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共8篇)
1.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篇一
【众师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综观近年来在国外主要教育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有关建构主义的论述,可以将其中使用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 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 体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较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但是必须明确: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资料,是用于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 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篇二
一、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 就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区’”。现代教学观, 强调的不再是仅仅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融洽而又愉悦的自主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促进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情绪区”在哪里?首先在“课堂教学导入”这个环节。在新课导入中, 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 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中, 笔者就首先利用录音机播放了一曲费翔的《故乡的云》, 那满含深情的旋律, 很快就把学生带入对家乡深深依恋的情境之中, 然后学生通过对新课的自主欣赏、品味, 很好地把握了诗歌中“诗人强烈的思乡恋国之情”这一主题。
有些学生对同一目标的兴趣稳定性、持续性较差。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学生的参与状态, 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加以调节, 防止学生兴趣减退, 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每当遇到学生注意力分散, 开始出现疲劳、厌倦情绪时, 笔者便会适时的讲几句风趣话, 善意的调侃一下, 甚至讲个小故事、组织学生唱一曲小调。这种方式, 既对当事学生起到了警示作用, 又活跃了气氛, 使学生的紧张心理和厌倦情绪得到有效的舒缓和调节。
二、敢于“放手”, 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要强化学生的主动性, 重要的一环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 使学生相信自己通过主观努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那么,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自信呢?笔者认为, 关键的是, 教师教学时要敢于“放手”。
“放手”, 就是充分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最大限度的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去读、去说, 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说读书后的体会、感受。在“放手”中让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品味、赏析, 在“放手”中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主动思维往往就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 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并且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 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被动学习状况, 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生的学习潜力、动力充分发掘出来。
例如, 在教学英国弗兰西科·培根的《论美》时, 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开头一段, 提出‘美德好比宝石, 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意为美德之美十分宝贵。再与其他的美相比更显示出了‘美德’的重要, 所以这句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但为什么, 文章总结全文时又提出‘把美的形貌与德行结合起来吧’, 这样全文岂不是有两个论点了?”。
针对学生的疑问, 笔者首先对学生的主动探究、大胆质疑精神给予了肯定, 然后引导大家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 大多数学生认为, 这篇文章中心论点并不像其他的一些议论文一样有作者明确提出的中心论点的表述, 全文看起来也比较松散。要把握全文的论点要自己总结, 可以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得出论点。正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思考, 使他们懂得了:读书, 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如果“尽信书, 还不如无书”, 逐步树立“不唯书、不唯上、不盲目崇拜名人”, 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
三、因材施教, 强化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学有差异的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依据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分层设标,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上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经过努力使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逐渐提出相应的提高目标,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向高一层次的目标迈进, 最终得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我去年刚接手一个初一新班时, 发现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悬殊令人吃惊。有的学生读到初一了, 连最常用的字都不会写, 书写一塌糊涂;有的学生拼音字母一窍不通;还有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整的读完一篇短文。针对这些情况, 我采用了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要求的教学方法。对于差生, 我就要求他们根据各自的不足, 自主地从识字、写字、读文章重新训练, 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补救”, 他们的语文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而增强了他们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但分层次目标的设置, 必须具体、明确, 且每层之间的跨度要适当, 不宜过大, 也不宜过低, 要能让学生“跳起来, 够得着”。在课堂教学中, 还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 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了解其最近发展区及远期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 学有目的。每个学生对目标的选择, 应做到教师建议与学生自愿相结合, 切忌包办规定, 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实践, 促进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按照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识水平, 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 (或事实、情景) 。同时还应该尽量精简教师的活动量, 加大学生的活动量, 给学生创造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去读、听、议、想、演、练。这样在形式各异的“动”的方法中, 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活动中, 进而激活整个课堂, 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探索中, 在探索中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体。其认识过程、情感升华、思维发展、学法领悟, 都无法越俎代庖。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 充分的言语实践, 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放手”, 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实践活动。扩大个体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课堂上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即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研读。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 训练学生眼看、口诵、心悟。一堂语文课, 学生个体活动的时间应该不少于20分钟, 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勤练习。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全部学习活动中去。当然, 这一切仍然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弹性、有层次,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 学习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就都能够得到锻炼, 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能够逐步提高。
