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2024-06-24

【必备】我国的传统的作文(共8篇)

1.【必备】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一

【必备】中华传统作文三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传统作文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传统作文 篇1

中华民族传统

——我爱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大年三十的晚上,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除夕夜的零点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所有人都不能早睡。在那时,我已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和家人们下楼放鞭炮、玩耍。我和他们一起放烟花、点小炮,十分开心、不亦乐乎。很快,就要到零点了,我们都会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只见天空中燃放起美丽五彩的烟花,挨家挨户的窗子前都放起了鞭炮,那声音震耳欲聋,我赶忙用手捂住耳朵,但仍一个劲地叫:“哦,过年了!”我们也放起了鞭炮,这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将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回到家,姥姥姥爷又给我们做了热乎乎、香喷喷的饺子,别提多幸福了!在除夕夜,亲人们不仅能团聚,晚辈还能得到前辈发放的压岁钱。我给姥姥姥爷们磕头、说吉利话,祝愿他们新的一年越活越年轻,能长命百岁。他们呵呵地乐,很是满足,就给我发了许多压岁钱。除夕夜人们要守岁,很晚才可以睡觉。

正月初一,街上热闹非凡,到处张灯结彩,我们可以来回串门,给亲戚们送礼,我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过后几天经常可以和家人出去旅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我还可以吃到各种口味的汤圆,那味道至今想起仍十分美味,难以忘怀。这快乐的年一直延续十几天,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沉浸在无比快乐之中。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深厚久远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当然,它也是我最爱过的节日。春节中每一个美好的习俗都反映了中华人民的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我爱人们这浓浓的亲情和传统的美德,我爱春节!

中华传统作文 篇2

一说起祖国,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田秀英用母爱使残缺变完美,公私分明的好法官宋鱼水,用生命诠释职业的职责与担当的吴斌,它们如春风一般,吹拂我们纯洁的心灵。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迄今为止,“尊来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就应发扬这一传统美德,一向以来,有许多尊来爱幼的事例,值得我们去学习。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记得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他对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十分敬重,父老乡亲们对朱德赞不绝口。他之后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尽孝道。当了总司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十分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20xx年5月12日14时,一个平常但是的下午,正值花样年华,性格活泼开朗的袁文婷,发自本能的一个行为吧我们震惊了。14时27分,正在上课时,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同学们吓得手足无措。她大声地喊:“地震了!大家快跑!”同学们不知所措,袁文婷顾不上多想,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地救出。一个、两个、三个……她大汗淋漓,奋力救出了十三个学生。

当她再次冲进教室时,“轰”的一声,楼板掉了下来,整座房子垮塌了。8小时后,当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袁文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持续了这样的姿势,它定格在人们的心中:袁文婷背向门口跪在讲台上,她瘦弱的双臂撑得很开,构成一个保护伞的形状,在她的手臂之下,藏着九命学生。这九名学生都安然无恙,而袁文婷,却永久被掩埋在了废墟之下。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拿出实际行动,发扬“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让中华美德伴我们同行。

中华传统作文 篇3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不可缺少的。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圣贤人士的盛举为后人所传颂我想应该数不清吧。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美德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然它就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乐于助人就是其中一项。您或许会疑问了,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备注别人快乐自己。别人的一声“谢谢”,会使你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高兴。

一个修船工受雇给小船刷漆的时候顺手把船底的洞补了,过了些日子,船主登门道谢。原来船主的孩子们划船出海后,船主才想起来船底的洞,修船工的一个小举在不知不觉中就救了好几条人命。然而这些小小的善举却体现了美德的重要性。

当危险裹住着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丝毫倾斜,她伸出双手护住如花的`生命,托起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她,吴菊萍,用自己的善举托起一个幼小生命的天空。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而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而是不悔的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雪莲。胡忠,谢小君,用他们的臂膀撑起雪域高原上孩子们的蓝天,用他们的爱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

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到金属片的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他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刹车、打开门拯救了全车的乘客,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他却倒下了。他就是吴斌,一个舍己救人的平明英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候,抒写了一曲尽职尽责的英雄壮歌。

然而,当今社会,美德已被有的人抛之脑后,不被重视。因此,我们更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之不被淘汰,不被人们所抛弃。

2.【必备】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二

一、中西戏剧的差异

在西方, 戏剧是一种贵族式的享受节目, 是高消费, 戏剧的表演地点被安排在剧院, 剧院的装饰布置之堂皇是有口皆碑的, 一般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是无法入内的;而在中国, 随街就可以搭一个戏台子唱起来, 舞台、服装、实物都不是很豪华, 所有老

服装表演过程中情感表达实现的另一重要元素就是面部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能够直接、完整地表现丰富的内心活动, 有时甚于语言表达。眼睛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眼神的角度也能够区别出稳重、轻佻、欢乐、悲痛、温柔、愤怒等情感。所以, 对眼神的运用能够直接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眉间的肌肉皱纹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变化。眉头锁紧表示愤怒, 这种情感表现通常蕴涵在前卫叛逆的设计中。眉头舒展表示宽慰, 高雅、浪漫的服装给人一种优美舒畅的情感体验。眉毛上扬表达愉悦的情感, 适用于轻松活泼年轻化的设计作品。

同样, 嘴角上扬表达欢快的情感, 嘴部紧闭有一种严肃凝重的态度。面部肌肉松弛表明心情愉快、轻松、舒畅, 肌肉紧张表明痛苦、严峻、严肃。

肢体语言是看得见的情感外在形式, 隐藏在意识心理中的情感渗透贯穿于动作之中。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是服装表演以及服装展示的灵魂, 那么肢体语言就是一种载体。情感这种心理活动, 通过视觉化的肢体语言进行具体的体现, 将内部因素和外部元素相结合, 才能将设计作品的思想传达出来, 使服装表演具有完整的艺术感染力。

三.配合音乐效果升华情感

在服装表演中, 音乐是构成整体演出效果的组成部分, 也是个性化情感表达的另一实现要素。服装表演给人的艺术感受和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和听觉达到更高和更完整的层次。作为表演者, 对音乐的理解和应用能够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饱满。服装表演中音乐的选取必定是配合服装设计的风格来确定的。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音乐来实现, 它能够弥补仅凭外观进行视觉欣赏的不足。由于艺术欣赏是一个感性的过程,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单凭服装设计的外化表现, 可能会造成欣赏者对表达内涵理解的偏差。因为服装设计是从某些艺术风格、文艺作品或者人文现象中攫取灵感后, 配合色彩、面料以及款式的变化进行表达的, 所以, 成品和原始的灵感来源间的形象联系距离较远。那么在服装展示环节, 音乐就成为主题表达的辅助工具。音乐通常能够烘托气氛、描绘意境甚至塑造形象,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表达感情。激昂的音乐使人情绪亢奋, 轻柔的音乐给人以舒缓的感觉, 缠绵曲折的曲调自然不会令人紧张。听者对音乐情感的建立纯粹依赖于直接的感官刺激, 无需理性的百姓都可以看戏享乐, 不分贵贱。

