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2024-06-24

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通用17篇)

1.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一

精神疾病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加强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和及时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十分重要。1999年,桐乡市被列为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县,现根据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规定的主要实施指标,对1999年度与2004年度工作进行对比研究。1 工作方法 1.1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卫生、残联、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工青妇等14个部门组成的市精防康复一级领导小组,24个乡镇和393个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二级领导小组,组成了4003个精神病人监护小组。1.2由专科医院对全市28名乡精防医生和266名村精防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合格率98%。1.3全市宣传发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病防治知晓率。1.4建章立制,明确各部门职责,由市政府制订了《桐乡市特困精神病人住院分级负担实施办法》,解决特困精神病人医疗费用。1.5普查普治,建档立卡,分类落实防治和监护措施。1.6积极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让病人回归社会,参加工作,实施康复措施。2 资料来源 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统一表卡,调查1999年度及2004年度的主要指标数据,分别进行整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百分率。采用两样本率比较(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3 结果及分析3.1 我市共注册登记精神病人4170人,按疾病进行分类:精神分裂症2132人;情感性精神病635人;精神发育迟滞650人;分裂样精神病62人;反应性精神病56人;癫痫性精神障碍143人;癔症性精神病137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91人;其它精神障碍164人,以此进行分类管理。3.2 我市两年度总人口数基本无明显差异,而精神病人检出率远远低于我省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示的重症精神疾病数据(总患病率为14.28‰,现患病率为12.21‰)[1]。原因可能有两,一为非正规流行病学调查所致的漏检;二为摸底调查与流调的病种有所差异。按我国“九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末期检查的规定指标(以下简称“指标”)检出率不少于6‰就为合格(1),因此,1999年度未达合格指标,2004年度已达合格指标。3.3 按规定:指标监护率达90%以上为一类等级达标,监护率60%以下为最低达标等级[2]。我市监护率由1999年的最低提高到2004年的一级(p<0.001)。3.4 1999年显好率达三类等级规定指标,2004年达一类等级(p<0.001)。其中病情恶化者由14.9%降至2.7%(p<0.001);病情无变化者由36%降为32.8%(p<0.05);病情显好者由49.1%升为64.4%(p<0.001)。3.5 参与社会劳动率[(全劳力+半劳力+简单劳力人数)÷监护病人数×100]由三类等级的75.1%升为一类等级的81.3%(p<0.001)。其中半劳动能力者由34.9%升为39.4%(p<0.005),无劳动能力者由24.9%降为18.7%(p<0.001);而全劳动能力者或简单劳动能力者均无差异。可见总的社会劳动参与率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的社区防治康复措施,除服药治疗外,尚未开展劳动能力训练等综合措施,尚未把群众“精神病人只要不吵不闹”的观念提高到使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水平。3.6 病人服药治疗率由45.6%上升为61.0%(p<0.001);自动停药率由76.4%降为72.0%(p<0.05)。提示维持药物治疗不系统、不正规,不遵守医嘱自动停药,可能是造成病情无变化率和全劳力率无差异的主因。4 讨论 4.1 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传统观念动摇、社会支持系统变化等因素,心量应激急剧上升,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50年代中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1982年,我国精神病时点患病率为10.57‰;1993年为13.54‰;2001年,我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4个县(市)、70个乡镇(街道)、140个村(居委会)中15 000名 ≥ 15岁的人为调查对象,结果提示调整后精神疾病总的时点患病率已高达17.3%[3](95% ci 为16.0%~18.7%)。按国际上采用的劳动能力丧失调整生存年测算,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已成为世界头号疾病。心理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其中老年人12.9%,儿童、青少年为10.9­—13%,中学生为17.3%,大学生为25—30%,因社会、心理、不良行为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4];4.2 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各基层单位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治,才能取得成效。1999年起,政府将此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使精神病人的社会肇事

2.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生活质量,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以及质量有更高追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降低精神疾病发作和症状控制, 有效改善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 帮助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和融入社会[1]。本文研究精神病康复患者应用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临床意义, 抽取我院精神病康复患者89例进行研究总结,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抽取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病康复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精神病康复患者89例, 进行研究。包括:男性:45例, 女性44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 (39.7±3.4) 岁, 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 (5.2±2.1) 年。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来院后, 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临床精神科主任医师按照患者疾病特点、个人状况、家庭情况等, 设计针对性、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计划, 使用全程、规范药物和生物疗法治疗, 康复训练是训练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治疗期间, 指导患者家属定期带患者来院复查、免费用药以及体检, 主治医师每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家属一旦患者疾病复发, 需立即入院治疗。

1.3 检测方法[2]:治疗后6个月进行一次生活质量评分, 内容包括:社交能力、生活能力、身体活动能力、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总分。生活质量总分和身体活动能力越高, 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越好。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评分越高, 能力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精神病患者使用康复防治网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可见, 治疗后生活质量总评分为 (81.19±6.71) 分, 治疗前生活质量总评分为 (59.34±5.78) 分, 治疗后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治疗后身体活动能力显著高于治疗前,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常见、复发率高的一种。患者精神状态不受自己控制, 严重影响其社会、生活质量。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由于精神病患者治疗方式特殊, 院内住院床位有限, 患者治疗周期长、家庭经济负担重, 患者院外难以保持良好的治疗以及康复练习, 病情反复迁延或者加重。

康复期药物控制病情的应用效果与患者以及社会因素相关较大, 制定合理、规范的用药方案是精神病患者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医院通过制定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 规划患者免费用药、复查和体检, 有效控制其病情复发。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以及家属相关知识培训, 能够提高家属对精神疾病的了解, 提高家庭成员对其关心和支持,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3]。

本文统计应用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显示, 治疗后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提高 (P<0.05) 。治疗后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治疗后身体活动能力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 。精神疾病患者对自身疾病自卑感、行动不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需家庭成员照顾等生活方式均会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 临床康复防治网络, 是按照患者病情、发作规律、家庭状况、患者个人行为习惯等, 进行综合考虑设计个性化治疗和康复计划, 通过指导家属定期来院复查、免费发放药物、进行体检以及健康教育等, 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精神疾病采用康复防治网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曲军民, 侯强, 刘凤翔.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开展前后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7) :2123-2125.

