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2024-08-24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精选8篇)

1.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篇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战略探讨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Stratagems Discussion on the High-tech

Industry Clusters of China

ZHU mei guang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ZhengZhou, ZhengZhou 450001,China)

朱美光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通过深入考虑我国高新区发展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提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内生化”和以主导产业为主,促进产业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等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顺应国际竞争新形势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潮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提升区域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园区内部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了大批现代企业家,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最具创新能力的亮点。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以及历史局限性影响,出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趋同、互相渗透、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现象。由此,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次创业”方面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高新区发展初期,由于依靠政府支持和政策优惠,大都是走“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式外延发展道路。依靠土地、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倾销”来推动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程度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高新区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率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导致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一方面,在发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科技园区“二次创业” 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过度重视竞争规模而忽视了竞争水平,在政绩冲动驱动下,形成低水平重复和盲目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招商引资过程中,重视即期效应而忽视远期效应,形成非经济吸收力(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企业追逐优惠政策而“流动”,使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空洞化”;第三,过度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模扩张,导师土地的奢侈使用,降低了土地使用效应,造成了无谓的空间扩张。

产业结构高度趋同,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发展初期,许多高新区在争相发展一般性高技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时,片面追求结构的高度化而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导致产业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不明显。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部产业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度,致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相互关联,不利于产业群体的整体竞争力提高,难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出现高新技术企业“集而不聚”现象。

另外,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没能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机制,加之园区提供的过度优惠政策,导致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强,出现“贸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现象,导致园区内部高新技术企业未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主要精力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上,进行低层次的、重复性的经营竞争,缺乏现代技术内涵。

由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次创业”,要求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人力资本、鼓励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制定和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大力推进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等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提升园区区域经济增长极重要作用。2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吴敬琏在《制度高于技术》一书中提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

2.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建设是保障

目前,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政府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目标,确定国家高新技术发展重点,然后动员各种物质资源和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攻关”。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由于政府拥有相对充分的信息和调动资源的能力,科技“攻关”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的探索未知的原创性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来说,政府就丧失了信息充分和运作效率高的优势,由政府直接组织、管理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的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创新能力发挥的障碍。

由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沿着“快速高效、健康有序”方式发展,就必须注重园区的管理制度创新,关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

2.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创业环境是基础

环境建设是指培育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创业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发展条件。具体包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营造园区自主创新环境;推动园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灵活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风险投融资退出机制,改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环境;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环境;培育高新企业创业文化氛围,弘扬敢于尝试的创业文化等方面内容。

首先,培养高技术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新基金和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了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创业环境,在其起步和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将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金融资本结合在一起,为有才干的企业家和有前景的小企业提供创业发展环境,是培养和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快生”、“长大”的土壤。由此,园区应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另外,需要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担保机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以及行业协调与自律制度等配套服务体系。

其次,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形成市场和政府对企业研发机构的“合力干预”,促进园区内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的研发体系的建立。

第三,培育高新企业创业文化氛围,弘扬敢于尝试的创业文化。借鉴学习美国硅谷“竞争、合作、创新、宽容”的独特创业文化,借鉴学习日本“以人为本、激励前进”的文化氛围。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创业、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允许失败,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献身职业、成就事业,守信得利、失信吃亏”的创新创业文化,建立竞争机制、开放机制和激励机制,构筑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创新潜能、开创卓越事业”的人文环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探讨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实现“二次创业”就必须实现“五个转变”:即从注重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的外延式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建设转变;努力实现产品以国内

市场为主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推动产业发展规模由小而分散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转变;从逐步的、积累式改革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的转变。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创新效应、示范效应、合作效应和创业效应,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自主创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新生企业的生态“栖息地”。

3.1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高新技术,快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由此,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快速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软硬环境的重要基础。

由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用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使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巨人同行和技术合作,获取来自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消化吸收跨国公司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附加值。

3.2促进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

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具有客观必然性。为了保证高技术产业的顺利发展,必须要有高投资作为支撑。从国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经验来看,资本市场是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是关键。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促进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此,促进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首先,需要优化风险投资资本来源结构,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链与产业链之间“天堑变通途”。其次,通过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吸纳各方面的社会资金,使高科技上市公司成为证券市场上最具活力的板块。通过努力盘活上市公司的存量资金,推进产业重组,让高技术企业买“壳”上市,实现上市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加快对传统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改造。推进上市公司同创新成果的对接,加大上市公司高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证券市场注入持久动力和活力。

3.3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内生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运行机制的核心,是高

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控制力的集中体现,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内生化”技术创新的必经之路。

由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提升园区企业R&D活动水平,真正使园区内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研究与开发活动主体。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改变研究与开发活动游历企业之外的“外部化”现象,促进园区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系统的“内生化”格局形成。

3.4以主导产业为主,促进产业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是指关联密切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的现象,集聚区内企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分工,市场交易与竞争形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技术创新发展,这种创新网络根植并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产业间较强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集聚体。

目前来看,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政策环境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园区产业分布仍然没有形成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完备的产业集聚,还仍然停留在追求规模的产业集群阶段。由此,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规模增长向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内涵型增长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化企业集群;以价值链条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专业分工协作机制。建立以市场选择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夏海钧.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 [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2] 王丁宏.“硅谷模式”及对建立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启迪.[J].科学.经济.社会.2002(3)

[3] 陈宏愚等.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软环境认识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2)

[4] 韩伯棠,朱美光等.基于知识溢出的高新区“二次创业”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18~621

[5] 朱美光,韩伯棠,李强.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7):17-19.作者简介:

朱美光,1973年6月生,男,汉,河南省永城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区域经济;

通讯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郑州大学西27楼3-2室邮编450052 电话:132-71558537,邮箱:zhumeiguang@126.com,zhumeiguang@zzu.edu.cn

2.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篇二

一、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高新区) 是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显著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高新区的企业亦存在“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中职毕业生找工作时情定珠三角,或本地就业流失率大,这导致高新区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急需寻找一条解决“用工 - 就业”的新模式。

二、中职学校与产业园区对接存在的问题

( 一) 校企合作保障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工业园充分利用园区较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之路,如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展“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办结”、首问负责制、政务环境评议等取得了较大成功。由于学校和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是“不平等的社会交换”,因此,在落实校企合作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保障的效果。

( 二) 中职毕业生的本地就业意识不足

中职学校与产业园区对接时,学生是对接中的主要客体,但是河源经济相对珠三角落后,毕业生认为在大城市才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即使企业和学校积极推荐毕业生本地就业,也无法留住毕业生本地就业。由于毕业生本地就业意识不足,导致了中职学校与本地产业园区的企业对接无法持续。

( 三) 校企合作参与部门衔接渠道不畅通

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的对接必须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新区管委会与行业协会的协调、企业的主动合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然而,这四者一起交流的机会甚少,许多相关的政策、措施、招工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无法及时地共享,加剧了企业“招工难”的局面。

三、“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河源市的中职学校主要集中于大学城,距离河源市高新区约15公里,距离较远,城市功能区位上的隔离让河源模式不能照搬国内外经典模式。

以对职业的认知到就业的过程为主线,高新区产业园对接中职学校的“专业园区分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图1。

( 一) 职业认知

据调查,学生在没有对专业和企业进行相关了解的前提下进行专业选择,这种盲从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少学习兴趣与动力,而影响就业选择。因此,本文认为高新区与中职学校对接的有效前提是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认知的内容包括专业认知、企业认知和职业性格测试。专业认知,就是学生要了解感兴趣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所需技能、专业就业方向等。企业认知,就是学生要对专业所对应的相关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如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岗位设置、企业的用人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品质,等等。职业性格测试,就是让学生经过一定的职业性格测试来明确自己应该适合哪种职业。

( 二) 职业认识和职业体验

在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学生需要通过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来深化对所选专业的认识。学生入学第一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操。第二年以在校学习为主,在高新园区分校为辅学习拓展知识,如企业内部的培训课程; 同时到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拓展实操,在企业岗位上进行职业体验,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从而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学习拓展知识与进行拓展实操交替进行。第三年到园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成为企业的临时员工。

( 三) 就业

中职学校学生完成了3年的学习与实习后,经企业考核合格者,可以留在企业成为正式员工。为了实现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的目标,必须通过政府和企业出台相关的制度与措施吸引人才。

四、“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

“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从职业认知至就业选择的有效运行必需要有机制作为保障,这种保障有参与者应该是由政府、企业、中职学校、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和专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与实施。政府牵头制定政策法规、企业与中职学校联合教学、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协调和专业行业协会技术指导,这四大方面相互监督,相互推进,共同实现校企合作。为此,提出以下三大保障机制。

( 一) 建立职业认知机制

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进行职业认知,首先,由中职学校的心理专业教师对有意向报读中职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性格测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向其推荐适合的专业; 其次,由企业技术骨干、学校专业教师通过讲座、学校参观等联合举办专业认知活动; 最后,由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协调,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对学生进行企业认知,主要是到企业去参观,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设置等。

( 二) 建立校企联合教学机制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上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

1. 校企共制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联合教学

中职学校与高新区的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实施联合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方面,以学校教师为主,在拓展知识和拓展实操方面,提高企业骨干员工的教学任务,政府给予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高于正常收入的课酬,以“师带徒”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

2. 设立园区专业分校,产学研一体化

由于河源高新区与中职学校园区距离较远,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职业体验,可以在高新区设立专业分校,如手机通讯专业分校、服装专业分校,这种分校的设立不是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由政府、行业协会、高新区管委会、中职学校共同设立的,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分校里进行学习交流、技术交流,共同完成企业的项目或任务。专业分校的设立类似于国外的研究中心,为企业员工、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产学研一体化。

( 三) 建立企业用人机制

“用工 - 就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中职毕业生的外流,以缓解本地企业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企业用人机制是否合理。收入福利保障、稳定性和晋升空间是影响毕业生最大的三个企业因素,因此,企业不应仅考虑用人的成本,将学生看成是廉价劳动力,长期地在一个岗位上做简单、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而应该制定合理的用人机制,从培养的角度为学生创造比珠三角更好的就业空间。

( 四) 建立政府资金、政策、法规保障制度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设立专款专项基金用以支持高新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的合作,资金用途包括给予学生实习劳务补贴、园区专业分校的建设、产品研制、学生技能竞赛奖励等。其次,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奖励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如减免税收、企业用地、企业员工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等。最后,政府应试加强园区校企合作法规建设,如《河源高新产业园区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河源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管理条例》等,明确企业承担培养技术人才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 五) 建立高新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制度

政策的颁布需要落实,高新区管委会直接对产业园区企业进行管理,而行业协会也是企业纽带,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就要发挥高新区管委会与行业协会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学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与监督作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对接事宜。

五、小结

“用工 - 就业”模式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要靠多方的参与与落实,不能走形式。要彻底改变目前的浅层的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靠法律的约束,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管委会、行业协会之间权、责、利关系,让学生学而有用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摘要:基于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以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以职业认知、职业认识、职业体验和就业为主线和构建“用工-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提出建立职业认知机制、校企教学机制、企业用人机制,建立政府资金、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和建立高新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制度。

