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发展史(共8篇)
1.会展发展史 篇一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一、会展旅游的效应分析
会展旅游是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和博览会、奖励旅游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是在良好的经济背景下,随着会议、展览的日益增多及旅游业的渐趋成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因其对会展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被称为“城市的面包”和“触摸世界的窗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会展旅游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效应好.关联带动性强
1998年,美国所接待的国际旅游者中,6%为会展旅游,人数近300万,它们的消费总额达850亿美元以上。根据香港展览业协会所提供的数字表明,I999年展览业为香港带来的收入已经达到10亿美元以上,估计其中仅2亿美元是展览业本身的收入,8亿美元是由展览活动带来的其他行业的收入。国际上会展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在I:4到I:9。由于会展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连带功能,当今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议举办权的竞争日趋激烈。
(二)能提高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知名度
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大大提高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如上海成功地举办99(财富》论坛,使全世界商界人士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里。而APEC会议的召开,使世界首脑人物云集上海,更使上海声名远播,成为世界级的安全会展旅游目的地。这一切又为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埋下了伏笔。位于海南省东部万泉河海口的博鳌,过去是一个在地图上都难找到的小镇,虽然开发商在这里做了近lO年的努力,但小小的博鳌仍然是默默无闻,然而“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大会使其一夜成名。
(三)能促进举办城市设施的全面改善
国际会展旅游对举办城市的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现代化的会展设施、便捷的交通,要有不同档次的住宿、接待服务设施、购物娱乐场所等,从而推动城市设施的全面改善,为城市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能促进举办地文明程度的提高
会展旅游能起到传播信息、新知识和新观念的积极作用。因为作为一种带有明显集合性特征的知识性活动,会展旅游能集中和直观地体现出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这些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一经现代通讯手段与媒介的传播和宣传,便 在社会当中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泛的影响,使新知识、新观念传播开来。进而开拓人们的视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总之,国际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将极大地促进各国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举办地文明程度得以不断提高。
二、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背景
中国的会展旅游是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世纪9O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陷入低谷。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支独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01年我国GDP增长达到7.3%,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为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
1999年8月I 1日,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主席及执行董事访华,标志着国际会议已开始瞄准中国市场。执行董事汤姆·霍尔顿先生发表了自己对中国会展旅游前景的看法: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际市场,我们决定从高层次上进人中国会展市场,以协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新的会议目的地。中国于2001年I 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各行各业的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和经贸往来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来华商务旅游者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 往来更加频繁,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这一切为中国的会展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放眼未来,中国旅游业的增势更为明显。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接待旅游人数1.37亿人次,将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中国的香港也将排名第五,接待游客5930万人次,占世界3.7%的 份额。从出境旅游来看,2020年中国也将成长为世界第四大客源国,出境旅游人数1亿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2%(世界旅游组织,1996)。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会展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会展旅游又为旅游业提供了新的 增长机会。
三、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会展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
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若徽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展和国内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北京在2000年举办的展览拉动了北京相关产业产值增长10亿元。上海2001年举办的展览直接收入18亿元。会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全国掀起了展览场馆的建设高潮
“九五”期间我国的展馆面积迅速增长。全国室内展馆面积在“九五”前不足80万平方米,但截止2001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的室内展馆面积成倍增长,场馆面积达到516万平方米。中国会展场馆如上海中德合资建设的新国际博览中心,杭州西湖国际会议中心,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等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全。这些场馆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会展业的主角。
(三)中国主要会展接待单位已相继加入国际会展组织
加入国际会展组织能使我国会展界迅速、准确掌握和传递国际会展的信息和发展趋势,还可以学习国际各旅游会议局的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办会办展的水平。截止到2002年5月,我国有14家单位加入ICCA组织,这意味着中国会展旅 游将均分世界会展市场。
(四)北京、上海、广州等已形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会展旅游作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会议、展览场馆、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还要有较好的城市总体环境和国际交往的综合能力。我国的北京作为首都、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后经 济发展迅速的大都市具备了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的优势。
(五)我国在国际会展旅游中的地位还比较低
据ICCA统计,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ENTERPRISE ECONOMY 2005.5 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达40万次以上,会议总开销逾2800亿美元。中国却未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中国在1998年接待国际会议排名中仅列第34位、在亚太地区列第12位,落后于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韩国、泰国;2000年在接待全球国际会议最多国排名中,中国排第37位,这种现状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
和旅游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
四、中国会展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际管理的会展旅游市场运作机制
我国国内会展旅游的管理机制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征。目前,我国仍保持着国际会议和展览主办单位的资格认定制及立法的政府审批制,许多展会实质上都是政府部门主办的,或者是由相关部门的下属公司操作的。这种审批 制度造成了行业管理的低效率和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日本等国因为发展会展旅游曾颁布了《通过促销和举办国际会议等振兴国际旅游法》,但在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从扩大国际旅游业的角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我国国内办展的法律法规也十分不健全,目前,仅有1995年9月22日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关于出国(境)举办招商和办展等经贸活动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资质条件的约束,导致目前我国会展旅游比较混乱。
(三)重展轻会现象严重
