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与社会

2024-09-04

综合实践与社会(共10篇)

1.综合实践与社会 篇一

数学与统计学院“鲁育英才”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综合报道

(三)2013年8月26日,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鲁育英才”暑期调研团在山东煤炭技术学院,举办了关于“高等教育学费改革对中学生择校、就业心理的影响”的宣讲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山东煤炭技术学院院长马德会、多名老师以及50多名中学生参加了此次宣讲会。

在8月23日、24日的走访中,“鲁育英才”暑假调研团第三小分队得知,“腾飞教育”中学生暑假辅导班开设在山东煤炭技术学院后,决定在山东煤炭技术学院多媒体教室举办关于“高等教育学费改革对中学生择校、就业心理的影响”的宣讲会。活动举办之前,团队成员提前向山东煤炭技术学院有关领导递交了申请,并且邀请了院长马德会参加此次宣讲会。同时,团队其他成员为宣讲会的成功举办也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接洽“腾飞教育”辅导班学生的时间,制作宣讲会PPT,布置会场等。

宣讲会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团队成员向中学生们详细解读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改革的政策以及团队成员们当初择校时的经验和教训。接着,马院长向中学生们谈了他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最后,团队成员与到场的中学生进行了密切互动,了解了中学生们当前择校、以及日后就业的心理,并为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议作参考。

宣讲会经过3个小时,在团队成员与中学生的热情互动中圆满落幕。活动后,到场中学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国家政策变化,而且为以后择校就业提供帮助。团队成员们也深入解了中学生择校、就业的心理,为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学费改革对中学生择校、就业心理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2.综合实践与社会 篇二

一、社会综合治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上的缺陷

社会综合治税的法律基本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但这些法律没有程序性的规定和明确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 对具体哪些单位和部门涉税事宜具有协助义务, 这些相关部门和单位又采用何种形式、何种程序对税务机关进行协助等等均未涉及。同时, 协助群体的范围狭窄。尽管社会综合治税特点为“政府领导, 税务主管, 部门配合, 社会参与, 司法保障, 信息化支撑”, 但对社会参与主体 (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第三方部门) 无明文规定规范。如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参与主体仅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而将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第三方部门排除在外, 使这些主体在参与社会综合治税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名不正言不顺。

目前, 由于国家没有统一规定, 而省级政府出台的这种全方位、宽领域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 如《湖北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却因无针对性和现实操作性而难以有效落实。而各地税务部门在加强税收征管力度的同时, 必然对某领域的税源采取一定的征管措施, 形成社会综合治税的地区性差异。这种社会综合治税效果地区间的明显差距, 必会引起各地区税收流失的程度不同, 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税收负担的差异, 可能会导致资本向社会综合治税效果较差或根本没有实施社会综合治税的地区转移。

2、手段单一落后

第一, 涉税信息的交换基本上局限于纸质手工传递状态。大多时候这种涉税信息传递交换方式是地税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数据请求, 相关单位根据数据请求提供给地税部门, 而且这一信息载体通常是纸质文件, 部门办公地点的空间距离更是影响了数据资料传递的及时性。第二, 信息传递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国、地税部门间, 税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并未完全实现联网共享, 信息传递以人工纸质传递方式为主, 其及时性和完整性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综合治税的要求。其实社会综合治税的各个参与部门基本都有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以及部门之间信息系统存在着机构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会造成涉税信息整合难度大、使用不充分。

3、部门协作不紧密

首先, 政府相关协税部门对社会综合治税思想认识不够, 主观上缺乏行政协助主动性。通常是税务部门就某事项某重点税收要求协作时, 先由税务机关领导与地方政府分管领导进行汇报, 然后拟定一个操作要求, 再由各部门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召开联席会议, 形成会议纪要, 并按纪要规定执行。其次, 在政府各部门形成协作方案后,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常也是困难重重, 最主要表现在税务部门需要调查相关涉税情况、获取涉税信息时, 相关单位或以数据查询难度大为托辞, 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 拒绝协助调查, 有时甚至暗中设置阻力。尤其是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影响,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仅打土地价格战, 同时打税收政策战, 地方政府会直接或间接地要求税务部门对引资项目税收控管放松, 或要求任意减免返还税收, 或先征后返, 或为其税收违规行为说情, 随意降低税法刚性。

