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共8篇)
1.小学语文文体教学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很荣幸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因为以前教初中,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按照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和黎老师交流时,黎老师觉得这种方法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给了我这个任务,和大家交流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这个话题。所以今天,就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来谈谈这个话题。
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有许多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表现出来就是: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注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 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见PPT。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奇异的激光》。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特征,把握中心,理清结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作者按照什么结构来安排材料的。《奇异的激光》这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及其广泛用途。《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体与水密切关系”及喝水的意义来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使我们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懂得讲究科学饮水。
第三、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模式。比如“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比太阳”这个词明确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激光是最亮的光这一特点。从而给学生总结出,赏析说明文的句子的基本模式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 2 说明方法,形象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哪方面的内容。(小学阶段我们只要求掌握常见的集中说明方法,但是教材中出现摩状貌、作诠释等不常见的说明方法时,建议老师们直接给学生名称,不要求掌握,但出现一次就介绍一次,学生会逐渐熟悉并加深印象,以后到了初中以后他不会陌生。其实关键就是老师们要对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意识,比如《奇异的激光》“由于它发光的方向集中,因此它能发出特别亮的光。”这一句是典型的作诠释,老师们给学生简单介绍就行,不要求掌握,学生们记住的就是说明方法中还有作诠释,摩状貌。)
第四,逐段概括,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掉。要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一次对该结论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它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出现比激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这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初中必考的题型,小学前几次调考中,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题型,我们除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同时也教给了他们答题技巧。)
(其实对于说明文来说,只要形成了文体意识,说明对象,说明文结构,说明的中心都是很简单并很容易掌握的,我们教学的重点放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其好处的分析上,让学生能准确判断,并体会出它的好处;能品味那些词是准确的介绍了事物的某种特征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出示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解决分段,拟小标题。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为什么写? 主题,明确写作目的。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有的教参上概括为爸爸夜归来,其实就改变了主人公,前后不一致了);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赏析人物:
训练点: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 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技巧:可以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
《夜莺之歌》中的对夜莺的动作、语言描写都非常传神的表现出了人物的特征 还可以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跳河逃生看出他的机智,所有的行为都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可概括为:
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小英雄雨来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
④揭示深化主题;(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夜莺之歌》中的细节描写„„
具备文体意识后,再长的小说都只需抓三要素进行分析:理情节、析人物、赏技巧从而明确小说主题。
我们再来看看散文。北师大教材散文很多,尤其进入高段后,散文数量明显增多。像这一册教材三单元和五单元基本都是散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看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我们常说的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比如,今天老师教学的《花脸》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花脸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为出发点,道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很有内涵的生活哲理,语言平实、通俗亲切,感情充 沛。本文的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学生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考虑文体特点,设立好着重研究的目标,就可以迅速让学生发现本文的闪光点,把握住重点。如何确立研究目标呢?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花脸》这篇文章作者就是要借回忆小时候围绕花脸而发生的事来表达对花脸的热爱,对美好童真童趣的怀念。《荷塘旧事》对农村美景的回忆,对年少友情的怀念、《我喜欢》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花脸》的线索非常明显,全文就是以买花脸——演花脸——因花脸闯祸受罚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我喜欢》以“喜欢”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三峡之秋》以时间为线索。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花脸》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首尾呼应的特点非常明显,按照总分总结构分段后,再按线索分层,文章条理一下就清晰了,也就能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花脸》我们就可以把重点放在细节描写上,通过品味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欢,从而达到对美好童真童趣的怀念。《荷塘旧事》放在景物描写的品味和体会纯真友情上。《三峡之秋》放在对景物的描写。《红树林》放在托物言志。这些写作技巧不用讲解太深入,出现一种就明确名称,大致了解就行了。
语言。总的说来,散文的教学首先重在读,在读中了解结构,明确线索,品味 7 进入高段后,我们的课文篇幅普遍加长了,如果面面俱到,要讲的太琐碎,两课时讲不完,教学进度完成不了;学完以后学生脑子里有的也只是琐碎的信息。如果我们从文体角度入手,在第一课时明确文体,明确该文体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层次结构理清楚,文章大体内容就掌握了。第二课时进行相应的语言及写作技巧的赏析,重点突出,时间也充足,能够保证我们的教学进度。我在教学中通常这样训练学生:第一课时:第一、明确文体,第二、回忆该文体的阅读方法、第三、理清层次,完成结构提纲。第二课时:说明文进行说明方法的品味,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散文品味语言及写作技巧。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在备课中,老师就要主动体现文体特点,使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能感受到文体特点,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在预习中学生能主动按照该文体的阅读方法把握侧重点,全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水平。教学中,老师可以抓好“感悟文本特点”——讲一种新文体时,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阅读方法”——根据文体知识点确立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步骤;“实践阅读方法”——第一篇课文带着学生按照步骤逐步学习,以后遇到同样文体的课文先复习阅读方法,再进行学习逐步强化,形成文体意识这三个主要环节。这样,既教给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即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也能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小学语文文体教学 篇二
