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精选8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 篇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决定从2011级学生开始,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即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各抽出16学时,利用两个暑假和寒假时间,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分别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为了贯彻上述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经过认真研讨,制订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 层去,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吸收、内化,进一步确立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增强广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 1.社会实践动员活动 学时:2学时
内容: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计划安排、要求等事项。
2.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时:10学时
内容:学生可以参考老师指定的选题,也可以自主设计社会实践题目,具体实施参观、学习、考察等活动,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收集、获取社会实践资料。
3.社会实践报告写作活动 学时:4学时
内容:运用理论对收集、获取资料进行阐释论述,形成一份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社会实践报告,并得出正确结论。
四、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掌握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及相关的理论内容,做好社会实 践的各项准备工作,选定社会实践的题目,确定社会实践对象、方法与时间,确定个人社会实践实施计划。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及时整理调查成果,并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最终完成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具体要求如下:
1.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无故不参加者,社会实践成绩按不及格记。
2.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后,必须独立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在写作过程中要态度端正,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获取材料,认真写作,禁止他人代写,禁止网上下载,禁止抄袭、雷同。
3.社会实践报告正文字数在2000字以上,A4纸打印,标题黑体,四号字;正文宋体,四号字,单倍行距。封面要有社会实践的题目,姓名、班级、学号。
4.社会实践报告必须在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周三,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收集,并按学号顺序排序,上交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任课教师。
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守则
1.如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不能按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必须提前向指导老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可以酌情考虑该学生的社会实践问题。如不提前申请,一律视为能够正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行要选择乘坐公交工具或正规运营车辆,调研地点要选择安全的地方,严禁在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地方、自然灾害易发地、各种疾病感染高发区及其他危险场所从事实践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带必要证件和证明,带好手机,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过程通讯联络正常。
4.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要注意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如遇突发情况及时与指导教师或相关部门汇报。
5.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注意衣着得体,礼貌待人,以良好的形象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6.对于因个人不注意日常安全引起的事故,一切后果由个人承担。
六、社会实践成绩考核标准
1.实践教学以学生的表现和态度、能力和水平、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社会调查报告等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实践课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的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社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调研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良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社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中等:达到大纲中规定的要求,社会调查报告能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较全面总结。对待实践教学态度端正,无违纪行为。
及格:态度端正,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 统。对待实践教学虽有一般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改正。
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为不及格:(1)无故不参加社会实践者;
(2)未按规定时间上交社会调查报告者;
(3)社会实践期间严重违反纪律要求,造成严重安全责任事故或恶劣影响者;
(4)社会实践报告严重抄袭或非本人完成者,内容有明显错误;
(5)几个同学合作搞某一调查研究,但报告内容雷同者。
七、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选题,可以是老师指定题目,也可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提到的理论观点相关的题目,注意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并具可操作性,开始拟定社会实践调查提纲,选择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方法。
2.实施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实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选择多种方式和方法如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方法,通过观察和判断,收集获取资料。
3.分析研究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收集、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社会实践报告材料的分析,应该说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是能否将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化为研究成果的关键所在。所谓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审查、剖析调查材料中包含的被研究对象的状况、特点、社会背景、基本结构、本质属性与成因、组成因素与相互关系,以及运动机制和结论的过程。然后,根据事先设计的目标要求着手拟定报告提纲。
4.撰写报告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社会实践报告结构、规范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要求理论正确、内容真实、主题突出、言之有物。
5.总结提高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个人社会实践综合情况作总结分析,肯定成果的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次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八、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结构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结构一般有四个部分:题目、导言、正文、结语,有的还有附录。