在会展旅游的发展中,展览旅游由于一般规模较大,人数众多,短期经济效益明显,因而受到国内普遍关注,而会议旅游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展览旅游的发展需要举办地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良好、商业环境优越、信息辐射迅速等条件。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城市也纷纷把它作为经济的助推器,盲目兴建展馆,致使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四)国际化品牌的会展少
品牌是会展旅游发展的灵魂,也是中国会展旅游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上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如米兰国际博览会、巴黎博览会等。我国除了广交会等会展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外,绝大多数都是国内的、临时性的。国内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会展企业或展会如深圳的高交会、珠海的航空展、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国际汽车展等。这些品牌企业或展会为我国其他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这些民族化的会展品牌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际性公司或展览会相比,无论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还是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五)专业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目的地必须有三个要素:一是综合吸引力;二是会议中心、展览场馆、高星级酒店为代表的硬件建设;三是专业会议组织策划者(PCO)为代表的软件条件。这里第三个要素就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就难以改变我国目前在国际会展界的落后地位。
五、中国会展旅游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设立全国性会展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f3~-I-对会展活动的管理机构,这对于指导和审批会展活动的进行是极为不利的。全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无序性急需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指导会展活动的开展。鉴于国外会展旅游的管理是被纳入旅游业的管理机制下,我国也可以考虑在国家旅游局下设置会展司,统一对中国的会展活动进行管理。
(二)会展场馆的建设应具有超前性
就总体而言,中国会展场馆规模偏小、设施落后、功能单
一、低层次重复建设现
象严重,难以满足目前日益发展的会展旅游的需要。在这方面,应吸收国外场馆建设的成功经验,注重场馆规划设计的专业性、智能化、功能的多样性。
(三)全国各旅游地应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目标市场,发展成各具特色的会展旅游目的地
会展旅游的开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它牵涉到许多经济部门及其他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它的顺利进行。会展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是基础设施发达,市场活跃的地方。就目前国内各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方面因素而言,中国真正能搞展览的城市并不多,除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带外,其他地方条件还不很成熟,要适当控制展览目的地及展馆的建设,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和会展大战的发生。
(四)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在我国会展旅游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和先进的会展管理手段已成为我国会展旅游持续发展的一大症结。我国会展教育严重滞后于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五)饭店业应重视会展旅游市场的开发
饭店业是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支柱之一,饭店业利润率的下降,又导致旅游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下滑,这一系列状况在传统旅游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饭店业有必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休闲旅游者代表着饭店业的较大消费群体,但是那些旅行费用可以报销并且经常出差的会议代表才是为饭店业带来最大利润的客源群,他们为饭店带来的好处决不仅仅是填补空房和充当口头宣传员。因此,利润丰厚的会议市场正在变成饭店业越来越重要的争夺激烈的目标市场。
(六)增加促销投入,对中国主要客源市场做有针对性的促销宣传旅游者选择去或不去某个特定的目的地的重要标准是该目的地的形象,即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各种预期的总和。而这种预期是来自于口碑和各种媒体信息。
1,要想成为会展旅游举办地,我们必须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向会展决策者宣传促销。可以采用的宣传促销方式有:在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做广告,向会展组织协会策划者邮寄宣传品,邀请主要人员考察旅行和通过互联网展开宣传攻势等。中国上海能申请到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是与我国强大的宣传促销分不开的2.我们还应注重与客源地的旅行商联合促销。我国在澳大利亚的宣传促销是一个很好的范例。2000年1月至8月,澳大利亚旅华人数为18.0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驱使旅行商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宣传中国旅游。中澳之间巨大的商业潜力,越来越多 的公司和协会挑选中国为其会议和奖励旅游的目的地,中国2001年被澳大利亚著名的会奖杂志“The Quorum”的读者评为2001年最受欢迎的奖励旅游目的地。我国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新的会展旅游市场。塞尔维亚世博会对外宣传投入6000万美元,里斯本世博会用于宣传促销的投入高达1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政府的宣传报道和赞助广告商的投入。我们能从这些成功的世博会宣传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_
2.会展发展史 篇二
(一) 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近年来, 北京会展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在推动全市吸引外资、扩大贸易、促进合作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北京会展业基本情况 (表1)
2、北京会展业行业分布。根据统计资料, 北京市的会展行业集中度为70%, 其中教育、培训、艺术类型展览会雄踞首位, 房产、建筑、装潢类紧随其后, 机械、工业、加工列到第3位。
3、北京会展业基础设施情况。北京市共有大型会展场馆12座, 展览面积约23.7万平方米, 其中室内展厅面积18.4万平方米, 会议室面积1.6万平方米, 星级饭店超过600家。
4、北京会展业收入情况。根据统计, 北京市2005及2007年的会展业直接收入分别为61.6亿元和81.8亿元。按照会展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对关系, 其带动的产业规模分别为554亿元和736亿元, 分别占当年北京市GDP的8.13%和8.17%。
(二) 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
1、北京会展业总体定位。
北京是专业品牌会展的亚洲城市之一, 是国际经济贸易、社会环境、科技文化、专业品牌会展的主要亚洲会展城市, 会展业是北京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2、北京会展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从国内会展为主向国际、国内会展并重发展, 在巩固中小型会展为主的基础上重点培育规模化、特色化的会议和展览项目。突出首都的区域及地缘优势, 大力巩固和发展效益型和品牌型的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强化政府的调控力度, 以大型会展场馆改造和建设为核心, 以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的国际接轨为支撑, 以会展产业链的构筑和延伸为动力, 推动会展业的地域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宏观管理协调、资源配置合理、配套服务优良、市场竞争有序的会展业发展新格局, 2010年北京会展业直接收入将达到151-226亿元。
(三) 重庆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1、重庆会展业发展现状。
会展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 重庆市先后承办了“AAPP”会议、“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国际国内大型展会, 培育了“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每年大小会展超过100个, 会展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2、会展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重庆市会展行业协会成立于1998年, 并于2003年开始系统地对重庆会展行业进行协调与整合。2006年重庆所举办大型会展中有90%为专业会展公司主办。重庆会展市场已逐步脱离了起步之初的发展阶段, 整个产业朝着有序、规范的良性轨迹发展。
3、会展业拉动经济效果逐步增强。
重庆市注册的专业展览广告公司有70多家, 从业人员1000人, 年产值2亿元左右。2007年重庆会展行业完成产值6.2亿元, 各种展会参展企业近3万家, 参会参展的外客商达72万人次, 有力地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虽然重庆会展水平不断提高, 会展品牌也在逐步形成, 但从整体上讲, 重庆的会展业与北京相比, 在质量、水平及集约化程度方面存在不小差距, 主要表现在:第一, 会展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第二, 会展特色不明, 竞争力不强。第三, 会展的科技含量不高。
(四) 重庆会展业发展策略
1、重庆会展经济将向民营经济为主的状态发展。
展览资源在计划经济时代大量集中在政府手中, 通过长期发展, 越来越多的民营经济已渗透到展览业的各个层面, 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未来重庆会展经济的趋势将是展览场馆仍然主要以国有为主, 而会展的组织、会展服务业则向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状态过渡。
2、重庆会展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专业化和特色化。
