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德州市旅游商品工作总结

2024-09-22

2011年德州市旅游商品工作总结(共7篇)

1.2011年德州市旅游商品工作总结 篇一

梅州市市长朱泽君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大力发展旅游先锋产业 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

世界客都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叶剑英元帅故乡、著名革命老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部署,在广东省旅游局的支持指导下,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省旅游局签订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框架协议,主动适应生态发展区定位,提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战略目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先锋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抢抓国家和广东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正确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借助强势,以“政府造势、企业造景、导游造民谣(编故事)”为重点,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三位一体联动发展。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740多万,总收入达72亿元,近三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

一、政府主导,超前策划,以旅游大发展助推绿色的经济崛起

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山水秀美是梅州的亮丽名片,生态优势是梅州最大的后发优势。我市积极探索山区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三不怕”、“四不比”,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实现错位发展。“三不怕”就是“不怕起步晚就怕起点低,不怕干不好就怕没想好,不怕经济落后就怕观念落后”;“四不比”就是“不比经济总量要比发展质量,不比工业产值要比旅游文化产值,不比GDP增长速度要比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比物质享受要比健康长寿”。尤其把旅游产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和推动山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科学制订《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保机构、人员、资金、扶持政策措施“四到位”。突出梅州人杰地灵探秘游、客家寻根游、体验式深度游、保健疗养休闲游等特色,依托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雁鸣湖、灵光寺、客天下等4A级重点景区,整合资 1

源,串珠成链,点线面结合,积极创建雁洋保健休闲度假区,构建梅龙赣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圈、梅潮汕山海文化生态旅游圈,逐步打造建设雁洋保健疗养线、大埔生态名人名居线、丰顺五华兴宁温泉度假线、蕉岭平远秀美山水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形成“一区两圈四线多园”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二、发挥优势,文化引领,构建富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体验。产业只要赋予文化内涵,就会充满生机活力,尤其是旅游产业。我们注重把文化贯穿始终,坚持长短结合、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大力推动旅游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由旁观型向参与型转变,努力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一)推动旅游与提升生态优势紧密结合。梅州山好水好生态好,发展生态旅游前景广阔。全市有1个国家级、9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69.4%。我市树立“保护也是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理念,变砍树为“看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竞争优势,依托梅州山青、水绿、天蓝,生态环境美等优势,变山区为景区、变果园为乐园,变森林公园为旅游胜地。先后建成生态风景名胜区47个,蕉岭长潭、大埔西岩山、平远五指石等3A级以上景区13个,雁南飞创建5A级景区通过专家评审。同时,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策划生态放生区、野生动物园等体验式深度游项目。

(二)推动旅游与弘扬客家文化紧密结合。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创新推动客家文化有形化、市场化、品牌化大有可为。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亲切悦耳的客家话,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绿色健康的客家美食,包容开放的客家围龙屋都是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题材。我们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利用,深入研究、深度开发,把旅游资源开发与客家民情风俗、历史文物等相结合,注重在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中发展旅游产业,注入文化激活旅游,增强客都魅力。创作了《客家意象》、《黄遵宪》、《桃花雨》等文艺精品,丰富客家文化内涵,拉动休闲消费,拉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领域。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东山书院、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等景区成为梅州文化旅游新热点,2008年建成开放以来,吸引了1000多万游客前往参观游览。对古镇、古村、古民居、古建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形成旅游产业效益,策划推出了茶阳、松口古镇,侨乡村、泰安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祖居、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故居等,逐步形成梅州

人杰地灵探秘游、客家人寻根游。

(三)推动旅游与发展品牌农业紧密结合。梅州农业基础好,绿色、健康、有机、安全的品牌农业是梅州一大特色。我们提出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区、变客家山村为乡村生态旅游村、变绿色农产品为旅游商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既保护山水秀美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建成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一批现代农业旅游示范点,打响了梅州金柚、平远脐橙、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等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民创业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我市梅县雁洋镇,通过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结合,该镇有4个4A级以上景区,2010年全镇总收入实现60.4亿元,其中旅游收入2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55 元,梅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雁洋成为旅游特色镇。

三、包装推介,整体营销,着力打响梅州旅游品牌

我市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旅游景区景点的推介和地区形象的提升结合起来,打响“梅州是‘美州’、好山好水好享受”、“客天下迎天下客”等品牌,提高梅州美誉度和知名度。一方面,加强景区景点的配套建设,注重开展山边、路边、水边等“三边”整治,营造发展旅游的优美大环境,防止“景区内是欧洲,景区外像非洲”现象。大力培训导游队伍,编撰生动有趣的客家故事和导游词,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与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战略合作,采取“市县联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动、区域联动、媒体联动”等方式进行整体营销,突出一年一节庆、一季一活动、一县一品牌,每年举办梅州(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梅州金柚飘香旅游周等节庆活动,让游客充分享受“春赏花、夏漂流、秋采摘、冬泡温泉”乐趣。注重加强周边地区交流与合作,共谋粤赣闽三省九市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力争互利共赢。梅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学好大家的点子,创新梅州的路子,努力做到“五善于”:即善于发现和挖掘;善于利用和保护;善于策划和规划;善于包装和推介;善于行动和推动,以打造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为目标,以体验式深度游为重点,以保健休闲为特色,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把客引来、把客留下,全面提升梅州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2.2011年德州市旅游商品工作总结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江苏省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试验田内进行, 试验地地势平坦, 土质为砂壤土, 肥力中等均匀, 排灌良好, 前茬秋闲田。试验材料为引进的5个燕麦品种, 分别为白燕2号、白燕3号、白燕4号、白燕5号和白燕8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其中以白燕2号为对照 (CK) , 重复3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15个小区。试验田面积600 m2, 小区面积20 m2 (6.67 m×3.00 m) 。每小区播10行, 行距30 cm, 人工开沟条播。四周设保护行, 幅宽1 m。

1.3 试验实施

2010年11月12日机耕整地, 11月14日播种, 施45%高浓度复合肥300 kg/hm2和尿素75 kg/hm2作基肥。3月30日用6%井冈·蛇床素可湿性粉剂450 g/hm2和40%毒死蜱乳油300 mL/hm2对水900 kg均匀喷雾, 4月18日用43%戊唑醇悬浮剂180 mL/hm2和5%阿维·高氯乳油750 mL/hm2对水900 kg均匀喷雾, 防治纹枯病和蚜虫,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按高产要求进行。于6月4—12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抗倒性

由表1可知, 各参试品种均于11月14日播种, 11月25—26日出苗。分蘖期:白燕2号 (CK) 最早, 为12月17日, 白燕8号最晚, 为12月24日, 其余品种在12月18—19日。抽穗期:白燕3号最早, 为4月22日, 白燕2号 (CK) 最晚, 为5月5日, 其余品种在4月24日至5月1日。成熟期:白燕3号、白燕4号最早, 分别为5月24日、26日, 白燕2号 (CK) 最晚, 为6月7日, 白燕8号、白燕5号居中, 分别为5月30日、6月1日。从全生育期来看, 白燕3号最短, 为179 d, 白燕2号 (CK) 最长, 为194 d, 其余品种在182~188 d。在抗倒性方面, 所有品种均未出现倒伏。

2.2 群体动态变化

由表2可知, 各参试品种基本苗数在341.70万~363.45万根/hm2;高峰苗数白燕3号最高, 为2 227.80万根/hm2, 白燕8号最低, 仅为1 428.75万根/hm2, 其余品种在1 701.75万~2 074.95万根/hm2;穗数白燕4号最高, 为578.40万穗/hm2, 白燕5号最低, 为458.70万根/hm2, 其余品种在483.00万~506.85万根/hm2。在成穗率上, 白燕8号最高, 为35.5%, 白燕3号最低, 为22.5%, 其余品种在23.3%~29.0%;在千粒重上, 白燕5号最重, 为19.0 g, 白燕8号最轻, 为13.4 g, 其余品种在14.5~18.8 g。

2.3 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 各参试品种穗形均为侧散穗。株高以白燕4号最高, 为121.3 cm, 白燕3号最矮, 为88.8 cm, 其余品种在95.5~113.0 cm。上数第2叶长以白燕4号最长, 为33.9 cm, 白燕8号最短, 为23.7 cm, 其余品种在26.4~28.0 cm。上数第2叶宽以白燕2号和白燕4号最宽, 均为1.1 cm;白燕3号和白燕5号最窄, 均为0.9 cm。穗层数以白燕2号和白燕8号最多, 均为7.0层, 白燕5号最少, 为4.9层。主穗长以白燕4号最长, 为21.1 cm, 白燕5号最短, 为15.3 cm。穗铃数以白燕2号最多, 达31.3个, 白燕5号最少, 为19.3个。

2.4 产量

由表4可知, 各参试品种产量以白燕2号 (CK) 最低, 为3 020 kg/hm2;白燕8号最高, 为3 610 kg/hm2, 较CK增产19.54%;白燕4号其次, 为3 460 kg/hm2, 较CK增产14.57%;白燕3号、白燕5号产量排名第3~4位, 较CK分别增产2.98%和0.33%。方差分析认为, 区组间F值 (0.86) F0.01 (7.01) , 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新复极差比较可见, 白燕8号与白燕4号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白燕8号与白燕3号、白燕5号、白燕2号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白燕4号与白燕3号、白燕5号、白燕2号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白燕3号、白燕5号、白燕2号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

在该试验条件下, 从农艺性状、抗性、产量及其结构等各项指标来看, 白燕8号、白燕4号表现突出, 可以在江苏地区示范与推广应用。

摘要:2010-2011年, 国家燕麦荞麦体系泰兴综合试验站从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燕麦品种5个, 并在江苏地区生态条件下进行试种, 从而鉴定各燕麦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从农艺性状、抗性、产量及其结构等各项指标来看, 白燕8号、白燕4号表现突出, 可以在江苏地区示范与推广应用。

关键词:燕麦,品种比较,生育期,群体动态,产量,江苏泰州,2010—2011年

参考文献

[1]刘景辉, 胡跃高.燕麦抗逆性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2]杨才.有机燕麦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

[3]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宋国英, 金涛, 关卫星, 等.燕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西藏农业科技, 2009 (3) :20-22.