[2]陈平, 赵虎, 刘凤翔.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对男性复员退伍军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 2014, 27 (1) :68-69.

3.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三

[摘要]目的:护理道德建设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的责任心,高水平的护理技能,优质的服务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它直接反应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护士的文化素养,是衡量护士护理道德的标准。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理道德的要求更为严格。下面谈几点护理道德在精神康复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护理道德;精神康复

1职业道德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1.1为病人安全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护士是病人住院期间安全的保卫战,执行每一项医嘱操作,都应体现出对病人高度的责任心。住院期间,病人及家属把生命的安危托付于我们,我们不仅负有法律的责任,而且还负有道一声的责任。特别是对于散失理智的精神病人来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负有对特殊事业的献身精神。因此护士在精神康复及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做到有人或无人检测一个样,清醒糊涂病人,贫、富悬殊病人,城乡病人都要按操作规程一步一步去做,自觉一丝不苟地做到:给药,治疗操作前后认真查对,如操作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开放病人时认真清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按道德规范为病人服务,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只有长期坚持落实,才有利于病人康复,若稍有放松,就有发生差错事故的可能;轻者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刺激;重者可能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2护士责任心对精神康复的影响。护士的责任心是护理道德内容的体现,它表现在对各种护理操作常规与制度的严格遵循与坚持,它要求护士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对病人极端热诚,不歧视病人,尊重患者的人格,视病人为亲人,病人安全高于一切,做到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快速准确地执行医嘱,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减轻病痛。对于危重病人勤巡视,细观察,准确掌握病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挽救生命为己任。但病人最怕的是反映情况时个别护士说:“医生在时为什么不讲,医生走了才来说,明天医生来再说。”这样让病情的治疗拖延了时间,使护理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也给医院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1.3护士同情心对精神康复的影响。精神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情症状不同,丧失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社会交往及社会地位下降,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关心、同情和帮助,做事是被动服从,期望值较低,特别容易满足,所以作为精神科护士应视他们为亲人,具有同情心,主动做好护理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生活上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生活能力指导训练和心理安慰,为患者创造优良的环境,有利于精神病人康复。

2语言道德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通信息,相互沟通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高尚美好的语言,可反映出护士的思想情操,文化道德修养。特别是对精神康复患者来说,护士对病人的语言情感性要强,要耐心细心循循善诱,并体现出高尚及严肃性。如:在与病人交谈或做治疗时,可根据病人的年龄或职务来称呼,尽管住院病人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淡漠精神衰退类型的,但多数人同样需要被人尊重,对待康复期精神病人称呼同样是一种语言上和心理上的沟通,称呼体现了对康复病人人格的尊重,他体现了护士的修养。面对淡漠懒散的精神康复病人护士给予他们的言行影响尤为重要,作为精神康复护士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要训练好病人,让病人信任你,服从你,护士先应做到言谈举止端庄,仪容、仪表整洁大方,说话和蔼可亲,观察病人注意了,讲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反馈,让病人充分理解其含意。在进行康复技能训练中,要耐心指导,切忌语言粗暴,随便训斥埋怨病人,损伤病人的自尊心。在日常工作中当病人对药物,病情及其它问题不理解而提出疑问时,护士应耐心解释,若此时很忙也应对病人说一声:“你提的问题等我忙完之后再给你解答。”护士决不能因忙脱口而说:“你没见我这么忙,哪有时间解释。”或者说:“不知道,去找医生。”。这样会使病人觉得护士态度冷漠,生硬,只知道打针发药,带病人晒太阳,护士称了真正的打发护士,太阳(医生)护士。这些若处理不当,往往失去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使矛盾激化,发生争执,甚至延误病情。

3行为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行为是塑造心灵的途径,也是显示心灵的表现。护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病人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如镇定的表情,轻盈快捷的步态,饱满的精神,给病人带来信心,产生良好的现象和安全感、信任感。工作中护士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应该时刻为病人着想,工作无论在哪一个护理岗位都应该为病人创造一个优良舒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病人精神康复的要求。

精神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更体现了护士高尚的道德行为,是美好心灵的写照。“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是指个人独处的时候亦能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护士在许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单独为病人进行治疗及护理,特别对一些淡漠的精神病人来说,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人或事被动服从,在执行医嘱中该处理的工作没有按规程做病人也不知道,往往无人察觉,但有时观察到的病情遵医嘱执行,喜欢多服药的病人则说我的药为什么少了,要求多服药,让病情早点好,有的则认为服多了药影响身体,责问护士为什么要加药等,这些全凭护士的良好心理素质,道德观和责任心行事。护士无论在做任何操作中都应该按操作规程来做,以为护士是病人康复的保卫者,是生命的守护神,护士的行为应做到有人检查与无人检查一个样,白人晚上一个样,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为己任。

4人道主义精神在康复护理道德中的体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在对慢性精神康复病人护理治疗中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竭尽全力地忘我工作的护士,在抢救病人时能毫不犹豫地做自我牺牲。如:当病人呼吸骤停时,护士当机立断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日常生活训练中,护士教会他们日常生活技能;为年老体弱患者增强营养,护士为他们亲手制作可口的饭菜;为长期无人探访的患者送温暖,护士送毛衣,捐鞋袜,为他们防寒;护士为患者在孤儿院的子女寄去春节的慰问,捐款、捐物;为解除患者并发症的痛苦,护士配合医生转诊,守候病人手术完毕转危为安;在帮困扶贫活动中,护士多少次捐款捐物为希望工程、灾区人民送去关怀等等所有这些行为,如果没有对病人的同情和关怀,没有自求恩精神,没有高尚的护理道德及人道主义精神,是难以做出自我牺牲决定的。我们精神康复护士的一切行为,应让全社会看到精神科护士特殊护理工作者的崇高形象,让大家体会到精神康复护士为患者奉献的一份爱。因此,作为精神康复护士应树立正确的护理道德观,热爱本质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术,开拓前进为振兴护理事业,开拓护理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参考文献

