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2024-07-30

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精选8篇)

1.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一

浅析中学语文的体验式学习

垫江县长龙中学 夏维伦 刘兴尧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要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强调的是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的功能将从狭隘单一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事转变。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在众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中,我认为采用“体验式学习”效果较好,尤其是中学语文。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它是由学生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学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性学习,它重视语文教师的参与作用,其特征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同工异曲之处,也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评后改”,简而言之,也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一般都能独立思维,感情丰富而且细腻,所以,“体验式学习”可算得上是中学语文一种基本的学习策略。有极强的

教学试验价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景。如果要让学生明白语文的体验式学习非常重要,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很有帮助的话,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体验式学习”进行教学,让学生习惯成自然。

其具体策略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设置体验情景

这是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这一教学环节,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体验氛围,另一方面在于为学习者设置进入体验的目标,也就是设置情景问题,一般情况下,情景问题由学生或教师根据教科书的要求提出来。比如:我们在教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散文两篇》时,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设置相关的体验情景:(1)同学们!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春天,与课文中的哪一篇相似呢?(2)这两篇课文的内容有区别吗?(3)你最喜欢哪一篇呢?请找出你喜欢的理由?必要时我们还可以让多媒体走进课堂,出示背景画面,播放背景音乐,这样,师生由情景问题入手,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想体验文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后面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体验平台

这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情景问题设置好以后,教师是不忙给出答案的,首先得让学生尝试一下体验问题的甘苦。当然,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只能是凭借以前的知识阅历,本着试试看的心里尝试性的完成前面提出来的情景问题,所以,这只是体验的“尝试”平台,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结目标,最好采用以下几个程序,搭建体验平台,有序的进行教学。

1、自学文本。简而言之,就是学生提前对课文的预习或者自学。但这里必须强调一点,预习也好自学也罢,它并非是学生盲目的学习行为,教师必须参与在里面,帮助学生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甚至积累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教学过程,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我们在教学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土地情思》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自学文本,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强调-----我们自学的对象是现代诗,如何来欣赏现代诗呢?建议可采用下面几个步骤来学习这篇诗歌:(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展开想像,感受诗歌的图画美。(3)含英咀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4)了解背景,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同时还要能找出诗歌中出现的不同物像、不同意象,归纳出诗歌的主旨。这样以后,学生就可以依据老师提出的建议,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自学文本,实现学生个体对文本体验的价值,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2、相互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作学习、共同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学法指导下自学课文以后,也就完成了独立思维的过程。至于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了,学习效果是否满意,那还是说不清楚的。在此,我们就要多多鼓励同学或小组、或同桌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共同感悟:互相帮助,合作创新,一来达到知识上的取长补短、插漏补缺;二来养成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习惯,使团队精神的培养得到具体的体现。实现学生对文本合作体验的价值。

3、动手操作。大家都知道,有些情景问题只靠讨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或者效果是不佳的,只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动手操作才能完成;有些教学目标只靠纸上谈兵那是没法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变书本知识为生活体验才能实现价值观教学的落实。对此,我们教师必须落实变文本为生活的体验教学:包括参观调查、阅读表达、作文撰写、即兴表演、试验操作等。比如,当我们教学第一册第一单元《猪蹄灯》、《抽陀螺》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在完成了文本自学、相互讨论的基础上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男生回家制作陀螺,女生回家制作猪蹄儿灯,看谁做得最好,然后在班上来一个作品比赛,并要求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过程,谈一谈自己的感情倾向……这样一来,不但结合课文的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制作陀螺、猪蹄儿灯的时候,勾起了学生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热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无形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使新课标理念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4、质疑请教。.对于难度较大的、一时半会弄不清楚的问题,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法解决,主要是学生向同学请教,学生向老师请教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养成积极主动发言的习惯,培养学生对间接知识怀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品质。

5、知识拓展。现在,差不多的学校都安装了城域网,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他们如何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如何保存并利用资料来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做到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有机连接。当然,没有条件的地方,到学校图书馆去查阅自己要找的内容,同样也能达到解决问题、拓展知识的目的。其实,这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外延部分。

三、感受体验成果

学生通过以上的体验策略获得了体验结果,语文的情景问题得到了最终的解决。但体验式学习到此并没有完全结束,教师还应让学生对自己的体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谁对谁错?还存在什么问题?最后要由教师来指导、点拨、小结。千万不能因为语文知识具有开放性,就采取放羊式讨论、体验,最后对教学目标草草收场。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在小结时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甚至教会他们能够把新的语文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更高一级的语文能力认知结构。