(一)社会调查报告——题目 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可分为两类: 1.单行标题。只有一个正题,直接写明调查的事项、对象、范围。如《关于辽阳市市国有企业科技人员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双行标题。正题下加一个副题,正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副题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如《感情越拉越近——对江苏省“三下乡”活动的调查》。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导言 社会调查报告的导言言一般包括三点内容: 1.调查研究的缘由和目的——调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2.调查的对象、范围,3.调查的经过——时间、地点、过程及调查方法。
调查报告范文一:《要围绕经济建设抓教育——无锡、沙洲教育发展情况调查》的开头:
调查报告范文一:
在四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当怎样认识和处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完成十二大确定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作了一些调查,对比我们过去了解到的经济发展较慢地区的情况,受到不少启发,现写出以就正于教育界的同志们。
这篇调查报告范文的开头着重说明了调查的目的,是在于解决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办好教育的问题。
调查报告范文二:《宣传工作在农村基层扎不了根的原因何在》的开头:
调查报告范文二:
八月上旬,我在XX县XX区调查了解上半年宣传工作情况,听了区委宣传委员的介绍,又到乡、村访问了一些千部和群众,调查的结果是:上面很重视宣传,地、县委宣传部订计划,编讲稿,训骨干,搞试点,忙得很。可就是到了农村基层贯彻不下去,行动不起来,扎 不了根。为什么宣传工作在农村基层扎不下根呢? 这篇调查报告范文的开头介绍了作者调查的时间、地点及简单经过和主要结果,提出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很有吸引力。
可见,调查报告的开头,一般是对调查对象的简单介绍,或对调查目的、时间、经过作简单的说明,调查报告提纲掣领地点出所要反映的事物的轮廓,目的在于首先给读者一个大致而又清晰的印象,便于接受下文所表述的事实和道理,以提高阅读效果。
(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正文
正文部分是社会实践报告的主要部分,是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向人们介绍调查的重点。学生占有材料的多寡、观点的正确与否,层次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足等等,都在这部分体现出来。这部分内容如何,决定着调查报告的价值和命运,因而是写作的重点所在。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内容:
1.基本理论概述。对报告所运用一个或多个理论观点进行概括说明。要求理论选择准确,概括精炼,切记照搬照抄。
2.实践调查概述。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叙述概括。要求材料全面、客观、精确、具体,具有代表性。
3.分析阐释。运用一个或多个理论观点对实践调查概括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议论、说明。这是报告的重点,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具有说服力。
这部分的写作既要防止单纯罗列材料,也要防止过多的议论和说 理。
(四)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结语
社会调查报告的结语,主要包括形成结论、提出看法和建议。其内容有时是总括全文,深化主题;有时是交代社会调查报告中未能解决而又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有时提出继续调查的希望和建议。这是报告最有价值部分,要求内容精炼,字数不宜过多,结论正确,建议切实可行。
结尾写得好,可使整篇调查报告倍增光辉,有“点石成金”之效;反之则前功尽弃,有“狗尾续貂”之嫌。所以,尽管调查报告的结尾可长可短,但一定要起到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附录
有的社会调查报告还有附录部分。内容包括:部分原始资料、少数典型个案资料、调查统计图表的诠释和说明,正文中有关材料的出处,参考文献,旁证材料,以及其他必须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附件:
调查报告范文:东南沿海企业毕业生需求状况调研报告 2010年5月8日—15日,工程学院主抓学生工作的院长张丽秋和基础部思政教研室老师王青先后到福建省,走访了福建厦门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腾龙特种树脂(厦门)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主要调查在上述单位我校毕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报告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几个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的规模、产品、产值和效益。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面对面了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并总结了学生的建议:加强实践学习,实习要深入工厂、车间,加长实习时间;加强实习的质量,提高实习的效率;增加经济管理学的内容;专业课教学应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访谈各单位的人事经理,了解了用人单位的毕业生需求情况。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生源地、数量和专业方面的需求 上述几个企业都有一定的用人需求,而且大都愿意要福建生源的学生,专科生的需求量大于本科。其中翔鹭集团明后年需要大中专毕业生100多人,专业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仪表、分析、环境工程、电气自动化、机械。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①专业要对口,要符合企业所需要的专业。②专业知识要扎实。③对企业的忠诚度要高。④学习能力要强,要善于思考。⑤英语: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要求本科生达到六级,翔鹭集团要求四级,如去技术部要求口语能力较强。⑥希望招的人实践动手能力强,要实干型的。⑦综合能力要强。他们比较看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处事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如果人际关系能力强,文字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⑧党员、学生干部优先。企业把学生在学 校的社会活动看得很重,认为成绩不是第一位的。等等。
第四部分主要是调研的体会与建议。
如:第一,提早加大与各类企业沟通的力度和频率。定期走访企业加强校区宣传。
第二,根据企业发展调整课程设置。调研中了解到许多院校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及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编写教材更新知识和技术,建议校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教材内容以及企业新技术,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第三,加强校区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议校区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辽化公司、奥克公司、忠旺集团等地方企业,形成校外实训基地,有计划让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取得效果。我们所到企业对这两点都非常看重。
第四,加强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学校要培养学生职业操守,想干事业就要吃苦耐劳,加强毕业生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教育。企业很看重学生的忠诚度和诚信度。
第五,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多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
九、社会实践活动参考选题
社会调查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具体实际,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调查:
(1)调查家乡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职业的变化情况,联系唯物史观的交往理论,写一篇关于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2)调查家乡所在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进步的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完成调查报告。
(3)深入社区、乡村,调查人们的业余生活时间的支配情况,联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理论,撰写一篇关于人们闲暇生活情况及问题的调研报告。
