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9-20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5篇)

1.《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息息相关、咫尺”等词语,知道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重点和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导入,同学们喜欢诗吗?让我们来对诗吧!

(出示:海内存知己,答:天涯若比邻。)

还记得这是谁的诗吗?(唐朝诗人王勃)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

2、过渡:其实,王勃所说的“天涯若比邻”,只是他对友人的一种劝慰,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随着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3、理解句义:读句,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要点:反义词——天涯、咫尺(理解);转折关联词——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揭示课题: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指导朗读: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疑问

(一)体验感悟,解决问题一: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1、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点出神奇)

2、让我们带着疑问来读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介绍这神奇的互联网的。

3、轻读课文,找出国际互联网样子的神奇?(相机出示片段)

读了这段话,国际互联网给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呢? 板书:大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国际互联网的“大”?在有关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2)指导朗读: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3)这里的“网”“大网”“线”都用了引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4、至此,我们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填一填。

填空:这里的“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也不是指普通的棉线丝线,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二)品读文本找出国际互联网工作速度的神奇

1、了解互联网的结构,那么,他的奇妙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出示: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1)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觉得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用一个字概括呢?(快)

(2)再读这句话,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传播信息的快捷呢?请在有关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3)交流,媒体映示关键词语。

2、为了使读者相信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之“快捷”,课文举了一个怎样的例子来说明?(补充北京寄一封信到悉尼的时间)

学生交流后出示文字,媒体映示北京发一封信到悉尼的快捷。

3、指导朗读:利用国际互联网邮递信件,其速度之快,在过去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国际互联网真奇妙啊!谁能把这种奇妙通过朗读传达给听众?

过渡:国际互联网的奇妙还远不止这些呢? 学生回答

4、、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从中你又能体会到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

(2)出示: 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电脑里不仅能显现他的形象,还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A.能否作这样的改动?为什么?(点拨:“传来对方的声音”和“显现他的形象”哪一个更能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B. “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后者表达的意思比前者更进一层。

5、想象一下,当你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对方虽然跟你远隔天涯,却让你感觉近在咫尺,那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情形啊!因此,课文中说——(出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1)地球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但课文中却把它说成是“地球村”,你是怎么理解的?

(2)国际互联网使我们地球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这让人感到多么奇妙呀!

(三)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三: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1、过渡:既然国际互联网如此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

(1).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2).交流:a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选哪一句? 齐读 这一句就是本节中心句

B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选哪一个?(无所不有)理解

c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你会用哪个词? 板书:多

3.国际互联网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1)学生朗读,(2)比较一下,你认为这几个“可以……”中,哪一个最为神奇?你是怎么知道的?(媒体映示“甚至”)

(3)“甚至”,表示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

(4)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齐读,前四个“可以”分别由四个小组同学朗读,“甚至可以”全体同学一起朗读。

(5)国际互联网就这几方面的用途吗?课文中用什么告诉我们还有许多用途?(……)

(6)你知道国际互联网还有哪些用途吗?请用“可以……”句式说一说

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7)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4、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收获?

2.是啊,网络构成了一个新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有人说,互联网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以国际互联网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为中心句,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的说明方法写一写。

2.《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十一册第四单元第6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能力: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会正确求比值。

3.情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 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 女工人8人, 男工人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3.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两数相除, 不能整除时, 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其中被除数可以看作分子, 除数可以看作分母。

二、导入新课

1. 出示例1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 针对学生所答, 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2. 小结:

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 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 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叫做比。 (板书:比的意义) 。

三、学习新知

1. 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 找出板书中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实例, 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 指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说法变了, 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5÷4=5/4, 我们就说, 张丽和李兰所用时间的比是“5比4”, 可以写成5∶4或5/4, 读作:5比4。

(2)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科书例1内容。

问题: (1)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 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3) 5比4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4

比5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

(3) 教学例1“试一试”。

提问: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然后集体订正, 评价。

(4) 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教师追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5是比的前项, 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的比中5又是比的后项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 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 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 正确表达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 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教师提问: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 (时间)

教师小结: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 它们是同一种量, 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求的是什么? (速度) 谁和谁进行比较? (路程和时间) 谁除以谁? (路程除以时间)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 (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 (不是) 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 (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 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 求比值。

思考:5∶4表示什么?4∶5表示什么?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 不写单位名称。

说明: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比值是一个数, 可以用分数表示, 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课堂内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3.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 议一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 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 小结:

(1)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2)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

(1) 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 能不能用“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 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 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2)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四、巩固练习

1. 想一想, 填一填。

(1) 比的前项是5, 后项是3, 比值是 () 。

(2) 比的后项是8, 前项是4, 比值是 () 。

(3) 比的前项是0, 比值也是0, 后项是 () 。

(4) 甜甜3分钟做60道口算题, 做口算题的数量与时间的比是 () 。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然后指名回答, 集体订正。 (提醒学生:比的后项不能是0。)

2. 学校里有10棵杨树, 7棵柳树, 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 ,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3. 两辆汽车, 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 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 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 和 () 的比, 是 () ∶ () , 比值是 () 。

(2) 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 和 () 的比, 是 () ∶ () , 比值是 () 。

(3) 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

(4) 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

(5) 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

4. 求比值:4∶50.8∶0.4

五、拓展练习

1.“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12∶0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12∶0”是比吗? (不是比, 它是记录两队得分多少的一种形式。)

2. 小强的身高是1米, 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这种说法对吗?

