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8篇)
1.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 篇一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章节教案-
第六单元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第2课时 比的化简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第4课时 练习五
六 比的认识 第1课时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同学们,咱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可是这位新同学现在没有来,但是老师带来了他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想)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69页图片A)
咱们学校美术小组的四位同学分别为这位新同学画了一张画像(依次出示B、C、D、E四张图片),观察这些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与小组的同伴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观察与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生活情境一:照片相像问题。1.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的发现。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如果以图A为标准,观察这四张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呢?(2)为什么图B、图D与图A比较像?试着说一说。
(图B、图D都与图A的形状相同,图B是把图A缩小了,图D是把图A放大了)
(3)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形的长和宽)3.探究规律。(1)指引探究思路。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并隐去图片,只留下长方形来研究。前面我们是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那么为什么图B、图D和图A比较像,而图C、图E和图A不像呢?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探究五个长方形中各自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并完成表格。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编号 长方形A
长方形B
长方形C
长方形D
长方形E
(3)初步感受比。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预设
生1:我发现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就是长方形B;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长方形D。
生2:我发现长方形B、长方形D和长方形A一样,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也都是长的。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通过交流,我们发现A、B、D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都是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长方形是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才会相像。
设计意图: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一组长方形的观察、计算、思考,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的固定倍数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比”的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二)教学比的意义。1.引出比的意义。(1)引导学生质疑。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照片相像问题,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有什么特点?(2)引出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3)理解比。
在比的意义中,你觉得关键的词是什么?(相除)2.比的读写法及比的各部分名称。(1)自学教材69页认一认。
(2)生反馈自学成果,师根据汇报完善。
①比的读写法:6÷4写作6∶4,其中“∶”是比号,读作“比”,6∶4读作6比4。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
比号前面的数叫作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作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叫作比值。设计意图: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向教材学习,在自学中交流,在交流中反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巩固
(课件出示一面国旗)这面国旗长6 dm,宽4 dm。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长和宽的比是6∶4,宽和长的比是4∶6)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图片像不像”可知:生活中的两个量之间存在“倍比”关系。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课后请同学们用你们智慧的双眼去寻找更多的比,用你们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们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们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
五、布置作业 教材70页1、2题。
第2课时 比的化简
教学内容:课本第72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教学难点:正确化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调制蜂蜜水的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2.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出示课堂活动卡。预设
生1: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40 mL蜂蜜、360 mL水。生2:我调制的这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
3.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出的蜂蜜水更甜?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并交流方法)4.除了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调制蜂蜜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自体验调制的过程,并且用语言叙述自己的调制方法,在议一议中展开对新知的探究。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课件出示教材72页情境图)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找出所需的信息。
蜂蜜
水 男孩:3小杯
12小杯 女孩:4小杯
16小杯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1)探究判断方法。
联系我们学过的知识,你想到了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可以通过求出男孩和女孩各自杯中蜂蜜和水的比来比较。学生写出比。男孩:3∶12
女孩:4∶16
(2)哪杯水更甜?现在你能判断出来了吗?你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无法比较,如果能知道两杯蜂蜜水中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就可以比较了。
(3)怎样才能知道平均1小杯蜂蜜用了几小杯水呢?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①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②小组交流看法。③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再转化成比的方法。(4)得出结论。3∶12===1∶4 4∶16===1∶4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4,所以两杯水一样甜)(5)揭示化简比的必要性。
当比的前项和后项数值较大时,有时会给判断带来不便,这时就需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在不改变比值大小的情况下,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这种现象称之为化简比。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哪杯水更甜”的同时,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3.理解最简整数比。
像1∶9,3∶7……这样的比我们称为最简整数比。
(1)观察一下最简整数比的前项和后项,你发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了吗?你能说说什么样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
(2)学生汇报发现。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4.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下面的比是最简整数比吗?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 24∶42 ∶ 0.7∶0.8(1)小组讨论。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化简比。(3)全班交流化简比的方法。预设
生1: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生2:我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化简。生3:我利用除法进行化简。
生4:我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如果有学生用此法,教师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如果没有,教师从比和分数的关系入手,引导教学。
(4)化简比的方法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①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整数比分数最简分数最简整数比 整数比除法最简整数比 ②分数比的化简方法: 分数比除法最简分数最简整数比 ③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小数比整数比最简整数比
化简比的方法不唯一,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成最简整数比。
三、课堂巩固
