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思品复习资料

2024-09-04

七下思品复习资料(精选9篇)

1.七下思品复习资料 篇一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期末测试题

班级:姓名:

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所描绘的游戏活动最能发展我们什么方面的素质()

A提高观察能力的敏锐性B提高动作思维的敏捷性 C培养我们的想象力D强化做事的耐心与专注

2、下列关于“雷区”的理解正确的是()A青少年对网络信息没有鉴别力,所以不宜上网 B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雷区”,保护自身安全

C只要会控制自己,误闯“雷区”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D吸烟喝酒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3、调控自我情绪的正确方法是()

①理智控制 ②转移注意力 ③任意宣泄 ④放任自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冲动是魔鬼”,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人最基本的情绪种类是:喜、怒、哀、惧

B消极情绪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要懂得控制不良情绪 C调节情绪有多种方法

D可以在任何场合、用任何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

5、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使我国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国家的行列,这体现了我国()

①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②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③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④已成为创新型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说明()

A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B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选择 C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D我国已经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7、小康是我国人民从古至今的梦想,下面对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确定的至21世纪中叶的一个伟大目标 B这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C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 D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8、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A我们要达到的小康,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的过程

B我们要追求的小康,是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C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还要追求更高水平的小康

D我们要实现的小康,只是指物质生活的改善,不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

9、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科技实力不强,首先体现在()

A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总体较低

B在研发经费、技术管理、科技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在国际上的排名不高

C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尖端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

D在高科技领域,很多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由外国人掌握

10、下列对“科学发明使人类越来越懒惰”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发明有百害而无一利B人类发展科技,无异于自掘坟墓

C科学发明使人类变得好吃懒做D科学发明使人类生活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

11、我国近年来实行在超市购物不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这也是继多个欧洲国家以来,又一次抵制塑料袋的行动。也许塑料袋的发明者不会想到他曾引以为豪的成果如今会被喻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对此你的看法是()

A科技能够给人类带来福音B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C科技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2、中学生小燕从不浏览黄色信息,还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意见,可见小燕()①善于控制情绪②有社会责任感③懂得自尊自爱④能明辨是非善恶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3、用心倾听他人的讲话是为了()

A照顾对方的面子B锻炼自己的听力

C好好表现自己的修养D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竞争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使我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这说明()

A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B我们完全生活在竞争的环境之中 C竞争是使人进步的唯一方式D竞争就是生活的全部

15、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对此理解有误的选项是()

①对朋友人品和能力的依赖 ②对朋友言听计从 ③对朋友非常依赖 ④站在朋友立场思考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16、情景题(每道题2分,共8分)

(1)小林最好的朋友小辉在校外和一个高年级的学生打了一架,由于势单力薄,小辉吃了大亏。小辉邀请小林一起去教训他一顿。

理由是:

(2)放学路上,网吧老板:“小朋友,进来看看,我们这里包吃、包住、包玩、价格优惠。” 我会:

理由:

(3)放假期间,面对好朋友递过来的香烟。

我会:

理由:

(4)本学期班干部又要改选了,一些同学跃跃欲试。小凤认为自己各方面表现的都不好,老师和同学都不会选自己,因此,没有报名参加竞选。

正确的做法是:

理由是:

17、材料一:中学生丁某等人,由于受网吧不健康内容的吸引,经常到网吧上网“开心”,后来发展到没钱上网就开始拦截学生勒索钱物,并先后将几名学生打成重伤。

材料二:据报道,某地13岁男孩张潇艺在连续上网沉溺虚拟网络游戏36小时后,因深感其害,却又无法自拔,于是选择从24层高楼纵身跳下,留给父母无尽的伤痛。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中的“上网行为”对我们青少年会产生哪些影响?(3分)

(2)生活中还有哪些我们不能涉足的“雷区”?(2分)

(3)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上述不良影响的发生?(3分)

正确的做法是:

18、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某部指挥员李云龙有一句耐心寻味的话:“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大的敌人,李云龙毫不畏惧、敢于亮剑。他所带领的部队敢打硬仗,敢同比自己力量强数十倍的敌军过招,并取得了一次次重大胜利。李云龙及其所率部队的这种精神被人们誉为“亮剑”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充满着竞争,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同学之间的竞争事例各一例。(3分)

(2)请你说一说竞争的积极意义有哪些。(3分)

(3)材料中“亮剑”精神给了我们什么启示?(3分)

