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状况

2024-09-27

产业发展状况(8篇)

1.产业发展状况 篇一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的方式,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2.产业发展状况 篇二

1.1 生产情况

由于近年肉牛行情好, 销路畅, 养殖效益高, 全市肉牛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 2012年全市肉牛存栏量、基础母牛数量均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

1.2 品种改良

南充市肉牛养殖以黄牛为主, 约占存栏量的70%, 其次为水牛。近年在阆中、营山、仪陇等肉牛主产县 (市) 实施了肉牛良种补贴项目, 推广西门塔尔牛细管冷冻精液改良配种本地黄牛, 加快了肉牛的良种化进程, 提高了肉牛生产性能。在改良本地牛的同时, 一些养殖户还从四川宣汉、陕西、吉林等地引进良种牛, 使肉牛良种面不断提高, 全市出栏的肉牛中地方良种牛和杂交牛占70%以上。

1.3 规模养殖

目前, 南充市肉牛养殖仍以散养为主, 饲养数量从几头到几百头不等, 规模养殖比例约40% (10头以上) 。由于近年肉牛养殖效益好,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肉牛规模养殖在局部区域得到快速发展, 出现了一批规模养牛场, 年出栏肉牛都在500头以上。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带动农户发展肉牛养殖, 统一收购犊牛, 统一销售肉牛。

1.4 产品加工

南充市现有张飞牛肉公司、华珍牛肉公司等加工企业, 年可屠宰肉牛10万头, 加工牛肉1.5万吨。张飞牛肉公司成功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 其产品远销省内外, 深受消费者喜爱。

1.5 产业扶持

肉牛养殖是部分县 (市) 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地方政府十分重视, 出台了优惠政策并加大投入扶持产业发展。近年, 全市部分县 (市) 先后获得了国家秸杆氨化养牛项目、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菜篮子”产品扶持项目。营山县还获得了2012年财政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肉牛) 项目。阆中市为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 2011年、2012年将省级财政现代畜牧业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肉牛产业达355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养牛面临困难多

2.1.1 犊牛收购难。

由于耕牛逐渐被农机代替、大量农民放弃养牛外出务工、养母牛相对效益低、直接将小母牛育肥等原因, 使得基础母牛数量锐减, 育肥牛源短缺。

2.1.2 资金筹措难。

肉牛养殖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 银行贷款是他们的主要资金来源, 但养殖用地、牛舍、活畜都不能用来抵押, 导致养殖户融资难、贷款难。

2.1.3 养牛用地难。

土地管控严格, 养殖户建牛舍、种草用地难以流转和审批。

2.1.4 粪污治理难。

肉牛养殖场粪污排放量大, 治理投入高, 政府扶持少, 给养牛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2.2 科技含量少, 生产水平低

2.2.1 改良程度低, 良种肉牛比重小。

育肥牛中仅有一部分西杂牛、海杂牛、褐杂牛, 本地品种仍占有很大比例。杂配现象严重, 杂交改良代数少, 肉牛生产性能的提升十分有限。

2.2.2 管理较粗放, 标准化程度低。

大多数牛场管理制度不完善, 没有制订各阶段肉牛饲养管理规程, 防疫措施不健全, 按传统养殖方式饲养, 肉牛生长慢, 育肥周期长, 出栏率较低, 整体生产水平低。

2.2.3饲草品质差, 资源开发利用少。

农户种植优质牧草少, 秸秆氨化 (微贮) 量小, 多用野草和农作物秸秆直接喂牛, 饲料搭配不科学, 营养水平低、不平衡, 而且供应不均衡。

2.3 体系不健全, 组织化程度低

全市尚未建立完善的肉牛繁育、技术服务、饲料生产、贩运销售等体系, 基础母牛由散户饲养, 没有专门的肉牛生产技术团队和精料生产厂家, 犊牛和肉牛均由养殖户自行联系购销, 肉牛养殖的服务不配套。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联系松散, 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强, 养殖户大多各自为阵, 缺乏市场信息和养殖技术交流, 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 肉牛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壮大特色产业

3.1.1 制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 尽快在肉牛规模养殖用地、用电、环保、融资、保险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切实保护基础母牛, 鼓励肉牛产业发展。

3.1.2 加大肉牛发展的项目支持。

建议国家继续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 尽早启动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肉牛生产大县建设项目, 促进肉牛规模养殖, 增加牛肉供应。

3.1.3 加大肉牛养殖的资金补贴。

各级政府要安排肉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国家每年对能繁母牛予以补贴。地方财政对养牛户建圈、种草、环保设施、贷款利息等进行补助, 同时加大对肉牛养殖科研、技术服务的投入。

3.1.4 加大对龙头企业 (大户) 的扶持。

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龙头企业, 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为农民提供服务、产品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2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推动产业升级

3.2.1提高养殖技术含量和水平。规模牛场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并不断加强技术培训, 采取以会代训、示范指导、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 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3.2.2完善肉牛现代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展肉牛养殖技术的科学研究, 力争在饲料开发、饲养技术、疫病防控、品种改良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推广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和快速育肥技术, 改粗放饲养为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

3.2.3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步伐。积极开展西门塔尔牛、日本褐牛等良种肉牛冷冻精液改良配种本地黄牛, 并将杂一代母犊培育成基础母牛, 提高犊牛改良代次和产肉性能。特别是要引进山东黑牛、日本神户黑牛的冻精或胚胎, 杂交或纯繁高品质肉牛, 进军高端市场, 增加养殖户的收益。

