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2024-07-07

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共8篇)

1.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篇一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现就班主任如何加强班级德育工作谈以下个人工作体会: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我在工作中非常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师的每一个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说六年级需要上早课,我总是早早地在教室里等候学生。要求学生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我发现废纸总是在第一时间捡起。这样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有利于他们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

讲文明懂礼貌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张市卫华小学门口那一行字曾一度深深地吸引了我,上面写着:亲爱的同学,你向老师问好了吗?敬爱的老师,您向学生微笑了吗?这足以证明该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何等的重视。而我所在学校是一所郊区小学,农村的学生一般比较野,随口说脏话现象更是普遍。为此,我在班上提出了会说会用十句文明用语:请、您、您好、你好、老师好、老师早、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再见。就是这么个小问题解决起来也不容易。一是学生不习惯,不好意思说;二是说脏话粗话惯了,一时改不了口。我感到教学生说文明用语,首先要帮助他们清理脏话。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为时两周的“消脏话”活动,同时提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口号,久而久之,班里的脏话少了,文明用语多了。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

道德教育不光在书本中,同时也在活生生的活动中,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与教师的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这学期,我校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第一局我班输了,分析原因是队员乱使劲,行动不够统一。我告诉他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大家一齐喊口号,一齐用力,最后赢得了比赛的胜利。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四、重视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保证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但在目前重智力轻劳技的大背景下,学生心目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被家长代劳。这些都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在学校的劳动中表现为对日常劳动和值日工作能不做就不做,有时勉强做一下,也是敷衍了事。今年的元旦,我一改往年的节目表演,而是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包饺子活动。其间,和面、拌馅儿、擀饺子皮、包饺子这几项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我先给学生们做示范,面软了就赶快提醒他们加干面,菜要切的碎些,和肉馅一定要搅拌均匀。擀皮我教他们右手擀,左手转动,左一下,右一下,两只手配合,这样,擀出来的皮就会中间厚,外边薄,而且要尽量擀成圆形。包出来的饺子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月亮形的、太阳形的和沙发样的。可令我没想到的是饺子出锅,他们个个吃得狼吞虎咽,还一个劲儿地说好吃!我尝了一个并非学生们说的那样,我想这也许是学生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然说好吃。这次活动学生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对自己的妈妈也多了几分敬重,从而产生了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五、树立集体观念

帮助学生懂得个人成长不能脱离集体,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优良环境。如:李美仪同学学习成绩很好,总觉得自己学习好就行了,集体观念淡薄。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班队会给同学们讲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朵红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引导学生懂得班集体的进步,离不开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班集体。后来,我发现李美仪同学变了,主动帮助学习差的同学学习。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班成立了一对一帮教小组,形成了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学校搞活动,我依然把他们分成小组,这样各小组都想取得好成绩,于是同组学生一到课间就会聚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很自然地建立起宽松平和的同学关系,增强了集体主义的情感。

德育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得“经常抓,抓经常”,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有道德的人才。

2.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篇二

一、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供的基本依据要素

1.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多年努力,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我们要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控制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培训和社区服务。高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收费、管理等方面,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实行新的机制。

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生产、流通、服务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能胜任一线服务岗位的高、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工作态度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广、素质较高等特点。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种教学体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先解决做的问题,后解决说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是通过大剂量的实践获得的,而不是通过刻苦学习获得的。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实训、实习是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建设校内外多种实习实训基地。

(5)实行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管理师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双师型”模式,是提高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双师型”人才是指在高校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知识,同时了解一线服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并能传授技能的人才。

(6)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学校与社会上用人部门结合是指学校要和社会上的用人单位经常沟通,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生产教育产品,根据需要调节总量和结构;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是指职业学校师生要经常到一线企业学习、见习,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理论和实际结合是指学到书本知识后要会应用,要会产生生产力。

(二)各类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所提供的基本依据要素

一是现代生产经营要素的多样化,提出了对各层次、各类型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二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更多的先进技术首先应用于各产业活动的实际操作领域,这就需要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

二、对我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设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尤其是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世纪需要,遵从教育活动规律,创新教育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突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机制的地方性;通过“双师型”专职教师与实际业务部门兼职教师所组成的教师队伍体系。

三、实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和健全的体魄。

3.要搞好专业设置与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4.要制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并尽可能多的聘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

5.大力推进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使用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6.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要占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实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

7.改革教学方法

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共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

8.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积极从企业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队伍,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

