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2024-07-23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共8篇)

1.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一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报告、调查及处理工作,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指南。

一、暴发疫情的报告

(一)相关定义。

1、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2、流感样病例暴发: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

3、暴发疫情预警指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二)暴发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1、疫情暴发单位发现达到预警指标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并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信息

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并在2小时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及《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附表1)进行网络直报。

2、流感监测单位发现流感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20%)时,应立即报告上一级监测负责机构。

3、一旦实验室确定为流感等法定传染病疫情,所有实验室确诊或临床诊断病例均要进行个案网络直报,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

在“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承担检测工作的流感网络实验室录入疫情样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当地负责网络直报该起疫情的疾控机构进行实验室样本的关联。

4、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进程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随时对《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首次报告进行相应的更正。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5、流感样病例暴发事件的结束,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当地专家组进行评估、确认,判定应以病例数恢复到当地发病基线水平为原则。

二、有关部门职责

(一)分级处理。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以县为单位,一周内发生3起以上暴发疫情,或发生模较大且病因不明的疫情,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现场指导,必要时,省级、国家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现场指导。

各地可通过完善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建立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占就诊病人比例的基线资料,设立不同的预警水平,分类采取针对措施。

(二)部门职责分工。

当局部地区出现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负领导职责,提供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各有关部门或机构的职责如下:

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开展医疗救治,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教育行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暴发疫情信息收集;负责疫情的调查、核实和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工作;指导辖区集体单位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医疗机构:负责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治疗和隔离,并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相关样本的采集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疫情暴发单位:学校和托幼机构或其他疫情暴发单位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一旦发现符合前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预警指标的事件时,应主动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进行报告,并每日报告新增病例情况;建立健全学校缺课/缺勤的监测、报告与管理制度;加强与卫生部门的信息沟通,主动配合卫生部门的调查和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开展校园内的爱国卫生运动,清楚卫生垃圾和死角;做好单位配套设施(如洗手设备等)的装备。

三、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一)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疫情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核实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寻找发生感染并造成传播流行的原因或线索、查找传播链、分析传播原因,从而为制订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包括:

1、核实诊断

接到疫情报告后,各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流感样病例的诊断标准,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核实诊断,确定流行或暴发的存在。

2、基本信息的收集

内容包括学校或其他单位基本信息,包括发生学校教职工和各班级的学生分布情况、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涉疫人数、教学/生产活动形式(如学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全校或部分单位的名册及单位的平面图、示意图(注明工作住宿分班级、部门、楼层、区域);地理地貌、居住条件等。

3、进一步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报告的病例及时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患者资料:根据《流行性感冒病例调查一览表》(附表2),填写病人基本信息、主要症状、体征,病情、病程,检验结果(X光、血象);医生诊断或印象;病人隔离、治疗情况和效果、转归;

(2)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分析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3)该单位近2周考勤记录、因病缺勤情况,接触者健康情况;(4)事件发生前一周及发生后单位内外集体活动情况;(5)环境状况(通风、一般清洁状况、宿舍情况);(6)必要时收集其他影响传播的流行病学因素。

(7)综合资料分析疫情特点、疫情的发展和疾病特征,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作出分析。

4、疫情追踪调查

疫情处理期间,疫情暴发单位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本单位每日新增病例数。疾病预防在控制机构据此及时更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必要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于新发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掌握和评估疫情趋势,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件结束后一周。在暴发疫情结束后一周内,补充完成《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并进行网络直报。

(二)样本采集。

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暴发疫情病例样本的采集。

1、采样种类

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鼻拭子,必要时,可同时采集血清样本。

2、采样对象

(1)咽、鼻拭子:发病3天内,未服用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达菲等)的流感样病例。

(2)急性期血清:发病后7天内的流感样病例。(3)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4周的流感样病例。

3、采样方法

(1)咽拭子采集:对婴幼儿患者采集样本时,先将棉拭子用Hank氏液(PH7.4)蘸湿,在试管壁挤干后,在被检者鼻咽部涂抹数次,然后将棉拭子置于含有3ml Hank氏液的试管内送检。采集5岁以上患者样本时,棉拭子可不必用Hank氏液蘸湿。

(2)鼻拭子:将棉签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以同一拭子拭两侧鼻孔。将棉签头部浸入3~4ml采样液中,尾部弃去。

(3)血清采集:采集静脉血5ml,离心后取上清液装至血清管中。血清样本应采集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

4、样本采集数量

每一起暴发疫情一般应采集10份左右咽、鼻拭子样本(如果现症病例在10例以下的,应尽量全部采样)。对不能明确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

5、样本的包装

样本必须放在密封并有橡胶圈的螺口塑料试管内,作好标记;样

本密闭后放入适当的塑料袋内;填写采样登记表,放入另一塑料袋密封。

样本放入专用运输箱内,放入冰排,然后充填柔软物质,同一份样本可以放在同一个塑料袋内再次密封。

6、样本的保存和运送

采集人员填写《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病例样本原始登记送检表》(附表3),并将样本运送至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用于病毒分离和RT-PCR检测的样本采集后应在4℃条件下,于24小时内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在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的,应置-70℃或以下温度保存。无-70℃条件的,可在-20℃冰箱中短暂保存。血清样本可暂冻存在-20℃以下冰箱。样本应由专人运送。

(三)样本检测。

1、实验室检测目的

核实暴发疫情是否为流感暴发;并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及时发现流感变异株;预测流行趋势。

2、实验室检测方法的选择原则

(1)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其中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可用于早期、快速的实验室检测。

