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2024-09-24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通用11篇)

1.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还能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阅读积累后能够让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升,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够让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出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会形成逻辑思维,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学生可以用创新的眼光处理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给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心理状态处于最佳阶段,这样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让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对潮水的描写“潮来了,汹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随着潮头的翻卷,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来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绘画,通过纸和画笔涂抹出脑海中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画作,来想象你们是观潮人海中的一员,请描述出潮水来时的壮观、澎湃。”通过绘画将学生带入到观潮的情境当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提问启迪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和质疑,那么,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内容也是肤浅的。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当学生提问、质疑的时候,教师不要打压,要积极地鼓励这种行为,这样才能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信服真理的同时,又不迷失本心。例如,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进行教学时,在阅读完文章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去捡一些柴,燃一堆火,这样就不会冷了啊?”“看到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她呢?”听了学生的提问后,教师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然后,学生联系课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拓展创造性思维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留出空白,是为了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留白的运用,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思路,而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述了曾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当知道大象生命将至时,再次配挂象鞍,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葬。当阅读到文章高潮处,教师可以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一段时间体会、感悟作品的凝重与悲怆,让学生能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与高尚情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方式,留给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引导与鼓励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32)。

[2]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06)。

[3]李玉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J].教学论坛,(10)。

[4]李新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阅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7)。

2.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二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力人才必定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积极开发学生智力,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1.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励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传递知识,学生基本上没有发言的时间或是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模式受限制,缺乏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从而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帮助。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比较好动没有耐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静下心来进行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另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教授课本知识外,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帮助作用。

3.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智力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文问题的答案是开发的,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小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是存在差异,这时,教师不应批评或是否定,而是要多多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多维思考。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和独立学习,这对学生智力结构的优化有很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4.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一个人的目标越是明确,成长的速度越快,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知识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刺激学生求知欲,从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智力竞赛、即兴演讲、续编故事等。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比起单一的讲课,向学生传授大纲要求内容这样的方式更适合新时代下的教育要求。

二、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学生因为其自身所获得知识和本身的智力存在差异,其创造能力也是有高有低。但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也和其个性品质也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勤奋、勇气、谦虚好学等。所以,学生个性品性也值得我们去培养。例如,失败不可怕,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内资源,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告诫学生唯一的失败就是放弃,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对提高其自身的创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坚强的意志力,鼓励学生向陈旧思想挑战,保护学生的标新立异,不要扼杀学生突发奇想,留给学生一些表达自己看法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创造力。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新时期下,教师应该适时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打破原有的教师不可质疑的教学缺陷。师生相互尊重,在这样民主的气氛里,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维才能活跃起来。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培养学生创造力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因此,作为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无疑是为学生提高自己创造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3.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三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创造力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環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从而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二、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1.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学生讨论,不论他们回答的是否正确都一律给以鼓励。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见解。

2.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之,学生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较合理的发挥了想象,填补了课文的空白。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4.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四



一、沟通情感,缩短农村孩子与教师的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和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思想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事实也证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种平等的、相互作用的新型关系逐步建立。这种新型关系可促进师生之间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使双方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些孩子的家庭条件较差,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只有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础。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自觉地要求学习,自然地要求上进。



二、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农村教师更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通过直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就非常有必要。教师通过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影碟等,让学生观看和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和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

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所学的剪、拼、撕、贴、刻、折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进行观察、思考、想像,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爱好,培养了兴趣,将课堂知识变成独立的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其美术创造的意识。

三、培养美术技能是提高创造能力的要素。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与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造型技能就没有美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又是一种技术活动。技能训练、技巧的形成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技能又是创造力“行为能力”要素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创造力是整体,技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在强调创造力培养的同时,又不能排斥技能训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就像英语中的字母,语文中的拼音、偏旁一样,要让小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语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美术创造提供能量储备。这方面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时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



四、因地制宜,利用乡土材料体验创造乐趣。

5.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五

迁安二中

吴素芹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肩负祖国未来建设的青少年们是否有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语文这一传统的大学科,融工具性、能力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于一体,是一门学习母。的综合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如何在活力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是我们语文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语文文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及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巧创新