9.加强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改进管理办法,使管理工作科学,规范。要制定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制度,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篇三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模式;广告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2015年10月21日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与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严重脱节。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当前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生产服务一线逐渐面临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紧缺的严峻形势及状况,这使得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层级由纵向的级与横向的类组合而成。其中,包括自下而上的初级、中级、高级理论知识的教育,和自左向右的中专、高职、大专等不同类别的职业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的本科生自恃“大学生”身份,不屑于职业技术教育,最终导致理论结合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思想教育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大量缺失。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教育面向基层、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创举 。为了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号召,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采取校企、校地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等方式与措施,让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必要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便于毕业后真正走向公司、企业、媒体单位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

高校强化的人才培养着重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只是,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单纯的专业培养方案。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的弊端,即强调“教书”,忽略“育人”。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忽略学生的处理事情与做人方面的引导。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核心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高校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进而实现教育观念上的“经世致用”。

三、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学为核心,而教学的核心是课堂。课堂教学环节的核心点是教师,由教师组织和安排说什么和怎么说,即为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其中,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能力三方面,而学生的能力问题是通过活动实践过程中解决的,非局限于课堂能解决的。而教学手段方面,不仅需要满足寓教于乐、不生搬硬套、全理论灌输的条件,同时更需加强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广告学专业,立志为社会培养具备懂营销、高审美、会设计、能执行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走在教学改革前沿,加强课外实践教学。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广告学专业作为校内新晋专业,以加强实践教学为出发点,在近两年的教学中广告学专业积极引入由美国ONE CLUB主办的2015 ONE SHOW 中华青年创新竞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引入行业实际案例、解决企业实际面临问题策略单的国际、国内广告类赛事进课堂,以小组项目制为主,进行围绕以该门课程知识点为核心的课程作业和职业技能操作的练习。实时模拟广告业界运行流程,在实际的项目制作业过程中,学校就是企业,老师是经理,队长是策略/创意总监。教师需就项目小组在作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而非同于普通教学环节中的课堂练习作业。力求在实际案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专业业务水平、执行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作为仅有两个年级、56名学生的广告学专业,自2014年起引入国际、国内广告类赛事进课堂,取得了24项成绩。如国际级入围奖项2项;国家级优秀奖6项,国家级入围奖4项;市级等级奖1项,优秀奖11项的成绩。

例如,以笔者的《互动广告》课程为例,引入2015 ONE SHOW 中华青年创新竞赛这一由美国ONE CLUB主办、是其在大中華区推出的以华语青年创意人(高校在校学生及28岁以内的年轻专业创意人)为参赛人群的创意竞赛活动进课堂。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拿到大赛组委会提供的BRIEF后,进行几番头脑风暴与创意筛选后,最终以《COLOR BOOM》 为题在校园内执行了一场互动活动,这是他们的一次课程作业,也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作品。最终该组作品成功入围竞赛,并同班级另外一组入围团队前去北京参加one show青年创意营。

创意营归来后,小组成员以切身体验在专业组织的广告创意沙龙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创意分享会,继续深化了专业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改革。两组组长分别分享各自小组对策略命题进行发想、制作的过程,从不断被导师抹杀的IDEA到最终成型的营销方案,在惨烈淘汰的团队角逐赛中,深感作为一名未来的广告人,需要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吸收营养并重,除了学习课堂知识以外,团队协作、沟通、平台、参与和实践更加重要。

小结

广告学引入国际、国内赛事进课堂,以项目制为主进行作业练习,并以创办广告创意沙龙为契机,以期通过课堂以外的兴趣交流和沟通率先带动、实现专业的教学改革,加强课外实践教学,丰富专业教学形式明确专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宫新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民航飞行员培养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35期

[3]文心.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育人新路径——记重庆文理学院的转型发展之路.《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18日

作者简介:

4.考究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式论文 篇四

2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宽泛公共管理学科是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综合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秘学、统计学等方面的学科。这既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一大优势,同时该优势也造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自己的特色。另外,受专业教师学历背景的影响,不同学校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设置或偏政治学或偏经济学或偏管理学,课程设置之间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性和有效的融合。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学到。

