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2024-11-11

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精选8篇)

1.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一

6姓名:XXX

系别:

班别:

学号:

指导教师: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管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心得

[摘要]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管理在这个社会的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体现出管理,从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可体现出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中都存在着管理的智慧,管理也在生活得到非常好的体现。

[关键字]管理学理解本人学习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了,而自己所选的这门管理学课程也学了一个学期了,在这个即将结束课程的时候,写写我对这门课程的感受。对我来说,管理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感觉到哪里都有管理的存在,因此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学会怎么样去运用管理,使它成为我们一个助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管理学的道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太注意罢了,从而使它从我们身边飘过。其实管理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从生活中学管理,在管理中品生活”。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多些留意,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场合来运用我们所学到管理知识、锻炼我们的管理技能和技巧。

[正文]

《管理学基础怀务实》这个门课是我的一门选修课来的,当初之所以会选择这门课程作为这个学期的选修课,主要是因为我这具管理学在日常的生活是非常实用的,不管你现在或是将来做什么的都不离不开这个学科,想利用这次选修课的机会学一学这管理学的基础,为现在和以后更好的管理人事物。首先说说我对管理学这门学科的一点点见解。管理学的含义:A、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

B、管理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C、管理要通过组织中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组织的目标。D、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它是一个组织的“器官”,是为组织服务的。管理的特征:A、人本性。B、复杂性。C、科学性。D、间接性。F、经济性。管理的几个方面: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和创新。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中已是期末了,这也象征着这门选修课也即将结束了。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自我感觉还可以吧,说不能它是完美的,但是多多少少也学会了一些,认识了一些同学,认识了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老师。老实的来说,在这门课程上我基本上都去上了,没几次是没上的,迟到的就有了好几次。对于我去的每次课,都不会一直专心下去听老师讲课,但至少是会听听的,毕竟老师讲课的风趣生动不听白白错过了这个好机会,我想这个老师不会太在意吧。再来说这门授课的老师吧,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一位老师,因为他比较明主,不会点名,不会占用我们的课余时间(这个特别好),还有授课时非常的风趣,有时使得不想听课都打起兴趣来听你的课,课堂上时笑声飘过。

通过这个一个学期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学习了这个管理学感觉到这门学科涉及到的面是非常广泛的,我认为对于有效的管理,它不是一死不变的一个固定模式,它讲究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吧,对于不同的事与物,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但是在各种的解决方法中都不会离开它那的管理理念,最终通过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来使效率或利益最大化。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和自理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管理理论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管它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不管所处的社会地位如何等等。日常生活中管理理论的例子有好多,如在我们的宿舍中,怎样去处理宿友之间的误会,怎样去和同学们交往等等。

管理与大家都是息息相关的,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管理不等同于控制,它是对你所作怕为进行一种适当的安排。每个月我从父母那里拿到的生活费虽不算是很多钱,但是没有管理好的话,这些生活用的钱就不知道花在什么地方了,而且很有可能还远远不够用,有句话说的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自己的钱也要管理,才能使有限的生活费花在比较多的有用之处。现在整个社会中都充斥着烦燥不安的情绪,作为大学生的一员,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一个人在做事情效率及生活的幸福感,再者我们都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作为一个即将出去工作的大学生,理应用好的情绪去处理面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不懂的如何得管理自己,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如为

什么每年都有那么的人想不开选择了这条死亡的道路,其实这些又是何必的呢,有什么有这么难的经受呢,就算真的有这么的难也不至于这样选择这个死路来所谓的逃脱现实。其实我们现在应该过得是很幸福的,因为最起码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使自己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对我来说,大学是有很多课余时间让你去打发的,这就要求一个人的要会管理的行为,合理的利用那课余时间,不让自己陷入无生活目标的行列中,使自己的生活精彩些,但对我来说这个现在还不能完全的做到,毕竟自己还有好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而管理好时间就能算是另一类别样储蓄钱的方式吧,但是这个好像大家都知道,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而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做好时间的管理不公意味着丰厚的经济利益,更能令自己的学习突飞猛进,达到甚至超过自己当初所要求的那个高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浪费时间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办事拖拉、打游戏、睡懒觉、长时间的聊天等等。对于能更好地适应以后工作的压力和外间的竞争环境的激烈状况,在学校里学会有效地管理时间对我们每个在校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理解,管理好时间就要保持住中心,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同时进行几件事,特别是比较繁重的事;在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个目标,不要出现好几个目标,这样很容易使迷失找不到方向感。在管理个人的课余时间过程中应注意这几点:A、每一天都把要做的事罗列出来,对它进行在重要性及优先完成性这两点上进行排列,预想一下要做这件事应该怎么样,会遇到怎么样的问题,遇到问题应该怎么样,每周每月以此类推。B、有了目标就马上就做,不要说到了什么时候再去做,只有这样马上就付之于行动,才能不会养成“等候好情绪”。C、要学会说不,不要那么的固执不到结束死都不罢休,毕竟计划在很多的时候是赶不上变化的,因为变化是时刻发生着的,而计划是某一时间定下来的;要学会限制时间,不仅是对于自己,也是给别人,不要被告无聊的人和无关重要的事情缠住,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不要将整块的时间拆散。一个人只有学会说“不”,他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同时也要避开高峰,如避免在高峰戎乘车、购物、进餐,可以节省许多时间。D、时间价值观念,对待时间要像对待经营一样,时刻要有一个时间价值观念,注重时间的成本,使时间产出最大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好好把握大学的思念时光。

