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2024-07-05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精选8篇)

1.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篇一

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

[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面对生存和发展的新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企业文化将成为21 世纪企业管理的主题。

[关键词]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建设

1、企业文化的实质

现代企业的管理正在告别单一的经验式管理、理性管理而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方向迈进。在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文化将成为企业的巨大财富。哈佛商学院约翰科特用几年时间对两百多家公司进行的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语言,在今天的快速变化、更具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还有大量的事实表明,现代企业中,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人才、创造能力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围绕这一切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各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企业文化不是摆设,而是生产力!

2、正确理解企业管理文化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基本含义在于: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而企业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则以一种企业价值观而存在,在其作用和引导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行为方式、规章制度及道德规范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更快更好实现经营目标。然而,企业要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前提是深刻理解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而对于企业曾名而言,以人为本的“人”包括消费者、员工、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加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塑造,借此打造更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

3、加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21 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是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得以真正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企业界应切实重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按照我国国情,眼下企业多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一些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所有制性质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其利润导向型的价值观。许多企业主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赚钱。有时不惜坑害消费者利益。在企业主个人素质缺乏的同时,企业员工也因为没有与企业主形成共同价值观理念,一方面为了个人利益私下搞第二职业,挖企业墙角;另一方面,员工之间争夺利益,不能团结共事。因为来企业就是为了赚钱,少干活多拿钱就成为员工普遍心理。在这种企业里,“打工”的感觉和思想表现得十分明显。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依靠的还是员

工,所以,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上述种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缺失或不够,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动力,萎靡不振。其实企业就像人,应该有灵魂、思想和理念。

4、企业加强“以人为本”管理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建设,扩充人力资源。21 世纪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了人才,在竞争中便占据了最佳的优势。在过去很多年,随着人才流动的自由化,很多企业用工资待遇和灵活的机制吸引了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人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大量涌入的国际知名企业,这种优势不复存在,广大企业中人才流失日益频繁和严重。至此,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大难题。21 世纪是科学经济的时代。而人作为科技的载体,必须引起企业在管理中的高度重视,因而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但什么是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很多企业主都还没能很好的弄清楚。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赚钱生活,此外还有良好工作环境、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对员工的态度”如果这种认识成立的话,那企业文化更应加强“以人为本”层面建设,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赋予企业对人才更大的吸引力,使得为之工作的员工心情舒畅,从而更容易发挥能力实现个人对价值的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成绩。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才竞争形势,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层面的建设,强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后果堪忧。

4.2 建立并改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中呈现出不规范、家族模式、决策随意性的等弊端。既然未来全球化的竞争是大势所趋,那么要参与其中就必须熟悉规则,就要与国际化的管理模式接轨。那么改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必然之路。在强硬的规章制度之外,有实现软性管理的企业文化作补充。

它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管理的一面,符合人的本能需求。在企业文化中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同时兼顾强大的约束力量,为企业员工树立无形的规章。

企业文化塑造并非只是“口头运动”。它要求从有形中体现无形,用无形强化有形。在规划自身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应从物质层(产品、办公环境、厂房绿化)制度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精神层面(价值观、人才理念、工作理念等)全方位塑造时,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4.3 打造企业形象与品牌。鉴于生存条件的桎梏,导致大多数企业在早期的发展道路中无法很好的注重产品或企业的品牌塑造,相反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中,某些行为甚至破坏了企业自身的形象。提到温州,当初假冒伪劣的印象至今未完全消除,而2008 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中的“人本”的思索和重视。

企业文化在“以人为本”层面的塑造,不仅培养了内部的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在对外的文化传播中,塑造起企业“以人为本”的大众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度。

4.4 全方位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如果当家人的素质不高,那么可以肯定即使企业能走下去,也走不远走不长久。而企业文化中应深化“以人为本”的一面,大力提倡民主决策和学习精神。前者可以为决策最大程度上的正确提供保证,而后者则能帮助全体员工(包括民营企业家)不断提高文化素质、生产技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加强企业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有利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以人为本”,对于增强企业内在竞争力,对于企业解决有关问题或为之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于企业迎接下一步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非常紧迫的。

