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2024-11-10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通用9篇)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篇一

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际法,实践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敏感而密切,整个国际社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法的作用也日益得成熟、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只能完成国际法的启蒙教育,这种初级教育对于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要求来说差得很远。国际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兼顾到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但现阶段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接触国际实例很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了国际法的教学效果和本专业的发展。因此国际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人主要从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能为培养国际法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因此无论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德育教育都不应当被忽视。

在欧洲一些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很高,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却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各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在各门科目上一般都设置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就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我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部分。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考核打分时应增加具体的道德品质的考核成绩。比如在实践学习中是否注意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否从事了义工或志愿者的服务等等。总之,凡是能体现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追求民主、乐观向上、宽容团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成绩中的一部分。

(二)案例教学是国际法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

摘要内容。但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既要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将案例与与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尽量涉及多个知识点或多个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随时加入一些具体生动,较受社会关注的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与时俱进。

目前各个高校教学用的案例教材虽然多,但观其内容,其中所编的案例却大多相同。其中案例也大部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的案例都属于年轻案例。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所以经常被采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国际社会、国际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材料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因此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科学系统性,也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在此一方面呼吁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即时对当前的教材进行修订与增补。或者多编纂一些新的、与国际法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现状联系紧密的案例教材。一方面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进行甄别、更新。随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采集新案例。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在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选取一些时事性、较有深度及广度的案例讨论。甚至直接制作、改编一些案例。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改编、更新国际法教材,把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把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寻求解答。但注意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预习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多角度解决问题。

具体由学生完成的部分主要应该有三个环节。首先案情介绍阶段,这部分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事先预习。主要是学生对案例背景介绍,也可以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由同学们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批评、反驳、辩论。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们充分参与、发言。同学们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论点。随着辩论的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也会愈加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会愈加的透彻并且和有关法律事实密切的结合起来。此时老师只要对同学们遗漏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就可以。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点评。点评中强调学生对相关案例的点评,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次讨论内容作总结性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肯定其成绩。最后由教师对同学们之前的讨论进行评价打分。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客观,充分参与就是得分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空间,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关心、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动态的习惯。

案例是教学法中的最优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最常用手段。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灵活、深刻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空泛冗长的理论,却不能就相关法律事实进行立论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加注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和各种可能性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为寻求答案,学生将会主动分析法律上的争议点,搜寻相关法规和类似案例,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将国外的一些实践课程模式引入我国的国际法课堂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各院校都在探讨如何将国外的实践课程模式“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和“法庭辩论课”(Trial Advoca2cy) 引入各自的法学课堂教学。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它包括两种形式:“模拟法庭”(Mooting) 和“辩论技巧”(Advocacy) 。模拟法庭一般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即所有法学院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有意成为出庭律师的法学院学生开设高级训练课程。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法学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严格的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是十分有效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但现在大多数的法学院校的 “模拟法庭”还只是一种形式。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都不能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领域。国际法的相关案例十分少见。另外一些学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相关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模拟法庭”,尤其是“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国际仲裁法庭”活动对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隐性的,但却是长远的和巨大的。

另外,各法学院校对“辩论技巧”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形式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应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的。

(四)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

这一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次既和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有关,也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在这里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由教师主观决定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而是由教师提出划分方案,而由学生自己选择。

比如第一层的学生,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这一层的学生可能是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即操作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分配这一组的学生就某一国际法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资料;为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提供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模拟国际法庭”“模拟冲裁法庭”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第一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认真,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当事人的角色,通过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和说教。

第三层次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见解独立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大法官的角色, 分层教学法主要适用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和期末理论考试当中则不适用。国外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

小组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主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集中学习。包括讨论、讲座和进行调研。

国际法的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贯穿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弥补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讨论中更加有针对性,不遗漏要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进行不受约束的思考。

对国际法的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调研能使学生掌握更加详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们分工合作也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总之,学习小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要素,突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

2、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3、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国际经济法网。http: //www.intereconomiclaw.com 2005-10-11/2005-12-12.

4、张海凤,《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2005(9).

5、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6、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法学2001,(9).

