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通用12篇)
1.《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 篇一
《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编写说明及
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编写说明
在一年级借助操作活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内容安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认识,目的是引导学生仍然借助操作活动,尝试探索、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特征的理解是抽象的,所以教科书重视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从边和角两个维度,去探索、建构、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而并非在抽象层面去认识、记诵它们。基于这样的思考,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通过折与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长方形的特征。第三个问题向学生正式介绍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
主情境体现了由长方形书抽象出长方形、由正方形邮票抽象出正方形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图形认识中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化的过程。
•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探索并尝试归纳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为便于理解,教科书使用了相对贴近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一词。这是学生第一次研究一个对象的特点,“特点”这个术语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所以教科书没有直接提问长方形的特点是什么,而是从具体内容人手,引导学生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是什么样的。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再由智慧老人告诉学生这就是长方形的特点。本问题的操作探索活动,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折一折,量一量,填一填。
通过亲自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探索并尝试归纳正方形的特点。•认一认 认识“长”“宽”和正方形的“边”。之所以把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安排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之后,是因为在认识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些特点的基础上,用“长”和“宽”描述长方形的四条边、用“边”描述正方形的四条边才具有合理性。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先组织学生回顾一年级时认识的图形,如呈现一组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辨认,说出它们的名称。再让学生说说主情境图中有什么,引导学生说清两件事:第一,两张图片是什么(书和邮票);第二,两张图片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为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告诉学生用折一折和三角板量一量的方法做一做,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并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折和量之后的发现。注意让学生一边说自己的发现,一边演示自己折和量的过程。学生一般会通过用直角三角板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用直尺量和对折,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在交流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是长方形的特点。
•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折一折,量一量,填一填。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根据前一个问题的研究过程,尝试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点。(2)组织学生交流对正方形特点研究的结果,同样要求一边交流,一边演示折和量的过程。学生一般通过用直角三角板量角,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用直尺量和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在探索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时,应注意学生往往只进行横竖对折,就认为四边相等了。淘气的操作,提示了在折一折中只有说明正方形的邻边相等,才能推出四边相等。
•认一认
可以直接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读一读,认一认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并在自己的学具上指一指。
2.《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 篇二
1.通过摆长方形的活动,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不同形式,优化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1.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通过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所给长方形的面积,进而引到学生用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得结论。
[教学准备]
1.导学准备:让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教具准备:学生准备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准备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一个;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课前,老师想请你们回答两个最简单的问题,希望你们个个都举手回答!好吗?(大屏幕展示: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抽查3名学生)
师:这里有两个图形,老师想知道它们的面积有多大?请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的方法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动手摆,把学生摆好的图形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呢?从中你发现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二、学习新知
师:这是老师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师(引导学生找关系):一行摆了()个小正方形?1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摆的个数是长方形的()?摆成的大长方形的长是()厘米。摆了()排?摆的排数就是大长方形的()?长方形的宽摆了()个,是()厘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是摆的个数乘摆的行数即6×2=12(个),所以摆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下图的面积。
师: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抽查两个学生)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引导学生回答):一行摆了()个,1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则摆成的大长方形的长是()厘米。摆了()排,摆的排数就是大长方形的(),则长方形的宽摆了(),是()厘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摆的个数乘排数4×4=16(个),即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因此它是一个正方行,所以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有什么关系?(抽两个学生回答)
(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记住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三、课堂练习
1.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 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
(1)引导学生先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说出此长方形的长是()和宽是(),最后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先说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然后说出此正方形的边长是(),最后列出算式()。
(每个题抽两个学生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1. 课桌面长11分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是()。
2. 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 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4. 学校小花园长50米,宽3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拓展练习
1. 一个正方形手帕的周长是8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下面是教学楼的平面图,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教学楼的面积?
3. 你同意谁的观点?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正方形的面积大()?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自发地举例解释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达成效果较好。
2.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经历“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并计算出面积”的过程,通过计算摆出的图形的面积,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三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72~73页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的活动,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3.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的方法。
教学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观察教室,全班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3.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到底它们身上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贴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使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使他们有了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探索,合作研究。
1.回顾旧知。
(1).你们已经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全班交流)
(2).你能分别指指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吗?(指名完成)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定位了一个起点。】
2.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1).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2).你能说说长方形四条边的长短关系吗?(指名说说)
(3).为了方便大家叙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板书长、宽)
(4).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集体说一说)
(5).请你来大胆预测一下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两条宽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6).小结:长方形的两条长是相对的,叫做对边,两条宽也是相对的,也叫做对边。
(7).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集体说一说)
(8).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9).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呢?(指名说说,并演示)
(10).现在请你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11).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结果怎样?(指名说说)
(12).老师也验证了,请看大屏幕。(课件2出示)
(13).可见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同学们真棒!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胆预测长方形的边的特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了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的方法,为下面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打好基础。】
3.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2).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演示)
(3).老师也量了,请看大屏幕。(课件3――7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研究得出正方形角的特征,掌握了研究正方形角的特征的方法。】
4.小结方法。
(1).刚才同学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的?(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2).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形的特征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和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的,通过小结,使学生对这些研究方法掌握得更好,以便于运用到下面的学习中。】
5.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现在请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同桌合作完成)
(2).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指名说说)
(3).既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是一样的,他们的形状就应该一样,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呢?到底正方形还有哪些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呢?请你动手再来研究一下?(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4).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5).老师也进行了研究,请看大屏幕。(课件8――23出示)
(6).小结:其实不但我们验证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验证,证明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
(7).现在请你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指名说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亲自动手用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到了正方形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做到了学以致用,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游戏。(课件24出示)
(1).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做?(师生互动)
(2).其他同学仔细看老师拉出来的部分是什么形状?
