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课工作总结

2024-10-06

品管课工作总结(共3篇)

1.品管课工作总结 篇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护士共14人, 其中主管护师6人, 护师7人, 护士1人。按照品管圈工作模式建立妇科护理品管圈, 由组内成员自由选举产生圈长1名, 圈员平均年龄为 (28.1±4.0) 岁, 本科学历及大专学历各占50%。

1.2 方法

1.2.1 选定主题

从2013年1月起在我院妇科建立品管圈工作模式, 圈长带领圈员每月活动3~4次, 每次1 h~1.5 h, 每个月由圈长指定1名主管护师和1名护师为负责人组织开展品管圈活动。全体圈员对2012年我院妇科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整理, 重点总结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 主要包括: (1) 用药差错; (2) 非计划拔管; (3) 意外跌倒; (4) 针刺伤。其中用药差错发生概率相对较大, 易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降低用药错误是当务之急。

1.2.1. 1 分析原因

全体圈员根据自己的护理经验, 对护理中出现用药差错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归纳总结出以下原因: (1) 护士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2) 医护药理知识掌握不全; (3) 护士不良情绪的影响; (4) 特殊用药缺少标准流程; (5) 核对标识不清; (6) 医生医嘱不规范。

1.2.1. 2 设定目标

依据我科护理工作计划要求, 自2013年1月起采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后, 2013年我科用药差错率预计下降至1‰以下。

1.2.1. 3 对策的拟定与实施

(1) 科室全员加强药物理论知识学习:每月定期开展常用药物药理学和使用方法的培训, 由临床医师或主管护师负责培训, 同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 (2) 完善查对流程:在入科带教新进护士时反复强化双向核对观念, 同时日常护理工作中切实落实查对制度, 确保双向查对完成率为100%。 (3) 完善标志提醒:做好患者特殊病情的记录与提醒, 完善各项提示标志, 具体措施包括患者佩戴手腕标识, 在床头标示药物过敏、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信息等。 (4) 制定妇科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 提高医嘱准确率:在醒目位置张贴药物配伍禁忌表, 遇到疑问时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 避免禁忌药物配伍使用。 (5) 制定特殊用药标准。 (6) 定期组织集体户外活动, 缓解护士工作压力。

1.2.2 评价方法

(1) 统计分析2012年和2013年我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2) 比较2012年与2013年的用药差错发生率。

2 结果

2.1 2012年我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统计结果

2012年我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有要四类: (1) 用药相关差错; (2) 非计划拔管; (3) 意外跌倒; (4) 针刺伤, 其中用药错误占到了所有不良事件的一半以上。见表1。

2.2 2013年我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统计结果

2013年我科用药差错发生的情况好转, 用药错误比例下降, 用药差错发生例数占我科住院患者例数的比率为0.9‰。见表2。

2.3 实施品管圈前后用药差错发生率的比较

见图1。

患者例数的比率

2012年用药差错发生例数占住院患者例数的比率为2‰, 而2013年的发生例数占住院患者例数的比率为0.9‰, 实施品管圈工作模式后用药错误明显降低。

3 讨论

3.1

品管圈工作模式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用药差错在2012年我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中, 用药相关差错占到了所有护理不良事件的57.1%;实施品管圈模式后, 用药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 达到了2013年我科用药差错发生率小于1‰的预设目标。目前我国国内尚未开展用药差错检测, 对用药差错造成的危害缺乏相应认识, 如美国医院每年因用药差错而造成患者死亡的就达数千例, 每年增加医疗成本20亿美元[1], 因此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根据品管圈活动原则, 圈员自由讨论总结可能造成用药差错的原因, 一方面增加了圈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增强团队意识[2];另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参加护理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其对用药差错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入与感性的认识。

3.2 降低用药差错的有效对策

3.2.1 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建立标准化特殊用药流程

品管圈活动中每月定期开展用药专项培训, 在帮助护理人员巩固相关药物使用方法的同时不断强化用药安全的理念, 提高其对用药差错的认识。品管圈工作模式强调学习、实施、总结评价后再进行学习、实施、总结评价的循环[3], 通过不断的实施及总结后制定了某些特殊情况用药的标准流程以减少用药差错。以有药物过敏史患者为例 (见表3) , 我们在入院时、处理医嘱前及处理医嘱时做到“三时”检查核对, 做到确认、提醒、登记、再核对, 最大程度避免用药错误。标准化流程的推行在增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同时, 也在临床应用上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3.2.2 稳定护理人员情绪, 及时释放压力

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繁重、难度较大、患者病情常反复,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较大[4], 同时现在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量大而护理人员相对缺乏, 护理人员在高压的状态下, 很容易造成疲劳和情绪不稳定, 继而导致可能的用药差错。所以在品管圈的活动中加入了定期户外活动, 这样在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的同时, 圈长可以及时了解圈员的想法, 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增强圈员团队意识的同时提高其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杨世芬.护理工作中的用药差错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4) :139-140.

