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精选14篇)
1.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一
辛店小学“一学三促”活动学习计划
根据《中共新郑市教育体育局委员会印发<关于在全市教体系统开展一学三促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新教体党[2013]2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学习内容
1.习近平在对全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动员会上的讲话。
2.习近平7月11日在西柏坡“两个务必”的讲话。
3.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
4.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5.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若干意见》。
6.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 二十条规定》。
7.新郑市机关作风 “十不准”。
8.中共新郑市教育体育局委员会《关于在全市教体系统开展“一学三促”活动的实施方案》。
9.《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0.辛店小学工作作风“十不准”。
11.焦裕禄精神。
二、学习要求
深入领会,撰写心得体会。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认真领会上级讲话精神,并根据学习内容,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九日
辛店小学“一学三促”活动学习安排表
2.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可以拥有自学的能力, 并且还能主动去关心身边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 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好好开展这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才能将学生从固化和相对封闭的课程思维中脱离, 拥有全新的、结合社会实际的课程观念和学习方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中开设的传统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 学校对此课程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 教学思路也会比较闭塞。因此, 研究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小学课程的改革, 还能保证课程高效实施。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从2001 年开始, 可是我国小学教育还是一直遵循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还是过去的 “高分低能”, 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升学成绩, 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关注。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单独成为一门课程, 但是因为考核分数不会和升学考试相联系, 学校并没有专门建立一个教学体系, 投入的教学精力比较少, 一般都是采用班主任代课, 或者是直接不上这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认知也只是无所事事的感觉。现在学校的教育经费比较紧张, 也没有能力去建立一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开发一套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1]。
很多教师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占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他们的意识中还是觉得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要, 小学教师缺乏这种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意识。现在的家长也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给孩子报很多课外补习班, 让孩子没有时间去参加实践活动, 这些因素都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顺利开展。
二、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优点
项目学习是一个舶来词, 最早是起源于20 世纪末期, 在美国的教育界提出来。主要内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 要不断的通过学习资源去探索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体验和探索经历, 最后让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得到专业的技能和充分的学习机会。项目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 “举一反三”、并且鼓励他们自主动脑、动手学习[2]。
( 一) 学习中多采用实践课程
在实践课中, 让学习多参与到动手中来,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还能让学生感到自我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课堂传统观念中一直是封闭的, 实践课打破常规,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魅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和同学合作探究问题, 然后一起动手制作成品, 最后给各自写活动评价, 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活动环节, 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 二) 多种学科并立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综合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学习的内容主要试从生活中截取的一些方面, 让学生把社会、家庭和学校可以联系在一起, 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 学生互相合作和动手, 掌握学科的综合知识与技巧解决实践中的课题。
三、项目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如何实施的
( 一) 结合学生情况选题
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根据目前的学生学习生活的状况确定的, 不是教师根据个人喜好决定的。因此在选取课题时, 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且要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 可以结合我国的绘画、手工剪纸、传统音乐、宗教等民俗文化相结合, 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确定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人实施, 保证项目活动的顺利完成[3]。
( 二) 制定项目活动方案
项目学习中的活动方案是很重要的, 方案涉及学生未来的学习状况和分组, 不仅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还要将每一个学生合理的分组, 将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 增强学生的自信, 凸显各自的价值。流程规划清楚有利于合理安排需要的资源, 并且还能让项目顺利实施下去。教师在活动中根据方案,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提出问题, 并自己寻找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引导他们深入的探究。
( 三) 学生作品展示
每一个项目结束后, 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作品。作品不仅代表了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成果, 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小总结。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以是一篇总结心得的文章、一幅绘画作品、一个自己制作的节目, 还能是一个自发的演讲。
学生在活动中还会形成一个学习小组, 小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当遇到问题时, 可能会从别人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发, 让学生得到解题的灵感, 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
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发展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 独立发现课程中存在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中去发掘课本中的情感, 学会自学、合作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项目学习虽然是近些年来开展的, 但是也不能简单的引进, 还是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素质, 开发新的教法来给学生做出有价值的指导。开展项目学习, 让小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学习中, 不断发现学习的乐趣的价值。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推出以后,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的独立课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具有特殊性, 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很独特的风景。本文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探究项目学习进行分析, 希望可以寻找到有利于改善目前课程实施的现状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学习,探究,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王小根.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06:121-122+143.
[2]方凌雁.项目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用的基本定位与实施建议[J].浙江教育科学, 2006, 05:24-28.
