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2024-07-31

《吨的认识》第六课时教学设计(9篇)

1.《吨的认识》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目标: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情感目标: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发现生活中的吨,并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

学习方法:

1.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

2.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发现学习。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称了体重,你还记得你的体重是多少吗?生答。

师:谁来说说你有多重?生:……

二、教学“吨” 1.认识吨

师:在一次体检中,育红小学三年级⑴班的30名学生和我们一样,也测量了一次体重,并制成了统计表,请看(出示),在书上90页,也有一份一模一样的统计表,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他们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算一算,可以一人算一半,再把结果加起来。大家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生进行计算活动,师指导合作。

师提示: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很简单的方法,所以他们进行的非常快,其他同学你也赶快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呀,可不能当小马虎。

师:好了已经有几组做完了,哪一小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算法?生交流算法,师出示学生答案,生讲解算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这30名同学的体重是1014千克,那101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生:大约1000千克。师:非常正确。

师板书1000千克,千克用红色笔强调。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1吨等于1000千克。生读:1吨=1000千克

师:“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师板书:1t=1000kg 2.感知“吨”

师:大家想一想育红小学这30名同学的总体重如果用吨做单位怎样说呢?生:大约是1吨

师:说的非常好,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谁愿意参加?

(1)背一背

请几位同学到前边背一名体重在33千克左右的同学并说说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三名同学来背一背这名体重是33千克的同学,谁第一个来。

生活动,师问:感觉怎么样?生:感觉很重 师:刚才这三名同学背的只是一名33千克的同学,像这样的3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大约才是1吨呢,大家看看,今天我们是三十二名同学,再去掉两名,三十名如果都让你背怎么样?

(2)看一看

师:一袋米重100 千克,如果10袋这样的米重多少千克? 1000千克就是1吨

师:我们再来看一桶矿泉水重10千克,要多少桶才能重1吨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3)我们接着看,这只动物见过吗?个头大不大?(出示图片)你知道吗,1头犀牛大约就重1吨。

师:看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

比如;一列火车,有这么多节车厢,每节车厢就可以装下50吨货物,再看,(出示轮船)这艘轮船它能装六千多吨货物呢。这个,(出示坦克)它的重量超过了30吨。还有(出示蓝鲸)蓝鲸很大,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

(4)说一说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生自由讨论

师:谁来说说。生举例

师:的确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有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我们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标志,请看,(出示图片)谁知道这座桥边的标志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再看,这辆汽车上的“载重6吨”呢?生:这辆汽车最多能装6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师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吨”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一起到趣味练习乐园去看看好吗?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一天,大森林要召开大会,动物们都来参加,路上几只动物不约而同走到了一块,这时他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

师:他们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大家可以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生:狮子和猪可以一起通过

师:为什么?生:因为那座桥限重1吨,狮子和猪加起来还不到一吨。师:非常好,还有吗?生:牛和马 师:可以吗?还有吗?生:……

师:有没有三只动物可以通过?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案,动物们高高兴兴的通过了。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出示图片)

3.快乐游戏(出示图片)4.我是小医生(出示图片)四布置作业

2.《吨的认识》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一、灵活利用教材资源, 让学生初步认识吨

教师引导:“同学们, 熊弟弟、牛大哥、马叔叔、鹿妹妹一同来到小河边, 它们正准备过桥……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页看图是怎样描写的。”让学生把故事说完整。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图中“人物”各自表达的意思。马叔叔说:“这里有桥, 咱们一起过吧。”熊弟弟说:“这里有块牌子, ———限重1吨。”牛大哥说:“限重1吨?1吨有多重呢?”然后对“限重1吨”、“1吨有多重”“咱们一起过”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教学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主题图进行整体观察,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紧紧围绕小精灵的问题“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引导学生将这些动物的体重加起来, 再与1吨作比较, 即400+300+500+100=1300 (千克) ,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 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它们不能同时过桥。

“既然它们不能同时过桥, 那它们该怎样过桥呢?”教师提出这一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一个一个地过桥, 也可以两个一起过桥 (每次过两个) , 还可以牛、马、鹿三个一起过桥, 或熊、马、鹿同时过桥。“熊、牛、鹿能一起过桥吗?”分别证明这些“组合”能同时过桥的理由。教学时, 还可以通过同桌互问、师生互问,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认识“吨”。

