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范本(精选9篇)
1.备课的范本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要迎来新高考下的第一次选考,所以4月9号前要完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学考复习内容。因为本学期选考复习时间非常短,所以只能针对70分的学考内容进行复习。上学期所有选考班级的新课内容都已经完成,所以在教学进度上的安排是不会参差的。
二、学情分析
高二段共七个选考班级,共269人。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很被动,不知道这个学期会不会有所改观。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尤其是体训生的情况非常糟糕,不仅学习态度被动,而且经常请假。
三、教学目标
争取在选考中让学生取得好成绩。
四、提高质量措施
1.运用好填空题,落实学生基础知识。课前发,课堂讲。
2.强化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提高选考成绩。因为选择题在学考中占80%。每节复习课设计适当选择提,当堂做,当堂讲。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安排,3月初进行一次模拟考试,3月底再进行一次校模拟考试。
4.布置并督促好学生课后背诵历史知识的,加强和班主任的合作,让学生用好晚读时间。
五、备课组活动安排
时间 地点 活动形式 主题 主讲人
第1周 历史组 集体备课 高二段教学进程安排 谢益纯
第4周 历史组 集体备课 高一高二段教学进度安排 王挺
第5周 历史组 集体备课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周国峰
第5周 历史组 集体备课 《百家争鸣》 汤巧珍
第5周 历史组 集体备课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王挺
第5周 历史组 集体备课 《百家争鸣》 潘海冬
4月中旬 历史组 概念课 未定 徐爱弟
4月中旬 历史组 招牌课 未定 卢益标
六、教学进度及考核安排表
周次 日期 内容(学考选考复习) 课时 备注
1 2.15-2.21 必修一:专题一、二 3 2月17日(周三,正月初十)正式上课。
2 2.22-2.28 必修一:专题三、四、五 4
3 2.29-3.6 必修一:专题六、七、八、九 4
4 3.7-3.13 必修二:专题一、二、三 4 温州市普通高中学考选考模拟测试
5 3.14-3.20 必修二:专题四、五、六 4
6 3.21-3.27 必修二:专题八;必修三:专题一、二 4
7 3.28-4.3 必修三:专题六、七;二战 4 清明节放假(4月2日-4日)
8 4.4-4.10 迎接选考 3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考选考(4月9日-11日)
9 4.11-4.17 选考后再做安排 5 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4月14日-16日)
10 4.18-4.24 同上 期中考试
11 4.25-5.1 同上 劳动节放假(4月30日-5月2日)
12 5.2-5.8 同上
13 5.9-5.15 同上
14 5.16-5.22 同上
15 5.23-5.29 同上
16 5.30-6.5 同上
17 6.6-6.12 同上 全国高考(6月7日-9日);端午节放假(6月9日-11日); 6月12日(星期日)照常上课。
18 6.13-6.19 同上
19 6.20-6.26 同上
20 6.27-7.3 同上 期末考试,学期结束工作
21 7.4-7.10 同上 7月4日暑假开始
备注:①如学校另有事安排,顺移。
②选考重点放在明年4月分那次。
七、教科研成果评比、选修课开发计划
2.备课的范本 篇二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 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课眼”, 课眼亮了, 课就不会偏离方向。因此, 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准确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掌握住尺度, 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堂课要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 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发展学生哪些技巧、技能, 都必须在教案上具体体现出来。
如教学“时、分、秒”一课, 可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知道1小时=60分钟, 1分=60秒,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2.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指示的时刻, 电子表显示的时间。3.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再如, 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确定: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 既便于教师上课操作有一定的目标, 又便于学生学完知识后自我检测。
二、教学线路要清晰, 要突出重、难点
早在上世纪50年代, 布鲁纳就强调了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学科本身的结构。他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依据一定的线路去认识、掌握知识的结构, 并且要突出重点来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 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内容。 (二) 更有助于对内容的记忆, 可以保证记忆不完全丧失, 在需要的时候可借助于一定线路把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重新构思。 (三) 有助于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 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四) 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与原理,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灵活运用教法, 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质的不同, 又有量的差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能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对所给问题能否解答———活动结果的优劣上, 更表现在思考途径、解题方法———解答过程中思维过程和运用数学思维技巧的水平状态。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题目, 在相同的时间里得出相同的正确结论, 但是思维水平却大相径庭, 具有差异。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差异, 重视这些差异, 并针对这些差异灵活运用教法, 因材施教。
(一) 根据教材自身特点, 确定教学方法。
如教材的概念、法则教学, 应从形象化、操作化开始, 并伴随语言调节, 使演示、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促进。
(二) 根据学生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对表现出数学才能的超常儿童, 要给予特别照顾和培养, 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使他们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以便使人才脱颖而出;对于绝大多数处在常态范围的学生, 在知识的结构、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基础薄, 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心、指导、帮助, 使他们克服困难, 培养兴趣, 增强信心, 而选择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四、精讲多练, 合理练习, 形成技能
现在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是全社会普遍关注而又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当前, 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作业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 重书面轻口头训练, 重课外轻课内的问题,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精”。何为“精”讲?即必须要说的, 一定要说。不一定说的话不说, 以便留下时间去组织练习。合理组织练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练习的目的要求要明确。
