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定稿(精选12篇)
1.《》山中访友》定稿 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新奇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是色彩斑斓大自然,展现了美景物,美情感,美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优美语言,揣摩作者深厚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眼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好心情”,带着丰富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心,去会晤作者“山中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话语描绘那童话般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湛(zhàn)蓝 栀(zhī)子
玄(xuán)奥 清澈(chè)禅(chán)心 犬吠(fèi)
憔(qiáo)悴(cuì)树冠(guān)凝(níng)静
2、教师范读: 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都是自然界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坚韧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那种深切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坚韧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构思新奇)
古桥(暗喻)古老坚韧
(联想丰富)
热 树林(移用)植根民众
爱 一首没有韵律诗
大 山泉溪流白云 一支没有音符歌
自(拟人)保护自然 一幅没有图案画
然 瀑布悬崖云雀
石头落叶小花(排比)回归自然(充满童趣)
雷雨柏树蚂蚁(博喻)以爱待人
2.《》山中访友》定稿 篇二
以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见长的《山中访友》的确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的优美散文。但是《既》文的作者却认为该文中第6自然段“此刻就我一人”“在无人的山谷”两句乃佳作中的败笔, 破坏了文章的和谐一致性, 影响了表情达意的完整明确性。显然, 该文作者把文本之中的叙述者与叙写对象 (即文本中的自然之物) 混为一谈了, 并由此得出了不该得出的“两句似应删去”的结论。
在笔者看来, “此刻就我一人”并非败笔。第一, 从叙述的角度看, “我”是文本中的叙述者。“就我一人”在文本中当指叙述者的有独无偶, 目的是交代文中“我”独自一人到山中访“友”;山中“亲”“友”则为叙述者所写到的“古桥”、“树木”等物, 是“我”所叙写的对象。“我”为人, 乃抒情主人公;山中“亲”“友”乃文中叙写的客体 (叙述者叙写中的自然之物) , 并不是人, 仅是拟人化了的客体 (物) 。第二,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讲, 作者拟“古桥”、“树木”等为“我”之山中“亲”、“友”, 实乃比拟手法。如视为比喻, 在文本中, “古桥”、“树木”等应当是比喻的本体, 具有人之情态的“亲”、“友”应当是喻体;如视为拟人, 则所拟的对象是物, 所拟的特征似人, 在文本中, “古桥”、“树木”等皆为所拟对象, “德高望重”、“知己”等全为人之特征。既然运用的是比拟手法, 本体也好, 所拟对象也罢, 应该与喻体、所拟人之特征之间有显明的不同, 正是由于“古桥”等物与“德高望重”等人之特征之间有相似性, 因此才构成了比拟的条件。可见, 视物为人是一种写作手法, 并不能说作者把“古桥”、“树木”等比拟为“我”之山中“亲”、“友”就等于说“亲”、“友”就是人。“亲”、“友”仅是“古桥”、“树木”等的喻体, 我们绝不能混淆文中的本喻体而不顾, 简单地把拟人化了的“友”视为真人。第三, 从创作构想与艺术性上分析, 我们知道, 《山中访友》发表在《散文》1995年第6期上, 作者李汉荣是一位著名老作家。为了使自己的这篇作品新奇而充满童趣, 内容爽心而发人深省, 作者借“我”独自一人拜访诸位“亲友”的童话世界来布局谋篇, 借“我”动人的情愫与会心的交流透人心肺, 文中不乏自由的联想、独到的想象, 使得心中的景物感受不凡, 新奇有余。文章不凡、新奇在所访山中之“友”并非现实中人, 只不过作者出于构思与表达的需要, 把山中之“物”逐个拟人化了———将“古桥”、“树木”等自然景物想象成“我”的山中亲友, 将进山看景想象成山中去访朋会友。也正是由于表情达意上的需要, 作者用比拟手法构制文本的主体部分, 似要通过富有情趣的想象, 把山中自然之物喻为人, 视山中自然之物为亲与友, 这样, 作品不但显得新奇可人, 童趣盎然, 意蕴非凡, 意味悠长, 而且使所叙写的对象和“我”之间更为自然、更为巧妙地进行了性情上的互融、心灵上的沟通, 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可见,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 《既》文作者的理由极不充分。“山中亲友”看似是人, 实则乃叙写的对象、比拟的本物、谋篇的技巧, 根本不能与叙述者“我”混为一谈。
“在无人的山谷”一句更非败笔。《既》文作者提出:“既有‘爷爷’、‘姐姐’、‘弟弟’和‘我’在场, 这山谷又怎么会是‘无人的山谷’呢?”显然, 《既》文作者对“在无人的山谷”中的“无人”理解有误。文本中, “无人”显在的意义是“无其他人”, “在无人的山谷”意味着“在无其他人同游的山谷里”, 蕴含着“无同伴的孤独”“欢欣中的孤独”之深意, 在结构上还与文本第二段“不邀游伴”“独自”相呼应。而文本中的“爷爷”、“姐姐”、“弟弟”, 前文已经阐明清楚, 当指拟人化的客体 (物) , 与主体“我”不属同一个范畴内, 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3.品析《山中访友》 篇三