①.(拉成长方形)这是什么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指名说说)
②.(拉成梯形)这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是?怎样做就变成长方形了?请你来试一试。(个别演示)
③.(拉成长方形)怎样把它变成正方形呢?谁能来试一试?
④.(拉成正方形)怎样把它变成长方形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设计意图:通过做小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记忆。】
7.完成填一填,画一画。
(1).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征,请你来看这几道题。(课件25出示)
(2).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会画长方形、正方形吗?(独立完成)
(4).展示画的好的,画的不好的怎样改呢?(全班交流)
(5).同桌互相看一看谁画的好?画的好的请举手,真不错,掌声送给自己。(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得更牢固了。】
三、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哪些活动?(全班交流)
2.你有什么收获呢?(指名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做的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为以后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到好基础。】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道题,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课件25――27出示)
完成73页第3、4、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完成73页第5题。
(1).这是什么?(课件28出示)(学生齐说)
(2).课后请组长拿出七巧板,4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组长记录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是由哪几号图形拼成的?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动手操作,使学生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且再次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1.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2.认识正方形教学设计
3.激发学生兴趣,参与小组合作 ―《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案例分析
4.《院子》教学设计
5.《狼》教学设计
6.《山行》教学设计
7.教学设计答疑
8.《猫》教学设计
9.《老王》教学设计
4.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四
教师:毕美丽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为此,不论实验教材还是传统教材都是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平面图形的学习。但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具体安排这块学习内容时,却有如下几点明显的不同:①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感知整体——深入剖析、特征建构——分析应用。如分阶段安排:一年级先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二年级再深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探索;②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有机联系,同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强化对比感知。如:本册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课时学习两种图形特征。二者同时学习,不仅需要解决特征认识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整理与建构。这也是符合及时强化的学习心理要求的。
这种变化及安排蕴含着如下几方面意图:①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建构的质量。同一堂课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特征,能够给学生一种整体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比分析,及时区分其各异特点,而完善其认知结构。②关注教学思考,教学思想的渗入教育。本节课看似研究两种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探索认识,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学习方法,体验一种实验、解决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学习方法迁移(策略),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培养。
二、教学内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于演示的特点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五、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试一试,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三、练一练,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说一说,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沙滩上,积木走过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判断它的形状。认一认并进行分类。
2、寻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板书课题。
1、动手操作,探究边、角的特征。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每位学生准备牙签和火柴)(2)、学生投影演示所拼图形,说出拼摆之前是怎样想的?选小棒有什么要求?
在介绍中,通过对话出示“对边”介绍“长”、“宽”、“边长”。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验证对相同角是什么角的猜测。做好发现记录。
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 个角,都是 角。
2、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①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彩色长方形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②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③想一想:
为什么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是正方形,一会儿又变成长方形了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要求:画得精细,位置摆放适中,设计美观。① 按要求画。
画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② 剪下来,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③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④ 试试剩下的部分至少还能折出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
2、给小动物排队。
36个小动物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它们要排一个整齐的队形,给他们一个建议吧。在方格纸中画下来。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认识?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已经有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用积木走路留下的痕迹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心理放松、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让学生自主进行拼摆活动,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去回顾、思考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对长方形长、短边有初步认知。为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建立长、宽的概念。
二年级小朋友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是一种探究意识、习惯方法的培养。此时老师不可太放,任由学生去探。为此,我为学生明确指出探究主题及方法揭示。目的是为促成学生探索行为及行为习惯培养。
生动活泼又简便易行的小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情趣。
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通过给小动物排队这个实践活动进一步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动脑、动手中主动运用所发现的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发展。
点评:
学习几何图形,对低年级同学来讲是较困难的。为此,鼓励并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机会,是重要的教学组织策略。李老师在本次预案的设计重点力破学生探究活动绩效性及时间控制问题。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的:
1、针对性的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考。
如何让学生直面长方形、正方形新的学习内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选择点。一般设计,往往是让学生“认图”入课。这样,学生第一关注点时,发现所学内容已学习过,便会对后续探索的希望与热情启而不发,动力不足的。为此,让学生在一定学习情境中自然产生或由教师适时引拨新的认识点?会激发学生探求的渴望与激情。预设中,以让学生自主选“棒”拼长方形、正方形引课。
此意:①让学生动手,迎合小朋友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②学生独立操作,必将促使他调动原有认知,考虑什么样图形才是长方形、正方形?③为后续交流埋下时机伏笔。是后续师生交流的“话柄”生长点。④过程中势必充分暴露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是李老师后续组织教学的观察点。
2、本课设计主要着眼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关系的整体入手组织教学环节。从最初的摆图形,说基本特征开始,主要引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四条、四边”特点关注,这已渗入了二者的共性认识。其次在内容的主探究中,将二者同时以问题呈现,学生边探索长方形,又探索正方形。无意识中,加强学生对二者关系进行自我对比感知,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实践感悟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提炼知识的本领,形成整体的能力。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五
正定县南牛学区东杨庄小学
张丽苹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0~32页。教学目标:
1.在动手描,分类的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
3..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特征。感受身边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大一点的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描下来的图形以及教学课件。学生自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物品、白纸。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课件,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的名称。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喜欢玩积木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积木。请大家仔细观察桌子上的物品,你能说出哪个物品的名子,指给大家看一看什么形状的?