二、结合生活实例,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的:“在具体生活情境中, 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这一目标要求, 教学时, 要结合学生身边实例, 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 除教材中列举的外, 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 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对比, 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如, 每袋大米 (面粉) 重25千克, 40袋大米 (面粉) 刚好重1吨;一袋水泥的质量是50千克, 20袋水泥的质量就是1吨;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 2万个鸡蛋大约重1吨;每袋化肥的质量是40千克, 25袋化肥的重量就是1吨;……生活中的实例很多,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发现。此外, 还可以称出10千克的一桶水让学生提一提, 感受10千克的重量, 从而想象100桶10千克水的重量就是1吨。

三、学习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了解了吨与千克的进率, 初步建立了1吨的质量观念。例7教学的重点是吨与千克的相互换算, 内容很简单, 容易被忽视。其实学生要真正理解还有一个反复体验的过程, 所以, 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填写, 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可能多种多样, 只要合理,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

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当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吨”之后, 要让学生充分说说“吨”在生活中的运用, 如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吨”作单位? (可以从汽车的载重量、火车车厢的运载量、电梯的载重量、桥梁的承受力等方面进行引导, 列举生活中运用“吨”的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换算的实例, 帮助学生练习理解。如:

1.在一台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上, 装4台重700千克的机器, 超载了吗?

2.一辆卡车每次可运货800千克, 10次可以运货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粮店原有大米1吨, 又运来5000千克, 这些大米能卖6天, 平均每天卖出大米多少千克?

3.“吨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三

片段一:课前测试

1.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4÷4=3.1

第一次商是( ),商写在( )位上。

想:因为( )个( )除以( ),够商3个( ),写在( )位上。第二次商是( ),商写在( )位上。想:因为( )个( )除以4,够商( )个( ),所以商( ),写在( )位上。

2.算一算,说一说。

6.06÷3=

[3 6.06]先算:_____;被除数中的0表示_____。

再算:_____;最后算:_____;

被除数中的第2个6表示_____。

评析:通过课前测试,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

片段二:解决问题,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自己先计算,再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2.4÷4=5.6 (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写的)

1.先确定商的位置,并找到商。第一次商是(5),商写在(个)位上。为什么?想:因为(22)个(一)除以(4),够商5个(一),所以商(5),写在(个)位上。然后算积和差,5个(一)乘4,得20个(一);22个(一)减去(20)个一,得2个(一)。

2.再次确定商的位置,准确对位,找到商。课件依次出示

思考的过程(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充的):

第二次商是(6),商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即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为什么?想:因为2个一和4个(十分之一)合起来是第二次的被除数24表示(24)个(十分之一),所以第二次的商6表示(6)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够商(6)个(十分之一),商是(6),写在(十分)位上。最后算积和差,6个(十分之一)乘4,得24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减去24个(十分之一),得0,所以商是5.6。

评析: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过程,说一说算理,理解算理,从而构建算法。

片段三:0的使用

课件出示: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14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信息一:16天,信息二:14km,问题是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两个信息之间有什么联系?(除的联系)列出算式,探究算理。(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写的)

14÷16=0.875

1.先确定商的位置,并找到商。第一次商是(0),商写在(个)位上。为什么?想:因为(14)个(一)除以(16),不够商1个(一),所以商(0),也就是用0来(占位),写在(个)位上;在被除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表示140个(十分之一),140个(十分之一)除以16,够商8个十分之一,(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的小数点点在(个)位0的右下角,类推到十分位上。第二次商(8),写在(十分位)上;然后算积和差,8个(十分之一)乘16,得128个(十分之一),140个(十分之一)减去(128)个十分之一,得12个(十分之一)。

2.添0继续除(算千分位)。课件依次出示思考过程:第三次商是(7),商写在(千十分)位上,为什么?想:因为12个十分之一表示120个(千分之一),所以在12的后面添上0,就是120个(千分之一)除以16,够商(7)个(千分之一),所以商(7),写在(千分)位上。依此类推,最后再算万分位。迁移到万分位上是5。所以14÷16的商是0.875。

评析:教师采用尝试思考、类推、迁移等解题方法,既对解题有一定的导向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由“整数14个一除以16不够商1个一,怎么办?”来揭示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究和发现新知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

片段四:呈错、找错、析错、纠错、避错

呈现错例,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对吗?如果不对,请你找一找错在哪里?为什么?然后帮他改一改。

1.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4÷4=3.1

第一次商是(3),商写在(十)位上。想:因为(12)个(一)除以(4),够商3个(十),所以商(3),写在(十)位上。第二次商是(1),商写在(个)位上。想:因为(4)个(一)除以4,够商(1)个(一),所以商(1),写在(个)位上。

