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24-10-08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共9篇)

1.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圆满地完成的这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在这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中,本人不断地思索这一学期的教学策略,反思和总结这一学期的教学成果,具体小结如下: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经济政治与社会》永远充满浓的时代气息》,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职业经济政治与社会》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我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职业技能与知识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专题讨论;开展社会调查; 开辟“时事论坛”

三、积极进行德育渗透。我的指导思想是: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健康的成长。

第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在开展各种活动之前,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这些活动大都由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总结,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个性的弘扬,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各种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要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对于每一次活动,我都进行动员和总结,甚至组织同学写心得体会,要让学生通过每次活动都有大的收获,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当然,在工作中我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

一、在对学生的职业理论指导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客观原因是时间少,主观原因是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挤出时间来完成好这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二、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的力度还不够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在期末考试中就表露出来了。

三、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对课堂上突发的事情不能妥善的处理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不断学习前辈教师们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素质,虚心向前辈教师们请教,以别人之长补已之短,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2017年秋期

2.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之教学现状

《经济政治与社会》从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展开, 主要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之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面貌以及过程, 从内容上看对经济发展的记述比较多。但是由于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实用的技能, 对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是很多, 也不是很重视。这种不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形成了有效的延伸和发展, 因而当代学生也普遍不重视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习, 这样造成了中职教育教学效用的低下。

(一) 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不够

我国中职教育一直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 因而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更为重视, 而道德方面的教育则被日益淡化,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 道德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道德教育的淡化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枯燥, 教学氛围也比较呆板、沉闷,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满堂灌式的教学仍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 再加上枯燥的理论教条和难以理解的课堂内容, 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差距, 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也使得教师的主观积极性不强, 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

(二) 教学内容不切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应与社会政治环境相联系, 通过结合社会政治环境与课程理论, 使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保证教学目的的高效率实现。而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进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往往脱离了社会政治环境, 使得学生难以对课本中叙述的一些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中职学生虽然大多是未成年, 但是对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而对社会政治环境等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脱离实际, 难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看到的和课本上的内容出现矛盾, 而学生看到的有可能是不良的社会现象, 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解读, 很容易让学生受到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也就难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也极为不利。

(三)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活动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应当作为职业高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作用, 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爱家、关爱社会的品质, 为他们迈入社会, 为社会建设献力打好基础。但是, 在教学实际当中, 教师却没有将此教育作用进行有效发挥, 大多只是照本宣科, 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和讲解,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缺乏有效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去积极的教育、引导学生。而且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没有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探索, 从而形成了只重讲解, 不重引导和思考的教学现状, 而这些抽象理论的学习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作用的发挥。

二、推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 有必要熟练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 改善课堂上原有的沉闷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课程很枯燥。再者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来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教学重点, 从而根据时事新闻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体会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才能够让学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努力。

(一) 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模式

当下,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需要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实施, 以学生为本, 以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 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课程改革之后教学的目的中增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要求, 而实践教学法则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的, 帮助学生将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例如可以结合后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之有关的新闻、实事等, 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其思想。再如, 在学习商品交换与消费知识时, 教师可以交易拓展和进行提炼, 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 以理论结合实际去切实解决一些实践问题。与此同时, 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开展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通过建立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兴趣, 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以便更好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 推进教学成效。

(二) 积极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 强化教学成效当然还应基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基本内容, 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兴趣, 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 其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所谓的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指通过给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达到让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以一些贴近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的事例来进行讲解、说明。同时, 还可以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事件和知识来给学生进行讲解, 丰富课堂内容, 形象理念知识, 让同学们不再感觉本科学科是枯燥乏味的。例如, 讲解商品价格时, 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用品来进行竞猜价格的小游戏, 以及价格调查活动, 使他们更加乐学、好学, 增长知识, 培养更新端正的价值观念。

(三) 教学过程中灵活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课堂教育不仅要依赖教师的深入讲解和活跃的课堂氛围, 还有赖于良好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结合课堂内容灵活的运用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理解, 深化学生的认识和感悟, 从而达到推进教学, 提高成效的目的。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相结合的社会, 中职学生更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经济政治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这门课程的开展对中职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 要想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应该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模式, 积极拓展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抵触心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参考文献

[1]王绪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参与式教学法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3.

