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哲理故事

2024-08-02

毛遂自荐的哲理故事(精选10篇)

1.毛遂自荐的哲理故事 篇一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毛遂

毛遂自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毛遂的简介: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今河北鸡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毛遂自荐的故事典故:

中国古代战国时候,赵国都城邯郸被强大的秦国军队重重包围,危在旦夕。

为解救邯郸,赵王想联合另一个区域大国楚国共同抗秦。为此,他派亲王平原君到楚国游说。

平原君打算从自己数千名家臣中挑选出有勇有谋的20人随同前往,可挑来选去,只挑选出19名。就在这时,有一位宾客不请自到,自荐补缺。他就是毛遂。

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番毛遂,问道:“你是什么人?找我何事?”

毛遂说:“我叫毛遂。听说为了救邯郸你将到楚国去游说,我愿随你前往。”

平原君又问:“你到我这里,有多长时间了?”

毛遂道:“三年了。”

平原君说:“三年时间不算短了。一个人如果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就好像锥子装在囊中会立刻把它的尖刺显露出来那样,他的才能也会很快地显露出来。可你在我府上已住了三年,我还没听说你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这次去楚国,肩负着求援兵救社稷的重任,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是不能同去的。你就留下来好了。”

平原君的话,说得很坦诚。但毛遂却充满自信地回答道:“你说得不对,不是我没有特殊才能,而是你没把我装在囊中。若早把我装在囊中,我的特殊才能就像锥子那样脱颖而出了。”

从谈话中,平原君似乎觉得毛遂确有才能,于是接受了毛遂的自荐,凑足20名随从,前往楚国。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平原君详尽地讲了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之后,要求楚王尽快地派出援兵去解救邯郸,可楚王不出声。他俩的谈判,是从清晨谈到了中午,还没有谈判出个结果来。等在外面的20名随员,焦急起来了。

毛遂此来,因是自荐,所以那19名随员内心里看不起他,总觉得他有些自吹自擂。这时候,他们想看看毛遂到底有什么才能,于是怂恿他道:

“毛先生,谈判久久没有结果。你进去问问究竟怎么样?”

毛遂立即答应了。他紧紧地按着腰中的剑,来到楚王的跟前说:

“大王,楚赵联合抗秦,事在必行。这只是两句话便可以议定的事情。可是,从早晨到现在总也商议不出个结果来,这是为什么呢?”

毛遂的出现与责问使楚王很不高兴。他不理睬毛遂,转身气愤地问平原君:

“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他是我的随员。”

楚王气愤了,转身斥责毛遂道:

“寡人正与你的主君议事,你算是什么人,竟也上来插言!”

楚王的话,激起了毛遂的满腔愤怒。他抽剑出鞘,然后向楚王逼近两步,大声道: “尊贵的楚王,你所以敢斥责我,不就是仗着你们楚国是个大国吗?不就是仗着这时候围在你身边的侍卫人多吗?不过,我现在告诉你,眼下在这十步之内,你国大没有用,你人多也没有用。你的性命就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

经毛遂这么一说,楚王吓得满头是汗,不作声了。

毛遂又道:“楚国是大国,应该称霸于天下。然而,你骨子里怕秦国怕得要死。秦国多次侵略楚国,占领了你们许多地盘,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呀!想起这些来,连我们赵国人都感到害羞。现在,我们来联合你们抗秦,说是为着解救邯郸,同时也是为你们楚国报仇雪恨。可是,你却这般怯懦。你这叫什么大王!难道你就不感到惭愧吗?”

在毛遂激昂的一席话面前,楚王惭愧得不知说什么是好了。

毛遂于是又说道:

“尊贵的楚王,怎么样?愿不愿意与我们赵国一齐抗秦呀?”

“愿意!愿意!”

楚王满口应充。

楚赵两国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之后,平原君一行人很快地回到了邯郸。见了赵王,平原君说:

“我这一回出使楚国,多亏了毛遂先生。他那三寸不兰之舌,致使得咱们赵国重过九鼎大吕。他真比百万雄兵还要强啊!”