3.2.4推广应用性别控制和胚胎移植技术, 解决基础母牛不足的问题, 将良种肉牛胚胎移植到低产奶牛, 借腹怀胎产犊牛, 增加育肥牛源, 逐步摆脱以往架子牛育肥为主的养殖模式。

3.2.5 大力开发和科学利用饲料资源。建立优质安全的饲草料供应体系, 开发高品质精料。

3.3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转变生产方式

3.3.1 支持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要大力推行农户繁育母牛、规模化集中育肥肉牛的生产方式, 实行“三退三进” (退出散养进入大户、退出庭院进入牧场、退出村庄进入小区) , 解决散、乱、杂、小的问题, 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引导肉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通过项目安排、资金倾斜等扶持, 使能够从事现代肉牛生产的养殖场 (小区) 、专业大户成为发展主体, 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管理企业化。

3.3.2 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规模养牛。

强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带动作用,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 (协会) +农户”的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牛舍、统一犊牛供应、统一饲料配方、统一防疫监管、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的要求, 带动农户适度规模养牛。

3.3.3 走“牛-沼-草”生态发展之路。

规模养牛场 (户) 在建设标准化牛舍的同时, 配套建设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 将牛粪尿经厌氧发酵后用作牧草种植的有机肥, 实现种养结合, 循环利用。

3.4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提高组织化程度

机制新, 产业兴。好的机制有利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各地要学习借鉴外地发展肉牛产业的好做法、好经验, 并探索创新一套发展机制。

3.4.1 建立“政府引导, 企业主体, 金融支持, 农户参与, 协会管理”的五位一体模式。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企业出资建立养牛担保基金。企业建设标准化肉牛育肥场, 免费交养牛户使用, 并向农户提供犊牛, 按照合同, 农户将牛育肥后销售给企业, 获得合理的收益。基础母牛可由企业购买, 农户领养, 回收母牛, 犊牛归户。

3.4.2 加快发展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养牛。

引导和组织肉牛养殖场 (户) 成立专业合作社, 按照“六统一”要求健全机构, 规范管理,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 在育肥、配种、防疫、出售、环保等环节, 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 抱团经营, 共同发展。

3.4.3 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延伸产业链条。

3.中国经济状况与餐饮产业发展 篇三

中国餐饮最近十年的增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自2010年调整了统计口径后,增长率就由原来20%左右的高位增长下降至13%-15%,甚至低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且差幅在进一步拉大,2013年成为近22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但是中国经济在一段时期内仍会以中高速运行,而我国居民消费率仍处于低位,所以未来中国餐饮业仍将有一个良好的展望预期。

支持中国餐饮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核心动力在于国家的两个“倍增”计划,GDP倍增和收入倍增。此外,还有一个动力来源就是城镇化。在我国1名农民人口转变成1名城镇人口需要的投资是10万元人民币,转移10亿人就会有10万亿的庞大市场。

当然,近些年餐饮产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四高”问题首当其冲:高税赋、高人力成本、高原料成本以及高房租。餐饮企业如何应对?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定位,着力于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对于随时变化的市场,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二,注重连锁化的扩张。研究数据显示,能够做大做强的餐饮企业多数都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而且直营连锁的平均效益远远高于加盟连锁。在连锁餐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餐饮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在直营店与加盟店之间的平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短期快速的扩张,这也是近几年很多企业收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型航母越来越多,标准化就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一个路径,包括质量标准、流程标准等等。

第三,一体化趋势明显,这就需要上下游的整合,按照波特的五力理论,一体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锁定成本,降低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现场管理成本、财务成本以及制作成本。这些年,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例如,嘉和一品的第三代中央厨房,可以支持300家门店的菜品供应,除满足本企业供应之外,还向第三方供应物美价廉的标准化餐饮产品。再比如,和合谷发展“双厨房”运营模式,中央厨房进行烹饪工业化探索,终端厨房探索应用标准化操作、多功能一体的智能化设备。

第四,要做信息化的整合,加速信息内部的集成。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大数据时代,这就意味着餐饮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例如,金百万除了固有的16家餐厅,在北京建立起92万人的“CRM客户关系”会员网络,规划了“利用餐厅的社区优势,实现5公里半径的社区餐饮数字化商圈”的商业模式,实现从坐店到跨界的电子商务。甚至连老字号庆丰包子铺也推出“Transight连锁餐饮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总部、店铺及配送中心的三位一体监督管理模式,如果在一个营业时段内不符合企业标准的包子累计超过出售包子总数的2%时,系统就会自动向店铺发出报警,要求店铺按照企业标准制作产品;同时,总部督导部也会收到此条信息,提醒督导部人员核查。

未来,中国的经济形势审慎而乐观,中国餐饮产业仍会持续发展,中国餐饮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整合,塑造属于自己的模式。

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 篇四

作者:孙若风

07期

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腾飞,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基于文化的特殊属性,中国政府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两者的不同属性和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发展路径,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政府逐步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被明确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阶段,并且在今后的10到间,仍将持续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近年来,中国中央政府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大大提振了文化产业界信心,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财税支持方面,中央财政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研究制定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业和动漫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为缓解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政府部门积极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从信贷、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创造便利条件。

