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法规概论

2024-11-17

高校教育法规概论(共8篇)

1.高校教育法规概论 篇一

《 高 校 军 事 学 概 论 》

姓名:

学号:

院系:

时间:

《高校军事学概论》期末作业

一、论述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

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正确抉择。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是我军的建军之基、立军之本。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南昌起义,党在起义部队团以上单位建立了党的组织。三湾改编,在连队建立党支部,在班、排设立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直接掌握士兵群众的重大问题。古田会议,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制度和措施。长征途中,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张国焘与党争军权、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径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保证了党对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毛泽东在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深刻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此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军队要听党的话,不能打自己的旗帜。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胡锦涛主席在领导我军建设的实践中,明确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由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多党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政治制度决定军事制度。与我国特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在对军队的领导和指挥上,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直接掌握,而不能由其他任何政治力量来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根本原则,历经80多年的风雨而不动摇,还在于它本身有一系列稳固的、成熟的要求和制度。

这些根本要求是:我军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决不允许向党闹独立性,不允许其他政党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和进行活动,也不允许任何个人向党争夺兵权;未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授权,任何人不得插手军队,更不得擅自调动和指挥军队。这些根本制度是: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部队各级党委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团以上单位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支部建在连上。这些制度构成了一个严密、科学、完整的体系,实现了党的组织与军队建制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党的领导与军事行政领导的内在统一,是坚持和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学说与中国军事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军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政治优势。实践证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根本原则,有利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军队建设,有利于保证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的高度集中统一,有利于发挥军队在保卫和建设国家中的职能和作用。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能够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仅是我们党能够夺取政权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执好政和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正如胡主席指出的:“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

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剧烈变幻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斗争,只要我军始终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我们党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社会主义红色江山就能永不变色。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能够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个国家的军队掌握在什么人手中,始终是关系这个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近代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军阀混战、有国无防、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军队沦落成为个人或狭隘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成为捍卫国家的坚强柱石、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正因为我们党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每当国家和人民遇到危难时刻,这支军队都能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使国家获得了安宁,社会保持了稳定,人民得到了幸福。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复杂严峻,国家利益不断拓展,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迫切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和安全的外部环境。只有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我军才能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

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能够永葆我军性质宗旨和强大战斗力。

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正因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才始终保持了统一的意志、坚强的团结、铁的纪律,既没有被外部的敌人所撼倒,也没有被内部的野心家所分裂;才始终保持了强大战斗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才始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爱戴和支持,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新世纪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推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更加繁重。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能以党的先进性确保人民军队的先进性,使我军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能依靠党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战略战术,保持我军英勇善战的本色和强大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就能以党与时俱进的品格保持我军的生机活力,不断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二、简述国家与国防的关系

国家与国防是联系密切、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1、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对外的最好体现即是国防实力,当前各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与较量主要体现便是国防实力的较量。

2、在信息化时代,和平崛起的大国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来排除外来的干扰,特别是来自霸权国的军事干扰。这就要求有更强的国防实力做保障。

3、国防建设不但要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发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因为国防建设而损害国家经济的发展。

4、在当代,战争作为一种解决国家利益的手段已越来越不为主流国际社会支持,但战争作为解决国家间冲突的最后手段并没有被放弃。这就意味着,国家在具备“胜战”的基础上,国防斗争的立足点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5、一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将会给国防力量的壮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的创新,从而推动一国国防技术装备与设施的更新。

6、国防是整个国家的一部分,事关国家的荣辱兴衰。弱国无外交,只有国防力量壮大,国家可能发展得更好更强,才能在当今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7、国防实力弱小的国家不会长存;发展速度和程度滞后的国家也没有实力与精力建设

国防力量。国家与国防密不可分,唇亡齿寒。

三、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指导意义

第一:毛泽东在指导战争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看作是战争活动中最基本的矛盾。他指出,打胜仗的关键是主观指导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我们研究高技术局部战争,就要从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和地缘政治等客观实际出发,着重考察世界科学技术、军事变革和军事发展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正确分析影响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搞清时代的变化,搞清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搞清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武器装备的数量与质量等情况,使作战指导符合客观实际。

第二:正确研究和认识战争规律,是毛泽东科学研究战争的着眼点,也是毛泽东正确指导战争最根本的依据。他强调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毛泽东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观察和分析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要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实施正确指导,首先要把握高技术战争的规律,对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全面,才能更好地驾驭高技术局部战争,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

第三:毛泽东同志在指导战争实践中十分重视人的自觉能动作用,认为这是把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作战指导者有没有敢打必胜的信心,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作战指导的成败。在今天,高技术局部战争异常激烈残酷,新的战争不仅是力量、技术、信息的较量,同时也是智慧、意志、心理的较量。作战指导者责任重大,又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和巨大的战场压力。作战指导者具备了坚定必胜的信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心理防线不被陡然升高的压力冲垮,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实施正确的指挥。

第四:毛泽东同志指出:作战指导规律,就是合乎战争客观规律的指导原理和原则。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具有进程相对缩短、节奏加快、战争的消耗巨大等新特点。我们学习毛泽东作战指导思想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战争的新特点,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学会“游泳”,把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指导规律,防止作战指导上的偏差,提高驾驭现代战争的能力。

第五:毛泽东同志认为,作战指导的基本问题就是实施正确的指导,确保战争胜利。毛泽东在这些方面的大量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作战指导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指挥的构成要素进一步增加,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作战指挥系统更加复杂,能否实施正确的指挥直接影响作战准备的速度和质量,影响作战时机的选择和把握,影响兵力兵器的运用及高技术性能的发挥,影响作战整体威力的充分发挥和正确使用,直接关系到能否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

第六:毛泽东十分重视作战指导中的策略运用,强调利用一切矛盾打击主要敌人,坚持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化敌军,争取友军,采取不同方式解决残余敌人等。在是否使用武力上,我们要力争用非武力的和平方式解决问题,能不打仗尽量不打仗。而在军事斗争准备上,要坚持不放弃武力,做好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准备;在使用高强度军事手段上,要坚持“能低不高、先低后高、逐步升高”,能打小仗不打大仗,能速胜不持久;在面对多种矛盾的情况下,坚持“拣弱的打”,避免先同强手作战,但在军事斗争准备上要尽可能做好同强敌作战的准备;在多处同时出事的复杂情况下,军事斗争准备上要有应付几处同时出事的准备,同时也要避免四面出击。正确把握作战指导的基本策略,才能正确指导高技术局部战争。