【关键词】山中访友 品析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一篇佳作,更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陕西省政协委员。《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以浪漫的童心,使原本平常的山野,变成了珍奇的胜境,使无特别滋味的旅游成为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山中访友》是一首清新的诗、一支悠扬的歌,让人爱不释手,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段,“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表明了时间,即春天的五月。“撞了个满怀”则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仅仅一个“撞”字,就化无形的风为有形的风,体现了一种惊喜和意想不到的情境。连用两个“好清爽”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前者意指天气,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大地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后一个“好清爽”意指作者的心情,前后构成了因果关系。总之,开头交待了好天气与作者的好心情,为下文进一步访友进行铺垫,也为下文作者带着喜悦的心情去探访山中的“友人”确立了感情基调。
第二段,三个“不”读来令人顿生疑虑,产生探访之友非同一般的感觉。只带好心情,与前面形成对比,同时照应上文感觉“好清爽”,“哼”“踏”“独自”“访问”是好心情带来的具体行动。此段与上段构成承接关系,好天气,带来好心情,这样才顿生出游的念头。此段开启下文。
第三段,从写作顺序上来看,是按照作者的游踪来写的,首先遇到的是一座古桥,历史悠久,德高望重,默默无闻,坚韧而坚强,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把人、马渡过彼岸。“躬腰,俯身吻”,运用了拟人手法,既符合古桥外形特点,又表明它的亲切与爱抚之情。“波光明灭,泡沫聚散……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此句通过与“逝川”的比较,突现了古桥坚韧、顽强、默默无闻的精神。
第四段,“知己”“手势”“唤我的名字”“交换眼神”,表明山中的朋友,对来访者——“我”的欢迎态度,其中“青翠”运用得很特别且很有深意,苍翠的树枝随风摇曳,好似与人打招呼。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好似在欢迎我。阳光照射着露珠,晶莹剔透,熠熠生辉,恰似与“我”交换眼神。以上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树可以物化为人,“我”也能物化为树,真是“思接千载,精骛八极。”真可谓是“相看两不厌”。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句堪称写“有我之境”的典范,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是所写之物“著我之色彩”,从而生成了一个无比瑰丽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真可谓“人是人,景也是人;景是景,人也是景。”物我两忘,与万化冥合。
第五段,运用了排比、拟人、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描写出山中的众朋友——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对我的欢迎,但是叙述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变成第二人称了,与上段是“朋友”——树、鸟、露珠,是对我打招呼,我已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热情与温暖,此段是我主动打招呼,与山中的“朋友”对话交流。六位朋友: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为女性;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为男性;他们好似我的家人,平等而友好的待我。六个句子,其中①与②,③与④,⑤与⑥写法类似,同中有异,句式变化参差,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生命的活力。词语生动且有深意,如“浑浊”,表明我的思想上的不纯洁之处,人无完人嘛。“憔悴”暗示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忧虑。“湛蓝”表明还天空碧蓝的理想与追求。
第六段,上段为仰视所见之景色,有山、有水、有鸟;此段俯视地下,又有何景呢?石头——有悠久的历史,有地质变迁的遗迹;落叶——有神秘的手相,悲壮的葬礼。接下来作者的举止,显得幽默而有情趣,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表明作者渴望与追求自由、无拘束生活的理想。
第七段,山里的天气,如孩儿的面,忽然下起了雷阵雨,气势磅礴,而别有一番情致,像侠客在吼叫,诗人在朗诵,又动人又吓人,坏了!忘记带伞了。此时,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为我遮风挡雨。在树下受了恩泽的不仅只有我,还有一位小生灵——蚂蚁。“我”动情地捧起他,细细端详,此时“我们”多么像一对患难兄弟啊!
