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

2024-10-09

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通用8篇)

1.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 篇一

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众所周知,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力都相应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为了生计涌入城市。年轻人离开农村而老人和儿童就留在家乡。此次我们的社会实践就是调查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状况。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所调查的村庄是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紫湖镇土城村。该村人口总数大约为3500。该村的年轻人大多去苏州温州等城市打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留守儿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子女则由另一方照顾。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子女则由亲戚照顾,大多靠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我走访了几户留守儿童家庭,从交谈中我能感受到这些留守儿童对在外打工的父母十分思念,长期的缺乏父母的呵护,有的孩子性格也随之变得内向。我将自己调查所了解到的问题做以下总结:

(1)对儿童的监护不能落实到实处。单亲照顾的情况相对好一些,那些由亲戚照顾的儿童由于本身与监护人存在代沟,缺乏沟通更加不能得到好的照顾。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便一直积压,产生更多更棘手的矛盾。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百分之七十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很多孩子内心自卑,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因此在有的时候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和歧

视,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十分不利。

(2)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孩子们的学校条件都比较简陋,乡村教师在对孩子们的生活方面关心不够。很多留守儿童不愿多交流,平时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爷爷奶奶不能解决,也没有意识要主动请教老师,于是越来越多的问题积压导致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我们之前说了留守儿童中很多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因为长期与父母分开,缺乏交流导致内心较为封闭。学校方面对于开导孩子们的心理还是十分欠缺的。首先,老师缺乏相对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其次,对心理辅导这一观念的淡薄,认为这并不重要。

(3)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为艰苦。调查的几十户留守儿童家庭中,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爷爷奶奶仅仅依靠自己的田地满足日常所需。虽然在外打工的父母会定期寄一些生活费回家,但是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善。

在农村中,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样存在。一个家庭中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闯荡,年迈的父母则留在家中。我们队这些留守家中的老人的生活状做了一番调查。我们首先向村长颜大叔了解了大概的情况,然后颜大叔带我们走访了一些留守老人家庭。经过调查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普遍处于中低下水平。老人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除了子女逢年过节送一些钱以外,其他的只能依靠自己种菜获得很少的经济来源。在农村,老人们也几乎没有享

受到任何的医疗福利保障。生病了就要花很多的钱,政府的补助也非常少。

(2)留守老人的精神风貌较好。我们所调查的村庄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大多都姓颜,平时家家户户的联系都很多。农闲的时候老人们会经常互相串门谈论农务,生活过的还是很精彩的。但是留守老人中也存在一些生活很艰苦的,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就有几位老人,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能力去耕作,孩子们又不在身边,生活很不容易。

经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调查,我们感悟颇多。看到那些留守儿童孤单落寞的眼神心里总是感觉很难过。父母为了生计不得已离开,这些孩子这么小就没有父母悉心的照顾,童年就变得很孤单很寂寞。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对这些留守儿童能多一些关注、关心,让他们的童年不会因为缺少父母的呵护而产生阴影。对于那些离开自己的孩子外出工作的父母,我们也希望能够偶尔抽出时间回家看看孩子,至少要常常给孩子们打电话,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要知道,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对其将来的人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因为赚钱而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于留守老人,我们也想借此发出呼吁,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为社会奉献了大半辈子,当他们老了,干不动了,应该是停下来享受天伦之乐的。但是,农村中很多老人却没有享受到这种天伦之乐,他们甚至要一边务

农一边帮外出打工的子女照顾小孩。而且,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政府对这些农村留守老人的补助很少,几乎没有,其他社会福利比如医疗卫生福利都没有享受到。我们希望为这些留守老人争取一些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当然,我们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调查能真实地反映出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希望社会各界能对这些现状多一些关注,希望大家能奉献出自己的爱心,给他们多一些关怀。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留守老人都需要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资源与环境学院111班鲍婷婷1103070116

2.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 篇二

当前,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 超出预期状况。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 占总人口的12.5%。预计到2020年, 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届时我国老年人口达到4.37亿, 占总人口30%以上, 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此外,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情况, 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70%以上, 保守估计达到1.2亿,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 预计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 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成为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加之我国长期执行计划生育,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农村留守老人的老年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显然, 这个问题仅依靠农村地区自行解决是不现实的, 应当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入手, 全面统筹考虑, 争取在现有资源配置下, 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