中国戏剧喜欢大团圆结局, 这与西方戏剧有很大不同。西方社会的戏剧里暗喻对社会的抨击和批判, 所以故事和人物大都是悲剧结局。就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他的悲剧人物吧, 结局都是死, 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而中国人的戏剧大多是用来娱乐的, 所以不很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些戏剧甚至没有什么情节, 唱了几天, 都是同一个人, 唱一段讲一个故事, 只要他 (她) 唱得好听, 观众愿意听愿意看, 再唱几天也无妨。尽管也有悲剧人物, 或分离或死亡, 但最后一段大都是个大团圆,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如窦娥死了算是悲剧, 可作者编排她托梦告诉她的父亲, 要把陷害她的坏蛋除掉, 最终坏蛋就除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怎么看都是悲剧, 作者就安排他们变成蝴蝶大团圆。中国人编戏可谓用尽心思去构建大团圆结局。这是西方戏剧少有的。中国人善于继承传统, 第一个写戏剧的人的创作手法大都能世代相传, 所以, 后人借鉴前人的经验, 走前人的路, 他编写的大团圆结局观众爱看, 那我也编一个。如此下去, 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模式就产生了, 中国戏剧的特点也就明显了。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不同之处, 最显著之处在于中国戏剧

分析。所以, 表演者通常在听到音乐后自身感情也会被调动起来, 综合对服装理解形成的已有的情感准备, 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会更加饱满, 得到升华。

此外, 音乐也会对情感起到调整的作用。音乐利用音响要素的变化造成特定的情感起伏的复杂关系, 间接地表达社会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2] (p68) 有时表演者仅凭对服装的观察和自身理解, 对设计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 情感把握不够明确, 那么音乐就能补充情感的体会。表演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的情绪能够调动表演者的情感, 能够更好地体会表演展示的主题, 更充分地展现情感。

音乐与服装造型艺术有通感的交流。模特在表演中应有效地配合音乐的特色及节奏进行肢体语言的展示。音乐的配合运用会使服装表演的效果呈现统一的立体感, 肢体语言本身就是情感的外化过程, 再结合音乐使表演者的情感得到升华。不同类型甚至每一首乐曲都具有明显的情绪类型区别, 对表演者的情感刺激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对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

服装表演是综合的艺术形式, 对服装内涵的理解、肢体动作的运用, 以及对音乐氛围的配合是实现情感的个性化表达的几个要素。如同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不同的表演者对同一件作品的展示方式和展示效果都有所不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是服装表演的魅力所在。郁达夫先生曾说:“艺术家不明技巧的时候, 当然产生不出最好的艺术品出来的。但是技巧之得用的地方, 只在艺术冲动旺盛的时候。若内部的要求一点儿也没有, 单凭了技巧的熟练, 率尔就可以创作的说话, 那么, 世上的艺术家可以不要, 我们也可以把艺术拿来当作平常的工业出产品看了。”[3] (p6) 服装表演同样需要“内部的要求”,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表演者从对心理意识、肢体动作, 以及外在氛围的综合运用, 最终构成了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实现了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华梅.服装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8.

[2]吴卫刚.时装模特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9.[3]郁达夫.艺文私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8.

的自然特性, 且以“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音乐与文辞紧密结合, 而西方戏剧则主要以对话为主。自然在中国文化中, 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表达内容, 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看到, 戏剧创作与欣赏, 正是以这种习惯性的视角展开的。就象是林黛玉听到远远传来的《牡丹亭》之曲时, 不觉惆怅感怀, 而这时对于戏曲的审美其实已被完成了, 这种审美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写意性, 对于戏剧中蕴含的对宇宙、社会或是生命的阐释, 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刹那顿悟。这与西方关于自然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哲学的传统一直把“真实”与“表象”区别开来, 把事情本身和对它们的再现区别开来, 把思想和表达思想的符号区别开来。这样, 自然成为一种永远不可能描述准确的存在, 自然与描述自然的文本或是符号永远是属于两种不同的体系。而人则成为了一种“符号”的动物, 生活在自己建构的世界之中。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是存在的, 中西方各自的特点也是值得互相学习和效仿的。相对而言, 中国的戏剧综合艺术不及西方戏剧, 但它能让中国更多的人看懂听懂,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中国人多, 中国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能够照顾更多人的需要而编排中国的戏剧, 那是正确的。事实上, 只有那样的文化, 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

二、中国戏剧的根本问题

中国戏剧剧种的建立本身是根源于官方与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需要, 发源于王侯将相之家和宫廷, 但是又不同于欧洲的宫廷戏。这种非根源于大多数观众群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 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 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 这种保留, 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 一方面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

据统计, 目前对于戏剧有爱好的主体欣赏者只限于离退休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这种人远远不能和电视观众与电影观众的人数相比。戏剧和观众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编”、“演”、“看”相脱节, 造成了整部戏不能和观众合而为一的局面。这一点是和当代戏剧的诞生时代是分不开的。在戏剧诞生后不久, 就出现了电影、电视等媒体, 戏剧在经过一开始的高潮之后便出现了一种危机。尽管一开始戏剧和电影有过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定军山》的问世, 但是实际上这种合作只是技巧上的合作, 并没有融合到审美意向的本身。中国的戏剧在一开始就错失了与传媒合作的机会, 结果导致戏剧本身的单调, 进而产生一种对于戏剧的拒绝。

在中国目前, 由于电影、电视的编剧的兴盛。戏剧文学家变成了少之又少的个体, 专门的戏剧文学家更是凤毛麟角。缺乏好的戏剧文学家, 就会导致优秀剧本的缺乏, 再加上戏剧艺术表演人才的紧缺, 就没有优秀的戏剧。

当前, 中国的戏剧尽管走向了话剧和现代剧目, 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大量不合时宜的古戏仍旧存在。针对以改革为主, 从而寻找中国戏剧的出路的观念, 当下的学术界一直有一种接近主流的声音, 那就是“土洋结合”。但是这种以借鉴和结合为主的改革方式一直也遭受着学术界的批驳, 有的学者就认为“传统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只能在保留自身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中国传统戏剧的精粹, 不仅在于讲究唱念做打, 还包括独特民族音乐的伴奏。用现代交响乐或其他西洋乐器伴奏, 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篡改和破坏。”其实这种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输血”, 无非是改变戏剧的表演样式, 从而充分借鉴西方好的艺术, 利用新奇感来重新唤醒人们对于戏剧的好奇。这虽不是本质的改革, 但是这种改革认识到了当下戏剧存在问题的一点, 那就是戏剧缺乏新意, 并有拟古守旧的倾向。

三、对中国戏剧发展的看法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其不可缺失的特点就是娱乐性, 欣赏性, 而不是当下戏剧习惯的高台教化。特别是在大众传媒时代, 戏剧更不能代表大众的普遍欣赏, 深层次的阅读需要时间和文化底蕴, 戏剧要想获得公众认可, 必须要走公共接受的路线, 那么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对戏剧发展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提升戏剧文化层次、满足基层民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等。