7、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08月

8、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2,(1)

2.《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篇二

一、课堂教学现状与改革原因分析

1. 课堂教学中学生现状。

很多大学生从认识上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大学教育的意义。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存在衔接的问题。中学阶段的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 使得新入校的大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自我学习、创新学习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课堂信息量大, 课程难度高。教师讲解习题, 反复复习的时间较少。课堂一节课, 课后需要几倍的时间去消化理解课堂的内容。大学管理相对松散, 学生不会像中学时一样受到直接的纪律约束。很多学生处于迷茫状态, 对专业学习方向、职业规划不能理解, 缺乏学习动力。目前国内大学多为“严进宽出”,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 考上了大学就完成了任务, 只要能拿到文凭就业就可以了, 但求期末考试及格, 不注重知识本身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教育不重要, 只有考证就业最重要。课堂上不积极听讲, 参与教学, 而是花费大量时间复习考各种证书。结果花费了时间、精力、金钱, 只拿到一堆与专业未必相关、对就业未必有帮助的证书, 而忽略了本专业的学习。

2. 课堂教学中教师现状。

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包括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但只是大学老师工作任务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各高校均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 对教师的考核也以科研为重。在很多高校中, 甚至出现了轻教学、重科研, 教师把教学当成副业, 科研当成主业的情况。部分教师忙于写论文、做项目, 缺少备课时间, 课堂上照本宣科。然而,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科研创新本身也可以与教学相结合。

高校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 除了少数课程, 如高等数学等, 有答疑时间之外, 大多数教师课后与学生无专门的答疑等交流时间。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师范训练, 课堂上对着电脑课件, 没有板书也缺乏互动。

二、理论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是课堂的基础, 没有理论学习, 就不具有实践的基础。充分运用网络平台, 从选课时起, 就公布详细的课程介绍、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参考书目等课程相关的信息, 让学生在开课之前就有所准备, 在预习、复习时也可以有的放矢。做好课程介绍工作, 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程度, 让课程教学更有系统性、计划性。杭州师范大学以成为最关爱学生的大学为目标, 充分而全面地提供教学信息。金融工程课程提供了详细的课程介绍和教学计划, 公布课堂讲义、课后习题详解等所有的教学资料, 提供案例学习等拓展学习的内容, 并运用网络进行互动。课程的教学中, 及时与先修、后续课程的教师做好沟通工作, 除了研究金融工程教学之外, 还须研究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投资银行学、衍生品市场、金融数据分析等课程的教学, 将专业教学中各门相关课程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方法上, 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认可程度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 计算、推导时使用板书, 理论介绍使用课件, 案例分析使用视频、课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吸引学生注意力, 自然地改善教学效果。

在课堂之外, 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 从制度上确保课后的辅导交流时间。英美等国的大学, 在课程的教学中, 除了正式授课之外, 还确保了学术讨论和辅导的时间, 即每周一节正课对应一节讨论课。除此之外, 教师须保证每周的固定时段作为在办公室答疑的时间。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单凭期末考试来考核的方法, 不利于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金融工程课程考核采取了平时作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金融产品设计、小论文、实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明确了学习目标。

三、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实践教学、研究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创新与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不但可以提高创新实践教学的效果, 而且可以加深理论理解, 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在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 除了理论教学之外, 还加入了实验教学内容。与金融工程与计算课程的理论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金融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使用金融软件, 查找和分析金融数据的基本方法。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金融工程课程的教学与学年论文相结合, 起着相互促进作用, 提高了学生研究创新的能力。基本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本科生应当掌握的能力。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讲授如何做科学研究, 虽然有毕业论文, 但是大四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之余, 精力很有限, 需要在课程中融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金融工程教学与学年论文环节结合,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安排须及时更新, 与时俱进, 不断加入最新的行业信息和热点问题。不断关注我国金融市场的最新信息, 在2010年3月, 我国推出融资融券时, 组织课堂讨论其影响, 并结合解释课本中做空机制的概念。在讲授商品期货期权这个复杂概念时, 结合讨论2012年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商品期货期权。课程教学与就业导向相结合。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方向很迷茫, 直到大四才开始盲目地投简历应聘。大学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不同。高职高专主要教授职业技能, 理论知识要求不高。大学教育理论知识难度较高, 但是缺少职业技能的培养。介绍金融工程知识在未来工作中的运用, 如银行的产品设计部门, 证券行业各类企业的各类岗位的工作职责等。

四、小结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形式,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方法都有所欠缺, 而教师教学也存在着知识老化、与学生缺乏沟通等问题。通过理论教学改革, 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最新前沿知识、就业导向相结合, 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金融分析能力, 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形式。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专业认可度低, 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而教师的教学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改革以及在课堂上融入创新实践教学,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汪全胜, 钟玉珍.建构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J].教学研究, 2009, (03) .

