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小论文(8篇)
1.中学教育小论文 篇一
“慢点走、慢点走···”“不要跑哦!”呵呵···这些话可不是老师说的哦,这些话都是孩子们说的。怎么回事呢?听我给你道原委吧!
现在是大班了,孩子们长大不少了,在每天班上吃完下午茶之后,孩子们都会自己拿着毛巾去卫生间里洗把脸。但这些孩子们毕竟年纪太小···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爱玩的小毛病,去洗手间时候总爱跑着跳着的过去,而老师总担心孩子们这样跑跑跳跳的会撞到人或者自己摔到了,所以老师总是在后面督促着:“孩子们啊!慢点、慢点走。。”“孩子们!不要跑啊!”后来我琢磨着,这样督促也不是个好办法啊,灵机一动,就招呼了梁展铭过来:“来来···我请你当小老师,给你个任务哦!帮老师看着小朋友们,告诉他们不要跑啊!”铭铭很懂事的明白了老师的话,就点点头说:“好”然后!他就忙开了!“你慢点啊!”“出去洗脸不要跑哦!”“要走着去啊”···嗯!我便默不出声的在旁边观察着“小老师”的工作情况。“小老师”的工作成果相当不错,孩子们真的不跑了,一个一个出去的时候都是慢慢的走,有时候有的孩子快了,铭铭就会拉着他说:“不要跑哦!”原来让孩子自己管孩子是这样的效果显著。
第二天下午茶的时候。我就向孩子们宣布:“以后吃得快,第一名的小朋友,可以去门口当小老师,去看着小朋友,要他们慢慢走去洗脸。”在这次新政策宣布之后,都会有孩子们很自觉的去那里当个监督的小老师。今天是晴晴,明天是陈亿霖···孩子们就这样的轮流着,谁吃的比较快,谁就自觉的去那里站着。
我看见他们这样的自觉,在旁边看着他们,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一种莫名其妙的开心,一种欣慰。我的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2.中学教育小论文 篇二
为了让学生品味、探求和继承文言文这一宝贵遗产,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五本必修教材中都精选了文言文名篇。其中, 必修一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以“提要钩玄”为主题收录了三篇古代叙事散文, 必修二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以“情景交融”为主题收录了三篇古代抒情散文, 必修三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以“质疑释难”为主题收录了四篇古代议论散文, 必修四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以“知人论世”为主题收录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 必修五教材“阅读与鉴赏”部分以“披文入情”为主题收录了四篇古代抒情散文。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探求品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语言美。
一.文言文的谦恭美
谦恭是中国古人的一种美德和道德规范, 也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处世哲学, 更说明了一种“礼”文化, 向人展现出了一种温文礼让的状态。古人接人待物彬彬有礼, 谈吐文雅, 谦恭和蔼。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节选了《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其中郑伯回应烛之武的推辞时说道:“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这里的“寡人”就是诸侯谦称。第二单元第三课《鸿门宴》中, 樊哙在危急关头, 不顾卫士阻拦, 闯入中军帐后, 面对项羽的背信弃义借机说的一番话中有这样一句“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里的“窃”就是文言文中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课《孔雀东南飞》开篇第二段刘兰芝自请遣归的说辞中有这样一句“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这里的“妾”是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焦仲卿在与母亲的对话时说道:“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这里的“伏惟”是文言文中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必修四第四单元第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无论是缪贤还是蔺相如对君主都是自称“臣”, 表现了他们的谦卑恭敬。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陈情表》, 全文中“臣”出现多次, 表现了对晋武帝的谦恭。
二.文言文的讳饰美
正如吴礼权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所说, 讳饰是交际者言及可能触犯受交际者忌讳或社会习俗禁忌的事物时, 为了避免或缓解对受交际者的心理刺激, 有意“换言易语”予以规避甚或美化的一种修辞文本模式。汉语的历史非常悠久, “讳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存在于汉语中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由于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往往对某些事物或概念有所忌讳。因此, 在言语交际中, 表达者为了顾及接受者的情感或心理感受, 往往会换一种说法, 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婉约地表达出来。这样, 接受者可以自己通过对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的解读而自行解读出文本的真实内涵, 从而避免了在心理上产生对表达者表达内容的抵触情绪, 能够愉快或坦然地接受之。其实, 讳饰修辞文本所表达的实质内容还是表达者原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丝毫没有改变, 只是表达得婉约、间接些而已。
中国人对不洁之物历来抱规避态度。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课《鸿门宴》里有“坐须臾, 沛公起如厕, 因招樊哙出”, 这里的“如厕”和“更衣”、“出恭”、“起居”、“净手”以及现在的“上洗手间”一样委婉表达“上厕所”的意思。与中国人讳言失败、失利的心理相对应, 文言文中也累积了一些这方面的讳饰语。如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课《琵琶行》中, 用“左迁”来表达官场失意、贬官和降职。用“青衫”来表示官职低, 后人常用“青衫司马”来指代失意官员。对于死, 人类普遍有恐惧心理, 文言文中有很多关于“死”的讳饰语。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陈情表》中, 李密用“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来陈述祖母病笃, 自己不能废远的特别处境, 进而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求得体恤。