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语文课堂,我们在45分钟内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巧妙的利用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巩固并迁移所学知识,使之为我所用,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从自我出发,更新理念,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首先,课堂愉悦气氛的营造取决于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师生良好、融洽的关系取决于教师平易、和善的态度及教师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常听学生们评价某个语文教师:字写的漂亮;朗读声婉转;表情丰富;待人温柔大方„„其实这里的每一个评论都是教师留给学生的深刻印象,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闪光点。方正有力的汉字,抑扬顿挫的语调,会心的微笑,激励的眼神„„都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软件,运用得合理恰当,会给学生营造清新愉悦的课堂大环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在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掌握语文知识。

在学习《狼》这篇课文时,我巧妙地运用了我的教学基本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狼》是蒲松龄的作品,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但学生初读起来 却是很拗口,学生感觉也生涩难懂。尽管我预先布置预习,但上课时学生们仍然是读得断断续续,语脉不畅。我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给他们充分的鼓励,并亲自范读了一遍。当我抑扬顿挫、标准纯正的语调在教室里回荡时,学生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当我读第二遍时,学生们喜笑颜开——他们听懂了!我乘学生们心情愉悦时,向他们介绍了本文作者潦倒而奋进的一生,使学生陷入到了深深的思索中:为什么作者经历坎坷却能写出这么出色的文章呢?这时我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出文中的故事情节。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甚至联系了作者的经历说出了遇到坏人要敢于斗争的感悟„„接着我又绘声绘色地讲起本文的白话文故事:语调时而平缓、时而高昂、时而轻柔„„学生们随着我语调、表情和手势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有趣而惊险的故事情景中,仿佛他们也在参与和恶狼斗智斗勇的过程。这样轻松、严肃、紧张而又有趣的课堂气氛,既吸引了学生、加深了印象,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改变了原有古文教学的读、译、背的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智力的好时机。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对未知神秘的内容充满好奇和探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的思想的火花,创设情景,启发诱导他们深入思考,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教学课文《皇帝的新装》时,当我们听完课文录音时,学生们不约而同的都笑了。我马上问“大家都在笑什么?”学生们却忽然沉默了。我没有紧紧追问他们,而是给他们时间思考,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大家听。时间在沉默中流逝,看着学生们深深思索的表情,我不忍打断他们,我等待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那个骗子太狡猾了”一句话引出大家的话语:有的说皇帝太愚蠢;有的说老大臣太奸滑;有的说那个小孩太单纯;有的说老百姓们对国家没有责任心„„我没想到,学生们竞有如此多的观点。他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我没有切断学生的思维,而是就此组织了一个表演现场,指导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扮演皇帝、老大臣、钦差、骗子、和小孩。而观 看表演的学生们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到表演中。学生们兴致很高,个个跃跃欲试。我适当的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表演的情节及人物特点,逐步完成了本文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们表现积极、反应迅速,表演得也酸惟妙惟肖。他们即掌握了课文内容又理解了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抓住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了故事的发生根源。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又适时的留了课下思考题:以你的理解和表演,游行大典结束后会有什么故事呢?等再上语文课时,一个又一个创意新颖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有的学生设想皇帝明白受骗 后,生气地杀死了骗子;有的设想皇帝放过了两个骗子,闭门思过,检讨自己,励精图治;有的设想那个小孩被大人恐吓不敢再说真话,整个国家再也听不到一句真话了,皇帝的统治更加黑暗了;有的设想国家发生了起义,皇帝的统治被推翻了,人们重新建立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学生们的设想可谓五花八门,却又合情合理。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设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们也写得有滋有味,再也没有以前作文的愁眉苦脸。学生们感触颇深地说:“写自己头脑里的东西,真实其乐无穷啊!”

