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2024-11-01

高校预算管理论文(通用7篇)

1.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一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探讨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摘要】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支出的复杂化、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使高校必须事先对经费的收支作出科学的计划和决策。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五个部分。本文分析了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主要方法。

2.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二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 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 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把产出和结果作为关注的重点, 要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实事, 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财政部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导向, 以绩效评价为手段, 以结果应用为保障, 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 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 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政府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希望能权衡各项预算的投入产出, 通过成本与效益间的比较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制度, 使政府预算不仅具有控制功能, 更增进其管理与规划的功能。因此, 预算绩效管理客观上要求支出预算编制采取一种以成本效益为导向的更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二、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 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基数+增长”的传统支出预算编制方法, 即以上一年度的支出执行数作为基数, 同时考虑预算年度的各种增长因素, 得出下一年度各项支出的数额。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但没有考虑以往支出的动因是否发生变化, 也没有考虑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有无变化, 对下一年度发生的临时性、突发性的事项更是难以预计测算。因此, 这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模式主观性强, 不注重成本效益分析, 降低了预算的准确性, 与政府倡导的预算绩效管理显然不适应。

三、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或支出预算时, 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 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 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它与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编制方法不同, 打破了传统预算编制的“基数”概念。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1) 有利于克服“基数+增长”预算法不科学、不准确的缺点, 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零基预算是以当年高校事业发展计划为基础,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工作计划需要的费用内容及其开支, 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资金, 确保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完成, 有利于高校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学校战略性的重大事项上来, 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2) 有利于控制学校内部各部门开支的随意性, 防止预算膨胀。预算编制不细化、不明确, 必然导致预算执行的随意性。零基预算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定员或定额管理, 预算编制更细致更科学性。同时打破了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模式, 按实际需要安排资金, 改变了各部门支出预算只增不减的态势。

从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上来讲, 零基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零基预算着眼于需要的优先程度, 然后综合财力进行比较分析, 确定支持的先后顺序, 同时要求对各项支出安排进行详细审核。而需要的优先程度必须以绩效作为取舍和排序标准。因此, 在实务操作中, 高校支出预算管理应当优选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方法, 从源头上保证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贯穿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

四、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建立

1. 预算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是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保障。预算绩效管理下高校可以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预算责任部门相结合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领导决策机构, 负责预算相关事项的决策。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预算的编制、汇总、审核、下达、调整及绩效评价等具体工作, 一般设在学校的财务部门。预算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预算编制及汇总, 是预算的直接编制者和实施者。

2. 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

(1) “零基预算+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编制起点。零基预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影响, 所有预算支出都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部门基本情况来重新编制预算, 实效性强。目标管理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要求各部门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必须设立绩效目标, 目标设置应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 并方便考核评价。各责任部门预算编制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明确下年度的工作计划。首先应明确学校的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以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为基础, 各责任部门编制各自的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步,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编制经费预算、设定绩效目标。各预算责任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支出预算, 并设定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项目执行要达到的效果和预期实现的效益, 体现本部门工作计划实施的效果。

(1) 采用定额或比例计算法编制基本经费项目预算。基本经费是指与学校规模密切相关的非限定性经费, 由学校自己支配, 可以利用定额或比例计算。首先, 要确定定额标准。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补贴、绩效工资、其他工资、离退休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及公积金等支出。公用经费主要包括日常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护 (修) 费、招待费等。这部分费用可采用生均定额标准、人员定额标准、比例标准以及基于业务的定额标准, 其次, 要确定基础数字。各责任部门应当根据本部门历史数据和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确定编制基本经费的相关数据资料, 如人事部门的教职工人数及工资组成情况、教学和研究生部门的各类在校生人数、后勤部门的校舍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资产部门的设备总额、类别和新旧程度、车辆运行情况等基本数字。

人员经费预算根据在职、离退休人员和学生的数量与结构, 结合支出定额标准、补贴标准和补助比例进行测定。公用经费预算要根据各部门经费性质的不同, 实行分类管理。实行校院两级预算的教学院系应按学生人数和专业类别制定生均综合定额, 确定院系的正常教学业务费;各类党务行政部门根据单位职能, 按照人均定额标准和基于业务的专项定额标准, 确定正常办公经费;后勤运行经费中的水、电、暖、保洁等支出, 按照学生人数、房舍面积、保洁面积, 结合历史成本数据, 采取不同的取费模式和计量标准确定。除上述正常运转经费外, 对各院系和部门的特殊业务支出实行专项补助、专项核算。