三.文言文的婉转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因语言精练简洁、形象鲜明、情节独具匠心成为《左传》中的散文名篇, 尤其是烛之武与秦穆公的一段说辞堪称外交辞令的经典。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兵, 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 大体上分为五步:第一步,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邻之厚, 君之薄也) ;第三步,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文字不多, 但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 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无利, 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 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 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 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 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 这就容易被秦穆公接受。整段说辞, 分析利害, 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 句句打动对方, 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陈情表》, 全文出于情, 归于理, 先动之以情, 再晓之以理, 陈情于事, 寓理于情。首先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 作者围绕“情”“孝”二字, 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 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 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 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 作为陈情的依据, 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 再举出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 恳求准许所请, 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尽忠日长, 尽孝日短, 先尽孝后尽忠。全文构思缜密, 脉络分明, 委婉地将孝道、苦情和忠情表达得情真意切。
四.文言文的层递美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道:层递是将语言排成从浅到深, 从低到高, 从小到大, 从轻到重, 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一种辞格。
如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是体现孟子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课文是记录孟子与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而展开的一次对话。
梁惠王以“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的做法自诩“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通过和邻国相比, 梁惠王感觉“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于是, 梁惠王有了“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的疑问。
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他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 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王好战,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 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 所以, 孟子说:“王如如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 但孟子却指出, 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 但与邻国相比, 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君王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之后, 就自然过渡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了, 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方面。“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才能做到“王道之始”。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 产生了如下效果:“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竹杖, 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 孟子在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 渲染得有声有色, 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的结论, 即“王道之成”了。
有了合理的措施, 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接着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 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整个对话逻辑严谨、气势酣畅, 充分体现了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也淋漓尽致地宣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教育小故事 篇三
还没到教室门口,我就听到有哭声,赶忙加快脚步走进教室,一看原来是两个小男生打了起来,我赶忙把他们拉开。一问原因,原来是因为抢位置,为这,我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排桌。排完位置,我环顾四周,教室地上到处是纸屑、零食袋、糖纸等,我开始不动声色地弯腰捡垃圾,有几个大点的学生看到我捡,他们也学着我开始捡地上的垃圾,随后加入这一行列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同学主动拿起扫帚,不一会,教室变得干净了。随后我开始了本学期第一节课——保持教室卫生。
面对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我狠不下心批评他们,为了规范他们的行为,“温严并用”这个词便浮现出来,对了,我何不用表扬鼓励的话来代替训斥呢。
第二天课堂上我对影响课堂纪律的孩子说:“童童,我相信你能做到,能做得更好。”刚开使效果甚微,但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总是坚持鼓励他们,并且设立了奖励机制,只要举手回答问题、遵守纪律、作业按时完成、作业工整者、知错就改者、被表扬三次的奖一朵小红花。久而久之,孩子们能够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只要我一说鼓励、表扬的话就能迅速专注。孩子们每次见到我,对我的态度也既敬又亲。
班上有这样一个小女孩,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成绩还可以,而且小嘴巴能说会道,好像一只小“百灵”。她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宠着她,致使她自制能力不强,且爱哭鼻子。有一次,她因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急得大哭。还有一次,她和王x在玩投沙包,一连输了四次,竟跑进教室里趴在桌子上大哭一场,哭完了又拉着王x再投沙包,直到赢了才罢手。我经过再三观察,分析她每次哭的原因,发现她爱哭正是她自尊心强的一种表现。于是把她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引导发挥到朗读、讲故事上来,同时给予她具体指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小女孩书读得悦耳动听,讲起故事来有板有眼,在班上的“讲故事”比赛中,被小朋友们评为“故事女王”。
