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古诗朗读

2024-06-28

村晚古诗朗读(精选11篇)

1.村晚古诗朗读 篇一

傍晚,一场大雨过后,天空微亮,太阳从云缝中露出了笑脸,这时,苍茫的暮色中出现了一个人影,他就是诗人一雷震。

诗人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小池塘边,只见池塘边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草,草丛中散落着许多叫不出名的小野花,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儿在小野花嫩叶间滚动着,池塘里有许多小鱼儿,有的在吐泡泡,有的在嬉戏……

“哦,太阳很快就要回家了。”诗人自言自语道。瞧!太阳的半边脸越来越小,越来越红,“半边脸”躲在两座山的中间,仿佛被他们叼住了似的,这景象倒映在了波光粼粼的池面上,随着水面带有凉意的小圆晕荡漾着…真让人流连忘返!

忽然,从旁边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笛声,诗人寻着笛声走去,在前面的一棵大树下,一个扎着两小辫的牧童正坐在牛背上,手拿着一只小巧的短笛,吹着不成腔调的小曲。直到那可爱的身影渐渐消失,悠扬的笛声还在树林里荡漾着。

2.村晚古诗朗读 篇二

一、激发朗读兴趣, 读通诗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诗文的兴趣, 把诗句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读着优美的诗文, 以声传情, 体验诗句中的情感, 想象诗歌中令人神往的意境, 是多么惬意的事。诗歌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 更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融情的范读, 用优美的语言, 生动的形象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如教学《敕勒歌》一课时, 可借助媒体先让学生一边听着旋律优美欢快的歌曲《草原牧歌》, 一边欣赏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图片, 先感受草原的辽阔美丽, 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随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描绘的就是那美丽辽阔的草原风光, 讲述的就是那令人向往的草原生活。当学生被这跳动的音符和灵动的画面所吸引, 就会对这首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迫不及待地想去读一读, 试一试, 教学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又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 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曲曾流行歌坛而根据这首诗改编成的歌曲《涛声依旧》, 让动情的歌声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 还可利用媒体展示一些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影像、故事传说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营造朗读气氛, 读懂诗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诗歌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 如果抓住精要之处, 指点一二句话, 也许就够了, 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解。”学生读通诗文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以后, 便会想去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 领略诗文的妙趣。这时,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相关注释, 补充有关资料, 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初步理解诗意。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感情朗读的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如学生读通《枫桥夜泊》的诗句后, 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对愁眠”即是“对着 (向着) ……发愁而睡不着觉”的意思, 去想象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这些诗句是如何表达了诗人张继怎样的心情, 诗人又可能在忧愁什么呢?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也许是思念亲人。夜幕中, 诗人充满愁绪, 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景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吟诵时要抓住一个“愁”字,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读中领悟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的愁苦情思。此时此刻, 一幅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图便会生动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指导感情朗读, 读活诗文

在学生读懂诗文的基础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背诵, 把诗歌读活,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略诗词的意境, 在丰富的想象中融入古诗, 陶醉于其中,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古诗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文, 初步体会诗人的愁郁心情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把诗文读活, 从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时特别要注意“天”、“眠”韵脚的声调呼应, 给人一种吟咏感, 读第一、二句时声调要低, 读出“月落”、“乌啼”、“满天霜”的意境, 表现出诗人的孤单、寂寞, 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读第三、四句时语调要稍微提高, 读出动感, 突出寒山寺的“半夜钟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 更加增添了诗人几分愁郁的情思。在这样如痴如醉的吟诵中, 学生既读活了诗文, 升华了情感, 又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 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眼前的这幅“诗人深夜未眠图”便显得更加清晰、更加难忘。再如, 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课,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时, 要注意每个小节后稍予延长, 注意“蹊”“低”“啼”韵脚的声调呼应, 给人一种吟咏感。读第一句, “花———满蹊”声调要提高, 强调花多, 表现出枝繁叶茂;读第二句, 应重读“压”, 显示出春的力度;读三、四句中的“留连——戏蝶”与“自在———娇莺”时语速要稍慢, 以体现“蝴蝶”“娇莺”对春光的眷恋;而读到“时时———舞”与“恰恰———啼”时则要提高声调, 读出动感和声响, 让人们感受到一派“莺歌燕舞”的明媚春光, 从而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合语言环境, 运用诗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学习、诵读、积累优秀诗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树立美好的理想。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会用所学到的优秀诗文来形容、表达眼前的事物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甚至可以自己即兴创作诗歌来抒发情感,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草原》一课, 当学生感受到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时, 能马上触景生情地吟咏出《敕勒歌》中的“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当自己身居外地, 遇到节日思念亲人的时候, 能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自己在习作中苦于无肺腑之言来倾诉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时, 能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当同学们临近毕业, 为表达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 那是否也会为朋友吟上一首《赠汪伦》呢?

