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壮举纪实故事

2024-09-29

母亲的壮举纪实故事(共5篇)

1.母亲的壮举纪实故事 篇一

20xx年10月12日,东北师范大学新生王斌收到一笔1万元的汇款,这对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可是,当他看到落款上汇款人一栏什么也没有时,他迷茫了。他迅速给妈妈罗新打了一个电话。放下电话,王斌泪流满面——母亲爱的谎言,在这一刻被揭穿……

母亲撒下爱的谎言

王斌永远不会忘记2005年1月16日那个冬夜。那天晚上,雪下得很大,父亲王承相去小叔家给奶奶送赡养费,出门前父亲答应他,第二天爷俩去劳动公园打雪仗。不料到了夜里11点,母亲罗新接到了警察的电话,电话里说:“王承相正在大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抢救,请家属赶紧过来。”

母子俩赶到医院,迎来的却是王承相已告不治的噩耗。泪眼模糊的母子俩从警察处得知,当晚9点,王承相从弟弟家出来,路过友好广场时,看到两个男子在抢一个女孩的包,女孩奋力反抗,大喊救命。两个歹徒拿出匕首,朝女孩刺去。王承相没有多想便冲了上去,没想到恼羞成怒的歹徒猛地一刀朝王承相的胸口刺去。女孩吓呆了,两个歹徒趁机拽过她的包夺路而逃。路人赶忙报警打急救电话,但王承相送到医院后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女孩的父母在医院里对罗新千恩万谢,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时间,当地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然而,喧闹的舆论背后是当事人永远无法平息的痛与生存的窘迫。被救女孩父母早年失业,一家人靠女孩在一家书店做前台接待的工资维持生计,实在拿不出多少钱来。

王承相生前是个小学老师,罗新在社区做宣传员,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和弟弟一家同住,每个月王承相给老人500元生活费,等待罗新的是很现实的问题:以自己每个月2000元不到的工资,如何抚养孩子、赡养老人?

一个周末,罗新带着王斌去看望婆婆。临走时,王斌的小叔送娘俩下楼,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嫂子,我哥不能就这么白白送了命,他们家(被救女孩一家)不能一点表示也没有。要知道,咱妈的药费……”

罗新及时打断了他。她不希望儿子听到小叔后面的话,对父亲救人的价值产生怀疑。“王觉,我去找他们吧。”罗新答应道。

回家的路上,13岁的王斌对妈妈说:“妈妈,爸爸这样做,值得吗?”为了那女孩的一只包,爸爸付出了生命,他们一家人都陷入悲伤……

儿子的问题让罗新心如刀绞,但她不能让孩子觉得父亲的死毫无意义。“儿子,以妈妈对爸爸的了解,他是一个敢担当的男子汉,做人的良心不允许他袖手旁观,否则他会一辈子不安。所以,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妈妈希望你在心底里觉得爸爸是个顶天立地的人,将来也要成为爸爸那样敢于担当的人。”王斌点点头。

2006年6月,罗新去了被救女孩的家。她想了解女孩后来的生活状况,也希望能拿到一点钱。

那天是星期天,女孩在做家务,她父亲在看电视,母亲在邻居家打麻将。对于罗新的到来,他们既惊讶又惊慌。女孩的眼泪刷地一下流了出来,说:“阿姨,一直想去看看你,可是……”罗新心里很酸。女孩父亲把妻子叫了回来,两人手足无措地对罗新说:“我俩这个年纪找活儿也不容易。但你放心,等我们有了钱,一定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

罗新努力平息着自己的情绪,说:“她还是个孩子,不能把家庭的重担全压在她的身上。你们也不算太老,只要肯找,工作总还是能找得到的。我老公若地下有知,也希望你们过得好。否则,他……太可惜了。”

罗新说完这些话后,几乎是逃一样地离开了那家人,她害怕自己会骂人。走在街上,罗新泪如雨下,丈夫去世时她也不曾如此哭过,但这一刻,她那么思念他。擦干眼泪,罗新想到的是怎么跟婆婆、小叔子和儿子交代,她不想让他们知道丈夫用生命换来的是这样一个结果,更加不想让孩子产生“见义勇为不值得”的想法。

罗新带着儿子去了婆婆家,对他们说:“我去那个女孩家了,一家三口人,就女孩一个人挣钱。他们手头只有1万元钱,开了个早点摊赚钱。他们答应今后给咱们家6万元钱,说不会让承相的血白流。妈,等他们给了钱,3万给您,3万留着给斌斌上大学,行吗?”不管怎么样,对方总算有了个说法,这让婆婆和小叔子觉得感情上还算能够接受。

回到家,吃晚饭时,罗新跟儿子说:“自从出了那件事,那个女孩原本不上进的父母变得很勤奋,跟人家借了钱,开了个早餐店,早出晚归地挣钱。他们觉得自己欠咱家的。斌斌,这也算是件好事,对不对?”

