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2024-09-24

浅谈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通用8篇)

1.浅谈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一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形成于春秋年末,孔子是其创立者。在孔子奠定的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经由孟、荀的内外扩充,形成一个成熟的、开放的、兼容性极强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体系中国文化影响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问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进入20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和重视。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现代社会已不是昔日可比,科技水平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物质条件在不断的扩充与完善,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物质的丰富,生活条件的改善。但是在我们为物质生活能更好而努力奋斗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我们最传统的东西:我们的公德心、为人处世的和谐、礼让、真诚、互助等等,这些本是我们最应该坚持与发扬的。这是我们的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是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这些似乎已经是上世纪的遗迹,已经鲜为人知。

近年来,西方的许多社会病,如犯罪、吸毒、家庭破裂等也在东亚滋生和蔓延。许多有识之士提出重建精神价值。韩国的新民运动,新加坡的礼貌运动,敬老运动,推广华语运动和台湾的读经教育等相继出现。这些运动的中心内容就是把儒家伦理重新找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一个国家要达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国家强力外,还得依托精神力量。而道德确实是一种有利于治国的重要的精神力量。而社会主义国家要能良好的治理,更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不仅要依法治国,而且要以德治国,正是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识了“为政以德”这一治国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把它运用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上。作为治国主体的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中,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战略规划,正是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有机结合。

一直以来,在如何调节社会关系,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各层关系之间的问题上,在如何培养人们服从权威,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等问题上,东亚与北美、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有明显不同。后者主要依靠行政、法律手段,依靠物质的奖励惩罚,而在有儒学文化背景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就强调了儒家伦理的作用。

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弗兰克·布吉尼认为,儒家伦理与美国现代经济民主主义的巧妙结合,是日本经济成功的秘密所在。这种经济形式叫做“儒学资本主义”。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说:“《论语》加算盘,是企业成功的法宝。”确实,在日本,职工一进入企业就要接受忠于企业及其领导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企业领导人则以长辈身份给下属以慈爱和礼遇,实行各种形式的感情投资,使职工感到企业像家庭,感戴“家长”,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企业如此,日本经济怎能不繁荣?

此外,将儒学研究与现代文明困境结合起来讨论,也是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新主题,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十分重视儒家人文精神,并提出了从儒家人文精神出发来反思近代启蒙以来的文化问题。他认为,从人的尊严来看,西方的人权理论仅仅提出了一个“最低要求”,然而“在儒家的传统里有关伦理学的课题,确有很丰富的资源。”他说:“儒家人文主义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繁荣的灵感之根源。”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认为:西方的现代化实际上面临严重的危机,解救西方现代化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重提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夏威夷大学的安哲乐也在《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一文中指出:“求助于正确理解的儒家资源,可以为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新型的美国民主指出一个可能的方向。”由此可见,儒家与现代化并不冲突,儒家也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凑合”现代化,它更在此中积极地尽它的责任,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十一世纪将是智慧的世纪。无论是人工智慧的科技产品,还是人脑智慧的开发,都将极为兴盛。但是对人类来讲,是福是祸还难以断言,因为人性若不能向善,即使

拥有尖端科技和人脑智慧,也只会将犯罪升级。

儒家不是宗教,但在中国影响比宗教还深,中国人常将儒、释、道并称为三教。儒教至少从西汉起就统治了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其影响之广大深远是世所少有的。儒家思想虽常被称为孔孟之道,但它自有其创立、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并不就等同于孔孟的当时思想。历代统治者为了利用儒教巩固其统治,对其中于己有利的部分加以肯定、强调乃至动用政权力量强迫人民信奉,对不利部分则加以摒弃和压制。而且历史是发展的,孔孟某些教义即使在以后被证明是不正确或有害的,在当时却合乎人民认识水平或具有进步意义。正如亚里斯多德的宇宙观虽不符实际,却不能否认他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样,如果说儒家思想对后世的科技发展起有负面影响的话,责任也不能由孔孟两人承担,而应由统治者负责,这是需要说明的。

当然,几千年来,中国有很多有识之士,不满于圣贤之道、祖宗之法,在政治、哲学、科技各领域进行过多方面的斗争,出现了一批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航海家、工业和农业专家,取得可喜的成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他们才是民族精英和历史的创造者。可惜在黑暗统治下,在满天阴云笼罩下,他们的人数不多、影响有限,如同在死水池塘中扔下几块石子,激起一些涟漪而已。在他们身后,这些影响也就消失,不能积累起来,形成推动大变革的潮流与力量。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需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儒家的思想是一个宝库,能在社会建设中取其精华地加以利用,对儒学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研究儒学的意义所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中最值得珍惜的传统。它并非仅存在于吾人心灵之外的典籍,更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观念和价值。这珍贵的传统从未与时代脱节,且处处预示了每个时代的时代性。因此,我们应当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开创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儒学社会主义道路,使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脉络中,获得张举,进而成为现代文化中的活力,永续它的光辉传统。

参考文献

[1]王乐钟:论儒家学说与现代企业文化[J].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第3期

[2]王慧明.儒家文化与中国当代管理[M].北京:言实出版社.[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郑家栋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5]廖名春:《荀子“法后王”说考辨》,《管子学刊》(淄博),1995年第4期.

