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2024-06-16

小学数学概念及其教学(共11篇)

1.小学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篇一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随笔

XX镇中心小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不到位。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练习是教学的反馈,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小学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篇二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人通过智力而抽象概括形成的, 小学数学概念就是一种概念。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学习各种概念, 这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基础。掌握好了数学概念才能学好数学知识的其他内容, 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但是,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 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这导致数学教学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难以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

1.概念教学的情境较为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是使学生较好的理解知识的教学方式, 其对于帮助老师教授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学生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难以很好的设置较为合适的情景, 造成了概念内涵的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数学水平也难以达到新的高度, 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2.概念教学的活动形式化单调

由于小学数学概念的知识在教材中较为分散, 使得教师难以顺利的将这些概念连接起来, 以激发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这也导致了概念教学被割裂。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一些教师总是重复概念符号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乏味的练习, 难免导致学生失去了对概念学习的热情, 教师也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开发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 我们看到数学概念教学育人价值的缺失和偏差。概念育人价值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语言教学过程中, 这些价值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久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数学概念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数学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对心智、思维等发展都不够完善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富有育人价值的教学理念, 提高小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1.精通数学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

基础教育较为强调知识的结构性, 注重对整体知识逻辑性的把握。因此, 在教授学生数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能够通过结构化的学习, 既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又能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类比猜想, 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提高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如对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在一至三年级时,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整数;四年级加深其对分数及小数的认识;五年级时强化其对分数、整数和小数的再认识。将这种结构化的教学方式在结构中教学方式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研究的水平, 逐步进行概念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

2.探究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 是教育者潜心研究的结果, 涉及到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内部的形成过程。这一形成过程历时悠久, 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才能有所收获。如果教师深入研究出这些内容, 就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中的一些基本的思想及方法, 感受到数学概念抽象思维的魅力, 从而自发的形成探究数学概念的内驱力。教师应在探究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 从活生生的教学案例中讲起, 是小学生在深入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逐步展开育人价值的开发。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结构设计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丰富的育人价值, 能否真正体现在学生身上, 关系着小学生一生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设计, 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1.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进行教学

数学概念的之间都是有着相互联系的, 概念与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理清上下位概念之间的联系, 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从上位概念讲起, 寻找合适的过渡语词, 再进行下位概念的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具有层次感, 反复学习上下位概念可以使得学生形成整体意义上的结构框架, 并在有意识的概念教学中逐步深入实现育人教学的价值。

2.实现从有形的实物材料到抽象符号的转变

由于数学概念较为抽象, 小学生并不容易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中采取有形的事实材料便于学生掌握。利用一些图片、图形等实物材料实现由实物材料向抽象数学符号的转变, 让学生能从实物材料中发现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然后归纳概括出这些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 使教师在教授学生经历这些过程的同时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他们对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 在其育人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 而且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更应该注重传授学生必要的人生哲理,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育人价值结构的构建, 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者。

摘要: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他们对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 在其育人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 而且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育,概念教学,育人价值,过程结构

参考文献

[1]徐亚楠.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育人价值的构建过程[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2) .

[2]李杰.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 (5) .

[3]郝莉莉.数学概念教学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会科学, 2009, (6) .

3.小学数学概念及其教学 篇三

数学教育 概念教学 育人价值 过程结构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通过智力而抽象概括形成的,小学数学概念就是一种概念。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学习各种概念,这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基础。掌握好了数学概念才能学好数学知识的其他内容,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知识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这导致数学教学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难以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

1.概念教学的情境较为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是使学生较好的理解知识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帮助老师教授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学生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难以很好的设置较为合适的情景,造成了概念内涵的单一化。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数学水平也难以达到新的高度,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2.概念教学的活动形式化单调

由于小学数学概念的知识在教材中较为分散,使得教师难以顺利的将这些概念连接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这也导致了概念教学被割裂。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总是重复概念符号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乏味的练习,难免导致学生失去了对概念学习的热情,教师也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开发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我们看到数学概念教学育人价值的缺失和偏差。概念育人价值体现在教師与学生的面对面的语言教学过程中,这些价值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久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概念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数学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对心智、思维等发展都不够完善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富有育人价值的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1.精通数学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

基础教育较为强调知识的结构性,注重对整体知识逻辑性的把握。因此,在教授学生数学基本概念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通过结构化的学习,既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又能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类比猜想,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如对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在一至三年级时,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整数;四年级加深其对分数及小数的认识;五年级时强化其对分数、整数和小数的再认识。将这种结构化的教学方式在结构中教学方式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研究的水平,逐步进行概念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