王斌点点头,眼眶红了,说“妈,我好想爸爸。”儿子的一句话,让罗新再也无法克制住自己,娘俩抱在一起,哭了很久。最后罗新对儿子说:“斌斌,咱以后得精打细算过日子,爸爸用生命换来的钱咱不能花,他当初那么做,也不是为了钱,对不对?”儿子含泪点头。

那一夜,罗新失眠了。她知道,为了安慰婆婆和儿子的心,那6万块钱她得赚出来。

守护一个秘密,母亲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抚慰家人的内心后,罗新变得很忙碌。罗新白天上完班,晚上就用缝纫机做鞋垫,有空就去街上摆摊卖鞋垫。她做的鞋垫全用又厚又硬的牛仔布料,裁剪很费力,剪刀把常把手磨出血泡。儿子懂事,一有空就帮妈妈剪鞋垫。自己的手磨破,罗新没哭,可是看着儿子娇嫩小手上的血泡,她心疼得眼泪直流。王斌很男子汉地对妈妈说:“爸爸救人的时候连眼皮都没眨下,这点小伤算什么!”

一天,罗新下班后带着劳累的身体回到家,放学回来的王斌已经做好饭菜在等妈妈。看到妈妈,王斌高兴地说:“妈,今天同学拿了好多穿破穿旧了的牛仔裤给我。”罗新瞪大了眼睛:“他们怎么知道的?”“我说的呗。我在班里人缘好,同学们都乐意帮我。”罗新阴郁的心情一下子晴朗了起来,有如此懂事的儿子,再大的困难自己都得挺过去。

后来,在儿子的启发下,罗新除了做鞋垫,又开始帮人加工十字绣。王斌把母亲的辛劳看在眼内,学习从不用母亲操心。每逢周末,除了去奶奶家待半天,罗新总是带儿子逛逛博物馆、到郊外散散心。不管怎样,她希望让家庭的生活维持在丈夫在世时的水平,日子可以过得紧一点,可是不能让儿子少了见识。

2009年11月,罗新终于凑够了3万元钱。当她把这笔钱交到婆婆手上时,老人家悲从中来,眼泪直流。罗新边安慰老人边说:“妈,6万元钱他们都给了。那3万,我给斌斌存着,等他上大学的时候用。您放心,只要您活着,我就养您,和承相在时一个样儿。”

想着家里已经有了3万元,王斌就劝妈妈不必再做手工了。罗新对王斌说:“既然能赚钱,干吗让自己闲着。再说,不到万不得已,妈不想用那3万元。那是爸爸留给你的财富,妈妈没权处置它。”

最好的回馈:让美德代代传承

2010年夏天,王斌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准备将来子承父业,做一名教师。但孩子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怎么办?罗新苦苦想了一夜,终于找到办法:等儿子离家后,就把位于中山区的两居室租出去,自己租一个民房住着,每个月就能挤出一笔钱来。

9月1日,送走儿子之后,罗新很快把自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然后自己在鞍山路附近租了一个无暖气无煤气的平房,这样每个月就有1100元的额外收入了。罗新跟家人解释说:“儿子不在家,我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既孤单又浪费,居家过日子,这就叫理财。”

就这样,罗新用自己的坚强隐忍守住了一个秘密,也用自己的力量将儿子抚养成人。10月12日,王斌在学校收到一笔1万元的汇款,但当看到汇款人一栏空白时,他不敢贸然取出这笔钱,便迅速地给母亲罗新打了一个电话。罗新知道,一定是那个女孩给王斌寄过来的钱,这就说明那一家人还是知恩图报的,但也真的是能力有限。可罗新看重的是这1万元背后所凝结的感恩之心。所以,罗新这样对儿子说:“斌斌,是你爸爸救的那个女孩家寄来的,他们家比咱们家过得更不容易。为了这1万元钱,他们一家三口肯定是吃不好,穿不暖的。所以,儿子,这是良心钱,无价的。”

王斌满心疑惑地问道:“他们之前不是已经给过咱们钱了吗?为什么还要寄钱给我?”罗新一时语塞,只好支吾以对。这时候王斌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对劲,追问道:“妈,之前他们没有给咱们6万元钱,对不对?”