3. 如果a是b的3倍, 那么a和b的比是1∶3.对吗?

4. 我国陆地和世界陆地的比是1∶15。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1∶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 你有何想法?

5. 图示呈现:两杯糖水, 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3∶50。哪一杯糖水更甜?

6. 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 大齿轮有100个齿, 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 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 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 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作业

3.《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古人常常借诗抒情,唐朝大诗人王勃曾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诵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是远在天边的亲人、朋友怎么可能感觉近在眼前呢?“天涯若比邻”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然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梦想却成为了现实,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呢?(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国际互联网真有这么奇妙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国际互联网,继续进行国际互联网的美妙旅行。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发猜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体会互联网的奇妙。

二、 品词析句

1.感受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一——巨大无比

(1) (出示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文中这段话?

(2) 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觉?(国际互联网真大)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3) 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国际互联网)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4) 我们用朗读来体会这张团团包住地球的巨大的网。边读边想,你看到怎样的网呢?(横七竖八、密密麻麻、像茧子……)

(5) 同学们,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把地球“团团包住”,这是多么神奇啊!

(6) 细心的同学又有新发现——这里的“线”也用了引号。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得见的( )( );也有的是看不见的( )。

(7) 让我们再一次体会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2.感受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二——传输迅速

(1) (课件出示)“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自由读这段文字,你觉得奇妙在什么地方?(传播速度快)

(2)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速度快呢?(圈画:几秒钟、千山万水、世界各地)

(3) 指导朗读,抓关键词读出互联网之“快”。

(4) 为了说明它的快,作者还举了一个什么例子。谁来读读?

(5) (课件出示:图片比较:狼烟、驿站、邮差、电子邮件)师讲解:古代的烽火狼烟近距离传递信息,到驿站快马加鞭远距离传递信息,再到近代的邮差远程传送信件。

(6) (情境体验,课件出示)小明的奶奶前几天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她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小明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奶奶,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小明说得有道理吗?(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7) 要速度快,成啊。小明还说,不用写信了,打个电话,不仅能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8) 想象一下,当你坐到电脑前,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对方虽然和你远隔天涯,却让你感觉近在咫尺,那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情景啊!因此,课文中说——

(9)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吗?

填空:国际互联网就是通过看得见的( )、( ),看不见的( ),来传递( )、( )、( )的。

(10) 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3.感受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三——用途广泛

(1) 提问:国际互联网是不是只能收发邮件,网上通话?(不是,还有很多作用。)它还有哪些作用呢?

(2) (根据生答,课件出示,图片上配文字)总结:

人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娱乐)

可以和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休闲)

可以和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学习)

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工作)

甚至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生活)

……

(3) 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4) 你知道国际互联网还能做哪些事?

出示:开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汇集世界各地的名医,对疑难病症进行会诊;

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

(5) 国际互联网让我们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

(6) 因此,课文说“国际互联网内容……无所不有”(课件出示,红色标示)。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抓住关键词句,借助图片、flash资料,通过研读、讨论、朗读,情境体验等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体会国际互联网的奇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总结拓展

1.国际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解释“息息相关”。

2.练习说话:假如有一天,国际互联网不通了,我们原来打算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它使我们的生活方便快捷。

3.(课件出示)配乐诗朗诵:《网络是什么》理解网络的多样性特点。

4.总结:网络世界精彩无限,但也要学会选择,正确把握。希望国际互联网为每个同学的成长提供绿色的精神食量,撑开一片蔚蓝的天空。

【设计意图】中年级课堂练习以适度的拓展性阅读或迁移性的读写练习为主。此处设计说话训练,充分感悟理解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配乐诗朗诵认识网络世界精彩无限,但也要学会选择,正确把握。

四、 布置作业

1.阅读《我看“电脑热”》《沉湎网络的悲剧》《电脑住宅》《网上呼救》《把握自己——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等文章。

2.小练笔:① 《互联网的自述》;② 《我的网络生活》任选一题作文。完成后发到班级博客,我们进行网上交流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练习,拓展延伸。这样的作业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探究中,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亲历学习过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充分领略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4.《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化学实验,明确二氧化碳的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正确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如何检验二氧化碳以及收集二氧化碳时如何验满。3.什么是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并能熟练应用。4.明确二氧化碳灭火既和物理性质又和化学性质有关。【重点】二氧化碳的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的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及如何判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教具】试管、铁架台、酒精灯、阶梯蜡烛、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导管 【复习回顾】

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讲授】 一、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倒入燃有高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思考:

1、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2、你猜想二氧化碳会有什么用途?