3.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篇三
1. 开展校内督导,加强质量监控。学校建立“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同伴互助”的推门式听课制度。教导处等部门则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好沟通与反馈,注重教学过程监控。自查、互查、指导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重视教学质量监控。我们班作为学校的试点,校长亲自带队,随时推门进班听课,我成为众矢之的,十分紧张。因为刚开始一切都在摸索阶段,到底怎么讲,也没有一定的模式,就是闭门造车。为了尽快走入正轨,只有苦心研究。
2. 强调教学常规管理的精细化和有效性。于是学校成立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从上学期开始,学校按照校级干部、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三个层面实施周听课制度,每周不定时、不定员安排听课,每个学年听2~3节,这几个人课堂教学评分的平均分,就是这个学年所有人的教学分。
3. 加强教师教学的“备、教、批、辅、考”五大基本环节的落实。备——教学方案的设计。我们学校改变了天天备课的繁琐工作,把任务分配给个人,每人一个学期只要认真备好三、四节课就可以,然后利用每周备课的时间,把你的备课思路讲给其他教师,大家再根据学生情况及时修改,最后达成共识。
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有效呈现;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用语规范、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严密地进行课堂调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点的有效突破和落实。我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批——作业的布置:注重作业设计,严格控制作业量;作业批改规范、认真,反馈及时,订正及时;作业要有层次,多元化。
辅——学生的辅导:研究班级和学生,实施分层辅导。关注优秀学生的变化,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对症下药,逐步转化。
考——考试的要求:改进考试方式,切实提高考试质量。增强月考工作的有效性,从出题到批改到反馈都要科学、有效、及时。我们学校的考,方法多样性。有个人古诗吟诵竞赛,小组内古诗吟诵竞赛,全班集体吟诵古诗等,学生在竞赛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4. 发挥集体优势,积极开展“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随堂听课,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采用听课、对话、参与教研活动等形式对教师、备课组的质量改进给予指导和评价,发现优势与不足,提出课堂教学改进意见,帮助教师及年组不断改善教学行为。还有,我校无论谁被派出校外学习、听课,回来后都要出一节课或做一个讲座,把一些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传授给大家。最终,使我们的教学有效地落实十六字方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
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 观念的转变。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以来,老师原有的教学习惯被打破,让老师离开现成的教案和参考书来制定新模式下的教学方案,主要是观念改变比较难,这是一项很难的过程。我也是一个难扭的瓜,刚开始时,一窍不通,嘴上不敢说,心里也是怨气横生。由于是试点班,经常遭推门,只得硬着头皮改下去,有的时候没有领到监督,我就改回老路子,一讲到底,来缓解我多少天压抑的语言。两天下来,嗓子有些哑,忽然想起前年受的苦——声带小结手术。医生说我话多,发音不规范。这是我才恍然大悟——声带上的肉疙瘩,原来是“一言堂”教学的产物。真不值!于是我严格要求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4.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篇四
结合当前技工学校汽车驾驶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特点,以推动汽车驾驶课程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汽车驾驶课教学模式技工学校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逐渐重视生活质量,从以前的温饱问题到小康生活,再到现在的“有车有房”,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汽车作为当前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驾驶员的驾驶技巧不仅关系着正常驾驶,更关系着自身和周边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需要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汽车驾驶人员的驾驶能力。
二、汽车驾驶课教学现状
随着汽车的普及,驾校的数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大量增加,在为人们学车提供方面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的问题。部分驾校缺乏完善的教学设施,或者课程教学方式缺乏理论性,大部分驾校教练都是驾驶员出身,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多是凭自身驾驶经验进行教学,使得教学中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1.重实践轻理论
汽车驾驶课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理论知识对于汽车驾驶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根据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汽车驾驶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只占整个学时的2%,甚至更少。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以提高学员的驾驶能力为目的,认为只要熟练掌握了驾驶技术,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驾驶员,而忽略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这样,虽然可以快速提升学员的驾驶能力,但是理论知识的缺失容易导致其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出现违反交通规则、不熟悉汽车基本构造和原理等问题,培养出来的不是合格的驾驶员,而是“马路杀手”。
2.缺乏个性化教学
许多驾校教练员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制定的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员进行大课堂教学,而没有充分了解学员中存在的个性化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出现问题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对学员进行埋怨,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特点
所谓的“以学为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员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教练员主要对学员进行引导,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会”与“会学”有机结合起来。