没过三天,毛遂的名字在赵都邯郸便家喻户晓了。

毛遂自荐的启示:

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自身的刻苦学习之外,还要有信心,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看。命运决定在自己的手中,有出众的才华,就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没有机会展示,就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为自己的脱颖而出做好充分的准备!

2.毛遂自荐的哲理故事 篇二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 短短一年, 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 乃至殒命, 这不能不让人嗟叹和深思, 也引发我们深入探讨领导者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地用好人才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汉魏时期, 人才专家刘劭在《人物志》中对人才作了精辟论述, 他认为, 除了圣人是“全才”之外, 其他的人才多是“偏亮”之才, 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才华出众。如有的人善于论道, 他们就可以做帝王之师;有的人善于处理事物, 他们就可以做宰相;有的人善于治兵, 但不善于临阵作战, 可以为帅;有的人善于临阵作战, 但在治兵方面却无优长, 可以为将, 等等。现实中, 有的人善于做业务工作, 有的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 有的人适合做管理工作;有的人适合做一把手, 有的人适合做副职等。且不同的职务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人在才能上的差异, 就会用人失误, 乃至酿成悲剧。毛遂有雄辩的口才、过人的机智, 是难得的外交人才, 但他对统帅军队、排兵布阵却一无所知, 以他为帅, 失败就是难免的了。

“毛遂自刎”的故事, 启示我们每个人, 必须深刻认识到, 世界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 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 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 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 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有所作为, 从而赢得成功。如果舍长就短, 即使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同时, 做人不但要有自知之明, 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毛遂虽有舌战群儒的外交之才, 却无带兵拒敌的将帅之能。如果他当时能正视自己的才能, 力辞统兵之任, 可能就不会落得个羞愤自杀的下场。

对于用人者来讲, 更需从“毛遂自刎”故事中读懂“生材贵适用, 慎勿多苛求”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 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 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 以事择人, 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他还引用清代顾嗣协的《杂兴》诗中的一句名言——“骏马能历险, 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告诫我们,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有其长必有其短, 有其强必有其弱。平原君盲目地将毛遂安排到统帅三军的位置上, 使其战场冲锋, 指挥作战。无疑, 这种作法在决定之初就已经将毛遂送上了一条“不归路”。因此, 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 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确保用人所长, 避其所短, 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人才自身的长处与特点, 做到量才而用, 人岗相适,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防止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出现错位。

3.毛遂自荐后的人生 篇三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当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奉赵王之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便勇敢地站出来推荐自己,请求跟着平原君一起去。可平原君根本没把毛遂放在眼里,还讽刺他:“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针尖马上就会钻出来。先生在我这儿呆了三年,却没什么功绩,我看你去了也没用!”毛遂从容地答道:“问题是您一直没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锥子一样全部露出来了!”平原君一听,这个人反应够敏捷,就答应了。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都没有结果。此时毛遂站了出来,唇枪舌剑,豪气冲天,说动了楚王派将领带兵去救赵’国,避免了一场被秦军屠城的惨剧。毛遂也因此声威大震,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千古美誉,可谓一“战”成名。

毛遂瞅准了时机,最终自荐成功,在形势万分危急时挺身而出,显示出非凡的自信和过人的才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毛遂自刎,一败涂地

从此以后,毛遂深得平原君的赏识,由一个普通门客被提拔为客卿,成功演绎了一出战国版的“毛遂先生升职记”。然而,就在毛遂自荐后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军栗腹率军讨伐赵国,赵王又把这事交给了平原君,平原君脑子里第一个就想到了毛遂。然而这次不是去搞外交,而变成了领兵打仗。毛遂得知这个消息,倒吸了一口凉气,赶紧跑到平原君家里去,这次可不是“自荐”,而是去“请辞”。毛遂很有自知之明——唇枪舌剑是他所擅长的,而统兵打仗可就是他的弱点了。平原君很诧异:“先生当年自荐,豪情万丈!如今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推推诿诿,忸怩得像个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耍嘴皮子我当仁不让,指挥作战实非我所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不才之处?”毛遂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可平原君还是硬要他担当此任。

