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

2024-08-0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通用9篇)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 篇一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方式实现了快速转变。其中,面向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全体学生而采取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案在各中学逐渐形成,以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和积极主动性。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其学习成绩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现代中学教育中,以数学课堂为应用场景,探讨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法、策略等,将有助于积累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经验,帮助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全体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学习兴趣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层次是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之前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为对其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依据。主要是对班里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数学知识水平、遇到的问题、学习能力等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结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自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其次,将学生确定为三个层次,将那些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控制能力极强、对数学知识拥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层次A,将那些学习成绩中等、自我控制能力一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确定为层次B,将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较弱或没有兴趣的学生确定为层次C。主要的做法是,科学设计层次教学划分标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学生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要求选择选项;然后根据我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合理调整。再次,对于处于层次B和层次C的学生,我会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端正其学习数学的态度,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以心情舒畅、兴趣浓郁的状态按照自己设计的不同层次教学模式或方案进入到学习状态。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具体表现,不断调整三个层级的学生,这一点是必须事先向其进行说明的,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鼓励机制,充分调动那些学习成绩差、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迎头赶上。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我会对三个层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积极性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并邀请其参与分层教学方案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中,进而做出分层教学的优化调整。在整个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获取反馈的各种表现和心态,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对于分层教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很有必要。课堂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设计分层教学任务和具体内容,并围绕目标开展各种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也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点。那么,要想确定一个科学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灵活把握现有数学教学大纲及任务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基本教学目标和较高教学目标两个层次。我在分层教学实践中以“直角三角形习题课”为例,针对分层教学方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图形快速识别直角三角形的三个性质,并能够对其进行解题应用。二是较高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完全掌握并了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可以熟练解决各类直角三角形相关的习题;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直角三角形习题解题技巧,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难题。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是按照较高教学目标要求层次A类学生,并要求其练习一些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发挥自主应用能力的直角三角形习题,在练习中快速掌握相关技巧、知识点应用等;而层次B类学生则需要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对那些难度相对高一点的直角三角形习题进行自主解题,并积极探索层次A类学生的习题练习科目;对于层次C类学生则是要求其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点掌握水平就可以,鼓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层次B类学生的习题练习科目。

三、对课堂提问及设问进行分层

通过课堂提问及设问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的运用,这在分层教学中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在分层教学实践中,对于提问的基础题,一般选择层次C类学生进行回答,基础题的难度不高,易于回答,很多处于层次C类的学生往往在被提问后开始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成绩也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于难度相对大一些的问题,可以根据三个层级中学生举手的分布情况,优先选择层次C、B类的学生回答,但对于那些逻辑性强、需要发散思维、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层次C、B类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的,则需要优先选择层次A类学生回答。在课堂提问中,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回答、提出设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难度问题的设计,使其能够在回答正确中获得教师的赞许、支持和鼓励,同时在同学中也更具有信心,增加其发言次数,就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布置课后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很普遍,但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科学设置不同层级的作业习题。也就是在布置作业时应当体现出层次性,主要根据习题难易程度、作业量大小、学生实际承受力等进行作业的层级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采取差异化的作业布置方式,对层次C类学生,要求其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并完成课堂习题即可;对于层次B类学生,鼓励其在完成层次C类学生作业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思考,有精力、时间和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难度较大的一些习题的练习;对于层次A类学生,则需要严格要求,对其布置课堂习题之外,还需要对一些竞赛习题进行练习,并总结解题技巧、方法和经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同组内学生之间讨论,必要时请求老师给予指导,重点培养起知识点应用、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此外,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划分为必做和选做,对于必做的作业则需要学生们都必须完成,而选做的习题则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合理设计的,并注明适合哪一类学生练习。还可以增加一些智力题、创造性作业题,主要是为了那些有余力的学生去做。通过合适的题量、难度等的科学搭配设计,体现分层教学的内涵和要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五、对考试试卷进行分层

考试试卷作为检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也可以融入分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难易程度、考察知识点范围、教学目标等的考试试卷设计,以帮助教师有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分层教学提供支持。在考试试卷设计中,应当针对层次C类学生实际情况,以基础题为主;对于层次B类学生应当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百分之二十比例的略高于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对于层次A类学生则需要增加百分之三十的高难度附加题和百分之十的竞赛题。对于那些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采取课堂表扬、嘉奖等的形式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进步的榜样,并将其纳入更高层级的学习层次;对于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善于引导其总结问题和原因,在学生中维护其自尊心,并科学制定激励措施,促使其慢慢进步。