(2)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编制专项经费项目预算。专项经费是指用于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限定性经费, 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区分为财政专项和校内专项。各部门提出专项经费需求计划, 并向学校具体说明经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设目标, 提供可行性报告, 同时列出具体支出明细和测算依据。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评审机构, 对提交的项目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项目纳入储备库, 并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第三步, 逐项审核支出预算, 分析判断项目轻重缓急。学校审核预算时, 以零为起点, 逐项审核支出预算。对各项目的性质、目的、轻重缓急和预期效果等进行分析, 依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以及各部门承担的重点任务, 初步提出经费支持的先后顺序。学校安排预算时, 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经费, 当年的重点任务应予保证。在此基础上安排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的安排应当参照评审机构的排序确定。

第四步, 确定经费支出预算。在逐项审核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汇总编制全校经费支出预算草案, 将经费支出预算草案与经费收入预算进行对比, 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和项目重要性及轻重缓急程度确定支出预算。

(2) 建立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监督机制, 强化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督。预算下达后, 开展事中绩效监督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应确定绩效监督关键点, 金额较大的项目、重点部门的经费应成为监督重点, 项目的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应是关注点。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是事中监督的协调机构,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职责承担不同的任务。财务部门具体负责对各单位预算执行项目的控制, 确保支出不超项目总预算和明细预算, 监督预算执行进度。审计部门对预算的支出情况进行监督, 检查支出内容是否符合预算。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监督项目阶段性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重点项目, 至少在当年6月底前由项目管理人员展开自查, 逐项分析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推进情况, 撰写绩效跟踪报告, 对执行中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

(3) 建立事后绩效评价工作机制, 将绩效评价内化为日常工作方式。预算绩效评价是对经费支出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 应当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预算管理委员是绩效评价的领导机构, 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具体组织工作, 制定考评工作方案。绩效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公众评判法, 也可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评价的标准应当采用计划标准, 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要从项目决策过程、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绩效成果三方面考虑, 绩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学校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 逐步把评价范围扩大到所有预算支出项目, 将绩效评价内化为日常工作方式。

(4) 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实施绩效问责。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问责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 也是难点, 现实中往往存在“重考核轻奖惩”的现象, 评价结果不反馈, 或者有反馈无整改, 造成学校上下对绩效评价工作的不信任和抵制, 使绩效评价工作有始无终, 而且耗费了高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高校应当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的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挂钩, 实施对预算资金的追踪问效。目前, 应以重点支出或重点项目作为切入点, 建立绩效问责机制, 对绩效评价成绩不合格的部门, 高校可采取不安排项目或削减下年度支出预算的方式进行问责。

通过建立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的支出预算管理将形成一个更为科学的循环系统, 将支出预算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和结果应用相结合, 有助于实现预算“目标、有效性和效率”三位一体的目标, 推进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将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摘要:近年来, 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高等学校作为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落实预算绩效管理,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本文就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和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将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 提出构建科学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重点论述了预算管理体制和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 在预算管理中引入“零基预算”法编制支出预算, 建立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监督机制、事后绩效评价工作机制, 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实施绩效问责。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高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廖晓军.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中国财政, 2011 (11) .

[2].王祺扬.试论构建公共部门绩效预算制度.财政研究, 2007 (1) .

[3].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会计研究, 2008 (2) .

[4].龙英.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研究.教育财会研究, 2013 (1) .

[5].杨光.高等学校零基预算编制问题研究.财务与金融, 2012 (1) .

3.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的财务管理越来越规范,预算管理水平也逐年提高,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

1.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预算组织机构不健全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根据其发展战略和年度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目前,大多高校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严重制约着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校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高校认为,部门预算的目的只是为了向财政要钱,向上级要钱;有的高校认为,预算管理不过是对学校收入的粗略估计和支出的大体分割。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工作仅由财务部门负责,认为部门预算管理是单纯的财务工作,相关部门处室也不愿意介入,没有认真参与,只是按照财务部门的要求填填数,报报账。

