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安全管理透视

2024-06-19

全过程安全管理透视(精选7篇)

1.全过程安全管理透视 篇一

透视名师课堂管理

序言《细节成就课堂精彩》:

细节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积淀,积淀的是敏锐和精神,充盈着灵动的智慧;细节是一种长期潜心的准备,准备的是丰厚和深刻,蕴含着广博的大气;细节是一种精心雕琢的实践,锻造着对生命的执著。

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了解学生应当从记住并呼唤学生的名字开始,名字是一个魔瓶,它作为记忆的核心部件,构成我们情感的来源.2、课前要“胸有成竹”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老师应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和教材这三对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桥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在教学环节的设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

进行教学设备检查;有利调整教学心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稳定学生的情绪;联络师生情感;减少偶发事件的发生。

4、巧用课前三分钟

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或谚语,坚持下来,大有成效。......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普通话要标准......一位同学所讲内容,其他同学讲的时候不能重复......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讲完以后,同学之间要相互评价,指出优缺点。

5、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首先,它可以尽快地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心与威信;其次,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第三,还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仅靠“第一印象”还不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是支撑威信形成的重要条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曾有人问一位心理学家:“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答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

新学期伊始,每个学生在心灵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特别是新接一个班的时候,学生看到换了老师,也换了环境,不管这个学生原来成绩多么糟糕、思想多么落后,他都会萌发出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都渴望在新的学期自己的行为表现能够引起老师的关注,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

6、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暴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

——窦桂梅

7.做一个真实的人

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

——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

心灵平等的道理耳熟能详,可对于教师来讲做到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教师还是习惯于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令学生须仰视才见,确切地说,是习惯于自己罩着的那

层神秘的面纱,在古圣先贤的陪伴下,做个虚幻的圣人,殊不知在虚幻的更迭中,将越走越远,最终游离于学生之外,这时的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已经不是血肉丰满的人,而蜕变成了一种职业。

8.要了解你的学生

你了解了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苦衷;你更善良了,就会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让你自己事业成功的钥匙。——著名高级教师郑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教学的成功不是决定于教学技巧,不是建立在科学内容、课程计划上的,也不在于视听教具生动的表述或生动有趣的读物上,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因为教师缺乏热情,就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的反应。

9.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每一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

——著名特级教师李希贵

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参与,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根据教学内容机动教学时间,拓宽教学空间,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年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只要你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他们定会给你一个出人意料的惊喜。

10.课堂要立规矩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从学生入学时起,教师就应让其了解规范及其必要性,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学生也只有在自觉地将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的一部分时,规范才真正具有约束力。学生不仅可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另

一方面,还可用规范来评价别人的言行,通过班级舆论来纠正偏离规范的其他人的行为。

11.给学生一个期望

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并把这种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不断进

步。——著名特级教师李元功

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期望,保持对学生的期望能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事实上,学生尊敬那些期望他们做得更好的老师。

12.和学生有个约定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充满深情的眼神、笑貌,给孩子赞扬、肯定,滋润学生的心田,焕发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荡起孩子幸福、欢乐、奋发、向上的激情,他们会显得特别活泼、开朗,与老师的感情也会特别相融,自然生发求知欲望。孩子一旦老师有约定,被老师寄托了期望,在他的身上就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他们的智力、情感、甚至个性都能顺利成长,学生个个都可雕琢的神话就变成了现实。

——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

如果每堂课师生间都有一个默认的约定,从而达到师生间互相信赖,教师的期待与学生的自律,一切浑然天成,创造出课堂和谐美好境界。

13.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

严并不等于简单的看、管、卡、压,它是管理经验的沉积,是管理艺术的结晶,更是爱的具体表现......对学生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循循善诱,符合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规律的严格,才能让学生接受、认可并遵循。

14.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经常听教师们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心态不平和。如果教师上课时满脸的不高兴,一开口就批评孩子,那么,课堂上只有教师和学生紧张的、糟糕的情绪,这种情绪不利于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

古人云:每临大事必有静气,此乃大丈夫。......往往出现一些教育事故的时候,老师总是首先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是经历来处理,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我们的这些处理往往不是最完美的。假

如教师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坚持保持平和的心态,把问题的处理和解决留到其他合适的时间,这样,问题就会解决得很顺利、很和谐。

15.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作为教师,对待应该应严而有格、宽而有度,儿童尽管小,但是“冷暖自知”,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会珍惜教师的这份信任和期盼,所以包容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一帖良药。

——著名特级教师 张化万

“严师”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而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当然不是放任自流......包容也绝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缺点或错误的一味“纵容”...而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能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提高学业成就的信任,更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教师的包容......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错误对孩子来说常常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所以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怕的是老师无包容之心,不能抓住机会用正确的恰当的方法对有错误的学生给予引导。

2.全过程安全管理透视 篇二

一、门槛太低, 鱼龙混杂

评选门槛太低, 抬起脚跟即可跨过。含金量不高, 名师不“名”就在情理之中。有些教育部门以为名师多多益善, 有意或无意中降低了评选的标准。

案例:某市出台了名师评选条例:热爱教育事业, 勇于改革创新, 教学质量显著……近三年在校级以上开设公开课一次, 发表市级以上论文二篇, 培养青年教师一名……文件下达后, 全市6000多名在编教师竟有1500多名符合评选条件。

教师芸芸, 欲得名师, 若用低门槛评选, 只能评出普普通通的名师。若用高门槛评选, 就能评出凤毛麟角的名师。像李吉林、钱梦龙那样的名师, 不管执教于哪个学校, 没有人不认可是名师。由此可见, 欲得名副其实的名师, 提高评选门槛是必由之路。

那么为什么门槛太低会使名师变得鱼龙混杂呢?标准越低, 符合条件的就越多, 难免参差不齐。评选名师标准太低, 入选者人山人海, 欲挑名师, 只能乱点鸳鸯, 全凭“人气”, 评到谁就是谁。

普通名师占据了名师之位, 何能成其“名”?所评名师, 整体底气不足, 这是名师不“名”的主要原因。

二、等额推荐, 自我架空

当今的名师评选, 几乎都是上级分配指标, 然后下级等额推荐, 最后主管部门等额审批。“等额推荐”实质上是上级下放全部权力, 表面上是“无为而治”, 实际上是自我架空, 失去自上而下的有效监督。

案例:某校接到上级名师评选的通知, 获得2个推荐名额。校长室召集推荐组人员商讨。教务处Z主任说:“近几年, 我校教育质量年年攀升, 这和W校长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德育处J主任附和道:“W校长任劳任怨, 我提议推荐为名师。请各位酝酿一下。”过了几分钟, D副校长说:“G老师默默耕耘了30年, 评优谦让了好几次。我建议让他搭上末班车。”会议将结束时, 举手表决W校长和G老师为名师候选人。几个月后, 市名师评选揭晓, W校长和G老师双双成为名师。

上级分配指标, 下级等额推荐, 上级评审即使要评也是“白”评。

教育部门让下级“等额推荐”, 确实来得惬意自在, 所有手续都可简化, 几乎只剩下了盖一下图章而已。但这种“无为而治”的背后, 推荐的下级实质成为评选的主宰者。由于推荐的成功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而推荐的名额又是稀有资源, 在社会诚信普遍缺乏的现实中, 极易加大人为因素的影响, 名师不“名”现象就见怪不怪了。

教育部门要“有为而治”, 履行评审职责。首先, 实行个人申报, 机会均等。其次, 实行“三审制”, 宁缺毋滥。一曰“初审”, 对照标准, 剔除不符合人选。二曰“二审”, 实地考察, 倾听本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意见, 进行综合考评。三曰“三审”, 依据实地考察和申报材料综合打分, 再“优中选优”, 确保名师出类拔萃。

三、公示“皮毛”, 监督乏力

为了接受社会的监督, 彰显“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教育部门评审大都实行公示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案例:根据《某市名师评选条例》规定, 经个人申报、学校推荐、专家组评审、教育局审核, 拟将张三等35位同志授予“名教师”称号, 请予监督。如有异议, 请自公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市评审办公室反映。

