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作用论文

2024-10-26

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作用论文(共4篇)

1.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作用论文 篇一

精细化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我们从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技术、护理服务这4个方面进行评估、制定实施措施、有效落实、护士长跟踪评价,然后进行总结分析,再制定整改措施,采取PDCA管理循环进行监控和质量管理。结果 护理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满意提高。结论 应用精细化护理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病房管理规范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减少了,护士工作热情增高了,患者及家属更加满意了。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在病房;应用

精细化护理管理就是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用到护理管理上,不仅要突出细而且要注重精,从具体工作出发,优化程序,细化流程,统一标准,充分发挥管理对技术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工作科学发展。我科病房护理工作通过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技术、护理服务这四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实践效果显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病房管理规范化,护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护理不良事件减少。

1护理精细化管理方法

1.1护理管理精细化 是根据医院管理的目标、依据护理工作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护理系统的要素和运行过程,加以指导、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提高护理质量而采取的护理措施。

1.1.1人员精细化管理

1.1.1.1医护人员的管理 为了将病房工作能正常运转。首先必须将病房医、护、工各类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排班,使各项工作紧密配合,有分工、有合作;其次是医护人员行为举止方面,严格按照院里规章制度进行,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各项诊疗护理工作标准等管理;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我们采取“相约星期五”集中培训学习与自学两种方式,晨间提问考核,做到定时检查学习效果。科室还购买了一批专科书籍供大家学习。

1.1.1.2患者的管理 对患者实行双全管理,包括全人管理及全程管理两方面,全人管理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3方面进行护理;全程管理从患者入院接诊、基础护理、用药指导 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出院随访等6个维度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1.1.3陪护及探视人员的管理 1例患者只留1名陪护,患者及陪护不准在医院吸烟、饮酒、打牌,大声喧哗,乱窜病房,不准违章用电,不损坏公物,手机调成振动状态。给住院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1.1.2仪器设备精细化管理

1.1.2.1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维护及管理,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做到定期培训,使护士能够熟练的进行操作,并能够独立的解决及排除各种故障的处理能力。

1.1.2.2抢救仪器设专人管理 固定放置、每台仪器上标有责任者、序号、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说明,每周定期清洁与保养,每月进行检测仪器的运行情况,定时进行充电及放电,这样能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并做好登记,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1.2.3抢救车的管理 做到“五定”管理,即定期消毒、定位放置、定时检查、定人管理、定数量投放物品。除此之外,我们科对抢救车的管理进行了改进。抢救药品按有效期远近使用,做到右手边取药左手边放药的使用原则。近1个月过期的药品,在抢救车药品登记本上用红色重点号标注。

1.1.3环境精细化管理 包括办公区域的管理、病房的管理、公共区域的管理。

1.1.3.1办公区域的管理 办公区域的管理落实责任人,护士长进行早晚2次/d检查。

1.1.3.2病房的管理 有值班护士、责任护士、护理员、保洁员协同管理。采用“五常管理法”、“四统一、一归位”、“六个一”定位管理。护士每班进行管理,并设每周三为科室大扫除日。五常管理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四统一、一归位:即床品统一,病房物品统一,患者服统一,清洁时间统一,输液架用后归位。六个一定位管理法:即一床、一桌、一椅、一架、一盆、一鞋定位放置。

1.1.3.3公共区域的管理 走廊地面平整干净,无水迹,无障碍物,各种警示牌放置合理、字迹清楚。

1.1.4流程精细化管理 心血管内科的工作比较繁琐、风险性高、常会遗漏一些事情,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制定了工作流程,如护士床头交接班流程、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观察流程、行挠动脉穿刺介入术后观察流程、多巴胺用药观察流程、可达龙用药观察流程、静脉输液观察流程等,从而使护理工作由复杂的事简单化,使简单的事规范化,使规范的事流程化。