一、创设童话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童话教学的时候, 首先创设出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具体情境,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童话情境时, 一方面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课文内容, 做到所创设的情境成为小学生已有的水平和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联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话所表达的内容, 掌握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信息, 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对于活跃班级气氛, 加强课堂中的互动交流都具有积极影响。比如在《井底之蛙》一文的教学中, 青蛙和小鸟的一段对话, 让青蛙认识到了自己见识之少, 明白了世界还有很多奇妙的事情。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很多想法进行反思, 让他们思考自己的一些言行是否有不当之处, 并且对这个世界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在创设具体的童话情境时, 要注意情境内容的创设具有鼓励学生创造的特点, 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小猫种鱼》一文时, 对故事的结尾进行假设:小猫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那些方面的反思? 小猫希望能像种玉米一样得到更多的小鱼的想法是否可行?小鱼怎样可以变成更多的小鱼?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事物的规律进行探讨。其实小猫的想法并没有错误, 它只是没有搞明白动物的繁殖方式和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不同。
二、减少道德训诫, 突出童话审美功能
童话作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 要利用儿童对童话的兴趣进行教学, 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蕴含在对童话故事的审美过程之中。新课程标准指出,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童话教学,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童话的学习发展其语言能力, 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过多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 总希望学生通过童话学习, 从理性的方面理解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整节课都以学习课文生字词, 朗诵课文、理解课文中心意思为主要教学任务, 枯燥乏味的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 破坏了童话中的美感成分, 同时影响了童话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感性为主, 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童话题材课文的教学时, 应该按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让他们多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 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对童话进行理解。当学生在对童话有了全面感知之后, 自然就会受到故事内容的熏陶, 受到思想教育。
三、通过故事表演,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生爱玩爱动, 他们喜欢用身体和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在学生学过一篇童话故事之后, 让其进行故事表演。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可以允许学生对童话故事中的语言、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2]。小学生都喜欢扮演童话中的角色, 他们在童话角色的扮演过程当中, 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地寻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角色心理状态的把握。比如在《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 扮演小柳树的同学说话的语气要非常傲慢, 扮演小枣树的同学说话的语气要显得谦逊, 而当小枣树结枣子的时候, 小柳树说话时要表现出不好意思的神态。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童话题材的文章,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鸟和牵牛花》、《狮子和蚊子》等, 都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表演。学生把课文中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动作表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四、进行写作拓展, 放飞学生想象翅膀
当学生学习完一篇童话故事之后, 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一种刨根问底的冲动, 希望能够知道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将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开展写作活动, 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3]。比如在《七色花》一文的教学之后, 引导学生想象,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那么我会用这些花瓣做些什么事情?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让学生也为自己创设一个具体的童话情境, 进行想象。又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青蛙一旦跳出水井, 它会做些什么事情? 都会遇到那些问题? 它的思想会发生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想一想, 并进行故事的续编。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由发挥, 乘坐童话的小船, 驶向更为广阔的想象天地。
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种重要体裁, 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 重点挖掘童话教学中的审美价值, 就可以促使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志祥.浅析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 (教研) , 2010 (12) .
[2]王东凯.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林区教学, 2011 (09) .
3.文体意识与小学语文教学刍议 篇三
【关键词】文体意识;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a码】A
一、文体意识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文体意识,指的是人们在进行文本阅读欣赏及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根据文本呈现出的具体内容和形象及其脑中所形成的一种关于不同文类的知识结构或文章图式,对不同形式的文本进行欣赏阅读、正确理解,并赋予文本的未定空白处新的含义。作为读者,对不同文章体裁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文体意识是其语文修养及读写技能的高度体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体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体裁、题材。此外,标准还建议小学语文注意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选文及学生的文体把握做了要求,文体意识以其特有的主体性、凝聚性和导向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读写实践成效。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文体意识,培养并树立小学生正确的文体意识,有利于提升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确的文体意识能有效制约小学生的文体规范,给小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依据,提升其情感表达的效果。培养小学生文体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同的文章体裁具有不同的文体模式,学生掌握多种文体模式及其特点,形成文体意识,自然会在阅读欣赏作品过程中有效把握文体要点,其阅读鉴赏能力自然也得以不断提升;而学生在尝试写作时,则会在不断遵循原有文体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变异,形成自身独有的文体风格,从而开拓出更为深远的写作天地,其写作水平不断增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相关举措