现象:蜡烛熄灭,并且低的先熄,高的后熄

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并且密度大于空气 用途:可用于灭火

(2)、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

【演示实验】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并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并说明该实验可得出什 么结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和通入二氧化碳都变红色。小结: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产生碳酸。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 碳酸

【演示实验】加热通二氧化碳的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在沸腾前就有气泡产生,红色液体又变为紫色。小结: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加热

文字表达式;碳酸——→二氧化碳+水(3)、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现象:石灰水变浑

小结: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文字表达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 【讲解】这个反应可以用于鉴定二氧化碳。

二、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什么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2、思考并回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5.《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四 篇五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9

通德桥中心小学李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与态度: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时间:两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

1、齐读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全班齐读。

、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国际互联网

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三、自学解疑。

1、那你最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2、样子、工作、作用。(学生交流)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其实这篇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介绍的。谁来读。

3、电脑出示:

4、这些知识是听老师讲呢,还是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呢?

、真是好样的。请同学们看探究导航:

电脑出示:

探究导航:

读:读读文,找出与这三个问题有关的语段。

悟:读读这些语段,体会体会,自己读懂了什么。

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6、明确了吗?那我们就先自己探究吧。

7、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语段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你的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示。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吧。)

四、交流共享。

(一)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吗?

1、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电脑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2、谁愿意来读文中的那段话。读得非常流利。

3、让我们一起来读。

4、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国际互联网真大。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到它的大?相机点击。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到它的大呢?、国际互联网那么大。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朗读指导)

6、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这张巨大而神奇的网。

7、(电脑出示:蜘蛛网的形象)同学们,这是一张蜘蛛网。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想象中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蜘蛛网。这张网好大呀,它能把地球团团包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个问题。

1、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请同学们看屏幕:国际互联网是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同学们,你们学得真棒。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吗?好,请看。

、电脑出示:小明想与一位美国朋友联系,请你帮助他想出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拍电报、寄信,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网上发电子邮、网上通电话、发送传真)你会建议小明采用哪种联系方式呢?为什么?(板书:快捷方便)

6、正因为国际互联网快捷方便,所以文中说(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三)交流作用。

1、国际互联网是如此快捷方便,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2、指名读。

3、电脑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

(1)一起来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用很多。内容丰富(板书)它和我们息息相关。

(4)这么多的作用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可以)

()这五个方面在朗读的时候语气一样吗?语气加重。(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自由读)

(6)齐读。

(7)难道国际互联网就这五个方面的作用吗?那作者不就写了这五个方面吗?(省略号)

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作用呢?网络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开发、创新,李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比尔盖茨。

(8)引导学生质疑。

五、网上漫游。

逛“网上商场”,学校网站感受互联网的奇妙。

(友情提醒:查找本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互联网)

6.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六

学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让我们了解到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课上,我紧紧抓住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一词,引导学生质疑:如互联网奇妙在哪儿?它为什么会这么奇妙等等,进入初读课文的程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在完成初读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不同层次的读,感悟“互联网”的奇妙,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上课时,我主要抓住国际互联网的三个特点来教学。一是“大”。让学生在第二小节中找到能表现国际互联网“大”特征的词语,读出“大”的感觉。接下来要解决国际互联网的工作原理,这需要学生明白这个“网”中的“线”其实就是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因此就能归纳出它的第二大特点:“快”。课文举了一个例子正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速度很快,让学生理解“地球村”的含义。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多”,国际互联网的作用多。课文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来写,也没有能详尽地描述。学生通过朗读,知道了国际互联网的作用,有很多自己知道的,还有很多自己没有听说过的,不能了解的。通过讲解后,学生对国际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7.《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即便是儿童, 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创设了较为丰富的,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同时,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 使学生易于接受, 本节课的小数认识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 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 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二、教材分析

《认识小数》是三年级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 认识人民币元、角、分, 以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认识小数都是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 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小数,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会读、写小数.

2.经历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 沟通整数、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初步建立小数的模型, 感悟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通过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 增强数感, 渗透数形结合、极限等数学思想.

4.通过初步了解小数的历史,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通过联系生活认识小数,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小数, 体验小数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小数,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会读、写小数.

五、教学难点:沟通整数、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初步建立小数的模型, 感悟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六、学具准备:学生课前调查并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方格纸.

七、教具准备: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 摆数———创设“数环境”

1.师:同学们, 今天数字王国里跑出了数字三兄弟.看看是谁呢?[数字卡片:0, 1, 2]你能选择它们其中的2个数, 组成一个新的数吗? (10, 12, 20, 21)

2.师:真不错.1和2还能组成哪个新的数?.是啊, 还可以组成一个分数.1.2这是什么数?那么, 0和1或2还可以组成其他新的数吗? (0.1 0.2)

3.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数字王国中已经认识的老朋友了.你会读会写了吗?读一读.你知道他们的意思吗?

4.这类是我们数字王国中还没认识的新朋友.他们是什么数? (小数) 他们又怎么读、写, 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节课我们就请我们老朋友来帮助我们的新朋友.小数. (出示:课题)

(二) 画数———构建“数概念”

1.读、写小数.

1.1师:小数中的这个点叫小数点.

1.2读数.与整数的读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小数点前与整数的读法是一样的.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的读法.

1.3猜价格写数.

(1) 甜玉米:2.30元;庆鑫特等珍珠米:28.80元;铅笔:0.55元;校徽:1.00元.[小卖部的价格]看谁猜得最接近.

(2) 出示:人民币再写下用小数表示的价格.说说想法.小数点前一位数表示几元, 小数点后第一位数表示几角, 第二位数表示几分.0.55元写出相应的几元几角.1元呢?

