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2024-10-07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12篇)

1.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一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创设情境: 就是通过学生跑步比赛的成绩表让学生进行两次比较分析,这个情境的创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义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过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热烈,课堂不够活跃,这一点还需要在调动学生情绪上下功夫,在语言的启发上动脑子,另外,我还想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进行抢答,这样气氛会好些,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概念性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2、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时间节奏的把握上处理不够到位。

3.这节课的重点是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者关系的三个关系式后,我是否应该设计一个综合性更强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而我设计的练习题是否太单薄,只用到了路程÷速度=时间这一个关系式。

2.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二

为此,笔者认为对数量关系的有效教学首先应立足“核心概念”———速度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对速度的理解经历由生活化经验到数学化认知的学习过程。其次引导学生在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已有认知经验自主构建数量关系。最后鼓励学生运用策略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思维模型。从以上三个层次着手来推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学习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路程、时间和速度”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中如何把握数量关系的教学。

一、借助生活经验,实现核心概念的数学化认知

(一)激发生活经验,引入核心概念

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经验,沟通生活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1】

情景1:小明、小红同时走100米,谁走得快?

师:你认为怎样比?

生:比时间,看谁走的时间少,谁就快。

师:如果告诉你时间,你能比出快慢吗?

生: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少走的就快,时间多走的就慢。

……

情景2:小明和小红同时走2分钟,谁走得快?

师:怎样比?

生:比路程,时间相同看谁走的路多,谁就快。

生:谁走的路少,谁就慢。

……

【思考】

学生对于“速度”的理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知经验,会比较快慢的方法。教师创设两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经验,能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是对三者数量关系的初步感知。把核心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和经验水平之上进行新知识的再建构。

(二)优化策略方法,提炼核心概念

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思维,生成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在策略优化中明晰核心概念。

1.在比较中鉴别

【案例2】

情景:小明、小红同时放学回家,小红4分钟走240米,小明8分钟走720米,谁走得快?

师:时间也不同,路程也不同,你还能比吗?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下来。

生(策略1):小红4分钟走240米,走720米就要12分钟,而小明只要8分钟,路程相同,小明用的时间少,小明快。

师:谁听明白他是怎样比的?

生: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生(策略2):小红4分钟走240米,那8分钟就走480米。小明8分钟走720米,时间相同,小明走的路多,小明快。

师:他是怎样比的?

生:时间相同比路程……

生(策略3):小红240÷4=60米,小明720÷8=90米,90米大于60米,小明快。

师:谁听明白了,240÷4=60米,720÷8=90米,算的是什么?

生:240÷4=60米是小红每分钟走的路程,720÷8=90米是小明每分钟走的路程。是在比1分钟走的路程,谁多谁就快。

师:我们结合线段图来看更加清晰,以小明为例,谁能说一说明白了什么?(让学生说算式和线段图的联系)

生:……

师:这个方法很特别,想到用相同的1分钟时间来比谁走的路程多,谁就走得快。其他同学也把算式写一写。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用时间相同比路程。

生:一个是8分钟相同时间,另一个是1分钟相同时间来比。

……

【思考】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与已有的认知经验有一定的冲突,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产生不同的策略方法。策略1:“路程一样比时间”,策略2:“时间一样比路程”,策略3:“相同的1分钟时间比路程”。策略1和策略2是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方法,策略3是原有认知经验的突破和延伸,对于学生生成的探究策略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同时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比较、发现策略2和策略3两种方法的异同,相同的都是用时间相同比路程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的是关注点不同,一个是原有的认知策略相同的8分钟,另一个是相同的1分钟。二是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认知1分钟走90米的含义,通过数形结合加深对速度的数学化认知。三是让学生体会“比较1分钟时间里走的路程”策略的优点,在比较中优化策略方法,进一步鉴别核心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生成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逐渐摒弃那种解决问题完全依赖于生活经验的现象,充分经历由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化认知的思维过程,在策略比较中明晰核心概念“速度”的意义。

2.在冲突中完善

对于速度的数学化认知单单借助于学生的首次生成过程显得太过单薄,为此,还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积累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的认知经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往复过程,在调整中完善对“速度”的认知。

【案例3】

课件:宇宙飞船和骑自行车环节

(1)宇宙飞船在太空中5秒约飞行40千米,宇宙飞船每秒钟大约飞行几千米?