于是,两国短兵相接,尽管毛遂先生身先士卒,但因不懂兵法,最终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作为在赵国口耳相传,深得人心的榜样人物,还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毛遂独自跑到深山老林里,拔剑自刎,以死谢罪,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先自荐扬名,后羞愤亡命,何哉?其实毛遂还是毛遂,他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只是平原君前一次用对了人,后一次看错了人。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一个能言善辩的外交人才,却并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用人失误,导致了一场悲剧。毛遂先生用最沉重的代价瞽醒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人才,然而人并不是完美的,如何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4.毛遂自荐的哲理故事 篇四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去!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5.毛遂自荐的哲理故事 篇五

2、容我毛遂自荐,我姓王,是徵店T的。

3、我就是欣p你年毛遂自荐的勇猓才破格x升你理。

4、我M公司是毛遂自荐的。

5、F在的社v究自我V告,掌握C,毛遂自荐是很重要的。

6、班L向老毛遂自荐地f:「可否我懋老的助手?」

7、老全班同W是否有人意毛遂自荐,任班L。

8、@些志工都是毛遂自荐,主⒓舆@趟h保之旅。

9、@地方我熟,容我毛遂自荐,大家н[。

10、他毛遂自荐硗瓿蛇@行佑。

11、之所以出F@N情r,通常是由於件公司跳出砻遂自荐,f服@些大公司,要想改善客趔w就得衡量c客舻拿恳淮位印

12、因樗r常f他在性的功能方面非常卓越o她想毛遂自荐作樗的一情D。

13、在此我向您毛遂自荐。

14、您]有登,您登後再毛遂自荐!

15、m然看起硎槿f目的最快途剑但其他F代技g手段同橛忻餍舻娜颂峁┟遂自荐的C。

16、不要蜻蜓c水般I人},在向素昧平生的人自我推N你的才能前,先著向他或她毛遂自荐。

17、我打是向您作毛遂自荐,我姓唐。

18、但我的C遇非常好,已有很多秀的人x毛遂自荐。

19、毛遂自荐有r也是有必要的。

20、七年前,彭博意怙Ll地向~s市民毛遂自荐,自Q是|f富豪市L候x人。

6.男生欲自荐上名校的自荐书 篇六

“莫教授道席钧鉴:昔汉武帝《求茂异等诏》尝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7月3日,不少南京大学校友的朋友圈都被这样一封《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给刷了屏。这封用文言且繁体字撰写的自荐信3000多字,章法规整、典故丰富,令许多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研究生赞叹不已。书信的作者是安徽宣城应届高三毕业生高宽,他今年高考493分,未达安徽省高招二本录取分数线。高宽希望莫教授为他“指条路”。

高宽告诉记者,写这封信用了一两天时间。莫砺锋教授在认真阅读了高宽的书信后评语道:“该生……是个读书种子。”但高宽的考分远低于安徽省理科二批次分数线511分。莫教授颇为惋惜:“在现行制度下,这种情况……实在是爱莫能助。”

一位招生专家表示,像高宽这样的情况,申请参加自主招生选拔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但须在高考之前。

要是各地“自荐”都以失败告终,高宽将何去何从?高宽说,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匆匆填一个三本批次的高校吧,但我并不情愿。”

微评:高宽“是个读书种子”,把文言文写到“令许多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研究生赞叹不已”的程度,这是我们向往的。高宽的自荐既充满古代志士的`豪迈,也体现现代人的机制,这也是我们向往的。