六、结语

总之,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在其学习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帮助作用,采取诸如分层教学等科学方法,帮助更多的学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成绩,注重其创新意识培育和发散思维培养。通过分层教学,培养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改进分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水平的目的。

作者:陈明娜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柴岗初级中学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 篇二

一、操作性实验

操作性实验就是学生为了验证数学结论而进行的实验。就其特点而言, 操作性实验结合了演绎与归纳两点, 建立在对实物的直观理解上。实验设计者对问题进行验证, 可以激发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并且培养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选择适当的工具, 就可以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事实上, 用做实验的模型不同, 又或者实验的方式方法不同, 都不会对演示的结果造成影响。由此看来, 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操作性实验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结论和猜想, 从而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为例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师不妨用钢笔的笔头指向C→A方向, 使钢笔和AC这条边保持平行, 接着进行操作性实验。首先, 将钢笔的中点位置作为中心, 使其沿顺时针旋转∠A, 这时钢笔的笔头会指向B→A方向, 钢笔和BA边保持平行。接着以同样的方法, 用钢笔转动∠B和∠C, 然后可以发现钢笔的笔头居然和刚开始的方向相反。由该实验可以得出∠A+∠B+∠C=180°这个结论。通过三次简单的操作, 学生就会对每次转动的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 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数学原理进行验证。这样的教学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思维性实验

思维性实验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人为控制, 从而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测算。思维性实验是以实物模拟的数学思考为基础的, 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事实进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这种和数学教学相关的思维性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思维性实验的实验素材往往和数学事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可以发现和辨别实验中所要证明的数学概念的共同属性。

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 (下册) 第二单元“角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以实验证明“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为例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三角形卡片,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从大到小依次是70°、60°和50°。教师将这些卡片发给学生, 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角, 假设该角为∠A, 然后将∠A折到三角形内, 也就是让A点位于三角形内部。此时A点就和AB边形成了一个夹角, 假设其为∠1;相应地, A点和AC边形成了夹角为∠2。此时, 教师让学生分别测量∠1和∠2, 然后在计算∠1和∠2的和。这时学生就会发现, 原来∠1+∠2=2∠A。对于这个结论, 学生之间会展开讨论, 然后应用之前所学的数学只是进行验算, 推理出该结论。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

三、计算机模拟实验

计算机模拟实验是以信息技术平台的数学探究为基础的。通过计算机的图形处理功能, 可以对问题情景进行模拟。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 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此外, 计算机模拟实验应用起来较为方便, 而且更加直观, 有利于学生发现实验中的规律。

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 (下册) 第二单元“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以“圆心角与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实验证明方法为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运用几何画板作出弧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 分别为∠ACB和∠AOB。再用量角尺测量出两个角的度数, 然后分析二者的关系。学生如果觉得不可思议, 可以改变点C的位置, 然后再次测量∠ACB和∠AOB, 看看二者之间有何关系。经过多次的实验, 学生就会发现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的关系所在。教师通过这种模拟实验,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加, 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 篇三

初中数学 情境创设 设计实践创设情景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进行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了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吸收和掌握,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并且适合学生主体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对知识、原理等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过程。情境创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逐渐设计应用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学的认可。

对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以及实践,能够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追求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和理念,保证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为了以后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情境创设教学已然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设计及实践的重要性

1.能够强化老师的综合素质

现在新课标十分注意对初中数学教材教学情境的设计,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结合数学教材创设相关情境进行教学。结合初中数学教材中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创设符合初中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情境,并将创设的数学情境的功能更好的展示出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等,都考验了老师的专业水平。老师通过对教材中的要点进行情境教学创设的过程,也是老师逐步完善自身综合能力的过程,同时,对课件进行创新和改进,帮助老师去钻研初中数学知识,从而拓展初中数学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还能促进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互相促进、互相借鉴,更加有助于创设情景教学。

2.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学校和老师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模型,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校和学生未来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对于教材中需要掌握的要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够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将抽象的数学原理等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切身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培养学生对深层次数学原理的思考,形成一种热爱数学的课堂氛围。