2.预算编制的质量低,精细度不够

预算编制是高校各项事业运行的起点,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应充分体现高校的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应充分体现单位的工作计划、工作重点。但目前多数高校,没有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编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工作。目前,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过程,从主管部门下达编制任务,到预算报表完成上报,一般也只是一两个月的时间。大多高校由于日常事务繁杂,人手又少,一般不会提前安排。大多是在接到编制通知后,才着手收集项目,真正编制时间差不多仅有一个月左右。编制预算时,预算编制方法简单,较多采用在往年基数的基础上,简单的做做加减法,主观随意性占据主导地位。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不充分,是不是具有可行性,是不是应纳入年度计划,是不是有确需执行的项目未纳入预算,有没有漏报的项目,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有的甚至有意夸大项目规模,随意编制项目。许多项目不得不凭以往编制经验,结合往年财务决算资料进行大体估算或象征性地征询业务部门意见,进行粗略估计。这样编制出的预算项目没有得到充分认证,往往与高校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计划不相吻合,无法体现各高校自身事业发展的特点,更无从谈及预算实施和监督的质量了。

3.预算审核粗放、没有系统标准

虽然高校部门预算已经执行了很多年,但很多高校仍处在凭经验、凭感觉的初级阶段,一直没有对预算项目进行科学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预算项目设置完整的、科学的衡量尺度,以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的预算审核标准。各部门处室从主观上或多或少认为以前年度已经编制的项目就是合理的项目,本年度也可以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理由纳入预算,缺乏随着形势变化科学编制预算的意识。

4.预算执行不平衡,缺乏刚性,随意性较大

由于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因,预算编制的基础不牢,导致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部分预算项目无法完全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部分预算项目缺乏可执行性,部分没囊括在预算中的项目却不得不执行,导致“用钱无计划,没钱打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编制和执行环节存在两张皮现象。资金使用,随意开口子,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刚性不够。由于部门预算二下数据下达到高校后,往往是三四月份,加之,有些部门处室对预算执行不均衡,容易造成高校部分项目“年头没钱花,年尾突击花”的怪圈。

5.预算监督不严,考核机制薄弱

预算监督应该是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预算执行是否合规起很大监督督促作用,为以后预算管理提供有益帮助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监督大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基本上是摆设,流于形式。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措施

预算管理工作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各个环节都起关键作用。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经济秩序是否健康、有序,关系到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各高校应不断改进预算管理的方式方法,促进预算管理的水平不断提挡升级。

1.提高认识,增强预算意识

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首先要从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开始。高校管理层应该根据当前形势为学校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分解到各个年度。各处室部门根据年度目标,制定自己处室部门的计划。然后根据各处室部门的年度计划,认真编制好预算,形成以目标为核心的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中,分不同情况选择应用定额预算 法、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多种方法,保证预算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为以后的预算执行奠定良好基础。财务部门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发挥好带头和监督作用,统筹协调好预算资金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结合项目进度和实际情况,分不同批次选择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等不同方式支付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规定使用。对确需调整的项目,要说明调整的必要性,需调整的项目及金额,要按规定程序审批,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2.健全预算编制机构,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高校应成立预算管理小组,作为预算管理决策的最高机构,专门负责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相关事宜。预算管理小组成员至少包括院领导、各系部领导、教授代表以及财务、教学、行政、科研、后勤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长应由校长或分管经济方面的副校长担任。

预算小组组长对预算要亲历亲为,把住三个环节:一是亲自过问预算编制审核情况,二是亲自过问预算执行情况,三是亲自过问协调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上要给予充分保障,加大编制预算的组织管理力度,逐步把预算编制从临时性工作转变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预算小组各成员要认真研究部门预算的编制内容和编制方法,在编制预算前几个月就应对次年部门预算编制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结合预算年度的收入预计完成情况、年度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拟定各项支出,分轻重缓急,有保有压,确保部门预算编制完整、项目支出合理合法,依据充分,文本规范,部门预算切实可行。

与部门预算相关的业务处室要和财务部门紧密配合,并接受必要的财务知识特别是有关预算知识的培训,把闭门造车式的预算转变为深入实际调查掌握资金需要和支出合理性的预算,使预算各项收支都是有充分依据,经过了科学论证的结果,从源头上提高质量。编制好的预算草稿,要经过预算编制小组的充分讨论,确定项目的采纳与否,预算金额的合理与否。讨论结果要与相关部门处室沟通,充分发挥民主,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必要性。讨论定稿还应经过校长联席办公会审批,最终形成上报稿。

预算编制小组要不断总结预算管理中的先进经验,改进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编制程序、审核方法、执行检查、意见反馈等系统性规章制度,促进预算管理的制度化。对和预算相配套的收入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资金使用制度、报销制度、内控制度等等,也要根据形势和预算管理的需要,不断修改完善,为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3.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各项改革,执行综合改革管理