那么如何的才能使管理发挥其的最佳效益呢?从社会的发展史就能看得出来,管理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着发展。老师说过“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介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属于构成管理学的不一部分,只是有的人在这方面占的分量大些,有的占的分量小些,而生活中常常听到或是见到管理大师也是从这些人中逐渐地发展过来的,所以不要以为只有他们才能达到这个高度。那些管理大师都是从实践中产生了理论总结的冲动并通过他们自己在这方面的进一步的研究,把研究出来的成果用在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上。在现如今,世界发生了大的变化,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而最常见的就是心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现在我们国家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双重事情。这要我们国家的领导人要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的步伐,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些都要用到管理学的知识,用这个知识去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

转眼间这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在这个学期中虽不能说学到了好多好多的东西,但至少是有小进步吧。而对于这门选修课来说,由于这门课是我的选修课来的,所以自己花费的时间就没有了自己所修的专业课那么多了,只是大概的了解了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等等。自我感觉这门课还是蛮不错的,因为在这个社会中要用到管理学知识的地方非常多,而学好它了可以为自己在事业上或上个人的价值的体现上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吧。总的来说,学这门感觉还是感觉蛮好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会继续地去学学它吧,学习它里面那个管理方式,从而使自己的更好地管理自己,处理事情,时间有限,就此写这里了。

2.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二

课程改革要达到预定目标, 除了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之外, 还需要既反映现代科学心理学发展水平又便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操作的课程目标体系。本文将侧重论述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现代心理学基础。先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下简称《课程纲要》) 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缺陷;其次, 分析构成课程目标成分的心理实质;最后, 分析构成目标系统的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一、“三维课程目标”的缺陷

《课程纲要》第7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一段文字在随后的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被简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有关的统计显示, 有半数的学科课程目标“基本不是按照这样的目标层次, 甚至说完全不是按照这样的层次来具体订定目标的”[1]。导致课改实施时操作困难的重要原因是“三维课程目标”的提法及其解释上存在的缺陷。

1.“过程”不能作为课程目标维度

笔者很同意白月桥先生对课程目标所下的定义:“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2], 它与教育心理学中公认的教学目标的定义相一致。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一致认为,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如果我们认同上述对课程目标的定义, 那么, 不论是学习过程抑或是教学过程都不能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 (或一个层次) 来提。

2.“过程与方法”不能并列

知识学习有一定过程, 技能形成有一定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有一定过程, 方法的学习也有一定过程。作为课程目标的“方法”是学习结果, 而“过程”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 两者不能并列为一个目标维度。

即使去除了“过程”, “方法”也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因为, 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方法或属于知识或属于技能。学生如是理解并记住了“方法”, 则属于“知识”学习, 学生如能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则属于“技能”范畴的“高级智慧技能”的学习。

二、构成课程目标各种成分的心理实质

前文已经指出,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中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成分。要想创建有科学依据的课程目标分类体系, 必须对这些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界定。

1. 关于知识的概念

在我国学界流行的知识概念是哲学意义上的, 强调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2],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是人类公共的知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不是指人类公共的知识, 而是指学生习得的个体的知识。这种知识贮存在学生头脑中。

根据皮连生教授在《智育心理学》一书的观点, 我们应区分广义知识与狭义知识两个概念。狭义知识指陈述性知识, 其操作定义是“个体掌握的可以用言语陈述的知识”, 其心理实质是外界事物及其属性在人脑中的心理表征, 包括表象、图式和命题、命题网络。广义知识包括可以用言语陈述的知识 (言语信息) 和不能用言语陈述, 但可以支配人的行为的知识。后者的心理实质是人脑中贮存了做事、想问题、讲话的“程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程序类似于电脑内贮存的计算、下国际象棋、疾病诊断的程序。

由于《课程纲要》以及随后的《解读》未对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作解释, 我们就无法确定它指的是狭义的知识还是广义的知识。从它将“知识”与“技能”并列为一个维度, 可以推论其“知识”为狭义的知识, 即陈述性知识。

2. 关于技能概念

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技能概念是与程序性知识概念相吻合的, 因为技能的心理实质是程序性知识支配了人的行为。如果一套操作程序支配了人的身体肌肉协调行为, 则意味着个人习得了动作技能;如果一套操作程序支配了人的心理运算、推理等过程, 则认为个人习得了智慧技能。也有学者把认知策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

《课程纲要》中的“技能”指什么呢?是指动作技能还是智慧技能?从《解读》把技能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级水平来看[3], 我们可以推测为动作技能。因为这三级水平适合于对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描述, 不适合对智慧技能学习过程的描述。智慧技能的第一级水平不是模仿, 例如计算1/3+1/4=?的分数运算题, 它的第一级水平不是模仿, 而是相关概念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智慧技能的教学, 动作技能的成分比较少。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主张在课程目标中采用广义的技能概念, 既指智慧技能, 也包括动作技能。