(4)调查一个村庄、社区,对基层民主建设的状况(如村民委员会的建设、居民委员会作用的发挥)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基层民主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地位、途径等问题,完成调查报告。
(5)调查一部分人群,了解大家对改革开放形势的看法,如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希望政府干的事情、最不满意的方面,初步掌握目前人们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认识,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给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6)调查所在地区人们的收入的主要来源、分配情况,根据唯物史观的所有制理论写一篇正确认识当前人们收入构成状况及原因的报告。
(7)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城乡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城乡人们在操办婚丧红白喜事过程中的消费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分析移风易 俗的重要性、措施及建议,完成调查报告。
(8)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调查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的对“幸福”的认识,包括“幸福是什么、怎样获得幸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等,运用价值观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9)实地调查一个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了解该单位文化建设的突出做法和经验,写一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调研报告。
(10)就近深入农村、企业,调查当前干群关系状况,联系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发现先进典型,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视角,提出改善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撰写调研报告。
(11)调查了解所在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现状,总结提炼经验,分析不良文化的表现、危害,分析现实生活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地位、作用,撰写调查报告。
(12)通过调查所在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发展存在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写一篇关于当地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调查报告。
(13)通过调查所在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写一篇有关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理想、信仰、信念建设的调查报告。
(14)调查一个村庄、企业、城市社区的环境生态状况,围绕“绿 色发展”理念,分析所在地区生态的现状、取得的进步、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的设想等,撰写调查报告。
(15)调查“互联网+”时代条件下,所在单位、社区、乡村人们的网络使用状况,写一篇关于人们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16)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教育给予了空前的重视,随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加深,一些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的期望又存在下降趋势,调查所在地区若干家庭教育投入的情况,写一篇关于“教育投入与人的发展”方面的调查报告。
(17)调查所在地区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情况、困难家庭生活状况,国家政府和社会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关注状况,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完成调查报告。
(18)调查所在乡村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少年儿童辍学、失学情况,写一篇关于当前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调研报告。
(19)结合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求学历程和切身感受,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设想,撰写调研报告。
(20)调查近年来所在家乡交通、饮水、卫生、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21)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自己身边发生的新变化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撰写调查报告。
(22)调查家乡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 支柱产业发展发展状况调查,撰写调研报告。
(23)调查一个县(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出理性分析,提出发展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24)调查家乡改革前后的变化,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说明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正确性;
(25)调查家乡所在地的“弱势群体”情况并说明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26)我校毕业生就业成才的典型事迹调查
思政教研室
2016年3月6日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 篇二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目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此教材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并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一教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等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认知的基本, 也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动力。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 人的认识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而检验出来的, 这是认识发展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的检验, 人的认识才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既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知识的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并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是非对错, 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1. 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来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 教师必须遵循实践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考虑到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 以及他们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基本规律, 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这两个方面相结合, 以此来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更贴近实际, 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