3.加强古诗文朗读 提高阅读效率 篇三

一读:正字音,明句读,合语调。

接触文本后,首先要做到朗读流畅,正确,流利。为此,扫清字词障碍尤为重要。学生试读几遍后,指名读,共同纠正,同桌再读,比较文本读音的不同,从而有针对性的正音。初读时,可以结合文本下面的注释中的注音进行正音,如:跬(kuǐ)步;苌(cháng)弘;知(zhì)明;或不(fǒu)焉;木直中(zhòng)绳;贾(gǔ)人等,或是生字,或是通假字,或是多音字。只要阅读注释,就能解决。新教材的古诗文注释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根本无须老师一一正音。如果有生字,学生可以查字典解决。下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断句,这样对理解句意有很大的帮助。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连词“而”前面停顿,句子之间的关系为并列。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在“也”后面停顿,可以表现作者对世风难转的感慨。只有正确断句,才能准确理解句意。此时再播放名家的朗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语调,更有助于理解文本。如网上下载的著名话剧演员孙道临朗诵的《琵琶行》,铮铮的琵琶乐曲,抑扬顿挫朗诵语调,很快把学生带到了诗歌意境当中,诗意的理解,迎刃而解。

二读:用工具,释字词,析句意。

正确流畅的朗读文本后,再读文本,疏通文意为背诵奠基。本环节以小声朗读为宜,学生一边读文本,一边读注释,同时小声用自己的话口述文本的意思,并自觉地与同桌讨论,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果不理解,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阅。例如:“彰——清楚”“暂——忽然,一下子”读文本下面的注释即可解决;“须臾——片刻,一会儿”等可以请教老师、同学,也可以查字典解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学习资源析句意,疏通文意。注意此学习环节从大处着眼,只求大致理解,不求一一对应的翻译,更不必从细微处计较句式、活用等语法现象。至于字词的记忆,可以利用学习活动中的“制作文言词语卡片”进行,并且将这一学习活动贯彻到学习所有文言文的过程中。

三读:理思路,明主旨,能成诵。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疏通文意后,理解文本的思路,明确文本的主旨,是背诵文本的关键。只有理解的内容,才能快速的背诵,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本环节仍然离不开反复的朗读,可以采取小声朗读,同桌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理清文本的思路。如学习《劝学》《师说》,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的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论证中心论点。《劝学》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全面论述中心论点。学习《琵琶行》,反复诵读后,再理解诗的思路,即先讲述江边送客闻琵琶,再讲述舟中聆听琵琶曲,然后是琵琶女倾诉身世,接着是诗人同病相怜伤迁谪,最后讲述自己重闻琵琶青衫湿。全诗表现了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此时再去背诵,较为容易。

四读:鉴名段,品滋味,赏全文。

如果上述环节体现的是积累与整合,思考与领悟的话,本环节的文本品读,应重点指导学生在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挥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对文本的再次亲密接触,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例如,《劝学》中比喻排比的运用对说理的作用,及对自己的启发;《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比喻,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也可以讨论探索:《劝学》讲了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与“终身学习”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师说》提出了哪些观点?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学习了《琵琶行》后,有的学生在鉴赏全文时为琵琶女指了一条明路:发挥特长,创办女子琵琶乐队,与现代女子十二乐坊抗衡。跨越时空的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的确进行了富有个性化的解读。