张三xx市第一中学

李四xx市实验学校

王五xx市中心实验小学

……

当今, 实施评审公示制度, 确实是社会的进步。但综观流行的公示, 大都在本部门教育网上一挂, 不仅所挂位置不显眼, 而且公示时间极短暂。这些还不必说, 耐人寻味的是公示只见“皮毛” (姓名及单位) , 不见“血肉” (申报材料) 。

只公示佳丽的姓名, 却不让佳丽舞台亮相, 怎么评判美丑?只公示珠宝的匣子, 却不准打开观赏, 怎么知道优劣?只公示名师的姓名, 却不公示申报材料, 怎么了解高低?本单位教师, 除了心存芥蒂外, 谁愿意去得罪人?外单位教师, 往往人都不认识, 还看不到材料, 凭什么去监督?这种有名无实的公示, 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 客观上染上了暗箱操作的嫌疑, 无意中损害了形象的公正性。

公示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公开性, 不存在任何秘密和暗箱操作。为此, 教育部门无需保留秘密, 不仅要公示“皮毛” (姓名及单位) , 更要公示“血肉” (申报材料) 。这种实质性的阳光公示, 既可使群众心服口服, 又可使名师示范辐射, 还可使假名师无地自容。

四、嘉奖奖金, 潇洒消费

教育部门给名师嘉奖, 有利于营造尊重名师的氛围。但如何进行有效嘉奖, 值得深思。

案例:G老师获得市名教师称号, 并领取了2万元奖金。为了答谢各位的厚爱, G老师购买了糖果之类的小吃, 请各位老师“同乐”, 又邀请推荐组人员到饭店聚餐。剩下的奖金, G老师就潇洒地消费, 为妻子购买了一件羊绒衫, 为自己添了一套名牌西服……

像G老师那样潇洒消费的人大有人在。怎样使用奖金是个人的私事, 本无可厚非, 但动辄颁发奖金, 从管理者角度看, 值得商榷。

遥想三国时, 曹操见关羽马瘦, 令左右备一马来。那马身如火炭, 状甚雄伟。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公关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 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 乃喜而再拜, 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 今幸得之。”

世上倜傥非常之人, 常志存高远, 超凡脱俗。以天下为己任, 能施展才华, 视作人生的至上追求。对于一个英雄豪杰来说, 并不贪图奖得多少奢侈品, 倒是希望通过奖励获得大展宏图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少教师已步入小康水平。对于名师来说, 获得多少奖金已下降为次要欲望, 实现人生价值已上升为当务之急。因而, 一个真正的名师必定高瞻远瞩, 并不在乎获得多少奖金, 而在乎通过奖励获得再发展的梯子。可见, 一个睿智的管理者并不是奖给名师多少奖金, 而是奖给他们报销书籍费、进修费、实验器材费等名师基金。这些助推基金, 对于名师来说, 倒是雪中送炭的宝贵资源;对于“假”名师来说, 却没有多大诱惑力。因此, 奖给再发展名师基金, 让名师专款专用, 既可助推名师更上一层楼, 又可避免“假”名师浑水摸鱼。

参考文献

[1]孙瑞欣.问题重重的名师评选.教学与管理, 2012 (9) .

[2]周建国.名师赋闲为哪般.中国教育报, 2008-08-18 (第3版) .

3.牛津大学治理改革的行为过程透视 篇三

关键词:牛津大学;治理改革;行为过程;支持联盟框架

大学治理是指对大学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做决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临社会经济的巨变和日益激烈的全球范围内的大学竞争带来的大学运行危机,牛津大学进行了三次持续的大学治理改革,希望通过治理改革来保持其卓越的学术品质。大学治理改革触及利益广,涉及到权力和权利的重大调整。大学治理改革实质上涉及大学核心制度的重建,这方面的改革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那么,牛津大学进行治理改革的动因是什么?是哪些力量、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推动着大学治理改革?本文将以此为个案,在支持联盟理论的启示下,透视牛津大学进行治理改革的行为过程。

一、支持联盟框架

支持联盟框架(An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是由美国政策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Paul A Sabatier)和汉克·C简金斯-史密斯(HankCJenkins-Smith)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是关于政策行为过程分析的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之一。支持联盟框架将尼尔森提出的政策分析理论进步主义模型、利益组织竞争模型以及意识形态冲突模型进行了有机整合[1],其中最重要的整合力量不是相同的利益而是相同的信念体系。虽然利益常表现为直观的实际利益,但在政策过程中,它最终要被观念化为人们的政策偏好或政策目标。[2]更为重要的是,利益常常在某种理论体系中才能清楚地被界定,而这种包含一系列因果关系认知的理论体系又是基于背后的信念体系,因为信念体系更具有包容性和可验证性。[3]萨巴蒂尔等人将支持联盟分析框架构造为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三维信仰系统,即深层核心信仰、政策核心信仰和表层信仰。其中深层核心信仰是最根本的信仰,是关于事物本质的原则性信仰,是难以改变的;政策核心信仰代表了贯穿于整个政策领域或子系统中的联盟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因果认知,它是支持联盟的黏合剂,但是调节起来十分困难;表层信仰,也称工具性信仰,是最具体的信仰,它是以经验证据为基础的工具性决定,以及为实现其政策核心信念所进行的必要的信息搜寻,因而最容易调整。[4]所以,政策信仰的相互学习常发生在这个层面。

当人们关注某个重要政策议题时,就会形成一个有关该问题的政策子系统。在支持联盟框架中,对政策变化(或者说政策发展)的分析集中在政策子系统中。政策子系统通常由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利益集团、行政机构官员等行为体构成。[5]在政策子系统中,存在着多个支持联盟,这些不同的联盟由于信念体系不同,各自的政策偏好和政策目标也不同。在支持联盟框架中,子系统概念需要集中在一组10年或者更长一段时期中有规律互动的人或组织身上,他们旨在影响一特定领域政策的构建和执行。[6]支持联盟框架关注的是长时段的政策行为过程变迁,并认为政策变迁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支持联盟内部的政策取向的学习而改变联盟的政策信仰,以及来自子系统外部的干预来实现的。支持联盟分析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一种关键的分析方法应用到包括美国气候政策、外部大陆架租借政策、加拿大教育政策在内的30多个案例分析中,被美国、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学家所重视。[7]

二、牛津大学治理改革的变迁历程

牛津大学创始于1167年,是一所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与人类历史和文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在长期的发展中,牛津大学形成了“大学自治,学者治校”的传统。因此,牛津大学对外部社会的变革及要求反应滞后,对外界的干预是极其反感和抵制的。正如泰德·塔玻(Ted Tapper)等学者指出:“牛桥信念体系中最持久、最有影响力的信念是大学是自我管理的学者社团。”[8]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牛津大学一直保持传统的以学院制治理为主导的模式。最近的治理改革始于1964年大学成立的弗兰克斯(Franks)委员会提出的对大学在保持大学自治基础上确保大学管理高效率运行的改革建议。[9]在过去40多年来,牛津大学进行了几次治理改革,治理改革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 1966年的弗兰克斯改革方案(The Franks Report)

1964年,牛津大学成立了弗兰克斯(Franks)委员会,根据英国政府的《罗宾斯报告》对大学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估,并对大学的治理改革提出建议。1966年牛津大学颁发并实施《弗兰克斯改革方案》(The Franks Report)[10],改革方案加强了大学在治理中的作用,提出以牛津大学议会全面取代传统的大学校友顾问会,大学议会享有制定、修改和取消法规的权力,加强和巩固牛津大学议会(Congregation)的权力和地位,同时创建了“学院理事会”(Council of Colleges)制度,而实际上运行的是一种咨询性质的“学院联合会”(Conference of Colleges)治理模式,保障了牛津大学自治、学者治校的传统。