[2]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3]聂永成.多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在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02) .

[4]李刚, 彭伟.我国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 2011, (01) .

3.《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篇三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 “单证包”改革 英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77-02

“单证包”是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推行的一项课程改革,课程包中的英语教学既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英语教学,也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英语教学,而是尝试将高职英语教学及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英语教学和本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岗位考证英语、工作英语进行整合,教学内容既包含本专业职业资格考证中的考证英语,又包含本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中的工作英语。实行“单证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同时,掌握工作中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单证包”英语与高职英语或专业英语的区别

“单证包”英语和高职英语或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英语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具体如下:

第一,从工作岗位对英语的需求看,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岗位定位为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和单证员。这几种工作岗位对英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单证员工作岗位涉及各种英文单证的收证、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和归档等一系列业务活动,单证员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顺利从事将来的工作。从这一点上说,高职英语教学具有太大的通用性、日常交际性,不能针对具体单证员工作英语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而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英语教学系统化非常强,教材涉及知识繁多且内容偏难不适合高职学生水平。因此,将各种岗位英语打包放进“单证包”课程中能更好地根据学生需要选取适合的英语知识,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单证包”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考证英语和各专业岗位要求的工作英语,如报关员的报关单填制中使用到的英语、报检员检验检疫中使用到的专业英语词汇、货代员要求的世界各港口的英语名称以及单证员要求的信用证英语等,这些专业英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而传统意义的高职英语侧重于日常生活英语和英语B级考试,内容上具有通用性和应试性。另外,“单证包”英语在内容选取上遵循“实用、够用”原则,教学范围仅限于各岗位中使用频率最高英语知识,这一点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英语体系性和深奥性是截然不同的。

第三,从教学目的看,“单证包”英语主要教学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各岗位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英语知识,帮助学生通过各岗位职业资格考试,使学生能取得多种行业内相关证书,增加学生未来就业的弹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各岗位专业英语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而高职英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英语B 级考试。

二、“单证包”英语教材开发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单证课程包不是简单报关英语、报检英语、货代英语和单证英语的叠加,而是将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重点放在考证和工作中出现频率最高英语知识上。据笔者调查,目前尚未找到能满足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该课程包教学要求的教材,因此,教材的开发是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课程包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教材的开发上,教材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为满足教学目的和要求,突出教材开发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单证包”教材开发需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对岗位英语需求的分析,找出各岗位英语教学的重点。例如单证员岗位中,通常对英语的要求是能看懂英语合同条款和信用证内容,能使用英语缮制、审核、交单以及归档外贸单证,能处理日常工作英语信函等;报关员岗位中对英语的要求则是能用英语看懂产品的属性,填写相关产品的英文表格,能看懂和正确填写报关单的内容。报检员岗位英语需求是要求掌握报检常用英语专业词汇,词汇涵盖检验检疫、单证、世界主要港口、包装、运输、保险、常用计量单位、常用币种、组织机构缩写、外贸和货物等12大类,还要能够根据英文单证正确填制报检单。货代员要求掌握货代服务范围各环节常用的专业英语,包括国际贸易与国际货代专业术语、付款方式、运输方式、单证制作、运输保险、报关报检、多式联运、报关与供应链等内容所涉及英语知识。二是教材内容的选取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际英语水平,选取各工作岗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英语知识,教材内容上属于专业英语,但非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英语教材,而是简化的最实用的专业英语教材。

三、“单证包”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间安排

如何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是极其重要的,它既要保证教学效果,又不能超出规定总课时。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单证包”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间安排是在分析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在学院对该专业岗位定位及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了各种岗位职业资格全国考试时间对“单证包”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做出的安排表,见表1。

表1“单证包”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四、“单证包”课程教学方法

考证英语和工作英语的教学要求决定了课程包英语教学方法不能实行“一刀切”,而只能“两条腿走路”,即考证英语采用考证的教学方法,尽快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工作英语则需要采用更灵活有效的方法,切实使学生学习到工作中常用的英语知识,给将来的工作提供帮助。在考证英语教学上,教师需反复深入研究各岗位证书英语的重难点,归纳总结后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考证通过率;在岗位工作英语教学上,应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把相关知识教学控制在“够用”范围内。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教学应“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工作过程给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与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调研或查阅相关英语资料,完成工作的同时学习到相应英语知识。另外,教师通过创建仿真的实操情境,在班级中以小组或其他形式建立外贸过程中涉及各种职能部门,如外贸企业、货代企业、商检部门、海关、银行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功能,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各项作业,把英语知识的应用到每一具体工作情境中。endprint