千古绝唱,一读了之。读、说、写、议、赏,贯穿于古诗文的学习过程。

4.古诗江南春朗读 篇四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也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江南春朗读

古诗江南春

诗人: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同时杜牧还留下了一首《芙蓉湖》),赞誉江阴美景:

丹树村边烟火微,碧波深处雁初飞。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他们认为晚唐诗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5.少年行王维古诗朗读 篇五

第一首诗

写侠少的欢聚痛饮。诗开头便以“美酒”领起,因为豪饮酣醉自来被认为是英雄本色,所谓“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李白《少年行》)饮酒在当時因能激发意气而被视作胜事。“斗十千”语出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将进酒》诗云:“昔時陈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诗意近李诗,不仅极言酒之珍美,而且还借前人的用语写出慷慨好客、纵情欢乐的盛况。盖游侠之饮原非独酌遣闷,其倜傥意气正在大会宾客之际才得以充分的表现。第二句言“咸阳游侠”,乃以京都侠少为其代表。游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闾里市井之中,故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径直称之为“闾里之侠”,咸阳为秦的国都,则京邑为游侠的渊薮也不言自明,這里不过是举其佼佼者以概全体。诗的前两句以“新丰美酒”烘染在前,“咸阳游侠”出场在后,而“多少年”则为全篇之纲。诗的后二句更进一层,写出侠少重友情厚交谊的作风。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间便能成为意气相倾的知己,所谓“论交从优孟,买醉入新丰”(李白《结客少年场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正表现了他们同声相应的`热情。因此,在他们开怀畅饮的豪爽风度中,还渗透着为朋友倾情倒意,肝胆相照的人情美。酒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率真坦荡的人生态度。诗为人物写照,最后却宕开去以景语收束。诗人撇开楼里的场面,转而从楼外的景象落笔,其实写外景还是为内景服务的。末句中的“高楼”不仅和首句呼应,暗示了人物的豪纵气派,而且以其卓然挺立的雄姿一扫鄙陋猥琐之态;“系马垂柳”则以骏马和杨柳的意象,衬托出少年游侠富有青春气息的俊爽风致。有此一笔,使情景历历如绘,遂在表现人物豪宕气概的同時,又显得蕴藉有致。全诗用笔的跳荡灵动,也是和少年奔放不羁的性格神采相吻合的。

第二首诗

写游侠的出征边塞。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以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都是借汉事喻唐,这在唐诗中几乎是习闻熟见的惯例。這里说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由于羽林郎宿仗卫内、亲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闲之辈可以入选。《后汉书·地理志》云:“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由此即可见一斑。骠骑指武帝時的名将霍去病,曾多次统率大军反击匈奴侵扰,战功显赫。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马篇》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英雄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诗通篇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加以客观的描述和赞颂,這里却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诘的口气反挑,使文势陡起波澜,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第三首诗

写少年的勇武杀敌。诗人将主人公置于孤危险恶的战争情势之中。“虏骑千重”指敌人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众敌酋倾巢出动,来势汹汹,企图以优势兵力取胜。而少年以“一身”对“千重”之敌,竟能左右驰突于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且能擒贼先擒王,将凶蛮剽悍的敌酋“纷纷射杀”,其过人的胆略和武艺已分明可见。這里把少年写成孤胆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军、战功卓著。诗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这样,这首诗就和上一首彼此呼应,并为下一首写功高不赏张本。诗中所出现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着色之笔略加点染,本来是爱其人而及其物,這里的物又为人增色,人与物原不妨是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诗人每喜表现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称“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壮游》)王维则称赞他的一位族弟说:“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席帆聊问罪,卉服尽成擒。”(《送从弟蕃游淮南》)等等。这些都可看作是诗中理想形象的现实依据。