2.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出现, 整个社会思潮都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 一方面有能力去学习和了解新的科学技术, 另一方面他们时刻被这一思潮包围着。因此, 当代生活是瞬息万变的。实践教学只有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与当前社会背景相互适应, 才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前显得不那么苍白无力。所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教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将马克思理论与当前社会环境相融合, 给马克思主义加入新的内容、新的方法等, 从而使这一基本原理更富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 还能够了解如何去运用这一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 课堂实践。课堂实践, 顾名思义, 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课堂实践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展开, 案例式教学所具有的内容丰富的特点为枯燥的理论学习带来不少的乐趣, 小组讨论及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的开展, 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情境中来, 以及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声音和图片等资料的搜集和播放, 能够帮助学生从背景、特征等多方面把握所学理论知识。这些方式的开展, 是课堂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校园实践。校园环境是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 教师以校园环境为背景开展教学实践, 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教师在开展校园实践时, 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 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活动中去。而教师, 也应当负担起组织相关活动的责任, 可以通过开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论赛或征文比赛, 以及组织学生共同阅读与马克思主义相关联的哲学作品等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成长, 在校园中用实践去检验理论。
3. 社会实践。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除了平时的学习时间外, 寒暑假的时间也是其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实践的重要时候, 对这一短时间的利用, 正是实现社会实践的主要机会。教师可以在寒暑假之前将实践的任务发布到学生手中, 任务内容既可以是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也可以是深入到基层中去服务社会。这一实践方式, 给了学生参与到社会中去的机会, 使他们有机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
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不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社会都有很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这一原理的目的以及必要性, 强调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两大原则, 即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以及探讨三大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此说明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所其到的作用是不相上下的。从而让更多人意识到, 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学, 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钟晴伟, 廖芳.以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 2014 (18) .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 篇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 篇四
一、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的两篇著作,写出读书心得,每篇不少于1500字。
二、实践教学活动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三、要求:字迹工整,独立完成,不能打印,只能用钢笔或签字笔在A4白纸上
手写。雷同者一律按0分计。
四、读书笔记基本格式: 读书笔记首先要说明所选读的资料来源(文章题目,选自哪本著作,著作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然后总结该文章的基本思想,最后联系实际总结心得体会。
五、上交时间: 本学期第15——16周。
六、阅读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
3、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异化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4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全集》第38卷;
20、列宁:谈谈辩证法,《列宁选集》第2卷;
2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
2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乙种本);
2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选集》第5卷;
27、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
3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3、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1卷 ;
34、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
35、江泽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6、江泽民: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7、江泽民:发展要有新思路,《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40、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2、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 篇五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哲学基础
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马克思多次被西方评为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3、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看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4、联系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中国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5、运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原理分析党的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6、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原理分析“四个全面”理论的哲学基础
7、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调研分析法治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8、联系当前反腐败斗争巨大成果,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论述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性和迫切性
9、选择当地城乡一个或几个社区、乡镇,对有关封建迷信活动的情况和一些信教徒的思想、生活等情况作一具体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及其对策
10、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11、选择当地某个国有、民营、合资等企业,调查该企业在环境和能耗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技术作用两重性原理分析生态建设和美丽中国、美丽安徽建设的重要性
12、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的传记,讲生平、事迹故事,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
1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论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4、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论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性。