专业化是会展业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是重庆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 会展内容应专业化。会展必须有明确的主题, 才能吸引特定的参展商和观众。第二是展览场馆的专业化。场馆有清晰的主导功能定位既便于布展, 又可以突出会展特色。三是会展品牌特色化。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关键, 重庆市应该下大力培育品牌展会, 努力创建重庆特色的、具有一定实力的知名展览会。
3、重庆市应注重优化已有的会展场馆资源。
重庆目前的展馆建设规模总体偏小, 且布局分散, 供需矛盾突出。很多著名会展城市的经验表明, 会展业作为规模经济必须拥有一定的场馆规模。国际博览会联盟 (UFI) 规定的注册标准为:展出面积应在2万平方米以上。为此, 重庆市需要对已有场馆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应树立全局观念, 整体统筹规划, 新建场馆建设既应与重庆周边地区形成互补, 又要考虑形成一定的规模, 避免重复建馆造成的资源闲置和浪费。
二、北京与重庆会展业比较分析
会展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自身规律, 一座城市会展业发展的状况往往取决于该城市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重庆市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异同性, 有助于对未来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做出判断。
(一) 北京与重庆会展业发展的共性分析
1、自身经济发展可以支撑和带动会展业的发展。
北京和重庆作为两个直辖市, 自身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增速很快。两个城市都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从表2可以看出, 虽然两个直辖市的GDP多年来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 但2006年以前, 北京的增速一直高于重庆, 2007-2008年重庆市的增幅明显高于北京市。虽然北京市2008年举办奥运会, 一些企业的开工天数受到影响, 致使其当年经济增长放缓, 但重庆市连续两年分别取得19.4%和23.6%的增幅, 可以肯定其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通道, 未来经济发展值得期待。
2、逐步确立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头地位。
北京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确立了其在环渤海经济区的领头羊角色。重庆在西南地区、长江上游经济区及泛珠三角上游区域中, 领头地位逐步形成。
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看, 环渤海经济区和西南地区经济增速模式依然保持了北京和重庆的经济增速模式, 即2006年以前环渤海地区增速高于西南地区, 而2007-2008年, 西南地区的增幅高于环渤海地区。同时, 北京在环渤海地区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和重庆在西南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比也是极其相似。
3、自身文化优势明显。
北京的首都文化、重庆的山城文化, 底蕴深厚、潜力巨大, 使得两个直辖市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 2007年末,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 本专科以上在校生达75.5万人, 这些独特的优势文化资源为教育、培训、艺术类展览会的举办奠定了雄厚的客源基础。
重庆市是中国西部的文化重镇, 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等源远流长, 2007年, 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达到114.19亿元, 重庆是我国西部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餐饮、住宿等展览和会议非常活跃。
(二) 北京与重庆会展业的差异化分析
1、区域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同。
从区域特性来看, 北京会展业的发达得益于北京的首都地位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强大的经济基础。反观重庆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模式, 在客观上存在着区域特点、发展空间、发展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性。
北京的会展业发展较早, 场馆等基础实施已具备一定规模, 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自身的特色。重庆在认识会展经济、培育会展市场, 以及会展行业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方面,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政府重视程度。
北京市政府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会展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规划制定、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 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重庆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比北京不足, 例如北京市的“十一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政府投入巨大, 而重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规划。
3、发展会展业的意识。
对会展业的认识体现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北京市近年从市区搬迁出了焦化厂、首钢等工业企业, 原厂房则作为了工业旅游和展览的基地。而重庆渝富公司整合的市中心的大量工业用地, 则全部用来作为房地产项目进行了开发。
三、对重庆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一) 科学规划, 有序发展
重庆市要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 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 尽快科学制定会展业发展的目标并组织实施, 以引导和规范会展业的发展。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功能, 充分发挥会展行业协会职能, 统筹协调会展业务, 推动会展业健康、稳定、快速、持续的发展。政府要在原有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规范会展业有关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二) 合理布局, 培育市场
走市场化之路重庆市会展业的必然要求。展览业市场化的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和管理方式的改变。政府应该注重职能的转变, 逐步退出对展览活动的直接参与, 改为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对会展业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会展业, 让市场在展览业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 加大投入, 科技兴展
没有科技的投入, 就不会有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要改变目前重庆会展数量多、规模小、档资低和质量不高的现状, 必须改变简单投入、低层次办展的运作模式, 把科技手段贯穿到办展的各个环节, 实现会展业从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四) 抓住机遇, 重点扶植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需要重点扶植, 会展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重庆市应借鉴北京市的成功经验, 大力推进会展业的发展。重庆市应在行业政策、资金投入、土地征用、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扶植, 着力培养会展业, 利用会展业的带动作用, 促进重庆市的经济发展。
(五) 培育特色, 发挥优势
展会的成功首先应该是“特色”和“创新”的成功, 而要做到这两个方面, 则必须充分显示区域经济的“个性”, 显示会展主题所涉及的行业的“个性”。重庆产业的个性主要体现在重庆农业的“个性”、重庆制造业的“个性”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三方面。只有充分发挥重庆在绿色城市、工业城市、山地城市的特色, 才能培育重庆会展的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张纯记, 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6
3.由北辰会展成立看北京会展业发展 篇三
前不久,北辰集团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把涉及会展业的资产和业务重新组合,并新设多家专注于创新业务的公司,共同组成了北辰会展集团,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会展集团以及中国最大的会展场馆运营商。北辰会展的成立不仅是北辰集团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篇章,对于北京甚至中国会展业来说,也是一个重大事件。
北辰会展的成立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更令业内专家对会展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表示看好。“十二五”期间,我国展会总体规模继续扩张,但增长步伐明显放缓,作为我国政治中心的北京,经过多年发展,其会展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近两年来,北京的展会数量、展会规模都呈现了下滑趋势,和2013年相比,2014年北京展会数量由882场下滑到733场,展会规模由956万平方米下滑到674万平方米。北京会展业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一直是业内人士探索的课题。北辰会展作为我国首个会展集团,它开启了会展产业经营模式的规模化、集团化。业内人士也指出,北辰会展的成立对我国会展业特别是北京会展业的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积极影响,或将引领转型,走出一条新道路。
据笔者了解,北辰会展成立后的业务模式为“6+4+N”,是由6家实体企业,4项新业务和未来将要开展的新业务组成。其中,4项新业务体系分别为“品牌经营扩张”、“会展项目主承办”、“‘互联网+会展’业务”、“会展研发业务”。笔者结合这四项新业务对北京会展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了一些分析。
1 品牌经营扩张