3.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条件
一、宽松、和谐、民主的“研究”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唤起学生“研究”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多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研究”成果。
二、充满“悬念”的“研究”情境
所谓充满“悬念”,实质上就是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疑问满腹,学生有了很多的疑问,就能极大地增强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充满“悬念”的研究情境,是学生能坚持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事实上,研究性学习主要就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去。
三、适合学生学习的“研究”素材
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来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变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教师必须精当地提供给学生可进行探索的、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发现的“研究”素材,特别是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数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在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研究”素材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下面五个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对教材中直观性较强、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研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研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2.迁移性原则
对于那些自身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能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相似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分析、探讨过程,研究、论证的方法基本相似。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利用已经掌握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其他类似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研究方法,更能在运用和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规律性原则
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有较大的相似程度,规律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先呈现与规则有关的若干例证,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验证等研究活动逐步概括、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从而获得规律、性质、法则等。
5.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强的知识是指方法的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
四、有效合作交流的组织与指导
研究性学习既要注重个体的独立研究,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其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制约,“小组合作学习”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因此在指导合作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与他人融洽协作的意义,能互相帮助,能正确对待“研究”中的“失败”与“成功”,能热情地为同伴排忧解难,能成全他人的“研究”成果。第二,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课堂上“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研究”小组,共同合作。课外的“研究”,学生更愿与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研究”,探讨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第三,要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适时结合。学生通过独立“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课题,可采取“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使优势互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4.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四
大板实验小学党支部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计划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激发全体师生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党史工作进学校进课堂,根据旗教育局党委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提高我校广大党员干部及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在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兴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
按上级要求,在学校开展“党史进校园”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翻身作主人、通过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领人民奔小康的历史和丰功伟绩,增强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激发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理想,并将远大理想落实到今天的工作和学习中。在学校重点开展“八个一”活动。即:每学期举办一次党史知识讲座;开一次党史知识竞赛或党史知识测试;组织一次党史主题团队活动;举办一期党史主题墙报或校报;组织观看一次党史或革命史题材的影视片或电教片;组织阅读一本革命史或党史方面的书籍;组织一次祭扫烈士陵墓或参观革命旧址活动;每月唱会一首经典革命歌曲。
为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一是利用教师政治学习和学生思品课、班队活动等时间,通过向师生宣讲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党的历史,听革命传统报告、办主题演讲、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广大师生从理性上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二是通过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读爱国主义书籍、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等形式,让广大师生善于创新的精神,自觉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感性上真切地感受到革命成功的艰难,认识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达到在思想上受到洗礼,灵魂得到熏陶的目的;三是开展“党在我心中”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师生参加打扫卫生、保护环境活动、参加征文活动等形式,让师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树立为党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勇于实践、敢于艰苦奋斗、通过组织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学习党史教材、举办系列知识讲座等活动,围绕革命传统教育这根主线开展主题教育,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的活动,不断加强对党员和全体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和师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为实验小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学习要求
1.规范学习管理。要严格遵守学习制度,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同时,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认真开展自学活动。
2.创新学习形式。坚持以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研讨作为理论学习的基本形式,精心设计学习主题,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和交流,认真进行学习讲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3.注重学习实效。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要坚持学用统一、知行合一,着力在改造思想、指导工作上下功夫,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上见成效,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推进创新的能力,真正使科学理论起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作用。
四、组织机构
5.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五
(2011-2012学年度)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是国家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为了适应依法治教的要求,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活动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为原则,坚持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制环境。