3.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将创设情景教学设计和实践也纳入其中,更加注重学生施加能力的培养。所以对初中数学创设相关情境教学也是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也能够不断创新数学新课标教材,不断补充中学生应具备数学素养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新教材的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体制,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准备。

二、情境创设教学的有效设计及实践策略

1.创设实践情境

学校和老师应该重视实践教育活动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观察、讨论等,形成数学思维模型,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创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灌输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数学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相互结合。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和思考,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抽象的数学公式、数学论证题等,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观察,多观察,多思考,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奥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同时,老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划分,勇于对老师提出质疑,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老师也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能力,从而合理的设置教学任务,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两点之间什么最近?然后在黑板上画两个点,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思维模型,然后老师将两个点之间相连,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从而引出勾股定理的学习;同时,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和推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印象,有了初期的思考的这个过程,在加上老师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这样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2.创设生活情境

现在生活元素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标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还是比较高的,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列举贴近初中生生活经历的例子对数学中的知识进行讲解。

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进行解决,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层面,更好的加深教材上规定的重点。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很多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高,主要就是因为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没有理解,没能将数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现在一部分的初中生对数学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面积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周末布置一个任务,发现家里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并对其求体积等,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自己进行解决,然后老师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对这项任务进行检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思路,使整体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3.创设竞争情境

对于初中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加以利用,可以转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促进课堂上学生整体的协调的发展,同时老师可以定期的组织比赛等形式,对速度、解题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竞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竞争意识,还能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展开相关的比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

同时通过小组形式进行竞争类的比赛,还能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在协作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各个小组的解题方法、思路进行借鉴学习;通过创设竞争讨论的教学情境,也能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个和方向,及时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及时的对教材中的难点、要点进行拓展等相关训练,为学会高中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结束语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景教学,不仅是顺应社会教育快速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证数学教学任务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同时,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也能将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凤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78(8):24-24.

[2]钟君.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3]冯永美.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化设计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 篇四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的探索》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

立项者:沛县初级中学陈舜尧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课题类型:徐州08年个人课题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课题从2008年10月开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递进教学”是一样的。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课题的涵义

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课题的基本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2、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2、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3、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过程:

1、研究的对象

主要是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有学生80余人。

2、研究的方法

(1)资料文献法,通过资料和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通过上网收集查询现如今类似课题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方法,少走弯路。

(2)教育案例研究法,经常上或听公开课,开教研会,找到一些典型案例,加以实践、反思再理论升华。

(3)观察法,通过教育观察,对实验年级班级的学生采取抽样观察、追踪观察等观察方法,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问题、效果进行掌握、追踪和研究。

3、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2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文献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实施细则,健全实验小组领导机构,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立项开题。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1月)。努力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途径和方法。积累经验,定期交流,聘请专业人员定期评课、导课,召开实验的观摩活动。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整理实验数据

2、撰写实验报告

3、申请成果鉴定并做好实验的经验推广工作

4、完成论文至少两篇

5、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四、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08年11月—2009年2月)

《班主任新思维》,陈震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篇读书笔记、第一篇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案例分析

2、(2009年2月—2009年11月)

《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柳夕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篇读书笔记、第二篇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案例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一年的研究中,我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2、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均名列前茅,多人次在数学竞赛中获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我班学生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是全校最高的。

3、构建了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摸索出了如何进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的操作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八、经验与教训反思

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我认为分层教学是必要的,是适应当今教育理念的。对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有以下优点:

1、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兼顾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分层教学是以给学生成功的回报来正向激励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有所区别,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分层教学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分层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课堂教学中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

4、分层教学能融洽师生关系。由于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这样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九、思考与问题: 第一,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评价方式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考试时只主要兼顾了b层次的同学,我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第二,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在不同层次的班级很难。另外在同一个教学班里,由于班容量太大也给分层教学带来了困难。总之,通过一年多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体会到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附录: 案例

1、总数、中位数、平均数

2、用字母表示数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读书笔记

1、读《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有感

2、读《今天,我怎样做班主任》有感

3、读《课堂与教学论》读后感

4、读《班主任新思维》读后感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十五”期间,根据我县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县学生,以解决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出现的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因素等问题作为出发点,确定申报了《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研究》课题,并被批准为“市级一般课题”。申报之后,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针,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对研究课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日渐成熟,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思想上都有了质的变化,两年来,共发表论文、教案、说课材料、课件30余篇(件),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也不再是枯燥,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比从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如今,课题研究实验已经结束,但留下的将是更多的思索!