(一)树立观念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观念普遍不高,人们普遍认为文体属于语文知识层面的范畴,其概念化、逻辑性较强,不适用于小学语文。事实上,文体形式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感悟不同的文体特征、韵味、美感及每种文体独特的篇章结构,使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样式中感知文学特色、文学体味,培养小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和谐整合,对语文意蕴的正确审美。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树立起文体意识的观念,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文体意识的渗透,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其次,熟悉课程标准及教材单元目标,明确不同学生阶段的课标要求,在进行不同体裁种类的文章教学之时,能够在尊重文体特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充分彰显语文作品中不同文学体裁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再次,小学语文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文体理论知识素养,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了解不同文体的类别及其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亲身示范自身的文体意识,让学生感知文体意识在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唤起学生树立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和效率。
(二)确立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树立起文体意识观念后,需要确立一定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文体意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传授文体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了形式多样的文章体裁种类,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儿歌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给学生传授文体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文章体裁的文体特点,理解不同文本的文体特征。例如,教学记叙文时,让学生明白记叙文这一种文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六要素,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叙述、描写等,帮助学生明确所学课文的文体,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的话语系统思考分析这一文体,撷取形象生动的文章范例,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比较,同时强化相关的文体内容训练,将文体意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入学生脑中,培养并确立学生的文体意识。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清楚文体意识不是单纯的文体知识,因此除了给学生传授文体知识,强化相关的文体内容训练,教师还应将文体知识、文体内容训练与其他构成语文素养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连接、组合并重构,培养、树立学生全面而正确的文体意识。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不断钻研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及其知识储备,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游刃有余地进行各类不同文本模式的教学,彰显语文作品中不同文体的美感。
(三)分类渗透
文体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风格,也表达着不同的内容述求,其整体感知方式、语言形式、领悟方式、运用的实践方式也各有不同,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分类渗透,从而实现一针见血、渗透人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诸多文章,最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真切的感受,教师根据不同文体的写作风格确立不同的整体感知方式,抓住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关注文章本身,感悟文章的神韵,拓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与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而不同的文体同样具备风格迥异的语言形式及领悟方式,例如小说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虚构艺术,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表现细节及典型环境,而散文则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描绘,具备形散而神凝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去解读文章语言的多种变换角度,感受其语言冲击力,而诗歌则是诗人思想感情及丰富想象力的精华浓缩,教师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品析诗歌字词、理解诗歌意象上,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强化学生对诗歌这一文体特点的感悟。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例如引导学生抄写优美词句、书写日记散文、填词造句等等,充分提升语文这门学科的实践性,体现语言运用的价值,彰显文本的文体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竹平.文体意识重在“渗透”[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
[2]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
4.小学语文几种文体 篇四
小学教材的文体大多是记叙文、说明文、古诗这三种。记叙文中有写景、写事、写人、状物等。
教学写景类文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每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每种景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怎样描写出这些特点的,所用修辞手法有何好处?全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写事的文章,重点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理解在经过上。
教学写人的文章,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特点或品质,从具体的事例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去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教学状物的文章,引导学生找物体的各部分特点及如何描写的。
说明文:主要是找出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一般都有总写句,并且要找到各部分的特点。还有一个要掌握的是说明的基本方法,如:举例、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5.语文各文体教学目标举例 篇五
积累选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初步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
学会查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给浅易文言文加注释;学会根据语境推敲语意,尝试给浅易文言文断句。2.古典诗词学习目标
学习朗诵古诗词,能恰当处理诗句的停顿、音调的高低; 积累背诵所选古代经典诗文;
学习诗词的一般鉴赏方法,能初步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鉴赏诗词,简单评价某一首诗词的美。初步了解古典诗词中出现的表现手法。
3.戏剧、小说和电影剧本学习目标
了解戏剧、小说和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通过揣摩戏剧和电影台词去欣赏作品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
学习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通过人物形象的鉴赏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4.议论性文章学习目标
了解议论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阅读议论文,能辨别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学会理清文章说理思路以及论证层次; 能仿照选文中说理的方法写一篇短小的论说文。5.诗歌散文学习目标
学会通过在朗读中对重音、语速、停顿等声音形式的处理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了解诗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学习写景散文铺陈的写法和片段式结构。6“.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学习目标
阅读文本,能体会到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
学习辩论,学会针对某个问题作有理有据的辩论。7.方法习惯目标
学习阅读学术论文、随笔、杂文一般方法,能提炼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写出内容提要;
学会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养成与学习同伴探讨问题的习惯,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尝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学会运用精读、略读和速读等阅读方法; 养成在阅读中圈点勾画、评点批注、提问的习惯。8.思想品质目标
