,有写自己尝试钓鱼的经历的„„学习《理想》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写了《我的理想》,学生的习作中有的写到自己的理想是要当一名科学家,有的是当一名歌手,一名科学院院士„„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了一个大致的雏形,理想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也悄然扎下了根。学了《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续写《皇帝的新装》,学生通过这样的练笔,对细节描写有了一定的掌握,对这篇文章的主旨理解得更透彻了。这些做法都拓展了语文知识,延伸内涵。
二、征引新鲜学材,贴近生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用语文教材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把教材延伸到课外。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这些活动都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我在开展《感受自然》综合性活动时,我提前一周布置下去。组织学生办了《感受自然》语文小报,进行了四季写景优美文章摘抄,并开展了综合性活动。在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先是大方从容地上台展示他们的《感受自然》语文小报,然后学生自愿朗诵与四季有关的古诗词,进行四季优美文章朗诵,我最后做了小结。课后我将学生的语文小报和优秀摘抄进
行了张贴,这些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搜集材料能力和朗诵水平,也使得学生的劳动成果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示的平台。
三、移花接木,善用教学资源
现在,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设计选编了许多精美插图,其中有许多著名画家之作,画得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它延伸拓展了教学视野,烘托映衬了文字情境,丰富了情感意蕴,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课文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如果充分挖掘插图内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就能开出一片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在讲授《我的信念》一课时就很好地利用了插图来拓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对课本封页插图居里夫人画像进行细致描述,然后再让学生读课后的资料补充,在学习课文,从而加深学生对居里夫人伟大的信念以及伟大的人格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较过去直接学习课文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先看插图,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细致描述画面,在让学生猜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幕,你来想像一下,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和结局。等学生说完了,再回到课本中学习文本。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四
四川省雅安市中峰乡初级中学
程 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懂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并介绍文学常识
1、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今天,就有这样的俩位,透过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来到我们面前,与我们见面……
2、介绍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的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停顿,了解课文大意。(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注意听学生朗读的读音与节奏。(3)生齐读课文,师点评。
(4)师提问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问:文中写了哪几个人?他们的名字是什么?他们各做了什么事情?
三、学生翻译文言文
(1)师介绍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①结合注释自己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
③相互讨论;
④把理解出的意思组织成一句通顺的话。(语序不对的要调整,省略的内容要补出。)⑤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等,可照录不翻译。(2)师指导学生按以上方法翻译课文,生译课文。(3)师抽生译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4)复习巩固:师抽生译课文,要求直译,能准确翻译每一句话。
四、积累文言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师出示需学生积累的文言词语,抽生解释并积累。
内集
文理
儿女
俄而
骤
差
拟
未若
因
五、合作探究:
1、师出示合作探究的问题(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2)文中没有直接写两人的回答谁的好,但我们可以看出谁的回答更好,从哪里看出来?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生合作探究,师巡视。
3、师抽生回答合作探究的问题并给予评价。
六、总结并拓展练习
1、师总结:如何学习文言文与翻译文言文。
2、拓展练习。翻译《王戎识李》
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②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③然。
①尝:曾经 ②竞:争相 ③信:确实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咏雪》。
5.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教学总结 篇五
一、成绩统计
总人数,总分,平均分,及格,优秀,30分以下
注:各学科均按照:90分(含90分)以上为优秀,60分(含60分)以上为及格进行数据统计,保留两位小数。
二、卷面分析
(1)试卷质量分析:
1、试卷设计有梯度,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全面的知识能力水平。
2、听力题型对考察学生的听读能力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3、阅读题型注意了题干的.提示意义,利于学生考试思维发展。
4、漫画题图示简洁明了,主要构图元素鲜明易阅读。
5、试卷设置了卷面分4分,能鼓励学生工整书写的积极性。
6、习作也设定了两个文题,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构思空间,但是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2)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听力得分在2―8分间,反应出学生语感不强的问题。
第二部分积累默写较好,得分在8分左右。但是,6、7小题较差,诗句欣赏小题答题没有套路,抓不住问题的要点来回答。
第三部分阅读总体情况较好,1小题4问学生不明白问题指向,5问又答题太随意。
2小题4问回答不够灵活,5问回答跑调的多,不明白题意。3小题2问答题不够准确,1问形同虚设。
习作完成整体情况良好,但是也在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方面暴露了审题不够仔细、构思一般化及语词运用不够准确、生动、形象的问题。
(3)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听读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抓住主要语汇来判别信息。
2、书写整体不太规范、美观。
3、抓取信息的能力很差,比如漫画题,弄不清文字意义和图画元素。
4、审题过程中,不能仔细读题干,导致解答偏差。
5、古诗文默写能写出来,但是错别字多,拿不上分。
6、回答问题语言组织能力差。
7、客观性试题,能从文本中找到答案的不找,能概括的不依据文本来概括,答题准确性差。
8、主观性试题不能有针对性地发挥,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差。
9、写作不会“剥”题目的隐喻,也不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来写人记事。语言表达词汇贫乏,文章结构不紧凑。
三、改进措施
1、教学要更注重学生原阅读能力培养,比如说故事的过程、写作动机等。
2、课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比如写作课上的发散能力训练等。
3、作业设计要从文化涵养入手,突出智慧养习,这样可以解决答题的无序和缺少主要语汇的问题。
4、要大力提倡学生自主课外阅读,培养语文学习底气,这也许是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关键。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导入10-13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设计09-04
《短文两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2019最新文档07-16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7-31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毕淑敏《常读常新的《海的女儿》》10-28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天下国家教学设计07-06
初中七年级语文《老王》优秀教案09-18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9-11
初中七年级语文《真正的英雄》教材教案08-01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总结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