各高校应推进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结合,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相结合,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机制的建立,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强预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完善包括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办公设备信息等综合性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各类支出标准定额体系,改进预算决策机制,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形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工作体制,以资产存量制约资产增量,以资产增量调节资产存量,形成资产管理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公务卡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努力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支付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4.切实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工作

要增强各高校预算管理机构在预算执行中的监督责任,建立预算管理内部监督制度。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和日常财务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将监督置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监督部门预算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考虑建立预算执行快报制度,加强监测,按预算项目分月或季度上报执行情况。通过实时监控掌握第一手信息,促进预算执行效率的提高。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分析,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执行提供经验。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积极联合审计、纪检等相关部门,加大检查巡查力度,不定期检查预算执行中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在既不削弱常规检查的力度的同时,加强不定期的财务检查,从而实现多管齐下,时刻对预算执行形成监督压力,确保财政资金合理合法高效使用。

5.逐步推广绩效评价

当前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在增强预算编制合理性,提高预算的规范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公共支出的效率和有效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提高。从国际经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行绩效预算。但是目前各高校实施全面的绩效评价条件不成熟,不可能一步到位推行。只能是个别项目先从加强投入管理和进行绩效考评入手,为将来实行绩效预算夯实基础。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必定会引入管理绩效管理理念与方法,绩效考评结果也将会成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高校有必要在财政部门出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将绩效的评价和考核工作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工作,开展项目支出评审,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问效,提高支出的科学性,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绩效。

高校只有不断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在创新中求发展,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瑾: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刘 平:论“零基预算法”在高校预算编制中的应用.现代商业.2007年第18期.

[3]张友棠: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4.欠发达地区高校预算管理刍议 篇四

欠发达地区高校预算管理刍议

欠发达地区高校(以下简称高校)财政较为困难,办学资金难以满足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指挥棒作用,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学目标的实现.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甘肃高师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年,卷(期):14(5)分类号:G467.2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高校 预算管理

5.高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五

工信部联规[2009]607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以下简称“部属高校”)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全部或部分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预算内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项目管理,是指对项目投资方向、项目申报和审批、年度投资预算、年度投资计划、项目实施和监管、项目竣工验收等内容的管理。第二章 投资原则和方向

第五条 建设项目要按照注重科学发展的要求,统筹协调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处理好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建设项目立足国防和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符合创造优良育人条件、提供一流科研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第六条 部属高校申报建设项目应符合以下四类投资方向:

(一)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包括教学楼、实验和科研用房等教学实验条件,以及办公楼等办公条件建设。

(二)立足国防的学科专业类建设。包括基础类学科以及为国防特色学科服务的配套学科专业建设。

(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校园网等信息化系统、学生宿舍、食堂、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以及供电供水道路等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四)创新能力建设。包括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公共基础教学基地等建设。

第七条 部属高校建设项目投资原则上以中央预算内资金为主,其中,共建或合作办学类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比例不高于80%;服务于产业化应用类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比例不高于70%。

共建或合作办学类建设项目指部属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或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建设的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及有社会资金来源的学生宿舍、食堂、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服务于产业化应用类建设项目指为产业化应用提供研究成果的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等。第八条 部属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学校发展需求,编制5年投资建设规划,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备案。部属高校根据建设规划提出建设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将项目纳入基本建设项目库,原则上纳入项目库的项目,才能进入审批程序。第三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九条 部属高校建设项目应按规定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上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其中,项目建议书应同时抄报财政部。

第十条 项目建议书可由部属高校自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和设计单位编制。建设项目申报文件要求:

(一)项目建议书。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政策及规定,提出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包括:承办高校基本情况,项目概况(必要性、目标、建设地点及建设方案等),建设条件初步分析,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环境影响初步评价,主要结论及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并附具法律法规规定应提交的有关文件。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准文件,对项目技术、工程、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全面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内容和深度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况,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外部配套条件,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消防、职业安全卫生、节能和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招标方案,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财务评价,社会效益分析,建设周期和工程进度安排等,并附具相关图纸、立项批复文件和当地规划、环保等部门意见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提交的文件。