2.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篇二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人作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展开工作, 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以人为本”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首先, 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其次, 尊重、关心和爱护人, 营造一种平等、友爱、互助的氛围;第三, 注重识人、用人, 培养和造就一支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人才队伍。

现代管理之所以由“以资为本”走向“以人为本”, 一个重要的观念上的转变, 就在于从人性的本质出发, 认识到人的价值所在从而超越了传统的善恶判断。使人从管理的对象, 升华成为管理的目的和手段。“以人为本”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共识。

如果说20世纪是以“科学”和“效率”为主题的管理, 是使人类从受物质匮乏和基本生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管理模式, 那么21世纪的管理, 则是对片面追求科学和效率的摒弃, 从而建立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由“效率为本”到“以人为本”, 这是人类管理理念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新的管理模式中, 人和人的发展成为管理的核心, 而效率只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阶梯与平台。

当前, 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个性化、差异化的生产方式日益兴盛。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越来越多的人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受机器控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能够体现人的意志与兴趣的创造性工作。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 工作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更是认识自我, 提高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因此, 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这种改变,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 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建立

“以人为本”是必须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管理理念, 其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激励机制, 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同时, 营造一种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 培养良好心智的工作环境, 以此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使企业员工在发掘自身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推进企业发展, 达到个人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

探索和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就要以“人”的管理和使用为根本, 以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核心, 在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核心竞争力、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因此,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就成为实践这一模式的重要因素。企业需要员工具有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那么, 企业首先要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既要善于吸引优秀的人才, 使其充分发挥才能, 又要对在职的员工进行学习和培训, 建立重视、珍惜人才, 合理使用人才的良性机制。其次, 还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切实体现出对员工发展的关爱, 并久而久之形成企业管理的一种习惯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 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让每个员工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以及专业都有着很大差别, 合理地配置企业员工,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员工而言, 也可以使每个人的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合适的岗位能够更好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 能够促使其在工作中升华个人价值。当员工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兴趣与自信时, 效率和成果都会十分突出, 并且员工会努力地维护这种工作上的满足感从而也就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 尊重、善待员工, 让员工将奉献精神视为生存之本。

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 对于员工而言, 自己的收入也随之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就相应提高了。任何形式的管理必须着眼于企业效益的提升和员工利益的保障;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也应以增强凝聚力为主线。尊重、善待员工, 把员工利益排在首位, 在建立制度时要考虑员工的感受, 将物质保障作为人本管理的重要基础。

3. 重视员工培训, 以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个人能力的提高更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同时也能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 培训还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 让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 而统一的思想也更有利于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更重要的是, 企业培训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 将企业与员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 关注员工的优点, 善于树立榜样,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的规章制度中从来不缺乏惩罚的内容, 而且挑剔员工的错误似乎也成为多数管理者的习惯。这样不仅会提升员工的挫败感, 还会抑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以人为本”的管理应该关注员工的优点和亮点, 并适时地给予肯定。对于团队建设而言也同理, 应该摒弃传统竞争方式带来的窝里斗和员工彼此间的仇视, 而着重于发现员工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建立团队内部的互动机制, 群策群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将个人的业绩与团队的荣誉联系起来, 进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心里契约增强企业的稳定性。

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管理中, 充分保障员工的利益, 正确处理员工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企业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 从而立于良性发展的不败之地。

三、新时期企业政工工作应与“以人为本”的管理实践相结合。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是企业管理人员, 针对员工在思想上的各种矛盾、疑惑, 通过宣传开导, 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员工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和生活, 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疏导工作。