事情到了这一步,罗新觉得无法再隐瞒,也没有必要隐瞒了,因为对方对这件事情做出回应,说明丈夫的血没有白流。

电话的另一端,得知真相的王斌为自己的粗心、为母亲的苦难,痛哭失声。第二天,他请了假,坐最早的一班火车回了大连,他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想念妈妈。

下午,母子二人在火车站相见,儿子紧紧地抱着母亲。那天,儿子为妈妈做了顿丰盛的晚餐,帮妈妈洗脚梳头揉背捶肩,他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弥补妈妈这些年来所承受的苦,都无法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王斌拥着妈妈说:“妈妈,把这1万元还给他们家吧,爸爸救她,不是为了钱,是希望他们过得好。有了这1万元钱,他们会过得更好一些。放心吧,从今天起,这个家,我来撑。”

罗新幸福地笑了,她知道,丈夫的美德在儿子的身上得到了延续。这是一个母亲最深最美的愿望,所以,一切的苦与难,都值得。

2.母亲的壮举纪实故事 篇二

郑和, 本姓马, 字三保, 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 (今昆明晋宁) , 回族, 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到过麦加朝圣, 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父亲经常给他讲述朝圣远航的惊险经历和海外异国的奇人异事, 这些深深影响了幼年的他。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他12岁时, 明军攻入云南, 他被明军掳到北京, 送入燕王朱棣府中当了小太监。30多岁时, 因在“靖难之役”中立过大功, 被明太祖朱棣提升为内官监太监, 赐他姓郑, 马和改叫郑和。他原先信仰伊斯兰教, 后又信佛教, 佛家以佛、法 (佛教教义) 、僧为三宝, 他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1404年, 郑和曾奉命出使日本, 显露了杰出的外交才能。

1405年, 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出使西洋, 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海岸一带。

1405年7月11日, 历史上应该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 郑和率领27000多人, 乘坐208艘木制帆船, 从刘家港 (今江苏太仓浏河镇) 出发, 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 其时间之早, 规模之大, 次数之多, 所到之远, 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纪录。

他首次远航于1405年, 这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87年, 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93年, 比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早116年。

他的船队规模之大, 船舶之巨, 航海技术之精良, 在当时世界上无出其右。其中最大的船是郑和的旗舰, 这艘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 俨然海上的巨无霸。有学者估计, 排水量14000吨, 载重量7000吨, 而达·伽马最大船舶载重量才120吨。郑和一连七次出发西洋, 纵横印度洋,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挡, 称得上“无敌舰队”。如此巨大规模的远航, 表明中国当时在世界上已具有最高的造船技术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郑和最初的航程, 仅限于亚洲。第四次起, 延伸到非洲东海岸, 今索马里和肯尼亚。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时28年, 航程10万多里, 到过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

郑和下西洋起因是明成祖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但实际上是为了扩大明朝在海外各国的政治影响, 显示其富庶与强盛, 这与汉武盛世时,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如出一辙。郑和在西洋的活动, 也主要是友好经商、平等贸易。每到一国都受到欢迎, 返航时, 前后有20多个国家的国王、王子或使臣随船来中国访问。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 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下西洋的任务, 海外各国对他的外交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他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62岁的郑和在完成最后一次航行, 船队从印度洋返航途中病死于宝船上。按照他的遗愿:葬礼根据伊斯兰教的仪式进行;遗体投入茫茫的大海, 永远化作了海魂;一双鞋子和一撮头发带回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的牛首山墓, 供后人凭吊。

