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圆明园作文

2024-09-13

【实用】圆明园作文(共12篇)

1.【实用】圆明园作文 篇一

【精选】圆明园作文3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作文3篇,欢迎大家分享。

圆明园作文 篇1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圆明园遗址。

今天下起了小雪,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到屋顶上,飘落到车顶上,飘落到树干上,也飘落到我的羽绒服上,整个世界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

一进圆明园,我就看到山上全是积雪,湖面也结了冰。我们踏着满是积雪的小道,来到大水法遗址,大水法一片残垣断壁,满目凄凉。但当我看到大水法的复原图,我震惊了,大水法以前就像一个人间仙境,宫殿很宏伟,建筑也很精美。

我还去看了十二生肖,但全都是复制品,而且也比真品小,因为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毁了大水法,还抢走了十二生肖。现在十二生肖的牛首、虎首、羊首、猴首、和猪首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回国,而鼠首和兔首,在法国佳士得拍卖行计划拍卖。另外五只兽首分别是龙首、蛇首、羊首、鸡首和狗首,这五只兽首至今下落不明。

圆明园被侵略,不仅是因为外国倾略者很猖獗,也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很无能。圆明园让我们记住历史的耻辱,也督促我们要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

圆明园作文 篇2

这天我到文化中心去看了圆明园的文化遗产,原本以为那将是十分大的场地,有很多寻回的遗迹,没想到仅只是了了十八个;十二个兽首只寻回四个,无数尊佛立像也只有十四尊回到了祖国,还有的呢?它们都已不知去向,而想起圆明园如今的惨状,我们的心怎么不会愤怒,这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耻辱!

圆明园,一个以中西方风格构造的世界级景观,那里绿树环绕,在一个大水池中,它曾经四周有十二圣**首为它喷发出激动人心的水声,它或许也会成为一个世界的奇迹,可是在那一场大火之后,圆明园没有了,世界珍贵的文物没有了,所有现在可以当做奇迹的一切都没有了,只有那永远也不会毁灭的中国人的骨头,它们将永远让龙的传人知道我们中华人民的耻辱!

圆明园啊,或许在康熙皇帝将你铸造之时,就注定你将要毁灭,或许在你被毁之时,你就会成为我们的耻辱。不过,我还是衷心希望你还能够回复你原来的.华丽,变回你震撼的样子。

圆明园,变吧,让我们能够看着充满希望的你,看到那当年宏伟瑰丽的精彩世界,更能够让你看看如今龙的子孙!

圆明园作文 篇3

一日,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圆明园游记作文,刚进圆明园就看到了一个大池塘,那里面长满了荷叶,荷叶看上去像一个大圆盘;荷叶里点缀着很多的荷花,荷花有红的、黄的、白的、粉红的交映在一起非常好看。

没有长出荷叶的水面上,还有很多的莲盘,每个莲盘看上去就像一个磨盘,那简直就是青蛙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很多个莲盘连在一起,就像是给人们搭建的小桥。

在这么丰富多彩的池塘里,小鱼也来凑热闹,小鱼像潜水艇一样在水里自由的游来游去,在观赏的游人面前不断地展示着自己的本领,时不时地浮出水面来呼吸新鲜空气。

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座残桥,这座桥是英法联军用炸弹炸坏的。据介绍像这样的桥原来有184座,可惜被可恶的侵略者毁掉了。

再往里走,我们来到了西洋楼遗址,那里原本的建筑风格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让人痛心的残缺不全的烂石头,有的石头上仍然能看到原来雕刻的花纹,那功夫真是让我们佩服呀!游过圆明园,让我觉得英法联军把圆明园中值钱地和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了,带不走的都毁坏掉,真是太可恶了。尤其看了圆明园纪录片,更是对英法联军憎恶至极。

2.【实用】圆明园作文 篇二

1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一句话, 没有背书。没有把语言材料和文章样式存进大脑这个硬盘里, 跟桑蚕不吃桑叶就吐不出蚕丝一样。我们都不会忘记, 鲁迅先生在文学青年向他请教作文之法时, 就不赞成过分追求所谓的作文技巧, 他指出,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在多读勤写。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今中外的文学宗师, 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只有饱读诗书, 并背诵了大量文章或文段, 写出的文章才有文化底气。请看2003年上海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杂》的片段。

“杂”就是对各方面知识的孜孜以求, 希望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希罗德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便是踏遍千山万水, 收集各方面资料编纂而成的。既有帝王将相、名吏异士。也不排除饕餮之辈、觊觎之徒。正是兼收并蓄, 才造就了中西史学璧。苏轼博才广识, 诗、书、画, 无一不精。他如果专擅一长, 对另外两门艺术来说都是一大损失。正是对‘杂’的不懈追求, 才为中国的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瑰宝。

此文底气很足, 将中外文化现象, 信手拈来。作者的底气表现在从杂的含义的角度, 对中外文化大师的成就作了了准确地评述。

平时不大量阅读课外书籍, 不花时间背诵并经常温习名篇名段, 怎么能写得出这样文才飞扬的作文?因此, 提升作文能力的第一要务是要求学生读书背书, 谁要是在背书问题上对学生心慈手软, 那就是对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残酷迫害, 是货真价实的误人子弟。

2 笔耕不辍出灵感

纵观历史, 古今中外, 那一个作家不是勤写不辍的结果?曹雪芹的《红楼梦》“增删五次, 批阅十载”“字字句句都是血”;福楼拜训练莫泊桑, 每天要莫泊桑写一篇小说, 只管交来, 他一篇都没有看过, 而莫泊桑也不知道他的老师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看, 只是不停地写, 不停地交, 终于写成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我们说读书和背书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但并不是说, 读了大量书, 背了大量文段或文章, 就一定能够写出好文章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凡是坚持按时按量写好周记的学生, 作文能力一定不弱, 凡是在周记问题上偷奸耍滑, 讲价还钱的学生, 作文能力一定低下。