第七:毛泽东在战争指导上,提出了许多带有军事方法论的指导原则,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灵活用兵,随机应变。这些重要原则和思想,仍然是我们研究和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重要指导。

2.高校教育法规概论 篇二

一般而言, 情感教学, 就是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考虑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善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 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在的要求, 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 (以下简称“概论”) 课程为例, 探讨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1 学习“概论”课程的目的:学生成长的视角

人们做任何事情, 总有一个目的。目的明确了, 才会有达到目的的行动和方向。当我们在课堂上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概论”这门课程?乍一看来, 这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的确确又非常重要, 如果学生没有从思想上比较彻底地弄清楚这个问题, 他们在学习中就不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目的不明确, 学习自然就会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在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次课, 我们都会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来互动分析、探讨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概论’这门课程”?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使学生从情感接受这门课程。

之所以说“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似乎不成为一个问题, 究其理由是相当简单的。当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时, 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会这样直截了当地回答:“这是学校规定的必修课, 要毕业就必须学这门课。”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回答有什么错。当然, 学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学校的要求, 更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 学校的课程安排只不过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而已。

因此, 学生这样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 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答案。因为, 按照这个答案的思路显然可以推导出如下的结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完全是被迫的、被动的, 对他们来说, 学这门课程除了对修满学分顺利毕业有用之外, 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按照这样的学习目的和态度, 学生显然对这门课程没有多大积极性。所以, 这个问题的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随着引导的逐步深入, 大部分学生会回答:“这是政治课, 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了解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大政方针”。这样回答也不错。我们开设这门课就是这个目的, 但是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够。因为它和第一种回答一样, 学习这门课程也是被动的, 而不是主动。或者说, 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他们自身的意义所在。因此, 这个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在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这个问题时, 我们把“概论”课程与大学生在校所学的其他所有课程一起进行分析, 使他们在情感认识到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同样重要地位, 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课程设置、教学培养目标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我们从三个层面分析每一类课程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地位和作用。如图1所示。

首先, 学会做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以符合社会的要求。道德、法律是一种制度和规则, 它们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使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彼此对对方的行为产生一种稳定的预期, 不仅自己知道别人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而且, 也使别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 从而降低了社会交往的交易成本, 减少了社会运行的冲突。也就是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会了人们怎样做人, 怎样按社会的要求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当然, 家庭、社会、其他老师也在影响着学生做人方式, 但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则是作为一门课程专门针对学会做人而开设的。

其次, 学会做事——专业课程。这里所说的做事, 是特指从事某种专业, 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因此, 学会做事, 这是专业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人们选择不同的专业, 目的是为了将来去从事不同的职业, 做一番事业, 以实现其的理想和抱负。因为人的理想抱负总是通过一定的工作岗位、事业去实现的。所以, 作为大学生必须把专业课学好, 为今后踏入社会做事打下坚实宽广的基础。

再次, 学会认识社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如果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 专业课教大学生如何做事的话, 那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则教会大学生如何了解社会, 以及认识我们的社会及我们的社会制度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 阐释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展示了中国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指导下的发展演进, 从而使学生知道我们今天的社会制度是什么, 它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下。自然地, 对于我们所赖以生存繁衍的既定社会, 我们当然应该对它有所认识。“概论”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而且也培养学生自觉关心国家大事, 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习惯和能力。而且, 这门课程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同时, 也告诉了广大的青年大学生, 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告诉他们我们党和国家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从而使青年大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和志向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这样, 通过联系课程设置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来阐释为什么要学习“毛邓三”概论课程, 就转变了看问题的角度, 使学生明确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转变。这种转变使学生学习政治课也就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和自觉的, 学习也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愉快的事情。

2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对课程的感情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兴趣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为什么对这门课程有兴趣呢?人们喜欢一件事物或一个人, 是因为对这件事物或这个人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有深入的接触, 从而对其有了深厚的感情。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可夫指出,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对“概论”课建立感情呢?具体来说, 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 通过与“概论”课程的深入“交往”中逐步建立感情, 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

2.1 在故事式问题的教学中培养感情

对教师来说, 精心而完备的备课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对学生而言, 必要的预习也是学好新课程的关键。为了提高大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兴趣, 让他们在课前查阅资料和预习是非常必要的。然而, 课前查阅资料和预习是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条件下分散自主进行, 如何保证他们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呢?

长期以来, 思想政治理论变成了枯燥的说教, 革命领袖、历史人物变成了抽象的符号, 导致学生厌学。为了激发学生在课前预习和查阅资料, 我们在问题的设置和任务布置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 使问题和任务故事化、人物化及历史化, 避免思想政治理论和历史人物相脱节, 变成枯燥的政治说教, 有效地实现了思想理论和历史人物的有机融合, 使思想理论、历史人物不再是一个抽象、枯燥的符号, 而是变成了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丰满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 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举例来说, 在学习“概论”课第一章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历史进程及其成果时, 对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 我们联系它们各自的主要创立者或贡献者、历史背景等来设计问题。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时, 我们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光辉伟大的一生联系起来, 设计了与之相关而又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毛泽东的奇闻轶事、毛泽东的传奇人生、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思想转变、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丰功伟绩和理论贡献, 等等。

我们发现, 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很宏大, 但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 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前自主围绕着这些问题其中一个或几个进行了课前的学习, 并在课堂上把他们各自查阅的知识和大家一起热烈讨论。过去, 在这些青年大学生的眼中,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等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是一种抽象而又枯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说教。现在, 通过把思想理论和历史人物相结合进行学习, 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抽象的符合, 其思想理论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学说, 而是活生生的思想体系。思想理论和历史人物不再脱节, 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体。

兴趣、感情来源于深刻的接触和了解。通过在教学环节,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中加深对历史人物的接触和了解, 学生在两个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方面学生对领袖人物加深了认识, 有了感情, 从而增强了学习其思想的兴趣。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2) 正因为学生通过对领袖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对其有了情感, 他们心目中的领袖不再是一个符号和图腾, 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从而提高学习其思想理论的兴趣。另一方面, 学生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思想理论课的成见, 端正了学习态度,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2 在假设性问题的教学中激发兴趣

“概论”课程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成果, 历史跨度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历史跨度比较长, 内容结构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 要学好这些思想理论确实不容易。