3. 关于学习方法与方法论

把方法与方法论吸纳进课程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反映了本次课改对“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重视。但正如前文所言, 方法与方法论可以作为陈述性知识学习, 也可以作为程序性知识或特殊程序性知识即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来学习。方法学习的目标不是记住和理解方法, 而是能够作为思维策略去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主张应在课程目标中明确, 方法是作为特殊程序性知识来学习的。

由于学界对课程目标体系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概念的歧义很少, 本文暂不展开讨论。

三、课程目标各成分的关系

较多的心理学家主张将学习结果分解为相对独立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每一个领域再分若干亚类或子目。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同领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过程和条件。我们以上文厘定的能力、知识、技能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为基础, 将课程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察、分析课程目标各成分的关系。课程目标各子项目之间的纵横关系如图1所示, 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时可依据这一层次框架思考每一课程子目标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从图1可见, 教育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纵向上看, 从学生的发展到具体课程子目标之间可分出7个层次。从课程目标的上位概念即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到课程具体子目标也可分5个层次。

从横向上看, 图1最下层的目标分属以下5个项目: (1) 情感与价值观。涉及动机、价值观、态度、交往技能、社会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2) 狭义的知识 (简称知识) 。包括符号、事实、有组织的整体知识以及图式知识。 (3) 动作技能。包括言语发音技能和四肢与躯体动作技能。 (4) 基本智慧技能。包括辨别、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 (5) 高级智慧技能。包括高级规则的生成与运用 (含解决问题与创造) 以及策略性知识的习得与运用 (含元认知技能) 。

上述5个项目彼此之间有复杂的关系:第一, 从学习结果来看, 它们分属于三个学习领域。可以把第一项归入情感领域, 把第三项归入动作技能领域, 其他三项属于认知领域。第二, 不同领域的学习, 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支持;同一领域的学习构成层次关系。第四项和第五项有高低层次关系。它们与其他三项没有高低层次关系, 而是具有相互支持的关系, 它们互为有效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各门学科中得到实施, 需要心理学家与课程和学科教学论专家合作。希望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学者对本文提出的观点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白月桥.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订定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 (第1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3.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管理学基础》是众多高职院校必须设立的专业基础课,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很大一部分将流入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老式的教学方法无法及时更新行业最新动态,而和最新互联网技术结合不断更新行业企业动态并体现在课堂中成为未来《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趋势。这需要高职教师适时更新教育行业形态,把握我国领导人的最新工作报告。

2015年,国家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一触即发。

一、“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含义

报告首先针对“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解释,他表示这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融合,但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进行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的颠覆,创造新的发展形态。

而“互联网+”下面的一个重要分支:“互联网+教育”其实远在2015年之前已经经历了初步的发展,表现为网络上大规模的MOOC课程供广大网友选择。MOOC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的简称,中文一般翻译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也被很多高校简称为“慕课”。

MOOC一开始是世界名校开设的网络课程,老师专门为网络学生录制。有固定的开课时间,有作业,有考试,考试通过后会授予证书。2012年后,MOOC课程逐渐传入中国内地,在线教育逐渐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根据艾媒咨询的统计,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未来几年内将迎来一轮市场大爆发。

2.“互联网+教育”的表现形式

“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在课堂上更多作为引导者和裁判,课堂内容被糅合成通关游戏的不同关卡,每一个学习项目都变成了具体的游戏关卡,学生上课可以摆脱纸和笔的束缚,用平板电脑和抢答器对课堂问题进行投票和抢答。抢答越多,命中率越高,通关的速度就越快。而老师站在电子讲台上,利用交互式触摸屏对学生的表现实时跟踪,并及时给予反馈。有趣的是,这个通关过程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自动录播和全网在线互动直播,供其他院校和教学平台的老师和学生观看。

变化着的学生,也预示着这一表现形式的快速到来,如今进入高职课堂的学生已经演变为心智年龄更小的“95后”“00后”,而这些年轻的学生群体一般都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喜欢技术,更依赖网络,更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

二、“互联网+教育”下《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活动实施

1.课前准备

“互联网+教育”的课堂不是单纯概念意义上充满未来感的教室和先进的硬件设备,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创意并仔细研究进行学生的用户心理。

可以讓学生把管理学的作业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微信朋友圈发表,在微信朋友圈上“集赞”,得到最多通讯录好友赞誉的作业可以得到额外加分。不仅如此,校长、其他教师、家长都能看到这些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慢慢的,学生不再排斥作业的形式而是希望能够得到朋友的赞赏。

“翻转课堂”就是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的需求。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教师讲、学生听)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及相互学习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开展

第一,老师在上课前应该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上制作高质量视频教程,这些教程涉及不同学习任务涵盖的基础知识,如整个学期的任务可设置成以下通关游戏,具体包括:(1)成立模拟企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和PEST分析方法等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2)进行企业组织的建设,在教学平台上上传企业组织结构图,并对图表进行详细说明,给组员分配不同的组织角色,并设置不同的岗位;(3)制订企业年度计划,并上传教学平台和其他小组进行互评;(4)根据老师给出的具体商业情境进行决策,并将决策方案制订成图文结合的商业模板,应用领导沟通的相关方法和技巧,得分最高的能迅速到达下一关;(5)制订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包括企业员工激励制度及薪酬管理办法。