7.韩愈的自荐意识 篇七

光看这些书信的题目就能给人以急迫感,尤其一月之内三上宰相书,求助的频率不可谓不高。再看信中表白:一则说“上书后十九日不得复,内心惶恐而不敢逃避,不知如何是好。”(《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再则说“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三则说“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让人感觉这“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的自荐意识也太强烈了。

这是实情,不过这与他早年仕途坎坷,屡遭困顿的经历密不可分。史载,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少孤,刻苦为学,通六经百家。韩愈3岁而孤,由兄嫂抚育,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他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第四次参加考试总算考上进士,时年25岁。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韩愈虽然四试于礼部,能在25岁时登第,也算幸事了。但通过礼部的考试只是入仕的资格,要想授官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而吏部考试的难度有时并不在进士试之下,其中就有出身20年而未曾授予官职的。韩愈进士及第后,又曾参加3次吏部主持的博学鸿词科考试,结果又接连败北,他的《应科目时与人书》,与三上宰相书便写于这一时期。多年求官不成,韩愈只好离开长安,悒郁东归。后来当然回京了,并且官至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可谓平步青云、一呼百应。这个时候回首早年的艰辛,更觉沉痛,他跟李翱说:“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与李翱书》)

韩愈的自荐不仅意识强烈。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論。

在他看来,有难必求是人之常情甚至本能,形势危急者尤其如此。他跟宰相说,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只要看到旁边有人,哪怕那是他憎恶怨恨的人,他也会大声呼救,因为形势实在危急。(《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按儒家的传统,学而优则仕,天下有道则显,而“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在韩愈看来,天下一统之时,心忧天下者,既不可去父母之邦,也不可独善于山林,套用孟浩然的诗便是“端居耻圣明”。所以不管是常人还是士君子都有求人之时,都要懂得自荐。

再看助人的理由。在韩愈看来,见难不救的人不仅不是仁人,恐怕连常人也算不上。因为即便是常人,只要听到有呼救声,哪怕是自己所厌恶的人的呼救声,也会“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这是问题的根本,也符合儒家“仁爱”的宗旨,说的是该不该的问题。再有是能不能的问题。在上位者当然有能力救助或荐举沉沦下潦者。韩愈二上宰相书时说,当今的节度使、观察使以及防御营田这些小官吏都可以自己推举判官,更何况皇帝所尊敬的宰相。《应科目时与人书》中也说在上位者助人如举手之劳:“如有力者,矣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与于襄阳书》中则说得更为具体、也更可怜:“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二,朝之享而足也。”

韩愈说自己正“蹈于穷饿之水火”“既危且亟”,是“君子之所宜动心者”,(《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所以要大声呼救。他说古代推举人才,有的来自盗贼,有的来自仓库管理员。现在的百姓虽然卑贱,也足以比得上他们。(《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这其实是说自己有才,不过这是暗说。他在《与于襄阳书》里就明说了:“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在《应科目时与人书》中,韩愈更把自己比喻为“非常鳞凡介”的一大“怪物”。如果能恰逢时机,他就能做到“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这也涉及到自我定位问题,韩愈对自己的定位是很高的,他自视儒家思想的正宗传人。所以要求荐举起来也理直气壮。更何况他的自进正是因为心忧天下,所以他“自进而不知愧”、“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既然求助与助人互惠互利,即便眼前不急用的人也要多加联络。因为人到用时方恨少。《与陈给事书》大概就属这种情况。韩愈与陈给事陈京本来交情不错,但后来人事变化,一沉一浮,陈有了自己新的交际圈子,对韩表现出相当的冷漠,韩主动自省,认为是自己不勤于登门的缘故。他也为自己的主动找到了理由:位尊者“爱博而情不专”,需要时时联系。

不仅如此,韩愈对救助者也提出要求。一是救助要及时。“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这里的“吊”是“慰问”的意思,意思说看到贤能之士一段时间没事做了,就要主动去顾问。他还一再举周公急于见贤的例子,说:“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说“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二是要礼贤下士,不能“熟视之若无睹。”(《应科目时与人书》)