4、覆盖面不够

目前, 地税部门在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中, 与国土、房产等部门建立了较好的协作机制;车船税税收征管也与公安部门的交通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单位形成紧密配合, 这些都值得肯定。但是, 现实中还存在诸多涉税事项在社会治税网络体系中做得不到位的现象。例如, 行政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企业以及个体在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机制方面就显得很被动, 甚至不配合;部分无证户、临时户代开增值税发票, 因国、地税业务的割裂, 造成附加税费征收空白, 对于这种临时性、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的涉税行为, 却没能在社会综合治税的网络中得到很好的控管。

5、缺乏监督机制

社会综合治税涉及到多部门、多单位的协作与配合, 如果没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很难调动各个部门或单位的积极性。从目前实际工作看, 许多单位对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只是停于表面, 应付得多, 只是在涉及到部门利益时才会积极投入, 而当影响到本部门利益时往往会采用不配合或软抵制的方式来应付。

二、实现社会综合治税的对策

1、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的法律制度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实行社会综合治税也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托。社会综合治税体系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有法律依据, 但其最基本的法律依据却过于笼统, 对于社会综合治税有关部门的责、权、利没有明确。为改变目前我国社会综合治税在法律上的“瓶颈”, 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制定社会综合治税的具体操作制度和操作规范, 明确社会综合治税涉及各部门与税务部门的关系, 统一社会综合治税的实施条件、流程、争议处理规则、程序及协助经费来源, 规定协助部门不作为的责任认定及处理等, 在社会综合治税的框架下, 提高税源监控多部门协作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便于税务部门及协助部门在操作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2、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管理主体的信息处理能力

社会综合治税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对信息采集的处理, 税务部门要根据市场和行业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打破陈旧落后的信息采集方式, 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形式, 及时收集有关涉税信息, 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进行项目审查审批, 在项目实施的初始环节就实现信息交换。各部门通过加大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 及时全面地提供有效的相关信息, 当涉税信息对税源监控起到作用时, 税务部门应及时将涉税信息处理情况反馈到相关部门。在对信息收集处理时, 要采用分类管理的方式, 可按行业或纳税人类型分别确定社会综合治税所涉及的协作部门及需要共享的信息。如对从事房产开发的纳税人, 涉及的协作部门主要包括规划部门、土地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房管登记部门、物价部门等, 需要共享的信息包括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审批和登记等信息。

3、构建社会综合治税组织体系

(1) 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的领导机制。为了确保社会综合治税深入掘进, 要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这一领导机制的核心就是要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导, 由各级政府全面担负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中, 应建立以地方一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 以各协助部门相关负责人为组织成员的社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 一方面负责本级社会综合治税的领导、组织、督导与协调, 另一方面对下级社会综合治税的各项工作进行督导, 通过依托政府行政权威, 在全社会形成社会治税的纵向层级的领导机制。

(2) 建立协税部门的配合机制。社会综合治税的成效关键在于各协助部门对社会综合治税支持配合程度, 因此, 各协助部门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支持配合社会综合治税的重大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能积极主动做好每项工作。首先要及时有效提供好相关涉税信息, 组织专人协助部门将所处理的涉税事项及时向税务部门传递, 以供税务部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对税源进行严密跟踪和监控, 堵塞漏洞。其次要做好社会综合治税的执法支持, 即得到各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等执法部门的支持, 随时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提供司法保障, 以维护社会综合治税在本地区的执法刚性。

(3) 建立税务部门的主管机制。社会综合治税体系中, 纵向的政府领导机制与协助部门的横向支持配合机制构成了社会综合治税的网络体系统, 而税务部门作为社会综合治税的主管部门, 起到网络核心的作用, 一是要根据税源控管的特点和重点, 制定本地区社会综合治税的工作规划, 形成工作方案, 在政府的领导下规划、组织本地区社会综合治税的各项工作;二是要随时把握税收征管形势的变化, 确定不同时期税源控管的重点, 随时调整社会综合治税的内容;三是要做好分析与反馈, 税务部门要对社会综合治税的工作做好分析、评估, 及时向政府领导报告, 向协税部门反馈。此外也要注意到, 实行社会综合治税意味着更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或多或少地参与到税收执法活动中, 给税收执法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要科学合理界定税务部门执法和相关部门、个人协助执法的界限, 明确税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 同时使协助主体掌握并严格执行税收法规, 防止以社会综合治税为名滥用权力, 侵害公民合法权益。