3.如何有效管理文化产业园区 篇三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把握禀赋资源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实现文化长远保存和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地走访、考察,高宏存发现,很多文化产业园区只是“圈地为园”,仅仅认为空间的集合就构成了文化园区。高宏存指出,正是因为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我们依旧沿袭传统的制造业经济、高新技术等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产业园区应由空间的聚集转换为产业的聚集,它不仅是一个生产的空间,更是一个集文化消费、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人们沿袭过去的发展制造业的传统思路,导致“挂羊头卖狗肉”,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

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把握禀赋资源更是当务之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园既传承了文明,又节约了资源。遥想当年,我国山东济南可谓“海内皆名士”,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名城。1992年,世界仅有的哥特式火车站“远东第一站”被夷为平地。无独有偶,始建于1906年的英国驻济南总领事馆也于前不久被强行拆除。原有资源正在被破坏,逐渐消失。可是比照国外,作为英国著名港口城市的利物浦,就充分传承了既有文脉——破旧的轮船改造为咖啡厅、废弃的工厂改造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都很好地诠释了“变废为宝”的理念。

文化产业园区种类繁多,在把握禀赋资源的时候,也应掌握因“园区”而异的原则。高宏存介绍,不同的产业园区基本有以下类型:一,资源依托型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张家界、丽江、曲阜、平遥等。高宏存曾实地走访的贵州雷山千户苗寨就是典型的生态型文化产业园区。千户苗寨本是以村落为主、中国苗族最集中居住的地方。现经开发,千户苗寨已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度假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博物馆,对资源的依托不言而喻,因为这是“活态”的文化展示。2006年,国家民族博物馆也在此成立分馆。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数不胜数。二,创意引领型文化产业园区。此类文化产业园区虽涉及文脉的传承,但已通过功能的转换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类资源经过独特的创意催化后,重塑新生,却还存在对既有文化内容的继承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死海”——四川遂宁,过去本来是以工业为目的的盐池,现经创意之笔将其打造为中国的“死海”。三,非继承文脉型。高宏存介绍,中国横店影视集团就是在荒芜之地上,建立起的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不仅向人们提供电影拍摄等各个方面的服务,并且本身也已经参与到电影内容的生产中。

促进主导产业与多业融合

主导产业,即文化产业园区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指那些产值占比居多,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园区发展都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来说,主导产业如同“名片”。在园区成立之初,主导产业的明确更是对吸引相关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多业融合,更是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化产业园区有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之分,主导产业的形成也因“政、企”主导而异。以企业为主导,即嵌入式文化产业园区,是企业自发形成后由政府介入提供服务与帮助,这类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较高,即在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之前,主导产业已经形成,随之相关企业逐渐融入其中,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比如北京的小吃名街——簋街,即自发形成餐饮集聚。

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是由政府主导、规划并搭建平台,即在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后,确定主导产业,随之吸引相关企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高宏存指出,只有明确主导产业才能凸显竞争优势,并吸引更大、更多的产业集聚。

同时,主导产业与其相关配套设施也应确定适当比例。高宏存介绍,北京曾存在一些园区,命名之后就消失了,比如:北京市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文化产业经济区之一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制造基地,该园区自命名以来,由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而且园区中各个企业之间毫无关联,没有形成整合效应,不久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在北京,主题明确、空间功能有效转换的园区不胜枚举。北京的后海,过去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封闭空间。后因文化主题的注入,后海已变成一个休闲、娱乐、商业的空间,完成由封闭变开放、由个人居住变商业场所的空间。高宏存指出,后海同时也改造了当地的整体文化氛围,最终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集聚区、旅游景点,甚至“城市名片”。“任何一个地区,哪怕只是一个村落,都是一个生活单元,不能将文化产业园区仅仅看做生产制造基地”,高宏存说,“我们老批评珠三角,尤其是富士康,把人当成零件,把整个工厂作为一个生产的流水线,这不符合人文、资本管理的趋势。”

多业融合、经济功能的辐射与带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园区内,而是要突破园区,在它所属的城市发挥经济、产业转型的作用。这一方面,高宏存认为广州市的TIT创意园表现突出:“该园区不仅完成了自身的产业升级,而且对整个城市经济布局的开发、变化都有带动作用。”为实现这一点,TIT将骨干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的协同作用发挥出来,真正实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密切合作。高宏存告诉《经济》记者:“集中于产业链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都要明确、专业化分工,并在产业链的统领下将统一服务关联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业集群。”今年,一部红及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由福克斯、派拉蒙两家影视公司斥资2.5亿美元共同出品。同时,为两家影视集团服务的专业性中小企业也高达2600多家,这种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多种产业相配合,主导产业发挥溢出效应、带动效应,随后形成创意城市,这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政府适度管理

加强引导作用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严格控制在10家左右,同时,文化部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设立了退出机制。这可视为我国为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机制迈出的一大步。高宏存认为,这一举措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对既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一种规范与激励。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也是对其他园区的警示,即有了名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而要不断完善、加强管理”。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文化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但是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规范还未出台一个统一的规定,只有文化部针对本部所属文化产业类型所设定的管理办法。此外,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混乱,命名单位众多,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文化产业的村镇、中国民俗学会、中华文化促进会等都在命名。“政府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更好的机制。”高宏存建议。

4.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篇四

一、概况

湖州南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12年9月8日由湖州市政府批准成立。今年2月26日,浙江省政府下文批复正式定名为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区区域范围西起申苏浙皖高速环渚连接线(含延伸),东至申苏浙皖高速织里连接线,南起湖城纬五路(含东部光电园),北至滨湖大道,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涉及环渚、八里店、织里3个乡镇,辖26个行政村,234个自然村,总人口57250人。目前有基层党组织59个,党员2367人。规模以上企业45家,工业总产值127亿元,利税8亿元,利润5.3亿元。

高新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是吴兴乃至湖州未来十年发展的主战场。高新区将实施“1358”计划打造成为“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典范。“1”指2013年要打开新局面、展示新形象;“3”指到2015年实现基础设施完善、承载能力增强、特色产业链形成的目标,建设成为省级高新区;“5”指到2017年各项指标全市第一、创新团队全省前茅,力争成为国家级高新区;“8”指到2020年高新区将打造成千亿级高新区。目前规划形成“一区、两片”的空间布局,“一区”即打造75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区,“两片”即以G50高速为界分南北两片,南片打造以光电新能、物流装备、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块;北片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

二、主要工作成绩及特色亮点

2012年8月21日,吴兴区召开建设湖州南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动员大会以后。高新区全体上下积极行动,迅速投入实战状态。9月8日湖州市政府正式下文批复成立。主要做了一下五方面工作:

1、多方争取支持,统一思想到位。12月初完成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材料并上报。市人大朱坤民主任、市政府崔凤军副市长亲自来高新区调研指导工作,多方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高新区的支持。召开两次大规模的工作动员会和部署会,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关于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讲话精神。全体干部和26个村两委会成员自觉统一思想、认识。

2、深入调查摸底,沟通对接到位。主动参与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关于高新区发展产业定位的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主要领导带队深入26个行政村与主职领导见面对接工作。带领26个行政村主职干部赴江苏吴江参观考察美丽乡村、园区建设。分三批组织村干部赴八里店镇南片改革试验区学习农房拆迁安置和农业园区建设的成功做法。对45家规模以上企业做了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区域范围列入区重点工业项目30项。

3、突出工作重点,快速推进到位。坚持规划引领,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全域规划、城市规划和控规单元规划。统一丈量农房,共计1万户。启动G50高速公路以北40平方公里地形测绘工作。首批浙商银行3亿元资金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已到账1.5亿元,年前预计可融入资金3-4亿元。接待客商20批次70余人,重点锁定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与上海聚尚网,深圳碧桂园,深圳科技园,保时捷等公司进行了对接洽谈。

4、强化管理创新,区域管控到位。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要求,对所有干部进行了联片联村包干,进一步排摸社会稳定情况。对织里区域12个行政村和八里店区域2个行政村开展了童装转型升级专项整治。根据区委的要求,新建南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北工业园党群服务中心,实行发展共携手、党建共提升、人才共引育、文化共打造、活动共筹办、和谐共维护等“六个共”,下设五个工作部,对区域内企业实行全方位服务管理,在全市区域化党建现场会上作为园区党建模式考察点作推广。

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篇五

目录

精神,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和修改党章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振奋了精神,决心为搞好产业后勤改革、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本我处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后勤保障、建立现代产业制度、住房分配货币化、医疗、房地产、节水节电、绿化校园等工作中,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出发,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依靠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节约经费支出。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2、修改了董事会章程,制定了利润分配办法、职工分配办法,实行会计机构负责人委派制度,使后勤企业的财务进一步得到规范,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向企业会计靠拢。

3、贯彻“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二个文件后,使后勤服务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并为学校节省开支20万元。

4、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管理进一步规范,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

三、后勤基础设施整治效果明显

2、完成新月湖亮丽工程、安装霓虹灯管1267米,七彩数码霓虹灯108米。

3、增加路灯34盏、更换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各类电灯1400盏,安装电插座780个。

4、增加不锈钢垃圾箱50付(只),并对全校不锈钢垃圾筒进行了维修。

5、拓宽和新建道路1万平方米。

6、完成家属区的大门、围墙等工程,为3万平方米的校内教工住宅共11幢进行了平改坡。

8、修复各类课桌椅1万件,对门窗、围网等进行油漆,制作防盗门窗400米。

9、改造了6000平方米的教工集体宿舍。

10、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基础设施整治工作。

四、校园绿化品位得到提升

2、对7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和音乐、美术大楼及风雨操场、杏园楼食堂配套绿化。

3、初阳湖美化工程在年底竣工,内有二个亭、二口井、一个广场、一座假山、一个花园,给师生创造了一个舒适雅致、宁静祥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在省、市文明及卫生检查评比中获得好评,保持了“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5、校区被金华市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五、房地产管理得到了加强

2、为820户购房户发放了土地证和房产证。

3、为城区200户教工办理了自来水“一户一表”和校区500户教工申请了用电“峰谷表”。

4、科技培训四号楼完成了招商工作。

6、二环路建设涉及我校房地产的房屋拆迁、树木迁移、管道网线改道等正在进行之中。

六、校办产业工作

1、完成了印刷厂的改制,在资产重组的基础上,组建了“金华市浙师印务

有限公司”。

2、修订了目标责任制。

3、文化艺校改制。

七、减少经费支出取得了成绩

2、申请免缴土地出让金96.8万元;

3、减少环卫费支出11万元,长话费3万元、房改手续费、契税等16.3万元;

4、后勤社会化改革节约人员经费140万元,后勤服务费60万元。

八、主要问题:

1、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不大,教育厅在我校的试点还没有答复,后勤服务企业大部分实体不具备资质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内部管理也有待加强。

2、科技实业总公司没有建立现代产业制度。

3、产业后勤管理处人员编制过紧,尤其是发包结算的实施和工程监督有时不到位。

4、后勤服务与行政职能、后勤管理与机关职能还有待进一步理顺。九、二oo三年工作打算

1、按照全国 二oo三年一月十三日

任务而努力。本我处的重点工作有:后勤资产评估、学校扩招后的后勤保障、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在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每位同志都能各负其责,依靠后勤服务企业的配合和支持,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在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取得了这样一些成绩:

1、完成了教育厅要求我校作为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

2、进行了校办企业文印公司的改制试点;

3、学校扩招后的教学、生活、后勤保障全方位到位;

4、本科教学评估中对后勤基础设施有较高评价;

5、省爱卫会回头看中保持了我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6、校园被评为金华市区绿化先进单位,孙顺源、申屠文月还被评为绿化先进工作者。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1、根据教育厅浙教计[XX]255号文《关于加快试点高校后勤公司组建工作的通知》,确定我校为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试点单位的要求,本对后勤服务总公司占用学校的资源进行了清产核资,并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后勤企业人员和资产的实质性剥离方案和评估报告已于XX年5月送教育厅审批,后勤企业占用学校的资产为10503.63万元。

2、修改了董事会章程,制定了利润分配办法、职工分配办法,实行会计机构负责人委派制度,使后勤企业的财务进一步得到规范,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向企业会计靠拢。

3、贯彻“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二个文件后,使后勤服务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并为学校节省开支20万元。

4、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管理进一步规范,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

三、后勤基础设施整治效果明显

1、投资250万元,全长5公里的110kv电力专用线路在年底交付使用。

2、完成新月湖亮丽工程、安装霓虹灯管1267米,七彩数码霓虹灯108米。

3、增加路灯34盏、更换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各类电灯1400盏,安装电插座780个。

4、增加不锈钢垃圾箱50付(只),并对全校不锈钢垃圾筒进行了维修。

5、拓宽和新

建道路1万平方米。

6、完成家属区的大门、围墙等工程,为3万平方米的校内教工住宅共11幢进行了平改坡。

7、完成工程331项,其中维修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2.4万平方米,外墙涂料1万平方米,改造线路8000米,敷设线路5000米,敷设管道6000米,拆房4400平方米,围网XX平方米。

8、修复各类课桌椅1万件,对门窗、围网等进行油漆,制作防盗门窗400米。

9、改造了6000平方米的教工集体宿舍。

10、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基础设施整治工作。

四、校园绿化品位得到提升

1、新增绿地5万平方米、新植乔木200株、改造提档绿地2万平方米,校园获金华市绿化先进单位。

2、对7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和音乐、美术大楼及风雨操场、杏园楼食堂配套绿化。

3、初阳湖美化工程在年底竣工,内有二个亭、二口井、一个广场、一座假山、一个花园,给师生创造了一个舒适雅致、宁静祥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在省、市文明及卫生检查评比中获得好评,保持了“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5、校区被金华市评

告以“三个代表”为主线,以“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为主题,是一个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纲领性文献,是一个从严治党、以改革精神加强中国***自身建设的指导性文献。大家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后勤改革发展的实际,围绕十六大精神,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和修改党章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振奋了精神,决心为搞好产业后勤改革、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本我处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后勤保障、建立现代产业制度、住房分配货币化、医疗、房地产、节水节电、绿化校园等工作中,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出发,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依靠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节约经费支出。

全处同志能精诚团结,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都为完成任务而努力。本我处的重点工作有:后勤资产评估、学校扩招后的后勤保障、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在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每位同志都能各负其责,依靠后勤服务企业的配合和支持,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在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取得了这样一些成绩:

1、完成了教育厅要求我校作为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

2、进行了校办企业文印公司的改制试点;

3、学校扩招后的教学、生活、后勤保障全方位到位;

4、本科教学评估中对后勤基础设施有较高评价;

5、省爱卫会回头看中保持了我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6、校园被评为金华市区绿化先进单位,孙顺源、申屠文月还被评

为绿化先进工作者,工作总结《后勤管理处工作总结》。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1、根据教育厅浙教计255 号文《关于加快试点高校后勤公司组建工作的通知》,确定我校为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试点单位的要求,本对后勤服务总公司占用学校的资源进行了清产核资,并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后勤企业人员和资产的实质性剥离方案和评估报告已于XX年5月送教育厅审批,后勤企业占用学校的资产为10503.63 万元。

2、修改了董事会章程,制定了利润分配办法、职工分配办法,实行会计机构负责人委派制度,使后勤企业的财务进一步得到规范,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向企业会计靠拢。

3、贯彻“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二个文件后,使后勤服务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并为学校节省开支20万元。

4、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管理进一步规范,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

三、后勤基础设施整治效果明显

1、投资250万元(更多请关注),全长5公里的110kv电力专用线路在年底交付使用。

2、完成新月湖亮丽工程、安装霓虹灯管1267米,七彩数码霓虹灯108米。

3、增加路灯34盏、更换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各类电灯1400盏,安装电插座780 个。

4、增加不锈钢垃圾箱50付(只),并对全校不锈钢垃圾筒进行了维修。

5、拓宽和新建道路1万平方米。

6、完成家属区的大门、围墙等工程,为3万平方米的校内教工住宅共11幢

进行了平改坡。

7、完成工程331项,其中维修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2.4万平方米,外墙涂料1万平方米,改造线路8000米,敷设线路5000米,敷设管道6000米,拆房4400平方米,围网XX平方米。

8、修复各类课桌椅1万件,对门窗、围网等进行油漆,制作防盗门窗400米。

9、改造了6000平方米的教工集体宿舍。

10、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基础设施整治工作。

四、校园绿化品位得到提升

1、新增绿地5万平方米、新植乔木200株、改造提档绿地2万平方米,校园获金华市绿化先进单位。

2、对7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和音乐、美术大楼及风雨操场、杏园楼食堂配套绿化。

3、初阳湖美化工程在年底竣工,内有二个亭、二口井、一个广场、一座假山、一个花园,给师生创造了一个舒适雅致、宁静祥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在省、市文明及卫生检查评比中获得好评,保持了“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5、校区被金华市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五、房地产管理得到了加强

1、完成了2257名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发放了一次性住房货币化补贴。

2、为820户购房户发放了土地证和房产证。

3、为城区200户教工办理了自来水“一户一表”和校区500户教工申请了用电“峰谷表”。

4、科技培训四号楼完成了招商工作。

5、完成了引进人才的51、52幢教工住宅分配。

6、二环路建设涉及我校房地产的房屋拆迁、树木迁移、管道网线改道等正在进行之中。

六、校办产业工作

1、完成了印刷厂的改制,在资产重组的基础上,组建了“金华市浙师印务有限公司”。

2、修订了目标责任制。

3、文化艺校改制。

七、减少经费支出取得了成绩

1、节水164万吨、节电28万度,节约水指标费近1000万元,水电费185.23万元;

2、申请免缴土地出让金 96.8万元;

3、减少环卫费支出11万元,长话费3万元、房改手续费、契税等16.3万元;

4、后勤社会化改革节约人员经费140万元,后勤服务费60万元。

八、主要问题:

1、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不大,教育厅在我校的试点还没有答复,后勤服务企业大部分实体不具备资质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内部管理也有待加强。

2、科技实业总公司没有建立现代产业制度。

3、产业后勤管理处人员编制过紧,尤其是发包结算的实施和工程监督有时不到位。

4、后勤服务与行政职能、后勤管理与机关职能还有待进一步理顺。九、二〇一四年工作打算

1、按照全国 约型后勤保障体系活动。重点加强办公楼、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水电管理,杜绝长流水、长明灯现象。

在用电管理上,一是减少路灯开灯数量、缩短照明时间。对校园、学生区、家属区路灯采取“隔二开一”,照明时间压缩0.5—5小时。二是教室、实验室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作息时间,养成“人走关灯,按需供电”习惯,所有教室一律于晚上22时断电。特殊时期,根据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安排,在北校区8号和南校区2号教学楼分别设立24小时供电教室,保证学生复习、考研等学习用电。在不影响教学前提下,专人负责每天12:05—13:45全校所有教室统一拉闸停电。同时加强后勤保障督促检查力度,及时处置长明灯现象。

在用水管理上,后勤处、后勤集团加强巡视和检修,减少供水管网,特别是绿地和卫生间跑、冒、滴、漏现象。

在采暖管理上,根据季节冷暖变化,灵活调整供暖时间和出水温度,减少能源浪费。

3、加大技改力度,提高水、电使用效能

今年投资200余万元,对教学、科研和办公等区域安装电表1328块,为计量收费奠定了基础。投资86万元为教学楼、学生公寓和部分路灯加装了12台“省电霸”,节能率达23.7%。

(二)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工作程序,增强工作透明度,落实工作责任,节约经费,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起草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用电管理办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服务质量、收费、监督考评标准》。使后勤保障管理工作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迈

进。

(三)文明校园建设

全年组织实施了植物所西院、农场家属区综合治理、中心区“生态园”、“牡丹园”绿化建设和北校区烟尘、污水治理等工程,美化了校园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为迎接“创建文明校园”检查,组织整理档案材料40余份,配合校 文明办完成了检查评比工作。

(四)校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年共接诊12.6万人次、体检2.4万人次(其中安排职工健康体检4023余名),比去年增加了37%。对490个药品采购实施“阳光”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平稳了药品价格。全年承担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270学时,听课5.4万人次。举办包括“世界结核病日”、“春季常见传染病”、“世界艾滋病防治”及以糖尿病、高血压、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义诊和专题讲座、培训等大型活动13次。计划免疫(服糖丸)564人次,注射疫苗3000多人次,新生接种

3.9万人次。对29例传染病,全部进行了流调和消毒处理,并及时上报,受到职工好评。

(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扎实有效。校计生办全年办理生育指标82人,新生人落户34人,补发独生子女费68人次,发放避孕药具18320件,开展“三查”活动3次、育龄妇女2236人次参加,“三查两清一服务”达90%,八表一册统计达到100%。处理计划生育等有关信访、信件219人次。健全了我校人口基础数据库,全年无违反计生政策事件发生。

(六)幼儿园本着“享受幸福、贴心服务”的宗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完成了650名幼儿的入托和保教任务,成立了家长学校,组织开展了“帮我早读书”

及“吉的堡”英语教学、幼儿画展、舞蹈三级考核、亲子园、蒙氏教育等活动,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和计算能力,提高了幼儿教育质量。有189名幼儿在陕西和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其中11幅作品获“陕西省小书画家”金奖、38幅作品获银奖,35幅作品入选《陕西小书画家作品集》,集体荣获 箱安装等水电暖气维修、建设工程10项。保证了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环境治理和校园绿化

