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共7篇)
1.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 篇一
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结果 由统计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症患者早期给予高氮、高热量肠外营养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患者;肠外营养策略;护理满意度;急性期
重症患者在入院初期病情危急,机体的多项功能受到损害,机体代谢消耗明显增高,并且许多器脏功能也有一定的受损。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现象,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不能进食,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技术来维持患者的生理营养需要[1]。重症患者在患病初期以及后期的机体应激状态不同,营养的代谢也不相同,所以在患者的不同阶段应该给予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2]。为研究重症病人急性期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护理要点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重症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法进行护理。
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8±1.42)岁,患者质量在45~75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6.77±8.79)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5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实验组患者50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8±1.52)岁,患者质量在44~77 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7.29±8.61)kg,消化道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13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0例,胃癌术后患者10例。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良好可比性。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患者以及家属对于该研究具有知情权。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高氮高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2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125 KJ/(kg・d)。再给予常规的护理。综合护理具体做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需要给予心理护理,患者可能会伴有疼痛、焦虑、忧愁、紧张等各种不良情绪,不良的心态会影响患者的健康。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告诉患者病情在逐渐好转,排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保持阳光积极的心态[3]。②生活护理,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原因,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限制了患者躯体的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及擦浴,确保患者的整洁舒适,避免发生褥疮以及各种感染现象。病房内需要定期通风、消毒,床单被套等要常换洗,保持床单元干净整洁。室内可以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让患者身心愉悦。③静脉导管护理,3M胶布每3 d更换一次,如有异常情况随时更换。穿刺点按要求消毒防止感染,每班要核对中心静脉导管的体外长度,做好标记,严格交接班,避免脱管现象发生。可以在患者的病房内安装输液泵报警器,可以监测滴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正常,导管是否发生堵塞以及滴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等等。④血糖以及静脉压监测,对重症患者需要定时监测血糖水平,在给患者配制静脉营养液时,常规加入6克葡萄糖后需要加入1U胰岛素,根据患者血糖的水平含量可以酌情加减胰岛素皮下注射,尽量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6.70~8.85 mmol/L水平。不仅需要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控,还需要定时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测定,防止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等不良事件[4-5]。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营养法,每天给予静脉营养3升袋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持续7 d,后续每天氮量控制在0.10 g/(kg·d),非蛋白热量控制在83.2 KJ/(kg·d)。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方法
实验研究结束后,将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数据情况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用χ2检验,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研究结果中95%作为可信区间,并且结果中P<0.05 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差异
从研究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血糖水平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消化道瘘患者65例,均伴有器官功能不全、低血压,体温高于38 ℃,心率超过90次·min- 1,白细胞计数 > 14 × 109L- 1,诊断为严重腹腔感染。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其中男23例, 女10例; 年龄40 ~ 63岁( 41. 2 ± 13. 3) 岁; 单纯十二指肠瘘12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合并胆瘘9例,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5例,胃、结肠癌术后胆肠瘘1例,胃、肠穿孔术后肠瘘1例,胃近端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瘘5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 年龄40 ~ 63岁( 41. 2 ± 13. 3) 岁; 单纯十二指肠瘘1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合并胆瘘8例,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6例,胃、 结肠癌术后胆肠瘘2例,胃、肠穿孔术后肠瘘1例,胃近端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瘘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疾病情况无明显差异( P >0. 05) ,满足可比性要求。