体验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不凡人物内在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光辉,树立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探究人性的复杂。9.作文训练目标
树立作文结构意识,积累一些经典文章构思模式,能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文章结构,能写出在结构上有特色的文章。
1.研读文本,感受作者思想感情,探讨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个体应对祖国承担的责任,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思想品质目标)
2.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以及表现手法,学会运用散文、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来解读文本。(知识与能力目标)
3.了解写景散文全景描画和铺陈的写法和片段式结构。(知识与能力目标)
4.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方法目标)
5.学会朗读,学会在朗读中对重音、语速、停顿等声音形式的处理。(方法和能力目标)
6.写作:模仿全景描画和铺陈的写法以及片段式的结构。(能力目标)
《十八岁和其他》一文(苏教版高中必修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⑴把握文中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⑵通过多重对话,让学生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⑶重视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学会敬爱父母,关心他人。尽管以上教学目标突出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但它不像语文教学目标,其原因是没有突出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因素。如果以此作为班会课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似乎更合适些。
如有人这样设计《西地平线上》一文的教学目标: “⑴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⑵体验和认同悲剧式美丽和英雄情感;⑶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⑷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⑸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诉诸文字。”
该教学目标的设计,除语言表述要好好推敲外,项目也要作调整。五项之中,直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竟有三项。,可达12种: 目标1:理解并能分析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五人)目标2: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一人)目标3:能抓住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二人)目标4:了解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一人)目标5: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夸张的作用,培养想象力。(一人)目标6:认识本文讽刺假丑恶的思想意义(一人)目标7: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妙处。(二人)目标8:合作探究故事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一人)目标
9: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敢于说真话。(一人)目标
10:能初步分析皇帝被骗的原因并体会现实意义。(一人)目标
11: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树立敢讲真话的勇气。(一人)目标
12: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一人)我们看下面的这些课堂教学目标:(一)《〈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二)《〈散步〉教学设计》(《教育技术资讯》2007.7)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利用学习机解决文中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脉络,了解课文的大意,理解文章的人 性美。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深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之 友》2007.4)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今昔及变化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联系现实,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宝玉挨打〉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07.3)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的“哭”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赏析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哭过的人、不哭的人、应该哭而且可以哭却没
有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和鉴赏相结合。以“哭”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教师比较爱用这样的句式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培养(引导、激发)学生„„。上面例子基本如此。我们先看下面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8.1)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常识,把握矛盾冲突,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剧本欣赏的基本方法,研读、品味戏剧语言,学会从语言出发分析人物性格。
3、体会安东尼奥、巴萨尼奥之间的真挚友谊,鲍西娅的沉着机智、夏洛克的复仇心理,感悟洋溢在剧本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剧中的是非善恶 有自己的思考。
(二)《〈登高〉教学设计》(《中学语文》2007.12)教学目标:学会赏析诗歌的常规方法。
(三)《〈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学与管理》2007.11)教学目标:
1、认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开国大典〉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07.10)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剧情,了解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的区别;
3、分析毛泽东等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赤壁赋〉教学设计》(《现代语文》2007.8)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情、景、理交融的写作艺术。
3、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胸襟,学习在逆境中进 取的精神。(六)《春》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中小学语文教师涉及的目标一般有两种:
1、《语文课程标准》上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2、教学用书上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程标准上的目标陈述的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阶段的总体要求,比较概括。
(一)《<春>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2)知识 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
(二)《牧场之国》教学目标(《新课程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崔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6):
1、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2、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2)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初步感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的语言魅力。
3、情感目标:(1)感受牧场之国的宁静、和谐之美。(2)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和方式设置课堂教学目标:(一)《春》教学目标:
1、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2、学生能找出使用了比喻或拟人的句子各两例,并表述其作用。
3、学生能用比喻或拟人句子描述某种景物。(二)《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
1、学生能比较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皇帝爱新装—骗子吹新装—大臣察新装—皇帝穿新装—百姓看新装—小孩揭新装)。
2、学生能在分角色朗读中读出各个人物的语气。
3、学生能就文中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皇帝—昏庸、骗子—狡猾、大臣—愚蠢、百姓—愚昧、小孩—天真)。