组织完成722.7万元的植物所西院改造,水科所校区家属区污水改造工程,农科院家属区、西农校区东南家属区隔离,实验总场住宅区治理改造,中心区二期绿化,南校区3号教学楼南、北广场绿化等工程24项。美化了校园环境,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教学、生活用房维修改造

组织实施了教学楼及学生生活用房维修工程66项。主要有:北区3号教学楼改造,南区清真食堂、3号学生公寓楼改造,06级新生920间宿舍及南区3号青年教工公寓楼维修,南区离退休活动中心建设,招生专线改造,水建学院水工、河工厅改造,蚕桑所灶房改造,棉花所于右任办公楼屋面维修,博士后流动站装修,成教学院维修改造,另外拆除了植物所平房、锅炉房、塑钢厂等区域,协调了台城路、西农路改造拆除。保证了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生活的正常进行。

四、其它方面

在管理工作中,以“深化改革、细化管理、强化保障、优化服务”为指导思想,领导班子成员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团结协作,全体职工强化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在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治安综合治理项目完全达标,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积极开展内部节约活动,一般性消费支出费用较去年大为减少。

五、存在的问题

工作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后勤保障经费不足,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如:东南区锅炉超期服役无

证运行;全校正常的水、电费,取暖费预算缺口1000余万元,后

勤运行日常保障维护费欠缺100余万元,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开展。2.公用部位电表及节能设施安装等硬件投入需进一步增加,为实施计量收费和大幅度降低能耗打好基础。

3.处内专职管理监督人员不足,导致职工超负荷带病工作,影响后勤服务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对学校和个人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六、XX年工作要点

(一)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全面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我校后勤服务考核标准、后勤服务质量标准、后勤服务价格收费标准。与后勤集团签订校园管理物业管理、水电暖供应保障、通勤车管理等10个后勤服务项目协议。重点加强服务监督,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二)结合深化后勤改革工作,积极开展节约型校园活动。

出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用电费预算核定及结算暂行办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学院维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学校水、电、汽、暖等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广大师生员工节约用水、用电行为。

(三)继续做好新上项目的施工管理,保质保量完成07年维修计划。(四)继续组织安排好45岁以下教职工的体检工作。后勤管理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委的正确领导,分管校长的关怀指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本部门所有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后勤管理处以狠抓管理为主线,以服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为宗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体后勤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现将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形成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后勤领导班子始终强调,后勤是学校的后勤,后勤的一切工作要以学校大局为重,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及时交换工作意见,发挥班子的整体合力。后勤班子成员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后勤的作风,精打细算,严格控制各项支出,统筹使用经费,保证了后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打造后勤服务形象

1、创建后勤文化,凝聚后勤凝聚力。后勤工作承载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托,我们的宗旨永远是为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我们组织召开了后勤工作研讨会、后勤管理干部培训班及学习借鉴高校同行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通过学习、座谈、交流等方式,提高了理论水平,转变了观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路,加深了部门之间的了解,鼓舞了干劲,增强了责任感。研讨会后勤干部职工踊跃投稿,交流心得体会14篇。

2、加强宣传、网站工作。通过学校网站、后勤网站、宣传栏等积极宣传展示后勤服务工作,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营造积极进取、文明和谐的后勤文化氛围。在网站管理方面指定专人负责,对上传内容严格审批程序, 全年网上上传校级新闻公告20余条,后勤网上发布新闻公告50余条。并通过网站信箱、轻风虚拟社区及时收集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反馈和回访工作。

3、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形势政策,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员工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和

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贯彻“三服务、三育人”的后勤服务宗旨,讲解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对于学校稳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

1、按期圆满完成了一、二宿舍和谐拆迁的工作目标。自接到历城区拆迁办拆迁冻结通知,历时九个月,克服了居住人员类型较多,历史遗留问题多,补办资料繁多,程序复杂等各种困难,本次拆迁涉及我校职工宿舍楼4幢156位住户。共收回补偿资金1570余万元,达到了确保了学校利益不受损失,职工满意的目 1 的。

2、历尽艰辛,终于完成了百花园宿舍区多年来未解决的四邻认证工作,于XX年5月20日取得了百花园土地证。为下一步统一换证工作打好了基础。

3、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为师生排忧解难。维修中心组织人员对学生公寓和各教学楼消防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并做消防井一个,排除安全隐患10余处,公教楼、实验楼、教学楼卫生间、教职工公寓地下室渗水,基本杜绝地面、墙体渗水现象,解决了很多基建遗留问题。

4、积极探索物业监管的思路和方法,制定严格的检查标准。在今年的师生问卷调查中,师生满意率高达98%以上,使我校的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5、市区综合中心先后进行了一宿舍架空电缆抢修,葡萄园宿舍下水主管道疏通,一宿舍电缆入二环东路地下改造工程,三宿舍自来水并表,小高层电信、有线电视入室等工程,做到了服务零缺陷,操作零缺陷、设备零缺陷、安全零缺陷,为教职工的正常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在物价持续上涨条件下,确保伙食供应稳定。面对强烈的物价冲击,从学校的稳定大局出发,我们把保障师生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有力措施,发

挥集中采购的优势,坚决执行政府和学校所有主、副食品不涨价的精神,并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努力把亏损降到最少,确保了的饭菜价格稳定。

7、饮食服务中心圆满完成校庆接待任务。我校迎来60年大庆,为让校友吃上可口的饭菜,体会母校的温暖,中心周密部署,积极想办法,按照学校校庆办公室部署,圆满完成了校庆接待任务,受到了广大校友的积极评价。今年获得了济南市卫生局颁发的“食品经营笑脸单位”荣誉称号。

8、加强校园绿化保洁管理。除完成40万平方米的保洁工作外,今年完成苗圃育苗包括法桐、毛梾、流苏、美国红梣、雪柳等五个品种4000余株,熙华东路以东、南大门西侧种植法桐280余棵、紫叶李560余棵和50万平方米苗木花卉绿地的正常养护,在一食堂东修建垃圾台一处,周围种植大叶女贞400余棵,并接收绿化工程约35万平方米,大大美化了校园环境。3月份,赢得了济南市“花园式单位”的称号。

9、积极防治美国白蛾。对宿舍、校园的树木进行了剪枝,不间断地喷药,不留死角,不给美国白蛾爆发的机会,确保了校园的生态安全。

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节能降耗力度,突出成本控制观念

1、年初对1#、2#、3#教学楼、1#、2#公教楼、实验楼走廊灯采取节电措施;同时对1#、2#公教楼节电装置进行数据有效分析比较,提出改进更新方案,更新后节电效果明显。

2、中水站通过近半年的运行,校园绿化、学生公寓冲厕用中水,节约水费约计604100元(运行按10个月核算);浴室通过安装太阳能、智能射频卡后,节约自来水、蒸汽费约计657000元,因中水利用、太阳能射频卡洗浴系统及蒸汽减少凝结回收系统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今年荣获XX济南市节水先进单位和XX年全国高校节水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3、中央空调机组采取分时段、周六、周日停开、天气情况等分别合理调整机组运行状态,调整完善路灯智能路灯调空设备的运行时间及运行电压。使该设备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4、对三个食堂、学生洗澡、供应开水,尽量压缩供汽时间、压缩天然气的用气量。冬季供暖期间实行分时段、根据天气温度情况实时控制各个换热站的供暖温度。供暖期间比去年同期每天节约大约6000立方天然气。对蒸汽管道加装300㎜钢阀门一套,减少热损失。

5、借济南市重新调整冬季供暖价格的机会,对南校区用房性质、面积重新确定,通过积极努力,每年可节省采暖费近十万元。同时,天然气、生活垃圾清运费较去年减少近50%。

6、长清校区面积大,学生多,环境保洁和苗木养护任务重。长清校区保洁面积50万平方米,养护面积近50万平方米,每天近20吨生活垃圾需收集和清运。为了干好工作,同时又为学校节约资金,我们一是与学生党校联系合作,组织入党积极分子义务劳动;二是加强与学生部门沟通,将校园环境划分责任卫生区,平时注意保洁,逢学校有重大活动时,对各自责任卫生区进行集中整治。尤其在重大节日和校庆期间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齐抓共管,提高安全责任意识,确保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安全是头等大事,工作的特殊性,工作地点的分散性,教职工的敏感性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尺子。以紧绷安全这根弦时刻向职工灌输安全工作责任重大的思想,把好安全工作的每一个关口。后勤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将安全工作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做到责任明确、分工负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做

到防范于未然,杜绝安全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全校水、电、气安全运行,无安全事故发生。

总之,XX年后勤管理处全体职工团结一致,勤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赢得了师生员工的好评;展望新的一年,我们信心倍增,决心继续努力,使后勤的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后勤管理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推荐相关范文: 后勤管理处工作总结 后勤管理处XX年工作总结 后勤管理处XX年工作总结及 后勤管理处XX年工作总结 后勤管理处XX工作业绩总结

产业园区调研报告

目录

土地问题将由土地指标不足转化为客观上的土地资源严重稀缺。有乡镇办提到可以通过积极申报工业园区的方式获得更多建设用地。但是这只能缓解 已经树立起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理念,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服务机制和有效稳定的竞争机制,达成了借助外力发展xx经济的共识,在提高投资者的满意度,打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各项工作中

成绩卓著。jj集聚区的同志介绍了其企业零阻碍、企业零服务的工作经验,值得在全区学习推广。虽然有个别企业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颇有微词,但实际情形往往是政策、法规对办理事务的程序和周期有细致规定,工作人员照章办事而已。吃拿卡要是个案,在xx不具有典型性。如果逾越程序,僭越法律,导致程序混乱,无章可循,反而会造成效率低下。这就好比许多人以为排队的时候插队很快,但是打乱了秩序,影响整体的效率。

2、中小企业发展潜力不可小觑。调研中,企业、企业、的等中小型企业发展势头喜人。这些企业成立时间短,见效快,前景好,都被写入了我区的“十二五”规划,在今后五年必将大有作为。xx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达83种,拥有项专利。其企业经营者以炒制茶叶起家,逐渐涉足茶机械制造,亲自进行产品开发。他没有高学历,没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但凭借其炒茶的技术,动脑子花心思,研制开发的产品远销安徽、云南等省,创下了自己的品牌。等茶机械企业的迅速成长绝对离不开两个条件:某市毛尖独特的茶叶制作工艺和品牌效应。以及、等茶机械制造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区茶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显示出茶产业强大的集聚效应。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为了放大产业发展的外部规模效应,培育形成集聚效应,这是一种政府主导及产业转移形成集聚的模式。而茶产业已经逐渐成熟到自发成长型产业集聚,即依托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或本地资源优势,在较长时期发展过程中,催生了与传统产业相配合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东双河的恒信发制品企业是外出务工人员带回来的项目,但是目前这家企业产销两旺,发展迅猛。可见,能带来项目、研发技术的人才不一定很高端,特别是我区目前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这种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反而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三)所思: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1、jj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园区的水平