第二,在课堂上学生按照班级人数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由各组推选组长组织开展互联网教学平台上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上课时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游戏场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融入游戏,闯关、协作、互动,召开小组会议,对任务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并完成教学平台上每个教学任务下的随堂测试,必须每个人及格才能整体通关,确保人人参与,不做“搭便车”的组员。

如果技术条件允许,甚至可以联合教研室的其他老师进行技术开发,参考现在火热的弹幕电影实现弹幕教学,在课堂上实现联网教学,学生手持平板,随时通过网络发表感想和疑问,同步显示在投影仪的课件上。

3.课后评价

通过数据化管理,老师不再需要采用传统的人工改卷子和人工算分数等繁琐步骤。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管理学基础》的电子作业,进行快速数据分析,知道这个学生究竟是理论知识不过关还是在学习项目上不能和组员很好地合作。同时,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快捷迅速地查阅平均分、频数、优秀率等数据,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挖掘,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学生,通过量化的手段,通过数据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如:他在什么时候翻开书,在听到什么话的时候微笑点头,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会向多少同班同学发起主动交流等等。

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是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逐渐与教育紧密相连,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的形态。

《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集实践性与应用性于一体,更能借助于“互联网+教育”的技术平台,在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和决策能力的同时,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模拟决策过程,每次学习任务后除了教师评分外,教学平台还能实现小组成员互评,以教师、组长、组员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数据后台上生成每个学生的大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敏.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

[2]梁柱霞,王馨怡,杨昊.浅谈如何面对MOOC(慕课)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冲击[J].大学英语,2015.

作者简介:何瀚玮,女,1990年9月出生,籍贯:广东东莞人,专业: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4.《管理学基础》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篇四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2.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3.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A.生产流程B.生产管理

C.作业管理

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A.层次性B.多重性

C.变动性

5.()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60年代B.70年代

C.80年代

6.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A.长期预测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7.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人为宜。

A.5—10B.10—1

5C.15—20

8.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原则。

A.因事设人,视能授权B.因人设职,视能授权

C.任人唯贤

9.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A.管理方格理论B.权变理论

C.管理系统理论

10.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A.60—70%B.70—80%

C 80—90%

11.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中的观点。

A.劳克林在189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B.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C.弗雷德·马歇尔在1892年出版的《工业经济原理》

12.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其手段都是管理。

A.对人的合理使用B.科学技术的高度应用

C.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

13.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

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

A.行为科学学说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1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目标的()。

A.层次性B.多重性

C.变动性

15.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

A.权责利关系B.实现企业目标

C.分工合作关系

16.()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A.亨利·明茨伯B.马克斯·韦伯

C.威廉·詹姆斯

17.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组织结构。

A.M型B.U型

C.H型

18.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模拟情景训练法?()

A.角色扮演B.无领导小组讨论

C.结构式面谈

19.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A.性格理论阶段B.行为理论阶段

C.权变理论阶段

20.某企业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估计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有四种情况:需求量较高、需求量一般、需求量较低、需求量很低,对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无法预测。为了生产这种产品,企业考虑了三种方案。该产品准备生产5年,据测算,各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5年内的损益值如下表:

那么,用折衷法所选择最佳方案是()。(假设给定最大值系数为0.7)

A.甲方案B.乙方案

C.丙方案

二、判断题(判断对错,请指出错误所在并改正。每题2分,共20分)

1.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非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3.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

4.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由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5.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6.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7.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

8.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9.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10.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企业文化

2.人员配备

3.激励

4.分层控制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2.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

3.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4.构成管理外部环境的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10分)

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C2.B3.A4.A5.B

6.C7.B8.A9.C10.C

11.B12.C13.C14.A15.B

16.A17.A18.C19.A20.A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有对有错,请指出错误所在并说明理由。每题2分,判断给1分,修改正确再给1分,共20分)

1.计划改为决策

2.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改为感情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3.智慧改为心智模式

4.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改为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

5.销售预测改为市场预测

6.正比例改为反比例

7.对

8.成正比改为成反比

9.对

10.分层控制的方式改为集中控制的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2.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3.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

4.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

(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自我控制”。

(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2.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

(1)决策的数量。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作出的决策数目越多,则分权的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

(2)决策的范围。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

(3)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越重要,影响面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则集权程度越高。

(4)决策的审核。组织中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低,分权程度越高;如果作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高,分权程度越低。

3.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1)知人善用的艺术。也就是用人用其德才,不受名望、年龄、资历、关系亲疏所干扰。

(2)量才适用的艺术。帮助职工找到自己最佳的工作位置。

(3)用人不疑的艺术。对委以重任的员工,应当放手使用,合理授权,使他们能够对所承担的任务全权负责。

4.构成管理外部环境的内容有哪些?