最后一段,风停雨住,几声犬吠,一群归鸟,伴我回家,“我”与朋友们轻轻地挥手别离,相见容易,别时难。作者不虚此行,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好月色……前呼后应,此时的“好心情”,应是充满惬意的,内涵丰富的,满载而归,有别于前文的好心情。
4.《山中访友》教案 篇四
《山中访友》是一篇极具情趣,颇有童话色彩的写景散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教读本课时,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略课文诗化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通过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在领悟xx本身及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xx新奇的构思,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珍惜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二、了解xx的写作技巧,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美。 教学方法
情景法、点拨法与诵读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自然风景的图片,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课前设计(播放歌曲《朋友》,激活气氛)
二、情境导入:
1、导入: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
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提示学生于图文并茂的朗读中随作者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环节设置目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三、研读品析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学生畅谈看法,师再小结:作者访问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物,不是人类。文中运用拟人手法,想像丰富,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本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遣词炼字、表达方式等方面说说喜欢的理由。——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拟人手法,动静结合,饱含深情地赞美,写出古桥的古老而又坚韧的精神。)
(4)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5)我闭上眼睛,……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想像手法,与树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6)瀑布大哥!雄深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从古唱到今。
(写出瀑布雄深的气势,用男高音和歌唱家来形容它,赞美了他的奉献精神。)
5.《山中访友》说课稿 篇五
1.课题名称《山中访友》
教师所在学校:五铺中心学校 教师姓名:杨荣清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杨荣清,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山中访友》我将从教材、三维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我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
《山中访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二)能力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目标。
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安排:根据课文需要,本文将安排3课时。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学法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我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真正让语文教学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六、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板书】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能读书,鉴于此,我将带领学生品味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词句。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
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七、巩固练习
在课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八、板书设计
写板书时,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九、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6.《山中访友》作者简介 篇六
《山中访友》作者简介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7.仿写《山中访友》 篇七
走进校园,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桂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那石级,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石级,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校门口守候了几百年了吧?你那弓着的身子,把多少儿童迎进了校园,岁月悠悠,你弓腰,俯身凝望着一张张笑脸,慈祥的脸上露出一丝丝兴慰;你点着头,挥着手,目送一批批毕业的倩影,满意的脸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喂”榕树呼唤我的名字,你像一把撑开的巨伞,让多少孩子找到了夏天的凉爽。走向榕树,他迎面给我送来无边的绿,让我的眼睛如沐神泉,顿放异彩。抱着大树,耳朵紧贴他粗糙的脸,我听到那如歌的愁胀。他的手轻轻地拂摸我的臂膀,我们就这样拥抱着,静静地,静静地。
这校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翠绿的万年青,你送来一把把细扇,是让我凉爽吗?你好,清洁的池水,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高高的旗杆,你头上挂人着永远鲜艳的五星红旗。你好,雄伟的教学楼,你那漂亮的身板,发出琅琅的读书声。你好挺拔的杉树,你毛直的身躯,是要告诉我们写字要坐端正吗?喂,淘气的麻雀,叽叽喳喳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学生们认真读书的情景。
拾起一张废纸,我看到校园的洁白美丽。拾起一片落叶,细数叶脉的规律,我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8.山中访友原文 篇八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亲切的和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美神。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惟有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洞内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9.《山中访友》教案 篇九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 《山中访友》