二、学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五月份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六月份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九月份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全年贯穿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学习方式:
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讲课辅导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
与学习法律法规相结合;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增强法制观念与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四、目标任务:
明确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是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的需要;是正确履行教师职责的需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学法、自觉守法的需要。
学习宣传维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的法律知识;学习宣传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法律知识。学习宣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职工的工作意识和规范意识,确保正确依法管理和有效运作,预防职业犯罪,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本次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竞赛活动,了解每一部法律的制定目的、范围、权利义务、法律责任。使全体干部、教师全面熟悉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在工作中能够依法行政、依法施教、依法管理学生,促进校园和谐文明,为推进我校的依法治教工作奠定基础。
五、具体要求:
(一)要把法律法规的学习摆上位置,结合本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好各自的学法计划。
(二)集中学习由工会负责组织,分组学及自学由年级组长负责组织。
(三)参加学习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四)要坚持学法活动,并认真作好学法笔记,不少于2000字。
(五)要结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认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撰写学习体会,并将学习成果体现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
六、组织领导:
在市教育局党委和市教育工会的领导下,成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苗银生,副组长王小兵,组员王振球、赵军、张益涛,领导学校的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制度落实,切实把这项活动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七、考核激励:
在2011年10月下旬对学习内容进行测试,全体教师参加,试题类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平时学校将把各年级组开展学习和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活动情况,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依法管理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估年级组的管理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列入星级年级组考核。
淮安市武墩镇中心小学
6.信庄小学研究性学习开课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研习活动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体系;以研究和设计为中心;以学习研究的方法,经历研究过程为主。以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和北京市教委德育处编写的《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手册》为蓝本,贯彻执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的文件。充分利用“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为各校提供了社会实践的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通过确立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总结反思、表述交流成果等环节,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实施类型和组织形式
实施类型:项目设计和问题研究
组织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
四、课程实施
1.指导教师的构成和职责:
①设立专职研究性学习教师,负责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培训、组织和管理。
课题指导教师由校内外具有指导能力的人员构成,负责研究过程和成果表述的具体指导。
②指导教师的职责
一是监控,教师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进行监控管理,学生有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研究的进展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开展的活动有没有危险等等,都需要教师去实施监控管理。
二是指导,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和相关知识指导。如:应该如何去收集信息资料、如何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遇到问题应如何去解决等等。
三是评价,课程的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程学习评价。
2.时间安排:
每个班,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动员、初审课题、开题报告会、成果报告会、答辩等活动。课题的研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要求每位学生在三年内至少完成三个课题研究任务,可得15个学分。基本学分是课程管理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奖励学分是课程的过程性和成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注重形成过程、注重发展过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课程评价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3.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题是开放的,但是结合中学生现有知识能力,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它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几个主题供大家参考。
(1)自然科学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粮食问题、动植物保护问题、灾害预报等。
(2)经济生活类: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研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贸易与市场、产品认证、知识产权保护、WTO规则、经济全球化、世界区域经济等。
(3)社会生活类:主要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的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历史文化类:主要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延庆文化的历史演变、历史遗迹研究、延庆地区的现代文化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5)个人发展类:主要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6)跨学科综合类:主要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4.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步骤
第一学期课程进度安排
时间内容阶段展示重点:
第1周组织宣传①召开全年级会议,培训交流研习知识,布置实施计划。所有任课教师都是研习的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报自己的指导题目。(时间安排、课题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等)②对学生讲解、介绍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背景、意义、开课方式、学分获得标准等内容。③成立全校研究性学习专家组(各科教研组长和研习任课教师),协助教师进行课题审议、中期评估、监督和结题等工作。
第2周选题①学生学习选题知识,思考自己的研习课题。②指导教师上交研习选题申请表。(课题名称,简要实施计划。)③研究性学习专家组对指导教师的课题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
第3周选题①下发指导教师的研习题目和选题意向表。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导师的题目(报两个意向),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拟题目。②学生初步学习文献研究法,对所要选择的课题做文献查阅,最终确定小组题目。
第4周分组①研究性学习专家组根据意向表评审学生的自报课题,提出修改意见或淘汰。②协调分配指导教师(全员指导)和小组人员(2—8人)。最终确定研习小组。(指导教师、组长、组员)
第5周方法指导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实验法的学习。
第6周方法指导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实验法的学习。
第7周开题报告撰写开题报告格式、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学习。
第8——10周开题报告撰写指导学生在研习机房查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第11——12周开题报告修改①研习指导教师和同学一起修改完善开题报告。②学习开题答辩的相关事项。
第13——15周班级开题答辩①班级开题答辩,研习专家组进行评审。②各研习小组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第16周年级开题展示在班级答辩基础上,做年级开题交流展示。