[2]张艳清.提升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当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 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3. 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改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交换与消费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拓展,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当从完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及其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及情境,教师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到“价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及供求情况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时事,并选择一些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将知识点与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所了解。例如,在讲授“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调查,这样既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况,又能够了解政府是怎样服务民众。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实质上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而教师则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有益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在进行“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恩格尔指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指标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就是以小组协商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理解。这一过程给学生创造了对某一特定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例如,在讲授“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时,教师可以提出依法服兵役和最美丽的奥运火炬手等典型事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4.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它的课堂教学比较讲求实效性,这就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查也必须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故此,应采取全新的评价模式。

(1)在评价功能上,应重点突出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予以保护,并充分体现出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同时应关注他们平时的生活处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此外,通过评价,还可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而且还可以认清自身的不足,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借此来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

(2)评价体系应力求客观、公平、公正。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并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阶段与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并将考评贯穿于教育始终。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如在课程评价上,可采取笔试与其它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

(3)在该课程的评价指标上,应从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对其综合素质的关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遵循全面辩证的原则,从学生日常行为及课堂表现等多个方面来考查课程所要求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要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

(作者单位: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葛振娣.走出《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四个误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6).

[2]陈影.关于《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3]张丽琼.几种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6).

[4]杨义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项目化教学尝试[J].新校园(下旬刊),2009,(12).

[5]郑东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学的运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7).

[6]潘鹏.中等专业学校《经济与政治》课教学如何运用比较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7]潘庆华.《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初探[J].职业,2011,(27).

4.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2017 篇四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写人:余墨林 编写日期:2017年02月28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说明教学大纲适用的专业及学时数。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及参考书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动态。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3.教学重点和难点。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度,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有实践教学要求的,应说明实践教学目的、要求、作业与实践报告、时间与学时分配等相关内容。单独开设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要单独编写实践教学大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二)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运用:践行市场规则、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

(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

(2)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2)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3)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运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教学内容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6 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2.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四)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理解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运用: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

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2)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2.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1)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2)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3.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

(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5.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第3课 篇五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3课

个人收入与理财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税收的种类和特征;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识别股票、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和含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为企业和个人投资提出建设性建议;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税收是国家收入在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投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存款储蓄 ;我国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教学方法]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税收、民生”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现在的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增加,免费享受20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华西村村民的工资加奖金及入股收入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华西村村民理财的方式主要是什么?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

个人收入与理财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 教师评论】: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方式。

【教师活动】:讨论“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好不好。

【学生活动】:讨论并积极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路得出正确的认知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学生活动】: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哪些要素?看教材,进行总结。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分清某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请分析教材26页小芳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讲评】:小芳的爸爸是按劳分配;小芳的妈妈是按个体劳动者经营分配;小芳的哥哥的收入是资本和经营收入;小芳的奶奶是资本收入。

在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块蛋糕做大,把蛋糕分配得更合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怎样才能把这块“蛋糕”分配得更合理呢?这就涉及我们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公平含义

【教师活动】:我们前面讨论了“按需分配”、“平均分配”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公平? 【学生活动】:讨论这两点是不是公平。

【教师评论】: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意味着每个人不管他的出生、能力、背景如何,都能够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公共利益的分配。规则公平是指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分配结果的公平,就是社会的一切财富和利益要均衡分配于全体公民,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当然,结果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

2、效率的含义

【教师活动】:前面的按劳分配是公平原则还是其它的原则? 【学生活动】:是效率的原则。效率是什么意思?

【教师活动】:效率,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即以最少的代价(时间、资源、人力等)取得最多的收益。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讲求效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讲求效率,才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平均主义,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讲了在分配时,一要考虑怎样把蛋糕做大,让大家分得更多──讲效率,又讲了如何把蛋糕分得合理,让大家都满意──讲公平。请问:是把蛋糕做大重要,还是分得均匀一点更重要?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一致: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蛋糕你分什么”。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离开效率谈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蛋糕分好了大家都高兴,才会更积极地去做蛋”。只有坚持社会公平,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矛盾:想要把“蛋糕”做大,就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在对“蛋糕”进行分配时将每个人的报酬与对“蛋糕”的贡献挂钩。而每个人在能力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所以他们所得到的蛋糕的份额必然呈现很大的差异,也就是出现不公平。要使每个人获得的“蛋糕”份额均匀,则无疑会损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效率与公平又是冲突的。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师活动】:多媒体呈现的图片,思考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学生活动】:讨论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评】: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实现公平的制度保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正确处理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键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学生活动】:如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两种极端)

【教师讲评】:

政府应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再分配是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其调节目标本身就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体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富裕”意味着效率,没有效率的发展不可能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但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个人或阶层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个“共同”就是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致富的机会、条件和环境,平等地享有共同发展的成果。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

(一)收税的特征及种类

1、税收的含义

【教师活动】:国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各种各样的部门和物资,它们的经费来自于哪里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并选一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评论】:

每个人都与税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天天享受到的公共物品,无不有赖于税收。接受教育要有学校,看病要有医院,出行要有道路,保障国家安全要有国防,防洪、发电要有水利工程,这些都要依靠国家的税收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一句话,通过税收,而使国家筹集到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经费。可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税收是根基。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有计划地集中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

2、税收的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图片,观察税收性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图片,税收的性质。【教师活动】: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体现着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的分配关系。

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师活动】:小刘回到母校某职业高中办事,遇到了班主任丁老师,他热情地请丁老师到学校大门对面的某饭店吃饭消费了80元,但在结帐后索要发票时遭到饭店老板拒绝。他当即同工商、税务部门联系,老板在税务局依法追查开发票事件时,不仅不配合检查,而且采取藏匿、转移等手段逃避检查,更为严重的是该老板还伙同工作人员打伤了两名税务检查人员。有关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老板也受到法律惩处。对老板的惩处说明了税收的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讨论并总结税收的三个特征。

【教师活动】: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运转的基本保障,有税必有法。税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4、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多媒体表格展示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了解我国税收的种类

【教师活动】:主要的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重点了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增值税,是对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是增值税的纳税人。[活动平台]:制作税收小卡片

目标:理解税收的涵义和作用,明确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树立纳税意识,依法进行纳税。

步骤:分若干个组,利用课余时间,以组为单位到肯德基、麦当劳等餐厅;观察肯德基、麦当劳的消费者吃完西餐是否要发票;制作税收小卡片,课上分小组进行展示说明;课下到街上做义务宣传,提醒客人要索取发票,哪怕只消费了一个甜筒。

(二)争做光荣的纳税人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活动】:创造情境“学生没有自己的个人收入来源,我们有没有纳税”,来进行辩论 【学生活动】:分成两个小组,经小组讨论后互相进行辩论。

【教师评论】:实际上在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我们已经就纳税了,不过我们不是直接的纳税人,而是间接的纳税人。税收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当我们走进超市消费,到银行取款,去影剧院看电影,到书店买书„„所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依法纳税,向国家多纳税,是纳税人事业成功、经济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成就。个人、企业为国家、为社会作了多少贡献,事业是否成功,纳税多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作为纳税人,为国纳税是值得自豪的,自觉纳税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2、公民应行使监督权利

【教师活动】:刚从商业学校毕业不久的小黄中了2万元大奖。原来,他当上保险推销员后,风餐露宿的他在拿到一个大保单后,高兴地在泉州市区一家酒店犒劳自己,吃饭后,他向收银员要了发票,刮开竟发现中了两万元大奖。他从泉州市地税局领走了两万元服务业定额发票特等奖,并主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4000元。小黄拿到奖金说:“以前我没有要发票的习惯,以后可得记得要了。”地税局为什么开展有奖发票活动?你在日常消费中有要发票的习惯吗?

【学生活动】: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使监督权利。

【教师讲评】:公民是国家税收的最终负税人,应自觉增强税收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行为,关注税收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对他们的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检举,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

三、投资理财方式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0页内容,说明什么是储蓄存款活动?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有哪些?人们为什么进行储蓄存款活动?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储蓄存款的含义: 是指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教师点拨】:储蓄活动中,储蓄机构必须按规定为储蓄者开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到期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否则是不合法行为。

【教师活动】:我国有哪些机构可以办理储蓄存款业务?