2. 2000年的诺斯改革方案(The North Report)

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世界大学的竞争加剧,牛津大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其治理改革再次成为大学发展的中心议题。1997年,在副校长彼得·诺斯(Peter North)的领导下,牛津大学调查委员会(Commission of Inquiry)对大学的本质、精神、治理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提交的调查报告中建议引入改革机制。1997年,牛津大学发布了《诺斯改革方案》(The North Report),决定在2000年正式实施。在《诺斯改革方案》中,牛津大学对其办学宗旨和治理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的自我评估并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诺斯改革方案中涉及到大学治理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个:第一,将大学治理中的两个重要治理委员会即赫布多马达尔理事会和教授总会(General Board of the Faculties)合并成为一个理事会——大学理事会(Council),大学理事会接受大学议会的领导;第二,在大学理事会中设立校外理事,并成立规划与配置、教育政策标准、人事、总务四个专业委员会治理大学主要事务;第三,设立四大学部,将大学的院系及附属单位纳入其中,分学部治理内部学术事务和经费;第四,简化大学法规。这轮治理改革引入了清晰的问责体制和决策体制,加强了大学进行长远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的能力,并且加强了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但在有关加强大学与学院关系的问题上,诺斯改革未能完全地加以解决,为以后的大学治理改革留下了空间。

3. 2005-2006年的胡德(John Hood)改革

为了缓解大学发展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加强大学的行政权力,提高大学的治理效率,牛津大学在胡德(John Hood)校长领导下,利用一年半时间对2000年以来“诺斯改革”治理改革成效进行了评估,提出新一套深化治理的改革方案。2005年3月牛津大学发布了《牛津治理结构(绿皮书1)》,指出大学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治理的改革方案。但《牛津大学治理结构绿皮书》一出台,很快便遭到了大学和学院的强烈反对,要求对其进行修订。2005年9月,牛津大学发布《牛津大学治理修改稿》[13],但是大学和学院持反对意见者还是占据绝大多数,要求进行第二次修订。

2006年5月,牛津大学正式发布了《牛津大学治理修改稿》的修改稿——《牛津治理改革白皮书》 (以下简称《白皮书》) 。[14]《白皮书》长达70页,在《绿皮书》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论述了大学“治理”的理念。《白皮书》中提出的治理改革主要包括:第一,缩减大学理事会的规模和组成结构,将其成员由28人减至15人。其中校内理事跟校外理事的比例为7:8;第二,是实现大学总体行政事务与学术事务分立管理,加强大学的行政权力;第三,设立学术委员会(Academic Board),负责管理大学学术事务。《白皮书》发布以后,大学和学院的反应强烈,要求继续修改。此后,大学又两次修正了《白皮书》有关大学治理的改革方案。

因为大学和学院对《白皮书》及其修正案没有达成一致结果,牛津大学决定进行投票表决,在2006年11月14日到12月18日期间,牛津大学对《白皮书》的修正案进行三次反复投票表决,投票结果最终否定了胡德校长提出的《白皮书》及其修正案,宣告了此次大学治理改革的失败。

到目前为止,牛津大学认为2000年以来的大学治理富有成效,因此,大学治理运行的是2000年以来实施的诺斯方案下形成的在基本牛津治理结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革的治理结构,主要表现在大学理事会的组成上。现行的大学理事会包括5个专委会,分别是教育专委会、总务专委会、规划和资源配置专委会、人事专委会和科研专委会。另外由于牛津治理的传统是具有联邦主义色彩的大学,大学的各个学院是一个个独立的类似联邦性质的机构,它可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自己的财产和以自己的名义对外交往等。因此,大学理事会实际上起着协调大学与各学院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因此大学理事会身兼执行董事会决议和部分校内规章立法权的功能,故大学理事会是大学真正的“统治委员会”(Governing Board)。[15]

三、牛津大学的治理改革行为过程分析

支持联盟框架认为采用政策子系统作为分析单元是理解政策改变的最有用的方式。因此,笔者尝试从牛津大学的治理改革的子系统入手,以此作为分析治理改革变化的主要分析单元。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支持联盟框架认为,真正能促使政策核心信念体系改变的是来自政策子系统的非认知(Noncognitive)的力量。[16]这种力量首先是指现实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统治联盟系统性变化、来自其他子系统政策变化等。支持联盟框架认为外部环境是主要政策变迁的重要先决条件。

1.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的影响。二战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世界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进入了“黄金时代”。黄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17]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于1963年发布《罗宾斯报告》,致力于大学的扩张,牛津大学的规模也因此快速扩大,传统的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这要求牛津大学必须进行治理改革。

2. 经济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牛津大学面临本科生数量急剧增加、需要费用增加和政府拨款的生均逐年减少的双重经济压力。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和学院制的费用昂贵,因为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学生的人均教育费用高于其它大学的本科生费用,而本科生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导师来教学。弗兰克斯委员会赞赏学院制中“与寄宿舍、系完全不同的集体生活及其精神”,同时也意识到“学院制是昂贵的……牛津大学比英国绝大多数大学都更加昂贵”[18]。到了20世纪90年代诺斯委员会虽然意识到大学学院制所具有的优势和活力,但是也指出学院制的这种优势依赖于高昂的费用支出。英国目前每年要求学生家长直接偿付1100英镑的学费,但是在牛津大学,这一付费水平只占学校收入的2%。[19]与此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削减了大学的生均拨款,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的开支也比其他国家要低。2000年,英国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的开支是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20]另一方面,虽然大学每年的收入在增加,但是支出也相应增加,而且收入与支出的差距呈增大趋势,导致资金的缺口变大。以最近几年为例,2004-2005学年,大学收入5.302亿英镑,支出5.240亿英镑; 2005-2006学年大学收入6.087亿英镑,支出6.062亿英镑;到2008-2009学年总收入是8.625亿英镑,支出为8.668亿英镑,资金缺口为430万英镑。[21]牛津大学的活力和实力就来自于吸引全球顶尖的学生和学者,但日益紧张的经费使得牛津大学的治校面临巨大的挑战。

3. 社会和政府问责。牛津大学每年的收入主要是由五大部分组成,其中,以政府拨款和捐款占的比例为最,以2008-2009学年为例,政府拨款和捐赠等其他收入占了总收入的46%。[22]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都要求大学对资金使用的效率提出要求,大学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都致力于使大学在使用公共资金及社会捐赠资金方面取得更高的效率。政府和社会不仅要求大学在资金使用上要透明,而且也需要外界人士能参与到大学的治理当中,参与并监督大学“更负责地使用资金”。[23]

4. 来自其他政策子系统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来自北美、欧洲大陆和新兴亚洲国家一流大学的竞争都使牛津感到危机四伏,使得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牛津长期以来作为世界顶尖大学的地位受到来自美国大学的严重挑战,该状况导致来自包括英国工党在内的多方面不满。

(二)不同支持联盟的主要观点及其核心信念体系

支持联盟框架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支持联盟的信念体系。[24]在牛津大学治理改革过程中,人们对这一政策议题的关注形成了一个有关该问题的政策子系统。在这个政策子系统中,存在两个基本的支持联盟:支持大学治理改革的联盟和反对大学治理改革的联盟,其政策核心信仰的分歧点在于是否应该进行大学治理改革。根本的分歧点在于“由谁治校”的问题,即校外理事跟校内理事的组成比例上谁占多数的问题。由于信念体系不同,支持联盟各自的偏好和目标也不同,具有相互冲突的基本价值观,联盟之间不断博弈、协调。

1. 支持联盟的主要观点

4.消费心理透视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篇四

关键词:

消费心理;市场营销;管理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逐渐有所上升,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企业要想在其中站稳脚跟,那么就必须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因此通过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市场营销管理,不仅能够得到更加真实的消费者想法,也能获得发展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消费心理的概述

1.消费心理的意义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挑选、比较、购买、使用等一系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消费心理往往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尤其是消费者会因为消费心理而选择是否购买产品,由此可见,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市场营销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2.消费心理的种类