一、课题确立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1、时代背景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有过的“师道尊严”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中学生已不再是“听话的好孩子”,而是有了更多思想和感情的个体。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仍然按照从前的方式来进行,等到的一定是失败的结局。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教育的必然和目的,所以,我国在教育理论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这也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方法对我们的学生实施教育。而数学教育更加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使得数学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学生看到她就觉得讨厌,更谈不上怎样热爱了,学习成绩更加不容乐观,学习优秀的成为少数,许多本来很优秀的学生就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未能升入理想的中学!

2、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初中数学教学曾经历过由“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改革,如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曾经的以“双基”为主的教育教学思路,已经走到了“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轨道上来。数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多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数学因素的集合,它以数学应用能力为核心点,强调一个人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还包括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他是否能用数学的相关理念来处理其它问题等等。而现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重于为做题而做题,由于父母、老师的压力而学习数学等诸多因素,被迫学习数学,不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究其原因,我认为来自于情感因素,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变被动为主动呢?2001年9月,我与王雷慧老师共同思考完成了《培养数学情感,提高教学效果》一文,并获得市教学论文一等奖,因为此前从没有见过有人说“数学情感”这个词,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人们对数学的一种执著和热爱,它是情感与智慧的化身。”并说明:数学情感包括教师的数学情感和学生的数学情感两个方面。为了使对数学情感的研究更加深入,2003年3月,我申报了《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平生厌恶那种用一些事实、名称或公式向学生的头脑堵塞的教育。而先圣孔子说:“学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著名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教育。”全国优秀教师孙维刚老师说过:“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成为有感情的人”“数学可以使不聪明的人聪明起来,聪明的人更加聪明”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应当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教书匠。《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也都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祖国建设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提到了情感教育话题,并且有越来越受关注的趋势。在两年以前,在数学上的情感教育还没有发现,现在也可以看到“数学情感”这样的词汇了,这也充分说明了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视程度增加了。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者说是一种理念,数学情感教育还应该说是一个空白或者是还没有成熟。

三、课题研究目的基于自己对过去数学教学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假设,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五点,其一:研究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到底是否有帮助;其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其三:寻找一种适合数学课堂的情感教育模式;其四: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变“经验型”为“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其五,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教学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研究方法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边实验,边研究的方法。应用控制变量法,结合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进行研究。

五、实验周期:2003年3月——2005年4月

六、实验过程本课题历时二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2003年3月至2003年8月)数学情感的培养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立实验对象,确立并培训实验教师,查阅理论资料,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作前期测评,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内容等等。在实验教师的选择方面,由于原先的几名成员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与课题的研究,所以,为了保证课题的质量和按时完成,我及时补充了两名成员,从而使课题组共有五名爱动脑、不怕苦、敢闯敢干的、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这样,通过培训,她们都认识到了情感教育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并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终于取得了最后的成果。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科学全理,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第一阶段,我对初一50班和52班与初二46班和47班同时作了试卷调查,目的是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从初一升到初二以后,学生的知识情况,然后,作为两组数据,到初一50班和52班都升入初二以后,再与原初一和原初二进行比较。第二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8月)课题研究的实质性阶段由于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我组教师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的研究中来,在全体课题组成员都已经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子课题,其一是:培养数学情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二是:数学课堂模式探索。第一个子课题的目的是解决多年来压在数学教师和学生心理上的一块病:数学枯燥、难学;我组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以论文的形式固定为成果;第二个子课题的目的是寻找到一条符合我区条件的,适应时代的并且能够适合大多数学校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多年来教师讲、学习听等现状,重点研究和实验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总结,等到我们认为很好而且效果也不错的课堂模式:“四步情感教学法”,这种方法适合许多课型。(内容见附录2)在本阶段的中期测试中,已升入初二的50班和52班学生再次完成了与第一次相同的试卷,我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统计表,以研究实验数据。(见附录1)第三阶段(2004年9月至2005年4月)课题的总结推广阶段通过课题的研究、归纳、总结,我们得到了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结论,课题组成员均以论文形式写了出来,在2005年4月22日,在水乡中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结题会,相互之间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了交流,对自己所写的论文进行了修改,并装订成册,以便今后互相学习之用。