不管是大作文, 还是小作文, 都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篇幅, 即字数要足, 决不容许学生偷工减料。写作训练的规律就是先长后短, 不然, 中考、高考为什么要硬性规定600字、800字的篇幅呢。在周记问题和作文字数问题上, 谁要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或心慈手软, 那也是对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不负责任和残酷摧残, 也是货真价实的误人子弟。

3 丰富内容写细节

成功人士的一句口头禅是:性格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是什么?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和情节, 它可以是细微的动作, 也可以是细微的表情, 还可以是细致的景色。细节描写可以使你的文章生动形象, 更加富有表现力。我们来看几段名家的细节描写。

(例1) 我吃了一吓, 赶忙抬起头, 却见一个凸颧骨, 薄嘴唇, 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 没系裙,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啊呀呀, 真是愈有钱, 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的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鲁迅《故乡》)

这是一段经典的动作描写, “搭”“愤愤的回转”“慢慢的向外走”“顺便”“塞在”等一系列动作, 刻画出豆腐西施杨二嫂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逐渐破产的大背景下, 生活艰难, 人格下降的形象。

(例2) 有的叫道:“孔乙己, 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故乡》)

一个“排”字, 可以想象出孔乙己因口袋里暂时有了钱而装斯文的情态。我们似乎看到孔乙己从容不迫地把九个铜钱一个一个地摆在桌子上, 形成一条直线, 仿佛在向“短衣帮”们宣告:“我是有钱的, 读书人怎么会穷呢!”

(例3)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 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他头顶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

这也是一段经典的肖像描写。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里的物件以及手的皮肤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 表现出闰土生活的穷困, 精神的萎缩, 内心的愁苦与恐慌,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 中国农村广大农民日益破产、生存艰难的现状。

4 变换角度出新意

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写作是思维的外化, 思维的角度就是写作的角度, 写作的角度与文章的新意有很大的关系, 有新意的文章才有可读性。我们来看朱自清的《背影》片段。

(例4) 走到月台那边,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上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些事。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一般人写父母, 写母亲的居多, 而朱自清写父亲;一般人写外貌, 写人的正面, 而朱自清写背面;一般人写清瘦来表现父母的辛劳, 而朱自清写胖来表现父亲的辛劳慈爱。他这样另辟溪径, 从一般人忽略的角度写出来, 就有了新意, 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下面, 我们来看2004年北京高考的优秀作文片段 (文题是包容) 。

(例5) 一百多年前, 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广的, 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 也世代传承着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 于是人们发现, 包容超越了国界、语言、和民族, 是这个美丽星球上的人们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格。包容是一种智慧, 也是一种气度。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 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齐桓公对管仲的包容, 成就了”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 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这是一般人的普通的思维角度——引用名人名言赞美“包容”, 列举具有典型事例来论述“包容”的必要性。请看另一片段。

(例6) 有一种包容, 源于勇敢。奋不顾身, 见义勇为, 这是行为上的勇敢;原谅他人的失误, 正视自己的过错, 这是心灵上的勇敢。心灵上的勇敢比行为上的勇敢更难, 就像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难一样。但是, 学会了心灵上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昨天——6月6日, 是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日, 法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法国总统希拉克不仅邀请了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等盟国元首, 还盛情邀请了德国总理施罗德——这位敌对国家的元首。难道法国人民忘记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吗?没有, 绝对没有!但是他们学会了一个词——包容。战争和苦难都是过去的事了, 错误和罪行也不是现在的德国的人民和总理所犯下的。难道法国和德国还要继续仇视吗?法国人民没有这样做, 他们选择了包容。

此段文字的思维角度令人眼前一亮, 说“包容”是源于勇敢, 真是闻所未闻, 仔细想想, 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5 联想、想象与仿写

联想可以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使文章内容丰富;想象是一种创造, 没有想象, 就没有世界的进步;没有想象, 就没有艺术。著名学者南怀谨说:“人类社会是由两个苹果构成的:一个苹果是牛顿发现了, 引来现代文明, 造就了科学;一个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 产生了人类, 是艺术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的过程, 想象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体现, 是联想的升华。

(例7) 我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似乎很早就有, 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她们是荡着小船, 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 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 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 荡舟心许;益首徐回, 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 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夏始春余, 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 畏船倾而敛裾。” (《荷塘月色》)

3.一种实用的作文讲评课 篇三

要说我上作文指导课有意思,那可能不假,因为本人“好学”,经常把那些名家大师的方法稍加改造,然后依葫芦画瓢,如四川的李镇西老师、上海的程红兵老师、湖北的余映潮老师、北京的宁鸿彬老师、山东的王泽钊老师等名师的作文讲评方法都被我“活学活用”过。但这一次我要指导的是高一年学生初学写议论文,而且这次我教的又是一个慢班,学生基础甚差,如果再死搬硬套这些名师的方法,我想一定会落个东施效颦,思来想去,还是自力更生、从实际出发吧。

我先进行了摸底调查,从调查内容得知,我所教的这些高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这种文体好像还很陌生,一方面可能与他们所学的初中教材(语文版)有很大关系,初中所学议论文几乎都是出自大师的笔下,是一些很难模仿的杂文、小品文,而缺少可供模仿的一般性的议论文;另一方面与中考指挥棒有很大关系,我们这个地区的中考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因而初中老师往往重视记叙文写作训练而轻视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带着这种“缺陷”进入高中,因而高一年级学生要学会写议论文,一切还得从头开始。