根据消费者年龄、教育等不同情况进行了分析,大致可以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分为以下几个种类:1)从众心理,这种消费心理一般是在没有主见或者选择较为困难的消费者身上才会体现,简单来说就是跟风或者是入乡随俗,看到其他人购买的产品好看或者实用,自己也会跟着购买。2)攀比心理,这种消费心理一般是在有比较心理的消费者身上体现较多,在购买产品时不会考虑是否实用和适合自己,只想着与他人进行攀比所以购买。3)求实心理,这种消费心理与攀比心理恰好相反,具有这种消费心理的消费者会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用途,以及自身的适合度和需求度,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消费心理。4)求异心理,这种心理一般是体现在年轻的消费者身上,是指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只考虑产品是否与他人不相同,想要有标新立异的感受,基本不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适合度,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可取的。

二、消费心理下的市场营销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以往的卖家市场已经无法适应现今的市场形势了,逐渐代替卖家市场的是经过改革后的买家市场,当然这也就对企业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根据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消费者消费终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多数企业没有把握住机会,才使得消费者终端出现了空窗期,由此可见,企业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来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管理政策,是当前企业应该立即做的工作,而根据消费者的心理来进行制定不失为最好的方法。从实际意义上来看,消费者消费终端不仅仅只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和使用产品等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更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活动,若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十分满意,那么就会产生二次消费的心理,或者对此类产品产生一种信任,今后再想要购买同类产品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这次购买的企业产品,甚至,满意此次购买的消费者,很有可能会在亲朋好友面前进行推荐,这就等于间接性帮产品做了宣传,自然也就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经济效益。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当中,企业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让消费者信任企业产品主动购买,只要企业能够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设计出能让消费者满意、消费者愿意主动消费的产品,那么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市场竞争力。如今的市场受着品牌效应的影响,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才是真正实用可靠的产品生产基地,却没有考虑到品牌效应背后的生产故事,目前,消费者已经不再是消费一种产品就算消费完毕,而是在消费产品背后的品牌,这就意味着建立优秀、能够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尤其重要。另外,企业也要注意要与消费者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要让消费者尽快了解到企业产品的信息,也要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心理活动,真正做到消费环境是为消费者量身定做,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效率,企业应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来制定与之相呼应的营销管理策略,尤其是要制定符合现阶段市场营销风气,犹如在市场流行低价消费时,企业就需要立即作出营销改变。消费者低价心理是指消费者购买某样产品时,希望自己能够购买到低价、实惠、实用的产品,也就是俗称的占便宜心理,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是无法得知产品原价的,因此只要认为产品的价格符合自己心中产品的价格定位,就认为自己占了便宜。虽然低价营销策略能使更多消费者前来购买,但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出现头疼的现象,这是因为企业必须准确地把握住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定位,这样才能够获得消费满足感,因此企业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角度,来对产品的价格定位进行思考,采用促销结合打折的形式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外,企业还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比如购买什么价位的产品可以送礼物、代金券,也可以设计一些抽奖活动,让消费者认为自己占了企业的便宜,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消费心理来透视市场营销管理,得知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消费心理,而企业只要能够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就能够为消费者量身定做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5.全过程安全管理透视 篇五

一.中国移动的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公司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著名服务品牌,中国移动在我国移动通信大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移动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移动通信网络。目前,网络已经100%覆盖全国县(市),主要交通干线实现连续覆盖,城市内重点地区基本实现室内覆盖,客户总数超过3.7亿户;截止2007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与231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个运营公司开通了GSM国际漫游业务,并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187个运营商开通了GPRS国际漫游,国际短信共通达110个国家和地区的262家运营商,彩信通达44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运营商,同时,中国移动还将不断扩大国际漫游通达范围。

但是随着5月24日下午14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以联合发布公告的形式,突然公布了“电信重组方案”,这份名为《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的公告指出:“鼓励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联通与网通合并,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公告还指出,改革重组将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发放三张3G牌照。电信业的重组既给中国移动带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目前固网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在没有全业务牌照的情况下,已很难再在增量业务上取得突破,电信重组通过给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发放全业务许可,使固网运营商可以在同等的资源条件下,在增量市场上与中国移动展开公平竞争,从而彻底改变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状况。其中,作为固网运营商的中国电信,它的用户占全国电信用户的2/3,它还拥有中国最大的宽带接入用户群以及成熟的集团客户。通过重组,中国电信可以通过捆绑销售的方式来扩大语音业务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也在数据业务中占据向行业用户和集团用户渗透的先机。整合后的中国电信,通过持续的内部改革、优化重组,集中网络的资源,积极创新业务,竞争力将得到有力提升。电信重组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竞争有可能加剧。虽然重组后,竞争的主体即运营商的数量减少了,但是实力都增强了,而且运营商整体实力差距也得到缩小,市场竞争的不平等性得以缓和,竞争双方或多方实力相对更为均衡,竞争有可能加剧。重组后,竞争主体都具有全业务运营牌照,可以在电信运营的各个业务领域展开全面的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第二、竞合将成为主流。虽然重组后三家新运营商的实力和重组前比,都得到了增强,但是短期内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将难以得到改变,将是1强2弱的格局,电信和新联通单独依靠自身的实力还很难和移动单独对抗,所以电信和新联通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将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移动和电信、新联通之间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将成为重组后的电信运营新态势。

二.从管理经济学视角透视中国移动——电信重组带来的影响及其发展策略

面向未来,中国移动确立了“做世界一流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移动通信将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打造卓越的运营体系,建设卓越的组织,培育卓越的人才,打造“一个中国移动(One CM)”,努力成为移动信息专家和卓越品质的创造者。电信重组使国内的竞争形势发生了变化,为了保持中国移动在通信行业的优势地位,中国移动要做好以下几点: 1.价格策略

企业目标是企业价格策略的逻辑起点,企业在制定价格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要从特定的产品中实现什么目标,企业的目标越明确,价格的制定越容易。企业的基本目标有生存、当期利润最大化、当期收入最大化、销售增长率最大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市场利润最大化及创造高品质的声誉等几个。

但在当前的电信市场中,由于市场成熟度不足,企业目标不明确,价格的制定比较混乱,中国的电信业正进入一个“恶性竞争,管制不力”的怪圈。恶性竞争不断,作为较低层次的价格博弈一直是商家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移动市场VPN网的无限扩大、资费套餐、自主套餐的不断推出,以及IP卡“跳水式”的折扣,都属于此类的竞争。各大企业的价格策略都在围绕各种变相形式的降价,而这种价格战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参与者拼个刺刀见血,其结果也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国家、企业和产业的危害都是极大的。

专家指出,究诸如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本质,其实就是运营商之间零和博弈的不合作竞争造成的。零和博弈关系使各运营商互相攻击,直至双双陷入“囚徒”困境。因此可以说,合作性竞争是电信业走出恶性竞争泥潭的唯一出路。

作为电信行业的老大哥---中国移动公司应该勇敢的跳出这个恶性竞争的怪圈,充分认识到竞争的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不是你死我活。不要主张恶性竞争,不要主张竟相压价去获得市场占有率。要制订合适的价格策略,要讲究有效益的发展。对于公司的三大品牌可以采取鲜明的“价格歧视”战略,即针对不同话费支出的客户制定差异性的资费调整政策,所有价格策略的制定要注重有效益的发展。具体可以如下:

(1)针对“全球通”用户,主要运用“套餐”的方式进行优惠,并且在“全球通”用户内还要根据贡献度大小而制定不同的费率;

(2)针对“神州行”用户,主要运用“亲情号码”的方式局部适度降价;

(3)针对“动感地带”用户,实行新业务捆绑策略来提高客户的使用价值;