1.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包括导学、自学、研讨、释疑、实践和考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练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教学开始前,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学习,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及时提问,提升教学效率。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确保计划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明确阶段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其二,结合学员的具体情况,布置相应的题目,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员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独立的观察、思考等,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引导学员相互之间进行谈论,分享经验,总结教训,对于关键问题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可以组织辩论活动,从而加深学员的认识和记忆。对于一些重点问题或者难点问题,教练员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对学员进行释疑,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需要引导学员进行实践练习,这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汽车驾驶作为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实践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际操作,学员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不仅可以增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活动完成后,需要对学员进行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考核,从而对学员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就目前而言,对于学员考核的方式就是驾照考试,通过不同科目,考察学员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交通规则的掌握以及对于驾驶技巧的掌握,并根据考核成绩,判定学员是否具备良好的驾驶素质,是否可以满足实际操作的需求。
2.教学模式的特点
首先,“以学为主”突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员而不是教练员,将学员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教练员作为引导者而存在,突出学员的自学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员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以学为主”是学员自学与教练员引导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放任”教学。教练员要结合教学的任务和内容以及学员的实际情况,对学员进行引导,在确保教学方向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为学员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最后,“以学为主”并不是死板的学习,而是学与思的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员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要切实做好课时的分配。要充分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安排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确保学员可以熟练掌握汽车驾驶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实际操作提供必要的支撑;其次,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以经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好教学环节的设计工作,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学员主动去参与学习和讨论、思考,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然后,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要做到规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不同学员的特点,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因人施教。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下,汽车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交通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驾校和教练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汽车驾驶员。
参考文献:
5.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篇五
一、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1、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主要表现有教师独霸课堂,以“灌输”为主。教师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设计被动学习,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主体性逐渐丧失,学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激发。教师的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三维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上,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很少,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和学生的差异,只关注书而不关注人,普遍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激发。
3、只注重习题训练,忽视能力培养。教师吃不透课标和教材,更把握不准命题的趋势和方向。教师的备课重点就是选题,教案就是“习题集”,教学重点没有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没有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4、学科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既使教研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教研组,所研究的也仍然是浅层次的教什么。而没有深入到深层次的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更有甚者,某些老师甚至把素质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要搞素质教育,要搞课堂教学改革,就必然要降低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只能是教师满堂灌——教得苦,学生被动的学——学得苦。而不可能是教师教得巧,学生学的乐。
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鉴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形势发展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教会学生“会学习”。
2、“会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类要具备的头等本领,是人类生存、生活、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学习”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是21世纪人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从这点意义上说,人的教育首先是“学会学习”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
3、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堂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演示实验的场所,更应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时候。教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课堂教学的导入、知识呈现、设疑、讨论的组织和时机的把握、结束一堂课的方法等等要进行深入思考。备课时应从“这堂课我应如何教才好?”这种思维方式转向学生一方,思考“这个内容我的学生会怎么去学?跟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对以后什么内容的学习有影响?”这样的问题。
这也反映了现代教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过程中的人文因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这样,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各自的长处。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以及其他学校在已往的教学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实施科研兴教思想的正确性。