学生举起积木介绍:
●这是长方体。
●这样的叫正方体。
„„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进行观察,提出“说一说”中第(2)个问题,给学生观察、数和思考的时间。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数法和不同形状长方体的机会,使学生了解长方体六个面的可能情况:(1)6个面都是长方形。(2)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
师:现在我们请大家再拿起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数,教师注意了解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数的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汇报,教师一方面关注学生数的方法,另一方面,要让不同形状长方体的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
3.出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提出“说一说”中的第(1)个问题,给学生观察、数和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使学生了解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拿起一个正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观察,数,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数的?正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数法:
(1)我先数一周是4个,又数两边是2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2)我一对一对地数。
(3)我边数边在面上标出序号1、2、3„„,一共有六个面。(4)随便数。(容易出错。)
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果出现数错的,可启发学生找一找数错的原因,然后,用教具把第⑴、⑵两种数法再演示一遍。
教师手拿长方体、正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结合同学们的判断,为了防止混淆,可以提示学生标上号码,以便区分。学生讨论后回答。
3.教师一手拿长方体积木(大一点,长、宽、高差距大一点),一手拿涂上色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从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描的方法。
师:同学们看这个涂上色的图形,我告诉你们,老师介从这个长方体上描下来的。谁能判断出,老师描的是哪个面?用手指一指。
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把积木放在图上比一比并介绍是怎样描下来的。
二、自主探究
1.提出描图形的要求,让学生从自带物品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指出不同的图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多描出几个图形。
师:请你从积木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照着老师的方法在纸上描出形状不同的图形,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看谁描出的图形多。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描图的情况。
2.展示学生描出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描的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个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图形的样子。如果学生说出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就随机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大家都描得很认真,谁把你描出的图形让大家看一看?指出你描的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哪个面?说一说描出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我描的是长方体上一个最小的面,它是长长的、方方的。●我描的是正方体积木上的一个面,它是方方正正。
„„
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同学直接说描出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给予肯定。如:
师:对!这种方方的图形叫正方体。谁还描出了正方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举起图,教师检查学生举的对不对。
师:那这种比较长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说出后,举起画的长方形,进行检查。
如果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经历过程进行调整。
如果学生说不出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直接启发提问或介绍。
3.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把描出的图形剪下来,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按要求进行分类。
师:现在请把自己描的图形剪下来,和小组同学的放在一起,然后看着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把它们分别贴在两张纸上。
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分类情况。
师:请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分的结果。
各组把分的结果贴到黑板上。
4.交流各组分类的结果,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大家互相欣赏一下,看一看哪个组描的图形最多?分的对不对?
学生互相欣赏、评价。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样子。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只要说得对,就给予认同。
师:像这样长长方方的图形,我们叫它长方形,像这样方方正正的图形叫正方形。
在一组对应图形下面板书出长方形、正方形。
5.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注意学生表达得是否正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品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比如:课桌的面是长
方形的,我们用的手娟是正方形的。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老师要进行及时的对话和引导。如:
生:国旗是长方形的。
师:对!国旗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生:课本是长方形的。
师:同学们请看,我们的课本这么厚,它是一个长方体,应该说课本的面是长方形的。
如学生说到铅笔盒的面是长方形的,教师让学生拿出不同的铅笔盒观察比较,并判断怎样的是长方形,怎样的不是长方形。
三、综合应用
1.出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提出“说一说”中的第1个问题,给学生观察、数和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使学生了解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拿起一个正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观察,数,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数的?正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数法:
(1)我先数一周是4个,又数两边是2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2)我一对一对地数。
(3)我边数边在面上标出序号1、2、3„„,一共有六个面。
(4)随便数。(容易出错。)
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果出现数错的,可启发学生找一找数错的原因,然后,用教具把第⑴、⑵两种数法再演示一遍。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进行观察,提出说一说中第(2)个问题,给学生观察、数和思考的时间。交流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数法和不同形状长方体的机会,使学生了解长方体六个面的可能情况:(1)6个面都是长方形。(2)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
师:现在我们请大家再拿起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个面?看一看它的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数,教师注意了解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数的情况。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汇报,教师一方面关注学生数的方法,另一方面,要让不同形状长方体的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
四、课堂练习1.练一练
第一题:课件出示:观察下列图形,其中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回答。第2题
请你认真观察,这个图形机器人身上,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自由讨论,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对描画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第3题.
“练一练”提出教材上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图形,发现图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长方形 正方形
有4条边 有4条边
相对的两条边一样长 4条边都相等
冀教版数学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 案
正定县南牛学区东杨庄小学
6.《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 篇六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探究一:
拿出一张长3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卡纸, 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交流:你有哪些算法?