3实践教学不够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缺乏应用性是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够。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实践课程设置不够,课堂讲授依然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考核方式偏重于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学生实践能力很难考核。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大多以课程实习为主,且各种实习安排趋于形式化,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最后的毕业综合实习因为教师、学生不够重视也没有在学生应聘工作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是1998年新开设的专业之一,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专业发展迅速,但师资队伍素质仍有待提高。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及研究方向转过来的,其自身的公共管理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另外,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必要的工作经历,尤其是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导致教师在授课时理论性过强。同时,相对于技术型学科来说,公共管理学科总体缺乏“双师型”教师,使得学生在实践环节当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5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由于专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加上社会上对纯文科的专业普遍存在着轻视的情绪,认为文科专业具有“万金油”的作用,没什么太大的价值。因此,公共管理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也受到了轻视,就业比较困难。公共管理类的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大多比较消极和迷茫,尤其是在确定就业方向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随波逐流,难以实现其就业需求。总体来说,公共管理学科本科毕业生相对于理工科毕业生而言,其就业难度要大得多。

二、公共管理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为实现这“四个坚持”,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设想。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关键环节”,紧紧抓住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支骨干队伍”,推进合力育人,持之以恒。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鼓励教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总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经验,教育引导各专业课教师深入发掘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知识传授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重点群体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三,要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关心经济困难学生,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第四,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吸引力,增强与学生网上对话的意识和能力。第五,要着力打造骨干队伍,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提升全体教师师德水平。

2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入手,改变传统观念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误解,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公共性非常强的领域,要求从事这一领域的人才需要有很强的公共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公共服务理念,这也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该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上注重专业应用性观念的传授,让学生对专业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其对就业方向的理解。另外,在教师科研上,学校和政府应大力支持结合地方发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老师在进行项目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并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项目所取得的成绩,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专业的实用性。

3科学设定本科生培养目标,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为实现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之一“以人为本”,笔者认为:

①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要科学设定,不宜要求过高。本科生属于初级人才,主要是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不宜过深,多学基础知识,少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多学概论,少学理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走出单一的“就业型”或“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需求,将“就业型”、“学术型”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重能力、强应用,以应用创新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②改革按大类招生,实行按共管理学科专业大类招生,允许学生在学科内自由选择专业。当前,武汉大学等学校已实现了按公共管理大类招生,在本科三年级时允许学生在专业大类内自由选择专业。

4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要完善课程体系。首先,要打破因师设课的做法,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则、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为理念,采用“基础平台+选修模块”的结构,在专业理论课和基础课的前提下,设置多样化的、不同模块的专业选修课,尤其要加强实践类选修课的开设,并给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的机会,培养其综合能力。其次,要求淡化专业与专业边界相结合,即淡化专业是需要的,但专业之间必须有个边界。这就要求既要突出公共管理大类专业的特色,同时,各二级学科应在更具体的领域凸显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课程设置要精。专业必修课不宜设得过多,一般控制在5~6门左右,其他均设为选修课,给予学生更多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的空间。

(2)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首先要进一步把相对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起来,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用结合。学院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和素质较高、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深入城乡基层政府组织、街道社区及企事业单位,担任主管助理职务,与他们相互学习,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共建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外,学院还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公共部门管理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或担任兼职教授,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力促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次,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本质上是校内的实践,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5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设想如下:

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排解学生在学习、个人发展等问题上的困难。

②正确处理好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以及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本科阶段是基础,只有本科阶段培养好了,研究生阶段才能培养出精品。另外,在高校应始终坚持教学为主,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因为大学毕竟不是研究院。

③要选好教材,并加强精品教材、核心教材的建设。

④要把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好。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复合型人才,厚基础、宽口径,而不是在某一狭窄领域的拔尖创新,重点培养本科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以加强本科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6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学水平来自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5.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篇五

内容提要:借鉴国外临床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经验,探索我国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实践证明,高校法律援助中心作为临床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基地,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独立、正确地“做”以及“做”的技巧,这不仅有利于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逐步摆脱传统的知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智力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桎梏,而且有利于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独立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培养和锻炼其终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主题词:临床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平等式对话 教学探索

高等法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我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市场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更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转变培养模式、强化能力培养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形势下,作为大学法学院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年时间内教给学生今后一辈子所需的各种法律知识。况且法律变化频繁,知识更新快捷。学校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辨别、创造知识的能力。

法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注重书本、课堂理论教学,疏忽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存在二个问题:一是在校期间的基本知识学习阶段,局限于知识传授和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不够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较少顾及学生今后个人的发展与工作需求,造成学生“知晓”过于“能做”。专业划分过于狭窄和细化,学生强于具体的专业知识,弱于现实社会环境中有效运用和发挥专长的能力。二是法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缺乏司法研修这一重要的学习阶段。通常,四年大学毕业后的法学本科生既无需经过司法考试,也无需经过专门的训练,便可进入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从事相应工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四年的本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毕业后还不能够立即胜任担当法律事务。一些大学毕业生进入实际部门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司法工作。