19、【感悟友谊】“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待,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这首歌是家喻户晓的歌曲。它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友谊的真谛的探求。某班级以友谊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班会,邀请你来参加。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主题。(1分)

(2)朋友给了我们很多,朋友给了你什么呢?(3分)

(3)请你设计本次班会的步骤。(3分)

(4)在交友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3分)

2.七下思品复习资料 篇二

一、关注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考复习, 教师固然重要, 但学生的学习更加重要。因而尤其要关注学生。

1.关心学生的思想实际。

中考前夕, 有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 耐挫力较差, 往往一次阶段性考试也会引起情绪波动, 有时甚至会有一些异常举动。对这部分同学常常需要进行耐挫教育和自信教育。有的学生基础差, 态度差, 对他们进行的是思想教育, 端正其学习态度, 甚至要加以监督。在和学生交流时老师一定要做到思想开明、诚实善导、表里如一、尊重学生个性。因为教师的真诚能唤起学生的真诚, 能受到学生的爱戴, 就能把老师个人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

2.关注社会热点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科的生命所在, 也是政治命题的一个基本原则, 复习迎考时同样要坚持这一原则。思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 更要关注时事热点, 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引发他们去思考、探究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他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培养和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就日本的地震、核辐射灾难, 我国政府无偿援助日本物资等新闻进行讨论时,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些同学很气愤, 一些难听的话脱口而出, 一个很有个性的同学还站起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念态度——不捐。其理由十足:南京大屠杀、731部队, 日本对我国犯下的罪行等, 这些不可饶恕。于是在课堂上我和他之间就这问题展开了辩论, 我主要表达三层意思:一是天灾面前, 人类是一个整体, 同舟共济, 我们要有全球观念、忧患意识。二是大爱无疆、对生命的尊重、奉献爱心。三是我们要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以积极宽容的心态对待这事, 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 而拒绝捐款只能是一种弱国心态。学生们听得入神, 学得认真, 既学习了理论, 又受到了教育。

二、关注课本

中考思品的特点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因此, 在复习阶段必须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熟悉教材内容, 掌握知识要点, 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夯实基础, 准确掌握知识和能力要求。

1.将课本知识连点成线, 形成知识链条。

例如, 在复习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时, 我们就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 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为什么?核心是以人为本,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全面协调发展?为什么要全面协调发展?为什么要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为什么要统筹兼顾?等等。

2.将课本知识连线成网, 构建知识体系。

在进行知识专题复习时,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对一个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例如在复习八年级“民族问题”时, 可设计系列问题: 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来回答) ?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角度分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牢固纽带是什么?在民族发展方面设置的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有何意义?或者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意义是什么。同时和九年级的有关知识点相结合。这样既复习了课本知识, 也进行了专题归纳, 提高了综合归纳能力。

三、关注解题方法

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学生答卷时从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 必须把知识点用文字表述出来, 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得分。许多学生在平时的作业和测试中文字表述能力相当差。有的思维混乱, 答非所问;有的用语不规范, 缺乏条理;有的答题思路狭窄, 没有从多角度回答问题;还有的没有结合题目中的材料。因此, 后期复习时很有必要强化解题方法技巧的训练。

对于中考指要上面的选择题, 一般在课堂上完成, 当堂对答案, 当堂讲解错题。对于非选择题, 学生先做, 老师批改后再讲解。批改时按照中考要求来批改, 每题都标明分值, 根据答案要点批改且相应扣分。这样就促使学生根据分值答题, 能从多角度思考, 且知道失分在何处。

四、关注学科思维能力

中考命题角度多, 选材范围广, 注重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灵活多变。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在复习时可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专题讲解, 可以将专题讲解穿插在课本的复习中, 克服为讲专题而讲专题的倾向。其实中考改革是渐进的, 是稳中有变, 平时重视对不变的研究其价值大于对变的研究的价值。近年来不变的是强调学科能力, 重视学科主干知识, 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如2011年最大的热点是建党90周年, 所以在复习九年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 结合建党90周年进行专题讲解就更有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宗旨、指导思想各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三个代表的含义 (党的先进性所在) 是什么等相关问题。这样, 在课本复习时穿插专题讲解, 有利于学生懂得“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或“万变不离其中”的道理。

3.思品课中考复习的有效方法 篇三

关键词:考试方向;基础知识;时政热点;复习资料;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93-02