总之,“体验式学习”是一个有序、可探、开放的学习策略,体验式学习特征鲜明、操作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引导作用。学生在决定他的体验策略时,学科教师要加以针对性的指导,随时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自学、体验情况;当学生尝试、体验、解决问题以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还没有实现的教学目标,还应随时做好第二次体验学习的准备,直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归根到底,语文“生活化”、生活“体验化”,将是我们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不妨可以去试一试。

2.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二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产生求知兴趣

(一) 引入生活元素, 降低理解难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数学课程实施建议》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 教师可在教学中多引入生活元素,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去理解数学知识,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时, 教师可营造商场打折这一情景, 用多媒体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及其价格, 学生选择一个商品屏幕上就会出现一名售货员告知商品的打折情况, 这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出商品的折后价格。反过来,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 可以先给出商品的折后价格, 让学生根据“打几折”算出商品的原价。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 充分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和现实价值, 能切实提高知识消化的速率。

(二) 增加游戏环节, 活跃课堂气氛

中高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的特质还十分明显, 教师若能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增加游戏环节, 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必能让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焕发活力。例如, 为了巩固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可采取小组接力计算的游戏模式。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分数, 再给每个小组分发数字和顺序都相同的“分数卡”, 组员依次按顺序将这些分数相加减, 教师手拿秒表喊“计时开始”, 游戏便开始。小组最后一名学生计算出结果后马上跑向黑板把自己的结果写下来, 四组都完成后游戏结束, 用时最短且答案正确的小组获胜。学生在紧张的游戏氛围中不自觉地加快了自己的计算速度, 且对准确率也有要求, 这可以说是对考试环境的一种模拟, 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现出来, 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 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理科学习, 重在质疑, 有了疑惑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因此, 数学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 在引入“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时,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图的识读和制作, 今天我们将对统计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通过统计图还能知道哪些信息呢?我们为什么要对事件做统计呢?”学生不禁产生了困惑, 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带着疑惑的心情和对已有知识进行深化的迫切心理去学习“统计与可能性”, 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 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二、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中高年级的学生身上表现尤其强烈, 教师要利用这种强烈的需要, 为他们创造机会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而不是一人主导课堂将知识灌输给他们。例如, 对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探索,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画图、摆小棒等方式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这比直接告诉他们三角形的构成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学生任意做出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 这时第三边的长度即为已定, 那么经过反复的作图与测量, 学生便可以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在学习过程中,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己总结数学规律或整理出数学公式, 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都是一个良好的铺垫。

三、交流合作, 让学生体验知识碰撞

21世纪的社会对于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十分看重, 新课程也在积极探索对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构建,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同时, 还要注意促成生生间的合作互动, 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实现个人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 为了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教师采取了用几个小正方体来拼接成为长方体的这一方案来实行, 而为了缩短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个过程就由小组合作来共同来完成。每一个成员制作一个边长相等的正方体, 按照制作完成的先后顺序把这些正方体逐个拼接在一起, 每拼接一个正方体, 小组长就把所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记录下来。整个环节结束之后, 小组之间再进行讨论交流所拼接的长方体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之间是否成比例关系, 而由于每个小组的拼法也不尽相同, 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我们还可以再进行一次全班性的讨论, 过程中教师仔细聆听、做好记录, 最后对学生的表现和讨论结果做一个整体的点评和总结。在这个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与合作, 遇到了困难可以互相讨论解决或请教师给以指导, 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知识变得很容易接受和掌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四、应用实践, 让学生体验知识运用

数学来源于现实, 存在于现实, 最终也将应用于现实。因此, 对数学的应用实践其实是对数学学习的一个验收, 更是对数学学习的一个升华。例如, 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寻宝活动”, 给学生印发一张特殊的学校地图, 上面没有建筑物和路线指示只是以教室为起点, 注明了“宝藏”的所在位置, 路线中的每一个关键位置用红点标出, 提示“往东50米”“左转90度再向前走100米”等, 先找到“宝藏”的学生获胜。“统计”也是一个在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师通过将学生分成几个人数不等的调查小组, 让他们自己确定统计项目然后去实施统计, 再将统计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制作出合适的统计图, 并计算平均数, 最后交给教师。这些活动可以当作是一次课后实践作业, 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直接反应, 也能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知识的运用和巩固所学, 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 不仅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一定帮助, 而且对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良好的助动。所以, 就让我们为数学教学插上“体验”的翅膀, 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吧!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通过给学生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效果。在小学数学中引入体验教学, 主要可以从创设情景、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应用实践四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雅君.体验式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63) .