4.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 篇四

按照中国残疾人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以及“遵义

市残联2008年工作安排意见”精神,结合我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实际,特制定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

为使我县精神残疾人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使我县广大精神病患者有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通过“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开展,精神病人的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达到60%,社会参与率达50%,肇事率下降至0.3%,调查检出率达到6‰。

二、主要措施

1、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

2、组织管理

成立以县民政、卫生、残联和相关精防医生为成员的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全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1)民政部门及时收容和治疗社会上无法定抚养人和瞻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精神病患者,在医疗、康复、就业、扶贫救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贫困精神病患者予以扶助。

(2)卫生部门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内容,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组织所属精神卫生机构及各级医务人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康复训练。

(3)残联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配合卫生、民政等部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维护

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组织乡镇(区)残联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

三、提供精防康复服务

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村卫生室和精神病院的作用,从而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相互配合的治疗系统。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对精神病人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康复活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将贫困患者纳入定期免费服药范围,对特别贫困的急发性精神病住院患者实施救助,并填写《“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登记表》和《“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登记表》。

对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社区医生、康复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能力。

利用“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活动,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

传教育,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为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查确保精防工作顺利实施

通过县精防机构和技术指导服务网络的建设,定期对全县精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技术指导、考核评估,确保精防工作在我县顺利完成。

五、康复训练

1、社区康复

主要由监护人负责,社区(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医生和志愿者配合。根据被看护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精防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根据康复训练计划,对康复者进行有效的看护,在医生的指导下督促按时服药,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体能训练、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定期随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家属送病人入院接受治疗。

2、机构康复

⑴社区(村)

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精神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医疗看护和心理康复,为精神病人提供康复、管理、就业等服务。

⑵长期养护

对于家庭无看护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对有需求的精神病患者实施养护为主,兼顾医疗、康复、职业培训等综合性的服务。

3、其他

针对康复后有能力参与社会正常生活的精神病患者,在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社区内精神病患者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融入社会生活,扶持病情稳定、恢复较好的患者就业。

六、工作流程

1、乡镇(区)残联和社区(村)干部要定期随访,向精防医生反馈病人情况。

2、精防医生根据反馈情况作相应处理。

3、精防医生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

4、社区(村)根据医生的指导,及时调整康复内容。

5.2011精神病防治工作总结 篇五

今年在镇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精防办的具体指导下,牢固树立为人、救人、恢复人应有尽有的权益和社会地位的人道主义思想,初步摸索出一套符合本地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即:依托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以社会化的手段建立并形成精防康复工作体系,按照“巩固健全网络,解除关锁病人、巩固治疗效果,达到康复目的”的思路展开工作,做到“网络健全,防治得力,管理科学”,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实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以来的做法

精防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依靠、动员全社会力量,走社会化、开放式的精防康复之路,才能切实搞好此项工作。为此,我们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我镇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精防康复工作,把精防康复工作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成立了精防康复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精防康复工作规划的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检查评比等项工作。全镇11个村也都相应成立了精防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以村长为组长,各有关负责人参加的精防康复管理小组,组织本地区的精防工作。全镇上下形成了乡、村级组织网络,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

2、指导规范,网络健全

根据精防康复工作的要求,我镇建立了以精神病院为中心、卫生院为阵地、村康复员为骨干的技术指导体系。指定若干名专职人员,负责全镇精防工作的技术指导。卫生院设精神卫生科,指定1-2名精防医生负责全镇工作,并对病人进行调查登记,开展门诊,建立家庭病床,制定康复计划。各村卫生室指定1名精防康复员,具体指导病人服药和康复治疗,从而形成了镇、村技术指导网络,对全镇精神病人实现了预防、治疗、康复、回归社会的一体化管理。

3、调查摸底,建档立卡

认真开展调查工作,摸清全镇精神病人的基数是做好精防康复工作的基础。,我们采取铺开的调查方法,在全镇范围内逐村逐户开展精神病人调查,并建立档案。对于92名重点精神病人全部入网,实行电子化档案管理。

4、开展培训,提高素质

精防工作专业性很强,对精防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是做好精防康复工作的前提。我乡十分重视精防康复培训工作,每年初都制定培训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周密安排。乡精防办每年坚持对各精防医生进行培训,做到内容切合实际,提高大家的认识和业务能力,共举办精防培训班3期,参加培训人次数91人次。通过培训,使精防医生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大大的提高。对搞好农村的精防康复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我们在做好以上各基础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精

神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1年工作中精神病人检出402人,实时随访监测,病人总监护率达97%,显好率达72%,社会参与率达70%,肇事率控制在1‰以下。

总之,我镇自实施精防康复工作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本镇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离上级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工作不够扎实;精防卫生知识宣传不够,歧视现象偶然存在;个别村、个别领导对精防工作重视不够等。今后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足,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搞好精防康复工作。

今后打算:

我镇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今后的总体思路是: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分工协作,完善社会化工作体系,强化“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方式,加强规范化管理,以提高精神病人生活质量和改善精神病人生存环境为重点,以实现精神病人生活小康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精防康复工作的内涵质量,实现精神病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吴集卫生院

6.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六

根据公共卫生管理要求,2012年我院将精神病病人督导管理工作纳入公共卫生管理重点之一,我院今年共有82位精神病人,规范化管理62人,在上级及医院领导重视、支持下取得了较大进展、巩固了精神病防治工作基础,现将精神病防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度落实、管理分类、措施有效地为做好精神病防治工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按照工作计划,每年定期召开精防专题会议,按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要求专门研究讨论近期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

2、加强对公共卫生乡村医生人员和家属业务知识学习。发现新病人及时联系,经常走访患者家庭,进行一年4次面对面随访工作和每年一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了解知晓患者家庭状况及患者近期病情变化,叮嘱家人按时给病人服药,做好监护工作。