一年一度教师们翘首以盼的全省中考研讨会已圆满结束了,我作为一名身居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参加了会议。今年是本人第四次参加省级中考研讨会,虽然每年会议内容不尽相同,但内心的感受却都一样:收获良多,受益匪浅。几位专家的讲座内容各异,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平时的教学和考前复习更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此次会议精神的学习、领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和所作的思考,我认为2011年思品科目的中考复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领悟精神把握方向

江西省多年来中考思品试题的命题都是以《课程标准》和每年的《中考说明》为依据。每年《中考说明》明确了考试的方式及内容等,2011年中考试卷也不例外,仍然实行开卷,呈现方式还是星级呈现,主题引领,考试内容为37个考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中考复习时,严格依据考纲要求,该抓就抓,该放就放。以前,我们有些老师总担心复习不到位,随意增加考试内容,既加重了自己负担,更加重了学生复担,还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每年的《中考说明》因具体情况会有所变化,特别对于其中新增的内容,更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10年《说明》中提出增加“民族团结”考点,中考考试分值有近10分。《课程标准》与《中考说明》是中考复习的“指挥棒”,教师复习之前应认真研读,深刻领悟,明确方向和重点,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重视基础,学会归纳

江西省中考既是学业水平测试,又是选拔性考试 。从近年中考试题看,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就好比是根基,只有根基打扎实了,学业大厦才能牢固,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教材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和掌握,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中考综合复习是在原先新课基础上的深入,要求能融汇贯通,教师应打破各课、各单元及各年级知识点的界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运用,如复习“民族团结”考点时,可将教材中“民族方面政策”、“新型的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做法(国家及公民)”等知识罗列在一起;复习“未成年人保护”考点时,可按照“未成年人易受的伤害”、“未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门法律”、“具体内容(学校、家庭、社会及司法)”、“未成年人保护的建议(学校、家庭、社会)”、“自我保护的必要性及做法”的思路归纳。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尽量要全面,37个考点不要遗漏,09年考试范围是43考点,考查了近86℅,10年范围是37个考点,考查了90%。我们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提升学生基本能力,从容面对中考。

三、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时政热点

思想品德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考试题不应回避社会热点,思品教学不应脱离社会生活。近年来我省中考试题多以人们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09年卷材料涉及“汶川地震”、“世界读书日”、“《食品安全法》”、“3.15晚会”、“法制宣传日”、“感动中国人物”、“最高科技奖”、“神舟七号”、“08奥运会开幕式”、“甲型H1N1流感”、“建国60周年”等内容。10年卷涉及“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钱学森”、“重庆打黑除恶”、“校园安全”、“民族团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但是关注热点不要死记硬背,搜集资料也不要长篇大论,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关键是让学生懂得分析、思考和链接。

思品学科还具有教育性,即德育功能。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近年中考试题选取的材料大多是紧贴学生实际,紧贴学生成长历程,能激发学生体验和共鸣的典型材料。“使学生答题过程既是能力提升过程,也是一次道德升华的过程”是中考命题原则之一。10年卷中“邵帅救母”、“玉树地震”、“钱学森的品质”、“校园安全”、“网络生活”、“践行低碳生活”等事例材料无不密切联系我们的生活,且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今年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如感动中国的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世博会等。

四、选取并使用好备考材料

(1)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特别是江西省试题。每年的中考试题都是专家、名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题目新颖,立意深远。从材料的选取,问题的设计,答案的组织都经过精心研究,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这些试题的使用有利于教师把握出题的思路与方向。老师应认真分析、领会。

(2)每年中考样卷。样卷的编选也是精心设计,几经修改,基本上按照中考要求命制。教师可使用双向细目表分析各张样卷考查的考点,每套考了多少?怎么考?。

(3)其他资料。最好准备一套有考点中基础知识点归纳的复习资料,并配有少量经典例题,但不宜过多。(教师也可以自己整理,编制材料)

五、教会学生基本的解题技巧,提高应考能力

1.分析试卷结构把握隐含信息

江西中考试卷多年采用的是“星级呈现,板块引领”的结构特点,每一板块均有一个主题,且多数情况下,每一板块的主题相当明确,几乎均可与中考考点中“心理与品德”,“法律与秩序”、“同情与责任”相对应。我省的中考模拟卷也如此,教师考前训练时应引导学生去分析,把握这一隐含信息。这样有利于答题时缩小应考范围,提高答题效率。