二、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建设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旺盛,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文化产业主要门类都实现快速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自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6个百分点以上。各地文化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多数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已经超过5%,率先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市将文化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57亿,占GDP比重达9.3%,已经成为当地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重点文化行业实现快速发展。以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门类为例,演艺产业保持稳步上升势头,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以来,全国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20演出市场总经济规模达463亿元人民币。艺术品产业发展迅猛,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114亿欧元,中国连续两年蝉联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24%,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艺术品市场之一。据统计,工艺美术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0000亿元,20以来年均增速超过20%。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消费热点,2013年国庆期间,故宫单日游客量达17.5万人次。

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特性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领域。据统计,2013年中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820亿,同比增长28.7%,高于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其他产业资金出现向文化产业持续流动的趋势。如化工企业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投资制作全球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大连万达集团于底组建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公司,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文化企业;在山西、内蒙古等地,不少能源企业也积极谋求转型,投资兴建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分别达274.1亿美元、95.6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51.3亿美元、51.3亿美元,分别是的2.6倍和3.2倍。文化产品出口主要以视觉艺术品(工艺品等)、新型媒介(游戏机等)、印刷品、乐器为主,文化服务主要以广告宣传服务为主。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市场结构得到了优化,出口目的地已遍布全球约220个国家或地区。部分企业开始通过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例如,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在柬埔寨投资打造演出《吴哥的微笑》,大连万达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拓展了海外产业链。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不断加速融合,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文化产业链条与实体经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文化元素日益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丰富产业文第一文库网化内涵,提升产业附加值,文化越来越成为产业创新的源泉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例如,随着文化与科技的加速融合,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一系列新型文化业态日新月异,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动漫、网络游戏产业产值自以来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3年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突破1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6.9%。在农业领域,养生文化、乐活理念与农产品种植相结合,近年出现以“定制种植配送+体验种植”为特色的.生态观光这一农业新业态。在商业领域,商业街区、商业活动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出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等一批文化特色街区以及一批有文化特色的商业活动,大大地促进了商业消费。在旅游业领域,演出、工艺品与旅游的结合,改变了旅游“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现象,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旅游线路特色,也扩大了文化消费,培育出印象刘三姐、多彩贵州、九寨沟演艺产业群等知名文化品牌。在制造业领域,文化产业带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大大提升了纺织、轻工、包装、服装等行业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总量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知名品牌较少、企业竞争力不强、高端人才短缺等困难和问题。只有破解了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顺利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三、文化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六大思路和举措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专门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层次之高、秘度之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把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大举措,既对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重要发展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将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和部门行业区域藩篱,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步伐。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确立政策保障。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同时,加快文化产业立法进程,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较好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3.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做好服务,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就业、创业和创新,保证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使各类所有制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努力扩大文化消费。把扩大文化消费融入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增强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抓住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带来巨大的文化消费空白,把人民群众对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愿望,变成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市场动力。

5.促进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以文化提升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实体经济相关领域的促进作用。推动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积极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优秀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提高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6.着眼两个市场,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推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上,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快中国优秀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通过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学习借鉴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有效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北欧数字内容产业高峰论坛为中国、北欧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高层次交流的合作平台,有助于双方了解彼此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诉求。希望中国、北欧以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为契机,谱写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5.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五

生物产业上台阶、上水平的过程中,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沿着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以烟草、畜牧、蔬菜、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胶、水果、木竹加工及浆纸为重点的12类优势生物产业发展,争取把**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根据红政生物办电〔2009〕8号《关于开展全州生物产业开发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指示,我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企业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2009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2009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 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

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

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2009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今年1至6月,森菊公司生产加工除虫菊素原药8吨,生产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5%可湿性粉剂、5%水乳剂等农药产品约20吨;生产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渣粉300吨;细度为80目98%过筛花渣粉100吨;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粉100吨

。在2008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425万元。公司产品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省市,国外销往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欧盟、瑞士、美国、南美等国家。

2009年,森菊公司计划在全县种植除虫菊5万亩,3月份,由于全县遭受春季霜冻灾害, 除虫

菊产业受灾5000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种苗严重受损,全面完成今年生产任务困难加剧。灾害发生后,我办配合森菊公司及时深入到各乡镇调查了解受灾情况,认真做好灾情上报工作,指导广大群众抢抓节令,做好补植补栽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森菊公司采取除虫菊种植以小春为主,大春为辅,一年两季种植的办法来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解决目前原料短缺的问题,现在已育苗750亩,大田移栽1160余亩。为帮助森菊公司进一步落实今年种植任务,4月21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除虫菊生产工作座谈会,会后我办狠抓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一是督促森菊公司加快兑现花农欠款,取信于民,一是积极配合公司员工深入各乡镇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农户重树除虫菊产业发展信心,栽好除虫菊。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08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1、魔芋产业种植及加工初见成效

魔芋是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食品,有排毒、减肥、通便、洁胃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广阔。**县境内大部分地区较适宜种植魔芋,我县依托鑫晟魔芋有限公司根据魔芋生长环境要求及**县地质、地貌条件,结合我县多年来广大群众自行种植魔芋的经验,加大魔芋产业的开发力度,全力打造魔芋产业。今年,**鑫晟魔芋有限公司计划在县内外推广种植魔芋5000亩,为农民增收2500万元,主要安排在我县东部三塘、向阳等适宜山区乡。目前,公司已经向群众发出种子80吨,种植工作全面完成。其龙头企业鑫晟魔芋有限公司建成魔芋加工生产线4条,今年1至6月份共销售魔芋精粉42吨、素食品190吨,实现销售收入290万元。