3、及时做好表卡记录,根据辖区内病人各种不同程度病症,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先有家属和现状不同分别落实了监护人和使每个监护人知道监护的职责和方法,应急处理的措施,坚持分片包干制度,定期随访,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保证患者能够按照医嘱定时服药,同时做好随访记录。

4、做好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宣传、预防工作,提高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利用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做好精神病人宣传康复工作,鼓励患者参加康复活动。

二、做好精神病防治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病是一种较为

特殊的病,并且重者则与社区严重脱节,失去在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更有反社会型的情绪失控者,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给居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做好精防工作是确保社会稳定和谐不可缺失的一项工作。

精神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非常困难的工作,很多病人难以管理,这是我们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也是和其他慢病管理不一样的地方。希望今后我们加强对精神病人监管,做好随访,对其进行治疗和康复措施的培训,有效地保证精神病人病情的稳定。使社会更加和谐。

大竹县高明乡乡卫生院

7.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护理 篇七

一般资料:以本科2012年5~10月间,收治精神病患者85例,其中精神分裂症60例,抑郁症12例,躁狂症3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0例。男53例,女32例,平均年龄46岁。

1改善环境生活条件

既往精神病医院的管理模式多是封闭式的,不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目前,医院开设精神病康复中心,康复设施有:工娱疗室、音乐治疗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病情基本稳定的精神病患者都可以去参加康复治疗及文体活动,使患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以患者为中心,以心理疏导为重点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精神疾病主要表现行为异常、自杀、他杀、冲动伤人、逃跑等行为。要控制并消除这些精神症状,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体,以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为辅助。

2.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精神疾病的“康复”原意是复原、恢复原来的良好状态、重新获得能力。康复期患者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可有以下特点。

2.1.1多数患者知识缺乏,由于此疾病属慢性病,住院时间长,易反复,需常年坚持服药。有些患者对自己和疾病好起来缺乏信心,常以苦恼和忧虑为伴。

2.1.2年青人精神症状好转后易产生自卑感,担心胜任不了工作,学习进度落下,担心自己有此疾病一辈子找不到对象,担心爱人对自己不好或提出离婚,思想压力大,每天郁郁寡欢。此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巩固和恢复非常不利,极易导致复发或意外。

2.1.3中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家庭、子女、工作顾虑较多,对自己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困难十分内疚,因此,一般不愿意住院时间太长,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出院。

2.1.4老年患者主要担忧自己今后的归宿问题,此期常表现情绪消沉、悲观、不愿讲话。

2.2心理活动与职业、性别、性格等的关系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活动因职业、性别、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从事体力劳动或一般文化程度或做教育的患者,能讲并愿意讲自己的想法和身体现状。从事脑力劳动或文化水平较高的或年龄较大的病前性格孤僻的患者不太愿意暴露自己的想法。抑郁患者悲观厌世、自伤、自杀的想法是轻易不讲的。因此,精神科工作的突出特点是观察患者的言行与态度,注意环境的安全检查,了解患者的心理。

2.3护患关系是做好康复期护理的重要条件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用爱心、耐心、细致入微的护理对患者,不得以患者的过失或病态行为做取笑的材料。待患者要和蔼,不欺骗,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与患者做朋友,运用护患沟通基本技巧:同情、非言语沟通、观察、倾听、说话等获得病情第一手材料,有的放矢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2.4护理方法

2.4.1重点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对待特殊患者更要语言表达准确、适时、到位、耐心、亲切,运用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

2.4.2定期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寻找发病原因,总结规律,制定预防措施。

2.4.3让患者学会安全用药,了解药物作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积极向医生反映,并能够主动表达自身不适反应,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主要需求[1]。

2.5家庭干预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精神病患者在无聊时易陷入沉思、幻想、悲观、绝望之中或疏懒少动、退缩孤独,这时家人要积极引导,转移其注意力,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多给患者些鼓励。以支持患者面对现实,应付现实,走向健康[2]。

3开展工娱疗活动,注重康复训练

让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既消除患者的忧郁自卑,又唤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工娱疗活动作为巩固药物疗效的辅助手段之一。

3.1文娱治疗,培养患者参与群体活动,提高其生活情趣,促进心身健康。如唱歌、跳舞、看电视、读报纸等,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有助于患者自然地表达情感。

3.2体力意志和生活行为技能训练,从生活技能训练入手,训练个人卫生、饮食、衣着,以矫正仪表不整,生活懒散等行为退缩的表现,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如做广播体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使患者在活动中既得到快乐,又锻炼身体和意志。

3.3社会技能训练,对恢复期患者,安排些体力劳动如打扫卫生、洗碗、种花、植树等,原则上应逐步过渡,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先从简单的、安全做起,逐步增加难度和数量[3]。

4结论

精神疾病的康复过程就是药物治疗为主体,多种康复措施综合运用的结果。护士在疾病不同时期应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让他们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自如地与人交往,并且能够胜任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达到真正的康复而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敏,张明.家庭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0,8(16):27-28.

[2]张献强,高云.职业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6-37.

8.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致残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生物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与人脑神经系统生化病理相联系,目前治疗该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病人在接受治疗后,随着阳性精神症状的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状况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很可能再度面临复发的危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

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区别治疗,以下是作者对60例病人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临床观察记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个月。入组标准: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在接受治疗后,阳性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已被确认为进入了康复阶段[3]。

1.2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病型、病史等基本情况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两组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由一名心理治疗医师与若干护理人员组成,采用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医师可以集中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针对个别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纠正病人的焦虑、妄想、幻觉等不良的精神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4]。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示范性指导、行为训练、特权强化等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利于康复治疗的环境。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两组精神病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发现3个月后治疗组的各量表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两组观察内容统计比较(x±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医护人员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将有极大的帮助。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首先,康复期病人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当他们对疾病认识及预防常识了解不足时,会对自己的康复情况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份的焦虑和恐惧[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为总会让家庭成员头痛和无耐,家庭干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第三,社会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种不协调、病态的存在,总是避而远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当康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再次导致病情复发。

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心理辅助治疗,才能真正的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作者得出的结论是3个月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促使病人重获生存能力,减少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辅助性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系统的认知,心理治疗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动服药,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院外治疗维持时间延长,减少复发,提高整体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离不开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亦是促进病人康复期疗效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3]伍晓凡,刘立志.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贺国龙.社區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2.