针对戏剧当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作用, 进一步加强引导、规范和调控的力度, 抓好政策措施的制订落实, 如设立基金支持戏剧艺术演出, 进行公益性演出补贴等, 丰富演出类型, 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如戏剧艺术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政府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戏剧演出人才, 通过提高人才待遇, 改变分配方式, 加强人才的包装、宣传等, 鼓励人才合理流动, 营造有利于戏剧人才创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和演出自身的不断持续引导, 倡导健康向上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意识, 努力培育一个观众与戏剧艺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戏剧演出市场;再就是要不断规范补贴办法, 使普通收入的市民能欣赏到高雅的戏剧艺术, 从而培育戏剧艺术消费者群体, 逐步使享受高雅的戏剧文化成为市民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使戏剧重新拾起其最重要的特色——当场直接交流性, 服务于大众。

当下的戏剧文学家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势, 那就是文化心态的衰老, 所谓文化心态的本质意义, 就是文化生态中最深邃、最柔软的部分。而当前戏剧创作的日益工具化, 使创作者压力过重、笔头艰涩、缺乏灵气。即使是一些青年创作者也受固有思维模式的较深浸染, 时常作老气横秋状, 心浮气躁。审美趣味远离自己的同龄人, 远离时代精神。文本创作偏于保守, 戏剧范式偏于老年人的接受心理, 这是戏剧艺术发展走向畸形的两个重要表现。再加上创作者结构失衡、年龄老化, 最容易导致创作心态复杂老化。这种老化, 是中国戏剧失去了青年观众群的原因, 丧失了青年观众群, 中国的戏剧就基本上成为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之声。戏剧文学必须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 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挑战, 积极响应当代观众对戏剧的审美期待, 创造出不输于先人和无愧于时代的精美作品, 才有可能令戏剧从低谷中走出来”。

艺术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 商业戏剧占戏剧的很大比重, 其目的就是赚钱, 就像百老汇戏剧等。在中国, 戏剧的现代商业化已经开始了实施,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普遍在全国开展。

中国戏剧发展史的最大特点就是地方戏的规模化诞生和改革, 多年来, 京剧、粤剧、汉剧、楚剧、黄梅戏等各种剧目都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改革, 并衍伸出了相当多的其他剧目。而在当今多媒体时代, 大众传媒已经走入了大众视野, 多媒体作为一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戏剧这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并成为各戏曲剧种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多媒体戏剧 (网络戏剧、交互戏剧) 在本世纪的出现, 实际上已经在国际上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 但是保留了戏剧的当场审美性和角色扮演性——即互动性和角色性这两个重要审美因素。广义上多媒体戏剧实际上包括电影、电视剧等这些主流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这样说, 戏剧的危机是传统戏剧的危机, 而不是多媒体戏剧的危机, 在这种条件下, 我们只有对传统的戏剧进行改革。这个改革, 不是电影和电视剧对于传统戏剧的替代, 而是传统戏剧自身的从“输血”、“换血”再到“造血”的过渡。这个过渡会使戏剧焕发出不止是生命力的力量, 而是一种强大的影响力, 这个影响力, 归结于戏剧的本身的艺术渗透性, 这个力量, 是无穷无边的。

尽管中国的戏剧起源于阳春白雪式的需求, 但是之后各种戏剧已经在慢慢消除这种现象。在中国艺术节和戏剧节上, 中国的戏剧经过改革之后获得了青年观众的肯定。这是目前中国戏剧对于青年观众的一个尝试。如吴江县演出的京剧《图兰朵公主》加入芭蕾、歌剧、流行音乐等元素;而浙江小百花的越剧《藏书之家》和上海越剧院的越剧《家》, 根据青年观众的反应, 对演出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改;还有广东汉剧《蝴蝶梦》、《柳如是》等也在广东各大学校园进行了巡回演出, 出现大学生争抢签名的场面, 得到很好的反响。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 一些生存境遇更加艰难的地方小剧种也尝试改进舞美、灯光、音乐和配器, 吸引年轻观众, 从而获得更多的观众群, 某些小剧种甚至因为这种“吸引”成为了全国或是地方的文化热点。

3.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 篇三

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时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当中,它们层层积淀了并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永恒不变的祈福纳祥主题。考察各大传统节日的起源与重要的节俗活动,几乎都与原始崇拜、巫术有关,春节的大傩,元宵节的太一神祭祀,清明节的禁火,端午节的插艾、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的祭月,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腊八节的腊祭等等,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人们远离灾疫的强烈愿望;传统八大节日中有元宵节、中秋节两个节日都以十五月圆为节期,以象征团圆美满的元宵、月饼为美食,再加上春节这一最隆重的节日,都以阖家团圆为主旋律;还有在节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语、祝福语,如“长命百岁”、“年年有余”、“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无一不表达获得吉祥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成为中国老百姓千古不变的民族文化心态,缭绕萦回于节日民俗生活之中。

贯穿始终的伦理道德意识。传统节日活动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素,它在传播道德规范、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首先,传统节日中渗透着浓郁的敬老爱幼的家庭伦理意识,如年节中给年长者拜年,各种祭祀活动中对祖先的礼敬,节日宴席上长幼座次的排定,给孩子买新衣裳、给“压岁钱”,端午节给孩子系五彩线、香荷包,中秋节给孩子买“兔儿爷”等,无不表现出对年幼者的悉心关爱和体贴。七夕节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赞美和认同,反映了对爱情忠贞的美德的态度与观念。其次,传统节日中也渗透着浓厚的人际和谐的群体意识,不仅年节中有很强的亲戚朋友拜年问安的习俗活动,其他节中还以节令美食为人际往来的最佳馈赠,甚至到了现代人们还利用卡片、电话、手机短信、网络邮件等现代化工具进行节日问候。其三,传统节日中还渗透着浓重的社会道德情感意识,传统节日中有一类是以纪念古圣先贤为主题的节日,如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反映出强烈的爱国的道德理念;中秋节关于八月十五送月饼造反的传说,反映了反抗强敌、维护和平的社会道德理想;寒食节对介子推的纪念,反映了人们推崇居功不自傲的人格与美德。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儒家思想的教化当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儒家文化是精英文化,广大普通民众对这种精英文化能够心领神会的人恐怕很少,他们更多的是靠生活民俗的塑造和养成。而岁时节目具有这样的优势,它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它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因此,在道德教化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无法磨灭的农业文明印记。岁时节日具有中国农业文明的详明印记,反映了农业社会生活的规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度之一,传统岁节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应农业生产的需要确定的,与农事生产息息相关,是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也都具有鲜明农业文明印记。如八大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源于上古时候丰收吉庆活动,清明节突出天气回暖,绿草萌生,具有提醒人安排春耕生产的意味,七夕节中两位主人公牛郎、织女,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生活模式,腊八节祭祀的诸神,其职责都是保护人们农业生产顺利。其他节日如二月二龙头节,是乞求一年风调雨顺的节日,春秋的社日是专门祭祀土神与谷神的节日。古人还将从正月初一始,定为鸡、狗、猪、羊、牛、马、人、谷日,是家庭畜牧业和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写照。正因如此,我国从古至今广为流传的许多关于岁时节日的谚语,都鲜明表现了这一特点,如“干冬湿年,禾谷满田”,“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周而复始的心理调节契机。不难发现,我国各个传统节日不论它最初发源时出于什么目的,但在不断发展演变之后,沉积下来的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欢乐、放松、追求吉祥如意等,包含了丰富的娱乐、喜庆的内涵和永恒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即使像端午节祭屈、清明节扫墓祭祖这样以悼念死去的人为目标的节日,也被龙舟竞渡、郊野踏青这样的娱乐性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传统社会禁止男女之间的往来,限制自由恋爱,但是却在七夕节安排了一个闺中少女月下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机会;传统社会妇女生活在最底层,她们不仅不能人身独立,还要忍受来自丈夫、公婆、族人的虐待和折磨,但却在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安排女子回家休息,暂时得到修养生息;由于生产力低下,男男女女几乎天天在劳作之中,但却在正月里提出了做活的禁忌,使人们在民俗禁忌中得到休息和调养。总之,在这些节日中,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种种规范,都利用岁时节日进行了冲击,使人们得到暂时的放松和心理调节,缓和了紧张的情绪。

