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2024-10-28

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共14篇)

1.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一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医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国家的医政法规,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技术规范,制定颁布我院有关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使我院生物安全管理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

二、审查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操作程序,监督和检查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三、审查实验室生物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对实验室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

四、监督试验室工作人员准入、培训、健康监护等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

五、批准和发布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危害评估等重要文件。

六、对本单位上报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材料进行审核。

七、对本单位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进行审查。

八、组织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相关法规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和考核,监督、指导生物安全防护的实施。

2.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二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实验室的分级

1.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1类、第2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2 实验室的分级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BSL-1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SL-2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BSL-3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BSL-4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1]。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拟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与对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成立组织机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计划, 并对相关微生物危害性作出评估。

2.2 编写生物安全手册

内容包括:①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个人防护要求;④意外发生时紧急处理程序;⑤生物废物处置方法;⑥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内务管理制度;⑧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编制的生物安全手册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

2.3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安全使用制度 (含内部流转制度) ;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防护制度;菌 (毒) 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制度;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制度;消毒与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等。

2.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 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潜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 自愿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 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5 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制度

从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 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 采样人员应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相适应的防护措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标本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2.6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 要求, 跨省运输,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报卫生部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省行政区域内运输, 由运输单位提出申请, 接收单位同意, 报卫生厅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一般采用航空或陆路运输, 须专用包装、由经过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2人以上专人护送运输, 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7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管理

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68号令)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管理办法》执行。制定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的复苏、鉴定、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标准操作程序。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有专库、专柜单独保藏;保藏场所有监控系统、有防盗设备;固定保藏地点, 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

2.8 操作人员健康监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从而确定有无实验感染的疾病发生。具体如下:人员上岗前进行体检, 对接触相关危害微生物的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采集其血清备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 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 有关记录存档。

2.9 事故处理和报告

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明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报告程序, 并以文件形式保存, 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2.10 内务管理

实验室合理规划布局, 分区清楚,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具有相应的危险标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入口处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填写生物安全级别及相关信息;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外来参观、进修或合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得到负责人允许;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总之, 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保护工作人员不受伤害, 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平台,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需要[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关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应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尤其对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者应在工作中规范各种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感染和环境被污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

3.中学生物实验室的管理与使用 篇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正在深入展开,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学生物实验室及其资源的作用,如何构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生物实验教学管理新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1、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师要协同任课教师制订学期或学年度实验教学计划,计划排定后要认真贯彻执行,不能随便更改。实验教学计划应于每学期初分学科由相关教研组与实验教师共同制定;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学校实验仪器设备确定本学期应开设的演示和学生实验,原则上所有实验均可开设或改进后开设;排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计划表》并张贴。学校领导、教务管理人员、实验教师要经常督促,定期检查,保证计划的实施,以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和教学仪器的使用率,并认真作好记录。

2、发实验通知单:任课教师开设演示实验应提前两天,开设学生分组实验应提前一周通知实验室人员进行准备,按照要求准确如实填写《实验教学通知单》,必須准确填写实验类型。

3、安排实验教学:实验教师按照《实验教学通知单》中要求的实验时间根据本校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实验室安排,必要条件下可以在时间和实验室安排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4、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教师要按照任课教师的《实验教学通知单》提前准备好实验仪器和用品。如果是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教师准备好实验仪器和用品后交给任课教师,需填写《教学仪器设备借还登记册》和《教学仪器设备代理卡》。

实验教师准备实验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熟悉实验:除熟悉教材之外,还要熟悉与该实验有关的仪器器材,包括投影片、光盘、录像带等,必要时还应从网上查阅并下载有关资料。②装配调试:无论是简单的实验,还是复杂的实验,在进入课堂之前都必须经过装配调试和操作试验,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对准备好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事先要做一遍,总结操作步骤和操作技巧,排除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使之达到最佳实验效果。③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要遵循四个原则,即原理正确,器材易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仪器器材,运用电教等多种手段,通过多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④注意细节:准备实验要与实验类型相适用;要仔细检查调试,坚持课前试做;要精选仪器,配齐实验用品;准备好的器材要放置有序,整齐美观。⑤特殊情况处理:一个实验从装配调试完毕到进入课堂实际操作通常有一段时间间隔,在备课时要考虑环境和天气的变化带来温度、湿度、搬动对实验的影响,还要考虑停电、仪器易损部件的损坏等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5、组织实验教学: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一般情况下,学生分组实验应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组织上好实验课,辅导学生实验,督促并检查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册》。实验教师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对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密切关注,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材料和药品不足须及时补充更换。实验结束时应督促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和桌面,得到教师许可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实验教师知道任课教师填写《实验教学记载表》和《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如果是教师演示实验,则在教师演示完成后,任课教师自行填写《实验教学记载表》和《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

6、整理实验器材:一个班级实验结束,实验教师应及时检查、整理、补充实验器材和药品,以便平行班继续实验;整个实验结束应对仪器进行保养或洗涤、晾(烘)干,收归原处,需要填写《药品消耗登记册》和《教学仪器损坏赔偿登记册》(如有需要)。如为演示实验,任课教师应及时将仪器药品送交实验室,交实验教师处理,并填写《教学仪器借还登记册》、《药品消耗登记册》和《教学仪器设备损坏赔偿登记册》(如有需要)。

7、填写相应记录: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要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反思,应认真如实填写实验情况记载,包括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及感想等内容,供下次做该实验时参考。还要认真如实填写《教学仪器设备损失报告单》,及时向学校提出申请。本学期结束后,实验教师要统计填写《中学实验教学情况统计表》、《教学仪器设备报损报废申请单》、《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登记册》等,哪些仪器已损坏,需要维修或补充,实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实验教师要认真做好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各项工作进行情况及结果要如实记录在册。记载实验室工作记录要实事求是,随做随记,养成习惯。为了便于操作和掌握,我们将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编成如下流程图: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课程改革这一契机,推进学校生物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开展生物实验教学,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南京市中学生物实验室管理基础与技能培训讲义. 2013.5.

