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趣味数学找规律

2024-10-23

六年级趣味数学找规律(共8篇)

1.六年级趣味数学找规律 篇一

小学生趣味数学游戏:大家来找规律

:生活中出处充满数学的趣味,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生趣味数学游戏:大家来找规律,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在快乐中了解数学,爱上数学。小学生趣味数学游戏:大家来找规律

请仔细观察下面每一行数都有什么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入一个数,使它符合这个规律。(1)1,5,9,13,(),21,25(2)1,3,9,27,()243,729(3)1,8,27,64,()216,343(4)1,2,4,7,()16,22(5)1,2,6,24,()720,5040(6)1,3,7,15,()63,127(7)1,2,5,10,()26,37(8)1,4,9,16,()36,49(9)1,1,2,3,5,8,()21,34(10)2,3,5,7,()13,17(11)312,423,534,645,()(12)1221,2332,3443,4554,()(13)12321,23432,34543,45654,()

结尾:以上查字典数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生趣味数学

第 1 页 游戏:大家来找规律,希望你会喜欢!

第 2 页

2.六年级趣味数学找规律 篇二

一、在实践活动中总结规律

数学找规律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教师应当充分把握住找规律教学的特点, 设计多样化的找规律题目, 调动学生探索与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拓展思维, 总结数学规律, 进而掌握基本的数学规律, 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进行找规律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图片, 图片上画上一列圆圈, 并用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将圆圈填充满。按照红色圆圈、蓝色圆圈、红色圆圈、蓝色圆圈……这样的规律排列, 将图片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到不同颜色圆圈的排列规律。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组不同颜色圆圈的排列顺序, 然后选两位学生用彩笔画在黑板上, 让其他学生一起找规律。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找规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设计一些多样化的活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 让学生自己想一下生活中类似的规律, 并与大家一同分享, 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找规律的方法。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找规律的小游戏, 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找到数学规律,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数学规律

在数学找规律教学中,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 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并理解数学规律, 通过一些找规律的练习题来进行反复比较和观察, 深入掌握找规律题目的解决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探索能力。

例如,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找规律练习题中, 要求学生按照下图所示规律在括号中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1) △○□△○□△○□…… () ……

(2) ○○○□○○○□…… () ……

(3) △△△○○△△△○○…… () ……

初步学习找规律题目, 学生会感受到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规律, 增强学生找规律的自信心。针对上述题目, 除了观察的方法之外, 还可以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找到规律, 解决问题。上图中每组图形的规律图数比较少, 再加上不能用来观察规律的省略号, 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从各个途径观察、比较图形, 发现每组中的图形排列规律。通过对上图的观察, 学生会发现第一组图形是由三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依次排列的, 那么到第31个恰好是新的一组, 进而得出第32个是圆形的答案。依次类推, 学生就能够得出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答案。通过这种深入探究、相互比较的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创造自主认知规律的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数学教师在找规律教学中, 同样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认知数学规律, 理解数学规律, 进而能够很好地运用数学规律。学生在自主认知规律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一些找规律的题目, 例如, 三个朋友要一起看电影, 他们需要在10个座位号中选择连着的三个座位, 有多少种选择。学生会通过自身的判断得出有8种选择的答案。思路是10减去3加上1等于8, 学生可以在练习纸上画出10个座位号, 先将第一种选法画出, 之后每个数字往后推两位, 推到数字10时正好是7次, 再加上之前的一次一共是8次, 这也就自然解决了问题。在解题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的, 为学生创造自主认知规律的氛围,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不同类型的找规律题目, 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验数学规律,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数学规律的本质,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其各学科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和规律性的学科, 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索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找规律教学, 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找规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艳杰.创造性使用教材, 开发小学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0 (09) :117-119.

[2]邵月芳.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05) :123-125.