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地这些理论, 改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什么会开辟相应的道路, 并形成相应的理论主张和理论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设置一些假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对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选择及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以情施教, 发挥教师在情感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概论”课教学中, 除了上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情感之外, 更关键的是要以情施教, 充分发挥教师在情感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用教师丰富的情感和积极而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关爱学生, 以期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思想的共鸣, 使师生双方处于情感相容的情景中,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1 以情激情, 以饱满热情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活动是作为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师生双方理性和情感关系的动态中展开的。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其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的情感在整个教学中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 教师的情感情绪随时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善于通过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以调节学生的情感。

首先, 以情施教,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之中。要想感动学生先感动自己。教师要以饱满的情感和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发挥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情感才会焕发出热情, 有热情才会激发激情, 有激情才能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其中, 富于深情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绪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亦然。

其次, 以情施教, 热爱自己的所教的学科和课程。在“概论”课程教学中, 除了对要研究如何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之外, 还要认识到教师本人对所教学科课程的情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无疑, 无论哪一位教师, 在其教学过程中, 都会或多或少流露出对自己所教学科和内容的情感。教师的这些情感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 并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纵观历史, 古往今来, 无数的卓有成就的学者、影响历史进程的领袖人物, 都是在他们各自求学阶段, 因深受授业老师对其学科专业的情感上的感染和影响, 而投身于相应的学科领域或投身社会改造事业, 并取得辉煌的成就而名垂青史。在“概论”课教学过程, 我们同时向学生推荐和介绍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的地经典著作, 有些学生在听课后自己买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等著作, 有些学生从图书馆借了这些经典原著进行阅读。

3.2 以情育人, 在情感交流中培养兴趣

在情感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核心, 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一种责任, 更是一种激励, 只有如此, 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 才会有教与学的同步, 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知道, 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在教学中, 教师投给学生一份关爱和尊重, 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 从而构建师生融洽的情感关系, 这是顺利完成教学和提高效果的情感条件。如果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越深, 就会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这是就是我们通常说“亲其师而爱其道”。只有如此, 教师才能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概论”课程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①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高校教育法规概论 篇三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形成性考核

目前,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考核主要是传统的期末考核模式。传统的期末考核,其考核内容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 重点考查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核。高校语概课程中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的体系和标准, 这使得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参与的动力,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开展。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优点

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行形成性考核,即是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安排阶段性的测试,全面监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其优点是:

(一)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对学生考核的动态参与过程,这种动态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课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以及提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并通过这些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学习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态的考察,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改进。

(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是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3]。针对“语言学概论”内容枯燥且难度大的特点,学生需要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这门课程中涉及到元音与辅音发音位置的知识,学生可以找出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律,并通过例子来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元音、辅音发音位置的应用。

二、形成性考核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考核体系

在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严格的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可以合理、有序安排三个阶段性的能力小测试,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测试、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测试和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测试等三个部分。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系统的将学生考核的成绩进行记录,这样可以为教师在给出总成绩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形成性考核将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在教师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半途而废。

(二)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

很多高校学生为了避免麻烦,形成性考核只是在走程序,在总成绩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他们将会直接按照期末成绩给出总成绩。这样的考核只会助长不认真学生的懒惰心理,也会打击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此外,教师也要加强成绩考核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有效减少学生的误会。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还要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既强调过程考核又重视期末考核,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确保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闭卷考核的方式,应在命题上注意不再简单地单纯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在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重点在试卷命题质量上下工夫。学生成绩总体评价=50%形成性评价(10%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20%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15%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5%考勤與表现)+50%终结性评价。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并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体系,加强考核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语言学概论”内容枯燥,而且难度较大,学生对其学习兴趣一直较低,语言知识的学习效果较差,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强调学习过程和态度的评价,提高“语言学概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第一批考试改革项目:应用型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与实践(KG150108)]

4.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作业 篇四

学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我校把依法治教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依照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总的来看,与依法治教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依法治教,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学法、真正知法、严格守法。广大师生员工能否做到知法、守法,宣传教育是基础,一定要把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做扎实。首先,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校刊、校报、特别是校园网等进行《宪法》、《高教法》、《教师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适时举办各类研讨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员工的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也为师生员工学法、用法创造浓郁的氛围。其次,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法规报告会,聘请司法部门干部作法制专题报告或讲座,通过讲解和剖析有关案例,对师生员工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教育,以提高师生员工的遵纪守法意识。比如2011年湖南大学开展了“典型案例进校园”法制教育主题活动,广大师生观看了湖南省人民检察院赠送的以“预防大学生犯罪”为主题的警示教育宣传片《让成长回归阳光》。片中涉案大学生在法庭上悔恨的泪水与话语给予了现场师生极其震撼的教育。检察官们还与现场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主题沙龙座谈,就如何防止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误入歧途而违法犯罪,如何积极帮扶失足大学生让他们阳光回归、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社会管理配套机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这种形式生动的教育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建议学校多搞。第三,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考核。学校不仅要经常组织师生学习法律,还要对学习成绩进行严格考试考核,考试不及格的需要补课、补考,考核成绩优异的予以奖励、表彰。建议定期举办教育法制专题院长(系主任)研读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作为领导干部,理应比其他人学得多一点、深一点和好一点。

二是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为了保证依法治教工作的落实,防止出现“齐抓都不抓”,“共管都不管”,“有计划无落实”的现象,建议在建立依法治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院系依法治教工作联系点制度。联系点制度要明确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要求每位院系领导和研究处室主要负责人联系几个班级,规定他们每年至少两次赴联系点了解和指导依法治教工作,每年向领导小组进行一次专题汇报。相信这一制度将有效地促进依法治教工作。为推动依法治教工作的开展,还可以制定操作性强的《依法治教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和《考核评估细则》,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使依法治教工作既有利于各单位具体组织实施,也有利于依法治教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此外,建议建立依法治教工作例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全校依法治教工作会议,加强依法治教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为依法治教营造公开、透明的环境。通过网络、信息简报等,公开学校管理的各项程序,公布各项办事结果,努力做到能公开的全部公开,努力实现从“结果公开”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增强依法治教工作的透明度。比如可以建立“政务公示网”,及时滚动发布校务动态、学校教学管理的各种规范性文件。这一方面可以为广大师生及时提供政策咨询、法规查询等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进行监督,推进廉洁教育。