每天离校前几分钟是孩子们最活跃的时候,孩子们的心就像冲出笼子的小鸟,兴奋地期盼着“阔别已久”的亲人的到来。但今天,一向活泼好动的刘x同学却一反常态,静静地站在队伍里,一声不吭。看到他反常的表现更让我疑惑不安“他怎么了?”心里一边嘀咕着一边走到他身旁,只见他两手握在一起,又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怎么啦,刘x?”他没有说话,只是把手从腿缝里抽出来,两手血迹斑斑的,我心里立刻紧张起来,吃惊地问:“怎么弄破的?”“是孙x用板凳挤的。”我瞪了孙x一眼气愤地问:“怎么回事?”孙x低着头怯生生地说:“我站起来时把板凳往后挪了一下,不小心碰到刘x的手。”我赶忙从医药箱里拿出创可贴给他贴上,一边贴一边问:“你为什么不给老师说呢?”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说:“妈妈说别人不是故意的,做错了事不必责怪的,孙x不是故意的,我不怪他。”他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像这么大的孩子手上扎根刺也会哭闹不止的。等到了离校时间,我见到刘x的妈妈很不好意思地向她致歉,并夸孩子特别懂事,不但没有哭,还用包容之心原谅别人。刘x妈妈也开明地说:“没事,孩子之间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事。”刘x妈妈的通情达理让我为自己的失职更感到自责。是她的包容之美原谅了我的过失。
一年级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就看你画上去的是灰色的黑点,还是亮丽的彩虹。只要我们充满爱心,关心和爱护他们,并严格地要求和教育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细致入微,一定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和这群可爱的孩子相处我也学到了许多。
4.教育小故事 篇四
还记得那是2008年9月1日,开学的头一天,我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三(5)班教室。此时班级中的喧闹声渐渐的平静下来,同学们都纷纷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坐好。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我,那时他们一定在心里猜测:这位老师是谁?她就是传说中的新班主任吗?我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此时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我很自然第地进行了自我介绍,记得当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郭”,并告诉同学们:“我姓郭,从今天开始由我来担任三(5)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同学们静静地听过我的一番自我介绍后,就积极地向我介绍了他们自己,我们师生之间算是相互认识了,很快就成了熟人。孩子们都很热情活泼,积极主动的向我介绍了班级基本情。有的同学给我介绍了班中的现状,有的同学对班中干部进行了介绍,还有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着班规。其中坐在最后一排靠窗户旁边的那位男生发言最积极,他抢着说话,一口气能把班级所有情况介绍清楚,他那流畅的表达,一点也不拘束,那双大大的眼睛透着一股机灵劲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后的课堂上,他总是能积极踊跃地发言,他也时常受到表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孩子们也越来越多地了解着彼此,慢慢地我观察到,只要在课堂上我没有叫他发言,他就会做小动作,或者影响周围的同学学习。于是我开始多方面的了解他的情况,据同学们反映,就是因为他平时比较调皮,所以老师才把他的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的,同学们谁都不愿理他。上课时他想听就会积极发言,不想听
就在后面捣乱,非常影响课堂纪律。我虽然接班不久但已经有许多老师反映了类似的情况,而且老师们都表示没办法、很无奈。开学两个月过去了,他成了我在班里最关注的人物。为了保证正常教学的课堂纪律,我与他进行了多次谈话,并且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对他多提问,多表扬。可是这并不是长久之策,只要我一不提问他或是疏忽了对他的表扬,他就开始捣乱,整个课堂仿佛就是围绕着他在进行。我感觉到他在利用我的关注牵制着课堂的进度,我必须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对策。他并不是个冥顽不灵的孩子,他只是更加需要关注,更加需要被肯定。于是我针对他的这一特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与他交朋友,他这样的孩子是希望被关注的,因此一定会很重感情。一旦他在情感上接受了我的帮助,一定能改正缺点的!于是他就成了我在班上唯一的朋友,无论在任何场所,我都会亲切地称他为——“我的朋友”。例如上课时我就会说:“我的朋友请你来回答。”果然如我所料,这一称呼的改变,他改变了许多。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其中考试后,为了让他更好的听课,并且更进一步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我把他的作为从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尤其是通过一年来点点滴滴的日常接触,再加上我利用下午课余时间给他补课,让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之情。在他身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现在他已经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他从一个调皮生、捣蛋生成为了老师们夸奖的进步生。不仅他更加自信了,就连我的心中也是充满了安慰。
我想教育是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和智慧的,但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而这样的爱又有着难以言喻的形态,它的博大、无私、和深远,正如诗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次电话的效应
刚接三(5)班一周时间,我就发现在第二排有一个长相十分俊秀的男男孩子,他的眼睫毛长长地,看上去两只眼睛毛茸茸的,十分可爱,但是他说起话来的声音特别小,十分腼腆。后来经过两周左右的观察,我发现他学习成绩不是太好,我想或许就是这个原因,造成他胆小,不敢主动发言,说话声音还很小。针对他的情况,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给他发言的机会,以鼓励的方式,激起他的学习兴趣,虽然小有成效,但起色缓慢。从听课来看,看得出他在课堂上学得很用心,从作业来看,每次也完成得十分认真。但是从每天的听写效果来看,却十分不理想。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我与家长进行了第一次电话沟通。记得那天晚上,我拨通了该生的家庭电话,是他妈妈接的
“喂!你是XXX妈妈么?” “是的。”
“您好,我是XXX的班主任,郭老师。”
“您好!老师。”紧接着家长就说:“是不是孩子学习又跟不上了?”
“不是,XXX妈妈,孩子开学以来,进步比较大。
1、上课能做到认真听讲。
2、作业也能按时完成。
3、能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他是爱学习的好学生。”
“真的是这样吗?”语气中带着因为喜悦而不敢相信的疑问,接着,家长十分激动的说,“从孩子上学以来,我还是第一次接到老师表扬我家孩子的电话。您说,我还要从哪些方面去做?”