请选用《名校课堂》相关习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化简比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
1.整数比:先改写成分数的形式,再约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改写成比的形式;或者把整数比改写成除法的形式,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化成最简整数比。
2.分数比:先改写成除法的形式,再约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改写成比的形式。3.小数比: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规律化成最简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教材73页1、3题。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74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广泛用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1班 3个 6个 30个
2班 2个 4个 20个 …
…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二)探究新知。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课件出示)1.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各小组汇报不同分法,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一 实际操作法。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启发学生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方法二 根据比的意义计算。
引导学生建立表象,把1班画成3份,2班画成2份,一共有5份,可以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分别求出1班和2班分到的橘子数。
__□□□__□□__
140个 1班 30个 30个 6个 6个 6个 6个
2班 20个 20个 4个 4个 4个 4个 板书:
140÷(3+2)=28(个)1班:28×3=84(个)2班:28×2=56(个)
方法三 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
引导学生先求出总份数,1班分到5份中的3份,即140的;同理,2班分到140的,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分别求出1班和2班分到的个数。板书: 3+2=5
1班:140×=84(个)2班:140×=56(个)方法四 列方程解答。
引导学生先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即3份(1班)+2份(2班)=140个,如果知道了每份橘子是多少个,那么此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可以先设每份橘子是x个,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
解:设每份橘子是x个,那么1班应分得橘子3x个,2班应分得橘子2x个。
3x+2x=140 5x=140
x=28 x=28×3=84 2 x=28×2=56
答:1班应分得橘子84个,2班应分得橘子56个。3.说一说以上方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方法二是根据比的意义计算的,先求出总量一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采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相应的具体数量;方法三是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的,先求出总量一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相应的分数来表示各部分量,最后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方法四是列方程解答的,先设每份的量为x,再用每份量乘各部分量占的份数,表示各部分量,最后根据部分量+部分量=总量列方程解答。4.比较四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将上面的方法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中体会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三、课堂巩固,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教材75页“试一试”情境图及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75页1、2题。
第4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7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能化简各个类型的比,并解决和比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整理知识的进程中感受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教学重点:能化简各个类型的比,并求比值。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和比的应用)什么叫做比? 怎样求比值与化简比?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试的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填在下面表内(投影出示)。比 前项 除法 分数 比号
后项
比值
3、=()÷8=(): 24=(填小数:)
4、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3 : 0.5 0.6 : 0.8 :
二、独立练习
第1题练习后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第2题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第3、4题先弄懂题意,再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第5、6、7、8、题是运用比的意义解决一实际问题,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或全班交流不同的方法。
三、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然后教师介绍黄金分割。
四、全课总结。
2.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 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3.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 篇三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4.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 篇四
浪店小学
李延河
一、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思想要求上进,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2、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
3、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期末阶段里,组织学生全面复习和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总复习更具有重要意义。
4、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完成。从一学期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与审题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复习里,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2、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5、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四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3、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4、综合应用:数学好玩
本学期总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以及统计”三大部分自己回顾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整理,整理后全班交流有特色的整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结合总复习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四、复习重难点
本册的重点是认识圆,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应用题和比的认识
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能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及解决应用题。
2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3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4、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本册的复习难点
本册的复习难点是百分数应用题、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和比的应用。
五、复习方法
讲解法、归纳整理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后进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的设计要分层,指导要分层。
六、复习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习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习(书上总复习)
1、正确完成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的应用。用百分数的意义和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稍复杂的分数百数应用题
3、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4、圆的周长和面积
5、数据处理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第三阶段:分层复习,查漏补缺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习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七、复习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习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成立互帮小组。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习检查。