[5]Beck AT, RectorNA.Humanistic psychiatric nurs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10,23(4):73.

9.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汇报 篇九

一是开展精神卫生宣传。通过设立咨询点、咨询站等方式,向群众发放明白纸、宣传手册等宣传用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大张旗鼓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同时,邀请公众人士、专业人员、患者等也参与宣传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面。今年以来,开展宣传活动2次,发放明白纸330份、宣传手册260本,宣传群众410人次。

二是加强重点精神障碍防治。高度重视抑郁症的预防工作,依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施,深入排查精神疾病类患者,对排查出来的严重精神障碍进行登记报告、实施救治救助等管理服务,提高患者报告率、治疗率。至目前,已登记在册的重症精神疾病管理患者1247人。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心理咨询室,在街道卫生院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完善心理咨询师培训内容和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考核。至目前,已建立建立心理咨询室7处。

10.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十

2011年我科继续深化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完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制,落实好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计划,增强大卫生意识、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一定的健康行为规范。总之,本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深化队伍建设

科室领导历来十分重视全院的健康教育工作,为认真实施全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对原健康教育领导机制进行了调整,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确保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顺利落实。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员积极市、县两级健康教育机构坚持开展的关于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疾病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基本具备了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

二、定期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学习

提倡健康生活和健康行为,提倡戒烟少酒,降低疾病发生几率,保证科室职工的身心健康。通过协助驻地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及专题讲座保健知识讲座,提高基层社区群众的健康常识。相关健康讲座和活动都得到了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受采访的参与群众表示,开展这样的宣传讲座对他们构建正确的健康观念是有非常有用的。鉴于此,我们讲继续推进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推广宣传区域,为更多的社区群众服务。

三、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健康教育工作相关文件和资料

通过认真学习和了解,职工的健康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健康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同时普遍掌握了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救治方法,了解了常见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的重性精神病的基本认识及相关的保健知识,对各种疾病的防护有了基本认识。通过提高职工对各类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为今后的社区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有利保障。

四、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工作

在借助686项目的平台上,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联系点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向来访的群众分发相关的健康教育选资料,在现场

解答来访者关于健康问题的疑惑,教授基本的健康常识,收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通过交流反馈结果显示,群众的健康知识有了一定提高。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把健康教育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不足,比如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多采用流动方式,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常常出现健康教育对象缺失,不能长期维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去发现不断去创新,寻求更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途径,确保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

精神卫生社会防治科

11.精神疾病的康复干预探析 篇十一

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是与人类的学习原理相一致的,都是通过矫正错误的假设和消极的动机来建立正性期待。通过联合使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及对角色扮演者的某一特异性行为予以鼓励的办法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并称之为观察性学习。对于患者的某些基本技能能够接近靶行为的适宜行为要予以阳性强化。通过家庭作业及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方式,不断使习得的技能能够从一种环境向另一种环境转化或应用,采用故意忽略患者的病态表现或教会患者其他技能等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其不适当的行为。患者的良好行为如能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经常的鼓励,也就是说其恰当的行为在自然生存环境中受到了阳性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会长期保持。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健康教育能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的异常行为,使其行为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学者报道,实施健康教育比不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出院后,复发率可减少15.02%。具体方法如下。

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97%,慢性期89.3%。病情复发多为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而使依从性降低。此外,患者病后内心十分痛苦、害怕、焦虑、忧郁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即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当采用认知心理治疗,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健康心理指导: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健康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等;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心理缺陷,正确自我调整心态,增强自我平衡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家庭干预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国内有关资料调查发现,在影响精神病患者预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中,家庭教育占首位。家庭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许多精神疾病常易于复发,家属应主动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加以预防。精神疾病复发或发作常有征兆,表现因人而异,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自知力的动摇或缺乏:完整的自知力是精神病治愈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自知力动摇是精神病复发的重要征兆。有自知力者知道自己有病,能自觉服药。一旦自知力动摇或缺乏时,患者则拒绝服药,以至停药。因此,拒绝服药可视为疾病复发的早期迹象。

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易惊醒、早醒、多梦、睡眠质量差,往往是复发的早期表现。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心慌、软弱、食欲不振、消瘦、反应迟钝等。

情绪障碍:有抑郁沉默、焦虑不安、易怒、易激惹、敏感多疑,也有兴奋话多,爱管闲事,有的患者可有痴笑,自言自语等。

生活能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懒散、个人卫生差、生活失去规律性、兴趣减少。

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出现阶段性妄想再现,注意力涣散,言语举止异常。有时情绪波动,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随情绪低落的加重,常出现悲观、自罪和轻生念头,此时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意外发生。情绪高涨、话多、热情、主动等可能是躁狂症的早期表现。家属成员若能及时发现恢复期患者有复发或发作的预兆,应及早就诊或预防性给药,就可能避免1次复发或发作。因此,家庭干预也是一种家庭治疗,包括疾病及治療知识教育;改善患者的社交能力;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可有效减少复发,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及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

家庭治疗中应注意家人的多方参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引导家庭成员满足相互不同的心理需要,以维持家庭内的平衡。要注意家庭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问题,促进家庭成员主动着手改正存在的问题。要善于运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和各种心理资源,妥善解决家庭成员的各种问题。

工娱疗法

工娱疗法包括:艺术疗法,音乐心理学介入治疗法等。通过训练患者绘画、书法、剪纸、听轻松愉快音乐、唱歌、跳舞等方法,树立自信,陶冶情操,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关键性作用,但康复干预也是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沈渔屯.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2 陈圣霞.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5):10.