教师在练习时要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交待清楚, 使学生了解和熟悉, 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他们就能积极地回忆知识, 解决问题。
(二) 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
练习的内容要围绕目的要求, 重视基础知识, 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具有针对性。
(三) 练习题型和形式要多样化, 适当地使练习题型和
形式多样化,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持学习注意力, 还可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
(四) 练习题的编排要科学化。
练习注意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 先基本后变式, 先单项后综合, 有坡度、有层次地编排练习题。一般的练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性练习, 第二层是深化练习, 第三层是综合练习。
3.备课的范本 篇三
一、集中个人与集体智慧
1.独立备课——个体智慧群体化
主备人要提前认真搜集素材,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知识点,确立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学过程、板书及作业,并就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深入的思考和设计,提出困惑与问题,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其他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同样提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解读和思考,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2.集体研讨——集体智慧个体化
集体交流的过程,是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研讨时,先由主备教师讲解本次备课内容的初步构想,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虑,同时其他教师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谈谈自己的一些困惑。然后全体成员共同探讨,既可以为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案而协同努力,也可以对其中的一点感悟而交流探讨;既可以为备课过程中的某点提出质疑,也可以就不同的理解进行争辩。教师通过交流合作逐渐排除各自心中的疑虑,不断调整最初的教学构想,自觉地摒弃不合理的教学设计,经集体讨论、修正之后最终形成最佳方案。达成共识后,每位教师结合自身特点,详细分析已有的教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基本环节等操作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在需要调整的地方做好标记,对已有的教案进行“二次加工”,使教案上形成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3.反思交流——个体智慧群体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能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高质,能使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发展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后要及时认真反思,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主要对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归纳,尤其对失败之处,要有具体的改进和补救措施。
二、关照个体与群体差异
实施教学,就得考虑本班的学生状况。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基础,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我们为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育”理念也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主张为帮助学生学习而设计教育方式。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制订教学步骤、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必须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相适应。教师在备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讲解、巩固复习等,要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确定其知识的分量轻重、进度的快慢、提问讲解的方式方法等,以保证各层次学生都能够实现目标要求。
2.針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
在作业的设计上要坚持“优秀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学因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
三、研究个性与共性的策略
1.教学目标要统一,但实现目标的方式可以不同
尽管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师的水平不齐,对目标的把握不一定完全准确,所以,必须集体讨论、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包括学生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求,这些要求每位老师必须统一。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课堂上实现目标的方式,每位老师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2.教学的重点要统一,但教学方法可以不同
教学的重难点要统一,即课堂上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必须统一要求。但教师扩展的内容及探究问题所设的情境材料、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可以彰显个性。
3.完成的作业要统一,但选做的作业可以不同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有个性和差异的,这就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对作业精心研究,共同探讨,研究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课堂中的测试题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作业和选做试题加上星号,供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准备和前提,集体备课是个人备课的完善和提升。只有利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优势,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快速成长,才可能达到我们预设的课堂质量,实现发展学生的最终目标。
4.备课的范本 篇四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使大家认清正确的婚恋观,培养婚恋情操,妥善处理好恋爱婚姻问题,并模范遵守好相关的政策法规。
教育重点:
一、什么是正确的军人婚姻恋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方 法:
联系实际讲授,典型事例分析,解答疑难问题,小结讲评。
时 间:1个课时
地 点:学习室
保 障: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
授课提纲
授
课
提