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

(一)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的传统思维, 家庭式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不二选择。但是, 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 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显现。为了谋求生计, 得到更多的机会, 或者是提升生活水平, 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 而且也有部分农村子女在城市求学之后, 选择在城市工作定居。这些人口、劳动力的转移, 势必造成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 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

根据《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 978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 533万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向城市转移, 从长远看, 加速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拉近了城乡差距。但是, 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难以得到照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另外, 我国二十多年以来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 同时也使家庭规模小型化。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 由四个老人、两个青壮年人和一个未成年人组成的“4+2+1”家庭结构模式, 日渐成为了我国家庭模式的主流, 两个青壮年人要供养和照顾七个人的生活并非易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家庭模式的转变, 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在家庭养老保障缺失的情况下, 不得不选择在地里辛苦劳作以维持生计, 一旦患病, 必陷入窘境。

(二) 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简称“老农保”) 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 经历了试点、发展等阶段,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时至今日已经进入衰退期。有报道指出, 很多农民每月养老金仅为1~2元, 一年不过20多元, 根本无法起到保障生活的作用。老农保的主要做法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采取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保险模式, 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但是, 具体执行时集体补助和国家扶持缺位, 基本上由农民个人缴费, 相当于个人储蓄机制, 无法体现社会保险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2009年9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后称《指导意见》) , 在全国10%的县 (市、区、旗) 率先展开试点。不同于老农保, 《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支付终身, 其中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55元, 各地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升。相较于老农保, 新农保中政府、集体的责任更为明确, 保障水平也相应提升。不过, 笔者认为新农保关于当前60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的保障仍欠完善, 按照55元每月, 一年仅为660元, 即使是在农村, 该保障程度仍偏低。

(三) 医疗保障不完善。

在我国农村,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由于年事已高, 各项身体机能下降, 加上长期辛苦劳作, 留守老人易患病。而他们的子女长期在外务工, 难以照料其生活起居, 往往使小病拖成大病, 那时再给予资金帮助, 为时已晚。

虽然新农村合作医疗 (简称新农合) 已覆盖全国80%以上的农村, 但是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收效甚微。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偏低, 对于新农合意义不能完全理解, 可能对参保有抵触情绪;第二, 新农合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主要关注大病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困扰, 而事实上留守老人日常困难更多的来自于小病产生的门诊费、药费等, 因此农民的实际受益不如预期中多;第三, 新农合的医疗登记程序和理赔程序繁琐, 医疗费用不能在就诊时直接抵扣, 给留守老人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 情感寄托缺失。

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单需要物质上的保障, 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交流。尤其是对“空巢”老人而言, 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占到40%左右, 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 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

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 农村留守老人往往独居, 鲜有情感交流, 常年仅靠电话与子女联络,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情感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 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 精神世界比较空虚, 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容易造成内心的抑郁。正是基于这些原因, 部分留守老人在陷入病痛时, 为不拖累子女, 选择轻生。

再者, 老年人在农村少有娱乐活动, 通常除了电视、打牌外没有别的娱乐方式。而且, 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 很多老人根本不愿意看电视。有些在外有较好收入的子女往往给予父母金钱上的抚慰, 但事实上这并不能真正带给他们内心的抚慰。

三、解决方案

(一) 倡导家庭养老传统。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尤其对于当前因外出务工而使得亲情疏离的农村家庭, 更加需要倡导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一直以来, 家庭养老都是农村主导的养老方式, 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城市化起步阶段, 传统养老方式必然受到挑战。但是, 在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支柱, 这一点不容置疑。

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出相关的、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以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求学的农村青年回乡创业、工作。该优惠政策, 一方面可以将大量人才留在农村, 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为建设新农村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外出青年回乡, 也方便照料留守老人的日常起居, 促进了与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二) 制定专门养老计划。