现代企业发展, 既要对内管理建队伍, 又要对外发展树形象, 这正是企业政工工作得以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时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因此, 做好新时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使政工工作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企业政工工作同整个管理经营工作相互渗透共同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应将政工工作纳入到经营管理的范畴之内, 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和作用, 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其次, 企业政工工作可以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涉及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也离不开政工工作者的努力。第三, 企业政工工作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员工的主观意识领域, 目的是培养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性格, 使员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更具体地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第四, 企业政工工作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是企业精神的塑造者和培育者。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 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隐形资产;企业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 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者都是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旨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尤其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植入员工心中, 化解矛盾, 增强认同感。

综上所述, 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助;新时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也需要在工作内容上开拓创新, 帮助企业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推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优秀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者的有机结合更加利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 .高文海.人力资源政策如何转化为员工绩效[j].商学院, 2005

3.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篇三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财富,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的拥有和管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谁能在人才上抢占先机,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成熟健康的企业在管理中既要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要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是当代企业的管理出发点,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想要增加活力源泉,必须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积极性,而且深刻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因为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企业都是员工的集合体,所以管理企业就是管理人。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明白知道做人的重要性,并且以做人为基本的观念发挥到了极限。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尊重、理解,认识并且带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极大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让企业内部的更多的人信服并且为企业的共同目标共同努力。换句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所有的人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一起往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一)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在现在这个社会,员工对于企业的一些可观态度更为坚定,只有企业决策人、管理者努力为员工创造条件并且满足员工提出的一些合理的要求,便能大大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产生与企业难以分割的归属感或同化感。并且愿意为企业奋斗,创造,使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工作结果对自身有意义,才能更好的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奋斗对整个社会和企业的具体的一些收获。并且更加明确这种行为是应该的。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被受到尊重,明白自己的命运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所主宰的,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特长与技能,积极有效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所激发出来的对生活,对工作的积极、热情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作为企业决策人和管理者,有义务并且应当积极的并且尽力去帮助员工分配并且解决个人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劳动条件,食宿条件等个方面员工切身利益的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为企业的员工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平台,足以确保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每位同仁都能各施其才

(二)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 其实想要员工对你的管理心服口服,就必须懂得如何去利用人力资源,首先是从人性的特征特点出发,研究与探讨公司企业的每个员工的行为特征,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企业的发展是与自身是同步进行的,企业是否前进意味着自身至少是否盼望着企业要前进,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如果离开了企业,就比如鱼儿离开了水,将无法前行,以此对所在的企业产生一种依附感。大大提升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献身精神,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自觉为企业奉献

(三)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不间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如果公司员工有极大的创新精神,那么将会推动企业追求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寻求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经过研究探讨,想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现在,那么必须改变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思想文化,更新并且加固新的思想观念。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决策人,更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改变现有的这种意识。并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贯彻落实针对不同人群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对症下药,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被管理制度。在一个就是在企业,更新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不同人群的企业制度,使之为更人性化的制度,向员工灌输落实有效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时候,企业还必须拟定科学积极的人才选拨、晋升机制,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享受到人人平等的这种竞争机会,让真正有能力有才能的人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加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听取并考虑探讨员工对企业所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让员工深刻感受到自己与在企业中存在的价值与动力,加大员工对企业积极工作的信心与动力;企业想要做到这些,必须从实际出发,重新拟定一套实际的、权威性的对员工的业绩考核制度,加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等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必须要有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同心协力。企业在这样的不断改善中,才能走到更好,创造辉煌!

(四)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必须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任何一个员工在企业中,都希望是站在企业的第一线,特别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在企业中主宰了企业一定程度上的成败。因为作为企业的每一位同胞,都不希望自己对企业是一个局外人,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最新动态,以及今后的经营方向,以便于今后实施自主经营的决策,这就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对企业人才培养上面和后期发展战略上面着重完善并且确保做好。让每一个同仁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且同时需要给他们进行人才的教育与训练,让他们能尽快成长,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工作,对生活的信心,从而满足了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成就感有自豪感。

4.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四

摘 要:随着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本管理模式的开展。学校人本管理为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充分应用,其主旨便是关心、尊重、发展人,通过开发利用学校资源,为学校利益相关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促进学校成员个人目标及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就学校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构建。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人本管理