(1)社会环境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民族构成和特性、生活习惯、道德风尚以及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

(2)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

(3)经济环境

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国民经济结构,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

(4)科学技术环境

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等等。

(5)文化教育环境

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各种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

(6)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五、论述题(10分)

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为什么?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4分)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

(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3分)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

(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

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

(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

5.护理学基础说课程 篇五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我们通过社会调研,对护理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岗位工作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护理学基础》涵盖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必须掌握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贯穿于病人对健康需求的始终,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桥梁课”,是学习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因此,《护理学基础》系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方法及对行业的情感体验,且为获得执业证书打下基础,又能更好的服务于岗位工作,所以,这门课程也是为了满足各领域护理岗位的工作而开设的,来源于岗位也服务于岗位。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确立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现代护理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达到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工作方法;熟悉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治疗需要的基本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情境,发展学习的能力,表现出自觉学习

进取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思想理念;形成对护理对象同情、关怀、理解、宽容、仁爱的情感,表现出认真踏实、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

(1)结合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结合护理岗位对护理人员知识结构

专业技能的要求,选择符合护理人员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

(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需紧贴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3)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以必需、够用、适用为原则选择教学内容。

2.课程设计

根据护士素质形成的规律和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将传统的课程分解为三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三级平台,即“护理学入门”-护理学导论,一般生活护理知识和技能,临床病情观察及治疗的知识和技能,课时安排分别为:学时学时学时,实践达学时。三级平台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护理学基础》的学习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能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职业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体现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由浅渐深的学习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内容精选典型案例,穿插知识链接,辅以联系监测,并保证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术中所涉及的护理操作按照护理程序的要求进行编排,体现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3.课程实施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对护理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学生对护理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校学生的特点还表现为兴趣广,模仿及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以积极的教学方法发挥出课堂

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专业人才。

(2)教学模式

(1)探索以临床护理工作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护理教学模式。

(2)以培养能力为总体目标,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开放实训室,定期到医院见习、实习,极大的增加学生练习技能的时间和机会,强化技能培训,毕业前到医院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护理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就业做好准备。

3.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达到教、学、做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及各项技能。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示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进行示范,课堂前,教师为同学下达任务,以任务引导出课堂知识点,让同学以各种形式组织讨论,完成任务,课堂中教师检验任务或指导技能,课堂结束时总结点评,促进同学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同学在接受任务后,对任务进行分析或分解,通过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查阅,制定出合理计划,根据计划,同学们有效的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最终完成任务并在课堂展示,在老师的点评指导下,优化任务,最终将课堂知识、技能掌握通过过程体验学会学习,培养自己终身发展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动用眼、耳、手、脑等,体现教、学、做一体。所有任务的安排围绕本课堂的三维目标,并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4.学习方法

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知道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如下:PBL式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学习法。以角色扮演法为例。本课程教学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能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求,从而能深刻理解护士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且通过角色扮演,护士能有效的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技巧。

5.教学资源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及教材相配套的资料、题库、录像等的使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校内的临床护理实训中心,设有模拟病房,配备先进的模型及实训教具;校外我们有几十所实习医院为我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先进,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供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工作融为一体、工学交替,充分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6.理论依据

本课程的教学中(1)遵循了新课改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中起主体作用。

(2)遵循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个体差异,达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作用。

(3)遵循了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表现为做中学、学中做。

(4)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有知识的主动建构。

(5)遵循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但在潜能的发挥下仍可完成的任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潜能。

四、课程评价

1.课程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常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小组互评。终结性评价常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目前我校采用的评价方式与临床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符合临床需要的人才。

2.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即结局性评价。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家技能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校护士执业考试通过率也是逐年攀升;我校培养出的学生在进入岗位工作后,一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得到社会的认可,真正实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课程特色

特色一:“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护理实训室护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结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三阶梯“的实习模式:第一阶梯(第一、二学期),认知见习;第二阶梯(第二、三学期),课程见习;第三阶梯(第五、六学期),毕业实习。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特色二:任务驱动式的见习反思。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临床,如: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见到了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你与病人沟通了吗?带教老师示范了什么操作?等等。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能认真观察,细心思索,在见习结束后及时将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并进行汇总。通过收集,制定成反思见习案例集,作为校本教材。

6.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说课稿 篇六

现在由我来介绍《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整体设计,我将分六个部分予以阐述,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课程定位

(一)授课对象分析

本课程所授学生对象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大一学生,根据专业体系规划,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第三方物流现场作业组织与部门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职业认证中的助理物流师级别规定,高职物流管理现已毕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层次为作业部门的项目主管。

从学生基础来看,学生经过了前面的正规国家教育,已经拥有了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大一期间将接受管理学、经济学、会计、语文和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使之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综合基础能力。本门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二)课程地位分析

根据专业体系的规划,现代物流基础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和主导型作用,承担着提高学生对物流基本知识体系及技能要求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的艰巨任务。

从本专业设置的能力体系——物流基础能力,是所有能力目标的开始与奠基石,是所有课程的先导。从就业岗位的职业需要和工作企业的实际要求来看,物流基础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具有针对现代物流整体流程的认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因此,物流基础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体系的整体基础,应该得到针对性的专门的训练。