[2] 黄桂琼.初中生物实验仪器的管理与使用.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10.

[3] 彭阳县教体局.彭教体发[2015]68号文件《关于印发《彭阳县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及功能教室管理与使用办法》的通知》.2015.4.24.

[4] 牛臣亮、赵立峰.显微镜的使用、保养和维护.生物学教学.2008.7.

[5] 田福珍.高校中体视显微镜的维护保养刍议.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5.6.3.

4.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四

第一章 总 则

1.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2.医院和科内实行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安全管理与监督。

3.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检验科微生物室为二级生物安全标准。

4.检验科负责微生物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 生物安全水平

生物安全水平一般可分为四级:

a.生物安全水平Ⅰ级:用于已知的通常不引起健康成人感染,对实验室人员和环境危害甚少的病原体,如大肠艾希氏菌等。

b.生物安全水平Ⅱ级:用于具有中度潜在危害的病原的实验操作,主要防止通过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的感染,实验室应有进出规定程序,粘贴生物危险的警示标志。

c.生物安全水平Ⅲ级:用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能引起严重可致死性疾病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支杆菌等。

d.生物安全水平Ⅳ级:可用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能引起致死性感染的高风险剧毒病原的操作。同时还要有内部和外部进行对话的装置,要有应急供气、应急供电和应急出口等。

第三章 生物安全操作要求

实验室操作要求分为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见微生物操作规程)和特殊操作,前者是指实验室安全的共性要求,后者是指根据特定生物安全的级别提出的特殊要求。

安全装备:为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安全装备包括两部分,即操作设备、生物安全柜。二级实验室必须有可提供一个无菌操作的生物安全柜。

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工作帽罩、眼罩、面罩、手套,呼吸保护装置及正压气体供应的工作服等。

第四章标本的采集、转运和接收

微生物标本在接收时操作者要穿工作服、带手套和口罩,必要时要戴眼罩,必须在生物安全

柜内执行严格操作。所有盛标本的容器必须是防漏的。在转运时应密封,标本不可发生泄露。一旦发生泄露,应高压灭菌处理。具有强感染性的标本转运时要严格包装,严格操作。标本的采集应由专人转送,实验室应由专人验收和签收。

第五章 生物废物的安全处理

1.生物废物包括培养物、分离物极其污染物,剩余标本极其污染物,尖锐破碎物,吸管、针头和费包装等。

2.生物废物的安全处理要求:A.装废物的容器应防漏,坚固而不宜刺穿,密封并要避免装的太满。B.尖锐的破碎物要放入专用的硬质容器中。C.盛放生物废物的容器应置入高压灭菌袋中送去灭菌。D.所有能在实验室消毒的物品在送出实验室前尽可能先进行一次消毒处理。E.盛放生物废物的容器要做到安全转运。

第六章 安全应急措施

1.操作者暴露的处理A.立即报警并告知同事。B.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表面,用洗眼液洗眼,用生理盐水漱口。C.启动应急治疗。D.尽快向上级报告。

2.污染表面的处理A.立即报警并告知同事。B.隔离污染区。C.处理者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5.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五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为加强我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确保微生物实验室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晋中市卫生局文件要求,对照检查内容,对我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工作,检查结果如下:

一、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

我中心微生物实验室具有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建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所有实验活动均有实验记录并进行归档。

二、实验室布局设施及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分区明确,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同区域之间无交叉分布,实验室门有可视窗,并标示有生物安全标识和生物安全危害警告,工作人员衣物与实验室工作服及物品分开存放,实验室台面、墙壁、天花板和地面易清洁、无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实验室配备有生物安全柜并储备有足够的实验防护用品和器材,制定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实验室的出口处配备有洗手消毒设施,二级实验室在工作区配备有洗眼装置等,有高压蒸汽灭菌器,实验室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实验室所有设备功能正常,状态良好,并进行定期维护,每天早晨均监测室内环境参数,且参数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相关要求。

三、人员与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均经过职业技术的职称考试,考核合格并取得资质,HIV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年均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所有实验室的活动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非实验有关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操作人员防护水平符合相关规定。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制定了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实验室污染及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处置意外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体系,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规范了皮肤刺伤(破损)的处理原则、离 1 心管发生破裂的处理原则并建立了意外事故报告制度。

五、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本实验室不保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六、废物处置

6.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六

一、学生进入生物实验室后要按老师指定的座位就坐,要保持安静,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未经教师允许,不得随意乱动实验桌上的仪器、药品。

二、注意实验安全,进入实验室应先熟悉本实验室的水、电开关。若遇事故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并报告教师。

三、使用显微镜时务必在教师统一安排指导下按规范进行,严禁私自随意旋动、搬拧、拆卸,实验结束后必须将显微镜载物台上的水用小方巾擦干。

四、实验室要保持清洁整齐,要经常通风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实验时产生的有毒有害或腐蚀性废弃物、污水要妥善集中处理,严禁随地抛弃。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事故者,应给予严肃处理。