因为韩愈是散文大家。又以儒家继承人自居,他的自荐书也议论风生,手法多变。每每既要讲一番道理,又要陈述双方的境遇,还要表明自己的意图,但这些要素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人因时而异,或设问、或反驳、或比喻,真是词必已出、长短皆宜。

8.毛遂自荐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能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赞”“目”“恶”“以”“乃”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学习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本文故事的社会背景。

掌握本文的的通假字及多音字,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及多音多义字

一、课文导入

以“毛遂自荐”的成语导入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大吕,三寸之舌雄于百万之师。

二、背景介绍

战国后期,兼并之战益剧.秦击赵于长平,惨烈空前.初,廉颇为将,坚守不战,敌不能胜.后,孝成王为间,赵括替之,终致长平之祸.括死,士卒为坑者四十万.赵遂衰.又三年,秦复击赵,围邯郸三岁.国中析骨为炊,易子而食.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正义”名谈,太史 公讳改也。)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妻被绮索,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磐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 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史记·平原君列传》

三、士人简介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几与庶人相接;在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在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在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他们的社会职业因而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

苏东坡在家中酿酒,家中有不少酒坛。

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在失去「铁饭碗」的同时,也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而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尚贤」、「使能」,从而刺激了社会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种种历史机缘的遇合,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四、疏通文意

自学指导1 参照课下注释及《新课堂》的“课前学习”部分,在10分钟内读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确认:

1、注意以下字词: 合从(zòng)歃血(shà)锥()囊()....颖脱而出(yǐng)鄢(yān)郢()铜槃(pán)....

2、注意以下通假字:

合从于楚

通“纵” .

其末立见

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通“早” .王之命县于遂手

通“悬”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

通“捧” 通“盘” ..公等录录

通“碌” ..

自学指导2 请学生集体朗诵全文,读对词语和断句,理解文意。请同学复述故事。

确认:战国时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去。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

五、随堂训练 完成《新课堂》“课前预习”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文章第一段,掌握“从”“见”“蚤”等通假字及“偕”“末”“赞”等重点字词。分析本文的故事背景。学习重难点:

掌握“前”“目”等重点词,增加文言知识积累

一、内容回顾

请同学复述故事“毛遂自荐”的故事。

二、课文内容分析

自学指导1 认真阅读课文第一段,参照课下注释,8分钟的时间内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第一段。确认:

1、字词

合从于楚 .与二十人偕

; .士不外索 .前 .自赞与平原君;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其末立见 ; .是先生无所有也 .使遂蚤得处囊中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年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赞:

遍赞宾客

自赞于平原君曰

2、重点句子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3).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三,课文内容理解 阅读文章,说一说,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

“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

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 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四、随堂作业

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句。预习下文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文章第二、三段,掌握“比”“决”“县”“槃”“因”“失”等重点字词。了解“毛遂自荐”故事的内容与结局。学习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

一、课前预习

预习第一段重点句子翻译。

二、课文内容分析

自学指导1 阅读第二段,同桌之间互相翻译,8分钟内完成。确认:

1毛遂比至楚; .2.日中不决; .3.按剑历而上 .4.不得恃楚国之众

; .5王之命县于遂手; .6.天下弗能当 ; .7.而王弗知恶焉; .8.谨奉社稷而以从。.

重点语句

1.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2.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3.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

4.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5.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自学指导2 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

确认:“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

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

三、课文内容分析

自学指导2

阅读第三段,同桌之间互相翻译,4分钟内完成。确认:

重点字词: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

不敢复相士。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强于百万之师

重点语句:

1.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2、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四、问题探究

与楚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

“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五、随堂作业

完成《新课堂》第四、八题。归纳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体会毛遂“勇纾国难”的精神。

了解《史记》描写人物的特点。学习重难点:

感受毛遂“面对人生的智慧”。

一、知识回顾

请同学概述“毛遂自荐”的故事。

二、问题探究

(1)课文是怎样精雕细刻出毛遂的义勇和雄辩的?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王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如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有胆量,勇纾国难,精神可嘉;有见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均可,但要注意从正面来引导和肯定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3)本文是怎样刻画毛遂这一形象的?