0.引言

目前,创新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学校面临的迫切要求。学校为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就要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人本管理模式创新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其管理核心便是将人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以人为主的学校管理模式具有非常深刻的时代内涵,将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来。

1.学校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人本管理为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管理理念,已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的管理工作中,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发展。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学校的管理结构特点及其本质决定了人本管理模式的开展。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管理理念的转变,当代教育改革迫切要求以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教育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同时也是学校管理体系本质的体现。我国教育部门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纲要[1],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的改革,对整体教育创新,尤其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2.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构建

2.1加强学校良好人文环境的创设

学校为实现人本管理模式的有效实行,首先应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努力创设出相信、尊重师生的人文氛围。同时,积极倡导团结、合作、友爱的精神,使师生、学校领导与员工、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建立互相帮助、关心、协作的和谐关系。学校各个部门、科室、教研组及年级组之间应当全面克服相互封闭、推脱责任等不良作风,加强交流与协作。此外,学校还可布置环境,利用广播、网络等形式将师生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从而促进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的形成[2]。

2.2充分注重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激励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然而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对师生的发展不够重视,仅注重短期目标的开展与实现。教师在过去中,常被当作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其实际需求与发展经常得不到重视。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应对教师的需求和发展报以高度关注,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激励等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对教师的培训及进修给予大力支持,在使教师充分获取先进教育理念及方法,拓宽视野、启迪智慧的基本上,促进其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个性化发展。对于学生,传统观念认为学生仅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人本管理应当归还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树立全面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管理意识。因此,学校应当确保学生具有课程自主选择、时间自由支配、高质量后勤服务获得,以及自主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权利。

2.3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育中,师生仅注重考试的分数与成绩,而以人为主的评价体系应当为发展性的评价。教育评价的对象为自身价值与尊严独立的人,因而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应将过去高高在上的评价姿态进行彻底改变,需将冰冷的评判与审视转换为对师生的关怀与鼓励,将生硬、指令性的要求转变为讨论式的沟通与协商,将师生被动接受检查的模式转变为主动参与检查[3]。

在构建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将师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通过鼓励师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使其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取得的进步,在提高反思能力的同时,改进自身缺点。此外,在人本管理中,还应对同事、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作用进行重视,促进教师改进并完善教学策略,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2.4制定民主参与的管理体系

目前,校长负责制为我国学校当前施行的管理体制,由校长、教职工代表及学校党组织共同组成。然而,校长负责制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校长具备过于集中的权利,学生家长及社会组织对学校内部管理事务没有问责的权利,教职工代表对管理决策没有明确的参与权利等等。然而,以人为主的学校管理模式的主旨便是充分体现师生的民主权利。因此,可以采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现行的负责体制进行改进,使学校校长真正对教育事业、社会、学校发展以及全体师生等担负起责任。

其一,通过民主投票选举出由教职工组成代表主席团,定期举行会议,讨论、评级学校的每项决策,并提出建议。同时,将师生呼声及时反映给校长,为其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

其二,鼓励社会各界认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对社区进行开放,虚心接受来自社区及学生家庭的关注与监督,从而向一切服务于学生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也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摆脱陈旧管理理念的束缚,充分理解、尊重人的价值,构建创新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学校良好人文环境的创设,注重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制定民主参与的管理体系,实现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5.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篇五

3.2加大教育教学资源投入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先导,教育教学资源是基础,没有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高校也要广泛融资、吸纳人才,强化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为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发展打好基石。

3.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3.3.1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学生无疑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应当放在首位。教育者应该因教施材,辩证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2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包括专业、课程、教师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4结语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进程来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必须将人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行政者、管理者、教育主体多方面的相互合作,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真正实现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性化,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2]肖玲.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6).

[3]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文教资料,2010,(9).