我说:“孩子现在长大了,想学。但是学习基础略差些,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帮助孩子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这就要求家长每天做到听写、检查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另外希望家长能够每周与我进行一次沟通。”
“好的,我会努力做到的。”
果然,一周后这位学生的妈妈开始主动与我沟通了,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孩子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在老师和家长的关心下,脸上露出了自信而又快乐的笑容,学习成绩也明显有所进步!经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夸奖,成为了后进生学习的榜样。
5.教育成长小故事 篇五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等丈夫从梦中惊醒,楼下已是一片火海,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两个雇工都被困在大火中.
孩子们别叫醒后,各个如受惊的小兔子,逐一聚拢到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的天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越过墙头.
父亲出去后再也没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高墙里面,大火离母亲和五个孩子越来越近了,五个孩子中,最高的也只有1.54,而围墙却有两米多高,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攀上去.幸运的是,墙头有一个雇工留了下来.他一手抓紧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墙内的母亲和孩子.
”别怕,踩着妈妈的手,上去!”妈妈蹲在地上,抓牢大儿子的脚,大儿子用力一蹬,抓住雇工的手攀上墙头脱离了险竟.用同样的方法,母亲把二儿子和小儿子一一举过了墙.此刻,火舌已舔到脚掌,母亲奋力抓起二女儿.此时,她的力气已用尽,浑身不停地颤抖.大女儿急中生智,协助妈妈帮妹妹举过了墙.火海中,仅剩母亲和大女儿.大火已卷上了她们的身体,烧着了她们的衣服.大女儿哭着要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大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过墙头.当雇工再次把手伸向母亲时,她连站立的力气也耗尽了.转眼间,便被大火吞没了了.
墙外,五个孩子声泪俱下地捶打着墙,大声喊着妈妈.而墙内的母亲再也听不到了,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消防人员赶到,20分钟便将大火扑灭.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仍会死去。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汗,他紧握着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 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6.安全教育小故事 篇六
放学了,小兔阿白从幼儿园里蹦蹦跳跳地跑出来找妈妈。一见到妈妈,阿白就迫不急待地说:“妈妈,我饿了。”兔妈妈说:“一会咱们买点东西吃。”阿白高兴地说:“好呀,好呀!”
它们走着走着,看见了狐狸大叔摆的地摊,而且旁边挤满了森林幼儿园的小朋友。阿白拉着妈妈的手挤进去看,摊上有好多零食呀,馋得阿白口水都要流下来了。阿白说:“妈妈,给我买点辣片吧。”兔妈妈拿起一包辣片,看了看,是没有保质期、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兔妈妈气愤地对狐狸说:“老狐狸,这种三无产品会危害孩子们的健康,你要是不收摊,我就向森林公安局报案。”“别、别、千万别,我这就走。”狐狸吓得脸都白了,它收拾起东西,悄悄地走了。
走着走着,它们来到了森林量贩,阿白跑进去选了一包胡萝卜干和一包开心果。妈妈拿起包装袋仔细看了看,说:“可以买,它们都不是三无产品。”说完,兔妈妈就掏钱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阿白边吃边说:“太好了妈妈,我知道了不能从地摊上买东西,和不能买三无产品。”说完,阿白自豪地笑了,露出了两颗可爱的小兔牙。
安全要注意
有人问古希腊思想家阿那哈斯:“什么样的船只最安全?” 阿那哈斯说:“那些离开了大海的船只。”不走路才不会摔倒,不航行,才没有危险。但船一离开大海,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梯子
在青岛啤酒集团车间的一个角落,因工作需要,工人要爬上爬下,因此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就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将梯子移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梯子旁边写了一个小条幅:注意安全。这件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一晃几年过去了,也没有发生梯子倒下砸着人的事。
前一段时间,外方来洽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边的小条幅,驻足良久,外方一位专家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这样: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这一改,效果大不一样。这两个条幅都在讲注意安全生产,区别在于:前者仅仅是提醒,后者则把梯子倒下砸人的潜在危险彻底排除。
安全生产,追求的是细节的本质安全。又是新的一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树扯出了新枝,小河中的春水在潺潺地流淌着,漫天飞舞的柳絮像白雪似的在空中轻飞乱舞,一团团、一簇簇地飘落在森林的各处。
快乐的小动物们,也从漫长的冬眠状态中苏醒了。它们在一起欢乐的生活着嬉戏着。
淘气的小猴看见满地的柳絮兴奋的大叫着:“今年的春天又有新游戏咯!它急忙跑进屋,拿出打火机去点那一团一团的柳絮。“哗”的一下,轻柔的柳絮顷刻间变成了燃烧的火焰。冒着股股黑烟。小猴兴奋的叫着:“太好玩了!太好玩了!”
它忙不迭的跑过去,又点燃了第二堆,第三堆„„。
忽然,一阵风吹过,带着火星的柳絮被吹散了。满世界漂浮着。
这时莽撞的小熊猫跑过来对小猴说:“小猴,咱俩去草坪那边踢足球吧。”可他却没在意,把脚旁边的的汽油桶给踢倒了。汽油流淌着„„!