2.算一算,说一说。

6.06÷3=202

先算:6除以3,得2;

被除数中的0表示0;

再算:0除以3,得0;

最后算:6除以3,得2;

被除数中的第2个6表示6个一。

小结性提问:今后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评析:教师有目的地选出学生课前测试中的错例,让学生分析,既是对算法的重新认识,又是对算理的强化认识。

总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较好地把握住了教材,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地位,教学特点有:

1.充分运用了知识的类推迁移,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揭示了新问题中的新矛盾,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两主”作用发挥恰当。

2.学生学习新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让学生练习,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自己寻找,错例也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使学生学会,又会学,还乐学。

3.设计恰当,有坡度、有层次、还有变化,针对性强,利用学生的错例,进行判断、析错、纠错、避错。以防患于未然,既概括了易犯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巩固和强化作用。

4.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质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同学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学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

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订正时让生说出想的过程.

四、互学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五、评学

1.(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5吨=()千克 8000千克=()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0位同学约重1吨,并让40同学起立、一起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2、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3)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减法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连续退位的笔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习题卡。教学过程:

一、导学

师: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云南的风景图片,你们想看吗?生:想。(播放幻灯片)

师:这就是美丽的云南!那同学们想不想去这么美丽的地方旅游呢?今天,小精灵带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到美丽的云南走一走、看一看。

【设计意图:从美丽的云南风景切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自学

(一)看图说信息

1、显示第22页彩图,请学生说说小精灵给我们安排的观光路线(从昆明出发到大理再到丽江,昆明到丽江有348千米。)以及提出的难题(已知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大理到丽江有多远呢?)。

2、教师板书线路图,学生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517-348)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能看懂线路图的标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估算

1、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么估计,大理到丽江大约有多远呢?

2、学生汇报估算方法。

3、课件出示另外两种不同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哪种方法更快可以估算到结果。

4、师:我们一般把一个数据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百数来估算,我们就能很快地估计出它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三)笔算

1、师:那么大理到丽江到底有多远,准确的结果是多少呢?能用竖式计算出来吗?拿出你的练习本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说说列竖式计算式应该注意些什么?你在计算这道题时发现了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

3、师生共同分析计算过程:个位上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个位就变成了17,17减去8等于9;十位退了1还剩下0,0减4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十,10减去4等于6;百位退了1还剩下4,4减去3等于1。

4、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道题,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减法有不同的地方,被减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的数也不够减,又要从百位退1,连续向前一位借了几次1?(生:两次。)这就是今天小精灵要提醒我们的新知识——连续退位减法。(教师板书:连续)

5、将估算的结果与计算出来的结果比较。

三、互学

1、小精灵说啊,同学们那么棒,在出发前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463-187= 624-368= 4 6 3 6 2 43 6 8

(请两位同学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2、师:我们来到了第一站——昆明。昆明有很多新鲜的水果,想不想尝一尝?嗯,我们先把水果放在与它对应的水果仓库里吧!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把水果放到对应的仓库里的?(生:用竖式计算。)

3、水果已经放进仓库保存,数量统计如下:(1)根据这个图示同桌互相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学生在习题卡上做)(2)教师投影一份写得好(或加法计算的)的和一份写得不完整的(或减法计算的),让学生发现其优点与不足的地方并进行对比。

4、师:老师在大理的风景区买了两份手信打算拿回去送给我的爸爸妈妈。(课件出示题目)老师有一条彩带长510厘米,用来包装2个礼品盒。第一个礼品盒用去了彩带278厘米,第二个礼品盒用去了彩带196厘米,彩带还剩多少厘米呢?帮老师算一算看。

(1)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解答

(2)教师总结两种方法:一种是连减;一种是先加后减。

四、评学

师:今天小精灵带大家去了美丽的云南旅游观光,而且途中还教会了我们一些数学新知识。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收获?