2.浅谈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二

一、启发诱导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知,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儒家的重要教育思想。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们认真思考。多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独自探索,重视学生们对文章的个人感悟;多运用讨论、交流、问答的教学形式,不能教师一言堂;采取不断追问的指导原则上,提倡学生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反对学生们对课本、教师等权威的盲从。

(二)循序渐进。儒家从孔子时代就形成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孟子也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他把学习过程比作流水,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是先注满一个坑洼再注下一个,学习也是这样,要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体系和学生们认知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教学,按照拼音、字、词、句、句群、篇章的结构体系来逐步学习语文,不能跨越任何一步,因为学生不可能刚学会拼音和字,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还需按照结构顺序按部就班地学习。

二、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智力、兴趣等都是不同的,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于语文具有人文性特点和学生们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儒家教育思想认为,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教好学生。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把握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握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根据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教亦多术”。儒家提出要在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例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把难度较大的问题留给那些程度好的同学;而难度较小的问题留给那些程度较低的同学。另外,还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分组,小组内的成员可以互帮互助,尤其是提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三)“长善救失”。儒家在长期的教育中发现学生存在“四失”的现象,即在学习中出现贪多反而学得不扎实,片面专精,浮躁怠慢和畏难不前的情况,学生的心理是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心理以及需求、兴趣等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和心理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扬长避短。

三、教学相长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切磋、启发,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状况。儒家思想认为学生具有超过老师的可能性,老师在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习,或答疑解惑时,相互切磋、相互启发。鉴于教学相长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

(一)“学而不厌”。儒家教育早就涉及到了终身教育这一观念,孔子进入老年以后仍然学习、写作。语文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另外,还要善于在师生互动中学习。

3.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发展 篇三

——用教育塑人,增强责任感与成就感。信息时代,社会每一个个体价值的实现,无不依靠教育和学习这两大人类文明支柱,两大支柱无疑会带给信息时代的人们脱胎换骨般的跃迁和升华。21世纪,一个民族“今天,如果不生存在未来,那么,明天,它将成为过去”。只有在时代的步伐中不断进步与学习,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让我们因为是华夏儿女而倍感自豪与娇傲的成就感。《论语》把“学而”定为其首,以学习为第一,意义大焉。《论语》这部书的第一句话更是众所周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启示我们随时随地向周围一切学习,随时随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随时随地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作为一个人,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自然性格等诸多原因,或多或少都有些思想行为的偏颇,亦因此会造成生活和工作的失误和偏斜。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家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竞争时代,自主精神、创造潜质和责任意识等主观能动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的主体是人,通过不断学习可以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思想行为之路,打造和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用文化聚力,促进创新发展。推进文化创新,要迅速开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钥匙。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支撑着他不断成长、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儒家经典《礼记》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知道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才能奋发有为。《礼记·学记》的最后指出当时社会情况下学习的方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也就是说教育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善于全面管理、掌握大的发展方向、不拘旧法、做人做事务实有信、能准确无误地抓住有利时机的综合性人才。这虽是两千多年前儒家的教育学习的目标,对于21世纪推进文化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持续发展的不变之道。马克思说,任何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重读经典,总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创新就要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时代内涵,即要做到与时俱进。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危机感、使命感,要不满足于现状,人人处于这样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中,就会自觉地寻求创新,不断催生新思想,从而带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并将这些创新迅速有效地运用于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信息社会,瞬息万变。我们只有站在发展的制高点上,引导变化,紧跟变化,才能与时代合拍同步,立于不败之地。儒家经典《易经》中“易”有“变易、简易、不易”等几重意思,其中“变易”是阐发变化、变通的道理的,是《易经》中最难、最深奥的部分。时间与空间在不断地交叉更替,天下万事万物也在每时每刻地随时改变,人的思想感情也如奔腾的溪流,千变万化。《易经·系辞》说:“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权者,变通也。由此可见变通、应变的重要性。作为现代人类,也应深通变化之道,能适变、能应变,在不断的变化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文化是一种软资源,它是弥漫于各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社会风气、风格,是国家的精神和灵魂。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重视人、激励人、塑造人、规范人、关心人的“大文化”建设格局,凝聚人气、汇聚力量,“儒道之争” 最终儒学取胜的原因是它更加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儒道之争” “儒家学说”对当今处在经济浪潮中的我国的改革发展又有何启示呢?近几年,随着国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考虑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创新发展,迎来新的腾飞,我们只有不断吸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其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创新使其转化为为先进文化,现代文化,才可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推进文化创新是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

4.浅谈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四

摘要: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它依然熠熠生辉。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还对当下个人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往中国人的血脉里注入了“兼恭、宽厚、诚信、勤敏、施惠”的仁人品德;向华夏子孙的个人修养中添加了“自强不强、正道直行”的优秀品德;让炎黄子孙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

