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模式探究(精选9篇)
1.生物教学模式探究 篇一
探究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JJ)倡导的,目前已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探究学习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探究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探究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2当前生物教学的困境
近年来,由于高考取消生物学科,大部分人对学习生物学失去信心,认为生物学与高考无缘,何不把学习的时间、精力集中到有高考的学科上.因此,学生对生物课冷漠、厌学,生物教师的热情衰落,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学计划从整体上减少了生物学的教学时数,使部分生物教师弃教从政、经商,或改为他用,削弱了师资队伍的力量,也影响了生物教学.种种原因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消极影响.中学生物教学陷入低谷困境.
2.生物教学模式探究 篇二
一、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引入
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1. 实验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培养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过程,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布鲁纳说:“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2. 实践情景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与转变,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例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麦地、树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 问题情景
利用挂图、实物及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的同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并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便于感性认识,能丰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4. 以旧带新情景
生物学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间联系和类似的地方很多。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概念到概念,用旧概念引入新概念,对于初中生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通过观察引入概念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有关生物学知识中选取适当的能够说明这一概念的典型事例,让他们直观的熟悉有关属性,然后引导他们得出一般性的初步概念。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一章时,通过让学生叩击膝腱,使小腿产生急速前踢的反应,从而引入反射这一概念。
二、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分析
1. 创设比较情景,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列表、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同类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异同。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 创设强调情景,分析概念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强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其中“同种”“同一”四个字,需强调。
3. 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讨论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会渐渐成为教学主流。问题讨论在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教师要巧设一些问题,点燃创新之火。问题讨论促进学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组问题讨论提供所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概念解释的机会。学生提出的概念解释必须接受组员的检验,促其再建构。经由不断的解释、质疑、再建构、反驳、澄清等,共同建构出一个比讨论前更符合科学概念的答案。
三、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巩固
1. 体系情景
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如:用概念图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概念。
2. 比较情景
生物学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间联系和类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学生没有比较概念的能力,随着学习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现混淆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比较概念,主要让学生抓住两点,一是注重寻找比较标准,二是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比较概念的过程主要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过程,所以比较概念有助于思维能力提高。
3. 发展情景
对学生来说,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知识基础,对概念的理解也会不同。学生能动地去探究概念的本质,就形成一个发展概念的过程,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内驱力会得到强化。
例如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细菌、真菌、动物和人体的每一部分内容时,总是先从细胞开始。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新内容中细胞的特点与前面学过的生物细胞进行比较,最后学生对细胞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某具体生物个体或类群的水平上,而是归纳出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4. 应用情景
掌握概念往往是学习的开始,而应用概念则是学习的深入,是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信息有效交流的过程。应用概念的能力高低可体现出一个人的科学理解和认知水平。培养应用生物学概念的能力,其主要从解释现象、学习新知识、信息交流和测试等环节进行。
(1)应用概念解释现象,培养思维能力。
对学生来说,以概念来说明有关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则会提高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思维的准确性与深刻性的加强。
例如,移栽植物时为什么要在傍晚或阴雨或遮阴的环境中进行,则要应用蒸腾作用这一概念来解释。这里除了概念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蒸腾作用意义和根的吸收功能等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2)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新知识离不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无论是学习新课还是课外阅读,能够运用所学概念去理解和学会新知识,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学生学过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免疫、病毒、传染病等概念后,就能够阅读有关艾滋病文章,艾滋病发病原因、症状、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的基本认识。
(3)应用于日常谈话、写作等活动,提高信息交流的准确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生物概念,如营养、感冒、发炎、发热、免疫、传染病、遗传、变异、基因、进化、消化、吸收、细胞等,要提高谈话、写作的表达准确性,应对相关概念有准确的理解,才能正确使用。
(4)加强测试,提高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3.高中生物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活化 趣味 提问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精髓提炼。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如何把课堂变得让学生有兴趣听,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经验:
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新课程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新教材的编写以生活为依据,力求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交流合作和实践创造的能力。