[5]刘刚, 李达旭, 游明鸿, 等.几个饲用燕麦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草业与畜牧, 2009 (9) :3-4, 42.

3.2011年德州市旅游商品工作总结 篇三

摘 要 2011年4月1日山西省朔州市全市普降暴雪,通过对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散度的垂直配置及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动力原因,中层来自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为这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层回流的东北冷空气维持干冷特性,在降水过程中起抬升暖湿气流,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的作用,促进了水汽的辐合上升。

关键词 暴雪;回流;水汽来源;山西省朔州市

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2011年4月1—2日山西省朔州市全市范围内普降暴雪,从1日08:00-20:00,总降水量就达10~14 mm,积雪深度超过8 mm,达暴雪量级。由于降水集中,累积降水量大,积雪又深,对交通运输及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山西省有关专家学者对山西省的暴雪天气做过不少研究[4],但大都针对山西中南部,对北部地区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朔州地区这次的强降雪过程从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找到一些规律,为今后的北部的暴雪预报提供帮助。

1 环流形势演变

暴雪出现前,500 hPa高空图上,亚洲高纬环流平直,从极涡分裂出小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并有-44 ℃的冷中心配合,槽后有冷平流。反映在700 hPa是明显的锋区密集带,地面图上有冷锋配合,锋后高压中心值达1 035。系统沿西北路径东移南下,并不断增强。同时,中纬500 hPa上有西风小槽东移。 700 hPa上3月29日有高原涡形成,但很快消散。3月31日四川东部有西南涡形成,东移北上。地面图上,我国东部受高压控制,山西省位于高压后部,偏南气流控制,气温偏高。

4月1日08:00时,500 hPa高空图上,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贝湖为一宽脊。极涡分裂的小槽在东北加强为东北低涡,中纬为平直西风环流,35°~40°N,100°~110°E,河套内有东移的西风小槽,槽前的西南气流控制山西全省,引导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700 hPa上朔州市位于锋区底部,西南涡北上影响山西,西南涡北侧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线,切变线东侧的偏南气流控制我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贯通山西全省,水汽通道打通。850 hPa上我市处于蒙古高压底部的偏东或东北气流控制[1],风速大于等于10 m/s,东北急流加强了低层水汽的辐合。地面图上锋后冷高压东移受阻,明显在102°E附近和120°E附近南伸出两个高压脊,河套倒槽开始向北发展,朔州市处于东高西低的高压底部回流形势控制下。在这种有利形势控制下4月1日白天全市降暴雪。(图1)

到1日20:00时,500 hPa高空图上,高纬继续维持两槽一脊型,风场上,河套与山西省北部交界有浅槽,但全省转为偏西风。700 hPa上等温线稀疏,有弱冷平流,切变线东移南压,朔州市受切变线西侧偏北气流控制,水汽通道切断。850 hPa上有冷平流,地面图山西全省被高压控制。虽然高空有浅槽,但低层无系统配合,水汽条件变差,降水明显减弱,局地性增强,气温降低。直到4月2日20:00时,700 hPa切变线移出山西省,高低空转为偏北气流控制,降水结束。

2 物理条件分析

2.1 水汽条件

2.1.1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700 hPa的流场和水汽通量场上,3月31日20:00时从孟湾有一水汽输送带,与700 hPa的西南气流对应,水汽通量大值区北伸至河套,未进入山西境内。4月1日08:00时,输送带东移北进,顶部伸入山西省,省内北纬39.5°以南水汽通量都达到2.0(s. hpa. cm) -1, 20:00时水汽输送带控制全省,08:00-20:00时也正是朔州市的主要降水时段。水汽通量散度时间垂直剖面图上(图2),3月31日20:00时-4月1日08:00时850 hPa以下是辐合区,中心值达-3.2 g. (s. hpa. cm2) -1,700~500 hPa是辐散区,说明4月1日朔州市上空有充足的水汽辐合上升[2]。

2.1.2 湿层厚度分析

从全市六县区中选取城区和右玉作为平原和山区的代表,分别作两站比湿和相对湿度时间垂直剖面图。由朔城区的比湿剖面图(图3)可知,4月1日比湿大值区位于850~500 hPa之间,中心值达4 g/kg ,850 hPa以下为干区。相对湿度剖面图(图4)上1日城区上空850~500 hPa,1 000~925 hPa有两个大值区,925~850 hPa间为干区,考虑到山西省平均海拔1 000 m,朔州市地面气压850hPa左右,因此城区上空相对湿度大值区位于850~500 hPa之间。这说明这次暴雪的水汽是伴随中层的西南气流进入降水区,整个中层都为湿区,湿层深厚[3]。

对水汽条件的分析可知,这次暴雪过程中的水汽来自700 hPa的西南气流,即水汽来源于南方,低层回流的东北风保持了干冷特性,起冷垫作用,一方面促使暖湿空气的上升,增强了上升运动;另一方面,增强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降水的加强。

2.2 动力条件分析

2.2.1 散度场分析

沿暴雪中心做4月1日的散度垂直剖面图,在08:00时的图(图5)上,1 000~850 hPa有负环流中心,500~400 hPa有正环流中心配合,低层辐散,高层辐合说明有强烈的上升运动。20:00时,低层辐散中心东移北抬,高层无正环流配合,不利于抬升,与20:00后降水减弱的情况符合。

3 卫星云图分析

无论在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或是水汽图上,山西省境内与降水相关的云系明显分成两块,与降水图上的两个中心重合。在4月1日08:00时-23:00时的水气图上,云系颜色偏暗,说明高层为干区,水汽位于中低层。将红外云图与700 hPa风场叠加,可以发现,我市上空的降水云团与700 hPa西南气流紧密相连,3月31日20:00时,西南气流位于河套,云团也位于该地区。4月1日08:00时西南气流东移北伸进入朔州市,同时风速加大,在卫星云图上显示出降水云团东移进入我市,同时云系发展,结构密实。20:00时,西南气流南压,云团东移减弱。这也证明张迎新等关于华北回流降水的起止时间与中高层暖湿气流的风向相关较好,降水强度的变化与风速的大小成正相关[5]。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在中亚中高纬上空稳定平直环流的背景下,700 hPa切变,地面回流的和低空急流的共同配合造成了朔州市这次的暴雪过程。

第二,水汽来自700 hPa的西南暖湿气流,而非低层回流的空气。降水的起止与暖湿气流的风向相关较好,降水强度的变化与风速大小有关,回流的东北气流维持了干冷特性,促使了暖湿空气的上升,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降水的增强。

第三,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加强了水汽的垂直上升运动。

参考文献

[1]张迎新,张守保.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的结构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29(1):107-113.

[2]赵桂香.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分析[J].气象,2007,33(11):41-48.

[3]王建中,丁一汇.一次华北强降雪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性研究[J].气象学报,1995,54(3):451-460.

[4]赵桂香,许东蓓.山西两类暴雪的预报比较[J].高原气象,2008,27(5):1140-1148.

[5]何正梅,贾利芳.大同市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诊断分析[J].山西气象,2011,94(1):12-17.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2011年4月1日山西省朔州市全市普降暴雪,通过对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散度的垂直配置及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动力原因,中层来自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为这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层回流的东北冷空气维持干冷特性,在降水过程中起抬升暖湿气流,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的作用,促进了水汽的辐合上升。

关键词 暴雪;回流;水汽来源;山西省朔州市

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2011年4月1—2日山西省朔州市全市范围内普降暴雪,从1日08:00-20:00,总降水量就达10~14 mm,积雪深度超过8 mm,达暴雪量级。由于降水集中,累积降水量大,积雪又深,对交通运输及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山西省有关专家学者对山西省的暴雪天气做过不少研究[4],但大都针对山西中南部,对北部地区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朔州地区这次的强降雪过程从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找到一些规律,为今后的北部的暴雪预报提供帮助。

1 环流形势演变

暴雪出现前,500 hPa高空图上,亚洲高纬环流平直,从极涡分裂出小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并有-44 ℃的冷中心配合,槽后有冷平流。反映在700 hPa是明显的锋区密集带,地面图上有冷锋配合,锋后高压中心值达1 035。系统沿西北路径东移南下,并不断增强。同时,中纬500 hPa上有西风小槽东移。 700 hPa上3月29日有高原涡形成,但很快消散。3月31日四川东部有西南涡形成,东移北上。地面图上,我国东部受高压控制,山西省位于高压后部,偏南气流控制,气温偏高。

4月1日08:00时,500 hPa高空图上,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贝湖为一宽脊。极涡分裂的小槽在东北加强为东北低涡,中纬为平直西风环流,35°~40°N,100°~110°E,河套内有东移的西风小槽,槽前的西南气流控制山西全省,引导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700 hPa上朔州市位于锋区底部,西南涡北上影响山西,西南涡北侧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线,切变线东侧的偏南气流控制我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贯通山西全省,水汽通道打通。850 hPa上我市处于蒙古高压底部的偏东或东北气流控制[1],风速大于等于10 m/s,东北急流加强了低层水汽的辐合。地面图上锋后冷高压东移受阻,明显在102°E附近和120°E附近南伸出两个高压脊,河套倒槽开始向北发展,朔州市处于东高西低的高压底部回流形势控制下。在这种有利形势控制下4月1日白天全市降暴雪。(图1)

到1日20:00时,500 hPa高空图上,高纬继续维持两槽一脊型,风场上,河套与山西省北部交界有浅槽,但全省转为偏西风。700 hPa上等温线稀疏,有弱冷平流,切变线东移南压,朔州市受切变线西侧偏北气流控制,水汽通道切断。850 hPa上有冷平流,地面图山西全省被高压控制。虽然高空有浅槽,但低层无系统配合,水汽条件变差,降水明显减弱,局地性增强,气温降低。直到4月2日20:00时,700 hPa切变线移出山西省,高低空转为偏北气流控制,降水结束。