[2]廉玉平.品管圈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应用[J].包头医学, 2014, 38 (1) :39-40.

[3]邵翠颖, 金钰梅, 朱胜春.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4) :381-382.

2.品管课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品管圈工作模式;ICU;人工气道;护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1-02

ICU患者的病情较重,大部分都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这样才能有效连通生理气道与空气或者另外一些气源,进而为相关的临床诊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人工气道的建立也是临床急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1]。人工气道的建立是一项入侵性操作,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刺激和创伤,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监测,从而来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院在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同时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50.1±6.4)岁,人工气道建立的时间为48-197小时,平均(95±6.8)小时。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脑外伤17例,重症肺炎32例,呼吸衰竭14例,脑出血26例,其他11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疾病进行对症护理的同时,在ICU人工气道方面的护理主要有气道、吸痰、口腔和其他方面的护理,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严密监测,同时要对患者的通气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让患者气道的湿化程度得到有效保证[2]。

实验组患者给予品管圈工作模式护理,护理人员要组织成立专门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时评估护理人员的综合情况,评估的内容主要有护理目标的制定情况、护理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相关解决措施的制定情况。另外针对护理过程中的相关护理细节,全部护理人员都应该要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并一起对其可能性进行评估,同时对相关措施进行有效优化,进而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效果[3]。针对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护理项目,应该要对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实施程序,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每天的吸痰次数以及意外脱管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另外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小项,患者的满意率包括满意和基本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意外脱管和每天吸痰次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呛咳、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另外实验组患者中出现2例意外脱管,对照组患者中出现8例意外脱管,实验组患者每天吸痰次数为(5.42±0.98)次,对照组患者每天吸痰次数为(7.22±1.24)次,实验组患者的意外脱管率和每天吸痰次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呛咳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實验组 501(2.0)2(4.0)1(2.0)对照组506(12.0)8(16.0)7(14.0)x2 7.68058.00009.7826P P<0.05P<0.05P<0.05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要想让ICU患者的呼吸道保持畅通,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就是建立人工气道,但是因为建立人工气道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所以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比如建立人工气道会让患者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增加,这样患者出现感染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来讲,在对开放时间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这样才能让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品管圈工作模式是由相近、相同或者互补工作场合的人员自发自动组成一个小团体,全部团体成员相互合作,同时集思广益,并结合有效的活动程序来控制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可以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准确和及时的进行有效地评估,同时对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另外还可以结合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建议或者意见来合理调整护理方式,从而来护理细节进行完善,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最终让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意外脱管、每天吸痰次数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ICU人工气道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工作模式,能让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让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庆华,肖明朝,刘捷,魏华.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4,06:94-96.

[2] 丁昊.医院“品管圈”管理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品管课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品管圈,手卫生正确率,手卫生执行率,医务人员

2014年本院护理部在全院推行了QCC活动, 旨在让基层护士自动自发参与。内镜中心是医院的重点区域, 本科室在护理部的QCC中心推动下, 于2015年3-10月再次开展了QCC活动, 对本科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品管圈”主题活动, 主题为“提高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及执行率”, 通过真因分析, 确定要因, 针对真因拟定实施对策, 并在活动后半年由医院感染科进行效果跟踪,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3月对内镜工作人员包括内镜医师、内镜护士、消毒员、卫生员手卫生正确率、执行率进行隐性随机调查, 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得到的现况数据正确率、执行率分别为83.67%、96.86%, 2015年5-7月开展品管圈法动对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正确率、执行率继续进行隐性随机调查。其中全体医护人员包括内镜医师3人、内镜护士5人、消毒员3人、卫生员1人共12人。

1.2 方法

1.2.1 成立QC小组

(1) 在医院护理部QCC中心推动下, 成立了内镜中心QC小组。通过自愿参与原则, 主要由护理人员报名参与, 由护士长担任圈长, 科室护士长担任辅导员, 护理组长担任秘书, 其他护理成员为圈员, 共同组成的内镜中心QC圈。 (2) 由圈员投票选定圈名为“镜心圈”并设计圈徽。 (3) 拟定活动计划, 按计划实施。

1.2.2 主题选定

由全体圈成员针对科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问题, 结合医院护理部管理目标, 通过罗列主题, 并由圈员进行投票选出本次圈活动主题:提高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及执行率。