【学生回答】 :主要有建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浦发银行等等

2、商业银行

【教师活动】:多媒体介绍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哪些 【学生活动】:了解并说明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教师点拨】:在我国,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

【教师活动】 :结合你对股票市场的所见所闻,谈谈对股票投资的认识。【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总结】: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购买股票是居民投资的一种选择。股票投资能获得较高收益,但也有很高的风险。

【学生活动】:讨论教材的案例,股票投资有非常高的收入,同时,也存在赔本的风险。【教师活动】: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这是从公司取得的利润中定期获得的一部分分配收入;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这种收入有时很高。公司的经营有好有坏,盈利了能获得股息和分红,股票价格也会上涨,股民就会获得很高的收益,但是,一旦公司经营不好,亏损了甚至破产倒闭了,股票价格也会大幅下降,股民不但不能获得收益,反而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同在。

2、债券

【 教师活动】:看教材分析什么是债券;债券和股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发表见解。

【教师评论】:发行债券是企业或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教师活动】 :一般来说,债券主要有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偿还方式等项目组成。(可找一张国库券和其他债券,向学生展示)。发行国家债券,是政府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用来调节货币流通量、防止通货膨胀的手段。由于国家债券由中央政府发行,政府的资信程度最高,还本付息由国家作保,所以,国家债券的安全性高,风险最小,而且收益又比银行储蓄高,老百姓把国债誉为“金边债券”。

3、保险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假如遇到了这种情况该如何规避风险?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回避风险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有可能发生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保险的意识,来借助社会的力量减少损失。保险是一种社会化安排,是面临风险的人们通过保险人组织起来,从而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由保险人组织保险基金,集中承担。若被保险人发生损失,则可以从保险基金中获得补偿。换句话说,一人损失,大家分摊,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见,保险本质上是一种互助行为,体现了人们的互助精神,从而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学生活动】:对比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 教师活动】: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必要补充。社会保险就好像你在冬天里穿的一件衬衫,商业保险就等于皮大衣、大棉袄,有了它保证你过个暖冬。

【教师点评】: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当没有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的赔偿就是投保人投资的回报。

【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地有哪些保险公司?它们开展哪些保险项目?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积极发言

【 教师总结】:在我国,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从大的方面说,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教师活动】:想一想,我们学生参加的保险是什么类型的保险? 【学生活动】 :积极发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近几年,国内保险市场出现了分红保险等新种类,分红保险在具备正常的保障功能外,还可以从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中分到一部分盈余,能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加保险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的种类会越来越多,保险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全,参加保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知道了,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利用储蓄、股票、债券和保险等积极地为自己创造财富的积累,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布置作业]

实训营地

P35探究实践:

四、探讨回答 [板书设计]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

(一)税收的特征及种类

(二)争做光荣的纳税人

三、投资理财方式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6.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李乐艳 清远市清新区职业技术学校 5118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中职生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从以专业特色为主导内容、以案例启发共鸣、以参与式发挥主体作用和以实践活动促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了《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方法。关键词:专业特色 案例启发 参与式 实践活动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文化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决定着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效果,也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但由于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多是沿袭传统模式,首先,教师只注重对课程知识的灌注,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延伸,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程中无法针对社会问题展开思考,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也使得学生无法以现实为依照,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使得课程开展无法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其次,传统的课程考查方式已经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考试模式下的高分高能力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知识表层。随着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体会,总结了几种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以切实提高中职生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以专业特色为主导内容

以专业特色为主导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或举例的过程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使用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的原则,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大众化的学习气氛,在专业知识的配合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不断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逐步引导学生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由于专业特色的事例具有典型性、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倍感亲切,从而更有教育和引导意义。例如:笔者在讲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之企业中的劳动者”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案例。对数控专业学生讲解时,我列举了本校数控专业的优秀毕业生陈伟康同学,侧重讲述了他校期间刻苦求学、积极参加省技能竞赛锻炼自己,毕业后到顺德美的集团工作并荣升作业长的故事,对会计专业学生授课时则引用12春会计专业毕业生周心意同学的事例,主要展示其如何克服专业不对口等因素制约,最终一名顶岗实习生成长为我校办公室科员。教师在进行以专业特色为主导内容教学时,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及其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和专业知识的案例,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二、以案例启发共鸣

案例启发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节内容时,可选用“2015年在校学生选用手机价格区间的组图”进行事例讲解,并设置问题“为什么学生使用的手机价格会越来越高”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和科技不断进步,手机向功能性和智能型迈进的趋势”,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手机价格区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和“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案例启发讲解时,需要由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来启发学生基于教材内容进行思考,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案例出现的问题都是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引起学生的生活共鸣,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以参与式发挥主体作用

参与式教学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公平的学习氛围,提供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友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为有效地刺激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让一组学生设置讨论话题,话题可以是教材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然后其余小组的学生根据提出的话题进行讨论,十分钟的后五分钟让每位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本组讨论结果的阐述,教师最后再统一点评。例如:笔者在课堂上经常会设置“中职生是否应当拍拖?”、“学生是否应当携带手机入教室?”、“如何培养一个人的吃苦精神?”等问题,并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热情,能够保证学生的全程参与,对在讲授正课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参与式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实现在课堂讲课的多元化,有效弥补在教学课堂上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和保持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和高水准。