五、爱护公物,注意节约使用药品。遇有仪器损坏应立即报告,检查原因并登记损坏情况,按规定赔偿。

六、实验中应保持桌面、地面、水槽、仪器整洁。实验室所用仪器、药品不得带出实验室。

七、实验记录要真实、准确、整齐、清楚。实验完毕应把原始记录交给教师审阅,要清洗好所用玻璃器皿,整理好桌面上的仪器和药品方可离开实验室。

7.浅谈生物实验室器材管理 篇七

一、对实验器材进行分类编号

为方便管理和使用, 必须对实验器材进行分类编号。分类编号的依据是原国家教委编印的《普通中学教学仪器、挂图目录》。该目录将生物学实验器材分为通用仪器、专用仪器、生物标本、模型、玻璃仪器、化学药品和挂图等几类, 每种器材的编号用一个四位数表示。对于贵重的器材如光学显微镜, 在目录编号后自加两位数表示每件物品的序号。另外, 未编入目录和自制的器材, 我根据物品的类别和在实验中的使用情况, 进行了自行编号。

二、对实验器材进行建档

给每种实验器材制作一张档案卡, 卡片上载明物品的名称、分类编号、规格、数量和存放位置等信息。将所有卡片按序排列在卡片箱内, 卡片箱集中放置。平时注意做到卡片的内容和数量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变更。这样通过检索档案卡, 易于查找和取用仪器, 也方便了对器材的信息化管理。

三、对实验器材的保管

1. 通用仪器和专用仪器的保管。

通用仪器 (如天平等) 、专用仪器 (如光学显微镜、解剖器具等) 易受腐蚀, 在专室存放, 并有编号和使用记录卡片, 严格按照器材的使用说明和操作规范进行保管, 并实行学生小组专组专用。

2. 生物标本的保管。

生物标本按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及玻片标本等分类、定位存放。玻片标本放于标本盒内, 盒子侧立, 使标本处于水平状态, 标本盒置于干燥地方, 避免日光照射;其他各类标本根据其编号和生物分类学原理由低级到高级实行按序、定位存放。干制标本、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橱内放置樟脑丸、硅胶, 防虫、防潮;对于浸制标本, 当发现液体变黄或标本露出液面时, 都会及时更换或补充新液, 然后密封标本瓶。所有标本都有编号和标签, 橱门上还有目录单, 便于取用和归位。

3. 模型和挂图的保管。

模型按部颁目录编号, 挂图按教材章节次序编号实行专橱存放。模型使用后装入塑料袋内, 挂图使用后将其卷成筒放于橱内保存。模型、挂图与化学药品进行了分开放置, 并注意防虫、防潮, 所有说明书装订成册, 妥善保管。

4. 玻璃仪器和化学药品的保管。

玻璃仪器常和化学药品一起使用, 且玻璃仪器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 故将二者分别按类、按序、定位存放在相邻橱柜内。

玻璃仪器做到洗净干燥后存放。为防止落入灰尘, 敞口杯皿容器倒置;移液管用干净滤纸卷实两端放于专用架上;带有磨口塞子或活栓的仪器, 在磨口处加纸或凡士林以防磨口处粘连, 有活栓的仪器用橡皮筋将活栓与仪器连在一起, 既便于操作, 又防活栓配错或摔坏;小型器皿洗净干燥后放于盘内, 用纱布盖好放于橱内;酒精灯用毕将酒精倒出以防酒精挥发, 影响下次使用。

化学药品按一般有机物、酸、碱、盐、染料、指示剂等分类放置, 存放时注意做到:易挥发、不稳定的药品放在棕色瓶内;酸、碱性不同的药品分离存放;碱性药品放在塑料瓶内或玻瓶塑盖容器内;氧化剂与还原剂不能混放;危险、剧毒药品根据需要适量购买、专柜存放, 柜门上双锁, 钥匙由专人保管。所有药品均密封、通风、避光保存。

四、对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时的要求

将学生分组编号, 固定座位。每组选一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学生任组长, 每学年开始时对各组长进行实验常规培训, 组长负责本组与实验有关的一切事宜。做实验前先让组长清点本组的器材、药品是否齐全、完好;实验中组长组织同学认真完成实验, 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

实验完毕后, 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认真清点整理好实验仪器和其他设备, 玻璃仪器要洗刷干净, 摆放整齐, 向教师汇报仪器、药品等的使用情况及损坏、丢失问题, 并留好值日生将实验室打扫干净, 物品、桌椅摆放整齐, 经教师验收并允许后, 方可离开实验室。

8.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实验室 建设与管理

当前的生物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就来自实验室建设管理的不足,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实验室功能单一,设备器材等严重短缺,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开展。然后是封闭式的管理,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一度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最后是缺乏高素质的人员,在实验室管理方法有所缺失。针对这些问题,要结合实际有效解决,加快实验室运作,促进学生学科发展。

一、积极建设,优化配置,创设开放实验新局势

很多学校都有配备实验室,但真正利用起来的很少,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习惯理论教学,学生偶尔接触实验会觉得陌生,而且实验室设备不全,学生能做的实验有限,实验室就逐渐失去利用价值。为此,我们要在实验室建设上加大投资,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1.优化设备

优化设备是保障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室设备,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验探索的机会。首先,要着眼于硬件设备,增加实验室的数量满足不同年级的需求以及不同类型实验的开展,确保学生实验操作的次数。其中,实验仪器、药品要相应增加,及时补充低值易耗品,有条件的话,仪器设备也要及时更新,以此推动开放性实验室的效能。