纵观近年来北京会展业的发展,硬件问题一直饱受诟病。除了规模不能满足需求之外,交通及吃住等配套服务也不尽如人意。按照北辰会展的品牌扩张计划,未来将继续在全国重点会展城市开发新项目,加快管理输出的步伐,这对北京会展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北辰会展目前受托经营位于珠海、杭州、南昌、银川、连云港和北京雁栖湖六个地方的会展场馆,作为管理着不同地区的场馆运营者,必然会结合当地会展产业特色,建设符合地方市场需求的会展场馆。在管理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与各地场馆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博采众长,和自持的会展场馆相融合,与之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北京作为北辰会展总部所在地,目前自持的六家实体企业中有五家在北京,势必会成为重点受益的城市。而北辰会展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龙头企业,它的管理优点也会成为业内企业学习的榜样,彼此将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从而使整个北京会展业的市场服务得到提升。
2 会展项目主承办
此前,国家会议中心主要是以场馆运营者的身份完成展览、会议活动的接待服务,而即将开发的自办和承办会展业务,除了和全国性社团、协会、会展企业建立合作,共同承办或联合主办会展业务外,也会加大开展自创展会、建立专业品牌展会的步伐。相信,北京依托于北辰会展现有的场馆硬件优势,结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北京近两年展会数量和规模双双下滑的情况会有所改善。
3“互联网+会展”业务
互联网是近期业内的热点,各种“互联网+”的尝试早已如火如荼。但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展会对于互联网的运用还仅仅停留在表面,比如展会登记、二维码扫描、微信公众平台等方面,即便有的展会打造线上平台,但实际运营情况也不乐观,或是在展会结束后就停止维护,或只是放着充场面。不过,据笔者观察发现,在全国东部以浙江为代表的地区,“互联网+会展”的运用水平较高,笔者认为,这与当地的产业环境有关。浙江杭州,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对于互联网这种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也许这就是东部地区互联网应用走在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展业对互联网应用的探索,缺的恰恰就是这样的龙头企业。此次,北辰会展将“互联网+会展”作为主要发展业务之一,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会展业相融合,实现会展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以北辰会展集团的影响力,有理由相信这将对行业未来在该领域的探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4 会展研发业务
会展研发业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北辰会展成立会展研究院,从企业的角度来重视会展理论研究,并用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据笔者了解,此前,我国会展业的研究机构一般是高校、研究会、协会等学术机构运作,并没有会展公司在企业内部专门成立会展研究机构,这一举措也说明北辰重视用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实践。其次,当研究院的资源和数据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帮助外部的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去完成相关的服务和指导,我国目前还没有企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盈利,北辰在未来会不会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拭目以待。此外,会展研究院也把促进行业标准化制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对推动北京乃至全国会展业的标准化也有着积极意义。
4.中国会展产业发展阶段及发展概况 篇四
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正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为会展业创造条件;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会展数量、规模等持续扩大、中国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中小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新特色;中国会展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继续加强,其中中国同类展会的主办单位联合办展,形成规模效益;国外展览公司改变策略,由展会移植变为并购展会或者与中国展会主办单位合作办展;中国展会水平和会展设施进一步提高,其中品牌展会数量增加、会展观众组织等服务方式改进、会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会展设施不断完善;中国会展主办者多元发展;中国会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活跃。
改革开放,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展览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形成行业。近几年来,展览业在以年均20%(估计数)速度发展。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展览业的直接产值约60亿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5%。如果按照德国科隆的一项分析计算标准,展览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为9%,那么,中国展览业的间接产值约为500-600亿人民币。1 会展城市
目前,中国展览业是遍地开花。就展览规模和实力而言,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的展览中心城市,分别占全国展览市场份额的25%、18%和8%;大连、长春、青岛、南京、苏州、合肥、杭州、宁波、厦门、西安、武汉、南宁、昆明、重庆等成为地区展览中心城市;此外,一些地、县、镇也兴建展览场馆、举办展览会,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展览城市,比如潍坊、义乌、顺德、乐从、东莞等。
据北京统计,北京会展业每年解决1.76万人就业,人均产值3.1 万美元(是北京人均产值水平的10 倍)。全国具备举办大型国际展览项目的250家展览公司中约130 家在北京,北京注册的展览公司约200 家、展览施工公司200 家,为展览服务的设计、广告公司约800 家。另据统计,2002年北京共举办会议71053个,举办展览1298个,展览总面积为339.9 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总收入20.8亿元。据上海统计,上海目前平均每周办展6 个。
2002 年,上海会展业直接收入18 亿人民币,交易额达500 亿。据广东统计,2002 年规模会展就有200多个,单向成交额达3000 多亿元(不含广交会)。
考察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会展产业带的发展。中国会展业作为都市型服务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使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为会展中心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它们通过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级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以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上述五个区域的发展要齐头并进并不现实,以梯度形式进行则不失为一种相互竞争和相互拉动的良好策略;而从各区域来看,则应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各会展产业带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等,构筑各自的区域创新系统,以促进区域会展经济的腾飞,以促进我国会展产业进一步发展。2 会展项目
中国的展览会项目数量据有人统计已达8000 个,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展览会有3000 个。仅从数量上看,可能已居世界第一。其中一部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包括综合性质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以及一批专业性质的展览会比如中国国际机床展。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览会,号称中国第一展,在可以称作世界第一大国际贸易展。最近一届广交会规模达36万平方米(两期两地合计),参展的有48 个交易团、10195家企业,展位18400个,参展商品达12万种,海外采购商超过15万人,成交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每届“广交会”可为广州带来约30亿元的收益。(数据来源:文涛咨询)3 展览场馆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展览场馆建设不多,著名的有苏联援助的4 大展馆: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已被拆除),此外,还有中国农展馆以及一些地方展馆。这些展馆主要用于举办宣传性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兴建了一大批展览场馆。目前广东建成展览场馆最多。广州广交会展馆面积约17 万平方米,并正在兴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展馆,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第一期15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东的深圳、东莞等地也建有一批展览场馆。上海目前已建有5 处展览场馆,今年扩建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面积将达25万平方米。此外,许多地方有一大批在建和将建项目,据称,潍坊市将建设超大型展览场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约有150个展览场馆,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而据德国统计,德国仅有展览场馆24个,总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场馆是汉诺威展览中心,展馆面积约47万平方米。国际博览联盟主席安格斯去年末在日本展览业年会上发言,预计中国展览场馆的规模将在5年内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会展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随着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原来简单的市场交换,逐步延伸到其他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科技功能、教育功能等。
所谓会展政治功能,是指会展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宣扬一定的政治主张与观点。