15、联系当前实际,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央整治网络谣言和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16、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分析香港非法占中集会活动的危害性及其根源
17、寻找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弱的方面,设计一个加强和改进的方案,并实际地实施,记录实施过程情况,写出总结报告。如增强自己的意志力、训练自己的创造力等
18、中央提出反对“四风”和八项规定,请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分析“四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19、中国正加速进入黄金发展期,现在又遇到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谈谈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0、调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矛盾、问题,并就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 篇六
小组成员:
郜培森
史晨路
汪林青
康世朋
刘立柏
易念慈
2011年10月******1053
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
一、结果分析
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
调查结果显示,想去中外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占参加调查人数的26%和22%。并没有争相到国企、外企工作,有近40%的天津高校大学生对企业的性质并不十分在意。虽然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有所复苏,但是一些有实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仍然不是太高,理智的大学生为了先就业,不再拘泥于工作单位的性质。这正好反映了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们的择业态度趋于稳重和理智。
学生要求的薪资标准下降
如今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为1000至2000元。自身价值的评价,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确定薪酬的标准,其次才是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势力。要正确的评定自己的自身价值,同时也要经得起公司乃至市场的检验,过分拔高或者过分贬低自己都是错误的。接受调查的一位学长说,他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要求很低,无所谓多少,只是去学习工作经验,适应这个社会,他还说,毕竟学校跟社会是有很大不同的,要把第一个工作当作是自己进去社会的进修学校,当然,他表示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个是必须的。
学生注重的公司特点
近六成高校大学生仍把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薪资和公司的名气注重度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这样的选择更加的理性。另外,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前几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对中国的就业市场影响很大,因为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就是出口,而出口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开始关注就业动态。超五成学生通过网上投简历、人才招聘市场、校园招聘会等方式寻找就业机会,这样的求职方式更加的主动,机会也更多。接受调查的以为学姐告诉我们,她今年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中,几乎全是自己在网上找到的,当然,学校的招聘会更是一个没拉,如今,她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只等着明年毕业就参加工作,为自己的在校学习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
本次调查哦现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多都有较明确的计划。不管是大四,大三大二还是大一,他们都有明确的打算,不排除有人会在以后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对未来几年有个目标,是好事,值得鼓励。接近半数的学生做了“求职、升学两手准备”。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计算机,增强自己的能力,并且有的学长学姐,甚至是学弟学妹告诉我们,他们会经常上一些招聘网站,看看用人单位对自己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然后有意识的像那个方面发展和努力,这着实出乎大家的意料。通过这种方式,有些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他们已经在像用人单位的要求发展,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感觉未来就业前景一般,只有少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估计自己难以找到满意工作”。如果就业不够理想,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准备“调整就业目标,先就业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做这两种打算的毕业生占多数。
学生想要的就业区域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意向看,大多数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的出发点是发展机会多、生活环境好。对该校毕业生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地域是苏州杭州、京津沪和南京等地区,近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三类地区就业,其中苏州杭州、京津沪和南京有50%以上的毕业生对之充满期待,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吸引力并没有我们在调查之前想象的那么火爆,与选择中西部、苏北和东北地区的比例都只在10%左右,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显示出我国对学生的吃苦教育还不够,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热爱吃苦的精神。
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
选择有效的求职渠道,能够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从被调查的学长学姐获取信息的渠道看,本校就业网站、辅导员和年级是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三条主渠道,口头调查现实,成功签约的就业信息来之于这些渠道的人数。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学生通过参加专场校园招聘会、参加校内大型招聘会、自己直接与单位联系、通过实习寻找机会等方式进行求职。但也有半数已经签约的同学是通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由此可见,而各类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求职信息,而学生自己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学生存在的就业误区
大学生就业意识产生较晚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过半数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开始于大学三年级,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开始于大学一、二年级,大约有一成的学生根本没有就业意识,这也让我们有不小的震惊。
经查阅资料,得知,就业意识是个体对就业活动的认知,包括就业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就业意识是个体就业计划制定和决策的前提。个体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都是在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甚至是为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如果完成大学教育就进入就业环节,那么就业意识产生在大三时确实过晚,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
就业目标定位较模糊
目前很多大四学生有较为明晰的就业目标,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有就业目标,但不确定,比如以为接受调查的学长就告诉我们,他的目标很模糊,有时候自己也表达不清楚,只是在头脑里大概有个印象而已。然而另一些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就可以用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来形容了。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普通工作岗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