确认: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与平原君、十九人、楚王的冲突)

语言描写(与平原君、楚王的对话)

动作描写

对比(与十九人对比)

衬托(平原君、楚王的表现

三、本文特殊句式归纳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定语后置)客何为者也

(宾语前置)汝何为者也

(宾语前置)此霸王之资也

(判断句)白起,小竖子耳

(判断句)

四、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五、《史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 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善于舍末求本,选择典型材料正是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精雕细刻,生动传神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刻,从而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陈涉世家》写陈涉佣耕叹息;《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射猎“中石没镞”等等,这些细节虽是人物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但却可以加强人物描写的生动性、真实性,给人造成形象逼真的感觉

(三)、铺写矛盾冲突,逼出人物形象 巨鹿之战”,项羽于危急关头杀宋义、率军过漳水、破釜沉舟,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击败秦军,夺取了辉煌的胜利。写这场战争,只二百多字,便鲜明地刻画出一个英勇善战,“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写“鸿门宴”,则是另外一番光景。虽无血肉之战,却也危机四伏,扣人心弦,而项羽的骄傲自大、目光短浅、优柔寡断、轻信无谋则在杯盘筹错之中暴露无余。“垓下之围”,项羽因屡失良机而终使自己陷入困境。文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苍凉的气氛。

把人物放到矛盾斗争的急流漩涡当中去刻画,最容易揭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四)、两两对照,烘托人物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处处形成鲜明对比。从个人气质上比,刘邦狡诈善变,项羽忠厚守成;从政治才干上比,刘邦有远见卓识,从谏如流,项羽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从政治方针上比,刘邦顺民心、重民意,行仁市义,项羽逆民心、轻民意,残暴酷虐;从处世态度上比,刘邦冷酷无情,项羽重情重义„„比较之中,二人之短长,读者一目了然

在对比中人物的优缺点、个性都能在最短的篇幅内得到最集中、最明晰的反映,而对比所造成的强烈反差是最易使人物鲜明感人的

五、语言独到,突出个性

如陈涉、项羽、刘邦三人,都说过反映其欲争天下的话,却截然不同。陈涉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是:“彼可取而代也!”刘邦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个人的话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个性。陈涉的话符合其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份,体现了他敢于反抗的个性;项羽的话符合他旧贵族阶级的身份,反映了他过人的胆气和干脆豪爽的个性;刘邦的话则符合他自耕农的身份,反映了他羡慕秦始皇奢华生活的卑微私心和夺取天下的野心。

六、深入人物内心,丰满人物形象

如《萧相国世家》中对刘邦和萧何互相猜疑的描写,《高祖本纪》中高祖自疑而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的描写等等,都写得极为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史记》在人物传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司马迁在传中对人物进行塑造时所运用的各种描写方法,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司马迁开创了一个传记文学的时代,给史传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六、随堂作业

“毛遂自荐” 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联系本单元主题,谈一下自己面对现实的人生思考

补充资料: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刘诚龙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刺破布袋显露出来了,可是你一直没露出来啊。”毛遂说:“我今天就是要请求你把我放进你的布袋。”平原君见他如是说,于是把他凑了个整数,同意带他出使楚国,结果,毛遂不辱使命,在平原君结结巴巴、不得要领向楚君陈述得夹缠不清之际,毛遂抱剑上前,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结盟,共同抗秦。

毛遂这番举动,是人人皆知的事,但人人对毛遂也可能仅仅只知这件事。毛遂这样露了一把,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人生就此撰写满辉煌篇章。其实不是,毛遂后来死了,在他自荐之事没满一年,就死了,死因还真跟他自荐有关。原来,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率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