2 物理条件分析

2.1 水汽条件

2.1.1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700 hPa的流场和水汽通量场上,3月31日20:00时从孟湾有一水汽输送带,与700 hPa的西南气流对应,水汽通量大值区北伸至河套,未进入山西境内。4月1日08:00时,输送带东移北进,顶部伸入山西省,省内北纬39.5°以南水汽通量都达到2.0(s. hpa. cm) -1, 20:00时水汽输送带控制全省,08:00-20:00时也正是朔州市的主要降水时段。水汽通量散度时间垂直剖面图上(图2),3月31日20:00时-4月1日08:00时850 hPa以下是辐合区,中心值达-3.2 g. (s. hpa. cm2) -1,700~500 hPa是辐散区,说明4月1日朔州市上空有充足的水汽辐合上升[2]。

2.1.2 湿层厚度分析

从全市六县区中选取城区和右玉作为平原和山区的代表,分别作两站比湿和相对湿度时间垂直剖面图。由朔城区的比湿剖面图(图3)可知,4月1日比湿大值区位于850~500 hPa之间,中心值达4 g/kg ,850 hPa以下为干区。相对湿度剖面图(图4)上1日城区上空850~500 hPa,1 000~925 hPa有两个大值区,925~850 hPa间为干区,考虑到山西省平均海拔1 000 m,朔州市地面气压850hPa左右,因此城区上空相对湿度大值区位于850~500 hPa之间。这说明这次暴雪的水汽是伴随中层的西南气流进入降水区,整个中层都为湿区,湿层深厚[3]。

对水汽条件的分析可知,这次暴雪过程中的水汽来自700 hPa的西南气流,即水汽来源于南方,低层回流的东北风保持了干冷特性,起冷垫作用,一方面促使暖湿空气的上升,增强了上升运动;另一方面,增强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降水的加强。

2.2 动力条件分析

2.2.1 散度场分析

沿暴雪中心做4月1日的散度垂直剖面图,在08:00时的图(图5)上,1 000~850 hPa有负环流中心,500~400 hPa有正环流中心配合,低层辐散,高层辐合说明有强烈的上升运动。20:00时,低层辐散中心东移北抬,高层无正环流配合,不利于抬升,与20:00后降水减弱的情况符合。

3 卫星云图分析

无论在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或是水汽图上,山西省境内与降水相关的云系明显分成两块,与降水图上的两个中心重合。在4月1日08:00时-23:00时的水气图上,云系颜色偏暗,说明高层为干区,水汽位于中低层。将红外云图与700 hPa风场叠加,可以发现,我市上空的降水云团与700 hPa西南气流紧密相连,3月31日20:00时,西南气流位于河套,云团也位于该地区。4月1日08:00时西南气流东移北伸进入朔州市,同时风速加大,在卫星云图上显示出降水云团东移进入我市,同时云系发展,结构密实。20:00时,西南气流南压,云团东移减弱。这也证明张迎新等关于华北回流降水的起止时间与中高层暖湿气流的风向相关较好,降水强度的变化与风速的大小成正相关[5]。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在中亚中高纬上空稳定平直环流的背景下,700 hPa切变,地面回流的和低空急流的共同配合造成了朔州市这次的暴雪过程。

第二,水汽来自700 hPa的西南暖湿气流,而非低层回流的空气。降水的起止与暖湿气流的风向相关较好,降水强度的变化与风速大小有关,回流的东北气流维持了干冷特性,促使了暖湿空气的上升,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降水的增强。

第三,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加强了水汽的垂直上升运动。

参考文献

[1]张迎新,张守保.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的结构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29(1):107-113.

[2]赵桂香.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分析[J].气象,2007,33(11):41-48.

[3]王建中,丁一汇.一次华北强降雪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性研究[J].气象学报,1995,54(3):451-460.

[4]赵桂香,许东蓓.山西两类暴雪的预报比较[J].高原气象,2008,27(5):1140-1148.

[5]何正梅,贾利芳.大同市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诊断分析[J].山西气象,2011,94(1):12-17.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2011年4月1日山西省朔州市全市普降暴雪,通过对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散度的垂直配置及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动力原因,中层来自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为这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层回流的东北冷空气维持干冷特性,在降水过程中起抬升暖湿气流,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的作用,促进了水汽的辐合上升。

关键词 暴雪;回流;水汽来源;山西省朔州市

中图分类号:P45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2011年4月1—2日山西省朔州市全市范围内普降暴雪,从1日08:00-20:00,总降水量就达10~14 mm,积雪深度超过8 mm,达暴雪量级。由于降水集中,累积降水量大,积雪又深,对交通运输及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山西省有关专家学者对山西省的暴雪天气做过不少研究[4],但大都针对山西中南部,对北部地区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朔州地区这次的强降雪过程从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找到一些规律,为今后的北部的暴雪预报提供帮助。

1 环流形势演变

暴雪出现前,500 hPa高空图上,亚洲高纬环流平直,从极涡分裂出小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并有-44 ℃的冷中心配合,槽后有冷平流。反映在700 hPa是明显的锋区密集带,地面图上有冷锋配合,锋后高压中心值达1 035。系统沿西北路径东移南下,并不断增强。同时,中纬500 hPa上有西风小槽东移。 700 hPa上3月29日有高原涡形成,但很快消散。3月31日四川东部有西南涡形成,东移北上。地面图上,我国东部受高压控制,山西省位于高压后部,偏南气流控制,气温偏高。

4月1日08:00时,500 hPa高空图上,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贝湖为一宽脊。极涡分裂的小槽在东北加强为东北低涡,中纬为平直西风环流,35°~40°N,100°~110°E,河套内有东移的西风小槽,槽前的西南气流控制山西全省,引导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700 hPa上朔州市位于锋区底部,西南涡北上影响山西,西南涡北侧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线,切变线东侧的偏南气流控制我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贯通山西全省,水汽通道打通。850 hPa上我市处于蒙古高压底部的偏东或东北气流控制[1],风速大于等于10 m/s,东北急流加强了低层水汽的辐合。地面图上锋后冷高压东移受阻,明显在102°E附近和120°E附近南伸出两个高压脊,河套倒槽开始向北发展,朔州市处于东高西低的高压底部回流形势控制下。在这种有利形势控制下4月1日白天全市降暴雪。(图1)

到1日20:00时,500 hPa高空图上,高纬继续维持两槽一脊型,风场上,河套与山西省北部交界有浅槽,但全省转为偏西风。700 hPa上等温线稀疏,有弱冷平流,切变线东移南压,朔州市受切变线西侧偏北气流控制,水汽通道切断。850 hPa上有冷平流,地面图山西全省被高压控制。虽然高空有浅槽,但低层无系统配合,水汽条件变差,降水明显减弱,局地性增强,气温降低。直到4月2日20:00时,700 hPa切变线移出山西省,高低空转为偏北气流控制,降水结束。

2 物理条件分析

2.1 水汽条件

2.1.1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700 hPa的流场和水汽通量场上,3月31日20:00时从孟湾有一水汽输送带,与700 hPa的西南气流对应,水汽通量大值区北伸至河套,未进入山西境内。4月1日08:00时,输送带东移北进,顶部伸入山西省,省内北纬39.5°以南水汽通量都达到2.0(s. hpa. cm) -1, 20:00时水汽输送带控制全省,08:00-20:00时也正是朔州市的主要降水时段。水汽通量散度时间垂直剖面图上(图2),3月31日20:00时-4月1日08:00时850 hPa以下是辐合区,中心值达-3.2 g. (s. hpa. cm2) -1,700~500 hPa是辐散区,说明4月1日朔州市上空有充足的水汽辐合上升[2]。

2.1.2 湿层厚度分析

从全市六县区中选取城区和右玉作为平原和山区的代表,分别作两站比湿和相对湿度时间垂直剖面图。由朔城区的比湿剖面图(图3)可知,4月1日比湿大值区位于850~500 hPa之间,中心值达4 g/kg ,850 hPa以下为干区。相对湿度剖面图(图4)上1日城区上空850~500 hPa,1 000~925 hPa有两个大值区,925~850 hPa间为干区,考虑到山西省平均海拔1 000 m,朔州市地面气压850hPa左右,因此城区上空相对湿度大值区位于850~500 hPa之间。这说明这次暴雪的水汽是伴随中层的西南气流进入降水区,整个中层都为湿区,湿层深厚[3]。

对水汽条件的分析可知,这次暴雪过程中的水汽来自700 hPa的西南气流,即水汽来源于南方,低层回流的东北风保持了干冷特性,起冷垫作用,一方面促使暖湿空气的上升,增强了上升运动;另一方面,增强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降水的加强。

2.2 动力条件分析

2.2.1 散度场分析

沿暴雪中心做4月1日的散度垂直剖面图,在08:00时的图(图5)上,1 000~850 hPa有负环流中心,500~400 hPa有正环流中心配合,低层辐散,高层辐合说明有强烈的上升运动。20:00时,低层辐散中心东移北抬,高层无正环流配合,不利于抬升,与20:00后降水减弱的情况符合。

3 卫星云图分析

无论在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或是水汽图上,山西省境内与降水相关的云系明显分成两块,与降水图上的两个中心重合。在4月1日08:00时-23:00时的水气图上,云系颜色偏暗,说明高层为干区,水汽位于中低层。将红外云图与700 hPa风场叠加,可以发现,我市上空的降水云团与700 hPa西南气流紧密相连,3月31日20:00时,西南气流位于河套,云团也位于该地区。4月1日08:00时西南气流东移北伸进入朔州市,同时风速加大,在卫星云图上显示出降水云团东移进入我市,同时云系发展,结构密实。20:00时,西南气流南压,云团东移减弱。这也证明张迎新等关于华北回流降水的起止时间与中高层暖湿气流的风向相关较好,降水强度的变化与风速的大小成正相关[5]。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在中亚中高纬上空稳定平直环流的背景下,700 hPa切变,地面回流的和低空急流的共同配合造成了朔州市这次的暴雪过程。

第二,水汽来自700 hPa的西南暖湿气流,而非低层回流的空气。降水的起止与暖湿气流的风向相关较好,降水强度的变化与风速大小有关,回流的东北气流维持了干冷特性,促使了暖湿空气的上升,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降水的增强。

第三,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加强了水汽的垂直上升运动。

参考文献

[1]张迎新,张守保.华北平原回流天气的结构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29(1):107-113.

[2]赵桂香.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分析[J].气象,2007,33(11):41-48.