1.1.5安全精细化管理 安全管理虽然不是护理工作的核心,但是没有安全保障就失去了一切。

1.1.5.1对存在安全风险的患者建立安全警示标识 如防跌倒,防脱管,防压疮,防坠床,小心烫伤,输液慎用糖等;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设施做了警示和改进:如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垫,走廊放上防滑警示牌,有门槛处贴有“小心门槛”警示;病室设备带电源贴有“设备带电,禁止使用”;床尾摇手上面贴有“小心绊倒”;微波炉旁挂有防热手套;微量泵架上标有上第一个微量泵的标识;这些警示和措施有效防范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1.1.5.2加强科室风险管理 风险项目是一种管理程序,它是对现有的或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价及处理,从而减少风险事件对患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痛苦。科室提出五项风险项目如药液外渗、静脉炎、三通脱管、股动脉鞘管脱管、给药错误,并制定了预防措施及紧急处理方法,采取专人负责,专项跟踪及评价,原因分析,再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1.2护理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 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工作,医院深化精细化管理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护理工作的科学发展,还能使我们形成完美的工作习惯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实施了护士日自控、互控;护理组长周自控、互控;护士长周自控及护士长每天深入病房1~2 h,检查护士的工作情况、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及建议、检查科室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我科建立了完善的考评标准和细则,采取PDCA管理循环进行监控和质量管理,并将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分配护士奖金的依据。还制定了护士奖励激励措施,岗位职责,落实责任到人,将工作量、工作质量、护士能级、满意度纳入护士考核评价中。现在自控成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1.3护理技术精细化管理 由于我科专业技术难度大,用药复杂,病情变化快,患者情绪不稳定,心理负担重,针对此问题,对护理过程中易出现的纠纷、缺陷的环节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经过集体共同讨论重新制定、细化各项技能操作流程及标准,如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方法、快速测量血糖方法、如何正规测量血压、改进留置导尿的患者留取尿标本的方法、更正静脉采血时使用止血带的时间、改进胰岛素的注射部位等。我们对这些常见的技能操作进行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规避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差错纠纷,确保护理安全。

1.4护理服务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中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让护理服务落实在小事上,落实在具体的细节中。我们科推行以下精细化护理服务:

1.4.1健康教育分时段,改变了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包干制,避免了责任护士不在班时中断健康教育。上午治疗处置时做药物指导,下午核对床头卡时做饮食指导,夜班护士告知次日标本留取方法等,将健康教育穿插于工作中,使大块的教育内容分解化,方便患者掌握。

1.4.2健康教育具体化,我们准备了2 g盐勺,为糖尿病患者准备了厨房电子秤,在走廊地面标识了30 m距离,用于做6MWT(6 min步行实验)等,为患者做宣教及活动指导。我们创建了“爱心家园” QQ群,定期上传健康教育内容,将护理服务延伸到院外,更好地满足出院患者的需要。

1.4.3护理用具精细化,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准备了床边坐便椅、拐杖;将指甲刀进行改良,在指甲刀两侧贴上胶布,这样剪下的指甲全粘在胶布上,避免落在病床上成为碎屑;肥胖患者监测血压常常撑开袖带,我们制作了外捆的袖带;超声科人员反应到床旁做超声时光线亮,看不清,我科制作了避光套,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科室拥有27块石英钟,因石英钟差异,走时不一致,导致护理服务时间不精准,综合班护士每周一按北京时间进行校准;还为患者准备了老花镜、吸水管、捣药器、纸杯、体位垫、护栏套、图书及报刊等。

通过追求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实效,从细节打动患者,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提高护理质量。

2结果

通过对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技术、护理服务这4个方面进行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制定了实施措施、有效落实、护士长跟踪评价,采取PDCA管理循环进行监控和质量管理,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满意不断提高。

3结论

病房应用了精细化护理管理后,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病房管理规范化,护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化,护理质量不断提升。

2.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作用论文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5月, 我科收治200例患者, 其中男129例, 女71例, 年龄50岁~88岁, 平均年龄69.48岁, 原发性高血压86例, 急性心肌梗死47例, 心力衰竭35例, 主动脉夹层20例, 心律失常12例。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疾病种类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整体护理模式, 病区班护士参加交接班及查房, 查房后负责科室整个病区的输液、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及护理记录书写;治疗班不参与交接班及查房, 负责整个病区的所有治疗、术前准备及生命体征的测量;早晚助班负责晨晚间病房的管理及患者的生活护理。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整体护理, 将传统的排班模式转换为APN连续性排班, 并对护士进行层级管理, 设有护理组长、责任护士, 根据护士的年资及经验能力、责任心等情况综合分析, 设立护理组长及分组护士, 以病房为单位分管患者, 将护理工作落实分配到责任护士。

1.2.2 评价标准

2组患者出院时均填写1份满意度调查表, 以评定护理效果。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2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我科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以后, 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了改进:

3.1 改变排班模式

将传统的排班模式转换为APN连续性排班, 这种排班方式的好处是: (1) APN的排班方式, 呈连续性更加合理的不间断交接班形式, 极大地减少了在交、接班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2) 传统的排班模式中, 中、晚班人员较为不足, APN排班增加了中、晚班薄弱环节的人员力量; (3) 在A班和P班配备有1~2名护师以上高年资护士担任病区的护理组长, 对高难度护理及危重患者的护理进行把关, 充分保证了护理安全。

3.2 明确分组及分工

护理服务模式决定着护理服务质量,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 应使护理工作责任到人, 让每名患者都有专人负责[1]。我科共有床位58张, 护士长1人, 护士14人, 其中高级责任护士6人, 设立护理组长4名。将病区分为4个组, 每组依据住院患者数固定1~3名护士负责。