第17——19周研习方法的复习①据各小组的开题报告,较有针对性地复习研习方法。或个别指导。②准备开展课题研究。
第二学期课程进度安排
时间内容阶段展示重点:
第1-10周课题研究①根据研究方案开展研究。②定期与指导教师见面,对研究的具体问题征询指导。③需要走出学校调查的要上报研究性学习办公室备案。④指导教师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第11周结题报告撰写结题报告撰写,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学习。
第12—14周撰写结题报告①小组同学梳理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②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修改完善。
第15——17周结题答辩①班级结题答辩,研习专家组进行评审。②各研习小组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7.小学美术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学习 篇七
一、深入观察了解学生
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只有通过观察, 才能判断学生学得是否主动、积极,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学习经验, 掌握学习方法。
1.了解学生学习兴趣与需要
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去了解学生的创造兴趣,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如在命题画创作中, 如果有学生认为老师的命题妨碍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或是近日的生活体验中有他更感兴趣、更愿意表达的内容, 或是他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完成命题, 那么此时使用集体式的指导方式, 就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交谈或个别辅导, 去顺应学生的表现需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学习的机会, 但不是要教师盲目地迎合学生的每一分兴致。教师可以顺应学生的需要临时改变或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 也可以根据事先设想好的多种应变方案, 给予学生灵活机动的教育引导, 以满足学生的表现需要。
2.了解学生思维的即时状况
在活动中, 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灵活的处理。教师只有对学生学习过程作客观仔细的观察, 才能了解学生需要何种支持、鼓励和帮助, 并尽可能在学生感到困难和乏味前介入, 以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染纸》这一课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 在纸上印染出不同的图案, 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经验。在活动中, 有的学生需要具体的指导, 而有的学生需要的只是鼓励和支持。有位学生尝试了几次, 得到的却是相同的上下, 左右对称的图案。最后, 他十分沮丧, 准备放弃。其实这位学生只是处于思维的暂时停顿状态, 他需要学习新的经验, 进行新的思考。于是我建议他:为什么不去参观一下其它学生的制作呢?后来他成功了。活动结束后, 他带着喜悦的心情向小伙伴们介绍了两种不同图案的印染经验, 还简要分析了自己一开始失败的原因。
3.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美术活动中, 同一年级段学生的绘画发展水平往往呈现出不均衡性。为此我们应该通过观察, 了解每个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 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低年级学生, 有的还处在涂鸦阶段, 有的则已经发展到了图式的再现阶段。处在涂鸦阶段的学生, 他们往往对绘画的过程感兴趣, 喜欢用笔和纸来表现。因此, 教师应该给他们涂鸦的机会, 让他们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已经跨越涂鸦阶段的学生则喜欢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 教师应该利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活动,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帮助他们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
二、积极提供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
学生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美术教学中, 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呢?我认为应包含一下两个方面。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美化环境。实践证明:学生的艺术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参观过艺术作品展之后的学生, 他们往往表现出比往日更加浓厚的创作兴趣和热情。这是因为学生接受了来自特定环境的信息和刺激。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可通过展示学生绘画及手工作品, 布置艺术图片及装饰品, 来装饰教育环境, 并让学生一起参与设计和布置, 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提供能满足学生创作需要的丰富美术活动材料。如:各种不同颜色、大小、质地的纸以及炭笔、油画棒、水彩笔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表现需要,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如:如果学生选择深色纸作画, 就必须考虑什么样的颜色更适合在深色的画纸上表现;如果学生选择大纸张作画, 就必须考虑到用什么样的工具更方便快捷等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 使学生既获得各种学习经验, 又获得学习的乐趣。
2.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创作环境
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 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 如:你设计的房子太有趣了, 我也想住在里面;你的画色彩很鲜艳, 用了像彩虹一样漂亮的色彩;你做的这只孔雀既美丽又可爱, 你愿意放在展览角中与其他学生一起欣赏吗等等。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被承认的快乐, 使学生在获得经验的同时, 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美术活动, 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在活动中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和创造的时间, 同样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及表现。教师应帮助学生考虑自己的计划, 并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去尝试表达。如:在以“船”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 可先与学生一起讨论自己曾经看过的船, 然后想象未来的船的外形和功能, 最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计划, 如“:你的计划是怎样的“”有什么好的主意“”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等等。有的学生说“我准备用橡皮泥制作一只大船, 船窗可以刻上去”, 有的学生对一大堆纸盒感兴趣, 有的学生对画船感兴趣, 有的学生则热衷于把几种材料综合起来使用。
8.如何活化小学数学学习活动 篇八
一、让学生说在新知学习前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常常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材料为基础和支撑,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生长、延展、衍化,对熟悉的生活背景素材提炼、概括、升华,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材料,需要在新知学习前从学生已有的众多储备中适时、适度、准确、有效的予以激活与提取,这种激活与提取的一条简捷而有效的途径便是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话题,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实现。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前,让学生说说学过哪些与比有联系的知识,当学生说到“分数”与“除法”时,再让他们说说分数与除法有什么性质,比也会有类似的性质吗?这样在奠定认知基础的同时设疑引探。新知学习前的这类对话交流,是学生相互启发、激活已有储备的过程,这种激活来自学生本身,非教师的外在铺陈、孕伏,是学生新知学习基础的自然奠定与学力的“原生态”显现;也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生成新知教学资源的过程;更是教师洞察学生的学习准备,调整确定教学活动基调的过程。
二、让学生说在认知建构中
学生对新知识认知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他们各自的体验、感悟、思考,限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在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方面总会不同程度的存在某些不足,需要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完善过程。这种完善过程中,学生的对话交流极为重要,而且不可或缺,必须通过说的形式来认知、建构,通过说的过程来修正、精确、完善。要设法让学生突出重点——说透彻,如计算教学中的算理与算法的阐述;突破难点——说明白,如角的度量操作中的“2合1看”,即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在的刻度,读出角的度数;围绕关键——说要领,如列方程解题时如何假设、如何找寻等量关系。还要设法让学生利用说来交流比较,提高认知与建构准确性;通过说来补充完善,提高认知与建构完整性;借助说来归类整理,提高认知与建构系统性;运用说来规范要求,提高认知与建构科学性。