不论是老农保还是正在试点的新农保,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保障都是不充分的。就新农保来看, 虽然国家承诺60岁及以上老人可以享有至少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但是他们并不享有个人账户养老金, 只有单一保障, 而60岁以下的人则可以通过缴纳保费享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保障相对全面。笔者以为, 在新农保制度中没有突出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保障, 因而有必要针对目前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 制定一个专门的“安享晚年”养老计划。

该养老计划的对象为当前60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 在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基础之上, 政府财政应适度提高给付金额。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 760.62元, 按照30%的替代率, 年养老金约为1, 428.18元, 即每月约119元。因为这是全国的一个平均水平, 考虑地区差异, 建议国家财政每人每月支付70元, 地方政府每人每月支付30元, 构成基础养老金, 经济条件允许的各地方政府可再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增加。2009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为1.2亿, 国家财政收入为68, 477亿, 按照每人每月70元支付占比为1.5%, 在财政负担范围之内。

(三) 完善新农合, 提升农村医疗水平。

医疗保障的完善与否, 与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针对目前新农合中存在的问题, 有必要对此加以改进。首先, 让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了解并逐步接受新农合, 地方村干部应尽力配合宣传, 务必使其加入新农合;其次, 加大新农合中政府补贴的力度, 报销一定比例的门诊、医药费用, 在关注大病的同时不应忽略小病;再次, 简化繁琐的索赔程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在就诊时就抵扣相关费用, 节省索赔成本。

在改进新农合的同时, 农村配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进行改革。首先, 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路, 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转移, 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其次, 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 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 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再次,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 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 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 可以考虑定期邀请专家医师到农村医院交流讲学, 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

(四) 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

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求学, 农村留守老人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怀, 缺乏与家人的情感交流, 长期下去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事实上, 老年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更渴望被关怀, 更期望得到帮助, 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一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的情感释放的平台, 避免抑郁情绪的堆积;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老年人的娱乐生活, 找到在家庭之外的感情寄托。

目前, 我国农村大多数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组织, 很多农村的老年人组织只是流于形式, 空有一个名号, 没有实质上的内容, 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 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 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例如, 可以考虑构建类似于城市中老年大学模式的农村老年人组织, 将农村的留守老人集中起来开展各种活动, 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组织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董翠娥.农村养老保险发展问题初探[J].武汉金融, 2009.7.

[2]蒋蔷.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行模式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 2007.4.

[3]戴卫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 2007.1.

3.特别策划: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篇三

夕阳下的家园:留守老人亟须关爱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四川一位78岁的段登绪老人说。刚放下犁头,段登绪又要忙着到深井打水煮饭。他的身体还比较硬朗,田间地头的活也能干一些。他说:“最怕的是生病。病了既没有那么多钱治,更没有人照料。”在许多农村,忙碌在田野里的几乎都是5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他们自己从事耕作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农忙之余还要照颈孙子、孙女,闲暇时就“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

目前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收入不高。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有许多老人还要照顾孙辈一至数个,生活负担较重。据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子女对留守父母的年供养额度在2000元以下,有1/3的外出务工子女对父母的年供养额度在500元以下。可见,许多留守老人未获得外出务工子女足够的经济支持。

二、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获取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有些人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子女们一去多年杳无音讯。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三、保障健康亟待加强。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达75%以上,不少人疾病缠身,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

四、安全隐患多。随着年事已高,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近年来,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涉案人员多为当地农民。当地人往往乘其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之机,对留守的老人实施犯罪。(江西干强)

六项措施:为留守老人撑起一片温馨天空

一、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是对外出打工者的提醒: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许多子女却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作为子女。应当关注老人的情绪和思想变化,努力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如果打工地点离家近的话。应常回家看看:如果离家远的话,应多打电话回家。现在中国移动、电信等各大通信运营商都有针对异地通话推出亲情号码、优惠时段的措施,每个星期只需要花上几块钱,就能跟家里亲人聊上几十分钟。钱虽少,作用却不小。遇到大小事,也应多和老人商量,让老人在心理上得到肯定和认同感。

几年的外出打工,李发财和妻子挣回来不少钱,心中却一直对父母有份愧疚。李发财说,父母付出了很多很多,现在也该享享福了。凭着在外打工积攒的钱,李发财在家做起了小生意。他不想再让年迈的父母受累,他要留在家里好好陪伴他们度过余生。