12.浅探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精神病患者458例, 男349例, 女109例, 精神分裂症237例, 占51.75%;心境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 82例, 占17.9%;酒精依赖37例, 占8.08%;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7例, 占3.71%;焦虑症16例, 占3.5%;应激障碍5例, 占1.09%;适应障碍5例, 占1.09%;其他59例, 占12.88%, 年龄40岁以下273例, 40岁以上185例, 平均年龄 (34.5) 岁。

1.2 方法

对各类住院精神病患者, 进行追踪调查、分析, 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具体的心理分析。

2 结果

经过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 精神症状消失后, 患者的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主要有:①患者缺乏应有心理准备, 悲观地认为得了精神病, 被别人看不起, 亲人、朋友、同事都会另眼相看和受到社会歧视, 而出现悲观、失望、消极、抑郁等情绪, 甚至产生轻生的观念和自杀的行为。②患者在出院回归社会前, 出现焦虑、恐惧情绪, 焦虑出院后能否适应社会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焦虑自己出院后的升学、就业、工作、婚姻等是否会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受到影响, 焦虑家属和亲人对自己疏远, 家庭不能接纳自己。③患者担心发病期间对家庭的伤害和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给社会带来的困扰和不安, 担心精神病复发自己不能控制, 担心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对自己身体造成损害, 未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找不到对象, 已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离婚, 害怕自己的疾病遗传给后代, 害怕子女、亲人离自己而去等等。

3 护理

根据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主要护理问题有:①有自杀的危险:与患者消极、抑郁情绪有关;②焦虑、恐惧:与患者紧张情绪有关;③知识的缺乏:与患者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3.1 有自杀的危险与消极、抑郁情绪有关 (79例, 占17.25%) 。

①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到亲切、热情、和蔼、谦逊, 尊重他们, 爱护他们, 鼓励多参加娱乐活动, 如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帮助他们认识精神疾病, 减少自卑, 树立信心, 教会患者“抬起头来做人”。②做好单位及家属思想工作, 加强患者与家属、单位的联系, 让患者感到家属、单位的同志们都在关心自己, 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 必要时可以假释出院与家人团聚, 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到自己仍然是社会有用的人, 对未来人生充满希望, 有助于消除抑郁惰绪。

3.2 焦虑、恐惧与患者紧张情绪有关 (163例, 占35.59%) 。

①根据患者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安排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训练。实行开放或半开放式的病房管理, 扩大活动范围, 组织和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患者, 可组织郊游、玩耍、市观光, 以增加患者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增加患者的信心, 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紧张情绪。②让患者参加书画、手工劳动等工娱疗和生活能力、生活技能的训练, 包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患者的爱好和特长, 参加简单的劳动, 如刷洗餐具、打扫卫生等等, 并协调好与患者家属、单位的关系, 使患者能够得到家庭、社会较好的关心和尊重, 提高搞好工作或学习的信心, 减少或消除一切引起复发的不利因素。

3.3 知识的缺乏与患者缺乏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216例, 占47.16%) 。

①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帮助他们认识疾病过程中的过错, 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帮助患者认识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的转归, 帮助患者认识药物的副反应。为患者讲解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给患者正确对待婚姻、家庭, 使之能够正确面对现实。②出院指导和回归社会前对患者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 鼓励患者多参加有益于健康和适宜的社会活动。增加保护性环境中的社会交往, 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找到快乐和价值感, 从而恢复人际交往的兴趣和爱好, 使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帮助患者实行开放式管理, 白天患者在护理人员带颁下, 在指定的区域进行自由活动、劳动, 训练患者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琐碎事物的能力和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适应能力。

4 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指导

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 纠正一些患者家属中存在的错误观念, 如:认为得了精神病是“伤风败俗”或是“祖上无德”等。鼓励家属对精神病患者应持正确的态度, 提高自身的精神卫生水平, 有利于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 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进一步改善病情, 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 有效的帮助患者家属提高精神卫生知识, 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要真正的为患者着想, 富有同情心、责任心。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 减少患者复发, 促进了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让患者家庭成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和照顾, 促进患者康复。

5 总结

13.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十三

本,按照我科年初制定的控烟工作计划,我们通过宣传健康教育传单、科室专题栏、开展各种活动等多种形式,向职工、来访者及其家属积极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等知识,认真学习有关卫生常识和健康促进知识,控烟意识增强。现在我们就本的控烟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在科室控烟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科主任亲自负责,办公室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控烟制度,并责成办公室主任专程负责,不定期的巡视、检查。

二、出台控烟措施:成立控烟小组负责创建无烟科室工作,有效地督导各项控烟工作的开展。在工作场所提倡不吸烟、不相互敬烟。凡贴有禁烟标志的禁烟区,撤去烟具,严禁吸烟。如发现有违反者,禁烟小组有权对其进行劝阻、教育。

三、加大宣传力度,收效显着:充分利用学习、开展活动、宣传栏、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科室职工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控烟知识,培养职工不吸烟行为的好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同时,办公室还利用工作期间,对来访者进行控烟、戒烟教育,帮助来访者提高控烟能力。

四、领导带头,人人参与控烟活动:科室领导带头控烟,齐抓共管控烟工作。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控烟活动,人人争做控烟的主人,相互监督。有力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控烟责任感,增强了控烟能力。

五、控烟宣传遍及单位和家庭:结合今年世界无烟日主题的 “烟草致命如水火无情 控烟履约可挽救生命”,我们科室出专栏积极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知识和国家对控烟工作有关法规,倡导职工和来访者加入戒烟、控烟的队伍中。同时要求单位职工率先进行控烟、戒烟,以身作则养成不吸烟的习惯为来访者做好表率作用。

14.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十四

重性精神病病人早期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个性、言谈和举止方面。例如:话多、话乱、话怪、多疑、性格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行为举止及个性有较长时间的改变,似乎变了个人时,就值得我们警惕。

但并不是说有上述表现的人就一定是精神病患者,只不过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重性精神病病人康复指导

1、尊重精神病人,保持和精神病人的正常相处。给精神病人积极的心理支持,鼓励他们像健康人一样生活。

2、忌居室不安静,忌治疗痊愈后再度陷入当初诱发疾病的环境,家属应重视并合理地安排他们的日常生活,安排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利疾病的康复,以免复发。