2、阿庐牌荞系列食品开发前景广阔

我县依托**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苦荞系列食品及保健用品,主要产品有13个荞系列食品和9个荞系列保健用品,产品畅销红河、昆明、曲靖、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今年上半年,全县落实苦荞种植面积10000亩;1至6月,龙头企业公司生产加工荞系列产品859吨,实现销售收入808.3万元,产值824万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四)传统产业发展不断改造提升

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31156亩次,实现产值1680万元,新增蔬菜基地1000余亩,品种主要是藩茄、莴笋、黄瓜、青蒜等;与曲靖、广州等蔬菜客商签订蔬菜订单1200余亩;水果39469亩,新增高原梨、柿子水果产业740 亩;完成生姜种植3000亩;油料11500亩。全县部分传统产业逐步向“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五化方向发展迈进。

(五)其他新兴产业正在起步中

1、花卉产业有新的突破

花卉产业是我县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切实抢抓机遇,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开发中的又一个新亮点。目前,我县 有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基地2600亩(现在培育面积100亩,定植面积75亩,袋苗面积25亩),主要品种有清香木、石楠、拟单性木兰、**尖顶红栾、**樱花、多花含笑、**含笑、火棘、鹅掌楸、大叶樟、滇朴、黄连木、长青藤等一批乡土苗木,年生产经营花卉盆景2000多盆(株),观赏绿化苗木50万株,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对全县花卉产业及其他花木生产企业和专业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办向州创新办申报的《**县乡土苗木及绿化树种繁植基地建设项目》已下达,这标志着我县花卉产业开发工作即将启动,我们正积极配合县林科所在白水镇抓好项目工程的实施。近来,全县新发展鲜切花100亩。

2、重楼、金银花、红花、铁皮石斛等新兴药材正在引进试种中

在旧城镇引进重楼、红花、铁皮石斛实验栽培的基础上,今年我县在三塘乡试验种植金银花100亩,该乡党委政府出台扶持措施,凡在今年种植金银花的农户,乡上将每亩给以1000元的扶持,这进一步丰富我县特色生物药业的种群。

二、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一个重点

在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抓重点、立主体、打品牌,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产业工作重点,着力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培育三

七、万寿菊、早实核桃等后续产业的指导思想,坚持做到重点产业重点培植,拳头产业精心打造,全县逐步形成一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

(二)做到二个兼顾

在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新老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同步推进,既注重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又不丢传统老产业。在继续抓好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的储备总量和种群数量。

(三)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县、乡各级均成立生物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使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年初层层签订生物产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组织实施有领导,工作任务有目标。

二是服务到位。县、乡各级和龙头企业公司都配备精干高效的产业开发技术人员或生产辅导员,我办干部职工积极配合相关技术指导员,经常深入到各乡镇村寨田间地头跟踪服务,督察指导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各生产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宣传到位。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全县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当地该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这些产业。做到在宣传面上抓广泛,在宣传点上抓特色,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引导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

三、全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还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销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擅自单方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四是群众生产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企业投资融资困难,贷款难度大,生产周转资金普遍紧缺,扩大生产和产品深层开发困难重重。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在一些新产业的培植上,群众往往持等待观望的态度,需要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力度,投入一定的发展启动资金,发挥小资金大效应的作用,扶之上马,送之一程。三塘乡在草乌产业培植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起步阶段,由于政府每亩给予200元的扶持,发展速度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面积连年翻倍,从几百亩一下子发展到几千亩,成为我县乃至全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要加大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项目带来大发展的思想,多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又要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投资融资平台,敞开投资融资渠道,跨区域协作,引进县外实力较强的现代企业参与**生物产业开发,提升**生物产业品位。

三要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尤其对我们生物资源产业创新部门来说,创新就是我们工作的灵魂,我们在产业培植中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尝试,主动创新。对某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我们可以每年只选1至2个产业品种在一些科技意识较强的示范户中种上几株、几分或者几亩进行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同时要开展一些必要的产业考察学习活动,让生物产业创新系统干部职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

四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要在深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要大力宣传引导,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做到宣传引导而不误导。引导群众在产业培植中对比算账,看前景、看长远。

(二)要解决“五个问题”

一要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效应,拓展销售市场,延长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解决产业做不大、做不强、走不远的问题;二要通过优化布局,主打品牌,扩大规模,增加总量,解决产业小而杂,汽车拉不了,火车不够拉的问题;三要通过加强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生产者科技水平,集约化生产管理,解决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四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投资激励机制,政府投资优先投向那些社会口碑好、诚信度高、群众信赖、在当地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发展带动力,发展前景较好的现代企业,利用投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和诚信度不高的问题;五要通过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指导,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解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6.采血管及采血针产业发展状况 篇六

真空采血管于1937年发明,1943年在欧美开始流通,随之在实践使用中不断的日趋完善,1964年真空采血管在日本登场,1971年在日本正式使用。在改革开放以后流入我国,于九十年代部分医院开始使用。