4、规范监督激励机制

实践证明, 只有奖惩结合、强化监督、加强管理、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成绩, 才能促进这项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迈进。政府部门要把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严格考核, 落实奖惩, 对监管得力、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依法代征税款的单位, 地税部门按规定支付代征手续费;对管理不严造成税款流失的单位, 政府要给予批评和处罚。通过严格的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 调动各单位参与综合治税的工作积极性, 以确保社会综合治税的健康发展。

5、培育现代税收文化, 提高纳税遵从度

中国的税收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税收文化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重德治反苛政, 而税收法治就造就了中国税收文化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矛盾。因此要化解这一矛盾并改变目前人们的税收法制观念淡薄, 自觉纳税意识不强的状况, 需要通过各类主体各种途径的形式来展开税收文化宣传, 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地加强税收文化的培育, 构建和倡导以税收法制为核心的现代税收文化, 以提高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 包括广大纳税人、消费者依法纳税、依法治税的意识, 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和对税务部门的认同度, 自觉参与到社会综合治税的体系中来, 和谐税收征纳关系, 共建社会文明。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 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及经营方式多样化就导致了涉税行为的复杂化、专业化和隐蔽化, 税收信息不对称问题明显加剧, 因此, 在税源控管方面单靠税务部门的力量显然不够, 推行社会综合治税成为必然。本文将针对当前基层社会综合治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综合治税,税源控管,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荣海:社会化综合治税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河北经济研究, 2005 (8) .

[2]孙长举:我国实践社会综合治税的主要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6) .

3.综合实践与社会 篇三

一、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生活

进行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基础。教师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学生为核心进行的,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效果必须基于学生得以实现。学生通过独特的视角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理解,具有自身的生活经验。

教师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应该多加留意,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以及学生的体验等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给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资源储备。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作是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能够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取得源自于学生生活的素材,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因此,能够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利用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确保在实际的行动中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获取新的知识的前提基础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学生掌握的现有的知识、素质水平以及技能都对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取。因此,因材施教,通过教学的方法对于学生的行为方式等进行正确的引导,之后向学生的生活进行反馈,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实际的问题得到解决,最终达到品德与社会的目标。

二、激发兴趣,选择合适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性格特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多面性和自主性原则,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以充分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科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为依托,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实践,以强化课堂效果。

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应是亲切的、和蔼的,从而不会产生惧怕心理以及反抗心理。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正常的心理条件下,正常地发挥,积极地参与。教师一个眼神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纪的原因,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仅仅是单纯的死板说教,无疑会使得学生出现机械记忆的问题,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要开发与利用必须满含情感。

三、自主探究,体现主体地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人类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同时是对主观世界进行改造,形成和谐的个性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涵义,可以是从入学一直到毕业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指的是一门课程从学期开始一直到期末的结束的教学过程;还可以指的是对于一门课程中的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或者一个内容的教学过程。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意义上的教学过程,都应该系统的对于教学过程进行对待,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的联系,相互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使得教学过程达到最优。

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基于提高与教学过程或者生活紧密的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基于教学效果,利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资源,在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融入新的理念,对于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进行收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谈话的方法或做游戏等方法,使得学生可以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为主动学习,实现自主式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技术等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优化活动效果。

4.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篇四

一、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

1.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实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初中学生“宽”向发展的目标。

2.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的文件精神,强化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落小、落细、落实,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北京市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修订后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京教基二〔2015〕12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动手实践。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初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学科落实“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实施途径和重要抓手。

4.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配套举措。北京市中考改革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实践应用,在考试科目中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力度,并将学生初中三年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中考考核中。因此,实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本市中考中招与初中教学改进工作的通知》(京教计〔2015〕35号)精神,适应中考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

二、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实践导向。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取向,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倡在实践中学习,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2.坚持综合培养。树立广义教育资源观,整合学科课程资源、教育系统内外资源,开发领域广泛、内容综合、方式多样,主题化、系列化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贯通和家、校、社横向联动的共同育人格局,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坚持过程参与。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淡化结果导向,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品德养成、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