这次调查表明,接近九城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兴趣、就业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人职业价值、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事实状况和相关信息的了解。就业中职业的选择和决策均需要对自我职业价值取向、兴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就业心理准备不充足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对就业的专业准备和就业技巧的准备等认知。大部分大学生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还显示,近半数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就业方面的教育、训练辅导比如,很多人都表示上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选修课程,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表示接受过较多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极少部分表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我们通过对就业市场工作人员的聊天得知,尽管部分大学生在专业方面做了相应的拓展,但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就业教育、训练和辅导应该系统化,不应偏重于就业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
总结
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一个被调查的学长跟我们说,他已经找了二三十次工作了,简历投出去都跟石沉大海一样,再也没有了音信,、但是他依然面带笑容,并不悲观,让我们很感动。他说他相信一句话:平平淡淡的一生干不出什么丰功伟绩,只有不断在挫折与困难中磨练,你才会成长,才会使你的人生达到生命的制高点。
大学生应有的心理准备
及时转换自我角色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参加兼职工作,比如做一个促销员,这样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还有亲和力,可以说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深入了解自身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来思考。
对自己充满足够自信要做好准备在就业遇到各种困难,困难是只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但他也是是陪伴你走向生命制高点的经之路。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我们能挺过来,那就是你又一次跨越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失去自信,只有你充满自信,你才能够跨越这制高点。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大学生能否正确充分的准备就业,决定能否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提前着手准备,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未来有个一美好的期望,并且不断的努力。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 篇七
一、教育价值观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阐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任务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了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 必须对教育价值观进行准确定位。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教育价值的认识, 它主导着其他教育思想和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规律的论述,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本质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理论, 科学地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原理”课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原理”课教学必须坚持与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统一的价值取向。
几千年以来, 我国一直延续着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就是改变个人地位的教育价值观。时至今日, 这种改变个人地位的教育价值观在我国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它通过应试教育的方式仍然在左右着我们的教育实践。考试分数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以“原理”课为例, 很多学生为了修满学分、获得奖学金、拥有更优势的个人经历而死记硬背, 忽视了对基本原理的思考与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没有准确的领悟, 就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 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必须转变教育者的传统思维方式, 调整教育者对“原理”课的态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传统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 教育的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应是为了谋生, 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能终生学习。新的教育价值观, 必须有利于“原理课”功能的发挥。“原理课”功能主要包含内容和机制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一是“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即受教育者经过培养, 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 相信马克思主义, 并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觉行为意识, 改造社会, 满足社会需要。二是“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即受教育着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 充分发展自我。
二、人才质量观的定位
教育的对象是人。原理”课改革, 必须有自己的人才质量观, 这是进行教学改革总体设计与技术设计的基本依据。
“原理”课作为以传播知识、养成学生健康人格、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主要教学活动就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被证明为正确和高尚的知识和道德, 并且通过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活动, 对学习者的思想、精神、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方面进行影响和训练, 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心智、良好道德品质的对社会主义发展有用的人才。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 人才质量直接由教学质量决定。但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不应该只由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数字指标决定, 知识的内化程度也应该纳入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原理”课应该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实现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浅到深, 从具体到系统, 从接受到内化的质的飞跃, 从而使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自觉传播者, 这样才算是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双达标。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无意地内化了教师的知识和理论, 内化了教师讲授的道理和案例, 从而使文明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代替了以往简单的、情绪性的、习俗化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使其由幼稚、无知变得理智、文明和博学, 使其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和博大, 使其思想变得开阔和深刻, 使其心智收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启蒙和熏陶, 从而促使学生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的倾听者向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者、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人才质量观应该以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原理”课的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理论目标是认真学习并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 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提高分辨是非, 判断正误的能力, 提高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原理”课的人才培养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是能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并在实践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具备理论创新的使命感和理论传播的主动性。