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是也有不少知识比较抽象,让一些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主动探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学生生活中发掘素材。如笔者在课题“如何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中选取的实验是“胡萝卜素提取”,材料是菠菜叶,有学生就好奇地问:“菠菜叶也含有胡萝卜素吗?”学生想通过实验去验证它,于是他们都兴致很高地去做实验,实验的结果回答了他们的问题。然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哪些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的知识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掌握一些生活小技巧。这也是教师坚持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最终目的。
高中生物的学习有很大部分是实验研究,如何把实验做好,更是关系到教学效果,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石。新教材在课程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实验探究在学生知识生成中的重要性,其突出特性为先探索再知识生成,该模式属于研究性学习,学生对生活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设计并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基本程序如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最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强了。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生产服务,生物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尤为密切,有很多知识都可以用于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感受到学有所值、学有所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该模式是将学生形成的生物概念用于解释、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难题,从而强化生物概念,利于形成生物知识体系,把握知识系统。操作流程为:生物概念→生活实践→演绎提升→巩固升华概念。
二、设置课堂问题
如何设置课堂问题,这也是在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问题提问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学生上课没精神,思维不跟着老师走,为了避免学生听课的疲惫,课堂提问要新颖,继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启发式提问,能够使学生注入活力,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教师要能够摸清学生脑子里有什么知识不容易明白,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在易错处落题,在疑难处发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在疑点和热点上巧妙设置问题,以刺激他们的思维,打开他们智慧的大门。再有就是梯度式提问,提问应该根据课堂的阶段性不同而有所梯度性变化,一节课的问题要有层次,一般情况下,开课的时候提问的应该是“是什么”,目的是引出学生熟悉本课的内容,对本课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提出“为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最后提出“怎么办”,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动脑动手,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提问不仅能发掘教材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一教学方法,做到善于提问,科学提问,巧于提问,问出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一直觉得生物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特色性,学生才会更加投入,热情才会更加高涨。因此,在生物课程的趣味性开发实施过程中,我参与并组织了一些特色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都深受学生欢迎。特别是“叶脉书签的制作”中,学生将做好的创意叶脉书签拿到我校举办的义卖节去义卖,既锻炼了自己又帮助了别人,真是一举两得。此外,我们举办了一个生物社团,此社团主要是以制作模型为主,材料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取材的,这样的好处是使活动更加接近生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生活细节,养成善于发现、善于取材、善于创新的好习惯。在社团活动时,学生利用收集的各种材料:吸管、硬纸片、油笔芯、缝衣服用的细线、细铁丝、橡皮泥、剪刀、乒乓球等等,一节课的时间,一个个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就出来了。另外,在社团活动时,学生还制作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型、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型、DNA结构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模型、突触平面图模型等等,这些作品现在还摆放在我们实验室后面的玻璃柜里,每次上实验课,都有不少学生驻足观看,感叹制作人的别具匠心,心灵手巧。
我们实施活动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是学生在快乐的活动和探究中智力水平、各种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对实验现象分析等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也明显提高了。他们当中大多同学成为我们生物实验课上的“小老师”。选他们当各自班实验课上的“小老师”,正好缓解了生物实验课大班教学老师忙不过来的难题,同时学生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且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是教师也可以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4.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篇四
兴趣来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它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事物的意思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成分。就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来说,好奇这一心理表现得十分突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让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能收到好效果。例如在讲授“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这一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这一直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仔细观察浸在盐水中的萝卜条软缩了,而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更加硬挺了。这样直观教学就把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通过萝卜条形状的变化直观的显现出来。又如讲授“原生动物”时,用“草履虫”的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直接看到所显示的生物特点。由于它比真正的草履虫要大出几万倍,像倒转的草鞋底,它的纤毛、口沟,内部的大核、小核、收集管和伸缩炮等都显示得十分清楚,学生直观可感,觉得生物趣味无穷,学习兴趣大增。
二、直观教学能使抽象为具体,有效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不满足于观察学习获得的感受,不断渴求亲身体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动参与,并产生热情。正因为直观教学,使得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例如讲授“叶的形态”时,把课前准备好的形态各异的实物叶片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接受和理解叶的形态知识,并能比较出各种叶序的区别,总结出叶的排列方式。讲“减数分裂”时,可以通过幻灯片进行直观教学,把“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演示给学生。这样的直观教学,学生在课堂里面就能深刻地理解生物学抽象的知识,觉得容易学,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三、直观教学能化复杂为简单,强化学习的动力