3.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三

一、在情境中体验

学生自己的发现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很快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思考进入课文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购物讲价》教学时,我将课堂布置成“商店”,让学生体验“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身临其境地进行销售和购物演练,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这样,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角色意识得到了发展,参与学习的兴趣浓厚,与同学的交际更为活跃,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在想象中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教师就像是魔法师,利用想象的魔法棒带领学生进入一个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在教学课文《普罗米修斯》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文本插图想象,让学生观察普罗米修斯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的插图,想象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于是有同学想到了他要忍受日晒雨淋,有同学想到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还要饿着肚子。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我又问:“他遭受到的痛苦只有这些吗?炎炎夏日、寒冬腊月、漫漫长夜里,他将承受怎样的痛苦?”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普罗米修斯在炎炎夏日汗流满面,口干舌燥,痛苦难耐;有的说普罗米修斯在寒冬腊月里要忍受寒风刺骨的痛苦。由此可见,想象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展现心中的图画,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对文章的理解不仅深刻而且多元。

三、在探究中体验

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可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成为自主的、“发现的”学习者。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我提出的探究问题是:请大家来扮演猫,向人类介绍自己的特点。由于问题新颖,富有想象性,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探究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要介绍好“猫”的特点,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猫的资料,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理解了猫的淘气可爱、性格古怪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四、在实践中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所得,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在《家乡的环境》教学中,我让学生组成环保考察团,举行了一次环保考察实践活动。学生参观本地环保部门的一些环境监测设备、仪器,观看了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分组实地考察了水资源、垃圾污染等情况。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回到学校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写出的文章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抄袭模仿,而是有自己的真实体验。

体验式学习将教师从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课文的题材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选择最恰当的体验式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西区中心小学)

4.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四

周洪财

[摘要]: 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造课堂教学,即从以知识、技能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让课堂充分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闪耀生命的光彩。互动教学模式体验式课堂必须遵循和谐互动、真切体验、合作探究的原则,选择恰当的策略,安排必要的流程,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互动

原则 策略 流程 体验式

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在学校中共同学习、活动的中心舞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课堂教学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却“肢解”了作为活生生的“人”存在着的学生,失去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注,遗弃了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的整体关照,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缺乏活力、灰色单调的。高中思政课由于受教材、学生年龄特点、特别是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表现的尤为明显。究其根源,是未能真正认识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需顾忌,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活创新的潜能,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造课堂,改造课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从以知识、技能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让课堂充分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闪耀生命的光彩。也就是要求由过去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转为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这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段练、在体验中成长。这是高中思政课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遵循的原则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互动教学模式体验式课堂的应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最有效的,它的应用要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1、和谐互动: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交流、诚恳辩论,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促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互动中学习和发展。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西方谚语云:你可以把牛牵到河边,但你无法强迫牛喝水。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教育影响学生的关键。以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性不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互动。因此,把师生互动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这是互动教学模式体验式课堂的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2、真切体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切深刻体验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也是学习成功的关 键。通过体验才能深刻领会知识,才能内化,产生情意变化,形成多种能力。这就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受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考教育。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并切实地去操作,在操作中使他们产生真切体验。

3、合作探究。探究应成为现代课堂中学生主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探究可以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合作进行,中学生更提倡合作探究。通过师生合作,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创新,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主要采取“接受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又使这种学习方式变为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差。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仅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常识的过程,而且是探索社会和人类奥秘的过程。只有在合作探究中,学生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宜采取“接受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结合,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课中,“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是在理论与现实矛盾形成的“问题情境”中,开展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辩论。

(二)策略的选择

1、预设教学文本,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教师预设文本导读路径和切入点。教师应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认知的联系和融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对教材再加工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文本,形成独特的教学视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索教学思路,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对学生的引导。理出导读的切入点、连接点、困惑点。这样就使教材成为学生认知的支撑,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

要强调的是必须正确把握预设文本与教学三维目标的关系。教师向学生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依据教材、课程标准、社会背景、学生认知水平,确保预设文本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如对基层民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先介绍了学校所在地区社区的民主自治状况,引导学生选择和处理相关信息。通过讨论预设的情景问题,加深了对基层民主制度的原则、意义的认识,保证了教学三维目标的动态生成。