3、忌单独外出,应予避免,家属严加陪伴守护。

4、忌喝酒吸烟

5、忌受精神刺激,忌看惊险、凶杀、悲剧性的小说、画报、连环画、电视、电影等等,以免增加患者的刺激,加重患者的病情。

6、忌玩弄刀剑棍棒等体育用品,以免患者失手,造成意外。

7、忌练气功。

15.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十五

1 临床资料

笔者根据日常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接触,了解到他们在住院过程中存在的、曾经出现过的或与希望有冲突的各种矛盾,分析整理出28个问题,并自制如下调查问卷。然后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1年以上,病情基本康复,有一定的语言与书写能力的住院患者,对符合上述条件并愿意接受本调查者,下发调查问卷。为力求真实可靠,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鼓励被访者公正地表达自身的真实意愿。共下发抽查问卷158份,收回158份,未完成全部问卷的有12份,有效问卷146份。

2 结果

本问卷共分六个方面28个问题,所有问题均采用“是”或“否”两种答案供选择,以下的结果均为回答“是”的所占百分比。(1)出院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占72.58%;(2)出院要求得不到满足认为与他人有关的为52.94%。(3)认为住院相当不自由的有71.32%;(4)早上起床觉得没睡够的有43.52%;(5)认为穿着太单调的34.27%;(6)认为病房结构不合理的29.73%;(7)认为病房内卫生不好的47%;(8)认为病房内不安全的8.82%;(9)病友之间发生过冲突的(如吵架或打架)40.12%;(10)不希望他人管理自己的财物的4.41%;(11)嗜好受到约束的52.83%;(12)觉得工作人员有高人一等的感觉的34.27%;(13)觉得工作人员关心患者不够的17.11%;(14)觉得工作人员不愿意听患者说话的22.46%;(15)觉得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要求是无理的要求的28.47%;(16)觉得家人不关心患者的16.18%;(17)想与家人联系的83.25%;(18)认为与家人联系不自由的39.28%;(19)与家人联系的方式(如打电话、探家)得不到满足的43.25%,与家人联系的方式(如写信)得不到满足的10.23%;(20)认为家人不好的10.29%;(21)觉得患者的娱乐活动不丰富或单调的11.26%;(22)希望病区内有书报杂志的83.37%;(23)希望医院举办各种劳动技能训练的78.42%;(24)认为病房内信息闭塞的43.29%;(25)认为食堂的饮食不合口味的31.15%;(26)认为不应该参加工疗或看情况参加的29.41%;(27)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病而感到自卑的43.72%;(28)担心出院后不适应社会的46.56%。以上(1)、(2)为出院要求方面,(3)~(11)为医院管理方面,(12)~(15)为被尊重方面,(16)~(20)为家人关心程度及与家人的联系方面,(21)~(26)为患者活动及生活方面,(27)、(28)为病耻感方面。

3 讨论

3.1 产生各种冲突的原因分析

3.1.1 出院要求方面的冲突原因

在此方面所占比例为72.58%,这与笔者所在医院是江西省唯一一所优抚医院有关,患者均享受国家定点供养的优抚待遇,家人存有一旦接出院恐住院指标被他人占用再次入院则较困难之虑,并与担心患者出院后病情复发难以管理有关。

3.1.2 医院管理方面主要的冲突原因

认为住院相当不自由的占71.32%,这与医院是采取封闭式管理有关;早上起床觉得没睡够的占43.52%,与医院规定患者统一作息时间、而抗精神病药对不同人员的副作用(如过度镇静及睡眠时间延长等)不一有关;认为穿着太单调的34.27%,与医院统一患者服装有关;认为病房结构不合理的占29.73%,与医院仍以多人间大房间为主有关;病友之间发生过冲突的(如吵架或打架)40.12%,与患者精神症状或患者心胸狭隘或患者不会处理病友之间的关系有关;嗜好受到约束的占52.83%,主要是吸烟的嗜好受到约束,与医院环境优美,装修材料为木质地板或塑料地板易燃,从而统一管理吸烟的时间及地点有关。

3.1.3 被尊重方面存在的主要冲突原因

在受尊重方面虽然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也不容忽视,这反映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在此方面存在的主要原因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关。

3.1.4 家人关心程度及与家人的联系方面存在的冲突原因

想与家人联系的占83.25%,认为与家人联系不自由的占39.28%,而与家人联系的方式(如打电话、探家)得不到满足的占43.25%,但写信得不到满足的则相对较少,仅为10.23%,此与部分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差有关,而书信联系是医院鼓励的方式,书信可帮助医者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内心思维。

3.1.5 患者活动及生活方面存在的冲突原因

认为病房内信息闭塞的占43.29%,与病房封闭式管理有关;认为食堂的饮食不合口味的占31.15%,与食堂统一调配饮食有关。

3.1.6 病耻感方面的冲突原因

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病而感到自卑的占43.72%,担心出院后不适应社会的占46.56%,此与徐晖、李峥[1]报道的结果相近,主要是社会歧视使精神病患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有关。

3.2 护理对策

3.2.1 增加开放式管理的时间,增加患者与外界的联系。

张卫红等[2]认为封闭式管理相对限制了患者的人身自由、对轻症患者的心理可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医患关系发展、不利于发挥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赞同此观点,所以笔者将尽量增加患者外出活动的时间,以减少患者的封闭感和不自由感。同时还要根据病情来开放,急性期最好采用封闭式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更为有利。

3.2.2 开展丰富多彩的娱疗活动。

可以开展主题月活动,每月专心学习某个项目,并进行此项目的表演、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多组织户外活动、体操锻炼等。陈树乔等[3]认为患者按照自己喜爱选择服饰深受住院精神病患者欢迎,笔者也支持此观点,在医院条件允许又无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可增加服装的品种与样式,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爱美之心。

3.2.3 增加与家人的联系。

医者应把为患者代写书信或电话沟通当作自身的责职。多与家人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住院情况,取得家属的理解支持,及时通报家中的正性信息,以增加患者的生活信心。