面对这样一班对议论文还不甚熟悉的学生,我没有急着让他们动笔,而是在写作之前,我还得给他们补课:从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入手,先学习了几篇有关议论文写作的知识短文,并结合很多的名篇(如《谈骨气》《理想的阶梯》等)分析了这一文体的一般写法,并找来往届学生的一些有问题的习作印发给学生,重点分析了初学者在写作中常犯的一些错误。

经过了这样一番铺垫,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要领,接下来就进入了实战演习。

我布置了本次写作任务:以“理想”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当堂独立完成,不能借助任何资料。为了不限制学生的写作思维,也为了检验一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前,老师不作任何提示。

绝大多数同学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写作。质量如何呢?我立即收上来认真批改,批改后的作文本暂时不分发给学生,而是把在本次作文中出现的具有共性毛病的几篇文章选出来,然后原封不动地打印给每一位学生,本次课就是对这些习作进行讲评。

我要求每个小组在课外对印发的每一篇文章都要进行讨论交流,找出其中的优点,分析其中的不足,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拟议论文题目;二是如何运用好论据。要求所有小组除了对每一篇进行讨论交流外,老师又给每一组各指定其中一篇文章作重点研究,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课外分析的成果,每小组重点分析老师指定那一篇,但对其他组分析的某篇文章,本小组持有不同见解也欢迎作补充发言。

也许是因为准备非常充分,也许是因为合作交流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总之这节作文讲评课取得较大的成功,课堂上虽然少了“新颖”的环节,少了热热闹闹能出彩的表演,但是同学们能发现很多问题、并且能解决问题。用一位外校来听课的老师的话说:“少了花里胡哨,多了真正思考。”而用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王老师的话说:“这是一种很实在、实用的作文讲评课。”

由于篇幅所限,课堂所有活动不能在此具体表述,现仅选其中第二小组的部分发言来反映当时课堂情况。

第二组同学分析的文章如下:

理 想(本班丁志生同学的习作)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人贵有理想!有了理想等于有了灵魂,没有理想的人等于一副行尸走肉,有理想的人活得很有意义,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奋勇向前,使人生变得更精彩,正因为有了理想,人生有了前进的动力。

年轻的司马迁,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因为替李陵辩护得罪汉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极度伤心,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他打算自杀,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有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再说,我这样草草了此残生,又怎么对得起先父的遗愿呢?

于是,他抛开一切烦恼和忧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史书的写作之中,他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假如司马迁是个没有理想的人,那他很可能会含愤死去,更不会有受世人瞩目的《史记》,而他也不会因此名垂千史。

还有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有探索人们未知奥秘的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环球旅行艰苦的探索着,终于在1859年出版震动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是啊,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奋发进取。理想如一座灯塔,它指引着你在茫茫人生大海中航行。鼓舞你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博击波涛,勇往直前,驶向心中的彼岸。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渺小。没有理想的生活就像没有舱的船,胸怀理想,无论达到与否都能使生活变得有意义!

请记住:“人贵有理想”。

老师:下边有请第二组同学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学生:首先我认为这篇作文的题目不好,拟题太随意,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

老师:你能不能还具体一点?

学生:我想观点鲜明的文章肯定最受阅卷老师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老师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老师:你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老师,有,您前几天不是讲过一种拟题的方法吗?叫,叫什么“直言明旨法”,意思是说把观点提炼、浓缩为题目,让读者一见题目就知道所阐述的中心论点,在直截了当中既张扬了个性,又给人一种鲜明爽直、痛快淋漓之感。

老师:很好,老师讲过的东西你能记得这么清楚。现在老师还想为难你一下,你觉得用“理想”做题目不好,你能不能帮他重新拟一个呢?

学生:(很自信)老师,没问题,我们组早就想好了,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认为就用该文最后一句话“人贵有理想”做题目。

老师:其他组的同学同意吗?

第四组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他们这样拟,我同意,不过我们组还有别的拟法。”

老师:没关系,请说出来听听。

学生:我们组还拟了三个,他们是《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针》、《理想是指路明灯》、《人不能没有理想》。

老师:(面带微笑)看来你们组的同学确实很用心啊,老师也认为你们拟的这几个题目很新颖,你能不能继续谈一谈为何要这么拟?

学生:“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针”,“理想是指路明灯”这两个题目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又符合文体特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至于“人不能没有理想”这个题目,从反面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老师:你分析得很好,同学们掌声鼓励鼓励。其实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还可以拟很多题目,由于时间关系我不想再请同学们起来回答,但需要记住的是,议论文最好的拟题方法是——

同学们:(大声)直言明旨法。(老师板书这几个字)

老师:题目的讨论就到此,下边继续请第二组的同学派代表起来找优点、谈不足。

学生:我们组认为,该文引用司马迁为了理想含垢忍辱写《史记》这个事实论据也有问题,该论据表述不精炼,叙述过细,甚至以叙代议,没有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过多的叙述描写,几乎变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地证明。而引用达尔文这个事例也缺乏进一步分析。

老师:你谈的这个问题是我们本次作文出现的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初学写议论文往往会犯这个通病,论点加论据,即只摆事实,单纯地罗列事例,不懂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不能把握好侧重点,不会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造成论据游离,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

老师:既然问题出现了,那又如何解决呢?第二组的同学能不能帮忙整整容?