2、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深化

(1)、善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艰苦思维的愉悦。学生认识兴趣的形成有多种制约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心理力量和教材的相关度。对学生发展最优的相关度是教学条件能有力地促使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力量开动起来,并把它导向一定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针对那些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提问,并努力使设计的问题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让学生从发现、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中获得答案,从中获得快乐的感受。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也能讲解一部分教材或替教师作一些课堂的指导。如果“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 2 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走下讲台与教师磋商。这样老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形成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生动和谐的学习气氛。

3、积极对话,走向教学关系的和谐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示弱”,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之处,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介入,师生展开积极对话,在反复探讨中达成正确共识。对话中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师生的对话过程既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对话和师生相互影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高。

(2)、激励学生质疑,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可以引发最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在自我实现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能寻求挑战,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功。为此还须提倡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社会对话(通过预设文本),教师要激励学生质疑,合理引领,帮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对话中各自的主体地位平等,促成了教学关系的高度和谐。

(三)流程的安排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多在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时间流程,我们拟将课堂划分为三个阶段。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上课时,首先运用多种方法,设置生动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要把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学生学习能否保持在最佳状态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情景化。因此,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情景化,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其基本方法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即以言诱景、以形设景、以情激景、以理育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使他们在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精神状态,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因和条件。

2、引导信息加工

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调动起学生学习欲望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或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分析、概括,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学会学习。把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置于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积极适应、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潜在能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信息收集的帮助者、信息加工的引导者,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拨,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引导呢?我们认为教师的引导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引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 3 懂处,引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教师的引导还须把握好“度”,防止回到原来的知识直接传授的老路上去。

3、设计实践活动

当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后,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一些随堂(或课后)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生活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学生是要真正融入社会的,所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既在课内,又在课后。如在学习了“投资理财的选择”中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知识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家庭收入状况和成员状况的情境,让学生设计一个家庭投资理财方案。课后再让学生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相关书籍,拓展知识,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制定“家庭理财方案”。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理财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上述课堂教学流程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精神状态;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但需要指出的是,三段流程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时间为序的三个阶段,它们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而常常是相互渗透的,教师可以而且应当依据不同情况加以变化,灵活运用。

互动教学模式体验式课堂的构建,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对它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其结构模式和方法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试教通讯》,《思想政治专辑

5.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五

老营中学 蒋德军 2013年3月

生态课如何上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是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终生受益为目的,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教师在引导自学时,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以练习应用为本”的策略,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读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育自学自助而助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思想上自育、人格上自塑、学习上自研、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控、心理上自调、方法上自炼、评价上自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一、问题引领,生态课堂新模式

文本研究如水,教学变革如舟。如果仅仅把课程改革停留在教的方式的转变上,那么这种改革就可能在浅水区搁置。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引领,通过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以高质量的问题呈现与习题呈现为操作平台,成功地实现培养素质与应试的双赢。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课业负担;既要提高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应试能力;既要实现学生发展,又要实现教师发展;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减轻教师负担。

1.问题引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把日常教学中问题的呈现由“口头形式”转化为“文本形式”。口头提问有其直观亲切的优点,同时也具有相对随意难以留存的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材沙里淘金提炼整理,把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由“气态的语言”凝结成“固态的文字”,使得课堂简洁凝练,避免了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的教学状态。例如《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引领导学问题:

①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②划出作者介绍闰土外貌特点的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闰土的特点。

③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④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⑤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认为,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模式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应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出发点。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只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低效课堂常常处于这样的循环: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语序紊乱行为紊乱丢三落四──对于教学效果不放心──留大量作业──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新课准备不足……。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文本研究为切入点,在问题设置与习题编排上求突破,直击教师备课之痛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得体适量的“半成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使用上的再创造),把日常训练中拼数量、拼时间、拼体能的“红海战术”转化为超越竞争、自主自由自在的“蓝海战术”。把日常课堂上教师的“临场发挥”转化为课前的“运筹帷幄”。

2.课堂结构。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以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为宗旨。它不惟形而惟实,不惟新而惟效,求常态而不求包装,把课堂的聚焦由“老师教得怎么样”转向“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了衡量有效课堂的三条标准:即以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为标准。一般操作步骤为:

自主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质疑再探的问题→拓展创新的问题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把日常过于复杂的学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前的教案复杂而空洞。在表达方式上,出现诸多学生不关心的文字,淹没了核心知识,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的排列,过于追求课堂形式。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具体到每一个引导问题的出现,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将自探问题确定下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加和减缓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中发现,教师直接提出自探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需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因此,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如果课型允许,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把学生让在“前台”。