5.《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复习要点 篇五

近代西方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政府介入教育的方式必须以法律设定的权限为前提

三个领域:(1)政府管理权限(2)大学自主权范围及行使方式:(3)大学公共责任

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1)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2)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3)单向、双向和多向法律关系(4)第一性、第二性法律关系

法律责任:三个领域,(1)行政法律责任(2)民事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

高等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律责任:下列两种情况行政主体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1)高等学校没有履行或者没有恰当履行行政机关发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违反了相关义务性的法律条款

(2)行政主体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可能侵害了高等学校的权利

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1)基于法律、法规授权获得的行政权,其法律责任均由高校法人独立承担

(2)高等学校作为事业法人,具有独立的民事责任能力,也具有赔偿能力,因此一般高等学校法人行使行政权力不当对相对人造成的行政侵权赔偿需要由法人自己承担。

高校活动的特殊民事责任:(1)高校法人与教师是雇佣关系,教师在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负连带责任

(2)学校法人与学生,其关系为特殊权力关系(3)教育合同

(4)学校法人与管理者或其他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造成损害,应当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学业证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参加学习并完成血液的受教育者颁发的书面凭证。学历证书(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其他学业证书(专业证书、培训证书及技术等级资格证、写实性学业证书)

学位: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这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的一种终身学术称号。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

学历是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有办学资格的高等院校颁发;学位是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院校授予。

国家教育考试: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根据一定的考试目的,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所确定的考试内容、考试原则、考试程序,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测定和评价,是检验受教育者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的重要手段。《违规处理办法》特点:(1)对国家教育考试各项违规处理办法的统一(2)对当前形式所需违规处理条款的增加(3)对有关违规处理条款的可操作性的加强(4)对违规处理力度加大(5)对违规处理程序的规范

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一定得普通教育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终身性和多证制的特征。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类;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办学体制:(1)各级人民政府举办职业教育(2)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举办职业教育(3)企业举办职业教育(4)各种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社会承认的成人进行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教育活动。

任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提高全体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督导的性质:政府的行政监督行为。

任务: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范围:主要是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及其他有关工作。

内容:(1)所辖区域内教育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2)对地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3)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进行督导(4)对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国祚进行督导和评估验收。

本科教学评估体系主要内容:7个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主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

我国高校的法律地位:(1)事业单位法人—高校的民事主体法律地位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校的行政主体法律地位 高校设立原则:(1)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3)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5)其他特殊条件

程序:需经过举办者的申请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

高校的权利:高等学校从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依法享有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财产权、债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

等民事权利,以及高等学校的办学权。

《教育法》规定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其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义务:(1)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2)面向社会、依法办学(3)实施继续教育

(4)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5)接受监督和评估(6)进行人员考核(7)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8)按照规定管理使用学费(9)依法管理财务

公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监督;

民办学校内部管理:董事会决策,校长执行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向:(1)明确政治权利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2)解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重失衡的问题(3)明确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职权及其活动规则。

法律意义的教师含义:(1)直接承担教学工作职责(2)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3)必须具备专门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4)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高校教师与政府关系:纵向隶属特性的法律关系

高校教师与学校关系:以平等自愿原则为基础的民事法律关系

高校教师的权利(1)教育自由权(2)学术研究权(3)督导权(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6)接受继续教育权 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为人师表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义务(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6)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高校教师的权利救济特征:(1)以其权利受到损害为其存在前提(2)具有弥补性

(3)宗旨是保障其合法权利的实现和保证法律义务的履行

教师申述制度:高县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述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申述主体:受侵害的教师本人或委托代理人,客体指教师所在的消消火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申述范围:(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战俘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

申述程序:申述提出、受理、处理三个环节

教师资格条件:

(1)国籍要求,必须是中国公民(2)思想素质要求(3)业务能力要求(4)学历要求,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学历。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包括了解信息、准备材料、个人申请、材料初审、教育教学能力考查、认定机构组织六个主要流程

教师资格禁止和丧失:收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收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职务制度:设置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以教师岗位设置为前提,划分不同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比例分配限额。受聘于某层面的教师职务,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专门的业务知识、必备的学历资历等,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完成任务、承担责任的实际能力。教师只有在任期内履行了相应职责,承担了相应教学任务,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

聘任制度要求:(1)科学设岗,按岗聘任(2)公开招聘,严格聘任(3)加大聘后管理力度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1)明确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性质

(2)对培训的组织与职责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以及有关培训中心的职责

(3)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明确了不同职务教师的培训形式和规范要求

(4)对培训的考核与管理作了具体规定(5)明确了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

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说:主张高等院校与其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说:主张高等院校与其学生之间属于平等主题,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理应是民事法律关系,而且属于充分尊重意志自由的契约关系。

(三)教育法律关系说: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特定教育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他以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存在或出台为前提,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全新的法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具体表现: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具体表现

(1)学籍管理产生的法律关系(2)办法学业证书产生的法律关系(3)档案管理产生的法律关系(4)奖惩产生的法律关系

(5)教育教学安排管理产生的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具体表现

(1)校园设施提供与使用产生的法律关系(2)后勤服务产生的法律关系(3)侵权赔偿产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学生的权利:

(一)作为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生权利(1)获得行政物资帮助权(2)获得行政奖励权(3)开展社会活动权(4)获得学业证书权

(二)作为自然人享有的权利:(1)高等学校学生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2)财产权(3)救济权

(三)学生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1)高校入学权(2)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3)参加有益活动权(4)获得行政物质帮助权(5)获得公正评价权(6)获得学业证书的权利(7)获得救济的权利

高校学生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的相关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制化必要性:(1)依法治校是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依法治校是适应全球化和WTO规则的需要

(3)依法治校是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要求

(4)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学校的必由之路。

高等学校校规内涵:高等学校通过一定程式确立高等学校及其学生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制定依据:(1)属于法的范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2)属于高校以外主题制定的不属于法的范畴的行政规则,俗称红头文件

(3)高等学校自行制定的行政规则

制定所遵循的规则:(1)高校校规内容不得与法律规范想抵触(2)高校校规制定程序满足一定程序要求

高校违纪学生处分认定:

(1)一种认为处分权是大学的自主权,属于学校依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做出的影响学生权益的权利