3.3 完善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

3.3.1 落实当班责任制和首问负责制

责任护士当班时, 按照标准完成分管患者的全部护理工作。如:以真诚的服务态度向患者行自我介绍, 采集患者患病过程及治疗经过等详细病史, 进行健康宣教及入院告知, 并落实疾病诊断治疗措施及方案;检查患者护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收集其意见和建议, 尽可能地解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将病情危重或有特殊检查治疗、定点治疗及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列入重点交班, 确保护理措施的落实及患者的住院安全。

3.3.2 实施组长负责制

护理组长以A、P班为主, 年度内必须完成所聘职称需完成的夜班数;护理组长是组员中的核心, 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公平、公正,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并对本组护士 (责任护士) 尽到监管及帮扶的职责。不定期地组织本组护士进行技术交流和讨论, 分析总结阶段性工作情况, 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汇总到全科交流会中或向护士长进行沟通解决, 使护理服务技术力量不断提高和改进, 让科室护士骨干得到锻炼的机会, 使低年资护士更快成长、更加优秀。A班设2名值班护理组长, P班设1名值班护理组长;当班组长参加晨、晚间患者床边的交接班, 并参与医生、护士的早交班, 协同责任护士跟进医疗组查房, 指导落实诊疗护理计划方案, 当护士长不在位时则需临时履行护士长岗位职责。

3.3.3 推行分组责任交班

改进床边交接班流程, 实行责任制分组交接班。交接班前, 护士集中在科室护理站, 由各组交班护士轮流汇报本组负责的特殊患者情况、是否有特殊事件及需交代的内容等情况, 然后各组的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同护士长进行本组患者的床边交接班。

3.3.4 实行护理小组管床轮换制度

因每个护理小组分管患者病种、床位数量及病房的远近等不同, 每月组间管床进行轮转1次, 每位护士、责任护士分管房间 (患者) 相对应调整, 尽量让组间工作量相对公平、公正, 让所有的护士得到全面锻炼。组间患者轮换前, 2组的责任护士共同到患者床边进行交接, 并向患者说明;接管的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作自我介绍, 并详细阅读患者资料, 了解诊疗、护理内容及特殊事项。

3.4 加强护士在职培训,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在日常工作中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 以提高整体护理服务水平[2]。完成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同时, 进行专科护士及层级护理人员的技能及理论学习, 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本科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行强化。由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经过讨论后制定出业务学习的课程, 将内容分配给每位护士, 每月举办1~2次专科理论培训及患者健康知识讲座, 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护士专科知识水平及服务技能。

心血管内科病区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优势:实施小组责任制整体护理, 既能发挥每名护士的优点及整体团队的精神, 以层级管理及责任整体护理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又能将护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使每位护士都有了“我的患者”, 增强了责任心及主动服务意识, 能够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解决问题, 指导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及进行医疗决策, 增加患者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使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3]。通过健康知识讲座, 使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从而更加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 对疾病的恢复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整体责任护理通过改变护理模式、简化护理文书、责任式分管患者、明确岗位职责、互相监督, 从而有效促进了护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本文结果显示, 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和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传统管理模式,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责任制整体护理可以有效发挥全体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护士的工作热忱,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吉善.改革护理管理提升服务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1, 18 (1) :34-36.

[2]徐丽, 于明峰, 阮海涛, 等.深化责任护士包干负责制的护理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3) :21-22.

3.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作用论文 篇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8 月—2015 年8 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60 例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 例。对照组中男49 例, 女31 例;年龄49 岁~75 岁, 平均年龄 (58.9±4.6)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28 例, 冠心病22 例, 风湿性心脏病10例, 心力衰竭9 例, 心肌梗死6 例, 其他5 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3 例, 初中30 例, 高中19 例, 大专及以上8 例。观察组中男50 例, 女30 例;年龄46 岁~78 岁, 平均年龄 (59.4±4.7)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29 例, 冠心病23 例, 风湿性心脏病9 例, 心力衰竭8 例, 心肌梗死7 例, 其他4 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 例, 初中29 例, 高中18 例, 大专及以上8 例。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检查、遵医嘱给药、饮食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2]。