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通过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二、兴趣引领,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多写,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基础作文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实践的活动中。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兴趣引领,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一个小故事、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小实验,组织一个小游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欲望求问题的答案。尤其在习作教学中,有趣的兴趣引领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比如在作文之前,我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然后再对选材、开头、结尾等方面加以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话会说,有话趣说。

愚以为,在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用趣”要“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见“好”即收,功成“趣”退,决不可滥用,“滥”则“贫”矣。一味地求趣“搞笑”不仅会冲淡教学的主旨,甚至还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趣”是为“旨”服务的,只能以“趣”助“旨”,不能以“趣”害“旨”。“万绿丛中一点红”,只要有一点或几点用得好,就足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目标引领,把握要点方向明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如果一件事的方向是错误的,做得再用心,再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有清晰的、合理的、易于评价反馈学习效果的目标。目标引领内容的实践,不是一种仅仅在认识结论支配下的机械操作,而是所有的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认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实践领域的问题仅仅作为一个认识问题去解决,实践的过程,总是在发生着、展开着。这样一种理解,使引领的目标丰富、生动、鲜活地在我们面前显现。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要经常性地反思,形成对教育教学宏观追求的理解;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好是研读整个学段的教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

1.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求落实两点:一是落实到学生其体的课堂学习行动上,比如“说出”、“阐述”、“写出”、“做出”等等。二是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上,比如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会做的某个类型的习题等。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转换成了学生围绕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行动目标,这样的引领目标能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人人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教师易于把握,学生自己也一目了然。我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教育理念正在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变换。

2.带着目标观察课堂。对照教学目标观察课堂,应该关注知识教学的落实,关注学生的操作和合作能力,留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是否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中,学生在解决学习过程生活中的问题是否具有合作的精神,是否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等方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带着目标自主实践。三维目标的灵魂在于它对生命发展的关注。愚以为,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生态课堂的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最终要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来落实。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案例只有那些具有高深理论知识的学者才做,现在及经常精读那些来自名师课堂的典型的又能引起内心共鸣的经典语文案例,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找到语文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和研究方式。尽管一些教师已经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与习惯,但仍存在反思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而且缺少自我指导和发展性的反思。因此,如果能够有针对性的就语文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深度的专题思考,其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从多年来观课议课的考察中,我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一些教师草率盲目,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或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缺乏合理性、系统性与渐进性。

其二,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理解”“体会”“培养”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

其三,教师对目标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原因。

愚以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用三维教学目标引领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口。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收到”了什么。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么教师展示的深度和高雅,儿童会觉得玄奥莫测而难以接受,这样教的内容越多,学生因厌倦而导致教学效果越差。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树立真正的目标意识,其目标往往体现在“教”上,而不是落在“学”上。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非常多,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了解”、“理解”、“掌握”等描述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变化的词汇用得最为普遍。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却是无法准确评价的,学习效果难以衡量。

其实,三维目标就在自己的课堂,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应该把日常过于复杂的教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在目标引领的有效课堂中,追求复杂问题简单化,期待简约而不简单。以目标引领为主要板块的体例设计,凸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凸显核心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为课堂勾勒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这种目标引领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四、方法引领,比较对比智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语文知识更为重要。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引领式的生态课堂的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把课本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识与热点联系起来,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引导学生注重联系实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引领式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取胜的基础。

1.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注重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自学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自学能力逐渐建立起来,就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发展的基础。

(1)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语文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作准备。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外,要做好标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才会达到事来功倍的效果。

(2)看懂例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对于新知识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例题就是提供了自学的平台。它汇集了知识要点,可以解决许多语文问题。所以,要认真、仔细读懂例题,从中体现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之处,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自学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3)尝试练习。教材往往会以例题创设一种解题情境,而剩余的几种情境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以检验学生自学效果,这是语文自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自学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自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集中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从教和学的方法上看。对老师来说,过去主要的精力放在上课和批改作业上面,最困惑的是我讲得这么明白,学生为什么就学不会呢?“引领式教学”可使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课上面,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过去主要的任务是上课要认真听讲,最讨厌课下写不完的作业。“引领式教学”,上课首先要自己看书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解决大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少量的时间听老师讲解。课下,大多数学生再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以前,老师要等到学生学不会时,问题出现了才花费大量的精力补差,弥补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引领式教学”,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进行问题预设,所有的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力争课后不遗留问题。