沉积于心灵深处的民族认同载体。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它是民族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承载体,是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心理模式的集中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是民族的文化标志和精神纽带,不仅生活在本土中的人们通过共同参与的节日风俗活动来证明自己是民族的一员,数千年没有改变,即使身居异国广大华侨,至今仍有许多人保持着它的深厚影响,成为他们心向祖国、不忘祖宗的强大精神动力。如美国许多城市的唐人街,始终保持着过中国传统的春节,他们也和国内的同胞一样,春节时守岁、放鞭炮、舞龙灯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向别人昭示自己是炎黄子孙。可以这样说,传统节日习俗带给他们的是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必备】传统美德演讲稿 篇四

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演讲稿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家知道演讲稿的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美德演讲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美德演讲稿 篇1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人间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楼道,那不太稳健的脚步,还有那微波荡起的水花,孩子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与幸福啊。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心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慈祥可爱,一位贤惠孝顺,而里面的两个孩子,一个以身作则,一个懂事可爱,受母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孝",呼吁现在的人们要常回家。

看看,关爱老人与儿童。“妈妈,洗脚“这稚嫩的童声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词,“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也成了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历经岁月的沉淀,世世代代的相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的风气,是一种让后代继承人立身于社会,让后代继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形成优良家风,“孝”是不可或缺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者必继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这使得优良家风能够经久不衰,这是传承家风的核心内容。子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为人子要孝顺尊敬父亲,为人父要关爱教育儿子,形成子承父志的家风,这也是构建和谐家庭达成“家和万事兴”的基本途径。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更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这朵美丽的生活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传统美德演讲稿 篇2

每个中华人,都必须要拥有自己国家的传统美德。中华美德有很多,比如说礼让、谦虚、尊老爱幼等。

就好比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却一个人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一——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有很多种体现,比如说:帮家长倒一次水、帮家长洗一次脚、陪弟弟妹妹玩……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再比如说,现在大街上的一些人随手乱扔东西,让大街变的到处都是垃圾,什么塑料纸、瓜果皮一眨眼就可以看到,让清洁工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早出晚归。试问对于那些扔垃圾的人,如果你是清洁工人,你的心里会怎样想?是否会很不舒服呢?所以,我要告诉那些乱扔垃圾的人:“快反省吧,不要再乱扔垃圾了,做一个不会乱扔垃圾的中华人吧!”这就是中华美德之二——不随手乱扔垃圾。

说到乱扔垃圾,我就会想起它的孪生兄弟:随地吐痰。随地吐痰也是一个坏毛病,把痰吐到地下,就会造成空气污染,对你,对我、对大家都是没有好处的。

其实要不做到这些也很简单,只要心里有这个信念,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就不会再出现了。

中华美德里还有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们一定要去帮助他,而不是蔑视他。或者,在公共汽车上有空位时,我们就要先看看自己身旁有没有老人或身体不便的人,这时候,我们就要把位子让给那些人坐。

同学们,除了这些,中华美德还有很多很多。它经常会在我们中间出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拥有中华美德的中华人!

传统美德演讲稿 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3)班的xxx,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歌颂传统美德,拥有感恩情怀!》。

当春雨落在种子上,种子回报着新芽!当阳光洒在田野上,田野回报着碧绿,当爱沐浴着我们,我们回报着感恩的情怀!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便享受着妈妈甘甜的乳汁;当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便感受着父亲那双大手的温暖;当从我们迈入校园的第一天起,便畅游在老师赋予我们的知识的海洋中。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亲人、老师,朋友的关心和帮助。感恩就会懂得爱,懂得爱才会回报爱!在上学的路上,我们感受着环境带给我们的清新与美好;当我们看到一片纸屑时,捡起来放入垃圾箱,我们感恩环卫工人的辛苦;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我们感恩尊老爱幼的文明;教师节送给老师一张自制的贺卡,我们感恩老师的辛勤培养;为爸爸妈妈做一次饭,尽管色不美、味不香,但爸爸妈妈的脸上却绽放着笑容,我们感恩着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感恩同学,是同学给了我们友谊;感恩大自然,是大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感恩祖国,是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感恩的太多太多,只有知恩、感恩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爱,才能让我们少些抱怨,多些满足。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对世间所有人与事,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一个正直的人所应具有的起码品德。

5.关于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五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的传统的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1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被古人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系。不过平时却少有人送菊花的,因为有人认为菊花的用于缅怀、悼念,不够吉利。事实上并非如此。菊花的象征意义并非那么浅薄。

菊花象征久长:菊花在秋季开放,故为秋的象征,人们甚至把九月称“菊月”,因为菊与“据”同音,“九”又与“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来象征长寿或长久;并且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采的菊花更有意义,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将这一天采的菊泡陈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寿”之意。

菊花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2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只要一到春节,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例如北方的习俗是吃饺子,南方的习俗是先要祭拜祖先再吃。当然不论南北方,春节都是一年里团聚的日子,不管你身在何处都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过春节。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很兴奋,因为要知道过了这一天就是春节了,也意味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在大年三十晚上,一起吃年夜饭,吃饭前当然要祭拜自己的祖先。我们点上蜡烛祈祷祖先的灵魂保佑我们,我也默默地许下了愿望。祈祷之后,就吃年夜饭,年夜饭可丰盛了,年夜饭里有鱼,象征年年有余。又有年糕,象征年年高,另外就是鸡鸭等食品了。吃年夜饭时,大家开开心心地吃,脸上洋溢着笑容。我想明年就马年了,这一点让我非常高兴,因为明年也是我的本命年,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年传说,相传每年一个日子就是“年”出没的日子,在这一天,“年”就出来吃人。有一位老神仙下凡来帮助村名抵抗“年”。说“年”怕红和怕响声和热闹,从此以后的过年就是挂灯笼,放鞭炮。