1.2营养支持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早期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在腹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行双套管引流,术后给予敏感抗生素、生长抑素( 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 010033C07) 静脉滴注,微泵24 h维持,连用4 ~ 25 d,在患者低蛋白血症难以纠正时,加用生长激素( 陕西康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 01230543B) 8 IU·d- 1皮下注射,连用3 ~ 21 d。术后4 ~ 8 d行肠外营养: 按84 k J·kg- 1·d- 1提供能量。脂肪按1. 0 ~ 1. 5 g·kg- 1·d- 1补充,氮量按0. 15 ~0. 20 g·kg- 1·d- 1, 适量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肠道功能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液制剂能全力,在24 h内利用重力或使用肠内输液泵匀速滴注,开始时滴注速度应较慢,为30 ~ 60 ml·h- 1,6 h后检查病人耐受性( 如胃潴留量等) ,如患者无不适,每隔12 ~ 24 h增加25 ml,最大速度为100 ~ 125 ml ·h- 1,以输液泵肠内输入,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输入速度,逐渐由完全静脉营养液输入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液输入,以维持患者的营养需要。不能达全量者则以肠外营养补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微生态制剂( 商品名: 金双岐,内含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岐杆菌,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产品) ,每次1 g,2次·d- 1,水化后以鼻饲管注入。两组营养支持治疗时间均≥4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0、30 d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胀、腹痛) 发生情况及再次手术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体重、白蛋白变化数据用 ± 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消化道症状发生率采用百分比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 15.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10、30 d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同组治疗前升高( P < 0. 05) ; 治疗30 d时,观察组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5) ,见表1。
2.2两组消化道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恶心2例,呕吐1例,腹胀1例,腹泻3例,总发生率为21. 2% ( 7 /33) ; 对照组发生恶心3例, 呕吐1例,呕血1例,腹胀3例,腹泻7例,总发生率为46. 9% ( 15 /32 ) ,两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779,P = 0. 02 ) 。观察组33例患者中, 27例经营养支持治愈,6例再次手术后治愈,再次手术率为18. 2% ( 6 /33) ; 对照组32例患者中,17例经营养支持治愈,15例再次手 术后治愈,再次手术 率为46. 9% ( 15 /32) ,观察组再次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χ2= 6. 316,P = 0. 01) 。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 < 0. 05; 与同组治疗后10 d比较,b P < 0. 05; 与对照组相同时间比较,c P < 0. 05
3讨论
在消化道瘘治疗早期,及时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提供能量和蛋白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胆汁淤积、胃肠黏膜失用性萎缩、肠道微生物平衡失调,形成腹腔脓肿,产生大量菌毒素而致败血症。胃肠内营养可增加肠道黏膜的营养,对肠黏膜结构及其机械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刺激胃肠道激素、黏液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因此,尽早实施胃肠内营养可保护感染患者的胃肠黏膜屏障,纠正菌群失调,降低高代谢、改善营养状况。
肠道正常菌群是人类肠道黏膜生物屏障,可刺激肠道平滑肌蠕动,向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同时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3]。正常肠道菌群主要包括生理性菌、条件致病菌、病原菌三大类,生理性菌与人体共生,属于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约占99% 以上,此类细菌为人体所必需,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 条件致病菌与人体共栖,属于兼性需氧菌,在肠道中占比较小,如肠杆菌、肠球菌,当胃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致病; 病原菌多为过路菌,长期定植较少,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较少不会致病,当数量过多时则可致病[4]。肠道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可产生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s Ig A) ,s Ig A可调节肠腔内细菌数量在正常范围,防止细菌进入血循环和淋巴循环,因此具有免疫防御作用[5]。当严重感染、内毒素血症、重型肝炎、不合理肠外营养等导致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时细菌可进入血循环和淋巴循环,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消化道瘘可造成大量消化液流失,引起胃肠微生态平衡失调,易导致感染的发生,同时由于存在高代谢,病程长,摄入氮不足,导致营养不良,体重进行性下降,而手术创伤又可加重营养耗竭,加之胃肠道蠕动功能障碍、菌群失调损伤胃肠黏膜屏障,加重胃肠道菌群易位[6]。