纲授课要点婚姻恋爱是每一名同志都要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寻觅理想的伴侣,获得真挚的爱情,缔结美满的婚姻,建立
幸福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共同心愿。如何选择人生伴侣,正确处理婚恋、家庭、学习和事业的关系,直接关乎个人的成长进步、家庭的和睦幸福。
一、谈谈什么是正确的军人婚恋观
婚恋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之一,是人们对待爱情、婚姻的基本态度。婚恋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体验和理解。但婚恋作为人类基本社会生活形式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它必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规定、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婚恋观的特殊性。军人的婚恋观,来源于高尚的道德情操,它是以纯洁的婚恋目的为基础,以志同道合为条件,以尊重对方、忠贞专
一、品行端庄为表现形式,以事业高于爱情为准则的婚恋观。
集中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婚恋观。二是有高尚道德规范感的婚恋观。三是有军人特殊职业感的婚恋观。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军人的婚恋观,应该是纯洁的、高尚的,脱离低级趣味的。在婚恋对象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职业的特殊性,确立以事业、品德为重的择偶标准,应重点考虑的是“德、才、家、貌”。首先要考虑的是品德。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我国早有“娶妻娶德不娶色、择夫重德不重貌”的美德。其次是才能。过去找对象讲究“门当户对”,是指家庭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相当。而今也要“门当户对”,那是指才能
素质的般配。第三是家庭出身。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熏陶和教育的子女,一般都比较贤良温和,善解人意。第四是相貌。找对象也要基本相配,看得过去,“对得起观众”,这是最基本的标准。但绝不要只求长相,而忽视了主要方面。
1、确立纯洁的婚恋目的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古今往来,关于爱情的诗词、名言不计其数。《诗经》里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商隐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对爱情的忠贞。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也有很多,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等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基层的青年官兵,大多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情窦初开,容易受到外界婚恋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年官兵也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尝尝爱情的鲜。某支队战士小刘觉得部队生活枯燥,想在驻地找个女朋友,他在一次和老乡聚会时认识了一个女孩,并迅速确立了恋爱关系,为了能和这个女孩呆在一起,小刘经常编造各种各样的理由请假外出,最后发展到擅自离开部队10多天,陪女友四处游玩。小刘也因此受到了严肃的处分,这个女孩也由于不纯的婚恋目的离他而去。
最近网络上有一句“名言”——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从逻辑上看,这句话有明显的片面性,不过,这足以引起我们对婚恋目的的反思。纯洁的婚恋目的应该是寻找人生伴侣,携手共度美好人生,恩恩爱爱,白头偕老。有非常多的单身人征婚是都注明——“请以结婚为前提,非诚勿扰”。就在于,很多人都认同恋爱是需要建立在结婚的前提上的。
人为什么恋爱?是因为爱。人为什么结婚?是为了让这份爱完整。如果不追求完整的爱,这样的恋爱不过是各取所需。或是因为寂寞,或是因为性需求才走到一起,这
绝对不会是最纯粹的爱。
“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言论危害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2、坚持理性的择偶标准
找一个什么样的女朋友,许多青年官兵会说一定要找一个大美人,否则对不起观众。应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陈毅元帅曾写过一首爱情诗,描写他和张茜的爱情:“春光明眼意为痴,愧我江南统锐师。豪情廿载今安在?输与红芳不自知。”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外貌美丽是两性之间相互爱慕的重要因素,追求长相漂亮无可厚非,但不能把它绝对化,不能单纯以貌取人。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娶了黄承彦之丑女为妻。就是这个丑妻子却设计出木牛流马,帮助诸葛亮成名。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娶了莫斯科第一美人,此女胸无点墨,只知挥霍浪费,花钱打扮,后来被一贵族追求引诱。普希金愤而和贵族决斗,中弹身亡,37岁便结束了才华横溢的生命。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恋爱婚姻毕竟不是选美,专供人们欣赏,它还有比长相重要得多的其他内容。还有的青年官兵择偶时把家庭出身、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看得过于重要。这些因素是要考虑,但不能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性格相投,即情投意合,这样才能携手共度人生。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可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子汉。他仪表端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气质非凡,才华横溢,极其富于男性美,若是在今天,那绝对是个大众情人。但是,周总理后来选择了其貌不扬的无产阶级者邓颖超为妻,他认为,邓颖超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能经受得起“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人,不但具有朴素、自然的外在美,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美,更有为革命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精神。
未婚的同志:要头脑清醒、学习为重,不能轻重不分、朝三暮四;要自由恋爱、尊重对方,不能自由乱爱、草率行事;要恪守原则、注重道德,不能态度轻率,行为失范;
要情趣相投、忠贞专一,不能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正如陶行知先生诗中写到: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酸如醋。随便喝,毒中毒。
已婚的同志:要忠贞专
一、同甘共苦,不能不甘寂寞、另觅新欢;要互信互谅、共担义务,不能当老爷官、做甩手掌柜。要事业为重、巩固家庭,不能家庭至上,妻子第一。家庭存在矛盾和问题,要对家属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理智,少一些鲁莽;多一些感情上的交流沟通,少一些大男子主义的简单粗暴。
3、采用端庄文明的表达方式。
基层官兵与社会青年接触少,社交能力较弱,容易在婚恋中采用不当的表达方式。我们要学点恋爱艺术,要掌握女性的心理,学会和女性相处。行为上要彬彬有礼,热情大方,正确地展示自己,一言一行注意分寸,在女性面前树立素质较高、文明礼貌的形象。
某支队一名中队干部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地方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他对这位大学生非常满意,为了能打动和吸引对方,他不仅经常请这个女青年吃饭,还不时给对方送一些礼物,可谓费尽心机。但他们两人相处一个月,对方就离他而去。谈及原因,那名女青年遗憾地说:“他虽然对我很好,可花钱大手大脚。另外,我们没有共同语言,很难谈在一起。”这说明仅有物质投入是不行的,关键是感情的交流和互相理解。
4、冷静、理智对待失恋
失恋不失志:恋爱婚姻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它摆得太高,要正确处理好婚姻和事业的关系。我们有的官兵把找对象当作“中心任务”,在谈情说爱上用心思过多;有的受“爱情至上”思想的影响,一旦婚恋受挫,就意志消沉,无心工作学习,甚至产生了厌世轻生等极端想法。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消防军人应该以事业为重,摆脱失恋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精力干事业。爱情毕竟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著名作家冰心在写给