10、重视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卷,让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达到融会贯通。测试评卷时注重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性练习和针对性训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浪店小学
5.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 篇五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一、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2.()叫做半径,用字母()表示。
3.()叫做直径,用字母()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条半径、有()条直径。
5.()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6.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厘米。
7.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8.在同一圆内,所有的()都相等,所有的()也相等。(的长度等于()长度的2倍。
二、判断。
1.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
2.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
3.在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三、选择题。
1.圆是平面上的()。
① 直线图形② 曲线图形③ 无法确定
2.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① 一定是圆的半径② 一定是圆的直径③ 无法确定
3.圆的直径有()条。
① 1②2③ 无数
四、按要求画圆。
6.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六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有21人,女生有23人。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孩子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综合应用:
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课时安排(按单元顺序)一单元圆:
17课时。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16课时 三单元图形的变化:
5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 5课时 数学与体育:
3课时 四单元比的认识:
13课时 五单元统计:
6课时 整理与复习
(二): 3课时 生活中的数:
2课时 六单元观察物体:
5课时 看图找关系:
2课时 总复习:
10课时 机动时间:
7.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 篇七
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百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案例进行了尝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2.使学生会交流、会质疑、会借鉴、会合作, 从而培养他们收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自学
这一步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 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时, 要求完成几件事: (1) 划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 (2) 例题是否看得懂, 在不懂的地方注上记号: (3) 做一二道题试试看, 哪里有困难。 (4) 想想今天学的内容和前面内容有什么联系, 写出你的新发现、新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
师先讲明自学要求,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第89-90页上的内容。学生在自学时, 可播放一些不干扰自学的钢琴曲。
2. 说学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地汇报所学到的内容, 有一点说一点, 同时也让学生说出新的发现、新的解法和一些创新的想法, 还要让学生谈谈自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 教师不必过早解释, 暂时撂置, 这一过程大约需要7分钟, 说学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学到了什么。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注意每组必须安排一个好的学生) ,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大约3分钟
第二步:汇报小组上讲台做自学汇报, 并进行适当的板演。 (小组交流时已经进行分工)
生1:在投篮比赛中, 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投中的比率是指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2:我学到了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生2:我学到了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 因为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用百分数非常简便!一眼就看出谁大、谁小。
生3:我学会百分数的写法,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 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
生4:我学会了百分数的读法, 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
第三步:其他小组同学发表意见:可以评价、补充或者总结。
生1:我发现百分数不能约分。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母固定是100, 而分子有的是整数, 有的是小数。
生3:吴易浓同学讲得好, 投篮的成绩好, 并不是投中的次数多, 而是说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比率高。
第四步:让学生质疑问。
3. 导学
(1) 你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并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
(2) 百分数概念中提到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3) 百分数和分数有何区别?有没有最大和最小的百分数?
(4) 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 有的是整数, 有的大于分母, 有的小于分母, 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会有很多的误解和遗漏的东西, 这一步则要求教师能针对教材的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 看这些问题中学生哪些已经搞懂, 哪些还存在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自己再回去看看书, 或同学讨论解决。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生生合作探讨。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 就相关疑难问题, 相互启发, 相互研讨, 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讨。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
4. 帮学
对于部分学生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 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 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 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不要过早解答, 而是让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 或让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集中解决难点。对于全班都不会的, 教师则给予点拨指导。
5. 检学
这一步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出一定量的练习,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既要有一定的弹性, 让学生自主选择;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创新。练习以多种形式呈现,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一般在12分钟左右。
6. 评学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五步自主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 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 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 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 大家总结, 教师补充。另外, 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 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 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生1:我认为李欣宇同学在讲百分数的特征时讲的非常清楚、好懂。我以后一定要向她学习, 看书时认真总结, 这样才能学到东西。
生2:王静伟同学在讲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时, 讲的真好!好像老师讲的一样, 我们一听就懂了。
生3:我认为我们组几个同学在自学和讨论时都比较认真。
后记:
8.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 篇八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六年级北师大上册数学】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8-21
六年级数学上册 百分数的应用(二)一课一练(无答案)北师大版08-11
四年级上册北师大数学07-04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期中06-21
手拉手(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11-09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上册教学计划09-2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2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分饼》教案 北师大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