我们吃完年夜饭,这时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便围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首首欢快的歌曲和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与我们接近了十二点的钟声。随着“小彩旗”的转动,当北京时间进入倒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我们家全都欢悦起来,外面的鞭炮声也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这些都意味着马年的到来。

这就是我的春节,一场快乐的春节。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3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无数个发明在中国诞生,剪纸便是文化艺术瑰宝之一。我看见一幅幅五彩缤纷、形象生动的剪纸,情不自禁的展开白色的翅膀,飞向了想象的王国。从前有个小男孩叫罗卡,他从小丧父丧母,只好在地主家当小童工。地主对他十分刻薄,每天让他从早到晚为地主的几头骆驼洗澡,还要他拉骆驼在草地上吃草,整天伺候那几头骆驼,只要有一点没做好,就不让他吃饭。来自:作文大全 有一天,罗卡照例带骆驼去喝水是遇到了一位仙女,那个仙女看到他衣服又破又烂,而且看起来几天没吃饭了,便变成一位老婆婆去探察他的生活情况和他的心灵善不善良。

老婆婆走到罗卡面前,说:“孩子,能给我一点水喝吗 我太渴了!” 罗卡晃晃自己的水壶,还有最后一点点水了。罗卡把水递给老婆婆,说:“ 婆婆,您喝水吧!”老婆婆又说:“孩子,我的肚子好饿啊,有没有东西吃呢 ”罗卡摸摸自己的口袋,只有最后半块饼了,罗卡把饼递给老婆婆说:“婆婆,您吃吧!”

就这样,经过多次的试探,仙女发现这个小孩十分善良可爱。老婆婆又问:“孩子,如果你有很多的钱,你会做什么 ”罗卡想了想,说:“我要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仙女非常高兴,给了罗卡很多钱,从此罗卡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他仍然很善良,帮助了很多的人!中国的剪纸艺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啊!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4

重阳节跑走了,春节向我们走来。

夜幕降临了,到吃年夜饭的`时候了,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吸引了我来到餐桌前。桌上真是山珍海味,想吃的食物应有尽有,馋得我直流口水。“开饭啦,开饭啦!”我急忙拿起筷子,夹起饺子,放进嘴里。霎时,口中的香味溢满了口腔,我又夹了很多菜,不久,就填满了肚子。

吃了美味的年夜饭,现在去看春节联欢晚会喽!刚打开电视就,就听到一阵婉转的歌声,让我们陶醉,各种各样的小品让我们欢笑不已。

到了零点,开始放鞭炮了,我们拿起像金箍棒似的鞭炮,一二三,发射!只见一缕光射了出来,又变成了一朵红花,还有很多发射各式各样的花。这时,黑暗的天空已变成了花花绿绿的百花园,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夜晚!

我喜爱可以让我开心的春节!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5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猜灯谜、包饺子、舞狮、剪纸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国的书法了!因为我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书法是我国的瑰宝。爸爸告诉我,历代书法家有: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他们被称为书法四体。爸爸曾经带我去看过书法展览,有些写得方方正正的是楷书,有些写得龙飞凤舞的是草书。虽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觉得很漂亮。爸爸说,我国的毛笔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学习写毛笔字。我体会到一个小小的点,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却很难。要是握笔的姿势、用笔的力度不对,字都写不好的。看来写毛笔字也是一门学问。

6.有关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的传统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1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春节,大家都异常兴奋,因为这是我们对新的一年的祝愿,是我们对新的一年的欢迎,是我们对新的一年的企盼……

今年的春节,我希望去常熟,看望80多岁的老太太,给她拜年。除夕之夜,和老太太、及姨公、姨婆们一起吃团圆饭。要是老太太知道我去常熟过年,肯定会亲自下厨,烧她最拿手扬州狮子头给我吃。姨婆会给我烧一桌好吃的,有:甲鱼、螃蟹、大虾……想到这儿,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今年的春节,我要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一起玩,我们肯定会玩得很欢,我们会把所有的游戏都玩个遍。想象着玩的场景,我仿佛现在就跟他们在一起了。分离的时候,肯定又会依依不舍。

今年的春节,我还要和家人一起放特大的烟花,自从我长大以后,我就迷恋上了放烟花,每年快要到春节时,爷爷会给我买许多烟花,当烟花升上天空,美丽的烟花像一朵朵火红的鲜花绽开了,把宁静、漆黑的夜晚装点得炫丽多彩。看到那五彩缤纷的烟花,我心里美滋滋的。最重要的,就是我要在除夕之夜的零点,放一个1000响的除旧迎新的鞭炮,听到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迎来了新的一年。

春节啊,春节啊,你怎么不插上一双美丽的翅膀,快点飞到我的身边,我在盼望着你,盼望着你早日来临。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2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今天,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重五、端阳、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天还要悬菖蒲、洒雄黄水、挂艾枝、喝雄黄酒,杀菌防病。传说端午节源于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反对,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悲愤,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身亡。他死后,有人打捞他的身体,有人投饭团,后来怕饭团被蛟龙吞食,就用栏叶抱起饭团,投下汨罗江,这就成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呢!因为要吃粽子,所以妈妈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栏叶包成一个三角形,角要尖,然后放入3-4颗大红枣,用栏叶裹紧,系上五彩绳,一个粽子就做好了。妈妈一个个地做着,汗水无声的落着,终于,把粽子都做好了。接着就开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两个小时才会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阵阵粽香向我袭来,我尝了一口,啊多么美味的粽子啊!这是妈妈用辛劳的汗水为我制作的美食,我永远都不能忘怀。这就是我家的端午节!

祖国的传统文化像一座宝库,我像只小蜜蜂在这宝库里尽情采集。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3

说起我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过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4

我国有风筝、甲骨文、茶、皮影等很多很多的传统文化……

我最了解的就是风筝啦!

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放风筝,那天风很大,风筝也飞得很高,那时我开心极了!就好奇地问爸爸风筝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会飞得那么高呢?