2.小数的意义

1.出示:1元.问:老师这里带了1元钱.谁有办法在这里拿出0.8元钱?

2.预设:先把1元换成10角, 再拿出8角, 就是8角, 也就是0.8元.

[课件展示:1元———10个1角, 大括号:8角, 0.8元刚才我们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了10份, 取其中的8份还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元]

3.可见, 元.

你还能找到几角=几元=几分之几元呢?

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再将等式写在下面.

4.汇报.[展示学生作品]

观察这样的用元做单位的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几角也就是十分之几元.

5.问:如果是1分呢?请你在自己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再写下等式.

(1) 独立画写.同桌交流. (2) 汇报:你为什么选择百格图? (1元=100分)

6.还能表示其他的几分呢?画一画, 写一写.

7.展示.板书.

8.观察板书, 你又发现了什么?

9.如果我擦掉前面这些整数, 左右边的小数和分数相等吗?如果去掉元呢?现在你对我们这位新朋友有什么新认识?

10.概括:一位小数用分数表示就是十分之几, 两位数就是百分之几.

(三) 找数———巩固“数概念”

在数轴上找数, 充实“数环境”.

1.你能在这条数轴上找到小数吗?

(1) 估计:0.1大约在哪个位置?你是怎么找的?0.3呢?0.9呢?

(2)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一位小数与整数有什么关系?

(3) 在0到1之间还有哪些一位小数?

2.在0和0.1之间你还能找到小数吗? (0.01, 0.05, 0.07)

估计小数的位置, 再课件展示.

你又有什么发现?两位小数都在0和0.1之间.

3.现在老师得出一个结论: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你们同意吗?

4.再找1.2 1.3.在2和3之间又有什么一位小数?

5.你还能在数抽上找到几个一位或两位小数?

(四) 用数———运用“数概念”

1.到生活中找数.

(1) 师:在数轴上我们能找到那么多的数,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小数.

(2) 师:不仅是人的身高可以用小数准确地表示, 如果要表示物体的长度用小数表示也会更准确.

估计课本的长度, 记录下来, 再测量并用小数表示.

2.小数信息发布会.找生活中的小数.

欣赏生活中的小数[世界之最]

3.介绍小数的历史.

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八

1.大

指的是国际互联网非常大,恰似一张把地球团团包住的大网。指导学生朗读,抓住“巨型”“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来重点体会,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快

互联网的速度非常快,文中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体会传输速度快,抓住悉尼和北京相距的距离之大进行对比,体会到几秒钟就能将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

3、多

“多”主要指的是互联网的功能十分多,文中用了五个“可以”来写出互联网的作用之多,当然还有一个省略号,说明互联网的功能还不仅如此,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还有哪些功能。最后结合《补充习题》完成相应的练习。

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1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的密切关系。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篇文章是苏教版一开始就就有的文章,将近过去了十年,现在的学生对于互联网是十分熟悉的。几乎人人家中都有电脑,都能上网。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国际互联网不是那么奇妙,也不是那么神秘了。所以还沿用着教参上的建议,还是沿用着以前留下的教案,这样的教学显得有些落后了。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对于教材多做研读,多去思考。今天,我也同样上了这一课。说来有些惭愧,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很传统啊!毛教导来听了这节课。然后听了她给我的评课,让我获益良多。首先,由于我是初次教学四年级,因为经常教学低年级,所以一直会受到低年级教学习惯的影响,总是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上,我的教学方法有些单一,然后需要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却怕学生不理解,指着告诉学生听,这样,学生反而少了思维训练的机会。回想起来,确实如此。

毛教导还告诉我,现在的这节课,不能光从内容上去理解,而是要让学生更深一层地把握本课的写作方法。要分成三个板块学习课文。第一板块,互联网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他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第二板块,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课文,你对于互联网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说说。第三板块,就是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让他们找找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说明文的,分别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哪些方面?(介绍了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作者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经过学生讨论、研究、交流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国际互联网的结构,接着可以提升一个高度,把自己当成国际互联网,进行自我介绍,说说结构特点。这样层层深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学完结构之后,再由扶到放,学习工作原理和功能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探讨怎样介绍或自我介绍。

第三自然段中的排比句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要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朗读排比句。

听完毛教导的.点评之后,觉得自己又学到了很多。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2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在导入环节,我精心准备了对诗,以调动小朋友的兴趣。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中,我乘机向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什么东西这么奇妙让远在天涯的人,近在咫尺?”由于之前预习过了,聪明的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从而使课题浮出水面,揭示了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题眼,在一篇文章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我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着手,展开提问,进行揭题质疑。“国际互联网是个什么样子的?”“国际互联网它能做什么?”“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什么?”“国际互联网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小朋友求知、探索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并且他们很会抓重点,紧紧围绕“奇妙”二字提出:“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很奇妙?”……在他们提问的基础上,我帮他们归纳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国际互联网特点是怎样的?”“国际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什么?”“国际互联网和人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有了明确的探究的小课题,那么小朋友本节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最近的教学中,我也有意锻炼孩子们的概括能力,让他们在通读课文后分段,并概括段意。经过一个单元的课文练习后,他们分段已经相当准确了,但在概括段意方面仍较薄弱,只能用书上的语言来说,因此显得冗长繁复。万事开头难,勤能补拙,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3