青年朋友的信中说,在现实生活中只知道爱、爱、爱的人,只是童话人物。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爱,而且连日子也过不去。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才觉得活得有意义。
失恋不失德:列宁曾经说过,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人的生存需要爱情,但并非为了爱情才生存。青年官兵大多处在18—25岁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也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奠定一生事业基础的大好时期。如果这个时候陷入恋爱的泥潭里,就会白白浪费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光”。
失恋不失志:革命军人应该在失恋中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不能因为失去了某个人的爱,就感到失去了一切。事业是爱情的基石,没有事业的爱情是苍白而脆弱的。我们应该以追求崇高的事业为重,把爱情当作我们学习的“助推器”,而不应成为我们事业的“绊脚石”。
小结讲评:
讨 论 题:
一、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二、作为新时期的消防官兵,我们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5.《济南的冬天》备课手记 篇五
本文笔者主要结合《济南的冬天》, 谈谈笔者是怎样进行短时备课的。
一.细读文本, 备有个性的教案
文本细读的细字,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细小”、“细微”, 二是“细致”、“细密”。文本细读, 强调读文章要善于从小处着眼, 认为读者应当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每一个角落。
细读文本首先要静下心来。当老师们开始接触一个文本的时候, 最好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 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放松地来欣赏作品, 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这种对作品的直觉弥足珍贵。笔者前段时间要上一节观摩课。确定课题《济南的冬天》以后, 开始备课了。笔者只拿一本语文书、一支笔和一本备课本, 先开始放声朗读, 读完一遍, 在备课本记下了6个问题:1.为什么题目不用冬天的济南?2.初读济南的冬天留给你什么印象?3.怎样才算出奇?4.“忽然害了羞”中的“忽然”能否删掉?5.第4段为什么称村庄为小村庄?水墨画为小水墨画?6.写济南的冬天写了山、水, 怎么来写人?不是说人是最好的风景吗?然后自己试着去解答。笔者是这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强调济南的冬天与别处不一样, 冬天给人的印象是板着面孔、冷酷的, 而济南的冬天却不一样。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写出了温暖、温晴、响晴、可爱、慈善、宝地等。接着又把温暖、温晴、响晴归纳为温晴, 然后开始找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在寻找的时候, 笔者对可爱感受特别深刻, 觉得老舍笔下的济南太可爱了, 你看, 山把济南围成一圈,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多可爱的比喻呀!村庄是小村庄, 还卧着, 多可爱的想象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还有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哎呀, 这哪里是在写山, 写雪, 分明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呀, 这时候, 笔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 穿着一条漂亮的花裙子, 一阵风吹过, 风掀起她的裙摆, 她白皙的脸唰地一下红了, 一直红到耳根, 写到这里, 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了, 老舍啊老舍, 你的语言真有魅力啊!依次写出以上6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开始第二遍的阅读, 这一遍, 笔者拿着笔, 一边读, 一边写, 一有感受马上在备课本上写下来。第二遍又记下了12个问题。
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咏, 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 所以读者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 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 再跳出具体的字句,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笔者在读《济南的冬天》时, “小”字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小呢?文中的“小”字极富情趣和意蕴, 如果说小雪还情有可原, 而在老舍笔下“偌大的济南城”成了小摇篮。笔者虽未曾去过济南, 但作为历史名城恐不至于如此秀气, 自然周围环绕的也就是小山了, 而雪后秀气的小山上卧着的是小村庄, 此景便成了小水墨画, 这种精致的“小”在文末的写景中再显神妙, “小团花”、“小灰色树影”本是缺少生气的景色, 放在济南山水自上而下的“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中, 却小巧得温柔可爱, 生机勃勃。可是仅仅读到这里是还不够的, 中国读者受明清点评派的影响, 往往对具体字句会有很多感想, 而缺少整体把握文本的训练。叶圣陶认为“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对一般文章, 大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上去把握, 而对于文学作品, 要分析整个作品的结构, 然后思考作品的内涵是什么, 它的人文价值在哪里, 读出作品的意义来。就像这个“小”字, 作者为什么要把济南写得如此秀气、可爱呢?其实他是用“小”字浓缩了济南冬景的精华, 这一切缘于他对济南深沉的爱, 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正所谓心中有爱, 笔下有情。
阅读作品不能人云亦云, 贵在有自己的见解。老师不能成为教参的传声筒。《济南的冬天》教学参考书上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强调济南冬天的温晴、慈善, 让读者心生向往之情。而笔者在读这篇课文时, 有两句话跃入笔者的眼帘:“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而能有”, 是不是意味着还有一些日子不是温晴的天气。还有一句话“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言外之意是否济南也是会下大雪的。带着这两个疑问, 笔者在百度上输了“济南气候特点”六个字。笔者欣喜地查到了这么一段话:“冬冷夏热, 雨量集中。冬季济南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 盛吹寒冷的偏北风, 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 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 低于-10℃的严寒日数98%集中在冬季。”那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老舍笔下济南是如此的温暖、可爱、美丽, 笔者苦苦地思索, 结合作者当时刚从英国回来的背景, 后来总算明白了, 原来老舍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是与伦敦的多雾和北京的大风相比后才得出温晴的结论。再说, 作者刚回到祖国, 对祖国的山水充满着特别亲切的感情, 在他笔下, 济南冬的景色自然是美极了, 可爱极了。这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独特的心灵感悟, 是作者温情的选择。如此美的济南是老舍的。是老舍心中的济南。为了印证自己的答案, 笔者继续看老舍写济南的文章, 笔者又一次欣喜地发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 国土的沦陷, 作者在写景文字中自然地蒙上了一层灰暗、哀怨的色彩, 也就是说老舍笔下的济南并不是都那么美好的, 真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因此, 老师在解读文本时, 还要读出作者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 有时候是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 也是学生不一定了解的。