四、以实践活动促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课堂上注重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和知识。从而不断刺激中职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还要在教学过程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阶段的不同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展览馆等社科性质较为浓厚的地方参观,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学生在认同不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了解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情境,从而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此外,在讲解经济活动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企业了解生产状况的流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社会中的市场经济生产和生活,从而让学生建立正常的消费观念,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来了解学生对社会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安排下一阶段的学习重点。整个《经济政治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都全程参与,并且都是自主完成,通过与社会的直接接触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前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情况,也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导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讲究实效性,要求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7.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10级入学的12个护理班中随机选取两个班, 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两个班入学时都由招生办用电脑随机分班, 因而其中考成绩无统计学意义。两个班学生人数分别为50名和51名, 平均年龄16.4岁。

1.2 方法

实验分为两轮进行。 (1) 第一轮: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按照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要求, 采用传统教学法。全程教学以书本理论为主线, 以教师讲解为主, 辅以板书, 把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要求从头至尾地讲解;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再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学习思路跟教师走。授课过程包括:复习旧的教学内容、学习本次课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讲授新课、总结。实验组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同样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授课前教师通过网络充分收集相应的媒体影视、文字资料, 再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然后再通过制作好的影视或文字等媒体资料引入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件设计的教学顺序逐一讲授;授课过程中, 一些案例通过多媒体的影视效果直接播放出来, 关键的教学内容采用红色的字体或加粗等强调, 让学生对授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授课结束后进行动态提问, 让学生对这种提问方式感到新颖和好奇, 积极问答问题;最后, 快速地把多媒体课件重复一次进行总结。授课过程包括:复习旧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本次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结合多媒体讲授新课、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问题解答、课堂总结。两组授课内容完全相同, 连续实施20学时。 (2) 第二轮:两组对换, 即原实验组作为对照组, 原对照组作为实验组, 再次实施以上两种教学法, 时间也为20学时, 但教学内容与第一轮不同, 为教材的下半部分, 两组均一样。

1.3 教学考核

两轮实验结束后各进行一次测验及问卷调查。理论测验两次均由教务科采用计算机出题系统出题, 考试内容为本阶段的教学内容, 闭卷考试, 任课教师不参与改卷。问卷调查的内容是调查教学对象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第一轮实验教学两组学生测验成绩为:实验组50人, 平均成绩78.79分;对照组51人, 平均成绩61.82分,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11, P<0.01) 。第二轮实验教学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为:实验组51人, 平均成绩为78.42分;对照组50人, 平均成绩为62.54分,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7, P<0.01) 。

2.2 问卷调查比较

2.2.1 两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比较

两轮实验教学结束后对参加教学实验的10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两个班共发问卷调查表101份, 收回100份, 其中1份为空白表, 视为无效表格, 有效问卷表为100份。认为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课堂效果好的有92人, 占92%;一般的5人, 占5%;差的3人, 占3%。认为传统教学教学效果好的12人, 占12%;一般的44人, 占44%;差的44人, 占44%。多媒体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41, P<0.01) 。

2.2.2 学生对两种教学法的选择结果比较

与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同时进行, 让学生在两种教学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方法。两班共发出101份调查表, 实际有效表与上述一样为100份。认为多媒体教学能使自己对课堂教学感兴趣的有92人, 占92%;使用何种教学都无所谓的4人, 占4%;对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不感兴趣的4人, 占4%。选择多媒体授课的学生为91人, 占91%;选择传统教学的学生为5人, 占5%;用什么上课都无所谓的4人, 占4%。多媒体教学法的课堂学习兴趣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7.02, P<0.01) 。

3 讨论

3.1 优点分析

3.1.1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多媒体教学采用智能型、具有亲和性的界面, 图文并茂, 声像俱全, 知识容量大, 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 展示本学科最前沿、最丰富的知识, 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1], 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单纯地听教师在讲台前枯燥地讲述, 教师也不用花大量时间在黑板上板书, 只要鼠标轻轻一点, 就能把需要讲解的内容展示在屏幕上, 既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同时还能让学生做笔记清晰方便。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解释, 也不用挖空心思地把事件描述出来, 而是通过视频资料直接地播放出来, 让学生对事情的认识一步到位, 这既能把事情说清楚又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提高兴趣, 使原本单调、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了教学目的。