七、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先后召开了课题组成员开题会,实验教师培训会,并定期进行实验课题研究课交流会,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新大纲,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讨论教学模式。在“培养数学情感”的教学上达成了共识:在教学目标上,突出情感教育目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上,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突出情感内容(加强爱国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的“情感教育模式”,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实验前期、中期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调查报告(见附表1)调查试卷共两道大题,总计18道小题,以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程度为调查内容,在第一阶段,作为前测试题,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初一50、52班和初二46、47班同时完成题目内容,其中,初一50、52班是实验班,初二46、47班是对照班,即,本次抽查,是调查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对由于年龄、学历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差异,在进行中期测试时,则可比较新初二(50、52班)与旧初二(46、47班)之间差异,从而体现情感教育的效果。从分析来看,对于前测来说,举行的时间是2003年4月15日,由于学生从初一到初二的学历增加,知识也有所增加,但是厌学人数也在增加,不喜欢数学的人数也在增加,而由于对数学没有情感,所以不愿主动去了解数学家的生活,更不愿意做数学工作者。而对于数学知识的贫乏则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把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也忘了,而且初二比初一更普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的是学生越来越讨厌数学,越来越远离数学;而最后两个问题,则反映了同学们呼唤早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的声音,呼唤他们所喜欢的有幽默感,活泼有朝气的、知识渊博的老师的出现。后测的时间是2004年3月19日,而对于实验情感教育的实验班(50、52班)来说,不但没有这种学习的倒退,而且可以看到,学习数学的人数增加了,愿意做数学工作者的人数增加了,他们的数学知识明显比非实验班的46班、47班多,所以,虽然在平时由于进行课题研究占用了他们一些的时间,但由于学生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得学习效果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事半功倍了,并且,我想,他们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一定会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下去,并走向最后的成功!

2、实验后期的试卷测试在2005年3月19日,我对我的实验班做了后期测试,本次的测试结果非常好,尽管由于46班、47班已经毕业,但我们仍然能看出其中的进步来,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学习数学,这是历来所没有过的,他们对数学的喜爱甚至热爱,不是作为数学工作的我们最高兴的事吗?

八、实验结果分析《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研究》课题实验,课题组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实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数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提高了数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培养了一批爱数学、善长学习、具有一定数学探索精神的学生。

1、学生具有了较高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已不再是“枯燥”的代名词,而是一些有志于研究数学的学生的不错的奋斗天地,是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胜利的快乐”的大舞台;

2、实验班的学习成绩较以往普通班级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及格率和困生率的差别明显。(以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为例)实验班级:50班、52班人数:55人对照班级:46班、47班(已毕业)人数:62人对比内容46班、47班50班、52班优秀率12.9%18.2%及格率33.9%69.1%困生率29%10.9%平均分49.368.23、初步探索出适合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而且,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目前正在我课题组成员的教学中体现、应用,并计划向其他数学教师推广应用。

4、推动了本地区教师进行科研的热情,许多人都投入到了教育科研的行列中来,愿意为自己的设想做一研究实验。

5、极大地提高了我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等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多篇很有价值的论文分别在市、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李晓乐老师曾参加市级青年教师评优课,并获市二等奖,其余教师都做过区、校级评优课或观摩课,并成为校教学骨干。

九、实验体会及问题反思

1、体会(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数学情感有了质的变化,他们成了热爱数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情感将会很好地传达给所教学生,成为情感教育的骨干力量。(2)学生具有了很好的数学情感,他们开始热爱数学,在快乐中做自己想做好的事情,努力研究数学,不再放弃,具有了较为高尚的爱国情感和科学精神。

2、反思实验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仍然有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即使在实验班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最终选择了放弃数学,有一部分同学的数学情感还不是特别明朗;有时的数学情感的培养,是在牺牲了教材难度基础上的(因材施教,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采取降低教学难度的方法,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我们还会给他+们“加餐”),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这种情感还会随着教材的难度的增大而保持下去吗?