这里必须首先厘清一个问题:产业集聚区和传统的专业园区有什么区别。专业园区是政府出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考虑,为便于管理所划出的特定区域。发展园区其实也考虑到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因为经济学上认为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但园区的企业只是地域空间的接近,企业之间的发展几乎不存在分工合作等关联关系,所以规模效应不明显。而集聚区概念的提出则直接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集聚区是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减少成本和交易费用,促进生产链分工细化,形成企业集群,提高谈判能力,获得更稳定的供货和销售渠道。

调研中我们发现,集聚区汇集了、公司jj物流信息港项目、公司通讯器材配送中心、科技园以及中心等一大些重点项目,但是这些项目涉及不同的行业,并不存在同类企业分工合作关系。所以产业集聚区吸引资金、人才、客商和企业的磁场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尚停留在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

jj物流产业集聚区XX年正式成立,XX年才正式运行,起步较晚,面临全省100多个集聚区的竞争压力。我省各集聚区每季度进行排名,实行末尾淘汰制。目前我们的排名133位,并不具有明显优

势。目前,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驻同步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同步进行,任务十分艰巨。集聚区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营业收入、税收、从业人员数量、环保、投资强度等(未查到全部指标),以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从这个角

度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仅是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择商选资。集聚区招商引资要有总体思路,总体规划,不能来什么项目上什么项目,浪费集聚区土地等稀缺资源,为好项目大项目节约预留空间。选项目时应把好科技含量、效益、集约用地、环保、产业对接关,重视项目前期论证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充分考虑xx发展实际和发展重点,既要重点谋划和储备一批有特色的传统产业项目,又要专门针对集聚区评价指标,招引能迅速提升评价指标的项目,即那些有发展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投资强度大的项目。简言之,当前,jj物流产业集聚区正处在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变的阶段,我们要在集聚区全省排名中争先抢位,求生存而后谋发展。在这个逐渐过渡的特殊艰难时期,要确保集聚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中升级,逐渐发挥和放大集聚效应。

此外,“十二五”规划当中对集聚区的定位是“辐射南北的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现代化加工中心”。我区的茶产业发展有基础、有后劲、有前景,并且自发产生集聚效应。集聚区应当考虑重点发展几家大型的茶叶加工企业,既符合集聚区功能定位,又能助推茶产业再上台阶。

2、jj物流产业集聚区应当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在对长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我们了解到该企业虽冠名“仓储”,并且建设了规模较大的仓储中心,但其业务主要针对本公司,满足本公司仓储、配送和流通的需求,是本公司功能和业务的延伸,并不对外提供这种业务。这是当前我区物流业的显著特点,即尚停留在传统物流阶段,还不能称为现代物流。目前我们在集聚区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以发挥其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易于与其他产业合作的优势,为日后真正完成传统园区向集聚区功能转型打下基础。“十二五”规划即指出要“大力推进传统物流产业升级,推进企业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从企业分离出来,实施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 策允许范围内,放远眼光,放开思想,放活手段,把能做的做到极致。当前xx最大的优势在于全区上下发展经济的意识很明确,干劲很足。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必将打破一切不可能,创造出xx辉煌的明天。

协调重任,影响办事效率和建设发展速度。

各县在发展产业园区上也作了很多努力,但受2003年清理整顿开发区影响,各县总体上尚无一个地域清晰、规划与产业布局明确、管理独立科学、基础设施配套、组织架构健全的产业园区。因此,发展产业园区,对以“工业强市”推动突破发展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定要在深化市情、县情认识基础上尽快行动起来。

二、发展产业园区措施

要使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

一要树立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发展产业园区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产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有利于实现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中间投入;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全力以赴,全面推进。

二要高标准规划。园区规划要有前瞻性和长效性,要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入手,把园区规划与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分类实施。规划要突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将资源、市场和技术等要素有机整合,并保持其严肃性和连续性;产业布局要密切结合自然禀赋,紧紧抓住绿色能源、××丝绸、富硒食品、金州矿产、秦巴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根据各地最大优势进行产业区划,明确主攻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三要企业化运作。产业园区建设关键在融资。我市财力匮乏,无法承担园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破解融资难题。可在园区管委会下设立投资建设公司(与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作为投资主体向金融部门贷款,或吸收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合作,也可引入外资或民间资

本,并应大胆探索发行建设债券、bot、bt和基础设施收益资产证券化等全新融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启动初期必须运作好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投入和产出最低标准,减少土地开发成本,实行滚动发展。

四要大力度招商。要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积极有为、亲商护商的投资氛围,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以“投感情、低成本、高效益、无障碍”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入园。党委和政府应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依靠项目的理念,明确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要大力引进产值规模较大的“短、平、快”项目和能加强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限制高能耗、粗加工、投资强度小的项目入园。当前特别要抓好两个大型火电、铅锌选矿、大型水泥、生物能源、食品及饮料深加工和载能工业等项目。

五要全方位扶持。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扶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要明确“企业唱主角,政府造环境”的定位,既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事事都管,要恪守制定政策、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以及加强信贷、税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调控和指导的本分,努力创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三、克服发展产业园区的误区

我国产业园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避

免如下误区:

一是园区建设不是“跑马圈地”。园区建设不圈地不行,光圈地无企业入住更不行。随着经济发展,各地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就在于工业园区过多,产业雷同,而各地形形色色的招商优惠政策又被取消,缺少了吸引力,企业主要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或成本低廉地区,广大农业地区除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外再无

优势,只有依靠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定

位,以优势资源吸引产业集聚。

二是产业园区不是各类企业“大杂烩”。有人认为园区就是企业的空间集聚。虽然“大杂烩”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基础设施投入,但主导产业不强、特色不鲜明,缺乏对外部资本和项目的吸引力,没有发展潜力。很多地方的综合性工业园未能生存下来,原因就在于此。产业园区建设要重视企业间互补和内在关联性,将关联度高的企业组织在一起,实行专业园或一区多园。

三是建园区就是发展。园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园区发展更是长期奋斗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园区建设既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起,更不能只图热闹一风吹过,要立足长远,遵循规律,多方面扶持,促其逐步完善和壮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园区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腾飞。

公里,由广州市政府委托广州高新区管委会开发、建设与管理。广州高新区计划向国家科技部申请扩区,将生物岛纳入广州高新区规划范围之内。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高新区紧紧围绕 “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精心运作,积极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州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2)主要措施

——“一区多园”体制优化发展格局

在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思路下,按照“一区多园”规划,广州高新区由广州科学城、天河科技园、黄花岗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和南沙资讯园组成,总面积达到37.34平方公里。五个园区各具特色,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态,最终与广州市政府委托高新区管委会开发管理的广州国际生物岛,形成“五园一岛”的发展格局。

其中,广州科学城是综合性核心园区,以规模化、高端化的研发和服务体系为发展重点,已建设成集研发、孵化、产业、商务、居住生活等一体化的综合高科技社区,成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天河科技园的目标是成为支撑珠三角地区软件和通信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黄花岗科技园以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撑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成为引领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龙头和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的源头;广州民营科技园,将建设成为区域民

营科技企业的总部基地、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抢占市场的前沿阵地;南沙资讯科技园已成为与港澳以及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与平台。

——集聚效应驱动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随着园区集聚效应的不断增强,广州高新区吸引了大批科技企业纷纷进驻,呈现出各类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快速发展的势头。

不仅吸引到了微软、ibm、英特尔、索尼、松下、飞利浦、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威创日新、京信通信、海格通信、粤晶高科等一批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本土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四个国家级的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及方欣科技、京华网络、华南资讯等一大批知名软件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诞生了迪森热能、粤首实业、广州华德等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新能源行业领头企业,网易、神州数码、友邦资讯、漫友传媒、九州传媒等企业在快速成长,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集聚,为广州高新区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使区内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近XX项,逐渐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六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等称号,成为了引领整个珠三角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高端产业带来高速发展

企业和产业的高水平集聚,带来的是广州高新区的快速发展。XX年,广州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达198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实现工业总产值142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以每平方公里60多亿元的产出,创造了珠三角高新区发展的奇迹。

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广州高新区还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检

测认证、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八大类服务业项目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立起一条从研发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区域的自主创新步伐。

此外,广州高新区还将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先导区、宜居城市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三区”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值得关注的是,按照规划,在XX年前,广州高新区将力争集聚和培育5家以上产值10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家10亿元级高科技企业、5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还计划对科技园完成投入200亿元以上,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创业人才发展基金等。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争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1000亿元。

(3)经验

——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有利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重点在于培育创新性的网络体系;——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动因在于,利用特定地理区域内密集化的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获得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享受最优的区域政策;——产业集聚更有利于小企业,使其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上获利。2.西安高新区——资金问题不再是瓶颈(1)园区概况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经过20年的发展,西安高新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服务外包、半导体、光伏、电子元器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强劲,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现代制药为雄厚基础的中药提取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创新型服务业日益活跃。随着西安高新区“515”龙头企业扶持计划(即着力扶持5个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10个过50亿元,50个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的实施,西安高新区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龙头、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2)主要措施

——招商引资内外兼修

内部市场化战略,强调的是培育型创新,即通过科技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让科技资源和科技人员从深宅大院里走出来,面向市场配置资源,创办企业,并利用市场化手段取得融资和发展。

外部资本化战略,强调的是结合型创新,即以放眼世界的目光和视野,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大规模地走出去,向世界推荐和营销城市、资源和项目,从而引进全球的资本和人才,使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资源实现完美结合。

西安高新区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调整的现实,灵活地进行了招商体制的改革,分设了针对性强的多个招商部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招商政策,特别是他们实施的“大招商、招大商、引名企”和“围绕产业集群招商”战略,成效显著,引人瞩目。

——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政策促进:制定实施《鼓励和吸引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政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补贴暂行办法》、《鼓励扶持企业对外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的暂行办法》等政策,优化政策执行流程,增强政策激励效应。

引进聚集:把引进投融资机构作为管委会重要的招商工作指标,列入计划给予考核;建立政府投融资引导母基金,参股创业投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投融资机构聚集区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及政策举措。

创新推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建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开展产权、股权质押担保贷款等业务;精简行政管理对投融资服务机构的审批内容和流程;重点建设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加大管委会对企业上市、上柜的支持和服务力度。

网络信息:建设了高新区金融、投资、担保、保险业协会等一批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建立投融资服务管理机构与投融资服务企业间的定期联系制度;建立了西安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

交易平台:通过引进外部专业机构组建、激活原有失效交易平台的活力、政策鼓励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建设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服务组织和信息网络,形成投资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保险平台、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等多种类型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示范引导:整合优化高新区科技创业孵化资源、创业投资资源和创新担保资源;设立创投和担保基金,实行参股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服务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提升本地投资和投资管理水平。

信用环境:设置管委会主导的“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讲诚信企业进入,建立起高新区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平台及高新区企业征信系统,维护园区信用环境。