其次,软件设备的优化利用也很重要,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开展实验教学,贯彻实践理论结合的理念。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实验,遇到问题学会实验求证,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放手让学生去做,提供其机会组织活动、设计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我们在一旁适当地指导,无形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文化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开放不仅需要设备的支持,也离不开文化氛围的建设。我们可以俺借助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文化熏陶中熟悉实验,习惯操作。首先,我们要重视实验设计,鼓励学生思考献策,开展一些拓展性实验,让学生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的同时收获生物学习的乐趣。其次,建设具有生物特色的实验氛围是不错的选择,像一些实验生态养殖、建设校园植物园等,都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一些生物实验室里,我们可以贴一些生物图片,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生物技术和研究成果,以此丰富其认知。或者,可以建立一个“校园生物学网站”和课堂教学相配合,方便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课外探究。

二、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构建开放管理新模式

实验室的建设是促进生物教学的关键,刚开始效果很明显,我们不能大意,要注重细节问题,在管理上多花功夫,加快制度完善。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我们要倡导“服务于教育,发展于需要,一切为了育人”的理念,处理好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1.加强操作流程管理

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细致的流程管理,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落实,只有每一步都到位了,实验教学才能顺利开展。教务处的工作放在首位,他们的任务是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定时公布,组织老师参加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落实各种学生辅导工作。其次是宣传组织工作和辅导教师的任务,一方面动员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一方面在活动中扮演引导者和辅导员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实验,积极提问。最后是建立小实验员制度和开放实验操作流程,重在体现实验室的秩序和开放管理的新模式,学生要按照流程:预约实验、信息反馈,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的实验氛围,让学生在流程管理秩序中有效地开展实验。

2.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是有效管理实验室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马虎,要联系实际有效制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第一,常规管理要和学生教育相结合,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违反操作的行为,不能简单批评,要和其说明原因道清后果,让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达到培养其责任心的目的。第二,常规要求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在学生首次试验时我们要和其说明制度,让其将文字信息转化为自身行动,落实到实验操作中,我们要适当地监督检查,帮助学生纠正,避免意外发生。第三,实验员与教师的管理结合,两者都是学生生物试验中的重要角色,要相互配合共同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3.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传统的生物教学忽略了学生实验的考核评价,即便是有也是一带而过,没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缺乏严谨性,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实验积极性,使得生物教学出现不足。为此,我们引入过程评价和终端评价结合的机制,对传统管理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总之,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但是,新事物的产生总不会一帆风顺,多少会有阻碍,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积极面对,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学生开创生物教学的新局面。

9.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九

本书编写立足于加强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规范化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关法规的掌握,降低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力求系统性和新颖性,突出实用性。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论;第二章主要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以及操作进行了说明;第三章主要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有害化学试剂与放射性物质以及安全操作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提出了要求;第四章主要从组织和管理、管理责任、个人责任、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文件控制、安全计划等23个要素提出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要求;第五章主要对典型的食品病原微生物、动物病原微生物以及医学病原微生物编制了安全操作指南。最后附录汇编了我国目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

目录

第一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操作

第三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有害化学试剂与放射性物质安全操作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

第六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批南

北京星宇卫生标准图书发行中心

发行中心主任:王伟 手机:***

发行中心副主任:刘霞 手机:***

联系人:刘霞、葛丹丹、韩敏、高明、王悦

电话:(010)59870142 / 59870143 / 59870144

传真:(010)59870140 / 59870141

10.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十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34-03

2002年SARS爆发,2011年3月东北农大多名学生感染布鲁氏菌病,10月中南大学实验楼火灾,这一系列事故再次引起社会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特别室生物安全的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硬件)和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软件),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

一、高校实验室特点及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

1.高校实验室特点

高校的生物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从事医学、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和研究的院校。普通高校实验室具有下列特点:①生物安全级别低,多数属于BSLl和BSL2级;②生物安全相关设施较少,生物安全意识较弱;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开放,高校实验室人员较多,流动较大,难以管理。一个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再好,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也难确保其安全。

2.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调查

以问卷形式,随机调查了193名不同专业学生,包括医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等,所有学生均接受了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调查问卷设计15个问题,每个问题均统计正确答案,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学生对微生物基本技术(5、6、7、8)掌握较好,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1、2、3、4)、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12)、废弃物处理原则和方法(13)、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急救知识(15)几方面内容掌握较差,反应了教师在注重基本技术教学时,忽视了生物安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同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非常希望得到系统的、全面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二、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改革

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意识到生物安全对保障教学和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生物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管理和教育改革。

1.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我校由相关学院领导牵头,各实验室主任为核心,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及预案的启动、终止、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及应急救援保障等进行详细的编制,预防我校重大的、突发性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加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管理制度体系

对我校实验室的各种菌株、有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等进行详细的登记、建档和妥善保存。编写《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手册》,对具备生物安全隐患的种类、存在状态、自然感染途径、实验室操作所致非自然途径及预防等进行阐述。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危险标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和完善各种记录制度及奖惩制度等,从源头进行防微杜渐,预防和控制生物安全危害的发生。

3.加强对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目标和我校生物安全调查问卷结果,我校选择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医学检验专业2007级学生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改革试点,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绪论、各种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临床实验生物安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等内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讲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注重基本操作技术、急救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合格证书,允许进入实验室,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4.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网页,积极营造生物安全氛围