4.坚持多元评价。采取过程记录、影像纪实、作品呈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参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鼓励教师、同学、家长和学生本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引导性和激励性。

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1.活动内容与形式。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国家、社会、个性发展”等三个层面和“加强国家认识”等32项考核要点及62个主题活动(详见《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展。

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依据《实施意见》中32项考核要点,学校、学生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在62个主题活动中自主选择或自主设计具体活动,鼓励学校和学生开发契合主题、具有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既可由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为小组或学生个体自主活动。

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自2015年9月启动实施,参与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逐年向上滚动至全体初中学生。

2.考核记录方式。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北京市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kfsj.bjedu.cn)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管理、记录和考核。初中每位学生每学年应完成不少于10次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每参加一次活动计1分,原则上每学年累计10分,初中三年共计满分30分。寒、暑假开展的活动计为上一学期活动,七、八年级学生每学年活动最晚于下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考核记录,九年级学生应在中考前完成学年考核记录。

学校集体组织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由指导教师统一登陆平台记录;学生自由结合的小组活动或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学生自愿申报,将小组名单提交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或学生登陆平台记录;学生个体活动由学生本人登陆平台记录。所有活动均需学生提交证明材料,指导教师确认后计分。

四、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为确保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实施,建立市、区、校三级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合力推进。

1.市教委负责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根据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中考改革方案,制定完善《实施意见》;负责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政策和措施;指导各区教委、学校开展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组织实施情况开展调研、检查和评估;建立协调保障机制,会同市教科研部门加强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指导,委托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提供管理服务平台的开发、维护、更新等信息技术支持。

2.区教委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工作实施与管理。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指定专门部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加强对学校的培训与指导,准确把握和传达市级政策,及时收集、反馈实施情况;统筹区域资源,加强与市教委、相关单位部门以及本区学校的沟通协调,为学生开展好活动提供保障;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搭建学校研讨交流平台,及时发现和宣传典型经验。

3.学校负责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成立领导小组,指派专人担任学校管理员,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资源情况,结合相关学科课程目标和内容,在管理服务平台上确定每学年8项学生集体或小组必选考核要点;确定相应的指导教师(一般为班主任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并将学校必选以及学生自选考核内容任务合理分配给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承担的考核要点任务,结合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撰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按计划完成本学年所指导学生活动证明材料的确认、评价、计分等工作。

学生在完成本学年学校和指导教师确定的集体或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选完成2项或多项考核要点中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及时登录管理服务平台记录活动情况,上传活动证明材料和成果。

五、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区教委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和专题培训,加强分层、分类指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大对学生、家长、社会的宣传工作,确保工作平稳实施。

2.有序推进工作。2015-2016学第一学期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为试运行阶段,各区教委要指导本区学校制定好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活动安全预案。建立校级组织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安排好学校管理员和指导教师,并做好指导教师的培训。研究确定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要点和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本学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确认、计分等工作。同时,提前统筹规划初中三年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及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下学期七年级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计划。3.力求工作实效。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家长和社会高度关注。各区教委要加强活动质量管理,指导并督促学校做到工作有计划,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评价。学校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实、做细、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学生实际获得,工作保质保量。市、区教委将适时组织对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视导检查和展示交流活动,促进工作取得实际效果。

5.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篇五

八年二班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观念及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二、具体安排:

1、利用家庭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家庭。如果充分利用家庭这块丰富的资源,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知识的获取将受益匪浅。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这种“爱”与“被爱” 的过程,就是亲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进行这类课型的教学时,只要适时地加以指导,很容易就可调动起孩子们的情绪,激发起他们热爱父母的感情。如何将这份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涉及到了实践活动的范畴。

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与亲人朋友进行交流也是在开展的一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建议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一起交流,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与玩伴发生的矛盾;当客人来访时,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礼貌地待人接物。这么做就可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离开课堂,参加各种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年龄及认识规律出发,结合本地实际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首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教材,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利用外出旅游、探亲的机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累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获取课本上、课堂上无法获得知识。

其次,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中的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服务于社会,如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到街上参加义务劳动等,这样将学到的社会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活动,又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主人的责任感。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会获取到各种信息,并会对各种信息做出反馈,这样也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要像课标中介绍的那样“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课程资源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做个有心人,去努力开发,就能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社会