(2)具备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条件的地区,可选择这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尽快明确疫情性质。不具备流感快速检测和RT

-PCR检测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采集标本,送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鉴定。

(3)无论是否进行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和RT-PCR检测,都应进行常规的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尤其是流感快速检测和RT-PCR检测阳性的标本,应尽量分离到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测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中仅作为一种推荐方法,供有条件的地区使用。

3、实验室检测方法(1)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是流感实验室诊断中最常用、高度敏感、最准确的方法之一,所分离到的病毒可长期保存,并进行抗原性、基因特性分析。因此,常规用于暴发疫情实验室检测。

(2)RT-PCR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RT-PCR法和Real-time PCR法是检测流感病毒核酸的方法,能检测出非常低水平的流感病毒的核酸,不管病毒是否具有活性均可进行测定。可选择区分流感病毒的A型通用引物、B型引物和能区分A型流感病毒不同亚型的引物同时进行试验

(3)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

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可检测流感病毒的NP抗原和M1抗原,用于暴发疫情中流感样病例咽、鼻拭子或含漱液标本的快速检测。能在30分钟内提供检测结果,初步判断疫情性质,可在现场中使用,操作简便。

快速检测比病毒分离培养或RT-PCR的敏感性低,无法确定流感病毒的亚型,部分试剂盒不能区分A型或B型流感病毒的感染,无法获得毒株及其分子生物学和抗原特征的信息。但鉴于其特异性高,用于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检测,阳性结果可高度提示疫情性质,阴性结果尚不能排除流感。

(4)血清学检测

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可采用本起暴发的分离株或国家流感中心每年提供的4种标准参照抗原,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如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方可进行诊断。

如果仅采集到病例的单份血清,可在相邻无流感暴发的地区,采集相应对照人群(50人份以上)的血清,进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可推断暴发流行的病因。

(5)其他检测:对于流感样暴发疫情,不能诊断为流感的,有条件的要开展其他病原实验室检测工作,以明确病原学病因。

(四)疫情性质判断原则。

1、单个病例的诊断按照国家流行行感冒诊断标准进行。

2、暴发疫情的性质应结合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五)疫情控制。

1、隔离病人

(1)对发热(体温≥38℃),或≥37.5℃伴畏寒、咳嗽头痛、肌

肉酸痛者,应劝说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或安排在单独宿舍区居住,休息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进入公共场所。

疫情发生单位指派人员配合当地卫生部门追踪记录转归情况。(2)热退48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患者可恢复正常上课或上班。

2、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个人卫生

(1)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不少于2小时。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并注意将窗户全部打开,形成对流。

(2)自然通风不良的,机械加强通风。如确要使用的中央空调和分体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

(3)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上一节课后或一节活动后开启门窗,启动换气风扇换气,换气完毕再继续使用,换气时间按风扇流量、室内空间大小,保证室内空气交换1次以上。

(4)勤晾晒被褥、勤洗手、勤换衣、不合用手帕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捂住嘴巴,使用一次性纸巾擦鼻涕),发病后或接触病人时要配戴好口罩等。

3、疫情监测分析

(1)发生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强化每日晨检制度,发现流感样病人应劝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

有条件的地区,防保人员应每日参与学校晨检,指导学校开展晨

检工作,做好详细记录。督查学校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追踪学生缺课原因。测量体温时要注意安全。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全员测量体温。

(2)缺勤/缺课监测

学校内因病缺勤/缺课短期内异常增加时,应在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3)医疗机构门诊监测

医疗机构的门、急诊短期内发现就诊的流感样病例(尤其是中小学生)明显增多时,应做好登记,及时向当地防保所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监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学校、辖区内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信息来源的报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疫情趋势,发现流感暴发苗头时及时预警。

4、在流感样病例暴发期间,高危险人群要减少避免集体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暂停或禁止学校等单位在疫情期间进行集体活动,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学生(员工)的接触,避免全校(单位)或较多人员集会。提倡学生多进行户外活动,但应减少剧烈运动。

5、在疫情发生期间,相关单位要采取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相结合的措施。日常性消毒可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疫情发生单位自行开展;终末消毒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

6、加强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单位可采用张贴宣传画、板报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7、预防服药

明确疫情性质为流感暴发后,必要时,可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在疫情发生单位开展预防性服药。药物可选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有条件的还可选用达菲(Tamiflu),用法参考WHO推荐量。也可选中药(方剂或合剂)进行预防。服药前要告知药物疗效、副作用等。预防性服药采取自愿原则。

8、应急接种

为控制流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保护易感人群,必要时,可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疫情发生单位中的易感人群开展流感疫苗应急接种。

附表1:流感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报告表 附表2:流感样病例调查一览表

附表3: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病例样本原始登记送检表

2.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 1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麻疹个案调查表、实验室监测结果。人口数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本信息”。

1. 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

2 结果

2. 1疫情概况敦化市2013 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4 例, 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22 例, 临床诊断病例2例, 无死亡病例, 发病率为4. 97 /10 万。首发病例为2013 年5 月23 日, 末例病例为2013 年6 月21 日, 暴发疫情持续30 d。

2. 2 流行病学特征麻疹暴发的确定符合《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 年版》中的定义〔3〕。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 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 以县为单位, 1 w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 倍以上视为麻疹暴发。

2. 2. 1 时间分布5 月份6 例, 占25% ; 6 月份18例, 占75% 。表明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集中在5 - 6 月份, 6 月份达到高峰, 其他月份无病例报告。