从评价上来看。首先,以前老师们评课时,最喜欢讨论哪个老师讲得最精彩,大家听得聚精会神;“引领式教学”,老师们评课时,说得最多的是谁的课堂学生思维最活跃,哪个学生的发言最精彩,哪个老师的引领最巧妙。其二,哪个老师在放学后留学生改错最多,谁就最敬业,准就是好老师。“引领式教学”,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作业写完,让学生放学后一身轻松地回家,谁才是最有能耐的教师。其三,以前学情分析活动就是一场差生批斗会,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教的学生是如何差,抄作业的人如何多。“引领式教学”,大家研讨的主要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引领的方法和技巧。

从教学理念上看。以前我们只关心教学成绩,但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引领式教学”,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教学质量却越来越令人满意。以前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生学不会是因为学生太笨。“引领式教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学生没学会是因为老师的引领不到位。

五、习惯引领,奠基终身重养成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习惯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习惯引领”。

1.兴趣引领。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自学兴趣是自学效果的关键,在自学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思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自学的习惯。兴趣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资料中找答案,给他们空间去说、去交流、去争论,充分体现个性的发挥。因此,他们就体会到了自学的快乐,同样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快乐引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自觉性,他们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未来的文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要让学生会学语文,首先应从引导自学开始。自学就像赛场上赛跑运动员的“抢跑”,开始“抢跑”领先,距冠军的把握就近。学生一旦掌握了自学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六、状态引领,情趣激扬动态生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状态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状态引领。

1.精神引领。“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自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自学绝不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而是引导学生有明确目标自学的,积极开动脑筋,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自学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自主探究,有时会有新的发现。

2.信心引领。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树立自信。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时时引导学生我能行,我会学,我会想。实际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敢于答问的学生往往比不敢回答的学生来得自信,假如学生在自学之后,那么他对内容的熟悉程度要比没有自学的来得强,回答问题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这就说明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说“知识引领与方法引领”有更多的“理性与科学”成分,那么,在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现场,教师对学生的“状态引领”则有了更多的“经验和艺术”成分。“状态引领”更多的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的成分在发挥作用,引领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不断反思、优化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学习习惯,纠正之,强化之。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评价和引领艺术,引领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一门心思用到思考问题上,愉悦地、专注地、有效地学习。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或向导。

目前,一些教师的“引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引领和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状态引领”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提升空间还非常大。这也是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过程。

综上所述,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映射出“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素养。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美丽的转身”。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转型,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需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重构知识概念,为教学转型奠定知识观基础。从性质上划分,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其中,事实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要获取方式,方法性知识以“做中学”为主要获取方式,而价值性知识以“自我实现”的体验和感悟为主要获取方式。显然,当前的教学系统仍然过于重视事实性知识。第二,提高课程意识,为教学转型奠定课程观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重视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视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上,不一味追求近期的外显结果,更注重长期的内在基础。第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教学转型奠定学生观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互动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第四,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模式,为教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尤其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预习—交流—反馈”的课堂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6.体验式学习的魅力 篇六

——昌乐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感悟

昌乐实验小学 丛建娇

2016年11月3日,我参加了语文青年教师培训会。聆听了韩传工科长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全面,而又透彻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韩科长在讲解完《语文课程标准》后让老师们学以致用,把老师们分成八个小组亲身体验课堂目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教学过程的制定。下面我就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目标要明确。韩科长强调,集体讨论的四部分要重点备课堂目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轻备教学过程。因为韩科长指出课堂目标确定好了,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练习和巩固,同时,轻备教学过程,因为不同地方的学情不一样,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不同,所以要轻备教学过程。讨论的目标很明确,既提高了讨论的效率,也提高了讨论的质量。这样的切身体验,使我体会到了以前备课的不足,注重了教学过程,反而轻备了课堂目标、课堂练习、作业布置,造成了本末倒置了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改正。

二、学会换位思考。集体讨论过程中,我们围绕组长紧张,焦急的备课,唯恐展示成果时会显示出我们组讨论的质量欠佳。集体讨论后,韩科长让小组分享讨论的成果,我们组积极展示了自己的讨论结果。但在站起来分享自己讨论成果的一刹那,有紧张、羞怯、焦急、胆怯的心理活动,既想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又害怕说的不好,其他的小组在分享时,自己却在奋笔疾书的修改自己的稿子,没有认真地聆听。分享完自己的成果后,瞬间心情轻松,心理就变成了万事大吉的状态,这是我在集体讨论从开始到结束的心理状态。韩科长顺势指出,我们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让学生讨论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心理,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只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审视学生,这一点对我的感触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换位思考,多考虑学生的感受。