二.精心构思, 备有创意的教案
有了以上个性化的解读, 可以开始着手预备教学预案了。其实, 这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简单说, 大家面临这样的抉择:即怎样既能抓住文章的重点, 又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案。众所周知, 说创新, 哪有这么多的创新。创新来自于积累, 来自于模仿, 来自于生活。
笔者第一次写出的教案是抓住济南冬天留给大家感受的三个关键词:温晴、可爱、慈善,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三个词展开教学。当时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可当开始参考别人的教案时, 笑不出来了, 怎么会这样!大部分的网上教案都是抓住温晴做文章的, 越看越沮丧。怎么办?继续看有关的资料, 终于有一句话让笔者灵光一闪:《语文教学通讯》中有一篇文章叫《体悟“温晴”背后的“温情”》, 虽然笔者在第一次设计时已经想到温情这个词, 但那是在引导学生感受温晴以后再体会温情的, 而笔者现在为什么不反过来, 紧紧围绕“情”去体会温晴呢?那一刻, 我兴奋极了, 于是又开始新的教学设计, 即围绕着“情”字作文章, 即你对济南有什么感受, 作者怀着什么情, 为什么有这样的情三个环节。设计以后, 试讲时感觉也很不错, 很流畅。就在笔者自鸣得意时, 一个老师突然说:“这个设计好是好, 上得也很流畅, 就是缺乏新意。”对呀, 围绕“情”是多么普通的一种上法啊。笔者再度陷入痛苦中!笔者走不出济南, 走不出老舍了。不知是诚心感动了上天, 还是灵感突然闪现, 在笔者苦苦思索中, 忽然三个形象向笔者款款走来, 走近了, 走近了, 一个是慈善的母亲, 一个是美丽的少女, 还有一个是圣洁的护士。然后一个主问题从脑海中闪现出来, 即如果把济南的冬天比作一个人, 你觉得它像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子?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来印证或者补充你的看法。
三.优化设计, 备有灵性的教案
在写作教学预案时, 其实, 大家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 教材 (文本) 本身意义、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解释、知识点和能力的落实……似乎该讲可讲的东西很多很多, 但是纵有千种风情, 也只有45分钟时间能让你去表白。更何况, 这45分钟还不能是你一人唱独角戏。正所谓,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是大家面临的又一个困难。
比如, 《济南的冬天》一文, 在文本细读时读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比如题目为什么不用“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还有本文与其它版本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阅读后觉得哪种版本更好?要讲的很多很多, 可是必须有选择, 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 就会面面俱到, 结果是面面不到。本课经过优化, 整个教学过程就整体感知、品读课文、拓展延伸各一个问题。这样的优点是:自己在上课时不需要想着下面是哪一个环节, 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推进整个教学流程。整个过程就变得灵动起来。
6.我的备课观 篇六
备课是在编写教案之前考虑学生的各种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工作,还要掌握材的结构特征、重点、难点,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只有对各种情况作全面的分析,才能写出有实用价值的教案,完成备课的目的。
一年级有许多与其他年级不同的特点。对于六、七岁的儿童来说实践操作活动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点。为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动”中使学生不断感知抽象、强化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渡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他们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在知识的接受上并没有感到很大压力,原因是第一学期学习的知识他们已从学前班的教师或家长那里学过,或在生活中见到过,他们有“老本儿”。但在第二学期,他们把“老本儿”已经吃光了。再从家长方面看,孩子刚上学时,家长不惜时间全力辅导孩子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孩子的辅导也就逐渐放松。再从教材内容看,第二册的教学内容难度增大,100以内的读法和写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乘除的初步知识,都是开启性的知识,是中、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关系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并通过仔细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渐进层次,注意运用规律,改进教法,开启学生智慧的窗户。
教师要精读教材,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对每一个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细致钻研,把握好各部分内容的重难点。就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切入点来说,一年级的备课尤其要做好这些工作,因为它是贯串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础点。如果基础不打好,后果不堪设想。一年级数学下学期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教材在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出现数位,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它不仅适用于100以内的数,而且适用于任何一个多位数。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要使学生在已有的“10个一是一十”的知识基础上,认识“10个十是一百”,初步感受十進制数的特征,感受个、十、百是三个不同的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十位和百位分别都是相邻的数位,感受数位在数的组成中的作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给他们以新的刺激,使内容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是第二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以后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要接触过去曾未见到的许多知识,如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加法的进位,减法的退位。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材中都是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安排的。
备课时,要着重抓关键,突难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要抓住27+5=32和23-7=16两例进行突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要抓住34+28=62和42-28=14两例进行突破。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运用好直观教具,让学生借助教具的演示加以理解,教具演示要准确,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教材中对34+28=62一例的演示设计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抽象,把实物的实际数量与数位相结合,即左边第一捆小棒表示一个十,右边每一个小棒表示一个一,右边的个位上的4加8得12,再从12个小棒组成新的一捆来表示满十向十位进一。直观演示的这一飞跃,备课时必须有所考虑,做好铺垫。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思维过程比较复杂,教具演示一定要清晰,学生看清楚减的过程,安排好演示的每一环节,一环扣一环,前后衔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乘除法的初步认识,也是第二册教材的重点内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单纯让学生会做几道乘除法题,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乘除这两种运算的内在含义,明确这两种运算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意义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实物演示操作,给学生以清晰正确的印象。乘除法简单应用题要紧紧围绕乘除法的意义进行教学。