五、“单证包”课程教学评价

“单证包”教学目的既有考证需要,又有满足工作需要,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贯穿了学生整个在校时间。这些因素给该课程的评价带来了挑战,考证英语和工作英语应分开评价还是作为一个整体评价?评价应是否需要与各岗位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相结合?评价需每学期进行还是只进行综合评价?每阶段评价学生的依据和方法是怎样的,如何体现出科学性?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目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比较简单,采用期末出试卷形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这样的做法是有悖于改革目的的,似乎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笔者认为:其一,每学期对所教英语知识各自进行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证英语采用终结性评价,工作英语采用形成性评价。其二,工作英语的评价应与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在学生进行实践时就实践岗位英语进行评价,由指导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应用到的英语的水平进行评价。

六、“单证包”英语教师培养

培养“单证包”英语教师队伍是进行“单证包”课程改革的根本,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保证。但应该注意到,由于“单证包”教学内容涉及报关、报检、货代和单证等四方面的英语知识,这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懂英语,更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另一方面应“自力更生”,对现有从事英语教学或专业教学的教师进行培养。为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提供英语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 聘请行业资深涉外专家开设专业英语讲座,亦可将教师送至高校英语专业研修,提高其英语能力和素养;支持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接受各种权威有效的专业培训,获取专业资格证书,深入相关公司或企业进行调研和行业技能的进修和提高,提高教师的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另外,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做到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引入教学反思的师资考核模式,通过评价增强教师的自我反省的要求和能力,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帮助教师不断成长。

综上,“单证包”的实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资格通过率,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工作英语,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单证包”名称界定狭隘、含糊。“单证包”不仅仅是单证英语,还包括报关、报检、货代方面的英语知识,因此,将“单证包”改为“报关英语综合课程包”会更恰当。另外,学生在校两年时间同时拿到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和单证员以及一些其他对英语要求不高的专业内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学生英语水平与学生考证意愿进行英语教学会更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证意愿来选择学习“单证包”里相应的英语知识,而不是“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学习所有“单证包”中的英语知识。因此,“单证包”改革的效果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陈华,卢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开发初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刘扬军.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1(7)

【作者简介】陈淑芬(1976- ),女,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

4.《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四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它具有理论枯燥、知识点细碎、实务操作性强等特点.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文对<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和社会对国际结算专业技能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作 者:刘韩云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国际结算》课程 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5.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如课时压缩、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课程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等,如何改变现状,加强和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使之符合大纲对课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教学等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创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局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的实践证明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对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和研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为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英语+X”的模式,英语与应用型专业复合的结果往往是英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减弱,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英美文学课程目前的困境有教和学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课堂上教师对庞杂浩繁的内容难以面面俱到。通常来说,“文学史+选读”是普遍采用的模式。但是重史轻读作品,文学课就基本是空谈,而读作品又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主要讲述节选的内容,对作品全文做整体的把握的比较少,又由于学生语言水品参次不齐,文学课很可能成了精读课的翻版从而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62)。另外,目前的文学教学用书中缺少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导致学生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其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教学出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课堂沉闷、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就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第三,教学手段的运用仍需提高。文学课堂现在多数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仍然不佳,这主要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的注意知识的传授而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大,也不太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如何在文学的多媒体课上加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需思考和实践。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造成目前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乏。当然,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在英语教学重视实用性的情况下,要改善目前的现状,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思路

《大纲》中提到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的目的是“促进语言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文学课的参与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文学课的趣味性;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度

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按照时间顺序,从古英语文学开始授课,但是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刚开始接触英美文学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畏难情绪又无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比如“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苗渝萍,:166);另一方面,除了优化文学读本以外,应当注意文学教学实际上是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促动思维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文本内涵的挖掘以及学生评析能力的培养(吕洪灵,2006:62)。因此在文学课上,有必要用浅显的文字简要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比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新批评理论,在英美小说的讲授中,适当引入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等,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有益处。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参与性