总而言之, “原理”课培养的不是表面说的是一套, 内心想的是另外一套的社会主义的“僵尸粉”, “原理”课培养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恪守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的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总目标。“原理”课必须在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 去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教育实践观的定位
“原理”课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观,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前提, 是实践活动的萌芽期, 而学习理论最终的目标就是指导实践。理论就是要将头脑中的观念进行“大换血”, 也就是所说的意识和精神层面的创新;实践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外化为改造外界事物的实际的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原理”课改革的时代要求。
传统的“原理”课课堂教学强调记忆和理解, 模仿和操作, 放弃了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方面的心智开发, 强调了文化继承, 忽视了技术训练, 放弃了对学生人格、气质、情感、意志的健康引导。“原理”课教学大多也遵循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教师把知识讲解给学生, 然后通过考试来验证学生是否记住, 学生形象地把这种教学方法形容为“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忘笔记”。总的来说, 在认知、情感、行为的三位一体目标中, 更强调认知目标, 而且是其中记忆、理解等低层次的目标。这就让学生们的学习变成了枯燥的机械性记忆过程, 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 抑制了学生的特长式发展。“原理”课应该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 中国古代就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这反映了“教”与“学”双方的互动过程。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案例分析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为“原理”课这种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将理论与社会现实、历史事件相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来进行理论探析、道德评价, 是十分有效的。要注意的是, 要想有效推行这些教学方式, 教师必须熟知学科领域的知识, 且具备提出问题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的能力。
原理课不仅要注重创新课堂教育方法, 也要拓展践行式的课后教育, 这必将成为基础理论教学的发展方向。“当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一种以觉察、体悟, 顶替接触具体琐屑事物的过程时, 相对于雁来说, 这种顶替的结果是, 将真实的雁换成一堆羽毛。”“原理”课不应该仅仅传授“原理”, 也要演示“原理”, 让原理在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最终达到运用原理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践行不仅是知、情、意的集中表现, 也是“原理”课的教育任务。某种价值观念的获得, 不是也不可能是某种外在力量的给予, 而一定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外部环境, 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的而获得的, 或通过实践活动过程本身获得的。“原理”课必须开拓途径, 增加文化体验活动, 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将学生的意识与实践活动完美结合与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实在化变成具体的行为结果, 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又进一步丰富了他原来的理论。“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丰富多彩的学生团体活动可以让学生提高主人翁意识, 是一种最好的自主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必须有足够的课余生活时间, 来让他们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在大自然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 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来丰富自己的视野。通过摩尔训练、趣味运动会等团队活动, 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触到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密切关系, 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定位;通过爱国主题讲演赛, 学生会更真切地感觉到民族使命感, 从而对“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产生更深的领悟。
我们现行的管理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实践教学, 比如我们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去组织教学, 教学大纲具有指导作用, 但对创新教学方式而言, 也是一种束缚。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讲授同一课程, 他所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才真正反映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目前标准化的考试题库、统一的测评标准, 无法完全包容授课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也可以使受教育者理解和认识到在社会变更中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性, 推动他们去建设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和社会发展必然历程的新世界, 使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之中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觉地进行着自我的荣辱感、使命感等价值观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必须坚持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质量观、教育实践观, 以创新性、实践性为着眼点, 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如何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改进, 以摆脱以往“原理”课的高道虚化无以着实的局面, 使它满足人与社会共同的的发展需要, 融于日常生活, 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理论光芒,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当代教育理论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黄藤.学校教育基本功能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古波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M].香港: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 2002.