(2)另一种认为高校学生处分是一种行政处罚或行政制裁

基本规则:(1)处分依据合法(2)处分主体合法(3)处分内容合法(4)处分程序合法

学籍管理制度内容:取得制度、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以及毕业、结业与肄业

学生申述制度内容:

一类是校内学生申述制度,即学生因对高校的处分或处理不服,或学校、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以法定程序向校内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另一类是校外学生申述制度,即学生因对学校申述处理的决定不服,以法定程序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

原理篇案例:假设没有诉讼时效问题分析:朱某在校期间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被学校退学,朱某不服,向辽宁教育厅反映情况,教育厅支持学校行为,向教育部提出行政复议,教育部也维持了教育厅的决定。从案情看,沈阳某大学的退学行为依据正确、适用规则也适当。教育厅作出的答复是针对大学的行政处分行为,而此答复维持了大学的行政处分,答复本身是行政机关针对公民的权利的决定,是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此案件因学校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的处理,程序正确,法院不应该支持学生的请求。

当考虑诉讼时效时: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利受侵害时,应该在2内提起诉讼。朱某2001年4月收到教育部行政复议,2004年3月才提起诉讼,超过了我国最长诉讼时效规定,丧失了胜诉权,法院对此案应该驳回诉讼请求。另注意(学校篇案例也有提问):

行政复议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行政相对人依法定条件和程序向有权机构提起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的法律制度。行政复议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机构的内部审查。针对的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为。对行政复议不服还可以起诉。

行政处分是单位的内部行政行为,是单位对自己的员工等的处理。只能申请申诉,不得复议湖诉讼。

行政诉讼是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虽也是针对具体的行政行为,但却是司法机关作为审查主体,是司法行为。制度篇:本案件王同学没有获得学位是因曾受记过处分,而国家相关规定对授予学位的条件是“准予毕业”和“成绩优良”,而“准予毕业”和“成绩优良”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另制定细则来明确的,这是学校的权利。因而王同学因受过行政处分没有达到授予学位条件,未获得授予学位并无不当。

学位授予和学历颁发行为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是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来救济。另:如对学

校认为不符合授予学位条件,可以通过申诉来救济。但仅限于学校审查学位资格或条件的行为,决定授予或不授予后就可以复议或诉讼了。

学校篇:案例1:北京某大学在因学生田某考试作弊而作出退学处理,但没有按照规定办理退学手续和通知学生,田某在以后继续学习考试并获得论文答辩成绩。学校的行为承认了田某在学校的学习有效,因而学校对田某的退学处理程序不合法无效。学校应该为田某毕业有关手续。

案例2:重庆某学院大学生因怀孕被学校以违反《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规定为由处以退学行政处分,学生不服提起诉讼,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公民合法权利一切的争议,对于单位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处分,属于不的受理的案件范围。因而,法院驳回诉讼请求是合法的。

案例3:本案撇开时效制度规定来讨论,如果适用时效制度,参考原理篇案例。

刘燕文在北京某大学就读予博士,按照规定修完所有课程学习和完成学位论文,并参加了论文答辩获得通过,论文答辩委员会通过并报请学校授予学位,但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却没有正当理由而不与授予学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应该将不授予学位的理由进行说明。因而法院有权要求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重新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教师篇: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西北某大学林某2000年11月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申报了教授专业技术职称,并通过了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简称职务评定委员会)的评审。学校在公布的聘任教授职务名单中没有林某。同年11月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以“弄虚作假”为由通过表决形式取消了林某的教授资格。但学校取消其教授资格时没有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即由职务评定委员会对林某的教授职称进行复审,以不记名投票形式作出决定。学校仅是以不记名投票取消了林某的教授资格,没有按程序进行相关材料审核等,是不符合程序规定的,取消决定是无效的。

学校的职务聘任前提是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但取得职称并不一定可以聘任为相应的职务,聘任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自愿原则,按岗择优聘任。

学生篇:学校的做法是对的(注:按照当时的法规)。学生李、林因相恋发生怀孕,违法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试行)》,学校依据规定对李、林进行退学的行政处分,虽然做法有欠妥,但程序正当,处分也基本合适,因而是对的。

权利:对决定处分有陈述、申辩权利,对处分不服有提起申诉权利,如果涉及具体行政行为,还可以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

6.学前教育概论 篇六

1、广义的幼儿教育:包括专门机构的幼儿教育、社会幼儿教育、家庭幼儿教育; 狭义的幼儿教育:包括专门机构的幼儿教育。

◆2、1816年,欧文在苏格兰组建的“性格形成新学园”中的“幼儿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也是第一所为工人阶级子女创办的幼儿教育机构。

◆3、1837年,德国的福禄贝尔创办的幼儿园(原名为幼儿学校,1840年改名为幼儿园),是世界上第一所名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机构。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将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认为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有三:第一,可以发展儿童的动作和与人活做得精神;第二,儿童在游戏中自由自在,获得愉悦体验,以提高教育效果;第三,儿童在游戏中遵循游戏规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4、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立的湖北省立幼稚园——湖北武昌蒙养院,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5、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为幼儿和幼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

6、卢梭代表作《爱弥儿》,要求顺应儿童的天性。

7、蒙台梭利提出的观点:有吸引力的心灵和心理胚胎期,代表《童年的秘密》。◆

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将0——15的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至2岁)、前运算阶段(2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7至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至15岁)。

9、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0、适宜发展性教育简称为“DAP”,包括两层含义:

一、教育要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适宜;

二、教育要与每个儿童的个人特点相适宜。◆

11、瑞吉欧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12、经济基础是幼儿教育的首要物质基础。◆13、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制定,标志着消极制度型儿童福利制度向积极制度型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变。

14、国家的制度对幼儿教育的影响:(1)国家制度决定幼儿教育的领导权;(2国家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3)国家制度决定幼儿教育的性质;

15、妇女解放与幼儿教育的关系:妇女解放促进幼儿教育发展,而幼儿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妇女解放。妇女解放与幼儿教育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16、幼儿教育的社会效益:(1)、使幼儿教育使儿童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更优秀;(2)、使孩子的母亲和其他家人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学业与职业发展前景;(3)、使国家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多的税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建立更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7、幼儿以游戏和生活为主要活动。

18、制约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体貌、身体的内部构造、神经类型环境:物质环境是幼儿生存的物质基础幼儿教育:包括托幼环境和专门开展的教育活动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幼儿对外界的信息具有主动反映的能力;幼儿心理活动能力的增强使幼儿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的到提高;幼儿也会对外界做出一些创造性的反应。