现代会展自诞生以来,就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会展与政治有紧密联系,但并非所有的会展活动都具有政治功能。特别是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和地区,除政治性会议外,会展活动更多地体现出其自身所特有的经济特性,目的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即便是举办大型纪念或庆祝活动,也都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会展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会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等因素,使得会展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我国目前的会展活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根据展会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地把我国具有政治功能的会展分为3类。
1.政治性会展。主要是指那些纯粹以政治为主题或是带有政治题材的,并以获取政治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会展活动。这类政治性会展包括政治成果展、政党集会、英模报告会等,其政治功能显而易见。目前国际会展大部分是科学和商业性的,与政治等方面关系不大,但在我国政治性会展所占比例稍高一些。
2.公益性会展。主要是指大型体育活动、大型纪念和庆祝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特定领域的效益并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型纪念和庆祝活动包括国庆庆典、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等,其目的在于获取政治效益。大型体育活动包括奥运会、全运会等,由于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吸引全球的注意力,尽管活动本身排斥政治,但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政治的影响。
3.商业性会展。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并兼顾社会效益。之所以说其具有政治功能,主要是因为我国不少商业性会展,多有政府的参与和介入。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部门在会展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商业性会展活动中的种种政府行为,反映出其政治功能的作用。因此,具有很强政治功能的商业性会展是我们研究分析的重点。4 会展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会展产业正在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从前瞻的视角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体,会展经济与其他经济类型互为发展。科学发展观是要达到行业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会展经济发展应包含这一产业所有链条、环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建设会展场馆,培育会展公司等单方面的进步;它应该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升。会展经济发展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会展是会议、展览和节事活动的整合形态,它不仅仅是经济活动,体现对利益的追求,它同时也是社会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经济、社会、科教、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向往。
二、发挥政府对会展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此报告提出三点具体建议: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中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中国会展产业政策。第
三,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三、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就会展城市而言,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中国会展产业化。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行政机关主要通过制定规则来调控市场,而市场的自律则主要依靠由企业构成的行业协会组织来进行。中国应该借鉴那些展览发达国家的行业管理经验,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会展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相关中介机构的行业自律作用,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加强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协调会展活动。
五、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会展项目运作的专业化。
六、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带来的契机。个制约因素影响中国会展业发展
处于新兴产业阶段的中国会展业,在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就会展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利润的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结合采集的数据和报告研究结果,报告认为中国会展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第 一,当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仍然是粗放型量的扩张,亟待实现注重内在质量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二,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行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都需要调整。第三,中国会展业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行业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妨碍会展业全国体系的形成。
第四,中国会展业相对低下__________的市场开放度,阻碍了行业内资本市场的形成,使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5.节庆会展与城市发展 篇五
一、节庆文化与经营城市的互动作用
节庆文化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以某个主题为中心而举办的系列文化活动。节庆文化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经贸文化为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服务;商业文化为促进商品生产和指导市民消费服务;旅游文化为人们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考察历史、认识社会、比较环境、陶冶情操、收集信息服务;饮食文化为满足人们的健康和享受服务。
经营城市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把城市资产包括城市土地、城市基础、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在其上的名称、形象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的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以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经营城市要有品牌意识。城市品牌就是城市的风格与个性,就是城市的形象和实力,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和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通过举办节庆文化活动树立品牌形象,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加资本的含金量,提高资本的利用率。节庆文化品牌的创立直接关系到节庆经济能否取得成功,也关系到举办节庆文化的城市在国内外的形象、地位。一个名牌的节庆文化会使一个城市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从而使国内外的各种有效资源,尤其是智力、商业资源为其所用,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大提高知名度。
(一)节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节庆文化是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加速器,文化与经济的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已成为现代城市的崭新特征。办节城市为了营造节庆气氛,展示城市而投重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和环境,城市环境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提高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从经济利益来看,首先表现在节庆文化能极大带动主办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尤其对交通、通讯、旅游、餐饮、会展等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作用更大。其次,节庆文化将带动主办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长沙举办的金鹰节就是最成功的证明。通过办节可以整合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创立品牌,扩大办节城市的影响来提升整体旅游形象,拓展客源市场,更新投资环境,扩大了城市的开放水平。城市因办节而繁荣,办节其间国内外游客、商贾云集,促进了人员信息文化的国际交流,提升了主办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了对世界范围内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吸引力。特别是所有的节庆活动都广邀四方宾客,在接待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客商之后,市民的视野开阔了,荣誉感和自豪感大为增强。他们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遵守交通秩序,有效地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大的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水平,使市容、市貌整洁有序。
(二)经营城市对节庆文化的促进作用