(三)初步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对建设项目技术方案、工程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对投资进行细化,提出初步设计,其内容和深度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初步设计应包括设计文件和图纸,主要内容包括:总论(项目概况、设计依据、建设规模、各专业设计概况、投资构成、存在问题等),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及主要设备选型和配置(附设备清单),各专业设计方案,环保、消防、节能专篇,职业安全卫生专篇,生产组织和定员,建设管理及周期,总概算和各专业概算表,并附具附图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应提交的有关文件。

建设项目原则上都应编制初步设计。对于没有新建土建工程或土建工程改造面积低于2000平方米,及只购置设备仪器、计算机等规模较小或建设内容简单的项目,经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可由可行性研究报告代初步设计,但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第十一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采取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召开专家评审会或自行审查等方式分别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进行评估或评审。项目建议书必须委托中介机构评估。评估经费按有关规定纳入年度预算管理。

第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建设规划和政策以及评估或评审结果,分别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进行批复。其中项目建议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签财政部后进行批复,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应同时抄送财政部。需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联合上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共同转发。第十三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对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部属高校应以书面形式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签财政部重新批复项目建议书后,再办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审批手续。(一)调整或改变项目建设目标;

(二)中央预算内资金超过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控制数;(三)改变项目建设地址;(四)增加项目征地指标。

第十四条 项目初步设计相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部属高校应以书面形式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中第(一)、(二)、(三)、(四)种情况,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签财政部重新批复项目建议书后,再依次分别办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申报审批手续;第(五)和(六)种情况,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重新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再办理项目初步设计申报审批手续。

(一)调整或改变项目建设目标;

(二)中央预算内资金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控制数;(三)改变项目建设地址;(四)增加项目征地指标;

(五)新增建筑面积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确定面积数10%以上;

(六)因建设内容变化导致总投资超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控制数10%以上; 涉及其他情况的调整,部属高校应在报批初步设计的同时加以详细说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查批复。

第十五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原则上对法人单位独立项目分别进行审批,确需将多个项目合并审批的,须注明各项目相关投资构成及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号。第四章 年度投资预算

第十六条 已完成可研批复的项目列入项目库管理,并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排序,实行滚动管理,只有列入项目库的项目才能安排年度预算。

第十七条 部属高校每年6月底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下一年度项目经费支出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已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情况及财政部年度预算编制要求,汇总平衡后向财政部报部门预算建议数。财政部根据中央财力状况和项目轻重缓急,确定年度预算。第十八条 年度投资预算执行中,财政部根据实际情况,审核并批复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的预算调整申请。预算调整申请包括调整的事项和原因、调整的必要性、调整金额等。第五章 年度投资计划

第十九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批复的年度投资预算编制下达年度投资计划。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已列入当年预算安排;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批准,并具备开工条件;

(三)已申请年度投资计划,内容应包括申请投资额度、主要建设内容、工程量和形象进度计划等。建设项目完成可研批复后可下达首批投资计划,首批投资计划不超过总投资的10%,初步设计审批后方能下达其余的年度投资计划。

第二十条 各部属高校应严格执行年度投资计划,确需调整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应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

第二十一条 需部属高校安排配套自筹资金的中央投资项目,高校自筹资金应按年度计划及时足额拨入到位,与中央预算内资金配套使用。第六章 项目实施和监管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应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对项目建设的程序、质量、安全、进度和资金使用等全过程负责。项目法人应组建项目实施机构,明确责任人,建立项目管理制度。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实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及有关规定对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部属高校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应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专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挪用项目建设资金。各高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年度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表,如实报告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后,各部属高校须严格按批复内容组织实施,严格执行批准的项目概算,不得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调整建设内容,严禁建设计划外项目。如确需调整,部属高校应及时上报对初步设计的调整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竣工验收前一并批复调整申请。

第二十七条 各部属高校应于每季度第1个月10日前,将上季度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进度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第二十八条 各部属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确保建设质量、工程进度,规范资金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将进行不定期检查。部属高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将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核减、停止拨付或收回中央预算内资金,并视其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一)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和内容。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国家资金未按规定实行专项管理和专款专用;截留、挤占或挪用国家资金。

(三)有重大工程质量、安全或环境等问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较坏社会影响。(四)有重大弄虚作假、伪造或瞒报行为。(五)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实施或竣工完成。(六)其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情况。

第二十九条 部属高校应将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管理程序,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建立项目档案相关管理制度,确保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第七章 项目竣工验收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完成后,各高校应及时完成地方相关部门的各项验收手续,并在申请项目竣工验收前,组织相关单位按要求进行初步验收。