(4)针对区域用户,实行限制业务功能来限制中高端用户的转网。

2.市场策略 根据价格弹性规律,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动。从市场角度看,一方面增量市场逐步萎缩,另一方面新的对手如中国电信加入移动市场分食,这在客观上导致移动实施“效益与规模并重”战略更加困难。只有具备足够成本优势的企业才可能消化新增用户对利润带来的伤害,即当用户规模足够大时,边际成本就降到极低,这时再低端的用户也有发展的“利润”,所以要向认清当前的形势,在保持高端用户市场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增加低端用户的数量,同时公司的广告主要是企业形象广告,集中突出在服务质量、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形象,以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公众的认知与支持。3.引领3G先锋

根据管理经济学原理,如果厂商要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那么对一种商品或服务的经验估计就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对厂商面对的需求函数、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准确估计,厂商无法制定出使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决策,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要准确定位广大客户的业务需求,不断开展新的业务,加速通信业的发展,但通信的加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频率资源,而第二代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已经很紧张,第三代移动通信不但可以提供话音业务,而且还更有效的利用频率资源,在同样的频率资源内可容纳更多的用户,顺应了当今用户的爆炸式膨胀态势。其次Internet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对全球通信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数据等宽带业务迫切需要更高带宽,第二代移动系统是无法提供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适应信息社会以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为目标的系统,其空中接口高达2Mbps。

从目前业务发展的走势来看,宽带数据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而3G移动通信系统兼具了宽带数据和移动通信两大技术优势,并且有很多优点:首先,3G可以提供更快捷、更安全、更经济的移动通信业务和丰富多彩的互动式移动交流服务以及新的娱乐消遣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电信需求,提高大众生活质量。其次,3G有利于促进电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发展3G有利于提高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乃至整个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发展3G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最重要的是,发展3G,尤其是优先支持和发展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使之成为我国电信业的主导标准乃至世界主流标准。可以预见,3G业务将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信产部预测,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有巨大的潜量:每年新增用户4000到5000万,通过对中国移动用户发展的速度、国外移动用户普及率和中国移动市场潜量等综合指标分析,中国移动用户普及率最高估计在45%左右,总共还有2到3亿潜在用户。根据信产部2003年的统计报告,如果2004年底或2005年初发放3G牌照,到2009年3G用户数量将超过总用户数的一半,2010年以后GSM和CDMA逐步退出市场,虽然这个数据比较早但足以说明3G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北京时间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面向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奥运城市,正式启动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中国自有的3G标准——TD-SCDMA正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TD为奥运志愿者提供通信服务,一方面有利于通过体验和使用基于TD网络的特色3G业务和有关奥运亮点业务,为奥运志愿者提供通信、调度以及信息等服务,提升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支撑奥运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奥运志愿者在为奥运服务的过程中使用TD业务,在国内外的奥运现场观众以及游客甚至全世界电视观众中宣传TD和扩大TD的社会影响力,为中国移动3G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树立品牌,创优质服务

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增加,食物的消费支出占家庭的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会不断下降,衣着和住房保持不变,其他上升。为此我们要在引领通信技术的同时做移动好品牌、服务工作。(1)在考虑了用户使用态度和使用目的,以及业务属性后,我们把3G业务分成即时型业务-连续型业务,实用型业务-时尚型业务,从而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

即时型业务:使用该业务是即时发生的,计费方式可以是按照使用次数计费,用户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的频次较少;呼叫转移、信息点播、图片下载、铃声下载、游戏下载、其他娱乐业务、位置信息查询、视频短讯、移动购物、定位服务、位置信息查询。

时尚型业务:强调业务的时尚性,实用性较弱。彩信、彩铃、图片下载、铃声下载、游戏下载、在线游戏、虚拟游戏、其他娱乐业务、视频短讯、移动购物、在线游戏、可视电话、电影点播、收看电视节目、高速Internet接入、高速Intranet接入。

连续型业务:经常性使用的业务,计费方式可以是包月制等,用户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的频次较多,其业务发展周期较长。呼叫限制、呼叫等待、收发短消息、移动秘书、上网信息查询、彩信、彩铃、在线游戏、虚拟游戏、手机银行、手机炒股、音频短信、E-Mail收发、在线游戏、可视电话、多方视频通信、电影点播、收看电视节目、高速Internet接入、高速Intranet接入。

实用型业务:业务的实用性较强,其业务发展周期较长。呼叫转移、呼叫限制、呼叫等待、收发短消息、移动秘书、上网信息查询、信息点播、手机银行、手机炒股、位置信息查询、音频短信、定位服务、位置信息查询、E-Mail收发、多方视频通信。(2)加强集团/行业应用推广

针对集团/行业客户市场,电信将通过在此市场的绝对优势,通过价格上的交叉补贴及固话、宽带上的天然联系,从集团/行业级市场逐步渗透进入其中集团员工及其关联群体的客户市场。加之大部分高端个人客户的集团属性,使得这一进攻办法简单有效且杀伤大。移动首先要稳定集团/行业中的高端个人客户,再加快集团/行业客户深度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及销售步伐,加大深度捆绑力度,将企业内部流程及员工的职业化应用与移动信息化产品关联,通过对几大重点对象的布局,逐步扩大影响,基本形成对重点行业的占领,牢牢掌握市场制高点。

1、细分集团客户市场,改变以往简单按照客户数量划分的模式,从多用户特征出发细分集团客户,进一步清晰重要客户、大客户、中小企业客户、全行业应用客户的区分,尽可能地明确每位客户的集团属性,允许同一客户不同集团属性的交叉,在细分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营销。

2、开发集团/行业应用品牌,借助个人品牌(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的运营经验,借鉴电信的商务领航概念,建立移动的行业应用产品品牌,逐步寻求品牌优势。

3、加强集团价值链的构建,要将移动产品融入到行业应用中,成为其价值创造的重要一环。第一种方式是将行业应用纳入集团/行业业务流程价值链,实现对价值链伙伴的占有,如通过对某级政府电子政务的行业应用,实现对下级政府的业务占有;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规模客户实现对集团/行业价值链客户的反向延伸占有,如借助移动在校园内的绝对用户优势,向校方提供校园信息化产品(通知公告、宽带接入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再一种是要引入众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有条件的可组建战略联盟。如,与银行合作,加快手机钱包、手机银行的业务的推广,移动为银行提供支持,成为银行自身金融创新的重要一环,银行提供缴费服务、分期付款购机信用等。

4、建立集团/行业销售网络

高度重视集团/行业的销售,组建网络化营销。一是客户经理不仅要承担起日常的服务工作,更要及时发现集团潜在需求,挖掘应用产品;二是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充分利用建立的人脉关系,加强联系,实现关系营销;三是通过对集团/行业中的VIP客户实现种子营销;四是引入直接面向客户,负责信息化产品/解决方案/应用等的推广的销售型SI,充当信息化产品/解决方案/应用通向集团客户的渠道,或者提供必要的客户关系。(3)巩固大众客户市场

大众客户相对集团/行业客户而言,集团/行业属性相对较弱,行业应用依赖性较差,对于大众客户,要以强化“群”概念,设计“群”的组合优惠,增强联结性,如,基于亲情的亲友群、各类兴趣交流群,辅以积分等措施,增强归属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宽带语音捆绑业务,增值业务要做到针对性,应着重选择两类人群,一部分是15-26岁的年轻客户群体,一部分是因职业需求而存在高速移动办公需求的商务群体。前一类客户开发的重点在于娱乐、交友等休闲体验类业务的推广,后一类客户开发的重点在于满足移动需要的服务。

1、加强品牌运营

针对目前“有套餐、无(弱)品牌”的现状,完善三大品牌管理,突出品牌的差异性和价值,提升品牌认知度、归属感、忠诚度,逐步实施分品牌营销团队和营销管理。以品牌运营为核心组织营销工作流程;从品牌形象、业务组合、品牌宣传、渠道细分、文化建设等方面精耕细作。如,全球通强调“我能”,定位于成功人士,全球通俱乐部应多组织诸如邀请知名人士举办论坛、有商务价值的酒会等成功人士的交流活动,提倡与成功人士在一起就会更成功的品牌理念;神州行实施积分计划,强调更加的实惠。