[3]王建中,丁一汇.一次华北强降雪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性研究[J].气象学报,1995,54(3):451-460.

[4]赵桂香,许东蓓.山西两类暴雪的预报比较[J].高原气象,2008,27(5):1140-1148.

[5]何正梅,贾利芳.大同市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诊断分析[J].山西气象,2011,94(1):12-17.

4.2011年温州市公路工作亮点 篇四

2011年即将过去,盘点2011,温州公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深化“建设大路网、打造五型路”要求,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创出温州特色,凸显行业亮点,圆满实现了温州公路“十二五”良好开局。

亮点一:公路森林通道建设实现新突破。

公路森林通道建设是“国家森林城市”重中之重的创建任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又是温州“六城联创”的重要内容。据该行动要求,2011—2015年要完成高速公路、国省道、重要县乡道森林通道建设目标任务1800公里。去冬今春要做好高速公路11个互通区及枢纽的绿化及提升,完成54公里高速公路,102公里国省道、321公里县乡道的森林通道建设任务。市委市政府采取与各县(市、区)签责任状的形式下达指标任务,要求各地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今年春节后上班首日,市委市政府即组织政府机关领导干部进行植树,全市交通、公路系统干部职工也纷纷上路参加植树活动。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亲自植树、亲自督查,并告诫身边的干部“三月春光好,莫误好时光。”

为了给创建温州“国家森林城市”提供有利保障,加大公路森林通道创建力度,我市公路部门积极依托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进一步加强绿化宣传,努力营造“公路森林通道”建设浓厚氛围。同时突出重点,加强指导和督查,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实施公路森林通道建设工作。加大了公路绿化建设和绿化带的增植补植,加强了沿线绿化改 造。配合市局进行温州公路路网绿化基本情况摸底,开展规划设计。3月初,市公路处专门召集全市公路绿化人员进行培训,并特邀林业专家进行绿化技术知识辅导。3月11日,市公路处通过精心组织,全市11个县(市、区)公路段统一行动,上路植树。掀起植树绿化热潮。

各县(市、区)公路部门也纷纷抢抓机遇,紧密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协调安排,努力实施森林通道和绿化工程。瑞安市发出“致乡(镇)书记、乡(镇)长的一封信”,提出今后3年森林通道工程投资3亿元,构建六大森林通道200公里,使公路沿线成为一条条森林景观覆盖的绿色通道;乡、村公路两侧宜林地段,将各建成5米宽以上的乔木绿化带。六大通道工程共14个标段5000亩在农历去年底就完成工程招投标,今年开春以来全市大兴森林通道建设,重要公路干线沿线成为全民植树的首选,不少路段连两侧30米区域内也种上了全冠苗木。瑞安公路段段长郑建州带领职工上路植树,沿线几十公里好不容易才在文成交界处找到一块植树点。永嘉段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创建“森林永嘉”活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公路森林通道绿化工程工作,对104国道、坦五线、珍下线、上桥线、白桥线,诸永高速公路枫林出口和永嘉出口等进行全面绿化,绿化面积达560亩。

在森林通道建设中,我市交通公路部门还积极开拓思路,创新出一套土地、资金解决模式。征地上,采取直接征用土地、租用土地的模式和租借土地到期后绿化苗木归农民的模式。融资上,除了争取政府支持、社会募集等形式外,2 高速公路互通、枢纽业主也积极担起责任,甬台温高速温州公司落实资金1500万元,温州东等5个互通落实资金3500万元。永嘉县在政府补助50万元的基础上,与一家绿化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高速枢纽预留绿化土地以租借方式让绿化公司种植苗圃,实行“以地养绿”。

经过积极努力,今年上半年,我市完成了477公里公路森林通道建设工程任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完成市域高速公路54公里森林通道建设,完成进城口11个互通、枢纽(温州东、温州西、黄田、瓯北、古岸头、白鹭屿、七都仰义、北白象、温州南、永嘉)绿化,绿化面积500亩。完成市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绿化464.2公里,其中国省道公路绿化124.4公里,县道公路绿化339.8公里。实施公路边坡复绿13000平方米,绿化补植完善110公里。实现了公路森林通道建设的新突破,全市公路绿化呈现出了新面貌。

亮点二:ETC“五个全省率先”创新高

自2010年温州市在全省设立县级安装点和发行网点并在全省推广后,今年我市创新思路、多管齐下,发展ETC业务。到今年12月13日,ETC发行量达9643套,预计年底超1万套,超省局计划4000套。9月上旬,在全省率先完成省下达全年6000套的发行任务;1月,在全省率先推出ETC一站式服务,客户15分钟便可在中信银行网点完成ETC安装全部流程,各兄弟市纷纷来温考察学习;1月,在全省率先在市级行政审批中心设立咨询窗口;11月,印制了全省第一张标注ETC站点的便民地图,首印30万份,发放于温州高 3 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中信银行与移动公司网点等地;到12月13日,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ETC办理数量最多,已有386个单位、部门的17755辆车办理了ETC。

一是政府推广,先行一步。以市政府名义召开ETC协调会,鼓励公务车辆安装ETC电子标签;2011年上半年,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明确要求辖区内符合规定的公务车在规定时间内安装电子标签。自《关于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务车辆安装使用不停车收费电子标签支付车辆通行费事宜的通知》下发后,我处又以政府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是整合资源,宣传引领。自我市推出ETC一站式服务,发行业务提高到原来的3倍,发行点由原来的1个变成了现在的11个。今年5月份开始,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ETC“走入社区”公益活动,市民在现场便可办理。2011年7月27日,温州ETC服务处与中信银行、中国移动联合推出“承诺最低消费获赠ETC电子标签”等活动。以及乐清柳市发行点推出的“奥迪、宝马限时免单”活动、瓯海发行点推出的“百套设备我买单”活动、人民路发行点推出“牵手上海证券,免费赠送电子标签”活动等,温州市各大新闻媒体近120次报道我市 ETC的发展情况,大大推动了ETC在社会和广大车主中的影响力。同时,我们还与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达成协议,ETC一站式服务“入驻”该行,该行采用集中一个地方办理的模式,客户只需一个电话,工商银行全部上门安装,目前已开始试运行。

三是以人为本,服务优先。为促进ETC业务的长效发展,我市创建了由市交通局、市公路处、ETC服务处、高速公路业主、合作银行和ETC车道厂家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集中解决客户反馈的问题,优化系统运行,完善车道建设。通过联席会议制度,ETC通道误闯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三降至千分之三。同时,为方便客户对ETC的了解和咨询办理,我们除在市级审批中心设立咨询窗口外,还在温州高速交警处理大厅、二手车交易市场等处设立咨询点,在高速公路车流量大的温州南出口、南塘大道、温州大学城口处设立4个大型告示牌,在温州各高速公路收费亭前设立了180块告示牌。

亮点三: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呈现新面貌

根据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六城联创”、“城市转型发展破难攻坚大行动”总体部署,2011年5月至11月底,我处在全市范围开展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结合今年的迎国检,专项整治几乎跨越整个,整治时间之长、整治难度之高,整治工作量之大均位居全省前列。按照“建管并举,突出安全畅通;综合整治,突出优化环境”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三项措施:

一是突出联动整治,明确责任。整治期间,各路政大队坚持依托地方政府,明确公路沿线乡镇政府、行政村的责任和工作内容,一方面努力联合乡、村和城管、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动整治,加强宣传;另一方面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投入,对公路沿线整治后的闲臵地、荒弃地、废弃地进行绿化。同时落实好过镇路段环卫设施的建设和日常养护清 5 扫工作,使综合整治真正取得良好成效。

二是突出源头治理,堵疏结合。整治中抓住路面平整化、路肩硬化、边沟整洁化、公路用地范围内绿化的“四化”目标,重点对公路用地、建控区内的违法建筑物和违法设施,沿路集贸市场、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占道加水、洗车等行为进行重点管理,及时拆除违法建筑,规范摊位经营,同时加强路政巡查,堵疏结合,把违法行为消灭于萌芽之中。

三是突出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根据各地实际不同情况,各县公路部门各显神通,迎难而上,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整治方式。如联合乡镇政府加强对流动非公路标牌、墙体广告、公路沿线设施乱贴乱画等小广告的管理;坚决清除公路沿线违法设臵、不规范、审批年限已到期、存在安全隐患的非公路标志;采取加大巡查和夜间蹲点守候等方式,加强违法“滴、漏、撒”车辆专项治理,确保公路安全畅洁;配合乡镇政府开展公路过镇路段路景美化专项治理。对公路两侧有碍观瞻的破旧房屋、围墙等合法建筑物、构筑物,结合实际进行拆改、修缮。按照统一色调粉刷沿路陈旧建筑墙体,清除道路两侧残墙断壁;开展平面交叉道口的整治,确保公路安全畅通等,有效地突出了整治效果。

据统计,行动前排查确定的253处整治难点重点,已基本完成整治。整治期间共拆除违法建筑物计9593.20平方米,清理堆积物51649.00平方米,拆除公路用地内非公路标志共3271块,建筑控制区内非公路标志共3446块,整治摆摊设点、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共703个,查处抛洒、地漏车辆 6 共336辆,整治施工路段标志设臵不规范共44处,整治占用、挖掘公路共19处,整治宅路不分共46处,整治穿镇路段共6处。整治行动有效地巩固了我市国检创建成果,优化了公路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

亮点四:泰顺新58省道文明创建注入新内涵。根据我省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和我市建设“温州后花园”的战略决策,泰顺段积极把握机遇,认真总结前几年文明公路创建的经验,坚持大胆创新,以独特的创意设计了一套具有山区特色的文明公路模式,努力打造泰顺山区文明公路的精品工程。

在沿线公路绿化上,泰顺段进行了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公路绿化环保,重视景观和谐,变侵入生态为融进自然,精心维护沿线生态林带。坚持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优先选择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乡土树种,用乡土特色树种进行公路绿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公路绿化景观,构筑“四季有花、常年驻绿”的公路绿化环境。同时降低了公路绿化带生态廊道建设和管护成本,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提高公路绿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

在沿线经过精心设计,泰顺段在331省道沿线投资建设廊桥式仿古停靠站,不仅方便了沿线群众候车,更是植入了“中国廊桥之乡”的传统文化内涵,迄今已完成26座廊桥式仿古停靠站的建设。在廊桥式仿古停靠站柱子上篆刻楹联,使停靠站墙壁成为展示我县革命历史、民俗风情、自然 7 景观的展板;并对公路沿线的指示牌、指引图、广告牌、隧道等以泰顺文化元素为要点进行统一规范布臵。还在芝麻坦、后洋路段公路挡墙上,“竹报平安”、“美好乡村”等用泰顺县特有工艺刻画着石雕作品,在体现人文文化的同时,更表达了泰顺公路人对文明公路的美好愿望。

按照美观和安全的原则,在沿线村镇设臵花坛和绿化带,村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它还是一道隐形的防护墙,实现车人隔离,消除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人居环境和公路行车的和谐发展。沿线村民喜不自禁地说:“真想不到,文明创建不仅路美了,还改善了我们的村容村貌!”