(2)小明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明骑自行车每小时骑行几千米?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40÷5=8(千米)16÷2=8(千米)

师:宇宙飞船和骑自行车都是8千米,一样快?

生:不一样的,一个是每秒8千米,一个是每小时8千米。

师:那我们怎样区分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授速度读写法:8千米/秒,8千米/时。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叫作速度。你知道速度和什么有关系?

生:路程、时间。

【思考】

学生在获得新的比较速度的策略方法后,教师创设计算宇宙飞船和自行车速度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速度的认知,实现“速度可以这样表示”到“速度为什么要这样表示”的教学策略转变。师:“宇宙飞船和自行车都是8千米,一样快?”此时,教师的提问促使学生反思解题策略,与已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事实上学生知道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每秒8千米,一个是每小时8千米。“那我们怎样区分呢”的提问,引导学生必须优化调整对速度的认知,知道应在8千米后写上不同的时间单位来区分。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知道“速度是这样表示的”,还明白了“速度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速度和时间的联系,明晰速度表示的是1小时、1秒时间内行的路程,进一步完善对速度概念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自主建构知识,获得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二、立足核心概念,促基本数量关系的自主构建

纵观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基本数量关系的学习,学生对速度意义的理解是学生能否自主构建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为此,立足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运算意义”等认知经验实现对三者基本数量关系的自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解决问题中构建数量关系

【案例4】

课件呈现问题: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为8米/时,(1)蜗牛爬24米大约要几小时?(2)蜗牛4小时大约可以爬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再反馈交流。

师:蜗牛爬24米大约要几小时?

生:24÷8=3(时)。

师:你是怎么想的?你能结合线段图说说吗?(呈现线段图)

生:24米里有3个8米,就是3小时。

生:每小时爬8米是速度,24米里有几个8米就是几小时,24÷8=3(时)。

师:蜗牛4小时大约可以爬多少米?

生:8×4=32(米)。

师:有一位同学画了下面这样一幅图,你能看懂吗?(呈现学生作品)

生:一段表示每小时爬8米,4小时就有4个8米,8×4就是求4个8米是多少?所以8×4=32(米)。

师:对,老师把四条线段连接起来就与我们所画的线段图一样了。(线段图)

师: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求路程?

生:速度×时间=路程。

【思考】

正是学生对速度的意义有了充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认知经验来自主构建数量关系,如“知道每小时爬8米是速度,24米里有几个8米,就是几小时”“1小时爬8米,要求4小时爬多少米,实际就是求4个8是多少米?用乘法表示8×4=32(米)”。学生对路程=速度×时间等基本数量关系的认知是自主的、自然的,同时也沟通了数量关系的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组块,对于三量关系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在多样化策略中完善思维模型

【案例5】

课件出示: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去的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是60千米/时),返回时用2小时能到县城吗?

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生:40×3=120(千米),60×2=120(千米),路程一样,能到。

师:他这是在比什么?(生:比路程)

生:40×3=120(千米),120÷2=60(千米/时),速度一样,能到。

师:他这是在比什么?(生:比速度)

生:40×3=120(千米),120÷60=2(时),时间一样,能到。(学有余力同学)

师:他这是在比什么?(生:比时间)

【思考】

解题策略并非单一,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思路,但最终都能殊途同归。解决问题过程中要灵活应用不同策略,避免采用程式化的方法,让学生去套用现有的数量关系。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选择信息、选择解题策略等学习过程。学生以相应的数量关系、数学模型作为支撑多角度来解决相关问题,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蕴含着不同的思维智慧,在对不同的策略进行分析或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数学思维模型。

三、沟通数量关系,拓展策略性知识的相关运用

学生学习数量关系的价值是什么?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为了解答问题,更在于能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创造性的解题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数量关系知识的过程中储存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策略性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拓展,以帮助学生运用策略知识解决相似问题,积累学习经验。