19、三种价值本位的儿童观:国家本位儿童观、家族本位儿童观、个人本位儿童观 ◆20、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部富有法律效力的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书。(四大权力: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21、现代幼儿教师的角色:幼儿教师是教育者、幼儿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知心朋友、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和理论的建构者 ◆

22、幼儿教师的职业品质:思想品德素质: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尊重集体和团结家长;基本文化素质: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技能素质:观察与评估的能力、组织能力、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个性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23、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幼儿教师助手、协助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幼儿教育专家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学历进修、专业培训、参加讲座

2、反思(微格教育)

3、研究(行动研究)

4、不断学习

24、区分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教育任务的概念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标:(1)、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亦称“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任务: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应完成的工作和应担负的责任。

25、幼儿保教目标的“准备性”:

1、为入小学做准备;

2、为人的一生做准备;

3、无需准备,听其自然

26、今后5年,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27、托儿所的保教目标:1981年,国家卫生部妇幼所颁发的《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幼儿所的保教目标为:“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

28、幼儿园的保教目标:198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提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国家教改委于1996年6月1日公布实施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该《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29、幼儿保教内容的概念:幼儿保教目标内容是指托幼机构所进行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和,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

◆30、我国幼儿保教内容(五大领域)的目标:

一、健康领域的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语言领域的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三、社会领域的目标:

1、能主动的参加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四、科学领域的目标:

1、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五、艺术领域的目标是: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31、幼儿活动是指幼儿的“三浴”即空气浴、阳光浴和水浴锻炼与体育锻炼。

32、幼儿教育过程与幼儿教育途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教育途径是幼儿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所经由的渠道的总称。一般包括上课、游戏、劳动、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等。而幼儿过程是在幼儿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与幼儿教育途径、方法有机结合的纵向流程,是幼儿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身心素质的过程为。幼儿教育过程,既包括各种教育因素组合或参与的顺序,又包括教育活动进行的顺序或程序。

33、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

1、准备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钻研教材、教具、了解学生)。

2、进行阶段:展开活动,活动调整。

3、总结阶段:活动中调整、活动优缺点。

4、活动延伸

34、怎样的教学活动才是好的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方法得当;

3、表达清晰;

4、内容正确;

5、课堂气氛热烈 ;

6、组织严密

35、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1、教师是教学的主人,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领导、组织、教育、养护等作用。幼儿教师闻道在先,肩负着教养幼儿的任务与职责。

2、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而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受教地位,是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状况。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3、幼儿教师是主导作用的充分的发挥,是幼儿主动性积极形成的前提条件;反过来,幼儿主动积极性是幼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是衡量幼儿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标尺,也是幼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36、、师幼互动的策略:

1、善用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给予的启示

2、正确对待幼儿的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予的启示

3、“完整人”教育和“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予的启示

37、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指对幼儿保育和教育要给予同等的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2、活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3、环境育人的原则

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5、引导发展的原则

6、全面和谐教育的原则

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指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和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幼儿园的一日保育工作:包括晨检和晨间接待、晨间活动、作业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点心和午餐、午睡、离园、转换环节等八个环节。

午睡的目的是让幼儿得到充分休息,调节体力,为下午活动做准备。重点是让孩子尽快安静入睡。

幼儿活动学习存在的局限性:其一,不适合进行大面积教学和系统的理性知识教育;其二,对环境和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三,不够经济。

38、社会生产力与育儿教育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2、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社会生产力影响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4、社会生产力影响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39、托幼机构的家长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家庭教育的优势

3、有利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同步化

◆40、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优势,并使两者相互配合,从而有力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41、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内容:

一、干预和支持家庭教育

1、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3、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4、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引导幼儿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教育

1、引导幼儿家长理解并支持托幼机构的保教工作

2、让幼儿家长参与教育决策

3、鼓励幼儿家长自愿服务

4、让幼儿家长监督和评估托幼机构的包教工作

42、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经常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差异性原则

四、预见性原则

五、互尊互利的原则

43、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方法

1、入园和离园时的交谈

2、家访、电话联系和使用家园练习薄

3、宣传栏和家长专栏

4、教育活动开放日

5、家长会

6、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

7、家长来园施教和服务

8、家长参与管理

二、以家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方法:

1、家长协会或沙龙;

7.高校教育法规概论 篇七

一、现行课程考核方法存在的弊端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讲授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该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为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即为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基础教育,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于未来可能从事的对象——新闻及其行业有个宏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与新闻观念。

由于“新闻学概论”课程为必修考试型的专业基础课, 针对这一类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则是“期末成绩+ 平时成绩”。一般来说, 平时成绩指的就是随堂作业, 期末成绩则以期末笔试为主要评估手段, 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及论述, 考试主要涉及的内容为教师上课所讲授的知识重点。最后以二者六四或七三综合得出总评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此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考试内容重理论, 轻应用

目前考试内容大多数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理论考试多, 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 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 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学生为了通过考试, 通常选择在考前一周花时间背诵, 希望能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通过对学生的了解调查, 笔者发现即使是通过考试且分数较高的学生, 关于课程学习的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因为人的记忆是有时效性的, 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往往只保留到考试结束后不久。

从课程的角度看, “新闻学概论”课程虽是理论基础课程, 但新闻学本身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 故而该课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观照社会新闻现状。这部分通常会通过随堂作业来完成, 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 再加上自我思考,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从现状来看, 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作业的完成效果并不好, 他们多依靠查阅的资料作答, 自我的理解很少也很浅薄, 理论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

综上所述, 传统的考核模式侧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 专业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该模式中仍得不到验证。

(二) 考核方式单一, 评价方法片面

上文也提过, 平时成绩来自于随堂作业, 而学生所上交的课程作业大多为通过网络所搜寻的资料合集, 学生甚至没有对所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总体来说, 平时作业这种考核方式所发挥的作用收效甚微。期末考试成绩是学生最终成绩的主要来源, 占总成绩的70% 或60%。但期末考试往往是书面闭卷的形式,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在教学后期阶段, 学生甚至会向授课老师索要“上课重点”, 为了应付考试, 只要在考前将“重点”背熟就可以轻松过关。至于是否真的理解“重点”内容, 从试题中主客观结合题的答题状况来看, 情况不容乐观。这种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评价方法也较为片面,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三) 缺乏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