我国传统法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国外现代法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形成较大反差。例如,在美国耶鲁、哈佛大学法学院,注重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知识,日后处理各种复杂法律问题所必备的法律原理、原则;法律职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Thinklikealawyer),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法学院普遍兴起“临床法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ClinicalProgram)课程建设,其出发点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指导法学院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例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Clinical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指导手册上明确指出其教学目的:传授和培训学生有关法律实践的基本技能,增进学生对实践出真知这一学习方法的理解

6.培养人才的方法 篇六

在用人过程中,领导者经常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怎样继续培养下属,使他的才能不仅不会在使用中逐渐衰退和枯竭,反而能在使用中得到逐步完善和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用人目标,领导者通常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意识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

其一,为了使下属的“自身价值”升值,领导者总是尽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下属“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见识水平,能力水平,知识水平,和健康水平,促使下属的“自身价值”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二,为了使下属的“发挥价值”升值,领导者总是千方百计培养下属对本职工作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改善下属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以此来“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促使下属的“发挥价值”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其三,为了使下属的“转化价值”升值,领导者总是设法帮助下属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高超的管理艺术,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去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确保下属的“转化价值”能够适应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其四,为了使下属的“存在价值”升值,领导者势必根据他的专业特长和智能优势,将他放在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工作岗位上,造成—种“人需要环境,环境更需要人”的理想的人境条件,从而使下属的“存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以上四条,是各级领导者在培养各类人才时采取的“共同”方法和途径。

由于不同职类的人才,在“提高”人才价值方面,有着迥然不同的追求和需要,因此,领导者在对他们进行培养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

关于培养各类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关书籍已经作了详细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在这里,我将把几种常见的培养领导人才的方法介绍 一

给大家。

1.短期强化训练。这是上海市组织部门近年来摸索出来的一种培养领导人才的新方法。它的培训对象,绝大部分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局级后备干部。据上海市的同志介绍说,这种方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领导人才的“应急”方法,至少在五至十年内,它的培养效果,将优于“党校系统训练”。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还可以商榷。不过,试行结果表明,短期强化训练,确实为我国培养各类领导人才,闯出了一条新路。下面,我们不妨饶有兴趣地看看上海市的“短期强化训练”是怎样进行的。

培训时间:大约为期三个月至三个半月。

培训对象:第一期学员6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0%以上,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占80%以上;第二期学员90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日8%,硕士占33%(有些人曾在国外留学若干年)。

培训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条(1)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学员进行大流量、高强度的理论知识灌输。首先,密切围绕党的思想路线、上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等问题,对学员狠抓宏观改革的形势与战略教育,帮助学员提高宏观思维能力。他们集中安排了《关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上海经济工作》、《上海经济改革的形势和任务》、《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等一系列讲座,邀请市领导和有关学者、专家进行讲授。其次,他们狠抓了现代科学理论与科学知识教育,帮助学员优化智能结构。主要开没了《系统论与领导决策》、《现代领导者的思维方式》等十二个讲座,使学员广泛接触现代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经济法、哲学、美学,人才学等现代领导科学知识,还安排了“微电脑原理与操作”的讲授与实习。(2)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论文,从多方面提高学员的基本素质。他们密切联系上海经济改革的现实,抓住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将学员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头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迅速提高学员掌握全局的协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经济体制改革课题组的学员,选择了《怎样搞活上海国营小企业》的专题,对本市八个工 二

业局的二百三十多家国营小型企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赞同,他们中有不少同志还被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聘请为特约研究员。在专题调研中,各小组向本市各系统共发了七千六百七十份征询表、调查统计表和测评表,调查了上海市所有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以及几百个中小型企业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最后写成了《上海现代工业管理局长优化培养之初探》、《浅论企业领导班子的最佳组合》等二十余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和调研报告,其中有的获奖,有的已在报刊上发表。(三)考核与培训同步进行,以提高训练的强度。根据每一阶段的培训内容,将考核分成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两类,分别制定了考核细则。静态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核学员的每一个单项能力素质指标,作出定量的评价;动态考核主要侧重对学员能力素质的综合定性测评,这类考核是重点。考核的形式灵活多样,如采用了命题测试、论文答辩、情景模拟测评、十分钟自选题演讲、以及由学员充当“中外记者”,采访上海中外合资企业的二十五位中方总经理等多种方法,使考核与日常训练融为一体,获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培训特点:①时间短;②方法活;⑧内容新;④强度高;⑤收效快。培训效果:①绝大多数学员实现了“四个转变”,完成了上岗前的思想准备和素质准备,具备了担当重任的能力水平;②经过筛选,淘汰了极少数素质较差者,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后备干部的成活率,缩短了后备干部的培养周期。