针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培养、提高,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确保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论教师的集体备课 篇七
集体备课演进到今日,可谓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有人喜欢冠以模式之称,我不以为然。何谓模式?援引“百度”的注解,“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如果把集备的组织形式等同了模式,集备也就成了一种与教育的复杂性、创造性、艺术性无关的简单的复制与粘贴活动,实际的情形也大致如此。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集备的组织形式,这些区分的组织形式有的是业已存在的实际形态;而有的只是依推理的逻辑形态。
从学科与学段划分,有同学科集备与跨学科集备之分;有同年级组与跨年级组之分。
从参与人员划分,有本校型、校际型、教研员参与型。
从流程划分,有两环节型的“个备-集备”,三环节型的“个备-集备-个备”,四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反思”或“个人初备、一人主备-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定稿、个人二备-课后反思、再次完善”,五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个备-反思”,六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试讲-教者感悟与同伴互助-二次备课并全组上课-教研反思与启示”。
从目的划分,有以应付教学常规检查的集备;为迎战公开课而进行的集备;以解决常规教学问题为主的教研组内的集备;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题组集备;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的集备。
集备组织形式的结构化程度实际上反映了集备的水平高低程度。从集备的现存的组织形式来看,体现在流程上的集备较为常见。这说明集备组织形式的水平尚处于低级的阶段,只有“形式与实质并举”“实质重于形式”的集备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集备。
过去一直流行的备课几字诀,如“三备”“四备”“五备”“六备”之类的一线教师早已了然于胸,甚至熟视无睹。备课要备什么?各种教科书上写得很明白,直接引用就是。主要包括: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研究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也就是说备课要始终贯穿研究性的活动。既然是集备就还要有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这一不可或缺的活动,换成时髦点的话语就是“头脑风暴”“思维的碰撞”。这些都可以理解为集备的常识性要求,也是集备的一种应然状态。
与集备的应然状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集备的实然状态——无“集”可“备”与“集”而不“备”。无“集”可“备”是指集备没有教师集体作为依托,集备的讨论交流这一中心环节难以生成。据笔者观察,在集备中绝大多数是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一言堂,一人说众人记,无非是检查、修改教案而已,讲的也是套话,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跳出应付检查的怪圈。“集”而不“备”则是指集备光有组织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为每位备课组的教师分到的任务仅仅是一小部分,大多数教师接到任务后都不肯下功夫钻研,拿现成的教学用书拼凑,或者干脆在网上直接复制,草草了事,与应付个备的检查别无二致,甚至还达不到个备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把握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流于形式,缺乏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样的集备见之于课堂则缺乏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反思与重建,缺乏教学的深度与课堂的即时生成,缺乏“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有人将集备的好处归纳为两方面,并广为一线教师与教研员所接受:一是把集备当成可以节省时间,减轻备课负担的形式;二是集备能体现“合作-探究-创新”的新课改精神,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与团队精神,我以为不可一概而论。这些关于集备的理念如同我们的新课改理论一样是经不住推敲的,也鲜有人就此展开翔实的论证,反正生米已煮成熟饭,由不得你来选择,照做就行。其实,集备的局限性很明显。你只需追溯一个问题就能得到答案,集备到底是谁的要求?又是哪些人在推波助澜?无非两方面:一个是外因,如来自学校与教研部门的行政压力、专家的推手;另一个是内因,如教师自身懒得抄写教案所至,抑或源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毫无疑问,更多地是前者在起作用,后者只是一种被动地适应。如果只是上级的要求,就会有免不掉的繁文缛节,教师要应付各种与集备有关的指导与督查,只会加重负担,何来的“节省时间”“减轻负担”一说;如果教师觉得是一种累赘,又何来的“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与团队精神”一说。
那么,集备的依据又在哪里呢?主要是由于现如今提出的各种有效教学框架与传统的方式大相径庭带来的操作困难,加上教科书系统的不完备造成的对课堂核心目标理解的偏颇,甚至“一无所见”,教师不得不借助于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进行备课。否则,面对新课改的精髓只能是徒留其形,而难得其神。不难看出,集备主要源于:1. 新课改带来的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2. 现代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以及教育因素的嬗变,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教师个人难以驾驭,因此,教师不得不或被动或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对集备提出一套适应各种情景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合符情理。我们要研究的策略,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的改进策略。这种策略可分成四个方面。
1. 名师引导策略
教师集体的形成是提高集备效能的关键,而教师集体的形成又有赖于名师的带头作用。名师、骨干教师的成长与教师集体的形成、优势学科建设是一种互为条件、互为表里的整体性活动,不能截然分开。日本教育改革家佐藤学在谈到要让学校实现转变时,提出了“三年”计划。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或再循环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产生名副其实的教师集体与优势学科。
2. 教研带动策略
教研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的经验与技能的迁移,特别是向课堂的迁移,形成反思习惯与能力。不言而喻,教师在集备中这种从零散性到整体性的关注,可以拓展集备的意义,将其延伸到上课与课后的环节,而这正是集备的落脚点与归宿。目前在集备中采用的课例式教研不失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手段,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形式多样而又贴近教师,可以拿来借鉴并推而广之。其中有: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异课异构;一课多上、多课一上;一课多研;异地教学等等。