(老师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站了起来)老师,我们组是这样改的,“年轻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史书。虽然他因李陵案被捕入狱惨遭宫刑,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终于写成《史记》。如果没有这个伟大的理想支撑着他,不要说《史记》,可能司马迁早就自杀身亡了,可见理想对于司马迁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接着又有两位同学抢着起来发言。

老师: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改得怎么样?

(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

老师:既然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能不能具体谈谈?

学生一:作为论据,只要能证明论点即可,力避繁冗拖沓,刚才这三位同学都做到了,所以我认为还可以。

学生二:我也认为改得好,而且摆事实时,很注重取舍,分析时能紧扣中心论点并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生三:我还想说的是,刚才这几位同学不仅摆事实,更重要的是边摆事实还边在讲道理,老师您前几天不是讲过,说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分析是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只有分析才能让论据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而刚才这几位同学都基本上做到了。

老师:你们都分析得很有道理呀,不过刚才我好像还听到了反对的声音,能不能请持反对意见的同学也谈一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一:我认为他们改得不是十分好,课本上不是讲过,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而有关司马迁的这些事实大家都很熟悉,我认为还可以更简洁一些。

学生二:我在《王泽钊老师讲作文》一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倡导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与事实论据应是一种对话关系,要融入自己的爱憎之情,好恶之意,喜怒之色。”我觉得刚才这几位同学在叙述论据时略显呆板生硬,面无表情,较缺乏文采。

老师:说得不错,不过这是比较高层次的要求。事实论据的生动性首先在于事实本身的感人动情,其次在于作者饱含深情的引述。在饱含深情的引述中,尽展写作的才华,在别人接受你观点的同时,一股浓浓的情韵也扑面而来。当然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希望同学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以后能尽力做到。

教后反思:

1、课堂不是时装秀,不忘自己,不赶时髦,根据实情,讲究实效。

什么样的作文讲评课最有效果,我一直在探索,时下一些名师(如李镇西老师、程红兵老师、余映潮老师、宁鸿彬老师、王泽钊老师等)的讲评方法都被我依葫芦画瓢试过,有时还能赢得听课老师的一片赞扬,但试过之后我总会扪心自问:课堂上看起来轰轰烈烈,花样翻新,少数一些学生配合也极为到位,但课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依旧。名师的方法虽好,但照搬在我们这些学校的课堂上,为什么总是只有少数学生的热闹而很难见到大面积的实效呢?“我们的学生写作基础差,有些名师的教学方法再好,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用最朴实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础教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要提高写的能力,就让他们阅读一些文章,并动手写一写,再和他们一起来斟酌,都是实践。凡是能力,总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增长,空谈该怎么样读,该怎么样写,是无济于事的。’‘预先把需讨论的文章发给学生,请他们仔细考虑。文章有哪些缺点,为什么是缺点,该怎样修改才成,也要说出个所以然。这样考虑一番是大有作用的一回练习。说出的种种所以然不一定全对,那不妨事,重要在于仔细考虑了一番,认真练习了一回。练习的回数多了,成了习惯,动笔的时候就有了自觉地辨别优劣正误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好好揣摩揣摩。”正当我在苦苦思索的时候,泉州师院李教授来我校调研时不经意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在赶时髦,学时下这个名师,那个名师,而唯独忘掉了大师、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而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丢掉时髦的那一套,本本分分、实实在在学大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作文讲评原来可以这样简简单单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

2、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首先要顾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就学生当前的实际能力出发,各个阶段的作文训练就得各有重点,不能一下把任何方面都说到。”(《语文学习讲座丛书——文章讲评》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在本次作文评讲中,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拟议论文题目;二是如何运用好论据。我发现初学写议论文的同学最容易在这两点上出问题,因而我把它作为本次讲评的主攻方向,没有面面俱到,这样就让学生不会感到头绪纷繁。分析起来能有的放矢,重点能突出,难点也能突破,其效果不言而喻。

3、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二者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实施、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乐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本次作文讲评课,应该说歪打正着,让我尝到了课改的甜头。以前讲评作文,几乎是由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哪些是优点,为什么是优点;哪些是缺点,为什么是缺点;写作中要注意这个,还要注意那个……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有听的份,而且听得昏昏欲睡。而我呢往往是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真是吃力不讨好。而这次作文讲评,学生成了主角,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分析,出谋划策。我呢只是稍加引导,适时点拨,以轻松和悠闲,居然战胜了以往辛苦打拼的“汗水主意”。

郭思乐教授说:“老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老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只有当学生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诚哉斯言!

4.圆明园作文 篇四

今年寒假,我去游览了北京的圆明园,那里最好玩的地方是迷宫。我们一行三人:我、爸爸、妈妈。我们到迷宫门口,我说:“这个地方好壮观呀!”爸爸说:“这里是圆明园的迷宫,始建于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年间,之后的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直到末代皇帝宣统帝都在这里面游玩过。”听到了爸爸的话,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迷宫的大门。真是不愧叫“迷宫”啊,我们试图从入口走到中间的圆心,但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死路。“啊,我们走到死胡同里去了!”妈妈发出惊呼。看来,现实生活中的迷宫远远比漫画书中的迷宫难走。我们跟着爸爸的指引走到迷宫的其它出口,那里距离中心点非常远。我们一个个都像瘪了的气球,沮丧极了,这时我们只好回头再次往其它方向走,而且爸爸也站在迷宫的墙上帮我们指引方向。“好累呀,妈妈!”我发出呼喊。妈妈和爸爸齐声对我说:“马上就要到了!”我心想古人居然这么聪明,还能建造出让我都不能轻而易举地通过的迷宫来!,我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心,在那儿我上串下跳,活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在那儿,我跑来跑去,可以说我是那里最活跃的人了;在那儿,我东张西望,连照相都不想照了,就想看一看迷宫的整体结构是什么样的。