4、实施“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减负增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当前,各中小学教学质量上的差距,大多是课堂教学效益上的差距。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现状难以在根本上改变,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陈旧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力度。
三、“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的目标
1、牢固树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意识,立足课堂教学,着眼于每位学生发展,积极关注后1/3学生,建立健全学校“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变革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
2、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努力探讨“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模式 1、出示学案,明确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下发学案后,运用导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定向自学,自主探究
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阅读教材、联系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全员互动,合作交流。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合作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的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迅速准确的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
4、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采用“兵教兵”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抓住问题的要害,抓住新知识的新环节,引导学生思维,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率。
5、案例分析,知识迁移
充分发挥学案中典型题目的示范作用。典型题目是材料式或探究实践性题目,设计围绕重点知识,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体现“三贴近”原则,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
6、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达标练习限时限量,独立完成。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矫正,变式讲解或变式训练。
7、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出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前提。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为了帮助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利用多种渠道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局提出的“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使广大教师明确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要着眼于改变、整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自觉实践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以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条件下,自觉实践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号召广大教师不等、不靠,自觉实践。以教研组为单位,对照杜郎口和杨思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认真反思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怎样进行改进,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实施攻坚作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突破。
3、示范引领
在自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示范引领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捷径。为此,根据本学科的课题研究,组织骨干教师和 教师,在全市范围内上示范课、研讨课,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典型引路。
4、活动推动
活动推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和催化剂。为此,将面对全体教师,分层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系列活动,举行课题研讨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每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组织全体思想品德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课堂点评,以此推动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
六、改革的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发动和制定方案阶段。(2010年3月—2010年8月)
1. 组织教师学习市教育局提出的“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2.举行“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操作流程讲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和一系列研讨活动等,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杜郎口经验”的实质,深刻领会“杜郎口”成功教育的诀窍。
3.制定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思想品德学科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等相关文件。
第二阶段:尝试和示范阶段。(2010年8月—2012年3月)1.在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先集中进行集体备课一周,尝试进行学案的制作,备课组每人写出同一节课的教学学案,进行交流,相互点评,相互学习。
2.初
一、初二年级启动“学案教学法”,规范备课、上课流程,体会“学案教学法”的应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督导小组,对上课学生参与程度,教师讲课时间,教师工作认真程度进行检查及评价。对走过场,流于形式的课堂坚决制止,责成进一步学习后再尝试。对比较成型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出示范课,其它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3.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成员分期分批上示范课,其他教师上展示课,使先进的教学模式形成气候,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头脑,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4.教改领导小组定期反馈课堂教学改革进展情况,编印相关资料指导、组织教师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和探索活动。
5.实行课堂反思制度,任课教师每一课后要有短小的课后反思,单元后有全面客观的教学反思。
6.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收集有效信息,纠正教改实施中的一些偏差和授课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推动我校教改工作进一步发展。
7.收集整理前一阶段各项资料,学校和学科组写出阶段性的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2月3月---2012年7月)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完善思想品德学科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教学基本流程及学案,形成总结报告。
七、成果形式
1、开设课题有关的研究课,并整理出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教案学案和优质课件。
2、有关课题资料,如教案、学案、课件、学生优秀作品等的展示。
3、有关实施“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后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报告几份。
4、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研究、总结后写出的一定数量的优秀论文。
八、课题研究成员 组长:王树国 副组长:郑可菊、金彬
6.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篇六