组织保障:组建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顾问组和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

表 1 西安高新区组织架构及其职责 组织 组成 职责

西安高新区投融资发展领导小组

除管委会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外,吸收高新区投融资管理和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参与

每年向主任办公会提交高新区投融资服务发展情况的报告,对高新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向管委会主任办公会提出决策意见,受主任办公会委托对投融资政策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予以审查批准,对管委会有关部门促进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工作予以检查和指导

顾问组

高新区内各类投融资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

发展领导小组就专项决策意见向顾问组咨询,或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顾问组向其提供专项研究报告。

高新区投融资发展工作办公室

承担领导小组、顾问组的文秘、沟通、协调、会议组织工作;依照领导小组的决议和要求承担投融资服务企业网络组织和“高新区企业诚信联盟”的组建和指导工作;承担“高新区投融资服务网站”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

(3)经验

——注重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的互动,注重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破解“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

3.无锡高新区——生命力源于自主创新(1)园区概况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5年无锡高新区和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设立无锡新区。无锡新区下辖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出口加工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等多个专业科技园区和四个镇、三个街道,辖区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5万,成为无锡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高地。

(2)主要措施

——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组织实施“创新孵化”和“创新产业化”的“双创工程”,大力推进由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及科技企业产业化基地组成的孵化、毕业、产业化的科技企业三级培育体系,形成由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孵化载体构成的“创新孵化金三角”和由创新产业园等组成的“创新产业化金三角”。

——高水平引进培育创新主体

无锡高新区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器为载体、官产学研商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深化拓展“7+1”(即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7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为主)政产学研联盟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园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分校和科技园;引进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检测中心,累计达到150家;大力推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依靠产学研结合,累计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个。

——高层次定位高新技术产业导向

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实施重点创新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并进,重点推进“太湖硅谷”、“太湖液晶谷”、汽车零部件基地等建设,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光电、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

——高起点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制定实施《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支持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设立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成立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引进了华东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初步建立起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围绕服务产业集群建立各类中介平台和中介网络。

——高品位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无锡高新区倡议并由无锡市政府建立了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归国创业的530计划(即在5年内引进30名海归领军型创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创业的配套政策;建立科技和人才发展基金,用于高级人才的补助、突出贡献人才奖励等。

(3)经验

——自主创新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是高新区竞争 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持续发展壮大,今天为世界所瞩目。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造的运营模式至今为全国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所运用。

东湖创业中心一直秉承“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致力于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孵化器发展之路。十几年来,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其雄健的创业政策、优质的创业环境、完善的孵化服务和高效的管理团队,培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累计孵化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400余家,东湖高新、烽火通讯、华工科技、长江通讯、武汉凡谷、精伦电子、凯迪电力、人福科技、st道博等26家上市公司。其中凯迪电力XX年纳税额,在东湖开发区排名 一,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专业技术平台也是该公司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武汉地区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科技人员密集,过去在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多实验室、试验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一些智力资源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大量的创业企业没有能力装备自己完整的实验设施。作为武汉地区惟一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武汉创新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做起了公共研发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红娘”。孵化器公司首先与部分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专家库、公共实验室、新产品中试基地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平台,然后再利用这个平台为在孵企业服务,并收取费用。成立了以同济医科大学曾繁典教授、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生物医学秘书长周辉博士为主要成员的国内外专家组,建立了武汉大学药物产业化基地,与湖北中医学院合作建立了植物药研发实验技术平台。

——sbi产权孵化模式

sbi(shared business incubator)是企业孵化的一种运作模式,即产权式孵化器,通过对孵化器投资结构的重新设计来实现孵化器的商业化运作。sbi的建立,能够使孵化器的发展通过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完善孵化器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提高孵化器的管理水平,使广大社会投资者充分享受到创新企业与孵化器的成长性。

sbi创业街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首创的产权式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房地产”概念。孵化器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都趋向多元化,投资主体主要有大机构投资者、中小企业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方式可以分为托管投资型、自用投资型、回购投资型和信托投资型等。sbi产权式孵化器的出现将房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有效分离,投资者在享有房产稳定增值的同时,将房产委托给专业的孵化管理公司经营,获得稳定、可量化的托管经营收益。

可以说,sbi是一个在空间上放大、资源上有效整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人社区同义,是企业孵化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经验

——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才是成功的孵化器;——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化模式对社会投资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要将创业企业与配套服务进行有机结合。5.成都高新区——为产业而生的新城区(1)园区概况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XX年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在国家科技部举行的历次综合评比中,均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XX年,成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

成都高新区规划面积约87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已形成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医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南部园区位于成都市南,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新城”,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科技商务新城。西部园区位于成灌高速路两侧,规划面积约3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为主体,功能配套完善的综合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分别建有一个国家出口加工区。

(2)主要措施

——区域功能城市化步伐加快

按照城市化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在空间拓展的基础上,对全区域进行整体

规划,实现了合理布局。在规划过程中,从母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并遵循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和要求,不再单纯的建设一个工业园区,而是规划了工业组团、居住组团、政务商务组团等功能区域,也就是建设与母城相呼应的新城,成为母城未来的中心区或者副城区。

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始终致力于建设自然、人居、政策、服务及基础设施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创业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已成为中国西部投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

注重商务以及生活配套环境的优化:由于牢固树立了城区化的环境建设理念,成都高新区的商务和生活配套与基础设施配套同步建设,极大地优化了综合投资环境。

——科技发展抓住自主创新不放松

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创建了西部首家生物医药孵化器、教育科技园孵化器、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孵化器、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大规模、高标准的孵化器,形成了我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

注重构建资金、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成都高新区依托高新区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建设“八个子平台”——包括政策子平台、资金子平台、中介子平台、专家子平台、培训子平台、信息子平台、个性化服务子平台、文化子平台,丰富了创业孵化服务的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服务功能。

——产业发展注重二三产协调

成都高新区在空间位置上与市区相毗邻,在规划发展定位上明确了作为母城的新城区来建设,在功能布局上对商务、生活配套等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这就为

区域 副组长,实行目标任务“细化”、“量化”、“硬化”三化管理。倒排工期、跟踪督查、量化考核、奖惩逗硬、1 确保基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抓规划“四网配套”:用抓工业的理念抓蔬菜产业

基地建设,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聘请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实行田网、水网、路网、电网配套建设,坚持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突出特色,带动发展。其中:

田网:我镇为了实现产业化发展、产业跨越式发展,成功流转土地XX多亩,为产业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网:水利建设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今实现园区排灌渠系全覆盖,达到了旱涝保丰。

路网:园区主要道路实现了硬化。

电网:园区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新增变压器2座,园区线路全部翻新改造。

3、抓投入整合资源:一是整合项目资金2800万元,着力配套,统筹扶贫、中改、交通、农机、农业等项目资金,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动民间资本互助合作;三是我镇财政投入50万元用于改善园区民生,为园区群众改造卫生、厕所、硬化院坝等。四是强化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资金渠道不乱、链条不断。

4、抓机制着力创新:园区实行“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猪(牛)一沼一菜”循环发展,形成园区内部生态、环保系统,发展高端蔬菜。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已引进“永胜”贸易公司入驻园区,并成立了园区产业党总支、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土壤调形改造、产业填充和内部管理等各项工

作有序推进。

5、抓市场突破营销:加强与农科院、农技院等科研单

位全方位合作,在

六、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坚持一抓到底。将产业园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高起点,高标准,按照一园一特和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找准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特色,特别要抓好蔬菜、水果、水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严格执行规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力争真正抓出成效。

二是进一步创新机制,推进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园区投入、融资保险、土地流建、经营管理、利益联接、评估奖励等机制。要从政策优惠、项目扶持、建立土地流转市场等多方面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鼓励、支持业主开发土地,投资产业、建设园区。要积极发展农业专合组织,广泛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以积极、健康、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三是进一步强化服务,提高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并真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制定专门的工作考评办法,严格目标管理,硬绩效考核,狠抓工作落实。要在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工作协调等方面强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能,提高服务水平。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开拓市场,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市场营销企业,不断做大园区规模,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稳定、持续增收。

“两区同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上下已掀起了“两区同建”工作的热潮、形成了浓厚氛围。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事关当前、受益长远,将强力推动xxx实现兴农富民强县。“两区同建”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战略”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我们按照“摸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要求,经过近期的调查研究,形成本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两区同建的内涵和意义

两区同建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两区同建是我县提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美丽xxx的创新性实践,是把宏伟目标、上级要求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的产物。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完善农村社区配套,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社区人口规模、密度不断增加,农民转变为市民。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可以让农业生产向园区集中,工业项目、农产品物流向产业园区安排,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不仅住上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真正享受到富裕体面的新生活。同时,通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还能让城市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基础设施等向农村延伸,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均等化。

二、我县两区同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同建工作,于去年11月23日,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两区同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两区同建指挥部及各镇街、园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抢抓国家、省市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机遇,把城镇化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按照“一年见成效、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五年广覆盖”的工作目标,和“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社区有序转移”的整体思路,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产业园区、农村社区“两区同建”战略。目前,两区同建各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有部分群众已经感受到这项工作带来的实惠。

根据规划,我县的632个行政村,将合并建设67处社区;同时,将在全县建设产业园区78处,其中工业园区23处、景区2处、物流园区8处、农业园区45处。XX年计划完成31个产业园区和28个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力争创造3——5处全市新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实现农民职业化、居住社区化、生活市民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进、同步提升的发展之路。到XX年,基本达到全县人口社区化广覆盖,基本建成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丽xxx”。

(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6.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篇六

为规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和监督管理工作,文化部日前出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办法分为总则、申报与命名、管理和考核、附则等四章22条。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办法指出,所称园区是指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园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特定区域。园区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内容优先、自主创新的原则。

办法明确,文化部负责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省级的文化产业园区的申报、命名、管理和考核,并负责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指导和监管。园区每两年申报、命名一次,每次命名不超过两个。原则上每个省级行政区内园区总量不超过两个。园区每两年考核一次。办法要求,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应具备九个条件:一是符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当地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二是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20%;三是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明确的文化产业特色,成绩显著,在全国或本省及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四是已经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园区内文化产业产值、交易额等经济效益指标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五是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没有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六是有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企业孵化、融资中介、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七是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是法人单位;八是规范运营两年以上,且经济和社会效益业绩显著。九是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条件。

办法明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依照本办法规定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已命名的园区进行建设目标考核,考核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结果分为通过考核、限期整改、撤销命名三种。限期整改的期限不超过六个月。

7.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篇七

因而,在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的城市设计中,设计者引入健康城市设计理念,以“高效智慧、低碳健康、生态宜居”作为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的设计目标。在满足产业功能需求的同时,设计尊重并合理利用基地地脉环境、构建通达宜人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和低碳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塑造健康的城市空间环境,初步探讨研究健康城市设计理念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计中的实践运用。