6.秋季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篇六

秋天10月,迎来了综合社会实践学期,目的地是无锡太湖湖公园,动物园和操场项目,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作为一名新班老师,第一次和学生一起走出社会实践,我的心很紧张。离开校园,各种不确定因素,作为班主任,要详尽无遗,准备好应对所有措施,防止突发事件,当然我最担心的还是学生的安全。作为四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将活动解散,这种情况应该更加强调安全问题,绝对不能单独采取行动。

在咨询老师后,再思考自己,我开发了一个更详细的秋天社会实践预防措施,提前通知学生和家长,做好准备。以下是我指定的秋天社会实践注意:

1.下游社会实践学生需要穿校服,学校裤子不穿,选择舒适轻便的鞋,避免脚因不适造成。请在校服的标签上写上班级名称,防止校服丢失或误认。

2.社会实践活动做游览,文明之旅。请准备孩子的垃圾袋,你可以让孩子把垃圾一路。3.每组联系人必须记住用电话或手表电话来方便教师联系。此外,请勿携带贵重物品以防止丢失。现金尽可能少,不超过50元。用手机,电话,现金学生,请仔细保留自己的物品可放在包里,口袋挖出容易掉出来。

4.明天红围志愿者正常的一天,其余的学生没有太早上学,大约7:30到学校。5.请准备明天的食物,午饭学生自己解决,所以带一些食物填饱肚子,小吃适当。6.如果儿童患晕厥,请提前准备晕动病或晕车贴。

7.综合实践与社会 篇七

一、选题要贴近生活, 让学生产生乐学的兴趣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陶冶情操, 培养兴趣。因此,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 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 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 使学生产生情趣, 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 选取学习课题时, 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 缩小与学生的距离, 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 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 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近鸡蛋》时, 孩子们个个喜形于色, 因为他们平时虽然吃过很多鸡蛋, 但还真的从来没仔细研究过它。孩子们围绕“鸡和鸡蛋的问题”“购买和储存鸡蛋的方法”“鸡蛋的吃法”“鸡蛋的营养”等多方面展开调查和研究, 这无疑比教师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二、活动过程要切合实际, 使学生实现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 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 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 全面实施教育。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 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 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 或班级, 或小队, 因地制宜, 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 满足学生的天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 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零用钱, 我们该怎么花》时,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 对小学生乱花零用钱进行调查, 孩子们围绕“对小学生每天零用钱数目的调查”“对小学生每天零钱消费情况的调查”“对小学生每天零用钱来源情况的调查”“对小学生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四个方面展开活动。本次活动以调查访问为主, 各个小组成员各有分工, 各尽所能, 活动过程不但让每一位同学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也让他们自我意识到手中的零用钱来之不易, 过多的零用钱不仅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更危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要发挥实践活动有效性, 体现乐学的价值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 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陶先生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 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 几年来, 我们先后开展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如《广告创意进校园》《走近鸡蛋》《零用钱, 我们该怎么花》等。

四、面向全体学生, 发挥学生自身潜能

在综合实践这个崭新的舞台上, 没有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区分。相反, 有些同学虽然平时在语文和数学两科考试成绩有所欠缺, 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使他们在活动中得以展现自己的优势。在实践活动中, 孩子们自愿组合活动小组, 他们先热火朝天地进行选题、制订计划、详细分工, 然后分头进行活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他们是忙碌的, 也是快乐的。下面我们就看看罗宇豪同学在“广告创意进校园”活动中的感言:“我觉得我今天太厉害了, 成绩很差的我今天成了我们小组的焦点, 他们都说我为‘办公天地’设计的广告最棒, 老师也表扬我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 我喜欢上了广告设计, 我决心长大以后当一名真正的广告设计师。”看来, 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收获的不只是能力的发展, 收获更多的是友谊、成功、快乐和自信。

五、把握生活时机, 随机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课光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 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 因此, 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 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 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 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综合实践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相比, 其最大优越性是不受时间和内容的限制,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渗透, 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如5月份, 我们一直弘扬“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的美德”, 可身边的浪费现象却屡禁不止, 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对“身边的浪费现象”进行调查。通过孩子们的亲自调查, 他们不仅为自己浪费的学习用品感到脸红, 也为社会上人们吃喝浪费现象感到吃惊。一位同学在调查日记中写道“一桌菜, 一顿饭, 就可以救助10个失学儿童上学。” (每位学生按一年500元计算) 本次活动真正体现了“生活就是教育”的理论。