3.六年级趣味数学找规律 篇三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 教学内容 找规律

1.引言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数学是门重要的、困难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领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间的共同点,找出这些规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找规律完成的练习题,老师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这种“找规律”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找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找规律”教学就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观察,总结得出教学内容中有着周期现象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规律简单得出问题的答案。“找规律”教学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比其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趣味性都强,因而受到学生的喜欢。此外,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中没有复杂的数学计算,通过图形或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2.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合作能力,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合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找规律”的学习仅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找规律题,老师还要让学生合作完成。在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出一些容易的找规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一些难度高的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发现规律。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身,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的安排

按照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找规律”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教材中,其安排方案如下。

3.1主题单元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各学校都应该重视“找规律”的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对苏教版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标题是找规律(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标题是找规律(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是找规律(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框数中的规律)。这些教学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分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分析渗透法

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是以低年级的数列中找规律、图形中找规律、算式中找规律、运算中找规律为基础的,这些低年级的找规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这些简单的“找规律”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到了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高难度的“找规律”习题。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讲解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经过2个点可以画一条线,过三个点中的2个点最多画3条直线,那么经过4个点、5个点……中的每2个点呢?这就需要学生先动手画图,再摸索规律,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感。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的难度不断提高,“找规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渗透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4.结语

“找规律”教学内容进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中,符合当今社会新课标改革的理念。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选择合适的素材、合理的结构将这一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课堂中,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找规律”的素材应该多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武海燕.小学数学“找规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

[2]陈海鲸.表里·因果·点面——小学数学“找规律”板块教学优化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教学参考,2014(32).

[3]蒋兆斌.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14(11).

4.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篇四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新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学生能自己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不急着上,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1)口念:嘣嚓嚓

嘣嚓嚓

嘣嚓嚓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

谁能接?他接得对吗?好,再来一组动作。

(2)口念: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动作:在相应的位置击掌两次。

谁来接?

一起接一次?

2.好,都会玩这个游戏了?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动作的?

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这节,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运用平时积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这样布置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主题图。

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说。

(1)逐步出示彩旗图。

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

a.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举起桌面上这种颜色的小旗。

都猜是黄色?看看对不对。

(点击鼠标,出现黄旗)。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b.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

为什么这样分?(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

(2)出示彩花图和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和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师: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举起你的发现。下一个灯笼呢?

生1:彩花是按绿花、红花、黄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生2:灯笼是按紫、金黄、金黄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该怎么分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

摆一摆:

师:请你看看下列物体是按什么规律排列?(一个一个出示。)

生: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

师:接下来应摆什么?为什么?

师:再看看下面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接下来应摆什么?为什么?

生:它的规律是一个三角,一个圆,一个正方形,接下来摆圆、正方形,因为前面是三角形,所以后面是圆、正方形。

师:出示例3,涂一涂。

师:后面涂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后面涂绿色、黄色,因为前面是一个绿色,一个黄色,所以后面涂绿色、黄色。

生:第二排涂黄色、红色,因为前面是一个蓝、一个黄、一个红,所以后面是黄色、红色。

(设计意图:通过六一节的引入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涂一涂。

a.实物投影,出示涂色卡1(本89页“涂一涂”)

师:老师这里有张卡片,想请大家帮个忙,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作品!(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评议)

b.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拿出另一张涂色卡(本89页“做一做”)继续涂色。

(学生涂色)

师: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学生评议、订正错误)

2.摆一摆、猜一猜。

a.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

b.猜一猜。

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大奖!

生:(兴奋)愿意!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自己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猜我按规律摆的吗?”,自己请同学回答,答对的老师给予奖励。)

生1:他是按圆、三角、星星这样的规律摆的。

生2:他摆错了,前面是按红五星、黄五星这样的顺序摆,后面是按三角、圆、星星这样的规律摆,他摆的是两个规律。

师:(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按照他摆的规律,下一个学具会是什么呢?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生:小朋友们,你们能猜出我摆的规律吗?如果从左往右看,下一个学具是什么?如果从右往左看,下一个学具又是什么呢?(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回答。)

师:还有谁想上来展示作品?有这么多呀!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猜一猜。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联系生活找规律。

师:指用两三种学具我们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有,是按照慢慢快快快的规律拍手的。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五、欣赏设计,总结延伸

、呈现:生活中的规律美

2、学生自己设计一幅有规律的作品。

3、全小结: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律带给我们的美,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做一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5.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五

“找规律”可以说能给学生提供思维能力发展空间极大的一个内容。内容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根据教材的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情境导入——认识规律——练习巩固——数图联系找规律——练习巩固——创造规律——欣赏生活中规律之美。下面我就对每一个环节做一下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反思:导入这一块出乎我的预测,课前我以为学生会回答因为老师做的动作是有规律的,所以学习起来比较简单,这样就很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可是,他们只用了有顺序来形容,这里就花的时间多一些了。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反思:认识规律是这个环节我讲了3个例题。例