作业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本节课主要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中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存在细节处理不够严密,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课后发现学生对于连续的退位减法还有一些问题,需在今后多加练习,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互帮互查的学习习惯。

3、在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方面还有待今后不断提高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数学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对新课改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 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通过近些年的教

学探讨,我是从下

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 120÷40=3 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刘丽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三、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08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五

——梁桂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能力目标:

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情感目标:

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教学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吨,并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设计理念:

生活是这节课的载体。《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 理念。学习方法:

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发现学习。教学准备:教学课件,20千克的纯净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称了体重,你还记得你的体重是多少吗? 生答。

师:谁来说说你有多重? 生:……

二、教学“吨” 1.认识吨

师:在一次体检中,育红小学三年级⑴班的30名学生和我们一样,也测量了一次体重,并制成了统计表,请看(出示),在书上90页,也有一份一模一样的统计表,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同学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他们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算一算,可以一人算一半,再把结果加起来。大家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生进行计算活动,师指导合作。

师提示: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很简单的方法,所以他们进行的非常快,其他同学你也赶快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呀,可不能当小马虎。师:好了已经有几组做完了,哪一小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算法? 生交流算法,师出示学生答案,生讲解算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这30名同学的体重是1014千克,那101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生:大约1000千克。师:非常正确。师板书1000千克,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1吨等于1000千克。生读:1吨=1000千克

师:“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师板书:1t=1000kg 2.感知 “吨”

师:大家想一想育红小学这30名同学的总体重如果用吨做单位怎样说呢? 生:大约是1吨

师:说的非常好,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谁愿意参加?(1)背一背

请几位同学到前边背一名体重在33千克左右的同学并说说感受。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三名同学来背一背这名体重是33千克的同学,谁第一个来。

生活动,师问: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重 ……

师:刚才这三名同学背的只是一名33千克的同学,像这样的3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大约才是1吨呢,大家看看,今天我们是三十二名同学,再去掉两名,三十名如果都让你背怎么样?(2)拎一拎

再看一桶矿泉水,谁能抱的起来,抱起来时感觉怎么样,如果一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大家推算一下50桶矿泉水重多少呢?同学们非常聪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3)看一看

我们接着看,这只动物见过吗?个头大不大?(出示)你知道吗,1头犀牛大约就重1吨。

师:看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

比如;一列火车,有这么多节车厢,每节车厢就可以装下50吨货物,再看,(出示轮船)这艘轮船它能装六千多吨货物呢。这个,(出示坦克)它的重量超过了30吨。还有呢,(出示)谁知道有关蓝鲸的知识? 生: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心脏就有……

师:你知道的真多,就象这位同学说的,蓝鲸很大,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4)说一说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生自由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举例

师:的确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有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我们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标志,请看,(出示)谁知道这座桥边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再看,这辆汽车上的“载重6吨”呢?

生:这辆汽车最多能装6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师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吨”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一起到趣味练习乐园去看看好吗?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一天,大森林要召开大会,动物们都来参加,路上几只动物不约而同走到了一块,这时他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师:他们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大家可以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 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狮子和猪可以一起通过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座桥限重1吨,狮子和猪加起来还不到一吨。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牛和马

师:可以吗?还有吗? 生:……

师:有没有三只动物可以通过?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案,动物们高高兴兴的通过了。2.快乐判断

师:下面凭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比1吨重,哪些比1吨轻。如果比一吨重你就站起来,如果比一吨轻你坐着不动,好吗? 学生练习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一位小朋友在学习了吨的一课后,回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2月9日

星期五

早晨我吃了2个100吨的肉包子,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路上看见一辆载满约4千克的卡车。

师:(学生修改后进行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布置作业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就像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记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板书设计:吨

t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吨的认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结合具体实例,经历和感受认识吨的过程,从而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并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首先,能够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算30名同学的体重来亲历认识“吨”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从而初步感受和认识“吨”,其次,在感受1吨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活动和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再次感受1吨的实际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让学生用眼睛去看,还要亲身去体会,动脑去想象,如让学生来背一背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亲身去体验、感受33千克的重量,再想象一吨有多重,更容易理解 1吨的实际含义,来加深对吨的认识。再次,在了解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另外还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说一说,丰富了学生对吨的感受和认识。

当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亲历认识“吨”的过程中,让学生计算30名同学的体重这一环节把握的不是太好,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太充裕,学生的展示也不太充分,另外,教学1吨=1000千克的过程中,略显仓促,学生印象不深。

6.吨的认识 教学设计 篇六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它们的国际单位符号分别是什么

板书: 千克 克

kg g

2.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3.情景导入

(1)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熊老弟,牛大哥等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要求学生看着情境图,教师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让学生看图说故事.

(2)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 ”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3)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 ”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4)接着建议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5)教师或师生一起将故事收尾.

(6)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共同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书中提供了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4.单位换算: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出示: 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想: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 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练习与巩固

1. 第12页“做一做”.