关键字:传统儒家文化、个人修养、仁人品质、自强不息、内心修养、意义深远。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换言之,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创新,而其对当下个人的意义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待人接物上影响重大。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谦逊恭敬、宽容厚道、诚实守信、勤劳机敏,都是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仁”是孔孟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而“恭、宽、信、敏、惠”也是儒家文化对仁士的五个要求。

“恭”是谦恭。孔子言“恭则不悔”,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尊严,不招致无端的冲突乃至灾祸。你就应该毕恭毕敬地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正所谓:不真不诚,难以动人!这想必就是当下我们对人谦恭的依据吧!“宽”是宽厚。孔子言“宽则得众”,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讲求折中的思想,凡事都留有余地,所以处理他人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不会把事情极端化处理,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便能得道众人的拥护。“信”是诚信。孔子言“信则人任焉”,即为守信用的人,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传统儒学思想认为信是立人之本,这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同样适合。一个人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信任,而信任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做到儒家文化中的”信”,又哪里来的作弊,哪里来的假药、黑心肉呢?如果个人修养达到了诚信,又哪里会引来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敏”是勤敏。孔子言“敏则有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这告诉迫切渴望成功的当下人,成功并非是凭空而来,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当下人渴望成功那颗浮躁的心正是不懂“敏”的意义的体现。再有就是“惠”了,孔子言“惠则足以使人”,字面意思就是说,对别人施以恩惠才能让人更好的为你所用。我想这是当下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就像一位成功商人所说“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只有给员工以足够恩惠,企业才能具有持久竞争力。

其次,儒家文化还影响了当下个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正气直道的民族气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便是理学。而理学也就主导了中华民族精神。

当下我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就是理学大家所提倡的重要精神。在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意味着一个人应该:立功、立德、立言。这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朽”!细细想来,这三不朽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一个人应该有立功的信念,这倒不是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汲汲于功名,而是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追求。这恰恰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立德了,中国古代讲求立德,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的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立德呀!如今社会,“德”字尤为重要,我暂且把“德”简单的理解为道德和品德。良好的品行、优良的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是我们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的“立德”远比他“致慧”来得重要得多。最后便是“立言”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了。所谓“立言”,便是指提出真知灼见。这是在告诉我们,个人修养里应当注重“言”的质量,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说话时,应当说那些重要有含量的话。至于废话,多说无益,反倒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了。“功、德、言”是古代君子自强的内容,也应是当下你我个人修养的必修课。

除了自强不息,中国的民族精神中还包括正气直道的民族气节。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气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正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才塑造了不屈的气魄和桀骜的性格。所以苏武甘愿于北海牧羊十九年也不愿投降匈奴,所以文天祥宁愿在壮年送命也不耻沦为叛贼,所以朱自清宁愿贫病饿死也不愿接受美国侮辱性的施舍。其实,这种精神不仅这些伟大的人应该拥有,我们平凡人也应该具备。一个人只有学会正气凛然,只有拥有了正直的气节,才能够坦荡的行走于人事。一个人只要始终去维护心中坚信的真理,很多看似两难的抉择会变的轻而易举。也只有当一个人心里拥有了不可动摇的,愿意以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东西去守护的气节,才不会面对困难显得畏畏缩缩。这,便是我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气节对个人修养的浅薄理解。

最后再来说说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探索内心与追求实践的意义吧!以王阳明为代表思想家的心学体系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系极大的助长了中国崇尚、注重内心的文化方式,也极大影响了中国人注重内心探索的思维方式。心学认为个人修养应该按照“知行合一,求理于心”八字来进行。虽然心学在哲学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但这对当下个人修养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来,心学注重探索内心这一观点有利于个人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来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只有真正用心认识自己,才能正视自己,既不自傲也不自卑。也只有直指本心,才能明白自己的过错与成就,才能更好的总结过去从而展望未来。在现代社会,我们中有太多人遇到抉择,会注重家长的想法、注重朋友的想法,注重上级的想法,却忘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出了差错,会埋怨伙伴,会责备客观条件,甚至会责怪旁人未提醒,却忘了摸着良心反省反省自己。二来,心学注重实践这一观点有利于培养个人实践能力。心学讲求“知行合一”正是强调了要把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当下的个人来说,当中的“行”更是十分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若只有关于理想的设想,没有去付诸实践。哪怕是宏大无比的抱负,最终也只得化为泡影。孙膑“纸上谈兵”正是因少了实践,最终才会一败涂地。从哲学上来说,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所以,虽然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才能 更好的改变自己,但不付诸实践的自我认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完善自己才是你最终的目的。可见,在个人修养中,实践的不可或缺性。

5.论文 儒家文化与经济 篇五

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梁亦 20110384232 世界上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三种: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日耳曼模式,以中国、日本味代表的东亚模式。中国现在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吸引了各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历史,这就离不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了,而儒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它不仅在过去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儒家思想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文化根源。