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课文语言生动,时代感强,学生比较喜欢。

上课时,我主要抓住国际互联网的三个特点来教学。一是“大”。让学生在第二小节中找到能表现国际互联网“大”特征的词语,读出“大”的感觉。接下来要解决国际互联网的工作原理。这需要学生明白这个“网”中的“线”其实就是电缆、光缆和无线电波。因此就能归纳出它的第二大特点:“快”。课文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速度很快,让学生理解“地球村”的含义。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多”,国际互联网的作用多。课文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来写,也没有能详尽地描述。学生通过朗读,知道了国际互联网的作用,有很多自己知道的,还有很多自己没有听说过的,不能了解的。最后让学生感觉到,国际互联网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常言道,文章有“文心”,题目有“题眼”。紧扣文章的核心设计教学,能凝神聚力切实高效展开教学活动,成就高效简洁的课堂。“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不单单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问题的有效性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激发情趣。每一问都应该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伊始,我问学生:“你们爱上网吗?平时都喜欢在网上干什么?”,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大大激起了学生上课的热情。接着直奔文章核心,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引导学生走进深度阅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明白,课文是从涉及面大、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的。再次引导学生:哪些语句讲了互联网传递信息快?哪些语句讲了互联网内容多?再次引导了学生读书探究,也引导学生抓住了重点,最后准确地找出“天涯咫尺”“无所不有”“巨大的蜘蛛网”等语句。带着这样的教学设计,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课堂教学实践,享受着课堂教学的快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4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

课上,我紧紧抓住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一词,引导学生质疑:如互联网奇妙在哪儿?它为什么会这么奇妙等等,进入初读课文的程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在完成初读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不同层次的读,感悟“互联网”的奇妙,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看着他们对网络那么好奇,我知道,他们也像我一样,离不开网络,也许会有人误入陷阱,或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课文学习后,我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围绕“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问题做些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再回到课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切不可沉溺于网络游戏中。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5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在导入环节,我精心准备了对诗,以调动小朋友的兴趣。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中,我乘机向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什么东西这么奇妙让远在天涯的人,近在咫尺?”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是“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从而使课题浮出水面,从而揭示了课题。

课题是的题眼,在一篇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我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着手,展开提问,进行揭题质疑。“国际互联网是个什么样子的?”“国际互联它能做什么?”“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什么?”“国际互联网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小朋友求知、探索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在他们的提问的基础上,我帮他们归纳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国际互联网特点是怎样的?”“国际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国际互联网的功能是什么?”“国际互联网和人们的怎样?”有了明确的探究的小课题,那么小朋友本节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因为课文容量较大,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这样,各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就比较集中,这样研究起来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小朋友掌握的内容也才更深入!在交流过程中,研究“国际互联网特点”小组的同学,他们小组不仅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关的内容,而且能够积极地进行提炼、概括,让我始料不及。如小组长陈家春小朋友能够准确地概括出国际互联网“神奇”、“巨大”的特点。然后,通过教师的朗读,引发孩子闭上眼睛去想象国际互联网的神奇和巨大。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反复地朗读,去体会国际互联网的特点。

“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那么神奇,它又是如何工作的呢?”接着我出示了“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他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越……”第二小组的同学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课文找到相关的内容,并能对一些专业术语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究,使我们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又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虽然他们在解释其中某些专业术语时,可能比较机械,但他们的的确确是发挥自己自己主动探究的意识,至少我也看到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萌芽和希望!

探究国际互联网功能的小组,概括得最令老师满意,他们能把作者叙述的内容分门别类地概括清楚。如他们的介绍是从娱乐、休闲、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10.《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星空的美, 了解张衡从小爱好天文, 喜欢研究, 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启发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课前活动:

1.播放儿歌《小星星》。

2.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 一起拍手唱一唱吧!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揭示课题

1. 师:

(课件演示) 是呀,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在明亮的夜晚, 我们抬头就看见蓝天上有许许多多明亮的小星星, 一闪一闪, 非常有趣。在1800多年前,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孩子 (板书:孩子) 在数星星 (板书:数星星) 。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 齐读课题。

2. 教学多音字“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音乐引入, 欣赏星空, 亲情谈话,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 (出示)

(1) 轻声读课文, 标出段落号。

(2) 再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难读的句段多读几遍。

(3) 默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______ (谁) ______ (什么时候) ____ (干什么) 的故事?

2. 学生自学。

3. 检查字词。

(1) 出示:

(2) 自由读、分组指读、齐读。

师:什么是著名?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著名”的四字短语吗?

师: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傻”字?

(3) 去掉拼音帽子, 请最有自信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4) 师: (随机点拨“张衡”“傻孩子”, 读得亲切, “碧玉盘”“珍珠”读得可爱, 美丽) 让我们也挺起胸膛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

4.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5. 谁能说说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 目标明, 要求清, 层次显, 操作易, 将生字有意识地进行归类, 既突破了字音的难点, 又对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起到积极作用。

三、学最后段, 认识张衡

师:这篇课文就是讲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

1. 教学“衡”。

想认识他吗? (出示张衡图像) 这就是长大后的张衡, 我们热情地向他打声招呼!