是配合例6和例7的两道习题,一题是学了质量单位“吨”以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另一题是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

2.练习三中的习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3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第4题,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中每月用水的了解以及从哪些方面考虑能节约1吨的用水量,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可以采用课前调查了解,课内合作解决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下同学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3.关于“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整理.应该组织学生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应该再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

总结质疑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对于吨你了解了什么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7.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吗?谁知道?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请你们根据自己的体重估计一下老师有多重。

老师的体重大约是50千克。你们算一算10个和我体重一样的人重多少千克?100个呢?5000千克,这么大的数啊!

4.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

数字太大就不方便了,通常用较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学习吨的认识。(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一吨有多重吗?

1吨=1000千克(咱们齐读两遍一二)

通常人们用字母“t”来表示吨。板书1t=1000Kg

1吨等于1000千克还可以这样表示。

5.老师这有一桶水,我想请几个同学过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桶水有多重?咱们班谁的力气最大?(找4个同学)

一桶水大约10千克,多少桶水大约1吨重?想象一下这些水放到教室里有多大一片啊?差不多要放满两个这样大的讲台。

1吨真得很重啊!

二、结合实践充分感知

1.老师来之前调查了我们学校三1班部分同学们的体重,你们看(CAI)。仔细观察这些同学的体重,你们能发现什么?(大多数同学的体重在30多千克)

那你能估算出3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重吗?大约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

你们和我们学校的学生年龄一样,体重也差不多。现在我就请30位同学站起来,大家一起感受1吨有多重。

3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一吨,一吨可真够重啊!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吨的知识?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吨作单位了?(家里每个月用水量)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咱们一起读出片子上的话)

(1)一头犀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

(2)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是50吨。

(3)一辆中型货车的载重量是10吨。

(4)一条大鲸的体重能超过150吨。

(5)限重牌。

这幅图片你们谁看懂了?

限重50吨什么意思?如果超重会发生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出现过限重的情况?(电梯、车的载重量、桥、船……)如果有这些限重的标志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规定,否则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三、解决问题

1.你们知道吨的知识真不少。现在咱们一起做个游戏,看谁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你们是优秀的邮递员,把信都送对了。现在请你们再帮四个小动物一个忙。

2.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想一起过桥玩。它们能一起过桥吗?它们可以怎样过桥?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

方法:(1)一个一个的过

(2)两个一起过的

是不是任意两个小动物都能一起过呢?为什么?(最重的两个小动物体重合起来也没有超过1000千克即1吨)

(3)三个一起过。

还有哪三个动物可以一起过?是不是任意三个小动物都能一起过呢?为什么?(最重的三个动物体重合起来超过1吨)不能让熊、马、牛一起过)

四、总结

8.《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八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9.吨的认识教学设计-刘静 篇九

授 课 教 师 基 本 情 况

名 刘静 性别 女 年龄 27 职称 小一

属 区

县 汉沽 工作单位

津滨海新区汉沽体育场小学 任教 年级 六年级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2004.jing@163.com

指导教师 董虹 刘克霞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册数 5 课型 新授 课题名称 吨的认识

教 学 内 容 分 析

“吨的认识”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并且能够准确地进行单位间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概念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为此教材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知的、感兴趣的现实背景下,理解吨的含义,体验1吨的重量、感受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本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完善质量单位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之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 和“克”,长度单位“米”和“千米”,掌握了每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运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支撑。因此,让学生掌握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是不难的。但“吨” 作为常见量中的大计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很少,不能像认识克与千克那样采用掂一掂的方式直接体验,1吨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为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间接体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 学 目 标

1.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通过经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算、归纳等数学活动,间接体验1吨的实际重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使其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和安全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及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 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在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算、归纳等数学活动中,体验1吨的实际重量,能对物体的质量进行估计,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倾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意识到节约能源和注意安全的重要性,产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 学 重 难 点 及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能够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解决措施:

1.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对于“进率是1000”的两个计量单位

之间的化聚,学生已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因此,处理“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这一重点内容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然后交流思考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体验。为了突破“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这一难点,本节课设计了多处体验环节:课伊始的在情景中体验,课中的在实践中体验,课尾的在应用中体验,课后的在延伸中体验。主要借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具体的事物,通过经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算、归纳等数学活动,循序渐进地间接体验1吨的实际重量,引导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并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时数:(3)课时