二、保证老人经济来源

父母通常是不会主动向儿女要钱的,但作为儿女,也应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有许多人打工收入并不多,这就要求日常花费做好计划,尽可能减少人情往来消费、“面子”消费、烟酒消费等许多不必要的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

即使在外打工,也要积极关注家乡政府对于老人的一些优惠补贴政策,以减轻老人的经济压力。如北京、上海、天津、西藏、云南、宁夏等省市自治区都实行了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津贴的保障措施,还有一些省市则按各地的具体情况发放。

三、送礼不如送健康

一到春节期间,张琳就犯愁,送什么礼物给父母表孝心呢?送烟酒显得俗套,买补品又怕不对路。于是她与丈夫一商量,决定给母亲做个全身体检,有病早治,无病预防。张琳说:“做儿女的长年在外,难得有机会侍候父母,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老人的身体。现在知道老人的身体无事,我们再外出就心安多了。”

据了解,节假日期间。越来越多的打工青年送父母到县、乡镇医院做体检。平日和父母联系时,也应多关注父母反映的身体状况,向父母传播一些养生健康知识。

四、安全考虑要周到

父母们更多的是需要子女细致入微的关爱。给老人请个保姆,或者托邻居亲戚常上门照看,或留守老人互相帮扶,这都是保护老人的好办法。除了留守老人应加强自身防范外,农村可自发组织治安巡逻队,加强巡逻保障村民安全。此外,儿女为留守老人安全考虑,可以给老人们配上带有“SOS”求救键的老人专用手机,或与保安公司联系安装一些报警系统,通过爱心门铃、应急警钟、锣鼓等让老人们遇到突发事件需要救援时能发出信号。

五、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

留守老人渴望被关怀,寻求生活上的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老年人组织,如成立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老年人互相帮助,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开展文体活动、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承担地里的重活等。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创办“时间储蓄银行”,低龄留守老人为高龄留守老人服务,储蓄并积累护理时间,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的服务时,再利用已经储蓄和积累的服务时间。

六、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

有条件的地方和个人,可以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许多省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台资助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凡属资助对象、符合资助条件的,都可以申请享受一次性建设补贴、床位运营补贴、用工补贴等相应的资助项目。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可以为留守老人提供保姆、钟点工、家务、送饭、送医、理发、婚介、电器修理、法律咨询、陪护等有偿服务,满足老人各种需求。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终。

儿女心里话:重阳节,我想对父母说

转眼重阳节又到了。

就在上周星期天,我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妈妈告诉我,她正在堂姐家帮忙办丧事。我心里一惊,连忙问哪个去世了,原来是堂姐的公公不幸去世了。在我的印象中,堂姐的公公年纪还不是很老。也就60岁出头吧。听了真是不胜唏嘘,感叹人生之无常。

在我们老家农村,淳朴的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常年都是在田地里面辛勤劳作。每个人都是从早晨干到傍晚,从黑发干到白头,可以说是“活到老,做到老”。我们的父母,即使那岁月的痕迹磨蚀尽了那曾经娇美过的容颜,即使那山一样伟岸挺拔的腰身因为劳累而渐渐佝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憾,没有任何抱怨,继续用他们那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爱心,关心和牵挂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的那点点滴滴的成绩,哪一处不是慈母严父用那沉甸甸的爱堆砌起来的?可是,仔细静下来想想,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

对于我自己来说,读书时就不用说了,一直花着父母累白了头挣来的钱才上了学。离开家乡后,更是无暇顾及父母。赚的钱也想寄回家,可总是不知不觉间就给花掉了。有时候也良心发现,感觉惭愧了,就给母亲打电话说起这个事,母亲还说:“崽啊,我和你爸还能做得动呢,你就不要多担心了,你自己好好工作,养好身体就行。”母亲还记挂着我的胃病呢。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一生都在毫无保留地为我们付出,却从没想过要得到任何回报!