魂归大海的郑和, 成为南洋群岛华人移民心目中的保护神, 祭祀他的庙宇——“三宝公庙”, 遍及东南亚各国, 至今人们还祭祀不绝。

3.怀抱里的母亲纪实故事 篇三

小时候,父母的怀抱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害怕时是庇护、受到屈辱时是爱慰、表现乖巧时是奖励、陷落无助时是希望、意志消沉时是力量、心境迷惘时是方向……长大后,儿女的怀抱对于垂老的父母来说:则成了一种无比的依靠、一种无穷的力量、一种无限的寄托、一种无上的希望……就在那个晚上,我蓦然悟出了怀抱的真正蕴义。

此后的几年里,母亲健康每况愈下,以致最后瘫卧在病榻上。于是,抱着母亲就医治病,抱着母亲下楼晒太阳,抱着母亲坐到桌前吃饭,抱着母亲去洗浴泡澡,抱着母亲去厕所便溺等等,成了我每天义不容辞的使命。母亲因为有我的怀抱而不再害怕、不再孤苦、不再忧愁。我的呵护和照料,没能换回母亲的晚年幸福,也没能留住母亲原本不该早逝的生命,母亲离去后的好长一段日子里,我都无法释怀对母亲的绵绵依恋和思念,常常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一遍遍地听着满文军唱着《懂你》流眼泪。

4.我的母亲章含之的纪实故事专题 篇四

妈妈从小没有得到多少母爱。溪夫人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姨太太,每天打麻将,在外面吃饭,而妈妈几乎是几个江北阿姨带大的。我想妈妈小时候过的是不缺吃不少穿,只缺爱的生活。记得妈妈说,她小时候信天主教,经常一个人在教堂里面发呆。

妈妈大学刚刚毕业时,她的生母通过我父亲又找到她。我父亲告诉我,那是因为他认识我的亲舅舅,也就是妈妈同母异父的哥哥。当时妈妈非常激动,这似乎解释了她小时候所有的委屈、孤独和不幸。

那时,妈妈甚至想脱离章家,回到自己生母身边。这事情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而那时候的革命教育也迫使妈妈认为,她的生母放弃她肯定是因为太穷,而穷人都是好人。就在她下决心要走出章家大门时,妈妈被领导找去谈话。就这样,妈妈留在了章家。但从那以后,她一直偷偷跟自己的生母保持联系,每次去上海都去探望她。她一直寄希望于这个生母能够给她一生渴望的母爱。

由于妈妈是这么长大的,所以她不知道如何向我交代这么复杂的家庭背景。更何况我的外婆酷爱我,对我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外公八十多岁终于有了第三代,对我更是百依百顺。我从小跟我外公外婆在四合院里长大,是他们在一个动荡的年岁中给了我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妈妈知道我和外公、外婆感情深厚,这让她更加难以启齿家里这些复杂的背景。1976年夏天,我从美国回来过暑假。就在唐山大地震的头一天,妈妈跟我说:“明天去火车站接你的外婆。”

我以为是我外公的第三位夫人从香港回来了。“殷婆婆回来了吗?”我问。

“不是的,”妈妈说,“明天早上你去之前我再给你解释。”

结果,当天晚上就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妈妈和乔冠华当然连夜全去了外交部。早上,妈妈来了电话,说来不及跟我解释了,但是八点半赶到北京站,在右手的大钟下面会有一男一女。那是我的表哥和表妹。男的叫瓶瓶,女的叫罐罐。他们是去接他们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外婆。然后她就把电话挂了。

那年我15岁,在纽约已经住了三年,完全是个美国孩子了。从我的视角来看,1976年的中国本来就是一部超现实电影,所有一切都不可能是真实的——这个国家就是奥维尔的《1884》。所以地震震出来个莫名其妙的“外婆”和两个叫瓶瓶罐罐的表哥表妹似乎非常正常。

我对妈妈的生母和对我的亲外婆的态度,跟妈妈正好相反。我记得这个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太太非常势利,不真诚而且话实在太多。结果证明我是对的。在乔冠华去世之后,妈妈最需要亲人时,这个老太太选择跟已经被她遗弃过一次的女儿划清界限。

妈妈是个传统的女人,她太把男人当回事。我总觉得她思想里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情结。有这种思想的女人,最后总是要找一个值得她彻底自我牺牲的男人。妈妈的一生中,这个人就是乔冠华。他们在有生之年没过什么太多的好日子,光隔离审查就有两年。乔冠华走后,妈妈守了25年寡。在这25年里,妈妈写了四本书,每本书的主角儿都是乔冠华。在公众眼里,这是她的美德,是一个美丽的中国女子应该做的。在我眼里,这就是她悲壮的地方,也是她为什么是悲剧人物的原因。