作者 李汉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第二课时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回忆课文内容,并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一点,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以下的精彩句子: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三、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板书设计】
古桥
大树
山中访友
(与大自然深情地对话)
热爱大自然
山泉
10.《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十
《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因而我在黑板上写下《山中访友》几个字后,就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课文标题,展开想像,请你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一下活跃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想:访一位患难与共的朋友,与他共话友谊;访一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与他促膝谈心;访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听琴下棋;访一位避居世外的高人,聆听高人指点迷津;访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向他共诉思念之情;访一位武林高手,与他切磋武艺;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与他煮茶论诗;访一位得道的僧人,听他说禅理,悟人生;访问大自然,要爱护大自然??没想到学生的想像如此丰富,课堂里洋溢着轻松活泼的气氛。我因势利导,满怀深情地对学生说: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反复朗读,学生就能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先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要求他们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引导学生深情地读,轻快活泼地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课文中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看着同学们投入地朗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和回答问题做好了准备。我了解学生读完课文的收获,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发言相当踊跃,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回答,他们的回答相互补充,课文所写内容就在他们的回答中清晰地呈现了出来,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看到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致如此之高,我趁热打铁,接下来又问: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回答不再踊跃。我一看要冷场,马上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研讨这个问题,然后再提交研讨结果。教室里再次热闹起来,他们投入地讨论,有时还发生激烈的争论,我微笑地看着他们,觉得他们是这样可爱。几分钟后,他们提交了自己的讨论结果,有的说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有的说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有的说要爱护大自然,有的说要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有的说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有的说要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听着他们提交研讨结果,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再向他们抛下一个问题: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为什么作者却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一次学生的思维格外活跃,回答丰富多样,有的说把大自然当做朋友,与它们作心与心的交流;有的说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当做朋友,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童心童趣;有的说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课文内容到此结束,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体验与反思: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体验和反思旨在引导学生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学生列举了现实中人与自然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和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种种恶劣行径,并争相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既尊重学生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又是思维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布置作业: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11.仿写《山中访友》 篇十一
不背包,不拿礼物,也不乘船,就带着乘兴而来的快感,走在雾蒙蒙的小道上,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湘流水,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好朋友。啊,流水,你如一条晶莹碧绿的玉帛,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富丽,带来了人们的美好生活。你流传着多少美丽故事,你灌溉了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你拍打着古桥,给鱼儿和鸟儿带来了欢声笑语,冲刷着老旧的回忆。双手将你捧起,让你洗涤我的心灵。
走进这片竹林,花儿为我绽开了笑脸,知了的歌声将我迎接。古老的黄竹是我的前辈,鲜嫩的笋儿如我的兄弟,我俯在一棵粗壮的竹子上,倾听蚂蚁的脚步,石头的诉说。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风中的落叶!你优美的舞姿令我陶醉。你好,隆隆的响雷!你简短又高调的乐章多么有气势。你好,呼呼的大风!你吹拂我的脸庞,是邀我与你赛跑吗?你好,溪中的鱼儿!你闪动的身躯,是在为小河点缀吗?你好,凶猛的老鹰!你在高空飞翔也要当心安全那。你好,可爱的猫头鹰!看你那昏昏欲睡的样子,昨天看恐怖电影了吧?