前些日子,姐姐给我打电话,说老爸老妈身体不行了,今年老爸在田里施农药,还中暑了二次,我这才惊觉,对父母太缺少关心了,平时父母老说他们还好,我还真以为他们还好。也没想想,老爸老妈都快60岁了呢,身体还能好到哪去?所以当时我就对姐姐说了,今年过年回家,一定要让老爸老妈少种田地了,以后每个月多寄点钱给他们。这个事本来我打算过年回家再给父母说,现在恰逢重阳节,我知道该和父母说什么了:“老爸,老妈,你们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是儿子尽点孝心的时候了。”

4.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篇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现在在农村仅凭耕种所得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正常的生

活需要,其中,大多数年轻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因而,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次调研主要以走访、查阅文献、入户调查等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现状、对策

一、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

目前相关的各权威部门并没有对留守老人给出其明确的定义。

一部分学者从老人年龄角度考虑,例如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结构探析》一文中,则认为留守老人是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子女外出原因及外出时间角度考虑,例如陈浩(2007《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一文中的界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

还有学者从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边的角度考虑,例如:王乐军《济宁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各县市农村留守老人,其农村留守老人的确定标准为: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大于等于60周岁;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边。因此,本文对留守老人的概念做了一个具体的定义: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的60周岁以上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由于子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在生活上缺人照顾,精神生活单调,很是孤独。很多年迈的老人必须自给自足,但是他们已经年迈,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子女外出后,电话称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生活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比如通过种植庄稼,像小麦,花生,油菜,还有种菜等再拿到菜市场上卖所得,收入来源单一。在走访中,我发现,一般老人都是用柴火来做饭,每年的秋天,他们就会上山砍柴以备过冬。就拿我的奶奶举例,她一年四季始终住在一座可能被年轻人叫做“破烂房”的地方,一个人生火做饭,一个人生活,这在人们看来会是相当可怜和孤独的。而且,她是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就算有,也只是很微小的福利。因此,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应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

(三)生活照料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需以空间距离的接近为基础,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两代人的分离,因此子女的乡城迁移客观上减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医疗等方面得到的照料,使留守老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另外,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尊老敬老养老关系的淡化,加剧了留守老人的艰难处境。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所调查的留守老人群体中,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许多人都是中年就医服药,在自己的年收入或子女供给的生活费用中有一大部分都用于治病、买药上。尽管老年人治病服药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但是因治病花去的昂贵医药费,确实成为老龄化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无底洞”。甚至是引起亲情脆弱化、家庭关系不和的主要矛盾。

(五)隔代监护问题 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的隔代家庭在农村日益普遍。隔代监护对监护者和被监护人都产生影响。留守老人作为监护者,监护孙辈无疑加重了自身的负担;而留守儿童作为被监护人,由于留守老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失当等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发展。而隔代亲使老人易娇惯溺爱孙辈,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习惯,影响其健康发展。

(六)农村治安状况堪忧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盗贼也越来越多。他们专拣在家务农的“空巢老人”下手,作案手法娴熟,情节恶劣,就像当年鬼子进村一样,毫发不剩。而且作案越来越高调,次次都能得逞。一般来说,老年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防范保护的意识,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部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这些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对社会治安和人们的心态影响很大。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发展,老人们留守农村,是不可回避的实际状况。自留地及宅基地因素也是老人坚守农村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老人的自身特点。

农村老人对原居住地特定的生活环境的留恋、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和老年人对城市生活的排斥感等,是导致城市化过程中老人留守农村的因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层次、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

1、加强社会扶持力度,增强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从长远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应给农村老人以国民待遇。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与其相配套,过去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一定要走向社会化。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缩小城乡差距,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2、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这亲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 落叶归根”。政府应加大力度,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在实用技术、科普知识上给予支持,千方百计地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用经济成果“留人”“留心”。

3、举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借助社会力量抚养老人,使老有所养。有的地方,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批发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养老。

4、完善农村医疗制度。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村级的门诊费报销比例低,但事实上老师选择在村级的门诊看病,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提高农村人村级门诊费的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他们看病贵的问题。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警要以案说法,对老人们进行日常自身安全防范、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宣讲,教育农村留守老人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一旦发现被诈骗要及时报警。各乡镇建立专职治安巡防队,在乡镇派出所指导下工作,以弥补警力不足。结束语:

5.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 篇五

填表说明:①请在您所选择的选项后的□处打“√”,如选择“其他”,请在后面的横线上注明。如果问题后面设有横线,请在横线上作答。②如无特别说明,问题回答为单选。谢谢您的参与!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年月 日—年月日

一、被访者基本信息

1、如果得了大病,您一般会怎么办?