为更好的展示“文化公路”,将331省道打造成为展示泰顺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的绿色、生态、文化走廊,泰顺段在文明公路创建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注入新的活力,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的十二生肖到公路上“做客”。在全长60公里的331省道上,以每5公里一个单位,按序树立了十二块“生肖公里牌”,给过往的旅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也带去了一帆风顺、吉祥如意的良好祝愿。

亮点五:农村公路联网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以联网公路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稳步实施。省厅考核温州市农村联网公路完成目标为140公里,为全省考核任务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市政府提出了农村公路联网建设年内要完成150公里的考核目标,并列入市局、市公路处的“十大项目”。市农公办抓住 8 重点,理清思路,紧盯考核目标,年初抓项目早开工,年中对项目实施过程跟踪,年终抓完工核查。同时,根据项目难易程度,突出重点乡镇和难点项目,进行专项督导,积极帮助建设单位推进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绩。11月25日,由省政府组织召开的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表彰大会,温州市农村公路工作办公室获得全省农村公路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一是克服了乡镇撤扩并带来的不利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市开展了乡镇撤扩并,乡镇领导干部调整幅度较大,部分项目业主和负责人员变动很大,给我市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为了有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工作,7月,市农公办及时召开全市农村公路工作座谈会,积极协调和理顺各项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平稳进行。

二是紧盯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2010年—2011年,温州市交通局投入8500万元作为全市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完善配套资金。市农公办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施工的监督管理,开展不定期督查,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截止到今年底,全市公路交通部门顺利完成安保工程建设计划任务,实施安全设施里程480公里,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县的农村公路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均设臵了钢质护栏,率先完成了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任务。

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分组分片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隐患的大排查,提出分阶段整治目标和措施。同时进一步对农 9 村公路建管养运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对车站、码头、在建项目的安全重点部位进行排查,及时整改。

截止到12月底,我市农村联网公路建成153公里,超额完成省厅考核目标。

亮点六:首次承担雁楠公路建设新项目。

雁楠公路工程是连接雁荡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区的重要旅游干线,为省重点工程。项目起点位于乐清雁荡山上塘村与104国道K1807+600相接,终点至永嘉枫林与诸永高速公路枫林互通连接线相连。主线全长45.405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同步建设石桅岩和龙湾潭两条支线计7.168公里,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实施。工程总投资9.013亿元,建设工期36个月。本工程于2010年3月30日正式开工,由于建设土地和政策处理等原因,工程进展严重滞后。

今年8月,市委常委会(纪要﹝2011﹞2号)决定,温州市乐清雁荡山至永嘉楠溪江公路建设工程成建制划归市公路管理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成立温州市乐清雁荡山至永嘉楠溪江公路建设办公室的通知》(温政办机﹝2011﹞61号)(以下简称“雁楠办”)。这是我市公路管理部门第一次承担公路建设任务。我处接管后,把该项工作作为全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多次专题研究解决各类问题和难题,以创建品质型、平安型、生态型、致富型、阳光型的五型公路为总要求,以加快工程推进、确保安全生产和争创质量优良为目标,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理顺关系,做好交接。我处高度重视雁楠公路项目移交工作,积极采取有利措施,做好机构改名、人事调整、经费落实、方案报批工作,调整充实雁楠公路工程建设领导班子,配强配齐专业技术干部,同时做好财务审计、清算移交等各项工作,并积极与乐清、永嘉两段指挥部、各施工、监理、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会谈,理顺关系,顺利交接,保证雁楠公路建设工程的正常进行。

二是突出重点,积极攻克工程难题。针对工程面临主的问题,我处抓住重点,努力做好土地报批、设计变更和路面招投标工作。本工程土地需报国土资源部审批,我处接管后,高度重视土地报批工作,落实专人多次赴杭州省国土资源厅和北京国土资源部就建设用地报批事宜进行汇报和沟通,现材料已全部报送至国土资源部,预计年底将得以批复。同时积极与省局、市局沟通汇报完善了有关工程设计变更工作,并于年底前完成了路面施工招投标工作,为明年开展下阶段施工创造了条件。

三是开展百日攻坚,确保任务顺利完成。雁楠办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的“双百”行动,自2011年10月15日~2012年1月22日,开展雁楠公路“百日攻坚”行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积极开展约见,加大人员物力投入;部署攻坚方案,确保目标责任落实;突出攻坚重点,倒排工期计划任务;加强管理督促,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掀起一个又一个工程建设的新高潮。截止12月底,完成工程投资约5.3亿元,占总投资的59%。我处接管后完成投资额1.3亿元,11 使得2011完成投资2亿元,确保了计划的完成。同时全力做好政策处理工作,完成了攻坚方案提出的12个难点,为工程进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努力,雁楠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进度、合同和试验等在全市在建工程综合行政执法大检查中排在前列。同时也得到了市“双百”行动专项督查第五组和省、市、县交通运输部门领导的高度好评。

5.达州市教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 篇五

一、2011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隆重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心谋划事业发展。一是科学编制了《达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定通过,向社会发布。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秦巴地区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二是隆重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9月6日,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焦伟侠、涂文涛、何健等省、市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三是对落实中长期规划任务进行了分工,制定了分年度实施方案。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全力实施教育重大项目,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今年,全市教育系统相继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建设工程等教育项目181个,完成建设面积19.7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4062万元,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大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健全资助体系,做到了应免尽免。为83.7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1.5万名中职学生免除了学杂费,为79.06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了教科书(其中:城市低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31名),为12.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为3.8万名中职学生、2.9万普通高中学生、2418名贫困大学生提供了资助,为2700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500万元。二是关爱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建设、改造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30所,新建“留守学生之家”25个,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人数达到3937人。三是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8万人次,实用科技培训62万人次,职工教育培训12万人次。四是积极开展学校“示范食堂”创建活动和学生饮用水、生活用水设施及厕所改建工作。今年,全市创建市级“示范食堂”14个,新(改)建达到饮用水标准学校7所、为边远山区学生提供蒸饭条件学校12所。五是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完成了调研工作,编制了规划,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实了分年度目标。我市纳入连片扶贫开发规划的教育部分总投入需35.5亿元。正在为万源大竹河镇7所村小学向省教育厅争取教学设备专项资金60.2万元。

(四)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年)行动计划方案,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今年完成新建或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6所。二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知识教育,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三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举办了全市第12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4人次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市记录。承办了全省中学生男子篮球、女子足球赛。开展了四川省小中学生优秀艺术人才大赛(达州赛区),获省一等奖347个。在四川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5个,获奖率居全省第二,16件作品被选送全国参赛。市教育局获省科协、省教育厅等八部委表彰的“优秀组织奖”。举办了达州市第二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大会。共征集各类青少年科技优秀项目574项,科技实践活动65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画650幅,科学影像活动20项,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项目118项。四是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 “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全市3784名教师分别参加了14个学科的远程培训。建立了教材选用、校际联动、校本教研、质量评估等课改机制。目前,全市幼儿三年入园率达到81.10%,小学生入学率达到9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23%,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80.46%。2011年全市普通高考本、专科上线3.43万人,其中本科上线1.67万人,本科上线率45.68%,比去年提高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近9个百分点。

(五)积极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一是调整了“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召开了领导小组工作会,对迎检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二是召开了全市“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通报了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了下一步工作。三是组成督查组,对大竹县、达县“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了督查,重点督查了各地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迎检档案资料建设情况等。四是财政部门对2007—2010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了检查,追加了欠拨经费;人社部门加大了教师招考和“特岗教师”的实施工作力度;其它部门对照“两基”工作职责任务对本部门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对照国家“两基”主要指标标准,我市“两基”工作总体上基本达到国家要求。

(六)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增强服务能力。一是代市政府草拟了《关于加快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的意见》,明确了未来10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重点目标和保障措施。现已报市法制局审查。二是狠抓中职招生,今年中职招生40128人。三是召开了我市首届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洽谈会,62家幼儿园现场招聘幼儿教师70余名,推动了校企进一步融合和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四是举办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技能大赛,6名学生分别获得了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中职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宣汉职业中专学校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学校”,获得国家入960万元专项资金;达县职高、大竹职中、渠县职专、宣汉毛坝职业技术学校、达县亭子职中、达州财贸学校争取中央、省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资金共计3770万元。六是积极做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工作。调整和充实了“9+3”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三禁两不”工作,积极开展“四党”主题教育和“五项专题教育”活动,有效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做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589名 “9+3”学生中有团员517人,409人参加了党课培训,292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45人,发展预备党员52人;强化“9+3”学生实习就业推荐工作,积极推动“9+3”学生返乡实习就业。高三424人中,已落实顶岗实习岗位422人(2人由于纹身和肝病等原因暂未顶岗实习);完成优秀学生到部队入伍训练工作。全市入伍报名登记115人,体检合格52人,政审后入伍报到39人。