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直观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自觉学习的动力,并主动了解知识的其然及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的动作、手势、形象语言等表述性的直观化(可能语言高洁,生动形象,语调的高低急缓、语速的快慢、停顿,再配之以简明的动作手势),都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如讲授神经系统有关“神经元”的内容时,教师伸出整个手臂、掌心面向学生,五指张开,表示一个神经元。手指为短而分支多的树突,手臂为长而分枝少的轴突,手掌则为神经元的细胞体,再用粉笔在掌心上画一白点表示神经元的细胞核,这样直观而教,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形象而生动,意趣盎然,学生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学习产生了动力。在讲“细胞的有丝分裂”时。通过语言的直观和形象教学,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特点归纳成:“前期一变丝一现,核膜核仁看不见;中期形态最易辩,且有细丝两端牵;一分为二两极排,末期丝失膜仁现。”讲“菊科植物的特征”时,可以比拟成:“菊科植物有个头,颈部总苞像个瘤;花部互数手推手,结的果实像瘦猴。”这样直观教学,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学生记忆得到强化、牢而不忘,兴趣大增,充满了想学习生物知识的动力。
四、直观教学能变枯燥为生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往往不满足于对知识简单的了解,而常常会产生一种创造的冲动,他们渴求将已知的知识与规律加以应用,创造出符合规律。生物知识,本来就有着比较枯燥的一面,抽象难以深刻理解、复杂难以区别清楚,如果不借助直观教学,学生的创造能力就难以培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变枯燥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把枯燥的知识着上味与色,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讲述“植物界的进化”时,通过《植物界的进化》录像片,直观而生动地把古往今来的地壳变化和不同地质年代地球上的植物,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又如学习了“遗传基本规律”之后,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的某些遗传性状(如有无耳垂、能否卷舌、是否色盲),要求他们在自己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有关性状的遗传关系。这样把知识学习与观察生活及调查结合起来,直观而有趣,充满着探索性,不断地养成实践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说明,生物教学中坚持使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能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直观教学也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五、总结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我们紧扣教材,抓住重难点,因势利导,结合实际,恰当而灵活地使用直观教学,就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得优异的成绩。
5.生物教学模式探究 篇五
报
陕西延安中学教科处在2006年初向省上申报了“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我校生物教研组也参与了这个课题的研究,生物课题组由教研组长孙义全担任课题组组长,组员由白冬梅、高山、冯慧琴、李红、刘燕、汪亚龙、杨文龙、赵君梅、刘娜等老师组成。选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并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设定平行班作为对照班展开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实施前期准备情况
1、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初步掌握了国内部分学校对此课题的研究情况,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开阔了思路。
2、在申报省级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开展了此课题的研究,根据此课题的特点,课题组成员用一年时间编写高二生物《学案设计》第一册和第二册,本资料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章节顺序编写,目的是为开展“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做前期准备工作,本资料由自学引导、学法指导、典例剖析、随堂训练和实践训练五部分组成,其特点如下:
(1)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课题研究宗旨
本书是以“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为宗旨进行编写的,“自学引导”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法指导”部分为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妥贴、精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点拨,排除预习自学障碍,也为课后的知识延伸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典例剖析”注重典型性,避免随意性,注重解题的技巧、思路与关键,注重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联系,避免孤立性,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规范、全面、精确地解答习题;“随堂训练”分A组(基础题)和B组(提高题)习题,配置精,将重、难点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渗透到练习题中,学生可依据老师的点拨归纳来把握知识要点和方法,并能克服盲点误区;“实践训练”也分为A、B两组习题,使学生练有目的,练有方向,在最短的时间内扩大知识容量。A组(基础题)和B组(提高题)习题为学生分层训练创造了便利条件,使一般学生能便于掌握基本知识,好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上均有相应提高。
(2)紧扣大纲,针对性强
本资料紧扣教学大纲,深入浅出地分析重点,突破难点,揭示疑点,并能把相关知识恰当地渗透到习题中去。
(3)引导、讲解、解析和训练相结合
本资料能全方位辅助学生学习,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好的优
用心
爱心
专心
化了生物教学,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注重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
注重知识、问题、能力、思想的有机融合,阐述问题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方法,领会解题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更大的收获。二、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课题研究计划,第一年在高二年级开展对照研究,我们的做法和进展情况如下:
(一)班级分组、学生分层次
每位教师把自己所带班均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将实验班每班生物学习成绩中下以后的学生确定为A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1/4,生物学习成绩中下以上的学生确定为B层次,约占班上总人数的3/4。对照班不分层次,采取统一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习题训练也不分层次。
(二)课前准备
1.在讲每个课题前,为学生印好自学提纲,包括学习目标,课文重点和难点,每个知识要点需要掌握的程度(了解、识记、理解和应用)和思考题。
2.向学生提前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自学提纲、参考《学案设计》进行自学,疑难问题学习《学案设计》上的“学法指导”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同学讨论解决,通过上述方式还未解决的问题请学生列出疑难问题清单,以便在课堂老师的点播下进行解决。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后完成《学案设计》上的“自学引导”,让学生自测自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 1.教学程序
我们的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采用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或讨论,教师板书完成笔记并内化知识、加强记忆。第二个10分钟,对学生课前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然后用8分钟时间对《学案设计》上的“典例剖析”进行讲解,用10分钟时间进行分层训练,让A层次和B层次学生分别做《学案设计》上的“随堂训练”中的A组题和B组题,允许学生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2分钟时间进行作业布置,让A层次、B层次学生分别在课后分别完成《学案设计》“实践训练”中的A组题和B组题。
2.教学特点
在构建“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中,我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统一为宗旨。我们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作好课前准备工作。在上每节课前教师能认真互研吃透教材,学习有关教辅资料丰富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精心思考备写教案和编制自学提纲。
(2)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在实验中,我们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会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在探索中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不同的课型突出不同方法。如探究式: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品质,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教学程序为“创造情境——定向自读——师生研讨——质疑点拨——反馈练习”。讨论式: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点拨小结——反馈练习”。尝试式:突出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自习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再次练习”。情境式: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其程序为“创设情境——分别主讲——归纳小结——反馈练习”。