2.探究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是教育者潜心研究的结果,涉及到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内部的形成过程。这一形成过程历时悠久,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才能有所收获。如果教师深入研究出这些内容,就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中的一些基本的思想及方法,感受到数学概念抽象思维的魅力,从而自发的形成探究数学概念的内驱力。教师应在探究知识体系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从活生生的教学案例中讲起,是小学生在深入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逐步展开育人价值的开发。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结构设计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丰富的育人价值,能否真正体现在学生身上,关系着小学生一生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设计,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1.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进行教学

数学概念的之间都是有着相互联系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理清上下位概念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从上位概念讲起,寻找合适的过渡语词,再进行下位概念的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具有层次感,反复学习上下位概念可以使得学生形成整体意义上的结构框架,并在有意识的概念教学中逐步深入实现育人教学的价值。

2.实现从有形的实物材料到抽象符号的转变

由于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小学生并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中采取有形的事实材料便于学生掌握。利用一些图片、图形等实物材料实现由实物材料向抽象数学符号的转变,让学生能从实物材料中发现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归纳概括出这些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使教师在教授学生经历这些过程的同时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在其育人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而且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传授学生必要的人生哲理,在数学教学中强化育人价值结构的构建,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者。

参考文献:

\[1\]徐亚楠.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育人价值的构建过程\[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2\]李杰.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5).

\[3\]郝莉莉.数学概念教学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9,(6).

4.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四

在我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感觉“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例子”或“合适的情境”进行引入,能够让学生构建抽象的概念。我以《体积与容积》一课来说说,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如果我们不结合生活实际,他们是很难理解这一概念的。

我是从乌鸦喝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设置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够喝到瓶中的水?”引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再问学生“在我们身边,哪些事物也占了空间?”通过学生思考意识“书包占了教室的空间”“铅笔占了笔盒空间”等物体都是占了空间的。最后,我用一个魔方和可爱的小公仔进行比较“谁占空间比较大?”让学生感受物体不仅仅占了空间,而且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再加上鲜活的例子。学生就能够通过表象特征去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形成概念。学生认知概念后,还要及时强化,让他们在小组内或同桌间,通过拿物体让对方说出”什么是它的体积”。

2.切实地概括是概念形成的前提

以《分数的再认识》为例说一说:通过看图,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说说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

(1)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用1/4表示;

(2)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用3/4表示;

(3)把全部蝴蝶平均分成5组,取其中的3组,用3/5表示;

我们把一张纸,4个苹果,或5组蝴蝶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即单位“1”。综上所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5.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五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是学好数学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因此,把握数学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一、依据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进行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必须适合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时,应以它为依据.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叫做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简单地概括为“具体―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而辨别与概括又贯穿于“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统”这一发展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增强辨别不同正、反例证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2.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使学习者掌握概念的方式叫概念的同化.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概念,前提是学生已积累了许多初级概念,它不同于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辨别、抽象、分析和概括,一般适用于高年级教学.利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概念,它是由概念到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我们要采取“加强与表象联系”、“强化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等方法,教会学生辨析新旧概念的异同.例如,建立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时,可以联系整数大小的比较及学生所熟悉的元、角、分等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可先出示654与543.8321与8436,让学生回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再出示例题,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2.35元和2.41元的整数部分完全相同,2.35元的十分位是3,表示3角;2.41元的十分位是4,表示4角,所以2.35元0.059米.这两道例题都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二、使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方法进行教学

知识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对以后学习的知识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有:形式训练理论、共同因素理论和概括化理论.为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注意知识间异同点的揭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水平,实现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发挥迁移规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第一步,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 × 宽;第二步,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或沿一顶点作对边的高,将它分成两部分,然后拼成等积的长方形;第三步,根据等积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 × 高.这条思路和经验,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迁移作了铺垫.那么,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时,教师只要适当提示,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两个等面积的三角形,通过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三、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教学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大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形式主义地掌握概念,第二种是概括地掌握概念,第三种是创造性地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必须抓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关键,实现概括地或创造性地掌握概念.1.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对这一类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类事物本身必须具备这种属性,否则就不是这类事物;第二,能把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譬如,长方体有许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第一,它是个六面体;第二,它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它就不是长方体.显然,这两个属性能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其他多边形体区分开来.2.概念的外延

6.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六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从四、五年级起,抽象程度较大的要领逐步增加,要让四、五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 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抓住儿童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理解又快又深。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效果很好。五年级在讲了正比例以后,我出两个题:一是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什么比例?二是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周长成什么比例?学生一看题,马上就错误地判断成正比例。这是什么总是这主要是教材中的难点还没有攻破。在回讲正比例时,我重新反复强调了三点:

(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必须以某一种的量固定不变为前提,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一边变化,其余的边也随着变化。其中没有一个固定量,所以边长和面积不成正比例。