(三)《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能结合课文语句就桃花源的景或人发表自己的看法(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3、学生自己选择某些语段当堂背诵。
这种教学目标:
1、陈述的是教学结束时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
2、是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笼统的课程阶段目标;
3、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4、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谁都知道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但现实是教师常常把关注点放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方式方法)上,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忽略、随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一定要避免这种经验型的“教书匠”,从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开始,做一个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的研究型教师。
1能复述故事梗概(具体的),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抽象的)、)2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抽象的),谈谈从中获得的对人生的 如《背影》的传统目标设计: 能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正确把握文章段落的划分、这种目标设计注意即时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很好操作,但其产生的后果是学生死记硬背文章中心思想等内容,这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这样修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蕴涵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If}l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例1:《黄鹂———病期琐事》教案的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通过对四个不同环境中的黄鹂的描写所阐发的哲理,并作一点分析。
2.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精彩的语言。
3.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体会作者对美的执着追求。[1] 例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的教学目标: 1.解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创建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两方面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2.领悟本文内容高度概括、论述逻辑严密的特点;体味本文在记叙和议论中的抒情。[1] 以上两例,是现在教案编写中十分典型的教学目的设计。从表述和知识点的落实应该都没有问题,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例1的第一、第二条都是针对课文的知识性目标,第三条是能力目标,但不够具体,即没有具体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例2的两条教学目标全是知识性的目标,根本没有学生的能力目标
在2007年第三期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中有一篇《<茶馆>两人教》,现将方案一中的教学目标部分收录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了解《茶馆》特殊的喜剧结构。⑵体会本剧矛盾冲突的特点。⑶品味剧本生动幽默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本,进一步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初步形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品味本剧京腔京味、幽默而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⑵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观察生活。
6.小学语文文体教学 篇六
自2009年以来,我一直在尝试各种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和研究,最初仅仅是对自己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挑战,想看看自己在语文教学上能走多远。这种对于课堂生命潜力的好奇一直持续激励着我的教学探索,于是这几年来,我以一类一类文体教学、一篇一篇文本解读、一个一个典型课例的方式奋勇向前。也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行走,使我对当下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省察。尤其是面对阅读课堂“所有课文,一种教法”的教学现状,我觉得正须大力提倡文体特征的彰显。如此,才能让老师的教直指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事半功倍,举重若轻;也才能让学生的学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学习和运用特色的语言表达。
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是不同的。说明性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
说明性文章没有铺陈和渲染,对读者来说免不了抽象枯燥。就像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文章例话》中说的:“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掺不进个人的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套。”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字里行间有作者的情感流露,但其语言也依然坚守着科学与严谨,那么我们改站在怎样的立场去发现说明文的魅力?说明文的教学怎么教才能彰显它的文体特征呢?审视和关照说明性文章教学,我以为有以下共性的语文内容需要落实:
一、感受严谨的结构
一般来说,说明性文章更讲究结构的瞻前顾后,前呼后应,语段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难以分割。四年级课文《蝙蝠和雷达》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仔细观察文本的语言,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再有,比如五年级《鲸》《新型玻璃》等等,也都是前后粘连,层层递进的。这是说明性文章的一大特点。在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结构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进行移易或置换,如此可让学生直观地领略到说明性文章细致周密的表达特色。
二、体味迥异的基调
说明性文章一般有两种基本的情感基调。一种是作为冷静的叙述者,克制感情,保持一以贯之的智者面孔,如三年级《太阳》、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五年级《鲸》《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另一种是讲自己的爱憎情感全都融入说明对象中,讲起来饶有趣味,使你立刻被他所感染,如《蟋蟀的住宅》《松鼠》。所以,学习说明性文章的时候,面对不同的情感基调,要领悟并把握它的语言表达,尤其是科学小品,要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怎样渗透在字里行间却又使表达能够准确简练的。
三、学习语言的运用
朴素平实,娓娓道来。不同于散文,叙事性文章在表达时随意地抒发性灵,说明性文章往往要求语言的准确,因此大都朴素平实。比如《鲸》的开篇: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就像是在跟你娓娓闲谈。为什么要说到象而不直接说成“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因为鲸不常见,人们脑中没有前验,对这个“大”无从体味。以象作比,象就比较常见,而且体形上也可能是我们常见的动物中最大的了。如此作比,既直观又准确到位。
简洁明了,表达缜密。说明性文章的语言力求简洁流畅、滴水不漏。比如四年级《蝙蝠与雷达》中: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的语言范例,像这样的表达在说明性文章中非常普遍。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仿写;比比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绝;用“无论_____,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________,它也能______”的句式想象练笔,如此不但可使文本语言学以致用,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其表达的简洁缜密,并形象地领略到蝙蝠飞行本领的高妙。
多用设问,注重受众。说明性文章比其他体裁文章更加注重对读者(受众)阅读兴趣的激发。区别于散文的心灵独白,说明性文章更加注重读者的始终在场。所以“你可能会问?你或许会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原来„„”这样的句式特别普遍。比如二年级《太空生活趣事多》开篇:“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吗?”三年级《月球之谜》:“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感受这样的语言现象,学习并运用这种读者意识强烈的表达方式。