再次,巧妙运用天时地利的外界条件进行情境实景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新奇中尝到无限创新的乐趣。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可成为教学资源,每一个天气的变化都能引发情境实景教学。在学习《竹影》一课时,我曾带着学生在朦胧的教室里用灯光照射竹枝形成竹影,以帮助学生理解月光下竹影的轻柔恬淡。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天气的变化、活动的过程作为写作素材,使学生的写作更真实更生动。记得04年的冬天第一场大雪飘扬而至,本打算在语文课上讲授小说的内容,看到学生们的目光久久留恋窗外飞扬的雪花,我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带学生到操场上感悟第一场雪的韵味。学生们在操场上尽情地跳啊、叫啊,没有了往日的拘谨与疲惫。他们在雪花飞舞中唱歌、跳舞、打雪仗、堆雪人„„他们的快乐感染了我,把我也带入他们快乐的游戏里。回到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写出了风格迥异的《2004年的第一场雪》。学生们写得神采飞扬,洋洋洒洒,充满了灵气和韵味:他们有的写雪的轻灵;有的写雪中游戏的快乐;有的写雪中的感悟;还有的写和老师在雪中起舞的浪漫„„他们在文章中写出 了自己的真实的经历和感情,这种“临其境、写其情”的效果是任何一节课堂作文都不能达到的。大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处处皆课堂。春天的小溪边,秋天的田野里,还有夏日的浓荫下都曾成为我们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兴趣高涨。一篇篇充满新意的文章,一句句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个个奇思妙想,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最好收获,也是创新教学的明亮成果。

(二)布置作业敢创新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的知识伸缩性很大,课堂容量也较大,要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就需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巩固反馈,在作业的布置上巧妙安排,使优生有所发展,使差生也有所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课后作业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附加题三大类。必做题指那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识记的知识,而且每一个必做题都能反映一定的训练目标,以巩固当堂的教学效果,打好坚实的基础,这类题多集中表现为词语运用类题目;选做题是必做题的延伸,既以必做题为基础,又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强调深入,对必做题有巩固和迁移的作用;附加题有一定难度,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新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如《斑羚飞渡》一文中,我给学生设计的习题类型为:

1、找出文中描写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过程,试分析其动词的作用。

2、文中镰刀头羊是飞渡的组织者,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3、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作为朋友,你有什么话要对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说吗?请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找出文中描写捕鸟的过程的段落,找出其中的动词。仿此句 叙述你所经历的游戏过程,注意用一系列动词。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针对文中提到的“童年生活”,“学习生活”,结合你的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童年”,“学习”的看法或经历。

这些作业体现了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解题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写作训练中,我注重学生杂记的训练,使训练内容贴近生活,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也进行了难易题目的指导。如《伤仲永》一文的读书随笔练习,我先引导学生谈谈文中让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作了充分的交流讨论后,我提供了三个题目(1)仲永是神童吗?(2)假如仲永是我弟弟(3)仲永的悲剧-------谁之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作选题练习,从而排除了作文中“一刀切”的现象,是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机会。

(三)考试考察会创新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我们改革考试制度,优化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学生的考试考察更加注重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尤其是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思维创新这三大能力的培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模拟试卷”编排的指导和训练,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这三大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考试测验的方向,明确考试目标,熟悉考试的知识结构,训练他们自己出卷答题,以帮助他们积累解题技巧。我最初引导他们编排古文知识的试卷,我提供给他们的试题模式为:

基础知识默写古文诗句

解释加点的字 给加点的字注音 4 按原文填空

阅读能力

(提供一段古文内容为阅读材料)解释加点的字 给加点的字注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结合课文提出问题,用原文回答

写作能力 根据上面的阅读材料写一篇心得体会 2 写一件事,表现你的聪明才智,题目自拟

这样学生的拟题就有章可循,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刚开始时学生的表现不一定让人满意,只要给他们充分的鼓励,耐心的指导,经多次练习,他们也会做得有板有眼。我指导学生自己拟题自己做,自己给自己的试卷打分;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别人的拟题试卷,从中找出自己的不 足。当学生对拟题这一训练项目已经熟识了,再组织进行拟题试卷的互相考查。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赶、学、比、帮”的信念,真正达到了“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能力”的目的。

四 语文活动更创新

语文学习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由愉悦的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为此我组织建立了优秀作文编辑部、语文课外活动小组、《青苹果学习报》等多种活动形式,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活动中,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所学习,有所锻炼,有所收获。我还组织辩论会、热点问题讨论会、朗读比赛、演讲赛、故事表演比赛„„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锻炼了竞争能力,培养了组织能力,也同时发展了智力,提高了素质。

6.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六

第一阶段计划

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与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

4.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

5.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者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诱导和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实践创新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2.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完善小学生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3.探索各种途径,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4.探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5.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非常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总结出一套适合创新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创世纪人才的教学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关资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形势的要求为方向,探索评价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方法,迅速摸清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行动研究法:尝试用多种手段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经验总结法:总结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并在研究中收集资料便于今后总结解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扩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研究措施:

1,实验前评估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

2,在每周两节教研活动时抽出时间进行研究,每次一位教师进行专题发言。

3,利用每位教师定期举行的研讨课,进行交流探讨。

4,实验后进行全阶段的效果测评与成果总结。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

成立课题研究组,论证课题可行性,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

2、实验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实验点展开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尝试。

参与课堂教学试验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讨课。

课题组进行综合研讨和评价,以点带面,扩展全校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和调控进程,收集积累资料,学年末作阶段性总结。

3、小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7.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自主性思维,想象力

小学阶段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此时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上的启蒙很大程度上就奠定了学生的思维基础, 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 应把课本和实际相结合,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发现, 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本文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出发,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一、在阅读中积累与升华

正如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语句的表达方式, 锤炼语言以及改变他们的阅读模式。可是对于小学生而言, 如何引导他们去大量地阅读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课堂上或家里朗读文艺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应该抽出一些课堂时间来给学生阅读或者请学生朗读一些名著美文, 例如《西游记》《水浒传》《悲惨世界》等, 并在这一过程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长此以往, 学生不但能真正读懂文章, 而且还会获得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特别对于经典名著这类内容晦涩且篇幅较长的书籍, 小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有强大的毅力支撑和知识辅助。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引导他们自主阅读,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变化以便能够适时改变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以更好的学习平台。更重要的是,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 才会“举一反三”, 以已知为基础来创造出新的见解和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多读书, 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创作。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 才能在文学创作方面信手拈来, 独具一格。

二、在创作中实践与发现

观察力与判断力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正是通过观察和判断来了解周围的一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 出示两幅不同的图, 图一中小女孩坐在窗边学习, 窗外柳叶低垂, 花骨朵儿飘荡在池塘中;图二中树叶变成了黄色, 天高云淡, 大雁飞过, 小女孩在树下睡着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幅图中的异同, 再类比我们生活中的四季变化, 让学生判断图中是什么季节, 说出该季节有什么特点, 让他们思考怎样能够丰富画面或者画中有哪处不符合常理等等, 然后再进行写作。这种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还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在写作练习中, 语言的准确表达是从最基本的单句开始练起的, 然后是段落, 最后才是整篇文章。因此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从“四要素”的单句开始练习。例如, 先让学生自己想出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并且能够写出完整准确的一句话;接着慢慢加大难度, 将事件变为结果, 让学生通过假想合理地写出一个段落;最后将这四要素自由地排列组合, 引导学生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还能让学生语句连贯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这些写作练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在用语写句上的难点和缺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比如, 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动词用得不贴切、不够传神, 那么在讲课或者布置课下阅读时教师可以多多提到这方面的技巧和知识, 拿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比较, 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强化。

三、在阅读写作中想象与创造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所教授的课文与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时, 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办呢?”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 从可行性、付出和收获的比重等方面来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质疑, 让学生逐渐能够自主地、全面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好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的时候按照课上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 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定期检查, 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引导。

而对于小学生作文教学, 教学中一般会注重两点, 一是语言的表达, 二是主题的表达。语言的表达通过大量的阅读或者多练笔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而想要从本质上提高主题的表达能力, 就需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即拥有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看图说话以及材料作文等题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针对一幅画、一段话或者一篇小故事,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确定不同的中心主旨, 创作出不同立意的文章;或者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 从不同的方面选材, 从而达到训练目的。并且, 在多角度思维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正反面辩证地思考问题, 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 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定势少, 好奇心重,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教师在此阶段适当地组织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咏柳》《静夜思》等古诗时, 教师可以用图片、多媒体或者实地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感受柳枝、燕子和月光, 并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象和感受。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模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各自班级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缺陷, 通过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和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在创作中发现缺陷, 让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总而言之,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永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五种方法[J].青春岁月, 2010 (03) .

[2] .周美玲.浅探小学语文阅读方法[J].文教资料, 2009 (08) .