由于学生多半对平时作业抱有“糊任务”的态度, 答题不认真, 而教师也有仅将此作为平时成绩给出依据的想法, 在批改结束后, 只给出一个成绩, 少有或没有批语, 也不再将作业返还给学生, 或在课堂上加以评点。学生也认为教师并不重视作业作答结果, 长此以往, 形成恶性循环, 平时作业必成“形式”。

课程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 学生考试结束, 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的结果——分数, 至于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 学生也不再关心这一话题。久而久之, 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思路

(一) 由“重知识”到“知识、能力双管齐下”

由于该课程过去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存在弊端, 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新的考核模式旨在建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核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 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将理论知识和能力、创新等因素结合综合考察, 既可以有个性化的评价, 也可以进行统一的评定。在教学中贯彻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要善于运用掌握的知识、理论进行各种创新活动, 学以致用, 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主导思想。将与课程有关的创新活动与成果纳入到考核评价中, 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所以, 课程考核目标应该是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避免死记硬背, 从“考知识”为主向“知识、能力双管齐下”转变, 以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人才。

(二) 培养学生的新闻媒介素养和分析判断能力

“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新闻世界观。新闻活动、新闻特性、新闻选择等理论教会学生明辨新闻, 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 了解新闻发展的规律, 理解媒体的新闻报道倾向。该门课程是带领学生走近新闻世界的一门课程, 它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则是怎样作为用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看待新闻工作。无论学生今后是否从事新闻行业相关工作, 媒介素养和分析判断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依据这一课程教学目标, 在进行考核模式改革时也要突出对学生媒介素养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核, 并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

三、课程新考核模式建构探索

建构一个适当的考核模式, 目的是为了提升课程学习效果。在教育部应用性办学的呼吁和市场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下, 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也必须沿着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思考能力, 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具体到“新闻学概论”课程, 为使学生的课程学习达到“记忆+ 理解+ 应用”的效果, 并将重点放在理解和应用上, 现拟制定“平时考核+ 阶段性考核+ 期末考核”的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一) 平时考核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新闻敏感性

该部分考核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新闻的敏感性, 可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30%,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学生的考勤、课堂的参与度、平时作业。与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 新的平时考核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课堂参与、平时作业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例如, 课堂参与部分将与教师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 通过教师对案例的提出,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 并归纳总结理论知识点。学生对于案例讨论的课堂参与要求做到人人参与, 该部分教师要做好课堂参与记录, 并拟定打分标准细则。对于平时作业, 教师要避免出现学生抄袭、复制粘贴的现象。考虑《新闻学》课程的特点, 一种方法是教师可令学生以人为单位完成校园或周边新闻稿件的撰写, 抽选学生在课前展示, 并请学生点评好坏, 再由教师从新闻理论角度进行点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可令学生寻找优秀新闻作品, 在课前与同学分享并点评。在该环节上, 教师要做的是当场给所有参与写作或点评的学生打分, 并做好记录。

(二) 阶段性考核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实际应用能力

该部分考核可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20%。目前主要计划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单元话题演讲的形式展开, 按小组完成, 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程度, 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演讲的话题可根据每单元的课程设定范围, 设以李良荣著之《新闻学概论》为教材, 可能的话题可参照下表。

第二种考核形式为组织学生模拟报社、电视台等现实媒体机构成立新闻小组, 根据不同阶段国家、社会或学校的热点话题制作电子报或视频新闻作品。该部分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在该部分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进行监督、指导, 提供时间让学生展示解说作品, 并当场点评、给分。第三种考核形式为组织举办经典阅读报告会。任何一门课程光靠教材提供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给学生提供课外专业阅读的参考书目。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经典阅读报告会,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经典书籍并进行传播, 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 期末考核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应用能力

该部分考核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50%, 该部分仍然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 但在试题的选择上稍有变化。为了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试题的选择上, 可采用理论+ 应用的方式, 其中理论部分大多为客观性试题, 这部分可选自题库, 考试方式可以是纸质试卷, 也可尝试机试;应用部分主要为结合现实案例的分析, 例如寻找假新闻之假及原因。应用部分为主客观结合题, 教师需拟定详细的给分标准。

四、小结

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 主要解决的还是学生的被动学习和学习效果差的问题, 希望能够通过考核模式的改变, 引导学生建立课堂的主体地位, 敦促学生主动学习并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收益。在实践过程中, 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和问题, 可作为今后工作的参考:

(一) 设计课程学习任务单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教师对于课程的完成目标需明了于心, 并精心设计成学习任务单, 在课程开始之初即告知学生, 让学生照任务单完成。该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可按照新考核模式中平时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的目标安排进行设计, 学习任务单上需说明每一单元、每一位学生的完成要求, 作业递交形式及时间, 并且同时给出评分说明。这样使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即知晓课程最终得分的由来和需完成的作业,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目标地主动学习。

(二) 教师需精心设计课堂案例或话题引发参与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一方面来自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 而该部分起主导作用。所以为引发学生的自觉参与, 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教师需精心设计课程讨论案例或话题, 引发学生参与。此外, 教师需对讨论的走向有所掌控,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避免学生偏离课程目标。

(三) 认知考核主体是关键

在课程考核模式探索实践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最终成效如何关键不在于对整个考核过程的严谨把控, 而在于对考核主体即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对老教师而言, 需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学生。学生的年龄层、基础家庭背景、个性、兴趣爱好、媒介使用习惯等信息, 教师需做调查了解。对教学考核主体的了解直接使得课程参与的案例、话题选择及学习任务单中有目的性的安排。例如, 现处于大一阶段的学生大多为95后, 个性突出, 喜欢标新立异, 主要使用媒介为智能手机, 常用APP主要包括微信、微博等, 教师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可结合学生主体特性设计课程作业完成形式。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将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态度的改观, 通过此等方式的沟通也将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 并将此兴趣转嫁至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综上所述, 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是高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师需重视, 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案例话题及学习任务单,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动手操作, 从而提升课程整体学习效果。

摘要:课程考核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检验教与学成效的关键。目前高校课程考核仍主要依托期末考试的方式, 无法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及应用性技能的掌握等教学目的。本文以“新闻学概论”为例, 为使学生的课程学习达到“记忆+理解+应用”的效果, 提出“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期末考核”新的考核模式, 通过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