三、让学生说在“反刍”内化时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认识、理解到掌握、运用,一般都必须经历“反刍”内化阶段,这一阶段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中,学生说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其他形式的练习,其思路、方法、过程与结果也应通过适当的对话交流来反馈与评价,这种交流与评价是促进“反刍”内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听懂、看懂的东西未必就已理解,理解但尚未掌握的也未必能够自如地表达交流,而能够表达交流和能对他人的表达进行评价的,一般都是理解得较为深刻的。因此,为促进学生对初学知识的“反刍”内化,教师要精心预设学生表达交流的活动方案,留足必要的时间,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做好表达交流前的准备,组织实施好表达交流活动。学生表达交流前的准备环节十分重要,其思维加工的过程既是对新知的自主再认,对已有认识重组、重构与系统整理,也是一种很好的“反刍”内化和思维历练;表达交流的过程,则是思维碰撞、共生共建认知和促进认知精确、完善、深化的过程。如让学生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S=(a+b)h÷2,对照其推导过程,思考、阐释公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义,当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能够有条有理地阐释清楚时,无疑已经实现了教师预期的“反刍”内化的目的。
四、让学生说在演绎实践后
在学生掌握了某些新的知识后,一般都要让他们通过经历实际运用的演绎过程来强化、深化认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实质是能动地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类化并与自己知识、经验储备中的相关内容建立联系,作出合乎一定逻辑的判断、推理的具体演绎过程。显然,对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系方式和不同的推理形式,会有不同的具体演绎过程甚至结果。不管其优劣、正确与否,都凝聚了他们各自的思考與探索,在演绎之后给予他们表达交流机会,显现思维的轨迹,表明历经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在判断正误、比较优劣、执果究因之中,便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效地启迪、帮助同伴,也将影响和改变同伴此后的思维与实践,甚至教师今后的教学思想、策略与教学行为、方式。如在学生建立了公倍数的概念并掌握了找寻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后,让他们各自找一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数,然后进行4个层次的交流,在强化公倍数概念与找寻方法的同时,建立最小公倍数概念,并探索找寻最小公倍数的简捷方法,概括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五、让学生说在课余生活间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与生活知识的数学化是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与方法。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设计富有生活性的数学话题,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在课余生活中进行对话交流。如教学“千米”之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设法用生活中的实例给同学或家长说明l千米究竟有多长(比如10个百米跑道的总长),以丰富和强化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教师还要善于拓展延伸课堂,在今天学好的基础上,以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话题引发学生课余辩论,为明天的学习生成资源。
9.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九
“结合本课题的实际,经过实验准备阶段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实验班级。现已顺利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当中,实验时间从2013年9月开始到2014年9月结束,周期为一年。在本阶段,为了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课题实验,特将本学期试验工作计划如下:
一、依托课堂教学、建立合作支架。
我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树立了 “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理念”,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课题研究,使校内形成浓厚的教研教改的氛围,通过落实新理念,着力抓训练,促进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小组是“三性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成功构建的组织关键。它基于学生的成绩、智能、责任心、兴趣特长等因素,我校各班在本学期初,完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小组的分组,把全班学生按“优、良、一般、待进”进行合理分配。一个班级分成7至9个学习小组,四个等级状况的学生均衡组合,强弱搭配,按照“一帮一”的原则同座,努力做到组与组之间学力均衡,并对小组长做好合作学习的培训,他们负责小组讨论、学习,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都有响亮的名字和口号,“奋飞组”“超越组”“快乐组”“给力组”等等,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
本学期,我们准备通过多次尝试,多次调整,然后通过考试成绩对比、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小组长会议等多种方式获得反馈信息,再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找出所尝试的种种分组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反复对比,不断调整,找到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组方法。
通过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等交流研讨活动,全面开展评课议课,投入充足的时间集中精力,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展开扎实有效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合作精神。比如:简单一些的内容,问题同桌之间交流;较难一些的内容,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对于难或有争议的内容,全班进行讨论,找到满意的答案。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着合作,而答案的获得又使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课题组成员都是本年级的语文、数学老师,本学期都要精心准备1—2节公开课,围绕合作学习举行公开课观摩交流活动。
3、课外活动。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展现合作学习极好的阵地,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态度。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都要让学生自行组织编排,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获得收益。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研水平。
要实施科研兴校,更好地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课题组成员加强培训,提升教科研水平。为此,除了要学习合作学习理论、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学习教学设计原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还要围绕合作学习搜集资料,积极参加校、区级组织的各项教学基本功比赛,以充实理论水平。
加强集体备课研究,人人上研究课,同伴互助;记载详实学科组内研究活动;认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要求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勤思考,多动笔,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论文案例集。
开展好课题组理论学习活动,建立合作学习试验课题交流网站,组织教师上传资料案例,提供研究成员交流平台,营造交流探讨的学术氛围。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们还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而我们采取的竞争办法是:评选“优秀学习小组”,每天一小评,每周一大评,半期一总评。衡量优秀学习小组的具体标准是:①课堂上积极参与,积极提出问题,大胆回答问题,每举手1人次给该组加1分。②大胆回答问题或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答案正确者加2分。只要大胆,声音宏亮,语言清晰,即使答错了也可以加1分。③当天各科作业全部完成的小组,每人每科各加1分。有某人一科未完成的小组,此项一分不加,还必须扣1分每科。④不遵守课堂纪律,该安静地独立学习的时候讲小话,每人次扣1分。⑤上课打瞌睡、吃零食等课堂违纪行为,每人次扣1分。⑥其它未尽事宜由 任课 老师当场评定。
班主任根据各小组一周的得分情况,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进行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
三、深化课题研究,探索有效模式。
“三性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课前重目标引导,自学探究;课中重自主学习,精讲巧练;课后重拓展延伸,迁移应用。课题组成员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为我校合作学习的全面推广总结有价值的经验,初步拟订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向如下:第一步、情境导入,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质疑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同时自学课本,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与辅导;第三步、精讲点拨、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第四步、效果呈现,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展开讨论;第五步、总结延展,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学方式多样化,把合作学习教学理念和新课程理念融合并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以上计划有很多方面还需要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充实。有优良的教研氛围、精细的管理和各位教师的实践钻研,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这一阶段的实质性进展。