3. 评价导向策略
集备评价首先要建立的是评价的标准与向度。目前单一的评价在教育领域是一种普遍现象,对集备的评价也概莫能外。所以,集备评价的导向应当克服评价认识上的主客二分、评价主体上的教师缺位、评价目标上的急功近利等倾向。建立教学目标理念体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实施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维度,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的作用,关注知识背后的问题。
4. 文化建构策略
根据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建构策略分成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学校应为各个备课组提供专门的场所、资金、资料和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1-2个微格教室,结合集备主题开展微格教学研究。
制度层面: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期待制约与规范备课组内教师的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提供合法性机制。我们要侧重解决怎样进行集备,以及备什么的问题?从而建立一种集备的机制,包括一个开放的、螺旋式上升的集备组织形式设计,做到有备而集,带着问题去研讨;并将集备的内容放在“备学生的学习困难、备学生的经验转化、备学生的意义建构和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也就是由导教转向导学。
精神层面:备课组的建设应该贯彻学习型组织与教师共同体建设的理念,确立教师的集备信念。把备课组建成一所“微型学校”,实验性地组织不同的教育哲学和研讨与“集体思考”方式,提高执行力,扩大组内教师的选择自由,从而形成备课组共同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这样集备才能对每一位教师具有精神感召力。
8.践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篇八
【科学备课组活动记录】
过程记录:(菲、骏、阳、羊、强, 是老师姓名的最后一个字,代表小组成员)
主持人:各位老师,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多年,在科学课堂上,大家对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已经达成共识。可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则一直是大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探究的问题, 在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 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更加有效等,都是落实探究有效性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结合《变色花》课例,针对这个话题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希望集体设计出来的教案体现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同类型的课起到借鉴推广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效应。
首先,由主备教师李菲简要梳理一下她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菲:对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
(讨论):(略)
菲: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阐述。
(讨论):(略)
菲:确定好以上内容后,就来看教学过程的设计了(阐述自己的观点)。
环节一:情境导入
骏:不能仅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激发学生的思考。
阳: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会有两个思考:花有问题;水有问题。
骏:导入这个不要太纠结,可使用 “看样子这瓶水很神奇,想不想试一试” 来导入。
羊:这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紫甘蓝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环节二:制作紫甘蓝水
强:怎么样把紫甘蓝水做好也是本节课的关键。要给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这样好操作,有利实验的有效性。
骏:这样就有效降低了自制紫甘蓝水的难度。
环节三:认识酸、碱物质以及酸碱指示剂
羊:给学生准备两种酸性物质和两种碱性物质是不是有点少啦。
骏:课堂的时间比较少,选两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作为代表,学生学会的是方法,在课外拓展中可以再去测。
阳:还有一点要注意,物质的量不能太多,这点要强调一下。
骏:从结果到结论应该有一个中间过程——思考、提炼。所以实验记录单很重要,板书也要有体现。
羊:酸性或碱性物质不止两种,所以我板书后面应该要留有省略号。
环节四:课外拓展
阳:课外拓展一定要在后面教学中有所反馈,以防止流于形式。
主持人:刚才大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就如何将探究的有效性落实到位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意见非常好,修改过后的教学设计目标更加明确,重难点也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保障。活动结束后,就请李菲老师根据大家的研讨意见将教案进行修改完善,发给每位老师参考。
我们的备课不能就一课内容而备课,还要辐射到与此相类似的其他课题, 我们的备课才更加有效,今天我们的集体备课就到此结束。
【实践反思】
以前集体备课活动是组内教师分工备课,每一个教师领到备课的某个环节各自进行思考,活动时教师将自己在平时的“创作”向组内教师展示,完成各自负责的内容就万事大吉,其他教师提出一些建议,相互交流,进行修改、 完善,以完成一课的备课,写相同的教案为主。这样的集体备课,教师不能从全局把控课文,不能真正发挥实效。
为改变现状,现在集体备课活动, 我们有如下一些设想:
(1)根据学科特点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有效性模式研讨活动,形成学科集体备课“常式”或“范式”,努力开发针对不同主题备课的具有灵活性的“变式 ”。集体备课不仅应成为日常教学探讨的常态形式,还应成为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素养提升、教学反思、教研心得交流的主要形式。为此,我们的集体备课按主题先行,例如,结合“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研究主题,对《变色花》一课进行集体备课。另外,我们认识到要打破备课组“各自为政”的传统, 尝试邀请教研组其他成员参与并指导, 更多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宜性。
(2)完善并创新集体备课管理评价制度。主要从三方面入手:1由过去的注重检查形式(有没有开展、有没有记录)转变为更关注内容(怎么开展的、 有些什么记录)。2由过去的重视检查考核过渡到重视督促和指导,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而不是评判功能。基于自我需要的行为,探讨怎么把课备好,怎样借此机会交流学习、解决自己的疑惑、 介绍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怎样在集体备课中反思提升自己。3由过去只重视“教前集体备”完善成同时注重“教中共同研”(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的问题)、 “教后一起议”(备课方案实施的效果及反思),督促的同时跟踪、反思,让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9.细化备课内容, 提高备课质量 篇九
关键词:侧重面,行文线,知识点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也是教学环节的第一项, 由此可见备课的重要性。“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在通常情况下, 备课要做到“六备”, 即, 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教具。其中,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备好教材。
对语文学科来说, 在备教材的时候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备好当课的侧重面