2001年以后,一方面国内真空行业生产水平初步成熟、生产管理初步规范。另一方面,中国卫生部出台行政法规,推动临床检验必须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共同推动了真空采血管这一细分行业的启动,是行业从起步迈向成长期的转折点。至2008年底,中国生产真空采血管的企业已经超过20家。当前设计产能较大的广州阳普、威海鸿宇,虽然设计产能在年5亿支,但仍然与奥地利格雷那公司年实际产销14亿支差距甚大。

国内相关企业一方面在采血管设计、制造技术上和国外著名品牌有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一直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产量一直无法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采血管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监控。综合以上原因,导致国内高端采血管市场一直被国外企业控制。

目前国内真空采血管生产技术的企业产品销售数量约占市场份额的 70%,进口产品约占市场份额的 30%。销售额方面,中国内产品约占 40%,国外产品约占 60%。国内大部分厂家生产的采血管属于早期产品,质量较差,许多企业主要通过低价竞争获取市场份额。相对于国外高端采血管,国内真空采血管生产厂家在PET原管的制造、其内壁的硅化处理、添加剂的准确配制和添加以及喷涂、预置真空的准确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技术上远远不及国外先进水平。另外,国内诸多厂家仅在中低端客户和发展中国家竞争,而BD等国际品牌则占据着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和中国的高端客户群体,并且价格差距甚大,BD、泰尔茂同类产品的价格为1.7元每支,为国产同类产品价格的2倍。

7.产业发展状况 篇七

一、我国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中有许多关于休闲的精辟论述, 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都可以看做是休闲文化, 休闲已渗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最早关注我国休闲问题的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曾表示:“人喜欢有更多的时间由他自己支配, 不带任何勉强, 不把它视作谋生所必要, 因而这种活动虽不属于休闲的范围, 但从本人来说会有更多的兴趣……休闲活动比上述活动更为轻松, 它没有什么任务要完成, 带有一种享受的味道。”他认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 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1]过去人们把休闲当做工作之后排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 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工作是手段, 休闲是目的。林语堂先生也曾指出:“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 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他必须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 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上。”[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虽然离“休闲时代”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但休闲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政府有关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以及公民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 (2004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 , ”休闲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 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3]

二、当代休闲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当代休闲文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休闲产业化程度低下使得当代休闲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 当代休闲文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 看电视成为许多中国人的主要休闲方式。根据统计数据, 中国人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至少在两个小时以上。电视作为休闲项目之一, 其参与人数、消耗的量、遍及力和影响力非常大。与此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 目前有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和收益, 在内容的选择上已经到了零底线, 比如说暴力、色情、无底线的娱乐, 已成了媚俗、恶俗、哗众取宠的代名词。

第二, 大吃大喝也成重要休闲方式。2009年12月,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慈铭体检集团、时尚健康五大权威机构经调研分析后发布了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显示:近八成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 中年白领慢性病高发, “生理年龄”提前衰老10年, 应高度关注动脉硬化、心脏病, 预防心血管疾病。这类疾病的形成除工作紧张、经常加班等压力因素之外, 长时间上网、应酬过多、饮食不科学、作息无规律、缺少体育锻炼以及家庭不和睦、精神压抑等都是重要因素。[4]

第三, 休闲方式缺乏自主性。很多中国人的休闲方式可以说“休的越贵族感觉越好, 闲的越流行越快乐”。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还不强的年轻人, 往往不管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 今天流行打高尔夫球, 节衣缩食几天也要带上朋友去打上几杆;明天流行蹦极, 就算有恐高症, 也要争着去出一回风头。其实中国有很多高雅的休闲方式, 如琴棋书画、观花养鱼等。

第四, 公共文化休闲场所较少。图书馆、科技馆、文化宫、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休闲场所还比较少, 并且大部分还不免费开放或者经常不开放。调查数据显示, 在问到公众喜欢在什么样的地方打发业余时间时, 35%的人选择了“家里”, 还有14%的人选择了“商店”。除了工作压力大, 休闲场所不足等因素之外, 中国人休闲方式单一也是造成业余时间枯燥紧张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 34%的人选择看电影作为放松休闲的方式, 20%的人闲下来去唱唱卡拉OK。但与此同时, 93%的人承认自己平时根本不听音乐会或看话剧演出。”[5]

第五, 休闲文化观念落后。不理解工作是手段, 休闲是目的, 因此很多中国人在休闲时把自己安排得很忙, 失去了休闲本身的意义。中国人不像罗马人那样想的开, 一到假期便锁了家门, 携了妻眷, 关了手机, 留下一座空城, 潇潇洒洒地去度假。中国人即使在度假也还是想着工作, 在饭桌上用手机交代工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旅游远了怕这边出了事情飞不回来, 近了又觉得像在卧室散步, 毫无情趣。

(二) 休闲产业化程度低下

全国政协常委刘泽彭针对小沈阳走红现象指出, 近年来中国文化正在“迷失方向”, 走向低俗。并指出, 现在荧屏都在给时尚、选秀、谈话类节目让路, 而戏曲、曲艺类节目几乎要灭绝, 就连做了20年的《曲苑杂坛》由于收视率不高有被取消的风险。[6]