5.母亲的壮举纪实故事 篇五

《女勇士》发表于1976年, 这部处女作在美国的畅销使得汤亭亭一举成名。该小说以“一个生活在群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为副标题, 并被出版社作为“自传”发表。1全书以章回体的叙事方式, 分别以“无名女子”“白虎山学道”“乡村医生”“西门宫外”以及“羌笛野区”为题, 把母亲、姑姑、姑妈等人的故事, 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 以及改写后的东西方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杂糅在一起, 通过一个生活在美国唐人街普通华裔家庭的小女孩之口娓娓道来, 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对抗父权制、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中成长为华裔美国人的艰辛历程。其中, “无名女子”“乡村医生”和“西门宫外”这三大部分分别讲述叙述者的姑姑、母亲和姨妈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的来源, 都依赖于操着广东口音的母亲的口头讲述。因此, 母亲这一形象在该小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主人公“我”而言, 母亲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所有华裔母亲的典型代表, 她还是作者书中所描写的大部分故事的提供者, 更是整部小说五大部分得以保持连贯和互相呼应的桥梁和纽带。

一、善讲故事的华裔母亲

在现实生活中, 母亲这一字眼很容易让人为之动情。普天之下的母亲们, 总是以她们的善良朴实、任劳任怨, 对孩子及家庭无私的爱与奉献饱受赞誉, 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当中, 母亲这一艺术形象更是广受颂咏。《女勇士》中的母亲, 跟那些年代的很多留守妇女一样, 父辈或者丈夫远渡重洋赴美谋生, 靠着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寄来的生活费用养活自己和家庭。一旦时机成熟, 便被接到美国, 加入到唐人街华裔移民的行列, 为了生活奔波忙碌。主人公“我”的母亲来自中国广东省新会村, 赴美之前曾获医科文凭, 用丈夫寄回国内的钱接受了正规的助产士训练, 并在家乡行医多年, 成功地帮助了很多乡亲。根据作者的描述, 除了具备大多数华裔母亲共有的淳朴品质外, 母亲还是个有文化的、独立意识很强的华裔妇女。在家庭中, 母亲除了在家里尽到妻子和母亲的本份之外, 还在自家用以维持生计的洗衣店里承担繁重的工作。母亲的责任和工作, 总是少不了嘴巴这个道具。在家里, 母亲要喋喋不休地操心这个操心那个, 除了像传统的家庭妇女那样用语言纠正和规范孩子们的不当行为, 还要就他们今后可能要面临的情况提出警告。“每当母亲不得不为我们敲敲生活的警钟是, 她总要讲起这类故事, 而且每次都有发展”。而面对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孩子们, 母亲不能再采取以往在中国惯用的责骂、呵斥或是痛诉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取而代之的是“讲故事”的方式。从家庭往事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鬼神传说, 都能在母亲的口中娓娓道来, 并总是能够把母亲教育孩子的意图传达给他们, 孩子们也大都欣然接受。事实上, 母亲很会讲故事, 在小说的开头母亲就警告“我”不要将无名姑妈的事情说出去, 姑且不提整个家庭对此事决口不提并禁止外传的背景限制, 单就这句话立刻引起“我”的好奇心, 使我更愿意听下去并试图了解更多的内容这一点而言, 母亲可谓是一个懂得欲擒故纵的故事高手。在洗衣店里, 母亲还要时不时地在大家的要求下讲一些故事, 尤其是能让人背后直冒凉气的鬼故事, 以此来抵抗洗衣房里难耐的高温。这样一来, 母亲典型华裔妇女的形象呼之欲出, 而且擅长讲故事的本领也给这一形象寓以新意。