2.教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捕捉有效信息,找准切入点

我省中考命题其中一个原则就是“答案蕴涵在试题中”,绝大部分试题可通过反复阅读,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如10年卷第10题第一问“以上材料体现思品教材中哪些观点?”,多次阅读材料后,答案就很容易分析出来,第14题“运用所学,谈谈对材料的感想”,既要学生从材料表面分析,还要学生回答“想” 到的内容,即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平时要教会学生多遍阅读材料,多思考再链接,杜绝养成材料未懂,盲目抄书的习惯。

3.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1)语言简洁,特别是答案中要出现关键词,考虑我省多版本教材的实际,中考答案以关键词为得分标准。另外注意条理,字迹工整。

(2)近年中考答案要求很明确的一点是:避免一个题目中答案围绕同一个知识点无限拓展、延伸。如“党的基本路线”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属同一内容,“三个代表思想”与“立党为主,执政为民”属同一内容。“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属同一内容,答题时不能重复得分,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答题。

(3)“结合自身实际谈行动”是近年中考试题答案的一大特点,目的在于提高思品学科的实践性。如10年卷第4题答案第3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也是我们的共同职责。公民要以实际行动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义务”。如10年卷第17题第三问“发展低碳经济,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行动?”

4.七下思品复习资料 篇四

一、试卷分析与评价:

本次期中考试考查的是七下思想品德课本1--4课的教学内容,两种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非选择题4大题,刚好覆盖四课内容,共计52分。试题覆盖知识面广,考查知识点较细,但也略有侧重。试卷难度不算太大,梯度明显,有较好的区分度。试卷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但在一些题目的分数安排上显的不是非常合理,特别是28题的第二小题考的知识点不是教材重点,而且给分明显过多。

三、学生答题情况、失分原因分析

学生得分最高成绩100分,最低分8分,不及格学生还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考试也暴露出一些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从学生作的答案来看,发现不少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模糊不清或识记不准,如选择题第3题,第16题,第23题,有些同学对知识能加强记忆,却不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25题第一小题问“你赞同上图中同学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第27题第(2)小题“刘伟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讲解答案时很多同学恍然大悟,肚里装着知识却倒不出,关键还是联系知识、运用知识方面有所欠缺。

2、审题不清

最突出的问题在于选择题第23题“自主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没有认真看题目。

3、表达能力欠缺

在答案中体现出学生的语言表达不简练,清晰,流畅.4、态度不端正

表现在字迹马虎潦草,随意性大,写错的地方乱涂鸦,卷面不整洁,甚至还有极少数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整套试卷只完成了客观题,主观题只字未写,草草交卷了事.四、改进措施:

5.人教版地理七下复习资料有哪些 篇五

第一节 美国(首都:华盛顿,面积世界第四)

一、范围与位置

1、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岛

2、位置:纬度位置:美国本土——北温带和亚热带,阿拉斯加州

——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州——热带。(北回归线穿过夏威夷州,北极圈穿过阿拉斯加州,世界唯一跨热、温、寒三带的国家),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海陆位置:美国本土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东南临墨西哥湾,美国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临太平洋。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分南北三大纵列带:东部: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平原——中央平原,西部:山地——落基山脉,科迪勒拉山系。平原占总面积一半以上。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由东向西递减。(受墨西哥湾,大西洋的影响)P84

3、河湖: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世界长度第四) 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密西根湖美属湖泊)

三、人文环境

1、人口:超过3亿;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华人和华侨最多的城市是旧金山、洛杉玑和纽约);民族:美利坚民族

2、经济:

农业:

(1)农业:美国农业具有两大特点:机械化和专业化。

(2)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①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美国本土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②地形:

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③气候:水分条件较好。

④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它纵贯美国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家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p83)

(3)美国农业带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p85

工业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大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汽车城——底特律 硅谷——旧金山

3、资源消耗大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应对世界资源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主要责任。

第二节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一、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

2、海陆位置:拉丁美洲东部,东临大西洋,邻国众多,国土辽阔。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北部: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平原);南部: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高原)

2、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

3、河流:亚马孙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第二)

4、资源:木材,水电丰富,缺乏能源矿产(煤,石油)。

三、人文环境

1、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混血种人——民族大融合。

2、经济: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和接近矿产产地。(分析原因:自然条件,人文条件)。