在十七世纪以前,儒家伦理精神对于维持中国这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虽然儒家伦理与以竞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不相适应,但对于资本主义之后的丰裕社会的调节,对于21世纪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后工业化时代,儒家文化同样焕发出了很强的生命力。自世界走向工业化,以制度化,标准化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文化成为主流,而这恰恰是近代世家西方现代化过程缔造的一种精神。凡与此不相符的,则被认为使一种落后和保守。因此儒家文化往往遭到怀疑、否定和诟病。甚至有人认为,在西方,新教伦理促进了物质的发展,而传统的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儒教和道教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21世纪的社会中发扬儒家文化精神,既不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相矛盾,又能与经济发展并行。所以儒家文化是中国在21世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今天人类要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人类需要的文化模式,就必须注意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挖掘。当今经济上的全球化、政治上的多元化并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人类也面临着社会制度分歧,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宗教积怨、领土纠纷、经济摩擦、政治争论等各种矛盾。为了把站战争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消除带给人类社会重大灾难的战争,世界需要一种“以德报怨”的和平氛围。而不需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相互报复、相互厮打的极端主义。儒家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为人类提供了对话、沟通、协调的理性方式来替代对抗、误解、冲突。如果儒家所宣扬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同”的理念来处理各种人间冲突、国与国的矛盾,人类就能从毁灭自身的战争和杀戮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对于新世纪的社会正常发展,是有巨大意义的。

有人认为,人们希望21世纪是一个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的世纪,是一个没有杀戮和战争的时间,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拿什么来做保障呢?西方很多有识之士试图从儒家文化中寻找危机的方略。代表东方智慧的儒家文化点燃了人类希望的火炬,所以人们认为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的确是需要一种文化,来钝化一下竞争的压力,消磨掉一些竞争的锋芒,舒展紧张有余。轻松不足的社会氛围,使由竞争带来的紧张人际关系得到和谐。由此化解国与国、公司与公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现代经济管理是有意识、有组织、有目标的规范和约束行为。但管理除了特定的目标、如企业增加收益,占领市场外,还有一般性的目标,这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发展文化的创造力和促进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等。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对深化管理目标和方法的管理哲学向度的确切认知,以致管理中出现了许多危机:兼并化危机------以损害他人利益的兼并和争夺,机械化危机-------管理者视人如机器,不顾其尊严及精神,社会性危机--------人伦亲情爱意的淡化、人性善良真挚的蜕变、贫富两极的分化,呆滞化危机------企业庞大无法灵活应对社会需求的变迁。

对于西方管理,其主导因素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术,组织和推销能力,功利性的企业目标。这三个因素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片面的重视却导致了对人性全面价值需求和人性一般潜力的忽视,其发挥的是人的工具理性。相对于西方理性的管理精神,儒家文化则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内容,注重人性的舒展和精神的内涵,它是一种人文理性而非工具理性。

人类作为理性的动物,无论是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的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环怀抱着惊人的相似的希望和理想,积淀着人类共同理性的文化传统,并用这些热情的希望和理想不断设计和鼓舞着美好的未来。理想是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和寄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是在理想的憧憬中生活着。

中国古老的《道德经》中,第一个设计着人类历史上系统的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方案,即小国寡民、结绳记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社会。儒家《礼记·礼运》中,描述了一个人人向往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己者皆有所养,某闭不兴,盗贼不作,外户不闭的大同社会。

与此相似的是,晚于孔子百余年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理想国方案,管理者按照正义智慧去管理国家事务,这个国家中充满着正义和美德。在理想国中没有私人财产,所有的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所有的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柏拉图的理性国无疑是卓越的,但由于人的邪恶,使理想不能得以实现。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西方人正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技术上的功效最可贵而道德则毫无用处,战舰也许可以算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日本著名社会学家汤因比说:“人的道德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反而有所降低,这是由于人的愚蠢造成的,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从技术进步所得的力量,可以代替道德完成任务。我认为从这种错觉中解脱出来,是解决人们自己招致的的现代危机的出发点。”因此我们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因此儒家文化将成为重建人类精神文明的文化利器,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1,塑造天人合一境界和天下为公理想。2营造“忠恕”、“仁爱”的人际关系。3建设“修己”养性,“内省”自律的道德行为准则。4制定“极高明而道中庸”、“和为贵”的出事原则。5营造“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

既然儒家文化的贡献如此之大,那么儒家文化中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第一:“儒教”具有宗教功能,随着华人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儒学是一种宗教,还把儒教与西方的新教进行比较,认为儒教缺乏新教伦理发入世苦行和宗教地系统化了的功力主义,不但无助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容易构成障碍。认为儒教过于注重塑造完美的人格的教育,缺乏要求主宰世界的进攻性人格形态,强调体验的智慧而非经验的、定量的认识。第二:儒家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自己的位置,当今,世界上有很多种市场经济模式,如新教资本主义模式,日本资本主义精神,或者儒家资本主义精神,或者基督教资本主义精神,或者其他文化传统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等。经过100年的洗礼和再生过程,儒学终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找到了一个合理的位置。第三“儒家伦理社会形成”五缘“社会网络,所谓”五缘“即亲缘--宗族宗亲关系,地缘---邻里乡党关系,神缘----共同的宗教信仰、神祇,业缘----以同业、同学为结合的人群,物缘----以物为媒介而集合的人群。