(七)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一是制定了《达州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建议方案》、《达州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期进度表》、《达州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筹资方案》,对园区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目前,3个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审定通过。二是加强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焦伟侠、何健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指挥部和办公室。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职教园区建设,明确了一名分管副局长专职抓,并抽调2名专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园区建设相关工作。三是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协调国土、住建、发改等部门,指导各入园院校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入驻园区的第一、二组团各职业学(院)校都已分别向市发改委、国土局报送了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请示和变更土地使用性质的申请。四是积极筹备开工典礼。预定于12月25日至28日举行开工典礼,启动200万元平场项目(其中含50万元的会场场平费)。初步拟定于在北外镇青杠垭村和韩家坝村交界处(高速路彩虹桥下北边50米处)举行开工典礼仪式。已拟定了开工仪式方案、200万元平场项目工程工作方案以及道路建设工程开工方案。现正申请开工典礼场地平整,确保如期开工。

(八)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一是加强干部、教师培训。组织42人参加了干部省级培训,180人参加了干部远程培训;举办中学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各一期,共96名校长参加了培训。1.2万余教师先后参加了教育技术、农全学科、英语口语、高中新课改、班主任、远程教育、“国培计划”、幼儿教师等培训。二是配合市委组织部对全市县级学校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考察,遴选了一批年轻后备干部。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推荐上报四川省中小学骨干教师415名、四川省中小学教育名师70名,评选达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387名。四是认真做好教师招考工作。今年全市共招聘新教师1377人、特岗教师415人、免费师范生61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地教师的需求压力。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维护教育良好形象。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二是扎实开展了以“树正气、重修身、严管理、创一流”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活动期间,邀请专家讲课138堂,召开专题民主会议320次,初步查找并梳理出问题164个,形成整改措施729条。三是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强力规范办学行为。今年,全市教育系统纪检监察部门共查处教育“四乱”问题和违反办学行为案件34件,结案29件,涉案人数56人,18人受到党纪处分,23人受到政纪处分,2人被移送司法机关,13人受到其他处理。涉案金额94.883万元,清理清退违规金额94.883万元。四是扎实开展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聘请教育行风评议员9名,组织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一中等市直测评单位开展了教育政风行风测评。

(十)强化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平安和谐。一是认真开展安全检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共检查学校847所,排查出安全隐患2083处,完成整改1986处。二是强化安全教育、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管理培训。免费下发安全资料51.7万余份,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等906人,开展安全应急演练553次。三是认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做好教育系统维稳工作。截至11月底,我局共受理群众信访咨询、投诉举报349件,均已全部及时办理,办结率100%。四是积极抗灾救灾。今春开学,万源市292个校点中有96个教学点、3.7万人饮用水困难。我局及时将这一情况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并争取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万源教育系统抗旱保教学。“9.18”特大暴雨洪灾,造成全市教育系统201所学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93亿元。目前,已完成B、C级危房加固维修1.01万平方米,购置课桌凳2.60万套,修复围墙4.88万米,保坎1.66万平方米,运动场6.81万平方米,其他设施0.74万平方米,添置仪器设备设施1.35万台,0.64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正在重建。

虽然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实现中长期教育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需投入129亿元,资金缺口大。二是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涉及较多部门,完善各种手续程序繁杂,推进速度较慢。三是学生多,管理人员不足,安全稳定压力较大。

二、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十八大精神,组织实施我市中长期教育规划,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培养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三)加快教育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改善民生。

(四)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五)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工作网络,拓宽工作领域,加强对重点岗位、关键环节、重点人群的监管,着力推进教育系统惩防体系建设。

(六)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6.2011年郑州市卫生工作报告 篇六

——在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顾 建 钦(2011年1月2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九届二十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及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市2010年的卫生工作,分析当前卫生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安排部署2011年各项工作任务,动员全市卫生系统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奋发努力,务实开拓,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实现新跨越、新发展。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多次听取专题汇报,赵市长作出重要批示,刘市长稍后还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面,我就2010年工作回顾和今年的卫生工作安排谈三点意见:

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卫生工作实现提速发展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三具两基一抓手”和“两转两提”的实践要领,紧紧围绕“固本强基建机制,深化改革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优先公共卫生,重视城乡基层,重点做好十项工作,扎实办好十件实事,保持和巩固了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医改工作取得新突破。2010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前启后、克难攻坚的关键一年。各县(市、区)、各单位强化责任,加大力度,突出重点,稳步实施,五项重点改革取得新突破。新农合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全市参合农民达418.04万人,参合率98.08%。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8.44元,大病补偿封顶线提高至6万元,所有的县(市、区)开展了门诊统筹。截止12月底,全市新农合累计补偿费用近6.0亿元,享受补偿的参合农民922.55万人次,享受补偿封顶线6万元的56人,统筹基金支付率95.79%。扩大新农合定点医院直补覆盖面,试行异地就医直补,推进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使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农村儿童90%的医疗费用通过新农合和大病救助得以保障,参合农民受惠度明显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郑州市作为全省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城市,从2010年3月1日起在全市113家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并纳入新农合报销药物目录,报销比例比其他非基本药物提高10个百分点。基层医疗机构出现次均费用下降,就诊人次上升(一降一升)的良好局面,药占比同比下降4.54个百分点,让利城乡居民1700余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探索推行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和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和发展。新建、改扩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781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并配备必需的基本医疗器材和设备。2008年以来,累计投资2.2亿元建成2099所,全面实现用三年时间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所的目标。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5个,占全省总数的15.74%。“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50个,其中新建23个,组建片医小组588个,服务居民达280.5万人,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积极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和进门店、进单位等服务活动,2010年社区门诊人次达到354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70余万人次,片医服务更加深化、更加规范、更受欢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桑国卫副委员长、张茅书记等国家及卫生部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成功举办首届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践论坛暨郑州市“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观摩交流大会,郑州“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向全国推广,人民日报要闻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给予宣传报道。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加快绩效工资政策落实和探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的同时,为全市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5210个,选拔126名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对口支援13家县级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推广适宜技术32项,安排全科医师转岗培训250人,对428名乡镇卫生院、3218名村医、535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了规范化培训,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开设“郑州卫生健康大讲堂”1342场次,受众25万人次。持续开展“万名医护送健康”活动,组织义诊宣传2000余次,参与医护人员2.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20万份。实施全民健康普(检)查工程,全市城镇、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率分别为67%、84.48%。为全市60岁以上低保老人发放免费体检卡4.03万张,体检3.75万人,体检率93.2%,建档率达100%。9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完成贫困白内障手术3300例;免费为15岁以下儿童接种乙肝疫苗13.7万人;免费为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4.36万人,宫颈癌筛查13.8万人;为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6.8万人;6.97万农村孕产妇享受住院分娩补助,农村住院分娩率为98.84%;开展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监测孕妇尿碘3.2万份。认真做好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积极落实HIV阳性育龄妇女随访工作责任制。公立医院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精心组织,科学制定《郑州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审通过《郑州市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并正在申请立法。评估论证《郑州市医疗卫生单位特色专科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竞相发展。以政府令形式出台《郑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建立并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促进医患和谐。在市属5家三级医院开展了10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率先实施联合预约诊疗服务,预约医院达15家,1882名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进入预约库,涉及专业多达50余个,预约就诊率达86.28%。

(二)重大疾病防治扎实有效,防控能力得到提升。国家免疫规划11种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152.51万人,接种率为98.28%,麻疹发病率同比下降60%。完成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全市DOTS覆盖率达100%,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达92.3%。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覆盖12个县(市、区),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措施覆盖率90%以上,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随访及时率98.32%。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控实现预期目标,防止了暴发流行。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法定传染病报告数同比减少1.02万例,发病率降低15.2%。在全市295家乡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设立1895名专兼职控烟监督员,强力推进控烟工作,确保控烟效果。启动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市295家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网络直报,漏报率低于2%。在52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市、县(区)两级疾控机构建设速度加快,人员培训力度加大,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卫生监督和应急救援保障及时高效。率先推行卫生监督检测信息公示与发布制度,组织3次新闻发布会,发布涉及9类15项500余条卫生监督检测信息,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全面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全市5921家公共单位已实施量化分级管理3879家。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净化医疗服务市场环境,共查处无证行医案件1790起,行政处罚案件455起,依法移送涉嫌非法行医案件92起。着力整顿“五小”门店,全市7638家小饭店、2703家小理发店、627家小旅店整治达标率达98%,确保了卫生城市创建复审成果。职业卫生、精神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管理趋于规范,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开展卫生监督工作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丰富延伸服务内容。实施卫生监督系统内部执法稽查,完善培训和监督考评机制,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完善《郑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市级预案9部,修订细化各级各类预案392个。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机构和专家组,组建43支共724人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为全市所有急救站配备381辆急救摩托,解决交通拥堵和乡村交通不便难题,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开展京港豫三地2010“平安1号”、“平安河南”紧急医疗救援演习和技术大比武活动,提高快速有效应对能力。全年共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起,重大事故519起,及时率达到了100%,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完成拜祖大典、郑开国际马拉松等80余次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先后组织两批共计22名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赴深圳富士康集团提供心理援助,对2.8万名员工进行了心理评估筛查,直接实施心理干预1498人次,赢得了社会充分肯定。

(四)医疗服务实现量与质的扩增。一是紧抓项目建设,实现量的扩增。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2万m2、总投资1.77亿元的市七院顺利搬迁,填补了东区无公立医院的空白。市疾控中心迁建工程完工并将于近期实施搬迁,市儿童医院东区医院、市二院眼科病房楼、市九院老年关爱和精神心理病房楼、中牟县人民医院新址、新密市中医院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市三院、市十院整体迁建工程完成立项。二是强化规范管理,实现质量提升。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强化“三基”与“十大指标”监管,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能。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加强血液管理,郑州市连续六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临床用血连续12年100%来自无偿献血。做好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准入工作,开展医疗服务大会诊活动,坚持“四不放过”,切实抓好医疗安全。三是完善中医网络,推广适宜技术。注重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培养,加快编撰《郑州市中医良医、良方手册》,培育21世纪中医高端人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中医“三名三进”和“治未病”健康工程,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

(五)卫生人才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实施“五个三”工程效果明显。2010年引进博士及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才105名(其中博士24名,副高级职称以上81名),硕士361人。目前全市卫生系统拥有博士54人,硕士987人,占18个省辖市总数的1/3,3家医院获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3名同志获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431人成为郑州市科技创新骨干,11人获得河南省卫生科技中青年创新人才称号。5家医院院士工作站获得认定批准,5个实验室被批准为市重点实验室。开展市级以上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36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6项。“三项基金”发挥作用,10项博士创业和高端人才培养项目得到基金支持,总计88万元。