(4)加强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实验中,我们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方法是有:改变座位编排形式;采用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学习互助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5)加强教学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每四周进行一次学生问卷,问卷内容有:导读提纲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有何建议,对课堂教学程序有何修改建议?对引导点拨是否满意?有何好的设想?能否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你认为自己学习生物是否很费力?而且每次问卷题目设置依据教学情况进行变化,通过问卷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用相同的测试题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评价教学效果,通过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思路。
三、教学的阶段性成果
1.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高2007届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展了课题研究,期中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8.3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4.8分;期末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6.7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1.6分。高2008届从与第一学期开展了课题研究,期中生物考试10个实验班平均成绩为74.8分,10个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1.3分。
2.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3.教师从辛苦的填鸭式教学中解脱了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水平的不断提高,并迅速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中高山老师采用“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展示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荣获陕西延安中学首届新课改展示周优秀教师称号,在该模式下的赛教课《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荣获延安市2005年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获陕西省二等奖。汪亚龙老师采用“自主学习、引导点拨、分层训练”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参与了“全国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选拔参赛课”活动,并制做了教学录象。
四、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如还不能很好的将多媒体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点拨的思路、方法还需进一步提高。
2.年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启发、点拨还受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不强的限制,教学中存在教材吃不透、处理有时欠妥,课堂应变能力不强等问题。
3.对教学过程研究多,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对课题研究总结不够,撰写相关论文少。
五、后续研究计划和保持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加强与教育专家的沟通,多请其指导,帮助我们解决研究中的困难,使课题研究有所突破。
2.加强与我校该课题的其他学科组之间的交流,使各课题组互相借鉴、集思广益,共同提高。3.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方式,加强听课评课活动和课例交流活动,加快课题研究的进展。4.加强课题研究阶段性的总结,注重课题研究论文的撰写。
5.强化教研活动,每周的教研提前一周布置并确定主讲人,人人准备教案,会上一人主讲,大家讨论、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可行的教学方案。在下一次的教研会上对上一次的教学情况进行讨论,肯定好的做法,修改不足之处;布置下一次课题内容、确定主讲人。
用心
爱心
6.高中生物教学探究式学习 篇六
生物组 莫凤兰
一、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探究式学习逐渐改变以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正在被主动式学习取代,将处于被动式学习下的学生解放出来,让学生展示独特的个性,在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帮助其提高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讲到高中生物课本中《细胞基本结构》一章时,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之后,通常让学生根据图例熟悉细胞构成,加以板书描述细胞的主要结构。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搜索和细胞结构有关的各类信息,在课堂上组织小组间讨论,先后通过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挖掘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会自主学习。
2.注重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只能在下面被动地听和记,学生获得的全部信息一般都是老师认为需要教授的知识。按照现代教学理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学生真正想学的内容并不一定就是教师认为需要教的内容,这样即使学生暂时能强行记住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后期容易遗忘。但是,若老师在课堂上能事先询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得到学生的反馈,就可以更好地备课,在课堂上真正让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教学《细胞的生命历程》一课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板书细胞的生命历程,这种枯涩的解释无法让学生真正想学,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绘制不同阶段的细胞图片,这一动手的过程能够深化他们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再进行讲解,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知识。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措施 1.学生掌握主动权。
目前我国诸多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欠缺的是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已经听够那种枯燥无味的讲解,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教师适当将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课堂负责。比如,教师可以让班级每隔一周推荐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课文。讲解完毕,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剩下的学生对讲解过程中的疑难进行提问,让学生对讲解者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老师仅仅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整个过程完整有序地完成。教学《遗传因子》一课时,很多学生很难全面理解遗传知识,当讲到杂交实验的具体步骤的时候,往往有些学生难以理解杂交试验的用意。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向学生提问,令其讲解杂交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探究学习目标。
2.按照步骤分析。
高中学生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于高中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分配任务,让他们分成小组,在课堂上自主对课本中的实验和知识点进行分析。这种做法能够让他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教材中实验的科学原理等知识。讲解《基因的表达》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各个基因表达阶段的问题,让学生分析每个阶段代表的实际意义,比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阶段,蛋白质的实际生物学意义;在基因对性状控制部分,让他们举例介绍不同基因控制下的不同性状,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解。这样既能让他们学习知识,又能加深记忆,从而令学生对基因的表达有更直观的认识,深入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呈现最好的一面。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