2. 张衡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读读课文, 找到有关的句子。

3. (出示最后一段) :请大家再认真地读读这段话,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 交流。

(1) 张衡是汉朝人。师:汉朝是我国古时候的一个朝代, 离现在已有1800多年了, 让我们记住张衡是汉朝人, 女生读第一句话。

(2) 张衡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能给“著名”换个词吗?

(3) 天文学家是研究什么的?师:你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小博士,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上的太阳、星星、月亮这些天体分布在哪儿, 怎么运行的专家。

(4) (出示图片) 师简介浑天仪、候风仪、地动仪。由此可见, 他确确实实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请大声地告诉我们, 男生读第二句话。

5. 资料链接。师:张衡不仅在天文学方面表现了非凡的才能, 他还被后世称为科圣呢。请小朋友们读读这份资料, 你想说些什么?

6. 师引读最后一段。

师:张衡如此全面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 我们为祖国有这么一位杰出的人才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齐读。

师:我们亲眼目睹了张衡那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得不钦佩他, 不得不被他所折服, 再齐读。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通过阅读资料, 了解时代背景和张衡杰出的贡献,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在情感上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四、赏读第一段

师:长大后的张衡刻苦钻研天文, 小时候的张衡就爱好天文, 对星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常在院子里数星星。

1. 请小朋友们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找出张衡数星星的句子, 用“______”画下来。

2. (出示:) 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 靠着奶奶, 仰起头, 指着天空数星星。

(1) 默读这句话, 用笔圈出表示张衡动作的词。

(2) (板书:坐, 靠, 仰, 指, 数) 读读这几个动词。

(3) 谁来当小张衡数数星星?其余同学做“坐、靠、仰、指、数”的动作。

(4) 一个学生来表演张衡数星星, 老师当奶奶——全班同学边读课文边按这几个动作数星星。

师:小张衡数星星的样子是这样的, 他又是如何数的呢?师引出。

3. (出示:) “一颗, 两颗,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1) 师: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慢呢? (预设:)

(1) 深蓝色的天空中缀满了闪烁的星星, 星星多得数不清, 亮得耀眼!

(2) 忽明忽暗, 若隐若现的星星, 给张衡数数增加了难度。

(3) 师:一颗, 两颗, 后面是什么符号?“, ”说明停顿时间较长。正因为张衡一边数一边找, 一边数一边记才那么慢, 小张衡多认真啊!

(2) 充满感情朗读这句话。

4. 师:从你们缓缓的语速中, 老师看到了 (出示:) 晚上,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1) 请大家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 从“满天”“无数”看到了星星很多。我们平常说天上星星多, 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请读出星星的不计其数!

师:你看到星星像珍珠一样亮, 一样美, 在你们的脑海里珍珠是什么样儿的?哦, 它是一颗颗的, 晶莹剔透的, 难怪作者把天上璀璨的星星比作了珍珠, 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星星的迷人吗?

师:其实不仅星星很美, 夜空也很美, 就像——碧玉盘一样, 这“碧玉盘”指什么呢?

(3) 朗读, 读出星空的美。

(4) 那么美的星空, 那么美的句子, 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 可以吗?把“撒”换成“掉”不行吗?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星星“撒”满天空的样子。 (出示星星撒满星空的课件)

师:瞧, 这些撒满天空的星星分布得怎么样?哦, 它们有疏有密, 有大有小, 有远有近, 有明有暗, 像这样杂乱无章地分布, 毫无规则地排列, 怎能不给小张衡数星星带来困难呢?可小张衡放弃了吗?他是怎么做的?

师:他仍然坚持不懈地数着, 认真努力地数着。这小小的一“撒”, 又撒出了什么呢?

师:多精妙的一个词!它撒出了星星的多而杂、美而亮, 更撒出了张衡数星星的那份执著与专注。

5. 孩子们, 让我们也像小张衡那样, 现在就坐在位置上, 靠着桌子, 仰起头, 指着天空数星星, 一颗, 两颗…… (生自由数星星)

师:请问你数了多少颗?此时有什么感觉?

师: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 那就是“累”, 孩子们, 你们数了几十颗就觉得眼花缭乱, 而小张衡却连续数, 一直数, 数到了几百颗。此时, 你对“一直”这个词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6. 师:小张衡年纪轻轻, 就这样不怕苦, 不怕累, 就对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再一次送到这句子中。生回读“一颗, 两颗, 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7. (出示数星星图并配乐) 幽美的天空, 可爱的孩子, 多么静美的画面!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1800多年前的小张衡一起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下, 有感情地齐读第一段。

设计意图:孩子们将自己当做张衡, 读读、做做、数数, 再通过表演, 这样有动有静, 动静搭配, 既使学生学得快乐, 又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张扬个性, 激扬灵性的阵地。

五、小结过渡

师:一颗、两颗……多少个夜晚, 小张衡就是这样耐心、细心、认真、刻苦地数着, 奶奶见了, 说他傻, 他真傻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巩固字词, 指导书写

1. 开小火车做摘星星的游戏。

2. 重点指导:数、离、睡。

11.《北京》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1,认识“央,瓦”等14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好的部分。