3.1.2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由于中职卫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医疗服务工作, 而当前的医改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达到医患和谐的目的, 网络上时不时暴出医患纠纷事件, 如何才能改善医患关系, 除了患者要理解医疗的特殊性外, 医护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强大的功能, 把一些与医患矛盾相关的社会事件在屏幕上直接展现出来,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学习能从深层次去认识问题, 明白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 并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近年出现的“天价医药费”、“120抢患者”、“不交钱拒绝抢救事件”以及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吃请收礼、捞回扣现象, 严重扭曲了医患关系, 给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 因此, 从学校教育就开始培养学生加强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将来才能在医疗服务中做到想为患者所想、做为患者所做, 让患者体会到医疗服务的温馨, 从而达到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的目的。

3.1.3 多媒体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认识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些初中刚毕业的未成年人, 对社会的认识很肤浅, 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社会经历, 单纯、幼稚, 这些都不利于其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生活, 时常有学生周末被骗钱、被偷东西, 还有部分被骗到外面去做传销等, 而教师如果只是在上课时通过语言来强调的话, 一是学生印象不深, 二是未引起学生足够的警惕, 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把这些被骗的、被偷的、做传销等事情展现出来或播放出来, 这些深刻的事件就会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才会在社会上做到既能保护好自己, 又能为人民服务。

3.2 存在问题

由于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和探讨的, 虽然是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法,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制作经济与社会多媒体课件所需的素材不足, 因为这门课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求, 因此, 研究这门课的教师不多, 授课所需的很多案例不足, 所以, 在制订课件时教师就得花很多时间去收集资料, 耗时较多;其次是授课教师少, 因为教学大纲要求周学时才两个学时, 往往一位教师就可以上一个年级的课了, 因此, 授课教师做不到每次课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再有就是学校没有那么多的多媒体教室, 就算准备好了课件, 学校也没有足够的多媒体设备供使用。

3.3 解决办法

针对在授课过程中目前遇到的问题, 我们也采取了不少处理措施, 比如制作课件的材料我们可通过从央视频道截取, 特别是2台、12台等常有案例报道的频道, 也可通过互联网从网上获取, 还可从部分高校制作好的课件中获取。至于多媒体设备不足的问题, 经学校讨论已计划在近年内全部教室都装上多媒体设备。

摘要:目的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 探讨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方法。方法 将2010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 通过测验与问卷调查进行评价, 采用统计学分析教学对比结果。结果 学生普遍对多媒体教学法感兴趣, 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结论 在中职卫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 应加强多媒体教学法在中职卫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职卫生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

参考文献

[1]农乐根.探索临床细胞学理论课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J].广西医学, 2008, 30 (6) :940.

8.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政治经济与社会》 教学有效性 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而获得多方面发展。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业界的理论难题。研究表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

传统的教学给人的印象是,教师拿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滔滔不绝地进行讲授。如今,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同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视频、音像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看视频时会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认真学习,求知欲驱使着他们学到真正实用的东西。如在讲《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当地行政服务中心等地进行简单的调查,在实践中了解人民依法行使权利的相关情况。比之传统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广泛地使用情境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

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堂教学打造得更加生动、真实。一方面,学生很难通过教师单纯讲授课本内容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进行理解掌握,因为这门课的知识点相对抽象,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概念。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大量讲述感到乏味,进而失去了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兴趣。

当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软件被开发出来,这些软件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媒体教学中,提高多媒体的应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使用Authorware软件将课堂单词训练课件制作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做选择练习,如果选择答案正确,计算机上就会弹出 “正确,加油!”的鼓励性话语;如果选择答案错误,计算机上弹出“错误,继续努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综合性评价教学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一张考卷并不能看出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所以必须改革传统的一卷定乾坤的方式,代之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除了把考卷作为考核一部分之外,还可以把学生日常的表现也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例如:考卷占评定五成成绩,日常表现占五成成绩,日常表现包括学习进度的速度、学习态度、课堂活动参与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注重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真正了解学生,融入学生之中,就要与学生多沟通交流。教师要放下领导者、训话者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以平常心去看待学生,当教师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可以请教学生。当下的中国高中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多数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这也导致了其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和弱项。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要思考合适的方式方法,使他们能够认可老师、相信老师,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当下很多青年学生喜欢使用网络流行语“GF”“BF”,而很多教师并不知晓其实“GF”就是girl friend、“BF”就是boy friend。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幽默谦虚地向学生“请教”,以真正能够适应年轻人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潮流。

三、结语

中职生通过学习《政治经济与社会》,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有关内容,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打下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辨析社会现象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帮助中职生提高了个人素质。总之,提高《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为学生创建高效、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徐亚杰.浅谈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2(32):166.