1.2.2 观察组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 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3]:心血管疾病常常需长期治疗, 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及生理特点展开心理护理, 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注意技巧, 态度要温和、语言应亲切, 使其觉得温暖, 尽可能满足合理需求, 安慰、疏导其不良情绪。护理过程中应目光接触、注意使用肢体语言等, 使其产生被尊重感, 细致、耐心地解答患者疑虑,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 从而积极地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②病房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按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维持病房内合适的湿度及温度。同时, 可增设电视、饮水机等生活必需设施, 使其有家的感觉。③饮食护理[4]: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饮食, 嘱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 少食多餐, 保持排便通畅。心力衰竭者应嘱其不要摄入肉类, 以使其脂肪酸、胆固醇维持于正常水平, 从而缓解心脏、胃部负担。同时应监督患者戒烟、戒酒。对于心功能一级者食盐摄入无过多限制, 二级者应<5 g/d, 三级者应<2.5 g/d, 四级者应<1 g/d。④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临床症状, 记录其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上报医生, 协助处理。⑤用药护理[5]:护理人员在患者应用洋地黄类制剂时应该监测心率或者脉搏, 若心率<60 次/min, 或脉搏不规律, 则应嘱其暂停服药, 上报给医生。使用利尿药后应该观察尿量, 记录24 h尿量, 判断是否存在利尿所致低血容量、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等。⑥休息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明休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休息能够降低氧消耗, 减轻心脏负担, 轻度心力衰竭应限制其体力活动, 保证充足睡眠;重度心力衰竭者应嘱其卧床休息, 保持合适的体位。⑦自我保健及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强调保健意识, 预防诱发心力衰竭的相应因素;气候转变时应注意添衣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出院后应按时定量服药, 一旦有乏力、疲劳、水肿、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1.3 评价指标[4]①护理效果。显效:经过治疗及精心护理, 患者临床表现显著好转, 未发生继发性感染等情况;有效:患者临床表现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少数患者发生继发性感染等情况;无效:患者临床表现未见任何变化甚至加重。②护理满意度。我院自制护理服务满意情况调查表, 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分成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3 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v9.1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施行优质护理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有助于顺利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同时, 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中, 明显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以及工作效率, 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6]。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优质护理能够提高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星雨.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B, 2014, 9 (9) :207.

[2]司晓娜, 梁慧芳, 郑文娟, 等.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9 (6) :132-199.

[3]喻道会.优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2) :125-126.

[4]王瑜.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7) :79-80.

[5]骆梅.优质护理对提高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2 (10) :130-131.

4.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作用论文 篇四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随机抽选进行就诊的患者112例。其年龄全部在50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5.1)岁;45例患者为女性,67例患者为男性;疾病种类中,18例患者高血压,23例患者冠心病,25例患者心绞痛,19例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患者心肌梗死,9例患者心肌炎,15例患者心律失常。依据抽签法将112例患者进行平均划分,其中:对照组56例,年龄在50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1.0±5.3)岁;21例患者为女性,35例患者为男性;疾病种类中,高血压患者10例,冠心病患者11例,心绞痛患者1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0例,心肌梗死患者2例,心肌炎患者4例,心律失常患者8例。观察组56例,年龄全部在50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1.9±5.15)岁;24例患者为女性,32例患者为男性;疾病种类中,8例患者高血压,12例患者冠心病,14例患者心绞痛,9例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心肌梗死,5例患者心肌炎,7例患者心律失常。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对患者实施心内科一般性的基础护理干预,例如临床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指导、简单饮食指导以及语言安抚等。

1.2.2观察组给予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具体方法: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同上。同时,增加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具体包括: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加强基础护理管理,加强药物指导,增加风险预防护理,加强医疗设备护理,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以及完善不良突发事件防护等。

1.3评价指标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士护理操作熟练度情况进行统计调查[4]。

1.4指标评价

1.4.1显效在经过临床护理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各项生命指标显著改善;

1.4.2有效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各项生命指标有所改善;

1.4.3无效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无减轻,各项生命指标无缓解;

1.4.4总有效率该指标为显效患者数和有效患者数的总和在总患者数中所占的百分比[5]。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并且对计数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分析

经临床对比分析,经过护理干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07%(37/5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52/56),两组疗效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1)。

2.2两组的临床情况分析

经过分析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护理熟练度(98.21%)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2.14%),在风险事件发生率(1.78%)和医疗纠纷发生率(1.78%)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10.71%,12.50%),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分析

随访调查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分别为89.29%(50/56)和98.21%(55/5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表3)。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其心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6]。鉴于心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做好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工作是十分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风险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临床护理管理服务模式,对提高临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7]。临床研究显示,在本次随机择取的112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的患者,其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达到了92.86%,护士的护理熟练度和患者的护理工作总满意度均达到了98.21%,较之常规护理患者(66.07%,82.14%,89.29%)均明显偏高,并且其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率很低,均为1.78%,显著低于常规护理患者(10.71%,12.50%),组间各项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过程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熟练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海燕.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1):64-65.

[2]王金磊.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07(03):299-300.

[3]韩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01):148-149.

[4]鱼秀丽,王小亚.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26):5939-5940.

[5]冯翠连.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2,12(12):77-79.

[6]廖道荣.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06):160-161.

上一篇:唐诗《伊州歌》下一篇:扎实有效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总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