西眉小学课题组
10.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十
编辑日期:2009-6-22 作者:邵华 阅读次数:
367 次 [ 关 闭 ]
本课题自2009年6月已结题,为了巩固课题研究的成果,推动实验工作的持续发展,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平时的教学中,制定如下计划:
1、优化教学内容
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积极稳妥地用好现行语文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发挥教材的特有功能;结合农村经济建设实际,自编一些与学生现代生活相贴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增订《小学生拼音报》《少年智力开发报》和《少年文艺》等儿童报刊为阅读教材;调整现行农村小学语文课程结构;作文教学低年级采用以“童话作文”为主体,中年级以“生活作文”为主,高年级以“运用作文”为主;实行起步早,重说话,分项练、重序列的训练方法;以发展语言为主要任务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形成能力,对学生进行积累语言,训练语言,运用语言的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
2、优化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知行规律以及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我们把农村小学语文“最优化”教学方法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年级段采用“导促法”,中年级段采用“导读法”,高年级段采用“导学法”。
“导促法”:主要是教师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以拼音为工具,以句段为重点,学会在读书时读读、划划、想想、说说,把读书、思考和表达运用结合起来。
“导读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结构可为:“预读——粗读——细读——精读——评读。”课堂类型有“导法型、导疑型、导思型、导用型”等。让学生学习方法,养成习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导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法知识进行自学语文的实践。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⑴自学。⑵质疑。⑶讨论和答疑。⑷自测。⑸小结。导学的要求是:⑴写出读懂了什么?⑵写出疑难问题是什么?⑶出好自测题。在自学的基础上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点拨指导。导学法课型分为:提示型、独立型、自测型、创造型等。
3、优化教学手段
教师突破了“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旧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课题实验教师在使用好常规教具(如挂图、小黑板、卡片等)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具有“形、声、光、色”特点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4、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大语文教学网络。利用学校现有图书,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多样化、个性化、分散化的特点,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如成立语文学科多种兴趣活动小组,组织开展“课外读写活动”,“听说训练与实践”,“参观考察”等,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5、优化学科关系
小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尽管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但是它们在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知识相互交叉渗透、互为补充。在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结构,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采用“同步整体教学法”,要求各学科协同配合,多渠道多形式地传授知识,拓宽知识领域,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以学好语文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同时以学好其它学科和知识来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增长。
6、优化备课效能
避免了以往备课“花时多实用少”的无效劳动。备课突出教法引导,学法指导,做法辅导。力争教法灵活得当,学法易于操作,做法具体多样,使备课既省时,又适用。
7、优化作业设计
语文作业坚持“减轻负担,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打好基础,发展个性,提高能力”方针。遵循“作业设计目标性、教育性、思想性、外显性、评价性、科学性”的原则。课堂作业说写并举,课外作业要增加设计观察与实践的项目。
8、优化评估制度
在课题实验中,一是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未考试相结合,二是多种测试形式相结合,即实行口试与笔试结合,开卷与闭卷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动口与动手结合等。
我们曾在高年级学生中经过细致的问卷调查了解到,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最感到困惑的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即最缺乏的是一套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只要是信息处理,就必然有一个程序编码问题。为此,我们设置一个适合学生自学探索、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口。在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实验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如下突破:
1、自读文本,自我感悟,发现问题。
提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读中感悟,初步懂得文章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文本阐发评价的方法。学生每接触一个新文本,首先给学生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读几遍后,致力于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并把研究探索过程中那些阻碍信息接受的一系列问题记下来。
2、合作讨论,答疑点拨,解决问题。
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其讨论交流,解决疑难,交流心得。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互相碰撞,互相启发,第一步遇到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部分稍难的,部分解决不了的,老师也不必匆匆上阵,越俎代庖,最好把问题移交给别组或全班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要记住,老师的示范分析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
3、回读文本,鉴赏批判。
在信息接受的障碍完全解除后,老师要让学生再回读一下文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完整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回读中学生往往还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养成不轻信、不盲从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阐释拓展。或者让学生品评一下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提高其鉴赏和审美能力;或者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4、总结提高,训练强化。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完成一个文本的学习,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探寻一下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及时调整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鼓励质疑,提问互补。
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不要老师的“主导性”,有时学生讨论的问题较偏,不足以体现教材重点,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路,转会教学正轨。又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基础等的限制,学生有时提不出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在参与讨论、点拨示范时可相机提出,让学生讨论,从而弥补学生提问的缺憾。由于老师的提问只是在学生充分讨论以后提出的,因此只能是对学生学习的补充与深化,而非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6、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受传统的“满堂灌”以及爱面子、怕出丑的心理影响,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不积极主动,此时,教师要多鼓励。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古怪,都要对其积极的参与加以肯定,从而保护他的上进心,增强他的自信心。
11.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043-01
一、目前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盲目性探究性学习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着探究性学习。从实践课到理论课,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本次课改尽管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讲授式学习的价值,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安排探究性学习的,一些介绍性知识、简单的、容易掌握的内容就无需安排探究性学习,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一些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运动机能技术教学的初期也不要安排探究性学习,因为探究性学习需要花费学生比较多的时间,如果盲目探究,得不偿失。