(六)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保障到位。顺应改革要求,及时转变职能,成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办公室,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建立了食品安全隐患排查、经常性督查和专项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周报制度。集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90起,依法取缔无照经营户168家。加大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原料的整顿力度,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年共组织抽检粮食、肉制品、豆制品、乳制品、冷饮等16类食品3361批次,抽检果蔬、水产品134.4万批次,合格率为99.92%,完成了承办的省十大民生工程相关工作,全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全市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七)卫生思想文化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卫生先锋岗,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健康好卫士”为主题,在全系统133个基层党组织、4900余名党员中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活动内容与载体,服务群众,推动发展。选树了一批以张褒佳、李新荣、刘恒亮、周国平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引领了行业正风正气。二是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能,组织领导干部“五个一”读书竞赛及自主选学活动;开展高端培训,组织核心管理团队集中学习10次,组织98名护理管理人员赴香港学习,7期卫生管理、疾病控制、医政管理、应急处置等专业近300名管理人员赴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培训。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组织推荐74名县处级后备干部,调整配备17名副县级单位班子成员和局机关17名科级干部;探索选人用人机制,市属单位1144名同志通过“四推荐、两考试、六公开、一票决”的办法走上中层岗位。四是加强新生经济机构党组织建设,指导河南弘大心血管病医院、郑州晚晴老年病医院等5家民营医院建立党支部,促进民营医院健康发展。五是深化“六型”机关创建,推行绩效考核,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两个不允许”等要求,提高机关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省政府优化办对我局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专题表彰。六是进一步规范医疗设备采购和工程招标。2010年,招标涉及总金额2.24亿元,共压减节资 5646.72万元,节资率25.24%。七是积极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2000余人参加的第六届“天使杯”职工运动会,成立卫生系统文化协会,筹办春节文艺晚会。八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对基层卫生建设,片医负责制模式,卫生政风行风成效,白衣天使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学习推广。与郑州电视台合作,制播《健康郑州》162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提升郑州卫生品牌形象。九是加强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开展“大教育、大自查、大讲评、大督查”活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卫生部就郑州做法开展专题调研,并向全国推广。创新“万名医护送健康”系列便民惠民服务,在省、市组织的民主综合评议政风行风中,连续三年保持前位。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各项卫生工作都取得较好成绩,持续了连续多年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十一五”期间,居民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均期望寿命由“十五”末的73.8岁提高到75岁,婴幼儿死亡率由 8.95‰下降到5.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0.42‰下降到6.40‰,孕产妇死亡率由40.57/10万下降到21.27/10万。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卫生总投入202.58亿元,医疗卫生机构1346家,床位数42971张,增长46.68%;卫生人员57633人,增长24.66%;平均千人口医师2.11人,千人口护士2.44人,千人口病床5.71张。我们克服了前所未有的不少困难,解决了基层基础的不少问题,建成了惠及民生的不少项目,办好了群众欢迎的不少实事,医疗卫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广大群众普享发展成果。

总的来说,“十一五”我市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不同寻常,取得的成绩也不同寻常,这得益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得益于我们将卫生工作紧扣民心、适逢民意;得益于我们系统上下团结协作、求真务实。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与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帮助的结果,更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无私奉献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卫生局党委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向社会各界、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卫生投入总体不足、资源布局还不均衡、人才梯次不够优化、疾控防治难度加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趋利性医疗行为和道德风险并存,公卫服务有失公平、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等短板问题依然存在,个别干部在思想和作风方面还存在因循守旧、创新不足、效率低下、不具体不深入等突出问题。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着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实现卫生事业发展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攻坚时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卫生工作,以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强化公卫优先发展战略,重心下移城乡基层,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一,要拉高发展坐标。到“十二五”末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5岁,婴儿死亡率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20/10万以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更具可及性,更趋公平性。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增加1/3,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6.5张,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率达99%。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低于30%;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不高于五年平均发病率,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8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医疗卫生资源规模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各项指标适应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凸显省会郑州卫生发展地位。

第二,要认清发展形势。一是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工作形成的大环境。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给人类自身的健康问题将带来更大影响;由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变化,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发生,都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威胁和挑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追求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对医疗保健需求更高、更趋多样化,对看病就医等卫生服务的要求更加关注、更加敏感,要多投入。二是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给卫生工作带来的好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使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工作空前重视,持续增长的综合国力和地方经济使政府对卫生的投入空前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行使卫生政策支持体系空前到位,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使社会各界对卫生的关注与支持空前高涨,“十一五”的健康快速发展所积淀的宝贵经验都为新时期卫生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三是建设“郑州都市区”的战略构想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构想,提出“加快发展、倍增发展”的目标和“注重运作、首问负责、两个不允许、联审联批、先路条后手续”等一系列关键词,对我们固有的思想模式、工作习惯、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三,要抢抓发展机遇。“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机遇不但来自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作为。应对危机是机遇,突破风险是机遇,破解难题是机遇,敢于负责、勇于创新也是机遇。”卫生事业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诸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挑战中寻找机遇,顺势而上,谋求发展。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党的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国家把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的医改方案更是对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掌握政策精髓,找准突破口,寻求大发展。二是抢抓市场机遇。《国务院关于鼓励民营资本发展卫生事业若干规定》的出台,郑州宜居健康城的战略布局,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的热潮,都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定位,创新思路,注重运作,寻求项目,争取投资,快速发展。三是抢抓郑州都市区建设机遇。2011年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以“民心促发展、以民生促跨越”,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都将是空前的,这对我们强基层、投公卫、搞倍增、促发展将是一个绝佳机遇期。

第四,要转变发展方式。立足服务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搞好布局规划和资源整合,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民生健康,民心民愿,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夯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础。立足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加大全民健康知识宣教力度,增进公众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立足于重质量、保安全,加快培育郑州医疗卫生学科建设,发展有特色、有拳头、有品牌;立足项目带动,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倍增。立足优先培育高素质卫生人才,改革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储备,推动科技创新,构筑郑州卫生人才大厦。

第五,要营造发展环境。环境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以提质提效为重点,持续改善卫生行政服务环境。通过优化办事流程,规范行政行为,强化监督考核,畅通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渠道,提升机关服务群众、服务重大项目、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及品次;以实施倍增工程和推行精细化管理为重点,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为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提供就医环境怡人、医疗技术精湛的健康保障服务;以促进医患和谐为重点,营造齐心协力助推卫生工作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六,要提升发展能力。卫生工作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工作任务依然异常繁重,这就需要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根本上提高掌控推动卫生发展的能力。一是要强化大局意识,提高政治辨别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已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卫生即民生,卫生工作已不单纯是防病救人,而是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看待现在的卫生工作,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辨别力。二是要强化运作意识,提高运作能力。运作即是如何做事、如何办事、如何成事。各级各部门要把运作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用运作来激发活力,提高创造力,强化执行力。要在看似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干成让人刮目相看的项目,在一些看似不能做成的事上创造出奇迹。三是要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新时期、新事物、新规律,呼唤新知识,渴求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同志要与时俱进,革除旧的学习理念,创新学习方式和手段,瞄准前沿、瞄准高端、瞄准动态、瞄准需要去搞学习研究和工作调研,以提升处理复杂问题和矛盾、驾驭市场经济、管理内部事务和狠抓落实执行的能力。

三、凝心聚力,务实创新,促进卫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现医改近期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起步之年。今年我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九届二十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郑州都市区建设,更加注重公共卫生,更加注重城乡基层,更加注重公平可及,更加注重优特新强,大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全面启动宜居建康城建设,做好十项重点工作,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努力推动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一)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夯实农村三级服务网络基础。一是完善巩固新农合制度,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参合率保持在96%以上。积极开展新农合补助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基金运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实现省辖市间新农合跨区直补,扩大市级医疗机构直补覆盖面,提高门诊统筹基金使用率,不断完善新农合服务举措,确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探索实施“农村片医”新模式。借鉴和延伸我市“城市片医”的成功经验,突出农村基层特点,实行“乡镇卫生院医生包村,村医包户包人”的方法,组成农村片医工作组,重点开展健康档案建立、村级急诊急救、常见小病诊疗、妇女儿童保健、健康知识宣教、精神卫生指导、中医中药应用、老人服务保障,计划免疫管理、卫生防疫消杀等“十项”服务活动,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综合保障水平。三是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推行以统一机构设置、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药物管理、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模式,年底覆盖率达到40%。四是继续实施“全民健康普(检)查工程”,全市农村居民建档率达到100%。全市96家建制乡镇卫生院成立农民健康服务管理中心,使农民健康档案有人建,预防保健有人管,得了疾病有人看。五是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全市低保和贫困家庭心血管病等重大医疗保障试点,减轻患儿家庭医疗费用负担。六是免费培训1042名乡村医生、107名乡镇卫生院妇产科人员和17家县区疾控机构50名实用型卫生防疫人员,选拔126名高等院校学生到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二)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扩展深化“片医负责制”服务模式。一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建和竞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增片医负责制单位6家,片医单位总数达56家,服务人口达到300万。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和示范中心创建工作,深化、细化片医服务内涵,更大力度推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开展服务,加快并规范建立健康档案,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实行郑州片医“地图式定位责任管理”模式,建立“郑州片医网”,对所有片医小组进行网络定位标注并向市民公布,基本消除中心城区片医服务空白点。四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开展社区居民就医“一卡通”试点,建立基于居民健康为主的郑州卫生服务平台。五是延伸片医服务范围,启动县、市片医负责制工作,使各县(市)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更加规范、更加便民、更加高效。六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知晓率,引导广大市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享受社区卫生服务,使片医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 “守护人”。

(三)大力推进公卫优先发展,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是继续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控,着力做好手足口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乙肝和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早日实现郑州地区“消除麻疹”目标,降低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做好艾滋病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干预工作,建立“爱心之家”,实施艾滋病母婴阻断,预防干预措施比例达90%以上。地方病、结核病防治和重症慢性病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积极推进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工作,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实现市(县)、区两级疾控机构建设“双达标”目标。三是加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培训,在市、县、区疾控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四是提高职业病检测能力,为市、县两级职业病防治机构配备肺功能仪、电测听力计等设备和职业健康检查信息软件。五是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达标评选活动,稳固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巩固扩大控烟成果,实现卫生系统控烟目标。六是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做好迎接国家妇女儿童《两纲要》终期验收工作。强化实施免费婚检,提高免费婚检率。