消化道瘘患者可能因长期不能进食而行胃肠外营养支持,以减轻胰腺负担,但胃肠外营养易致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引起菌群易位[7]。因此及时补充正常的原籍菌,定植于肠上皮表面,对肠黏膜起着占位性的保护作用,同时可产生有机酸、过氧化氢等物质抑制其他病原菌的依附、入侵和繁殖; 双歧杆菌属于正常菌群,可改善胃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减少致病菌和毒素的易位,促进肠道对营养液的吸收。本研究观察组消化道瘘患者经肠外营养治疗后,胃肠功能开始恢复时及时补充含有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的微生态制剂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在治疗10 d、30 d时患者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采用普通肠内营养液治疗的患者。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直接治疗消化道瘘可减轻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瘘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后,肠腔内的低温、高渗使益生菌数量减少,乳糖酶活性降低,进而使胃肠道发生痉挛,出现容量性腹泻,通过添加益生菌可增加乳糖酶活性,从而减少容量性腹泻[8]; 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易致菌群失调,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补充微生态制剂可增加胃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增强益生菌的优势地位,纠正菌群失调,从而减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或感染性腹泻。对照组中出现1例应激性溃疡呕血,可能与胃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调、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大量细菌进入血循环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及上皮细胞遭破坏有关。本研究同时发现观察组的再次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能有效降低消化道瘘患者的再次手术的风险。
综上所述,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消化道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体重,纠正微生态失衡,减少胃肠道症状,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消化道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消化道瘘患者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微生态制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0 d、30 d时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改变情况及消化道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0 d、30 d患者的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30 d时,观察组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21.2%,明显低于对照组(46.9%)(P<0.05)。结论: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消化道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体重,纠正微生态失衡,减少胃肠道症状,促进康复。
3.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 篇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68-03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SAP疾病转归及减少并发症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经证实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TPN组(45例)和EN组(31例)。EN组从入院24~48h经螺旋鼻肠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30cm),TPN组按125~146kJ/kg•d,氮入量:0.2g/kg•d,氮热比为1∶418kJ,再加上每日必需的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配成“全合一”液加入3L袋,由中心静脉输注。结果入院后1~7天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正常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14天的EN与T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EN的营养恢复作用与TPN比较无明显差异。经14天营养支持,EN组的感染率、死亡率显著低于TPN组,且EN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黏膜细胞增生;促进肠蠕动,防止菌群移位同时促进肝脏与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有利于肝脏蛋白合成与代谢调节;同时可以促进胃泌素、生长激素等激素分泌;还可以减轻机体对内毒素与氧自由基的反应;并且EN组的费用约是TPN的1/2~1/3等优点。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近年已有较大进展。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凶险,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1、2]。在治疗上也无特殊药物能够阻止SAP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众所周知,SAP是一种高代谢疾病,在SAP病程中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因此近年来随着对SAP研究的深入,现已把营养支持在SAP疾病转归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上放在重要地位。而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的应用及时机已是现在研究热点,现笔者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湖南省桑植县中医院自2002年3月至2008年12月诊断为SAP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EN组和TPN组的临床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本组76例,其中男33例,女43例。年龄25~73岁,平均(42±1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1996年制定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发病诱因:胆源性胰腺炎47例(61%),酗酒后12例(16%),暴饮暴食后8例(11%),病因不详9例(12%)。Ranson评分:3项阳性者19例,3项以上阳性者57例。CT平扫Bahhazar分级:C级10例。D级49例,E级17例。APACHEⅡ评分:所有病例均>8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EN组31例,TPN组45例,其中16例经手术治疗,EN组有9例,TPN组有7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起病前的营养状态以及病情分级经检验无显著意义。