5.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 篇五

对学生而言,初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是学习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的基础,更是为高中数学学习提供基本的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教学难点,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而老师教起来也存在不少困难,教学效果未达预期。但是,存在困难所做的不是逃避困难,而是直面困难。因此,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笔者认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确定、分析难点,采取措施来攻克教学难点。

一、直面教学难点,积极应对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会存在困难的地方,初中数学也不例外。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增加了学习内容,知识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并且增加了几何这一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之前相比增加了很多。这些教学难点不仅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也影响到对其他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老师的教学热情。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应该积极面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的吸引力更是如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采取各种方法来攻克这个堡垒,不仅深刻明白了该知识点,其他知识点融会贯通,还使自己的数学思维得以发散,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好的提升。

二、常见难点及原因

(1)教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数学知识很多是相互联系的,此知识点需要彼知识点辅助理解,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融会贯通,能发现、概括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应用。但是很多学生的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学习知识点,不懂得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2)教学内容较抽象。与小学数学简单的计算相比,初中数学多了函数、几何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但是很多学生却缺乏这种思维能力,或者抽象思维能力很低,基本上是用具象思维,这导致他们对相关知识理解不够。

(3)学生思维定势。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思维普遍存在着固定模式,比如在小学时遇到数学题就开始套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不了解公式的具体含义,只知道追求计算的结果。在初中数学中,学生要明白公式的来历、演算的过程。可是很多学生仍然存在思维定势,用解决小学数学题的方式来解决初中数学题,虽然解答出了这道题,但是变变形式就不会解答了。

(4)教学内容复杂。初中介于小学与高中之间,在这期间,学生要慢慢地从小学生的角色中转换过来,逐步适应中学教学,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也就随之提高,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量,也加深了复杂度。很多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这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相应对策

(1)精略得当。初中数学内容也存在难易程度的划分,对这些难易不一的内容,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精略得当。简单的内容,可以简单地讲述,让学生自学,甚至可以让学生来讲课。对于那些有难度的内容,教师要先让学生预习功课,搜集学习的具体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来具体的讲述该知识。

(2)引导学生发现难点。所有数学难点必须是学生本人发现并解决,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该知识,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作为引导者,教师首先让学生预习功课,根据大家的预习情况组织教学过程,并适当地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认识、学习知识点。

(3)回顾、反思知识点。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回环反复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地提示学生知识间的联系,回顾之前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已学的知识,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有的知识;每学完一个知识点或者一章节、整本书,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网。

(4)小组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着差异,那对于数学难点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建立学习小组,由学生互帮互助,实现对难点的克服。在分组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合理安排小组内的学生。学习小组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分工,成员之间彼此帮助、合作学习。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促进学习。

6.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 篇六

南昌八中 李艳

【摘要】: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本文所述为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一些感悟: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为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课堂设计依据;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是课堂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保证。

【关键词】:实践;自主探究;高效;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正是以此为理论背景,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实施的关键与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换句话说,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该如何实施“主导--主体相结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如:(1)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松散而效率低下;(2)缺乏必要的指导,不敢多对学生的学习作出适当的评价;(3)自主学习活动花样繁多,为了自主而“自主”。

基于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以进行理论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该种模式的课堂实施策略。本文特选取《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二、对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情分析为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课堂设计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体现主导的有效性;如何就符合学生实际特点来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策略。我认为其关键在于重视人的设计,强调“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深入分析、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以学定教”,才能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使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建立在客观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扎实基础上。这样才会做到重点、难点的设计合理、合情,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教学和学习才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认知结构分析以及学习动机分析。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即分析学生认知中结构中的“利用性、可分辨性及稳固性”。

[实践]在本节课的课前准备中,通过对学生预备能力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面积的求法,图形的割补拼,已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但初二学生对形到数的运用上仍较为薄弱,同时初二的学生,数形结合与抽象思维尚不能胜任体会,对从面积的割补来证明勾股定理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明晰了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情境,让学生自主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从而达到有意义而非机械的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数学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数学教育的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确定其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情景,从而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

(二)、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是课堂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强调在初中数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在数学教育走向多元化的时期,“活动”才是支撑教学目标的最佳支点,我们要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致力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主体活动,自主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并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