农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分析原因: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为主,咖啡,甘蔗,柑橘产量世界第一。P94 3

3、城市化问题: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东南部尤为密集。(分析原因:自然,人文条件)。首都:巴西利亚,最大城市,工业中心:圣保罗。(掌握图上位置)

四、热带雨林:

1、环境效益: (提供木材,调节全球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减少原因:外国公司砍伐,垦荒。

3、雨林减少产生的危害;森林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加快全球变暖速度。

4、《21世纪议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保护雨林。

第十章 极地气候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海陆状况 陆地——南极洲 海洋——北冰洋

纬度位置 南极圈以南地区 北极圈以北地区

海陆位置 以南极洲为主,周围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部分 以北冰洋为主,周围是欧洲、亚洲和北美大陆的部分

气候 酷寒、狂风、降水稀少 严寒、干燥

资源 淡水、煤、铁、石油、天然气 石油、天然气、金属、非金属

主要动物 企鹅 北极熊

考察站 长城站、中山站 黄河站

居民 无定居人口 因纽特人

6.七下综合实践复习 篇六

黄河,母亲河

1.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2.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俗语、谚语:

不到黄河心不死〖解释〗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跳到黄河洗不清〖解释〗比喻无法摆脱嫌疑。关于黄河的成语 成语:

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泾渭分明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3.关于黄河的常识。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

(2)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A.新石器文化时期: B.青铜器文化时期:

(3)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位置: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只作了解)

4.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1)大禹治水(2)姜太公钓鱼(3)郑国渠 5.了解黄河忧患,关注黄河,保护黄河。

(1)黄河的现状: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缺水断流、水污染……

(2)治理措施:节约用水、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河建设、植树种草…

(3)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例:。6.黄河知识问答:

(1)“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说的。

(2)黄河流域的古战场:牧野古战场(周—商)、崤山古战场(晋—秦)、巨鹿古战场(项羽—秦)、官渡古战场(曹操—袁绍)

(3)沿黄各省区著名的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例题:1.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环保局要举行“保护母亲河”公益广告大赛,请你拟一条广告语参加这次比赛。

答:黄河不再咆哮,黄河在呻吟

(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2.保护黄河,人人有责。请你针对黄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向环保局王局长提几条保护黄河的建议(至少二条): 答:王局长,您好!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我建议在两岸加强植树种草,杜绝水污染,希望您能够我的建议。

戏曲大舞台

1、起源: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

2、行当: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是除大花脸及丑角以外男性角色的统称(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扮演性格、品质、相貌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包拯—大花脸、曹操—二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3.特点:“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4、我国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5、说出几个戏曲中的专用名词。例:唱腔、龙套、脸谱……

6、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及精彩唱段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2)京剧(《玉堂春》)——中国国粹,被称为“东方歌剧”(3)黄梅戏(《天仙配》)——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4)豫剧(《花木兰》)

7、京剧旦角流派:

(1)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3)荀派(荀惠生)(4)尚派(尚小云)

8、脸谱:

(1)红脸含褒义,代表忠勇(2)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3)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4)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5)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例题:1.中国戏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但现在身处窘境。你认为应该顺其自然让戏曲自生自灭呢?还是极力弘扬传统文化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应该大力弘扬。因为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不能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2.中国戏曲应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请提出至少两条合理的建议。(1)改革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唱词,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2)组织“亲近戏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

(3)在中小学开设戏曲课,培养青少年的戏曲欣赏能力。

漫画探险

1.学校准备在明年暑期举办生存夏令营活动,现招聘志愿者前往挑战,请你为学校拟一则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

为了磨练同学们的意志,培养同学们的独立精神,我校部准备在明年暑期组织“生存挑战夏令营”,挑战地点是番禺野生动物园,到时候只许带少量的食品和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有志者先说服自己的家人,并参 加今天下午4:00在学校大礼堂举行的现场招聘会。××学校生存挑战夏令营 ××年×月×日

2.你要去应聘学校的生存夏令营活动,请你向招聘人员陈述你的应聘理由。

答:老师,你好。我是××。我希望能参加生存挑战夏令营,因为我自信自己有强健的身体,有过硬的野外生存知识,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这次活动,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坚强,希望你们能接纳我成为夏令营的成员。