第三十一条 建安工程完成后,各高校应按工程价款结算有关规定及时完成工程结算,并要求对建安工程结算进行第三方审核。项目所有建设内容完成后,高校应尽快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并经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投资1亿元以下的项目,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批;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报财政部审批。

第三十二条 各高校在通过项目初步验收后,按要求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办法(试行)》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试行)》的规定,会同财政部组织竣工验收。第八章 附 则

6.新疆高校预算管理浅析 篇六

(一)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综合反映了高校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规模, 是高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事业计划的基本依据和重要保证,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占主导地位。

(二)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 有利于高校控制财务风险

由于预算管理贯穿了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分析的全过程, 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高校各项教育事业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投资效益, 关系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 关系到新时期高校的改革、稳定和发展。1994年《预算法》加速了各行业预算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疆高校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拨款排名较为落后的情况下, 预算的资金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 有利于高校资源整合

预算管理把高校各方面的工作纳入统一计划中, 将高校的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利用。

二、新疆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准确

1.一些高校存在着一所高校两套预算的现象, 向上编报的部门预算和校内执行的预算实施方案不一致, 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不一致。很多高校往往是先编制了财政部门预算, 再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 细化预算科目, 编制实际可执行的校内预算。两套预算的编制时间、编制依据不同, 导致编制的数据和详细程度不一致。

2.预算编制随意性大

一些高校在编制预算时, 未能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仅由财务部门负责编制, 没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基础资料规范地进行预算编制, 预算指标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同时, 未真正做到以收定支, 尤其是对日常公用经费预算的编制, 不符合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要求。

(二) 预算执行缺乏有效控制

1.预算控制力度不够。

由于预算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的滞后, 高校预算执行无法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预算指标的下达通常在预算年度的三、四月, 而这时高校已有近1/3的预算业务已经执行, 这就导致了预算工作无法进行事前及事中控制。同时, 对预算过程缺乏监控, 加之预算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预算执行情况依然靠手工统计, 不能做到实时控制, 降低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2.随意追加预算。

依据不充分、方案不合理、缺乏科学论证, 预算审批程序不严格等情况, 导致年度的实际支出数往往高出年初预算数, 使高校不得不追加预算。如:有的部门在执行预算时没有有效、科学控制, 上半年就将预算执行到90%, 以各种方式申请追加超预算部分, 使预算在执行中因频繁追加而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

3.预算与执行严重脱节。

由于预算编制过粗, 预算与执行口径不一致, 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套用项目, 更换资金使用用途, 造成执行结果与预算指标差距很大。

(三) 预算执行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与激励机制

预算分析评价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 强调的是责任和效率。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完整有效的预算评价体系, 也没有相应配套的激励机制, 对预算执行结果没有进行科学分析、评价、预测,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种预算节约没有奖励, 超支没有惩罚, 不利于调动学院、部门负责人做好预算工作的积极性。

三、新疆高校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预算编制是实施预算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预算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预算编制的质量决定了预算执行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编制高质量的高校预算,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形成规范严谨的预算编制程序

(1) 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各部门工作目标, 按照统筹安排, 保证重点, 勤俭节约和导向性原则编制预算。

(2) 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预算制定中, 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在不同的范围广泛征求意见, 达成共识, 共同维护预算执行的权威性、严肃性。

(3) 对比近两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各种与预算有关的基础信息与数据, 如:人员经费按人数, 公用经费按定额, 专项经费按项目, 逐一加以核实后编制, 并汇总学校年度总预算。结合当年实际收支情况, 细化预算项目, 按预算项目编制。

(4) 年度预算需经审议通过后下达。

2.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采用“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编制。“零基预算”主要用于支出预算的编制, “增量预算”主要用于收入预算的编制, “滚动预算”主要用于专项预算。零基预算是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对各项支出均不以上年预算为基数, 一切从零开始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所有支出项目逐一进行认真审核和评估, 尽量压缩不必要的支出, 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 使预算管理细化并逐步规范。优化支出结构, 改变资金支出有增无减的状况, 将资金用于急需项目。