[2]张艳清.提升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的效果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151,153.

9.经济政治与社会试题 篇九

经济政治与社会 2010-11-26 16:06:35 阅读96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5题共30分)

1.我国的国徽有五颗五角星、天安门、齿轮和谷穗构成。天安门象征民族精神,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无可无交心,大的一颗星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的似颗象征着人民大众。整个

国徽图案鲜明的表现了我国的性质是:(B)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人民代表大会D、工农联盟

2.现代社会中不同国家仍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目前主要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两大类型。我国的这我国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其主要特征是:(C)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3.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上是有:(D)

A、人民代表大会决定B、党的领导地位决定

C、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决定的D、公有制主体地位决定

4.集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居于我国政治制度得首要核心地位的政治制度是:

(D)

A、人民民主专政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政治制

度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制度D、政治协商

制度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A、体现人民民主转正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7.根据我国的选举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直接选举是用于:(B)

A、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人民代表大会B、县及县以下的人民代表大会

C.省级以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法律,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有权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另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是我国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唯一

机关。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A是最高行政机关B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C具有最高的立法权D是我国的政体

9.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继续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6件:残疾人保障法(修改)(4月二审)、国有资产法(6月二审)、循环经济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保险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草案已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或二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继续安排审议。

对其中条件成熟的,争取年内通过。上述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B)

A是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行使全国人大部分权力

C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D对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决定性作用

10.十二大制定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族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B)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通过多种渠道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D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11.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2、“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为了大目标、同

唱一台戏”。概括了政协的主要职能是(D)

A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治统一B维护祖国的统一

C领导统一战线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3、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一党制B多党制C多党合作制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4、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C)

A国家政权机关B各阶级的联盟C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D人民团体

15、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D)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民族区域自治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共30分)

1、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人民民主专政(ABD)

A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B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C政体是多党合作制度D历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2、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ABCD)

A也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B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

C也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力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D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3.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这段话表明:

(BCD)

A我国的政体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我无产阶级专政

B我国是以工人阶级(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D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使我们党的一个创造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这种制度的“新”体现在:(ABCD)

A民主主体市劳动人民B专政对象是少数敌对分子敌对势力

C民主具有广泛性,大多数人享有民主D民主具有真实性,有法律、制度和物质的保证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这种制度的“新”首先就在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所以一

切人都享有民主,该观点(BD)

A正确,看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广泛性B错误,没有看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C正确,看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优越性

D错误,没认识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6、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AD)

A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前提,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国家机构

C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D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7、下列国家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有(ABC)

A国务院B中央军事委员会C最高人民法院D国家审计署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AC)

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B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

C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D直接反映了最高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9、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加强(ABCD)

A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

B改进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增加选举的群众性,加强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的联系

C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真正提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

D各级人大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

10、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因此必须弄明白,民主集中制一方面同官僚主义集中制,另一方面同无

政府主义有多么大的区别。该观点(AD)

A正确,看到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B错误,没有看了民主与集中的区别

C错误,将民主集中制与官僚主义集中制、无政府主义混为一谈

D正确,离开民主讲集中会走向官僚主义集中制,离开集中讲民主会滑向无政府主义

1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都是(BC)

A国家权力机构B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机构

C对国家机关进行民主监督的机构D政治协商、多党合作的机构

12、中国是一个存在多个党派的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外,还有八个不同派别、不同历史

发展的民主党派,这些民主党派是(AC)

A参政党B执政党C友党D在野党

1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

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其中“特点”的表现(CD)

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B合作的政治基础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D各民主党派都参政议政

14、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

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表明各民主党派(ABD)

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参加政府,是执政党之一D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和协商

15、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不仅是亲密友党关系,而且也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个命题

(ABC)

A判断正确,因为它们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看到了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C没有看到它们在组织上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三)简答题:共40分

如何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答:

(1)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并以人大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行人民

当家作主的制度。(10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

理;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10分)

(3)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

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10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上一篇:实习基地协议下一篇:困难教我学会独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