2010年两会期间, 湖北恩施州有代表表示:恢复巴东的裸体纤夫文化, 由此引发争论。随后, 又有代表提案:举办“中国三峡裸体纤夫节”, 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其理由是“三峡蓄水之后, 神农溪的自然景观受到破坏, 只有恢复神农溪的裸体纤夫文化, 才能弥补景区的不足, 让它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景区”。但笔者认为, 这其中存在许多问题。且不说裸纤之后能不能“弥补景区的不足”、“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景区”。最令人困惑的是:裸体纤夫算得上是一种文化吗?笔者认为这样的目的就是挣钱, 并展现地方政府的辉煌政绩。[7]

二人转的发展也折射出休闲产业的现状。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民间艺术的主要形式, 自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后, 即表现为一种倾向于市场的活态变化中, 在现代化面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传统民间艺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亡,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市场经济启动后, 一些企业家从民间艺术中发现了商机, 进行商业化开发, 从客观上推动了民间艺术的浴火重生。但与此同时, 商家既看好民间二人转的艺术价值, 又看好它的经济价值。精粗美丑, 有所选择, 也有个渐变的过程。先是乘思想解放的时机, 恢复了一些传统二人转, 特别是一度被禁演的二人转剧目, 获得一定的票房价值。同时包装小曲小帽, 最主要的是包装说口, 甚至包装最有票房价值的脏口。东北民间的语言原本富于幽默之美, 插科打诨原本是喜剧艺术的佐料, 幽默的“说口”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也是二人转精华的一部分, 而脏口二人转除了满足一些人的低级趣味, 更满足了商家的攫取欲望。

目前有些市场走红的粗劣表演, 空借了二人转的名义, 没有半点二人转的本质内涵, 背离了二人转的审美精神, 就连剧场打出“二人转才艺绝活”, 也没有丝毫二人转的影子。二人转在商品化中受到损毁, 发展到今天面目全非。对此, 不仅是商演老板, 各级媒体的广泛传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面对民间艺术日渐衰落的趋势, 大众传媒也应加以反思。

三、当代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休闲文化产业是一种交汇产业, 其内涵具有高端性, 但休闲产业又不是纯消费产业, 它的发展依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只有通过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合理结合, 提升到文化产业的层面, 最终才能形成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8]

“放松、消遣、娱乐发展的不同动机和休闲的不同消费心态, 将直接影响本身的休闲方式, 进而会影响后续性的休闲文化消费以及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 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政府应当加强宏观引导, 在倡导国民的休闲观念与方式上扮演重要角色, 从国民休假制度、旅游价格调节等角度建立全方位的调控机制, 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观, 为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这也是提高休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3]

文化消费者需要的是一种体验, 就是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拓展他们的眼界从而获得更多知识。大搞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 打造大批有品位的文化社区、文化大院等, 让大批群众参与进来。消费者的这种体验是一种戏剧化的过程, 他们会变成演员, 进行文化展示的地方就变成了舞台, 这样的体验可以令消费者终身难忘, 而服务提供者就变成了这场戏剧的导演。比如国家对振兴京剧投入巨大力量的同时, 振兴京剧应在细节和实处着手, 有些部门、领导将京剧“杂交化”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指出“不带髯口粘胡子的京剧很可笑, 如果说这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的行为, 那孩子们更应该了解纯正的传统艺术”。梅葆玖还对央视春晚将京剧节目安排在零点钟声后的“鞭炮档”很不满:“在民族的大晚会上, 应该给国家最传统、最正规的节目一个展示的机会。”[9]

总之, 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休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当代休闲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诸多休闲活动面临着产业化与商业化, 对休闲价值及意义的侵蚀也越来越严重。由此, 我们只有在个人、集体、社会、国家等不同的层面上, 积极应对当代休闲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 才能真正地实现休闲生活, 体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本质, 由此积极地打造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文化, 引领休闲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

(编辑:周南)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林语堂, 梁实秋, 丰子恺.休闲生活絮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3]马莉.关于提高休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C].北京:文化发展论坛, 2009.

[4]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医院协会, 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等.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R].2009.

[5]王济远.疾病的隐喻与影视剧叙事[J].东岳论丛, 2012, (11) .

[6]张铁鹰.春晚停办, 低俗照样表现[N].京华时报, 2010-03-12.

[7]刘飞超.湖北恩施州政协委员建议恢复裸体纤夫引争议[N].长江商报, 2010-03-09.

[8]黎宏河.市场需求:推动文化休闲产业的基点[J].文化市场, 2005, (3) .

8.产业发展状况 篇八

目前,中国已经开播的高清频道共有4个:上海文广“新视觉”频道、中央电视台“高清影视”频道、CHC高清电影频道和深圳电视台高清频道,前3个已正式商业播出。

中国观众要收看到高清节目需先满足四个基本条件:高清电视节目内容、高清节目传输系统、高清电视机和高清机顶盒。

从高清频道现有的发展状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容短缺。“新视觉”和“高清影视”的节目类型主要为以下四种:电影、电视剧、体育和纪录片。据笔者统计,18小时/日的“高清影视”和16小时/日的“新视觉”频道重播现象都比较严重,根据“高清影视”一周节目表(2006年8月14日~20日),日更新节目量为8小时,其中6小时为电视剧。在“新视觉”的一周节目中,日更新为7个小时,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节目量基本平衡。