例如,创设问题情境:“一辆大众轿车行60千米耗油4升,另一辆丰田轿车行70千米耗油5升,哪辆车省油?就本题的解答,学生将在构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的有关如何思考等策略性知识运用于解题实践,生成不同解题策略。

生1:两车如果都行420千米,大众轿车要4×7=28升油,丰田轿车要5×6=30升油,路程相同,大众轿车省油。

生2:如果两车都耗油20升,大众轿车60×5=300(千米),丰田轿车70×4=280(千米),耗油相同,大众轿车行的路程多说明省油。

生3:大众轿车每升油行60÷4=15(千米),丰田轿车每升油行70÷5=12(千米),相同1升油大众轿车行的路程多,省油。学生运用获得的策略方法解决相似问题,建立起耗油量与行驶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才算是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核心,更重要的是通过数量关系知识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立足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再进行解释和运用,积累学习经验,是一个思维模型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正是数量关系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为中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钟秀英.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10(5).

3.“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体验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密切关系,探索它们间的抽象数量关系,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建模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的读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构新知

2011年的秋天,秋高气爽,百乐汽车城的汽车们决定进行一次比赛,比比谁跑得最快。

最先出场的是小卡车和中巴车,比赛分三回合进行:

(1)第一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同时跑400米的路(演示)。

师:都跑400米,我们可以给它一个专门的名词,预习过新课的同学,有谁知道?(路程,为什么叫路程不说距离?是因为两点间的距离规定是直的,是一条直线,但路程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是指走过路的长短)

师:同学们猜猜谁会先冲线,为什么?(小卡车,因为它的速度快)板书:速度。

师:速度这个词你是从哪里听到的?

生:开车时常听说时速,就是速度。

师:先冲线表示小卡车所用的时间比中巴车的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路程相同,比时间。

(2)第二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同时跑2分钟的路(演示)。

师:2分钟我们也可以给它一个名词,谁知道?(时间)

师:同学们觉得同样是2分钟,谁能跑得更远?为什么?

生:中巴车跑得快,因为它的速度快,所以跑得远。

师:因此,时间相同,比路程。

(3)第三回合,小卡车和中巴车到大马路上自算时间自由跑,结果小卡车2时行驶了120千米,中巴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

师:第三回合与前两回合有什么不同?

生: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

师:那如何才能判定这一回合谁胜谁负?

生:算一算小卡车和中巴车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小卡车:120÷2=60(千米);中巴车:210÷3=70(千米)。

师:(教学速度的读写法)60千米和70千米,说的是每时60千米和70千米,意思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中巴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读作:60千米每时,表示每小时走60千米。后一个谁来读一读?表示什么?

师:60千米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如果120千米是路程,那么2时表示什么?(时间)结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师:生活中,除了车子有速度,我们身边的哪些事物也有速度?

生:动物、风、光、人等。

师:这些表示速度的数据,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表示路程的数据,也有表示时间的数据,如每秒、每分、每时。

师:还可以有其他的时间单位吗?比如说每天、每月、甚至于每年,等等。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要求速度时,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师:因此,我们说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

师:一起去认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实现梯次上升,师生有效的互动,共同探讨速度的由来和读写法。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得到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对速度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了解,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二)巩固拓展,应用提高

1. 比较速度,灵活应用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翔的速度。刘翔:9米/秒。谁来读一读。快吗?谁来形容一下。

师:谁知道速度很快的动物?

生:猎豹。

师:看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谁更快一些?

生:猎豹,刘翔每分只能跑540米,而猎豹跑了1800米。

师: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比较?只能转换刘翔的数据吗?

生:猎豹每秒跑1800÷60=30米,猎豹的速度是30米/秒。

2. 推导公式,拓展提高

师:我们来看下面这辆车子怎么跑?要求什么?怎么求?

生:用除法,140千米里面有2个70千米,所以用了2时。

师:这里的140千米表示什么?70千米/时表示什么?谁能说出一个公式来?

生:时间=路程÷速度

师:我们再来看淘气上学。谁会解答。

生: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 发散思维,多法解题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是300米,我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4分钟能否到达学校?

4. 教书育人,珍惜生命

师:是不是所有事物的速度都是越快越好呢?交流讨论,有什么事情快不得?