根据我校教学和科研特点,结合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形势和要求,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网页,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我校生物安全制度和取得的成绩,监督存在的不足,表扬生物安全优秀个人和单位,以网络为平台在相关院系营造一个人人关注生物安全的氛围,并自觉实践实验室生物安全。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我们以医学检验专业2006级作为对照组,未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选择医学检验专业2007级作为实验组,进行详细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分别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考核60分,主要为客观题,着重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实践考核40分,主要侧重考核基本技术,包括基本操作方法、职业暴露的处理、废弃物的处理等生物安全基本技术。对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明显好于未经过培训的学生,x。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和分析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倡科技兴国,鼓励高校师生开展科学研究,高校之间科研实力的比拼与排名,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的考核、职称晋升,研究生博士生的扩招及素质的高要求,使得科研业绩的权重在逐渐增加。因此,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增强防范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但目前国内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摸索。

我校通过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在相关院系营造了强烈的生物安全氛围,提高了全体师生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调查显示,接受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对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掌握明显好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见表2,说明本次教学改革增强了他们的生物安全意识。笔者认为,在进行生物安全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应该纳入相关专业正常的教学计划中。课题组研究发现,许多学校都是以学生自学的形式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我们认为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主动性不一致,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并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安全的内涵,而且也不利于后期学习效果的评价。②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才培养特点。本科教学目标是普及生物安全知识,教学内容集中“三基”教育,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的高级研究人员,应该在“三基”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③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兴致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生物安全案例为主线,围绕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系统讲述生物安全相关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④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授课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专业,可以选择必修课、限定选修课或公选课形式开设本课程。教学内容应分阶段进行,例如:实验室用水、用火、用电等实验室基本安全教育,可以以入学教育的形式,由学生自学,然后进行考核评价;大二以后,学生主要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可以以岗前培训的形式集中进行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职业暴露处理和急救知识教育等,使他们适应临床工作要求,减少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许多学生毕业后将会从事科研工作,掌握一定的生物安全知识,会帮助他们从容应对工作岗位中可能面临的问题。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教学工作,如果把学到的生物安全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学生,我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工作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虽然无法抗拒SARS、禽流感、H1N1甲型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但是如果我国具备一批既有过硬技术、又有丰富生物安全知识的工作者,就有可能减少损失,保护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环境和人民健康和谐发展。

11.生物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管理,安全问题,创新能力

近年来, 高校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全面开放实验室已成为一项重要措施[1,2]。所谓全面开放实验室是指在不影响实验教学的前提下, 将实验室全面开放,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的实验项目。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使现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3]。

1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1.1 开放生物实验室,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生物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实践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物学实验在高等农业院校中作为基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农业生物学实验中心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以及植物生理 学实验, 均是面向全校涉农专业的基础实验。为了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年来中心面向全校学生逐步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复杂的综合性的生物学实验技术, 撰写毕业论文, 从事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同领域中的竞争能力。

1.2 生物实验室开放的方式

目前我校生物实验室开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实验室空间开放:中心设有学生专用开放实验室若干, 实验室钥匙由各组长保管。开放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设备可以完成基本实验操作;如果需要精密或大型仪器, 需向有关人员申请借用。

(2) 时间开放:主要面向对生物学实验具有浓厚兴趣且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的学生开放, 其中包括若干个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小组。实验室从早上8点至晚上10点开放,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项目,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实验。

(3) 实验项目开放:实验中心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都是开放的, 每个实验项目对应一个实验室。如果学生不能在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里上实验课, 可以在之前或以后的任何一个上课时间到该实验项目所对应的实验室做实验[4]。

1.3 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

随着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实验室管理难度加大, 安全隐患也更为凸出[5]。

1.3.1 实验项目多, 设备维修耗资大

开放实验室开展的大部分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因此实验项目比较分散, 涉及的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及设备类别较多, 实验耗材及仪器设备使用多、消耗大, 仪器维修成本高, 如果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质量。

1.3.2 实验学生多且时间不一致

由于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多而且时间不统一。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实验, 很大一部分实验安排在中午、晚上或者周末, 而且这些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对实验室药品及仪器操作安全意识也相差很大, 因此管理起来较为困难。

1.3.3 指导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不足

实验室的全面开放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深厚的专业底蕴, 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6], 而专职教师都有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实验管理人员也承担了较多的实验教学和准备工作, 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2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2.1 开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开放在为学生实验提供了方便环境的同时, 也增加了安全隐患[7]。为消除这些隐患, 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及时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8]。只有加强和规范实验室开放模式下的安全管理, 才能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 使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根据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培养安全意识。首先,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 掌握生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各种安全常识、技术操作规程, 并了解各种规章制度, 及时检查和维修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排除安全隐患。其次,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要求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同时, 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讲授安全知识, 药品及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其处理办法。实验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预习实验, 让其了解本次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 让学生产生防范意识, 知悉防范措施, 同时还要掌握应对事故的方法。只有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才能保证他们独立实验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建立安全责任机制。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带领教务处处长及学院分管教学院长重点抓好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管理工作[9]。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安全员负责实验室安全及日常管理工作, 负责其管理实验室水、电以及各种仪器的安全排查工作。每月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前后都要做好安全检查,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上述各层领导可做不定期检查以监督实验室安全员的工作。

(3) 建立有毒有害药品专柜, 实行专人负责制和生物安全专门处理制度。生物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易燃易爆药品、重金属及剧毒药品等都要专柜专人保存, 购买及使用时都要做好登记, 实验剩余的重金属药品要上交有关部门统一处理。微生物实验中有关的致病菌或可能致病菌均要高温高压处理后才可倒掉。