在日本,高清节目约占公共电视台NHK所有节目数量的80%,目前,NHK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的节目90%以上是高清节目;东京商业广播机构的节目50%是高清节目,新闻成为高清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有5个全国性高清频道,分别是:KBS TV1、KBS TV2、EBSTV、SBS TV、MBC TV,主要内容为体育节目。

美国是高清电视发展最快的围家,截止到2005年底,CBS HDTV的播出时间为27小时/周,NBA为21.5小时/周,ABC为16小时/周,NBC为15小时/周。目前,美国在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节目,约有70%是高清电视节目,而且在主要的体育赛事中,50%以上的节目为高清节目。

从节目类型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

以体育为例,美国橄榄球、棒球、冰球、NBA、纳斯卡赛车等体育赛事常年高清直播,形成了强大的内容供应和自生产能力;而我国高清体育节目的阶段性很强,如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NBA五场季后赛之外就鲜有高清体育节目了。

在电视剧方面,CBS、FOX、HBO等一直就具有强大的制作能力,进入高清时代后,又制作了大量高清电视剧,中国要购买1小时高清节目的版权费(按播出次数计算)约为3000~4000美元,而每个高清频道1年的更新播出量至少2000小时,成本至少为600万美元。

目前3个正式播出的高清频道均隶属于国内大型节目供应商,大部分节目为自产自销,部分国外节目来源于节目置换等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目前的高清节目年生产能力为1600小时左右,近几年国内高清节目总数累积为6000多小时,全球高清电视发展中的内容资源短缺问题同样存在于中国。与此同时,终端显示器市场则相对很活跃。全球高清电视机销量在2006年预计达到4000万台,中国大陆近500万台。(见图1)。

由上述数据可见,目前国内高清节目的生产能力还远不能有效支撑频道的运营要求、跟上高清电视机的市场发展,还需大量引进国外节目。整个高清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呈现“前端玲后端热”的现象。同时,高清电视剧和电影还受到标清节目的挑战,对观众来说,上百个标清频道已令人眼花缭乱,高清频道若无令人震撼的内容、合理的产业运营模式和战略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堪忧。家庭用户市场需求

“高清晰度电视发展战略和产业链的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第一季度,针对18~55岁上海常住人口、高清电视潜在用户人群设计实施了随机定点调研活动(有效样本n=582)和高清潜在收视群现场观摩抽样调查(有效样本n=107)。

取得如下结论。

1.观众对高清电视的期待程度:将近七成的被调查者对收看高清电视非常期待(见图2)。

2.原因分析:“一般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时间外,不少人担心节目内容不精彩、高清电视价格高(见图3)。

3.观众对高清电视节目类型的期待程度:最希望通过高清频道收看的节目为电影、体育赛事。高学历人群对纪录片比较偏好,有半数表示希望通过高清频道收看纪录片(见图4、图5)。

4.观众对高清电视流行趋势预测:99%接受调查的观众认为高清电视会流行;52%接受调查的观众认为在1~2年后开始流行,30%的观众认为在3~4年后流行(见图6)。

5.目标收视人群调研分析:收入在6000~10000元的人群以及时尚人群购买高清的倾向最大,61.6%有房产的人群预计在两年以内可能会购买高清电视。只有33.3%的人预计在两年以内可能会购买高清电视,只是拥有房产人群的一半,这说明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将是高清电视消费主力(见图7)

6.高清频道月租费价格测试(PSM)1月收入3000—10000元):个人的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对高清频道价格的接受程度;运营商可针对目标消费群确定高清频道价格,而目标消费群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支付能力、追求高品质服务或时尚特色服务的人群(见图8、图9)。

7.高清电视机购买规格期望:69%的观众考虑购买50尺寸及以上寸的高清电视机;55%的观众考虑购买50寸的高清电视机(见图10)。

8.高清电视与标清电视的视觉效果比较:91%的调查对象认为两台电视的“视觉效果差别非常明显”,没看出两台电视差别的观众为零(见图11)。

存在哪些问题

课题组的国内高清产业链各单位对产业发展的态度进行调查评估。

其中,对中同高清产业发展态度积极的有政府机构(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投资公司、内容供应商(中央电视台、部分私营制作公司)、内容集成/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各地有线网络公司)、系统供应商(终端、专业设备商);态度一般甚至消极的有内容供应商(省级电视台、部分私营制作公司)、频道播出平台。

在广电总局看来,高清产业可以推动相关产业高速发展,形成无可限量的增值服务市场;并且我国是继美、日、欧盟之后,第四个掌握“高清”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国内研究水平和国际差距并不太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有日益增长的高端的视听需求;中同加入WTO后的危机意识,国际市场意识的建立。

在信息产业部看来,数字高清是加快发展我国民族电子工业的一个契机,产业本身将会增加数倍规模,并促使国内产业界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解决每年向国际厂商缴纳高额专利费用的问题。

在投资公司看来,高清是一个新兴产业、世界各国均掀起高清潮,投资回报比可能会更大;但是,部分节日投资人追逐眼前利益,忽视节目质量。

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对高清的态度呈现高度反差。央视因为

有2008年奥运会高清转播任务在身,必须大力推进高清;同时,还可借助高清频道巩固其同内第一的品牌地位,因此央视的态度很积极。但省级电视台表示出消极态度,资金和观念是两大制约因素,他们普遍希望政府进行财政支持,如果完全由电视台自筹资金购置高清设备则比较困难;另外,目前拍摄的高清节目在国内找不到市场,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台内节目考虑高标清兼容制作;省级电视台普遍感到困惑的是,开播高清频道,电视台到底能获得什么效益?