总之, 小学综合实践课走进生活和社会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 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 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合理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 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小学综合实践课走进生活和社会, 让我们已深深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小学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教师和学生喜欢的、真实的有效的生活实践课程。

(瓦房店实验小学)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地方性色彩较浓的开放课程。它具有区域特色和时间价值, 课程本身的创造性和实施过程的弹性张度体现出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的有机整合。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走进生活和社会, 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 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8.综合实践与社会 篇八

【关键词】综合实践;小学社会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本上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社会课教学,笔者浅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知道他们各自不同的习俗及传说。我国有56个民族,节日习俗之多,难以计数。教材限于篇幅,仅列举了其中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且只是点到为止。如果只是就教材学习,信息量太有限。如果由老师来收集资料再介绍给同学们,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上此节课前,我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为课题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了大量信息且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资料,有的图文结合,有的播放视频,有的还表演了少数民族歌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整节课学生是主角,是实施主体,教师是配角,是组织者,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二、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实践活动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特点。

社会课教学中,我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拓展渠道,广泛开展实际活动。如讲到《衣食的来源》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之不易,但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种粮食的这份辛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这份辛苦呢?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背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自己参与到了劳动的其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我们再进行交流汇报和总结。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家乡变化真大,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进而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这样的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学习“保险”我让学生到邻居、朋友家调查,谁参加了保险,是什么保险,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各是多少,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使得保险这一现代意识更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学习了《逛商场》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到几家商场、超市去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说原来自己是怎样到超市买东西的,有些什么教训,同时让他们分组讨论,使学生不仅明白了“货比三家不吃亏”的道理,还知道了购买商品时要注意“五看”,即看注册商标、看生产厂家、看厂家地址、看生产日期及商品的保质期,掌握了抵制伪劣商品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购物后别忘了拿购物发票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知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也是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的,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他们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应该怎样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并从体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懂得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明白课间十分钟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只要活动开心。上课伊始,我随机进行了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采访活动让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了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了要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要拥挤,要主动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但在现实社会中还是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重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体验一下有何感受?人们对此会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构建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想到刚才看到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不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了交通规则,而且还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可见,实践活动在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使学生在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了知识。

总之,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融入社会课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了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小学社会课研究与实验[M].高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郝建侠(1966-),女,小学高级教师,从教31年。

9.烹饪综合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篇九

一、烹饪专业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1、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严重背离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课程通常被称为“三段式课程”。这种是根据我国普教的课程模式演变而来的课程结构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难以摆脱自身的责任。“从理论到实践”是目前我省烹饪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框架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种逻辑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个结构中,而且存在于每一堂课的实施过程中。

2、专业教学内容落后于现代餐饮的发展需求

从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个烹饪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远远滞后于高速发展变化的餐饮市场,许多专业教师对目前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总体满意度不高,尤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对师生的吸引力方面满意度不足50%。在实践中,近三分之二的专业教师感觉到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有些技能在行业已不再应用,但学校依然进行教学,导致毕业学生走上岗位学而无法致用。

3、学科型教材制约课堂教学形式

从烹饪教材看,良莠不齐,教材大多注重系统性而忽视实用性,且中职、高职甚至本科教材区别不大,只在深度上有所差别,无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而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往往对教学形式起决定作用。课程教材其学科本位、文本为主的引导方式也就决定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式。

4、落后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餐饮企业技术工人实际岗位要求

目前学校各个职业学校大都采用学科理论考试加专业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但是专业理论的内容是以专业学科体系内容为主体,缺少与专业操作技能的相关性;而反映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等级鉴定要

求又不能反映现代烹饪技术工人的实际岗位要求。

二、烹饪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烹饪专业作为学校的重要专业之一,现已完成了全部的工作任务,在系统分析、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进行深入的调研,广泛听取了行业和餐饮企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依据“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 遵循“行业领域——工作岗位领域——课程领域”基本程序,初步形成了烹饪专业“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的新模式。

整个研究开发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1.做好人才需求和专业教学改革调研基础性工作