(三)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助理物流师国家标准,在专业体系设置的范围内,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分析,现代物流基础的能力应有:

了解并掌握物流业务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围绕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设计各工作环节和流程,分析和应用物流的概念、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物流系统、物流的主要作业活动与辅助活动、物流信息系统、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等。

根据实际,概括起来,所做的工作如下:

1、进行物流企业工作环节和流程的分析

①根据物流主要作业活动(运输、仓储、配送)的运作要点进行分析;

②根据物流辅助作业活动(运输、仓储、配送)的运作要点进行分析;

③根据物流信息的基本情况进行物流信息技术系统的简单规划。

2、应用物流的基础知识进行物流分析

①运用物流基础知识进行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分析;

②根据企业基本情况进行物流管理的简单判断与设计;

③进行物流系统系统模型的构建并作出系统分析。

3、判断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①针对国家物流情况进行运作模式的分析;

②根据企业基本情况进行绿色物流的简单设计;

③根据生产企业的工作模式进行企业的精益物流分析。

二、教学整体设计

根据设置的三个层次的能力目标,在教学模块中,对应的设置了5个教学模块24个分项目。考虑到学生一开始并不了解物流是什么,在最开始的物流认知模块一直递增到最后的物流发展趋势调查,以培养学生调查和分析物流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

1、能力目标

在专业体系下,根据国家职业认证标准和企业工作的实际要求,归纳其能力目标结构如下:

具体能力目标如下:

(1)能够进行物流活动的基本判断,认识和了解物流企业;

(2)能够进行企业物流构成的分析说明;

(3)能够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与简单的模型构建;

(4)能够掌握物流服务理念

(5)能够了解熟悉物流的标准化规格;

(6)能够掌握物流的主要作业活动—运输作业的要点并进行简单分析;

(7)能够掌握物流的主要作业活动—仓储作业的要点并进行简单分析;

(8)能够掌握物流的主要作业活动—配送作业的要点并进行简单分析;

(9)能够掌握物流的主要作业活动—包装作业的要点并进行简单分析;

(10)能够掌握物流的主要作业活动—装卸搬运作业的要点并进行简单分析;

(11)能够掌握物流的主要作业活动—流通加工作业的要点并进行简单分析;

(12)能够运作物流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分析;

(13)能够进行不同企业的物流模式的分析;

(14)能够进行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分析说明;

(15)能够独立阐述供应链的相关概念、并进行解释说明;

(16)能够分析国际物流的现状及发展;

(17)能够进行绿色物流的简单设计;

(18)能够进行精益物流的简单设计。

2、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知识目标。从实际工作来看,能够完成某一项作业,必需有相应的指导方法理论,以及相关的知识。

因此,根据能力目标,归纳知识目标如下:

(1)物流的概念,分类及构成;

(2)物流系统的概念、模型构建方式方法;

(3)物流服务的概念

(4)物流的标准化规格与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的发展;

(5)运输作业的概念、分类、要点与合理化;

(6)仓储作业的概念、分类、要点与合理化;

(7)配送作业的概念、分类、要点与合理化;

(8)包装作业的概念、分类、要点与合理化;

(9)装卸搬运作业的概念、分类、要点与合理化;

(10)流通加工作业的概念、分类、要点与合理化;

(11)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与分析方法;

(12)物流模式的分类与分析方法;

(13)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分析方法;

(14)供应链的概念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15)国际物流的概念、分类、重要性、现状及发展;

(16)绿色物流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方法;

(17)精益物流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方法。

(二)教学模块

在能力目标的归纳和教学项目的设计中,就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考虑到了教学问题。一个模块就对应一个物流管理基础的大能力,而其中的具体项目则分层到了各个物流基础具体的概念与信息里面。同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新生的项目实践能力,特设计学生进行小组团队的调查活动。这样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完成各个项目,从而持续有节奏的训练学生物流基础的能力。将班级分成6-8人每小组,每个小组合作完成物流调查报告的各部分,以及各调查的计划与组织执行,并完成调查内容的分析说明。

即时进行考核,以作业情况和所作的调查报告等进行考核。

三、具体的考核设计

1、平时表现考核

根据平时考勤和回答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表现给分,占期末成绩30%。每旷课1节,扣1分(可扣至负分)。考核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单项训练考核

每次项目学习时,根据演练、训练的情况给分,每个项目给10分,单项考核累计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40%。考核学生单项训练中的调查与分析能力。

3、综合考核

期末设置大任务,根据所有的小调查报告,撰写宝供物流企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在1-2周的时间内完成方案,根据方案情况给分,总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30%。考核学生物流企业的综合调查分析能力。

四、教学设计的特色与创新

对比传统的教学设计,本教学方案的改革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本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再想到作为教师如何符合学生实情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在物流基础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在管理信息中体现教学对象,在职业分析中,又特别分析了教学对象的基础水平和就业岗位所需。后续的设计就是针对这样的特定对象设计而来的。

(二)以职业为导向

在课程设计的主题部分,首先进行的就是职业分析。将这部分加诸于学习目标之前,就是要让职业分析的结果来确定学习目标。分析授课对象及所授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企业需求既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