1. 什么是当课的侧重面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会始终贯穿着一条线, 那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然而, 大家需要明确的是, 教参上所给出的“教学目标”只是学习整篇课文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是需要我们在2~3个课时, 甚至更长的课时内完成的总目标。很多时候,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全, 所以, 我们必须有所侧重。也就是说, 在我们备课的时候, 需要把这些总目标进行分解。每一个课时我们需要完成哪些目标?怎样将这些目标落实?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好的内容,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当课的侧重面。
2. 为什么要备好当课的侧重面
我们在听公开课时经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一节成功的课, 往往会是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而有些语文课却上成了“快乐大本营”, 轰轰烈烈, 热热闹闹, 但是左看, 右看, 怎么也不像语文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没有抓准, 教学的侧重面没有抓好。其实, 在每节课上课前, 我们只要明确了教学目标, 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 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 就能合理、有效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 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做到有的放矢。
二、备好当课的行文线
1. 什么是当课的“行文线”
在写文章时, 作者常常会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周密、精心、细致的思考, 有条有理的组织成篇, 就会形成一条明晰、顺畅、连贯的线索。而这条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 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这就是文章的“行文线”。它就像链条一样, 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 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2. 为什么要备好当课的行文线
200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要想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就必须紧紧地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 也就是作者的“行文线”来进行研究。可以说, 读课文, 抓住了线索, 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 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 抓住了线索, 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 组织材料, 使文章中心明确, 脉络清晰。
可是,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 因为他们的年岁还小, 在感悟作者的行文线时会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 就更需要我们的指导。只有我们在备课时备好这条行文线, 上课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分析、引导, 孩子们才能更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才能更有效地把这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备好当课的知识点
1. 什么是当课的知识点
知识点就是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语文的知识点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当课出现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当课出现的表达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方法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也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
2. 为什么要备好当课的知识点
首先, 从知识点本身的特点来看, 它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我们当然要把这些知识点备好。
其次, 从语文的学科特性来看, 更需要我们在当课知识点的捕捉上多下功夫。因为相对来说, 数、理、化等学科的知识点比较清楚, 如珍珠在案, 一目了然。而语文学科因其“文道相融, ”知识点往往散落在文章的各个角落。很多隐蔽的知识点就需要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发现。因此, 在备课时, 备好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就显得十分必要。
3. 怎样用好当课的知识点
在语文的学习中, 当课出现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等知识点, 我一般会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方便学生的学习;而对隐含在文章中的、有着深刻含义的知识点, 则需要我们精心预设, 随文感悟。
例如, 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 我就紧紧抓住彼得给妈妈索要的“60芬尼”这个知识点进行讨论,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在完成了本课教参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 我又做了这样的延伸:
我先问学生:“60芬尼折合人民币是多少钱?”通过计算, 孩子们知道, 1芬尼大约等于人民币5分钱, 60芬尼就相当于3元钱。
这时, 我顺势引导学生:“虽然彼得帮妈妈干活, 还向妈妈索要报酬这件事做得不好, 但是, 从彼得的账单中, 我们至少可以发现, 彼得其实还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因为他帮妈妈取回了生活用品, 他把挂号件送到了邮局, 他在花园里帮助大人干了活, 而且他还一直很听话。最起码, 在彼得帮妈妈干了这么多活儿之后, 他给妈妈要3块零花钱并不是很过分。”
“反过来再想想我们自己。在我们班,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很少帮爸爸妈妈干过活。而且还有孩子整天缠着爸爸妈妈要零花钱, 爸爸妈妈不给他们就使性子、耍脾气。和彼得相比, 我们是不是做得更不好?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就这样, 在我的引导下, 孩子们很自然地产生了主动帮父母做事的想法。
其实, 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知识点。只要每一节课我们都备好这些知识点, 就能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更有效。
总之, 在备课时, 如果我们都能以教学目标的要求为纲, 以教材所“载”的知识点为重点, 把握好教学的“分寸”和重心, 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相信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精彩纷呈, 实现高效。
参考文献
[1]《规范备课再细化, 高效教学稳步行》吴兴
【备课的范本】推荐阅读:
备课教案范本06-28
什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步骤09-17
备课与教案的关系06-18
课改后的集体备课06-24
整式的加减二次备课08-16
语文备课组的工作计划11-07
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总结11-13
初一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07-21
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表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