爸爸告诉我风筝可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呢,是我们中国的木匠鲁班发明的,他是在公元前507—444年期间,鲁班在当时的鲁国,就是现在中国的潍坊地区,他用竹木制作了一只喜鹊在空中连续放飞了三天也没有掉下来,最后,他们用木头制作一只载人大鹰用来观察敌情。

到了中国西汉时期,由于有了纸,风筝逐渐用纸制作,故称纸鸢。

到了唐代,人们又在纸鸢上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由此开始称纸鸢为风筝。

我听到后想:原来一个小小的风筝有这么深的来历。

要不是这次我和爸爸来放风筝,还了解不了这么多的知识。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5

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文化,其中我最喜欢围棋。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围棋。

围棋是我国传统“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中的一种,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距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五帝之一的尧有一个儿子叫“丹朱”。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淘气、顽皮的孩子。尧为了使儿子能够静下来,便想出了一种石子游戏,来教他的儿子,儿子一下子着了迷。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和小伙伴们疯打胡闹了,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人,变得安静。这种游戏,就是现在围棋的雏形。

围棋的棋盘是方形的,由纵横各19条线形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就下在这些点上,在边、角、中腹任何一点都可以下。棋子分黑白两色,黑子181枚,白子180枚,黑白两子加起来,恰好和棋盘的点数相同。

围棋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它是一种思维体操,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提高分析和记忆能力,而且趣味性很浓,因此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要是你能走进这个博大精深,奥秘无穷的黑白世界,一定会感到无穷的欢乐。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6

剪纸,是中华民族流传艺术,瞧!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美不胜收的剪纸。这幅剪纸的画面是这样的:天气晴朗,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双手拽着一个脚受了伤的小男孩,他用尽全身的力气,终究没有把他拉上来,此时,他已经满头大汗。看着这幅剪纸,是我的思绪飘到了几万公里外的采山药的山里。

一天,一个叫小明的孩子骑着牛到山里采药,隐隐约约听到有个孩子在喊救命,晓明跳下牛背从山上往下看,果然有个孩子跌倒在山坡上。晓明见此情况,赶忙骑着牛往山下走,经过小明的一番询问,原来他叫小强,他和家人走散了,在寻找的时候,不小心脚底一滑,就滚了下去,小明安慰小强道:“小强,你放心,我会帮助你找到父母的。”小明先跳上牛背,然后双手拉着小强,小明是用了浑身解数也终究没有把小强拉上来,最后,老牛将一只腿曲下来,这样小明才上了牛背上,过了几天,小强的家人来找小强,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可谓“友谊地久天长”啊!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咱们中国的剪纸!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7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诗、词、曲、赋;有京剧、曲艺、书法、国画;还有对联、灯谜、歇后语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中国的茶文化了!尤其是杭州的龙井茶更为著名。

龙井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茶叶泡进水里,颜色由深变浅,逐渐变成了翠绿。然后,就能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茶香味了!尝一口,味道苦尽甘来。最后说说茶的样子吧!茶叶有的性子急,一下子就沉到杯底;有的不急不躁,慢慢地沉下去;还有的十分固执,怎么也不沉下去……

龙井茶不但有着四绝,而且喝茶对身体也十分有益。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还可以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就因为茶叶有这么多优点,所以中国人才爱喝茶,并逐渐形成了茶文化。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8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猜灯谜、包饺子、舞狮、剪纸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国的书法了!因为我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书法是我国的瑰宝。爸爸告诉我,历代书法家有: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他们被称为书法四体。爸爸曾经带我去看过书法展览,有些写得方方正正的是楷书,有些写得龙飞凤舞的是草书。虽然有些我看不懂,但觉得很漂亮。爸爸说,我国的毛笔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所以我有空就向爸爸学习写毛笔字。我体会到一个小小的点,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却很难。要是握笔的姿势、用笔的力度不对,字都写不好的。看来写毛笔字也是一门学问。

我为博大精深的我国文化而骄傲,为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而自豪。我爱我国的书法!

我国的传统的作文 篇9

重阳节跑走了,春节向我们走来。

夜幕降临了,到吃年夜饭的时候了,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吸引了我来到餐桌前。桌上真是山珍海味,想吃的食物应有尽有,馋得我直流口水。“开饭啦,开饭啦!”我急忙拿起筷子,夹起饺子,放进嘴里。霎时,口中的香味溢满了口腔,我又夹了很多菜,不久,就填满了肚子。

吃了美味的年夜饭,现在去看春节联欢晚会喽!刚打开电视就,就听到一阵婉转的歌声,让我们陶醉,各种各样的小品让我们欢笑不已。

到了零点,开始放鞭炮了,我们拿起像金箍棒似的鞭炮,一二三,发射!只见一缕光射了出来,又变成了一朵红花,还有很多发射各式各样的花。这时,黑暗的天空已变成了花花绿绿的百花园,真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夜晚!

7.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缺失的反思 篇七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1.1.1 儒家文化的体现

我国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住宅建筑影响巨大。儒家伦理和道德观倡导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内外有别,崇尚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共同生活。住宅建筑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的特点是以厅堂为中心,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沿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并设游廊、花墙,前后有二门三门,主次分明、分区明确,满足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辈分和内外区隔。四合院成为到北京的西方人游览中国特色民居的必看景点。

1.1.2 遵循阴阳学说

崇尚风水文化。我国的住宅建筑,在选址择地、建筑布局、结构安排和内部装饰上都很注重山水聚合、藏风得水。风水文化认为,山是地气的外在表现,气的往来取决于水的引导,气的终始取决于水的限制,体现中国道教文化崇尚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民间更是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傍水”的偏好。

1.2 鲜明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各种差异,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不同体现在住宅建筑中各具特色,丰富了我国住宅建筑的文化蕴涵。如藏族的民居,石砌厚壁、台阶式平顶,渗透着藏传佛教的烙印和藏民族的聪明才智;维吾尔族的住宅,内院拱廊式平顶建筑,其布局内饰、图案等均呈现伊斯兰教文化的特征和中亚地区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朝鲜族的民居歇山式瓦房,白墙原木本色,充分反映朝鲜民族喜爱整洁白净的民俗和雅致朴素的审美情趣。

1.3 汇集中外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

我国住宅建筑中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与本土建筑有机交融。最典型的是广东开平的碉楼,中西建筑风格巧妙结合,凸显了侨乡文化特点,它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又和本土建筑融合,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成为善于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并洋为中用的成功案例。

2 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2.1 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到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生、变动,“充满了历史意义,是一个历史现象辩证的发展的卓越标本”,“至于它的朴实雄厚的壁垒,宏丽的城门楼、箭楼、角楼也正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离的艺术构成部分”。北京城墙的消失,令人惋惜,而今天,比北京城墙更大的历史遗迹毁坏现象却在普遍发生。如作为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在近几年旧城改造和西湖沿线改造工程的启动中,不少散落在西子湖畔、街市中间的名人故居在人们的视线中被损毁,乃至消失。而在北京,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成片的灰砖灰瓦胡同和四合院被拆毁和迁址,得以幸免的也被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所淹没。据统计,近年来随着北京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上海的石库门、云南丽江古城,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在今天的中国,许多城市建设,都毫不顾及这个城市与历史的联系,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常常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切断,意味着这个城市历史内涵的消失。而这一点,与欧洲的许多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对历史文脉的延续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2.2 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