7.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七

构建主义 (constructivism) 理论源自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J.Piaget) 最早提出了“认知结构说”, 后有学者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认知过程中个体主动性的发挥、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方面进行研究, 逐渐形成了构建主义的教学观。构建主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 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使用必要的条件和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1]。

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最早是在美国社会学家范尼·谢夫特和乔治·谢夫特联合编著的《关于社会价值的角色扮演》中提出的。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是首先由教师创设一种情境,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 对知识进行整合, 然后学生扮演相应角色, 获取体验, 以便更好地理解与消化相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情况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性, 便于老师对学生进行测评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2]。

构建主义和角色体验式教学都强调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构建主义更多的是从认知行为的角度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角色体验式教学更注重教学的实施过程。这两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 基于构建主义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取其优点, 避其弱点,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大学英语要偏向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并且不断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目前多数高校都使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改变以教师教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但是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把原有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教师的教学个性, 收效甚微。因此研究一套可行的教学模式, 为大学英语教学构建体验式、情境式的教学环境, 构建开放、愉快的教学过程,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教学与应用的结合[3]。

3. 基于构建主义的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

基于构建主义的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重新构建, 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和互动教学, 在教师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3.1 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主,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控制者, 主导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仅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概念, 没有独立的思维空间, 而是机械地记忆, 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新的基于构建主义的体验式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或者提出教学目标或要求,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理解认识并重新构建知识意义。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建立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新模式, 把学生以兴趣和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或分层教学, 构建立体教学新模式[4], 引入影视文学教学和角色体验式教学,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交际场景中, 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构建为教学过程, 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实现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2 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学媒体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 既单调乏味又一成不变, 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提供任务, 促进学生互动与交流, 还要通过创造良好的氛围, 创建有趣、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主动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交流, 使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和乏味, 使语言的交流和学习更畅快。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要不断更新,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协作方式, 及时进行会话交流, 最终实现意义的构建, 激励学生进行思考, 重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游戏、比赛等教学环节, 引入影视文学课并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多参与, 多体验, 真正达到自觉愉快的学习效果。

3.3 构建网络教学新模式

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设计等教学资源, 供学生下载学习, 网络教学跨时空性及自主学习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也方便了学生随时学习的需求。传统网络教学中资源内容单调、方式单一, 往往都是教师提供资料, 学生共享资料较少, 要注重学生再构建知识的总结与展示, 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及探讨, 在网络中进行交流, 有助于进一步对情境和语言的体验。

3.4 构建体验式教学新模式

体验式教学可以分成多个层次进行,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感悟和话题讨论等方式进行角色体验, 进而重新构建情境和知识意义。构建体验式教学课程体系, 形成多层次、开放性、实用化和以“用”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体系设计多样性教学场景, 建立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流程, 既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 又不失灵活和想象的空间, 创造交流共享和体验情境重建的条件, 记录并分享学生的体验过程。体验式教学应以有利于创建良好的体验环境为基础, 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为方向, 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和自学能力为目标。可以根据知识点不同创设面试表演、商务谈判, 辩论比赛、模拟剧情等情境,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分组进行表演并摄制成作品进行比较、评价、交流共享, 在这里既进行角色体验式学习, 又进行体验感悟和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充分发挥个体创造性和特色, 让学生自觉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再创造,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 强化学习效果。

4. 基于构建主义的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应用时要解决的问题

重构师生角色,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学生则是知识建构的主动探索者, 两者平等协作, 互相促进, 师生和生生间是互动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情境创设和教学过程的监控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中, 师生应共同探讨和分析, 互相交流、互相监督, 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不是知识的主要讲授者, 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相适应,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内容, 要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情景模拟与表演, 在情境体验和总结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 情境表演和情景模拟的过程中能综合使用这些内容。

增强学习体验, 构建启发式、互动的、情境模拟教学过程, 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方向性、目标性、互动性, 构建的教学环境要具有互动性、启发性和愉悦性, 能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意义, 培养综合能力。

5. 结语

构建主义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基于构建主义的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创建启发式、互动的、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和学生要努力适应教学角色的转换, 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摘要:本文在构建主义和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基于构建主义的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新模式, 并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构建主义,体验式教学,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宜贞.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2, 3:86-87.