2. 2. 2 年龄分布发病年龄最小2 个月, 最大39岁。各年龄组排序: < 8 月龄6 例, 占25% ; 8 ~ 12月龄10 例, 占41. 7% ; 3 ~ 15 岁4 例, 占16. 7% ;27 ~ 39 岁4 例, 占16. 7% 。结果显示高发年龄组为1 岁以下婴儿, 共16 例占66. 7% ; 其次为3 ~ 15 岁儿童和成人。见表1。

2. 2. 3职业分布散居儿童17 例, 占70. 8% ; 学生3 例, 占12. 5% ; 教师、医务人员、工人、家务及待业各1 例, 分别占4. 2% 。结果表明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 其次为学生。

2.2.4性别分布男性11例, 占45.8%;女性13例, 占54.2%;男女比为1∶1.18, 女性略多于男性。

2.2.5地区分布病例分布于敦化市辖区4个街道社区、5个镇、3个乡。其中市区9例, 占37.5%;乡镇15例, 占62.5%。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是:黄泥河镇6例, 占25%;胜利社区3例, 占12.5%;丹江街、民主街、渤海街、雁鸣湖镇、江南镇各2例, 分别占8.3%。乡镇明显高于城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6 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血清麻疹Ig M抗体检测和咽拭子病毒分离, 采集麻疹病例急性期血液标本21 例, 血清Ig M抗体阳性15 例, 阳性率占71. 4% ; 咽拭子标本20 例, 17 例咽拭子分离出麻疹病毒, 阳性率占85% ; 以上两个都是阳性的13 例, 22 例均符合实验室诊断标准〔4〕。

2. 2. 7 免疫接种史是否接种麻疹 ( 或含麻疹成分) 的疫苗。0 剂次接种12 例, 占50% ; 接种剂次不详4 例, 占16. 7% ; 接种1 剂次4 例、占20. 8% ; 接种2 剂次3 例, 占12. 5% 。显示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总计16 例, 占66. 7% ; 有接种史的8 例, 占33. 3% 。见表2。

3 讨论

敦化市麻疹暴发疫情持续时间短, 只有1 个月的时间, 无死亡病例发生。这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及疫情发生后及早采取对密切接触者和高危人群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 对适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等措施有关。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5 - 6 月份, 6 月份为发病高峰。此时对疫情的及时有效处置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 岁以下婴儿, 其次为3 ~15 岁儿童和成人各4 例, 分别占66. 7% 和16. 7% , 说明敦化市麻疹病例年龄组发生流行病学变化, 不再是过去的以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为主。8 ~ 12 个月龄组的婴儿发病10 例, 占41. 7% , 位居第一, 无免疫史6 例, 占该年龄组60% , 说明麻疹疫苗初始免疫覆盖率低, 是麻疹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8 月龄以下年龄组的婴儿发病6 例, 占25% , 位居第二。该年龄组尚未到接种麻疹疫苗的年龄, 没有产生免疫屏障, 说明母亲曾经未自然感染过麻疹 ( 自然感染过麻疹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 麻疹抗体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保护作用不足, 加之患儿自身的抵抗力差, 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成人病例相比增加, 发病4 例, 占发病数的16. 7% 。接种史不详占100% , 为25 ~ 39 岁的青年人〔5〕, 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体内的麻疹抗体滴度明显降低, 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同时又是一个强化免疫空白人群〔6〕; 3 ~ 15 岁年龄组发病4 例, 占发病数16. 7% 。接种1 剂次的1 例, 占该年龄组的25% , 接种2 剂次的3 例, 占该年龄组75% 。说明该年龄组强化免疫覆盖率比1 岁以下明显增加。以上各年龄组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合计17 例, 占发病人数70. 8% 。表明适龄儿童存在免疫空白, 麻疹免疫水平低, 造成易感人群大量积累。

散居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 其次是学生, 再次是医务工作者、教师、家务及待业, 均是防控的重点。学校人群密集、空间范围小、室内通风不良、洗手设施少, 造成接触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有关; 医务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由于个人防护不当以及院内交叉感染而发病有关; 家务及待业人员因到医院就医或护理儿童时,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医院内感染而发病。乡镇发病率高于城市, 农村卫生条件差、防病意识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疫苗接种不及时有关。女性大于男性, 可能女性体质比男性差有关。

实验室监测结果中15 例血清Ig M抗体阳性, 阳性率占71. 4% ; 17 例咽拭子分离出麻疹病毒, 阳性率占85% ; 以上两个都是阳性的13 例, 符合实验室诊断标准。

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 ①适龄儿童存在免疫空白, 麻疹免疫水平低, 造成易感人群大量积累, 而易感人群积累到一定程度, 麻疹的暴发流行就成为一种必然; ②免疫接种工作存在不足: 农村个别地区麻疹初始免疫和强化免疫覆盖率较低; 接种期出现接种禁忌证的儿童, 病愈后查漏补种不及时; 流动儿童的麻疹免疫是重点和难点, 容易造成疫情蔓延; 个别患儿由于初次免疫失败, 使适龄儿童得不到麻疹抗体的保护; ③部分患儿有到同一个体诊所或医院就医的经过。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按规定设置对发热、出疹性疾病的预检分诊, 门诊观察室病人密集, 空间范围小, 通风不良; 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擦拭消毒和地面消毒没有达到消毒标准, 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 ④传染源管理不严格, 隔离期不足疹后5 d, 通过母婴传播造成8 个月以下小婴儿发病是其中的1例; ⑤8 个月以下婴儿发病的原因可能是: 母亲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麻疹抗体保护作用不足; 部分患儿人工喂养 ( 喂奶粉或其他代乳品) , 使通过乳汁来自母体的抗体明显减少, 患儿的抵抗力大幅下降。