方法一:30+12+30+12=84 (厘米) 。
方法二:30×2+12×2=84 (厘米) 。
方法三: (30+12) ×2=84 (厘米) 。
探究二:
1.在这张卡纸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引思:怎样才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尝试列出式子:12×4=48 (厘米) 。
2.剩余部分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30-12+12) ×2=60 (厘米) 。
3.正方形和剩余部分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
48+60=108 (厘米) 。
4.和原来的长方形周长比较, 为什么周长会变大?
(通过演示, 让学生发现增加了两条宽边的长。)
探究三:
1.请将剪下的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沿着折痕剪去一个小正方形, 剩余部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
预设一:12+12+6+6+6+6=48 (厘米) 。
预设二:12×4=48 (厘米) 。
2.这个图形和原来的正方形比较, 为什么周长没有变化?
探究四:
在长3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上, 沿着边线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剩余部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剪去长方形的位置不一样, 分别让学生观察, 计算出剪后的图形周长。
图形一: (30+12) ×2=84 (厘米)
图形二:84+6×2=96 (厘米)
图形三:84+4×2=92 (厘米)
图形四:84+4×2=92 (厘米)
比较:剪后的图形形状不一样, 但大小都是一样的。由于剪去的长方形位置不一样, 剩下图形的周长怎样?
探究五:
将长方形纸沿着对角弯曲地撕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
1.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 周长有怎样的关系? (一样)
2.看着图甲和图乙, 你能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吗?
3.如果只给出图甲, 将图甲的长再撕去一部分, 还能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吗?
4.如果只给出图乙, 将图乙中的宽再撕去一部分, 还能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吗?
5.想象。
(1) 给出一条长或者宽, 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形吗? (2) 给出长和宽, 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形吗? (3) 给出长方形的周长, 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形吗?
探究六:
每位同学准备一张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 同桌两位在一起合作拼出新的图形, 看哪个小组拼的图形多?
(试着算一算拼出图形的周长, 再展示交流。)
评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在周长概念建立之后,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基础上, 安排的一节单元练习课。夏老师的这节练习课, 没有使用多媒体, 而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 借助一张很平常的长方形纸为“经线”贯穿整个课堂, 通过观察、裁剪、折叠、拼摆, 高效组织多方向延伸了周长计算探索活动, 充分显示了练习课的特点。尤其是多次利用同一素材, 减少无关因素干扰, 使得课堂教学连贯顺畅, 环环相扣, 逐层递进, 重点突出, 是一节精彩的“家常课”,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厚实高效, 课堂散发着浓浓的数学味。具体地说, 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把握起点, 突出基础。由长方形纸片引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计算方法, 而是放手让学生解答交流, 引导得出三种不同的思路与解法。这样的设计, 紧紧抓住周长的内涵来引导学生思考, 不仅巩固了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基本方法, 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完善认知结构, 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含义。
2.变式练习, 感悟本质。借助长方形纸片剪下最大正方形的操作, 组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进行对比性计算练习, 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这样的操作活动伴随着计算和思考, 有很好的引导、启发作用。接着, 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变化的原因, 启发学生探究发现裁剪前后边的增减变化, 直观演示结合思考, 让学生不但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 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探索更复杂的周长变化规律做好知识准备和经验铺垫。
3.操作思考, 领悟思想。学生主要是从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认识“图形与几何”。教师将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并沿着折痕剪去一个小正方形, 引导学生计算剩余部分的图形周长, 并思考提升:为什么周长没有变化?然后, 借助多样化剪裁活动生成周长探求素材, 再次体验转化思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处理孤立静止的几何问题, 体会图形变化中的不变现象、不变中的变化现象, 渗透几何变换的思想方法, 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训练, 使学生深刻理解周长含义,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80页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小组交流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钉子板上画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的方法。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方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方格纸。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见见咱们的老朋友好不好?出示课件,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
1.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观察教室,全班交流)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独立思考,指名汇报)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生活中的图形,咱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3.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到底它们身上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贴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使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使他们有了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探索,合作研究。1.回顾旧知。
(1).你们已经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哪些知识?(全班交流)(2).你能分别指指它们的四条边和四个角吗?(指名完成)【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定位了一个起点。】 2.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
(1).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形边的特征。(2).你能说说长方形四条边的长短关系吗?(指名说说)(3).为了方便大家叙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板书长、宽)
(4).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集体说一说)
(5).请你来大胆预测一下长方形的两条长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两条宽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指名说说)
小组合作:咱们来验证一下长方形的边,(对边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测量知道的。(给予鼓励)生2:我是通过折一折知道的。(给予鼓励)3.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2).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演示)
(3).老师也量了,请看大屏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研究得出正方形角的特征,掌握了研究正方形角的特征的方法。】 4.小结方法。
(1).刚才同学们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的?(同桌交流,指名汇报)(2).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的?(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形的特征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的方法和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的,通过小结,使学生对这些研究方法掌握得更好,以便于运用到下面的学习中。】 5.研究正方形的特征。(1).现在请你用折一折或量一量的方法同桌合作研究正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同桌合作完成)