不幸的碰到了点着了的柳絮上。哗!霎那间,草地上燃起了熊熊大火。周围的柳絮和落在地下的干树枝全被点燃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就这样发生了„„。
许多惊慌失措的动物都被这势头猛烈的大火惊呆了。没命的往安全地带奔跑着。幸好机警的猴妈妈及时地拨打了火警电话“119”,狗狗消防队及时赶来了。队员们连忙拿着灭火器和高压水龙头灭火。经过了3小时的奋力抢救,才扑灭了这场本不该发生的大火。
火灾之后,松针或海绵似的苍翠郁葱的“草地”被大火烧的面目全非。好多动物都失去了家园,有的还被无情的大火烧去了皮毛。在逃生的过程中,好多小动物都受伤了。
大家痛惜地看着这一切,心情都非常沉重。尤其是小猴和小熊猫,内疚地看着自己闯的大祸和这满目苍痍的景象,难过的说不出话来。
这时动物王国的国王——狮子王走出来,看着他们知错的样子,语重心长的说:“孩子们,玩时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呢!”
可不要让这希望的种子成为火灾的“导火线”啊!
“小和尚剃头”与习惯性违章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出家后,开始学剃头。老和尚先让他在冬瓜上练习,小和尚每次练习完剃头后,将剃刀随手插在东瓜上。后来在给老和尚剃头时,也将剃刀随手插在了老和尚的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习惯性的坏行为危害很大。在电力企业中有很多的事故都与习惯性的坏行为有关,这种行为我们在工作中称之为“习惯性违章”。而习惯性违章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行为人的安全思想认识不深,存在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习惯性违章不算违章,殊不知这种细小的违章行为却埋下了安全事故发生的苗头,成为灾难发生的根源。美国学者海因星曾经对55万起各种工伤事故进行过分析,其中80%是由于习惯性违章所致。
在电力安全工作中,好习惯将使我们的工作更安全,坏习惯只能害人害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养成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万万不能违章行事,尤其不能养成为习惯性违章。只有大家从自身做起,将麻痹赶出我们的思想,将习惯性违章赶出我们的工作,让严守规程、遵章守纪的思想和行为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手中、我们的心中,相信事故与我们无缘,我们企业安全的天空会是一片明朗。
《安全与危险的边缘》
有一只瞎了一只眼的鹿,来到海边吃草。它用那只完好的眼睛看着陆地,随时警戒着,看是否有猎人来,而用那只看不见的眼睛向着海洋,因为它以为海上绝不会有危险。
过了一会儿,海上驶过一艘船,船上的人看见鹿,就用箭瞄准,把鹿射死了。鹿在临死时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太疏忽了,以为只要注意比较危险的陆地就可以了,没想到我认为安全的海,却反而是更危险的地方。”
〖大道理〗越安全的地方,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越是危险的地方,有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看来,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安全与危险。
《安全提示牌》
①笔者道听途说:发生在哪个国家的事儿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在一个山崖急转弯的公路上,原先竖有一块“注意,前方危险!”的标志,但每每总有事
故发生,至使不少汽车翻入山涧,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屡禁不绝。后来,有人将这块“注意,前方危险!”的标志换成了一幅美女图画,从而使过往的司机脚步放慢,有时间多观赏观赏,一饱眼福。说也怪,从此这个地方不再有事故发生。
②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
管家曾让人在林园四周上篱笆,并竖起“私人林园禁止入内”的木牌,但均无济于事,林园依然不断遭践踏、破坏。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请示。
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做了一个大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上面醒目地写明:“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大道理〗“私人林园禁止入内”和“如果在林中被蛇咬伤„„”有什么不同--有时成败只在于一个观念的转变。
《列宁脱险》
1897年,列宁被俄国沙皇当局逮捕并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地,列宁仍然从事大量的革命活动,并同散落在各地社会民主主义者保持着广泛的通讯联系。沙皇当局始终没有放松对流放中的列宁的活动进行监视,列宁则机智巧妙地与警察、宪兵们周旋,屡次摆脱险境,显示出极大的智慧和勇气。
1899年5月2日晚,一队沙皇宪兵突然闯入列宁的住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搜查,列宁从容镇定地给宪兵递上椅子,请他们站上去,从柜子的顶层搜起。宪兵们爬上椅子开始搜查。一开始,他们查得非常仔细,但是,看着看着,就
被一叠又一叠的统计资料汇编弄得昏头胀脑。不久,宪兵们的耐心失去了,当搜到下面几格的材料时,只是匆匆地拉开扫了几眼就不再搜索了。最后,扔下满屋的纸张卡片,一无所获地离去。而列宁最重要的那些秘密文件和书信,却正是放在柜子下面的几个格子里。
7.中学教育小论文 篇七
一、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是物质部分, 中层是制度, 里层是精神部分。三个层面彼此联系, 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其中, 里层是核心, 它是最为稳定的部分, 影响也最大。乡土文化属于里层, 是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是联系着个体与社会的桥梁, 是沟通小我与大我的中介。
1. 乡土文化是隐性的教育, 影响个体一生。
作为个体, 最先接触的文化就是乡土文化, 个体最早往往是通过观察故乡来观察社会的。自古以来, 无数的文人骚客都在文学作品中倾吐着自己对故乡的思恋, 即使是伟大的文豪鲁迅先生, 在他的那些不停地鞭笞国人劣根性的文章中, 我们也能看到乡土文化对鲁迅先生产生的巨大影响, 更不用说《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文章了, 在字里行间, 我们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 仿佛亲眼看到儿童时期的鲁迅先生正在百草园里听着阿常讲美女蛇的故事。绍兴特有的江南水乡风情, 绍兴流传的民间故事, 甚至是绍兴的方言, 都影响着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所以, 乡土文化对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
2. 乡土文化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今天的社会,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应该能够给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所有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内容都应该考虑进来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并且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新教育的提倡者朱永新一直强调学校要有特色, 他说“理想的学校, 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没有最好的学校, 只有最具有特色的学校。如同城市的发展, 深圳是高科技, 温州是民营经济, 苏州是外向型经济, 没有谁好谁坏, 有的只是各自的特色, 教育也应如此。乡土文化可以使每一所学校各具特色, 即使是同一区的学校。在追求教育公平的今天, 需要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 但更为重要的却是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特点和他们的文化特征。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教育之后, 我们的教育开始更突出“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强调公民素质的培养,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铸造。要了解一个民族, 培养起民族的骨气, 从了解乡土文化、热爱家乡开始, 可谓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 校本课程的开发热潮应该说是对乡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传承。