(二) 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

预算执行过程即是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 它是高校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 是预算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预算控制就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的监督和控制, 它是预算目标实现的必要保证。高校预算一经正式确定, 就成为全校经济工作的指挥棒, 必须按不同的管理层次将收入组织到位、支出控制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强化预算控制, 使之成为真正意义的“硬约束”的关键, 是要建立健全严格的控制制度。准确、合理的预算本身并不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只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预算, 使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项目联系起来, 才能真正达到预算管理控制的目的。预算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设置预算科目。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 可设置和使用预算收入、预算分配、预算结余三类预算科目。从会计核算体系上为强化预算管理提供了可靠保证, 解决高校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相互脱节的问题, 通过预算科目, 将预算指标逐一通过会计凭证录入财务系统, 实时反映预算指标的拨付情况, 以全面反映和控制学校预算经费的执行。有利于实时分析当年的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预算数与执行结果之间差异的原因, 总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和问题, 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地设置和使用预算管理科目, 是完善高校的会计核算系统, 保证高校内部的经济决策和实施内部管理制度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保障。应对各单位、各项目、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并对执行效果及时反馈。可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及时调整资金分配,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严格控制各项目预算指标的用款进度, 加强预算资金事前和事中控制, 做到从源头上防止浪费。

2.建立超预算预警机制。对超限额的项目需由各部门主管根据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 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和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及其对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程度等情况, 提出预算调整申请, 经预算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做出具体的预算调整方案, 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 不得追加支出预算;建立超预算审批程序, 经过分级、分层审批后, 方可办理。对于“三公经费”支出, 严格按照预算定额指标执行, 不予追加。

3.加强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通过校园信息网迅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及时纠正执行偏差, 化解预算和财务风险, 增强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度。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搭建预算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 通过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运用预算管理软件, 对预算编制、指标管理、绩效考核、预算分析等进行监控, 并与会计核算软件相对接, 实现预算管理的信息化。通过校园网络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使财务负责人随时掌握本单位资金使用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4.建立部门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制度。明确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 强化“成本”、“效益”意识, 充分调动其自主理财的积极性, 开源节流, 将资金管好、用好。同时强化高校各业务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 如设备更新、添置、维修预算先由设备管理部门审核把关, 信息化建设预算由信息管理中心审核把关等。通过各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学校层层把关, 将高校的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统一配置, 统一使用, 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利用, 防止资源浪费和资源闲置。

5.加强预算监督。加强预算监督法规建设, 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监督的合法性;发挥高校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平时就应对各单位使用预算经费进行检查、监督, 规范各单位经费使用行为, 对预算申报计划与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差异以及预算经费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跟踪检查, 从预算项目申请、立项、拨付、使用等环节对预算经费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更好地发挥预算监督职能,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 强化预算执行分析与绩效评价,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1.形成预算全程化、长效化的分析机制。

预算分析是指学校对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单位预算执行的效果、执行差异进行分析, 编制预算结果报告, 找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以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事前的财务预算分析, 就无法把握全年资金运作的方向;不进行事中预算的严格控制, 预算执行就得不到保证;事后不对预算执行认真分析, 则会忽视预算工作的效果, 不能吸取经验和教训, 以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可见, 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是高校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预算分析主要包括 (1) 对预算收支概况进行分析:收入实际完成比率=收入实际完成数/收入预算数;支出实际完成比率=支出实际完成数/支出预算数;收入结构分析:高校收入按来源分为外部收入和自创收入两大类。外部收入是指财政补助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自创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对收入按结构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支出结构分析:支出大致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 对此分析有利于揭示支出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2) 对各单位预算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3) 对预算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 (4) 对专项经费进行分析。 (5) 对高校创收能力进行分析等。

对预算项目的进展要定期进行分析, 分析重点应放在差异的原因上, 对收入预算的分析主要是本年的各项实际收入数与年初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收入变动因素的原因, 并形成报表及书面报告;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包括对各项目经费的支出、结余、任务执行完成率等方面做出分项分类明细说明, 并形成报表及书面报告。

2.建立预算执行结果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考核是对经费支出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 是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 彻底消除教育只重投入、不重效益的现象。财务部门要积极检查预算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 严格控制支出, 使收支计划得到有效的控制。预算执行中, 及时进行预算执行的差异分析, 编制预算执行报告, 校内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实施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将预算管理的好坏与高校内部各单位的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 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的单位, 在考核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较差的单位, 则给予相应的处罚, 或在下年度该单位的预算支出指标中给予一定的控制, 以此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充分调动高校内部各单位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 新疆高校预算管理必须在预算编制、过程控制、执行分析、绩效考核的每一个环节增强责任意识和效益意识, 使各部门预算管理由“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只有加强对预算指标的核算控制、考核分析, 才能开源节流, 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高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趋势, 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 同时对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如何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做好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是当前高校财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新疆高校加强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提出新疆高校加强和规范预算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预算,执行控制,分析评价

参考文献

[1]徐建光.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经济师, 2006 (40) :116-118.