8.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力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創造性思维是核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学科教学也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单就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冲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一、努力搭建校内外沟通的平台,加强与家庭的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長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创新观念,为实施创新教育打好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在创新教育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探索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去体验创新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创新主要表现为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博专结合的综合型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这样才能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其三,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创新人格特征。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不守旧、不从众、不随波逐流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意识。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那种满堂问、进行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非改不可了!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有一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教师对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定会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如此坚持下去,全班定会形成探究的氛围,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有良的环境,同时学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凋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谁得到了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

9.如何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篇九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和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揭示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利的开发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儿童又以七、八岁时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这个世界很精彩,现在的儿童聪明,知识面宽,但他们对世界渴求了解,渴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这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也就学会了写日记,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亡羊补牢》可教结合课文谈体会,从而理解课文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

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初读能力。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天山牧场》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

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雪峰、绿林、繁花,点缀着天山的千里牧场”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是由语文课的特性决定的。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它不只表现在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够独立的阅读并理解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以识字、词到理解文章内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的特点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声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课标》中规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对朗读是学习阶段,教学过程中要在“正确”上下功夫,不能对八、九岁的孩子强人所难,拔高要求,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会事与愿违。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趣味性。

当人们对某一类事情感到有趣时,便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脑垂体分泌活跃,新陈代谢加快,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敏捷。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因此,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伴读、齐读、竞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录音、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五、培养阅读要注意“三动”相结合。

所谓“三动”指的是:动口、动手、动脑。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1、动口

动口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引导学生“动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2、动手

教学时,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效果才能更显著。如在教学《窗外》时,只引导学生对“春”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夏”、“秋”、“冬”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进行了拓展训练的目的。另外在学习完一些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3、动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不懈,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六、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联系生活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再加上课本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遇到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就将课文与生活进行联系,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又不讲出其结果,故意把学生的味口掉出来,激发他阅读的兴趣,激起他找答案的欲望。记得我校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就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 感动中国》栏目里的一家四口遇洪水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中这一家特殊的四口:一残疾老人和三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就是模仿了《飞夺泸定桥》里的勇敢的红军们过桥方法,最终保住了四人的性命。此刻,教师就问学生们想不想知道文中红军们怎样过桥的这时,学生们兴致高昂,都想翻开书瞧个究竟。当学生们把课文读完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整堂课,都是学生们自己读书、自己分析故事情节,真正的做了一回引导人。看着学生们表示,非常的欣慰。

二、 收集作家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业余时间收集并记下自己最喜爱的中外作家的生平资料,寻找他胜利的奥妙,树立学习典范。典范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从而鼓励学生学习榜样、热爱读书,从榜样中获取精神力量,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

三、赏析精彩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撷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自己所写文章的精美之处。品读过程中,师生的情操得到共同提升,阅读兴趣也必然大增。

四、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小学生以阅读方法是帮助小学生解决阅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一个会读书的人,能从平实的字里行间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从阅读中得到巨大的精神享受,于是越来越爱读书;而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再动听的文字也无法敲开他(她)心灵的门扉,于是读着读着便没有了兴趣,从而也就无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常用的方式是默读,教师要教会学生默读,告诉他们默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有利于理解思考阅读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在默读时可以学习圈点批划,即在所读文章中标注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教师要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例如: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小问号,优美的句子下面划波浪线,自己认同的观点旁边画个感叹号,给生字注音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边读边做旁批,如标出小节,划出重点句段,对精彩的地方做出评价,写写读后感等。运用边读、边想、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既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指导学生速读,扩大信息摄取量

对于许多的读物并不需要学生去精读,而是让学生摄取文章信息,掌握文章大意。因此速读是扩大阅读信息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能学生训练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在指导速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读、略读、猜读等方法进行速读训练。让学生养成看书一目十行的习惯,在阅读时,采用整体认读的方法,学会直接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七、开展阅读竞赛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让学生从对整个活动的参与中得到到阅读能力的锤炼。