3. 乡土文化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必然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入了城市, 同时, 也出现了极具我国特色的“移民潮流”, 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更有很多内陆人口进入沿海发达地区。随着父辈们进入城市的“移民”子女———“城市小移民”, 也涌入了城市的教育系统, 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问题, 其中文化的差异可以说是其他诸多问题的根源, 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这不仅仅是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更是我国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帮助“城市小移民”, 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获得良好的教育,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二、乡土文化背景下“城市小移民”的特殊性
1.“城市小移民”的特殊性:
文化的非连续性。文化连续性理论认为, 不同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发展, 地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村落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现代社会中, 文化的连续性常常会被打破, 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文化的非连续性。文化的非连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理隔离所产生的非连续性, 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交流上的非连续性。本文所提到的“城市小移民”正是属于第一种情况。研究表明:文化的非连续性是造成少数民族和其他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外来务工子女可以分为很多类, 无论是出生起就随父母生活在城市的儿童, 还是在老家生活几年后再来到父母打工城市的儿童, 其对自己原本的家乡都会有一定的认识。即使是那些没在原本家乡生活过的儿童, 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从父母、亲戚那得到很多关于家乡的知识, 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原家乡文化的熏染。“城市小移民”进入到城市的教育系统之后, 他们原有的文化和新的文化会产生冲突, 学校语言和家庭语言会格格不入, 这些都使他们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作为在城市求学中本身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小移民, 文化的非连续性更加重了他们原本就不利的地位。
2. 乡土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的非公平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尔曼教授在1966年向美国国会递交的研究报告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造成黑人儿童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内的社会因素, 即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等。在我国, 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 “城市小移民”直接进入当地主流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还不普遍。在城市郊区, 生存着一些特殊的学校, 他们原来是当地的村小, 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已经成为了“城市小移民”的学校。除此之外, 城市中也存在着一批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渔民学校”等。这些学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美国当年黑人儿童上的学校是一致的。美国黑人和白人的隔离教育, 是黑人儿童学习水平的低下的主要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城市小移民”学习水平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应该就是教育的隔离。那么是否只要让“城市小移民”进入当地的主流学校, 就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 在普通学校里, 小移民本身的乡土知识、原有的文化或者说家庭文化是和学校主流文化不同的, 如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差异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公平。适合每位学生的发展, 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 这才是真正的公平。我们必须也应该去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 而乡土文化的关注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一次, 我在南通的一所小学听语文课, 该小学基本上招收的都是这些“城市小移民”。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找出一个和“栽”字意思差不多的字, 我们一般都知道是“种”, 但是这个班上有学生却回答是“埋”, 我想可能这个学生的家乡的语言里原本有“埋”这个表示种的动作的字, 如果我们的老师了解学生当地的语言习惯, 了解学生原有的文化, 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并帮助学生成长了。
三、“城市小移民”的教育策略
文化总是和教育密不可分的, 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主要的责任。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方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 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文化传递本身也是学校的主要责任之一。对于“城市小移民”的文化教育, 社会、学校、教师应该齐心协力, 共同为“城市小移民”创造出一片蓝天。
1. 宏观角度。
(1) 国家从法律、政策上给予保障。我们国家的有关法律, 已经保障了所有人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英国政府推出的“教育优先区”计划, 为文化不利地区的学生提供补偿文化经验和教育资源不足的机会, 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家应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同时, 通过财政、教育等一系列政策, 通过补偿、倾斜等不同的方式, 改善“城市小移民”受教育的环境和机会, 为他们了解主流文化, 融入主流文化, 保存自己的独有文化, 提供财政、教育等各方面的支持。 (2) 社会应有对弱势群体和弱势文化的包容和理解。一个社会有怎样的包容性, 最大限度地体现在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态度上。我们会看到在“城市小移民”集中的学校里, 本地学生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体现在“我会说当地方言, 你是外地的, 你家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等许多方面。这种优越感, 孩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可以说多半是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学来的。为此, 我们的社区, 特别是外来务工者比较集中的社区, 应该在宣传教育上多下工夫, 我们应该还孩子们一颗纯真的心, 不要让成人世界的偏见也传染给了他们, 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能够幸福成长。
2. 中观角度。