儒家文化对现代经济的管理则体现在对东亚多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日本经济发展中含有很多儒家文化因素,日本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传统儒家文化也曾阻碍日本的现代化,但是日本由于其岛国生存环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采取的是以实际主义和现实主义作标准来选择。在批判中国儒家文化时,一些启蒙思想家还通过重新诠释、转借、演绎的方式,对日本民族吸收融化的儒学进行改造,并和引进的西方文化嫁接,成为实现现代化的有利因素,以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R日本文化将以客观为中心的西洋文化和以主观为中心的东洋文化结合起来,从而锤炼出富有特色的日本文化。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重视个体的成分,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等伦理道德因素渗入其中,淡化了西方竞争观念中血淋淋的残酷因素,是日本式的竞争带有温情主义色彩。

然后再来说整个东亚,东亚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得东亚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适应力、凝聚力与活力,形成了一种独立于其西方经济发展之外的东亚式的现代化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衡量现代社会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除了经济发展指标以外,人文指标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世纪80年代末的统计,日本的人文发展指标据世界第一位,而经济发展指标占世界第五位,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标仅居世界第109位,而人文指标则居世界第65位,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东亚“四小龙”的人文指标都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注意到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文化因素,甚至有学者认为:“儒教伦理”在东亚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比新教伦理在欧洲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还要大。因此,儒家文化作为东亚国家经济腾飞的一种资源,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并将对东亚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影响下的华人经济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这一点在东南亚国家华人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显著证明。东南亚国家中,华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顽强挣扎,依靠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善于捕捉有利机会,艰苦奋斗,不仅为所在国的开发建设和独立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自己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东南亚国家中乃至世界上的著名企业家。据统计,东南亚华人企业家资产超过一亿美元以上的就达300人以上。因此东南亚有华人“聚宝盆”之称。

透过纷繁变换的表面,我们不难发现,数十年来,中国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一些共同点:强调儒家伦理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发面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至今仍然影响着东南亚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教合一的趋势。

如新加坡是个“新儒教国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与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寻求政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很有关系,儒家文化作为一种调和剂,在以市场为指向的新加坡的激烈竞争中,起了很好的润滑作用。关于促进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儒家文化积极因素,有学者把它归纳成下列几个方面:1浓厚家族主义:如家族之上,家庭责任,家长意志,长子继承,顺从长辈等观念:2团队主义精神:如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规范,遵纪守法,信服权威,等级观念,尊重上级等;3积极工作取向:如重视教育,学习技能,工作勤奋,生活节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恪尽职守等。4特殊气质性格:如严肃镇静,谦虚自制等。

另外,韩国的主导型经济模式也与儒家“天下为公”的精神息息相关。政府经济部门弟弟公心,使得政府各部门形成了“天下为公”的精神和协作意识,促使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各部门相互配合。这是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成功的前提。其中团队主义精神和爱国意识,成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形成的关键。大型企业集团的齐心,使企业形成了整体主义精神好经济爱国意识,促进了良好的政企关系的形成。这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形成的关键。韩国经济的发展之所以获得成功,短时期实现了工业化,大企业功不可没。大型企业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利益为自己的目标,营造良好的政企关系,配合实施政府计划。而这些又与企业奉行儒家“忠”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当前儒家文化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的中国学者,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与时俱进,调整更新。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反对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价值的层面,而是要挖掘儒家精神资源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作出“创建性的回应”,对儒家文化进行“返本开新”的再创造,通过“内圣”开出“新外王”,从儒家道德心性中开出理智理性。

21世纪儒学的更新有着非常强的时代基础:1,21世纪是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人们的日常行动更加社会化,但人们的情感却更趋向家庭化。2,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比市场经济状态下更高层次的道德依托。因此,我们要转化儒家文化,首先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逐渐将完全工具性和技术性的思维方式,转化成人文性、关爱性的思维方式。其次,儒家文化发展壮大需要一种制度层面的变革。

参考文献:《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唐壬伍

《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杜维明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韦伯

《经济史上结构和变更》 诺斯

6.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 篇六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

学 生 常程

专 业 动物医学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71 学 号 ***0

2017年 6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目录 前言……………………………………………………………………………………………………..1.1研究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

1.3研究目的和意义…………………...............................……………………………1 2儒家文化内涵…………………................................…….………………………………2 3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关系…............................................……………………..2 4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意义.……………………………………...............................3 4.1仁、礼的意义.…………………...............................………………………………3

4.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4 4.3儒家文化‘仁’..………………………….............................…..……………….4 5 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的原则………………..................................................5 6结论与建议..……………………………………...............................………………….....6 参考文献..………………………………………….................................………………….....6

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

摘要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常言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说的就是人的修养问题。人生于世,怎样才能和谐相处,怎样才能留芳名于后世,这与人的修养有很大关系,注重个人修养不仅能给别人带来善的行为,同时也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

关键词:儒家修养道德

1.前言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而巨大的影响,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所传的不外乎《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也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但儒家思想对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影响是那么深刻,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认识无疑对现实有着重大的意义。