从专业学校及骨干教师共同对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等进行调研。分为“行业企业”、“毕业生调查”、“在校生”、“专业教师”以及“学校招生和就业推荐部门关于烹饪专业学生招生和就业情况”五个部分,并细致做好了统计与分析,为下一阶段工作实施做好铺垫工作。

2.梳理并撰写省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梳理材料,撰写完成调研报告,对于烹饪专业办学环境、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与评价、课程、师资、生源等进行了详尽的数据调查分析,并对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调整、教学方法、实训条件配置、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发展方向进行论证和阐述。

3.召开烹饪专业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会议

研究小组知名餐饮企业的12名行政总厨、厨师长等活跃在一线的“行业专家”,在课程专家的组织引领下,围绕烹饪专业的岗位群特征,按照“职业群”—“职业”—“岗位”—“任务”—“任务行为”—“职业能力”程序,把烹饪专业中对职业任务逐层分解,对烹饪专业进行“核心技能”分析,界定出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培养,以及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类与设置。最大优势解决了烹饪专业的技能学习的逻辑线路,为进一步确立课程和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

4.制定与完善烹饪专业课程标准

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与核心技能相对应的五门烹饪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基础厨房》《食品营养与烹饪原料》《配送与加工》《烹饪炉台实战技艺》《菜品开发与设计》等项目化的核心课程,依据岗位、任务、产品流程,注重理实一体、注重实战型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得到行业专家与课程专家们的鉴定认可。

5.开展烹饪专业教学项目设计征集与评比活动

教学项目设计的开发也是课程改革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新教材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做好铺垫。四十多位烹饪专业教师积极参赛此项活动,60多个教学项目体现了规范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对推动和推广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6.做好烹饪专业教师课改专项培训任务

10.综合实践与社会 篇十

这学年来,教师校在社会实践这片快乐的绿洲上一起研究,共同感受、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着,下面也让教师进行一番回顾和总结:

一、活动情况

(一)教师校开展了以“童年岁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查、对比、制作“童年岁月卡”、成果汇报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而这份幸福是父母等人用血汗换来的。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5月10日是母亲节,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教师校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了以“母爱无疆——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全校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走进父母、主题征文、致母亲一封信、教师为母亲做件事、主题汇报演出等五个阶段的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付出,还让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规划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创新精神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更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门让他们通过自主实践获得知识的学科,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扬个性,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他们已由衷地爱上了社会实践,一说到要上综合实践课,大家都乐了……这些都让教师感到欣慰。

二、点滴经验

在专家们的多次专业引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下面是这学期来认为比较有成效的几点做法:

1、以前在写活动方案时教师只写出活动总目标,没有再细化到每节课的目标,这样导致老师上课时目标不够明确,上课内容较零散,没有突破重难点。发现这个问题后,这学期每节课上课前教师都在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更具体的备课,对每节课的活动目标、学生主要活动、教师指导要点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考虑,并书写在笔记本上,也因为教师这样做所以觉得现在每节课上起来更顺手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也能在每节课都能有所获。

2、以前常常有个困惑就是如何知道学生在课外的活动情况,这学期来教师认真地指导孩子们写好“活动记录”“信息卡“考察记录”等,在上课前教师都先把孩子们的这些作业收上来批改,从作业中教师们就可以较好地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那么就有利于教师们在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指导。

三、教师的困惑

学生的作业经常要催怎么办?

虽然在课堂上自认为已经把作业布置得再清楚了,也多次强调要按时完成,可每次去收作业都让教师大失所望,孩子们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一催再催,虽然教师也采用批评加激励措施,可每次仍有不少同学没完成,有时去催作业,其他老师常会说:“语数作业能保证完成就不错了!”教师也无奈地笑笑,孩子们可能也是这种想法吧!可技能科的作业不完成老师就更难上课了。这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今后思路

回顾这一学年来的社会实践教学,有喜有忧,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今后,教师将扬长避短,继续努力做好以下方面:

1、加强理论引领,向专家请教,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大胆创新和实践,多反思和总结,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让学生爱上社会实践。

2、以身作则,组织和带动其他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机制,探索一条螺旋上升的本土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之路,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有效开展。

乐安初中

上一篇:“找回”高考作文下一篇:管理学学习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