课改十年,十年里,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被广大教师所关注。从最先开始探讨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区别何在,再到从王燕骅的讲座中明白略读课文应“教略学不略”,其实我们对略读课文的性质和定位还不是非常的明确的。认为精读课文要咬文嚼字,略读课文只要粗知大意的大有人在,认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区别只是因课时不同而教学容量不同的也大有人在。下面将自己从这两堂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特到的启示与大家共享。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教学内容的确定
第一堂《文成公主进藏》的教学设计丰厚饱满,可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做了相当多的案头工作。她挖掘出了课文中非常多的“语文价值”。郑桂华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中指出,对语文来说,价值的监守,才是最重要的。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那么对于《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来说,它有多少的语文价值呢?表达的顺序,夸张、充满幻想的语言、歌颂的主题、简述故事等等都是。那从陈老师的课堂上来看,陈老师步步所指的都是学生的能力习得,课堂上语文的价值点如繁星点点,比比皆是。如:对比阅读、理清课文的方法、概括能力的培养、复述故事等等,可以说教师的理念非常正确,目的明确旨在学生的能力以及语言的习得。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不到其中的某一种“语文价值”的教学过程的能够非常充分地展开,让学生能亲历学习的过程,从不会倒会。因此建议“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应在众多的语文价值中选取能统领全文学习的,而且是该篇课文所特有的文本秘妙的、并且对学生来说具有迁移的价值的语文价值点展开教学。基于这几点,本人认为“简单地复述故事”应是本文的秘妙所在。
另外,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的改变使得课堂真正能实现“化教为学。”
“巧”得浮生半日闲--练习切入,化教为学,化讲为练
在《鲁滨孙漂流记》的教学中,在第一板块,教师采用一张表格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并让学生将课文读成一个词,填写在表格当中。对于此表的运用,老师们是众说纷纭,有极度不赞成的,也有觉得挺好的。其实,本人觉得表格的本身无可厚非,主要看你怎么用。但是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到在何老师将表格出现之后,她就不用“终日滔滔讲不停了”!老师只是在学生中间来回穿梭指导,而学生呢,恰恰相反,个个静思默想,舞动笔墨圈圈画画写写,如此便是实现了“教略学丰”,如此便是实现了化教为学,化讲为练。换句话说,课堂上学生更忙了,而老师却“闲”了!就在学生的“忙”中,学习的方法得到巩固,阅读的能力得了提高。因此此举可用,但是如何用,教师在用的过程当中如何真正起到有效的引领,如何真正体现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该是本堂需要再探讨、深究的地方。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艰难转身。在备课中要梳理强烈的导学意识,使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来进行,走出“教师过度讲析”的误区,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结构,化教为学,还学于生,最爱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我想这一点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学为主,化教为学--略读课文教学研讨评课稿(鲁滨孙漂流记、文成公主进藏)]
★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规定全文
★ 工资制度
★ 以母爱为主题写诗歌
★ 以父亲为主题写诗歌
★ 以孝道为主的心得体会
★ 公司工资制度
★ 最低工资制度
★ 高一作文以春节为主800字
★ 基本药物管理岗位竞聘稿
7.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篇七
一、坚持“德”与“学”教育相互统一
(一) 在古代, 德的标准是“贤能能干, 功德于民”, 传统
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 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人无“德”便不能称之为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 在对道德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学, 是感知、思考、变革, 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人生价值和开拓人生境界的本领的活动过程。《论语》说:“君子学以致其道。”《易经》提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都强调了道德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同时也强调了德和学能否相互结合是一个人是否得以成才和能否有一番作为的关键。
(二) “以德为先”并非单纯强调德育, 更不是唯“德”
独尊, “以学为上”也不是一味强调学习技能的重要性。“以德为先, 以学为上”是倡导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是在“学以养德, 以德促学”这个相互统一的观点指导下关注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并知行合一, 关注学生自身的人格完善。随着高校学生总量的扩大, 一方面让更多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今天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辅导员只有结合当前高校的发展实际, 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 使用合适教育手段, 坚持“德”与“学”相互统一, 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从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变。
(一) 优化道德环境, 营造育人氛围。
马克思曾提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 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 要以班级单位为教育重点, 努力营造“以德为先, 以学为上”的教育环境, 形成良好的“德”与“学”相结合的班风。班级作为校园的最基层也是最基础的单位, 其班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效果, 而良好班风的形成也正是全班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内在的环境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在组建班级开始时就从加强班级内部和谐健康德育文化建设着手, 从学生各类社会实践团体建设方面努力, 以大学生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为中心, 以“抓两头, 促中间”为重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依靠班干和学生党员两股力量, 共同完成“以德为先, 以学为上”教育环境氛围的构建。
(二) 转变角色, 变管理为服务, 以身作则, 起到表率作用。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辅导员直接面对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开展具体的思政工作, 其政治立场、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等都更容易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因而辅导员必须言行一致, 学为人师, 努力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用自己的道德榜样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深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建立多渠道与学生谈心的工作机制。只有通过交流, 才能化解同学对一些事物的片面性的看法, 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是依靠耐心和责任心来作为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辅导员在这种“言传不如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下将会逐渐地影响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强自立的学习习惯,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环境各自不同, 个性和喜好、认知能力、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此辅导员对待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 在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况下,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资源, 辅导员通过指导他们处理学习、生活、择友、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塑造和潜能的激发营造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 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自我激励、自省、慎独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增强学生对自身道德水平、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学以养德, 以德促学”,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一) 提高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行为。