[2]陈少婷.论高校预算管理的观念更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 .

7.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校 预算管理 对策 研究

高校的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的预算包含了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以及监督和最终决算这几个步骤,它能够有效地保障我国的高校实现发展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地在改革,我国的高校的招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学校的规模也在扩大,高校的财务收支也随之上升,但是高校的收支平衡的程度却是在逐年降低,因此高校的预算管理方式急需改进。

一、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与会计核算、决算口径不可比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发展速度比较快,高校资金的来源逐渐趋向于多样化,高校财政的拨款占整个学校的收入的比重逐渐降低,而有些学校为了能够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只能采取贷款的方式来解决,但是这部分的贷款资金往往没有将其纳入到预算管理之中。同时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各个院系的收入以及支出也没有能够完整地纳入到预算中,这就使得这些经费不能得到预算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二)预算控制和执行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在编制学校年度的预算的时候,一般都是会保留一定数额的流动经费,因此来应对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但是在实际中,高校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限制力度较低,这部分经费往往用于弥补预算支出的超支数以及公用经费、接待费和加班费等费用,这种将流动经费用于弥补预算超支的现象实际上是鼓励高校有关部门进行消费的。再加上部分部门负责人的预算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经常出现盲目地使用资金,使预算的执行偏离计划的轨道。同时,一些高校对会议费、招待费、办公用品等行政消费性支出不严格,使行政性经费支出增长比较快。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科学采集基础数据,实行零基预算法编制综合预算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编制的质量的好坏决定了预算执行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为了能够更加合理的制定出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高校预算,首先应该做好科学编制基础信息与数据工作。高质量的预算编制是建立在大量准确、完整和及时的基础信息之上的。因此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就要收集、整理各种与预算有关的基础信息与数据。其次是做好编制综合预算,全面反映收支状况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应该坚持收入预算完整性的原则,其次是坚持支出预算按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及勤俭节约的原则。对项目支出预算的可行性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建立项目库滚动管理和绩效考评管理。在预算安排上,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从而减少预算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观随意性。

(二)建立预算绩效激励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确定各个责任主体的工作绩效,要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在优化预算资金分配的同时增加绩效考核内容。将部门所分配经费与其工作任务、业绩和经济效果直接挂钩,实行上下浮动的激励措施,使预算与部门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捆绑在一起。对预算执行情况好、绩效显著的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背预算管理规定或预算执行较差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通过考核与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管理规范、约束力强、讲求绩效,适应高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预算管理是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资金效益的基础,是高校事业发展的财力保障,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增强预算管理意识,从而提高责任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必须依法理财、精打细算,用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加强预算管理工作,保证学校稳健、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提升学校预算的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高校首先应该保障预算的严谨性,加强财政支出过程中的监管工作,尤其是要注意学校的基本建设费用、学校专项费用以及大型配置的购买、图书馆的资料购买等几个方面的监管情况,从而防止高校的政治性支出增长迅速的问题的发生。其次,应该保证预算的公正性。已经确定下来的预算,如果没有出现意外情况,各级单位以及个人都不能对预算进行更改。假如碰到特殊的情况需要修改学校的支出预算的,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给学校的财务部门的领导组织同意,在学校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合理的追加适当的预算。追加预算的审批权限按照资金的额度的大小来划分,这样就有利于学校的财务部门安排好资金。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会有利于高校的整体发展,为高校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一个立足长远的正确决策,对于高校的长久发展百利而无一害。因为一方面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案能够为学校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能够为学校的长远良好发展确定目标。因此,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这样将会有利于高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地变化,高校的预算管理逐渐成为各高校的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其目的在于使资金的节约程度达到最大化,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预算的管理水平的上升。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传统的高校体制有关,也与我国高校本身的预算管理制度有关。

参考文献

[1]高腊生,田细菊.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创新[J].财会通讯,2005年05期.

[2]张巧良,邹玮.高校校内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05年12期.

[3]谢金芝.部门预算改革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影响[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7期 .

[4]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构建新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之探讨[J].财会月刊,2008年15期.

上一篇:三个一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可爱的小狗初一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