6.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篇六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业: 教育管理 考生姓名: 祁贺明

考生所在单位: 廊坊开发区堤上营小学准考证号: 109205100068 联系电话:*** 导师姓名:赵铭锡

完成日期:2012年2月6日

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

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祁 贺 明

摘要:当前,新课改大张旗鼓地向前推进,教学改革发展势头迅猛。班级,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也理应注入新的内容,建构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班级管理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要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要求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因此,班级管理必须要有新理念,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本文从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合作管理、自主发展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班级管理;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既不仅仅是教学单位,也不单纯是德育教育的组织,而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共同体。它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研究为出发点,以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为目的,教育与教学协调发展,学习知识、应用方法、培养能力相互依存,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群体的共同进步互为条件,它是和谐统一发展的教育组织和系统,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师生关系有着明显的改变,教师以新的角色出现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应如何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班级管理呢?

一、班级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

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把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充分运用起来以便达到预定的目的。班级是学校的最基础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他的文化修养、管理理念、工作方法和作风等势必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班级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班主任一直在做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和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在这样权威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方法来学习、生活,致使学生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班级管理中民主管理程度降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很多班干部相

对固定,是一些学生形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却缺少机会,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的影响下,往往把干部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

3、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由于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偏差,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内涵的片面认识,只注重对学生的成绩、纪律、卫生等常规项目的管理,而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在这种强压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盲目的顺从。这种忽视学生情感活动的管理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都是不利的,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顺从型”或是“叛逆型”,而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则较少。

三、“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一)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尊、自信。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尊重应该成为教师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逐步完善,自尊心在逐步增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尊重,我们就应该顺应学生的

这种正常的心理发展。“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才能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

第一、要理解学生。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在工作中,我们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他们交往中,我们要置换角色,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首先要把他们当成具有独立个性特点的人来看,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看到他们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们的言行有所理解,不至于横条鼻子竖挑眼,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应该注重引导,不要严禁。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如果忽略这一点,就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的滋生。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优长,扬长避短,使他们都能“大有作为”。那种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一律要求平均发展的作法,那种用强制手段去勉强形成学生兴趣爱好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多样化”。

当前的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而是要学生发展“多样化”,允许学生以发挥“天赋”潜能的优势,去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盲目地千篇一律。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

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的作用。

第三、要充分信任学生积极依靠学生去实施班级管理,因为学生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体,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改变师生间的情感,增加师生间的凝聚力,使大家拧成一股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教师对学生由衷的信任与赞赏,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我肯定的表现,“老师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都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阳光”。如果他们感到了老师的信任,就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激发自信心,爆发出自身的潜力。

此外,我们还要紧密结合实际,给每一位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就算是学困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

第四、我们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一视同仁的爱护他们,要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因为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塑造每一位而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母亲般的爱,还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朋友般的关心。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常常是无可替代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在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呵护之余,更想跟老师交朋友,做个好学生。尽管某个学生过去好现在的表现都很差,但在他内心深处,总会有积极向上的念头。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从优点入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教育学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给学生以激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

第一、要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师,都容易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优点多的好学生。因为他们与那些不遵守纪律、不爱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相比,着实讨人喜欢。但那些学困生更希望得到激励。如果学生长期得不到激励,会逐渐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我是一个坏孩子,我比别人差,别人都不喜欢我„„对学生的发展势必产生不良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蕴藏着与众不同的能量。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并在其他学生面前把这个闪光点鲜明地指出来,使这些学生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

第二、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如,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具备独立阅读能力,才会巩固、丰富知识底蕴,提高思维能力好写作能力。(2)培养学生大胆提高的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提问、猜测,我们都要予以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动力。(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日常教学中,一般性的浅显问题可以不急于解答,而鼓励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既敢于解疑又能质疑,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他们争辩,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第三、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我们要从多视角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个性化的学生,要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从学生的成长来看,教师应当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班级大力宣传,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而对于学困生,要尽力挖掘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多鼓励表扬他们,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喜悦,进一步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促其发展。