(2).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研究结果?(指名说说)(3).既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是一样的,他们的形状就应该一样,为什么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呢?到底正方形还有哪些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呢?请你动手再来研究一下?(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4).现在谁来给大家说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5).老师也进行了研究,请看大屏幕。
(6).小结:其实不但我们验证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验证,证明所有的长方形都具有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所有的正方形都具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7).现在请你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什么样的图形是正方形?(指名说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同桌合作,亲自动手用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到了正方形不同于长方形的特征,做到了学以致用,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做小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记忆。】 6.完成填一填,画一画。数一数
(1).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征,请你来看这几道题。(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会在方格纸画长方形、正方形吗?(独立完成)
(4).展示画的好的,画的不好的怎样改呢?(全班交流)(5).同桌互相看一看谁画的好?画的好的请举手,真不错,掌声送给自己。(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得更牢固了。】
(6)数一数图中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出示课件,展示数的过程)
三、回顾全课,总结评价。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哪些活动?(全班交流)2.你有什么收获呢?(指名说说)
8.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2.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动手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每小组一篮积木,每人一把剪刀,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人6根小棒E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为每一小组准备→篮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师:大家以前玩过积木吗? 生:玩过。
师:接下来我们就小组4人一起用积术摆一个东西好不好?(学生分组摆,教师巡视。)师:谁想说一说你们小组摆的是什么? 生1:我们摆的是机器人。生2:我们摆的是超级火箭。生3:我们摆的是幼儿园。
师:大家的想象可真丰富,都摆出了你们喜欢的东西,真聪明。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们摆的机器人、幼儿园、火箭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摆成的?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师:对,老师也看出来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积木摆成的。挑一块你最喜欢的积木举起来给老师看看。(生挑积木举起来)师:(也举起一块)咱们一起来摸一摸它的一个面,有什么感觉? 生1:很平.生2:滑滑的。
师: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有这理样的感觉? 生:是。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学生在心理放松、心理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利用师生共同玩积木这一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巧妙的把“体”和“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二、探索新知
1.立体引人,“画”图形。
师:如果我们要把这个面的形状画到纸上,想一想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比着画。
师:怎样比着画? 生:就是把积木放到纸上,用手按住,比着边画。
师:小朋友们都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好,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比着你挑的积木画画试试?(学生比着积木画图形,教师巡视。)师:同学们画的不错,时间的关系。咱们就画到这儿,现在迅速地把积木收回篮子里。(学生收积木)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知识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画好后把积木收回篮子里,看似很平常的活动,但反映了教师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苦用。] 师:我们挑几个小朋友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挑两个同学的作品展示二(先展示第一个)师:你先自己评评好吗? 生:我认为画的还可以。师:挺自信的,谁还想给他评评? 生1:他画的还行,但是那个长方形的边不太直。生2:他画的有的地方出头了。师:画的基本上是挺好的。(再展示第二个同学的作品)师:你想找谁给你评。
生3:他画的不太好,许多角都画圆了。师:你认为应该画的怎么样就好了? 生3:应该画的很尖才好。
生4:他画的最上面的正方形不好,都斜了。
师:哦,这一个看起来样子像,但是不规范,如果边再直点、角再尖点就更好了。
师:老师也来画一个,同学们给我评评好吗? 生:好!(教师规范示图,让学生评价)生1:我认为老师画的很好。师:谢谢你的夸奖,哪里好呢? 生1:边很直,角很尖。生2:画的很好,可以得100分。
师:其实老师只不过在下面多练了两遍。同学们好好练练肯定比老师画的还要好!师小结:老师听明白了,小朋友心目中最漂亮的、最标准的图形应.该是边直直的、角尖尖的、正正的。
师:(指着长方形的图)小朋友们刚才说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 生1:长方形。生2:长方体。(学生争论不休)师:有的小朋友说是长方体,有的说是长方形,想一想到底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生3:长方体是有六个面围成的。
生4:长方形是从长方体上画下的一个面的形状。师小结:所以应该把它叫做长方形。(师板书)师:(指着正方形的图)这个呢? 生:正方形。(师板书)
[学生在互相争论的过程中明确了“体”与“形”概念间的区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的学习习惯和争辩识。] 2.动手操作,“剪”图表。师:同学们画的相当认真,评的也很棒,接下来咱们就要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用小剪刀把你认为画的比较好的图形剪下来。(生剪,师巡视。)师提醒学生:刚才边画的不直的,现在可要剪直了。
(让生把剪下的图形放到桌子中间的彩纸上)学生剪完后,师及时鼓励:同学们剪的真好,可以称得上是“小巧手”了!3.仔细观察,“分”纸片。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的时候,老师有一个重大发现,小朋友们剪下的纸片形状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你们能按形状给它们分一分小组吗?(生分,师巡视。!)分完后,小组展示。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第1小组:我们分了三组,这一组是正方形,这一组是胖点的长方形,这一组是瘦点的长方形。(实物技影展示)
(1)
师:有没有和他们分的不一样的?
(2)
(3)
第2小组:我们分了两组,长方形一组,正方形一组。师:大家同意哪组的意见? 生:第2小组。
师:对,胖点的长方形和瘦点的长方形都叫长方形,我们可不可以合成一组呢? 生:可以。
(实物投影演示把两组长方形合为一组的过程。)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把剪下的
纸片分成了长方形一组、正方形一组,分得很好。
[教师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教学变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剪”的过程是对新知的再认识。通过“分”达到区别特征的目的。] 4.突出重点,“说”特征(1)发现特征。
师:谁能给老师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同桌可以先小声的说一说,再汇报。
生汇报:①长方形长长的,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也一样长。②正方形正正方方的,四条边都一样长。(2)验证特征。
师:同学们都说的特别精彩,老师都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么知道长方形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
条边也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的? 生I:看出来的。
生2: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师:说的挺好,谁能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想想办法,让老师一眼就能看明白?(学生分组研究)生1:我是把长方形对折,这样就能看出两条边一样长了。再这样对折,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真聪明,这个办法很好,正方形呢?