3.在《漫话探险》的综合性学习里,请说说你最难忘的两个活动环节,并说说原因。(3分)答:(1)环节一:讲探险家的故事,因为我从探险家的故事中读懂了坚强,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2)环节二:“探险还是冒险”辩论赛,因为我从大家的辩论中领略到了他们的口才,明白了探险的内涵。

第六单元 马的世界

1、与马有关的俗语、成语,以“马”为偏旁的字

俗语:(1)人在衣裳马在鞍(2)风马牛不相及(3)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4)驴唇不对马嘴(5)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6)人并不因为生在马厩里就成了马。(7)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成语(写出至少5个并解释):

以马为偏旁的字:

2、我国古代的车马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相连。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2)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此后才形成了骑马之风。

(3)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战国时代,按车乘的多少区分国之大小。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3、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刘备的坐骑。(2)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祸 和白蹄乌。李世民为纪念它们,将它们的形象雕刻在自己陵墓的石屏上。相传六骏的图形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本是西海龙王之子,犯了死罪,后被观世音变为白马,随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4、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1)伯乐相马(2)老马识途(3)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4)按图索骥(5)秦琼卖马

5、艺术作品中的马

(1)画马名家:唐代的韩榦、韦偃,近代徐悲鸿(2)雕刻名作:昭陵六骏(3)音乐名作: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

6、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观点: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自己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7、在“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求每个组办一期以“马”为主题的墙报。请你为 小组墙报设计如下内容:3分

墙报的标题:马的趣谈(五彩缤纷的马)

墙报的3个版面的内容:①趣味知识 ② 马与文学 ③名马故事

8、如果请你做“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马字的古诗,或者2个含马字的成语。

7.如何搞好初中思品课的专题复习 篇七

一、分清知识专题的四大模块

初中阶段的五本教材一般分为“心理品质教育”、“道德责任教育”、“法律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四大模块, 在这四大模块中尤以“法律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为重点。不同版本知识点的分布状况不同, 需要教师详细梳理, 分类归纳, 在复习时应把各专题需掌握的知识点与课程标准相对照, 老师要讲解透彻, 学生要好好落实, 再通过相应的练习把知识点的考查具体化、明确化。

二、将各专题的知识提纲条理化

各专题的知识逐年级深入, 多少不一, 而且分散在教材的不同地方, 所以必须对照新课程标准, 将专题的知识条理化, 例如:“法律教育”这一模块可按条目分为: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掌握其特征、作用、本质。2.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我保护, 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3.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4.了解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能够正确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5.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增强宪法观念。6.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把条理化的知识具体化, 落实到教材上或具体的问题上

例如:“法律教育”模块中的第一个知识点, 可以具体为以下三点:1.法律的特征。2.法律的作用及其表现。3.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复习时将这些问题回归到教材, 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也便于在开卷考试时迅速找出相关答题要点。

8.思品开卷考试下之高效复习探索 篇八

关键词:思品课;开卷考试;复习策略;探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本人先后担任过十五届初中毕业班的政治教学,考试形式也经历了由闭卷到开卷的变革。我总感到,自开卷考试以来,老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考试难度都大大增加,学生考试成绩的整体水平也比起闭卷考试时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家对开卷考试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可以翻书翻资料,平时就不去认真对待: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挪作它用,作业马虎了事,简直就是“抄水平”发挥,课下就更不会去认真看书复习了;另一方面,就是面对开卷考试命题的变化,同学们不知怎么去应对:觉得命题变幻莫测,灵活得很,难以把握,考试时碰运气去,不必把时间花在这门功课上。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切不可再象以前一样,思想上不重视,方法上机械教条了。要知道,考试前的划划背背已根本应付不了考试。那么,要让学生很好的应对开卷考试,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我认为除了认识态度上的转变,还有就是方法上的突破,特别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可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一、严守“家门”

俗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开卷考试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变化,试题多么开放,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是在书中的。所以,要让孩子们在开卷考试中得心应手,就必须立足于教材,同学们必须全面熟悉、领会、疏理、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做到“内功深厚”。这样,不管试题如何“花样百出”,我们都会“心中有数”而“一一化解”。

二、关注“热门”

开卷考试试题的载体往往是国际、国内社会一年来发生的大事、要事,以及与同学自身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所以,在平时就要注意让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通过留心身边的生活、观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等途径来用心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从而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机的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开卷考试的试题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三、恰当“串门”