①一般不去看病,能忍就忍,能拖就拖□②简单看一下,不住院□

③及时去一般的医院,看病住院□④去比较正规的、比较好的医院检查治疗□⑤其他□

2、如果得了小病,您一般会怎么办?

①及时去看医生□②自己去药店买药□

③去私人诊所、村卫生室进行检查、治疗□④自己忍着,既不去看病也不吃药□

3、您选择医疗机构的原因(可多选):

①价格便宜②就医方便□ ③医疗服务态度好□④对医疗服务质量放心□

⑤可以报销□⑥其他□

4、您生病时,医疗费用主要来源于:

①自己负担□②农村医疗保险□

5、您经常参加村里的老年活动吗?

①经常参加□②有时参加□③很少参加□④从不参加□⑤没有活动□

6、您参加或获得过(可多选):

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②农村养老保险□③其他商业保险□

④最低生活保障金□⑤其他救助□

7、您清楚哪些病合作医疗可以报销吗?

①清楚□②不怎么清楚□③完全不清楚□

8、您认为参加合作医疗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您的就医问题?

①完全能□②基本上能□③不能,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④完全不能□

⑤说不清□

9、您认为目前医疗保险中最需要改进的是:

①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②提高优惠待遇□③改善服务态度□

④简化手续□⑤其他□

10、您对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看法:

① 满意□②一般□③不满意□

6.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 篇六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农村留守老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背景介绍】

2017年10月2日,某自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为6个子女备好辣椒酱却没人回家,老人哭了”的文章,讲述了山西吕梁留守老人在明知道孩子们可能回不来的情况下依旧和老伴一起推着石磨碾压辣椒,只为那一丝的希望——兴许有孩子能回家,走的时候可以带上老人亲手做的他们最爱吃的辣椒酱。然而,当日老人一连打了几个电话得知孩子们确实回不来了,抹着眼泪说:“哪怕回来一个呢。”该文章迅速在网上走红,关于留守老人的故事牵引着千万网民的心。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已经超过5000万人,他们一边忍受着与子女空间距离分隔所带来的亲情孤独,一边承担着农业生产与照顾孙辈的重任,承受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总体而言,农村留守老人存在年龄大、学历低、心理脆弱和社会融入欠缺的群体特征,其对外界新鲜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事物的接受意愿较低,对依靠集会或思考等需要耗费体力脑力的文化活动形式兴趣不高。由于所处人生晚年阶段,他们最迫切的精神需求是有关家庭发展和自身命运的认知矫正及心理疏导。【命题预测】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加快,农村“留守”问题突出,继农村留守儿童之后,留守老人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他们忍受着巨大的亲情孤独,请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中公参考答案】

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忍受着与子女空间距离分隔所带来的亲情孤独,精神需求缺口巨大,为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划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类型。根据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实际调查,可以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依据强弱划分为家庭伦理需求、心理调适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精神需求需要不同的服务资源和服务形式来提供支撑,任何寄希望于程式化和同一性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精神需求都不切实际,必须在提高精神需求服务的精准性上广开思路。

二、改变精神需求服务资源投入方式。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政府应加强有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建立与管理,通过公共政策与项目支持促进农村家庭应对贫困和社会排斥,实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促进代际情感纽带维系。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三、提高精神需求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更新决策理念。政府制定政策、法律和制度不能将留守老人视作问题对象,而应将其作为服务对象,也不能仅仅关注其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而应高度重视其精神需求,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相关决策的适用性和长远性。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信息网