1.1研究背景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主干,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由于所有的文明、国家和地区都被纳入了世界性的现代化体系之中,相应的儒家文化无论是其传统的思想,还是其融入新思想的新儒学思想,在经历了现代社会的激变之后仍然有其生命力,并且极大的显示了儒家学说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儒家学说对道德责任的关心,对价值传承的重要性的强调和对生命的人道主义的理解,是其与21世纪密切联系的重要因素.这有助于强化责任的伦理观,有助于推动全面的教育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人们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探寻到其终极价值。第二,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人 们会考虑儒学自身的现代化和未来的发展问题,比如关于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关系等。第三,儒家学说思想的现代价值无论是人们对其学术价值的研究,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儒学思想也正在作为一种世界性精神文化资源在传播。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儒家学说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现代新儒学家对儒学思想及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思想价值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及研究其现代思想价值。而在国外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其他几大洲国度里,儒学现代化思想的运用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其思想、言论及其功用已被广泛传播,且被许多国家所运用。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的精神产物,其思想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华民族在做人的基本道德、尊师重教和国家的治理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儒家文化的思想和观点,反复揣摩,作为典范一样的去遵守和效仿,让其为我们做人指明方向,帮我们走出误区,避免错误,从而充实和完善自身。

2.儒家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3.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关系 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情况,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人们修成君子以至成贤成圣。孔子还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立德修身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孟子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感化别人一道行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因此,先贤们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因素,抑恶扬善就要严以律己,绝不能随波逐流。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唤醒人们找回良知本性,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忍让,因此,要倡导多读圣贤书,修去个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更高人生价值,目的是兼济天下,经国治世,造福于民。历史上的贤德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范。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们都是经过严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他们的道德践行又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功业。使民风淳厚,是人心向善的结果。

4.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意义

4.1仁、礼的意义

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4.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4.3儒家文化‘仁’

‘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

“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

”子路问哪五种,子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 使人。”

5.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的原则

儒家文化忍让的原则包括利用人性来管理心灵。人皆趋利避害,希望别人赞扬,害怕别人指责。人性的表现是:做错事的人只会怪别人,而不会怪自己,我们自己也如此。因此,当你要批评人时要明白,批评就象家鸽,它总会回来的。当你准备批评、指责别人时,可能会由于为自己辩护的心态作用,被批评的人会返过来指责你的。

理解他人就要学会让人他人保住面子,哪怕是孩子。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顾及自己的面子。你让他人保住面子,他人就会让你保住尊严。在两人争吵时,回避沉默是最优雅的武器。回避不是怯懦,而是智能,沉默不是无能,而是有心计。面对你的回避和沉默,对方会乱了方寸。因为你反击对方的武器是他感到陌生或意料之外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培养、修炼而来的,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但是“自我控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反求诸已”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立身原则。所谓“反求诸已”,就是“内省”,即反思自我。与人相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的错误责备起来不要像对自己一样严厉,要给予宽谅,那么怨恨就少了。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不要求别人对你如何。人学会控制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要有自知之明的精神。通常“知人易,知已难”。人天生具有的自卫心理、竞争心态和荣誉感,因而不敢也不大愿意面对自己的弱点。自知之明是需要坦荡的襟怀和无私的勇气的。所以说,“人贵有自知 之明”。道家也提倡“知”,并给“自知”的品格以很高的地位:“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6.结论与建议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无比丰富,是一个蕴藏着许多人生智慧的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修养的人在一起很和睦,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没有修养的人在一起整天争吵不休,矛盾重重,但每个人都无独立思想,易受他人影响。“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有仁德修养的人很舒泰(度量宽宏、胸襟开阔、光明爽朗)。但态度绝不骄傲;没有仁德修养的人既骄傲又自卑,而且心境也不泰然。对于小人来说,不仅“立人”难,“立已”亦难。“器小易盈”:一个人的成就,永远不会高出他的修养。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我建议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而言、还是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就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言,我们大学生应都需要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享受人生的欢欣愉悦,创造人生的幸福美好从而造福社会造福未来。

参考文献:

7.浅谈儒家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七

所谓文化营销, 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 的一种营销方式。 (周朝琦等, 2002:46) ”由此可见, 文化营销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那么, 中国社会目前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尽管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曾对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和观念形态产生过重大影响, 但在思想观念日益时尚、商家手段求新求变的今天, 儒家学派的价值观是否还能成为产品文化营销的焦点呢?在跨国企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西方文化日益充斥的今天, 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进行文化营销时是会保留其异域特色还是将中国传统融入其中呢?本文将从儒学的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入手, 结合文化营销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通过对中国酒类产品及一些国际品牌酒在中国市场上进行文化营销的手段的分析, 考量儒家思想在现今中国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及其对国外产品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从而对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五个文化维度进行讨论和验证。