学校从课程、书籍、学校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 系统地对“城市小移民”给予关怀。学校课程是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 自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后,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从而给地方、学校更多的灵活选择权。在“城市小移民”集中的学校, 应该在校本课程上多做努力,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 可以设置系统的课程, 应包含城市主流文化、原家乡文化, 并要注意两者的融合。同时, 在一般课程中、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中、在班会课等各项工作中, 学校都应该注意对“城市小移民”的关怀。学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我爱我的故乡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还可以通过家长会, 了解学生的家庭, 与家长进行沟通。学校是一个系统, 对于“城市小移民”的教育应该是一个统一并持之以恒的过程, 可以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3. 微观角度。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城市小移民”教育问题的关键。在对“城市小移民”进行教育时, 因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 教师的角色也有了新的内涵。教师应该正视每个学生的差异, 成为理解学生的人。文化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加工方式, 拥有不同乡土文化的“城市小移民”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 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警觉,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同时, 教师要走出主流文化的视野, 多进入学生的文化空间, 认识到他们之间的不同, 真正的成为理解学生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成为关怀学生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的“城市小移民”在进入城市的教育系统时, 必然已经形成了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特质, 教师应该关注到他们的这些特质, 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城市小移民”, 他们自己的故乡赋予了他们独有的文化特征, 教师应该深入体会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各种不同的文化。教师有责任去关怀来自不同地区的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公平的教育环境, 把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情感放在工作的中心。每一位学生都有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师应该努力去发掘不同乡土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每位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和关怀。教师应该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 成为聆听学生的人。“城市小移民”的乡土文化与教师自身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要把握学生的状态、学生的心理, 需要教师有一双会倾听的耳朵。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倾听的技巧, 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发言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上的欲望或需求往往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一句话、一个词、一声感叹, 都需要教师去用心聆听。只有教师倾听到“城市小移民”的内心声音, 才能为“城市小移民”的学习创设一个真正平等的环境。虽然方法、途径是多样的, 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教师要始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真正为学生着想, 在这样一颗心的指引下, 我们的教师才会找到各种方法去了解我们的小移民, 走进我们的小移民, 帮助我们的小移民。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待“城市小移民”需要我们的教师付出更多的爱。
也许我们现在做的还不够多也不够好, 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但这都只是个开始, 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 相信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城市小移民”一定会更好的在城市学习、生活、长大。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9.
[4]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6]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7]吕耀中.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8.
8.“小校长”的“大教育” 篇八
走出三大误区,健康发展
记者: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生产、技术、服务等一线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这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省的职业教育得到大发展,例如我省实施“双转移”战略,把职业教育纳入重点发展项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提出要重点发展中职教育。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请问周校长,针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您有什么看法?
周发茂:的确,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清楚当前职校发展存在着三大误区。我认为,正是这三大误区成为制约职校发展的瓶颈。
记者:是哪三个误区呢?
周发茂:第一个误区:只有穷孩子才读职校。
当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受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就会尽量让孩子去读普高,考大学。但是,大学高昂的学费却让部分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孩子望而却步,而职校由于其较低的学费和政府的财政补助,可以满足穷孩子的升学愿望。所以,很多人认为职校是为穷孩子而设的,职校学生多半家庭贫困,更有甚者认为他们是因经济原因而被迫走进职校校园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各自有其固有的教学规律,这些和政治以及经济都无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职业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人均普通高等教育的成本。我举个例子,比如我国目前正广泛开展“智力扶贫”和“造血式扶贫”,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充分结合职业教育就业周期短的特点,培养年轻化、应用型、技能型的一线技术人才,既考虑了我国国情需要,又可满足众多青年多元化职业选择的需求。
记者:周校长说得对,目前的确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所以,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必须要把这个错误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让大众全面认识职业教育。那么,第二个误区是什么呢?