知而不行, 不是真知, 道德教育, 难在养成教育。从学生综合素质塑造来说, “德与学”是相互统一的整体, 每位同学在上大学之前都渴望通过有限的三至四年的学习切实提升综合素质, 达到自我成长成才的目的。“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 要为踏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在以后各自的岗位上有所作为, 成就一番事业, 就要抓好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辅导员必须大力倡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文明在创造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进程当中蕴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道德传统, 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使道德的行为习惯日积月累, 逐步养成。
(二) 重新审视学生群体, 引导学生自我塑造。
当前, 随着新闻、网络媒体的开放, 既有来自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又有来自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 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同时随着学生群体在年龄上逐渐趋小的变化, “90后”的学生逐渐居多, 他们的特点是思维方式更加开阔, 思想普遍早熟, 个性自信张扬, 浮躁心态明显, 承压能力不足, 以自我为中心, 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些特征的出现都给辅导员在做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学校即社会”的大环境下, 辅导员的工作视野要紧跟时代信息变化, 保证自身信息的畅通性, 将思政工作有针对性地内化在事务性工作当中。
(三) 坚持德学结合, 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教育难在学生无法确立自身的方向, 继而缺乏坚持。辅导员要明确地将“德”与“学”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赋予更多的内涵, 让学生明白大学学习不等于职业学习, 大学学习的目标不仅仅限于给自身一种职业训练, 而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全面发展的人;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方面, 不仅要注重日常教学知识的获取, 而且要注重自学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塑造, 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学习, 努力吸收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 增长人生智慧和强化人文底蕴, 进一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奠定好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同时还要学会怎么与人相处、与人交际, 通过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 创新教育实践载体, 更加主重活动实效。
要让每一件社会实践都是一次无声的德育教育, 让每一次学生的感动都是一次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的潜移默化。辅导员要在常规的政治学习课 (班会课) 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信息, 提高政治学习质量, 有针对性地策划德育主题活动;要建立班干、学生党员、班级心理信息员为管理中心的沟通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先进学生来带动后进学生, 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在开展一系列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时, 重点不在于实践活动的本身, 而是让学生自身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 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展现融入到活动当中去, 寓教于乐, 只有学生切身感到每次活动都有收获, 才是开展活动本身最大的成功, 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学以养德, 以德促学”, 德和学是衡量人才标准的两个方面, 是统一体, 偏废一面, 难成大器。高校思政辅导员从德有所修、求学有所成、德学并重出发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一方面是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引导大学生在求学的路上成长成才, 另一方面是充分领会“以德为先, 以学为上”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的具体体现, 有效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拓宽思政工作思维, 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
[2]陈小花.高校辅导员自身建设新视角:“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N].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院报, 2008-4-20, (第3版) ;
[3]吴春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是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N].光明日报, 2008-4-8, (第7版) ;
8.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目标教育;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10-02
1 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过去总是认为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给学生讲清楚、讲完整即可。注重讲课的逻辑性、条理性;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但这样讲学生是否容易听懂没有过多的考虑,更谈不上考虑这样讲学生是否有兴趣。这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追求的是如何把课本上的内容讲清楚、说明白。现在要反过来,把重心放在学生上,考虑如何讲学生有兴趣、愿意学。一般来讲,像机械类课程大多涉及面广、难度大、枯燥、乏味,想让学生听课象听故事一样兴趣盎然,可能要求过分,但在备课时,考虑如何讲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另外,改变教师们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也非常必要。通过多种手段和创造机会让每个教师不仅只有高学历而且多阅历,不仅只是出国的有限时间进修,而是经常性的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
教学的目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无论老师教的怎样,最后的衡量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所以,必须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能学好上,深入研究学习的规律,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乐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的目的就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或者说更主要的是传授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能力,学生一旦获得了学习的这种能力,不仅会学好本课程,还会受益终身。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可以有多种具体办法,但其核心是将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同时针对这门课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紧密结合。以往总是先把基本概念讲解清楚,再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不用费太多脑子,只需要听、记,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无法去主动思考,更无法选择,创新则几乎不可能。正如一件有趣的事情,先把结果讲出来,再告诉过程你还会有兴趣听吗?因为没有了悬疑、没有了期待,就失去刺激,失去探索结果的兴趣,也就失去了得到结果的乐趣。