今后防控工作建议: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因此适龄儿童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及早隔离和治疗麻疹患者、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的几个关键环节。

对麻疹密切接触者和高危人群及早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 ( 最好在接触后3 d内) , 是控制麻疹暴发疫情的最有效措施; 对8 ~ 12 个月龄组的婴儿, 要加强麻疹疫苗的初始免疫 ( 8 个月以上婴儿开始接种) ; 对1. 5 ~ 2. 0 岁年龄组的儿童在初始免疫的基础上, 要加强强化免疫; 对大学入学新生和入伍的新兵要加强强化免疫。大幅提高敦化市地区整体人群麻疹免疫水平, 消除免疫空白。

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者中年幼、体弱或具有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者的易感人群, 可注射丙种球蛋白制剂作被动免疫。育龄女性结婚前接种麻疹疫苗, 预防8 个月以下婴儿发病。与病人密切接触而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儿童应检疫3 w, 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 w。

实行幼托儿童和学生在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7〕。预防麻疹在幼托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严格管理传染源: 设立麻疹定点医院和隔离病房。

麻疹患者隔离期间不得擅自解除隔离。麻疹患者隔离期为: 自发病之日起到疹后5 d; 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 d〔8〕。

切断传播途径: 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 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麻疹病人, 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室内要通风良好, 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和学校需要做好晨检和午检工作, 发现疑似病例早期就诊。教室和寝室经常开窗通风;玩具、床上用品、日常生活用品、餐饮具, 要勤清洗、勤曝晒、勤消毒。

高危人群在麻疹流行季节, 不要到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玩耍,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搞好个人和家庭卫生。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以上措施的督导检查; 对各接种点疫苗接种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加强麻疹疫苗的冷链运输和保管; 加强麻疹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提高疫情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疫情监测和实验室监测; 加强预警、预测的分析和研究;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质量管理。

摘要:目的 对敦化市2013年麻疹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为制定和调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敦化市2013年网络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8个月至1岁为高发年龄组, 其次为315岁和成人;散居儿童是高发人群, 其次是学生;女性大于男性;乡镇多于城市;56月份为高发季节。结论 人群麻疹免疫水平降低是本次麻疹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对密切接触者及高危人群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是控制麻疹暴发疫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敦化市,麻疹,暴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04-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08-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12.

[4]曲日胜, 范明, 黄飚.实用传染病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155-156.

[5]叶俊茂, 万烔.麻疹临床特征35年的变迁[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 20 (4) :143-244.

[6]潘兆随, 熊玲, 顾东海.青年麻疹116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6, 14 (3) :185-18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06-01

3.一起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的调查 篇三

【关键词】 出血热;暴发;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80-01

2010年5月29日某传染病医院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李某于当日因患流行性出血热于14:55死亡,现住址为靖宇县某乡镇。靖宇县该乡镇林场发病5例,死亡1例,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根据《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此事件属“乙类传染病未分级事件”。5月29日17时47分上报为突发事件,事件名称为靖宇县某林场发生1例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件严重程度未分级。县疾控中心对本次事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对疫源地进行实地调查,布鼠夹调查鼠密度情况。

2 结果

2.1 病例自然情况及居住地情况 病例系某林业局設计规划处工人,常年于野外作业。此次野外作业队共22人于4月8日在靖宇县某乡镇林中搭建临时帐篷,4月10日进驻。共于林中搭建三处帐篷(未完全封闭),分别用于居住、厨房、烧水洗浴。居住帐篷内设自制简易床(大通铺),床面离地面70cm左右。卫生条件差,床铺下有食物、食具散放。厨房帐篷内设大锅一口,面板一个,菜板一个。距地面1.2米左右。吃剩的饭菜搁放于案板上。食用品如鸡蛋、黄瓜、米、面等均放置在地面。食用水为溪水,用无盖水桶盛装。驻地无防鼠和消毒设施,无消毒剂。据工作队人员介绍,工作和生活区内均有鼠出没。16日,几位患者怕浪费,曾吃过被鼠打翻在地的花生。

2.2 病例分布情况

2.2.1 时间分布 2012年5月18日1例,19日1例,20日3例,28日1例,6月1日1例。

2.2.2 地区分布 均于作业处居住地发病。

2.2.3 年龄及性别分布 发病均为男性。30-年龄组1例,35-年龄组1例,40-年龄组3例,45-岁年龄组1例,50岁年龄组1例;职业均为工人。

2.2.4 临床特点

2.2.4.1 主要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患者自觉乏力,发热,体温37.8-39.8℃,腰痛,眼眶痛,脸红,颈红,胸红,全身痛,腹痛,腹泻,呕吐,结膜充血,少尿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多,血小板减少,尿蛋白阳性,管型尿。出血热抗体IgG弱阳性,IgM阳性。

2.2.4.2 潜伏期及病程 最短潜伏期3天,最长潜伏期17天,平均潜伏期为7.4天,最短病程11天,最长病程56天,平均病程31天。

2.2.4.3 治疗与转归情况 死亡1例,治愈6例。

2.3 接触者情况

2.3.1 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15人,除接种时董某IgM+,鲁某发热外,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应急接种。在对15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期间,均无三痛三红等症状。