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又称儒学 (Confucian Teachings) , 是由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Confucius) 及儒家学派的著名继承人孟子 (Mencius) 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 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礼乐文化进行反思, 把有生命力的原则发掘出来, 建构了儒家学说体系。而孟子作为儒学的继承者, 虽然已经与孔子所处的时代相距一百多年, 但是他沿袭了孔圣人劝施“仁政”的做法, 丰富了儒家学说体系。正是这两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使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 也使儒学至今在中国, 乃至世界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深入,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正在向世界许多发达国家迈进, 但是就精神世界而言, 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上却仍然保留着世代相承的传统观念, 这也就是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稳定性的原因。周朝琦等曾指出“就中华民族来讲, 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熏陶, 形成了强烈的民族风格, 即使在今天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下, 那种平和、忍让、中庸、谦恭的文化蕴涵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民族文化心态。 (周朝琦等, 2002:13) ”具体来说, 当代中国人仍然推崇仁义道德, 主张与人为善, 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喜欢通过彼此间感情的投入与回报建立一种亲和关系。所谓“礼尚往来”、“和气生财”、“从善如流”等许多成语和俗语都表达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也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现代人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2 文化营销的内涵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品牌文化营销。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以有形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充分利用文化动因在营销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使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凸现出来。

关于文化营销的含义引言中已经做了阐述, 其核心任务在于价值观的构建, 而且在企业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段将产品的文化定位传达给消费者之前, 必须慎重考虑消费者的满意度问题。也就是说, 产品的文化定位是否能与目标消费群的价值观达成一致。因为只有当文化营销赢得了消费者的心理认同, 从而产生消费欲望与购买行为才能算是成功的营销策略。文化营销的真正内涵在于细心观察、甄别、培养或创建一种与目标消费群的思想意识一致的价值观。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文化与营销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学者A·克罗伯曾提出过“文化”的五种含义, 其中有一条指出“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乃是文化的核心”。而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 著名教授菲利浦?科特勒这样界定:“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周朝琦等, 2002:49) ”菲利浦教授提出的这一营销定义从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消费者生理的和物质的低层次需要, 然而当社会物质生活非常丰富, 消费者生活质数逐渐提高时, 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将从基本的生理满足层次更上一个层次, 即看中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通俗地讲, 如今消费者购买商品已不再仅仅是购买“一种物的使用价值, 而是购买一种品牌, 一种文化, 一种精神、心理上的满足。 (周朝琦等, 2002:46) ”因此, 企业在宣传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还应注重某种文化价值的传输, 这样不仅使现代消费者感到称心满意, 也能使企业在正常价值之外又增加了附加价值, 同时又增强了企业品牌竞争差别优势, 可谓是互利双赢。

3 酒类产品文化营销手段的实例分析

例1:“致中和”五加皮

分析:从品名的“中”、“和”二字不难推测出“致中和”这个品牌和儒家文化有关系。《中庸》中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又云:“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相传这两句话是孔子教人调理情感的。《礼记》礼运篇中说道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无论哪一种情, 一旦发动, 如果不能节制, 都能令人违背本性, 丧天害理。孔子深谙人情, 于是便说了以上两句话教人先达中和之境, 然后便能率性, 即循性——依顺本性而不违背。可见, “致中和”是一种通达和谐的情感境界, 而商家将生产的五加皮命名为“致中和”显然想传达一种喝了该品牌酒之后的人就不会在情感上大喜大悲伤了身体, 继而在待人处事上都能平心静气, 心平气和。而“和”正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处世态度。

例2:“孔府家酒, 叫人想家。”

分析: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 孔府、孔林、孔庙更是名扬中外。曲阜“孔府家”集团借此东风大做儒学文章, 大兴带有儒家文化的品牌, 使“孔府家”酒连续几年成为我国出口量第一的白酒。在进行品牌文化营销的过程中, “孔府家”集团不仅为产品取了个好名, 还伴以广告语以情动人。一句“‘孔府家’酒, 叫人想家”曾让无数海外游子为之动容;也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思乡之情。这句广告语的成功正是源于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学中的“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申出来的。孔子的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仁”的核心和基础。他在《论语?学而》中说道“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时至今日, 诸如“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百善孝为先”此类的古训始终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可见儒学中的亲情和家庭观念两千多年来早已化为人们心中一种不自觉的固有意识了, 因此各大企业商家才会依靠这张“亲情”牌获取无限产品增值。

例3:REMY MARTIN——人头马一开, 好事自然来

分析:“人头马”X·O是较早打入中国市场的具有国际品质的高档酒, 当时“人头马一开, 好事自然来”这句广告语可谓家喻户晓, 尤其是后半句让中国消费者欢喜有加。之前笔者已经提到儒家学派的处世观之一就是“善”, 意为“好人、好事、好思想”。既然人们“见善如不及”, 那么对于会“自然来的好事”又怎会不喜呢?也许当中国消费者听到“人头马”的这句广告语时尚未意识到其精妙的缘由, 但是细细想来, 商家设计这句广告语之前应该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传统价值观做过深入研究的。

例4:MARTELL X·O——独具慧眼, 品味非凡

分析:“马爹利”在中国市场的广告宣传中打出的口号是“独具慧眼, 品味非凡”。乍看这支广告似乎非常洋气:一切皆在西式的环境中上演, 它所要表现的理念是喝“马爹利”的人是拥有智慧, 品位高尚的, 并非凡夫俗子之徒, 其实这恰恰与儒学中三“达德”之一的“智”相契合。所谓“智”就是智慧和才能。《论语》中有“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之说, 还有“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愚者千虑, 必有一得”等等崇尚智慧, 贬低愚昧的名言警句, 并且这种“智”并非指与身俱来的天赋, 而是由后天进修培养而成的判断是非对错的理性和能力。时至今日, 睿智的人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敬, 因此“马爹利”向中国大众传输的“独具慧眼, 品味非凡”的文化精神仍然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以上实例中外酒类的文化营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 “善”和“智”, 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拥有极高的文化地位。