2、预设性作为探究性学习,最终当然要有一个结论,但是结论的统一与否绝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如果当各探究小组的结论并不一致,或者说有的结论与教师所设想的不一致甚至是相反时,我们是否要去进行激烈的辩论,以求一致的结果呢?事实上,探究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的行为,了解探究事物的过程和步骤,学会和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教师要关心的不只是每一个探究小组或每个人是否都对所探究的问题得到了一个结论,而是要关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3、肤浅性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要学会设计和提问一些学生在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它们应是发生在学生的身边,而并没有引起关注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就体育课上“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这个技术,我们可将问题改为:“为什么是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这些问题其实学生经常碰到,有的还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与苦恼,如果把这些问题提供给学生去进行探究,学生将会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在设计这些问题所必需的情境,也就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同样是在上实心球课时,如果要求学生去探究实心球运动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话,对学生来说就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教师事先应该充分地考虑探究活动的情境。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新课标将数学学科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步骤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不同而不同,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模型制作、搭积木、玩七巧板、基于数感的实践活动、测量等目标指向很明确的活动,通常包括准备课程资源、明确目的任务、活动和交流评价几个环节。我认为,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学仅仅明确教学目标还不够,还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来组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一项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大致要经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选择内容、制订方案→动手实践、开展活动→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蕴涵于特定的场合之中(如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在特定场合中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在情境中提炼总结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发展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改变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进行探究的需要;明确探究方向,促进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但是在目前的探究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导致情境中的问题指向性不强,缺乏实效性与数学味,没有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应有功能。
2、选择内容 制订方案数学的符号与图形使人们建立了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主观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现,是主观建构,所以,小学数学以其特有的课程性质更适宜展开探究性学习。但从课程实施方面来看,虽然实行单一的授受学习,是传统教学弊端,而片面强调探究学习,时时探究、处处探究也是不可取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因学生和教师而异,因教材内容而异,要冷静地分析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要素的特点,选择小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通过努力能够探究出结果的内容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
3、动手实践 开展活动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完全是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也不是必须所有环节都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多种探究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的学习。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4、合作交流 总结反思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评价探究结果和反思探究过程是探究学习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贯穿于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提升认识,为进一步改进探究方案提供依据,使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基本操作模式。
12.小学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十大准则 篇十二
一、设计的学习活动要体现语文本色
司空图在《诗品》中曾写道:“生气远出, 妙造自然。”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提倡精简, 凸显语文学科本色。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指出:“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平平淡淡教语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教语文, 轻轻松松学语文。”老子说得好:“少则得, 多则惑”, “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凡此种种, 归结为一句话:“道法自然。”
二、设计的学习活动目标要精准、教学内容要合宜
一堂好的小学语文课, 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生为课堂行为主体, 设计契合学生学力和学情的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纲领性地预设有效学习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 有序导引课堂教与学全程, 并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钟启泉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精准, 教学内容合宜;教学内容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 并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教学环节少而精, 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点, 并在课堂教学的点上具体落实。
三、设计的学习活动要关注问题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基于阅读文本的问题设计要使不同类型的问题保持合理的比例,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兼顾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小学语文教师设计的阅读主问题要具有高的质量, 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即设计的主问题集中而不枝蔓, 犹如人的脊椎非常重要, 起着支撑人身体的作用;设计的主问题要提纲挈领、统帅全文, 引领学生步步登高, 逼近文本的内核, 走向人物的心灵。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要富有生成性, 灵活地生成更多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四、设计的学习活动要突出语言文字运用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必须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对知识、对概念已有理解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 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在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完成对学习对象的建构, 同时体会语文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五、设计的学习活动需开发课程资源
学生语文学习资料的丰富性决定着视野的开阔性。教师重视师生一起开发课程资源:文本可由学生自备资料, 教师提供典型的背景资料和拓展资料, 为整堂课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 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经历难忘的精神之旅。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揣摩、理解、运用中, 捕捉、吸取前人留下的丰富的精神养分, 滋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锻造他们生命的厚度、发掘他们生命的深度, 从而使他们建构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师, 鉴于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 就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设计的学习活动需留有足够的空白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预设并不排斥生成。课堂教学不可能全部预设, 需要动态生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留有足够的空白, 因为教学的过程具有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和小组合作, 充满了生成和创造的色彩, 教师要根据学情, 把新生成的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 灵活地实施教学流程。这样的课堂尊重学生的生命姿态, 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课堂原本就不是一个寂静的世界, 而是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生生不息地互动着的灵动的世界。