1.2营养支持方法
(1)TPN组:入院后行标准TPN支持14d。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出基础能量消耗(BEE),再乘以校正系数13,约为能量:125~146kJ/kg•d。氮入量:0.2g/kg•d。氮热比为1∶418kJ,再加上每日必需的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配成“全合一”液加入3L袋,由中心静脉输注。
(2)EN组:计划提供的热量及氮量及营養支持时间与TPN组相同。入院后12~24h内经螺旋鼻肠管(Flocare,荷兰纽迪西亚公司产品,其可随胃肠的蠕动被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放置后6~12h经稀钡造影证实)或术中放置空肠饲养管,由输注泵输注,输注第1天给于生理盐水500ml,以20ml/h;第2天过渡到糖盐水500ml~1000ml,方法同前,如无胃肠功能紊乱及临床表现加重,即给予能全力。每1000ml能全力提供热量4180kJ,蛋白质40g,及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给能全力5天后,如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及生化检查明显好转再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1.3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
当出现器官功能障碍,非手术治疗症状不缓解并加重,胰腺或胰周的局部感染如假性囊肿感染、坏死组织感染、脓肿等时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胆道引流;被膜切开减压,清除坏死组织。大量盐水冲洗和多管引流;空肠造瘘置营养管。术中见感染多以局限于胰周网膜囊的居多,但也有范围波及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和双侧结肠旁沟的。其他治疗方法还有胃肠减压、吸氧、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预防应用抗生素、抑制胰酶分泌等治疗。
1.4观测指标:
(1)常规指标观测:监测血清白蛋白、血淀粉酶、白细胞计数、血清Ca+、血糖。
(2)病人死亡率、并发症率、感染率的观测。
(3)营养指标观测: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的检测,采用ELISA方法测定(试剂盒由武汉华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5结果分析:
结果(X±s)表示.自身对照比较及组间比较以配对t检验处理。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EN组与TPN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
2.2营养支持对血清PA、RBP浓度影响:入院后第1天,RBP较正常水平有极明显降低(P<0.01)。入院后第7天,RBP较正常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PA较正常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第14天.RBP、PA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比较TPN组和EN组经营养支持后的营养指标无差异(P>005,表2)。
2.3营养支持对常规生化指标的影响:TPN、EN支持7d后患者血淀粉酶、血糖较入院第1天有明显的降低(P<0.05),14d后血淀粉酶较入院第1天有极明显的降低(P<0.01),白细胞计数、白蛋白营养支持前后无明显的改变(表2)。
2.4营养支持对死亡率、感染率、并发症率的影响:TPN、EN支持14d后,EN组患者感染率、死亡率与TPN组相同率相比较接收H1,拒绝H0认为两组感染率、死亡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接收H0,拒绝H1,认为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表3)。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处于一种高代谢、高分解的状态,极易导致患者的营养不良。所以,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严重营养消耗及分解代谢增加的疾病,营养支持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重要环节。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是争论焦点,长期以来肠外营养曾一度是标准治疗方法,而肠内营养被认为是禁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长期肠外营养可以造成小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萎缩、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率增高、免疫功能低下、肝功能的损害、各种代谢紊乱和导管感染等并发症。且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即存在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长期的肠外营养会促进肠道细菌移位,这是胰腺炎继发感染的主要细菌来源。一旦继发性感染形成后,会加重患者的应激状态,全身并发症增多,促使病情恶化。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或阻止肠道细菌移位、肠黏膜萎缩、减少肠源性感染、肝功能损害及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外,最重要是合理肠内营养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更合理的供给机体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基础。本组病例也证实了,EN组在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上都明显少于TPN组。总结肠内营养的优点有:①通过营养素与肠黏膜接触促进细胞抗氧化自由基以及炎性因子的能力,防止细胞过度凋亡,促进黏膜细胞增生;②促进肠蠕动,防止菌群移位同时促进肝脏与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使肠道免疫保持觉醒状态;③从肝肠循环获取营养,有利于机体特别肝脏蛋白合成与代谢调节;④同时可以促进胃泌素、生长激素等激素分泌;⑤还可以减轻机体对内毒素与氧自由基的反应;⑥EN的费用约是PN的1/2~1/3等优点。因此,认为早期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4]。