教师应自觉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加强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笔者在教授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诗歌时,曾让学生对其《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以“扫烟囱的孩子”为题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采用研讨式的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推敲诗句、琢磨内涵,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进行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作家的创作意图,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文本,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的空间,并留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后继续通过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以达到深化学习的目的。另外,文学课程的作业形式也应尽量做到多样化,课程论文是常见的形式,这样可以为学士论文的撰写打下较好基础。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感受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还可以采用口头陈述、诗歌朗诵、名剧片段表演、模仿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英美文学课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再加上大量的文学名著己被拍成了电影,同时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文件等素材繁多,这一切都使得文学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影像资料等手段进行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效果良好。课前,教师准确把握和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提炼,制作好相应的电子课件,配合文字内容添加音乐、声响、色彩和图片等营造美的意境。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介绍背景及知识点,放映名著片断及课件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一目了然,更生动,更立体化。另外,网络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课后提供了信息扩展,通过网络资源,尤其国内外一些较好的文学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开拓思维与想象,培养研究探索的精神。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英美文学课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本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的原则。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谈到的部分实践教学在课堂完成,例如开展研讨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理论思维的能力;针对某部作品可以开展工作坊(workshop),收集、选编材料,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文学课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学本质的意识,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例如以演剧或诗歌朗诵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或者欣赏英美文学名著电影,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和英语听力;在适当的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结合课程教学,对一些较难的内容、对学习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或对今后学习有提高意义的内容用讲座的形式、用例证进行阐释,以答疑解惑、开阔视野、启迪学生的思想。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在课外组织他们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改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教学的作用和功效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度,使这门课程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广大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Pumfit,C.J.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Shanghai[M],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

[2]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陈开顺,语言能力与认知模式自动性[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4]范谊,苗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傅修延,杨正和,沟通与超越: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M],广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吕洪灵,独白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7]王守仁,赵文书等,网络环境下的英国文学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1)

6.《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篇六

国际物流行业是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业务流程相对标准,但是本科院校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上存在较多的不足,就此提出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游戏式”课堂教学设计,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用职业标准要求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调整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教学思路,以期对教学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游戏式”教学;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

进入21世纪,国内高校普遍形成一股新的潮流,即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模块,也是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养成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物流业务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国际货运代理、报关实务、国际运输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的高校教学体系中偏重于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的联系不够密切,而且学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代理。因此,国际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必然成为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先锋。

一、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以教师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教师认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且传授的知识越多越好。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并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掌握情况,因此教学工作主要放在备课、讲授、考试上,学生的精力则放在被动学习和应付考试上,至于知识点的理解,考完就忘。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下降,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差,对实务性课程内容的掌握不如人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

(二)以教材学科工作为基础,缺少学生自主技能培养

以教材学科为主的教学是一种传统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会依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学。但教学内容仍局限于教材自身,这样组织教学容易将一项学生所需技能和知识分割开,不易形成对典型职业活动的整体和连续认识,学生逻辑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也较弱,不太适应整体学科体系的学习模式。

(三)以知识体系考核为主,缺少过程考核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跟考核方法有关系,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考核,学生平时会产生惰性听课,然后期末考前的突击记忆和短期记忆就成为主要的方式,后续课程用到前面学科的知识点时,学生已经没有记忆留存了,因此以知识体系考核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国际物流管理这门课的实践性知识点和实操技能点又需要平时参与学习和训练,因此知识体系考核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四)以理论课堂为主,实践课堂不足

开设国际物流课程时,在校学生基本没接触过物流企业,对企业的实际物流作业比较陌生。因此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整个物流系统中各项模块的具体运作和综合系统功能发挥的机制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部分学校的物流实验室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如货架、数据采集设备、自动化仓库、叉车、搬运机器人等设施设备还没有完全到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只能抽象地想象或看看图片,没有办法亲手接触这些设备,所以就造成了对国际物流理论知识和原理的认知也比较肤浅。

二、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以学生为主的“游戏式”课堂教学设计

“游戏式”教学,就是结合所学内容,以现实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对象,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引导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物流人的魅力,从玩中学,寓学于乐,从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探究所学,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如“委托、揽货、订舱”是国际物流业务最基本的操作,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与客户沟通合作的一个基本过程,我们可以模拟这个情景,转换学生角色,让学生扮演货主、货代(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员)、船东(船舶所有人),完成委托、揽货、租船、订舱等业务内容。通过游戏扮演,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二)设计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