2.2 开放实验室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实验教学和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必不可少的工具[10]。科学有效地管理开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才能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实验中心农业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为人工管理, 大型精密仪器, 如蛋白纯化系统、凝胶成像系统等均有专人负责, 学生使用和外借均须进行详细登记。对于易造成人身伤害的仪器 (如高压灭菌锅、高速离心机等) , 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让学生使用。大部分仪器的损坏是由于误操作或使用不规范造成的, 而随着进入开放实验室学生的增多, 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先要进行仪器培训。实验管理者也要认真负责, 根据说明书编写每类仪器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使用任何一台仪器。学生使用仪器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严禁未经同意私自乱拆或改动仪器设备, 以避免造成人身伤害或仪器损坏。

2.3 开放实验室中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实验室的主体, 实验室开放以后学生越来越多, 做实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对于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的管理有两点建议:

(1) 对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进行筛选, 限制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数量。优先考虑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的高年级学生, 同时兼顾对生物学实验具有浓厚兴趣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以后, 要对学生分组, 每个组进行一个实验项目。对于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 需通过专职教师审批, 尽量利用开放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避免浪费。

(2) 要让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不得在实验室大声喧哗。实验时应穿实验隔离服, 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理自己的工作区。安排值日生负责实验室的卫生工作。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或协助管理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 实行组长负责制。这样不仅减轻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2.4 开放实验室管理人员

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是实验教学的执行者, 其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11]。开放实验室对实验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 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尤为重要。建议加强实验室团队建设, 增强与各院校生物开放实验室之间的联系, 交流实验室管理经验。有计划地进行实验人员的在职培训, 鼓励实验人员攻读高一级学位, 以提高业务水平。

以我中心为例, 介绍引进专人管理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中心面向全校涉农专业开设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以及植物生理实验4门课程, 每学年有200多个班的学生上课。实验中心现有专职实验管理人员8人, 其中2人有一学期负责校本部研究生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上述4门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均由实验管理人员负责, 每门课2~3人。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验药品的配制、实验材料的培养、仪器器皿准备以及耗材购置等。由于班级众多, 实验准备工作烦琐而耗时, 占满了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 再加上开放实验室学生众多, 开放时间长 (每天12小时以上) , 更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因此, 需要适时引进一批实验教学骨干和实验管理人才, 充实和加强实验室管理队伍。

2.5 经费的管理

开放实验室应设有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开放实验室仪器维修、耗材补充及为实验专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发放津贴。开放实验室的仪器使用频率极高, 除了课余时间自主实验学生使用之外, 更多的是用于实验教学。高频率的使用, 势必造成仪器维修费用的增多。现在, 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所用的药品及耗材所需的费用都是从实验教学经费中支出, 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实验教学质量, 只有设立专项基金才能保障开放实验室的持续运行。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自主实验, 对于他们的这部分工作应合理地计算其工作量, 给予物质奖励, 调动他们对实验室开放工作的积极性, 进一步鼓励其他教职员工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来[12]。

3 问题与展望

12.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计划 篇十二

1、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借鉴别人的优良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为学生、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2、做好新仪器的订购工作,并对新到的仪器及时编号、入帐、归类存放。认真阅读说明书,弄懂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好设备调试,及时向教师推荐,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率。

3、认真研究新课标,开齐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对不断变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做好调整和增设,以达到新课标要求。

4、协助好科任教师做好学生实验,保证实验100%成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避免事安全故的发生。

5、本学期要多利用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室,对爱好实验的学生提供条件,要亲临现场辅导,使其掌握实验步骤,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6、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搞实验室的清洁卫生。经常打扫室内室外,擦拭仪器和设备,做到仪器设备无染尘、无污垢,实验室清洁。

13.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范文) 篇十三

一、熟悉实验室工作的管理规程,按制度行使管理员职权和履行管理义务,确保实验室管理规范化。

二、熟悉实验室仪器设备、标本模型和工具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特点、库存状况、使用规程、保养常识,按技术规范做好实验器材的安全维护和分类管理工作,确保器材完好可用。

三、熟悉本学科常规实验项目及其所用器材,负责实验器材的正常供给,确保现有条件下的实验开出率。

四、负责三室两库的常规管理、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室内水、电、排气、消防、电教设备、课桌凳等固定设施的正常使用。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过道畅通。

五、负责按有关规章做好实验器材的使用、借用、损坏报赔、送外检修、报废注销以及出入库(帐)等管理登记工作,并做好有关登记、审批手续的存档。

六、负责制订实验器材的购置计划和资金申请,协助有关人员做器材采购工作。

七、负责新购、调拨实验器材的验收,大中型、精密仪器设备要及时联系技术人员安装调试进行技术鉴定,并负责办理有关手续。

八、负责实验室档案资料的建设、管理工作。

九、协助学科组做好实验教学安排,协助教师准备实验和实验完毕整理回收实验用品,保证实验教学和教科研实验的正常进行。

14.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 篇十四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评价

开展质量控制, 是实验室内检测工作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细菌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全面的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等。全面质量管理是机构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内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并实施, 是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可以保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由实验室外部的组织或机构对实验室检验能力进行的质量评价和能力验证。现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一些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运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领导重视、全体职工积极主动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领导重视可确保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所需要的人、财、物, 充分调动全体检验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质量意识[2]。实验室应按照GB/T15481-2000《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L/AC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 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的要求,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由中心主任批准, 签字和注明日期,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按照预防为主、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体系的运行涉及中心的实验室、相关业务科室、管理部门、后勤支持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协作。其中实验室承担全面质量管理中以技术手段保证检测结果的大部分工作, 即质量控制活动。