2.3.2 一般接触者 对三岔子林业局所属林场职工,及其他易感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接种。

2.4 疫点鼠构成 疫点布夹790次,捕鼠83只,大林姬鼠30只,小林姬鼠10只,黑线姬鼠13只,平鼠29只,大仓鼠1只。各鼠种所占构成比分别为36.14%,12.05%,15.66%,34.94%,1.2%。

村中布夹700次,捕鼠26只,褐家鼠22只,小家鼠2只,大林姬鼠1只,小林姬鼠1只。构成比为84.62%,7.69%,3.85%,3.85%。可见在疫点大林姬鼠和平鼠为主,村中以褐家鼠为主。

3 讨论

3.1 流行环节与传播方式

3.1.1 传染源 所在林区的大林姬鼠、黑线姬鼠等带毒鼠种。

3.1.2 传播途径 呼吸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

3.1.3 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复杂,呼吸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均有可能,以消化道传播为主。

3.2 事件定性 靖宇县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地区,本次疫情在集体单位发病7例,死亡1例。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根据《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此事件属“乙类传染病未分级事件”。

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四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周长滨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0031)

【摘要】目的 试图查明该起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及通过对该起疫情的深入分析,以期找到控制麻疹疫情的较佳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该起麻疹疫情的暴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止6月20日,共发生麻疹病例16例,其中10~13岁大年龄组儿童麻疹罹患率最高,为7.18%。结论 麻疹疫苗漏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是造成这起麻疹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因此适时开展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出现疫情后尽早实施应急接种是控制麻疹疫情暴发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流行病学

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6月3日接到二道区远达小学电话报告,该校发生麻疹疫情。我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该校进行调查处理。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校位于远达大街东顺路9号,共有教职员工27人,共7个班,学生375名。截止到6月20日,共发生出疹样病例19例。1 发病情况

1.1临床诊断麻疹病例16例

1.1.1首发病例1例

杨子健,男,10岁,远达小学四年一班学生,籍贯安徽省,现住址二道区远达大街56号。该病例无明确的接触史,于2006年5月28日出现发热,体温39℃,热程6天,伴有咳嗽、眼结膜炎等卡他症状,全身红色斑丘疹,持续4天,发疹顺序为耳后—颜面—颈—躯干—四肢,颊粘膜有柯氏斑,依据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麻苗接种史不详。1.1.2末发病例1例

魏佳,女,12岁,远达小学六年一班学生,籍贯浙江省。现住址二道区远达大街47号。于2006年6月15日出现发热,体温38.5℃,热程4天,颊粘膜有柯氏斑,全身红色斑丘疹,持续3天。依据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自述接种过一次麻苗疫苗。

1.2疑似风疹病例3例

症状:发热一天以内出疹,3日内疹退,无色素沉着。无咳嗽等卡他症状,经二道区二院临床诊断为风疹。2 流行病学调查 2.1 时间分布:首例麻疹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28日,后发病例依次发病时间为6月1日—6月15日。

2.2地区分布:呈集中性,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校园内。

2.3年龄分布:可见麻疹发病患者主要集中在10周岁(四年级)以上学生中。

2.4患者居住和学习环境:首发病例居住地位于远达大街56号。后发生病例均居住在附近,与首发病例患家相距500米以内。发病患者家庭卫生环境均较差。附近人口密度大,多为外地来长打工人员。学习地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附近有建筑工地,校园周围垃圾、废

物较多,卫生条件很差,校舍卫生条件也不好。

2.5发病与免疫接种的关系:经调查,该校小学一年级时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数为192人,接种率为51.2%。远低于全区2005年七岁儿童麻疹接种率78.94%。16名麻疹病人中,免疫史不清者10人,占62.5%,未全程接种者5人,占31.25%,全程接种者1人,仅占6.25%。

表1

不同年龄组麻疹罹患率比较(Different age groups measles deeloping rate compared)年龄组(岁)7~ 8~ 9~ 10~13 合计 发病人数 0 1 1 14 16

未发病人数 57 60 61 181 359

学生总人数 57 61 62 195 375

罹患率(%)0 1.64 1.61 7.18 4.27 3 结果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罹患率比较,表1显示各年龄组儿童麻疹罹患率范围在0~7.18%。其中10~13岁儿童组麻疹罹患率最高,为7.18%。其中7~8岁与10~13岁儿童麻疹罹患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麻疹罹患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计算结果如下: 7~8岁与8~9岁(X2=0.94,P>0.05)7~8岁与9~10岁(X2=0.93,P>0.05)7~8岁与10~13岁(X2=4.33,P<0.05)8~9岁与9~10岁(X2=0.00013,P>0.05)8~9岁与10~13岁(X2=2.59,P>0.05)9~10岁与10~13岁(X2=2.65,P>0.05)讨论

4.1 流行病学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没有明显的外来传染源,该校的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存在免疫空白的儿童。虽然近年来我区的麻疹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8%以上,但是该起疫情所有患者的居住地和所在学校是我区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状况差,流动人口多,外地长期居住儿童多,接种免疫史多不详,很可能存在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现象,成为易感人群。

(2)原发性免疫失败儿童成为易感者。从麻疹疫苗的免疫原性来看,目前我国的麻疹疫苗的初次免疫成功率一般只能达到90%左右。另外由于疫苗保存和使用不规范,母传抗体干扰,其他病毒感染的影响等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原发性免疫失败。一般原发性免疫失败人群可达5%~10%。这类人群如果复种不及时或漏种就会成为易感人群。