一、健康城市的概念

1. 健康城市的内涵

健康城市概念最早见于1985年加拿大“2000年健康多伦多”的国际会议,为一篇论文的题目。论文打破了以往健康、医疗卫生的概念内涵,提出人们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社区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与会者及社会的强烈反响。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6年开始介入健康城市项目,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并于1986年将健康城市定义为:“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物理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1]。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出健康城市应该具有的品质特征[2],如下:(1)高质量且安全可靠的城市物理环境;(2)稳定且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系统;(3)稳固、团结且没有剥削的城市社区居民关系;(4)高参与度的公众生活、健康和福利的公众控制决策权;(5)良好的居民基本需求保障(如生活物资、工作需求、人身安全等);(6)广泛而多样的城市资源与城市体验;(7)多样且富有活力的经济模式;(8)充分尊重地域的历史、地理、文化脉络;(9)具有可持续性的健康城市决策和行动;(10)良好广泛的公众健康和病残护理服务;(11)高度良好的城市居民健康状况。

2. 健康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现阶段的健康城市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尚未涉足到具体的城市设计范畴。但是,Barton和Tsourou在其合著的《Healthy Urban Planning:A WHO guide to planning for people》中提出了健康城市规划的关键健康目标[3],即:(1)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2)社会凝聚力的加强;(3)居住质量的提高;(4)就业机会的增加;(5)城市可达性的提高;(6)社会安全性的增强;(7)良好的社会公平保障;(8)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9)可持续的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10)稳定的城市气候环境。

依据如上健康目标,可以看到对于Barton和Tsourou指出的社会凝聚力、城市可达性、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城市地脉环境特征等关键健康目标符合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这为健康城市设计理论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健康城市理念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设计需求

1. 公共与开敞空间的设计需求

作为智力密集型的产业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高科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这导致一方面园区职工承担着高强度研发工作和长时间竞争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园区职工需要时刻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以促进研发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创造水平。因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空间需要设置更加丰富多样的公共与开敞空间,方便园区居民在工作之余休闲游憩,引导居民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从而达到释放工作压力、提高园区居民身体素质和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增加信息交流、改善人际关系等目的。

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公共与开敞空间设计应该从园区的整体空间着手,依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安排不同的公共、开敞空间类型,如设置在城市中心区的城市综合广场、设置在自然景观环境区的生态绿地和园林、公园等。此外,园区设计还应该注重研发组团、居住组团内部小型公共开敞空间的设置,增加园区职工、居民休憩、锻炼、交流的城市空间。

2. 交通系统的设计需求

健康城市提倡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在一份文献中探讨健康城市步行和骑自行车的设计原则[4],即:

(1)在有安全保障、便利且环境优美的区域设置步行网络作为城市空间交通衔接;

(2)应该保证步行交通系统的优先权,并保持城市交通系统拥堵时步行系统的畅通;

(3)当步行交通系统得到公众认可的时候,应该加速城市步行系统网络的构建;

(4)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发广泛且便利的自行车骑行网络。

另外,Barton和Tsourou对健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设计提出以下指导原则[5]:(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该具有高于其它城市道路交通形式的优先权;

(2)交通系统应该通达城市所有区域,而不仅是城市中心区;

(3)公共交通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城市辐射半径,对于新建住房应保持服务半径小于400 m,对于城市办公、商业、休闲设施的服务半径应该控制在300 m范围之内;

(4)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服务等候时间不宜超过10 min,并应该考虑周末和夜间的市民公共交通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独立的功能分区,在考虑其与城市其它空间交通衔接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内部交通系统的独立循环,保证园区内部有较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性。步行系统的设置可以考虑结合园区公共、开敞空间统筹设计,这样一方面增加步行空间的丰富性、多样性,引导园区职工居民的步行兴致;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园区人们的驻足停留,加强职工、居民之间交流的可能性。园区的自行车骑行系统应该考虑独立设置,避免与其它交通形式的干扰,同时园区自行车道路的周围应该设置良好的景观环境。对于园区的公共交通系统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园区独立的公共交通循环体系,保证园区内部各功能空间的有效连结;其次站点设置应该考虑方便与园区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的方便转化,倡导园区步行——公共交通、自行车——公共交通的健康组合出行方式;最后,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应该考虑新能源的使用,减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减少废气的排放,保证园区优良的环境质量。

3. 可持续的园区空间环境的设计需求

良好且可持续的园区空间环境不仅是园区职工、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保障,对园区的产业经济和社区邻里关系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曾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侵蚀后代子孙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将环境问题的关注与考虑纳入发展计划和政策之中”[6]。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环境改善的核心原则,对城市居民的健康条件有着深远影响。

一般说来,城市空间环境的可持续需求往往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土地的集约化整合和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等几个方面。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追随一般城市空间的可持续需求的特征。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的城市新功能区,应该充分尊重基地及其周边的地理、文化、历史脉络特征,延续城市印迹,尽可能保留基地原生生态绿化系统,结合现有空间特征设计、建设,以此体现园区与基地及其周边空间环境的良好呼应,表达园区空间环境脉络与空间意象的可持续性。

三、太阳能产业新城城市设计

1. 项目背景

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中部,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晋冀蒙经济圈交集处,是连接东部沿海经济带和中西部资源区的重要纽带,东南距离首都北京170 km,西邻“煤海”大同180 km,北接内蒙草原,为太阳能辐射第二类地区(如图1),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日照资源。

项目规划确权总面积为20 km2,规划人口15万(2020年),计划分起步区、中期、远期三期开发。本次参与规划编制的是中期开发计划的12 km2范围,其中包括起步区规划用地面积约4.7 km2,规划人口10万人(如图2)。

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定位为以领先的聚光光伏太阳能产业为支柱,光转电产业、智能信息产业、商务会展和科研培训为拓展,绿色宜居建设为基础的“光电信一体化”太阳能产业示范城。

2. 基地现状(如图3)

(1)自然环境

项目规划用地范围内有大面积水域,主要为洋河支流和大面积人工水塘,水系较为丰富,但是布局较为杂乱,不能形成系统网络。因此,是否需要整合基地原生水系脉络、如何整合基地原生水系脉络是本项目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关键。

(2)城市肌理

基地以东西向的小沙河为界,小沙河以东为南北走向;小沙河以西则以水平垂直的洋河走向为主,主采光面偏西。因此,在保证项目建筑设计日照需求和太阳能产业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如何处理好项目与基地原有地理脉络的关系是本项目的难点。

3. 项目设计概括(如图4)

项目以健康城市为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高效智慧、低碳健康、生态宜居。

(1)高效智慧:合理的产业用地布局,适宜的产业用地规模,高效的运输系统,智能的信息化系统,智慧的绿能传导系统。具体指:产业用地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合理的产业用地面积比重以及合理的产业用地单元模块;联系性、通达性高的方格道路网。

(2)低碳健康:适宜的慢行网络、低碳便捷的轨轻交通、集中混合的功能布局,具体指:全天候慢行系统、太阳能轻轨交通、结合轻轨站点、布置的一核多点的服务设施集群等。倡导步行出行、绿色能源、公交优先。

(3)生态宜居:有机交错的人工水网、环境宜人的公共空间。具体指:规划设计有大幅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绿色生态水网,以及依托绿色生态网络形成的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3.项目具体城市设计策略

(1)地脉秩序与功能空间秩序

前文已述,项目现状地理特征为拥有大面积的不规则水系网络,基地原有空间形态依据地脉形式自发形成,朝向南偏西,具有历史的独特性和地脉

然而,宣化位于我国建筑气候分区的严寒地区,一方面考虑到北方地区建筑采光节能的需要,另一方面考虑到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日照需求,项目的街区朝向应以正南北为宜。因而,依据项目功能的需求,应考虑其道路、建筑的主朝向为南北向。

由此,设计者考虑在满足项目功能需求的同时,应该保留、合理利用基地原有地脉特征。方案设计两种空间秩序,即空间功能秩序和地脉秩序,将两种秩序做耦合叠加,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本土化的空间形态。

(2)功能空间秩序(如图5)

方案道路系统设计采用方格网道路形式,依据项目中心区、项目居住区、项目产业区等不同的空间功能需求,将城市道路格网尺寸依次控制在100~200 m、250~350 m、350~450 m的区间范围之内,从而实现理性空间的功能秩序。这样,首先可以满足项目的产业需求,谋求交通系统的最大便捷性、提升各街区之间的可达性。其次,可以保证项目建筑的正南北朝向,满足建筑热工以及产业需求。最后,依据不同的功能空间安排不同的街区尺度,一方面丰富整个项目内部的城市空间感受,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功能区的功能需求,保证土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3)地脉秩序(如图6)

R·克里尔曾说:“城市的自然肌理、街巷格局作为城市自然地域特征、社会经济生活和制度文化的物质反映与空间载体,成为人们理解与记忆城市历史与脉络的重要内容,因而成为城市中值得保留的重要组成部分”[7]。可见,良好的地脉与历史延续可以提高人们的对环境的感知度,增强空间的归属感。

方案设计将基地原有自然水系系统、地形坡势、植物植被全部予以保留,沿水系设计河滨带状公园和城市慢行系统,使其成为集滨河保护、休闲、景观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空间。设计考虑循河道路为防洪而确定的高程与城区地坪的高程差,并设立了为城区交通服务的辅路,从而保证空间环境的完整性、连续性。同时,结合基地现有主要人工水塘位置与城市功能区分布需求,设计将人工水塘及其周边绿化适当改造,将其改造成为城市中央公园等城区功能性集中绿地系统,限定项目的中央区域环境,成为项目的主要景观节点。

项目通过二元空间秩序的耦合叠加设计,使得方案不仅维护了基地的自然生态结构,更将现有环境有机地融合到新城市空间之中,这有助于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的迁入居民形成良好的空间识别感,加快对于当地的自然文化特征的认知速度,增强居民的空间适应性,从而更快的融入新环境、新生活。

4. 慢行系统设计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说:“慢行交通意味着富有活力的城市”[8]。合理的城市慢行交通设计,可以增加城市街区活力,为高质量的工作生活提供可能。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的慢行交通网络结合基地现有水系网络和景观设计的人工水网、绿地,以线形元素连结项目慢行、休憩、公共康体等健康城市空间的节点,构建项目的公共、开敞空间骨架,覆盖整个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其由景观视廊,线形慢行步道空间以及公共慢行空间节点三部分组成,形成慢行空间网络。

(1)景观视廊

项目设计通过适当的建筑景观留白,引导、延伸人们的视觉焦点,从而形成景观视线通廊。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慢行系统的景观通透性、视觉可达性,延伸人们的视线深度,另一方面将项目设计的各个公共慢行节点以及其周边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了视觉景观层次并提高了慢行系统的可标示性。

(2)线形慢行步道空间(如图7)

线形的慢行步道空间设计顺应基地自然地势,沿承洋河水系的空间秩序进行布置,使人工步道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营造出自然健康的慢行氛围。同时,慢行步道的设置与新区的车行交通有效分离,降低城市交通对慢行系统的干扰,增加了新城居民、职工的安全性。