一个靠嘴巴子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是这么个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的悲剧是不是再次验证了枪打出头鸟?不,根本不是。毛遂不是死在毛遂自荐上,而是死在“典型树立”上。在国人的心目中,只要是先进典型,便一通百通,一专百专,一俊百俊,一能百能,文史哲,政经军,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赵王认为毛遂三寸舌头转得那么出神入化,肯定是三尺剑也会舞得风生水起的,为了体现赵国对人才多么重视,便霸蛮地把毛遂“滥用上了”。

9.《毛遂自荐》说课稿 篇九

课题:《毛遂自荐》

一、关于教材:

毛遂自荐的精神、为国纾难的慷慨,在中国中庸、含蓄的历史长空中永恒的放射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芒。编者把它至于中职版基础模块第二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毛遂自荐的精神实质,指导中职学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自荐应聘,我依据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些例子”的论断,把这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分两个课时推荐给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明白毛遂敢于自荐并最终说服楚王合众的原因,从中找出自荐应聘中可供借鉴之处。

二、关于学生:

会计班是一个活跃的集体,学习兴趣浓厚。从最初不适应开放协作式课堂教学,却能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迅速适应这种学习模式,这反映出他们都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孩子。在课堂上小组长总能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全组同学自主学习参与课堂讨论,阐明学习心得。

存在的问题:

1、个别同学还不能掌握学习方法,不会及时预习与复习,迟交、抄袭导学案的现象存在。

2、少许同学纪律意识薄弱,导学案合作探究说小话做别的事情。

三、关于教法:

1、自主探究法: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练习,对于文本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复述故事情节。

2、小组讨论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合作,探讨导学学案拓宽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目的。并且学生小组讨论中增进友谊展示 语文课的人文性。

3、点拨评价法:开放式协作学习教师本人一定要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探讨中去,及时点拨评价学生,并给出正确的观点与主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关于学法:

1、静心读书,课前对于《毛遂自荐》这篇课文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课前预习及导学案。

2、大声朗读,这才能够暴露一些字音字义的毛病,督促自己去查找注释或工具书。

3、学会倾听,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能迅速敏捷地感受与领悟,提取出主题词,说出自己对《毛遂自荐》的理解与感悟。

4、主动交流,“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求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导学案的思考与讨论之中,融入到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大磁场里,主动的用口进行述说,用笔进行倾吐,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表达倾吐出来,与同学分享,与老师分享。1

五、关于教学过程:

(一)、练习回顾:

此环节设计四道文言知识题目,每小组派四位同学上板展示,各组组长交叉检查评分。评价第一课时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及《毛遂自荐》课文的理解,温故知新。时间五分钟。及时点评纠错。

(二)快乐链接:

由《毛遂自荐》的视频从而引出第二课时学习重点,领悟毛遂精神实质指导学生自荐应聘。

导语: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呢?今天,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毛遂!

(三)、合作探究:

(此版块时间为20分钟,课前小组长通过抽签领到本组合作探究的任务)

导语:毛遂自荐的故事之所以成为众口传唱的经典,我想,除了他的勇于自荐,更重要的是他在一个奉“敏于事而慎于言”为法宝的民族,用自己杰出的辩才书写了一部个人和国家的传奇,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探究学案问题赏析毛遂敢于自荐并最终说服楚王合众的原因,从中找出自荐应聘中可供借鉴之处。

1、说说你眼中的毛遂与平原君。

2、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订立盟约的?

3、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4、有人说毛遂勇于自荐,是为了出风头,你怎么看?

5、古往今来,“挽狂澜于既逝,扶大厦于将倾”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大吕、三寸之舌雄于百万之师”的滔滔雄辩总是让人击节拍案、心向往之,“毛遂自荐”的故事,即是其中不朽的传奇.想一想,毛遂的成功给了我们提高论辩能力以什麽启示?