7.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原因 篇七

一、养老社区模式及其优点

养老社区是指集中建立的老年宜居社区, 在社区中以居家养老的形式居住, 但享有社区中的养老配套服务, 如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 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 养老社区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社区是一个人际十分熟络的社会, 也是留守老人的主要社会活动场所, 社区对留守老人有很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所以, 实行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要求, 符合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以便更好地使他们安度晚年。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这一模式是我国解决老年人问题的新的途径, 社区养老和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 有着很多优点, 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 更符合人道的原则, 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 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 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二、农村养老社区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标志着执政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在农村地区, 因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3]农村基层组织可以把农村留守老人聚集起来, 建立养老社区, 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政府在农村养老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 加强农村养老社区的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养老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抓好的重要环节, 也是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和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在养老社区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重视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家庭养老的缺位, 很多要靠社区、福利机构养老, 所以, 在农村养老社区建立过程中, 首先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这些设施既可以新建, 也可以把以前闲置的乡镇企业厂房、空置乡村学校等改造成养老院、医疗保健室、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等老年服务设施机构, 让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多一个栖身之地、人际交流场所、休闲娱乐平台, 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和生活质量。

2. 在养老社区设立社区护理代办处。

社区护理代办处是集护理教学、科研和实践为一身的一种新型社区护理实施机构。它的设立, 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养老社区护理人员不足、护理设施不完善、留守老人得不到照顾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当地各学校护理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 为培养护理人才提供场所。例如, 黄淮学院护理系学生在顺河乡周庄村设立了护理代办处, 为该村社区留守老人经常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 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医疗卫生服务。他们的实践证明, 以高校科研和教学为主建立的代办处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区护理基础设施缺乏的现状, 但对留守老人这一特定人群的社区健康教育还是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的。如果能把这一实践经验推广, 各地方学校护理专业学生都能深入到农村社区实践, 建立覆盖面较广的护理代办处网络,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 对社区留守老人的卫生健康也一定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 针对留守老人群体的特殊性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

现在很多地产开发商看好养老社区的发展, 积极参与, 这是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良好趋势, 但是养老社区的建设与一般商品住宅的区别, 就在于为老人们留出更大的活动空间, 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活动迟缓、集中户外的人数较多等特点, 在建筑和活动场所设计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到留守老人的生活方便和安全问题, 也要为在恶劣天气中给老人提供活动场地。

4. 积极策划和组织留守老人主动参与社区活动。

老人不服老, 闲不住, 子女离开身边后, 留守老人精神上更加孤独, 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各级农村基层组织要把组建老年人组织纳入本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把农村留守老人组织起来, 成立乡村戏曲协会、手工艺小组、棋牌协会、老人互助协会等各种留守老人能参与的团体, 让留守老人聚集在一起, 有说有笑, 自娱自乐, 既可以舒缓孤独情绪, 打发无聊时光, 解决情感孤独问题, 又可以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照顾, 还可以获得一些经济收入, 从而使留守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生活更加充实。在农村养老社区各类留守老人组织可以有效地满足他们精神和心理的需求, 给留守老人提供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使他们重新找到归属感。

5. 在养老社区建立社工服务站。

在当前的广大农村地区, 普遍缺乏为留守老人服务的社会支持体系,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缺乏社会工作服务的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社区社工服务站来解决。这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缺乏社会工作服务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 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 农村地区专业社会工作者十分匮乏。可以由县乡等基层政府牵头, 筹措专门资金、制定相应政策, 为建立社工站 (如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办公设施等) 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和志愿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专业社工可以通过引进和培训的形式实现, 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广大农村地区就业。专业社会工作者, 由于受过专门教育, 他们知识面广, 经验丰富, 社会组织能力较强。在农村广泛地引进这些社会工作者, 由他们制订完善为留守老人服务的计划, 出面联系社会各种愿意为留守老人服务的组织, 搭建为留守老人服务的社会渠道, 扩宽留守老人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的机会与空间, 从而使其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和生活动力。

摘要: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各种原因, 留守老人问题在当前并没得到有效解决。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留守老人的养老需要, 为了让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在农村建设养老社区将会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养老社区,留守老人,基层组织

参考文献

[1]张晓华.我国养老社区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模式[J].中外企业家, 2010, (7) .

[2]张晓华.我国养老社区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模式[J].中外企业家, 2010, (7) .

[3]陈文胜.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M].潘维, 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8.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八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上一篇:中国传统节日之元宵节下一篇:班干部竞选稿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