(3)公共慢行空间节点

公共慢行空间节点包括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是宣化太阳能新城的区域景观核心,由线形慢行步道做联系。作为项目的公共、开敞空间,慢性空间节点的设置为居民、职工的休憩、交流提供可能。另外,充足的公共空间设置,有效地促进了居民、职工的户外活动积极性,从而有助于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项目慢行系统网络的设计目标是要减轻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城居民及职工的生活、工作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水平。首先,结合自然环境的步行网络设计可以良好的维护现有的河流水体和生态环境,并且有效地提高新城的绿化水平,塑造健康生态的新城自然环境。其次,更多的公共、开敞空间有利于促进园区居民的户外活动积极性,这一方面提高了新城居民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新城居民的交流,增进邻里关系,激发工作激情与灵感,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最后,慢行系统的设计以人为本,有其社会的公益性,容易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

5. 公共交通系统设计

健康城市提倡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倡议尽量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的出行方式将采取公共交通结合步行的方式,倡导健康的绿色出行理念。项目的公共交通系统主要由环城轻轨环线和汽车公共交通系统等构成。

(1)轻轨环线系统

结合项目规模和区位等综合因素,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规划设计环城轻轨环线系统,以满足新城居民出行需求。环城轻轨环线计划设计总里程为14.5 km,站点覆盖新城90%以上的区域,采用太阳能为其主要动力能源。新城轻轨环线共设计11个站点,结合城市功能需求,以500 m为站点服务半径,覆盖新城产业、商业、居住及办公研发等核心区域,是园区主要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图8)。

项目的环城轻轨环线将以可持续性、便捷性、公众参与性等健康城市理念作为设计策略基础。

1)可持续性

项目轻轨体系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而提出的。其采用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一方面,符合新城的产业特征,有着成熟的技术和便捷的材料优势。另一方面,运用太阳能,减少了轻轨系统对于城市公共能源的消耗,实现了自身能源的供需平衡,并做到了零排放的标准,这些符合环境可持续性的根本要求。同时,快捷、高效率的运输特征,有效地满足新城各阶层居民的出行需求,实现交通设施供给动态均衡的经济可持续性。

2)便捷性

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的轨道交通的空间设计统筹结合了项目慢行系统以及其它公共交通形式的规划设计形式。实现轨道交通与汽车公共交通的方便换乘,并通过站点与慢行系统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轨道交通站点的可达性,从而建构起便捷的“公共交通——步行交通”体系。

3)公众参与性

环城轻轨环线的站点设置,一方面结合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的发展需求,由城市设计师提出建议性的站点布局。另一方面,在新城做出公示,积极引导新城居民参与到轨道交通的设计中来,采纳可行性建议,满足园区居民便捷的出行需求。

(2)汽车公共交通系统

宣化太阳能产业新城的汽车公共交通系统是环城轻轨环线的填充公交系统,站点设计结合轻轨环线和城市功能需求设置,与轻轨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公共交通网络。

方案设计将太阳能作为项目汽车公共交通系统的主要动力,规划设计路线途径居住密集区、客运枢纽站场、轻轨站出入口、商业区、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大中型医疗机构、大中小学校等公共、行政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的站点间距为500 m左右。

四、结语

健康城市理论引入我国较晚,且目前国际上关于健康城市理论的研究方向依然偏重于医疗卫生领域,于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文献少之又少,对于城市设计领域来讲更是凤毛麟角。因而,笔者将健康城市理念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城市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企图拓展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改变我国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存在的诸多不健康因素,冲破经济增长瓶颈,改善居民身心健康。但是,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仅希望能够延伸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理论研究的视野,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对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做个总结,为后续的研究奠定部分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2]Hancock T&Duhl L.Promoting health in the urban context[M].Copenhagen:FADL,1988.

[3].[5]Hugh Barton&Catherine Tsourou.Healthy urban planning:A WHO guide to planning for people[M].London:Spon press,WHO Region Office for Europe,2000.

[4]WHO.Walking and cycling in the city[S].Copenhagen: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1997.

[6]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R·克里尔.城市空间(Urban Spaces)[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8.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 篇八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创业功能的定位以及孵化器建设的历史回顾

1993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成立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这是张江孵化器的雏形。1997年,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IBI国际企业孵化器,同年被上海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确定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重点的高科技园区发展目标,要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以此集中体现园区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等四大主体功能。孵化创业作为其中之一的主体功能,进一步被突出和强化。

从战略层面而言,“聚焦张江”,不仅仅是要引进大型企业、引进跨国公司,也不仅仅是要引进著名的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和孵化创业。1999年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培育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区正式开工,并于第二年的4月建成一期而率先启动。2000年底,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名为“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更加强化对孵化企业的服务功能。2002年1月,与张江开发公司的招商中心共同组建上海投资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形成从招商到服务的一条龙体系。在此前后,张江科技创业基地、浦东软件园、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留学生创业园和高校高科技产业园等新生代孵化器也纷纷崛起。为进一步推进园区孵化器建设,把孵化器建设作为推动张江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2008年,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决定设立孵化器管理中心,以建立企业孵化器为切入点,整合张江园区现有的孵化资源,推广全新的孵化经营模式。

如今,园区孵化器已从“低端物业服务型”向“高端专业增值服务型”转型,逐步实现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多元孵化;基本形成了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建、运作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孵化协作网络和增值服务平台。

二、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创业政策与环境分析

自1992年成立至“聚焦张江”战略作出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已把园区作为一个大孵化器,对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孵化。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聚焦张江”战略决策,从政策配套和环境优化方面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园区孵化器、有效实现孵化成果的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证。

首先,“聚焦张江”战略实施以后,张江高科技园区精简、高效、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园区“张江的事情在张江办结”孵化创业环境的形成奠定基础。2000年1月,为了加强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领导,上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2001年7月,市政府颁布经修改、补充、完善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园区的管理机构是作为上海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政府派出机构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明确园区重点扶持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产业;明确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转化成果项目的认定,由上海市科委、市信息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等委托管委会统一进行,实行一门式受理。园区管委会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张江的事不出张江就能办结”的目标基本实现。2004年1月起,园区又实行了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的“零收费”改革。

其次,优惠政策的聚焦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化孵化创业功能、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性重要举措。《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经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者管委会认定的企业和项目,在园区内可以享受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和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除此之外,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法规促进园区孵化创业功能的有序高效发挥。

再次,“聚焦张江”战略实施后,对园区孵化创业环境的优化切实促进了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在创新创业文化营造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造“创新、客户、执行、共享、诚信”的价值观,鼓励冒险、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在张江,“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的创业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在创新机制方面,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张江高科技园区逐渐形成以产学研联合体为核心,多种研发创新服务配套的多元化研发创新体系。浦东新区出台的《浦东新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加大了对公共服务平台的认定和扶持,拓展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

在投融资方面,园区建立了多元化的渠道。政府一方面通过建立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场地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直接投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境外风险基金也以托管的形式进入园区。浦东新区还设立了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中心,制定了《浦东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操作细则》。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采用包括国有、民间和外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组建一批担保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或政府运作,吸引社会和银行资金。目前,园区已形成较完善的“一个体系、五条路径”的投融资服务。“一个体系”是指以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融资方式相结合的较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五条路径”是指政府基金、园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行贷款五条园区企业可以进行融资的渠道。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可以撬动至少5倍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园区企业,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在人才机制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以产业高地建设带动人才高地建设。园区通过简化手续鼓励国内外专业人才到园区内企业从事科研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重大项目相关的出国、出境人员,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政策,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对于留学人员和外省市人员生活及其子女等的安置提供优越条件,并努力打破户口制度对人才引进的限制作用。

本着鼓励在张江科技致富和创新创业致富的宗旨,园区内企业可以完全自主决定对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分配方式和分配额度。此外,园区还拥有以张江创新学院为代表的多家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除上述优化环境以外,张江高科技园区还在建设一流基础设施、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健全诚信机制建设、促进信息集聚互动、努力开拓市场方面营造有利条件,为创业人员以及孵化企业提供研发创新、孵化创业的积极扶持。

三、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成就

在政策聚焦和环境优化的强力推动下,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和创业人才不断涌现、上海市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十大品牌之一。园区的孵化产业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文化科技创意产业为新兴重点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积极利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抓住台湾微电子产业向大陆战略转移的机遇,于2000年分别引进一期投资14.76亿美元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和一期投资16.3亿美元的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由此带动一大批芯片设计、封装和测试等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结,逐步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其中,除了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更多的是中国本土的自主创新中小型企业,比如著名的展讯通信在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后已成功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目前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1996年,园区成立“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共有生物医药项目近400个,覆盖了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及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医药销售额排名世界前20位的企业中近一半已入驻园区。张江“药谷”已由最初的“一所六中心”,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中药创新中心、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逐步发展到由“一校一所一院加几十个研发中心和200多家创新企业”构成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密切关联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板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一科学研究一技术开发一中试孵化一规模生产一营销物流为链条的现代医药创新体系。

在软件产业方面,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园中之园”和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浦东软件园通过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组建生产力要素市场、创造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使大批国内外优秀软件企业汇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逐渐形成了涵盖网络游戏、软件外包、信息安全、多媒体动漫软件和电子商务等多领域多行业的软件研发与应用产业集群。特别是在信息安全领域,经过几年的努力,浦东软件园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已成为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了“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化”的发展模式。

在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形成“科技+创意+内容”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2004年底,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园区揭牌,园区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建设进入文化产业“国家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在网络游戏、动漫研发、影视媒体领域被成功孵化,很多文化创意类企业凭借自主开发的本土产品获得了优秀的市场战绩。著名的盛大和九城两家公司以年销售额24亿元、15亿元分别排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第一和第二。截至2007年底,园区累计引进各类文化和相关企业已达200多家,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占到75%以上。全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已有6家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总部或分部。

同时,张江高科技园区还注重通过产业技术的融合创新塑造新型产业优势,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安全、新能源环保、光电子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密切联系、互动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和多层次的孵化产业布局。

四、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作为专门的科技产业服务机构,在将科技资源迅速、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加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与潜力,对上海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是实施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载体之一,为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并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方向。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以及孵化功能的高效发挥切实提升了上海的科学技术水平,并积极支持了整个上海产业能级提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其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张江模式”不仅使得张江成为全球研发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充分倡导发扬了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缩短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园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有效探索。

再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为上海集聚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提供了重要支持。园区的孵化器之一——上海留学人员张江创业园,2000年成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目前已吸收归国留学人员1600多人,境外人员和有境外工作经历人员4000多人。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不断增强孵化创业功能,汇聚和培育了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高科技人才,以产业高地建设带动了人才高地建设,从而提高了上海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园区孵化器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作出贡献。

上一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内检查监督措施有哪些?下一篇:贷款月总结怎么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