(3)继发性免疫失败儿童成为易感者。由于近年来麻疹发病率下降,缺乏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再免疫的机会,而现行的麻疹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初种,1.5~2岁复种第一针,7岁复种第二针,两次复种针次相隔时间长。如果上小学一年级时复种不及时,就会造成抗体衰退到保护水平以下,致使大年龄组易感人群增加,容易造成麻疹在局部范围内暴发。表1的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以上三方面应是该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4.2控制疫情暴发的策略

(1)巩固和加强免疫规划成果,扎实做好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率、初免成功率和复种及时率。(2)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逐步消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保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同样达到较高水平。

(3)加强麻疹疫情监测,进一步提高疑似麻疹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积极开展强化免疫活动。为补救可能存在的麻疹疫苗漏种现象,全面提高人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易感人群的积累,建立起牢固的免疫屏障。建议在2~5岁儿童中进行强化免疫。

(5)为防止由于7周岁时复种不及时和漏种情况造成的大年龄组儿童易感者的积累,可考虑在9周岁以上儿童中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6)一旦发现麻疹疫情,应以最快的速度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隔离患者,消毒通风,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以阻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恩元.计划免疫时期一起罕见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49

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 邮编130031 电子邮箱:zcbtom@sina.com 出生日期:1973年2月24日 籍贯:长春市

5.疾控中心麻疹疫情应急预案 篇五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咳嗽、结膜炎、口腔粘膜斑等为主要特征。麻疹容易引起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并发症,并且年龄越大,危害越严重。为了控制麻疹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中心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发生麻疹病例或爆发疫情时,我中心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三、组织管理

为做好我市的麻疹防控工作,加强麻疹监测管理和疫情报告,疫情发生后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应急措施,控制麻疹疫情的传播蔓延,中心成立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xx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xx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疾控科,xxx兼任办公室主任

职责:组织领导中心麻疹疫情防控工作的落实、监督检查及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处置组

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小组依据我中心下发的《xxx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x发〔2012〕59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

(1)流调组

组长:xxx成员:xxxxxxxxx

(2)消杀组

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

(3)检验组

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x

(4)保障组

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

(5)网络报告:王爱龙

四、监测与报告

1、监测

(1)实验室监测:中心检验科应对送检的疑似麻疹血清标本及时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疾控科,以便采取及早的防控措施。

(2)流行病学监测:流调组对所有报告的发热、出疹性病例或麻疹病例和中心检测的阳性病例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3)主动监测:疾控科要定期到全市各综合医疗机构,对发热、出疹性病例进行主动搜索,督促各综合医疗机构对可疑就诊者进行样本采集,以早期发现疫情,及时开展控制措施。

2、麻疹相关定义

(1)麻疹定义:发热、出疹或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

症状之一者,或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

(2)麻疹疑似病例暴发:麻疹疑似病例暴发是指一定地区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麻疹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暴发的定义是相对的,随麻疹控制各阶段目标的不同可随之改变,只要麻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可认为是暴发。具体定义如下:村(街道居委会)或一个集体单位10内发生2例或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10内发生5例或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即为暴发。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屯、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的麻疹病例。

3、疫情报告

(1)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及时通报疾控科进行核实,确认是麻疹病例或麻疹疫情后,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中心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进行现场调查处置。疫情网络管理人员在24小时内通过麻疹/风疹疫情专报系统进行专门报告。

(2)在麻疹疫情发生后,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发展趋势,可建立临时的疫情报告制度,如实行疑似病例日报或零报告等疫情动态报告等。

五、现场疫情控制

1、隔离病人

(1)检查指导全市医疗机构对发现发热、出疹性病例时及时诊断。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居家或安排在单独房间进行治疗,并详细登记报告我中心。

(2)病人出疹5天内要隔离,28天内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进入公共场所。

2、调查密切接触者

(1)对散在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调查随访,对发病者要及时督促就医。

(2)检查指导学校或托幼机构对密切接触者要实行每天晨午检制度,对发现异常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就医并了解详细情况,必要时上报疾控中心。

3、指导各学校、单位等公共活动场所的通风换气环境。

4、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病的实际情况提出停止集体活动范围,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学生的接触,尽量避免全校或较多人员集会。为了有利控制疫情发展为原则,根据疫情规模,必要时报请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等紧急措施,来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护意识。教育公众打喷嚏、咳嗽用纸巾掩着口鼻,用过的纸巾妥善处理勿乱扔,在打喷嚏、咳嗽或擦鼻子后要洗手;保持居家教室空气流通,避免接触病人,接触病人及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洗手,看护患者时戴口罩;有病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通过良好的饮食规则的锻炼和充足的休息,建立良好的机体免疫;

6、应急免疫

中心应该指导麻疹暴发的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密切配合,根据发病情况确定应急免疫的目标人群,及时对未发病人群进行疫苗应急免疫,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六、应急终止与处理

经疫情应急处理专家组对疫情控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疫区内最后一例确诊病人恢复后7天内无新发病例出现,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请市卫生局和市政府批准,可终止疫情应急响应,转入常规监测和防控工作。

七、后期评估

麻疹疫情结束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防控工作进行评估,总结防控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今后的应急处理工作。

6.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六

2012年1月1日—4月11日,我县发生实验室确诊麻疹病2例(那洒龙汪洞1例,篆角坝熬1例),麻疹发病率为2.68/100万,待确诊病例2例(那洒龙汪洞1例,南屏冉家屋基1例),无死亡病例。目前正值麻疹的高发季节,根据目前广南县疫情形势,为有效控制麻疹疫情,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成立麻疹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次工作的领导、指挥与协调,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刘炳革 者兔乡卫生院院长