(三)信任学生,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使学生树立自主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自觉性更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现代教育观强调要让学生学会做主人。教师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再加强学生自身主体意识,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来展示学生主体人格。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老师的乖孩子,但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已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更要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真正成为教育主体。

其次,要改变班级管理模式,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现在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大多事无巨细,一统到底,形成了老师

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即使班干部其定位也只是老师的助手,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必须改革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

(1)改革班干部选举办法。在实践中,采取了学生竞选的形式,只要自认为哪个职位适合你即可参加竞选,每个候选人进行一周左右的实际工作,展示自己才华,然后由学生投票决定正式人选。通过参与竞选,使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有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一些成绩不太优秀但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更使成绩优秀的孩子也注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与能力。

(2)改变班级干部设置体制。在实践中,把原来的各个班委设成两人制。设正、副班长负责,设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宣传委员及相应的助理一名,单双周轮流坐正,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精神,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在班级委员会外,另设一个独立的纪律委员及助理两人,其成员两人,由学生轮流担任,以监督、检查班级委员会的工作。如果学生对班级委员会、各部工作有意见,可以向纪律委员进行投诉,由纪律委组成成员进行调查处理,并作出汇报。这样,使学生在行使班级管理权力的同时,更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一种监督,从而不断完善其工作。

(4)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危机与合作意识。通过期末述职考评、末席淘汰等方法,使每个参与管理的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使他们知难而上,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在竞争中,更强调一种合作意识,使他们看到只有合作起来,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使学生能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自主管理氛围。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指导学生的工作,为学生创设自主管理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开支脑筋,想办法,根据班级特点,能动地、自主地进行工作,做好自己主管的工作。

在实践中,要求各班委学生各司其职,在班级委员会的协调下相互合作,每开展一个活动,做出一项决议都要集体讨论,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形成最终方案,再由班级委员会向教师汇报。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按既定方案去完成工作,即使有不周之处,也可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个学生自主管理型的班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本次改革的目标,而班集体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真正给予孩子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7.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篇七

1.转变中职学生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

企业的要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 企业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人才, 企业比较看重他们的实践能力, 但更看重他们的职业道德。现在有些人忽视了这一点, 结果人才的恶性跳槽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这是企业不愿看到的。如何选出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人才成为许多大公司招聘人才时的最大难题。眼下许多“人才”个人利益至上思想太严重, 从个人的角度看这也许能带来眼前好处, 但如果我们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 就确实令人担心。另一方面, 超越“知识”要求, 企业不再采用单一的成绩决定一切的用人方式, 要的是做事的人才, 而不是应试的人才。面对庞大的人才群体, 企业要的是两类人, 一种是有经验的, 成熟型人才;另一种是年轻有冲劲, 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虽然后者在经验上会有些欠缺, 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 则应该更多地思考怎样与他人合作, 怎样更好地帮助别人, 同时也获得别人的帮助。这对于积累工作经验和交往能力很有好处。

2.新阶段中职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2.1中职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2.1.1招生门槛低导致中职学生是一个具有多元性的群体

近年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 办学规模快速扩大。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 2007年,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09年, 招生人数再创新高, 共完成招生873万人, 在校生达到近2200万人。现行中职招生普遍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或者说“只要交钱就能上学”, 很多中职学校为了扩大生源, 将一些思想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的学生也招了进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是不符合传统“中专”录取条件的。而我们的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接纳这些生源, “重招生, 轻管理, 轻教学”已成了各中职学校的普遍现象。因为管理要管理成本, 教学改革要教学改革成本, 许多学校为了生存, 只好采用如此权益之计, 缺乏统一的规划。

2.1.2高职院校中办中职, 管理难度更是雪上加霜

高职院校的主体是高职大专生, 学校往往把中职生放在次要地位。中职学生本身是一群特殊类别的学生, 和大专生混杂在一起, 原本的自卑心加深。有专家认为, 中职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卑心, 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是心理教育中的最重要内容。教学与学生管理是辩证的, 教学改善了便于管理, 管理完善了有利于教学。我们可以想象, 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津津乐道地在教室或车间学习, 我们还担心学生管理吗?要搞好学生管理, 对中职的教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 许多中职学生的在校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教学质量是任何学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2.2中职学生现状