讲究对仗,用词准确。说明性语言在用词上力求准确。比如二年级《我是什么恶》:“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池子、小溪、江河、海洋,形成一个由静到动、由小到大的连续对称;再看用词,池子里是“睡觉”,小溪里是“散步”,江河里是“奔跑”,海洋里是“跳舞、唱歌、开大会”,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水也越来越激情澎湃;尤其是这个语言节奏,睡觉、散步、奔跑,紧接着连续的“跳舞、唱歌、开大会”,仿佛这水一下子被释放出来,迫不及待、喜不自禁的样子。如此,把水的特点与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以,说明性文章有其独特的趣味。爱因斯坦曾经强调科学的美学就是“真简美”,它凸显出与含蓄缠绵截然相反的练达与洒脱。其实,大到宇宙、星系、生物的进化,小到身体的器官,乃至细菌的产生,说明性文章为我们洞开了大千世界另一方美丽的天空。而说明文的大量读写,也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求生活和自然奥秘的兴趣;更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复杂的事理通过怎样的叙述会变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现行小学教材中,小说的选编并不能算多,因为小说的表达相对深刻。然而仅以数量不多的几篇经典小说为例,如托尔斯泰的《穷人》,谈歌的《桥》,节选的《少年闰土》以及古白话小说《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我们也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小说文体的典型特征:注重典型环境的营造、情节的推进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物的刻画。下面我以《少年闰土》为例,谈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揣摩典型环境的营造
《少年闰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神异的想象,也是最为典型的环境营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过《少年闰土》的人都会留下深深的烙印。究竟这语言的魔力何在?且看“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这些密集的色彩融汇在整个画面之中,柔和中透着亮丽,明净中透着鲜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天空、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所编织出的是一种空间的旷远辽阔、浩渺无边,如此使整个场景透着一种神秘的静谧。再看少年刺猹,以“其间”开头,语言短促,节奏分明,动感十足。少年的英武不凡和猹的狡猾生猛呼之欲出,而且就其语势、用词,直如评书中等人物“开脸”般酣畅淋漓。整个空间的舒缓悠远与刺猹的短促激越构建出超乎寻常的文本张力,最终却又和谐地编织在一起,达成了一种美的极致。
我们知道,这样的画面环境其实是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酝酿发酵的结果。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想到童年的玩伴闰土,他是怀着非常热烈的向往的,以至三十年后,他仍对闰土充满着温暖的记忆。也是情感使然,才出现这样神异美丽的场景,这正应了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这个典型环境的描写,使得我们阅读期待里的闰土更加神秘、更加勇猛、更加生气淋漓尽致。其实,在《穷人》《桥》《临死前的闫监生》中,典型环境也往往在文章的开篇就密集呈现。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加以关注,仔细品味和揣摩,就能感受到小说语言的巨大魅力。
二、把握情节推进的技巧
《少年闰土》有四个明显的情节设计,从回忆进入,由相识写到相处最后写到离别,详略得当,一气呵成。这种情节设置的方式是非常典型的,也是值得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其中“相处”写得最为详细,毕竟这是最具体、印象最深刻的,回忆和离别写得最为简洁,作者看似随意,其实构思极为精巧。因为没有相处的快乐和融洽,就不会有离别的悲伤和思念,更不会有三十年后美好的回忆,而且回忆中的“看瓜刺猹”正是相处中闰土讲得最详细最惊险的,如此形成情节间的一种呼应。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推进情节的技巧,比如《穷人》中桑娜大量内心独白推进情节,《桥》中以洪水的惊险和人群的混乱推进情节,《临死前的严监生》以大侄子、二侄子、妈妈以及赵氏的猜测推进情节,各有巧妙,精彩纷呈。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此为主线,推进教学,正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三、领悟人物形象的刻画
《少年闰土》教学中,我始终引领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在对“回忆”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我问学生:面对这眼前这个在碧绿的西瓜地中间,戴着项圈、手捏一柄钢叉的闰土,如果你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机智勇敢、英武不凡„„我随即让学生批注在文本旁边。在解读相识的过程中,作者写闰土只用了一笔白描: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用词语来描绘眼前这个真实的闰土,诸如:活泼可爱、憨厚淳朴之类的词自然流泻。在相处的解读中,我让学生直接用四字短语概括出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然后一导——此时,在我的心里,闰土简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学生畅所欲言:无所不知、见多识广„„到此,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而且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文本平平无奇的语言之下的独特风景。比如在“相识”的片段中,我就做了一个颇具创意的聚焦:看看作者描写闰土的外貌的方法,比较比较跟我们平时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有何不同。说实话,在流行的、格式化的学生习作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已经走入一个僵化的程式,学生马上感知到作者写闰土寥寥几笔,没有对人物五官的细致刻画。我又引入丰子恺的漫画作品进行比对,让学生发现两位大师在刻画人物上都没有对五官的细致刻画,活灵活现的原因是抓住了人物外貌的特点。如此引导学生直观地感悟到作者人物刻画上的精妙。小说的目的就是创造人物形象,因此教学小说,直面人物形象成为最为核心的语文内容。严监生的俭省守财、桑娜和渔夫的善良,诸如此类,都是小说着力向展现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知到人物形象,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语言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最终感悟到人物形象刻画上的一些技巧。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很多老师都说散文难教,难在哪?难在其语言看似散淡闲适,而细究之下,却密集酣畅到几乎无一处、无一字不在“神”中。正是由于散文表达上的这一特点,正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散文教学自当执其神而感其形、悟其言,如此才能洞见散文的无穷魅力。
一、执其神
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直率而不加掩饰地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以及周围世界最本真的思考和感受。小说、叙事性文章,作者都尽量深地埋藏在文本后面;只有散文,你可以毫不费力地触摸到作者的心境和他所要表达的意趣。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这些生命经历和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审美情感还有待熏陶的群体来说,散文也不好读。毕竟,散文是瞬间情意的流泻和独特意味的抒发,如果没有宽厚的阅读经历和生活阅历,没有敏锐的情思意趣,读散文就很容易迷失。在教学中,力求不逮的学生就常常产生读散文不知所云继而望之兴叹的无奈。一般来说,教材选文已经在着力规避这一点,因此所选择的都是学生能把握的,这些散文的“神”几乎都在文本中直接呈现,比如《匆匆》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何警醒;比如《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作者要表达的独特性灵在题目中已有涉及。教学散文,“执其神”是第一位的,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至迷失,始终保持准确的观感,继而发现形象、感悟语言。这正是所谓的纲举则目张。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尽情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直接地感知到作者表达的灵魂。
二、感其形
散文往往有表述、依托的对象,这就是散文的“形”。比如《山中访友》中那些古桥、树林、山泉、落花,《桂花雨》中那香飘十里的桂花等等。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眷注的对象,或者可以叫“举象”。通过作者诗意的表达以及独特的审美过滤,这些都附着了特殊的情致。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想象、唤醒经验、感受体味、移情入境、参读自我等各种方式引导学会直面事物本身,与作者实现心灵的共振,触摸其独特的意趣。比如在《桂花雨》的教学中,对于桂花香的描述在整篇文章中比比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举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桂花香,并藉由这桂花香,循着这桂花香,抵达作者琦君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深深的怀念。桂花其实就是故乡的符号,桂花的香味其实就是故乡的味道。所以,举象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知人论世、互文解读等手段触摸到作者文字背后的情结,如此,才算真正做到了散文的“感其形”。
三、悟其言
仔细研究散文的语言,尽管乍看起来信手拈来,肆意流泻,但细究起来,其质地文理、审美情味均有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如果不加以引导发现,则未免暴殄天物。比如赵丽宏《山雨》的行文脉络就是以雨悄然而来,由远到近肆意渲染,雨声、雨色尽情呈现,最后雨又悄然停止这样一个过程来写,这样的叙述方式、语言特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另一方面,深入语言现象,为什么山雨悄悄停止之后,山中的幽静作者要让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上的“鸟鸣山更幽”笔法。热闹过后的沉静不能是死寂的,而是应该充满生机的,是继续热烈喧腾的预备和酝酿,就像《安塞腰鼓》的最后:从远处传来渺远的鸡啼。课堂上我们如果能如此这般地引领学生细究语言,发现其独特的文学情味,才算达成了散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童话教学内容的确定