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

2、例3是简单的图形变化而引出数字变化的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在教学过程,我主要是让学生先观察,再找规律,说规律的这样一个过程。例题的讲解中我积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地找出不同的规律,比如:例2教学,我先让学生从物体上看,有没有变化?除了物体变化的规律,还有没有其他规律,从而引出简单的数字规律。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这个环节因为多媒体产生了色差,以至于学生看到的和预设的不一样,也就导致了学生回答的结果和多媒体出示的结果不相符,有一些混乱。而且上课是在多媒体教室,教室比较大,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比较小,以至于我不停的重复学生的回答。

三、巩固练习

【反思:巩固练习学生基本掌握的比较好,有少数几个学生看到了数字的规律,忽略了图形的,给予了及时的引导!而且最后一个开放式的练习,创造规律,我认为设计的比较好,给予了学生充分动脑思考的时间,激发了他们比较强的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这一块完成的比较好。但是我却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应该沿着捉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本上动手涂一涂,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本上涂一涂,课前我也想尝试这样做,但是又担心学生一打开课本后,我不能及时收回来,影响到下环节的教学,也许这是我平时在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的不到位表现吧。

四、生活中的规律

【反思:生活中规律我原本以为这部分内容应该让学生好好的表现一下自己的发现能力,让学生觉得自己有成就感的。但是,我还是在时间上犯了错误,由于前面的例题讲得内容多了,到了这个环节,发现时间来不及了,于是我只让学生寻找我给的图片中的规律,没有让他们到生活中自己寻找发现,没有给学生留太多充分的时间,就一带而过,甚至很急得去提醒学生,只让学生明白是有规律但没有让学生去发现有什么样规律。这部分的内容把握不好,以后还得努力。

6.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篇六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数字的简单规律”。“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主要让学生巩固找规律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数字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数字的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图形里面的规律。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找规律填数,2、星星后面藏着几?

3、你来当当小医生

4、找找不一样的一行

5、发现图形里面的规律,填写数字。

在第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巩固规律是怎样变化的,特别用箭头表示出来,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的关系,让后进生也能够充分明白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跳跃中,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兴趣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兴趣,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我的话还是比较多。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2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

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从生活中的斑马肤色开始引出黑白条纹的规律。然后出现彩旗、花朵、灯笼的组合,让学生体验规律。这些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竞猜入环节。通过课件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热闹。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此外我紧紧抓住理论联系实际,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由于是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往往只有15分钟,所以后来部分学生在开小差;同时学生回答时没有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此外在学生做作业之前没有讲清要求;在找寻和辨别规律的组合时,没有用线条区分开来,影响了本节课的时间和效率。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4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猜一猜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六一”的联欢会情境讨论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例题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在动手操作环节仓促而过。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5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

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 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6

这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了,曾经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做课,为此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时特别轻松,孩子们也学得特别扎实。

一、生活情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的有趣的情境。本课,从六一的庆祝契机开始,说我们班要布置班级,老师准备了很多方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规律,发现了规律,我让学生到电视前指一指,说一说,然后又追问下个应该摆放什么?然后我们就这样布置班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本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我是小小设计师“光会解决问题也不是最棒的,看谁能为咱班再设计点别的装饰呢?”孩子们纷纷举手,丝带、彩球、棒棒糖、小星星等等,于是我让他们自己画图设计,创造自己的规律,然后进行展示。不但激发了孩子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原来孩子们的潜力真的好大啊,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是那么的丰富而美好。

只要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将会展现出他们最美好的那面。经过这节课让我知道了,教师心中充满美好和希望,孩子们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7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8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通过游戏,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跟着老师做有规律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有规律的动作,课堂气氛相当热闹。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猜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再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教学中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规律既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既可以是2个2个一组的,也可以是3个3个一组的,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有些环节有些仓促,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9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0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黑板上,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最后,还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回答的次数。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11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乐的节日》轻快的歌声引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接着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7.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简析 篇七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找规律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重点在于培养基础的思维意识,这对一个人思维方法、思维形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教学中的“教”,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填充、运行知识方式的基本思维框架建设。好的方法不仅可以事半,而且终可功倍,同时也能增强学习时的念头和自信心,而方法意识的最基本形成就是从找规律意识开始的。任何事物、任何科学的解决、摸索问题的真切方法都是从规律出发的。培养“发芽期”小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也不仅来自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来自生活中的刻意引导。