地域文化常常反映一个城市最真实的面貌。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大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北京位于平原地区,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古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的河湖水面、人工堆筑的山丘,并把它与宫殿、庭院、城楼、塔楼建筑结合起来,形成错落有致、有皇家气派的建筑群落和空间,同时又不失自然的美丽和地域风情。又如古代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建设,也是在充分考虑吴越文化特色和江南秀山美水的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今天,这种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建设却日见稀少。如浙江绍兴原是一个规模并不大、河网纵横、保存得也相当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苏州分庭抗礼,分别是越文化与吴文化的代表,而如今大拆大改,建大高楼、广场、草地等,使绍兴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

除此之外,景观也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景观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湖滨河地带等。“景观”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标记所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讲究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山水胜景与历史文化的统一、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审美诗意空间营造的统一,城市的主体建筑常常包围在山水、庙堂、田园、乡村、湖泊之间,所以具有非常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一个城市的建设常常有着“十景”、“八景”之类的著名景观,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记和引人入胜处。而这一特色,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却日见消失。许多城市建设,并没有建造出新的城市景观,而由于设计者不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景观特色。如古称“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就因为四周的高楼林立,已失去了旧日的诗情画意和景观特色。又如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有一种强烈的形式美,其“门”的造型也新颖别致,雕塑感极强,但它所处的地段必须有适合它存在的条件——城市的轴线交界处、处于足够大的广场和空间之中。而位于北京CBD区东二环南路路东的CCTV大楼,显然是不符合这一要求的,那里没有任何轴线的组织性,高楼林立栉比,空旷场地甚少,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超体量的“雕塑”,与周围的景观不相协调,其“门”的立意是缺乏说服力的。

社区也是一个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应该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在国外的许多社区建设中,都有意识地保存民族、地域、职业、风俗、道德、宗教、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在中国,社区建设单调如一也成为普遍特点。如现在许多城市都在修建大学城,围绕大学城的建设,也修建许多居民社区。但这些社区大多都没有体现出这类社区的文化特色,在建筑设施上与其他小区没有什么区别。如长沙岳麓区大学城中的科教新村,居住的主要是大学教师,而与大学教师这一职业身份相吻合的教育、人文气息在小区建筑设施上没有很好体现;同时,岳麓山下、湘江河畔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没有融于小区的设计与规划中。

3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缺失的弥补

3.1 建筑造型和立面设计

古代和现今的建筑结构在材料上和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传统建筑造型和设计手法不能有所借鉴。住宅已成为现代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住宅建筑也有一个民族风格和元素汲取的问题。我们可以汲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运用,特别是灰、白、黑的色调运用,以创造出青瓦白墙的传统韵味,增强现代住宅建筑的生活韵味。如中国传统建筑中漏窗、斗拱、山花、烽火山墙、屋檐、台基、塔道、栏杆等元素,也可以充分汲取,与现代的建造手法相结合,成为当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这种借鉴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许多建筑中已充分体现,中国至汉代发展起来的微微向上翘起的大屋顶造型(“飞檐”造型),在当今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许多建筑中仍然保留,“飞檐”造型已成为一种优美的符号为人们所传承,成为其民族记忆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表征。

3.2 空间和体验

把传统文化融入建筑不仅体现在造型和立面设计上,在空间乃至时间上的体现更为重要。建筑空间及环境给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场所,在这个场所里,人们感受着文化氛围。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形态十分丰富,有形式较为严整,多用于宫殿、寺院建筑的空间形态,也有富于变化、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空间形态。中国的城市空间组合也很自由,富于变化,它多以低层的院落式住宅为主体,又配之以体量较为高大的庙宇、城墙、塔楼甚至宫殿等,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这样的空间形态,大大增强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城市不仅成为可以居住,而且可以宜居和乐居的公共场所。在今天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对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元素的吸取是充分必要的。如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中,可以充分吸取传统的院落式空间的造型手法,造成相对独立、离散的空间美感和静谧的空间氛围。在整个城市的布局和设计中,又可以充分借鉴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的技巧与手法。从今天的城市建筑与规划来看,城市的田园化基本上不可能实现。但是,若以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的那种回归自然、城市与自然充分结合的理念为指导,让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那种山、水、花、木、石、亭、台、楼、阁、轩、廊、斋、馆等充满层次变化和趣味自然的空间组合形态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充分反映人与自然亲和的情感,则会大大增强一个城市的魅力、生机与活力,也能使它真正成为人们宜居和乐居的家园。

3.3 将环境变成景观

建筑设计的核心就是造出人们宜居乐居的生存空间,而要营造出这样的城市和生存空间,就是要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统一起来,将环境变成景观,使每一座城市都达到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的统一,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景观文化意识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已引起了注意,浙江绍兴在经过城市建设大规模破坏后深刻认识到城市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以“全城”的保护为终极目标,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风貌,保持“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的生活环境,体现“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筑格调,凸显绍兴地方景观特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建筑中会有更多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凝动的音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冯炜,李开然.现代景观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张永和.第三种态度[J].建筑师,2004,(2)

8.我国传统体育媒体化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武林大会;传统体育;大众媒体;媒体化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90-03

Contempl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 going into media in China

——Taking “Wulin Assembly” on CCTV-5 for example

WANG Qing-ju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leading and prevailing of western sport going into media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its spreading,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which has native advantages and a national complex, has become a corner forgotten by mass media. By taking “Wulin Assembly” on CCTV-5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erformed an in-depth analysis on its modes by applying classical theories in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considered that it is the result of “cultural trueness” presented under the effect of its virtual environment that results in the success of “Wulin Assembly”, and proposed tha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or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China to go into media.

Key words: “Wulin Assembly”;traditional sport;mass media;going into media

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打造民族体育赛事品牌,于2007年3月6日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中视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全程推广的一档全新武术赛事《武林大会》至今已亮相一载有余。《武林大会》将目光锁定在以技击为灵魂的传统武术上,擂台争霸的形式,巧妙地融入各门派文化的介绍和武术家技能的展现。据权威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显示:“武林大会”开播3个月,即成为CCTV5晚间22:20后时间段的收视“擂主”,开播5个月,全国有3.4亿观众收看过《武林大会》,同时,赢得赞助商及欧美、韩国等国外电视传媒的高度关注。“武林大会”填补了当今中国电视节目没有传统武术栏目和没有传统武术格斗比赛的两项空白。所以,对“武林大会”模式进行研究,剖析其可借鉴的内在规律性,将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着现实和理论意义。

1媒体化:未来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的选择

1.1体育全球化: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挑战

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使得体育文化最早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文化形态,并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成为全球化意义上最为显著的文化成果。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能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意义深远的文化互动和传播,为世界人民提供了观念和认知的透镜。然而,占世界体坛主宰地位的“全球化体育”,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面对西方体育传播的强大压力,原本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基础的中国传统体育正在不断地被子孙遗忘,甚至是遗弃。全球化体育传播使民族体育文化的整理、发展和传播问题变得万分火急[1]。