第四首诗

写游侠的功成无赏。上一首诗既已写到少年游侠的勇却群敌,那么这一首写朝廷论功行赏,他也理应是受奖的主角了。诗的前三句,极写庆功仪式的隆重和气氛的热烈:君臣欢宴、云台论功、天子临轩、封侯赐爵,正当期待中的主角出场時,领赏者却突然变成了“将军”。這里的“将军”和第二首“初随骠骑战渔阳”里的“骠骑”当是一人,指军中的主帅。“将军讽出明光宫”,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谓受皇帝宠信的权贵坐享其成而血战的勇士反遭冷落。诗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复渲染,到头来却翻作他人;而活跃在前三首诗里的主角被悄无声息地推到了局外。这种欲抑故扬的艺术处理,使诗中的不平之鸣得以强有力的表现,這里再加申说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维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笔调讴歌了豪荡使气、舍身报国、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侠精神,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他笔下的少年游侠形象,和盛唐其他诗人创造的形象一样,实际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这四首绝句独自成篇,各有侧重,但又蝉联而下,互相补充和照应。用笔或实或虚,或显或隐,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谱写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进行曲。

名家点评

6.浅谈小学古诗朗读教学 篇六

相公中心小学

高文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诗歌有一定的格律,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教学时,我先讲解古诗的涵义,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分辨朗读时的重音

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加点的词语,是诗人所强调的内容,在感情又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重音。

六、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7.村晚古诗朗读 篇七

今后, 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古诗文教学才能挣脱功利化的枷锁,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更有实效, 下面笔者依据新课标谈谈古诗文的“朗读”艺术。

一、善于营造情境

现代中学生距离古诗文年代久远, 不容易理解, 因此要反复朗读, 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 尽情发挥想象, 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但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 仅仅依靠想象而入情入境, 往往比较单调和空泛。因此, 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 这样朗读者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营造朗读情境, 要做到境与情的和谐, 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如在上《桃花源记》时, 配一曲古筝乐, 带着郊游时欣赏美景的享受心情, 贴近桃花源人惊讶叹惋的脉搏, 动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听了有置身其中的美妙感觉。

二、善于把握时机

阅读鉴赏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运用的, 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 采用哪一种朗读方法才能取得好效果?这是值得斟酌的。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 可在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在讲解中穿插播放专家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 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朗读时机的选择, 概言之, 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 讲解中的朗读, 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 是为进入文本预热, 要求将字句读通, 音节读准;讲中朗读, 是为深度阅读加温, 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 是为积淀内化铺垫, 要求读熟, 烂熟于胸。

三、善于运用范读

范读是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专家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是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专家范读, 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诵技巧的专业性等方面, 无疑具备普通教师和学生较难企及的规范, 是可供教师与学生临摹、借鉴和研讨、探究的标本。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 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 是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示范朗读, 可能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读技巧的专业性上会逊色于专家朗读, 但由于真实的在场性, 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和专注的态度朗读, 沉浸到文本中去, 一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

四、善于变换方式

在阅读鉴赏的课堂教学中, 如果采用单一的朗读方式,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 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 应该考虑到古诗文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 采用领读、接龙读、分组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比方说长篇叙事诗, 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 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 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而近体诗, 如绝句、律诗等, 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 更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

学习古诗文, 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 才能形成和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学语言, 关键是练, 教学古诗文要朗读也是练, 而且是重要的练的观念。不仅教师的讲要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 学生的练也要以朗读为基础。因此一定要把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意、句意、文意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它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 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要改变那种讲完课文后才要求朗读的做法。教学古诗文, 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诵。每篇古诗文都要反复朗读,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这样长期坚持, 养成习惯, 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 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 必须改变教法, 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 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 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既然如此, 如何使朗读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呢?下面笔者依据新课标谈谈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古诗文,情景,时机,范读,方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3]王尚文.语感论.2000年.

8.低年级古诗词的朗读教学 篇八

一、读,感知诗意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短小简单,通俗易懂的,为此,笔者提出“四读古诗”的教学方法。一读准,就是句读分明。学生借助于拼音和字典,逐字逐句把古诗读正确、读完整,对于一些生僻字,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迅速读准。二读正,就是要字正腔圆。教师要进行切合诗意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再通过检查个别朗读,纠正学生读得有问题的地方。三读懂,就是要弄懂大意。可以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悟出朗读方法,学到朗读技能,领悟诗词大意,力争熟读成诵。如,在教学《江南好》时,我在黑板上贴出课文挂图,问学生:“你觉得江南美吗?美在哪里?看着图,再读一读诗句,想一想。”学生一边欣赏教学挂图,一边读着诗句,一边思考,当我再问学生:“诗人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诗句来说。”学生就能够有感而发。在说到江边的花,江中的水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颜色的词汇来形容这些景物,在描述中,他们对诗句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四读境,就是领悟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学生又一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红胜火”“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意境。