副组长:陈建功 者兔乡卫生院副院长

成 员:王光强 者兔乡卫生院防保主任

赵 美 者兔乡卫生院防保副主任

王 斌 者兔乡卫生院治疗组主任

胡 春 者兔乡卫生院护士长

王荣昌 者兔乡卫生院防保专干

陆贤洪 者兔乡卫生院防保骨干

潘会兴 者兔乡卫生院医生 徐生丽 者兔乡卫生院医生

各村乡村医生

二 防控措施

(一)、启动«者兔乡麻疹爆发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二)、全乡通报疫情情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三)全乡范围内开展病例搜索。加强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尤其是各村免疫规划较薄弱的村寨及少数民居住的重点地区。对辖区内就诊病人进行排查,发现发热出疹性疾病时必须填写凝似麻疹病个案调查表同时采集学期标本及时上报广南县疾病中心进行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工作。

(四)加强学校疫情的监测工作,主动与教育部门联系,重点加强学校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指导学校落实传染病的各项防控措施,例如:完善晨检制度,坚持开展每日晨检工作和因病缺勤病因排查工作(同时要做好检查记录工作),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在学校开展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求教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做好必要的预防性消毒处理。

在学校、幼儿园、托幼机构等人群集中的机构,发生发热出疹性疾病病例明显曾多时,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对凝似麻疹病例 必须采取离校,离宿舍等措施,居家休养或入院治疗。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对确诊为“麻疹”或“风疹的学生”,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医院出具体“痊愈”证明后方可返校上课。

(五)根据疫情势态适合调整工作措施。

7.一起水痘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12月12日-2009年2月1日,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八三厂子弟学校发生水痘患者56例。专业人员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病例主动搜索。资料采取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和统计分析。

1.2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1.3 分析方法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八三厂位于王村镇西部, 和章丘市明水搭界。八三厂子弟学校位于厂区南大门东侧, 由劳教人员的监舍改造而成。分小学和初中两个级部, 该起疫情的暴发病例均集中在八三厂子弟学校, 主要是小学, 在校学生共有530名, 教职员工43名, 主要生源来自八三厂和其邻近的5个自然村。小学共有5个年级、10个班, 初中4个年级4个班。发生水痘患者56例, 罹患率10.57% (56/533)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 无死亡患者。

2.2 流行病学特征

(1) 首发患者:张某, 女, 7岁。 12月12日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轻微症状并出现红色斑疹, 无外出史, 无水痘疫苗接种史。后在八三厂学校陆续出现了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出现皮疹等病例, 经八三厂医院和王村镇卫生院对症治疗后, 症状明显好转。12月17日后, 八三厂子弟学校发病人数明显增多, 截至 2月1日11时共报告水痘病例56例, 均为该校学生。 (2) 病例分布:①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12月12日, 12月16日2例;12月17~19日为高峰 (22例) ; 12月20日1例;12月22日1例;12月23日1例;12月29日3例;12月30日5例;12月31日3例;1月2日2例;1月3日1例;1月4日1例;1月5日4例;1月6日1例;1月7日1例;1月12日2例;1月13日1例;1月14日1例;1月15日1例;1月29日1例;最后2例发生于2月1日, 其后无新病例发生。②性别、年龄分布: 56例患者中男生30例, 女生26例, 男女比为1∶0.87。年龄最小6岁, 最大15岁, 6岁16例, 7岁10例, 8岁9例, 9岁5例, 10岁9例, 11岁2例, 12岁1例, 13岁1例, 14岁1例, 15岁2例;其中6~10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87.5%。③地区分布:56例病例分布在八三厂宿舍区和其邻近的5个自然村。

2.3 免疫接种史

56例患者均无水痘疫苗免疫接种史。

3 讨论

此起水痘暴发的特点是:疫情发生于冬春季, 首发患者无明显的流行病学接触史, 整个暴发过程持续51d, 6~10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 所有患者均无水痘疫苗免疫接种史。

3.1 暴发的主要原因

(1) 由于该校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为劳教人员设计使用的场所, 所以卫生设施较差, 学校通风状况也较差。 (2) 晨检工作未很好的落实, 对疑似病例未进行及时确诊和隔离; (3) 家长未能配合防治, 学生发病后不但没有告诉教师也未在家进行隔离治疗, 仍旧继续上学; (4) 该校教学楼通风效果不好, 加上冬季气温低, 学生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多, 又没能做到及时通风消毒, 为该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 (5) 学校卫生状况较差, 走廊及窗台遍布灰尘, 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较差; (6) 前期消毒液配比浓度较低, 不能达到消灭病毒的效果; (7) 对水痘病例的痊愈诊断未能严格把关; (8) 水痘防治知识宣传不到位, 家长对水痘认识不足, 没有做到在家进行隔离治疗, 造成了新的传播。

3.2 预防和控制水痘暴发采取的措施

(1) 对现症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严格控制传染源[3]。 (2) 加强防控措施的落实力度。教室和校舍等场所要落实通风、消毒制度, 学校要坚持晨检, 并对缺课者进行记录、上报, 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大力开展卫生大扫除。重点实行“三清”, 即清垃圾、清污水、清杂草。整治环境卫生,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4)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师生防病知识水平。采取积极措施, 教育学生坚持参加体育运动, 确保每天体育锻炼时间, 提高学生机体的免疫力。将《水痘防治知识》发放到学生手中, 要求家长阅读签字, 确保全体师生及家长了解水痘的主要症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增强广大师生的自我防病意识,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提高家庭和个人的预防能力。 (5) 建议适宜学生及时接种水痘疫苗。

参考文献

[1]陈菊清, 汤华.某小学水痘17例流行情况分析 (J) .中国校医, 2008, (1) :71.