1.2媒体体育:当下全球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

媒体体育是体育信息的媒体文化形态。具体说,它是大众认知体育现象和体育事件的中介,是大众媒体以体育为传播内容,以图象、音响、文字、色彩等系统符号为形式,囊括了与现代体育相关的所有新闻类、专题类、访谈类、娱乐类节目或报道的媒体文化形态[2]。国际体育运动能够成为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全球化的先驱,且至今仍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人类活动。其根本原因,正是强大经济实力及先进技术下超强的传播力度使然。无数的技术发明不断被转化为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接受方式的事实,信息时代的社会大众永远无法挣脱由林林总总的大众媒体所设下的包围圈,使得人们接触到的体育信息主要是媒体传播中的体育,即媒体体育。

1.3媒体化: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媒体化是指一种文化被动或主动融入现代媒体文化群落,而逐渐具有“媒体”特质的过程和结果。作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的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其生存、传承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传播。所谓传统体育媒体化,即把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华、现象、形象及信息等内容转化为媒体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传统体育通过媒体这一中介传播时,应充分考虑媒体特性,以及表现出来的媒体印记。对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而言,传播失衡是非常突出的,其昔日的传播模式不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生存在工业社会和大众传媒时代的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播方式和环境决定了它的大众化趋势。可见,媒体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2央视“武林大会”节目剖析

2.1创新传播样式,彰显人文关怀

“武林大会”节目本身就是对逐步流失的民间武术文化的追寻和抢救,正如其制作人陈凡所说:“对中国自身的文化有着强烈的感情,在心底对她有一种深埋于心的眷念。”“武林大会”在回归中国武术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擂台比武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套路、格斗和功法3大武术运动形式融为一体,还将拳种文化、历史等融为一体,以短片拍摄、外景采访等电视手段,结合演播室、训练营等场外空间,点线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摄制组在每个拳种打擂之前,都要拍大量的有关拳种流变、拳术风格、技术特点、代表人物、选手情况等相关资料,制作成富有文化内涵的小片作为铺垫,放在主持人的解说词中,插播在播放的片花中,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能了解很多相关武术门派的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在每场比赛之后,还安排专家评委“说武论技”,分析对战双方胜负的原因,对有些重点招式进行分析示范,技术含量很高,能使观众具体深入地了解传统武术技击方法的科学性、巧妙性[3]。

2.2央视“武林大会”节目的模式及理论诠释

正常情况下,现代大众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先有真实事件发生,再在媒体的广泛参与下,才有可能最终产生“媒体事件”,抑或“媒体奇观”。然而,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的当下,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武林大会”是不可能再现江湖的。正如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所说:“‘武林大会’整个节目从创意到制作都是我们自主开发的,赛事是我们自己组织的,规则是我们自己制定的。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可见,央视“武林大会”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关怀意识,以及它破天荒的传播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传播基本按照“媒体化的策动→组织和导演赛事→媒体化加工(编码与把关: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体事件(媒体设计和刻意制造的伪事件)”这一范式进行。

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形象》一书中首次提出“假事件”概念,其认为“假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用以表述的语言是“超越真伪”的,它们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4]。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5]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建构为极其狭义的操作化概念,把它直接界定为重大事件的电视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实际上可以用“电视事件”替换,另外,该书还将这种“特殊的电视事件”与一般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以及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区分开来,主要用来指称那些具有仪式性的电视直播事件,它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观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和文化表演。媒介通过组织关于政治、体育等“狂欢性”收视活动,目的是为了引导社会舆论、巩固既定社会规范、传承历史文化等。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者对媒体与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是建立在现代消费社会的基础上,无论是“伪事件”、“媒体事件”还是“奇观”,都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概念性描述,这种现象的出现依附于现代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水平以及大众传媒的大规模、制度化、深层次地介入生产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而造成了“文化真实性”的模糊,即媒介虚拟的“超真实”效应。可见,“武林大会”的成功正是基于其拟态环境效应下所呈现的“文化真实性”的效果。

3媒体化体育的本土化思考

3.1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博大的思想内涵、深厚的人文底蕴、悠久的历史积淀,能够兼收并蓄且博采众长。其去意识形态色彩,使其在当今的传播全球化时代具有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政治的传播能力,是对外传播我国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中国原创性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领域。但是,在传播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体育文化往往以影视产品、音响产品、图书报刊产品、美术工艺作品等及其衍生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等器物形式,直接作用于受众,不仅产生巨大的精神作用,而且产生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是地地道道的生产力。从这一点来说,它又表现为硬实力。因此,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并不是一种单纯“软实力”,而是一种不可忽视和多得的“软硬兼具”的新型实力。

3.2正确评估全球体育媒体化传播

在西方体育文化传播“一统天下”的现实背景下,我们在制定体育媒体化传播策略时,不能仅仅扮演他者文化的传声筒。我们既要借鉴西方体育全球化传播中文化组织特征、资本运作方式与媒介强大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又要对西方商业化主导的全球体育文化传播及其负面影响保持警醒。我们应该结合当代中国媒介的整体革新状况,立足本土,发挥当前央视和香港媒介的强势特征,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以电视、出版和报刊业为主的媒体体育文化合作,目标是建立强强联合、兼顾差异与内外共容的中国当代媒体体育文化的传播新格局。

3.3加强体育受众定位研究,养成跨文化传播意识

传播和宣传一定要有的放矢,从实际出发、需要和可能出发,避免图虚名而无实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了解受众,通晓他们的兴趣爱好,知悉他们的文化需求。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的每个角落都生活着文化各异的人群,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日益成为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双方存在着众多的差异性。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活动中,我们都应养成和保持清醒的跨文化意识。

3.4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全方位传播

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注重运用动漫和电子游戏这些泛大众传播媒介。学校教科书也是不容忽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领域。教科书是向儿童和青少年灌输文化立场、观点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了解体育世界、认识体育文化的启蒙渠道。大学教科书更是培养未来精英认识和研究传统体育文化的指南和参考。综合运用以上各种传播媒介,为世人提供认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途径是有待开拓、发展的领域。

3.5努力打造我国的跨国体育传媒集团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由于体育文化传播的去意识形态特征所呈现的天然合作方便,在我国体育传媒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媒体的投资、合资、联营和并购等方式,按照市场经济和体育文化传播的规律,逐步建立起我国自己的体育传媒集团,创建跨国体育传媒公司和世界著名体育传媒品牌。目前可以从电影、电视起步,逐步扩展到图书、杂志、报刊及互联网等领域,并做到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庆军,杨万友. 媒介全球化下我国媒体体育传播的自觉与发展对策[J]. 体育学刊,2008,15(1):62-66.

[2] 郭晴,郝勤. 媒介体育:现代社会体育的拟态图景[J]. 体育科学,2006,26(5):21-24,32.

[3] 张全亮. 央视《武林大会》开播之感[J]. 武当,2007(9):4-5.

[4] 黄顺铭. 新闻策划:多维的视野[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1):9-10.

[5] 戴扬,卡茨.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78.

上一篇:javaee学习顺序下一篇:肉鸭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