我在迷宫中心看到迷宫的结构之后,不禁惊呼:“哇”这座迷宫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爸爸回答说”不是跟你说了吗!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建成的。我又问:“爸爸,皇帝是哪来的迷宫漫画书?”爸爸妈妈顿时捧腹大笑。妈妈边笑边对我说:“嘻嘻,孩子,皇帝是不用照着迷宫书来制造迷宫的,而是皇帝自己想出来的迷宫形状啊!”我没等妈妈说完,就迫不及待地继续欣赏这里的难得风景。爸爸走过来跟我说:“该往迷宫外面走了吧,我们还要参观其它景区呢!”“不行,我不想走马观灯,我要好好地和你们照相留念!”我叫道。就这样,咔嚓咔嚓几张美丽的照片保存到了照相机里了。接下来我们打算从刚刚进到这个迷宫的入口出去。我们又开始了走迷宫之旅。现在,爸爸又站在迷宫的墙上张望了,他把看到的路告诉我们。我们在爸爸和其他游客的带领下,终于走出了这座好看、壮观又困人的迷宫。离开这座迷宫时,我也是依依不舍的样子。这座迷宫,是我游玩过的最有趣的景点,我永远也忘不掉它,也多亏了古代皇帝的聪明才智,同样劳动人民的辛苦我也要感谢。我想对古代所有为建造圆明园迷宫而付出努力的人们说:“谢谢你们建造了圆明园!谢谢你们建造了圆明园迷宫!!”

5.圆明园作文 篇五

先让我们来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基本知识吧:1860年,可恶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能拿动的东西,统统掠走。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一把火焚烧了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可怜曾经的“万园之园”就这样被毁于一旦,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园内珍藏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清朝的名人书画以及奇珍异宝,可谓数不胜数。

圆明园不仅是艺术史上的瑰宝,更是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还融入了西洋建筑的精华。它不仅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而且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可惜当年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如今我们只能看到一片废墟。

虽然圆明园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仍然值得我们赞美与尊敬。

6.圆明园作文 篇六

一进圆明园,没走多久,我们就来到了西洋楼的景区,我看见了最著名的大水法。大水法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的。现在就是一堆石头,但是以前很漂亮的。以前,这里是一个湖,有十只用铜做的猎狗,中间还有一只铜鹿。可惜的是现在看不见以前的样子了。

再往前走,我看见了储水楼、养雀笼。我还看见了黄花阵,黄花阵其实以前也被毁灭了,但是有修复好了。黄花阵其实就是一座真人版迷宫中间有一座仿欧式的亭子,我和毛毛绕的都不耐烦了,还是没有进去。最后我和毛毛是翻墙进去的,人太多了,我们刚进去就出来了。我们还看见了圆明园的沙盘和圆明园是怎么建成的。

7.《圆明园的毁灭》备课历程 篇七

一、以读为本, 走进文本

面对课文, 我以读为先, 大声地朗读课文, 揣摩文意, 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语、多音字等。字词的问题解决之后再读课文, 这时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 慢慢地感觉到:有限的文字不足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它遭受毁灭后的落寞, 更不足以反映侵略者的贪婪, 必须补充大量的相关资料,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燎起学生心中的爱与恨。于是边读边琢磨课文的哪些地方需要怎样的资料来拓展, 哪些地方需要什么样的图片来渲染, 成了我备课的重点之一。

二、查阅资料, 了解圆明园

通过浏览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和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电影, 我对圆明圆的了解更加深刻。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受便成了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它关系到课堂的整体基调, 关系到学生能否更好地理解文意, 也关系到我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否在课堂互动起来。在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过程中, 我的思路已渐渐明晰。

三、走近学生, 听其心声

通过对课文的钻研, 我对课文已相当熟悉, 对文脉已相当清楚, 教学思路也大致明晰, 但学生到底需要什么, 我必须了解清楚。于是我走近学生, 通过交谈, 我了解了他们搜集资料的内容, 了解了他们的心声:我的心里有点不好受, 清政府无能令人愤怒, 英法联军的贪婪令人发指, 他们如何忍心破坏圆明园?…….看来学生已朦胧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已初步感受到课文的感情基调了。我的任务是要“火上浇油”, 要把学生的情充分调起来, 这就需要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导语、过渡语, 要以情激情, 最终达到师生之情与文本之情共振、共鸣。

四、再入文本, 揣摩文路, 斟酌教路

经过以上的历程, 我必须把学生放到文本里, 把我蓄满的情放到文本里, 有效整合自己、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于是, 我再次直面文本, 此时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已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读书境界。在朗读中, 通篇的布局, 段落的转承, 课中学生的问题及表现, 我的引导语、煽情语、激励语、过渡语、总结语等等课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已了然于胸, 及时写下来便是当务之急。

五、我手写我心

教学过程成竹在胸后, 写下备课教案只不过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 是把心中的教案写到纸上的过程。此时, 整个备课过程也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简单总结备课过程的话, 可以归结为五个字:读, 查, 思, 合, 写。

8.圆明园酒鬼 篇八

跟许多一进到圆明园画家村就再没能走出去的女孩一样,我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圆明园,之后就再没有跟它脱了干系。本来是来闯北京的,本来是要朝九晚五地成为社会栋梁的,可是一到圆明园,就被它快乐的乌托邦气氛所吸引。于是,班也不上了,写字楼也不要了,开始打着要在北大进修的名义在圆明园租房子混日子。后来,索性连这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也不要了,干脆就做了专职的圆明园家属。