[2]张琳.一起农村小学水痘暴发的调查报告 (J) .疾病监测, 2001, 16 (3) :108.

8.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 麻疹;监测;强化免疫

[中图分类号] R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25-0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麻疹将成为全球通过免疫手段消灭的第三个传染病。世卫组织美洲区已于2000年消除了麻疹,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区也提出了在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標。2006年11月卫生部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了我国控制麻疹的策略与措施。为了解铁路地区麻疹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麻疹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7~2011年铁路地区麻疹疫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新华街派出所的统计报告。

1.2 疫情监测

麻疹按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和调查处理,各级医疗机构在接诊可疑麻疹病例后,24 h内通过网络直报。铁路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进行麻疹疫情个案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疫情统计见表1。2007~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42例,报告发病率为1.30/10万~36.44/10万之间,最高发病年份为2008年,报告病例数为28例;其次是2007年,发病数为10例;发病年份最低为2010年和2011年,全年只有1例,各年度均无死亡病例。

表1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疫情统计

2.2 发病季节分布

2007~2011年麻疹病例主要发生在2~7月份,4~6月为发病高峰,共30例,占总病例数的71.43%,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3 年龄、性别分布

42例麻疹病例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其中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43岁。见表2。42例麻疹中,发病以≤14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的66.67%。其中<8月龄占总病例的9.52%,8~11月龄占总病例的7.14%,1~6岁占总病例的14.29%,7~14岁占总病例的35.71%,≥20岁占总病例的30.95%。

表2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病例年龄分布

2.4 职业分布

见表3。从职业分布来看,42例麻疹中以学生居多,其次为婴幼儿和工人,分别为52.38%、26.19%、16.67%。

表3 铁路地区2007~2011年麻疹发病职业统计

2.5 免疫史

42例麻疹病例中未达初免月龄的4例,占总病例数的9.52%;未接种麻疹疫苗的5例占总病例数的11.90%;接种麻疹疫苗的20例占总病例数的47.62%;免疫史不详的13例占总病例数的30.95%。

3 讨论

从此次调查可以看出,5年中铁路地区麻疹疫情在2008年有一次发病高峰,2008年底全市组织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009年的报告发病率随之降低。这说明定期的对麻疹易感人群进行强化免疫不失为控制麻疹流行的一种有效手段。

此次调查从年龄分布中可以看出在新生儿、青少年以及中年人中均有病例发生,且突出显示了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麻疹疫情报告基本相符合[1,2]。麻疹患者的高发年龄从以往1~5岁的幼儿,转到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20岁以上的成年人,出现明显的以青壮年、成人和小月龄儿童发病为主的“双相移位”现象[3]。小于8月龄儿童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52%,目前我国麻疹的初免年龄为8月龄,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是由于母亲抗体水平低,母传抗体不能有效地保护婴儿[4];另一方面,近年来剖宫产率的趋势有所上升,这一趋势造成了婴儿体内母传IgG抗体缺失,可能对麻疹的提前易感发生重大作用[5],所以在8个月内仍有患麻疹的可能。可以通过对育龄妇女做麻疹IgG抗体水平的测定,对抗体水平低者建议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以提高婴幼儿的胎传抗体,以减少麻疹的发病;8~11月龄占总发病数的7.14%,这些病例是可以通过8月龄及时接种麻疹疫苗预防的,这说明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还存在一定的免疫空白点;大年龄组麻疹发病也呈上升趋势,≥20岁成人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30.95%,成人麻疹发病主要是由于当时接种的MV效价不稳定,接种剂量少,且MV接种率不高,存在较多的免疫空白,一旦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导致麻疹发生。有资料显示:接种一次麻疹疫苗是不能终身免疫的,免疫力仅可维持15年,以后就减弱、甚至消失,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会成为新的易感人群。对成人尤其是大学入学新生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接种,可以有效减少人群中易感人群的积累。

42例病例中一起麻疹暴发,该起麻疹发生于学校密集场所,共发病4例,由于采取措施及时,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究其原因首发病例在私人诊所就诊后谎称感冒而继续上课,从而导致了此起麻疹的暴发,也暴漏出学校在传染病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今后学校要加强传染病方面的管理,提高责任意识。

在42例病例中未接种麻疹疫苗的5例占总病例数的11.90%,提示在麻疹的常规免疫接种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免疫空白点,常规免疫的接种率还有待提高;免疫史不详的13例占总病例数的30.95%,说明麻疹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在确保麻疹高水平基础免疫的同时,做好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工作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艳,文进. 重庆市涪陵区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1,22(8):110.

[2] 邓竹青,宣凌峰. 无锡市滨湖区2005年麻疹疫情监测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842

[3] 朱向军,丁亚兴,田宏,等. 天津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其流行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10(30):1088-1089.

[4] 王海明,徐永苑,竺稽定,等. 66对孕妇与婴儿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报告[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156-157.

[5] 周波青. 2000~2009年浙江省绍兴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2011,2(1):36-38.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06-17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制度07-23

afp麻疹培训09-18

上一篇:家乡的雪初中写物作文下一篇:税务代理合同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