3,积累好词,了解北京的变化,热爱北京,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感受祖国首都的美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说北京,导入新课

1、说说你知道的北京。

2、课件出示:美丽的北京。

展现北京古老的文明和现代的文明:天安门广场,立交桥,颐和园,故宫,中华世纪坛……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说说你看到的北京。

3、京多美呀!今天,我们一起出发去北京游玩。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注意看准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

2、同桌互考生字,难记的交流认字方法,看哪组能最快记住所有的生字。

3、学生交流认字过程中最难记的字,并启发学生自己想方法记忆。

4、重点字教师提示并讲解:

似:在“似的”一词中,字音为shi。

厦:在“大厦”一词中,字音为sha。

阔:读音为三拼的“kuo”,而不是“ko”。

5、读生字并组词。

6、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再认生字

1,再自读课文,看谁能读得最流利。

2,小组接力读,开展竞赛。

3,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边读边体会,并争取把它背下来。

四、巩固本堂所学

1、全班抽认生字卡。

2、小火车抽认生字并组词,学生判断正误。

3、判断正误。

4、听写所学四个要求会写的字并注音:

“中央”,“花坛”,“城市”。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

1、开火车抽认生字卡。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黄瓦、宽阔、雄伟、纪念碑、柏油

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古迹、优美

立、似的、拼图、图案、大厦

二、课文,理解内容

1、自己读课文,最喜欢哪儿就多体会体会,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它。

2、走入北京,让我们细细地品味和欣赏新北京的美丽:

第二自然段:

⑴齐读该段,提问:你了解了北京地什么

⑵你能把你了解到的画下来,再当小导游介绍给大家吗

⑶看着图再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天安门的美。

第三自然段:

⑴自己读该段,边读边想:这一段给我们介绍的是北京的什么

⑵听老师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些什么觉得怎样呢

⑶自己反复再读读,把你觉得美的地方勾出来,并想想它的样子。

⑷体会读。

⑸课后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

⑴请人读,边听边想:北京还有什么(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

⑵老师介绍:

是啊,北京有闻名世界的故宫,万里长城,这些宏伟壮丽的名胜古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北京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山水相映,美不胜收,到处是绿树,鲜花争奇斗艳到处盛开,就像一个美丽无比的大公园,令人留恋忘返,北京处处是凌立的高楼,一片繁荣的现代都市景象,你喜欢北京吗

⑶激发情感再读此段。

3,品读全文:

⑴首尾段齐读,中间段落分组读。

⑵体会感情反复品读末段。

三、扩展活动

12.学学名师的第一课时教学智慧 篇十二

一、词语读写:未成曲调先有情

请看蒋军晶老师执教《月光曲》的引入片段: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 :写的时候 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蜡”字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字她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底,明白吗?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蒋老师的这一听写导入,多年来堪称经典,仿佛每个字词都有生命,那宁静的夜晚、清幽的月光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整个引入自然流畅,从词的音、形、义全方位渗透,扎扎实实指导书写,实实在在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为阅读教学定下情感的基调。有教师认为,生字词应该由学生预习时自行解决。然而,真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行掌握吗?实践证明并非如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掌握其意,正确书写其形,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课文以及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自如。

二、朗读指导:正确流利有韵味

请看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的引入片段: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我看到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刚才拿到课文就迅速地阅读起来。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大家看看自己到了哪一个台阶。(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师: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地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有效阅读教学的起点。大多数教师也都能指导学生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等“正确”的要求,但直白地表达无疑是缺少情趣的。窦老师充满诗意、行云流水般自然的点评,不露痕迹地提高要求,明确朗读的层次,让学生在互评中读出理解,在实践中明确何谓“读得有感情”,为我们诠释了何谓“个性化朗读”,何谓“读出韵味”。

三、整体把握:厘清脉络学概括

请看张祖庆老师执教《詹天佑》第一课时的引入片段:

师:请拿出课文纸,自读课文,注意将生字词语读准,边读边寻找关键信息。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情?(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师:读好的同学想一想,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这几件事情概括出来?

师:好的,你把“勘测线路”这几个字写到黑板上来。特别注意他写的“勘”字是否正确。

13.《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准备:挂图、字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2.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生字词语圈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同桌检查(把圈出来的生字、词语读一读)

(2)全班检查。

(出示卡片认读):钥匙趁柿菠喇衔裳

指名读,教师正音。

小老师教读。

识记字形,组词。教师提醒,菠:上下结构。柿:右边是“市”。(出示小黑板词语)清凉留意扇子炎热一枚邮票

梨树凉爽柿子仙子气味香甜

粮食加紧杨树丰收油亮亮

挑战读、拍手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轻声、多音字)

理解词义:找近义词、反义词也是理解词义的一种方法。识记字形。

扇:半包围结构。

枚: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爽:注意笔顺,书空。

3.指名同学分段朗读,师生纠正读音、理解个别词义。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你发现了什么?扇shan扇子

Shan扇风

频频点头(动作表示)

衔来:用嘴叼或夹东西。

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等。

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4.全班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四人小组选择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边读边想: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师: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那一句话告诉我们?

2.第1自然段:秋雨是一把钥匙

第2自然段:秋雨像缤纷的颜料

第3自然段:秋雨藏着好闻的气味

第4自然段:秋雨告诉动物植物冬天快要到了

第5自然段:秋雨带来丰收快乐

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雨的?