生2:也是把正方形纸片对折,就看出来了。
师:你这样只能证明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怎样让老师一眼就看出4条边一样长? 生3:先把正方形这样折(对角折),再折一次,这样4条边就到一起了,能看出来一样长。
师:这个小朋友办法真巧妙,说的好极了,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灵通”的小奖杯,同学们向他表示祝贺!(学生鼓掌)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验证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同学们表现的可真不错![学生善于用最纯真的儿童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说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知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说”,学生才有了初步的敢说、想说、会说的能力。]
三、应用拓展 1.说一说。
师:在我们的身边和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呢,谁能举例说一说? 生1:门是长方形的。
师:哦,门的一个面是长方形的。生2: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生3:橡皮的面是长方形的。
师:说的都很好,我们再举几个正方形的例子? 生1:魔方的一个面是正方形的。生2:投影幕的一个面是正方形的。师:很接近,但好象不是正方形的。生3:地板砖的一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小朋友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这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长方形-和正方形。2.摆一摆。
师:你们能用6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吗?(学生动手摆,找→个同学上台演示。)师:同学们和他摆的一样吗? 生:我是竖着摆的,他是横着摆的。
师:不论是竖着摆还是横着摆,都是长方形的吗? 生:都是。
师:你们能把这个长方形用最快的速度变成一个正方形吗?(生想办法摆正方形)提问:你们用了几根小棒摆的正方形?为什么? 生:我用了4根小棒,因为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师:说的对极了!3.找一找、涂一涂。
师:看到小朋友们表现的这么棒,有一位新朋友忍不住要出来见大家了,瞧,它来了!(出示课件“机器狗”)师:是谁呀? 生:机器狗。
师:老师觉得这只机器狗特别奇怪?奇怪在哪儿? 生:它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你们能说说它哪部分是长方形、哪部分是正方形的吗?(生一边说,教师一边课件演示。)师:说的完全正确,“机器狗”表扬你们呢:(课件演示)“小朋友们棒极了!真高兴认识你们,祝你们学习进步,再见!” 师:同学们知道机器狗跑到哪去了吗?在每个小朋友的抽屉里呢?拿出来给机器狗上的长方形涂一种你喜欢的颜色,给正方形也涂一种喜欢的颜色c
9.“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九
师:同学们, 你们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呢?生活中, 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长方形? (教师强调长方形是物体的一个面)
师: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周长又在哪呢?请同桌互相指一指。
师:再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师:描描画画下面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
师:长方形有 () 条长, () 条宽;长方形的对边 () ,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 () () , 计量周长要用 () 单位。
师:我们都知道围绕数学书封面、课桌面一周的长度, 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呢?今天, 就来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问题, 引出学生对“周长”的探索和研究, 既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这是数学自主探索的“前奏”。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方法
师:要计算数学书封面以及课桌面的周长, 就要知道数学课本的封面以及课桌面的长和宽,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它们长和宽呢?
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长20厘米, 宽15厘米;课桌面长100厘米, 宽40厘米)
师:知道了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1:20+15+20+15=70厘米。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笪临沧市临翔区忙令小学曾光莉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20+20+15+15=70厘米或15+15+20+20=70厘米。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20×2+15×2=70厘米。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师:20×2表示什么?15×2表示的又是什么?
生4:20×2表示长方形的两条长, 15×2表示长方形的两条宽。
师:那么, 长方形的周长就等于两条长加上两条宽, 对吧?
生 (齐答) :对。
师:同学们, 老师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行拆分, 一个长方形里面就有两个长加宽, 两个长加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 (20+15) ×2=70厘米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
师:这几种方法虽然各有不同, 但最终都算出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70厘米, 接下来我们用这4种方法计算一下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公式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模型, 它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 如果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不仅能优化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的计算提供方便, 而且便于学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其他有关周长的一系列问题。
三、操作尝试, 感受方法
师:课桌面的长是120厘米, 宽是40厘米, 它的周长是多少?
生:100+40+100+40=280厘米
100+100+40+40=280厘米
100×2+40×2=280厘米
(100+40) ×2=280厘米
师:哪种方法简单?
生:第4种, 因为它只要计算两步就行了, 其他的都是两步以上。
【设计意图】从有利于学生后继学习的角度考虑, 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坚持己见的同时, 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逐步学会“多中择优、优中择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四、反馈练习, 巩固新知
师:一块长方形的台布, 长加宽的和是9分米, 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生5:只知道长加宽的和, 不知道长和宽分别是几分米, 怎么算?
师:对呀, 能算吗?