2、实施价格优惠

在资费设计上,更加贴近市场,在各种套餐的基础上提供可组合的业务包,如长话包、情侣话务包、新业务体验包。对于具有不同集团/群属性的用户可同时享受不同集团优惠,通过多重优惠捆绑客户。

3、扩张渠道

注重物理渠道的占领,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充分准备。由于线路进入小区和建筑物必将经过业主同意,要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尽可能订立排他协议,不能订立也可为竞争赢得空间。继续加大实体渠道扩张,挤压竞争对手渠道空间;大力发展自助营业厅、网上营业厅、电话营业厅等电子渠道。

4、建立宽带门户

6.全过程安全管理透视 篇六

摘 要:通过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的实践与认识,揭示入河排污口管理方面的缺陷。根据新《水法》的有关规定,结合长江流域具体情况,论述了制定和实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的方略。阐明了建立水资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建立21世纪可持续发展水利管理新体制。

关键词: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区划;可持续发展水利;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严重的江河水污染,是由“三废”排放失控所引起。解决水污染应处理好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依据是水平衡,生态平衡。根据生态平衡提出纳污总量,使江河纳污后不超越“环境容量”。

1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危害严重

近20年来,长江流域接纳废污水量不断增加,而水污染治理却严重滞后,水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干流污染带、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土流失为特征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达标的水功能区不到一半。

1992~1993年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等对长江干流攀枝花至上海之间21座主要城市江段及城市区间直接自河取水口、入河排污口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监测。据统计,取水口574处,取水量(生产能力)5,233万t/d。入河排污口394处,1991年入江废污水总量38.8亿t,占干流城市废污水产生量的61.4%,比1982年增长0.34倍。

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1997年183亿t,2000年234亿t。干流岸边污染带长度逐年增加,已近600km;沿江城市500多处自河取水口均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20多座城市面临污染型缺水危机。重庆、武汉、南京、镇江、南通、上海等城市水厂因取水源被污染而多次停产。如镇江内江水厂水源,南京上元门、城南和北河口三个主要水源水质污染物均超标。上海、重庆水厂的有机物、酚污染严重,水厂经常被迫停产事故。武汉堤角水厂的上游1,000m以内就设置有各种入河排污口6处,1987、1992和1996年供水水源地曾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停产历时最长的达25d。武汉市沌口经济开发区水厂在选址时很难避开武汉晨鸣汉阳纸业公司排污的影响,被迫将取水口改选在其下游1,000m,并采取从江心300m处取水,为此增加投资430万元。500多处取水口如若都从江心取水,损失将达到数十亿元。上述情况的发生与水资源管理有关。

2管理方面现存问题

(1)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未与地方发展规划结合沿江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不当、不合理,取、排水口犬牙交错,生活、工业用水水源地受到上游入河排污口严重威胁。如南京大厂镇集中了南化公司、南京钢铁厂、南京(华能)热电厂、扬子石化等大型企业,在约3km江段就分布着15处入河排污口,年排废污水量7.62亿t;此江段还分布有上述企业和大厂镇水厂等7处自河取水口,其中大厂镇水厂等取水口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不得不将取水口迁移到上游对岸并从江底铺管道取水。

(2)水资源保护规划脱节,有待改革落实

城市要么没有实施流域规划的机构;要么没有与流域规划配套的地方规划;或者地方规划与流域总体规划标准不一致。有些沿江省市虽制订了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规划,但规划标准、原则受地方的制约,擅自降低本江段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规划标准,用牺牲流域乃至国家利益的“神机妙算”来换取地方经济效益。如重庆市就曾一度违背国务院1998年批准的《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将长江重庆江段水质保护标准确定为Ⅱ类的规定,竟擅自降低为Ⅲ类,以求增多入河排污量,从而减少地方水污染防治投资。再如九江发电厂三期发电工程擅自扩改其排污口并向下游移动,污水在九江石化厂生活用水取水口上游约50m处排放,严重侵害石化厂用水安全权利。

(3)江河成为排污沟并造成水污染纠纷

目前沿江城市为解决其水环境问题,不是积极就近建造污水处理厂,而是以“充分利用长江水环境容量”为名,热衷于兴建截污排江工程,如上海、武汉等市,甚至无锡、常州等非沿江城市,也兴起修建长距离管道向长江排污。这种不顾大局,以邻为壑的行为,不仅加剧了长江水污染,还导致一些地区上下游之间的水污染纠纷。

毒污转移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如3年前被安徽“驱逐出境”的伟业有机化工厂“迁”到湖北武穴后,继续违法向长江大量排放高浓度有毒废水。省际间水污染纠纷发生多起,如浙江嘉兴市与江苏苏州市由排污问题引发的筑坝堵河水事纠纷,社会影响很大。上述事例集中反映了目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中的突出问题。

(4)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①地处宜昌市的安琪酵母股份公司,十多年来生产的废水直接排入长江。监测结果显示:仅COD(化学需氧量)一项就超标101~195倍,COD年排放量达10万t。有的厂商公然以失真的“自检”进行蒙骗,或偷排强排,而地方环保和水利部门却管不好管不了。在地方保护伞下,像安琪公司这样的污染大户长江岸边何止百千。

②很多人包括领导高估了长江的自净能力,以为“污染物稀释了就没有问题”;有些单位认为“交了排污费,排污合法”;有些单位任意设置入河排污口;还有些地方放弃已有的截污治污工程改向长江直接排污。上述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充分说明水资源统一管理、流域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5)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上的空白

①沿江城市入河排污口没有统一管理。我国一直呈现“一龙治水”、“多龙管水”、“强龙压不住地头蛇”的局面。如位于武汉市与鄂州市交界处的武汉葛化集团公司,自1991年至今将全部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往长江,严重危害了下游鄂州市自来水厂等供水水源地水质。因此引起了鄂州市人民的强烈抗议,市环境保护局曾多次向湖北省政府、省环境保护局告诉,但受区域管理体制的制约,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②边界河段缺乏管理。如长江流域内3万多km评价河长中,1998年超标河长达19%,到2000年上升到了26%。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超标率也呈上升趋势。种种迹象表明边界河段“三不管”。

③医疗等行业废水入河缺乏管理。如武汉市环保局在2003年抗“非典”期间对武汉市159家医疗机构调查显示,94家无污水处理系统,每天至少有600t“致病废水”经城市下水道排入长江。上述事实明确显示我国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

3新《水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原则

新《水法》确立了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制度。划定水功能区,并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净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

按新《水法》要求,水功能区划、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等水资源保护工作都必须实行水行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在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上,明确分级管理,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要向环境保护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出对重大排污口的设置、限排管理和总量控制的意见和建议。要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合作以对缓冲区、保护区、保留区提出排污控制的原则要求,对排污控制区提出减排污染物的要求。

1999~200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根据水利部的部署组织编制了《长江片水功能区划》和《长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并已付诸实施。“区划”及“规划”也是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基础,前者是确定水体纳污总量的主要依据,后者则是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和陆上污染物削减量的主要依据。

4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探讨

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是流域水资源保护的一项极其重要和紧迫的工作。根据新《水法》,由水利部及派出机构等制订《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条例》(简称《管理条例》)及《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刻不容缓。

(1)为管理入河排污口,新《水法》规定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因此必须对入河排污口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及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授权负责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2)在新《水法》颁行之前,入河排污口设置或变更未能与水功能区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管理目标相协调,不符合法制规范,应通过调查、登记及建档,重新按《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执行。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

(3)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变更必须依照规定程序向排污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设置或变更排污口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其水污染防治工程和排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投产三个环节均应接受排污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设置或变更工程完工后,应向排污口管理部门申请竣工验收.只有经排污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才可使用。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审批程序包括:①预申请审查;②申请审查;③竣工验收。

(4)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变更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必须符合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必须符合水功能区划,必须符合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目标;②废污水排放必须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③必须符合《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有关规定。