我所隶属的部门叫“五匹画室”。所谓“五匹”,是指五个从贵州一起搭帮投奔圆明园的艺术青年。那时的他们热血喷涌,充满理想主义的豪迈热情,靠着在贵阳街头朗诵诗歌拍卖手稿攒够了来京的路费,像民工一样抗着行李卷,拎着锅碗瓢盆来到了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圣地。

1994年,圆明园已经很有名了,被称为画家村,而村长是伊灵。伊灵的爱好之一就是搞几十人的大场面,然后堆在椅子里一言不发地看着被他认作兄弟的牛鬼蛇神纵情声色,表情一片慈祥。大场面酒局是圆明园遗风。那时,若谁有朋友来访,一定不会忘了叫上几个水深火热的弟兄一起来蹭饭,吃独食儿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请客的一定是外来的朋友,因为外来者基本上都是抱着访贫问苦的心态有备而来的。若是偶尔来了热爱艺术或者热爱艺术气氛的大款,那简直就是圆明园的节日,不管关系远近,大多闻风而动。然后喝得乱七八糟,尽兴而归,过后基本上都想不起请客人的名字。

福缘门那一小条街上有几家小馆子,比较著名的有老五的馆子和老四的馆子。后来诗人王强端来了贵州酸汤鱼后,他那里就成了画家的食堂兼酒吧。也不是谁都能随便出入那里的,没钱又混得不好的赤贫画家们经常眼巴巴地看着一大帮混得很积极的画家簇拥着老外、画商和评论家拥入那里推杯换盏高谈阔论。所以,能常去王强馆子做一回体面人,简直是像五匹这样的初出道者的最奢侈最美丽的梦想。

下馆子毕竟不是生活常态,最常态的生活是互相蹭饭。最初到圆明园时,我和一个香港女孩住在画家叶友隔壁。一到吃饭时间,长得跟大仙儿似的老何总会一脸肃穆地拎着瓶二锅头准时报到,然后大家就会七扭八歪地坐在叶友那满墙血淋淋的生殖器横断面前,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嚼。

我成了五匹家属后,我的家就成了五匹的食堂。那时没有工作,打着上学的名义蹭来的钱,除了交房租以外,每月只剩一百来块。要用这点钱养活五六个大小伙子,还真不是一般的精打细算就能应付得了的。为此,正值青春的我,在绞尽脑汁之后终于熬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家庭主妇。每天早晨骑着自行车到西苑早市上去逛,主要的目标就是一个一块五的鸡架子和两斤四毛钱一斤的豆芽,然后是两斤馒头,预算基本上控制在五元钱以内。起来那么早,但早饭基本上没吃过,因为圆明园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我总是在大家还在熟睡的时候架上火炖上一大锅鸡架子汤,里面偶尔放些土豆片或者白菜。然后把豆芽用开水焯熟了,绊上一大盆凉菜。一到吃饭时间,不用叫,就都特自觉地拿着饭盆过来了。而且,总有人自觉地拎着瓶二锅头来。俗话说:无酒不成席。就因为顿顿有酒,还因为每每到饭点儿,总会有些流动人口不期而至,所以我们的馒头挂面的日子看起来总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流水席。

时间一长就会觉得不耐烦了,于是脸色便开始难看起来。大家都很知趣,第二天便都不来蹭饭了。如此清净了几天,便开始觉得不落忍,因为根据我长期的视察经验,这帮男孩子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清水挂面,连一片菜叶子都想不起来放。于是便又没出息地挨个去叫,于是大家好了伤疤忘了疼,于是我的情绪在不停的欢声笑语和偶尔的不耐烦之间循环往复。

每每路过桥边的那个小菜市场,总是闻着猪头肉的香味不停地咽口水。有一天我突然大发善心,决定给先生和他的一个更穷的朋友开顿荤的,于是便大踏步走向猪头肉。猪头肉十元钱一斤,我握着手里被汗浸湿的钱,满不在乎地说:“师傅,来二两猪头肉!”。师傅刀一偏,三两!我的心急剧地疼了一下。手托着三两猪头肉走在路上,身后的两个青年腰杆儿挺直、扬眉吐气,跟过上大年了似的。那个小朋友很真诚地说:我以后有钱了,一定请你吃一斤猪头肉!(后来,他考上了电影学院,毕业后还开了公司当了老板,但他一直没请我吃过“一斤猪头肉”。为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其实,生活远没有我描述的那么苦大仇深。没钱归没钱,可是最不缺的就是快乐和酒。夏天的时候,画家们会跑到福海里面捞螺蛳和河蚌,还在深夜里打着手电筒抓蛤蟆。我亲自经历过的两次自助盛会一个就是李松一麻袋河蚌宴和五匹的千只蛤蟆宴——荼毒生灵啊!这样的吃喝盛会总少不了酒,于是手头宽裕点的画家总会抬来一整箱一整箱的啤酒,大家在酒过三巡后开始划拳行令、朗诵诗歌、弹吉他吹萧,一片欢声笑语!