[4]张立立.中学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 篇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29-02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大班上课(少则3-4个班,多则5-6个班),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布置1-2次作业,期末考试是传统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起源于图书资料有限,而且价格昂贵,学生家庭困难,买不起图书资料的年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当然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严重的不足和弊端已显现:一是教学方式呆板、沉闷,课堂不活跃,学生没有兴趣,普遍不听课;二是教学内容抽象、枯燥、生硬、陈旧,脱离现实生活,学生感觉很遥远,无法接受;三是合班上课,学生人数太多,不利于管理,给教师正常的课堂管理增加难度和困难;四是影响教学质量,小班上课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提问、讨论、辩论等在大班都无法实施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教与学的互动环节,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等等。这些因素抑制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理论视野,束缚了学生的理论思维,阻碍了学生理论境界的提升,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变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教学,达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较多地思考课程的知识点有哪些,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各章的重点、难点讲解清楚,怎样管理好课堂秩序,留什么样的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出什么样的题型等,一切都是围绕教师讲课、灌输知识为转移,上好课,管好课堂秩序,学生成绩高似乎就是衡量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作业、考试乃至整个教学流程都必须围绕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来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听懂,什么样的课堂管理学生容易接受,什么样的课件能够吸引学生,什么样的语调能够打动学生,什么样的品行能够引领学生,一切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转移,科学发展教学,实现知识、素质、能力之间的协调发展。光有知识,死记硬背,不能学以致用,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知识并非力量,只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潜能,运用知识去改变和创造,知识才能转化为力量。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统一,三者不能偏废。
(二)实施教材、课件、授课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全国高校普遍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具有权威性,无需各高校再自行组织编写教材或使用其他教材。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难点和重点,然后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首先是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把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难点、重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课件中,把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的画像和名言用在课件中,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同哲学家对话和交流,然后去反思那个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观点和命题是否符合今天的实践,从而克服传统呆板、沉闷、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件上,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其次是节省和减轻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和压力,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无需记笔记,教材上都有,因为你记的不可能比教材更系统和全面。问题是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件上那些鲜活的形式中去梳理各个概念、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再次是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件为手段,面对着学生这鲜活的客体,我们必须高举远蹈、慎思明辨,既要融会贯通,行云流水,又要体会真切,充满激情。生活中处处有哲学,教师要善于提炼和挖掘生活中的哲学故事以及中外名著中所蕴含的哲理,寓教于乐。也就是说,教师授课要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三)运用典型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启迪学生的理论思维
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紧贴现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变,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无论是政治法律思想,还是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和成果,只要去挖掘,就会找到丰富的宝藏,可以说典型的案例比比皆是,它们鲜活生动,充满哲理,寓意深刻,富有教益。如果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搬进课堂,融进课件,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启迪学生的理论思维,探讨它们的哲学寓意,研究它的理论基础和根据,相信学生就不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就不会认为抽象、枯燥和晦涩难懂,反而会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管用、科学,感觉到它的伟大之处,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四)变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考试为辅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不是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学习,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一般平时成绩在10-30分不等。这种考试方法,尽管注意到了平时的学习态度,但仍然带有强制性的色彩,无非就是迟到、旷课、病假、事假、作业、课堂表现等的控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此,必须改变教学过程的核心,以学生为本,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平时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考试为辅,或者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中,严格管理学生的出勤情况是必须的,这是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教师要善于调动各班班长、支部书记和学习委员等班级干部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抓住了他们也就抓住了班级学生;此外,更重要的是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该把主动提出问题、课堂发言、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等纳入考核内容,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思考问题、善于表达和敢于争论的好习惯。期末考试应理论联系实际,如写一篇小论文,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与学生社团相配合,打造课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
各高校都有名目繁多的学生社团,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如青年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必须是这些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他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打造学生乃至学校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指导教师应该带领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定期进行学术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思考,去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活动;其次,教师可以把任课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或者以班为单位深入这些社团,参加社团的活动,并为每个小组定期布置不同类型的研究题目,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平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马克思与燕妮的伟大爱情,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改革开放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根据等等。然后教师从中选择优秀的研究报告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演讲,这样学生既能积极参与,又能在参与中掌握知识,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的变革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共同努力,需要广大管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需要学校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相信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会在深入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完善和发展,一定会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六山.大学管理导论[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纪宝成.大学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赵文辉.高校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庆典.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钟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方案】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06-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绪论07-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09-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07-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答案(2012年)06-29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0-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07-2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释义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