1、恰当的动机激发情境创设,为在课堂教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作好有利铺垫。动机激发的情境创设,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想;也可以是数学自身发展引起的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或者是处于认知结构中并列关系知识的类比、猜想与迁移。合适的教学情境,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在本节课的动机激发情创设中,通过以特殊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通过拼图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进入问题者“角色”,真正“融入”了学习活动之中,把“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同时在这当中渗透了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只对学生呈现结果,而要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究问题,将自主学习活动层层深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知识形成的各个阶段。同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深入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践]根据学情分析,于是在构建数学的环节中,我设计了3个知识探究让学生自主研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

知识探究1:通过以特殊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让学生大胆猜测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三角之间的关系。

知识探究2:从特殊到一般,取不同数字进行验算,来验证得出的规律。

知识探究3:通过对正方形的截割拼补完成面积恒等变形,揭示规律。(事先准备好四个全等的不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设计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猜想--操作感知--探索证明—整理运用的活动,完成了定义的意义建构。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问题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增强学习活动的体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对问题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使他们“探”有所思,“学”有所获,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多方式多渠道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是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保证。学生成功的体验是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保证。对高中数学课堂评价,更多的应重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应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7.探索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七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我们都知道, 无论哪一科目的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或者割裂的. 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 我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 am÷an= am-n (a≠0, 其中m, n都是正整数 , 且m > n) , 然后让学生课堂上小组讨论当m = n和m < n时的情况, 从而引入新课.

二、设置悬念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惊讶开始”. 设计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学生的预料, 或展示矛盾, 或让学生迷惑不解,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展示给学生一张纸, 问学生:谁来估计这张纸大约有多厚? 让学生小组讨论后, 抽查几名学生估计的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刚才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 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 这样经过多次对折, 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见解作出热烈的讨论. 然后说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要证明自己的结果, 自然而然会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趣味导入法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 趣味式引入新课, 符合了数学本身的科学生动的引入,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节中研究“视图”时, 我采用引入游戏的方法. 先在桌上放一个茶杯, 每个小组的四名同学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比较.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 高效地将比较抽象的知识易懂化. 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鉴别和分析能力, 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来研究视图、动手探索知识和用心感悟世界进而引入课题.

四、实验导入法

一般说来,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动手试验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一位数学家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 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 ”实验导入新课直观生动, 高效有用. 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抽象认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 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质量.

例如:在讲授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时, 我的方法是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 对折打开后滴一滴墨水在折痕上或折痕边上, 合上, 压一下, 打开观察, 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 学生为此感到惊喜和好奇,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然后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五、类比导入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性质类似, 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性质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 通过类比, 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 利用已有的旧知识, 来认识新知识.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既可以回顾学过的旧知识, 从而引出新知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课堂也充满了探索讨论求知的气氛, 使课堂教学任务更能轻松高效地完成.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分式”时, 我认为导入的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分式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 我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入分式的概念, 先复习分数的概念: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 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分子、分母都是数, 但分母不能是零, 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呢? 因为零不能为除数, 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如果分子为零, 只要分母不为零 (不论是正数还是负数) , 这个分数的值就为零. 把分数的概念引申到代数式来, 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1) 分数由分子、分母与分数线构成; (2) 分母中含有字母, 这就是分式.

导入也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导入数学课堂的设计方法数不胜数, 不过无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都应该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 同时使用不同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学生会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 这会使得课堂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1996 (1) :1-2.

[2]张智平.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J].数学通讯, 1998 (5) :8-9.

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76-01

一、前言

新课改倡导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针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更要给予该项研究课题高度的重视,基于初中生的发展视角,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除此之外,任课教师还应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主要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案,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科学改进课堂教学方案

备课即课前准备工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学的重点部分,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任课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途径如下:首先,在教学备课环节中,任课教师要全方位梳理教学内容,围绕着教学大纲,使所有知识点均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次,任课教师要对新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增加,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解题能力;最后,任课教师要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改进以往教学方案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快速提升教学效果和高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构建科学的师生、生生交流机制

一个充满爱心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和谐的交流机制里,任课教师往往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并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有效捕捉,挖掘其潜力。与此同时,交流机制为评价教学机制提供良好的鼓励和评价依据。