3.2.4 建立服务窗口。

可成立小卖部、小炒部等服务性的窗口,及时满足患者合理的生活的需求。

3.2.5 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等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及时的人文关怀:

精神病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相信每个工作人员对患者都是好的,只是在自身素质方面参差不一。宋新勤等[4]认为100%的患者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能向护士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护士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本文也支持这一观点,作为一个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工作人员,更应该掌握较完善的与患者接触及沟通技巧,努力在患者心目中树立一个是可以依靠的良好形象。

3.2.6 及时化解患者之间的矛盾,教会患者如何处置纠纷,遇到事情后的正确解决办法。

用耐心的工作作风,温暖的言语,来教育患者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及时制止或批评患者的不当行为,努力在患者之间创造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氛围。

3.2.7 病区内增设书报杂志,开展多种劳动技能培训班。

这样既可满足患者的兴趣爱好,又可增强患者的劳动技能,为出院后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

3.2.8 提升患者的自身价值,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病耻感。

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病耻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徐晖,李峥[1]认为降低精神病患者病耻感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三种:抗议活动、公众教育和与患者接触,并认为与患者接触联合教育是减轻病耻感和歧视的最好方式。笔者也支持这一观点,尤其在与患者长期接触过程中,对此也深有感触,只要是平时愿意多与患者接触的工作人员,受到患者尊重程度或对患者的影响力则较大,反之则少。可见多与患者接触,既可极大地降低他们的病耻感,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为医者有效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治疗,逐步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常遇到的心理冲突,为精神病患者制定人性化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理冲突调查问卷,对住院时间1年以上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下发调查表,统计长期住院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心理冲突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长期住院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出院要求、医院管理、被尊重、家人关心、饮食等多方面的冲突,所占比例大小不一。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存在较多心理冲突,提醒精神科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有针对性实施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冲突,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徐晖,李峥.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55-457.

[2]张卫红,邱兆芳,张良进,等.精神科病房封闭式管理的若干伦理学问题.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8):1-2.

[3]陈树乔,陈芬,翁客华,等.精神病住院患者对环境的需求调查与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6,6(8):17.

16.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总结 篇十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3-0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從传统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及康复精神医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也是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遍布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慢性分裂症患者。本文旨在探索以社区康复指导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病人康复的有效性。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曾在我院住院治疗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于2005——2007年出院后,现居住在本市的患者22例作对象,按居住区域分甲、两组。甲组(干预组)12例中男6例,女6例;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5.4±1.2)岁,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4例,病程2.5-7年,平均(4.83±1.8)年。乙组(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与甲组病人相匹配,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由5年以上精神科工作经验,经韩国犁花女子大学护理科学院培训完成社区护理学(Community Based Nusng Care)全部课程的6名护师完成。一名护师负责2名患者,共实施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

1.2.1步骤用自编患者情况调查表对患者的现状进行系统评估,采用IPROS中9-36项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总分(未采用工疗情况)对病人评分。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前后各评定一次,最后两组(甲、乙)病人五项因子得分情况作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

1.2.2实施措施开始的前2个月每周1次到病人家中视访,后4个月根据病人情况每月视访1-2次,每次视访时间不超过1h。医护人员通过定期的对患者进行探访或者了解患者的家庭的具体情况、心理状态、患者的具体病情,找出具体的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的解答和解决,提高护理的质量,达到很好的预期的效果。

1.2.3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健康护理模式,具体的计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对患者有利,通过护理计划逐步提升了患者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或者是康复能力,并且提高了患者的就业能力,这个计划就是可用有效的,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提高患者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步适应现代的社会。每一步按所学到的课程内容进行操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社区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合作。12例患者中2例已就业,1例恢复工作,其余患者在家庭完成日常生活、料理家务,成为家里的主人。对照组患者和家属未作特殊干预仅作常规服药指导和卫生宣教。2结果

康复护理干预后在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等方面有显著性进步,见表1。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五项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所能承受的压力逐步增加,发生精神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基于这种情况下我国对精神病研究更加需要紧跟时代,逐步是适应这种挑战,并努力的提高技术水平提出较好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但是就目前我国家庭环境的经济条件和医院的硬件设施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病人治疗的要求。另外针对长期的住院治疗的慢性病精神病患者也不能适应,在家庭或者是社区更加适合病情的稳定及治愈。有精神病分裂的患者一般在短期内通过药物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病复发率很高,且病人的病程时间长。只是通过在医院的治疗时很难达到明显的效果,并且及时短时间治愈好在出院之后也面临着很多潜在的护理问题,因此加强社区的健康护理很重要。

在社区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关系很特殊,此时需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康复的训练。我国社区健康发展很慢具体的经验欠佳,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社区治疗的经验,逐步将治疗的患者从医院扩大到社区。

17.精神病人外出活动及康复计划 篇十七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就是利用可能采取的手段尽量改变病态的精神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病人社会能力。精神病人由于长期患病后遗留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功能缺陷,会出现形形色色的行为异常,因此怎样促进其恢复精神健康,防止衰退和人格改变,尽可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也成为考验医务人员的一项重大挑战。首先:

1、住院期间,病人感到生活苦闷、单调,,相对于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可以适当带病人进行外出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心情,扩展思维,另一方面可以陶冶性情,适应外界能力。.各病区可以进互相协调,每天组织10-15个病人,上午、下午都可以带出活动。但应加强防范,尽量减少安全隐患,外出活动时人手一定要充足,四个角落及每个危险关口均应有医护人员看守,病人活动范围应在医务人员视线之内。

2、对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着重训练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等项,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督促教导。大多数病人在2到3周可以显示效,但必须持之以恒,应多加督促与引导。

3、对住院病人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性活动.。如卫生常识教育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习惯,学习内容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的科普知识。

4、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时,尽量提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内容,让病人从活动中体验责任感及其所起的作用。例如让一些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帮助护士做一些事情,如送血、取药等。

5、鼓励和帮助病人在各项活动中加强与他人良好合作,协调各方面关系。

上一篇:宁夏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下一篇:优秀村官典型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