二、女儿创作的素材源泉

《女勇士》这部小说的开头, 便是母亲声色俱厉的警告“你千万不要把我要讲的话告诉任何人”, 2在作品中, 这是母亲在主人公“我”初潮是对我给予的警告, 目的在于用无名姑妈的故事来告诫“我”守住自己的贞操, 不要因此惹祸上身, 这也符合前文所提到的母亲善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典型特征。母亲关于要牢守贞操的警告对女儿是否真正起了作用, 在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但是母亲不让对外提及无名姑妈的悲惨遭遇的警告却在女儿那里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我”不但没有听她的话严守秘密, 反而把它写进了自己创作的小说, 成为小说的重要素材来源。母亲的故事总是适可而止, 这给“我”留下了揣测和发挥想象的空间。由于作者在美国长大, 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和思想观念。对于华裔往事和中国传统的了解和认知主要源自于华人亲朋的讲述,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来自于母亲所讲的故事。在华裔家族中, 由于传统家庭角色分配以及在美生活现实的影响, 民族和家庭传统传承人责任一般由母亲承担。小说中的母亲勇兰, 在这一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她不仅将传统的内容以讲故事方式传承给了女儿, 还把这种口述传承的方式介绍给了主人公“我”, 使得女儿从小在耳濡目染下具备了母亲讲故事的能力。小说中, 母亲并没有像大多数的传统中国家庭里的长辈那样, 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孩子耳提面命, 而是通过讲故事来开展教育。在《女勇士》中作者提到:“每当她要对我们的生活提出警告时, 她就给我们讲像这样的故事, 成长的故事。”“每天晚上, 母亲都会给我们讲故事, 直到我们睡着了。”3谈及在小说中混合运用东西方神话的时候, 汤亭亭指出“我把东西方故事混淆了, 因为我感觉到这种混淆现象经常发生在小孩的头脑里, 发生在美籍华裔小孩的头脑里。我父母常对我讲这类故事, 我入睡时, 这类故事就混淆了”。4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 汤亭亭“把中国的神话传奇, 鬼故事, 家族逸事以及她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她成为具有原创性的, 深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5

三、小说情节的组织主线

《女勇士》被看做是一位普通华裔女孩的成长历程, 故事的主要情节从主人公“我”的叙述角度一一展开。但是细读文本读者不难发现, 除了“我”这条主线之外, 另外一个叙述的声音也非常明显, 甚至与不逊色于主人公“我”。那便是“我”的母亲勇兰。在整部小说中, 母亲并不单纯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角色, 她还承担着故事情节的合讲人的职责。从一开始告诫“我”不要将无名姑妈的故事讲给外人, 到将姑妈的悲惨遭遇以及家族旧事和盘托出, 再到回忆并讲述自己赴美之前学医捉鬼的经历, 以及诉说姨妈不幸的婚姻生活, 母亲起到了叙述故事情节, 连接前后章节的重要作用。更不用说作者文中提及或映射的“岳母刺字”“木兰从军”“蔡琰流落匈奴”等典故均取自从母亲那里听来的用广东话讲的故事。6母亲动辄挂在嘴边的“鬼”字也在作品的不同章节多次出现, 作者甚至将它放入了《女勇士》的副标题“一个生活在群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之中, 用以映射华裔移民在美国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与不公。在最后一章“羌笛野区”中, 主人公“我”叙述了自己“从沉默到发声的艰难过程, 和家庭, 主要是母亲的家长作风, 和她不明白的各种华人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最终和母亲合讲故事, 达到和解”。7在《女勇士》中, 作者坦言“这里有一段故事, 是母亲讲给我听的, 不是小时候讲给我听的, 而是最近。当我对她说我也讲故事了, 故事的前半部分是她讲的, 后半部分是我加的。 (190) 至此母亲从故事的单向讲述者, 最终成为和女儿一起的合讲者, 完成了角色的升华。

中国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颁奖典礼上发言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并通过他讲的故事领悟到真理和正义的存在。汤亭亭笔下的《女勇士》中所描绘的母亲形象, 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她不但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华裔母亲的善良无私, 更是把讲故事的能力遗传给了我, 成为“我”讲的故事中的核心要素, 并与“我”合讲了属于“我们”的成长故事。

参考文献

[1]汤亭亭.女勇士.纽约:古典书局, 1977.

[2]保罗·斯科纳齐, 泰勒·马丁主编.对话汤亭亭.杰克逊: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 1998.

[3]程爱民, 邵怡, 卢俊.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吴冰, 王立礼.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5]汤亭亭著.李剑波, 陆承毅译.女勇士.漓江出版杜, 1998.

上一篇:《倔强的小红军》的优秀读书笔记下一篇:可爱女孩qq个性签名