首先,任课教师要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初中生,善于发现其学习上的进步,并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幽默,语气要亲切自然,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与教师互动、交流,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情绪中,课堂教学效果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最后,任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任课教师要认真充当教学引导者的角色,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创新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显著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四、开展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内容要贴合实践,将数学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勤于思想的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其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此,任课教师要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增选,并有效开发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时,任课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围绕着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方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例如,笔者在讲述“折扣应用题”时,就引用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手机商家往往有两种让利形式,即送礼券和打折。现有一手机商家内部制定两种让利方案,一种是全场打9折,另一种是全场满100减20。如果你是商家,你觉得那种让利方案商家获取的利益最多。通过该类问题,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又能够掌握到数学新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而通过将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意识到数学知识不再枯燥,而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为其日后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潜能将会得到有效挖掘,在其大胆的学习实践和创新下,学生的数学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教学情境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趣味教学情境、争论性教学情境、悬念式教学情境等。

例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引入悬念式教学情境,这有助于学生主动思维的激发。由于悬念本身具有很强的调动功能,因此,能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得到高涨,对其对困难克服的意志力也将进行有效培养。设计悬念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若在课尾设置悬念,将会为下次授课埋下良好的伏笔,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该堂课教学内容回味无穷,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悬念可谓也能够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外预习,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若在课头设置悬念,以问题开始教学,将有效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授课进行铺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六、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

数学学习需要依托于活跃的思维。为此,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就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领域,该教学工具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强化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在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均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分数意义”教学时,笔者就借助PPT课件使学生理解抽象的分数定义,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更加深入。在应用该教学工具时,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探究知识的广度以及深度过程的引导功能,从而使初中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得到科学发展。

七、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构建科学的师生交流机制,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并设计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此外,任课教师还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具体,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实现帮助初中生全面提升其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柴改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沈文汉.摭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优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21-124.

9.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探索 篇九

[背景]:课改理念指出: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目标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指导、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体现主动和能动作用,最终学会学习。研究内容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为目的,设计指导学生体验发现的教学方案,并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细化与拓展。研究意义是意在以初中数学教材为载体,尝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最终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景描述]:

圆的内接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学会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命题的证明和计算;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方法;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1)在⊙O上,任取三个点A、B、C,然后顺次连结、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与⊙O有什么关系?

(2)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类比)?

二、概念学习与探究

1、概念学习

(1)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2)如图1,说明四边形ABCD与⊙O的关系。

2、探究

(1)前面我们己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从角、边、对角线入手)

(2)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及其外角(教师适当指导)

(3)量出可度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对角线),计算对角之和、对边之和、对角线之和、周长、面积。

(4)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5)在圆上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计算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

(6)通过以上试验得到对角是互补的,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由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让学生口答)

 结论: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7)证明猜想

 已知:如图2,四边形ABCD内接于⊙O.求证:

∠BAD+∠BCD=180°,∠ABC+∠ADC=180°,∠ECD=∠A。

三、知识运用

1、尝试解疑

问题1:已知:如图3,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与△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

求证:DB=DC。

问题2:如图4,⊙O1和⊙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CD与⊙O1交于点C, 与⊙O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F和⊙O1交于点E, 与⊙O2交于点F。

证明:CE∥DF

图4

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用那些定理?

②本题中我们要让CE∥DF需要什么?

③在无法证明时,你能在图形中找到圆

内接四边形吗?怎样找?(连接AB)

2、练习

①已知: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已知∠A=50°,∠D-∠B=40°,求∠B、∠C、∠D的度数。

②如图5,AD是△ABC外角∠EAC的平分线,AD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交于点D,AC、BD相交于点P,问:你根据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

这一教学案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其中许多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但其真实地反映了一堂数学课教学的一些情况。

1.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本教学案例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这种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方式在其后的例题讲解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

2.引进了计算机(《几何画板》)技术

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得出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时通过使用《几何画板》,从而实现了改变圆的半径,移动四边形的顶点等,从而使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让图形出来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这样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比过去的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几何。当然,本教学案例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3.引入了数学开放题

本教学案例在增大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性,计算机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同时,在学生作业中不定期增加了开放题(作业2),为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造为开放题,如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平面几何题“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一个常规性题目,我们可以把它改造为“画出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观察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并加以证明。”我们还可用计算机来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们四条边中点的连线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在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过程后,我们进而可提出如下问题:“要使顺次连接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哪些新的要求?如果要使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还需要有什么新的要求?”通过这些改造,常规题便具有了“开放题”的形式,例题的功能也可更充分地发挥。

4.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发现学习”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形式下一篇:小猫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