城市、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和依存关系。首先,经营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是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它传承不息,无处不在地渗透和影响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城市靠文化彰显个性,名扬四方。中国的北京、法国的巴黎、奥地利的维也纳均以各自的独特文化与风格享誉世界。文化让历史凝固,让生命永存,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次,经营城市有利于盘活文化资源,弘扬文化精神。在当代世界,文化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文化本身也直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文化产业也已成为最有前途的阳光产业。挖掘节庆文化资源可以弘扬优秀文化精神,保护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再次,经营城市还有利于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理性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先进文化起着导向作用并可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是城市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营城市就可以充分重视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发扬先进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
二、发展节庆文化,为中国绿城打造最具特色的品牌
南宁市大型节庆始办于1998年,即第一届“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从社会效益来看,南宁市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打响了南宁绿城品牌。游“绿城”、“谈绿城”“唱绿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借助境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使“绿城”与“民歌”的美名迅速向全中国、全世界传播。向世人展示绿城南宁和民歌艺术的魅力,树立了南宁绿城形象,创立了“绿城”的无形资本,大大提高了南宁市的知名度;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的进一步畅通;带动了邮政、电信、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及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向全世界展示了壮族文化的底蕴。民歌节实现了让世界了解壮族、了解南宁的机会,打响了南宁的牌子。如果说学生用品交易会为南宁市打开了在全国的知名度,那民歌节作为特色的突破口,为南宁市树立了新的形象。民歌和绿城的标识成了南宁这张新名片最耀眼的风景。立足于以“绿”为南宁城市发展方向的定位,突出绿城特色,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从经济效益看,南宁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已经凸现出显著的品牌效益。2000年,民歌艺术节在商业运作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经初步统计,总收达2975万元,其中广告集资总额1703万元,票证收入1262万元,与1999年500多万元的全部收相比,有大幅提高。广西经贸洽谈会借“双节”宾客云集的好时机,共签署合同总额200多亿,其中南宁市签订正式合同和商品交易额合同双双突破50个亿,而1999年民歌艺术节两项合同额都为30多亿元,相比之下有了明显提高。民歌节还给南宁市旅游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第四个“黄金周”,市内主要宾馆住房率达到90%以上。通过节庆活动,南宁做足了大文章,南宁影响日隆,人气渐旺。每届民歌节都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客商和游客,美国的摩托罗拉、德国的西门子及全球最大的快餐业麦当劳、肯德基等数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加盟为南宁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南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立足于民族性
特色是城市的个性,节庆文化弘扬了民族性的特点,就能以此衍生出城市的吸引力、亲和力、整合力和辐射力。南宁市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古老的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壮族人民,壮族人民能歌善舞。而南宁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相比,尚有差距,因此南宁的节庆文化就不能一味模仿其他城市,而必须凸现其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即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地理区位、民族文化,亚热带园林城市的特点和市情来选择节庆文化的主题。就要以深厚的民俗底蕴彰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民俗节日为契机开展民俗旅游。组织民俗专家挖掘民族节日文化进行包装,使之成为南宁市民俗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建设富有南国特色的民俗城,在城内分别建造壮、瑶、苗、侗等11个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城内经常性地表演各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文艺,凸现南宁城市的历史,增加南宁城市的厚重感,用好的形象去换取经济文化发展的更大空间。
(二)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交相辉映
首先是高雅艺术具有导向作用,节庆活动邀请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与广西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歌手、乐手和舞蹈队来南宁壮乡,借助民歌节这个大舞台一起高歌。他们或在音响设备齐全的剧场演唱,或在行人经过的街头巷尾献艺,不拘一格、雅俗共赏,适应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欣赏习惯的观众的需要,增强民歌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是广告效应,1999年民歌节宋祖英的一首《大地飞歌》使南宁成名于一夜之间,明星效应打造成了城市的记忆,《大地飞歌》成了民歌节的代名词。第三是推出了自己本土的明星。1999年的黄春燕、2001年的黑衣壮,通过民歌节这个载体让世界领略了壮族民歌深厚的文化内涵。广西还有许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如红、兰、黑、白布瑶;青衣侗……,民歌节为挖掘更多的民俗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经贸、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最佳的经济环境,使节庆城市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
(三)在“绿”字做文章
南宁城市发展的定位是创建“中国绿城”这一目标。因此,南宁国际民歌节在实际运作中都应立足于经营绿城品牌。在民歌节主题创意上、在节目内容上、在场景设计上,大力张扬“绿城绿、壮乡美、南国风”这一特色。如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五大晚会和六个系列活动的主题与舞美设计就很有特色。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以《大地飞歌》为主题,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以《美丽的壮锦》作引子,以广西民族风情歌舞为开篇,使壮民族的大气、雅气在盛大文化节会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民歌荟萃系列活动; “绿城欢歌” 的广场文化活动和群众性的“绿城歌”歌咏活动,使每一位来邕游客感受到绿在眼中、绿在城中的意境和民歌是山、民歌是水、民歌是情的浓郁节庆氛围。
三、将节庆文化注入中国绿城建设中,在中国绿城建设中推动节庆文化发展
经营城市需要选择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管理的高潮,不断为城市塑型。南宁市选择民歌节作为经营绿城的重要载体,稳步推进“中国绿城”建设进程。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参加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自治区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竞赛等活动,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激发全市人民营造绿色家园的信心与积极性,为节庆文化的环境打下良好的城建基础。
(一)城市发展战略应体现文化建设的内涵
世纪的城市以文化论输赢,经营一个城市成功的关键,在于避免雷同,切忌人趋亦趋的赶时髦,必须塑造出魅力四射的城市形象。靠什么塑造?靠文化、靠确立科学的战略观。将城市历史文化的理念融合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定位之中。即对城市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精神动力进行全方位的经营。基于这一战略思维,许多城市都把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六朝古都名城的南京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文化中心战略;长沙也定位为文化型城市;南宁定位为民歌绿城。虽然各城市的定位不同,其目的是共同的,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让城市经营策略与文化建设内涵充分融合。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城市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基础,坚持求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社会经济效益观、文化建设价值观、人力资源发展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家论证和广大市民参与的原则,增强城市的文化含量,把城市建设和发展抓好抓实,使城市经营出文化的品位,经营出节庆的品牌。
(二)在城市塑形的多维要素中重视对文化要素的投入