7.探究型生物教学初探 篇七
关键词:情境激发,问题发现,媒体激趣,练习拓展
在教育发展不断完善的今天, 教学思想及其教育理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教学正从传统的结论型向着现代化的探究型转变。在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运用了许多年, 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所谓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积极思维进而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
探究型教学的思路是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与解释资料——问题解决。可见, 在以上环节中关键在于如何设置问题, 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一、设置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动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一开始就被老师营造的情境所感染, 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 音乐引入法。
比如, 在讲《节肢动物》前放一段轻音乐, 里面有各种昆虫的清脆的叫声, 将学生带入空旷的原野让人心驰神往,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教学。
2. 谜语引入法。
如在讲述果实一节时, 出了一条谜语。麻屋子、粉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3. 情境导入法。
在课前放映一段专题片把学生引入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一种情境中。
4. 实验探究法。
在课前做一个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让学生观察、思考, 从而掌握所学课文内容。如在讲《鱼纲》一节时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
这些方式的恰当运用, 让学生身心愉悦、欣然接受老师的传授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讲《人类的神经调节》时, 笔者走上讲台说:“同学们, 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希望你们接到礼物后, 按照小盒子上的要求去做。”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然后, 每一个学习小组得到一只盒子。第一、二组分到的是一盒酸杏, 要求吃掉, 第三、四组也是, 但要求只准看不准吃, 第五、六组收到的只是一个纸片, 上写“酸杏”二字, 这为后面讲述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创设了一种情境, 让学生欢欣鼓舞充满了探究激情, 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
在每节课开始,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创设出若干问题, 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 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探索, 然后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会发现问题,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应该贯穿“三为主、两结合、一核心”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教材为依据,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课内为主与课外为辅相结合, 以培养和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 提出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但在设置问题时, 要有适当的难度, 教师要深挖教材, 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 合乎逻辑且层层深入地在学生头脑中揭示矛盾, 并引导学生去解决矛盾。
例如, 在讲述《血液》一课中, 红细胞的作用和血红蛋白的特性是本节的重难点,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直接提问红细胞内含有什么特殊物质, 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 学生固然可以找到答案, 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 如果换一种问法, 效果会好得多,
例如: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学生大多会答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教师进一步提问红细胞为什么是红的呢?学生通过读课文回答出红细胞含血红蛋白。教师再问动脉血和静脉血颜色有什么不同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块凝固的血块, 发出疑问, 血块表面和内部颜色是否相同呢?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教师演示血块里面的颜色,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由此推得在含氧高的地方血红蛋白容易与氧结合因而颜色深, 反之颜色浅。
这样提问,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三、媒体参与教学, 提高课堂感染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许多问题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清楚, 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 运用合适的教学媒体,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掌握知识。
比如, 讲《植物茎的运输》时, 导管、筛管的位置、结构、功能如果只是叙述, 学生理解较困难。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挂图阅读教材, 然后在投影上给出思考题。接着放映相关VCD录象片或电脑课件演示茎运输水分和养分的过程, 这样就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后学生根据录象内容展开小组讨论, 看哪一组最先答出, 并给予小小奖励。
四、重视练习反馈、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思考题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 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接触同一概念, 不断强化记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了解学生整体对知识的认知能力, 我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块答题板教师根据答案情况反馈学生整体认知效果,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8.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篇八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改下教学观念、模式、方法的变革,现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及结合我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做以下总结,与同仁共同勉力。面向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学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包括激发学生质疑的教学模式,实验为基础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基于合作学习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基于情感因素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质疑的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意识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习热情,没有学习热情就谈不上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喜欢质疑问难,他们的学习始终充满了疑问;而有的学生只是听老师讲,从不带着问题听课,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为基础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
实验是中学生物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生物教材中的重要素材。作为一门较为严谨的自然科学,生物理论的形成和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和推理。古往今来的生物学家的成功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学生物是生物入门的启蒙课。在生物教学中采取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从“做中学”,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基础地位的影响下,生物实验势必会发挥出其强大的作用力。它是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巩固知识经验、培养技能以及养成科学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途径,从中也更加凸显出中学生物教学的基础地位。