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策略及 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需求中引入新知。课始创设跟随小博士游览天津极地海洋馆猜一猜动物重量的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复习了之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因产生对新知的需求,引出质量单位“吨”,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吨”描述比较重或大宗物体比较简便。2.体验感悟,亲历中建立观念。首先借助学生的直接经验,全班同学共同体验10千克盐的重量,当把盐添加到学生不能承受的重量30千克时,在与1吨重产生的强烈反差中,学生对“1吨”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各小组根据所给材料分组体验,在“搬一搬”、“算一算”、“说一说”的活动中,经历了操作、推算、想象的间接体验过程,学生对“1吨”有了进一步的感悟。然后通过归纳总结三个质量单位不同的体验方式,把“吨”同化到质量单位知识体系中,学生建立了1吨的质量观念。

3.解决问题,运用中完善观念。在解决情境图“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对“1吨” 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日记”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察,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个质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4.信息拓展,延伸中整合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材料始终围绕“建构1吨的质量观念”来选用,特别是“小博士信息链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受到节约能源和安全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这些信息在拓展延伸中适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按新课标要求很好地整合了三维目标。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2千克重的实心球、5千克1捆的书、10千克1桶的纯净水、20千克1袋的大米、课堂练习纸。学生准备:到超市观察常见物品的重量、了解自己的体重、用手掂一掂2分或1角钱的硬币、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糖、搜集有关“吨”的信息。

设 计 思 想

“吨”的概念是抽象的,如何以具体可感知的手段让学生体验“1吨”,产 真实深刻的感受呢?本节课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在设计上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是以知识为载体,以体验活动为手段,学生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推算想象、归纳总结、综合应用等数学活动,建构“吨”的质量观念,以此达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暗线是德育渗透线,通过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学习材料来拓展知识,向学生适时的渗透德育教育,以此达成情感目标。

教 学 过 程

课前谈话热身: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谁吗?没错,就是大象,想不想知道一头大象有多重?不光我们很好奇,很久以前有一位小朋友他也和我们一样,通过思考,他利用很巧妙地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视频)。曹冲的方法怎么样?曹冲很聪明,在今天的学习当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会向曹冲一样,遇到问题会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大家准备好上课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一)情境激趣,复习旧知。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咱们天津的极地海洋馆吗?让我们跟随小博士一起到天津极地海洋馆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情景画面,小博士出示题目:猜猜它们的体重。一只一岁的小乌龟约重15()一只帝企鹅体重约40()一头海象大约重1000()

师:为什么选用克做单位?为什么选用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师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用克作单位。(板书:比较轻

克)计量一般物体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板书:一般重

千克)【设计意图】: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为“吨”的引出做铺垫。

(二)产生需求,引入新知。

师:一头海象大约重1000千克,可陆地上的大象更重,我们一起读读下面的数据。课件出示:一头大象约重5000千克;兽中之王,一头蓝鲸重约170000千克。[学情预设]:学生读万以上的数会有困难。

师:表示这么重的动物,用千克作单位,你觉得怎么样?那么我们想不想用更简便 的方法来记录呢?(课件出示:5吨、170吨)你发现什么? 师:发现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比较简便。(板书:比较重

吨)师:生活中,你知道还有那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吗?

师小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像这样的(课件边展示边说)比较重的或像这样的一堆煤、一堆粮食、一堆盐的大宗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大宗物品)吨用字母“t”来表示(板书: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板书)师:关于吨,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一吨有多重,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克、千克有什么关系?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设计意图】:此问题情境的创设--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用“吨”描述比较重或大宗物体比较简便。同时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感受体验,建构新知。共同体验,感受1吨的重量。

1.师出示1袋10千克的盐,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一袋10千克的盐,让组内同学轮流抱一抱,并说说感受。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一搬,找两名同学在旁边保护。老师一袋一袋地叠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同学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最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4.想象感受。

师:30千克的盐已经很重了,但是这个重量与今天学习的1吨还差的远呢!我们接着往下算,4袋这样的盐重多少千克?10袋呢?20袋?„„100袋这样的盐,重多少呢?(课件逐步出示)请你在练习纸上填一填。

[学情预设]:1.1000千克。

2.1吨。反馈交流。

师:这两种写法都对,因为1吨就等于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我们不仅可以正着说1吨=1000千克,还可以反过来说1000千克=1吨,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师:同学们,一袋盐重10千克,100袋这样的盐堆放在一起,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想象一下,你觉得一吨怎么样? 【设计意图】:由全班共同体验和部分学生的示范体验,使学生初步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当老师告诉学生搬动的30千克的物体与1吨的质量还差着远呢,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推算得到1000千克=1吨,揭示了吨与千克的关系。

(二)分组体验,强化对1吨的认识。1.材料介绍:

第一组:2 千克的实心球。

第二组:一捆5千克的书。第三组:一桶20千克的纯净水。

第四组:25千克的大米 第五组:老师的体重是50千克。组内同学轮流抱一抱。2.活动要求:

(1)组内同学轮流搬一次,搬离地面,说说感受。

(2)填写练习纸,算一算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总质量是1吨,并把结果在组内交流。填写:()个()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吨。3.小组活动。4.反馈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的体验过程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听好要求:先

回答你们小组搬(抱)的什么物品,通过计算得到什么结论,想象一下你的感受是什么。[学情预设]:

第一小组:我们小组搬的是实心球,一个实心球是2千克,500个这样的实心球重共1000千克,也就是1吨。1吨太重了!(课件出示500个实心球,让学生感受1吨的重量)第二小组:我们小组搬的是书,一捆书是5千克,200捆这样的书重1吨。(课件演示)谈感受:„„

【小博士信息链接】生产1吨文化纸要用20多棵大树,需要消耗净水100吨、600度电和300千克化工原料,同时产生高浓度污水300吨。我国每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如生产这么多纸,就要砍伐大树900多万棵。如果有一半教科书循环使用3到5年,就可少砍伐很多大树、节约很多能源。师: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进行教材循环使用的原因了。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看到这个材料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第三组:我们小组搬的是纯净水,一桶纯净水是10千克,100捅这样的纯净水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课件演示)谈感受:„„ 【小博士信息链接】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很多地区因为缺水严重影响了生活。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关不紧水龙头,以1秒钟滴一滴水计算,一天大约浪费1吨水。而在我国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2千克(教师手提2千克水)。如果这一吨水给他们一个人用,可以用500天。一吨水给他们用一天,可以给500个人用。

师:同学们这个时候你又想说些什么呢?水资源十分宝贵,我们要节约用水。

第四组:我们小组搬的是大米,一袋大米重是20千克,50袋这样的大米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课件演示)谈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一吨大米大约可供20个同学吃一年呢。【小博士信息链接】: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国,距今已有14000~18000年的历史。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是我们中国的骄傲。2011年中国水稻总产量达20250万吨,但是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我们仍应该注意节约粮食。第五组:我们小组抱的是老师,刘老师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刘老师的体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学到这里你们对一吨有多重有感受了吗? 【设计意图】:所选择的分组体验材料都是学生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同时根据所选材料,拓展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

(三)归纳总结,构建质量单位体系。1.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认识“吨”这个新朋友了吗?它和我们的老朋友“克”、“千克”都是用来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1克有多重,我们只需要用手掂一掂,就能直接感受了。多少个1克是1千克呢?因为1千克=1000克。(板书)一千克有多重,我们也可以用手直接掂一掂来感受。多少个1千克是1吨呢?还是1000个,因为1吨=1000千克。

一吨有多重,还能像这样来直接感受吗?为什么?那我们是怎么来体验的?先来搬

一袋米、一桶水、一摞书„感受一个物体的重量,再通过计算知道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是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从而想象1吨有多重。2.建构质量单位体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质量单位,它们是-----克、千克、吨,这是我们常用的三个质量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板书:常用质量单位,1000)【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三个质量单位不同的体验方式,建构1吨的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质量单位知识体系。

(四)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单位换算。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下面各题,请独立思考,尝试完成。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8t=()kg

7000kg=()t 古代曹冲称出的大象的质量是5000千克,也就是()吨。学生独立完成,前两题交流思考的方法,后三题直接反馈答案。[学情预设]:以第1题为例:。

(1)1吨=1000千克,3吨里有3个1吨就是 3000千克。

(2)因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由吨化为千克在末尾要填上3个0。由千克化为吨在末尾减去3个0。所以3吨=3000千克。

师小结: 由吨化为千克在末尾要填上3个0。由千克化为吨在末尾减去3个0。【设计意图】: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难,之前学生已有“千 克和克”的知识经验积累,所以此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博士信息链接】上课前我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现在可不用这么麻烦了,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迅猛的发展和科技的高度进步,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三、综合应用、巩固新知。1.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他们能同时过桥吗?