二、读,感受诗韵

低年级的古诗词,都具有音形意俱佳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读出味道、读出意境、读出情趣,我指导学生想象古人写诗的情景,读出每首诗独特的情感。如,指导朗读《静夜思》这首诗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学生明白:读好《静夜思》,关键在“思念”二字。怎样才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古代大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出来呢?这时,教师的范读就要字字珠玑,通过语音的轻重缓急,句式的长短跳跃,情绪的喜怒哀乐,语气的赞叹诘问……把诗句这种文化符号背后蕴藏的意味表达到位。接着,我安排了时间让学生带着理解自由读,在老师富有意味的范读的感染下,不由自主地跟着念起来。见此情景,我让学生全体起立,模仿课文插图中诗人的样子,自由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诗人产生共鸣,不但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感受了诗歌和谐的韵律美,把学习的热情引到了最高境界,达到有感情背诵古诗的目的。

三、读,激发兴趣

古诗词的阅读,还要注重从课内走向课外,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建立班级书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一部分适合儿童口味的含有古诗词的图书充实班级书橱,其次是动员学生每人自带3本含有古诗词的图书,暂时存放到班级书橱,并要求他们把自带的图书每月更换一次,再轮流交换阅读,选一个图书管理员专门负责管理。每天利用中午到校一刻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还可以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古典气息,张贴一些古诗词形式的名人名言,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等。如此,多重文化环境的共同熏陶,学生就会由好奇、向往而产生古典诗词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9.浅谈小学古诗词朗读的方法指导 篇九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语文技能。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其一,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其二是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其三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只有靠反复的朗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反复朗读便于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储存知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基础。其余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而我们语文教学中对古诗文的朗读缺乏方法和指导。现实中,很少有老师真正把小学经典古诗文朗读当作一个教学目标去加以实施,尤其是学习能力大大提升的中段,依旧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经典,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诵读就是死记硬背,一点儿都不适合学生,还是理解最重要。我们承担了关于古诗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来,针对课例中古诗朗读的现状发现如下问题:(1)字音不正确。例如《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字应读四声,还有“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应读三声,在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读错了,学生读错也不纠正。学生和老师往往忽视字音的准确性。(2)朗读时节奏和停顿不明确。例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时,孩子们读诗题时的停顿都是错误的。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西/林壁”、“送/元二使安西”等。(3)速度和语调不恰当。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往往不重视节奏,一口气的读下来,没有节奏速度较快,语调也没有变化。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针对以上在诗歌教学中出现的朗读的错误和问题,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指导和方法的提炼和总结,初步掌握了一些古诗词朗读的方法。

一、初读,字正腔圆

教学伊始,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自由地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全诗、认清字形。在初读的过程中,教师再帮助学生一起扫清障碍,对多音字要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及时纠正错误,读通全诗。这个阶段,有三个任务,一是把题目意思读明白了。有些题目意思难懂,也不好读。如三上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初晴后雨是雨后初晴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饮是喝酒,学生更不懂。按照现在的语言习惯应该是“雨后初晴湖上饮”,词序明显与现在不同。只有理解了意思,学生才能把题目读好。再如二上年级《宿新市徐公店》,如果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很容易出现“宿新市/徐公店”这样的读法。像这首诗,题目的停顿时很重要的,不能含糊。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西林壁”、“送/元二/使安西”等。二是把每个字都读准了。如四下上《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多音字有“兴、供”,学生一开始不一定能读准确,这就需要教师从旁指导,纠正读音。还有三下《嫦娥》中的“嫦娥应悔偷灵药”中的“应”字应读一声。字音的错误读法影响着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