就跟画家们总能自力更生地找到小生物开荤一样,无论多贫困,爱喝酒、爱凑热闹的画家们总能闻着味找到酒局。比如新人问厕所在哪里,酒鬼杨青会告诉你:顺着二锅头往右拐。

除了永远带酒的便饭,一般中小规模的酒局都会从深夜喝到天明。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的嗑儿可唠,反正艺术啊、人生啊、理想啊、女人啊、鬼啊、谁和谁的往事啊、谁谁谁的糗事啊什么的,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信马由缰地无主题变奏个没完。(那时独独没有谁谈论若中了500万该怎么办。)谈论什么大家都兴趣盎然,讲什么段子大家都能笑成一片,印象中的聚会气氛从来没有疲软无聊的时候。也不是总笑,偶尔也哭,而且一哭就抱成一团儿,不知道的以为是谁死了娘亲呢。其实,哭,大多不是因为伤心,大多是因了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感动。

酒鬼多,酒后的热闹也就格外地多。有时候喝多了也打架,看见打架谁也不惊慌,只是有条不紊地拉架,因为都知道第二天酒一醒,打架的人又会“一喝泯恩仇”。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圆明园新生,还是圆明园老泡,只要观察他面对看似绝情而凶险的暴力场面的反应就知道了——面对“险情”,老泡们一般都是一副见惯大世面的不严肃表情。

有一天深夜,只听得一声怒吼:“你奶奶的!”待得出门瞧时,鹿林正拎着菜刀满街追赶张东。霎时间,小街上就围满了看热闹的,但除了瘦小的四毛冲上去揪着高大的猛汉张东一顿花拳绣腿、而张东只是慈祥地笑看四毛并不还手外,无人上前拉架,因为都看见鹿林手中的刀是刀背冲下。永远是这样,虚张声势的大喊大叫一般都不会真打。即使真的见了红,也没听见谁跟谁结下什么不解之仇。基本上第二天就又坐在一起笑侃昨夜酒后的荒唐了。偶尔煽起情来,甚至还会称兄道弟地说上一些肝胆相照的心窝子话。

酒后的笑话每天都可以看见听见。最经典的一个是迟耐的,他酒后打面的,从左门上去,交了十元钱,然后拉开右门下去了。车走了,迟耐才发现自己在原地。他现在是经营着几家中档饭馆的大老板,如此狂热地开饭店酒馆不知道是否跟他当初的爱吃爱喝有关系。

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奇怪,圆明园什么都缺,缺银子、缺女人、缺媚雅的小资和有良知的大款,可就是不缺酒!就是永远不缺酒后的欢声笑语!——那时大家都那么穷,怎么就会那么开心呢?

9.圆明园作文 篇九

接着,我们走到了著名的黄花阵迷宫,它是很多年前修建的,供是当时的人们闲时娱乐,我和哥哥随着许多游人在迷宫中绕来绕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顺利的走到了迷宫中心的塔台上,又顺利的走了回来,算是两个胜利者吧!

最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大水法”面前,站在那里,让我不由的产生了种严肃的感觉。我疑惑地问妈妈:“这些石头为什么都像是被炸坏似得”妈妈说:“圆明园古时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皇家园林,这里边存放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字画和稀世珍宝,但是因为国家太弱,我们备受英法八国联军的欺凌,他们在圆明园烧杀抢掠,把好好一个园子,破坏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听着妈妈的话,我仔细瞧了瞧那些断了的石头,果然像妈妈所说,没有一块是完整的。

10.圆明园作文 篇十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首先,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了非常著名的大水法。这里像一座华丽的大门,大门前,还有几个像圆形坐垫的石头,仿佛一个先生在慢慢的讲授知识;学生则坐在那里认真的听课。门上有2条十分漂亮的花纹,是漩涡形的花纹。大门的旁边,有一块巨大的柱子,那根柱子也刻了鲜花的图案,看起来特别鲜艳。远看去,美丽极了。

接着,我们绕过这里,跟着导游来到了也比较著名的西洋楼。当那些游客看到了此时此刻的景象时,他们都纷纷说了一声“哇!”就连我也说了一声“!”因为西洋楼有一个很大的半圆形的石头,里边都被挖空了,那块石头下面,还刻了一个大贝壳,仿佛这里是美人鱼的巢穴,而且还是白色的,而石头下面的小石头,形状奇形怪异,像一株又一株的珊瑚。如果这里真是美人鱼的巢穴,那么这些像珊瑚的石头就是台阶,这里曾经也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洋。

我们还游览了其他的景点,例如方壶胜境、狮子林、长春仙馆、大宫门等。

11.走进圆明园 篇十一

园门照例是皇家园林的那种富丽堂皇的气派,只是游人很少,如我般慢慢随意前行的更是没有。照例是百看不厌的花、树、草,甚至月季在这里长成了我从没有见过的爬蔓状,搭成了小径,成了天然的门廊,硕大的花朵就在人的脸旁散发着芳香。我仔细寻找着被烧被毁的痕迹,但是没有,并没有我所怕见到的那种狼藉一片的遭难样子。所有的花草树木,都那么悠然自得那么生机勃勃地摇曳着,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有鸟儿不时婉转地叫着掠过花影树头,这一切都安宁得叫人几乎忘记了曾经的血泪。细想想不禁暗自好笑,一百多年的风雨,是足够冲刷掉一切的物理痕迹的,何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来就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所有的公园的主要景色一律都是树、草、花,大约这个地方也不会例外吧。

顺着一条小径,我走到了一个园子。照例是并不高大的小山,上面长满了各种树木花草。我对植物并无多少研究,只认识很少几种,但是显然有很多生长非常慢的松树柏树和杉树并非近年所培的,干那么的粗,冠那么的大,叫人想象着这些树木一定是见证过那场灾难的,是那场大火的幸存者。再往前走,我渐渐发现了这里和其他公园不相同的地方:随处都可以看到一个说明牌立在路边,写着这里曾经是个什么堂什么榭什么楼,里面曾经有过什么东西,毁于什么时间。牌子旁边是该处的图样。起先我看到这些东西,会仔细驻足阅读,照着图片想象当时的景象。但是越走,见到的这样的牌子越多,我读不过来了,也没心情读了。只是心情很暗淡地,继续缓缓前行。