生:不是。比如说汽车太快了会超速。

师:看这个标志牌什么意思?

生:时速不能超过5千米每时。

5. 见多识广,开阔视野

加强对光、蜗牛、树獭、驼鸟、旗鱼、雨燕等的速度的了解。

设计意图:走出数学圈子,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

4.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相关问题。(经历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重点与难点

认识速度,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创设情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早晨同学们上学的时候,有的同学步行,有的同学骑自行车,有的同学坐小汽车,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快?蔡老师早晨从家步行到学校用了8分钟,下班骑自行车回家用了2分钟,那么同学们来比一比,步行快还是骑自行车快呢? 生:骑自行车快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骑自行车时间用得短,所以骑自行车快。

师:我家在这(指出家的位置,离学校远一些),早晨我坐公交车来学校,也用了8分钟,那么蔡老师步行和我坐公交车,一样快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快,因为路程不一样,路程一样看时间的长短,时间一样的话比较路程的长短。

师: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路程和速度都不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谁跑得快?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请同学们说一说谁跑得快呢?

探究发现(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师:同学自己算一算,可以列算式,也可以用线段图表示出来。生: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60<70 师:60千米

7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的是小卡车和大客车平均1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师:那么通过这个比较谁跑得快呀? 生:大客车跑得快。师:大家同意吗?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没有用线段图进行比较的,其实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你们想不想学习呢? 生:

师:先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小卡车行驶的路程,小卡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

生:120千米

师;再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大客车行驶的路程,画的时候要注意左端对齐,这条线段我们应该画多长合适呢? 生:

师:画这么长行不行?(指短一些或长一些)

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的长一些,大客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 生:210千米

师:小卡车的120千米是多长时间行驶的呀?怎么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呢?

生:把线段图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表示小卡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怎么表示大客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呢? 生:分成3段 师: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同样这里的每一段都表示大客车一小时行驶的路程,我们取这一段来表示。

从线段图来看哪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长? 生:大客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长 师:所以大客车跑的就快。

师: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

间行驶的路程? 生:每小时(1小时)

师:1小时行驶的路程就是它们的速度

小卡车1小时行驶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车的速度是

60千米∕时(板书)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来表示速度的单位。

谁来说一说,这个单位是怎么组成的?

生:千米

斜线和时

师:60千米是路程

时表示的是时间

读作千米每时

谁来读一读

生:

师:谁能像这样表示出大客车的速度呀?(找一名学生到前面写)70千米∕时

他写的对吗?这表示什么意思呀?

刚才我们在路程、时间都不同的时候比快慢,其实,就是在比什么呀? 生:比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师: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什么?

生:速度

师:结合线段图请思考:速度、时间与路程有怎样的关系呢?大家可以交流讨论一下。

谁来说一下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拿这道题来看,路程是()时间是()

速度是()

我们可以看出速度=路程÷时间(板书)

这就是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来看,如果要知道速度,得先知道什么? 生:路程和时间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题,(1)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40千米,神舟七号飞船的速度是()。

(2)小明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用路程÷时间

师;路程÷时间=速度,算的不错。神州七号飞船飞行的路程是()?时间是()?时间单位是()?速度是()?

自行车行驶的路程是()?时间是()?时间的单位是()?速度是()?

师:同样是8千米,神州七号飞船用了1秒,小明骑自行车用了1小时,速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在不变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师:不变的时间是指像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

师:你能不能概括的说到底什么是速度? 生:

师:物体在单位时间内(1时、1分、1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其实速度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师:蜗牛的速度大约为8米∕时(8米∕时是什么意思?1时的时间有多长?)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同样是1小时,人步行的速度是蜗牛的多少倍呀?人步行的速度比蜗牛快多啦)

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时间单位变成

了分,飞机飞行的速度可真快呀!)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1秒,1秒的时间 有多长呀?一眨眼的时间就是1秒。那340米有多长呢?咱们学校操场一圈是300米,声音一眨眼的功夫就绕操场走了1圈多的距离。)声音的速度这么快!还有比声音快的吗?谁知道?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很多。谁能举个例子说明光比声音快?

对了!闪电和雷,明明同时产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回咱可找到科学依据了!)