改革前的教学内容是学科体系的,而进行改革后教学内容将分解成若干个结合实际的任务。比如将国际物流管理课程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海运提单、国际空运、国际物流报关和报检等知识模块,可以给学生下任务,让学生制作装箱清单和商业发票、填制国际海运提单、制作国际空运单证、进出口报关单的申请和填写、出入境报检单的填制等,学生要完成这些模块,就需要课外查阅资料、做练习、小组讨论、知识咨询等。然后通过上台演讲、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所制作的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和升华,激励学生对经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职业标准要求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应设计一些实践性知识,要突出教师主导、学生自学自评的模式,强调过程考评。根据国际物流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重组教学内容,并进行课堂设计。在具体考核中,包括日常考查、业务操作、期末考试,前面2项占比达到60%-70%,期末成绩仅占30%-40%。学生的考勤、课堂发言、业务操作、小组报告等多方面是平时考核的内容,平时投入越多,收获就越大,总成绩也就越好。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模式,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相关业务主干来学校开展教学、讲座和培训,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校大学生对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小型叉车、正面吊(重叉)、桥吊、龙门吊、集装箱堆高机(空叉)等装卸搬运设备,既陌生而又充满好奇。通过多媒体课件,配以视频资料和现实图片的教学,直观易懂,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很多物流设备销售企业为了销售业绩,通常会把相关设备制作出较完美的宣传视频或图片,使用户了解其产品,这个可以借为使用。例如在讲授沿海港口及业务时,可以把福州政府对福州港的宣传视频分享给同学看,让学生直观又全面了解福州港,起到了参观的效果又达到教学要求。

(五)以双语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本身涉及很多国家的介绍,海运、航空运输业务的相关单证,以及合同、国际公约、法律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都是通过英语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全面掌握国际物流的运作流程、实务知识、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双语能力的国际化物流人才,应在日常教学中广泛开展双语教学。

三、结语

国际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实训课程的演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熟悉流程操作,巩固理论学习,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国际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具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调整,并寻求更加优越的新教学方法,促进高等院校本科物流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化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丹.基于闽台高校合作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6(11):151-154.

[2]夏成钢,覃B.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改革探讨―――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4):187

[3]邱玉琢,方玄婧.基于慕课的管理类专业主干课双语教学模式探究―――以“运营管理”双语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7(28):226

7.《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篇七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身的课程, 而且综合性、时代性极强。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 金融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社会各领域需要大量国际金融综合型专门人才。因此, 国内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键。本文在归纳《国际金融》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浅析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现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知识点多, 内容广泛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广泛, 包括基础理论、实务运用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知识点多, 专业术语多, 再者涉及的范围很广, 从国际收支到外汇、汇率再到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融机构等。

2.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包括基础知识目标和实践操作能力目标。

(1) 掌握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本门课的深入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如有关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汇率、汇率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内容, 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 培养学生国际金融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通过本门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国际金融问题的能力。既能从微观层面感知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现象, 又能从宏观层面理解一国的经济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 并能分析、预测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新趋势等。

(3)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本门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 如外汇交易操作方法及程序、外汇风险管理方法、贸易融资方式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为今后学生在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较强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如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雷曼兄弟的破产, 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 还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增加等等。

近些年来, 国际金融理论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在汇率制度、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 《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加之高职院校教育的定位, 决定了其教学不能再一味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必须改革和创新、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及形式, 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在教学内容上,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包括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 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尤其要加大力度突出实践教学。

►►二、《国际金融》课程理论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近些年来, 高校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多媒体设备。《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 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1) 采用网络教学手段。高职教学过程中, 压缩大量理论的堆积, 在上课过程中, 可随时利用网络, 结合授课内容, 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 通过现实问题、专业网站等现代手段导入课程, 鼓励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 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金融资讯和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 利用专题音像资料。在讲金融危机时, 可让学生观看“美国次贷危机”的光盘;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四大外汇市场”的光盘等。学生通过观看音像资料, 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形象认识和体验, 还可以提高理解能力。

(3) 利用PPT演示工具。在讲授《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时, 可以通过简单明了的PPT, 插入简单的动画来阐释。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 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期货或期权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 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的案例教学

高职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 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国际金融讲授中进行案例教学, 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金融危机时, 可引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在讲国际金融机构时, 可引入货币基金组织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案例有的可以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成立讨论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并归纳总结。

3.激烈的课堂讨论

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国际收支平衡表时, 可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及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在讲国际收支失衡调节时, 可组织学生讨论货币政策的效果, 尤其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 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我国股市等等。

►►三、《国际金融》课程实务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实践教学是本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尤其是高职教学更应该突出这一部分。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操作业务等实务性知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一般说来,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可通过“模拟交易”和“社会实践”来实现。