对于短期强化训练,人们在经过了一个必然的认识过程之后,现在已经趋于肯定它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不过,目前人才界和各地组织部门,在以下估价上,仍然认识不尽一致;①这种培养方法,究竟是大约在五至十年内有效的“应急”措施,还是长期可以采用的培训形式之一?②这种培养、方法,究竟是只适用于培养中、高层次的领导人才,还是普遍适用于培养高、中、低各个层次的领导人才? ③这种培养方法,其效果究竟是优于“党校系统训练”,还是两者各有短长,应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作者认为,认识上的不一致,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种培养领导人才新方法的试行和推广。从上述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培训方法,对培训者本身的素质条件,要求是相当高的。培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培训条 三

件以及培训者的德—才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在推广这种方法时,务必在这些关键环节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具备必要的条件。至于这种培训方法本身,作者相信,各地在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必将使“短期强化训练”日趋完善和成熟,2.党校系统培训。这是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培养领导人才的常用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要形式”。采用这种培养形式,具有一个明显优点,就是能使被培养者学到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显著提高和改善他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素质。过去,我们采用这种培养方法,曾经为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各类领导人习。今后,我们仍将继续采用这种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大批领导干部到各级党校进行深造学习。

作者认为,今后,继续有计划地输送一部分优秀领导干部和“第三梯队”后备干部到各级党校去系统培训,依然是必要的。不过,应本着“学期短、内容新、注重提高实际能力”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这种培养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目前,人才界和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对此巳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设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缩短学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可视不同培养对象和培养要求,将学期分为三个月、半年、一年三种。各级领导者可以本着“勤学、快学、轮流学”的原则,每人海隔五年输送到党校系统培训一次。

科目设置要合理——应大刀阔斧地削砍掉那些不对路的旧学科,同时,增设一些各级领导者急需掌握的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新学科,以及与领导工作有关的实用学科。在讲授时,应注意到绝大多数学员都处于“非零起点”这一智能特点,简繁适当,不必都从ABC讲起。

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可采取灌输式、启迪式、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学用结合、培训和考核同步等有效形式,使得“教、学、考”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彻底摆脱过去那种僵死、呆板的教学模式。

师资结构要多元化——各级党校担任讲授任务的老师,应由以下四部分人组成:一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校专职教师;二是精通世界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包括“软知识”和“硬知识”)的专家、学者;三是具有丰富领导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四是具有丰富的人才 四

选拔、培养经验的组织人事干部。对于党校专职教师,应向他们提供知识更新和接触改革现实的条件,并有计划地充实一批高质量的年轻师资力量。至于后三种“兼职教师”,可以分别向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领导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聘请。

培训目标要兼顾各方,突出重点——在系统学习“硬知识”和“软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训重点放在提高学员的“软知识”水平和实际领导能力上(尤其是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只有这样,学员们回到领导岗位上以后,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巩固培训效果,并且很快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3.多渠道协同培训。根据我国急需各类领导人才,以及现有的培训基地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大约在近一、二十年内;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依靠各类大中专院校,以及电视,广播、函授、刊授、自办培训班等多种渠道,来协同培训各级领导人才,显然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一种“应急”措施,又是一种辅助的培训形式。鉴于各类大中专院校以及其他业余学校都有自己的正常教学任务和教学秩序,因而对于各级领导者,只能侧重于灌输有关学科的知识,而难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的实际领导能力;管理水平和自我完善意识。这是这类培训形式最明显的缺陷。今后,随着各级培训基地的不断巩固和加强,以及我国逐步实现干部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培养各类领导人才的任务,似应仍由各级党校承担为宜。

4.拿到上一级领导部门任职锻炼。这是一种注重提高实际领导能力的培养方式。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低层次领导者,为了使其扩大视野,接触大范围的管理工作,从而锻炼培养他的宏观思维和全方位立体思维方式,提高驾驭全局的组织领导能力,尽快实现前面提到的“四个转变”,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往往能在短期内收到显著的效果。很多后备干部的优势在发展潜力上,而现实工作能力并不见得比在职的其他干部强。于是,就有必要给眼下不能走上最佳岗位的后备干部以决策特权,即有意识授予他们临时性的超出其所任职务的决策权力,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保证由他们拍板做主,主管领导不要侵犯他们的这种权力,至多不过是建议或指导。随着后备干部被提拔或因不适于继续培养而被调整后,这种特权随即取消。五