师:为什么不能同时过桥?“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如果一起过桥会怎么样? 师:请你先独立思考,它们可以怎么过桥,然后把你的想法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学情预设]:

(1)四只小动物一个一个地过桥。

(2)小熊和小牛一起过桥,小马和小鹿一起过桥。因为两只动物的体重小于1吨。(3)小牛、小马和小鹿一起过桥,小熊自己过桥。„„

师小结:只要每次过桥的小动物的重量之和不超过1000千克,也就是不大于1吨就可以。过桥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同学们课下继续交流。【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将课本的主题图作为解决问题出现,注重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同时进行安全教育。2.数学日记。

师:请看马小虎日记。(课件出示)

9月2日 星期日 睛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茶淀葡萄谷采摘葡萄。放眼望去,一碧千里,一串串葡萄犹如红色玛瑙,我摘下一颗3千克的葡萄刚想放进嘴里,被妈妈制止了,妈妈说一定要洗过之后才可以吃。

采摘开始了,我拿着一把重100千克的剪刀,剪下一串80千克的葡萄小心翼翼地放在能装满5g葡萄的箱子里,这时爸爸妈妈也都正好摘下一串。经过2小时的奋战,爸爸摘了20吨,妈妈摘了12千克,我摘了8克,收获真不少啊!爸爸告诉我,茶淀玫瑰香葡萄每年可产8万克,很受人们喜爱。

今天天气虽然很热,可摘葡萄的感觉却真的很棒!

师:这个马小虎的日记写的怎样?质量单位用得一塌糊涂,你们能帮他改正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三个质量单位的综合运用。3.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与“吨”亲密接触吧!(课件展示:天津风貌)【小博士信息链接】我们的家乡天津,是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也是北方重要的港口,中国重工业的基地,正以年轻的姿态展现在国人面前。2001年1月1日零时,天

津新的标志性建筑——世纪钟敲响迎接世纪钟声。世纪钟高40米,重170吨有余。它标志着天津在历史的进程中又前进了一大步。天津还有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它是用4000多件古瓷器、400多件汉白玉石雕、4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7亿多古瓷片装饰而成的,令世人称奇。还有我们的天津港,它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2010年天津港共装卸运输货物突破4亿吨。这就是我们的家乡——一座古老的文明城市,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家乡风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质疑反思,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吨”,你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吗?那就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到生活中去寻找它、感受它、并且合理运用它。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老师留给大家一道课后完成的题目:请你了解一下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作业 设计

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请你了解一下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节水方法?

板 书 设 计

吨 的 认 识 常见质量单位

比较重或大宗物体

吨(t)1000

1吨=1000千克 一般重

千克(kg)

1000

1千克=1000克

比较轻

克(g)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设 计 示 意 图

教 学 评 价

有效的数学学习强调学生主体的认知参与,重视学生的反复体验。本节课依据以上理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内容的抽象特点,做到:

1.创设有效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课始创设了游览天津极地海洋馆的情境,让学生猜熟知的几种动物的体重,从已知的克与千克引出未知的吨。这样复习导入,过渡自然连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效地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2.组织体验活动,构建质量观念。为了突破“1吨到底有多重”这一教学难点,设计了多个体验活动。在全班同学共同体验的“搬一搬”活动中学生对“1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分组体验中,通过“搬一搬”“抱一抱” “举一举”“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中,学生对“1吨”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归纳总结中,学生通过“比一比”“想一想”建立了1吨的质量观念;在综合应用中形成并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培养了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适时拓展延伸,渗透德育教育。本节课在材料的选择上,特别是在五个活动后面安排的“小博士信息链接”,不仅帮助学生延伸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参 考 资 料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北师大版教材、浙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3.有关体验教学的理论和文章。4.网络搜集的与本课有关的信息。

总体印象: 首先,阅读本教学设计,能够感受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有效引领学生亲历、体验、感悟、构建吨的概念。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比较困难,因为对“吨”的认识不会像对“克”和“千克”那样可以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方法去直接体验、感受和认识。面对这一难点,教师以体验活动为基础、以想象推理为平台、以计算验证为途径,让学生充分经历了体验感知、抽象推理、计算验证等环节,既很好的建立了对“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研究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第二环节感受体验,建构新知中,教师设计了三个环节:1.共同体验,初步感知;2.分组体验,强化认知;3.总结归纳,构建概念。这一过程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学生的认识应该是深刻的。

其次,德育渗透适时、适度、恰当、自然,很好地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做到这一点源于教师很好地挖掘教育素材(小博士信息链接),很好地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创造性地融入了生活中的教育因素。

想法和建议

1.最后的效果还要看课堂上的实地教学效果,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语言尽量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多让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实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这一美好的愿望。

2.本节课引领学生经历体验,想象推理,计算验证的过程非常的充分,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否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认识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考等。当然这仅是建议,是否能够在课堂上实现还要依课堂的实际情况、课堂容量及时间而定。

上一篇:The DAO众筹模式引发的思考下一篇:六下u6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