肠内营养的开始时机是目前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过早给予肠道饮食,将引起胰腺炎症状的加重或复发。临床上一般肠外营养达2~3周时,才转为肠内营养,使胰腺有较长的静息与修复时间。近年来临床医师关注早期肠内营养,开展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状况的维持,还有利于减少肠道细菌移位。有报道,即使少量的EN,也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不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使机体免遭“二次打击”,有利于胰腺炎的恢复[5]。早在上世纪末,Vu等[6]报道,空肠EN对胰液刺激作用很小,经空肠进行EN,可通过负反馈来抑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因此,经空肠尤其是远端空肠的EN,对胰腺作用小,能保证胰腺充分休息,有利于SAP患者的治疗。动物实险方面,如Kotani等比较了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早期肠内营养(第49小时开始)与肠外营养的效果,发现前者在维持免疫应答、肠道完整性、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方面更佳,但是未能改善预后。在临床研究上国外Kalfarentzos等将3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后于48h内通过鼻肠管肠内营养或进行肠外营养,结果发现肠内营养在总的并发症和败血症发生率上明显少于肠外营养。而国内黎介寿院士提出在24~48h的时间段在临床上较易实施EN[7]。大量研究表明将营养素直接经近段空肠向远段空肠输入不会刺激胰腺外分泌增加,多项试验证明,避开胃和十二指肠将营养液直接注入空肠胰腺外分泌无明显影响,距Treitz韧带30cm以上时对胰腺无刺激[8]。本研究在EN组入院12~24h内给予经螺旋鼻肠管(Flocare,瑞士Nutricia公司产品,其可随胃肠的蠕动被放置于Treitz韧带下30cm,放置后6~12h经泛影葡胺造影证实),如果48h后不能进入空肠,则在胃镜引导下放置。入院同时给予33%硫酸镁或中药大黄导泻,以求尽早恢复肠道功能。本组病例均于48~72h内给予了肠内营养,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SAP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经验认为:在患者入院后12~24h内经螺旋鼻肠管,放置后6~12h经泛影葡胺造影证实,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适时给予早期空肠EN。应注意:EN过程中注意鼻空肠管的位置。有的患者日间活动或夜间睡眠时不注意将鼻空肠管拔出一部分,此时管头位置就可能在十二指肠甚至胃腔内,如果不注意观察注入营养后必将引起胰腺胃相、十二指肠相的分泌,使胰腺炎加重或复发。根据笔者经验,在行泛影葡胺造影证实后,在患者鼻肠管上给予读数及标记固定,以免引起医源性加重胰腺炎或复发。EN组病例临床表现及血生化指标上与TPN组观察未見有明显增加,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
4.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 篇四
【论文摘要】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数量逐年增加。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加强胃肠道护理,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论文关键词】先心术后 肠内营养 护理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数量逐年增加。先心病患儿多为年龄小、体重低、术前营养情况较差的婴幼儿;加上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所以术后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通过胃管鼻饲营养物质,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中华医学会重医症学分会提出推荐意见: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积极采用EN支持(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此外,袁慧峰等研究认为,早期胃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先心病术后患儿60例,年龄3个月-5岁,体重3.5-20kg,术后均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带气管插管时间6-124h。
2 方法
2.1患儿术后入ICU,常规留置胃管,末端套薄膜手套密封固定,保持开放引流。或末端连接5ml或10ml的.注射器,注射器去除活塞上尾端筒部,并将针头刺入活塞内,然后将活塞塞入注射器空筒内,做成一简易吸引器,可有效引流胃内容物。
2.2每次气管插管吸痰后都要行口鼻腔及胃管吸引,防止分泌物及胃液误吸入气道。抽吸胃液时运用间断负压吸引,防止负压过大造成胃黏膜损伤。
2.3鼻饲时间及量 带气管插管超过12h后,可以开始鼻饲。在临床实践中的原则是“尽早开始”,允许有个体化的时间选择。根据年龄体重,首次注入10-50ml,若无胃肠道反应,以后每2-3h1次,每次30-80ml,消化吸收好,可以适当加量。
2.4食物种类 6个月以内患儿首选母乳,无母乳或母乳不足时,给予配方奶或易消化汤类。6个月以上患儿除这类食物外,还可给予米糊、稀饭、麦片、果汁等,浓度以不堵塞胃管为要。
2.5停鼻饲时间 拔除气管插管后,仍保留胃管,直至患儿经口进食时,若无呛咳、呕吐、吞咽困难等,可拔除胃管。
3 护理
3.1妥善固定胃管,防止脱出或移位。每日更换固定胶布,清洗局部皮肤,随脏随换。每次鼻饲前检查,确定胃管在胃内才可注入食物。验证胃管在胃内的常规方法有回抽内容物法、听诊法、观察气泡法 3.2注入食物前要先将气道内痰液吸尽,鼻饲后1h内不能吸痰,防止因刺激致胃内容物返流,误吸入气道。
3.3保持胃管通畅,每次注入食物前后都要注入5-10ml温水,避免胃管堵塞或食物残留在胃管内。
3.4鼻饲液必须新鲜配制,注意无菌操作,温度在38℃左右(滴于手背感觉温度适宜)。注入的速度宜慢。注入前回抽胃内容物,了解消化情况。若胃内容物多,消化吸收不良,应停喂1次。
3.5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
3.5.1定时听肠鸣音,了解肠蠕动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3.5.2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及时查找原因。鼻饲液温度、浓度或量不适宜,或者胃肠功能不良均可引起上述症状,要针对病因处理。同时要采取改变体位、按摩腹部、开塞露纳肛、用止泻剂等方法减轻症状,并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3.6口腔护理 温盐水清洗口腔,每日3次。有呕吐物时,随时清理。若发生口腔溃疡,须配合用药。
4 小结
现代婴幼儿心脏病手术朝着低龄化、复杂化、重症化方向发展,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做好胃肠道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0):582.
袁慧峰,王建斌,李文放.早期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42-1343.
李英萍,熊卫萍,沈磊,刘永莲.婴幼儿心脏术后的胃肠道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5):36.