2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就是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环节、各因素制定计划和程序, 并在其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评价和验证, 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合格情况及时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 包括检验人员、环境因素、仪器设备、检测方法、实验耗材、量值溯源、抽样方法、样品处置等一系列环节。实验室必须运用技术手段控制影响检验质量的各个环节。

2.1 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人员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检验质量最根本的因素, 检验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 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对工作认真负责, 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 合理配置检验人员, 满足实验的要求。应保证实验室人员得到及时培训及不断更新知识, 鼓励检验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微生物检验人员应该相对固定, 不应随意变动, 杜绝参与其他专业轮换 (除非特殊需要) 。在专业知识方面, 要求检验人员参加相应的卫生系列职业技能考核, 取得合格成绩, 持证承担相适应的岗位。在实验技能方面, 每年组织开展人员比对、结合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实验室评审和内审、卫生应急演练等活动。在不断更新知识方面, 按疾控机构“绩效考核”的要求, 选送检验人员去业务水平高、设备先进的认可实验室进修学习3~12个月, 本中心同意有学术论文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并长期保存专业技术人员有关学历、资历、培训、技能考核等业绩档案。

2.2 设施环境和仪器设备的监控

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各部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减少潜在的对样品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在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 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设施环境包括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各类培养箱、水浴箱、冰箱/冷冻柜、干热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装置等。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保证这些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电热恒温培养箱、冰箱、水浴箱等基本设备, 每天用经过检定的温度计连续监测温度, 并做好记录 (必要时监测湿度) 。绘制温度控制图, 超出控制范围, 立即查找原因, 采取纠正措施, 确保这些环境条件持续满足检测方法所规定的范围;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采用化学法对其实施监测;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采用活菌计数法实施监测, 即:以无菌方式将3个营养琼脂平板带入无菌操作室, 在操作区台面左、中、右各放1个, 打开平板盖, 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将平板盖好, 置35℃培养48小时, 取出检查, 3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平均小于1个为符合要求。

2.3 检测方法的选择

任何检测工作都必须采用某种测定方法, 选择一种正确可靠的测定方法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应优先选用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如无标准方法, 应从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权威期刊公布的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并按相关程序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鉴定和审批, 从而保证得到可接受的检测结果。

2.4 质控菌株

实验室必须保存有满足实验需要的质控菌株。质控 (标准) 菌株是指具有典型稳定的形态、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 并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菌株。这些菌株经实验室鉴别重复性好, 菌株变异性极小。

2.4.1 质控菌株的来源

质控 (标准) 菌株主要来源于专门的保存供应机构, 如中国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 (CMCC) 、美国菌种保藏中心 (ATCC) 和英国国家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NTCC) 。如无上述机构的菌株, 也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保存的可溯源的质控 (标准) 菌株。

2.4.2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有培养基保存法、冷冻干燥法、超冰冻保存法等, 其中培养基保存法简单易行, 适合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使用, 但应注意连续转种不能超过5代。培养基保存法分为三种类型: (1) 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 置4℃冰箱可保存1个月, 每月传代一次。 (2) 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接种于血液琼脂斜面上, 经35℃培养生长后, 置4℃冰箱保存。半个月至一个月移种一次。 (3) 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 经35℃培养18~24小时, 再加入灭菌的液体石蜡, 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 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链球菌的保存。不论采用何种保存方法, 每支菌株都应以适当的标签、标记来表示其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并做确认试验。

2.5 培养基的质量要求

培养基是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重要的检测试剂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保存是否得当、配制使用是否正确等都直接关系到分离培养的成败。目前大多使用市售成品干粉培养基, 加蒸馏水溶解后, 灭菌分装备有, 也可选择用成套直接使用的产品。

2.5.1 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供应商至少应出具三证 (许可证、注册证、经销证) 资质证明。选择供应商的原则:⑴选择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⑵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的企业;⑶选择有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例:上海市CDC、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 广东环凯公司等。

2.5.2 控制购买的数量

购买培养基时, 要根据日常的工作需要制定计划, 购买的数量应控制在保质期内、保证当年能够使用完毕, 尽可能购买小包装的产品。

2.5.3 培养基验收、储存

验收人员在验货时, 应仔细核对并记录培养基名称、数量、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密封状况等, 保管人员应做好登记入库手续。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恒温、阴凉的干燥处, 要避免阳光直射。培养基一旦打开使用, 应及时记录开瓶日期, 开瓶后超过半年, 不宜使用。培养基结块、变色不能使用。

2.5.4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成套直接使用的培养基, 性质较稳定, 只要按说明书要求的条件保存, 在有效期内可保证质量。对于关键培养基以及具有多重指标的培养基, 在每批购进后都要进行技术验证。选用已知特性的标准菌株分别对分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增菌培养基、培养液进行性能试验, 符合要求者才可使用。

配制、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 (1) 配制记录完整, 包括名称、数量、配方、pH值、配制日期、有效期、灭菌方法、分装情况、标签、配制者姓名等。 (2) 自制培养基或市售培养基都必须检查其颜色与透明度。液体培养基出现浑浊、沉淀, 固体培养基表面出现干裂, 含指示剂的培养基出现变色, 血平板出现溶血或有菌生长均不能使用。 (3) 培养基pH值若超过规定值±0.2时, 也不能使用。 (4) 各类以无菌操作分装的培养基及自配经压力蒸汽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均须置35℃孵育24小时, 无菌生长者才可使用。