(四)大力推进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倍增工程。一是加快倍增工程统筹规划。按照郑州都市区建设战略部署,适应省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对郑州市属、省直省管优质医疗资源进行布局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引进社会资本,鼓励多元办医兴医,用3-5年时间实现郑州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扩展倍增,全面提升省会郑州医疗服务规模和能力。二是加快“宜居建康城”建设进度。明确健康城功能定位,确定选址,招标规划设计,成立管理服务机构,对接入驻项目,建立投融资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健康理念和功能服务”为特色的新型主题城区。三是加大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市儿童医院东区医院、市二院新建眼科病房楼、市九院老年关爱楼和精神心理病房楼、中牟县人民医院、新密市中医院、登封市疾控中心等项目提速建设;市三院、市十院、市妇幼保健院迁建扩增项目年内开工;其他医院新年度床位倍增项目加快推进,进入宜居建康城的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尽快立项,尽早规划布局,尽早入驻落地。

(五)大力推进医疗服务精细化管理,打造“优质服务行业”。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郑州市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争取《郑州市医疗机构设置管理条例》立法。

二是以“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落实、临床合理用药、病历书写质量、医院感染管理和《护士条例》贯彻等五项专项检查,求深求细求精,提升技术水平。三是扎实开展卫生部提出的“质量好,服务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在全系统推行全员全岗全程优质服务,打造“优质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四是坚持“医疗服务大会诊”制度,落实医疗纠纷“四不放过”,严格医疗机构、人员及技术准入,加强血液管理,提高医疗安全风险意识,确保医疗安全。宣传贯彻《郑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完善医患第三方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六)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解卫生事业发展难题。一是实施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管办分离,部门监管,企业服务,多方考核的新型新农合运行机制。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和诊疗项目使用比例,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二是进一步拓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继续做好老年人、婴幼儿和孕产妇保健,为慢性病和传染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两癌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电子病历、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建立运行及评估检测评价体系;推进公立医院人事体制改革,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在市属医疗机构推行“风险抵押金”制度;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组建1-2个医疗集团,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格局,增强综合竞争力。四是加大医疗服务监管力度。积极探索公立医疗机构股份制改造,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形成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格局。五是以“数字化郑州建设”为契机,加快区域集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远程诊疗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市(县、区)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社区卫生服务及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上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率先试点社区居民、农民就医“一卡通”。六是坚持联合预约诊疗制度,拓宽预约途径,革新预约诊疗流程,扩大参与医疗机构范围,充实预约专家库,使群众享受更为便捷的诊疗服务。

(七)大力推进人才科技创新工程,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成年度博士创业、科技创新、重点专科建设基金项目的遴选评审工作,进一步倾斜和保证资金投入;二是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确立10-15个学科为医学重点学科,30个为重点培育学科。实现学科有特色,院院有强项,重点要敢于舍弃弱势、保持优势,形成学科有突破、技术有赶超,能够与省级大医院竞相发展的格局。加大对5个重点实验室和6个院士工作站支持力度,力争建成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三是强化人才强卫战略。继续实施“人才强卫”五个三工程,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引进100名博士和副高以上高端人才。重点培育博硕高端人才、培育领军人才、培育学科带头人、培育中层骨干、培育创新型人才。四是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制定卫生技术人员终身学习及定期进修学习培训制度,组织高层次人才出国培训。大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做到“院院合作、院校合作、院研合作”,全面提升卫生系统人才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八)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突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一是制定《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加大中医药扶持力度。二是在完善县、市中医院建设的基础上,对我市96所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进行达标考核,为全市乡镇卫生院配备中医中药基本设备、培训中医师及中药师。继续推行中医药“三名三进”活动,注重“治未病”的保健养生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出版《郑州中医名医、良方手册》,弘扬传统医学。三是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名中医”师承教育,探索师承教育与学位对接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名中医”评选和“读经典、背方剂”学习竞赛活动,营造中医药学习发展氛围,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

(九)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程,努力打造“健康郑州”。一是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县(区)、乡三级服务体系,形成市级有郑州市健康教育中心,县(区)有健康教育所,乡镇有居民健康管理服务中心的三级网络。二是坚持开展“郑州卫生健康大讲堂”,制定“三九三六一”工作计划,即大讲堂进机关数不少于300场,进社区数不少于900场,进学校不少于300场,进农村不少于600场,进企业不少于100场。开通“郑州卫生健康流动讲堂”,组建“郑州市卫生系统健康教育讲师团”和“卫生宣传文艺队”,深化“万名医护送健康”活动,普及健康防病知识。三是拓展实施卫生监督检测信息、医疗服务信息、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引导人民群众健康消费;四是畅通群众反映和咨询健康问题渠道,丰富12320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创新郑州卫生信息网内容,设立郑州市卫生系统的“ZZWSIC”。五是办好办活“健康郑州”栏目,拓宽栏目视野,丰富健康信息,真正让其成为引导郑州市民健康生活的喜闻乐见的栏目。

(十)大力推进党建及卫生文化建设,增强卫生发展综合实力。一是开展院歌、院训、院志的展示评选活动,凝练单位文化,提升认同协调,举办全市卫生文化成果展示会,树立“大医精诚,生命至上”的卫生行业价值观念,打牢思想文化建设基础。二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向张褒佳、李新荣等四位先进人物学习产生良好效果和影响的基础上,深化活动内容,强化基层,树立典型,叫响品牌。三是坚持核心管理团队集中学习和卫生管理讲坛制度,持续加大干部学习培训力度。注重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和基层民营机构党组织及党员队伍建设,调整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卫生工作的组织保障和领导能力。持续深化“六型机关”创建,完善督查及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卫生队伍、卫生文化建设,提高驾驭和发展卫生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建设廉政文化,筑牢卫生职业道德防线,深入开展宗旨意识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以治理医药卫生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为抓手,以创新药品器械及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为主要手段,严厉打击统方回扣,降低药价,让利于民。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继续强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和安全生产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动卫生系统社会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卫生行业品牌形象更具影响力。

7.2011年德州市旅游商品工作总结 篇七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梅州市2002~2011年无偿献血者223462名,其中男158477名,女64985名,年龄18~55岁。无偿献血者在按《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体检合格后献血,所采血液均经初复检。

1.2 试剂与仪器

HBsAg试剂(英科新创和北京万泰),抗-HCV试剂(北京吉比爱和北京万泰),抗-HIV试剂(北京万泰和美国伯乐),梅毒试剂(北京吉比爱和上海荣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剂(北京倍肯和上海复星长征);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瑞士HAMILTON)。所有试剂均经批批检,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方法

ALT采用微板速率法和连续监测法,ALT≥25U或ALT≥40μmol/L为不合格。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采用ELISA法,检测梅毒采用ELISA和TRUST法。所有试验均按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抗-HIV阳性者均经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证。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中χ2检验分析数据。

2结果

2.1 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

在223462名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ALT阳性4615人(阳性率2.06%),HBsAg阳性2357人(1.05%),抗-HCV阳性199人(0.09%),梅毒阳性2104人(0.94%),抗-HIV阳性10人(0.0045%)。

2.2 不同性别献血者5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不同性别献血者ALT、梅毒、抗-HI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献血者HBsAg、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3 不同年龄段献血者5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不同年龄段献血者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2.4 不同职业献血者5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不同职业献血者ALT、HBsAg、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业献血者抗-HCV、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2.5 献血次数与HBsAg、抗-HCV和梅毒阳性率的关系

参加过3次的献血者,HBsAg、抗-HCV和梅毒阳性率的比例明显下降(表4)。

3讨论

本文对梅州市2002~2011年无偿献血者223462名进行检测,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人群代表性。由结果可知,ALT不合格是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而造成ALT异常的因素较多,除肝胆疾病外,还与献血者饮酒、体重、运动量、疲劳度和服用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1]。而由性别、年龄、职业等造成的饮食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献血者体内的ALT水平。本文结果显示,本地区献血者的ALT活性与年龄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男性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这与国内报道一致[2]。因此,建议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对近期曾饮酒、服用药物或感觉疲劳度献血者,应劝其延期献血,从而降低血液报废率。

本地区献血者的梅毒阳性率占0.94%,仅低于ALT和HBsAg,提示梅毒等性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3]。男性的梅毒阳性率高于女性,与攀枝花市报道的相一致[4],且40岁以上人群的阳性率较高。

梅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者均为男性,以青壮年为主,可能与同性恋和吸毒者以男性为主,且青壮年属性活跃期及近年来性传播途径感染成为HIV感染的主要途径有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输血传播HIV风险降到最低,是目前采供血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采供血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除应严格质控外,更重要的是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加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性健康教育,加强对献血者生活史、健康史的询问,尽可能排除可疑感染病毒的献血者献血,以确保输血安全。除从阻断输血传播HIV这个方面开展工作外,最有实际意义的措施是大力普及大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尤其是加强对HIV感染主体青壮年人群的宣传力度,强化大众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达到防止艾滋病蔓延扩散的目的[5]。

同时,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HBsAg、抗-HCV和梅毒的阳性率均明显降低。这提示从自愿无偿献血者中发展固定献血者,不仅能解决应急用血,而且有利于提高血液的合格率,减少血液浪费[6]。

参考文献

[1]牛艳芳,张新芳.1999-2003年运城市无偿献血者血液5项指标检测结果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39-240.

[2]刑颜超,程维兴,路西春.ALT活性作为献血者筛选标准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79-281.

[3]梁国均,邵长庚.全国性病流行现状和趁势分析.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增刊):3-5.

[4]张万忠,蔡兰,刘维卓.攀枝花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阳性率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1):58.

[5]郑鹏,张容,杨春晖,等.四川省自愿无偿献血适龄人群HIV流行特征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8,21(6):458-459.

上一篇:家长接待日记录表下一篇:GRE考试指南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