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决策能力,又准确地考验出他们能否担任更高一级的领导职务,这对培养后备干部相当有利。有人会认为给这些没有经验的后备干部以决策特权要冒使工作受损失的风险,其实,这种风险远比把他们盲目提升上来所付出的风险要小得多。对后备干部来说,享有决策特权,就意味着同时增加丁作贡献和犯错误的机会,在这种“临界压力”下,往往最能培养出合格的领导人才。

他们的决策能力,又准确地考验出他们能否担任更高一级的领导职务,这对培养后备干部相当有利。有人会认为给这些没有经验的后备干部以决策特权要冒使工作受损失的风险,其实,这种风险远比把他们盲目提升上来所付出的风险要小得多。对后备干部来说,享有决策特权,就意味着同时增加丁作贡献和犯错误的机会,在这种“临界压力”下,往往最能培养出合格的领导人才。

......综上所述,培养领导人才的方法和渠道很多。而且上述各种方法,各有短长,用途不一,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要求,加以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形势不断深入发展,不仅上述培养方法将得到逐步完善和成熟,而且必将总结和摸索出新的更加有效的培养形式和手段。愿各级领导者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为了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7.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 篇七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如下。首先, 在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 双师型教师较少。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 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 影响学生对酒店管理行业深刻而整体的认识。许多教师都没有酒店具体岗位和酒店业务实践经历, 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无法给学生讲授实践体验。其次, 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当前,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 学生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一般是实习生或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去酒店实习, 不仅时间较短, 且实践模式和内容单一, 学生很难系统而全面地掌握酒店管理的工作技巧与方法。再次, 专业素质培养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 缺少专业素养教学。酒店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情商和职业素质要求较高, 但不少高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时, 往往忽视对他们专业素质的培养, 导致学生服务意识淡薄, 职业素养低下。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1.改革课程体系, 体现专业特色。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 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 高校应结合具体专业改革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突出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当前,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基础课、拓展课与综合运用课。以本科为例, 酒店管理专业在大一和大二的教学中, 学生主要学习基础专业知识, 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真正的专业课程从大三才开始学习, 实习则安排在大三期间。但在这一期间, 学生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的并不完善, 实习效果不佳, 而且时间较短。因此, 在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时, 应运用新的实习模式, 将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时间增加至半年。与此同时, 在课程体系中,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酒店管理实践。

2.增强服务意识, 调整课程设置。酒店管理是一种服务行业, 它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理念要求较高。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应突出酒店管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创新培养方式。因此, 在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 学校应格外关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明确酒店管理的服务理念,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多门必修课程, 包括服务管理、酒店英语、酒店经营规划、客房与前台管理、餐饮管理和酒店管理概念等。同时,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还需加入部分选修课程, 诸如危机管理、中外餐饮文化、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康乐管理、酒店设计与规划、酒店物业管理和社交礼仪等。通过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 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管理专业知识, 增强其服务意识, 并引领他们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为人才进一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有较强的实践性, 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时, 需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构建课程实习、酒店模拟管理、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体系, 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主要通过实践训练基地来实现, 并逐步加强高校与酒店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高校与酒店企业的交流合作,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还能了解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同时, 从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到毕业实习, 教师应要求整体学生均在实习基地进行, 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实际酒店管理能力, 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另外, 高校应组织学生参加酒店职业经理人和四、六级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试, 通过与酒店企业的合作, 培养出理论知识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结语

在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鉴于此, 高校应与时代接轨, 明确酒店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 改革课程体系, 体现专业特色,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 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摘要: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给旅游服务行业尤其是酒店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如今, 我国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 个别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上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引起了广大教学者的重视。基于此, 重点分析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并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茹慧.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3.

[2]牟青.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威海:山东大学, 2013.

8.协同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篇八

关键词:协同创新 产业融合 工业设计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

引言

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创新概念最早应用于实体企业领域,研究工作大多基于企业发展和政府行为。所谓协同创新(Synergy Innovation),是指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对协同创新中的技术融合、制度融合、组织和文化融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现如今,协同创新思想渗入到高等教育领域,2014年3月14日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重要性以及“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这也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1 协同创新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1.1协同创新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背景

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该计划旨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该计划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达到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的目的。“2011计划”是我国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工程,是全国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2012年5月7日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将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旨在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战略举措也直接成为建设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推手。因此,继三重螺旋、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创新体系等理论之后,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理念正在逐渐成型,各机构也正在努力的探索其未来的实现途径。