(二)充分强调了“相同倍数”这个要领相关联的两种量,虽然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但如果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不相同,这两种量仍不叫成正比例的量。比如,长方形的长固定,宽和周长就不成正比例,因为宽扩大或缩小,周长虽然也随着扩大或缩小,但它不是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因此也就不成正比例。

7.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见 篇七

一、授课模式新颖

笔者在进行了解观察中发现, 现如今很多小学数学课堂引入了较为直接的授课模式, 如在教授“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 教师舍去了大量进行引导的语言表述, 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提出相应的问题, 如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这种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相应的答案, 然后教师通过举手回答或抢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回答问题, 不论学生的回答对与错, 教师都不立刻给予回应, 而是让学生相互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学会自学, 还能帮助学生锻炼提出问题的胆量和能力,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通过相互间的交流纠正自己的思维, 从而更加准确和明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种“先学后教”比起以往的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优势. “钝角和锐角”是基于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一堂概念课, 锐角和钝角是通过概念的形成来学习的. 执教的杜老师基于这点出发, 通过直接让学生画角, 来巩固角的基本概念, 并形成新的概念———锐角和钝角, 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在几何教学中, 教师有一种思维定式, 几何概念的引入常常借助于情景引入, 导致学生对几何的概念产生混淆. 例如在教授“直线”概念时, 教师利用情景将具体的细长物体比作直线, 则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得不准确, 对今后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好的帮助, 甚至影响到相关知识的理解. 所以, 直接导入概念教学对小学数学的教授是很有益处的.

二、强调对经验的积累

小学数学概念并不难以理解, 几乎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含义.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里的“倍的认识”, 通过书中的案例:有3个红气球、12个绿气球, 将其中的3个红气球看成1份, 而3个绿气球为1份则共有4份, 因此得出结论绿气球是红气球的4倍. 这样的案例学生基本上一看就懂, 但是教材的设置里还有很多实际的手工操作,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倍, 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 这种经验的积累对学生日后学习的帮助是不可替代的, 教师应该大量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践操作, 强调经验的积累.

三、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种, 但是不同教材的编委是有不同教学目的的, 强调重心不一样, 因此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能力, 将不同教材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和明确, 保证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 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 笔者在拓展巩固环节中有一问题:有红花10朵, 请你画上蓝花, 并圈一圈, 说出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 倍. 学生非常顺利地画出1朵、2朵、5朵, 正确地圈出并得出了倍数. 这些环节教师都有所预设, 因此教师都能利用课件及时演示. 课堂的精彩往往也呈现在一些课堂生成中. 当学生告诉老师, “画了3朵蓝花”时, 教师没有立即否定, 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圈? 发现了什么? 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以后还会研究. 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北师大版材料中, 有这样的设计环节: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 其中一个对话框呈现这样的分法: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我可以先分1张, 每人 () 张, 这样1张1张地分, 9个 () 是9/4. 这个素材可能会让其他老师困惑 , 学生不可能有这样的“笨”分法, 这个素材有何用处? 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上理解教材并且进行备课, 将课程设置得更具有吸引力, 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手段来达到授课的目的. 要做到以上两方面不仅是对教师素质和水平的考验, 也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颖的东西总是有着格外的热情, 因此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例如在利用多媒体教授“分数与除法”课程时, 首先屏幕显示3个饼状的圆形图案, 3个圆整齐地叠放在一起, 然后一起分成4份, 这4份有明确的分割线, 将其中一部分移动出来时, 可以形成清晰的移动轨迹, 移出的这部分是整体的1/4, 而原本完整的图形缺口那里会用虚线进行表示, 这样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1/4的出处, 从而明白分数的形成过程. 这样直观且能帮助学生进行想象的教学方法虽然看似简单, 但是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多媒体知识和相应的制作能力, 这不仅考验着教师的素质水平, 还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课程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着, 更为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抓住重点, 将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深入到教学课堂中, 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 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产品如计算机、计算器以及多媒体等进行授课, 强化学生信息接受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多种现代工具进行数学的学习和实践, 从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节约学习时间, 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的活动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8.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见 篇八

一、利用直观形象引入概念

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夸张的手势来辅助教学。因为丰富的肢体语言,对于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利用练习深化概念理解

概念建立后,我们还要讲清概念的含义,突破难点,在此基础上就要考虑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了。为了加深理解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方法,每一节我只讲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其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在讲完一个概念之后,就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要求学生逐字逐句推敲,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讲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这一概念以后,我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中的例题,观察思考题中的图解和算式,从而理解了它是从乘法和除法逆运算关系上推导出来的,知道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条件,“求这个数”是问题,“用除法”是计算方法。

三、归纳整理巩固概念的记忆

我们知道,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四、前后联系中让概念组成体系

教学中,老师有意识的进行前后联系,发掘概念间的关系,使之系统化,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概念发展做好孕伏。总之,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智力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