师:老师这里还搜集到了猎豹的奔跑速度和蝴蝶的飞行速度,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每小时110千米,每分钟500千米,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过的速度的单位来表示一下呢?(110千米/时

500米/分)

师:速度=路程÷时间,那么同学们,时间该怎么求?路程又该怎么求呢?我们接着这个问题做一下63页的练习题试一试,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问题吗?谁来说一说怎么算? 生:

师:140是什么?每时70千米是什么?能用乘法吗?

求时间的关系式应该是怎样的?

生:路程是()速度是()时间是()

时间=路程÷速度

师:这里还有一道题,从这道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运用这些数学信息独立的解决问题吗?抓紧时间动笔试试看。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60×10=600(千米)

师:通过这个算式,谁来说一说求路程的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知道速度就必须知道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要想知道路程和时间也是一样的,必须知道相对应的另两个量。师:大家再看:试一试的第2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时。说一说:

60×3=180千米表示什么? 甲地到乙地的路程 180÷3=60千米表示什么? 汽车的行驶速度

180÷60=3(时)表示什么? 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的时间。

师: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1:都是60、3、180这三个数。

生2: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生3:我发现60×3=180中,60和3是乘数,180是积。而后面的180÷3=60和180÷60=3相当于已知积,求乘数。也就是,乘数=积÷乘数。

生4:老师,我有补充,因为是两个乘数,为了区分开,可以说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生5:我发现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也是这种关系,路程相当于积,速度和时间相当于乘数

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5.《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五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了解“速度”的内涵。

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

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套,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有去旅游吗?(有)去哪里了?谁想告诉老师?

生:……

生:我和爸爸、妈妈坐特快列车去上海玩。

(从旅游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也是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

师:那你可知道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生:……

问:“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这句话表示什么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学生认真看书,畅言其发现。

⑴学生从书中发现“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千米 。”这句话表示特快列车的速度。

⑵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其他速度。

⑶“单位时间”的介绍。

(4)“路程”的含义。

(5)速度的表示法。

每小时行使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

课件呈现下列内容:

燕子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

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每小时可跑60千米。

蜂鸟每小时可飞行50千米。

三、教学例3

1、小黑板出示:

⑴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 李 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3、学生反馈情况,教师说明要求。

4、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独自找出三者的关系。

(2)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发现。

从学生的发现中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③板书课题。

④知识升华:同样的行程问题学生利用关系式解决。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勇闯冒险岛,答对的同学给自己奖励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

第一关:比一比谁最认真!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

(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

第二关:小小法官。

⑴“小强1分钟打字108个。”这句话表示小强打字的速度。 ( )

⑵红红平均每分钟折12架飞机,可以写作:12/分。 ( )

⑶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求得。 ( )

⑷小强5分钟跑了 600米 ,小强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600×5=3000(米)

答:小强平均每分钟跑 3000米 。 ( )

第三关:拓展题:

爸爸骑摩托车带小倩到粤晖园玩,摩托车速度是500米/分,从家出发经过2小时到达,小倩家到粤晖园有多远?

五、学生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6.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六

课 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年级及科目:四年级上册数学 执 教 者:郭 爱 三维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知识的迁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程、时间和速度。

三、试一试

教科书P80页的试一试,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2.完成P80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3.完成 P80页的练一练第3题

五、课后巩固

教科书P80页4、5、6题 ;教科书P82页1、2、3题

六、作业:

教科书P82页4题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速度 =路程÷时间

时间 =路程÷速度

7.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加深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能熟练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

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加深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学到什么?并板书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教师强调指出:在以上三个数量关系中,我们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关系式(如速度=路程÷时间),就容易推想出其他两个。(让学生把上面的三个关系式齐读两遍)

二、巩固复习。

(一)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110千米/时。“1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110千米。()

2.速度÷时间=路程。()3.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2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千米/时,速度比飞机快。()

(二)小明骑电动自行车速度为2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需要4小时。

1.20×4表示:()2.80÷4表示:()3.80÷40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指导练习。先让学生观察本题教学情境图,指名说一说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汽车行驶地点距北京100千米,距天津240千米、距石家庄383千米),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本题中3道小题的解法可参考如下: 第(1)题:它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北京? 100÷50=2(时)第(2)题:它的速度是多少?