1.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目前, 各大财经类网站都可以进行免费模拟交易, 学生只需注册一个账户后, 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 来模拟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像中国工商银行模拟外汇交易平台等来进行模拟实践教学。这些外汇模拟交易平台提供的货币对和市场行情, 与真实市场同步, 还有各种各样的外汇新闻、汇评、专业讲座等。

另外, 还可以举办模拟金融交易大赛进行实践教学, 如我院今年“校园炒股模拟交易”大赛, 交易持续了2个月, 共有186人报名参加。通过这次模拟交易大赛的举行, 为国际金融市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战交易操作相结合的平台。结合《国际金融》课程, 还可指导学生参加外汇模拟交易, 在实战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

2.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教学

除了模拟教学外, 鼓励学生到企业一线参加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国际金融》课程, 可以通过工学结合形式办学, 有必要让学生们提早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环境, 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角色奠定基础。可以尝试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国际金融》课程本身来看, 可以去外汇交易所了解外汇交易业务的流程, 去银行了解贸易融资业务流程, 去期货交易所了解外汇期货交易的具体流程, 可深入外贸企业了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等等。

另外, 可以聘请银行、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深专家或在职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或操作性指导, 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以及实践运用操作经验等。

参考文献

[1]侯迎春.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 2007 (6)

[3]张文强.《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探索, 2007 (6)

8.金融法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八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执照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司法考试为例,由于这部分命题分值较少,加上题型设计不易等原因,备考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不甚关注,在课堂上的投入积极性自然就不高。

(二)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容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由于金融法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正常的课堂讲授之余,若还要进行实践环节的课下教学与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可能会挤占学生其他学习时间,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三)对受邀讲学实务界专家的资历标准认定过窄

与职业院校的标准不同,综合性大学邀请专家讲学的标准是“博导”,然而金融实务界领域的专家多数不具备该身份,具备该身份的大学教授又不见得对此领域熟悉,导致应用性强的金融法学课程在理论和实务领域因为专家不具备“博导”身份的要求而造成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遗漏。

二、解决对策

(一)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组合

在金融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案例讲解模式,可采用课程实训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包含课程实训,可采用金融案例教学和软件模拟,通过案例评析,或进行操作软件的阶段性模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概念、程序等常识性的知识。课程实训目标比较集中、针对性强,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的效果能即时得到体现。专业特色实训则属于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结合金融专业不同的岗位职责要求所进行的训练。可按照金融流程中的不同岗位特点,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进行实习,通过实践与自己的职业能力挂钩,既可以巩固所学的金融法知识,也可以打通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的通道。

(二)采用参与式模式深化案例教学

《金融法学》的案例编写一定要真实可信,用心关注每个知识点的细节,讲具体案例的同时也要生动,不能只是罗列一堆事例、数据而不做进一步评价。引用真实案例时,教师必须考虑到与所学的金融法知识相切合,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真地对待案例,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这些事例和数据。引用参与式模式是深化案例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案例如果仅仅是由教师讲评,学生坐着听,没有互动,绝对达不到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可以提倡让学生来思考和分析,老师最后做点评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会自觉地思考、运用自己所学习的金融法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并自觉关注金融法最新的发展动向,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金融法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能力。

(三)加强金融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衔接

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实现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时,还可以布置与课程相关的金融学研究课题,由辅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该课题的研究,这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也能参与到实践中,能够深入了解、系统学习,提高金融法学的专业水平。

(四)引入多渠道模拟实践教学

模拟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目前,许多财经类网站皆提供免费的模拟交易账户,学生在这些专业网站注册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以模拟账户体验各种金融交易。

9.《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篇九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的应用范围广泛,在社会事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其用武之地。管理学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不同的人对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的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从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看,一些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也对工商管理专业及其地方本科院校提出挑战。如何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也正是结合这样的背景从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入手,详细分析探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改革思路。

一、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从专业的培养目标看,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统一的培养范式标准,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不同专业的培养方面设置差异性的管理学课程。而后在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知识方面,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做出差异化安排。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忽略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需求,而对于管理学的深入扩展,也没有做到位,种种现状表明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不够合理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身是高等专科学校,继承了其对课程及其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性、标准化方面的较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但是,过分强调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少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调,大多拘泥于教材中管理职能的框架,习惯按照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的基础顺利来进行授课讲解,以保证大部分内容的设计不脱离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顺序安排,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管理学课程索然无趣。同时,过分强调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并讲授内容的特点势必造成照本宣科,从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新鲜案例讨论,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思维意识方法。