生6:能算!9×2=18分米。
师:你来解释一下。
生6:长方形里有两组长加宽呀, 所以周长就是两个9分米。
师: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6米, 宽3米, 四周围上篱笆, 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 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师:先读题, 找出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篱笆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第二个问题比较难理解的是一面靠墙, 要先弄清楚“靠墙”和“至少”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好与坏,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学生发展的有与无, 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 依据教学重难点, 分层设计了几组习题, 通过练习, 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 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拓展练习, 课外延伸
师:两张长20分米、宽15分米的桌子, 你知道每张桌子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大家围在一起吃饭, 为了方便, 把两张桌子拼在一起, 你知道拼好的桌子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请你画出一个周长为18厘米的长方形图形, 可以画长、宽分别是整厘米数的几种情况。
师:搜集数据计算教室的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 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 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接触是比较多的, 这些题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师:回顾这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 但首先要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是不是已经领悟到, 求长方形的周长先要测量出长和宽, 然后再计算, 最后总结计算的方法。
10.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篇十
赵岗小学雷绍星
教学内容:教材85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直观经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活动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又一次隆重的举行了,这不发令枪声一响,小兔子和小乌龟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
出示图:小兔子沿着长方形跑一周 小乌龟沿着正方形跑一周 提问:小兔子和小乌龟他们哪一个走的路程比较长呢? 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获得直观经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学生齐读一遍,了解学习目标 3出示自学指导
(1)、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求他们几条边的长度?
(2)、想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最少量几条边?为什么?想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最少量几条边?为什么?(3)、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二,自主合作
1、自主探索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三个问题。(2)生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2、合作探索
(1)接下来请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上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小组长请做好分工,拿到小组内讨论一下,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小组长把小组内所有的方案一张活动卡上,比一比那个小组的方法又对又多。(2)小组讨论,师巡视并加以指导
3、展示汇报(1)小组代表发言(2)小组成员补充
(3)其他小组质疑,组内派人解释(4)其他小组补充,还有没有其他方法?(5)优化算法,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4、教师引导小结
11.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定稿) 篇十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习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的方法的多样性。3.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好奇心。教具:课件、直尺、三角板、几何图形 学具:直尺、三角板、学具袋
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借助教具,拼、画、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
一、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
同学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能)仔细看。PPT。
师:找到那两个图形了吗?谁来说说。生:左边是长方形,右边是正方形。师:嗯,看得真仔细。那能完整的说说,哪儿是长方形,哪儿是正方形?
生:数学书封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封面是正方形。
二、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四条边、四个角...)观察的真仔细,知道的真多,还有吗?
看来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大家都有自己的了解,那是不是像大家说的这样,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
刚才大家在交流的时候,提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学具,先来研究长方形。看看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探究长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的特征
(1)小组活动要求:(师:活动之前,先来听听活动要求。)
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看了活动要求,你打算怎么做?(2)2人小组活动后,挨坐的说一说,你的发现。(3)小组汇报。
先来说长方形边的特点。方法一:量一量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发现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
生1:这条边是15厘米,下面这条边也是15厘米。这条边是11厘米,这条边也是11厘米。
师:你量的真准确,那通过量,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边有什么关系呢?)(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师:伟大的发现!快给他掌声!
师:表扬ⅹⅹ生,不仅说出了结果,还叙述了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结果的。师:那么她用的是什么方法呀?(板书:量一量)师:你们量的结果都跟她一样吗? 再请另一个孩子说说。生:……
认识对边:师:你们的长方形大小不同,但通过量一量,你们都发现了长方形的上下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那么在数学中,把相对的边叫做对边。为了表示它的对边相等,我把同一组对边涂上了相同的颜色。师:长方形有几组对边?(2组)(板书:对边)
摸一摸:请同学们摸一摸你的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再摸摸另一组对边。呼应:发现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同学举手?你们都是用尺子量的方法吗?还有不同方法吗? 方法二:折一折
生2: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师:到前面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2:我这样上下对折,发现上下两条边相等,再这样左右折,发现左右两条边相等。
师: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愿不愿意试一试看?
不论是量一量,还是折一折,都能发长方形的对边怎样?(板书:相等)还有别的发现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到前面指一指,在哪儿呢这四个直角? 师:那你能说说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生1:我是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来的。我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长方形的这个角,发现他们完全重合,说明它是一个直角。师:其它的角呢?生:……
师:发现了这4个角都是直角的同学举手。刚才生1用三角板的直角分别去量长方形的4个角,他量了几次?(4次)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④对折——量两次。他是用的什么方法?生:他是折一折,再量一量。师:他把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结合起来了。真会灵活运用!⑤师:对折再对折——只量一次。
师:我们来撸一撸,折了两次,完全重合,说明——这(四个角相等)。再量其中一个角是直角,那就说明了——(四个角都是直角)这种方法怎么样?快动手试一试!
师: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折一折,但我们都发现了同样的结论,就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四个直角)
(4)师:这下我们了解长方形了吧!谁来说说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5)小结方法——PPT边回顾边小结
刚才我们在探索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时,用到了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知道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现在我们要继续利用这些方法,探索正方形的特点。3.自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拿出2号图形来,它就是一个正方形,请你研究一下,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自主探究并记录(2)汇报 ①正方形角的特点
师: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先来说说正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你是一个一个的量的吗?
生:我是把它对折再对折,四个角完全重合,再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个角,是直角,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师:你是受谁的启发?(板书:四个直角)②正方形边的特点 还有发现吗? 折法一: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师:怎么发现的?上来演示一下。
生:我是先这样对折,再对折,证明它的对边相等。
师:对折,再对折,证明它的对边相等。怎样就知道,它的相邻的边也相等呢? 生:我再这样斜着对折,证明了相邻的边也相等。折法二:
师:回顾一下,上下折、左右折、斜着折,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刚才他一共折了几次?(三次)还有别的折法吗?