5.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 年2月~2013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EN+PN组和TPN组。 EEN+PN组40 例,其中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为(56.7±10.8) 岁, 平均体重为(61.4 ±7.7)kg;TPN组40 例, 其中男20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为(54.2±8.6)岁,平均体重为(59.5±9.2)kg。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食管癌,且成功行食管癌切除术;②术前未进行放疗、化疗;③无代谢性疾病。排除标准:①术前患肝、肾等脏器功能性衰竭者;②低蛋白血症者;③严重精神疾患者。
1.2 方法
TPN组术后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EEN+PN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静脉滴注20%血清白蛋白(ALB) 100m L,以后每天仅当患者ALB低于30 g/L时再行补充, 同时酌情给予500 m L平衡盐溶液; 术后第2 天开始根据患者体力情况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 并于术前、术后3、7 d取静脉血进行生化和免疫指标检测,包括淋巴细胞计数(LYM)、ALB、前白蛋白(PAB)、免疫球蛋白G(Ig G)和免疫球蛋白A(Ig A) 免疫球蛋白M(Ig M);上述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
1.2.1 EEN+PN组
术后经鼻空肠营养管输入营养液,热量、氮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足部分静脉补充。热量供给为25 kcal/(kg·d),氮量为0.2 g/(kg·d)。 肠内营养制剂选用短肽型、整蛋白型或匀浆膳及配合使用乳清蛋白粉、维生素、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组件膳。 于术后16 h左右开始经营养管输入生理盐水或米汤200~500 m L,第2 天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用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用泵持续泵入或重力滴注,速度控制在40 m L/h左右,能量密度为0.4 kcal/m L,也可少量(开始时20 m L)多次(间隔30 min)经鼻空肠管缓慢推注。 以后速度(或推注量)和浓度逐日增加,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随时调整,且相应调整肠外营养组分,直至完全过渡至肠内营养。 营养液均为现配现用,每次输入前后均用20 m L温开水冲洗管道。
1.2.2 TPN组
术后行全肠外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液与EEN+PN组的含氮量和热量相同。 其中碳水化合物为10%或50%葡萄糖注射液, 脂肪为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氮源为8.5%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同时常规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所有肠外营养成分均在肠外营养配制室内无菌条件下混合,并转移至肠外营养输液袋中,以“全合一”混合液形式匀速输注[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化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术后3 d患者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术后7 d又有回升。 组内比较,EEN+PN组除Ig A,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PN组除Ig M和Ig A,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组间比较,术后EEN+PN组LYM、PAB、Ig G、Ig M改善程度显著优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LB和Ig 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术后EEN+P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 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较TPN组明显缩短, 营养支持费用也显著少于TPN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可见EEN+PN方案利于改善患者肠胃功能,所需营养支持费用更少,经济有效。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 < 0.05;与同组术后3 d比较,*P < 0.05;与TPN组同时间比较,△P < 0.05;EEN肠内营养;PN:肠外营养;TPN:全肠外营养;ALB:血清白蛋白;LYM:淋巴细胞计数;PAB:前白蛋白;Ig G:免疫球蛋白G;Ig A:免疫球蛋白A;Ig M:免疫球蛋白M
注:EEN:肠内营养;PN:肠外营养;TPN:全肠营养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有低钠血症、 胸腔感染、腹胀、轻微静脉炎等。低钠血症患者经补钠后纠正,胸腔感染经积极治疗恢复, 腹胀患者减缓滴速则症状消失,轻微静脉炎患者改变穿刺位置后痊愈。 EEN+P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TP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能耐受营养制剂或鼻十二指肠管相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食管癌是食管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3,4,5,6,7,8]。 然而,因手术破坏了肠道机械屏障,且患者长期不能进食,肠道黏膜营养供应不足导致功能肠癌,会引起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术后营养支持对于患者恢复至关重要[9,10,11]。 1967 年肠外营养的应用拯救了无数患者,制剂调配方便,可控性和耐受性均较好, 但长期的应用也暴露了弊端[12]。长期禁食并使用肠外营养使患者肠黏膜由于缺少谷氨酞胺增加了肠道黏膜的通透性, 使肠道内细菌、内毒素失调,从而诱发肠源性感染[13,14]。 因此早期肠内营养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其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其营养物质的吸收更符合正常生理状态,营养物质的直接接触可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 促进蠕动,缩短恢复饮食的时间。 其次,可减少静脉输液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再次,有研究表明,术后24 h左右外周血内毒素浓度最高,及时的肠内营养支持不仅降低了内毒素水平,还能避免肠黏膜损害,保护了肠屏障功能[15,16,17,18]。 本研究将二者联合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效果良好。
注:EEN:肠内营养;PN:肠外营养;TPN:全肠营养
本文通过LYM、ALB、PAB水平反映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其营养支持效果。 本研究观察到,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术后3 d患者LYM、ALB、PAB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LYM、ALB、PAB均低于正常水平,表明患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 在术后营养支持下, 术后3 天患者ALB、PAB等较术前均显著下降,这是因术后高分解代谢导致。 术后第7 天患者ALB、PAB有明显回升,表明患者营养状况有所恢复,但仍较术前显著下降。 结果表明短期内营养支持不能使营养状况恢复至术前,必须适当延长营养支持时间。