通过这个分析剔除书本位的思想,更好的符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之前的改革中是没有这样安排的,以至于一开始是从书本出发,从教材的章节中去归纳能力目标,表象上是能力本位,实际上却仍是旧的教学模式。

(三)以能力为核心

通过对职业分析,归纳了物流基础能力有哪些方面,这是整个教学方案的核心所在,教学方案的目标,在在于培养特定学生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这些能力目标,直接产生了后续的知识目标和训练项目。

(四)以项目为载体

能力的培养需要切实,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以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物流公司作为训练素材,以学期末行程整体的企业调查报告为总项目,根据具体的能力目标设计了6个模块小的28个调查与分析小项目。这些项目围绕物流基础能力而设置,每个项目有从之前的学习目标对应的能力、知识目标,以及组织学生训练从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所需要的素材和可展示的成果。这个项目的设计目的在于给学生能力训练一个得以实现的平台,也就是最终形成了学习成果——宝供物流企业调查报告。

在项目设计中,从职业能力出发去指定学习目标,从企业工作实际中选择素材,根据实际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能力。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如调查宝供物流的标准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分析物流企业的标准化的具体规格与实施情况。

五、可行性分析和效果

方案是需要具备可操作性的,为了保证教学设计方案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物流认知和物流职业的认可度与兴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

职业分析从物流企业对员工的基础要求出发进行分析,然后归纳成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所设置的项目,就能够从企业中找到任务,进行训练。反过来,也就是说,用企业就是课程教学项目中的任务,通过这个任务训练学生能够完成对物流企业的调查分析,从而掌握物流相关的各项知识与信息,而这些知识与信息将会在今后的企业工作中得以应用与深化。

(二)以代表企业设定整体项目,再以此分设小项目

教学方案设计实际上是一个物流公司的整体调查报告。而根据所设定的能力目标,把整体的调查报告分设成了多个小调查报告。由于学生刚入学,并不具备任何的专业背景,因此,把项目细化,仔细引导学生自主调查分析,培养学生的物流素养;从一个个小项目入手,进行简单的、学生可以直接操作的小调查;从而慢慢进行知识的掌握,形成职业认同感。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知识与信息含量丰富的物流企业调查报告,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掌握其基本流程。同时,在掌握了应有的知识的条件下直接具备了调查分析的能力,并形成了职业兴趣与职业认同。

(三)项目安排从简到繁,在前一基础上进行深化

能力目标的设置,分成两到三个层:

第一层是简单的具体事实调查,即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去进行目标的具体情况调查并按要求格式作出调查成果的书面材料。

第二层是进行调查结果的分析,即小组成员可以通力合作,对已经收集的调查成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层次上进行知识点的引入与讲解。

第三层是扩展分析,即能够通过第二层次的分析结果进行泛物流企业的分析,并对物流行业有一定的认识。这个层次是基于第二个层次,将第二个层次的微观分析能力提高到宏观的分析能力上。

也就是各个能力安排从低到高,每一个能力层次是基于前一个层次的提高,从而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物流基础的相关内容,逐渐具备良好的物流素养,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石。

7.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七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教学内容、手段、对象、时间及空间等物理层面的延伸和拓展。网络课程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 CMS)是基于Web构建的能支持和管理教学过程、提供共享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工具的网络学习环境,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有限封闭的传统课堂到无限开放的虚拟学习环境的入口界面。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方便的人机交互环境,同时辅之以互动讨论和分组协作,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学习环境中。

1 研究背景及系统特色

在国外,CMS系统就是以Blackboard及WebCT为代表的商业软件以及由Moodle (moodle.org), Elgg (elgg.org), Sakai (www.sakaiproject.org)等开源软件为代表的大型网络课程管理系统。Moodle等课程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大纲、课件、讲义等教学资源外,注重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整合,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和交流,注重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工作流和信息流的顺畅传输,注重突出网络教学的技术优势。我国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开展工作的时间还不长,这几年兴起的“网络精品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水平和高度,是高校学科教学研究成果和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一个范例,也为其它“非精品课程”或“准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树立了榜样。但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文件精神,不难发现,网络精品课程主要以静态网页为主,只能呈现教学的结果,无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课程学习提供网络支持,无法支持师生互动和网络小组协作功能,因而无法满足网络课程动态教学的需要。本文针对“网络精品课程”现状的不足,提出了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该系统除提供大纲、课件、讲义等教学资源外,更注重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和交流。

本系统突破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时空、地域限制,课堂空间延伸到了网络所能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自主选择课程,即使在所选课程的讲授时间发生冲突时,学生也可以在其他时间段访问储存在计算机服务器中的教师讲课内容,从而保证了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另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可以自由控制听课速度并可反复听讲,学生免去了做笔记,听课不易走神,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在建设中我们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并对相近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管理。具体表现为让多个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借助此平台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让多个教师象医生专家会诊那样在线解答同一名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记录学生学习效果并公布,促使学生之间形成竞赛;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及学习效果记录,组成班级,使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实现分层次教学,解决传统教学中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矛盾,达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完美统一。