生:斜着折,再斜着折,发现它们的四条边都重合在了一起,说明这四条边相等。师:你的四条边都到哪儿去了?生指。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样,动手试一试。
无论怎么折,都发现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板书:四边相等)(3)提炼结论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收获不小,快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跟同桌说一说,边说边体会,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相同之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是: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的地方是: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3)介绍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师: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宽,长方形有几个长,几个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那正方形有几条边? 5.辨认,看看下面的几个图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其他的为什么不是?
三、巩固练习
1.今天,老师为表现好的孩子,准备了一份神秘礼物。利用你所得到的工具(钉子板、小棒、三角板、方格纸)表示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说说他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不同的小组发放不同的学具包。
钉子板组:你围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几个格?正方形呢? 小棒组:你摆成的长方形,它的长用了几根小棒?宽呢?
三角板组:我用长一点的两个三角板,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用两个短一点的三角板,拼成了两个正方形。师:你在拼的时候,为什么不选一个长的三角板和一个短的三角板拼在一起呢?
格子组:我画的长方形它的长是几格,宽是几格。我画的正方形,它的边是几格。师:那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这里已经有一条边。想一想如果我画正方形,它是什么样的?它的边长是几格?
生:正方形的边长都是3个格。它一共占9个小格。
师:那还是这条边,要画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几格?是不是只有一种画法? 生:长方形的长是3个小格,宽是2个小格。还有吗? 这个问题就请孩子们在课外思考并画一画。
四、总结提升
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篇十二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15、16页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等探索活动,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会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应该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几个面之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导入新课
1.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正方体的面积呢?求出下列平面图形的面积?
2. 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图及模型。
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
3. 师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生带着问题小组讨论, 并汇报结果, 共同探讨各面之间的关系及联系。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的加深, 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为进行新的学习提供保证。]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方法
1.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长方体的透视图。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所画出的图的长、宽、高, 并指出它的6个面。
2.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 并建立它们的联系。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用棱长8厘米、6厘米、10厘米长方体骨架及纸片根据小组长分工合作, 组成一个长方体 (或正方体) 。搭建长方体骨架, 指出它的长、宽、高, 并量出长度, 做好记录。
师:想像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如果要给长方体骨架涂上一些面, 你想给它加上哪些面, 为什么?你所涂上的面的总面积是多少?小组讨论、操作, 记录。
计算列式: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汇报1:
“列式一”为什么只计算5个面?“列式二”减去“10×8”表示什么意思?你们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汇报3:
列式一:10×8×2+10×6×2+8×6×2=376 (平方厘米)
列式二: (10×8+10×6+8×6) ×2=376 (平方厘米)
提问:你们计算的是哪几个面?提问: (10×8+10×6+8×6) ×2中“2”哪里来的?为什么乘2?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 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师:每个面的面积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汇报2:
列式一:10×8+10×6×2+8×6×2=296 (平方厘米)
列式二: (10×8+10×6+8×6) ×2-10×8=376 (平方厘米)
提问:你们计算的是哪几个面?
列式一:10×8×2+10×6×2=376 (平方厘米)
列式二: (10×8+10×6) ×2=376 (平方厘米)
3. 给出棱长8厘米正方体骨架及纸片, 用同样的方法, 让学生探索正方体的表面积。
提问:你们计算的是哪几个面?
4. 小结
[设计意图: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总结各知识面之间联系, 鼓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多样, 并不要求学生能够一题多解。]
(1) 请同学们说出每个面的面积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2) 揭示表面积的含义。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 都算出了它们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长方体 (或正方体) 6个面的总面积, 叫做它的表面积。 (3) 师:在实际生活中, 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只需要计算出其中几个面的面积。究竟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灵活应用
1. 课本第15页练一练:让学生们直观思考, 独立完成练习, 巩固计算方法。
2. 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说一说要计算哪几个面?让学生明确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 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
第2题, 让学生先弄清楚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 然后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
完成后, 集体订正, 指名说出列式根据。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并要求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3. 有效的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教学过程的预设, 充分反映了教学目标的意愿。第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如“复习铺垫, 导入新课”环节, 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为新课“探索”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动手操作, 探究方法”及“巩固练习, 灵活应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老师紧紧抓住“探索”这个主要教学方式, 通过让学生在搭建长方体 (正方体) 和“涂表面”, 进一步建立长方体的“表面”概念, 从中还解决了“纸盒”、“鱼缸”、“通风管”等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采取小组讨论、操作、记录、汇报结果等等方式,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充分地体现了以上预设教学目标的意愿。当然, 如果教学过程中能有一些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预防方案, 那么, 操作性就更加显著了。
点评者简介:李国良, 海南省特级教师, 中学高级教师,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教研员、培训部副主任。
点评: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李国良
这个课时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为:“清晰的教学思路———明确的目标导向———有效的教学过程”。
1.清晰的教学思路。本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 为此, 朱老师确立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思路, 从而体现了教师整体教学思想以及教师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观。
【《正方形》教学教学设计说明】推荐阅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07-14
《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08-31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08-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难点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08-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08-01
转基因辩论正方10-22
人教版五年级正方体07-04
辩论赛正方三辩辩词07-18
小学生应不应该穿校服正方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