跟着一群蚂蚁,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捏起一只蝴蝶,细数它的斑纹,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在他们尽情享受生命的时刻,我有幸加入了进来。
忽然天空下起了绵绵小雨,蘑菇打起小伞,青蛙吐出舌头,到处都是雨,我也在这雨中欢快起来。
12.山中访友教案 篇十二
授课:文浪
教学目标:1.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讨本文的新奇构思,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3.体味文章的优美语言,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4.理解“心中有美,世界更美”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心境
2.品位文章的优美语言 课型:新授,自读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用具:音乐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给以评价、鼓励)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朗诵
1.放配乐朗诵本文,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幽径(jing)
唱和(he)
湛蓝(zhan)
犬吠(fei)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2.学生带问题进入课文: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B.心情如何?[愉悦]
三、合作探究,品味赏析(三四段)
(一)这天早晨,作者一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了个满怀,于是,他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独自踏上幽径,去访问他的山中好友,但是大家发现,他访问的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山中的景致。那么他为什么要说成是访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课文,沿着作者的足迹去瞧瞧这些特殊的朋友。我们看第三段,他第一个访问的是古桥。请一位同学带上感情朗读这一段。
提问:1.作者对他的第一个朋友的评价?[德高望重]
2.为什么?A老;B坚持,服务的姿态(看文中怎样说)
[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在作者眼中,古桥是岁月的一种承载,岁月一去不返,而古桥从未改变,作者对古桥怀着深深的敬意,在他眼中,古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同时也是值得作者深深喜爱的忘年之交。
(二)访完了古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树林)那么在树林里发生了什么呢?下面大家一起来朗读
这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变成了树!大家说这是真的吗?可不可能发生?(不可能),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作者将树视为[知己])“知己”意味着什么?[平等而亲切地交流]
我们来看,树向“我”打着青翠的招呼,而我用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和树用眼睛和心灵交流着,我们之间心心相通,你看,树也有灵魂呢,只要我们与作者一样有一颗与它们平等的心,它们就能跟你交流,而你也能扎根于树林当中跟它们说悄悄话呢。
(四)重点朗读(第五段)
作者进入了山谷深处,他又碰到了许许多多的朋友,跟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那么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现在跟作者一起来到了这山谷深处,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朋友,我们用自己的声音跟它们打打招呼好不好?
(六个同学分别朗诵与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的对话)姐姐、妹妹、大哥、大嫂等等这些称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来称呼自己的亲人,而作者在这里却用来呼唤这些景物和动物,大家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称呼说明了什么?(作者已经把这些朋友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亲人]而亲人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和谐、美丽、有韵味]
作者将访景访物说成是访友,这个“友”是把自然人化了,从而生发出作者的情感,而“访”是他精神沐浴和洗涤的过程。文章这样构思,新颖独特,更能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五)品味语言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大家会看到“我”与石头、落叶、小花等的对话,这里老师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仔细阅读和品味,现在回到文章的开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阅读全文,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朋友,然后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它。
(自由回答)
四、小结
作者满怀了好心情,去山中访问朋友,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看到的景物和动物都当成了自己的老友、知己、伙伴和亲人,这些朋友拥有古老而坚韧的灵魂,与他们平等而亲近地交流,能让生活更加和谐、美丽、有韵味,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吧?同学们,作者的心中有美,他看到的景物都是美的,他也必将以美的心态来创造世界的美,生活的美。而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你试过以美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景物吗?如果以前没有,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试试看,看你将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世界。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平等而亲切地交流 山泉 溪流
白云
亲人——让我们的生活和谐、美丽、有韵味 瀑布 悬崖 云雀
【《》山中访友》定稿】推荐阅读:
《山中访友》教案08-05
(电子作业)山中访友07-11
仿写山中访友07-31
读山中访友有感800字07-05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材分析07-02
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 设计07-02
山中访友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10-31
人教六年级上:《山中访友》教学设计06-29
山中访友的读后感作文500字09-06
语文课《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