二、再读,读出节奏

诗歌具有节奏和音律美的特点,我们在进行课例的研究中发现了教师忽视朗读的节奏,于是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学习和总结了古诗节奏的划分规律。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云母/屏风/烛影/深; 或“二二一二”如:万条/垂下/绿/丝绦。诗的节奏、重音、是跟平仄相关的,我们的实验教师学习了相关知识。“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入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朗读时,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以《乡村四月》为例:(“一”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声音延长):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平仄音韵读法: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三、诵读,读出诗韵。

学生在读正确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就要通过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感悟诗中意境的过程中,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就需要教师的范读,借助音乐渲染等方法。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朗读时的语调、速度对学生都是一种示范和指导。要将诗歌抑扬顿挫的读出来,就要分辨朗读时的重音,所谓重音,即根据诗歌的内容,有些诗和诗句必须重读、加以强调。在诗歌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词语或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例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在感情上起重要作用,因此应读重音。《望天门山》中表示水势汹涌时,应重读“开、回、”《夜书所见》中的“萧萧”应重读。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如教学《题西林壁》时,“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应突出音的高低起伏,体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象,教学时,这里教师应先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再采取示范、教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古诗。要根据每首诗歌的情感表达来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在诵读中辅以音乐也很重要。如学习写景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再加以与意境想通的背景音乐,舒缓、优美的古筝曲,让中段学生在优美的图片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诵读,增添了一份情调,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朗读诗歌时还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舒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如《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朗读时语气应豪迈。如朗读《示儿》要读出悲壮,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要读出伤感。不同的情感要有不同的朗读基调。

诗歌诵读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10.村晚古诗朗读 篇十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教学 应对策略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9-01

一、古诗词鉴赏的试题现状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语文都会有这么两条: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和默写常见的名言名句,并列出了几十条必背的古诗目录。2016年高考,广东省考生语文试卷改用全国卷,那么古诗词鉴赏的复习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原因有二:一是全国题中的古代诗词鉴赏题赋分为11分,比广东题多4分。这一方面意味着加大了古诗词鉴赏考查的比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可能要回答的点比较多或赋分比较高。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分差4分,这又恰恰是广东考生的较薄弱的地方。二是从往年高考数据的得分情况看,古诗词鉴赏题广东考生的得分率偏低。总体来说,古诗词鉴赏题全国卷的难度明显高于广东卷的难度。古诗词鉴赏的学习,之于广东考生来说一直如鸡肋一般存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加强古诗词鉴赏的学习力度,寻找一条适合广东考试的古诗词鉴赏学习的康庄大道势在必行。

二、关注2015年广东高考卷古诗词鉴赏题考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据广东省评卷组评委老师反馈情况来看,在古诗词鉴赏题中,考生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四类:

一是不读诗与不读题,其结果是不得分或严重失分,零分卷大多是由此类原因造成的。

二是读不懂诗或读不懂题。许多考生遇到“遥辨市”与“忽移湾”等吃不透的地方,就直接摘诗句而不敢分析了。但2015年的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这一联不分析或分析错误的现象较多。读不懂题的同学中包括两类:一类是为结合全诗分析的,这种现象较普遍;一类是,没有将要解决的问题对准“过”的,以至于答案中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分析,如所答的是艺术手法、修辞及感情分析的内容。

三是机械套用模式答题。有不少考生采用罗列意象的模式答题,丢分严重。另外,也有不少考生在分析诗歌时总是要带上“抒发了某某情感”的套路,使得答案文不对题了。

四是回答问题过于笼统,既不能紧扣原诗进行分析,又不能紧扣问题进行作答。

细细分析评卷场反馈回来的意见,纵观我省考生在古诗词鉴赏题不能得高分甚至不能得分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读懂文本,无法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然后作答。

三、现今诗歌鉴赏教学常见的弊端

为真实有效地了解我县学生以及一线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我县全体师生的有效教学模式,笔者自去年开始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到各校进行实地查证。据学生和一线的教师们在总结与反思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古诗词鉴赏教学程式化、诗歌朗读随意化、诗意理解文言化是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他们也在反思为何诗歌变了味,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又存在着怎样的价值偏差。