私营节目制作公司对发展高清持“积极”和“一般”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电视媒体的“蛋糕”越切越小,高清是大方向;但是希望在解决标准问题时要将播出标准先于制作和没备标准推出。制作公司还担心,播出平台的建设是否跟得上?部分节目投资方因为太过追求短期的投资利润回报,把制作成本压了再压,必然导致忽视制作质量。

内容集成/运营商虽然态度积极,但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求:首先政府的出发点要明确;其次中同缺乏一个有很好机制的节目市场;第三希望政府用市场手段去引导高清的播出;第四,有线运营市场结构复杂,版权市场管理困难,希望加强内容保护。通过高清重振电视业的高端业务,是这类群体的普遍呼声。

各地有线网络运营商对发展高清很积极,因为他们认为高清付费电视作为新的电视业务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受限于频率资源不足,需要在实施整体转换同时对现有网络平台进行信道资源优化。

频道播出平台则态度消极,认为高清投入大,看不到利益,希望加强政府主导。

终端设备商认为,数字电视的CA平台混乱、影响互联互通,对终端设备的销售产生不利;另外,开路节目和收费节目要有平衡点,以保证电视用户的庞大基数;终端设备商普遍认为,政府决策速度越快,高清发展的就越快,但政府决策不等于替代市场。

专业设备商认为,销售预期低于开发预期、不温不火,只有设备厂商不能推动整个市场。

由上述观点可知,政府部门对高清产业的发展持肯定态度,并予以政策上的支持。纵观整个高清电视产业链,投资方、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相当积极,尤其是终端厂商已具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的能力;关键的内容提供商和部分网络运营商发展高清的意愿强烈,但尚缺乏市场行动,主要是在高清业务的推进中碰到许多新的、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不能很快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

中国高清产业可借鉴的模式

一个良性的高清产业链应该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每个角色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每个环节都能产生收益。

首先,用户是否喜欢、并为高清业务买单,是高清业务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用户数量、AHPU值将直接影响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收益状况。

第二,用户真正长期消费的是高清节目本身,因此“内容为王”的硬道理在高清产业中同样适用。

第三,网络运营商作为运营主体,其运营能力、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合作及管理能力将是成功的关键。网络运营商的任务是凝聚高清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

第四,服务提供商作为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主体,将配合网络运营商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策略,通过不同业务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要,但各种业务的核心还是高清节目。

第五,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在整个产业链中是最主动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产业链中首先获利者。同时,系统设备商也应该不断扩大生产、降低产品价格,为市场提供稳定可靠、价格合理的高清产品。

具体的模式包括:

(1)端到端运营模式

高清电视与标清电视的区别主要在于节目制作及接收终端,传输环节差别不大。高清电视的节目制作、集成门槛较高,而且对机顶盒、电视机也有很高要求,有的运营机构就通过上述特点来拉长对产业链的占有,如央视高清频道,从频道制作、集成到接收终端、推广营销服务企部承担下来。

但这种模式将其职责扩大到整条产业链,进行端到端的运营,打破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刚川建立起来的产业规则,容易形成垄断,同时,也要承担更大的资金和管理压力,因此,未必适合长远发展。

(2)网络运营商与节目集成商/供应商的合作模式

有线数字电视及付费电视的运营主体、产业链已基本确定,高清电视作为数字电视业务之一,也可以遵循现有的运营模式。即:有线运营商作为高清电视的运营主体,直接面向用户服务;广播电视机构成为高清频道的主要开办主体,高清频道/节目需经集成运营平台才能传输到数字电视运营商,面向用户进行销售。

有线网络运营商作为高清电视的“代销商”,有权决定适合于本地的节目打包方式、价格等营销策略。

(3)节目供应商/集成商与设备供应商的合作模式

高清业务与高清终端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推动,频道开办/集成机构与终端厂商有许多相同的诉求,因此存在一定的合作空间。像央视高清与松下、日立、海信,上海文广与德州仪器之间的合作就是例证。但笔者认为,这类合作须注意两点:一是对广大最终用户是否有利;二是对高清产业链的构建是否有利。

(4)网络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的合作模式

在数字电视方面,运营商向设备供应商购买数字电视前端设备及机顶盒,同时没备供应商密切配合运营商的前端系统搭建以及机顶盒的售后服务。高清电视业务也同样应该遵循标清的产业规则、合作模式。所不同的是,整体转换配送给用户的几乎全部为标清机顶盒,预计下一步高清机顶盒将改为销售。

(5)网络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模式

网络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往往是一体的。网络运营商不仅承担数字高清节目的传输任务,同时还要负责终端设备的销售以及提供其他服务。

(6)节目供应商与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模式

付费高清频道需通过节日集成平台与各地服务平台连接。而下一步的公共高清频道,预计极有可能采用各省卫视频道的落地方式,缴纳一定的“落地费”。

当然,有的节目供应商不仅制作高清节目,同时将提供其他信息服务,并参与到面向用户的运营中来,与服务提供商合作或者干脆成为“虚拟运营商”。

(7)集网络运营商、节目提供商、节目集成商与服务提供商四位一体的模式

上一篇:概预算论文下一篇:平安夜送苹果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