(5)制订《实施办法》,并根据长江干、支流及湖、库区域水功能区要求,本着便于管理、便于排污的原则,对入河排污口的建筑及入河方式等方面进行技术规范,是入河排污口设置规范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新设置入河排污口进行审批的基本技术依据之一。

(6)新《水法》授权并支持入河排污口管理部门对重大排污口,对重点、敏感水域进行常规监测、不定期的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使用入河排污口的单位,必须在排污口安装计量部门认定的污水排放计量设施,并按季、年向有关管理部门报送排污口统计表。管理部门每年根据规定的审批权限,对入河排污口组织年审。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限期减少或停止排污,并按要求限期整改或终止使用。

5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建设

(1)从狭义的水利管理到广义的水资源管理

我国是水旱灾害频发的农业国,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水利管理,但一般只针对防洪和农田水利的管理。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根本未把“水”当作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引入水利管理。80年代后,水利工作的重点才转移到实质意义的“管理”上,各级水利部门的工作也从狭义的水利管理,逐步过渡到广义的水资源管理。

当今水资源管理的内涵实质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节约、配置的管理。即通称“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这是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资源整体性综合规划和配置的管理。

(2)国外水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

1933年美国颁布全面开发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并建立具有行政实权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实现了流域开发、治理和保护的统一;环境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即TVA模式。

法国1964年颁布《水法》,组建全国范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系统)。即将全国按河流水系分成六大流域,成立流域委员会和流域财务局,后称罗讷河公司。实现了按流域划分管理单元,对自然水体实施综合管理。

英国在1973年和1989年两次调整了流域管理体制,在促进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英国的流域开发是以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中心的流域综合开发。如泰晤士河水务局卓著的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流域管理体制综合开发的成案例之一。

日本的经验:1962年制定《水资源开发促进法》等;在1987年制定《全国综合水资源规划》,指定“水资源开发公团”为开发管理机构;对水土资源进行全流域的综合管理,进行有计划的利用和保护。

(3)国外水资源开发管理的发展趋势

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水资源应按流域进行综合管理,统一规划。影响全局的关键工程及有争议的地区,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关系。排入水域的主要排污口,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

发达国家在水资源管理上的共同经验是:①流域的开发与管理已经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水资源、水电资源和综合水库)、综合开发与管理。②逐步建立和完善流域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管理分开。强调以流域为基础,与国家和地方行政监督、协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③在赋予流域管理机构很大的行政管理权的同时,还给了相当的自主权。④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必须要有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

(4)我国水资源管理浅析

①我国施行流域管理已有百年历史,但效果不明显。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利因素很多,主要有江河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政策、法律和体制存在的问题,束缚了水资源快速开发和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旧的流域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由于条块分割,人为地将系统完整的自然水文地理和生态环境形成水系分拆,实际上很难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开发和合理分配,形成“群龙自治,各行其是”或“三个和尚袖手旁观”的局面,导致出现了许多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流域上下游之间的水事纠纷。见上述事例,这里不再赘述。B、流域管理法制不健全,流域管理缺乏法制保障,我国水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特别是流域管理法制不完善、不具体,难以操作,是流域管理的薄弱环节。C、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对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定得不够明确,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D、主导思想偏向,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开源、轻节流和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与环境保护。

②“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其主要作用是防治污染的主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其目的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落实治理污染的措施,以保证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对周围环境产生破坏。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都规定了这项制度。

③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水法》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流域管理。新《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这是《水法》自1988年实施以来的经验总结。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注重水资源宏观配置,发挥市场效应。明确规划在水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地位,强化流域管理。

(5)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构想

笔者分析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教训,其成败决定于管理的“法制、体制、规划”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是核心,它既是管理机构,又是权力机构,有权提出水污染防治的法令、政策与标准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有权对有关政策与规划组织实施与检查;在经济上有独立性。笔者认为,我国当务之急是对七大江河流域管理机构的水资源管理专门立法(《××流域管理法》),授予其执法和行政管理权,并进一步明确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职责分工。当法制完备,体制确立之后,流域综合规划便是开发治理的方略,是流域管理十分重要的基础。在具体实施上,可按一贯做法先树典型,而后展开。

6结 语

(1)创立可持续发展水利事业和实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是新世纪治江管水的新思路。21世纪的水资源流域管理要把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融为一体。

(2)联合国“21世纪议程”对排污问题十分重视。笔者对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管理的剖析后,确切认为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治理水污染的紧迫性和建立水资源流域管理体制的必要性。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就是实行新《水法》提出的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之路。1993年深圳率先成立水务局;1996年陕西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1999年黑龙江推行水务局体制;2000年上海市水务局成立,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出都取得很好效果。随后全国成立水务局及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管理的单位共计1063个(其中还有武汉市、西安市、哈尔滨市及大连市,截止2002年6月)。

(3)根据水资源以流域为单元流动的特点以及国际上实行流域管理水资源的成功经验,制订有关《流域管理法》,对水资源依法实行流域管理势在必行。只有国家水行政管理部门及授权的流域管理机构坚定站在国家立场依法管理水资源,全力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才能制止不良不法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上述晨鸣汉阳纸业公司长期违法向长江排污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查处,最近在央视曝光,就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一个活生生的环保教材。

(4)2003年非典型肺炎突发事件,发人深省:监督管好入河排污口,保护饮用水源地很重要,且重在防患于未然。重庆市有关部门已于2003年6月率先提出了《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草案)。又为了水资源保护监督加强执法,黄河、淮河水利委员会已建立水资源保护执法监察队,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简介:汪 达(1957~),男,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流域性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

7.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透视 篇七

目前, 公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原有设计作用与现实表现之间的差距, 可以说在以下方面十分明显:第一, 比较重视教学权力、科研权力、学术权力等的关系制衡, 而对资产权力及使用资产能带来多大的效益与效果却相对漠视, 具体则既表现为干部、人事、财务等均属党政“一把手”分管, 而资产管理则列入后勤服务类, 导致资产管理工作在公立高校内部不被认为是重要工作, 资产管理部门完全处于末端从属地位, 资产管理工作开展的难度极大。也表现为使用者与配置者之间在索求与回报上的严重失衡。第二, 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责划分不明晰、部门衔接不明确等导致公立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控制与效果优化。第三, 在管理体制上, 游离于全部集权制与分类集权制之间, 却很少实施资产的分权管理体制。所谓全部集权制是指固定资产的管理权完全集中于以资产管理部门为代表的学校层面。这种管理体制虽有, 但比较少见;所谓分类集权制是指对固定资产按照不同类别, 分别设立国资处、设备处、后勤处、图书馆等机构, 由他们对不同固定资产进行集中管理。这是目前最为盛行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分权制是指在学校夯实资产配置标准、绩效考核办法、流程运作模式等基础后, 将一定的固定资产管理权下放给二级院系。这种管理体制虽有其合理性, 但实际上却基本没有实施。因此, 在被调查的102人中, 有75.49%的人认为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16.67%的人认为比较完善, 只有7.84%的人认为非常完善。

二、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状态远未清楚

资产管理状态至少应包括数量上的多与少以及能否使用等两个方面。否则, 就失去了资产配置与资产绩效考核等的管理基础。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这几乎又是固定资产管理中最说不清楚的问题。如笔者单位虽然自2006年以来, 每年都开展了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但账物不相符的现象却年年发生, 导致家底有多少的问题始终无人能说清楚。韩江丽的调查则显示, 88.24%的高校与84.31%的人认为高校固定资产账物相符, 家底不清。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必要的资产管理环境, 导致资产管理部门疏于管理、使用部门及使用人责任缺失, 随意毁坏、丢失固定资产的行为得不到扼制。如笔者单位虽然已连续两年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坏丢失的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实施了赔偿处罚, 但在问卷调查中仍有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实行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办法。二是缺乏必要的资产管理办法, 导致资产只配置不入账。如由于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标准的理解不同, 会出现财务部门要求入资产账, 而资产管理部门不入账的问题;对捐赠资产不入账的问题;对未竣工乃至竣工固定资产久不入账, 等等。三是缺乏规范的资产报废处置程序, 导致资产早已不复存在而账目仍在, 致使有账无物。