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政治开卷考试命题取材就有渗透多学科知识的倾向,比如“请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如,通过生物学的有关生物物种濒临灭绝、草原退化、森林面积锐减来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政治学科与其他相邻学科知识的关联,能用跨学科的视野整合和重组知识,培养自己发散思维,综合能力素质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找准“窍门”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政治开卷考试的形式变化不管有多大,它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还是放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而应掌握举一反三的方法,另外还要适当加强训练,从中明白开放性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对漫画、图表、材料等试题要站在题外看试题,找准命题者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评论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社会实际、生活实际、整体上把握教材,适当对课本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

五、编好目录

政治进行开卷考试,同学们手中的资料包括教科书在内往往不少于七、八本,60分钟的考试时间,显然不可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资料,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能有效使用资料、节省时间,我们最好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出目录索引,我们既可按知识专题来编,也可按题型来编,还可按教材体系编排,这样同学们在考试时查找资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大大提高答题速度和考试成绩。

六、注意审题能力和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

通过平时的课堂和考试后的试卷讲评,对各种题型的审题、答题方法、技巧进行归纳整理。比如漫画题:这类题是通过直观生动、极富趣味和幽默感的漫画创设某种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揭寓意、析现象、谈启发、提建议、说做法等。作答时应注意:仔细观察漫画,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揭示出漫画的真正或主要寓意,而且观察时多注意图中的说明性文字和提示性文字或话外音以及漫画的“题目”等;开动脑筋,找出教材中的哪些观点或原理与漫画的寓意相吻合或有联系;看问题,明确答题范围。

七、科学计划,合理安排,落实好备考工作的每个环节及每项工作

如:考点梳理——专题板块——热点专题——答题技巧——仿真模拟测试——资料整理——考前心理调试——考场指南。

总之,政治开卷考试符合新课改理念,成为各地首选的一种考试形式,我们如能认真对待,细细钻研,把握开卷脉搏,掌握正确的方法,抓好每个环节,提高实效,到时难题是可以攻克的,成绩也会稳步上升,我们就能决胜于书本之外。

9.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复习资料 篇九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规则的演变

第一课时:规则之“源”

1、规则是人们生活的规范和准则,时时处处都存在规则,规则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3、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

4、交通规则、体育竞赛规则、法律这些规则 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都具有强制性、公正性、公平性;

(2)、都需要有人来履行监督的职责,如交警、裁判或法官。

(3)、违反规则要受到惩。

5、规则的作用:它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质量;它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6、规则的内容:有的规则规定可以做什么,有的规定不许做什么,有的规定在哪里做什么,有的规定可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等。

7、其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出现都和规则有密切关系:

(1)、有些问题源于违规、违法,或者没有依法严格管理。-------有规不遵

(2)、有些问题源于规则本身不合理或者已经过时。-------规则老化

(3)、有些是新问题,目前还没有新规则。--------无规可循

8、为什么我们要亲自参与制定规则呢?

答:(1)、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这些规则所包含的意义;

(2)、可以使规则符合多数人的意愿,大家更愿意遵守;

(3)、有利于维护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4)、也是公民关心社会的体现。

9、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规则的形式:有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也有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10、我们的生活必须尊重规则、遵循规则的理由:规则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现,应生活的内容而存在。

11、规则变化的原因: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一些新规则不断出现,以适应新领域中的新事物和新变化;无数新的规则依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产生,也有无数旧的规则和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被废除。第二课时:规则之“变”

1、规则“从无到有”的变化:太空交通规则、《宠物法》、《动物遗弃法案》出现等,制定一些新规则变得十分必要,以适应新领域中的新事物和新变化。

2、规则“从有到无”的变化:《农业税条例》被废止。

3、规则的不断调整、完善——从“跳石”到“人行横道线”、从“禁放”到“限放”烟花爆竹规定、乒乓球运动规则的一些变化、2013交通规则新变化

4、通过规则“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规则的不断调整、完善等学习,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答:规则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规则都来自于生活,并随着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是人们为了解决生活的矛盾,建立生活的秩序而不断制定出来的。——规则因生活而变

5、任何规则的出现,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制度,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规则的废立与沿革,都是历史进程的折射。从这个意义上讲,规则的存在,源自于生活的需要;规则的演变,见证着生活的历史。

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传播是通过语言、文字或形象等传递、分享或交换信息的行为。

2、文化传播的方式(或基本途径):日常交往、商贸旅游、人类迁徙活动、文化教育等。

(1)商贸活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①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

②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类迁徙:每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影响。例如:“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①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3、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答: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外交、外宣价值,传播了本国家、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4、P83书本: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一说你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有些受教育得到的知识可以直接运用,有些却在现实中无法直接运用!不能从狭隘的功利角度来看待教育的文化知识价值和意义!