城市之美不仅仅在于外貌,还取决于丰富的内涵。城市形象不是单一性、局部性的,其整体形象是由城市市容景观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文化形象等多元形象组成的。城市塑形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维要素的优化组合,单一要素的激活发展,是城市塑形的依托、支撑和保证。经营好城市,首当其冲是抓好对文化要素的投入以此塑造好城市的文化形象。一是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造就现代文明人。要以大、中、小学校和文明市民学校为基地,加强市民的社会文化意识,文明意识,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二是经营好绿城的空间。文字、图案、音响、招牌、广告栏等广存于城市的空间,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展示,让标志性建筑物和一个个文字、音符充满诗情画意,组成一幅幅亮丽的风景线,就宣扬了城市的美。三是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设以电视、广播、电影、音像、出版以及文化娱乐为支柱的、技术先进的文化产业,提高节庆文化的扩张力。四是重视节庆文化的推介宣传。将节庆的主题活动扩展到大型公共场所、购物场所。如民族特色浓厚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可在朝阳广场、民族广场、南湖广场、民族学院等地开设歌墟,吸引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提高辐射力。商场、宾馆的服务员身穿少数民族服饰,以特有的礼仪提供服务,以此营造节庆氛围。
(三)实现城市文化创新,促进节庆文化的长效发展。
6.对会展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六
成与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称城市的重大举措。体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必将能够在发展我市会展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兴体为动力,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我市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馆三千余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0.59平方米;能容纳2.6万人的汇川体育场和能容纳5600人的汇川体育馆,已成为**市的标志性建筑。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每年都组织全民健身社区体育大赛,市直机关拔河赛、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等群众体育竞赛,做到了月月有赛事。我市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230万人以上,占全市人口的35%。竞技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我市运动员邹市明代表中国参加第29届奥运会,获得48公斤级拳击比赛金牌,取得历史性突破。体育产业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体彩发行预计超过一亿元。运用市场化运作,成功举办了2004年全国男篮俱乐部联赛,2004年全国女足联赛、中澳男篮国际对抗赛、中国甲a男篮西部巡回赛、全国青年女篮俱乐部联赛,2005年中国国家队—美国明星男篮对抗赛;2007年中、美男篮对抗赛,中国、古巴、意大利三国拳击对抗赛,娄山关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2008年全国a男乒乓球联赛等。
二、对会展经济的理解及基本思路
会展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并具备信息谘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展经济与体育产业从内涵上有许多吻合之处,都是带动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产业的重要手段。
基本思路:
1.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水平,打造体育竞赛、训练基地。2003年,西南地区同类城市中最好的体育场馆汇川体育中心落成投入使用,之后场馆功能陆续完善,更新、添置了包括拳击台在内的各种比赛、训练设施,能够承办全国及至国际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去年,我们向国家体育总局递交了《关于申报将**列为国家拳击训练基地的请示》。今年,**市市民体育健身中心工程被列为“十件实事”之一,这是进一步提升我市场馆水平的举措,建成后,不仅将方便市民健身,其功能设计上也更加丰富,特别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今后运动队来遵期间接待能力问题。
随着全市体育场馆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运动队在遵期间的比赛和训练提供了硬件保证。
2.努力培养和引进与全市体育场馆水平相适应的管理人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场馆的不断落成,给我市的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空间,但随之出现的是管理上的挑战。未来我们需要一批懂管理、懂体育,又有经营理念的高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他们需要掌握先进的体育经营管理理念、市场化的体育运营方式。
解决这个矛盾,短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通过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引进人才。长期还是要在高等院校通过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世界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改革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的方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体育管理教学体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管理人才。
3.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地方和民间体育赛事(运动),使之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补充。
举办在面向旅游市场,打造体育旅游产品的赛事活动,能够融自然与人文、观赏与体验于一体,开发和丰富我市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娄山关、海龙屯国际越野挑战赛”为例,2007年比赛持续一天,2007年延长至两天,比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赛队伍,将娄山关、海龙屯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渊源向全世界进行了充分展示。今后这项赛事将提升至全国山地运动会。
独竹漂,起源于我市赤水河,是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表演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观赏性、参与性和健身性。近期上海基尼斯纪录组委会专程前来考察我市这个项目,准备将其收入名录。贵州省体育局已申请将其列为2011年在我省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如果能够进一步丰富内涵,做好包装和宣传,届时来遵的游客能够慕名而来观赏“一苇渡江”的风采,必将为体育旅游增添亮点。
三、希望及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体育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实际出发,明确体育事业发
展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体育管理机构建设,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体育机构和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是要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体育的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支持。各县市区要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按照《体育法》的规定,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确保体育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
7.浅析我国会展旅游发展 篇七
会展旅游是借助举办会议、研讨、论坛等会务活动以及各种展览而开展的旅游形式, 会展和旅游同时开展并且同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 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等各种出于工作需要的旅游和奖励旅游。狭义: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 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
二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 我国会展旅游业的起步虽然比较晚, 但发展非常快, 特别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大有超前发展的态势。
纵观历史, 一国会展业实力与发展水平是与该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其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发达国家凭借各个方面的优势在会展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向世界各地扩张。我国会展业起步虽然比一些会展强国如德国等要晚很多, 但是它的迅猛发展趋势却非常明显,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会展业的异军突起, 我国的会展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 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会展业发展, 制定适当措施加速当地会展业发展。
会展业被称为“城市面包”和“经济晴雨表”, 各地政府意识到会展业的重要性, 加大力度支持和建设当地有利于会展行业发展的所有相关事宜, 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府都会优先投资建设, 所以在我国尤其是大城市, 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会展业发展的局面。
除此之外, 教育培训也开始步入正轨。多地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会展类专业人才培训服务机构, 相应的高等教育系列也越来越重视会展类专门人才的培养, 会展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3. 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城市加入了加速发展会展行业的行列, 越来越多的会展中心在城市中涌现。