2.2.1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落榜生, 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一方面是文化基础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良个性显著, 自信心普遍不足;另一方面生理性成熟超前而社会性成熟滞后, 学生年龄一般在14-18岁之间, 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不强, 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力差, 叛逆心理强, 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薄。人际关系紧张。此外, 中职生在求学目的、成长环境、生活背景、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2.2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 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 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 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我行我素, 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 时常有违规行为, 且屡教不改。

2.2.3文化素质偏低, 学习能力不足

目前中职校学生大多数是一些升高中、考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 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极少数学生甚至达不到毕业生的识字量。这些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诸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 进入中职后面对有一定难度的课业, 感到难以理解, 学习心理压力增大, 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 于是对学习的兴趣丧失, 厌学、怠学情绪随之而生。这在基础理论学习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2.2.4个性发展不成熟, 心理问题较多

个性也可以称之为人格, 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近几年, 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分的高文凭宣传, 使得部分中职学生既存在功利主义的思想又有自卑感, 而过分的自卑又衍生过分敏感的自尊保护。一方面他们好高骛远, 求全求美, 特别看重个人利益, 又深感自己的中职文凭低, 在社会上遭人白眼, 因而灰心丧气, 觉得前途渺茫;另一方面过于敏感的自尊又让他们为一个眼神、一句话大动肝火, 甚至不惜暴力相向, 部分学生心胸狭窄, 性格孤僻, 遇到可图之事则不择手段等等。这类学生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 常常会造成一些大的校园恶性事故。

3.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机制, 走内涵发展之路

3.1管理者自身管理思想的提升

3.1.1跳出“中职”看中职管理

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 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 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 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 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

3.1.2管理者思维模式转变

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性工作, “服务学生”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 及时、周到、高效、热情的服务, 才是管理的本意。学校所有人员都应承担起育人责任, 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来安排, 而不是片面强调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社会的适应性。服务育人的本质是关心、关爱、关注所有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的品质。

3.1.3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肯定尊重中职学生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要善于理解、接纳、信赖、尊重学生是制定切实可行管理制度的前提。当前社会对中职生的评价较差, 认为中职生一无是处, 对中职生的这种看法也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管理者当中。有许多班主任存在这种想法, 这样就很有可能对中职生采取放任不管、爱理不理的态度, 结果学生自己可能存有的一点自信也会被管理者的这种做法一扫而光, 就会出现所谓的“破罐子破摔”的做法。其实中职生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首先, 他们来到了中职学校, 这本身就说明他们至少有想学习的欲望;其次, 大部分中职生虽然没有高中生那样扎实的知识, 但他们渴望有人去发现、挖掘自己的长处;再次, 大部分中职生是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 需要管理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理想、抱负的舞台, 给他们以信心与希望。但他们在人生的历程中接受的批评比鼓励多, 指责比赞扬多, 自信比自卑少, 他们更需要理解、接纳、信赖与尊重。这是制定切实可行管理制度的基础。

3.2具体管理体制的完善

3.2.1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

现代管理学认为, 制度是组织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学生管理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制度不明, 奖罚不严。当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发生冲突时, 迫切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依据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人的意识。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的行为, 实施有效的管理, 把学生管理落实到课堂、实习工厂、操场、食堂和宿舍等校园里每一个具体场所, 实施全方位管理。

高职院校中办中职应根据学校实际, 相对隔离管理, 无论从教育成本或是管理效果来看, 高职与中职分开管理是必须的。若不分开管理, 各系在学生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等方面基本以大专为主, 中专学生很少参与, 各种学生活动也没有办法单独为中专生开展;因年龄、身体、文化、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差距, 中职生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大专学生活动中, 这样一来, 中职生没有自己的文化园地, 从而使中职生产生一种失落感。