2.6 试剂、染色液

微生物实验室的试剂、染色液配好之后, 应在标签上标明名称、浓度、p H、配置日期、失效日期、配置者姓名等, 同时应做全面检定和性能试验。⑴用已知标准阳性和阴性菌株毒株进行测试, 符合规定要求者才可使用, 如革兰染色可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对照。⑵根据试剂或染色液自身的稳定性及使用频度定期检查核对。较稳定的试剂, 如靛基质 (质控菌株可选用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作为对照) 试剂, 应在配置时及以后每周检查核对一次;不稳定的试剂, 如氧化酶 (质控菌株可选用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对照) 及细胞色素氧化酶试剂所用的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溶液, 或触酶用的过氧化氢溶液, 应在每次使用时检测, 合格者才可使用。不稳定的试剂最好临用时配制或采用妥善的保存方法。

2.7 诊断血清

在购进各种诊断用的抗血清时, 应记录抗血清的名称、包装及数量、批号、失效期、生产厂家以及合格供应商的联系方式、收到日期及收到者姓名, 同时应检查基本特性。应做到:⑴检查抗血清的透明度与色泽是否与标准相符, 若出现有混浊或絮状沉淀, 表明已污染, 不可使用。还要注意各种抗血清的效价和有效期, 超过有效期者不能使用。⑵抗血清特性检查宜采用已知阳性及阴性菌株、毒株测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2.8 量值溯源的质量控制

按照量值溯源的要求, 实验室所有直接出具数据的测量仪器, 在使用前均应送当地法定或有资质的计量测试机构检定/校准。对于使用频繁、容易漂移的仪器还应进行期间核查, 即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由实验室自身进行的等精度核查, 核查频率由仪器本身的漂移和使用频度而定。对于非直接出具检测数据的测量仪器, 通过检定/校准的方式建立本单位计量标准, 然后由实验室自己进行相应的比对, 以此达到内部量值传递的效果, 如用于温度监控的温度计、定性或半定量操作的定量移液器等。对于不能通过检定/校准达到量值溯源要求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应进行功能检查。2.9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除以上各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外, 还要对检测的所有步骤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从样品的采集、流转、实验记录、数据统计及检验报告等, 对这些环节实施质量控制是最有效的室内质量控制措施。

2.9.1 抽样和样品的质量控制

⑴选择抽样时间。一般选择在疾病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 食物中毒的样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 流行病学调查还要采集发病早期和晚期双份血样等。⑵抽样方法。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采样, 如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真菌、L-型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⑶盛装样本的容器, 除大便、肛拭子和痰等样本外, 其他样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并以无菌容器盛装。盛标本的容器须经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物理方法灭菌, 或用一次性无菌容器, 而不能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⑷所采集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 样本量不宜过少;在卫生微生物检测中还应有合理的布点, 符合随机性和稳定性, 即应考虑被测组分在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取样量可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进行, 也可根据客户相应的合同实施。⑸生物安全, 样本采集和运送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2.9.2 样本的处置

一般样本应就地采集、及时送检, 若现场离实验室远, 则所采样本必须专人负责妥善保存, 采用适当的保存条件 (如保温、冷藏、厌氧或接种入培养基等) , 以避免样本腐败变质;含氯制剂消毒处理过的饮用水、污水应加硫代硫酸钠脱氯处理。样本运送应有专人负责, 特别是烈性传染病样本应密封, 并保证两人以最快的交通工具运送, 要确保生物安全。

2.9.3 样品的流转

样品有专人接收、登记和保存, 并建立对拟检样品的唯一性识别系统, 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样品编号后送实验室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样品应拒收并向送检人员说明原因, 告知正确的采样方法, 要求其重新采样送检。检验人员收到样品后, 应及时检验, 如不能及时检验, 可根据样品的不同性状, 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例:水质样品及液态食品样品置4℃冰箱保存, 固体样品及血清样本置-20℃冰箱保存, 糖果类样品可室温保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事件、食物中毒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样品必须及时检验。

2.9.4 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

在检验过程中, 要严格强制执行操作规程, 按实验室选定的操作方法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不得随意改动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同时做好原始记录, 保证能够再现检测过程。校核人员应审核重点:原始记录的原始性、客观性;检测人员是否按规定进行平行测定、空白对照试验;每批检验是否设置阳、阴性对照试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样品是否有重复检验, 是否开展人员比对;原始数据及导出结果是否正确, 阳、阴性结果是否发生偏离。原始数据记录准确清楚, 校核无误后, 实验室应及时编制、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公正。检验报告签发人 (获准签字人) 必须经过评审机构批准, 对被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3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评价

比对和能力验证是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开展的。实验室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 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活动。与同级或上级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比对和上级检验机构组织的区域范围内的考核称为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和评价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活动。由主管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按照能力验证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组织, 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监督和确认。由主管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具有强制性, 实验室应有明确的职责, 确保参加这些活动。当结果不满意时, 实验室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找出不满意的原因并及时整改。

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管理技能的探讨是一项长期、艰苦、繁琐而且细致的日常性工作。随着先进微生物检测仪器的普及, 工作中常涉及新的检测指标和采样方法, 需要与监测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客户以及相关业务科室进行有效的沟通, 合理的选择检验项目, 正确分析、评价检验结果, 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按照绩效考核的要求, 开展满意度调查, 征求客户的意见, 了解客户的抱怨,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不断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 经常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 接受盲样考核, 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处理各种检验样品的能力, 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瑞军, 张建民.菌种质控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2) :226-227

[2]谢达禄.浅谈卫生理化检验质量保证[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6) :668-669.

[3]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4]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上一篇:医院信访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办年货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