周发茂:第二个误区:只有差的学生才会读职校。
长期以来,我国的后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优胜劣汰、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机制。所以,有人认为职校学生是传统教育的失败者,他们未能迈过普通高中录取的门槛,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职校。加上部分职校学生在校表现不尽如人意、乏善可陈而为人诟病。所以,认为职校是差学生的大本营和聚集地。
社会对职校的偏见归根到底缘于高考制度的缺陷,缘于教育观念的守旧。坦白讲,我非常反对这种观念。因为这种观念是将教育类型与教育等级错误地划上了等号,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非常清楚地知道,职校强调非研究型教育,而是注重技能型教育。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而非学生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我当校长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我遇到过很多学生,我发现这些学生中不乏勤奋好学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一样可以成为人才。
我接下来谈一谈第三个误区。第三个误区:职教应纳入高中阶段教育范畴。
目前,部分职校根据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过于强调规范化和程序化。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均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更不适应现代企业、当代社会的要求。基于此,有人根据职校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部分课程设置等建议将中职教育纳入高中阶段教育范畴。
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将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的区别。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推行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以文化基础课为主,技能性课程为辅。而职校教育推行的是职业能力教育,课程设置以技能性课程为主,文化基础课为辅。两种阶段的教育应是平行而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绝不能再用办普通高中的方法办职业学校,也绝不能再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职业学校的学生。
只有走出这三个误区,职业教育才可以发展得更快,更加朝气蓬勃。
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创新模式
记者:感谢您提出的真知灼见,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现在讲职业教育要创新,必须要有观念上的创新。刚提出的这三个误区的确是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认清这三个误区,转变传统观念,创新观念,才可以让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您认为职业教育要发展,要改革,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周发茂:我们正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我觉得在审时度势地认清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发展需要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我认为,只有将社会资源与学校改革相结合,外引活水,内强功力,才能迎来中职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首先,必须要转变民众的职教观念。中职教育不仅自身必须牢固树立“以服务产业建设为宗旨”的理念,“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还要在民众中广泛宣传现代职业教育新观念,打破社会传统保守的职教看法,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度。
其次,要加大政府职教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安排落实省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改善职业教育教学、实验实训设施,扶持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升格发展。现在对于职业教育,政府的投入相对来说还是显得薄弱。职业教育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保障。比如说,按美国面包糕点培训行业的标准来看,培训一般是2人为1组,每组有一套工具培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动手练习机会。但是,我们学校现在是50到60人一个班,6到7人为一组,而且工具不够,提供的练习岗位不够,这就是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
最后,要创新学校的发展模式。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专业调整、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双管齐下,以期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着力建设好专业实训、专业技术中心,打造学校特色专业品牌,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成才就业搭桥铺路。
走特色发展道路,以学生为本
记者:据我所知,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在您的带领下,一直在不断积极探索、勇敢实践,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强化改革发展意识。特别是近五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也越来越鲜明,教学成果更加显著。我也知道,您是一位有名的专家,是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副会长,中国十大烘焙名师之一,全国烘焙业技能比赛总裁判长以及广东省西式点心技能鉴定专家组组长等。在办学方面,您一定有着很深的体会以及经验实践。请您为我们谈谈学校的办学经验,或者是新的办学理念。
周发茂:我们学校办学50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以至实现跨越式发展。我认为,一个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首先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学校要走在前沿。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够有特色,有竞争力。贸校多年以来,一直突出专业优势,食品专业争当排头兵。学校的食品专业很出名,学生就业率高,这得益于特色专业打造。例如,学校于1984年率先与美国小麦协会合作办学,创办华美烘焙技术培训中心,共同投资、重点建设食品专业。在花都校区新落成的食品实训大楼设施一流、布局合理、实训岗位充足,可满足1000人同时实操,是亚洲最大的融中西点、中西餐研发与教学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第二,我们注重实际的投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比如花都新校区,我们最先建立的是食品实训大楼,而不是办公大楼。当然,工程全部竣工建成后将形成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三大主体建筑群,届时可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我觉得对于中职生的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你建立再多金碧辉煌的办公楼,都没有用。只有加大了对学生实训的培训,让学生真正学到一门手艺,这个学校的底气才足,才能够有底气有质量有成绩去和其他学校竞争!为什么我们要举行花都校区一期工程落成庆典?目的其实就是在于让行业、企业看到我们学校的实训中心是怎样的,我们在办着怎样的职业教育。这可以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三,必须要注重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关注学校发展,只有这样,学校的凝聚力才强大,学校才能够稳步发展。我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他们成为行业的成功人士、专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拥有一支凝聚力强、相处和谐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记者:总结您的办学理念,重点是领先,创特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09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也强调,敢为天下先,职业教育再领先。的确,领先才可以创新,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最后,您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学校未来的发展?
周发茂:认真、诚信、稳步、发展、领先。“认真做事,诚信做人。”这是我多年以来的座右铭。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必须要认真做事,诚信做人,为学校、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在这种办学理念下,学校才有可能真正地壮大发展起来。稳步是指发展职业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需求,时刻保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不能太快,因为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坚信,我们学校的未来将会发展得更辉煌!
【中学教育小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数学教学小论文10-23
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08-16
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装备论文08-31
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小论文06-22
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论文06-16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论文06-24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06-26
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09-18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小抄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