走过一大片一大片的湖面,和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花,我终于走进了那片举世闻名的遗址了!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到处都是触目惊心!大水法、蓄水楼、海晏堂石贝壳、方外观……所有的景物的名称,后面无一例外都缀着“遗址”这两个叫人心堵到说不出话来的字眼。所有的景物,都能够想象得到当时的繁华。我小心翼翼地在这些废墟中攀上跳下,我在那些东倒西歪的石头面前几乎不知所措。我一块一块地,逐一抚摩那些石头,那些有着非常精美的花纹的石头。正是酷暑季节,那些石头却不因太阳的热情而改变温度,无一例外地冰冷着。那些石头上的花纹,仍然是那么的流畅饱满精致,只是它们不再是建筑的一个部分,有的已经半截埋到了土里。

隨后,我看到了被封在玻璃柜里的烧焦的屋柱,上面的花纹炭化定格成了永远的黑色;破碎的琉璃瓦,从宫殿的顶端跌落到尘土里所沾染的灰尘还在上面。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模型展示着这个园林曾经的辉煌。我看到了很多文字图片声像,这比我从书里了解到的东西更加具体。我又看到了重新修圆明园的倡议,这令我很愤怒,山水花树的祥和与废墟残骸的悲惨,这两种非常极端的景物强烈对照所能够带给人的强烈震撼,本是这个园子的灵魂,也是圆明园存在的意义。果真新房子新庙一大堆,那和现代居民小区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万园之园啊,曾经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和罗马竞技场相媲美的。

12.《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十二

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本课试图通过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因素, 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遣词造句的能力, 以及语文文字所表达的充沛情感。同时, 为了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时适时适机适量地安排了课外学习资源, 增加了学生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玲珑剔透”、“安澜园”、“蓬莱瑶台”、“宏伟”、“瑰宝”、“灰烬”等词语, 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词语的意思, 初步了解文章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圆明园的巨大文化艺术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激发自豪感、赞叹情。

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 我比较喜欢旅游, 我去过一些美丽的地方, 比如峰峦雄伟的泰山, 山清水秀的桂林, 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都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起点:了解启点, 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 看老师写两个形近字“圆”、“园”, 边看边想, 说说它们的区别, 对,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座园林, 板书“明”, 齐读“圆明园”, 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

2.师:同学们, 请看——— (出示课件) 这就是昔日的圆明园。这里曾经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二、基点:正确流利朗读, 读准词句, 了解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将全文读正确读通顺, 并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圆明园?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 听着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安澜园、瑰宝、灰烬玲珑剔透、蓬莱瑶台不可估量、众星拱月

(1) 正音“不可估量”, 引出句子: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将“不可估量”放到句子中更容易读错, 你们能把这句子读正确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 “众星拱月”这个词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请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在这里, 星星是指什么?月亮又是指什么?看, (出示布局图) 这就是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有这么多星星环绕在周围, 所以圆明园又被誉为“万园之园”。老师查过资料, 了解到圆明园的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 相当于380个篮球场!1000多个教室!

了解了这些,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生长点:抓关键词探究, 抓重点句, 抓主问题引领

衔接:同学们, 刚才我们从第二自然段中了解了圆明园的组成 (板书:组成) , 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是呀, 课文中就有一句话能说明, 找到它: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 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齐读 (板书:建筑、文物) 。

1. 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欣赏宏伟的建筑, 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划出圆明园里的名胜古迹。

2. 老师把你们说的句子重新排了一下:

1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宏伟) ,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精致) 。

2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热闹) ,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安静) 。

3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方名胜建造的 (现实) ,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想象) 。

4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 (中国) , 还有西洋景观 (外国) 。

3.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指名说)

4. 现在, 让我们再通过画面去感受圆明园的美丽。 (看课件) 这是?———现在哪有? (圆明园) 随即解释:蓬莱瑶台———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现在哪里有了? (圆明园) 武陵春色———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中的想象境界现在在哪里? (圆明园) 还有民族建筑, 西洋景观。

可是, 圆明园中的美景仅仅只有这些吗?绝对不是!就单说仿照各地的名胜, 课文中就举了哪些例子? (海宁的安澜园, 苏州的狮子林,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除此, 肯定还有很多。

5. 小练笔:请同学们放飞思想, 写写圆明园中还有哪些仿照各地名胜的建筑?

(温馨提示:你可以写自己亲眼见过的美景, 书中学过的名胜, 以及课外了解到的。你可以写一句, 也可以写两句, 甚至写更多!) 然后, 交流并展示练笔。

6. 神游如此绝美的圆明园, 你有怎样的感受?难怪作者“饱览美景沉醉其中”, 出示:

“漫步园内, 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 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 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学生齐读, 师板书“宏伟”)

衔接:欣赏完了建筑艺术的精华, 现在让我们走得更近一些, 来触摸古老的历史文物。

7.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 找到作者评价文物的词语。 (板书:最珍贵)

8. 说它最珍贵, 这是为什么? (年代久远, 奇珍异宝)

(1) 请大家看大屏幕。 (分组读图片上的文字)

(2) 师:据清朝政府统计, 圆明园内像这样的文物共有150万件之多, 所以———生说:圆明园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 师:是呀, (指板书) 圆明园有着别具一格的布局, 规模宏伟的建筑, 最多最珍贵的文物, 难怪作者说 (出示)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举世闻名) 学生齐读。

四、转折点:急转直下, 戛然而止

上一篇:关于团结协作的成语下一篇:最经典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