童话编织和创造了一个诗意温暖的世界,所以在童话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努力还原出其温暖的模样,真正把童话教成童话,小心翼翼地保护、延续和扩散童话那美妙的感动、诗意的氛围和真挚的哲学。
一、浸润在诗意中,沉醉在想象里
童话的语言总是如清泉汩汩流淌出来,那种充满质感、饱含稚气、毛茸茸的语言让每个阅读它的人都滤干了喧嚣和烦恼,怀抱着神奇和欢喜。因此,童话教学中,静心阅读是其必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少一些搅扰和担负,愉快地进入其中。因为在那里,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完成别样的亲历。我以为这是童话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在童话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尽情想象着到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促进理解,加强感受,赢得情感的共鸣。比如四年级《去年的树》。鸟儿对树的不离不弃震撼着我们,然后文本语言却没有歇斯里底的悲伤,更没有哀痛欲绝的场面。但鸟儿一直追寻去年的树并要为他唱起去年的歌的情景,却让我们越过了所有的哀痛,留下一个淡淡的永远无法抹灭的印记。在这种高贵的忧伤里,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了。于是在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倾情忘我地投入到文本中,变成那一只鸟,又变成那一棵树,移情提验,使故事与我们的生命无缝对接起来。梅子涵先生说:“儿童文学更有天真和梦幻,最简单地把深刻说完,最幽默地讨论了哲学,艰辛啦、危险啦,乃至生命的告终,都会很诗意也很好玩,不让你望而生畏,不让你觉得是高山和阻碍。”我想,童话正是如此。我们常常能丛中参读自我,印证自我,继而发现人世间的真诚与美好。
二、发现纯美的语言,感受清亮的节奏
童话并不难读,因为那些语言大都浑然天成、大朴不雕,更值得欣喜的是,好多童话其语言本身就具有鲜明的节奏,而且不断地进行着回环和复沓。这使得童话的阅读更具有情趣。教学童话,除了感受其诗意,亲历其过程,我们还得引领学生关注童话语言上的巨大魅力。我们读《小蝌蚪找妈妈》,能发现“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我们读《春雨的色彩》,能发现“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瞧„„”这样的节奏鲜明、情感复沓的语言现象在童话中比比皆是。它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契合了学生儿歌、儿童诗阅读所形成的语感图式。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童话语言的这种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故事讲述会等方式让学生全心感受语言的纯美与和谐。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练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动物,你又会怎样表达?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另一方面,像《去年的树》这样的童话,在语言上更加精致和温暖。那种淡淡的忧伤自始至终都弥漫在文本里边,可细究语言却毫无一丁点的情绪外露。这可以说是童话语言的至高境界,让故事本身来说话,用波澜不惊的笔触、轻柔淡定的语言征服人心。它所构成的是有别于诗歌、散文绚烂夺目之外的单纯诗意。而正是这种单纯的诗意,却能照彻我们的心,洞见我们的灵魂。在课堂中,这样的语言也是要让学生通过还原比较等方式感受到的。值得一提的是,童话的语言单纯清澈,晶莹剔透,更具有儿童气质,也最适合儿童悦纳和积累。如果我们不及时引导学生栽种下来,将会错过时机,导致学生生命诗意的一种缺失。
所以,循着文本的文体特征,把童话教成童话,把小说教成小说,把散文教成散文,我们才能使语文教学朝着更为本真自然的方向发展。而且就课堂而言,有文本意识,目光自然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教得必然准确;有文体意识,课堂必定讲求整合,疏密有致,教得必然大气。
当然,彰显文本特征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文体的概念,或者先入为主地讲解一类文体的特征,使其演变成系统的知识讲授。我们是要通过直观感性的课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这种文体的特征。也只有让学生元气淋漓地感受过,才能真正在他们的语文生活中产生价值和意义。
7.小学语文文体教学 篇七
一、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
目前, 初中生对于学习新诗没有较高的积极性, 这与当今社会风气和文化具有直接关系。在社会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中, 利益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创作新诗的人才逐渐减少, 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文化发展使得人们更加看重利益和效率。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 但是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 教师弱化了新诗的教学内容, 最终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新诗的兴趣。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的内容虽然与教学大纲一致, 但是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普遍单一陈旧, 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新诗的情感价值和文学价值。这也是因为很多语文教师不重视新诗教学, 课后作业布置也不够完善, 甚至根本不布置关于新诗的作业, 学生学习新诗的效果得不到检测, 逐渐失去了对新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策略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过程中, 应该经常配以和谐的音乐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而且在早期, 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配以音乐来体现的。教师在选择新诗配乐时,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提供与新诗情感基调一致的配乐。除此之外, 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通过播放幻灯片或视频资料等,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教师可使用幻灯片播放视频录像, 呈现蓝天白云、碧波垂柳、河流小溪等, 同时播放欧洲轻松愉快、旋律轻柔的音乐, 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美景与自由心情相互融合的情境。教师再深情地朗诵诗歌: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给这首新诗的第一小节配以轻松柔和的音乐, 诗人好像正悄悄地走在林间小路上;第二小节到第六小节的音乐悠扬舒缓, 诗人好像在夕阳中泛舟河中;新诗的结尾与第一小节相互呼应, 使诗人抒发的情感得以升华, 整首诗给人以梦幻、轻松、愉悦的意境。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使诗人淡淡的离愁、难舍的个人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夕阳中河畔的垂柳、水中悠悠的碧波等组成了优美的风景, 学生的心情也随着情境的深入和氛围的渲染而变得柔软, 产生无限不舍的情怀。
2. 加强课堂新诗诵读理解
在初中语文新诗教学中, 诵读作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学生通过诵读新诗, 能够加深对新诗含义的理解。新诗不但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 也是群众共同性情感的表达, 由此, 学生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感受到新诗真正的内在美。传统教学中, 教师强调的是新诗的讲授和解释,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在朗读新诗的过程中, 可以亲身感受新诗的音律美、韵律美, 让自己的情感沉浸在新诗中, 从内心感受作者抒发的个人情感, 在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联想能力的同时, 加深了对新诗的深刻理解。
3. 提高学生的新诗鉴赏能力
新诗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和深远价值, 我国新诗的创作在延续了古典诗歌特征的基础上, 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现代诗歌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学习新诗的特有的思维意识, 就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的本质区别, 从而加深对现代新诗的认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可将与教材的主题、语言、结构和风格相似的新诗进行比对, 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还可以将国外诗歌与新诗、国外诗人与新诗诗人进行对比, 真正加深学生对新诗的认识和理解。
目前, 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新诗教学的问题更为突出,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 才能真正去除教学的弊端。语文教师只有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重新认识新诗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明确新诗的教学重点, 才能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新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珂.新诗诗体学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兼论新诗诗体学的构建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8) .