2 系统需求分析

在多年的一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教学经验,并在此教学经验基础上融入网络技术的优势,形成了该系统,此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2.1 班级管理

由教师创建班级,学生可以进行个人注册后申请加入或退出班级,为实现层次法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班级的重新整合。

2.2 在线及离线教学

(1)在线教学

各科教师在班级首页发布在线视频教学课程时间及标题,学生在指定时间连接并参与视频教学,学生通过在线视频教学提供的同步聊天室进行提问,老师在聊天室点名由某同学获得语音提问权,老师针对学生的语音提问立即做出语音解答,课程结束以后,聊天室以及视频音频将全部结束,视频被保存。

(2)离线教学

视频课程的音、视频全部可以被录制并可回放,当视频教学结束后,学生可针对该堂课中的疑问点,以发帖的形式进行提问,老师针对当前课程解答学生的提问帖。

2.3 在线考试

教师在题库中选题组卷并在班级首页发布考试时间,学生在指定时间参与考试,测试完成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并封存每份试卷结果。

2.4 作业发布及批阅

教师发布作业帖,学生回帖进行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帖进行作业批阅。

2.5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

以学生测试成绩为主,同时参考平时作业分和离线提问帖数量(积极度)进行效果评估,并保存得到各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况,以作为重新组班的依据。

3 总体设计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需求的分析,并结合网络管理的具体设计要求,设计出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根据图1的模块关系,该系统首先由首页开始,并在首页处实现两个主要功能的导航。如果学生和教师想使用本系统的功能,需要首先在主页进行注册,一经注册成功,便可以使用系统的一系列功能。如果是教师身份,则可以进行在线班级管理、制作课件、网上辅导答疑、测试、检查作业、记录学生学习效果等工作;如果是学生身份,则可以在老师的督促下自主学习,并通过向同伴解释知识,加深对已掌握知识的理解。

4 结束语

本系统建成时,笔者即对各模块进行了反复的测试,经过修改和调试通过以后,再进行运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各项功能已经达到设计要求。目前该系统已经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集成在一起,并在测试服务器上发布。本系统开发技术先进、效率高、功能模块齐全、可靠性高、投资成本低,且按照信息资源建设规范构成,并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稍作修改即可应用于其他的课程。

摘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中心建设网络课程管理系统, 该系统集成了网络教与学的环境, 教师可以借助此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并对相近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管理, 学生也可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在老师的督促下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通过该系统使得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围绕所教所学的课程进行讨论、交流、协作。最终,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往中积极思考、主动动手, 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网络课程管理系统,计算机基础课程,层次法教学,在线及离线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寅, 刘友华, 黄芳.面向服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方法[J].现代情报, 2009 (10) .

[2]柴晓芳, 杨威.基于Moodle的C语言管理系统建构[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09 (5) .

[3]ERIC LARSON, BRIAN STEPHENS.Administrating Web Servers Security&Maintenance Interactive Workbook[M].Prentice-Hall, Inc, 2001.

[4]黄和飞, 赵榆琴.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师CMS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15) .

8.管理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八

本届论坛以“数字化时代的经济管理类教学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主题,以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邱东教授、校长王广谦教授,高等教育出版者刘志鹏社长出席论坛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或大会致辞。

李卫红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大学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熟知中国国情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学术基础和伦理道德法制观念,使他们德才兼备,有守有为。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有可能最终建成诚信、法治、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谢伏瞻局长作了题为《中国经济——稳定与增长》的报告。首先,他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他认为,主导性调控是最根本的措施,如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调整汇率水平理顺要素价格、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收政策。他说,我们应该看到,资源能源约束加剧,城乡矛盾进一步凸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急需解决。要使中国的经济规避风险。弥补不足,对内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外应争取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与繁荣。

吴晓灵副行长在《关于流动性过剩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的主题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看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她指出,如果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银行超储率就会过高,信贷扩张能力过强;社会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则反映了货币供应过多,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有价格上涨的压力。关于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她说,近几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货币供应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说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是有效的。她认为,我国应加快结构调整,理顺价格体系,从源头抑制流动性过剩。

教育部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逢锦聚教授在题为《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和提高质量的若干问题》的发言中,从经济学教学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经济学教学的基本成绩和问题、经济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三方面做了介绍。在谈到经济学专业设置和经济学基础课程设置时,他认为专业设置必须遵循拓宽口径和灵活设置方向的原则。基础课程设置在实现全国统一要求的同时,给各学校自主设置更多的自主权。教学内容改革一定要广泛吸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广泛吸收我国理论界和世界范围经济学发展取得的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他表示。在我国,经济学与管理学需要互相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席酉民教授在题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发言中,从市场需求分析定位和学科特性决定的培养模式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他指出,我国中间层管理人才的缺口明显大于作业层和战略层。但是,当代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间层的数量远远低于市场需求水平。所以在今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务必要加强培养中间层管理人才,以充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他说,工商管理类学科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型学科,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注重生源和学校的互动,还要关注用人单位的需要。他表示,只有很好地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才能成功,并最终培养出懂科学、熟实务的管理人才,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中充分展现智慧和创造力。

上一篇:友情为作文600字下一篇:郭台铭经典语录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