想法二:传承先人留下的灿烂文化,促进时代的进步!无论是间接获得还是直接获得,二者要兼顾!

想法三:书本知识只有用于生活实践,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最伟大的力量。

5、文化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载体作为媒介,这就是传媒或者媒体。

6、传媒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阶段。

第二课时: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工具,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王选教授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中国的印刷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用“光与电”续写辉煌。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4、各种大众传媒的优缺点:

(1)报刊:优点:便于携带,易于保存,分析事情深入,廉价方便。不足:形象表达功能欠佳,信息量有限。

(2)广播: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使用费用低,听众层次广泛,通俗易懂。不足:有声无形,缺乏形象感,转瞬即释。

(3)电视:优点:视听兼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感染力强,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不足:观看节目受时间限制,不易记忆,查阅困难。

(4)互联网:优点:资源共享,超越时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足:阅读不便,使不良信息有了便利途径。

5、互联网的优势与特点:

优势:(1)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从中能获取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2)互联网独特的优势:虚拟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平台。(3)手机和互联网结合成移动互联网。

特点:(1)兼收并蓄;(2)虚拟化;(3)移动性。

6、互联网能否取代其他传媒?

答:每种传媒都有自己的优点,各种传媒各有自己的受众,不会相互取代,它们共同筑起影响巨大的传媒世界。

7、为什么说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

答: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世界人民的认知得以同步;它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可以堂而皇之地将谎言变成真理,干扰人们对事实的正确认知。

第三课:生活的故事

第一课时:生活的时代印记

1、生活的变化一般从物质条件的改变开始。正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才使人们产生了更多的想法,它们因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

2、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在变化之中。

3、书本P78晚年的感慨,这两幅图反映了两位老太太在花钱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不同。

4、过去的消费观: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②勤俭节约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就

买多少东西”。

现在的消费时尚:①适时地进行“更新换代”;②追求时尚超前消费,利用贷款提前享受生活,“寅吃卯粮”

5、书本P78晚年的感慨,说一说:你是如何来看待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方式或行为的?

答:①无论是哪种消费方式,都只是个人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也不存在优劣好坏之分,但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

②消费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尤其是要与个人收入水平相适应。正确的消费方式应该是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6、我们在消费中应注意什么?

答:不应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过于注意追逐潮流和时尚。注重环境保护的消费,已经日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志。

7、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想法。举例:由于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逐渐把小轿车当成身份的象征,转向把乘坐公交车当作是在“低碳”的理念。

8、正确的消费观念: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注重绿色消费。

第二课时:生活的代际差异

1、所谓代际差异,是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代际差异优势汇导致代际隔阂,也就是所谓的“代沟”。

2、生活总在不停地变化,代际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脉相通的继承和坚守。例如:热爱祖国、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等。

3、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历史的经验值得珍惜。

4、什么是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5、为什么学历史?

答:(1)、学习历史能扩大我们的生活经验,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思考更深刻。

(2)、学习历史能加深我们对过去的认识与理解,使我们明白一些道理。

(3)、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6、从历史中获得什么?

答:历史给我们经验;历史给我们教训。

学习历史能加深对过去的认识与理解。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培养良好的品德。

学习历史可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学习历史可以古为今用,增加经验,从历史中获得教益。

综合探究七:探究区域的变化

1、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感受区域的历史变化的?

答:我们可以通过人口的迁移、环境的变迁、交通的发展等来感受区域的历史变化的2、要探寻某个区域的变化时,需要哪些步骤?

(1)、从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2)、分类、整理、分析资料;

(3)、书写历史。

3、要了解区域变化我们必须借助资料,其包括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亲自实践、经历、直接观察得到的资料 ;

第二手资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转述或间接得来的资料。

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可靠。

4、事实是事物的真实情况,观点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5、以写报道的形式,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的变化

说明区域的变化一般包括:

一是取标题,标题要能鲜明地体现区域变化的特色;

二是说明资料的来源;

三是选取区域变化的实例,进行事实描述;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加坡发展银行下一篇: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