(三)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数为主要目标,这与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一定程度的相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因循守旧,授课过程也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板书或念投影仪为主,教师个人讲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对于学生管理学理论的深入吸收应用考虑不到位,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精神。

(四)在成绩考核方面,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偏低

不同于经济学其他专业学科,管理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其科目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的管理学理论和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管理学课程成绩的考核,其实践性成绩也应成为总成绩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少院校由于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性成绩较难量化,在具体考核方面不便于操作,对于实践性成绩所占的比重考虑的较少,一般院校基本都控制在了30%以内,这种重理论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不仅单调枯燥,而且不利于学生内化管理学的理论,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并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利于学校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20**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明确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且重点调整扩招后新建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改,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课改势在必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也如此。管理学课程将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型和对管理技能的灵活运用及对管理艺术的培养与修炼。

(二)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作为管理领域的基础课程,势必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从事企业的内部管理奠定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理念改革的应有要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即随着“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在管理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必须尽快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不断向学生灌输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优秀个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和探讨研究问题。

(四)市场人才需求的客观推动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在不断加大。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均比例已超过2∶1的水平。显然,对于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方法而言,如不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渐与市场人才的需求脱节。换言之,未来的管理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

三、关于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提高管理学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课程管理学知识需求深度层次的不同,而加以有所差异化的设置,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设置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重新修订,考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力求在实践环节,深化学生对基础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化的课程设计,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率,增加学生的探索实践课时,对专业知识架构进行重新梳理,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逻辑性,进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架构。

(二)提高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程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知识教学手段,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实际管理者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相关的知识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块,将内容相似、机构相差不大、逻辑顺序较为一致的章节重新整合,进而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集中性。具体来说,按照这种模式下,管理学的.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教学模块:

1.管理理论知识模块―――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主要将管理学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跨章节的概念进行有机整合迁移,实现基本管理学概念的集中讲授,同时还要扩大基本知识的延伸范围,对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讲解,提高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管理学课程认识的基本轮廓,并通过经典的案例介绍,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为其今后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增强自信心。

2. 管理思想模块―――管理学核心思想的深入讲解。可以说管理学课程的灵魂,在于管理思想,为此,教师在这一模块,不仅要系统、有机地整合串联管理学的基本管理思想,还要根据实际授课经验和管理学思想的应用范围,突出重点的管理学核心思想,在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逐层深入,从复杂繁多的管理思想中,抽离出管理学的关键核心思想,并借助经典的案例,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深入领会管理学的经典核心思想,并学会管理学的思考模式。

3.管理能力模块―――管理职能的讲解。在这一模块中,教师要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切入,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加深对上述职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模块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

(三)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通过管理学理论的灵活深入切入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案例阿里巴巴上市过程的分析时,对于香港股市和纽约股市IPO政策的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差异,由于香港股市对于阿里巴巴双层股权结构的不认可,导致阿里巴巴最终在纽约上市。在这种时代感强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

2.将课堂时间向学生倾斜,发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力。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沟通分析互动讨论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桥梁,提高学生质疑发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3.引进适当的角色演练法。形象的说,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角色,通过赋予不同角色的不同任务,内化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职能,比如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将不同的学生按照其相应的职位、角色进行演练,这种角色演练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准确性,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亲自模拟扮演了相关角色,从管理者到执行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方法。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社会在管理学教学领域的创新不断,随着商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盈利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现阶段,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是比较符合课程教学发展趋势的。

(四)考核方式立体化

考核方式决定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制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时,要把注重考核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与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有机结合,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取代传统的期中、期末一张卷的考试形式。应采用3∶2∶3∶2的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角色扮演、问题等;课后作业考核占20%,包括案例分析、参考书阅读感想、专题调查报告等;实习实训占30%,与企业建立合作,安排学生课堂之余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训,根据学生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管理咨询、人事管理等活动,并将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考评,达到实习实训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期末考试占2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试卷考题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尽量用理解性、开放式的试题取代死记硬背的试题,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对管理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管理学课程需要引入实践教学,这也是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具体操作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逐步提高其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训的课时比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义务实习,在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入企业管理岗位,在实践实习中检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当然,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应安排管理学任课教师到企业兼职,深入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为课堂教学提供接地气的现实素材。

四、结语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改革,在新的社会市场发展的催动作用下,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等,真正实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J].生活教育,20**,(5)。

[2]李英,王晨筱。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6)。

[3]杨会良,白献阳。面向实践能力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6)。

上一篇:关于医院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甲烷听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