8.文体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篇八
前几年,教材选文成了媒体的热点话题,其中“教材选文的真实性”一度引发了热议。《陈毅探母》(苏教版)就是被热议的对象之一。有人认为在陈毅相关的传记与历史书中找不到有关记载,文中对话有杜撰嫌疑,而且文中一些细节不可信。教材编委会在回应中提到该文选自《陈毅的轶事》。何谓轶事?轶事就是不载之于正史,但群众喜闻乐道的零星事迹。不少轶事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会对其情节与细节进行丰富和加工,使之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很多的轶事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属民间文学的范畴。作为一种民间文学体裁的轶事,人们在文字上面对其进行文学性的加工,本在情理之中,为何会引起如许纷争呢?语文教学中这样的怪事还有很多,有老师教《小英雄雨来》时,要求学生搜集雨来的资料;有老师把古诗《小儿垂钓》当成故事来教,置古诗的情趣与意境于不顾,花大功夫让学生寻找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有老师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纠结于是众人划船,还是一人划船的事实……所有这些乱象都指向人们文体常识的缺失。非常有意思的是,前不久听了三位老师上了三个关于“争论”故事的课,一篇是《鹬蚌相争》,一篇是《争论的故事》,一篇是《晏子使楚 》。第一位老师总结出了鹬蚌吵架的三个智慧,一要说短话;二要说狠话;三要说针锋相对的话。然后问学生,你们的爸爸妈妈回家吵架不,下次他们要吵架,你就可以教教他们怎么吵。课堂上还设计了一个语言文字的训练:鹬蚌被活捉在渔夫的笼子里,它们会怎么吵架呢?现代社会需要的言语智慧不是吵架,而是口语交际的艺术,在口语交际当中要达成有效沟通。某中学初三学生中还真实地发生过一个这样的命案,正是因为说短话、说狠话、说针锋相对的话。一个男生对另一个男生说,你有本事就捅死我。于是刀子真的进入身体的致命处,一个进了监狱,另一个失去了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当然这两个初三学生的吵架不是语文老师教的。第二个也是寓言故事《争论的故事》 一只大雁从头顶上飞过,兄弟俩一个说煮着吃,一个说烤着吃,两人争论的结果是眼看着大雁飞走了。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读两个人的争吵。这位老师没有分析兄弟俩吵架的智慧,但是他设计了一个练习:等大雁飞走了以后,两个人又吵了起来,他们怎么吵的呢?我不知道教师设计这样的吵架意图在哪里。课堂上学生的吵架,肯定是根据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吵,也许教师意在追寻日常语言的诗意,至于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第三篇课文《晏子使楚》是一则历史故事,晏子和楚王的吵架,是高水平的吵架,不管楚王内心怎么不愿意,但是晏子用它的语言智慧和楚王达成了一致,这就叫有效沟通。这位老师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地朗读,但是体现在晏子语言里的以退为进、绵里藏针、罗列事实、类比推理等等语言技巧,以及这样的语言智慧的前提是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尊严等等,课堂上老师没有带学生体会。对这三篇课文,三位老师的教学都没有踩在点儿上。课堂上究竟要不要让学生学习吵架的智慧,什么样的智慧才是语言的智慧?它的秘密就在文章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里。
二、古老的文体教育
其实关于文体的教育,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很古老的年代就有了,西方在雅典时代就有辩论、演讲术的练习,在古希腊的教育里,就有专门的把寓言作为教学的内容来借事说理。中国在远古的西周时期就有歌谣、祝词、神话、传说的传播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秦的诗风诗教、历史哲理散文教育,秦汉时期出现了汉代文体和写作训练,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文章新变与专门的写作训练。学童初学写作的文体都以韵文为主。南朝比北朝学写作要早些,据《南史》《北史》记载,一些人开始能够作诗写文章,史称“能属文”。史书里的能属文是指体裁符合规定的文章、语言通顺等等。历史上关于文体的教育我们不一而说。
三、何谓文体
文体就是作品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古今中外关于文体的论述不胜枚举,中国更是推崇文体论的大国。章学诚在《诗教》中有文体始源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何谓也?曰: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著作衰而辞章之学兴……而辞章实备于战国,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述“文本同末异”:“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用大量的笔墨来论述文体。
四、为什么是文体
对于写作:“有时是诗人的先决问题。”(老舍)
对于阅读:“文体是解释文学的锁钥。”(英国文学理论家莫尔顿)
对于语文教学:文体确定了语文教学内容。
前几年强调淡化文体,认为文体限制了写作的发挥。德国诗人的两句诗讲得非常深刻、非常辩证:“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在写作之前首先得考虑体制,比如关于骆驼的知识,是用知识童话的方式好呢还是用说明的方式好呢。其实就文体本身而言,二者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作者在写作时有一个既定的阅读对象:我是要把知识介绍给小朋友的,写给小朋友看的。文体的确定和阅读的对象、表达的体制、现有的材料都有很大的关系。
文体规约了阅读的价值取向、阅读的方法策略、阅读的审美趣味等等。
无论是从写作还是阅读的角度看,文体都能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
文体说到底是关于形式的问题,所有的形式都是意味的形式,其背后是人的认知结构和精神结构。比如说神话文本,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就研究了人类的精神结构。比如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的魅力》用童话来研究儿童的心理。比如散文的思维基础是相似思维、隐喻思维等等。
文章要得体,语文教学更须得体,需要从文本体式本身之中去挖掘教学的价值。下面以童话为例,具体谈谈语文教学对文体的自觉追求。
首先是对语文教学的内在规约。(1)童话的教学内容。对童话语言体式的审美与把握,如抒情派童话语言的唯美、人物形象的高大、意境的营造、语言的留白;热闹派童话动作的明快,语言的夸张、讽刺和幽默。童话中的叙事方式,如反复、对比、误会、巧合、悬念等等多种多样的叙事方法。童话的幻想、象征游戏精神,以及幼稚童话语言的稚趣、节奏、韵律,已经内含的动作性游戏等等。(2)童话的阅读策略。浸润:童话用象征的方式演绎着儿童的心灵结构,儿童阅读的时候把心理投射到童话的角色中去。阅读的时候,让儿童沉浸到故事里去,同故事里的角色进行换位、对话。讲述:为了充分体现童话故事的安慰倾向、象征意义,童话更适合讲述。作为讲述者的老师要能根据儿童对故事的反应对故事进行改编,和儿童共同经历童话。我们在讲述童话故事的时候不必给儿童解释童话故事的意义,但是讲述的时候可以巧妙地提供暗示,多层次地推动儿童从故事中获得理解自己的线索。扮演:人在理解的时候,往往对语言描述的事物有个心理模拟过程,我们把这样的理解叫具身理解,童话的阅读更适合角色扮演,采用一种戏剧化策略,让这种心理模拟外化为动作模拟。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经历儿童身体的童话才是真正的童话。书写:让儿童改写或者创作童话。在方卫平编撰的《中国儿童文化(第三辑)》里面有篇文章,是日本的小林老师的11个小红帽的故事。可引导孩子对故事里的地点、角色等进行改编。我自己也曾经在班上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二年级学生写得非常出色。当然,儿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编写属于自己的童话。
其次是对语文教学的个性追求。寓言和童话不同,童话故事是儿童心理的真实体现,寓言故事要在短时间内对听故事的那个人产生作用,所以要求语言简短而具有感染力。童话故事给人以安慰,而大多数寓言故事是以打碎一个世界作为代价让故事的主人公获得教训,让人获得道理。我们教学寓言童话就要真正体会寓言童话的语言智慧在哪里、具身的危险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对话和故事的续写来缓解这种具身的危险。对文体深切的认识,会让我们以厚实的底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最后是对语文教学的超越。童话里蕴含着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引导帮助儿童的时候,我们就多了一条策略——儿童文学策略。我们班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父母喜欢弟弟,很偏心,她心里觉得非常不满、难过。童话故事《灰姑娘》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敏感的儿童产生这种嫉妒情绪的时候,如何发泄、控制,让儿童把这样的情绪投射到灰姑娘的两个恶毒姐姐的身上,然后通过象征的方式来让情绪得到宣泄,让欲望得到控制,最后王子爱上了灰姑娘,二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儿童沉浸在故事里,引导儿童同故事角色对话,其实也就是让他们进行自我对话,给儿童进行精神的治疗,让儿童得到安慰。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语文乐园》教学设计10-28
小学语文复述教学07-25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08-29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09-04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11-11
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10-3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构想_人教版新课标11-11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随笔06-25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