五、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概念

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知识、应用知识。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瓣手指到简单的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在学习比较数值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

9.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 篇九

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是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程度和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众所周知,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优化概念教学中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为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巩固,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优化,教学时具体建立以下五个步骤。

一、设置悬念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式中有以下几种引入方法:

1.从实际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循环小数”、“正(反)比例的意义”等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建立表象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这一模式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可提供一些三角形实物,让学生从这些图形中悟出规律,形成表象,架起从感知到抽象的桥梁。

三、抽象概念

我们知道,慨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和概括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概括就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念。一般地,学生接受数学概念时,容易满足于直观演示与操作的热热闹闹,他们不善于深刻思考,所以他们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不高。优化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恰恰是提高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的转折处和问题和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概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论的启蒙教育。

四、形成概念

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都很相近,都可以进行对比辨析。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过“点”画线:“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或直线?过两点呢?”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可以画多少条直线或射线?然后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得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这也对学生进行了极限思想的渗透,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4、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5、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在学习质数时,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6、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应用拓展

毛泽东同志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再具体化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判断,实际应用和综合练习,既可以检验新学到的概念是否正确,也可以丰富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慨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内化。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模式中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注意了概念的关键性,又注意了概念的综合性。这些练习不仅能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小学生在一定阶段认识水平是一定的,抽象程度也不相同。教学时不应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另外,我认为抽象概括应为这一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学中,学生用语言来概括概念时要注意:只有让学生把话说够,各种模糊的认识才能都提出来,不应急于收场。

10.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十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我粗浅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11.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数学 教学质量 抽象 引导 巩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67-01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不够丰富,生活经验不充足,思维抽象能力比较差,所以对于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年龄,从实际出发,这样才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因为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可以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作为出发点,进行引入。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就会有兴趣,同时也会增加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用利用橡皮作为教学工具,练习“平均数”的数学概念。利用九个同样大小的橡皮分为三组,第一组有橡皮1块,第二组有橡皮2块,第三组是剩余的全部6块橡皮。向学生们提问:“每一组橡皮一样多吗?哪一组多?哪一组少?”学生们都可以正确的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可以把三组橡皮混合到一起,重新进行分组,这次平均分为三组,每一组有橡皮3块。再向同学们提出以上的问题。并告诉同学们“3”这个新得出来的数字,就是这些橡皮的“平均数”。教师可以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们仔细的观察,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来的。”教师把所有的橡皮都集中起来,重新分为3组,每1组正好是3块橡皮。这样的演示过程,不但可以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而且还可以有意识的渗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在把这些橡皮重新分为最初的三个组,1块,2块,6块。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平均数“3”与每一组的数相比较大小,比大的数小,比小的数大。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求平均数概念的基本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进新概念

数学中大多数的概念往往都是很难直观表达出来的。比如例尺、循环小数等等,但是它们与旧知识之间都是存在着联系的。教师就可以充分的运用旧知识来引导出新的概念。而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分析这一新概念与哪些旧知识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

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讲授新的概念,而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例如,从求几个数各自的倍数,可以引导出几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新的概念。总而言之,就是把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把新转化为旧,如此反复循环,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新旧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概念

常言说的好,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可以通过演示学具,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例如,在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时,就可以利用学生认识的事物进行一一比较。如一块糖对一个饼干,二块糖对二个饼干,三块糖对三个饼干,直到第八块糖时就没有饼干对比了,这就叫作糖块比饼干多一个,反之,饼干比糖块少一个。又比如在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一个数学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准备同样数量的铅笔个橡皮来作教学教具。1根铅笔对1块橡皮,2根铅笔对2块橡皮,3根铅笔对3块橡皮,4根铅笔对4块橡皮……9根铅笔对9块橡皮,最后教师手中只剩一根铅笔和一块橡皮。这样就可以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使学生脑中形成思维。这些既符合了学生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的学习规律,又可以使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概念。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概念的含义,并通过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过程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的掌握了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概念。 概念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质数,我们可以表达为“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质数。”同时我们还可以说“只有一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如果学生可以做到对不同的叙述都可以理解,这样就可以说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十分透彻的,可以灵活的运用,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有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们来进行辨析,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

二、有效巩固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们理解概念,还应该让学生们熟记并灵活的运用概念。概念的记忆和应用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练习,并做到及时的复习和归纳整理,这些都是在有效地巩固概念。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可以做到系统的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明确概念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完全的掌握概念的体系。

2.通过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必然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总之,要想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质量,对教师讲好概念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既要做到落实双基的前提,又要做到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并且掌握概念,才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学习的数学知识。只有做到这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才可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铿,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走向深入——“倍的认识”教学片段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5(21).

[2]夏立新,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

上一篇:工作室创新下一篇:党员教师读书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