三、基于合作学习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
合作性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明确责任、互助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民主化,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应做到适时,也就是该用之时当机立断,不该用之时宁缺毋滥。该用之时主要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而学生思维受阻时,在遇到一些具有开放性或值得探究的问题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意见严重分歧时,都可以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况,我们都不难发现,其实学生都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思维中断而暂时“停止前行”,因而对问题的答案产生了不确定性,一时无法判定哪一种答案才是正确的。此时,如果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比较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思维也会在合作与探究中逐渐顺畅,思路逐渐明朗,答案逐渐清晰。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课程理念催生下而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学习方式,只要想方设法提高其有效性,必然会对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生物课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基于情感因素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巴甫洛夫的实验说明:积极的情感能使大脑活跃,处于兴奋状态,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消极情感则使大脑处于呆滞状态,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心理学家也证实,积极的情感是人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发生转变,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以下几点,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抑制学生消极情感,发挥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既要懂得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又要懂得如何才能抑制消极情感。培养积极情感,使它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服务。
五、结语
新一轮的课改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要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就成为了必须。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策略。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创新,不断摸索探究,以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课程改革理念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 刘植义等.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C].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 张才龙.高中科技活动设计方案设计指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书青.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家苑教育,2010(6):10.
9.生物教学模式探究 篇九
汤云斌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摘要:结合当前新课程实施进度,阐述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优势和对教师的要求;并结合自身教学情况,介绍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教学模式
生物新课程 高中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把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这一理念。随着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和扩大,探究式教学在全国各地各学科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同时,课堂教学也被公认为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参考,无疑是当前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萨其曼(J.R.Suchman)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未知世 界的理性智慧可以传授给学生。该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试图模拟科学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习惯,并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2.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环节比以往有更丰富的内涵。借此,根据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和近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1)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 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最近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妙和新颖,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2)组织学生探究,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在“酶的本质”教学过程中,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等科学家探索酶本质的过程及其相应的理论材料,并对此作出评价;课堂上由学生简述理论要点,组织自由演说“我从酶本质的探索过程得到的启示„„”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获得探究过程的体验。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分析的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如“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探究实验,可让学生—①提出假说: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②设计实验: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观察。③观察和记录: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④得出结论:核酸种类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再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大班制,学生人数多,实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时遇到不少问题。最简单的策略是采取同位或前后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一般以2-4人左右为宜,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但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即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应尽量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补充人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3)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要进行展示与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4)归纳总结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模式探究】推荐阅读: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09-25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练习09-11
生物与生物圈教学反思10-04
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07-1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10-21
生物新课程教学06-23
生物核心素养教学06-30
高一生物期末教学总结06-19
高三生物教学设计08-23
谈初中生物兴趣教学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