6、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或者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四)、职场演练:

《毛遂自荐》的精神实质就是有自信,有胆量,有见识,有辩才。作为中职生,今后我们会面临残酷的就业竞争,如何使自己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呢?为此我设计职场演练环节通过活动模拟自荐应聘,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版块时间为10分钟,课前小组长通过抽签领到本组合作探究的任务)

导语: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把毛遂自荐的精神实质运用到职场中,从下列一则材料中说说自己在今后的职场自荐应聘应该注意什么呢?

材料:

有一家新开业的大型商场负责人,带两名随员来到一所职业学校,准备选两名毕业生去做文秘接待工作。学校从应届毕业生中推荐了三名学生:第一人书法好,文笔也不错,作文曾经获过奖,还被收入作文选;第二人身材匀称,长相漂亮;第三人则没有太突出的优点。在面试过程中,第一位学生过分紧张,眼睛始终盯着脚尖,连自己的长处都没有说出来。第二位学生则直言不讳地询问工资待遇、合同期限、劳动保险、商场效益等,可是当对方

问她怎么样才能做好文秘工作时,她却没有答到点子上。第三位学生进入面试现场后能主动地向对方问好,告辞时也很有礼貌地致谢;因而她虽然对某些问题的回答也不令人满意,但最终被这家商场录用。

1、结合该案例分析前两位同学没被录用的原因,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选择第三位同学?

2、根据你所学的专业(会计),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准备自荐做某事,应该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此环节是读写结合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把握人物特征的前提下,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导语:如何在职场中凸显自己有才能脱颖而出?既能说更能写才能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得心应手!通过两节课的导读与现场演练了解毛遂自荐的精神实质,我想同学们有想法,这么一位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毛先生,值得表彰,下面请同学们为毛遂先生写一段200字的颁奖词。力求创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语句通顺即可。

小作文:《为毛遂写一段颁奖词》

(六)、课堂小结

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品读了《毛遂自荐》,毛遂这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胆识,他的才华,他的智慧,都令今天的我们深思,给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勇于展示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六、关于教学反思:

1、在课堂中您将运用哪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①多媒体教学能带给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

②课堂上对于每位参与合作探究导学案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赞美赏识更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动力。

③合作学习分值最能激励学生团队协作全体参与意识。

2、在课堂教学中,您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请将您的评价方案做一份简单的设计。

①练习巩固与课堂检测环节,客观问题由每组组长交叉批阅计分。上板展示答对四项计一分,答错两项不计分。

②交流提升环节,对于开放性的问答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每个组员一分,言之有理即可,由教师点评计分。

3、关于“开放协作式”教学改革的建议或评价。

评价: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学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开放协作式”教学就像一把钥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知、探索、发现掌握学习规律,积极自主地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隆回职业中专开放协作式课堂教学改革,要能将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学生引导为主动地、一步步自主学习对自身专业产生兴趣历程。采用教学模式的意义就在于:抓住知识发展的过程,不停地磨练学生的创新锋芒,不断地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议:

1、上好开放协作导学课,多媒体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导学案,学案的设计是开放协作导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学案的难易程度要有所更改。

10.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篇十

毛遂这番举动,是人人皆知的事,但人人对毛遂也可能仅仅只知这件事。毛遂这样露了一手,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人生就此撰写满辉煌篇章。其实不是,毛遂后来死了,在他自荐之事没满一年,就死了,死因还真跟他自荐有关。原来,公元前256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帅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毛遂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

一个靠嘴皮子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是这么个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的悲剧是不是再次验证了枪打出头鸟?不,根本不是。毛遂不是死在毛遂自荐上,而是死在“典型树立”上。在国人的心目中,只要是先进典型,便一通百通,一专百专,一俊百俊,一能百能。文史哲,政经军,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赵王认为毛遂三寸舌头转得那么出神入化,肯定是三尺剑也会舞得风生水起的,为了体现赵国对人才多么重视,便霸蛮地把毛遂“滥用”上了。

上一篇:鱼池作文下一篇:产品维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