王家新在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就曾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的诗歌教学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教师的诗歌观念陈旧,对诗歌本身的认识肤浅、滞后;教师对诗歌文本普遍缺乏解读能力。在诗歌鉴赏当中,常见到部分教师带学生阅读一下诗歌,由教师主讲分析作者背景,把诗歌分层分段,把重要字词提出,然后提取意象意境,最后把诗歌的思想感情归纳出来,就结束一篇诗歌鉴赏。这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先把人肢解了,再组装在一起,最后得到的仍是支离破碎的印象。学生从中得到的诗歌情感,几乎是由教师从机械字词中得出,而全无自我内心中所感。这就大大减少了对诗歌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审美力。

四、应对策略:鉴赏应该从朗读开始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方面,应对的策略方法众多,可以是:加强对不同作家作品、同一作家同类作品获同一主题作品、相同表现手法与不同表现手法作品的比较练习;也可以是注意诗词中写的景、人、事,诗词中写的形象,诗词中写的意境,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有关诗词创作的概念术语的使用;或者是加强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1.古诗词朗诵的重要性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古代,文人骚客都是要把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的程度。学生在朗读诗歌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朗读与诗歌产生共鸣,陶冶情操,增加文化底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古诗词朗读应贯穿教学全程

我认为一篇诗歌,在一开始教学,就应该多读,熟读至背读。首先是初读,读住字音,结合课文注释和查字典;二读,读出诗歌节奏,能恰当停顿,感受语言美;三读,读出诗歌感情,体悟人生道理,体味感情美;四读,读出诗歌形象美。当然我这里的一、二、三、四读,如果感觉学生读得不够,仍可增加,直至学生读出诗歌感情、审美来。也就是说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诗歌节奏、韵律,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感情。这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更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3.古诗词朗读教学适当引导学生说出感受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点拨、提示学生:每次朗读诗歌,可有从中感受到什么,并把这些感受说出来。

前阵子,曾教学过屈原的《离骚》,首先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课文,自己先去揣摩体会,然后向学生提一问:同学们读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感觉(感情基调)?二问学生:在文章哪里体现了这一感情基调,我们应该怎么读才把他的感情读出来?三问:可否具体指出作者表现这一感情基调的语句?四问:这份感情具体是什么情?经过学生的多次朗读,顺利得出作者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以及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五问:你在朗读中觉得那些字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由此可见,古诗词鉴赏教学,完全不必把学生捆绑在“字、词、句”肢解当中,也不用对某些语句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反复朗读中体会古诗词的诗意,这应该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旨意所在。

总而言之,古诗词鉴赏教学,要注重朗读,鉴赏应该从朗读开始。

参考文献:

[1]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J].中学语文教学,2005(3)

[2]李凤兵.浅议创新朗读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11.村晚古诗朗读 篇十一

四年级古诗文朗读比赛材料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秋夕 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缘 愁 似 个 长。不 知 明 镜 里,何 处 得 秋 霜。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步诗 曹 植

煮 豆 燃 豆 萁,豆 在 釜 中 泣。本 是 同 根 生,相 煎 何 太 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悯农 李 绅

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悯农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秋 收 万 颗 子。四 海 无 闲 田,农 夫 犹 饿 死。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鹿柴 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杜甫

迟 日 江 山 丽,春 风 花 草 香。泥 融 飞 燕 子,沙 暖 睡 鸳 鸯。

静夜思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江 雪 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孤 舟 蓑 笠 翁,独 钓 寒 江 雪。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忆江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白居易 江 南 好,风 景 旧 曾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能 不 忆 江 南。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朗月行(节选)

李 白

小 时 不 识 月,呼 作 白 玉 盘。又 疑 瑶 台 镜,飞 在 青 云 端。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天 寒 白 屋 贫。柴 门 闻 犬 吠,风 雪 夜 归 人。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 鸟 高 飞 尽,孤 云 独 去 闲。相 看 两 不 厌,只 有 敬 亭 山。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惠崇《春江晓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夜喜雨 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细 无 声。夜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长歌行(节录)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单 于 夜 遁 逃。欲 将 轻 骑 逐,大 雪 满 弓 刀。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别董大 高 适

上一篇:电子废物处置下一篇:辋川集二十首?北??,辋川集二十首?北??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北??的意思,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