4 结束语

从本文的实例分析中我们得出了令人欣喜的结果, 即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仍然活跃在现代人的头脑之中, 甚至某些跨国企业都在积极运用这一思想体系引导中国人民的消费, 并进行思想上的跨文化交流。虽说中国经济的繁荣并非依靠任何单方面的力量, 但不可否认的是儒学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也从一个方面验证了霍夫斯塔德关于第五个文化维度的论述。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给大家在儒学与现代社会方面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摘要:跨文化交际学者霍夫斯塔德 (Hofstede) 在研究企业文化管理时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 其中一条为:儒家动力论 (Confucian Dynamism) 。他指出许多东亚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能够飞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儒学中的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应用。为了验证这一点, 该文从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入手, 结合中外几个酒类产品的广告语, 对酒类产品的成功营销做了实例分析, 从中得出儒家思想确实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的结论。在制定诸如酒类产品的营销策略时, 儒家思想的运用不仅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 而且为许多跨国企业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带来无限商机。由此, 该文从一个侧面充分验证了霍夫斯塔德所提出的关于儒学促进经济发展的论述。

关键词:儒家动力论,酒,文化营销,跨文化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 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Newbury Park, CA:Sage, 1980.

[2]Hu Wenzhong.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Pro ceedings of China’s2nd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Com munication[C].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外交能力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5]周朝琦, 侯龙文, 邢红平.品牌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6]魏国.100个成功的品牌策划[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7]郑万泽, 翁思枌.熟读名言三百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8]沈蘅仲.熟读古文一百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8.浅谈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 篇八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中语文教学;借鉴;应用;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儒家思想最早期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意义和影响,教育人们从道德的角度看待事物,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和借鉴儒家思想是想教育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家思想有一定的可传承性,在高中教材中被应用和借鉴不仅是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教育人们能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要以道德的良好品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儒家思想在现代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和借鉴

(一)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而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传世之作就是《论语》,《论语》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后人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孔子将自己的儒家思想教育给学生,而学生因为受孔子的言行举止的影响,耳濡目染,也就成就了后来的经典。

(二)儒家思想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为谦逊好学的名言代表,几个人一起,其中必有我的老师,也就是各有所长,要谦逊好学的意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如果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而如果不学习只思考就是怠惰,教育人们学习与思考要双重并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儒家思想对后来的一些经典之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屈原列传》以及《师说》中都存在儒家思想的风范。在学习儒家思想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进行逐词翻译,掌握文章的大体含义,然后再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待文章,教育学生要借鉴儒家思想和应用儒家思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儒家思想的教学方法上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使学生对其认识更加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儒家思想,学生可以就不理解的地方向老师发问,这样学生就能够培养爱问问题的好习惯,还能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逐个对文言文的概念进行翻译,让学生掌握大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了解说说文言文讲述的道德或者是思想内容,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受儒家思想的感染。

(五)儒家思想不仅从学习上教育学生要谦逊好学,不耻下问,还从生活上教育学生做一个怎样的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别人的身上,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是生活中要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朋友从远方到来,不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六)儒家思想中一个对高中生很有影响的思想就是“克己”,儒家思想教育学生不管是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应该放任自流,随波逐流,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准则,该做的事情要去做,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千万不能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二、高中语文教材能够被应用和借鉴儒家思想的有效性

高中学生的思想相对其他阶段学生的思想有很强的特殊性。

儒家思想虽然对后人的警醒和影响很大,但是很多人还是不能够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思想都不是很成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很弱,对文字的接受能力都有待提高,更不要说儒家思想这样比较深刻的思想了,但高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渐进成熟,已经能够克制自己的言行并且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思想觉悟也很高,高中生学习儒家思想是非常有效和可行的。

三、高中生的语文教材内容的结构符合儒家思想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很强而且完整程度很高,儒家思想能够将精华融入到语文教材中,儒家思想的传承需要巧妙的手段,既要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也要有必要的精华文化的伴随。儒家文化会对高中生的一生形成影响,因此在高中生的性格、人格魅力和思想中都要受到儒家文化的感染,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被借鉴和应用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材中能够融入儒家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时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应该被传承的。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被应用和借鉴,不仅表现了儒家的文化素质和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以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被应用和借鉴表现了儒家思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表明儒家思想也会一直被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娟,教师,现居江苏盐城.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文教随笔.2009年02月第3期第08卷总第136期.

[2]高胜国.教师.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文教随笔.文学创作园.2010年09月第09期第13卷总第247期.

[3]王富贵.教师.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探讨与反思.文学天地.文科教研.2011年08月第05期第16卷总第256期.

[4]杨兰溪.浅析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关系.文学论坛.教研天地.2011年09月第24期第 23卷总第344期.

上一篇:祝福送给父亲下一篇:十佳少先队员推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