1.2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思想的核心

笔者就职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13年上海教委和经信委组织申报国家2011协同创新项目(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时,本学院被选为四大板块之一的“工业设计板块”的牵头院校。在前期筹备工作中逐渐明确了高等教育中的协同创新思路和方向。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为标志,以社会需求的高度满足为目标,在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社会中介和用户端等组织和结构为了开展全方位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而这种模式恰好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提供了改革的方向和契机,为高校突破设计教育学用结合不够紧密、适销不够对路的坚冰提供了利器。

因此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是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企业为深度合作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各机构间的融合与创新来达到创造和增加社会价值的目的。基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思想的核心任务是创造和增加社会价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期目标是培养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人才,长期目标则是知识增值。

2 国内外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工业设计的内涵

工业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创新内核。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不断受到工程技术、企业战略、社会人文等诸多不同专业的渗透。在全球化进程中工业设计自身的范畴和定义在进行转变,其本身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设计模式和内容已悄然发生改变,新的范式正在形成。工业设计由传统的构造物质产品外观转化为从更系统的角度来构造整个产业发展,设计对象从单一的实物产品向服务、过程和系统等方面拓展。

2.2国内外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2008年4月29日,欧洲创新科技学院成立。2008年6月18日,匈牙利布达佩斯被欧盟国家选做学院总部所在地。欧洲创新科技学院的概念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即通过整合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开展深度高效的创新活动,从而推动欧洲整体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为了保证组织管理结构能快速响应创新需求,以实现组织各要素协同发展的目标,欧洲创新科技学院自上而下组建了管理委员会,除对联盟者进行战略指导之外,还独创性地在社会关键领域成立了知识和创新共同体,通过构建紧密的精英网络来汇聚创新关键要素,加速知识在区域中的自由流动,推动技术创新以提升应对社会关键问题的能力。

2007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建立的设计伦敦教学研究机构(Design London)就是整合了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建立了非线性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技术、数字化方法、加工制造、过程方法、商业战略等若干核心环节进行灵活性课程模块设置,进而在多学科背景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当这一教学模式建立的较为成熟以后,设计伦敦教学研究机构就于2011年将其培养模式、学术和商业项目并入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的日常主要活动中去,而不再单独成立教研机构。

nlc202309020113

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业教学中则是有机地将IDEO的设计实务能力融入到学院的研究语境中去,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有效地整合创新方法、商业管理体系、人文价值观念等诸多要素。于2002年成立的斯坦福创新学习中心是一家旨在改善学生学习活动和促进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机构。

面对现今全球化发展现状,国内的工业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从研究与设计实践方面都需要进行有益的尝试。从教育教学方面来看,由于设计内涵的拓展,设计教学内容进一步多样化,有限的学时和学分导致多样化的知识培训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的设置急需进一步细化和具有开放引导性并且将社会产业融入到设计教育中来。

近年来,国家对工业设计高度重视,为加快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委颁布《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0]390号)。发展工业设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就需要专业教育能跟上经济发展步伐,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合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国家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已经有所体现。2012年教育部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新增设计学一级学科,以突显设计在产业创新转型的重要性。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前瞻性的眼光分析未来工业设计发展变化,将对设计专业知识技能的认识和设计教育规律的理解紧密联系,各专业人员团队式的协同创新设计将成为国内高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3 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工业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探讨

3.1与传统工业设计本科培养模式优势互补

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工业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培养结构不同:前者是以思维与能力培养为核心,它强调通过协同创新课程和项目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培养计划结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基于传统培养方案的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度,一定程度上在实践与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形成弱项。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恰好是面向社会与企业的现实和未来需求、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创新能力的设计工作人员,而不能只是囿于知识层面的掌握。因此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工业设计专业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框架基础上,引入甄选协同创新设计课程与项目,即将需要协同创新完成的课程模块与具体设计项目带到课堂内外,在课程中将传统培养目标与协同创新培养要素相结合。传统培养方案中以课程内容为导向的课程群落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知识层面,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培养模式中以合作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导向的训练要素则侧重于能力构建、实践应用与思维培养。以课程模块和项目为主线,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开展协同创新教学,从而让两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则能够实现知识系统性与思维创新性、能力实践性的三重构建与桥接。

3.2契合工业设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流程

基于创新设计为导向的创新思维模型,开发设计流程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阶段。在此引用IDEO开发的创新设计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开发设计流程(参见图1)进行全局或局部地实施对应式推进:

阶段一:发现问题。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理解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组建团队、制定计划、信息共享的能力;准备研究——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和方法、选择研究的切入点;收集灵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从用户和专家等方面获得有效信息。

阶段二:阐释问题。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解读问题——在前期发现问题阶段所收集的灵感中捕获你所学习到的内容;寻找主题意义——为前期收集的有效资料赋予意义和主题并且能够透视这一主题的内容;构建机会——基于前面所定义的主题来构建可能的创意方向。

阶段三:发散设计。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萌生设计创意——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准备和实施头脑风暴,并且从众多设计创意中寻求有潜力的设计创意,将创意勾画出来;提炼设计创意——具体的描述设计创意。

阶段四:设计实验。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制作设计模型;获取反馈信息——学生需要识别反馈信息的来源、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后期反馈工作并且整合反馈信息,能够识别后期深化设计中需要调整和改进的部分。

阶段五:设计演变。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设计完善;设计内容能够真正的服务于需求对象。

将符合相关课程教学目的的设计专题课程与实务项目置于创新思维模型的基本框架上,按照这一流程通过反复训练来推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综合能力。当专题课程或者项目处于以上五个阶段的不同阶段时将引进融入不同的协同合作单位、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用户等,尤其是在不同阶段的衔接之间,因为学生需要听到外界的声音和指导。

围绕协同创新思想的教学理念,可以将传统知识型教学中的诸多工业设计方法转化到专题课程与实务项目的流程中,从个体到团体、从内部合作到与外部合作来推进。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即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应用为导向、以产品或者结果为目标、以合作工程过程(即问题解决过程)为教学组织主线,正是协同创新精髓所在。

nlc202309020113

3.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过程中,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是当前中国设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业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设计人才培养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对设计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方式与设计思维规律进行分析综述的基础上,立足于协同创新思想基准点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基于这种协同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开发的理论模型,本研究对当前的工业设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性的探索(参见图2)。

本研究将工业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协同创新专题课程、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以及公共平台课程。协同创新专题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核心和重点,在不同环节应引入不同的外协力量。其中给本科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年安排三至五个协同创新项目专题课程,给本科四年级学生安排一至两个协同创新项目专题课程以及本科结业安排。随着设计教育进度的推进,根据本科生年级不同,完成该阶段任务所需的协同创新培养要素就有所侧重,其中大一和大二的协同创新专题课程以专业知识学习和练习为主题,大三和大四的协同创新专题课程以项目为基本。在高年级的课程群中通过实际项目的介入和推进,一方面可完成项目的全局性训练,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学生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软件运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更全面的补充完善知识体系。本研究最大的革新点就是建立协同创新专题课程模块,让学生在协同设计项目训练中反复学习核心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设计技能、提升与实践应对能力以及培养与使用交往沟通技巧。这些教学任务在单一的课程框架中是很难有效实现。通过建立这一模块来形成教学的串联效应,有助于多方面地完成教学训练内容。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则采用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软件课程每学年都会开设。工业设计本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大学四年间的任意学期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和软件课程。这样就会出现一门课程的课堂上出现不同年级学生的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同一班级学生同时学习的现状,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选择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该举措一定程度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本科学生的公共平台课程模块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来提供给学生。

3.4新模式的挑战性

由于协同创新思想的战略性教育指导方针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开展构架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实践过程会遇到很多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方面的难度:(1)项目协同单位的甄选与合作形式安排。笔者就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本校作为典型的工科高校长期与实体企业单位合作交流,拥有大量企业资源,再加上上海的设计资源丰富,因此对于本学院而言,与其他单位、专家、机构的合作安排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资源。(2)协同创新专题课程的分层。该模块分为研究型专题课程与项目型专题课程,其中研究型专题课程集中安排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项目型专题课程则安排在高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对于项目型专题课程安排而言,应比较慎重考虑项目切入本科阶段教学的时机和所占比例,避免单纯的以商业价值为目标的取向。(3)监管本科学生的选课工作。在本科学习阶段,由于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学习安排自由的选择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因此学院需要做好师资安排和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要加强管理自主学习意识差、不够积极进取的学生。

4 结语

从教育的长期目标来看,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工业设计本科培养模式的宗旨在于强调培养本科生创新设计思维、群体协作能力和个人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其大学本科阶段训练一套未来必然过时的技术和讲解信息泛滥的知识点,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能够让学生获益终生。将协同创新思想引入到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体系中,是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尝试。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进行跨学科的项目设计教学提供可以操作的平台,为适应当前工业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的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为未来进一步发展跨多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检验。

上一篇:怎样做语文笔记下一篇:农药营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