关键词:新闻学,课程考核,改革,过程性考核

参考文献

8.我读张宗麟的《幼稚教育概论》 篇八

1925年夏,张宗麟从南京高等师范教育科毕业后开始协助陈鹤琴举办鼓楼幼稚园。同年10月,他在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做了诸多有关幼儿教育的调查,并以研究员和指导员的身份,在陈鹤琴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幼教试验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教育界》、《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和《教育杂志》等刊物上。1926年冬。他根据已有的调查资料和在鼓楼幼稚园研究工作的成功经验编写了《幼稚教育概论》一书。该书1928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精要]

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首先从良好的幼稚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儿童对国家、社会进步的作用,幼稚教育作为学制上一切教育之起点的地位。幼稚教育辅助家庭、有益于家庭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幼稚教育的重要性。其次。简要诠释了幼稚教育的含义,宗旨(目的)和方法。第二章,我国幼稚教育的由来及其现状。主要介绍了我国创办幼稚园的历史,统计了当时幼稚园数量。设想应该开办的幼稚园数量,幼稚教育的症结及补救方法。第三章,幼稚教育的发展史略。将世界范围的幼稚教育发展史分作三个时期,以福禄贝尔等人为代表的初创期,以蒙台梭利为代表的改进期和以社会改革、儿童心理学及哲学进步为动因的猛进期。第四章,幼稚生生活述略。阐述了通过观察和测量所得出的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进而介绍了20种儿童日常生活的实例,表明了儿童生活之特点。第五章,幼稚园课程。张宗麟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本章首先对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课程观念做了综述,并提出了幼稚园课程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要艺术化,要以生活活动为来源,要与小学低年级沟通(衔接),要除去形式训练等五个方面的新趋势。其次,以鼓楼幼稚园夏季和冬季各一周的课程为例说明了幼稚园课程的来源及编制。同时,介绍了国外以儿童活动为单位和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编制状况。第六章。实行课程的历程。举例介绍了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围绕原则的实施方法。第七章,幼稚教师。首先,具体阐述了幼稚教师养护儿童,发展儿童身体,养成儿童习惯,养成儿童的知识与技能,联系家庭和研究儿童等六项任务。其次,从国家的师范教育行政和幼稚师范课程两方面说明了如何培养幼稚教师及幼稚教师应具备的修养。第八章,幼稚园的设备。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教育原理的要求三方面说明了幼稚园需要有相当的设备,阐述了置办各种设备的七个标准,还通过举例提出了幼稚园应具备何种设备的建议。第九章,蒙养园、幼稚园及小学低年级。主要阐述了蒙养园与幼稚园、幼稚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及在乡村设立幼稚园的理由,并以此表明自己要在全国普及幼稚教育的宏愿。

[简要评价]

全书以“幼稚教育概论”为题,对与幼稚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纵观全书发现所讨论的问题可进一步划分为四类:第一,“幼稚教育历史与现状”,包括世界幼稚教育发展史和我国幼稚教育现状:第二,“儿童发展特点”,包括儿童身心发展及日常生活特点:第三,“幼稚园开办与管理”,包括设备规格、教师培养、课程编制和实施;第四,“各年龄段之间教育的衔接”。

《幼稚教育概论》一书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基于详尽的调查和著者的实践经验。书中有关我国幼稚园的数量、特点和儿童身体发育的数据均源于著者的调查统计。有关儿童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的资料均源于著者的观察记录。有关课程编制的内容选取、进程安排、实施原则和方法,幼稚园必需的设备配置标准,幼稚园教师的培养课程均有详实的案例解说。这些调查和经验使得该书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种实证精神和方法为我们今天如何做幼儿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本书借鉴了许多国外教育理论,但并不拘泥于某一学说,而是兼收并蓄。而且对于这些理论按照是否适合国情作了适当的“扬弃”,决不生搬硬套,着力于国外幼教理论的中国化和试图开创我国的幼稚教育理论。这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提供了参考。

张先生在阐述课程编制时指出了课程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要艺术化,要生活化,要幼小衔接,要反对形式训练等新的趋势。这些趋势实际上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所具有的几个基本特点,因此可以说这些观点历久弥新。另外从有关幼稚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阐述中不难发现两个引人注目的观点:第一,课程编制和实施很复杂,这是一个逐渐改变,不断演进的过程;第二,可以以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为中心进行课程编制和实施。围绕中心设计出多种活动,活动间可联系、可独立;时间安排上可以一周或更长:内容范围可以很宽广而不必有拘束:儿童兴趣可以随时换新,不致厌倦。另外,其提出的课程编制和实施要具有弹性。而非一定预成的观点以及课程可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设计的观点正是我们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而。其理论和观点仍对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还对幼稚教师应具备的修养和如何培养幼稚师资等问题作了阐述,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和要求已有所改变,但这些观点和思想仍为我们今天幼儿师范学校或高校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启发。

总之,《幼稚教育概论》有较强的可读性及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值得今天的幼教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学习。

[名言选萃]

各种儿童教育之发达,以幼稚教育为最迟,各种教育之收效,以幼稚教育为最难;髫龄稚子,能力薄弱,充其量而为之,不足当成人之一睐:于是社会上对于各种教育之轻视,亦以幼稚教育为最甚。然而精心默思,幼稚教育之重要,实为惊人。

教育之第一义为谋儿童之健康,若徒有知识增进而身体不健康。是畸形的教育。

所有方法皆须出于自由,自然。能任儿童自由则个性毕现,教育可以着手;欲适应儿童自由之趋向,必须采取自然之方法,所谓顺性而导,古今中外皆如此。

无论何种学校教育课程之来源,皆为满足学生之需要及社会之希望。至其内容之来源约有四: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之活动: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之活动;人类流传之经验,而能合于儿童的需要者。以上四项目的为整个的,盖无论何种活动必须有此完整之目的,方得称为合理的课程。

无论教材、方法皆顺结合于儿童经验。幼儿生于任何学习,难以从抽象着手,此事为教师者切须记着。故某地幼稚园作业,当从当地所有者入手,且一切做事之手续皆须从儿童经验做起。

幼稚园课程表,只可用为参考,作为自己预定功课之一助。同此,教师自己预定之课程表,亦不可拘泥,仍当以儿童之兴趣为回归。

上一篇:小型物业公司物料管理下一篇:爱无言,情无价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