七、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
钟启泉教授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 构成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需要三个条件:其一是学习主体。学习主体指具有不同需求、不同能力水平的各具个性特征的学生。其二是教学媒体。学科教学的内容一定牵涉提供什么材料、怎么开展活动的方法。其三是人际关系。当我们把课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交往作用之际, 人际关系的视点就凸现出来了。但在传统上往往忽略了课堂的这种社会性格。”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 的确需要我们关注学习主体、教学媒体、人际关系这三个条件, 尤其不能忽视人际关系。
八、设计的学习活动需回归生活世界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已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 语文是天然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学要始终高扬人性的旗帜, 设计的活动要始终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通过语文教学建构学生与生活世界全面丰富、生动活泼的意义关系, 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
九、设计的学习活动要凸显不同的方法
对小学语文不同文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才会更有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 单篇宣作精细的剖析, 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 就文体而言, 记叙文和议论文也不一样, 记叙文在看作者支配描绘的手段, 论说文却在阐明作者推广的途径。同是记叙文, 一篇属于文艺的小说与一篇普通的记叙文又该用不同的眼光, 小说是常常需要辨认那文字以外的意味的。……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叶老对不同的阅读文本、不同的体裁, 怎样进行有效地教与学, 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十、设计的学习活动应显示文化内涵
文化是素养, 是胸襟, 是视野, 是价值。语文是最具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是一种文化, 语文教师的责任是要让每一节语文课充满文化的气息。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就需要运用文化想象假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 在感悟中深化情感, 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
13.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小去,在“做”、“实验”、“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小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设计,有的放矢的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让学生既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又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选择小学习,在生活小发展,在探索小创新。
二、教材分析:
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具体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基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
4、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 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5、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人文精神。真理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通向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终点。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上下求索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同学们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才干是我们参与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代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创造出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五、教学措施:
1、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3、适时评讲,强调学生们通过交流实现对研究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
4、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
六、课时安排:
周次研究内容
1——3动画对小学生的影响
4——6我们身边的垃圾
7——9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情况调查
10——12小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13——15我们与膨化食品
16——18感受“数字化”的存在黄泥坳小学马月洋
14.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 篇十四
第二阶段性计划
围绕课题目标,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人的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生活——数学”、“数学——生活”观念,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实践”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获得发展。通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教材,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识和思维等多方位的发展。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教师要立足基础,把好基础关,提高教学质量。不放弃每一个学困生,要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合作、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协助开展课题活动,全面展开实验。
协助学校举行课题的教研活动,届时,将进行数学实验课汇报,并邀请教研室主任史禄、王金龙校长等有关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进行讲座,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
3.课题的教研组已初步形成,运用理论指导课题深入进行研究,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
4.建立数学子课题研究档案,加强档案管理。
对子课题的研究档案加强管理:各子课题需制定好学期研究计划、5.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实践操作。
开展汇报活动后,课题组由高成震校长牵头,定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各年段课题组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星备有活动记录、学期末有学期总结,编印课题组的论文集、教案集.期组织一次研究活动。每次活动均要由课堂教学的研究,组织听课、评课,将课题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强化理论学习,6.加强教师培训。
将围绕课题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定期编印学习资料,并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以专题讲座形式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剖析体现先进理论的教育、教学案例,切实转变思想,促进学生有效、和谐发展。完善课题网络,加强数学子课题研究。
7.激励教师边实践边总结,逐步提高教科研水平。
本着边学习、边完成、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鼓励教师不断总结实验中的点滴体会、思考、提炼,要求每位教师记实验随笔,写实验论文、实验总结。将教师的文章积极推荐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并组织参加各级论文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每位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理论和实验水平。
8.抓实践课、公开课、研讨课的好时机,发现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优秀成果及时推广,有问题及时解决,调整方案。初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模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研究性活动学习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研究性学习作业08-28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06-25
小学古诗实践活动研究探索09-10
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08-08
培养小学生写字习惯的研究计划10-15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与学习方式的研究08-21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06-18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