板书:色彩、气味、声音

4.师:秋天的雨,给你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说。

5.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作者对秋天的印象,连起来就成了一首很美的诗歌,谁能读一读?

四、全班齐读,教师小结。

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来领略领略秋雨的神奇吧!

板书设计

色彩

11秋天的雨气味

14.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篇十四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时代感强,学生比较喜欢。在教学设计中我找准中心,设计问题。

文章有“文心”,题目有“题眼”,紧扣文章的核心设计教学,能凝神聚力切实高效展开教学活动,成就高效简洁的课堂。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读题找到题眼:“奇妙”这一词,契领全文,于是设计中心问题“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整体把握全局,展开教学,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向课文,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通过研读,让学生明白,课文是从设计面大、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的。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不单单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问题的有效性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问题设计要讲究发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激发情趣。每一问都应该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伊始,我问:“爱上网吗?平时你都喜欢在网上干什么?”,教室顿时沸腾起来,大大激起了学生上课的热情。直奔文章要核心,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的?”,引导学生走进深度走进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明白,课文是从设计面大、传递信息快、内容多三方面来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时。再次引导学生:哪些语句讲了互联网传递信息快?哪些语句讲了互联网内容多?再次引导了学生读书探究,也引导了学生抓住了重点,最后准确地找出“天涯咫尺”“无所不有”“巨大的蜘蛛网”等语句。带着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和我的孩子们走进课堂教学实践,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课堂教学的快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5.《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能理清课文脉络层次, 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吗?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走近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你们知道吗, 麋鹿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1. 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根据小黑板上的“自读要求”,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 读第一遍, 读准字音, 将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在难读的句子下面画上“—”。 (2) 读第二遍, 标出自然段, 划出生字词, 碰到生字重点拼读,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 读第三遍, 想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理清课文层次。

指名读“自读要求”。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2. 检查自读情况, 给课文分段

(1) 课文里的生字都会读了吗?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2) 试试看, 我把课文的生字都结合在小黑板上的这段文字里边了, 请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听明白了吗?好, 开始。

(3) 有不会读的字吗?可以请教一下。

指读第一段文字。

理解词义: (1) 读完了第一段文字, 看看第二段话中有四个字组成的一个词语, 它的意思跟漂泊他乡的确意思相近, 但同时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 谁来说说这个词? (颠沛流离) 跟他一起读。 (一生带读) 特别要注意要把它记住, 再读———。指导书写“沛”:这个词语中的“沛”字我们该怎样记住它呢? (强调右半边是一横加上一个“巾”字) 师板演。请同学们把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练一遍, 特别强调“沛”字的写法。 (2) 这里有两个字, 它经常跟山和水结合在一起, 这两个字读——— (跋涉) 齐读、再读、男生读、女生读。跟山和水结合在一起就是——— (学生来承接) 。

3. 理清课文脉络

(1) 下面, 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 请你读出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 明白吗?

(师在黑板上板书“外形”) 谁来读? (生读“麋鹿俗称‘四不像’, 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2) 非常准确, 而且这个顿号读得特别好, 抑扬顿挫。再写一个。

(师板书“传奇经历”) 看清楚啦! (边写边说) 谁敢读?

(3) 板书:生活习性。想到读哪一段?第二段。预备读。

(生齐:读“麋鹿胎生, 孕期长, 生长慢, 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4) 同学们, 读到这里, 你发现没有?老师写的这段话跟这整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用几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 精读课文第二段

课文已经读通、理顺了, 让我们和麋鹿再走近一些。

(1) 课文中是怎么总体形容麋鹿的外形特征的呢? (指名读———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 面似马, 蹄似牛, 尾似驴, 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 (指名说一说) 。

(2) 用心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想一想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它的外形奇特?圈一圈、画一画, 然后交流角形、尾巴、蹄子。教师引导体会蹄子宽大的作用———引读麋鹿蹄子宽大, 行动敏捷, 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 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

(3) 小结写法:课文先是概括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 然后从角形、尾巴、蹄子、毛色具体进行了介绍,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作文中, 写一样事物时, 也可以学习这种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 这样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 齐读朗第三自然段

6. 引读第四自然段体会麋鹿自然繁殖力低

(1) 师引读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生接。

瞧, 麋鹿像我们人一样, 也要怀胎十月才生下小麋鹿呢, 多么有灵性的动物呀!而且它每胎产一仔, 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再齐读第四自然段)

(2) 这段话写了什么呢?

(3) 指导朗读。

7. 迁移练说

(1)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课文的介绍, 了解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特点和它奇特的生活习性, 但还有很多人不了解麋鹿, 假如你就是一只麋鹿, 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呢?假如你是姜子牙, 你骑着麋鹿上天庭, 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呢?如果你是饲养麋鹿的饲养员, 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呢?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 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有一定的顺序。

(2) 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近麋鹿, 了解了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下节课我们一起走近麋鹿的传奇经历。

8. 当一个小讲解员, 向家长或是其他同学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附:板书设计

麋鹿 (四不像)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传奇经历

上一篇:斯诺登电影观后感论文下一篇:草莓节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