1.2.3 现况调查及目标设定

学习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明确手卫生相关定义及手卫生执行原则, 按标准七步洗手法和环节手卫生的落实, 根据《WHO手卫生查检表》以隐性随机调查的方式, 对内镜中心工作人员日常工作进行手卫生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前、内镜检查后、内镜治疗时、内镜输液前后、复苏患者前后、内镜预约后、内镜洗消前后等11个环节进行调查, 对内镜中心的内镜医师、内镜护士、消毒员、卫生员等共调查12人。手卫生正确率=工作人员正确执行手卫生次数/工作人员执行手卫生总次数×100%, 手卫生执行率=工作人员实际执行手卫生次数/工作人员应该执行的环节手卫生次数×10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2,3]。现况调查结果显示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及执行率分别为83.67%和92.09%, 按照医院感染目标及2011版《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拟定出本次圈活动的改善目标为手卫生正确率为100%、手卫生执行率为95%[4]。

1.2.4 原因分析及真因验证

遵照3项原则, 对现场环境、工作人员手卫生环节落实现况、影响手卫生因素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5],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手卫生原因为: (1) 现场手卫生设施及流程不足:复苏区、预约区、消毒间无手卫生设施;仅有2处有洗手流程, 无环节手卫生落实提示图。 (2) 科内制度不完善, 无针对组织培训。 (3) 工作人员评估抽考了手卫生理论、操作考试不理想。针对原因, 小组成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真因验证、讨论, 最后确定本次活动影响的主要原因为: (1) 缺乏执行督导制度及管理。 (2) 人员手卫生意训识薄弱。 (3) 缺乏手卫生流程。 (4) 手卫生步骤、方法不正确, 培训不够。

1.2.5 对策拟定

针对4条真因, 全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对策方案, 依据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评价制定对策并进行实施[6], 具体如下, (1) 针对科室无制度, 缺乏针对培训及质控、督导, 制定手卫生质控、督导制度, 成立日常质控督导小组, 由专人督导落实, 有计划组织培训与考核。 (2) 针对人员手卫生意训识薄弱, 多次对内镜工作人员培训手卫生规范, 下载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学习, 强化手卫生意识, 对特殊人群消毒员、进修人员、新入科等个别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的强化巩固;学习手卫生指征, 规范洗手步骤, 落实手卫生环节。 (3) 针对手卫生方法与步骤不正确, 环节落实不到位。由“镜心圈”小组制定统一标准手卫生步骤、环节落实图、温馨提示图, 在工作场所张贴, 温馨提示随处可见, 手卫生环节落实依从性提高。 (4) 针对科室卫生手消毒设施不够, 在消毒间、预约区、储镜室等处增加洗手设施及手消毒配置, 手卫生设施处处有, 方便工作人员手卫生执行, 提高执行率。

2 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 使内镜中心全体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从83.67%提高到96.86%, 执行率从92.09%提高到97.52%, 后期因医院等级医院评审要求, 继续对科内所有工作人员强化培训, 加强督导质控, 经过医院感染科及护理部每月对科室反复进行质控, 长达半年的效果追踪, 显示手卫生正确率达到100%、执行率≥95%, 符合医院感染要求, 均达到医院感染管理目标, 见表1。本次品管圈活动按公式计算[7]:目标总达标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 达到110.89%, 进步率= (改善后-改善前) ÷改善前×100%, 达到了15.69%。

3 讨论

3.1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

据国内外资料显示,医护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环节,可有效预防控制病原体传播,减少院内感染率[8]。手卫生是预防微生物交叉传播从而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越高,则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感染率越低[9-12]。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的工作中越来越受重视,而内镜中心作为医院感染的重点区域,提高人员手卫生意识,培训工作人员正确洗手,保证手卫生的有效落实显得尤为重要[13]。2016 年本院迎来了三甲医院的评审,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 版)》中对工作人员手卫生有明确要求,上至医生、护士,下至消毒员、卫生员,包括进修、实习、新入职人员,全员覆盖,必须 100% 知晓达标[14-15]。因此,加强手卫生,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原则,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本圈活动主要是针对科内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丛性低,而医院迎接等级医院评审的迫切性开展了品管圈质量管理活动。

3.2品管圈活动

品管圈活动是质量管理方法之一,为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充分应用 QCC 手法,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本院多次邀请了台湾及国内专家进行了品管圈的专题授课,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对品管圈的实施步骤、原因分析方法、QCC 七大手法、PPT 制作、柏拉图等绘制等进行了详细学习,在护理部 QCC 推动中心的推动下,让全院护理人员更好的应用品管圈,笔者所在科在第一圈、第二圈活动中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有效为临床解决问题。

上一篇:课间十分钟作文250字下一篇:有趣的“大仙桃” 《詹姆斯与大仙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