一、自主的动力才是找规律的原动力

找规律本身的过程就是自主的探讨未知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生的“发芽期”培养找规律能力之前,一定要诱导、深化小学生思想里的自主性,自立的探讨未知问题的规律意识。很多家长、老师都不注意这点,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样会造成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或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当孩子在“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找规律意识的挫败感,甚至会形成沉重的、一定的心里潜意识负担。可怕的是这种潜意识有时连家长、老师,甚至学生都不会发现,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应加强校外的培养。

另外,值得对大家一提的是:自主找规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从幼儿园甚至更小就该开始,但要注意题材应从简易的生活事理开始,而不是从数理数字开始。

二、找规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外”而不在“内”

其实任何习惯、意识的养成都是成于“外”而不是成于“内”,这里的内是指狭义的课堂、书本上,外则是指除了在校的学习,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的触感还是课外的生活,对于在“发芽期”的小学生来说,父母绝对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若是能将找规律的思想、能力培养连接于生活中,那将是十分有效的,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使用性认识,同时也能增加对知识、规律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源泉以及动力。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家长老师的真心、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长,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当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其独立、个人化的、自主的、寻找规律的意识。比如带孩子去花园玩时让孩子找出花园里花色的搭配规律,让孩子画出家里的天花板、地板的花纹规律,甚至在洗衣做饭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现象里的规律。

小学老师则要尽量将书本上的规律知识、方法去生活化,尽量用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解释,培养在生活中找规律的意识。

三、要强化规律的应用

一般发现规律的完整过程是:认识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找规律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小学“找规律”教学通常仅要求找到规律或是进一步地达到理解规律,但都太注重于“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真正运用规律这一环节。殊不知,运用规律对“找”的能力培养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的小学教科书上很多找规律习题都在向生活这个主题靠拢,但并不是真切、真正的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应用是举一反三,是以“律”运“理”的深层化理解。比如小学生最常见的看数字找规律,有些数字的规律可以放在一些简单实用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学习,甚至能将一些故事框加进去,再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复制一些类似的简单的东西。再如小学生图形找规律问题,找到后可以再重新给他一个类似的规律,让他根据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天花板、地板图样等。找规律的大脑意识以及能力的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以数字化、科学化、逻辑化的眼光去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应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找规律

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一般的找规律需要老师多次反复教才能记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找规律。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动态的图示来形象展示一些数学规律的演变过程。利用丰富的图文演示将抽象的规律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图画,会大大加强小学生对找规律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让学生在多媒体的熏陶下尽快摸索出数学中的种种规律。

“科学”从某种理论、道理程度上来说就是规律的集体式总结、应用。因此广大家长、教师、学生应当高度理解、重视“找规律”、“用规律”能力在学生“发芽期”的培养。“找规律”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科学、政治等的未来建设、发展。望本文能给教学中的你带来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娟娟.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

8.四年级数学《找规律》同步试题 篇八

一、口算下面各题。

28070=

134=

423=

4515=

36040=

156=

655=

6817=

49070=

325=

564=

5025=

二、比一比,算一算。

180+9030

3130-90

810452

(180+90)30

3(130-90)

810(452)

三、填空。

1、△○△○△○△○△

(1)如图,每个△中间有1个○。图中一共有个△,()个○,○的个数比△少()。

(2)像这样一共摆20个△,那么中间一共要摆()个○。

2、有18个小朋友排成一路纵队,每两个小朋友之间相距1米。这路纵队全长大约()米。

3、一幢楼房,相邻的上下两层之间都有18级台阶,从一楼到六楼,一共要爬()级台阶。

四、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条30米长的直道一边,每隔2米放了一盆花,一共要放16盆花。正确的放法是()。

①两端都放

②只放一端

③两端都不放

2、一条30米长的直道一边,每隔2米放了一盆花,一共要放14盆花。正确的放法是()。

①两端都放

②只放一端

③两端都不放

3、一条30米长的直道一边,每隔3米插一面彩旗,一共要插10面彩旗。正确的插法是()。

①两端都插

②只插一端

③两端都不插

4、一条30米长的直道两边,每隔3米插一面彩旗。如果每边的两端都要插,一共需要()面彩旗。

①22

②20

③11

五、智慧天地。

1、公园的一侧有1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之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 )个广告牌。在公园里的一个湖的四周栽了125棵杨树,在每两棵杨树之间在一颗桃树,一个要栽( )棵桃树。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居间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