同时,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术后7 d时,EEN+PN组患者Ig G、Ig M水平明显高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术后营养支持时间的延长,患者术后3 d各免疫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后7 d各指标则明显升高(P < 0.05)。 Ig G、Ig M等是人体体液免疫的重要抗体,此结果表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减少免疫危害。 此外, 术后EEN+P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较TPN组明显缩短, 营养支持费用也显著少于TPN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可见EEN+PN方案利于改善患者肠胃功能,所需营养支持费用更少,经济有效。 EEN+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6.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 篇六
【关键词】 PICC置管;胸外科;肠外营养;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06-02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静脉输液的可靠通道,PICC置管可避免肠外营养液浓度、渗透压和化学刺激对外周血管的影响,比外周静脉更具有优越性[1]。但PICC留置期间,也有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置管感染、导管阻塞、静脉血栓、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的影响患者治疗和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为保证胸外科患者正常的肠外应用,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肠外营养期间的PICC置管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胸外科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明确诊断,采用手术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全部患者于术后1d开始肠外营养。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排除皮肤病患者。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72岁,平均45.8±12.7岁。食管癌16例,肺癌23例,恶性胸腔积液6例,纵膈病变5例。置管长度40-55cm,置管时间7-9d。
1.2 方法
1.2.1 置管所需材料 选用法国美德公司的规格为F4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3M无菌敷贴、约250ml生理盐水,注射器、无菌手套、无菌棉签、止血带、肝素帽、脱敏胶布
、碘伏棉签等。
1.2.2 护理方法
1.2.2.1 置管时的护理 尽量选择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而不选择头静脉。穿刺前用注射器抽取盐水检查导管是否通畅。穿刺时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其穿刺侧手臂与身体成90°,进针角度为15°-30°,见回血后将穿刺针与血管平行继续推行1-2cm[2]。仔细测量置管长度,送管时动作轻柔缓慢,尽量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损伤。导管进入肩部时,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3]。置管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观察有无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遇到阻力时不可强行送管,在不影响治疗情况下尽量用较细导管,还可帮助调整体位,可使导管后退约2cm,再使导管角度和上臂位置充分调整后缓缓推进导管,用包内镊子夹住导管缓慢送入套管内送入至预定长度。用20ml注射器抽回血,并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用蝶翼固定导管于穿刺点下端,穿刺点放一块方纱布,覆盖于无菌透明膜固定好,连接肝素帽,正压封管。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网状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24h。
1.2.2.2 置管后护理 置管手术结束后及时进行X线片的拍摄以确定导管具体位置;置管成功后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包括导管种类、置入长度等。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炎性渗出物、导管有无脱出、局部疼痛。每天静脉输液后用0.9%生理盐水容易冲管,若发现导管中有血凝块应及时抽出[4]。注意保持局部干燥清洁,置管次日更换穿刺处敷贴,换敷料时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妥善固定管道,告知患者管侧上肢切勿剧烈运动,勿过度弯曲,伸展,以免导管滑脱出。在患者情况稳定的前提下嘱其做握拳运动,沿置管静脉走向皮肤外涂喜疗妥药膏,以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每5-7d更换敷贴及正压接头1次,夏季可缩短更换时间,如有潮湿,卷边应随时更换。
1.3 统计学护理 资料的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营养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 果
全部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置管过程中均无死亡病例,无1例导管滑脱、感染、阻塞出现,无营养物质渗漏。置管时间7-9d,3例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湿热敷后缓解。营养期间无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患者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体重无明显下降,无营养不良和切口愈合不良等。
3 讨 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深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PICC是可见性穿刺,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适应证广、费用低等特点[5],是胸外科患者术后值得应用的肠外营养供给装置。但PICC作为一种异物置入静脉,从穿刺到置管成功后维护及拔管,并发症发生几率高。静脉炎、静脉血栓和堵管都是PICC置管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我科在对胸外科患者通过PICC进行肠外营养过程中,加强护理,本着严谨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更换敷贴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穿刺后以网状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24h减少局部渗血,正压封管减少了堵管的发生,握拳运动及应用喜疗妥外涂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注意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的观察,及时防止导管滑脱、导管堵塞,并进行相关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PICC的自护能力。结果显示,50例PICC肠外营养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营养状态良好。综上所述,加强PICC置管期间的护理有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术后的免疫力和手术效果,很好地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淑民.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肠外营养中的护理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15):116.