八、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

10.小学生如何培养语文兴趣 篇十

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感情的交流,防止消除感情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应是师长又要是朋友。这种积极的态度应表现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性格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诚挚的关注。学生期望教师注意并留下美好的印象的心理若能得到满足,期望表现自己的愿望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若能得到实现,那么学生将产生积极的思维、良好的心境。同时,这又是发生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生对某教师的好感,往往会由此发展成为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学。如果教师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共同解决和承担任务,那么这种相互之间的交往会增进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习语文的求知欲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定要花点心思研究学生的心理,才能激发其兴趣。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茁壮成长,求知欲望高的少年儿童,好奇心,人皆有之,儿童的好奇心尤其强烈。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能促进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育心理学对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应用心理学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爱迪生》一文,学生对于爱迪生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发明所知甚少,学习该课往往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走到电灯开关处,打开所有开关,教室的灯全亮了。学生惊疑、好奇,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探求老师为什么大白天打开电灯这个问题上,这时,教师说:“电灯可以在黑夜里给我们带来光明,但是你们知道电灯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位科学家发明的吗?晚上你在电灯下学习,坐在家里看电视时,都应当感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科学家——爱迪生。好奇心驱使学生兴致勃勃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也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图画、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四年级的《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或幻灯片教学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并体会花生的外表是不太好看的,但它很有用,因此我们做人也要象花生,要做对社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从而升华了课文的主题,达到了要学习的效果或目的。也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比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性,善于“放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人道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总结归纳了这则寓言的寓意之后,这时教学设计先不让学生来发表感想和表态,而是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写的本课生字,先让自己认为写得不错的学生展示,再问有没有自己认为写得不太好的学生来展示的。

11.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创新;能力

一、转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培养、发展和提高的价值,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有着规范地认知,但是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利用小学语文课堂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却存在理念和思想上的问题。当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追求高分数,采用死记硬背的策略将小学语文课堂带入了“死胡同”,学生不再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与提高也沦为一句空话。当前,应该将转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列为迫切的目标,要以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作为指导,积极而主动地将小学语文课堂主体性交予学生,通过教学理念的创新为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提供可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成长提供思想和理论上的基础。

二、善于创设小学语文教学的民主氛围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核心参与者,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将学生真正列为与教师平等的教学主体,保护好他们的求知欲,为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基础。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爱好,保护好小学生的好奇心,将其视为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待發展个体,培养和维护学生的创新学习意愿,使其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思考、敢于否定,正在将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交付于学生,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得到充分地发展,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激发与培养的保证。诚然,创设小学语文教学的民主氛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要敢于民主课堂、民主教学的实践,不能从心理上否定学生,树立起尊重学生思维、保护学生心灵的思想,大胆实践,真正做到对学生认知、理解、观点的深层次分析和多角度解读,发现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闪光点,正确而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民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氛围中得到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善于在小学语文课堂提出问题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从问题的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等一系列过程开始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科特点主动地提出各种类型的问题,以不同的提问方式做到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创新活动的引导。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点所在作为前提,多层次、多角度地这只启发性的问题和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进行主动思考,使其不断进行训练、质疑、思考,为创新思想火花的出现提供理想的空间和环境。教师要善于在提问和回答的环节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性的思想与意识,针对同一内容、文字和章节,要建立起灵活多变的提问方式,给予各种回答一个准确而正面的回应,使学生思想和意识进一步开阔,做到对问题更为全面地理解,实现对问题深层次地解析,真正做到使学生思想产生内在的、激烈地碰撞和交换,进而产生出创新性的想法、认知。

四、提倡小学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

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对自我的发现是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文件中都将转变小学语文课堂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小学语文课堂列为核心的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主动的学习会培养出对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兴趣,有了兴趣作为基础,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就有了保障,学生勤于动手、主动收集、自我处理等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对打造小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设立自主学习的目标,将学生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整合于小学语文课堂和教学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针对性、发展性的目标,使学生产生对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深层次的兴趣,做到对学生自我概念的进一步激发,预防教师过多地参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达到对小学语文课堂举一反三的效果,真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激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激励和激发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情感,小学语文中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范围的教学素材,教师必须挖掘这些素材的教育教学价值,使学生建立对小学语文课堂和教学素材的真正情感,使学生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对艺术、美学、文学的深层次体验,进而培养起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思维和意识,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升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需要语文教师持续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及深入研究的过程,它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显著成效的,所以,教师还需对教材中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进行积极挖掘,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也要运用新颖及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调动,让他们对探索知识的乐趣切实领悟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尽可能做到高度统一,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平台,从教师、教学、组织和方法上入手,将学生置于民主、愉悦、轻松、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做到对学生创新、创造、创设能力的整体发展,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提供更为宽广而深入的基础,为小学生全面发展打下素质、能力、思想等方面的坚实基础。

上一篇:合作(施工)单位档案清单下一篇:建筑企业年终总结会总经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