三、公立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远未精细

(一) 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首先, 资产配置缺乏标准。配置标准是编制资产预算的依据。缺乏配置标准将使资产预算变得更加人为化与随意化。这也是使用部门及使用人最为关切的核心问题。所以, 在笔者单位的问卷调查中被列为最迫切的工作之一便是配置标准。但是, 无论是办学条件的细化标准, 还是办公设施的配置等, 都仍未建立明确的标准, 导致管理中无凭无据。其次, 预算编制时间仓促。发达国家或地区公立高校在编制预算时一般都“动手要早”, 有相当的保证时间, 如美国高校的预算时间是每年9月1日到次年8月31日或每年7月1日到次年6月31日。但我国公立高校往往是上年12月上旬财务部门才布置安排次年的预算编制工作且要求在月底前报送, 亦即不足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因此, 有95.1%的人认为我国公立高校预算编制准备不足。同时, 根椐笔者的经验, 认为如要编制出比较贴切可行的固定资产预算, 尤其是实验室建设方面的预算安排, 则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而据调查, 在公立高校内部提前安排预算编制工作时间分别为:没有半年以上的, 2个月以内的占15.69%, 2-4个月的占79.41%, 4-6个月的占4.9%。足见, 预算编制时间的仓促。再次, 预算编制主体责任不明。固定资产预算编制涉及到用户、财务、资产、设备、教务、后勤、图书、审计等责任主体, 尤其是教务、设备、财务、审计等部门在用户提出实验室预算预算金额时, 这种关系就更加复杂。他们究竟谁主谁从以及如何配合与衔接等问题都不够明确, 以致于往往则以使用部门申报的预算为准。最后, 预算编制审核简单化。审核由财务部门独家负责, 其他部门所提建议往往无足轻重, 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不尽如人意。

(二) 预算监督控制失效

首先, 预算刚性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2014年修正) 》都强调了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与强制性等要求, 但事实上却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随意调整预算、预算误差率趋大, 甚至无预算即采购或者超预算也采购等现象屡见不鲜。具体表现形式为:一是执行预算的比率不高。如韩江丽调查后发现按照预算申购的比例为76.47%, 而随时申购的比例为17.65%, 根据资产管理部门的分配而申购的比例为5.88%。二是预算执行偏差率过大。如笔者单位的中标金额占预算金额的77%。对此用户、财务、审计等部门普遍认为是公开招标的成绩, 但笔者认为, 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之间有偏差也是客观现实, 只是偏差率宜控制在2%-3%以内。三是预算控制不严。严格控制预算是许多发达国家资产管理的惯例, 但在我国一些公立高校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中却是不仅可以随意调整, 如在实验室建设项目与金额已定的情况下, 允许在“项目之间调剂使用”乃至另外增加新的项目, 导致有95.1%的受访者认为执行预算比较随意。

其次, 预算效果分析不足。在公立高校固定资产预算管理过程中, 其基本规律往往表现为:年初编制预算时争抢现象十分突出, 唯恐不被列入预算;一旦列入预算后又不太重视预算的组织与执行时间;而当预算执行结束后, 其效果如何, 则无人过问, 导致好坏都行优差一样, 失去了重要的考评奖惩导向作用。

四、公立高校固定资产采购论证采购方式不当

(一) 立项论证失严

首先, 论证内容不明确。立项时必须对申购理由及必要性 (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效益预测、安装及使用条件、仪器设备运行管理方案等内容进行论证。但实际上只重视了对申购理由的论证, 却不按照绩效标准来论证, 又在用户的时间紧、小而全、高精尖的追求下, 造成论证失据、把关不严、重复采购、低效使用等现象屡有发生。

其次, 论证机制不健全。理论上应建立五级论证机制, 即使用部门在提出需求时, 首先必须自行进行内部论证;其次报送业务归口部门后, 业务归口部门要对使用部门的方案进行初审;再其次是资产设备部门要在业务归口部门初审后提出复审意见;第四是资产设备部门牵头, 业务归口部门与使用部门参加, 邀请专家召开论证会;最后是资产部门将论证结果报分管校长同意后提交校长办公会议作出决策。但实际情况则是使用部门论证报业务归口部门后, 由后者提交校长办公会议作出决策。因而有70.59%的受访者认为申购论证不充分。

最后, 论证标准不客观。首先, 论证评委不专业不合理。其次, 论证标准难控制。如指标设置不合理、指标赋权不科学支撑材料不全面、打分标准难区分。等等, 造成论证结果有失公平。

(二) 采购方式不当

主要是该送政府集中采购的却改为部门集中采购, 该集中时间批量采购的却改为随时零星采购不能“每年在寒暑假进行集中采购, 于开学前配置到位”。如韩江丽的调查结果就是有68.63%的高校已开始集中采购, 其中58.82%的高校集中采购的比例不足50%, 仅有9.81%的高校集中采购的比例在50%以上。另外, 31.37%的高校仍未实施集中采购。

五、公立高校固定资产闲置流失并重

(一) 资产闲置普遍

一方面, 我国公立高校存在着设施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 也存在着令人不解的设施设备闲置现象。如据王玉香披露, 某校2013年度上报待报废资产4626台件, 价值420万元, 占资产总值的3.3%。上报闲置资产占资产总值的4.1%。另外, 韩江丽的调查结果则是58.85%的高校存在着资产闲置的现象。都印证了高校资产闲置的问题确实存在。

(二) 资产流失严重

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 一是安全完整, 二是高效使用。但是, 在公立高校不但做不到固定资产的高效使用, 而且连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也无法确保。如某校账实完全相符的二级单位仅占62.2%。流失严重的高校竟高达77.45%, 轻度流失的高校占17.65%, 没有流失的高校只占4.9%。在流失形式上, 有形流失表现为毁坏流失、闲置流失、多占流失、私占流失、提早报废流失等;无形流失表现为不计办学成本导致的流失、成果转化不规范导致的流失、合作与合资导致的流失、校办企业改制不规范导致的流失、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规范导致的流失等。可以说众多途径导致了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难以扼制。

(三) 资产处置不严

首先, 未经批准即擅自处置资产。这包括公立高校不经主管单位批准即处置资产和二级单位不向学校汇报即处置资产两种方式。显然违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做出的“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 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的规定。其次, 资产处置审批宽松。认真执行资产处置办法的高校只占27.45%, 甚至竟有1.96%的高校认为不需办理审批手续, 而70.59的高校认为资产处置比较宽松。最后, 资产处置失范。对经过主管单位批准后处置的资产, 招标与拍卖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方式, 而自行处置显然违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但是自行处置的比例却高达66.67%, 而招标与拍卖的比例仅为33.33%。由此可见, 目前公立高校在处置固定资产时确实应当引起必须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赵善庆.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基于财务预算角度[J].财会月刊, 2015, (11上) :22-25.

[2]赵善庆.发达国家或地区公立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32-34.

[3]何家臣.国外部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经验与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 (12) :18-19.

[4]张帅, 苏方鹏, 周明飞.偏差率低于3%的背后---辽宁省局 (公司) 全面预算管理课题攻关纪实[N].东方烟草报, 2012-01-18.

[5]丁锐, 曾发.峡江县供电公司“三举措”推动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出成效[Z].人民网 (北京) , 2015-09-18.

[6]王!.浅议美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特点及启示[J].企业导报, 2011, (13) :85-86.

[7]赵善庆.高校财务预算应做到精细化管理[J].财会月刊, 2011, (02) :87-88.

[8]王玉香.公立高校固定资产全程精细化管理[J].会计之友, 2015, (09) :134-136.

[9]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Z].2014-03-13.

上一篇:经典诗文诵读教案下一篇:救护车处理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