[2] 高媛.综合护理干预对胸外科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7):1533-1534.
[3] 付加梅,孙红梅,黄宇华.PICC置管在胸外科肿瘤患者中的运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7):1504-1505.
[4] 葛轶群,陈敏军,白平.PICC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应用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8,7(6):39-41.
7.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七
【摘要】目的 探討对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进行护理的效果。 方法 将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给试验组的患者提供肠内营养的护理,给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场外营养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都明显劣于试验组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之间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胃癌患者,在手术后的再去采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式支持治疗,可以让患者更好的接受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的质量,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胃癌患者;肠外营养护理
营养治疗在临床中的意义有:满足患者在营养方面的需求、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整体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性、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缩短患者的病程[1]。一般,临床营养最完整的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临床的治疗中,一般都是以肠内营养为主,它具有全面性,均衡性,符合生理、保护肝脏功能、降低高分解的代谢、维护胃肠道功能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适合胃病较重的患者[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本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之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中选取100例病患者,其中男性病患者63例,女性病患者37例,病患者年龄在26~70岁,其平均年龄为46.2岁,患者的鼻肠管所留置的时间为8~12d,平均留置时间为(10±2.1)d,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鼻肠管留置时间等资料的对比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护理,试验组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详细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 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之后,应该需要加强患者鼻腔粘膜的完整性检测,定时给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进行清洗,并通过石蜡对鼻腔进行润滑。肠内营养的患者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在于营养液的浓度选择以及输液时的速度不当造成的。因此,在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及时的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呕吐、腹胀以及恶心等症状,对发生的程度和时间进行了解。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情况,需要及时的停止肠内营养,将其转换成肠外营养,并对患者的大便性质、量和性质,以及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进行准确的记录,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反流现象[3]。
1.2.2 患者心理护理
胃癌是一种恶性的疾病,因此,病患者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产生焦躁、不安、低沉、害怕、恐慌等负面心理状态,护理护士应当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病患者的心理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了解,对了解到的心理状态进行安慰和相关疏导,用充满安心的言语对病患者进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起对抗病魔的信心,并向病患者详细的分析病况,使病患者减小因病情而产生的负面心情。
1.2.3 鼻肠管的护理
在每天的输注前后,采用20nl的注射器,对其进行冲洗,冲洗过程中采用的是20ml的温开水,避免鼻肠营养管出现营养液残留和官腔堵塞的问题,在口服药注入的时候尤为需要注意,需要把口服的药物研磨成粉末状,利用温水惊醒溶解,溶解之后将其注入管腔内,在用过药之后,对管道利用温水进行冲洗。同时将鼻肠管进行良好的固定,避免出现滑脱移动和盘绕扭曲问题,在固定的同时需要留出一定的余地,防止对鼻肠管进行活动的时候使得其脱离出患者体外.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PSS13.0 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在临床护理前后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进行比较,其比较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7d的临床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转铁蛋白、体重以及前蛋白等指标有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所示。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手术时该病症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是现阶段中最常采用的临床质量方式,由于手术造成的影响,手术后的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还会出现蛋白质以及热量的缺乏症状,经常给患者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4]。
肠内营养具有促进为肠道蠕动的作用,并且降低肠粘连现象的发生率,肠内毒素的整体释放量也会减少,更是降低了再临床方面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起到促进作用,在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经济型等诸多明显优势,因此,肠内营养是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最常采用的支持措施,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的遵守从稀到浓、从慢到快、从少到多的基本性原则[5]。
参考文献
[1] 黄倩,张彬,禄建蓉,孙艳,郭海燕.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J]. 哈尔滨医药. 2011,(01);19-21.
[2] 梁桂珍,朱刚,梁婉萍.重度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比较[J]. 海南医学. 2009,(05);36-37.
[3] 李昌娣.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及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10);41-42.
[4] 刘淑霞,高莉,宁福红.胃癌行全胃切除术40例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法比较与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2);22-23.
【肠内肠外营养的护理】推荐阅读:
肠内营养泵的应用流程10-13
孕期的正确营养10-22
路边早餐的安全营养吃法!09-20
豆制品的营养价值11-06
儿童营养膳食的重要性06-30
对健康营养的心得体会09-11
营养师的就业前景10-13
初中生的营养三餐食谱07-14
黄花菜的营养价值是什么07-20
营养素宣传推广合作的协议书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