3.2.2建立立体化、全员育人的格局

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仅凭学校内部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向开放型和立体式模式发展, 建立健全校内外学生工作的联系和组织机构, 形成以学生管理工作职能部门为中心, 企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

根据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结合我国学分制改革的模式和进程, 学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 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作, 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学生工作新局面;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德育合力, 分工协作, 各尽其职, 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3.2.3建立灵活的梯度的管理制度

不同类别的学生肯定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体系, 这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办中职尤其应注意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管理制度要有弹性, 要符合中职生的多元性特点。当前的中职生群体是一个具有多元性特征的群体, 就很有可能出现制度中的某项规定适合其中一类人, 而不适合另一类人, 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管理制度的失范。从这一角度来说, 我们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3.2.4加强心理引导, 重塑学生完整的性格和心理

中职学生在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基础教育阶段, 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备受挫折, 很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长期的积淀衍生了种种怪异、出格的心理行为。因此, 中职学生行为纪律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美好的未来, 让学生抛弃过去失败的阴影、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行、我一定行”的上进的、乐观的人生观。通过改革评价机制、专业特点及发展前景的介绍、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而使之自觉地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567-568.

[2]刘玉玲, 吴泽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12) .

[3]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8.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 篇八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科学性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学校正常实施教育的保证。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 行为的依据,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它还应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制度保障,而绝对不能使之成为禁锢和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桎梏。 换句话说,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立足点主要不应该是控制、约束,而应该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观, 建立人性化的学生工作思路,必须打破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存在的划一性和僵硬性,要使管理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贴近大学生的情感、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学生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挖掘学生的潜在知识能力。如不少高校为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制定了转学、转系、转专业、选修课程等制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择时择地的选择学习形式;建立并完善鼓励学生创造发明的奖励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修订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等等。

“以人为本”是一种民主开放的管理理念,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和人文性,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自创性,相信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觉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在高校的各种权力中,学生往往是学校各种权力中的弱势群体。实行民主开放管理有利于维护学生的权力,使学生在依靠自身的权力来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这样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权力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利于锻炼 学生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等。学生只有真正行使了应有的权力,才能有自豪感、参与欲和主动性,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其次是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突现人情味,改善管理实践。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管理规章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由于管理者对制度和政策理解把握不好,或服务意识淡漠、随心所欲,态度恶劣,而遭到学生反感、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走向反面。可见,对学生管理的人文关怀,还必须关注管理实践,抓好对管理者的管理和教育,使他们学会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温暖人。 一句话,大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更重人情味。这实际上就是对管理者提高服务水平 和能力一种检验。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成分越来越多的今天,大学越来越体现出服务机构的特点,大学在向学生提供体现人文关怀服务的同时,各种权力也随之作出调整,呈现出分散、多元状态。高校要真正成为教育服务机构,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好务的思想,一切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需要出发,更好地发挥人文关怀在管理中的作用。学生也是大学的成员之一,如果只是把大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强调管住学生,让学生听话,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抹杀,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盲目服从。或抗拒管理,出现极端,或者引起某些心理障碍。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服务中落实教 育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最后是要营造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好的校园文化是先进设施、优美环境和先进的人文内容、科学的人文管理的综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大学生管理,也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参与其中。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是要求各方面都对学生的成人和成才负责,形成合力。管理学生不是简单的管住学生、制服学生,而必须与教育学生紧密结合起来。管理以人为本,就必须在人 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得到体现。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轻视人文关怀的积极作用,不能小看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产生的巨大效应。全员参与营造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是现代大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育人,也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目前,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主要不是知识能力,而是缺乏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拼搏和奉献精神等。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参考文献:

[1]金绍荣.“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郑军.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刘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

[4]于茝.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

[5]王静.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8.

[6]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陈抿名.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上一篇:资材管理程序下一篇:生产准备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