所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围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的原则特别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的活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的状态,探索如何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方法、技巧及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设置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可基本得到答案,刺激其探索问题的兴趣及得到结果的乐趣,又不能让其太容易地解决问题,否则,都会让其失去兴趣。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总结,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只是鼓励、引导、完善,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难以及成功的乐趣,一旦把学生的成功乐趣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学习就不再是苦差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课堂讲授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我们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穿插讲解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同时经常把本学科在科研、生产实践中曾碰到的难题及科技工作者通过运用机制工艺学课程中相关知识如何巧妙地加以解决,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同时,注重对教材进行主次梳理,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主要内容花大力气重点讲授,次要部分学生自学。三是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发展。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推荐相关参考书,鼓励学生阅读不同侧重点、不同风格的专业参考书,指导他们谈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科学的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选择和取舍的能力。四是改变考试方法。一方面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注重考出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兼顾学生自学、实践、动手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核。
一旦把学生的成功乐趣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学习就不再是苦差事,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重视实验教学
对于一门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课程,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学生大都没有下过工厂,仅在学校的实习车间进行过短暂的认识性实习,对实际零件的加工过程及加工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很陌生,所以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也是做试验,它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和探索精神、验证已有知识及设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启发、重视鼓励学生研究、思考,关注并保护学生的一些不成熟但很新颖,甚至是奇怪的想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试验所用仪器设备,直至完成整个实验。
在此需要强调几点:一是老师不能急于给学生答案,只能给启发、给鼓励;二是要允许学生失败,或者说在开始阶段学生的实验可能以失败为主,这时切忌批评,甚至一点埋怨都有可能使学生却步,久而久之就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三是帮助学生做好事后的分析与总结,成功了分析是否还有其它的实验方案,哪一个更好、更简便、更经济?有无可能得出其它结论,为什么?失败了分析原因,总结教训,重新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同时失败的实验可能导致出新的想法,新的结论,甚至一个新发现。要关注实验过程中的一切现象,尤其是一些异常现象,要对此进行特别的分析、探讨,直至彻底弄清。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事后做认真的分析总结都会有收获,都是成功之母。
3 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变得丰富和活泼,可以随时播放音像资料、图片、实物加工过程等,有传统教学法无法相比的优越性,但也绝不是可以用它完全取代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因为它可以将教师深邃的思路、精彩的分析、方法的有效归纳等“灵性的”授课魅力充分而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因此,一定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以增强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里,PPT主要用于显示复杂的结构图、实物照片、动画片段、视频片段等;“传授知识”的任务PPT可以体现,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常常是在教师的课堂上“不经意或随意”的“言”和“行”之间,这里的“言行”是指教师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语言表述和为体现讲述中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使用的准确的形体动作以及风度。
切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另外,这门课程的多媒体都是要求任课教师自己制作,这样更能体现教师的思路、风格、特点。无论销售的多媒体有多好,那都是别人的,我们可以借鉴、参考,但不要照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
4 考核
无论什么教学方法或方式,其教学的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而检验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情况如何?都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的,所以,教改、素质教育等并不排斥考试,合理的考试是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目的,我们在出试题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灵活多变,考核分析问题的能力。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换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根据题上设定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就是60%以上的分数,而且更应该鼓励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发散思维,合理推理。所以,题目以综合性的、分析性的为主。二是设定条件、模拟实际,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定量的生产实际中的实题,有意拔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具有灵活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积累才可能完成。鼓励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吃”。三是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课堂讲授的与自学内容的结合,考核学生的掌握知识的面和自学能力。四是期末考试与随堂测试相结合,考核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反映出教师在讲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生这门课的最后成绩是由两部分组成:有限的几次随堂测试成绩总和与期末考试的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同时,通过对各部分成绩的统计分析也可看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线情况,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找出并缩短自己与学习目标的距离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5 实施效果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07-03
以读为主的五环节教学法08-13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08-20
诚信为主题的教案09-24
以海为主题写的作文10-13
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征文07-29
爱为主题的阅读训练08-21
我的心中妈妈为主题作文08-31
以小鱼为主题的作文08-27
以孤独为主题的作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