[2]李一鸣.谈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 2012, 5:55-56.

[3]吴杜娟.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人文教育, 2013, 6:292-293.

8.构建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语文课堂 篇八

摘要:在外国建筑史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学习”理论,构建外国建筑史课程“翻转式课堂”体系,结合教学实践将“泛在学习”变成学习的重要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翻转式课堂;协作学习

资助项目1: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外国建筑史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资助项目2:吉林建筑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外国建筑历史课程信息化平台建设

【分类号】G633.2

1.引言

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学生提高基本建筑素养、丰富设计知识,培养建筑观的主要途径。如何加强理论课的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质量,是各个院校关注与重视的课题。

2.研究背景

2.1“翻转式课堂”的起源和发展

“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最初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把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制成音频和视频,供补课的学生在家里学习,效果显著,两位教师将这种做法进行推广,教学模式获得成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主体结合教师的讲授为主,单一的方式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听课,“翻转式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改变了学生上课听课,下课完成作业和练习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2“混合式学习”的背景和特点

21世纪,网络技术成为影响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学习也被混合式学习方式所取代,将二者结合,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多媒体、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的知识经济相辅相成的发展,一方面加速了知识总量指数式增长和日新月异的更新,另一方面也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环境。“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角度众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实现课程教学系统化、完整化和最优化。

2.3构建的意义

“混合学习型翻转式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结合混合式学习的内容策划,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背景下,混合方法和学习模式,在确保知识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要求下,让学生主动深入思考,通过发散思维,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建立科学可行的“互补式课堂”形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模式

3.1协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学生成立“协作学习小组”是翻转式课堂的基础,按照兴趣,自拟题目自由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协商的方式开展群体学习,查阅文献和资料,完成微信公众号的相关内容发布,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学生与老师建立微信学习群,每周四下午六点到八点,选择交流母题,由相关题目负责小组主持,进行答疑和讨论,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互动。最终成果组织展览,由课题组教师、学院专家委员会、本系学生综合打分,结合学习小组互评,最终确定名次与成绩,成绩与最终课程成绩挂钩。

3.2辩论式的学习形式

在协作学习小组形成的“分组-合作-讨论-统一”的横向学习主线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组织辩论会,进行纵向的交叉学习,一是以内容为主题的辩论会,主要选取外国建筑史的重点学习内容为主题;第二以國家地域为主线,与协作学习小组进行互动,不定期在微信学习群发布思考题,为本校学生提供深入交流的语境,让建筑史与建筑理论的学习互动,帮助学生关注思想多与关注形式,理解认识建筑历史,加强建筑与其根植的文化、地域的联系,真正进入研究式的学习阶段。

3.3混合式的思考方法

注重启发式的思维训练,设计“互动思维”的知识点,采用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中西对比”[1],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形成整体分析学习的思维模式,重点布置两个对比题目,一是卢浮宫与紫禁城,结合时代、社会、政治、审美的大背景辨析,思考中西方的文化和美学差异,就中西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尺度等进行讨论,对材料技术和结构形式进行比较;二是天安门广场与圣马可广场,学生在课下制作模型,从多角度阐述,加入城市史、园林史和文化史多方面内容,实现从认知、理解到鉴赏的提升。

3.4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多学科的交融、互动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点产生的基础,一是将历史分析的思考方法引入学习,在讲解外国建筑史中结合地方建筑历史概述的内容,与日本、长春的建筑进行类比和拓展,结合实际的勘测与调研,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直观认识和空间想象力;二是结合建筑设计课程:长春新民大街旅馆建筑设计,以历史街区为建筑设计课程基础条件,将历史元素应用与建筑设计之中,将外国建筑史和地方建筑历史概述的课程融入建筑设计课程之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同时结合经典案例的教学,学生历史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4 实施评价

4.1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整体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课程实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主观能动性与三个方面相关联,即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以及认识改造过程中所具备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想”“做”,以及“动力、决心、意志”[2]。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思辨思维,完成知识结构的新型构建,养成自觉思考和自主运用的习惯,真正培养个性化的建筑观和综合设计能力。

4.2需要继续深入的问题

“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点和建筑界的热点、焦点,扩展学生视野;协作学习小组的构建需要继续加强,需要增加专题式的系统研究,为当代和未来建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完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评价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

结语

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转式课堂构建”还在实践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外国建筑史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

上一篇:山羊是怎么哄骗狮子的 童话故事下一篇:高中优秀英语作文8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