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发展国际会展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为核心的国际会展城市。二、三线城市也逐渐发展为重视会展经济, 有一定实力和会展专门人才的交流中心。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也导致相应行业纷纷在这些大城市中成立办事处和分公司,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我国会展旅游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展旅游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但是我国会展旅游业才刚刚起步, 正在发展过程中, 所以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1. 会展旅游行业发展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早已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认可, 会展经济晴雨表的魅力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会展旅游这一新事物, 大多数人还是不太了解, 知之甚少, 甚至存在观念误区。
2. 会展旅游业的外部环境亟待改善。
会展旅游业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长远发展尤其依赖外部条件的完善, 但目前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还不健全。最明显的几点就是法律、法规等机制尚不健全, 存在很大的漏洞,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展业的发展。其次是审批手续复杂, 而且没有强有力的行业管理规范也使得展览业的内部竞争呈现无序状态。
3. 会展品牌化不足, 缺乏知名品牌和国际化品牌。
总体来说, 我国会展业目前知名的一些展览有广交会、深博会等。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举办的大都是世界著名会展, 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名扬世界, 也能以其良好的品牌形象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在我国, 这种世界知名度很高的国际会展品牌却非常缺乏, 除了前面提到的广交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外, 绝大多数会展都是国内的、临时的, 缺乏系统性的品牌建设和宣传, 也缺乏品牌影响力, 这是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又一大瓶颈。
四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策略
1. 建立健全全国性会展管理机构, 严格管理会展业招商、招展以及相应的各项活动和流程。
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对会展活动进行专项管理和约束, 这对于指导和审批会展活动的进行是极为不利的。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混乱性和无序性以及出现的种种问题告诉我们, 目前急需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指导和约束会展活动的开展。
2. 解放思想, 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办展地区成功经验, 加快培养会展业专业人才。
在会展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居高不下的背景之下, 专业人才缺失已成为我国制约会展旅游持续发展的一大症结。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学习力度, 参考会展强国如德国、美国等地区开展会展旅游活动的成功经验, 加速培养高等会展类专门人才。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会展专业, 有意识地加入会展旅游接待服务方面的教学和实践内容。
3. 加大对我国会展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力度, 走品牌化建设道路。
将市场营销的观念引入到会展经济的发展建设中, 首先对国际旅游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确定自己的重点目标市场, 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促销活动要有创新, 手段要有多样化, 重点在于树立和经营品牌化, 选择重点城市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建设, 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防止各地一窝蜂地上工程。就目前阶段而言,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三亚等城市具备优先发展国际会展旅游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宏乔.会展旅游发展层次及影响要素分析[J].科技信息, 2009, (24)
8.开启会展发展新思路 篇八
时代发展催生体验经济
采访伊始,记者首先就体验经济的由来和特点与刘远进行了交流。用户体验英文全称User Expericence,国内习惯简称UE,是基于西方产品设计理论发展而来的,原来是一个测试产品满意度与使用度的词语,其包含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期间和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等各方面。“通俗地说,用户体验就是让用户以最自然的方式和产品接触,产生互动效果,当今用户体验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刘远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演进经过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以及现阶段的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而各经济发展阶段在生产行为及消费行为上都呈现不同的型态。刘远认为,传统会展活动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进行完善,因为会展活动不同于一般活动,作为商家和顾客直接交流的平台,会展和体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通过参展企业与观众的深层次的连接,不仅为会展企业提供“舞台”,为展商提供“道具”,而且让观众融入其中,更好地体验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延伸价值。
然而,对于用户体验的概念,目前还存在认识模糊的问题,很多人把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混淆了,认为可用性就是用户体验。刘远告诉记者,尽管产品的可用性很重要,但它并不等于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和可用性之间具有非常奇妙的关系。大多数的情况下,可用性高意味着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良好体验。但也有例外,高速公路就是一个例子,它又宽又直,可用性极高,但对于驾驶者而言,它的体验远不如弯曲狭小的盘山公路。
“用户体验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从用户看到产品广告、媒体报道,到知晓产品然后作出选择,再到他使用产品之后遇到问题咨询客服。在不同阶段,不同渠道,每一个可能和你的产品、服务,甚至是企业本身接触到的地方,都能够产生用户体验。”刘远如此说。
体验展:消除观众心理隔阂
对于会展业而言,刘远认为引入用户体验的环节可以消除观众对展品的隔阂感,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参展企业和展会的认可度。很多传统的会展活动只是起到一个产品展示、形象宣传的作用,举办一场展会只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展厅内有多少展位,每个展位上有什么产品,有多少人参展,似乎这些内容在理论上已经构成了一场展会所有的要素。但实际上,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些产品,尽管形式多样,设计新颖,但如果观众没能亲身参与其中,没有实际体验一下产品的效果,那么这次展示就不能算作成功。“尽管你花费了很大力气之后很看好一款产品,但是因为没有亲身体验,你依然会对该产品产生心理上的隔阂。”刘远对记者说。
“用户体验研究的对象不在某个物体上,它研究的是‘我’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注重这个物体的性能,它重点的研究是人在使用这个物体时或者是一个系统的时候产生的愉悦感(效果)。”刘远告诉记者,与用户体验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心理学,他以小米手机为例解释了体验研究的心理效应。刘远说,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要用小米手机,并不是其它手机不能打电话、发短信,而是因为从心理学的法则上讲,现在手机已经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它变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一个角色化定义,物我一体,就像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拿什么样的东西,实际上是“我的”精神上的延伸,是人们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这和我们现在这个用户体验学科比较相近,目前比较靠近的学科是心理学和功效学。不论是做展览还是做会议,必须要使展商、观众之间通过某个有效途径达到一个契合点,不然就不会有合作。”
电子体验展的特色和内容
据刘远介绍,2013电子体验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UE系列讲座;二是中国国际电子信息行业质量品牌大会;三是中国电子体验展(石家庄站)。
中国电子体验展首期UE(用户体验)系列讲座邀请了两位国内UE专家Bri科技CEO马力、Userplus咨询公司CEO雅寅尔阐述了“用户体验”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秘书长杨智宝发表了“用户体验造就品牌”的演讲,马力为与会者讲述了“用户体验与生活”的精彩一课。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大家就如何推动用户体验行业在中国蓬勃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杨智宝特别指出“有标可对、有章可循”是UE行业健康迅猛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构建相关行业用户体验指标体系,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品牌大会是中国电子体验展的首场大型活动,本次大会以“用户体验——创造企业新能量,打造经济新时代”为主题,阐述了用户体验对电子信息行业的价值所在,讨论了用户体验与质量、品牌的关系,揭示了用户体验必将催生新的创新业态与商业模式,引发产业领域的深层变革。
在中国电子体验展(石家庄站)上,观众可在现场通过微博微信互动,感触式体验参与。本次活动邀请了航天信息、采禾国际、工商银行、河北广电、河北银联,以及各大通信运营商在内的重点信息产业企业等近200家单位参展。会中,既有面向电子信息企业的项目投融资对接会、物联网产业政策研讨会、用户体验UE讲座,又有接近百姓生活的IT技术人才交流会、互联网高层论坛等活动。
【会展发展史】推荐阅读:
广州会展发展情况分析10-17
贵阳会展行业发展11-14
会展旅游发展实例分析09-06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概况09-05
淮安会展旅游发展的SWOT因素分析07-11
北京会展案例07-15
会展营销论文08-06
会展策划 文档09-25
会展法规10-02
广交会展后总结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