240÷3=80(千米/时)第(3)题:过8时它能否到达石家庄?

43×8=344(千米),因为344<383,所以8时,它不能到达石家庄。

2.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后,先独立想一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正确表述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3.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5题。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和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练习。

4.完成课本第81页“练一练”第5题。

在线段图上估计所行的位置将数与形结合了起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与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8.《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篇八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x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

(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9.四上《路程时间速度》教学反思 篇九

“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我通过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表以及老师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

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对于这个问题,我放手给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或借助画线段图来解决。对于学生来说,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难度不大,但要求画线段图,尤其是标准的线段图,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们都知道,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线段图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涉猎,所以学生画的可能不够准确或有误。此时,我们有必要跟学生一起经历准确画线段图的过程。在线段图的生成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程参与,这样就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我通过计算和线段图的对比将数形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而这1时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

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得出速度与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式的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而这3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火车、自行车、运动员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当学生理解到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我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10.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十

大风洞小学:黎晓萍

昨天听了杨光进老师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堂课。听后收获多多。下面,我粗浅地说说我的听课体会:

《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安排在多位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之后,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杨光进老师从学生的时间出发,以谈话的形式引入行程问题,这样的教学比较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运用已有的方法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感受,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课前,杨老师创设了一个无法比较的情境,“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在一位学生回答小明快后,另一位学生马上反驳,不知道路程是无法比较的,要知道他们谁快些还要知道他们所走的路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观点与思维的碰撞,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还必须知道他们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理解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收集必要的信息。杨老师根据一个数量的大小或所用时间的多少直接进行比较的方法为切入口,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光凭路程或时间一个量的多少是无法比较的,必须要有另外一个量时间或路程,通过计算才能确定谁跑得快的问题,这种快慢问题也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速度问题,从而较自然地引出要重点认识的概念——速度。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杨老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关注、需求的把握,而且使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快慢不仅跟时间、路程有关,还为新课“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杨老师的这部分设计,为整堂课定下了基调,以问题解决为切入口,以观点冲突为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使学生被问题深深吸引,可谓步步推近,独具匠心。

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不仅让我们听课老师感受到了数学教学丰厚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发展,正如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11.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十一

在教学之后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听课教师的听课反馈意见现在总结如下不足:

1、对于本课的重难点速度的认识应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在涉及到一些重难点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展示之后应该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理解。

2、教学中有些环节时间应该更加充分一些,兼顾差生。

3、对于速度的单位中的“/”如果给学生加以解释,那样学生会更明确复合速度的真正含义。

12.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二、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学生对于有关速度的问题都想知道。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适应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播放刘翔2004年比赛视频,激发兴趣。

2、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的结果是怎样的?(骄傲的小兔输了,勤劳的小乌龟赢了),自从那次比赛之后,小白兔很不服气,它们决定还要再比赛一次,请看《新龟兔赛跑》---课件出示比赛的情境图。

3、电脑出示《新龟兔赛跑》的情境,让学生猜谁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小兔说:“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小乌龟说:“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小白兔开的卡车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小乌龟开得小汽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千米<70千米,因此,小乌龟跑得快。(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3、通过写一写、读一读、找一找,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4、王老师开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想一想: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注意: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

5、王老师如果是骑自行车,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以行多少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王老师如果是骑自行车,速度是225米/分,1小时可以行多少米?

7、想一想:你们能不能改变这一题,求时间、求速度。

8、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再解答吗?

总结: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我来说一说

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使了4小时。请问:

(1)60×4= 表示什么?(2)240÷4= 表示什么?(3)240÷60= 表示什么?

2、他会超速吗?

带有限速60千米/时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2)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五>、课堂检测

1、判断题:请你用手势“ √ ”或“ × ”表示。

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 110 千米/时“ 110 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 110 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飞机飞行的速度为 12 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80 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2、综合应用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时。请问:(1)、60×3=180表示什么?(2)180÷3=60 表示什么?(3)180÷60=3表示什么?

六、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与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者访谈总结报告下一篇:乡镇财政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